7世代壓軸之作,Continental馬牌輪胎MaxContact MC7澳洲雪梨試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4/05/16 16:00:00

發文

#61945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於澳洲雪梨舉辦 MaxContact MC7 的亞太市場發表會,U-CAR 亦受邀前往,並在當地的賽道以及一般道路上實際感受 MaxContact MC7 的真實表現。MaxContact MC7 主打操控融合舒適的賣點,是馬牌 7 世代系列中最後一個亮相的產品,屬於高階夏季街胎,臺灣市場初期導入 25 個規格,範圍從 16 吋至 20 吋,預計 5 月中下旬至 6 月之間開始於通路據點鋪貨販售。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於澳洲雪梨舉辦 MaxContact MC7 的亞太市場發表會,U-CAR 亦受邀前往,並在當地的賽道以及一般道路上實際感受 MaxContact MC7 的真實表現。

在先前,U-CAR 團隊亦前往德國 ContiDrom 試車場,進行 MaxContact MC7 試胎,有興趣的網友可參考相關連結。之前在德國已經充分體驗過 MC7 在場地的操控性能,而本篇文章的重點,則放在產品的特色、技術、科技以及實際道路的真實感受。

MaxContact MC7 消費市場解析:更具性價比的操控舒適胎款?

Continental 新推出的 MaxContact MC7 花紋產品,從產品線的區分來看,是屬於 APAC 亞太地區市場的輪胎型號,亦為 Continental 7 世代系列的最後一個花紋產品,而 MC7 又是所有亞太產品裡面最高階,也就是 Continental 在亞太市場的旗艦級輪胎產品。

從整個臺灣市場的角度來看,若以操控性能來排序,屬於歐洲線的 SportContact 7 還是最高,接著下來才是 MaxContact MC7,依序為 PremiumContact 7 等其餘產品。

不過在臺灣市場方面,由於同時有導入歐洲地區與亞洲地區的產品,因此,從整個臺灣市場的角度來看,若以操控性能來排序,屬於歐洲線的 SportContact 7 還是最高,接著下來才是 MaxContact MC7,依序為 PremiumContact 7 等其餘產品。

換句話說,就全產品的角度來看,MaxContact MC7 的操控性能僅次於 SportContact 7;不過,由於亞太地區的產品均有強化舒適與靜音的效果,這是歐洲地區產品開發時較為其次的指標,同時也是 Continental 研發中心人員所特別強調「Sporty Silent」的 MC7 產品特色。

MaxContact MC7 在操控性、運動能力、抓地力方面相當出色,同時也兼顧了相當程度的舒適性能。

那麼,到底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 的操控性能差距有多少? 他們的舒適度差距有多少?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 該如何挑選?

MaxContact MC7 產品核心技術:C.T.R.L Sport+ Technology

探討上述問題之前,首先來看 MaxContact MC7 產品的核心技術,原廠將其簡稱為 C.T.R.L,不同的字母各有其涵義,而 C.T.R.L 恰好又有 Control 的意思,用來比喻 MC7 的抓地力可以掌握各種路況。

第一個字母 C,代表的是 Cornering Macroblocks,意思是透過胎塊與花紋設計的最佳化,讓大胎塊能夠在車輛過彎時提供支撐力,這裡用到的技術是

MaxContact MC7 產品的核心技術,原廠將其簡稱為 C.T.R.L,不同的字母各有其涵義,而 C.T.R.L 恰好又有 Control 的意思,用來比喻 MC7 的抓地力可以掌握各種路況。

第二個字母 T,則代表 Two in 1 NoiseBreaker 3.0,也就是二合一功能的噪音抑制器 3.0,這個噪音抑制器的位置在胎肋條的內部下方,形狀像是一個收縮的通道,可以打破噪音聲流通過時的能量分布,而能量與頻率被干擾之後,傳進人耳的感受程度就會大幅下降,進而達到抑制噪音的效果。此外,透過文丘里效應(Venturi effect),該抑制器能夠在溼地情況下加速水分的排出,因此稱為二合一功能噪音抑制器 3.0。

二合一功能的噪音抑制器 3.0,這個噪音抑制器的位置在胎肋條的內部下方,形狀像是一個收縮的通道,可以打破噪音聲流通過時的能量分布。

第三個字母 R,是 Reflex Compound 的縮寫,意思是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透過特別設計的橡膠聚合物,讓輪胎因受力而變形的情況減輕,從而在轉向與過彎時擁有更佳的支撐性,幫助車輛精準過彎,降低變形而失去抓地力的機率,讓 MC7 的操控性能更加提升。

第三個字母 R,是 Reflex Compound 的縮寫,意思是高剛性強度膠料配方,透過特別設計的橡膠聚合物,讓輪胎因受力而變形的情況減輕,從而在轉向與過彎時擁有更佳的支撐性

最後的字母 L,則是 Laser-cut 3D Sipes,代表雷射切割花紋,可以觀察到 MaxContact MC7 的胎面花紋,是由星形、閃電形及排水花紋所組成,這些花紋是經由原廠無數次模擬與測試的最佳結果,可以讓溼地的水分快速排出,提升輪胎的溼地煞車與抓地力效果。

Laser-cut 3D Sipes,代表雷射切割花紋,可以觀察到 MaxContact MC7 的胎面花紋,是由星形、閃電形及排水花紋所組成,這些花紋是經由原廠無數次模擬與測試的最佳結果,可以讓溼地的水分快速排出,提升輪胎的溼地煞車與抓地力效果。

MaxContact MC7 公路環境體驗:操控與靜謐可以並存

本次的澳洲雪梨試胎行程,原廠除了安排賽道體驗極致的操控性能,另外還有一個半天、總路程約 200 多公里的當地路段體驗,從雪梨北方郊區自駕至以釀酒聞名的 Hunter Valley,藉此感受 MC7 的日常駕乘回饋。

原廠安排臺灣媒體駕駛的車型共有 3 款,而我們這次將重點放在搭載 MC7 的 BMW 330i M Sport,以及搭載 SC7 的 BMW M3 這 2 款的身上。

本次的澳洲雪梨試胎行程,原廠安排總路程約 200 多公里的當地路段體驗,從雪梨北方郊區自駕至以釀酒聞名的 Hunter Valley,藉此感受 MC7 的日常駕乘回饋,搭配 MaxContact MC7 的車款是 BMW 330i M Sport。

在自駕之前,原廠安排我先乘坐於 BMW 330i 上,由司機將車開往郊區車流較少之處,再交媒體親自駕駛。在市區的路段上,行駛的速度大部分落在時速 60 公里左右,而這也是普遍多數駕駛人平常所行駛的速度。

原廠安排我先乘坐於 BMW 330i 上,由司機將車開往郊區車流較少之處,再交媒體親自駕駛。在市區的路段上,行駛的速度大部分落在時速 60 公里左右,而這也是普遍多數駕駛人平常所行駛的速度。

在這段路程上,我也使用了手機的分貝紀錄 App 進行測量,測量出來的車內中央位置的噪音大約在 60 至 65 分貝間,以實際體感來說,幾乎聽不太到輪胎的噪音,反而是風切聲比較明顯,同時 MaxContact MC7 的乘坐舒適度亦相當不錯,行經道路上的減速帶、凸起處等,可以感受到輪胎吸收的那種 Q 度,已經相當接近舒適優先的胎款花紋。

在這段路程上,我也使用了手機的分貝紀錄 App 進行測量,測量出來的車內中央位置的噪音大約在 60 至 65 分貝間,以實際體感來說,幾乎聽不太到輪胎的噪音。

司機將車開到休息點後,接著就交給媒體親自駕駛,而我被安排的路段長度大約是 60 幾公里,大約 50 分鐘的車程,沿途的路況其實並不算太好,有些路段還由於修路的關係,呈現碎砂石的狀態,但這樣的路面反而更考驗輪胎的舒適表現。

沿途的路況其實並不算太好,有些路段還由於修路的關係,呈現碎砂石的狀態,但這樣的路面反而更考驗輪胎的舒適表現。

歷經 60 幾公里長度的駕駛體驗後,可以發現在時速約 60 公里至 80 公里時,MaxContact MC7 的靜謐性與舒適性其實滿接近 UltraContact 系列的表現,花紋噪音抑制的相當出色,風切聲與車體震動的聲音會遮掩掉輪胎滾動的噪音,而車速提高後,雖然胎噪音無可避免的也會增加,但不會到擾人的程度,長時間下來不會累積太多的疲勞感。

歷經 60 幾公里長度的駕駛體驗後,可以發現在時速約 60 公里至 80 公里時,MaxContact MC7 的靜謐性與舒適性其實滿接近 UltraContact 系列的表現,花紋噪音抑制的相當出色。

其次在舒適性方面,MaxContact MC7 對於路面衝擊與震動的吸收反應十分出色,當車速在大約 60 公里時,胎面呈現 Q 彈的特性,同時路感也能忠實地傳遞到方向盤;而車速在 100 公里左右時,胎面回饋會變「硬」,也就是支撐性會變高,這樣的特色其實滿有助於高速變換車道、高速公路上的彎道穩定性,能夠給予你更多的安定感。

舒適性方面,MaxContact MC7 對於路面衝擊與震動的吸收反應十分出色,當車速在大約 60 公里時,胎面呈現 Q 彈的特性,同時路感也能忠實地傳遞到方向盤。而車速在 100 公里左右時,胎面回饋會變「硬」,也就是支撐性會變高。

接著體驗的是另一輛搭配 SportContact 7 的 BMW M3,雖然是高性能車款,不過必須遵從原廠的指示、依循著車隊前進,時速約莫維持在 60 公里至 80 公里左右。在一般的街道上,其實很難分別出 SportContact 7 與 MaxContact MC7 的操控差異,即使在一些速度比較快的窄彎道,兩款輪胎的操控性與抓地力也是不分軒輊。

如果要打個比方,就好像在賽道上你可以分出抓地操控力 95 分跟 90 的差別,但在一般道路上,環境的安全/法規條件只允許你開到 75 分,那麼 95 分和 90 分的差距就不是重點了,因為你都只能開到 75 分,無法逼近輪胎的極限。

接著體驗的是另一輛搭配 SportContact 7 的 BMW M3,雖然是高性能車款,不過必須遵從原廠的指示、依循著車隊前進,時速約莫維持在 60 公里至 80 公里左右。
在一般的街道上,其實很難分別出 SportContact 7 與 MaxContact MC7 的操控差異,即使在一些速度比較快的窄彎道,兩款輪胎的操控性與抓地力也是不分軒輊。

不過若以舒適度當作標準,那麼 SportContact 7 與 MaxContact MC7 的差異就算是明顯了。SportContact 7 在設計之初,就是將大部分的「技能」點在了操控性、抓地力、極致的駕馭性能。而 MaxContact MC7 則是將亞太市場消費者重視的舒適性能,在產品開發時就納入關鍵指標,因此,兩者在靜謐性與舒適度有著明顯的差別,MaxContact MC7 的舒適性有更佳的表現。

賽道體驗:強大的乾地操控與溼地循跡性

原廠另在雪梨郊區的 Luddenham 賽道上安排有:乾地操控、溼地循跡以及溼地煞車的體驗項目,提供參與的媒體進行體驗。

原廠另在雪梨郊區的 Luddenham 賽道上安排有:乾地操控、溼地循跡以及溼地煞車的體驗項目,提供參與的媒體進行體驗。

由於先前 U-CAR 曾於德國體驗了MaxContact MC7在封閉場地的極限性能,因此這邊就簡要針對不同之處進行分析。

在雪梨 Luddenham 賽道,使用的車款是比我在德國所試 BMW i4 eDrive40 馬力更大、軸距更短的 Nissan Z 進行乾地抓地力體驗,其搭載 V6 3.0 升汽油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400 匹、最大 48.4 公斤米扭力,輪胎規格為前:255/35 R19、後 275/35 R19,使用賽道約 1/5 的長度進行體驗。

在雪梨 Luddenham 賽道,使用的車款是的 Nissan Z 進行乾地抓地力體驗,其搭載 V6 3.0 升汽油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400 匹、最大 48.4 公斤米扭力,輪胎規格為前:255/35 R19、後 275/35 R19,使用賽道約 1/5 的長度進行體驗。

坐進 Nissan Z 的駕駛艙、調整好姿態,切換至運動模式,接著就跟隨前方 Porsche 911 教練車的路線開始體驗。

Nissan Z 擁有零百加速 4 秒的實力,踩下油門的瞬間,輪胎相當線性的輸出抓地力,方向盤亦十分穩定,讓你可以專心在前方的細微路況。有些時候,大馬力車款給足全油門時,可能會感受到輪胎的些許拉扯感,不過 MaxContact MC7 的表現相當沉穩,展現出旗艦胎款的實力。

Nissan Z 擁有零百加速 4 秒的實力,踩下油門的瞬間,輪胎相當線性的輸出抓地力,方向盤亦十分穩定,MaxContact MC7 的表現相當沉穩,展現出旗艦胎款的實力。

前方是連串的下坡彎道,踩下煞車、確實減速後,按照節奏將車輛帶進彎頂點,接著踩下油門出彎,整個過程一氣呵成;Nissan Z 的短軸距、運動化的底盤懸吊設定,搭配輪胎的過彎表現,讓我相當驚艷,尤其在賽道上能夠以接近極限的方式操控,十分過癮。

Nissan Z 的短軸距、運動化的底盤懸吊設定,搭配輪胎的過彎表現,讓我相當驚艷,尤其在賽道上能夠以接近極限的方式操控,十分過癮。

另一道體驗關卡是溼地的循跡性能,原廠以 BMW 330i 進行體驗,首先加速至時速 60 公里左右、不帶煞車直接切入髮夾彎內,此髮夾彎設有灑水裝置,確保賽道保持溼滑狀態。這個關卡有提供 MaxContact MC7 與市場競品胎做對比,而我為了專注在感受回饋上,並未先看首試的胎款是哪個。

另一道體驗關卡是溼地的循跡性能,原廠以 BMW 330i 進行體驗,首先加速至時速 60 公里左右、不帶煞車直接切入髮夾彎內,此髮夾彎設有灑水裝置,確保賽道保持溼滑狀態。

雖然時速 60 公里聽起來並不會很快,但髮夾彎搭配溼地的狀態,直覺上車輛進入就會發生轉向不足的情況。果然,在教練的指示下,進入髮夾彎後,車輛立即出現轉向不足,並且明顯的往外側滑出去,此時操控方向盤亦無法救回,只能等待車速降到快停止時,才又重新恢復抓地力。

接著換到另一台車上,同樣踩下油門至時速 60 公里,不帶煞車直接入彎,這輛 BMW 330i 也發生了轉向不足,不過能明顯感受到滑出去的程度比較小,同時車輛恢復抓地力的速度也更快,有著顯著的差異。

進入髮夾彎後,車輛立即出現轉向不足,並且明顯的往外側滑出去。MaxContact MC7 和競品胎相比,滑動的程度比較小,同時能夠更快讓車輛恢復循跡性,把車子開回行進路線上。

下車之後,查看輪胎花紋,果然後者是 MaxContact MC7。可以這麼說,這道關卡是模擬車輛在溼滑路面逼近極限的狀態,而競品胎與 MC7 同樣都發生了轉向不足的滑移情況,但相較起來,MaxContact MC7 失控之後的偏移小、恢復抓地力的時間也更短,意味著 MC7 有著更高的駕駛容錯率,當駕駛人不小心操控失誤時,MC7 的高溼地循跡性能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將車輛救回來。

更多有關 MaxContact MC7 在封閉場地的極限性能測試,有興趣的網友也可以參考先前 U-CAR 前往德國 ContiDrom 試車場所進行的試胎體驗

廣  告

結語:SportContact 7 的安靜舒適版本 - MaxContact MC7

MaxContact MC7 在開發之初,便將靜音性與舒適性,列在和操控同等重要的目標群內,而如此的產品開發方向和 SportContact 7 的開發思維截然不同。

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商品,都必須在各種性能之間做取捨,尤其是互斥的指標,往往必須針對消費者的精準需求來開發,才能獲得市場的青睞。

想像一下,研發人員在點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 的技能時,SportContact 7 花費非常大比例的資源點在了操控性能上,而 MaxContact MC7 雖然也是首重操控性、但仍有相當比例的技能是點在了靜音與舒適性。舉個例子,SC7 的操控成績可能有 95 分,MC7 的操控可能是 92 分,然而 MC7 的靜音舒適性的表現卻明顯勝過 SC7。

MaxContact MC7 的靜謐性與舒適性,在一般道路上、對比 SportContact 7 就相當明顯,MaxContact MC7 顯著比 SportContact 7 更適合日常行駛。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 操控性能的差距,可能只有在賽道上的激烈極限環境下,兩者的差異才能被凸顯,一般道路的差距幾乎感受不出來。不過 MaxContact MC7 的靜謐性與舒適性,在一般道路上、對比 SportContact 7 就相當明顯,MaxContact MC7 顯著比 SportContact 7 更適合日常行駛。

可以這樣說,SportContact 7 花費絕大部分的資源在追求極致操控性能,勢必放棄相當程度的舒適性,而且舒適也不是 SC7 開發時所追求的首要目標;而 MaxContact MC7 瞭解亞洲消費者注重舒適靜謐的特點,因此操控性能做到頂尖、讓更多資源可以投入在舒適度的研發。

總結來說,在一般道路上,可以將 MaxContact MC7 看成是 SportContact 7 的安靜舒適版本。身為 7 世代最後一款亮相的產品,MaxContact MC7 可說是濃縮了 7 代產品的經驗值,在本質上,MC7 依舊是一條操控型的性能胎款,如果你平常沒有類似下賽道的極致需求,那麼 MaxContact MC7 會是更適合你的產品

Continental MacContact MC7 臺灣市場初期上市規格表
尺寸 速度與荷重
16 吋 205/45 R16 87W
17 吋 205/40 R17 84W
225/45 R17 94Y
18 吋 215/45 R18 93W
225/45 R18 95Y
235/40 R18 95Y
245/45 R18 100Y
255/35 R18 94Y
255/40 R18 99Y
265/35 R18 97Y
275/40 R18 99Y
19 吋 225/40 R19 93Y
235/35 R19 91Y
235/40 R19 96Y
245/35 R19 93Y
245/40 R19 98Y
245/45 R19 102Y
255/35 R19 96Y
255/40 R19 100Y
265/30 R19 93Y
265/35 R19 98Y
275/35 R19 100Y
275/40 R19 105Y
20 吋 255/40 R20 101Y
285/35 R20 104Y

0

則留言

1
熱門新聞
近期外媒引述Porsche內部消息,電動718開發進程在電池供應、還有車輛底盤動態調校受阻,電動Cayenne開發也延宕。
外媒近期捕獲Mercedes-Benz大改款GLB純電偽裝測試車,新車將有望在2026年推出,採MMA模組化平台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