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06


利曼冠軍彩繪上身、客戶車手專屬,Ferrari發表限量296 Speciale Piloti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不但成功包攬今年 (2025) 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別的冠軍、季軍與殿軍,連續第 3 年讓自家 499P 賽車奪下桂冠,起跑前夕,Ferrari 還正式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Ferrari 在上週末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起跑前夕,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編輯部今年 (2025) 4 月才剛前往 Ferrari 原廠、帶回 296 Speciale 與 296 Speciale A 的第一手報導與資料。

作為 Ferrari 個性化定制項目的最新車型,296 Speciale Piloti 這款限量的定制車,不僅致敬了 Ferrari 前兩年 (2023 與 2024) 在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 (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 賽場上的輝煌戰績,也是為了感謝越來越多參與原廠競技與非競技專案的 Ferrari 客戶車手。

昨晚 (6/15) 甫落幕的 2025 年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最終不但是由 83 號的 Ferrari 499p 賽車奪冠,也為 Ferrari 寫下三連霸的紀錄。

296 Speciale Piloti 的設計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Rosso Scuderia、Blu Tour De France、Nero Daytona 及 Argento Nürburgring,搭配移植自 499P 賽車上的 Giallo Modena 飾線,且於前保險桿漆有義大利國旗與手工噴繪的「WEC」標識,準車主還可定制專屬編號,例如這次發表的 296 Speciale Piloti,就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296 Speciale Piloti 的塗裝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
這輛作為發表用車的 296 Speciale Piloti,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廣  告

座艙內,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嵌件選用與 Ferrari 官方車手賽車服相同的防火織物,碳纖維飾板與碳纖維迎賓踏板上亦同樣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並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296 Speciale Piloti 座艙內的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
296 Speciale Piloti 碳纖維迎賓踏板上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296 Speciale Piloti 則是沿用 296 Speciale 的配置,搭載重新強化過後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與插電式油電系統,可提供高達 880 匹 (CV) 的綜效馬力,搭配 8 速 F1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只需 2.8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200 公里亦僅需 7.0 秒,極速則可以來到 330 公里。


提升南臺灣顧客全方位用車體驗,Hyundai東臺南展示中心全新開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汽車 2025 年在臺銷售持續成長,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總代理南陽實業積極擴展據點布局,原位於臺南市中華東路二段的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新據點鄰近交流道與南紡商圈,交通便利,串聯主要生活圈與新興商業區,可望吸引更多目的型賞車人潮,拓展南臺灣潛在客群。

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

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新址)

  1. 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
  2. 電話:(06) 267-2032
  3. 營業時間 : 週一~週日 9:00~20:00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整體空間大幅升級。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最多可展示 6 台展車,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大型電子看板、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讓每位蒞臨顧客皆能享有尊榮舒適的到店體驗。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

售後服務同步擴建升級,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軟體面也全面數位化,現場由專業售後服務人員以平板系統進行接待,協助顧客快速完成開單與估價流程,讓服務更加透明、效率更高,提升整體顧客滿意度。線上預約維修保養系統,整合線上預約與線下接待,讓車主可彈性安排回廠時間,輕鬆享受數位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

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 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
廣  告
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

南陽實業近年來積極強化品牌形象與顧客接觸體驗,不僅持續導入新世代車款,從油電混合、純電車型到性能車款皆有佈局,也透過數位化展間、全台據點優化,為消費者帶來一致且高水準的服務品質。Hyundai 汽車將持續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擴展全臺服務網絡,陪伴台灣消費者邁向更美好的移動生活。


Nissan持續預告3代Leaf、預計6月17日完整發表,屆時導入國內能否維持150萬以內價格帶?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當前雖然陷入財務與營運的嚴重困境,但產品更迭節奏還是要持續,而在品牌電能領域發展部分,新世代 Leaf 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環,除了 Leaf 在 Nissan 電動車發展歷程中,佔有重要歷史定位、市場銷售大任之外,也是關乎後續集團重啟的關鍵之一。

在 2025 年 3 月下旬,Nissan 集團公布年度產品計畫時,就已經先行揭示了新世代 Leaf 車頭外觀樣式,隨後在 6 月初、隨著原廠即將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新世代的時機點將至,Nissan 也展開一系列預告活動,雖然重點資訊都尚未公布,但卻也積極溝通一些設計與系統配置。

Nissan 預計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第 3 代 Leaf 車系,在正式發表前也進行了一系列預告活動進行產品溝通。

在 2025 年第一季末時所公布的年度產品計畫中,除了持續溝通 e-Power 動力架構之外,分別預告了兩款電動車,一款乃是已經公布了的歐規新世代純電 Micra,另一款就是新世代 Nissan Leaf;Nissan 發展歷史中其實很早就有推出電動車,在 1940 年代就發表過 Tama 這款純電作品,Leaf 則是 Nissan 首款量產純電戰力。

在 2025 年 3 月份時,Nissan 就已經先行溝通年度產品計畫,上圖為美規市場產品規劃,下圖則是歐規市場設定,其中都可以看到 Leaf 的身影,顯見從掀背改為跨界休旅車格設定的 Leaf 之重要度。歐規市場規劃則還有純電的新世代 Micra。

在先前裕隆日產法說會中,裕隆日產雖沒有透露究竟年度會導入那些新品,但配合原廠當前產品節奏,普遍推估 Leaf 與 Kicks 會是重頭戲所在;但比較關鍵的部分,是新世代 Leaf 能否擁有出色市場競爭力,更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價格設定。國內市場原本販售的 2 代 Leaf,在產品週期末段時共計有大小電池兩種規格,價格帶落在 125 萬至 139 萬之間。

新世代 Leaf 搭載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可提供最高 160kW 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

Nissan 針對新世代 Leaf 在發表前的預告內容中,分別是溝通了 3 代 Leaf 的設計元素、性能表現與舒適性、以及部份的電池系統設定,相比於原先 Leaf 中型掀背車格產品定位,3 代 Leaf 改為跨界休旅車格,採用與 Ariya 相同的 CMF-EV 模組化平臺,意味著有機會配置與 Ariya 相仿的電池系統,如果以 Ariya 標準版總容量 66kWh 電池組來看,在 Ariya 車系 WLTC 規範下有著 423 公里續航表現,對於 Leaf 來說應當已具備出色吸引力,不過詳盡的系統規格仍有待後續原廠公布。

Nissan 新世代 Leaf 透過設計巧思,讓其擁有 0.26 的風阻係數表現,歐規版本在輪圈以及車外後視鏡的輔助下,能達到 0.25 Cd。

目前公布的資訊中可以發現,攸關電動車能效表現的外觀造型,其美規版風阻係數為 0.26 (Cd),而歐規版本在車輪和後視鏡的設計加持下,則能更進一步的來到 0.25 Cd。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藉由天窗設計來提升頭部空間表現,而可調整明暗的天窗設計則是省去遮陽板需求。

Leaf 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能調節玻璃明暗也減少了遮陽板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出色的頭部空間表現。
廣  告

動力與操控表現上,Nissan 為新世代 Leaf 導入了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原廠數據顯示其可提供最高 160kW、也就是約 214 匹 (hp) 的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充電效率的設定上,新世代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快充功率,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為 35 分鐘,原廠也溝通充電 14 分鐘能夠支援續航 250 公里。Leaf 還導入了熱回收系統,收集 OBC 車載充電器的熱能來加熱電池,有助保持電池最佳狀態。

新世代 Leaf 目前尚未公布電池容量設定,但原廠表示能夠充電 14 分鐘來續航 250 公里,而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的快充功率。

此外,Nissan 在預告中也提到,Leaf 在導航規劃上也與 Google 合作,用意就是能夠協助電動車駕駛人更輕易規劃旅途,同步系統也會依據路徑與用車環境為電池進行冷卻設定,舉例來說,當系統預測路徑對系統負載較低時,會進行電池冷卻模式調整來節省能源消耗。此外,Leaf 也支援 V2L、V2X、V2H 等,V2L 提供車輛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而 V2X 與 V2H 則是提供給住家或是更多其他運用方式。


推出Grecale Modena個性訂製版,Maserati Grecale車系在臺售價與編成調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且提供 3 款限量塗裝、每款塗裝各僅 3 輛,還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售價的調整。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

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打造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設計靈感,源自 Maserati Fuoriserie 訂製計畫,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 ,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每款塗裝僅有 3 輛。

車室內裝方面,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則是選用 Full Premium 頂級黑色皮革座椅,搭配靈感源自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的座椅皮革紋路與灰色縫線,以低調氛圍烘托奢華品味。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此外,除了推出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總代理也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車名的調整、導入取代原 Grecale GT 車型的「Grecale」車型。

廣  告

以「Grecale」取代 Grecale GT

車名簡化、用以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建議售價調整至 368 萬元起,搭載擁有 300 匹 (hp) 最大馬力的 2.0 升 4 缸輕油電動力系統,搭配升級至 20 吋的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搭配 20 吋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Grecale 外觀與 Grecale GT (圖上)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拿掉了前葉子鈑鰭狀散熱孔上方的鍍鉻草寫斜體「gT」銘牌。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則是以品牌發源地為名,搭載擁有 330 匹 (hp) 馬力之輕油電動力,配備 21 吋 Pegaso 輪圈、全景天窗、限滑差速器、主動懸吊系統與 ADAS 先進駕駛行車輔助系統。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 的 Grecale Modena,輪圈升級至 21 吋。

性能版 Grecale Trofeo、建議售價由 588 萬調至 602 萬元起,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並配備前後軸主動式可調電子阻尼與氣壓懸吊系統、Corsa 賽道模式與 21 吋 Crio 輪圈,且座椅升級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

Grecale Trofeo 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

至於售價維持 499 萬元起之 Grecale Folgore,為 Maserati 品牌首款純電 SUV,搭載 105kWh 的電池、雙馬達可輸出 550 匹 (CV) 最大馬力,WLTP 最高續航為 426~501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Grecale 車系之車色塗裝全面升級並新增至 11 種標準車色,並能透過 2025 年初揭幕的 Fuoriserie 創作工坊進行客製化訂製,外觀共有 9 種單色與金屬色漆,包括全新亮相的 Blu Pastello 粉霧藍與 Giallo Genio Gloss 亮光黃,以及 13 種三層/四層塗裝色漆,包括新色 Dark Aurora Boreale 極光深藍與 Gold Venus 維納斯金,和 4 款消光烤漆、如甫在臺亮相之 GT2 Stradale 的車色:Digital Aurora Matte 消光塗裝。

Maserati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每天都有 20 多個工作站為包括 Grecale 等的不同車型進行噴漆,創新烤漆室能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

此外,Grecale 車系編成還延伸出更多配色與個性化組合,且新增多款座椅配置,包括全新棕色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座椅,以及黑色 Linear Graphic 線性格紋座椅搭配藍色縫線,更有超過 11 種的 Fuoriserie 訂製內裝,並有 5 款輪圈與 5 種煞車卡鉗顏色等更多樣化的選擇。


14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加入桃園好農行列,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6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靈活空間成為外出行銷的好幫手,為推廣桃園農產品,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農業部攜手全區農會,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車型外觀融入各區特色進行設計,協助各區農會深入社區與偏鄉地區,方便民眾購買優質農產。

中華汽車長期支持原民產銷,推廣在地採購,特別連結復興區、楊梅區當季作物,將好吃的五月桃及好喝的仙草茶直送廠區,並邀請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楊梅廠,得利卡吸睛模樣造成廠內風潮,有效帶動仙草銷售佳績。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好吸睛,楊梅仙草銷售一空。

媽媽桃產地直送,中華汽車員工好幸福

中華汽車自 2012 年起於廠內展開一年 3 次的原民蔬果團購活動,藉此提供原民農友穩定的產銷通路,免於中盤商低價剝削,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每年 5 月至 7 月是桃園復興區水蜜桃的產季,五月桃種植在中低海拔區域,因為每年母親節前後為盛產期,栽種的果農也多為泰雅族媽媽們,因此被稱為「媽媽桃」,皮薄、果肉細緻、口感香甜的特色,已經成為拉拉山的招牌之一。

支持原民產銷 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

媽媽桃種植面積約 43.5 公頃,產量約 294 公噸,今年產量較往年增加 2 成以上,水蜜桃總產量超過 1100 公噸。近期因蝴蝶颱風盤旋帶來水氣,為避免拉拉山水蜜桃因水傷影響銷售,中華汽車號召同仁團購趕在媽媽桃產季結束前將新鮮水蜜桃直送產區,不僅以企業力量協助農友,更讓員工不用上山就能買到正宗拉拉山媽媽桃。

廣  告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除了好吃的五月桃,中華汽車也不忘連結在地,多次大宗採購秀才米、仙草茶等著名產品,近年來,楊梅區農會為鼓勵農民栽種仙草,積極輔導農民轉種仙草有成,楊梅轄內上湖、富岡、東流等地區,目前種有 3 公頃仙草茶園,每年 4 到 12 月間可採收 4-5 次,採收烘培 1 年可製造出 6 萬臺斤的茶包,產值逾 500 萬元,比起稻米更具有經濟價值。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今年才剛加入楊梅行動直銷車特別以綠色仙草為彩繪主題,將農產特色展現在車體上,為銷售帶來助力。此外,為推廣桃園在地食材,楊梅農會特別結合在地青農,與中華汽車幼兒園合作進行食農教育扎根,規劃一系列「仙草體驗課程」,讓幼兒園小朋友親自體驗如何栽種仙草小苗,如何採收製茶,過程中不僅可近距離觀察了解仙草生長情形,透過青農現場示範機械採收跟人工採收差異,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更能讓小朋友感受楊梅仙草獨特魅力及清香韻味,學會珍惜得來不易的楊梅在地食材。


[U-EV]Peugeot重啟GTi之名、不過是純電版本,利曼24小時耐力賽周末首度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熟悉車壇的車迷應該知道,雖然 GTI 是 Volkswagen 麾下產品中相當經典的代表,但 GTI 這 3 個字母的組合卻並非 Volkswagen 專屬,Peugeot 麾下亦有著 GTi 的性能車款代表,不同之處在於 Peugeot 的「i」是小寫,同時因應原廠策略規劃,在 2020 年時的 308 GTi 之後畫下句點。近日,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將在 e-208 車系中推出 GTi 車型的消息,其實在 2025 年第二季中就已經確認,原廠先前即已預告將於 2025 年 Le Mans 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事期間發布;比較讓人覺得有趣的部分,是有著不少消費者應該覺得法國 GTi 搶先在德國 GTI 之前推出純電戰力,且先行投入量產,不過在電系規格上還是有著不少落差。

e-208 GTi 同樣是採用單馬達設定,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為求性能表現在車高、前後輪距設定上都有所調整,並且配置了 215/40 R18 的 Pilot Sport Cup 2 胎圈組。

Peugeot e-208 GTi 的動力架構仍舊是採用前驅設定,也就是前軸配置單馬達,該具馬達可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相比於一般版的 e-208 扭力與馬力分別提升了 124 匹、8.7 公斤米,更出色的動力數據讓 e-208 GTi 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極速設定在時速 180 公里;此外,e-208 GTi 相比一般 e-208 車高降低了 30mm、前後輪距則是加寬了 56mm、25mm。

車室空間可以看到許多傳承 GTi 經典設計的元素,例如座椅中央的紅色線條設計。
廣  告

e-208 GTi 電池架構仍舊是搭載總容量 54kWh 之鋰電池,支援最高 100kW 的直流電快充,從 10%至 80%補電時間需要 30 分鐘,這一點相比 Volkswagen 預計在未來純電 GTI 上所採用的電池系統,有著不小的差距;也因應 GTi 乃是提升了性能表現,e-208 GTi 的 WLTP 數據,落在 350 公里至 433 公里的續航成績。


Audi發表Q5e-hybrid與Q5 Sportback e-hybrid,搭載總容量25.9kWh電池組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先前針對產品布局、尤其是因應歐美等市場消費需求,已經預告將會在麾下車系戰列中,推出總計 10 款 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先前在 A5 車系中已經推出了 A5 以及 A5 Avan 的 e-hybrid 車型,近日則是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新世代 Q5 與 Q5 Sportback 台灣奧迪即將在國內市場發表,不過因應國內市場對 PHEV 車型的需求不高,因此 e-hybrid 車型的導入機會應當也不高。

Audi 近日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車型,共計推出 220kW 以及 270kW 兩種綜效輸出版本。

與先前 A5 與 A5 Avant e-hybrid 相同,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都是配置了品牌最新版 Plug-In Hybrid 系統,搭載的是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相比前一代的 Plug-In Hybrid 系統版本提升了 45%,支援 11kW 的交流電慢充,需要 2.5 小時的時間從 0 補電至 100%。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與先前 A5 家族的 PHEV 相同,都是搭載了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

針對 Q5 e-hybrid 與 Q5 Sportback e-hybrid,總計推出有兩種動力輸出版本選擇,都是採用 185kW (252 匹) 的 2.0 TFSI 引擎,電動馬達則是提供了 105kW (143 匹) 的輸出,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兩種動力輸出都支援純電、混合動力的模式選擇。

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

性能表現部分,220kW 綜效動力輸出車型能在 6.2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而 270kW 輸出版本則是能在 5.1 秒內完成,所有車型極速都設定在時速 250 公里,e-hybrid 車型都是採用四驅設定,雙離合器變速系統與 quattro ultra drive 系統結合,以強化運動性能以及舒適性的駕駛表現。

廣  告

Audi 此次公布的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在 6 月中旬開始於歐洲開放訂購,並會在 2025 年第三季於歐洲上市發表,歐洲售價分別是 Q5 e-hybrid 的 63,400 歐元 (220kW)、71,800 歐元 (270kW),Q5 Sportback e-hybrid 則是 65,900 歐元 (220kW)、74,300 歐元 (270kW),也就是約合臺幣 216 萬至 253 萬的價格帶。


Stellantis集團內兩大義大利高端品牌,Alfa Romeo與Maserati傳出將攜手合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當前車壇在面臨數位、電能等方向的轉型時期,諸多傳統車廠都面臨著嚴峻考驗,也都紛紛在產品規劃、集團內部調整等議題上做出調整,而擁有多達 14 個品牌的 Stellantis 集團,在 2024 年時就傳出可能會針對一些品牌存續做出改變,當時也傳出 Stellantis 集團很可能會出售 Maserati,不過該項消息並未獲得證實。

近日,身兼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透露,目前已經計畫兩個義大利品牌將會進行合作,不過該項計畫仍需要由 Stellantis 高層核准,後續實際狀況仍有待確定。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的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 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將攜手合作。

Maserati 在 2024 年的表現相當不出色,年度銷售表現僅約莫 1.13 萬輛,年度下滑了 57 個百分點,面對年度表現的衰退,Stellantis 表示沒有出售 Maserati 的計畫,但需要積極重振這個歷史悠久的豪華品牌,同樣是屬於高端品牌設定的 Alfa Romeo,在 2024 年銷售表現約莫在 6.2 萬輛,相比原先品牌設定的 8 萬至 9 萬輛目標未能達標,且相比 2023 年也一樣呈現下滑趨勢。

廣  告

雖然先前也有傳聞 Stellantis 覺得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因調性不同而不可能合併,但近日則是傳出兩品牌將攜手合作打造產品,雖然相關合作計畫目前仍未確認以及有相關資訊傳出,但兩大品牌先後傳出取消部分電動車研發計畫,而是回歸到基本盤面、鎖定高層買家當前偏好,因此仍舊會積極研發燃油動力價購產品,此外,Alfa Romeo 原訂純電產品的規劃,應當也會投入燃油動力架構的研發。


Bridgestone贊助BWSC賽事輪胎,再生資源比例首度達到65%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81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共計有 17 個地區的 33 支參賽隊伍。該胎款首次採用 Bridgestone 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新型回收材料,再生資源使用比例提升至 65% 以上,展現永續發展的創新成果。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2025 賽事中,普利司通將引入再生碳黑與鋼材技術,推動廢舊輪胎翻新為原物料的循環技術,並在價值鏈中推動減少輪胎使用數量及採用低碳排放運輸方式等永續行動。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
廣  告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自 2022 年起,普利司通推進廢輪胎化學回收技術,並於 2023 年在東京小平市創新園區設置測試設備,專注開發精準熱裂解技術,以提取輪胎衍生燃料與再生碳黑。本次輪胎首次採用該技術產出的再生碳黑,展現了最新的技術進展與成果。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

賽事專用胎搭載升級版 Enliten 科技,導入再生資源以及含循環材料芳綸纖維,擁有低滾動阻力、耐用性、輕量化及抗穿刺能力等特性,可最大化提升車輛的整體能耗效率。


Eurogrip宣布成為Honda Taiwan之輪胎供應夥伴,限期推出購胎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宣布與 Honda Taiwan 合作,未來將成為官方銷售體系之輪胎供應夥伴。首波導入的 Eurogrip 胎款是針對輕檔車開發的運動胎款「Protorq Extreme」,以及與旅跑胎款「Roadhound」,可對應 Honda NT1100、NC750X、CB750 Hornet、CBR650R、CB650R、CBR500R 與 CB300R 等車款。

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宣布與 Honda Taiwan 合作,未來將成為官方銷售體系之輪胎供應夥伴。

Eurogrip 特定的胎款已於 2025 年 6 月起正式在 Honda Taiwan 經銷據點販售,為回饋消費者,即日起至 8 月 31 日,購買指定尺寸的「Roadhound」」或「Protorq Extreme」胎款一組,就能獲得市價 2,980 元的藍芽版胎壓偵測器。

廣  告

在二輪市場中,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以創新的設計與結構、花紋特色,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其中,「Protorq Extreme」是為輕檔車款設計,由義大利團隊研發攤款,擁有良好的乾濕地抓地力、高速穩定性,並且為同級距胎款中唯一採用「鋼絲胎體結構」設計,適合如 CB300R 運動街車的動態駕馭需求。

「Protorq Extreme」是為輕檔車款設計,由義大利團隊研發攤款,擁有良好的乾濕地抓地力、高速穩定性,並且為同級距胎款中唯一採用「鋼絲胎體結構」設計,適合如 CB300R 運動街車的動態駕馭需求。

「Protorq Extreme」並獲得 Aprilia 認證,是 RS457 的原廠配胎,符合公路/賽道法規,可於賽道日活動下場、亦能於日常街道上使用,滿足多元的操控樂趣需求。

另一款「Roadhound」是針對中、大排氣量車款所設計的產品,適合 CBR650R、CB650R、CBR500R 等車款安裝,可兼顧長途騎乘的舒適性,以及日常使用的耐久性,提供騎士所需的操控樂趣與安全性。

「Roadhound」適合 CBR650R、CB650R、CBR500R 等車款安裝。
「Roadhound」可兼顧長途騎乘的舒適性,以及日常使用的耐久性,提供騎士所需的操控樂趣與安全性。

外媒報導第6代Sienna車系將會新增EREV電動增程式動力系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汽車媒體報導,新世代的 Sienna 車系在特定市場可能將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同時 Toyota 亦不會放棄 Hybrid 混合動力、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汽油版本的動力系統,將會視地區市場的特性與需求,開發第 5 代 Sienna 車系產品。

美國汽車媒體報導,新世代的 Sienna 車系在特定市場可能將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同時 Toyota 亦不會放棄 Hybrid 混合動力、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汽油版本的動力系統。(圖片為現行 Sienna)

現行第 4 代 Sienna 是在 2020 年問世,如今也已歷經 5 年的產品週期,而據美國媒體報導,北美市場可能將在 2027 年迎接第 5 代全新 Sienna 車系,並且將會導入大量新世代科技;動力系統方面,北美市場可能將持續汽油動力版本、混合動力等多元選擇,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廣  告

至於在其他市場方面,第 5 代 Sienna 將可能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也就是以純電驅動的方式,內部搭載一具內燃機作為發電之用,但不會輸出動力至傳動軸,用以適應充電站密度尚未普及、或幅員較大的市場之需求。

第 5 代 Sienna 將可能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也就是以純電驅動的方式,內部搭載一具內燃機作為發電之用,但不會輸出動力至傳動軸。(圖片為現行 Sienna)

當然,第 5 代 Sienna 也會推出 Hybrid 混合動力與 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美國媒體推測屆時將會有新的版本,提供更佳的能耗表現。其他如 Toyota Safety Sense 4.0 系統、駕駛人機介面、內裝等也都會有升級。未來若有更多關於 Sienna 的消息,U-CAR 也會持續追蹤。

新世代 Sienna 預料將導入 Toyota Safety Sense 4.0 系統、駕駛人機介面、內裝等也都會有升級。(圖片為現行 Sienna)

借鏡日本經驗,Stellantis董事長呼籲歐洲制定新式微型車標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tellantis 集團的董事長 John Elkann 近日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借鏡日本的輕型車(K-Car)經驗,在歐洲市場制定新款的微型車級距,並且可採用「E-Car」這類的名稱,同時應該涵蓋微型電動車的類別,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Stellantis 集團的董事長 John Elkann 近日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借鏡日本的輕型車(K-Car)經驗,在歐洲市場制定新款的微型車級距,並且可採用「E-Car」這類的名稱。

John Elkann 表示,在 2019 年時,歐洲市場總共售出約 100 萬輛售價 1.5 萬歐元以下的汽車,這個數字到了現在預估僅剩下 10 萬輛左右;造成此級距車款銷售疲弱的原因,主要是歐盟法規的加嚴,讓歐洲車廠必須付出更多成本,導致售價上揚,而售價維持在 1.5 萬歐元將面臨無利可圖的狀況。

廣  告

到了 2030 年,歐洲市場將會再新增 120 項新法規,成本的上升會更削弱歐洲車廠在這個價格級距的競爭力。John Elkann 認為,歐洲可以學習日本的經驗,推出類似 K-Car 的標準級距,來滿足 1.5 萬歐元門檻消費者的需求,這類駕駛人通常只在城鎮中移動。John Elkann 表示,現有的電動微型車經驗可作為參考,而且有助於現有的消費者將老舊的燃油車轉換為新式的節能車款。

現有的 Citroën Ami 在歐洲的售價約為 7,990 歐元,在特定地區甚至不需汽車駕照即可上路。

此外,歐洲市場原本就是擅長研發製造小型的國民車款,如 Fiat 500、Golf 等等,而當前的法規讓這類車款的售價不斷提升,John Elkann 認為是時候在歐洲開創新型微型車,以及微型電動車的類別,不僅有助於產業的正向發展,也有利於推廣新式能源車。


車麗屋新北市樹林店開幕,限期促銷優惠加碼送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汽車百貨領導品牌「車麗屋」,於 2025 年 6 月 14 日(六)上午 10 點,正式在新北市樹林區保安街一段 343 號,啟動全新門市──車麗屋樹林店。該門市為車麗屋在雙北南區的重要戰略據點不僅強化鶯歌、三峽、板橋、土城區域車主的即時服務網絡,更象徵品牌進軍百店計畫的穩健步伐。

汽車百貨領導品牌「車麗屋」,於 2025 年 6 月 14 日(六)上午 10 點,正式啟動全新門市──車麗屋樹林店。

樹林店導入標準化快維流程、專業技師團隊、CDP 會員系統與數位行銷工具,打造「快維保、汽百精選 、 會員經營」三合一全新據點型態,讓車主享有便利、高效、專業且透明的維保服務。

廣  告

為回饋樹林地區車主與廣大會員,車麗屋樹林店開幕期間推出四大限時好康活動:
1、【滿額抽機票】單筆消費滿 NT$2,888,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長灘島單人來回機票(共 10 張)
2、【買輪胎送定位】購買指定品牌輪胎 3 條送 1 條,再加贈四輪定位乙次
3、 【不限品牌折$800】購買任四條輪胎現折$800,開幕限定、數量有限
4、【LINE 入會禮】加入官方 LINE 帳號並完成會員註冊,即可獲得臭氧殺菌券乙張+3 萬點會員點數(折抵$100)

為回饋樹林地區車主與廣大會員,車麗屋樹林店開幕期間推出四大限時好康活動

除了眾多促銷活動外,車麗屋樹林店也同步釋出多款超人氣「開幕爆品」,最
高折扣超過 60%,專為追求高 CP 值與升級駕車體驗的車主打造:
1、 PJ:HOPE+ 5.1.2 SoundBar 天空聲道|原價$24,888 → 開幕價$8,888
2、JHY 10 吋 安卓 2D 專機(超級八核心 S700)|原價$14,900 → 開幕價$6,988
3、JHY 10 吋 安卓 2D 專機(四核心 F23P)|原價$14,900 → 開幕價$3,988
4、 PAPAGO P9 SONY 星光級 4K 行車記錄器|原價$10,990 → 開幕價$3,988
5、CarPlay 轉安卓 JHY S.CUBE 蘋安機|原價$9,788 → 開幕價$6,688


[U-EV]Model S續航提升與增列車內氣氛燈/前鏡頭、漲1.5至30萬不等,小改款Tesla Model S與Model X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原廠先前預告與率先「劇透」內裝設計後,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於今日(6/13)在全球登場,臺灣市場也同步公布售價,官網交付時間顯示為 2~3 個月,不過國內到港時程經詢問台灣特斯拉仍有待後續確認。

其中改款 Model S Long Range 為 324.99 萬、調漲 30 萬,Model S Plaid 為 339.99 萬、調漲 1.5 萬;至於 Model X Long Range 標準 5 座為 349.99 萬、7 座為 361.29 萬、6 座為 370.99 萬,皆調漲 25 萬,頂規性能 Model X Plaid 為 364.99 萬、調漲 10 萬。改款主要導入冰霜藍、曜石黑新車色,並有全新交錯式輪圈、前視鏡頭,車內雖未搭載外界期待的方向燈撥桿,但追加可客製化的全光譜氣氛燈。Model X 車系維持 LR 為 597 公里、Plaid 為 564 公里不變,Model S LR 版續航增加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Plaid 版則增加 28 公里來到 631 公里。

繼原廠先前預告與率先「劇透」內裝設計後,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於今日(6/13)在全球登場。

Tesla 原廠先前最主要是在 2021 年推出大幅度改款 Model S、Model X 車系,臺灣市場則在 2023 年導入。而 Tesla 原廠在年初即於財務會議預告將推出小改款 Model S、Model X,日前即已被外媒掌握將有全新車色塗裝、新式樣輪圈造型、車頭加入前視攝影機之外,更曝光內裝有望加入環艙氛圍燈、類金屬飾條點綴。Tesla 墨西哥官方網站更上傳了一張改款 Tesla Model S 的內裝照片,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

Tesla 墨西哥官方網站更上傳了一張改款 Tesla Model S 的內裝照片,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

如今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正式在全球官網登場,其中外觀方面雙車系向小改款 Model Y 看齊,追加前視鏡頭,可用於行車影像與哨兵等功能使用。另外車色部分則首度追加冰霜藍、曜石黑 2 款新色,冰霜藍選配價為 9.7 萬,曜石黑則為 4.9 萬。此外改款新車也在車頭改為黑色 Tesla 廠徽,Model S Plaid 車型則是在前保桿導入更多的黑色下氣壩、兩側導流氣口點綴,原廠也強調針對外觀細節進行最佳化,以減少阻力和提高續航里程效率,後擾流板可增加下壓力,提升性能,並且主動式頭燈也進行更佳、有著更好的夜間能見度與遠光防眩效果。

原廠也強調全車具有全新隔音設計,能帶來更少的風切聲、道路噪音,並提供更加有效的主動降噪效果。

圖為改款 Model S Plaid。

原廠也強調全車具有全新隔音設計,能帶來更少的風切聲、道路噪音,並提供更加有效的主動降噪效果。足下輪圈部分雙車系也皆有所更新,Model S Long Range 標配全新 19 吋 Magnetite 輪圈,至於 Model S Plaid 則直接標配全新 21 吋 Velarium 輪圈,原廠強調其交錯式輪圈與輪胎可最大程度提高抓地力和穩定性,而 Plaid 碳纖維陶瓷煞車卡鉗 4 則提供額外的制動力。

Model X Long Range 與 Model X Plaid 標配換為 20 吋 Perihelix 輪圈,但 Model X Plaid 則另提供全新的 22 吋 Machina 輪圈可選。

圖為改款 Model X Plaid。

內裝方面,改款後座艙也加入「全光譜氣氛燈」,原廠強調其可從無限色彩中選擇,自環繞式氣氛燈,當乘員進入車輛時,儀表板和車門飾板的動態照明將漸弱轉換為環境光。此外,原廠也指出改款後針對第三排乘坐與在物空間進行些許調整,不過改款之後國內 Model X Long Range 6 座車型售價來到 370.99 萬,已比起 Model X Plaid 單一 6 座車型的 364.99 萬高出 6 萬。

不過改款後的 Model S 與 Model X 則未如外界預期,加入如小改款 Model Y 的實體方向燈撥桿。

圖為改款 Model S 內裝。
圖為改款 Model X 內裝。
改款後加入全光譜氣氛燈。

動力部分,Tesla 原廠皆未公布確切的電池容量。雙車系的標準版車型搭載前後雙馬達四驅,最大馬力為 670 匹,Model S 標準版的靜止加速到 100 公里為 3.2 秒,車輛極速為 250 公里,不過國內標示的 WLTP 續航由改款前的 638 公里、略增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搭載 3 馬達 1,020 匹的 Model S Plaid 則是可在 2.1 秒完成零百加速,最高極速 322 公里,WLTP 續航由 603 公里、增加 28 公里為 631 公里。

至於 Model X 標準版則增為 3.9 秒、WLTP 續航維持 597 公里,車輛極速為 240 公里,Model X Plaid 版則在搭載 3 馬達下為 1,020 匹,最高極速 262 公里,WLTP 續航維持 564 公里。

圖為改款 Model S 車系動力數據。Model S LR 版續航增加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Plaid 版則增加 28 公里來到 631 公里。
圖為改款 Model X 車系動力數據。

日廠連降出廠價吸收美國提高關稅壓力,日本銀行最新企業物價指數透玄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從美國川普總統宣佈進口汽車 25%關稅,於 2025 年 4 月 3 日生效後,對於深耕北美汽車市場的日系車廠,確實造成莫大的壓力,畢竟從數據來看,美國向來是日本製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各家車廠的全年總出口規模,可以達到 150 萬輛之多,在日本汽車出口占比超過 3 成以上!

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正積極跟美國政府進行關稅與貿易協商,對日方而言,談判的重中之重,也鎖定說服美國政府對日本車輸出美國的關稅給予最惠國待遇,以降低日系車廠在逐步轉移部份產線至美國前,對於汽車成本所帶來的衝擊。

日本銀行公布乘用車出口物價指標,透露日本車廠持續降價吸受美國關稅衝擊

而當各界把目光放在包括日美等國的關稅談判上,日本銀行每月定期公佈的企業物價指數,悄悄透露出值得關注的資訊,那就是日本官方所統計的銷售契約數據,日本車廠乘用車出口的總體價格指數持續調降,4 月與 5 月連續調降 3.7%與 2.3%,由於日本製造乘用車出口海外市場,北美市場大約占 3 成多的高比例,因此總體出口價格調降,主因正是來自對美出口的降價。

日經新聞的報導更進一步統計出口北美市場的乘用車價格指數,比起作為 100 基準點的價格指數,美國政府 4 月啟動 25%關稅後已經下跌 8.1%,5 月更擴大跌幅來到 18.9%,也就是說日本車廠出口至美國,尚未課徵關稅的新車價格,相較於 2020 年已經跌掉近 2 成,這幅度可以視為日本車廠為吸收飆漲的關稅成本,而被迫調降出口價格與減少獲利,以儘可能穩住日系進口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

廣  告

臺灣後續若調整關稅或貨物稅,進口車成本是否會異動值得關注

這訊息也給我們另一層面的思考,日本車廠在應對美國飆漲至 25%的汽車關稅,為了維繫日系進口車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進款個別品牌車款異動是常態,但是總體數據來觀察近幾個月的趨勢,似乎更像是「不約而同」地調降汽車出口價格,透拓吸收部份成本與減少獲利,來避免日系車在北美市場因售價飆漲而喪失競爭力。

反觀,身為日本前 10 大汽車出口市場的臺灣,2023 年統計數據擁有高達近 10 萬輛日本製造的進口車,不論以市佔率或市場規模來看,臺灣市場對於日系車廠都具有相當的重要度,因此,假設臺灣與美國完成關稅及貿易談判後,若決定變動關稅或貨物稅,屆時日本車廠對臺灣輸出汽車的總體物價,是否有連鎖性的變動?

日本與歐洲向來是臺灣進口車的兩大來源,此次從日本銀行的物價數據,讓我們看到原廠針對汽車出口價格的調整,也是應對關稅的重要觀察指標。

例如總體維持原本汽車出口物價水準,或是在調降關稅或貨物稅後,反而順勢逐步提高車輛出口物價,部分抵銷降低關稅或貨物稅的車價調降效應?政府應該可以由汽車完稅價格的變動,留意相關總體指標有無異常變動,當然,不只日系車廠,同樣在進口車擁有相當高占比的歐系車廠,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預售173.8萬起,導入專屬STI套件、煞車系統升級,台灣意美亮相Subaru BRZ STI/Brembo極速性能限量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現階段國內販售的 Subaru BRZ 車系,在 2025 年式規劃 2.4 MT ES、2.4 AT ES 雙車型,分別提供手排、自排變速箱搭配,建議售價自 166.8 萬起。今 (6/13) 日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舉辦「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預賞活動,追加全新特式車型,透過專屬 STI 空力套件點綴,並加入專業級 Brembo 高性能煞車系統,預售價分別為新臺幣 173.8 萬、174.8 萬。

今 (6/13) 日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舉辦「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預賞活動,追加全新特式車型,透過專屬 STI 空力套件點綴,並加入專業級 Brembo 高性能煞車系統,預售價分別為新臺幣 173.8 萬、174.8 萬。

導入 Brembo 煞車系統,搭配專屬外觀套件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所搭載的 Brembo 煞車系統,可以明顯看到其金色外觀搭配紅色 Brembo 字體的招牌卡鉗設計,為其在視覺上帶來明顯的升級感受,而前輪卡鉗本身也從原本標準車型的雙活塞升級為對向 4 活塞的配置,後輪則也從單活塞升級至對向雙活塞的版本。

除了卡鉗的外型與規格升級之外,同時碟盤的直徑也進一步放大至前 326mm、後 316mm 的規格,透過更大直徑的碟盤提供車輛更為犀利、精準的制動效果,並且制動力也更為線性,提升激烈操駕時的駕馭信心。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所搭載的 Brembo 煞車系統,可以明顯看到其金色外觀搭配紅色 Brembo 字體的招牌卡鉗設計,前輪卡鉗本身也從原本標準車型的雙活塞升級為對向 4 活塞的配置,後輪則也從單活塞升級至對向雙活塞的版本。
除了卡鉗的外型與規格升級之外,同時碟盤的直徑也進一步放大至前 326mm、後 316mm 的規格,透過更大直徑的碟盤提供車輛更為犀利、精準的制動效果,並且制動力也更為線性。

台灣意美汽車在國內推出的全新「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以現行 Subaru BRZ 車系為基礎打造,外觀 STI 空力套件包含 STI 破鋒前下擾流板、STI 隱刃側裙/後下擾流板、STI 飾徽通風側腮與燕影擾流尾翼等 5 件外型升級部品,原廠強調,透過賽道級空氣力學設計,可提供 BRZ 最佳化的高速穩定性,同步營造視覺戰鬥氣息。

STI 破鋒前下擾流板。
STI 隱刃側裙。
STI 後下擾流板。
STI 飾徽通風側腮。
燕影擾流尾翼。

「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在內裝部分,延續既有 BRZ 車系配置,搭載 7 吋 TFT LCD 全數位儀表板、高包覆性麂皮座椅,同時標配 EyeSight 智能駕駛安全輔助系統,包含 ACC 車距控制定速巡航、LSW 車道偏擺警示、LVSA 前車駛離警示等,2.4 AT ES 車型更額外升級 PCTM 預防碰撞由門控制系統、RAB 倒車自動煞車系統。

「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在內裝部分,延續既有 BRZ 車系配置,搭載 7 吋 TFT LCD 全數位儀表板、高包覆性麂皮座椅,同時標配 EyeSight 智能駕駛安全輔助系統。

動力與性能方面,「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維持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可選擇 6 速手排、6 速自排變速箱,後輪驅動基礎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234 匹,最大扭力 25.5 公斤米,原廠公佈的極速表現可達 226 公里。原廠亦強調,在煞車卡鉗規格升級、放大碟盤直徑之後,更進一步的將前輪轉向節結構由原本的鋁製改為鋼製材質部品,以達到更直效的傳遞 Brembo 煞車直接回饋感,與轉向回饋感受的提升。

動力與性能方面,「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維持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可選擇 6 速手排、6 速自排變速箱,後輪驅動基礎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234 匹,最大扭力 25.5 公斤米,原廠公佈的極速表現可達 226 公里。

為讓更多有興趣的車迷朋友能夠一睹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的風采,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也將特別於 6 月 14 日至 15 日,於台灣意美汽車北投展示中心舉辦 VIP 限時賞車活動;同時也預告即將於 6 月 27 日開始的 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活動中,「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也將在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賽事中擔綱 Safety Car 的角色,屆時將可見到「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引領所有賽車於賽道中奔馳的精彩鏡頭。

為讓更多有興趣的車迷朋友能夠一睹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的風采,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也將特別於 6 月 14 日至 15 日,於台灣意美汽車北投展示中心舉辦 VIP 限時賞車活動。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也將在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賽事中擔綱 Safety Car 的角色。

敲定7月中旬發表,Opel總代理歐吉汽車確認Combo 7人座MPV上市時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於 2025 年 2 月開始,陸續報導在 Stellantis 集團下,跟 Citroën Berlingo 屬於雙生車系的 Opel Combo 車系,傳出將在第 2 季由 Opel 總代理毆吉汽車導入國內,同時經銷據點也傳出 139.9 萬元預接單價,以及確認 1.5 升柴油長軸 7 人座版本等資訊。不過,歐吉汽車先前僅預告將於第 2 季導入 Opel Combo 車系,並釋出預訂優惠方案等,對於正式發表上市日期則未鬆口。

現在,時序進入第 2 季末的 6 月份,毆吉汽車終於在發佈 6 月份促銷新聞的同時,正式敲定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的上市時程,將於 7 月中旬舉行上市發表會,在 Opel 現有 Astra、Grandland、Mokka 與 Mokka Electric 等銷售車系之外,迎來品牌全新車系與銷售生力軍。

Opel 總代理歐吉汽車先前於 2 月已公開 Opel Combo 預接單價為新臺幣 139.9 萬元,現在敲定 7 月中發表上市。
廣  告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採 7 人座單一車型,1.5 BlueHDi 柴油動力設定

儘管完整產品資訊仍待發表會確認,歐吉汽車在新聞稿確認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將採單一規格版本推出,標配 7 人座配置,展現寬敞空間與靈活實用機能,動力系統搭載 1.5 升 BlueHDi 柴油動力系統

外觀具備 Intelli-Lux LED®矩陣式頭燈,搭配兩側烤漆防護板以及車身同色前後保桿,加上新世代品牌識別 VIZOR 閃電風鏡,此外,在主被動安全科技上,除擁有豐富的 ADAS 輔助安全科技之外,也將支援 Level 2 半自動駕駛技術。

最後,Opel 臺灣總代理 歐吉汽車王騰漢董事長表示,隨著臺灣消費者對多功能家庭車的需求日益提升,毆吉看準市場對 7 人座 MPV 的空間、科技與安全兼備的期待,引進具備歐洲血統與高機能性的 Combo 長軸旗艦版,未來毆擊將持續以穩健節奏拓展產品陣容與服務網絡,讓更多人能輕鬆擁有德系車的駕馭樂趣。

後續關於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的產品規格與上市資訊,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指定車款80萬起再享鍍膜與旅宿雙重好禮,Opel 6月份促銷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強化全臺服務網絡,Opel 宣布「駿達台中文心展示中心」正式開幕,位於臺中市北屯區文心路四段 711 號,提供消費者賞車、試乘、維修保養等一站式服務。新據點落成進一步鞏固 OPEL 在中臺灣的佈局,展現品牌深耕在地市場的長遠決心。為讓更多消費者親身體驗 OPEL 駕馭魅力,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凡至全台指定展間完成試乘,即可獲贈家樂福禮券乙份(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歡迎全台消費者把握機會,體驗 Opel 車款的德系品質與舒適駕馭。

夏季回廠優惠同步開跑,代步車服務全面啟動

迎接盛夏,Opel 推出限時售後保養優惠,協助車主以最佳狀態迎戰高溫氣候,內容包括:電瓶更換優惠價 7,000 元,以及 Atlas 輪胎(16 吋與 17 吋)限時優惠價 新臺幣 4,000 元/條。同時,Opel 也正式啟動全新「代步車服務制度」,為在廠維修時間預估超過三日的車主提供用車保障。

無論是因重複維修、等待零件,或符合特定客戶資格(近 1.5 年內完成兩次定期保養,或三年內購車兩次),皆可透過經銷商申請代步車服務。經核准後,車款將盡可能提供與原車等級相當的代步車型,若產生租賃費用,亦由總公司全額補助。Opel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品牌精神,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體驗,提供消費者從選車、購車到售後的全方位保障與貼心支援

廣  告

6 月購車限時禮遇,指定車款 80 萬起,享鍍膜與旅宿雙重好禮

Opel 特別針對六月推出限時購車優惠活動,凡購買指定車款即享入手價 80 萬起,加碼贈送全車鍍膜服務與國內旅宿券,讓消費者輕鬆入主德系座駕,同時享受生活美學體驗。畢業季推薦車款 Astra,入手價自 85 萬起,還可搭配高額零利率分期方案,協助新鮮人輕鬆開啟職涯第一部車。選購黑色 Astra 輕奢版,再加贈「專屬免費車身不同色貼膜」(不含車頂),兼顧風格與個性,打造專屬自我風格座駕。

Opel 台灣總代理歐吉汽車誠摯邀請所有喜愛 OPEL 的車迷朋友們親臨現場體驗試乘,欲了解更多 Opel 展示中心、品牌體驗館及活動相關資訊,請洽 Opel Taiwan F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pelTaiwan 和 OPEL 官方網站:https://www.opel.tw;或洽雲端銷售顧問:https://reurl.cc/zDezpy 即時諮詢車價、優惠方案或商談購車條件;抑或致電試駕預約專線:0800-828-880,將由客服人員安排專屬試駕時段。


10年後、快意旅行的蛻變–BMW 520i Touring M Sport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5 Series 車系最早是在 1992 年的 9 月,在原廠代號 E34 的第 3 代 5 Series 世代首度推出車系旅行車版本 5 Series Touring,成為品牌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的濫觴,其「Touring」之名、伴隨著「旅行」之意,也與 3 Series Touring 共同築構起品牌完整的旅行車產品陣線。而後續 5 Series Touring 也隨著 5 Series 車系歷經 E39、E60、F10、G30、以及最新的第 8 代 G60 同步更迭,只不過自 E60 世代起 Touring 旅行車則有獨立原廠代號,依序分別為 E61、F11、G31、G61。

BMW 5 Series 車系最早是在 1992 年的 9 月,在原廠代號 E34 的第 3 代 5 Series 世代首度推出車系旅行車版本 5 Series Touring。

而 BMW 原廠在 2024 年 2 月推出 G6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時,其也同步帶來首度新增的純電 i5 Touring。不過礙於原廠的生產排程節奏,臺灣市場是先於 2024 年 6 月引進 339 萬 i5 eDrive40 M Sport Touring、以及 495 萬 i5 M60 xDrive Touring 純電雙車型,並接續在 2025 年 3 月導入燃油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燃油 5 Series Touring 在國內僅導入單一 520i M Sport 車型,售價為 306 萬,相比前代 G31 520i M Sport Touring 之 312 萬售價減少 6 萬。

BMW 原廠是在 2024 年 2 月追加大改款 5 Series Touring、以及首款純電旅行車 i5 Touring,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4 年 6 月先行引進 i5 純電版本。
國內接續在 2025 年 3 月導入燃油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燃油 5 Series Touring 在國內僅導入單一 520i M Sport 車型,售價為 306 萬。

先前在試駕 339 萬 i5 eDrive40 Touring 時,筆者就曾經與家中的 2014 年 F11 世代 520d Touring 進行簡易對照。如今更是能直接對比的燃油動力 520i Touring 抵臺,筆者除了讓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再次同臺,更邀請家中長期使用 2014 年 520d Touring 的親友現場親身比較兩者差異給予短評,深度來看 10 年後的旅行蛻變。

對筆者個人而言, 2010 年夏季推出的 F11 世代 5 Series Touring 是相當印象深刻的作品,家中親友於 2014 年購入 520d 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 使用至今,其里程已突破 27 萬公里,長期對其整體的產品力高度肯定。

SUV 持續擴大版圖、豪華中大型旅行車市場萎縮,但愛的人仍情有獨鍾!

首先寫在文前,隨著近幾年轎車市場萎縮、SUV 休旅市場逐漸壯大,像 5 Series Touring 這類豪華中大型旅行車車款,或是其對手 Mercedes-Benz E-Class Estate、Audi A6 Avant,在國內逐漸更偏向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小眾產品,甚至即便是身為 BMW 母國德國市場,其實像 BMW X5 這類大型 SUV 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反倒 5 Series Touring 這類大型旅行車的市場占比已在下滑,這點都能從 Volvo 宣布停止在未來開發旅行車新車可窺見一二。

歐洲市場的 SUV 市場占比持續擴大,但筆者先前到歐洲如瑞士等國遊玩時,仍是能見到最新的 G61 5 Series Touring(圖上),甚至是跟筆者家中同代的 F11 世代身影(圖中與圖下),甚至搭配腳踏車架帶來多元機能,足見歐洲仍是有些許這類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的擁躉者。

像筆者家中親友在 10 餘年前曾經持有過 SUV 車款後,後續轉而獨鍾旅行車款。其一是其車高較不會受到許多都會區停車場限高限制;其二是其仍能夠維持轎車底盤帶來低離地高的操控優勢;其三則是能比傳統四門轎車或五門掀背多出更多裝載空間。這些都是旅行車款天生的優勢。

只是全球市場大勢仍是以 SUV 或跨界車款作為主流,SUV 的縱向空間與多元性更為吸引目光,再加上像臺灣市場車價如 520i Touring 現在來到 306 萬、E-Class Estate E200 運動版高達 320 萬、Audi A6 Avant 起售價也是 289.5 萬都在 300 萬附近,對比同樣價位 SUV 有更多車款與動力可選擇。即便像 3 Series Touring 這類豪華中型旅行車仍能熱銷,但 300 萬以上的市場、就幾乎都是 SUV 的天下了。

Mercedes-Benz E 200 Estate 運動版售價 306 萬(圖上),Audi A6 Avant(圖下)則分為 40 TFSI 與 45 TFSI 雙動力 3 車型、售價為 289.5 至 365.5 萬。

520i Touring 主要客群:追求豪華空間與兼顧操控的消費者

不過,筆者要說一句身為旅行車「腦粉」的想法:旅行車的好,擁有過就會知道!

尤其像 5 Series Touring 這類以 5 Series Sedan 豪華中大型轎車為基礎延伸的旅行車,可能會購買並擁有的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就會可能是身在企業中高階主管、但又重視家庭裝載機能與操控能力兼顧的族群。

科技化扮相注入、但品牌 Touring 輪廓傳承意味仍舊鮮明

在外觀上,G61 5 Series Touring 擁有 G60 世代 5 Series 的科技面貌與豪華鋪陳,其沒有換上 iX 車系的直立雙腎,但其相連橫置雙腎水箱護罩,放在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一旁,仍是能發現放大了不少,甚至試駕車還以 3.4 萬選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讓其在夜間辨識度亦相當獨特(只可惜 520i 上為選配、i5 皆為標配)。

G61 5 Series Touring 擁有 G60 世代 5 Series 的科技面貌與豪華鋪陳,其沒有換上 iX 車系的直立雙腎,車尾則是顯現出相當修長的姿態。

而且對比過去 2014 年的 520d Touring 標配沒有相關的外觀套件,如今 G61 520i Touring 新車直接就標配 M Sport 空力套件,其不論是倒梯形的大型前進氣壩,前保桿兩側的黑色導流進氣口,都讓 5 Series Touring 更為洗鍊動感。對比之下 F11 520d 雖然也有圓潤的引擎蓋肌理凸顯運動性,但 G61 新世代的手法確實在兩相比較後更為「吸睛」。

對比之下 F11 520d 雖然也有圓潤的引擎蓋肌理凸顯運動性,但 2014 年的 520d Touring 標配沒有相關的外觀套件,如今 G61 520i Touring 新車直接就標配 M Sport 空力套件,更為洗鍊動感。其相連橫置雙腎水箱護罩,放在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一旁,仍是能發現放大了不少。
G61 不論是倒梯形的大型前進氣壩,前保桿兩側的黑色導流進氣口,都彰顯了 M Sport 套件的視覺張力。試駕車還以 3.4 萬選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讓其在夜間辨識度亦相當獨特(只可惜 520i 上為選配、i5 皆為標配)。

除了新世代以更為簡約的線條、取代 F11 世代的圓潤弧形肌理來詮釋當今的動感,在燈具部分新車頭燈組也採用垂直式晝行燈、形成 4 眼式造型,垂直式晝行燈更整合具呼吸效果的方向燈。

而 G61 520i Touring 目前出廠是標配標準型 LED 頭燈+遠光燈輔助,筆者在夜間行車時其遠光燈照明的距離與亮度相當出色,遠近光在切換時的燈源漸變過程也是漸亮、漸暗。不過筆者在車內 BMW 互聯駕駛商店選單中也看到可以 4 萬「無限期」買斷智慧光型頭燈、主動式轉向頭燈,據瞭解選購後就可將標準型 LED 頭燈、軟體開通成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省去了需德訂等車的過程,但若後續總代理汎德若能將其標配會更具誠意。

在燈具部分 G61 新車頭燈組也採用垂直式晝行燈、形成 4 眼式造型。
車內 BMW 互聯駕駛商店選單中也看到可以 4 萬「無限期」買斷智慧光型頭燈、主動式轉向頭燈,據瞭解選購後就可將標準型 LED 頭燈、軟體開通成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省去了需德訂等車的過程,不過後續總代理若能將其直接標配會更具誠意。

此外從車側來看,筆者也相當喜愛的是試駕車選擇 Phytonic Blue Metallic 藍色,其在暗光處能呈現深色質感,光線充足處又能呈現足具韻味的藍色亮面,搭配新世代的平整化車門把手設計,相當能撐起豪華中大型門面、卻也不失自由的旅行感。尤其車側與車頭、還有車頂架都採緞面銀色塗裝,帶來相當高質感的視覺對比,側邊尾窗更透過窗框上揚、展現對品牌經典 Hofmeister Kink 摺角元素的全新詮釋。

足下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型輪圈,藉由多輻式銀黑切削外型妝點,雖然不比 i5 eDrive40 配置的 20 吋 M 星輻式 938M 輪圈來的有張力,但筆者認為不失豪華精緻度,配胎為 Continental EcoContact 6 Q 舒適靜音胎,對比 i5 則少了 M 藍色煞車套件配置。

從車側來看,筆者也相當喜愛的是試駕車選擇 Phytonic Blue Metallic 藍色,其在暗光處能呈現深色質感,光線充足處又能呈現足具韻味的藍色亮面。側邊尾窗更透過窗框上揚、展現對品牌經典 Hofmeister Kink 摺角元素的全新詮釋。
試駕車另外選配 10.8 萬的全景玻璃車頂,其面積相當大、塑造出類似對比色車頂的視覺,並且搭配緞面鋁質窗框與車頂架凸顯出細膩質感。
足下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型輪圈,藉由多輻式銀黑切削外型妝點,配胎為 Continental EcoContact 6 Q 舒適靜音胎,對比 i5 則少了 M 藍色煞車套件配置。

試駕車另外選配 10.8 萬的全景玻璃車頂,其面積相當大、塑造出類似對比色車頂的視覺。車尾 G61 世代則保留 BMW 品牌旅行車 L 型尾燈的傳統,但藉由鮮明光條層次堆疊為雙層結構、加上燈組外觀立體的輪廓,對比 F11 世代可說是承先啟後、又有新世代獨特的韻味。

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在此代 G61 則首次取消了 BMW Touring 旅行車常見的「後擋獨立開啟玻璃」設計,10 年以來筆者已相當熟悉這個能在挾窄或限高停車空間快速取物的設計,主要原廠表示因應後擋斜度較大、加上已無空間容納相關機構。對照起 F11 世代,可明顯發現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而最下方與前次 i5 動力相似,有黑色分流器造型,主要燃油版搭配隱藏式排氣尾管、還有尾門右側 520i 字樣。

對照起 F11 世代,可明顯發現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車尾 G61 世代則保留 BMW 品牌旅行車 L 型尾燈的傳統,但藉由鮮明光條層次堆疊為雙層結構,可說是承先啟後、又有新世代獨特的韻味。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而最下方與前次 i5 動力相似,有黑色分流器造型,主要燃油版搭配隱藏式排氣尾管、還有尾門右側 520i 字樣。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外觀現場看自己擁有的 F11 世代、對比 10 年後的 G61 520i Touring,可以發現其實 BMW 依舊在前後代車型保留品牌旅行車的獨特造型韻味,新車與舊車都相當好看,F11 對照之下時至今日並不會太過時,足見前後代設計團隊的功力。不過新車 G61 像頭燈、飾光水箱護罩等高科技燈具輔助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當然取消常用到的後擋獨立開啟有點可惜,但現在新車直接多了 M Sport 套件,對比較為「樸素」沒有外觀套件的 F11,G61 世代在入門 520i 就有相當的「吸睛度」。

豪華與科技已大幅進化、細節質感仍有提升空間,但多元載物成出發旅行的理由

走進到 520i Touring 的車室,其由 12.3 吋數位儀表、14.9 吋中控螢幕築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組合,還有 BMW OS 8.5 的車載系統,加上 G61 5 Series 在中控螢幕、還有門板等處採用多色的 BMW 環繞光幕,這對於已多次接觸的筆者而言並不陌生。

不過對於家中採傳統 4 環指針儀表、6.5 吋 iDrive 螢幕的 F11 車主,這樣全面科技數位化的座艙,可說是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而歷經世代變更造型丕變,但寬大的中控臺儀表、還有舒適的座椅,仍是 5 Series 身為豪華中大型車傳承下來的豪華氛圍。

走進到 520i Touring 的車室,其由 12.3 吋數位儀表、14.9 吋中控螢幕築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組合,還有 BMW OS 8.5 的車載系統,對比 F11 世代車型可說是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此代 520i Touring 亦標配多項視覺效果豐富的駕駛介面,像當年 F11 入門車型要選配的 HUD 抬頭顯示器,在 G61 520i 上也直接列為標配,並且有標準、地圖導航、道路虛擬實境、動態駕駛、精簡等模式可選,讓各項必要的行車與多媒體資訊一目了然,更能清楚顯示自動變換車道的執行過程。中控螢幕整體地圖的縮放等過程,筆者認為比起品牌採用 Android 架構的入門車型順暢,甚至顯示的資訊與美術效果細膩度,也比起對手 E-Class Estate、A6 Avant 豐富,只是在應用程式的擴充性,其就不如採用 MB.OS 的 E-Class 多元,目前國內車型也尚未提供 YouTube 觀看功能。

520i Touring 亦標配多項視覺效果豐富的駕駛介面,像當年 F11 入門車型要選配的 HUD 抬頭顯示器,在 G61 520i 上也直接列為標配。
5 Series Touring 顯示的資訊與美術效果細膩度,也比起對手 E-Class Estate、A6 Avant 豐富,只是在應用程式的擴充性,其就不如採用 MB.OS 的 E-Class 多元,目前國內車型也尚未提供 YouTube 觀看功能。圖為 AR 擴增實境等功能。

即便新世代 G61 5 Series 內裝對比 F11 世代,相較之下取消了諸多細部質感妝點與便利性的部件,如植絨降噪的門板置杯架、門板的硬質塑料比例增加、F11 標配的電動伸縮頭枕、取消地圖袋等,可看出原廠進行進一步的成本控制。

但就細部的質感面而言,筆者認為橫向比較對手,此代 G61 5 Series 仍是優於對手 E-Class,尤其對手 E-Class 在中央鞍座置物空間取消植絨材質、還有後座出風口的硬質塑料表面精緻度下降;G61 5 Series 在中央鞍座仍保留部份植絨材質,而且後座出風口的整體造型與質感處理也較為優異不少(即便 520i 等級少了後座四區恆溫空調面板)。

此代 5 Series 確實是在門板的硬質塑料比例增加。
就細部的質感面而言,筆者認為橫向比較對手,此代 G61 5 Series 仍是優於對手 E-Class,在中央鞍座仍保留部份植絨材質。

而 G61 5 Series 在排檔座中央面板改以黑色高光澤處理,並且搭配水晶排擋桿、iDrive 旋鈕與音量鍵,讓駕駛熟悉後就能減少觸摸大面積螢幕造成分心的機率,不過黑色鋼琴烤漆容易留下指紋、或容易刮花,另外大面積的中央面板容易有「蹺蹺板」效應讓按鍵「卡」住,若原廠能改善布局、會對操作更為便利。至於 520i 車艙採用的 Fine-Wood 深色梣木紋飾板搭配霧面銀色飾條,筆者認為其整體的紋理觸感細膩,也不會過於反光影響到行車視線。

另外在聽覺質感部分,520i 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20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雖然整體音效不及再往上一階的 17 支喇叭 B&W 音響,但透過 520i 原先就相當優異的車艙隔音,加上音響出力仍足,整體標配的 harman/kardon 音響在聽覺處理仍是有一定水準的空間感。

G61 5 Series 在排檔座中央面板改以黑色高光澤處理,並且搭配水晶排擋桿、iDrive 旋鈕與音量鍵。不過大面積的中央面板容易有「蹺蹺板」效應讓按鍵「卡」住,若原廠能改善布局、會對操作更為便利。
520i 車艙採用的 Fine-Wood 深色梣木紋飾板搭配霧面銀色飾條,筆者認為其整體的紋理觸感細膩,也不會過於反光影響到行車視線。
520i 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20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透過 520i 原先就相當優異的車艙隔音,在聽覺處理仍是有一定水準的空間感。

520i 除標配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等功能外,還加入獨特的「車內攝影機」功能,其可以在車內自拍外,也可遠端透過 App 監看車內照片,甚至能透過微笑等動作來啟動自拍。My BMW App 也能遠端錄製車內 5 秒、或 10 秒的影片,讓燃油車也有近似電動車的智慧體驗。甚至在互聯商店中也可訂閱或買斷遠端啟動功能。520i Touring 也配置手勢控制功能,另外亦可讓副駕駛座閱讀燈在駕駛伸手時自動亮起,不過這兩項功能的實用性與靈敏度不高。

520i 除標配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等功能外,還加入獨特的「車內攝影機」功能,其可以在車內自拍外,也可遠端透過 App 監看車內照片。
在互聯商店中也可訂閱或買斷遠端啟動功能。
520i Touring 也配置手勢控制功能,另外亦可讓副駕駛座閱讀燈在駕駛伸手時自動亮起。

座椅方面,即便筆者前述提到,520i 標配的雙前座跑車座椅取消電動伸縮頭枕,但其標配就有著電動腰靠、還有腿靠延伸,長時間乘坐下來舒適性與包覆性仍舊出色,不過雙前座通風座椅需另外選配。

後座則是 520i Touring 對比 5 Series 轎車的優勢,尤其此次燃油版本相比 i5、少了底板需要容納電池組的空間,因此腿部的置放縱深更佳,縱然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其並不會有讓腳「弓」著的感覺,但對比之下燃油 520i Touring 確實坐姿舒適度更為出色。而且採「油/電共用平臺」概念下,燃油 5 Series 車高也提高到 1,515mm、對比 F11 世代的 1,462mm 多出約 5 公分,縱深自然更足,搭配大面積全景玻璃車頂視野遼闊,唯可惜的是椅背傾角不能再更為放倒、另外底板中央因傳動軸隆起較高。

520i 標配的雙前座跑車座椅取消電動伸縮頭枕,但其標配就有著電動腰靠、還有腿靠延伸,長時間乘坐下來舒適性與包覆性仍舊出色。
後座則是 520i Touring 對比 5 Series 轎車的優勢,尤其此次燃油版本相比 i5、少了底板需要容納電池組的空間,因此腿部的置放縱深更佳。而且此代燃油 5 Series 車高也提高到 1,515mm、對比 F11 世代的 1,462mm 多出約 5 公分,縱深自然更足。
後座以 178 公分乘坐下,吸部空間為 2 拳以上,頭部空間算至車頂則有 1 拳。
大面積全景玻璃車頂,帶來視野相當遼闊的感受。

後座椅背有 4/2/4 分離傾倒,後廂遮陽簾的重量比起 10 年前的 F11 大幅減輕、更容易收納於候廂底板的額外空間,後廂更有兩側快速傾倒機能、還有單側掛勾與 12V 電源,只不過遮陽簾就少了過去獨立後擋可開啟連帶的電動上升功能。行李廂容積在正常情況下擁有 570 公升的空間,傾倒後則可增加至 1,700 公升,帶來相當豐富的置物機能。

行李廂容積在正常情況下擁有 570 公升的空間,傾倒後則可增加至 1,700 公升,帶來相當豐富的置物機能。
後廂更有兩側快速傾倒機能、還有單側掛勾與 12V 電源。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 520i 版本的 Touring 旅行車,在後廂底板多出了氣壓撐桿,讓其在後廂底板下方有著更多的隱藏式置物空間。另外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未發現的便利功能,就是其遮霧捲簾在尾門開啟時會自動退縮一段,方便人員取物;雖然不像 F11 是電動將捲簾往上升,但仍舊可看出 BMW 在設計這類中大型旅行車的巧思。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內裝G61 520i Touring 在內裝營造的科技感相當出色,整體座椅的剪裁也非常舒適、而且 Veganza 皮質也比過去的人造透氣皮質舒適耐用,BMW 環繞光幕讓車室氛圍具有前衛感受,不過操作邏輯確實是比 F11 的 iDrive 系統複雜。後座空間比起 F11 世代有所進步,底板中央傳動軸隆起高度比起 F11 世代降低,空間機能部分尤其後廂的遮物捲簾重量降低特別有感。
燃油 520i 版本的 Touring 旅行車,在後廂底板多出了氣壓撐桿,讓其在後廂底板下方有著更多的隱藏式置物空間。
底板下方附有遮物捲簾置放區,遮物捲簾重量也明顯比起前幾代車型更輕。
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未發現的便利功能,就是其遮霧捲簾在尾門開啟時會自動退縮一段,方便人員取物。

未有絕對強悍的數據與動力,但優異操控與中大型寧靜車室帶來享受的時光

520i 在搭載代號 B48TU2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系統動力下,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5,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2.5 公斤米扭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為 8.3 秒、比 Sedan 版多出 0.2 秒,車重為 1,775 公斤、比 Sedan 版多出 50 公斤。而此次的 TU2 版本引擎也是 BMW 加入歧管噴射、搭配 B48 引擎族原有的缸內直噴,形成 BMW 品牌首次導入的雙噴射系統;另外 BMW 原廠也強調此次搭載的燃油引擎,皆採用新一代的模組平臺,並改採 Miller 米勒循環、與過去的奧圖循環不同,原廠更重新設計引擎進氣口、燃燒室,並將中冷器與渦輪強化,甚至也將 Valvetronic 電子可變氣門系統從過去僅在進氣側、改為進排氣側都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市場 520i 為供應亞太市場規格設定,採用 BSG 48V 輕油電,而非歐規採用的與變速箱整合之 ISG 48V 輕油電系統,因此在輸出動力等數據與歐規有所不同。

520i 在搭載代號 B48TU2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系統動力下,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5,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2.5 公斤米扭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

行車模式部分,520i Touring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但實際上與行車較為相關的模式則是前述 3 種,其中 Sport 運動模式中分別可針對驅動、ESP 動態駕駛、轉向設定調整,驅動為舒適/運動 2 段、ESP 為運動/進階運動/DSC off 共 3 段、轉向則分為舒適/運動 2 段。520i 新車還標配有長按降檔撥片的 10 秒 Sport Boost 最大動力,其確實會在瞬間降檔、拉高轉速,搭配倒數畫面帶來一定的儀式感。

而 520i 標配的是標準舒適型懸吊、不過可另外免費加選 M 跑車化懸吊系統 (車身可降 8mm)。此外 G61 520i 也是自 F1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以來,首次沒有將後軸氣壓懸吊標配的車型;但電動版本 i5 Touring 則是全數標配後軸氣壓懸吊。

行車模式部分,520i Touring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
520i 新車還標配有長按降檔撥片的 10 秒 Sport Boost 最大動力,其確實會在瞬間降檔、拉高轉速,搭配倒數畫面帶來一定的儀式感。
G61 520i 也是自 F1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以來,首次沒有將後軸氣壓懸吊標配的車型;但電動版本 i5 Touring 則是全數標配後軸氣壓懸吊。

先前筆者就有提過,縱然此代 5 Series/i5 已體驗過包含燃油的 520i、530i,還有純電的 i5 eDrive40、i5 M60,以及能與此次直接做對照的 i5 eDrive40 Touring,在多種包含轎車與旅行車的組合,還有動力序列體驗之下,筆者仍是較偏愛燃油 520i 帶來輕盈、較為純粹的駕馭感受;至於電動版本則是對動力與底盤操駕性能最為強悍的 i5 M60 印象深刻。

在此代 5 Series 家族諸多動力序列體驗之下,筆者仍是較偏愛燃油 520i 帶來輕盈、較為純粹的駕馭感受,即便絕對速度並不快,卻能出色呈現中大型豪華入門動力車型的特質。

由於家中就有 F11 5 Series Touring,對於燃油+Touring 的組合還是有些許期待。一將其開上路,就對於其整體引擎運轉的精緻度與靜謐度印象深刻,儘管先前筆者有提及若有直列 6 缸引擎的選擇會更佳,而且若是 6 缸動力的輸出暢快與動力飽滿度仍舊是 4 缸難以比擬。但以 520i 這樣入門的直列 4 缸渦輪動力而言,其整體動力的順暢度表現、還有換檔的綿密度,都展現豪華中大型旅行車應有的氣勢。

一將 520i Touring 開上路,筆者就對於其整體引擎運轉的精緻度與靜謐度印象深刻。

若橫向比較筆者先前也有短暫體驗過的對手 Mercedes-Benz E-Class E200 Estate,或許兩者在絕對的速度、加速力以這樣入門的動力都算伯仲之間,但筆者認為 520i Touring 勝在其 8 速手自排在一般行車模式下的綿密度,若非切換到 S 檔或 Sport 模式會在低速帶來的明顯降檔感受,其餘時間 520i Touring 都能以氣定神閒、處之泰然的方式將檔位迅速上升切換,對比對手 E200 較為明顯的檔位切換,仍足見 BMW 原廠在變速箱的調校功力。

520i Touring 大部分時間都能以氣定神閒、處之泰然的方式將檔位迅速上升切換,足見 BMW 原廠在變速箱的調校功力。整體動力的順暢度表現、還有換檔的綿密度,都展現豪華中大型旅行車應有的氣勢。

而且國內的版本還是採用皮帶式 BSG 48V 輕油電,雖然在低速開啟怠速熄火滑行功能的狀態下,從引擎有轉速時、切換至 48V 輕油電的過程仍能察覺,但整體順暢度已比起過去前代 G30 世代 5 Series 好上不少;當然若未來國內等亞太市場能換上跟歐規相同的 ISG 48V,相信整體動力體驗會更上層樓。至於怠速熄火功能的關閉,目前在最新的 BMW OS 8.5 已可藉由中控螢幕快捷鍵進行關閉。

國內車型採用皮帶式 BSG 48V 輕油電,雖然在低速開啟怠速熄火滑行功能的狀態下,從引擎有轉速時、切換至 48V 輕油電的過程仍能察覺,但整體順暢度已比起過去前代 G30 世代 5 Series 好上不少。
怠速熄火功能的關閉,目前在最新的 BMW OS 8.5 已可藉由中控螢幕快捷鍵進行停用。

而 190 匹動力搭配 11 匹 48V 輕油電的輔助,其實在國內的道路環境駕駛已相當夠用,不論是日常的都會走停、高速巡航、甚至是山路或高速執行超車都能勝任。而且若切換到 Sport 模式行車,其在中高速巡航狀態下的再加速仍有一定衝勁,甚至長按下方向盤左側的降檔撥片啟動最大動力 Sport Boost 模式,在拉高轉速下、還能夠以更有動力餘裕的方式執行超車後恢復巡航,讓筆者在高速即便開著這輛中大型車,也能夠享受高速駕馭樂趣。

190 匹動力搭配 11 匹 48V 輕油電的輔助,其實在國內的道路環境駕駛已相當夠用,不論是日常的都會走停、高速巡航、甚至是山路或高速執行超車都能勝任。

當場景換到山區時,筆者認為 520i Touring 也有可圈可點的表現,即便相比 i5 Touring 少了後軸氣壓懸吊的支撐,但面對山區彎道的起伏,其整體底盤的支撐性仍有亮眼演出,展現中大型豪華旅行車泰然硬對路況的典範。甚至車頭指向性的精準度仍舊出色,即便其電子輔助力道比起過去 F11 等世代都來的多,卻仍給予駕駛穩定的手感回饋,搭配後驅動力可在偶爾熱血操駕時發揮運動本色,整體底盤的配重輕盈度也比純電 i5 Touring 更好掌握。日常行車時輕盈的方向盤力道,更能讓駕駛以從容不迫的姿態駕馭,整體行車比起過去幾代更為輕鬆寫意。

車頭指向性的精準度仍舊出色,即便其電子輔助力道比起過去 F11 等世代都來的多,卻仍給予駕駛穩定的手感回饋,搭配後驅動力可在偶爾熱血操駕時發揮運動本色。
日常行車時輕盈的方向盤力道,更能讓駕駛以從容不迫的姿態駕馭,整體行車比起過去幾代更為輕鬆寫意。

筆者也相當在意換搭氣壓懸吊後在後座的舒適度,雖然後軸少了氣壓配置讓後座的初段懸吊路面回饋震動較多,過彎時後軸也少了些許的主動支撐性,但整體還是相當舒適,若非刻意比較其實較難察覺出差異性,而且少了 i5 Touring 電池組的重量下,車內因電池重量帶來的晃動也較少,展現燃油車型在重量的優勢。另外煞車組雖然並非 M 款,但筆者認為這組煞車配上 1.7 噸的車重仍算制動線性且夠用,足下配胎雖為靜音胎設定、若非激烈操駕抓地力表現也已能在日常行車兼容舒適與寧靜度。

雖然後軸少了氣壓配置讓後座的初段懸吊路面回饋震動較多,過彎時後軸也少了些許的主動支撐性,但整體還是相當舒適。

駕駛輔助方面,筆者還是要推崇其標配的各項系統舉凡自動的「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在 520i Touring 一應俱全,比起過往 ADAS 全數為選配的 F11 世代大幅進化,尤其「變換車道輔助」在對手 E200、A6 等都皆未搭載,「變換車道輔助」作動相當自然迅速,方向盤也可透過電容感應只需「扶」著就能輕鬆駕馭。360 度環景與碰撞錄影、20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也算實用,都讓其不論是自駕或是自動輔助駕駛,都能夠有相當優異的行車過程。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動態新世代 520i 動力相當均衡且能符合日常的市區、高速需求,8 速手自排變速箱在 BMW 經過調校多年下,已經比起當初級距佼佼者的 F11 更為優異,操控則是有更為輕盈的方向盤更好駕馭。整體的引擎噪音抑制 520i 採汽油動力自然也比擁有的 520d 出色,舒適度部分少了氣壓懸吊仍能有近似的駕乘感相當驚艷,最主要是少了氣壓懸吊能減少後期持有時更換的成本(更換一次需花費 5 位數)。
筆者還是要推崇其標配的各項系統舉凡自動的「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在 520i Touring 一應俱全。360 度環景的清晰度也對這款 5 米大車相當有幫助。

300 萬身價與入門動力乍看或許高昂,親身體驗、才能深諳快意旅行

整體而言,對照起車系的歷史縱深,G61 5 Series Touring 在傳承 F11 5 Series Touring 的諸多優異特質外,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加入更多科技化的輔助與樸陳,10 年間蛻變的幅度可說不容小覷,即便國內因消費型態使然不再供應過去節能實力相當出色的 520d 柴油(時常平均油耗落在 16km/L),但筆者認為動力面 520i 也已能符合國內的道路環境需求,甚至整的隔音靜肅性與舒適度在接觸過後令人驚艷,而且少了標配氣壓懸吊、也能讓後期持有少了些許維護的煩惱。或許單看 300 萬的身價覺得貴、520i 動力或許帳面不亮眼,筆者卻相信實地接觸過後、會發現其是相當成熟的旅行車作品。

而全球各級距消費市場都朝向 SUV 靠攏,旅行車產品有種時不我予之感。但從 M5 Touring 首次在美國市場開賣下獲得許多當地消費者支持、甚至賣的比 Sedan 車型好來看,代表著全球還是有消費者欣賞這樣的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產品,期望這類產品能存續,持續讓喜愛豪華旅行車的車迷能擁有夢想中的快意旅行……。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總評 G61當初 F11 520d 售價為 269 萬,原先看到 G61 520i Touring 售價 306 萬,會覺得突破 300 萬大關有點偏高。不過此次實地開過後,覺得整體的動力比起先前接觸過的純電 i5 eDrive40 Sedan,燃油 520i 的加速雖較慢、但較喜愛燃油版整體的輕盈感與動力輸出感受,而各項科技包含燈具、車內環繞光幕、變換車道輔助等目不暇給,過去 F11 世代要選配的 HUD、導航、駕駛輔助等如今已標配,前後代價差 37 萬、約多出 13%,若算上 10 年來的通膨,其實仍算物有所值,而且新世代的魅力相當出色,依舊是豪華大型旅行車的典範。

[U-CAR高速油耗] 2.0升燃油動力真實耗能揭露,Hyundai Mufasa實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於 2025 年 5 月 14 日,在國內正式發表全新國產休旅車系 Mufasa 車系後,提供 GLA、GLB 以及 GLC 總計 3 等級設定,正式售價分別為 87.9 萬元、89.9 萬元以及 94.9 萬元。

U-CAR 編輯部亦在南陽實業舉辦的新車試駕活動中,已針對 Mufasa 車系進行約百公里的平均耗能測試。而為了獲得更為完整的車輛耗能數據,U-CAR 編輯部再次商借 Mufasa GLC 車型,進行 U-CAR 定型化的高速平均油耗測試,透過標準的 U-CAR 測試規範下,提供 U-CAR 網友更真實的車輛實測能耗數據。

車輛的能耗數字可以從多元的管道獲得,例如實驗室測試、道路實測、統計等等,而為了提供讀者客觀的能耗數值參考,U-CAR 以道路實測的方式,納入實驗室環境所缺乏的真實世界參數,並採用定型化、標準化的測試流程,讓不同的受測車輛能夠在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比較,最終呈現更為貼近真實日常的能耗值。

繼先前新車試駕媒體活動進行平均油耗測試後,U-CAR 再度商借 Mufasa GLC 車型,進行 U-CAR 定型化高速平均油耗測試,實際驗證其在高速時的真實油耗表現。

車輛節能科技

首度引進國內販售的全新國產 Mufasa 車系,除了配置與國產 Tucson L 車系相同的第三代 N3 Platform 休旅底盤平臺架構外,動力則採用 Smartstream 2.0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具備了包含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科技、電子連續可變供油幫浦以及 ITMS 整合式熱能管理系統,動力數據部分則可在引擎轉速 4,500 轉時提供 19.7 公斤米最大扭力,160 匹最大馬力則在引擎轉速 6,500 轉時全數湧現,並搭配 6 速自排變速箱與前輪驅動設定。

根據能源局的測試數據顯示,Mufasa 車系中包含 GLB 以及 GLC 車型,其平均能耗皆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4.8 公里,市區以及高速能耗分別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1.33 公里以及 17.93 公里。

國產 Mufasa 車系搭載 2.0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擁有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電子連續可變供油幫浦以及 ITMS 整合式熱能管理系統科技,具備 19.7 公斤米最大扭力及 160 匹最大馬力輸出,搭配 6 速自排變速箱與前驅設定。

至於在行車模式部份,Mufasa 車系則提供包含 Comfort、Eco、Sport 以及 Smart 四種駕駛模式,以及 Snow、Mud 以及 Sand 的特殊脫困模式,此回測試則是全程開啟 Eco 模式,同時引擎自動啟閉系統亦維持開啟狀態並未關閉。

Mufasa 車系提供包含 Comfort、Eco、Sport 以及 Smart 總計四種駕駛模式選擇,此回測試則是全程使用 Eco 模式搭配引擎自動啟閉開啟狀態。
Mufasa 全車系標配 Hyundai SmartSense 先進安全系統,此回測試在高速公路全程皆使用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LDW 車道偏移警示等輔助系統。

而在主動安全輔助部份,Mufasa 車系則標配 Hyundai SmartSense 先進安全系統,含括了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LDW 車道偏移警示、FCA 前方主動煞停輔助系統、FCW 前方撞擊警示、FCA-JX 對向來車路口煞停輔助以及 FCW-JX 對向來車路口安全偵測系統等等。

而 GLB 以上等級車型則追加 BCA 盲區碰撞避免輔助、BCW 盲區偵測警示、RCCA 後方交通防撞輔助以及 RCCW 後方交通防撞警示。此回高速能耗測試,主要亦開啟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LDW 車道偏移警示等輔助系統。

Mufasa GLC 車型配胎為 Maxxis Bravo HPM5,為一款主打乾濕地操控、舒適性與性價比的胎款,配胎尺碼則為 225/55 R18。
Hyundai Mufasa 油耗測試簡要規格
車型 GLC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4,465/1,870/1,695/2,680
參考空車重(kg) 1,474
引擎 直列 4 缸自然進氣汽油引擎
引擎科技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
供油方式 多點噴射
排氣量(c.c) 1999
最大馬力(ps) 160
最大扭力(kg-m) 19.7
變速系統 6 速自排
輪胎品牌胎紋 Maxxis Bravo HPM5
輪胎尺寸 225/55 R18
市區油耗 11.33 km/L
高速油耗 17.93 km/L
平均油耗 14.8 km/L
能源效率等級 3 級
製表 www.u-car.com.tw
備註 : 參考車重與油耗數據為經濟部能源局公布,採用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所測得數據
  1. 測試路線:深坑加油站為起始點,上國道 5 號經雪山隧道至蘇澳,並於蘇澳再北上於頭城折返,宜蘭境內區間行駛 2 次後沿雪山隧道返回,總測試里程約 220 公里左右。
  2. 測試天候:天氣晴朗,氣溫約 26~32 度 C。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度行駛,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啟用 ACC 巡航功能,並開啟車輛搭載的各式節能模式與配備。
  4. 測試速度:路段法定最高限速並開啟 ACC 巡航系統。
  5. 冷氣空調:電子顯示空調調整至 24˚C,風量開到 2 段(或 1/3)。
  6. 影音系統:開啟音響與中控主機,音量 60-70 分貝。
  7. 車上載重:2 位工作人員+攝影器材+其他行李與添重物品,總計約 200 公斤。
  8. 輪胎胎壓:原廠建議輕負載前 32PSI 後 32PSI。
  9. 加油方式:熄火靜置 10 分鐘,以出發時的同一支加油槍加滿跳停後,靜置 10 秒鐘等油面回穩,再補 1 次跳停。

[U-CAR 高速油耗 ] Hyundai Mufasa GLC 實測成績 16.45km/l

依循以往 U-CAR 高速油耗測試規範,車上乘載 2 位工作人員加上攝影器材與添重物品等總計約 200 公斤,此外包含空調系統設定、測試速度、影音系統等,皆依規範進行設定,而輪胎則依原廠胎壓建議值設定為前 32PSI 後 32PSI。測試當天的天氣相當清朗,測試時的氣溫最高亦來到 32 度的高溫。測試沿途路況除了進入國道 5 號車流略多外,其餘包含南北向車流皆順暢、皆約在速限 80 至 90 公里間行駛,並未對測試造成明顯影響。

此回高速平均油耗測試總計行駛 223.7 公里,儀表行車電腦顯示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7.6 公里。
回到出發的加油站後,總計補充了 13.597 公升的燃油,換算 Mufasa GLC 車型實際油耗成績為每公升 16.45 公里,雖未達到能源局公布的 17.93 公里水準,但已具備一定的水準表現。

經過 [U-CAR 高速油耗 ] 定型化測試後,Hyundai Mufasa GLC 車型測試的結果,總計行駛里程數為 223.7 公里,儀表行車電腦顯示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7.6 公里,回到加油站後則補充了 13.597 公升的燃油,換算實際油耗成績為每公升 16.45 公里,已與能源局公布的 17.93 公里接近,也可顯現出這具 2.0 升自然進氣引擎與 6 速自排變速箱搭配的節能實力。

[U-CAR 高速油耗 ] 測試數據
總行駛里程 (km) 223.7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17.6
添加油量 (L) 13.597
實際油耗 (km/L)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