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所創立之 xAI 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推出的 AI 語音聊天機器人 Grok AI,日前進駐海外搭載 AMD 處理器的 Tesla 車款,包含 Model 3、Model X、Model S、Model Y、Cybertruck 等車,並且在 2025.26 版本的 OTA 軟體更新後納入,不過目前 Tesla 車款搭載的 Grok AI 仍在 beta 階段,僅能讓駕駛語音與 Grok AI 聊天、尚無法透過 Grok AI 操控車輛相關功能。
xAI 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是由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所創立,其推出的 Grok AI 語音聊天機器人,備受外界矚目。而過去在 2023 年底,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就曾預告 Grok AI 有極高機率能進駐 Tesla 旗下電動車款。如今在時隔約 1 年半後,Grok AI 終於如先前諾言進駐 Tesla 車款,並且是隨著 2025.26 版本的 OTA 軟體更新搭載在部份海外 Tesla 新車上。
不過並非所有 Tesla 車款在更新 2025.26 版本的 OTA 軟體更新後,就能夠搭載 Grok AI,目前需要搭載 AMD 處理器的 Tesla Model 3、Model X、Model S、Model Y 才能夠使用 Grok AI。另外搭載在車上的 Grok AI 目前仍屬於 beta 測試階段,尚無法使用其來操控車輛相關功能,目前主要的功用為陪伴駕駛在旅途中進行互動對話聊天;若要語音操控相關車輛功能,僅能夠使用現行 Tesla 既有的語音聲控系統。
2025.26 版本的 OTA 軟體更新內容,還包括氣氛燈能與音樂節奏律動、停車狀態可把氣氛燈亮度調到最亮伴隨音樂律動的 Rave Cave 模式、自訂音效模式、行車紀錄器畫面播放速度調整功能、超充站顯示資訊強化、新手導引教學車輛等功能。
於近日所舉行的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中,Honda 亮相了佈滿偽裝貼紙的純電概念車 Super EV Concept,其是定位在小型、緊湊型級距的車款,雖然關於 Super EV Concept 的資訊很有限,不過原廠亦提到,Super EV Concept 會考慮到全球市場,意味著新車可能不會是專屬地區的設定。而在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結束後,日本 Honda 釋出了 N-One e:的預告,也就是 Super EV Concept 的量產版本,並表示會在 7 月下旬揭露更多資訊。
Honda 先前已在英國進行 Super EV Concept 的道路測試,並提到 Super EV Concept 是一款 A 級小型電動車,追求 Honda 特有的駕馭樂趣,兼具便利性與駕控快感,設計理念是融合輕巧靈活的駕駛特性,以及令人振奮的動感體驗,但原廠並未再揭露更多關於 Super EV Concept 的規格資料。
不過 Honda 便很快的預告 Super EV Concept 的量產版本、也就是 N-One e:訊息,從原廠釋出的照片來看,N-One e:有著圓形的頭燈,而除了車頭右方有著充電埠配置,左側似乎還有第 2 個充電埠。不過從種種跡象來看,N-One e:可能不僅限在日本市場來販售。
目前 Honda 在日本的電動車型僅有 N-Van e:,也就是純電微型車的設定,其為當地市場專屬的車款,而 N-One e:預計也將成為品牌在日本的電 2 款電動微型車,不過更關鍵的是,量產版 Super EV Concept 可望不會僅限只有日本市場專屬。首先,就以 Super EV Concept 以及 N-One e:的對照來看,可以發現到 N-One e:沒有了較寬的輪拱設計,目的應當就是為了要讓 N-One e:符合當地微型車尺碼標準。 ( 車長不得超過 3.4 米、車寬不得高於 1.48 米、車高須在 2 米內 )
而在其他市場,量產版 Super EV 就沒有了該尺碼的限制標準,外媒便舉出了 Suzuki Jimny 為例子 ( Jimny 在日本市場亦有微型車版本 ) 。外媒還透露,量產版 Super EV 可望會是 Honda 0 系列的產品之一,並計畫會在 9 月登場,意味著亮相的時程可能就是在 2025 IAA 車展上,屆時歐洲版本是否會沿用 N-Van e:的車名還不得而知;不過另一個關鍵點是,量產版 Super EV 有機會是全球性的產品,其搶攻純電入門級距市場,外媒也喻為 Honda e 的後繼車。
Kia 繼 2025 年 5 月在印度市場推出全新 7 座休旅 Carens Clavis 車系後,接續在近期推出以 Carens Clavis 車系為基礎、所衍生的純電版本車型 Carens Clavis EV,也是 Kia 於印度生產的首款純電休旅,其於印度市場的當地新車售價為 179.9 萬盧比至 244.9 萬盧比,折合新台幣約 61.5 萬至 83.7 萬元。
根據原廠公佈的新車資訊顯示,Carens Clavis EV 提供 Base 標準版以及 Long Range 長里程版兩種等級基礎,其中 Base 標準版採用 42 kWh 容量電池,搭載單馬達具備 135 匹最大馬力輸出,根據印度 MIDC 測試規範下可提供 404 公里續航里程。Long Range 長里程版則改採 51.4 kWh 容量電池,單馬達動力輸出提升至 171 匹最大馬力,依據 MIDC 測試規範續航則提升至 490 公里。
在性能表現部份,Base 標準版可在 9.5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Long Range 長里程版則進一步縮短至 8.4 秒,兩款車型極速皆為時速 166 公里。原廠表示 Kia Carens Clavis EV 採用液冷式電池組,通過 IP67 防塵防水認證,可對應最大 100 kW 的 DC 直流快速充電,雙車型最快皆可在 39 分鐘完成 10%-80%電量補充。此外 Carens Clavis EV 也支援車內及車外的 V2L 外接供電功能。
與燃油版本相比之下,Carens Clavis EV 在外觀設定上的主要差異,在於取消了車頭中央的進氣柵口,並具備 LED 霧燈以及下方主動式進氣柵,同時還擁有強化空氣力學表現的新型鋁圈,而最明顯的變化則是設置於車頭中央的充電孔設計。
內裝配置上,Carens Clavis EV 則維持三排 7 座的既有設定,但由於取消了排檔座的設定,改為懸浮式中央扶手搭配下層大方置物空間,前方並擁有包含通風座椅、陡坡緩降、停車顯影、雷達警示啟閉以及 Auto Hold 等實體按鍵。重點配備部份,Carens Clavis EV 則擁有由 26.62 吋寬螢幕所組成的儀表以及中央觸控螢幕、電調駕駛座椅、恆溫空調、64 色車室氛圍照明、全景天窗,以及第 2 排座椅快速前傾功能等配備設定。
Porsche Cayenne 車系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展出多款車型,即將推出的電動 Cayenne 首次於傳奇的 Goodwood 爬坡賽道上,透過披覆偽裝的原型車,展現其令人驚豔的動力與性能 ,而燃油全新 Cayenne Black Edition 特殊版車型,以現行世代 Cayenne 為基礎打造,亦於 Goodwood 首度亮相。Porsche 也預告,電動 Cayenne 正朝著量產準備階段穩步邁進,其下一次公開亮相預計於 2025 年 9 月在德國慕尼黑 IAA Mobility 車展舉行。
就在 Shelsley Walsh 爬坡賽締造紀錄數週之後,電動 Cayenne 再次於英國引起熱烈關注。這輛醒目偽裝的原型車在速度嘉年華期間,由 TAG Heuer 保時捷電動方程式車隊的模擬器與研發車手 Gabriela Jílková 駕駛,多次挑戰著名的 Goodwood 爬坡賽道 。Jílková 也正是近日在 Shelsley Walsh 914 公尺(1,000 碼)爬坡賽道上,以純電動 Cayenne 創下全新 SUV 紀錄的駕駛。她以 31.28 秒的成績,出色地將舊紀錄推進逾四秒 。
電動 Cayenne 其配備的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這輛接近量產的原型車即搭載此系統 。即使在重踩煞車、過彎和加速過程中,該系統也能保持車身水平,確保最大化的抓地力與舒適性 。這輛原型車令人印象深刻的加速性能——從靜止完成 60 英尺(18.3 公尺)衝刺僅需 1.94 秒——已預示了即將量產車型的高水準性能 。
現行燃油世代 Cayenne 也在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備受矚目。保時捷推出了全新特殊版車型 Cayenne Black Edition,完美結合了性能與優雅,並提升了舒適性。Black Edition 提供三種動力總成選擇,並有經典 SUV 和 SUV Coupé 兩種車身型式 。高光澤黑色外觀細節,如 Sport Design 前裙板、車外後視鏡和車型名稱徽章,更彰顯其獨特的外觀 。
座艙內部則以髮絲紋黑色鋁質飾件為特色,並配備豐富的標準配備清單。其中包括保時捷墨色高解析度矩陣式 LED 頭燈、BOSE 環繞音響系統、14 向電動調整舒適型座椅附記憶功能,以及 21 吋輪圈搭配彩色保時捷盾徽。客戶可透過 Porsche Exclusive Manufaktur 享有更多客製化選項。
在 Goodwood 鄉村周邊的導覽式越野行程中,賓客也有機會親身體驗 Cayenne 在崎嶇路面上展現的自信駕馭能力。行程從 West Dean 學院的園區出發,穿越農場小徑,深入 South Downs 典型的丘陵地貌。沿途中,最新的 Cayenne 車型展示了其卓越的越野實力——這也是自 2002 年 Cayenne 車系推出以來的一大特色。憑藉主動式懸吊、標準配備的四輪驅動系統、多種越野模式以及充裕的離地間隙,Cayenne 無論在鋪裝路面或崎嶇地形上,仍是一款真正多功能的全面性車款 。
電動 Cayenne 正朝著量產準備階段穩步邁進。其下一次公開亮相預計於 2025 年 9 月在德國慕尼黑 IAA Mobility 車展舉行。保時捷屆時不僅將展示這款原型車,也將推出一項有望塑造純電動駕駛未來、並使其更加舒適的技術創新 。
為了增加原廠導航系統的使用便利機能,Hyundai 近期於歐洲媒體網站上正式宣布,將於 Hyundai 歐規車型所配置的原廠導航系統,首度整合 Google Places 功能,所有配備 ccNC 資訊娛樂系統並已安裝最新軟體的車款、均可享有這項功能,其中包含 Kona、Santa Fe、Tucson、Ioniq 5、Ionia 5 N 以及 Ioniq 9 等車系,Hyundai 表示此項導航系統更新將自 2025 年 6 月起開始實施,先前已售出車型亦包含在內。
Hyundai 表示 Google Places 功能的加入,為原廠導航系統的使用者帶來更多便利性,其透過整合包含眾多興趣點的強大完整地圖資料庫,進一步完善原廠導航功能。憑藉強大的搜尋功能,Google Places 可藉由地址輸入,提供包含地點的營業時間、資訊描述、照片等相關資訊。
Google Places 功能為 Hyundai 原廠導航提供更聰明、且出色的導航體驗,可確保所有使用者都能透過搜尋功能,找到 Google 系統超過 2 億個地點位置的相關數據,藉此更輕鬆地找到目的地。並且擁有更為快速且直覺的搜尋地點建議。此外,Google Points of Interest 亦提供詳細的描述、評分、篩選條件和品牌列表,進一步簡化了餐廳、景點和商家尋找難度。
除了於原廠導航導入 Google Places 功能外,Hyundai 於 2025 年首度公布的 Pleos Connect 新世代資訊娛樂系統,亦是以 Android Automotive 為基礎所開發的原廠系統,將車輛控制系統整合於大型觸控面板,強化軟體運用機能性以及延伸擴充性,未來將有望首度搭載於有望在 2025 年 9 月亮相的全新小型純電休旅。
Mercedes-Benz 於 2025 年 3 月於義大利羅馬正式發表大改款 CLA 車系,採用全新 MMA ( Mercedes-Benz Modular Architecture ) 模組化平臺打造,新車提供 48V 輕油電動力與純電版本選擇,其中純電動力先行上市、輕油電動力則稍後加入銷售陣容。
接續 Mercedes-Benz 則在近期推出以大改款 CLA 車系為基礎、所衍生的獵跑版本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首波同樣以純電動力作為先發車型,輕油電動力則預計將在 2026 年加入車系的銷售陣容,而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亦可視為 Mercedes-Benz 採用純電動力架構的旅行車款。
外觀設定上,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延續了新一代 CLA 車系的基礎線條,主要差異在於車尾線條的重新設計,且與前代車款相比之下,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在軸距設定上增加了 61mm,且在車長部份亦有著 35mm 的增幅,另外在車寬以及車高亦分別有著 25mm 及 27mm 的增長,透過車身尺碼的放大進一步提升車室空間表現。
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可提供 455 公升的行李廂基礎容積,較大改款 CLA 車系增加了 50 公升,但較前代車款減少了 30 公升,不過藉由純電車款新增的前 101 公升行李廂空間,純電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仍具備了較前代車款更出色的綜合置物空間表現,此外透過後座完全向前打平後,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亦可提供最大 1,290 公升的行李廂容積。
動力配置部份,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首波提供 CLA 250+ Shooting Brake with EQ Technology 以及 CLA 350 4Matic Shooting Brake with EQ Technology 兩款車型,皆搭載容量為 85 kWh 三元鋰電池,其中採單馬達的 CLA 250+車型具備 268 匹最大馬力輸出,配置雙馬達四驅動力的 CLA 350 4Matic 則增至 349 匹綜效馬力,並可在 5.0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
根據原廠公佈的 WLTP 規範測試數據顯示,CLA 250+ Shooting Brake 擁有達到 761 公里的純電續航里程,CLA 350 4Matic Shooting Brake 亦具備了 730 公里的續航表現,採 800V 架構打造的大改款 CLA Shooting Brake 純電車型,可對應最大 320 kW 的 DC 直流快充,僅需 10 分鐘即可補充行駛 310 公里所需電量。
雖然 Lamborghini 早在 2023 年 8 月美國圓石灘 Monterey Car Week 活動上、便首演了品牌首款純電概念車:Lanzador,但是執行長 Stephan Winkelmann 去年 (2024) 底不僅已證實 Lanzador 將延後至 2029 年量產,更在日前確認、第 2 代 Urus 也將會維持油電配置,且推估 2035 年才會追加純電版 Urus。
儘管在原廠 2024 年 1 月公布的更新版「Direzione Cor Tauri」電能計畫中,Lamborghini 在 2028 年就會推出量產版 Lanzador,並於 2029 年帶來純電超級 SUV、也就是採純電布局的第 2 代 Urus。
但是因為大部分超跑買家還沒有做好擁抱純電動車的準備,所以不僅 Lanzador 的上市計畫已延至 2029 年,據傳、連第 2 代 Urus 的推出時程也做了大幅更改,除了將會先在 2029 年推出與現行 Urus SE 一樣、採插電式油電動力配置的第 2 代 Ursu 外,純電版 Urus 的發表亦已延至 2035 年。
不過,距離 2029 年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所以這些計畫仍有可能改變,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在迎來第 2 代 Urus 前,肯定還會看到不少諸如 Urus Performante 等現行小改款 Urus 的衍生車型。
受到歐盟及美國針對中國生產進口電動車,大幅提升原有新車進口關稅的影響,不但讓許多中國品牌要進軍歐盟及美國市場的計畫受到明顯困阻,同時已在 2010 年納入中國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 Volvo 品牌,亦同樣因此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而根據 Volvo 近期於官方網站公布的新聞資訊顯示,Volvo 於今年第二季度已提出認列 114 億克朗(約 12 億美元/10 億歐元)的非現金減損支出,主要原因除了全新 EX90 純電旗艦休旅因延遲推出、導致新車成本增加以及獲利下滑外,另外受到歐盟及美國針對中國生產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的影響,也讓全新純電大型轎車 ES90 車系要進入前述兩個主要市場、以及因此獲利顯得更加困難。
據 Volvo 表示,上述認列的第二季虧損費用,主要反映了 EX90 車系和 ES90 車系預期銷售量,以及車輛生命週期獲利能力的調整,並根據已知市場實際情況調整資產規模,預計其中 40 億克朗將為新車銷售成本,其餘大部分則為財務報告中所指出的車輛研發支出費用,對集團淨利潤的影響將達到 90 億克朗,並將在 Volvo 第二季業績報告中列舉。
而在國內市場部份,Volvo 國際富豪汽車則在 2025 年 2 月發表全新入門純電休旅 EX30 車系,其中上市首波採預接單方式的入門 Single Extended Range Core 與 中階 Single Extended Range Plus 車型,則有望在 8 月於國內上市。此外,先前在銷售端已傳出預售資訊的 2 度小改款 XC90 車系,也有望在今年於國內推出,而同為 2 度小改款的 XC60 車系,以及純電旗艦休旅 EX90 車系,仍得等至 2026 年第一季才有機會在國內現身。
伴隨著暑期購車旺季的到來,6 月份機車總市場總掛牌數突破 6 萬輛、成長幅度來到 13.4%,而聚焦在電動機車級距中,其同樣也有著不俗成績表現,部分車廠領牌數較 5 月份有著顯著進步、總銷量來到了 5,011 輛,相比 5 月份有著 15.8%成長,亦也是今年度首度領牌數突破 5 千輛。這之中能帶動電動機車市場成長的關鍵之一也就在 Gogoro,在新戰力 EZZY 的加持下斬獲亮眼銷售數,在進入到暑期購車熱潮後,也可以期待各家車廠是否會端出新產品,藉此衝一波銷售高峰。
在 Top 10 榜單中,前 4 名的排序上都未有變化,1~6 名品牌僅有光陽 Ionex 和中華 eMoving 的成績是較 5 月呈現退步,其餘車廠銷量都是有所成長;不過前幾個月銷售成績有所提升的 Yamaha,來到 6 月份卻呈現大低潮,單月掛牌成績不到雙位數,亦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名次上也從第 5 滑落至第 10 名。至於同處後段名次的泓創 ZAU 與哈特佛 Hartford ( 能海電能 ) 銷量也不及 10 輛。
Gogoro 6 月的掛牌數來到 2,967 輛,是上半年最佳的單月銷量數,對比 5 月份有著 45.4%的進步,市佔率也提升至 59.2%。雖然 Gogoro 依舊穩坐冠軍的位置,不過就以今年度的表現來看,Gogoro 上半年的成績遠不及 2024 年,銷售熱度明顯有所衰退,但就在進入到暑假的購車熱季時,Gogoro 於 6 月 12 日正式帶來綠牌新戰力 EZZY,在上市之後很快便繳出亮眼的銷售數,也成為 Gogoro 在 6 月份銷量成長的最大關鍵;不僅如此,Gogoro 在 7 月 8 日時推出「0 月租」資費方案,全力衝刺暑期購車旺季與下半年。
光陽 Ionex 自 3 月份開始銷量數便有顯著提升,最大原因也就在 i-One Fly 車系大量交付,而會有大批交車關鍵也就是 WeMo 的採購,其也推升了 Ionex 的銷售成績;雖然 6 月份 Ionex 繳出的 1,527 輛領牌是較 5 月有 13.5%退步,不過該成績依舊是上半年第 2 佳,市佔率也來到逾 30%。排在 Ionex 後方的中華 e-Moving 與宏佳騰差距並不遠,對比 5 月時雙方有著逾 100 輛距離,進入到 6 月份其縮小至 44 輛,以銷量來做分析,中華 e-Moving 掛牌數有著 5.6%衰退、宏佳騰則是有 61.4%進步,一來一往下也拉近彼此間的差距。
從第 5 名開始的車廠領牌數皆不到百輛,不過第 5 和 6 的三陽與 PGO 銷量都有顯著進步,分別成長了 50.9%與 69%,後者的領牌數也是上半年最佳,而排在第 7 的 eReady 銷量則是有 17.9%衰退。後段排名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 Yamaha,6 月份僅有 6 輛領牌,銷量數會有大幅稅減的最大原因也就在 EC-05 僅掛牌 1 輛,而現階段 EC-05 也已售罄,後續不確定是否會繼續來販售;不過近期在國內新車審驗機構中,台灣山葉送測了一款全新電動機車「CUXiE」,以動力規格來看可望會是綠牌級距。
車款排行方面,冠軍車型就是 Gogoro 於 6 月推出的綠牌新產品 EZZY,而採用單電池設定的 EZZY,主要就是承接原先 Jego 車系的位置;回想當初 Jego 發表後很快便斬獲不俗的成績,但好景不常,後續 Jego 的發展並不順遂,來到 2025 年 6 月,Gogoro 發表了 EZZY 來接替 Jego 的位置,上市首個月繳出了 934 輛不俗成績,也成為當月最暢銷電動機車。
排名第 2 車型則為 WeMo 大量採購的 i-One Fly,近期 WeMo 以 i-One Fly 為基礎,推出 WeMo Fly 二代新車,積極佈建全臺共享機車網絡。而 i-One Fly 自 3 月份便開始大批掛牌,6 月份則繳出了 922 輛的成績,緊追在 EZZY 之後。
3~6 名皆為 Gogoro 的車款,依序是 Viva Mix、Premium、Viva XL 和 Delight,對比 5 月份的成績,進步最多的車款為 Premium,其增加了 131 輛,Viva Mix、Viva XL、Delight 則是增加 47 輛、40 輛和 26 輛,雖然進步幅度並沒有說很大,不過進入到暑期購車旺季後,確實能感受到整體銷售的熱度有所提升,若上述這幾款車型為維持一定的領牌數、再搭配上 EZZY,可望能為 Gogoro 帶來一波銷量高峰。
6~9 名同為 Ionex 的產品,分別為 S6 Rex、S7 和 i-One,不過對比 5 月份成績,這 3 款車型銷量都是呈現衰退,這多少也影響到品牌整體的銷量數字;不僅如此,5 月份繳出 217 輛掛牌數的 MiG9,可視為 Ionex 最新的旗艦戰力,不過來到 6 月後領牌數大幅下滑至 107 輛,最終也無緣 Top 10 榜單中。至於 Gogoro SuperSport 為榜單中的新客,不過 109 輛的領牌數是較 5 月份少了 23 輛。
伴隨著暑期購車旺季的到來,6 月份機車總市場總掛牌數突破 6 萬輛、成長幅度來到 13.4%,而聚焦在電動機車級距中,其同樣也有著不俗成績表現,部分車廠領牌數較 5 月份有著顯著進步、總銷量來到了 5,011 輛,相比 5 月份有著 15.8%成長,亦也是今年度首度領牌數突破 5 千輛。這之中能帶動電動機車市場成長的關鍵之一也就在 Gogoro,在新戰力 EZZY 的加持下斬獲亮眼銷售數,在進入到暑期購車熱潮後,也可以期待各家車廠是否會端出新產品,藉此衝一波銷售高峰。
在 Top 10 榜單中,前 4 名的排序上都未有變化,1~6 名品牌僅有光陽 Ionex 和中華 eMoving 的成績是較 5 月呈現退步,其餘車廠銷量都是有所成長;不過前幾個月銷售成績有所提升的 Yamaha,來到 6 月份卻呈現大低潮,單月掛牌成績不到雙位數,亦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名次上也從第 5 滑落至第 10 名。至於同處後段名次的泓創 ZAU 與哈特佛 Hartford ( 能海電能 ) 銷量也不及 10 輛。
Gogoro 6 月的掛牌數來到 2,967 輛,是上半年最佳的單月銷量數,對比 5 月份有著 45.4%的進步,市佔率也提升至 59.2%。雖然 Gogoro 依舊穩坐冠軍的位置,不過就以今年度的表現來看,Gogoro 上半年的成績遠不及 2024 年,銷售熱度明顯有所衰退,但就在進入到暑假的購車熱季時,Gogoro 於 6 月 12 日正式帶來綠牌新戰力 EZZY,在上市之後很快便繳出亮眼的銷售數,也成為 Gogoro 在 6 月份銷量成長的最大關鍵;不僅如此,Gogoro 在 7 月 8 日時推出「0 月租」資費方案,全力衝刺暑期購車旺季與下半年。
光陽 Ionex 自 3 月份開始銷量數便有顯著提升,最大原因也就在 i-One Fly 車系大量交付,而會有大批交車關鍵也就是 WeMo 的採購,其也推升了 Ionex 的銷售成績;雖然 6 月份 Ionex 繳出的 1,527 輛領牌是較 5 月有 13.5%退步,不過該成績依舊是上半年第 2 佳,市佔率也來到逾 30%。排在 Ionex 後方的中華 e-Moving 與宏佳騰差距並不遠,對比 5 月時雙方有著逾 100 輛距離,進入到 6 月份其縮小至 44 輛,以銷量來做分析,中華 e-Moving 掛牌數有著 5.6%衰退、宏佳騰則是有 61.4%進步,一來一往下也拉近彼此間的差距。
從第 5 名開始的車廠領牌數皆不到百輛,不過第 5 和 6 的三陽與 PGO 銷量都有顯著進步,分別成長了 50.9%與 69%,後者的領牌數也是上半年最佳,而排在第 7 的 eReady 銷量則是有 17.9%衰退。後段排名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 Yamaha,6 月份僅有 6 輛領牌,銷量數會有大幅稅減的最大原因也就在 EC-05 僅掛牌 1 輛,而現階段 EC-05 也已售罄,後續不確定是否會繼續來販售;不過近期在國內新車審驗機構中,台灣山葉送測了一款全新電動機車「CUXiE」,以動力規格來看可望會是綠牌級距。
車款排行方面,冠軍車型就是 Gogoro 於 6 月推出的綠牌新產品 EZZY,而採用單電池設定的 EZZY,主要就是承接原先 Jego 車系的位置;回想當初 Jego 發表後很快便斬獲不俗的成績,但好景不常,後續 Jego 的發展並不順遂,來到 2025 年 6 月,Gogoro 發表了 EZZY 來接替 Jego 的位置,上市首個月繳出了 934 輛不俗成績,也成為當月最暢銷電動機車。
排名第 2 車型則為 WeMo 大量採購的 i-One Fly,近期 WeMo 以 i-One Fly 為基礎,推出 WeMo Fly 二代新車,積極佈建全臺共享機車網絡。而 i-One Fly 自 3 月份便開始大批掛牌,6 月份則繳出了 922 輛的成績,緊追在 EZZY 之後。
3~6 名皆為 Gogoro 的車款,依序是 Viva Mix、Premium、Viva XL 和 Delight,對比 5 月份的成績,進步最多的車款為 Premium,其增加了 131 輛,Viva Mix、Viva XL、Delight 則是增加 47 輛、40 輛和 26 輛,雖然進步幅度並沒有說很大,不過進入到暑期購車旺季後,確實能感受到整體銷售的熱度有所提升,若上述這幾款車型為維持一定的領牌數、再搭配上 EZZY,可望能為 Gogoro 帶來一波銷量高峰。
6~9 名同為 Ionex 的產品,分別為 S6 Rex、S7 和 i-One,不過對比 5 月份成績,這 3 款車型銷量都是呈現衰退,這多少也影響到品牌整體的銷量數字;不僅如此,5 月份繳出 217 輛掛牌數的 MiG9,可視為 Ionex 最新的旗艦戰力,不過來到 6 月後領牌數大幅下滑至 107 輛,最終也無緣 Top 10 榜單中。至於 Gogoro SuperSport 為榜單中的新客,不過 109 輛的領牌數是較 5 月份少了 23 輛。
由國內汽車市場銷售數據延伸,可以發現在 2025 年「夏季競賽月」,並沒有出現如同過去熱絡的買氣,受關稅政策尚未明朗影響,消費者對於購買高單價產品、汽車仍呈現觀望態度。各車廠自 6 月開始陸續強化促銷幅度,7 月份多數國產車載優惠的架構上持平,進口品牌則多透過分期購車專案、購車金等形式吸引消費者目光。
國產品牌部分,福特六和主力車款 Focus、Kuga 的優惠著重於配件金、購車金與加贈車體險 ; 台灣本田寄出試乘抽好禮、CR-V 百萬 0 利率等優惠,Fit 則延續上月的促銷內容 ; Luxgen 旗下不同車型提供萬元以上的折扣優惠價,促銷架構上維持 6 月份版本。
Hyundai 國產車系除了不限里程保固條件之外,也透過升級環景、電子後視鏡、品牌隔熱紙強化優惠內容 ; 值得注意的是,和泰旗下重點休旅車款 Corolla Cross 與 Yaris Cross 的分期專案均較上月有所加碼。
而一般進口品牌中,Ford、Hyundai 及 Mazda 針對特定車型調整優惠幅度,其中 CX-5 相較上月提供了百萬 0 利率購車專案 ; Kia 旗下多數車款的促銷內容與 6 月份相同,Picanto 加入「輕奢尊享」方案、Carnival 增列百萬 0 利率方案,但是純電 EV6 在小改款後,新車的優惠幅度不比過去。
Subaru 現號 Forester 車系,無論 24、25 年到港車型延續提供優惠價格,更追加高額分期專案強化出清買氣,暗示新世代大改款車型即將在第 3 季推出 ; 同為中型進口休旅銷售重點的 Toyota RAV4,雖然購車贈品較上月縮減,但是分期 0 利率的專案內容,較 6 月份有大幅度的加碼。
至於豪華品牌方面,近期多數品牌的促銷方案,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異動,Audi 旗下車款除了原先低頭款、限定年份低月付的專案之外,對應不同車型,包含甫於登場的 A5 Sedan/Avant 及 S5 Sedan/Avant,也增列高額分期 0 利率/低利率財務方案。BMW 本月全新推出的小改款 iX 車系,相較小改款前,則提供不同的優惠籌碼。
JLR 旗下包含 Jaguar、Defender、Range Rover 及 Discovery 在 7 月份部分車型調整優惠內容,更有多款車系追加高額分期 0 利率專案,搭配原先規劃的 0 負擔原廠保養套裝、加贈車體險進行溝通。Mercedes-Benz 旗下更動聚焦在入門的產品陣容,包含掀背車系與中小型休旅車系,雖然分期 0 利率的專案相同,但是取消現金折扣與加贈乙式保險的條件。
BMW 原廠先前在 2025 年 2 月公布新年式 i5 與 i5 Touring,當時雙車系主要跟進小改款 iX 的腳步,於電動馬達與逆變器等元件中換上 SiC 碳化矽功率半導體,原廠強調讓其能耗最多可減省 9%。
如今國內新年式 i5 與 i5 Touring 也悄悄在官網公布跟進,i5 eDrive40 轎車 WLTP 續航由 582 公里、增加 45 公里來到 627 公里大關,i5 M60 轎車增加 24 公里來到 540 公里;i5 eDrive40 旅行車增加 42 公里、來到 602 公里,i5 M60 旅行車則是增加最少的 16 公里、續航標示來到 522 公里。雙車系更新後售價配備不變,轎車 eDrive40 為 329 萬、M60 為 485 萬,旅行車同樣動力等級為多出 10 萬、各維持 339 萬與 495 萬。
國內現行販售的 BMW i5 與 i5 Touring 車系,其 WLTP 續航里程分別為 Sedan eDrive40 車型 582 公里、M60 xDrive 車型 516 公里;至於旅行車 Touring 則為 eDrive40 車型 560 公里、M60 xDrive 為 506 公里。
如今 BMW 原廠公布自 2025 年 3 月起的新年式 i5 Sedan、i5 Touring,也將跟進小改款 iX 的腳步,於電動馬達與逆變器等元件中換上 SiC 碳化矽(Silicon Carbide)功率半導體,讓其電力的轉換效率更高,再加上導入更低滾阻的輪胎與空氣力學輪框,以及能更節省能耗的優化車輪軸承設計,讓其全車系的能耗表現與 WLTP 續航都有所提升,當時原廠指出最高能將 WLTP 續航增加 47 公里。
如今總代理汎德也悄悄於官網上傳新年式 i5 與 i5 Touring 車輛規格資訊,顯示國內車型也終於跟進海外,於電動馬達與逆變器等元件中換上 SiC 碳化矽(Silicon Carbide)功率半導體,能耗表現較過去最多可節省達 9%,續航里程則增加 16 至 45 公里不等。
以 Sedan eDrive40 車型來看,原先 WLTP 標示為 582 公里,如今在官網資料中則一舉突破 600 公里大關、來到 627 公里之譜,相較之下是此次續航更新中里程增加最多者、差距來到 45 公里。至於高階的性能車型 i5 M60 xDrive Sedan,原先 WLTP 續航為 516 公里,此次新年式也增加到 540 公里的水準,相較之下增加 24 公里。
i5 Touring 部分,Touring eDrive40 是 WLTP 續航原先標示為 560 公里,此次續航則增加了 42 公里、同樣來到突破 600 公里大關的 602 公里;Touring M60 xDrive 車型則是從過去的 506 公里、增加 16 公里為 522 公里。
新年式 i5 與 i5 Touring 售價則不變,一樣維持 Sedan 為 329 萬與 485 萬、Touring 為 339 萬與 495 萬的水準。
Mercedes-Benz 於 2024 年曾首度預告 GLC EV 純電車型將在 2026 年推出,接續在 2025 年 3 月首度公佈 GLC EV 純電車型的原型測試車偽裝測試照,並以 GLC with EQ Technology 為名,延續了與新世代純電 G-Class 車系相同的命名方式。
近期 Mercedes-Benz 再度透過官方影片,揭示了 GLC with EQ Technology 純電車款的相關資訊,較為特別的是,影片此回特別邀請 Mercedes-Benz 現任執行長 Ola Källenius 針對 GLC with EQ Technology 進行五項挑戰測試,藉此先行揭示 GLC with EQ Technology 車系的相關資訊,同時 Mercedes-Benz 也確認 GLC with EQ Technology 車系將在 9 月 7 日於 IAA 慕尼黑車展全球首演。
根據 Mercedes-Benz 先行公布的資訊顯示,此回影片中測試的偽裝車款為 GLC 400 4Matic 車型,其車身軸距較燃油版車型增加 8 公分,藉此提供更為寬敞的車室空間表現。此外 GLC with EQ Technology 具備 570 公升的行李廂基礎容積,將後座椅全數向前打平後則可進一步擴增至 1,740 公升,而前行李廂亦擁有 128 公升的容積表現。
採 800V 高電壓架構的 GLC with EQ Technology 車系,其中 GLC 400 4Matic 車型可對應達到 320 kW 的最大 DC 快充功率,並可透過轉換器適用於 400V 的充電系統,藉此提升車輛充電的便利性表現。原廠表示 GLC 400 4Matic 車型僅需充電 10 分鐘即可行駛 260 公里,純電續航超過 650 公里,讓消費者使用純電車款不再有里程焦慮。
GLC with EQ Technology 車系配置氣壓懸吊以及後輪轉向系統,同時在影片中亦透過加速影片的測試,暗示著 GLC 400 4Matic 車型擁有與 Mercedes-AMG GT 相當的優異加速性能表現,此外 Mercedes-Benz 亦表示 GLC with EQ Technology 車系將有著達到 2,400 公斤的最大拖曳重量,提供較同級車款更出色的拖曳能力表現。
儘管已是第一個推出純電動車的義大利豪華品牌,且旗下同時還擁有性能強大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海王星 (Nettuno)」汽油引擎,但是 Maserati 工程部門主管 Davide Danesin 日前受時卻對外表示:三叉戟 V8 車型仍有可能回歸,只是將在特定的車型限量出現!
Maserati 自從結束與 Ferrari 的 V8 車型引擎生產合作計畫後,不但已自主研發出導入許多賽車科技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海王星」汽油引擎,且配置在全系列車系上,還陸續發表了 Grecale Folgore 和 GranTurismo Folgore 等純電車型,並預告將在 2030 年成為純電品牌,,最後的 V8 引擎車型,則為 2023 年 7 月推出的限量 Ghibli 334 Ultima、Levante V8 Ultima,以及 2024 年追加的 Quattroporte Grand Finale。
不過,由於市場上對 V8 引擎車型的需求越來越高,所以 Davide Danesin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我們當然了解市場上對 V8 車型的情緒,所以我們不會說永遠不再使用 V8 引擎,因此,也許在某些特殊版本或限量車型上,確實可以考慮讓 V8 引擎車型回歸。
然而,Davide Danesin 也明確表示,「海王星」引擎仍是品牌內燃機族系的開發核心與代表,與過去 Ferrari 所提供的 3.8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最高 580 匹) 相比,V8 引擎只有聲浪佔有優勢,因為這顆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不僅重量輕、體積緊湊,而且輸出效率更高 (最高 640 匹) ,能為駕駛人提供更出色的駕駛樂趣。
至於 V8 引擎可能回歸在哪些 Maserati 車型上,則是得取決於引擎室的空間大小,但是因為現有車系的引擎室空間可能都無法容納 V8 引擎,所以較有可能搭載 V8 引擎的車型,應該會是尚未發表的大改款 Levante 或 Quattroporte,並採限量或少量的方式推出,藉以與 Aston Martin、Porsche 等豪華高性能品牌同場競爭。
Yamaha 台灣山葉甫於先前的「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中,其展出了自家 3 大熱門重機車系:YZF-R、MT 與 Max 系列,包含 YZF-R9、新世代 MT-07 和改款 TMax 等新車也都首度亮相,不過對於接下來的新車規劃,台灣山葉並沒有宣布相關訊息。不過就在近期的《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中,台灣山葉送測了一款全新國產電動機車「CUXiE」,以最大馬力輸出來看可能會是綠牌級距,這對於已許久沒有國產新車的台灣山葉來說,是否有機會在下半年來推出這款新機種也值得關注。
嚴格來說,Yamaha 台灣山葉上一款國產全新速克達要追溯至 2022 年 12 月的 Augur,在這之後一直到現在,台灣山葉所推出的新車多半是為檔車級距或是大型速克達產品,也包含了原本是進口身分的車款,現在也改以國產的姿態來販售 ( MT-15、YZF-R15、XMax ) ;相較於三陽與光陽,Yamaha 現階段確實推出新車的腳步慢上許多,當然,這也跟母廠的規劃策略有關,而大家很期待的 7 代勁戰究竟何時能登場也都是未知數。
雖然已許久沒有推出國產新速克達,但目前台灣山葉憑藉著 Jog 的熱銷,也成功讓 Yamaha 能維持一定的銷量數字;不過在電動機車部分,近期的表現黯淡不少,尤其 6 月份僅有 6 輛的掛牌數,其中現階段 EC-05 也已售罄,目前還未確定 EC-05 接下來是否會繼續販售,讓原本僅有 EC-05 和 EMF 兩款產品的台灣山葉,在電動機車級距的銷售更為單薄。不過隨著在《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所透露的資訊,有望讓台灣山葉迎來新電動戰力。
從《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可以看到,台灣山葉送側了兩款名為「CUXiE」的電動機車,並且由資料所示,車輛的最大馬力輸出為 2.5kW,該組動力數據也和 Gogoro 最新所推出的 EZZY、或是先前 Gogoro 很熱銷的車款 Jego 相同,也代表著「CUXiE」很有可能是為綠牌的產品,這點也和 EC-05 和 EMF 的設定並不相同,意味著台灣山葉可望搶攻的是綠牌級距市場。
或許大家會對「CUXiE」這個名字有些熟悉,確實,因為過往台灣山葉便有推出名為 Cuxi 的車款,主要鎖定的是女性客層,也更讓人期待接下來「CUXiE」若順利問世,會是以什麼面貌來示人。
Subaru Forester 車系自 1997 年推出以來,在中型休旅級距佔有一席之地,憑藉車室空間優勢、水平對臥引擎以及 SAWD 全時四輪驅動技術,深受品牌愛好者的親睞,從第 3 代至第 5 代車型,更在臺灣交出亮眼的銷售成績,擔當 Subaru 佈局國內市場的關鍵產品。
隨時間推演,Subaru 於 2023 年洛杉磯車展首度亮相全新第 6 代大改款 Forester,保留車系部分經典元素,同時換上嶄新的家族風貌,陸續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推出,並對應不同市場需求,提供 2.5 升自然進氣、1.8 升渦輪增壓,以及擁有全新「S:HEV」技術的 2.5 升油電動力。
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最早於 2025 年品牌春酒時,預告下半年將帶來重點車款「Forester S:HEV」,6 月份舉辦「賽道家庭日」活動時,更預告新世代 Forester 即將登場,終於在 7 月份,U-CAR 收到品牌邀約,將搶先進行大改款 Forester 的體驗活動,透過長里程駕駛,感受全新車型帶來的產品魅力,以及首度搭載「S:HEV」動力所提供的技術革新。
本次 U-CAR 試駕第 6 代大改款 Forester 的當下,原廠尚未溝通最終販售版本的車系編成、詳細的規格配備以及售價,僅透露試駕車型「2.5 i-S Hybrid」為未來導入的最高等級,至於新車上市時程,台灣意美汽車則表示預計落在 2025 年 8 月中旬。
除了進行大改款 Forester 的新車試駕之外,U-CAR 更規劃高速公路、中低速平面道路各 100 公里的油耗測試,搶先為讀者揭秘,Forester 首度結合水平對臥引擎、油電動力技術之後,能否提供中型 SUV 買家更節能的用車體驗。
導入國內市場的全新第 6 代大改款 Forester,在車身尺碼部分,長寬高依序為 4,655 x 1,830 x 1,730 mm,軸距則為 2,670 mm,對照上一代車型,車長與車寬稍稍放大,但是車高與軸距則維持相同。
車頭設計風格與既有 Subaru 旗下車款大不相同,在全新家族語彙之下,更顯粗獷,六角形意象的水箱罩往兩側延伸,內部排列透過黑色烤漆結合類金屬飾條、廠徽組成,頭燈上半部整合 LED 晝行燈與方向燈,下半部則為 LED 光源的遠近光燈組,支援轉向輔助照明功能,前保桿兩側配置 LED 霧燈,下方保留黑色防刮材質搭配黑色飾圈。
車側上方,Forester 提供滑軌式黑色金屬質感行李架,延續車系特點配置,面積相當大的側窗,板件的線條刻畫主要圍繞在輪弧、車門下半部,前車門上方配有黑色烤漆的後視鏡,以及象徵水平對臥引擎、油電動力系統的「e-Boxer」銘牌,而接近車尾 C 柱上方,則加入代表品牌精神的「Symmetrical AWD」銘牌。
原廠強調,大改款 Forester 在前/後輪拱位置均加入空氣力學設計,整合於黑色防刮材質,車側下護板也隨設計元素,加入黑色飾圈妝點 ; 本次試駕的 2.5 i-S Hybrid 車型,搭載 19 吋雙色切削鋁圈,以亮銀切面搭配槍灰色烤漆,配胎規格為 235/50 R19。
Forester 車尾上方配置黑色烤漆的鯊魚鰭天線,以及造型立體、整合 LED 第 3 煞車燈的尾翼,整體風格延續傳統 SUV 車型,較為方正的輪廓 ; LED 導光條尾燈組整合煞車燈、倒車燈與後霧燈,僅有方向燈維持傳統燈泡,中央透過鋼琴烤漆飾條結合廠徽,營造類貫穿式的視覺效果。
「Forester」字樣在車尾改為立體刻印方式,置中排列於尾門中央,右側為黑化處理的「Subaru」字樣,左側則提供與車側相同的「e-Boxer」銘牌 ; 後保桿造型與車頭相呼應,兩側提供反光片,下方黑色防刮材質則透過黑色飾圈、單邊單出的金屬排氣尾管點綴。
坐進大改款 Forester 的內裝,可以看到相當熟悉的佈局,整體風格與先前試駕的 WRX 車系相仿,駕駛介面搭載品牌慣用的 3 幅式皮質方向盤,上方透過車縫線、鋼琴烤漆材質強化質感,右側按鍵負責儀表資訊、電話接聽與多媒體控制,左側則可操作進階版 EyeSight 4.0、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後方提供實體換檔撥片。
儀表板以雙環指針搭配 4.2 吋資訊幕組成,左圈為顯示動力輸出程度的節能指針/車輛水溫,右圈為傳統時速表/油量指針,中央資訊幕上層可切換油電輸出佔比、行車摘要、胎壓、多媒體播放等資訊,中央為 EyeSight 系統的操作畫面,下方則提供檔位、車輛分段/總里程等。
筆者認為,導入國內市場的大改款 Forester,並未提供海外車型搭載的 12.3 吋數位儀表,也沒有抬頭顯示器等相關輔助配置,相較其他品牌的新世代車款,在科技質感營造部分稍稍可惜。
中央搭載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上層顯示裝置連接播放內容、車輛加速度/油耗/角度、一般/X-Mode 雙模式切換,中間內建影音娛樂、車輛設定、行車資訊等,更支援無線 Al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功能,可單獨啟閉 AVH 自動駐車 (Auto Hold)、車輛動態控制,下層則為雙區恆溫空調的操作介面,兩側保留警示燈、音量與溫度的實體按鍵,實際使用上更為直覺。
中央鞍座前方具備 AUX、USB-C 與 USB-A 的插孔,下方面積相當大的無線充電板可單獨按鍵啟動,傳統機械式排檔基座外圈以皮革、車縫線包覆,內部則透過鋼琴烤漆、類金屬飾圈點綴,後方除了 2 個開放式杯架,還包含電子手煞車、360 度環景輔助及 12V 的電源插孔。
新世代 Forester 的內裝包含前座門板、副駕駛座上方均透過軟質塑料、車縫線強化質感,更加入立體壓紋、類髮絲紋木紋飾板增加層次,用料選材方面維持品牌一慣的水準,不過表現已較上一代車型有所進步。
車室座椅透過黑色皮質、麂皮與車縫線組成,前座舒適性表現不差,兩側蝴蝶翼造型可強化包覆性與支撐性,具備雙前座 8 向電動調整、駕駛座 2 組記憶,但是並沒有通風/加熱機能 ; 前座上方配置較標準尺寸更大的電動啟閉天窗,不過遮陽簾仍維持手動控制。
Forester 在機能性、空間表現部分展現優勢,後座車門開啟角度逼近 90 度,能夠滿足家庭買家的用車需求,座椅材質同樣以黑色皮質、麂皮組成,雖然不像前座強調包覆性,但是椅背支援多段/多角度的調整。
前座在筆者身高 182 公分的駕駛坐姿設定下,後座膝部空間依舊提供 2 個拳頭以上的距離,而頭部空間則還有約 4 個指頭的餘裕,後座地板並非全果嶺的設計,但是腿部空間寬敞不受影響,中央提供空調出風口、UCB-C 與 USB-A 的電源插孔。
大改款 Forester 搭載腳踢感應式電動尾門,行李廂在標準 5 人乘坐模式下,容積為 484 公升,兩側具備快傾釋放按鈕、12V 電源供應、多組實體掛鉤、打氣機與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的重低音,上方提供 LED 光源照明,以及兩組可承重 3 公斤的掛勾。
後座倒平之後,平整性表現相當出色,原廠公佈的數據中,行李廂容積可進一步提升至 1,162 公升,受到油電車型搭載電池影響,行李廂底板下方收納空間受到壓縮,不過依舊提供補胎劑、拖車勾與螺絲起子等隨車工具。
繼 Crosstrek 之後,大改款 Forester 是國內 Subaru 第 2 款搭載 3 鏡頭進階版 EyeSight 4.0 系統的車型,同時標配 8 具安全氣囊,包含雙前座中央的獨立氣囊,駕駛輔助達 Level 2 等級,功能包含 ACC 跟車巡航、前方車輛偵測/警示、車道維持、前車駛離提醒、盲點偵測、後方車流警示等。系統穩定且成熟度高,於實際道路應用表現細膩。
值得注意的是,大改款 Forester 提供的 Driver Monitoring System 智能駕駛警示系統 (感測器位於 11.6 吋螢幕上緣),偵測與警示程度較過去車型更為積極,即便目光只是在儀表板、甚至是中控螢幕稍微停留,系統都會跳出警示。而本次新增的 EDSS (Emergency Driving Stop System) 系統,則會在駕駛無法控制車輛時,先透過短促的煞車警示,如果持續沒有介入駕駛,將開啟警示燈並將車輛緩緩停下。
本次試駕的大改款 Forester S:HEV 搭載 2.5 升水平對臥 Atkinson 循環引擎 (代號 FB25,排氣量為 2,498 c.c.)、雙馬達及容量 1.1 kWh 的鋰電池組,在 Lineartronic CVT 無段變速箱 (代號 TH2B) 搭配下,引擎最大馬力為 165 匹,最大扭力則為 21.6 公斤米,混合動力方面,馬達最大馬力為 122 匹,最大扭力則為 28.2 公斤米,原廠並未特別溝通綜效馬力/扭力表現。
Forester 的油電系統中,包含一具用於驅動,以及一具用於發電的馬達,均整合在變速箱模組中,搭配前差速器、電子控制式耦合器 (AWD 系統),可直接將輸出透過傳動軸傳遞至後軸。實際駕駛感受方面,全新 Forester 依舊保留好上手、開起來輕鬆、油門/煞車線性的特點 ; 受惠於油電技術的導入,讓車輛起步、加速時,都能夠擁有更直覺的輸出反應,雖然動力湧現稱不上猛爆,但是系統運轉的精緻度高,且不會有明顯油、電動力切換的落差。
純電駕駛感受方面,大改款 Forester S:HEV 在油門踩踏輕盈、時速約 30 公里左右等特定條件下,可透過方向盤左側按鈕啟動「EV 模式」,系統邏輯與日系品牌的傳統油電架構接近。當車輛起步、中低速域下,可透過油門深淺、車輛滑行達成再生煞車、電池回充與純電行駛 ; 中高速域條件下,車輛滑行時,同樣可產生再生煞車,為電池充電,但是補油門維持/提升速度後,僅會出現短短幾秒的純電狀態。
原廠強調,油電版本的 Forester 配置專屬設計的前/後懸吊及減震筒,訴求轉向精準度、行車舒適性與操控性的平衡。車輛動態感受部分,在家庭休旅的產品定位下,懸吊設定以舒適為導向,對比其他日系休旅競品,Forester 擁有稍微清晰、硬朗的路感回饋,確保車輛過彎時的穩定性與支撐性,搭配 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以及 X-Mode 越野雙模式,即便面對山道、雨天,甚至是非鋪裝路面,都能提供更強的駕駛信心。
總結全新第 6 代大改款 Forester,筆者認為蘊含了更多的設計巧思,相較過去車型,針對車室質感、配備豐富程度強化,雖然導入版本在數位科技層面仍有進步的空間,但是依舊保留車系鮮明的機能性優勢與駕駛樂趣。
本次試駕的新世代 Forester S:HEV,雖然排氣量對應國內稅制,可能會讓部分消費者微詞,但是在全新油電技術的助力下,帶來不同於以往的動力感受。馬力與扭力數據層面的提升,結合電能輸出輕快特性,兼具節能表現,搭配車輛靜音、制震工程的最佳化,帶給車內乘員更精緻的駕乘體驗。
原廠強調,大改款 Forester S:HEV 搭載的全新油電動力,相較傳統燃油引擎,能夠帶來更佳的節能表現,因此 U-CAR 在新車試駕的同時,特別規劃高速、中低速各 100 公里的油耗實測,透過不同路段,檢視全新 Forester S:HEV 與油電動力系統的實際表現。
受限新車試駕行程安排上的限制,本次 Forester S:HEV 的測試條件將不同於 U-CAR 過去慣用的「定型化油耗測試」,僅採單人乘載及隨身行李配重,路線規劃中,高速路段以國道 5 號為主,中低速路段則以北海岸臺 2 線作為基礎,分階段測試不同路段條件下的油耗表現,最終再加總平均進行總結。
測試開始前,試車組進行車輛的整備及設定,因為 Forester S:HEV 並未提供節能/Eco 行車模式,因此駕駛過程將全程使用「一般駕駛模式、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的 [I] 模式」。胎壓依原廠建議值設定為前後 34 PSI ; 載重為 1 名駕駛加上拍攝器材約 80 公斤。測試時,行車時速依路段法規最高上限為主,高速路段視交通環境開啟駕駛輔助系統,雙區恆溫空調以 22 度、風量調整至第 2 段為主。
Subaru Forester S:HEV 重點規格 | |
車型 | Forster 2.5 i-S Hybrid |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 4,655 / 1,830 / 1,730 / 2,670 |
參考空車重(kg) | 1,750 (日規車型) |
引擎 | Atkinson 循環 4 缸汽油引擎 |
引擎科技 | 水平對臥、S:HEV 油電混合 |
供油方式 | 缸內直噴 |
排氣量(c.c) | 2,498 |
最大馬力(ps) | 165 (引擎) / 122 (馬達) |
最大扭力(kg-m) | 21.6 (引擎) / 28.2 (馬達) |
變速系統 | Lineartronic CVT 無段變速箱 |
輪胎品牌胎紋 | Bridgestone Turanza EL450 |
輪胎尺寸 | 235/50 R19 |
日規市區油耗 | 15.3 km/L |
日規郊外油耗 | 20.0 km/L |
日規高速油耗 | 19.1 km/L |
能源效率等級 | 國內能源署尚未公告 |
註 : 因國內車型數據尚未公佈,故參考車重/油耗數據為日本官網資料, 採用日本國土交通省執行規範 (WLTC 行車型態)。 |
進行 100 公里高速油耗測試前,試車組於臺北南港加油站將 Forester S:HEV 加滿油,並將里程數據歸零,此時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670 公里,儀表預估剩餘里程將隨駕駛方式動態調整,由南港朝內湖方向行駛,自內湖交流道進入國道 1 號北上之後,受到陰雨天氣影響,行車時速約或在 80 公里左右。
從國道 1 號銜接國道 3 號,並於南港系統進入國道 5 號,朝蘇澳方向前進,油耗測試當下受到雨天影響,多數駕駛放慢車速,因此國道 5 號包含雪山隧道路段,行車時速約落在 70 公里至 90 公里間,離開雪隧進入頭城後,車速提升維持限速 90 公里上下。
在穩定行車速度、油電系統部分路段滑行、啟動純電模式的條件下,Forester S:HEV 的儀表油耗數據,一度達到每行駛 100 公里需花費 5.2 公升的汽油,經換算油耗表現約為 19.2 km/L,當下剩餘里程增加至 760 公里,時速接近 80 公里、輕踩油門的狀態下,依舊可以進入純電行駛的情境。
抵達國道 5 號蘇澳端後隨即折返,往北上行駛國道 5 號,在宜蘭/壯圍出口下交流道並迴轉,重新行駛國道 5 號南下,經過五結鄉路段時,Forester S:HEV 的儀表油耗數據,下降至每行駛 100 公里需花費 5.5 公升的汽油,經換算油耗表現約為 18.1 km/L,當下剩餘里程進一步增加至 900 公里。
最終回到國道 5 號蘇澳端後,Forester S:HEV 的儀表顯示,高速路段油耗測試累計行駛 101.1 公里,每行駛 100 公里需花費 5.4 公升的汽油,經換算油耗表現約為 18.5 km/L,剩餘里程持平顯示為 900 公里,於加油站熄火靜置 10 分鐘後,再進行加油。
實際加油將油量補至跳停後,計時 10 秒再補槍至跳停,最後加油機顯示 Forester S:HEV 補進 4.41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 ; 進行實際油耗結算,以高速測試里程 101.1 公里計算,Forester 取得 22.9 km/L 的測試成績。
雖然受到天候、車流等因素影響,行車時速多落在 80 至 90 公里間,但是可以看出 Forester 搭配全新油電動力系統,在中高速域穩定行駛之下,能夠交出較預期更出色的實際油耗表現。重新加滿油之後,再次將 Forester S:HEV 儀表的測試里程數據歸零,此時系統預估的剩餘里程達到 1,000 公里整,稍作休息後隨即出發進入「中低速油耗測試」的環節。
Forester S:HEV 高速油耗測試 | |
行駛里程 (km) | 101.1 |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 18.5 |
添加油量 (L) | 4.41 |
實際油耗 (km/L) | 22.9 |
從蘇澳加油站出發後,自馬賽路進入臺 2 線,持續朝北部濱海公路方向行駛,一路上維持正常車流、停等紅燈的駕駛條件,路段限速多為 50 至 60 公里,部分路段在大貨車、砂石車等條件影響下,時速約落在 40 公里左右。
行經臺 2 線新北貢寮路段時,Forester S:HEV 的儀表顯示,中低速路段油耗測試的里程已經行駛 69.0 公里,每行駛 100 公里需花費 5.2 公升的汽油,經換算油耗表現約為 19.2 km/L,剩餘里程經過近 70 公里、長時間行駛之後,仍維持 990 公里的水準。
在貢寮區短暫停留拍攝後重新出發,行駛臺 2 線濱海公路往基隆方向前進,進入基隆市區前,由導航預估路線從臺 2 線進入基隆中正路,再接愛ㄧ路、進入成功一路陸橋,右轉後抵達本次中低速油耗測試的終點中油成功一路加油站。
此時 Forester S:HEV 的儀表顯示,中低速路段油耗測試累計行駛 103.2 公里,每行駛 100 公里需花費 5.4 公升的汽油,經換算油耗表現約為 18.5 km/L,剩餘里程下降至 930 公里,於加油站熄火靜置 10 分鐘後,將重新加油結算。
實際加油將油量補至跳停後,計時 10 秒再補槍至跳停,最後加油機顯示 Forester S:HEV 補進 6.12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 ; 進行實際油耗結算,以中低速測試里程 103.2 公里計算,Forester 取得 16.8 km/L 的測試成績。重新啟動引擎後,Forester S:HEV 的儀表及系統預估的剩餘里程更達到 1,060 公里。
同為陰雨天候,且行駛距離均為約 100 公里的測試下,相較高速油耗條件,中低速域的油耗測試加入怠速拍攝、停等交通號誌、起步加速蠕行及部分路段上下坡等變因,行車時速多落在 30 至 60 公里之間。測試開始前,原先預期中低速的駕駛情境下,Forester 的油電系統將交出更亮眼成績,不過實際加油結算後,補進油量的公升數,卻較高速測試時更多。
Forester S:HEV 中低速油耗測試 | |
行駛里程 (km) | 103.2 |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 18.5 |
添加油量 (L) | 6.12 |
實際油耗 (km/L) | 16.8 |
總結本次大改款 Forester S:HEV 的油耗測試,以高速、中低速各 100 公里進行分段實測,總行駛里程來到 204.3 公里,至於總加油量則為 10.53 公升,換算後高速、中低速全程的平均油耗測試成績為 19.4 km/L。
Forester S:HEV 油耗測試總結 | |
總行駛里程 (km) | 204.3 |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 18.5 |
總添加油量 (L) | 10.53 |
總實際油耗 (km/L) | 19.4 |
以不同路段測試得到的成績分析,在高速持續穩定行駛的情境下,Forester S:HEV 搭載的水平對臥引擎、油電動力系統,能夠對應行車條件,最佳化傳輸比例,搭配車輛滑行與動能回收煞車,取得優於預期的節能表現。
至於中低速行駛情境下,車輛節能與否,將取決於駕駛油門踩踏的深淺,筆者認為,電能動力輸出的特性,搭配 SAWD 系統,Forester S:HEV 最終繳出逼近 17 km/L 的實測成績,雖然與預期結果存在落差,但是在中型 SUV 級距、四輪驅動車款的條件下,表現維持合理範圍的水準。
透過新車試駕、長里程情境差異化的油耗實測,第 6 代大改款 Forester S:HEV 展現不同於過去品牌色彩的產品魅力 ; 測試過程中也應證,新世代油電動力系統,搭配容量達 63 公升的油箱,理當能夠創造「加一桶油破千公里」的續航里程,提供較過去傳統燃油動力車型,甚至其他中型休旅競品,全新的節能代步選擇。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於 7 月 14 日在臺北發表全新的產品系列「UltraContact UX7」、「ExtremeContact XC7」以及將軍輪胎系列「Altimax GS6」,上述產品即日起在臺灣市場販售。UltraContact UX7 主打主流、高階、豪華 SUV 車等車系,ExtremeContact XC7 則是全規則搭載 ContiSeal 氣密技術與 ContiSilent 靜音科技,可滿足主流轎車、電動車、SUV 等車款之需求。
UltraContact UX7 屬於夏季街胎,鎖定主流 SUV、Crossover 跨界休旅、豪華休旅、電動車等車款,提供 15 吋至 22 吋,並強調安全性、舒適性、操控、均衡等特質,並導入多項新科技,從而在煞車性能、操控性能、磨耗性能、靜音性能均有所提升。
另一款 ExtremeContact XC7,則是提供 17 吋至 20 吋,並且全規格搭載 ContiSeal 與 ContiSilent 科技,依序分為自修補與靜音特性,前者可以在輪胎胎面遭遇穿刺時完成自我修補、無須再補胎;ContiSilent 則是在輪胎內部的結構搭載靜音棉,讓輪胎的滾動噪音減低,進而提升車內乘客的舒適感受。
U-CAR 試車組在先前,也前往德國體驗測試 UltraContact UX7,以及其他馬牌輪胎產品,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測試報告。
Q: 未來品牌在臺灣市場的實體通路有什麼計畫嗎?
A: 考量臺灣消費者對於豪華、高階的輪胎品牌通路的需求成長,馬牌先前已在臺灣市場導入更高階的旗艦通路「BestDrive Premium」品牌,未來也將持續致力於提供更好、更佳的服務予消費者。此外,今年稍晚也會在中南部地區再開拓一家 BestDrive Premium 旗艦店,敬請期待。
Q: 目前評估美國關稅議題對臺灣的輪胎市場的影響。
A: 從目前臺灣的輪胎市場製造、銷售、進口的佔比來看,美國關稅的議題對於輪胎產品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臺灣市場目前主要進口來自於亞太地區,以及部分的歐洲市場,美國關稅的直接影響相當微小。當然,間接因素如原物料成本等可能會受到國際的影響,但這些間接影響的時間可能不會這麼快看到。
Q: 全球的輪胎銷售呈現平盤或小幅下滑(特定區域),馬牌輪胎在臺灣市場的表現依然不錯,你認為原因為何?
A: 馬牌致力於提供豐富的產品線,滿足消費者多元的需求,例如在成長最多的 SUV 車款、高性能車款、電動車、跨界車款等等,Continental 都有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並且有著優良的競爭力。預計今年臺灣輪胎的整體市場成長率約為 1%至 2%,Continental 也將會持續提供優質的輪胎產品給臺灣消費者。
經濟部能源署近日公布 6 月份油/能耗資訊,國產車部分僅有一款車型有送測紀錄,即為鴻華先進的 Model B,單馬達車型在 NEDC 標準下具備 516 公里的續航表現。至於進口車型方面,甫於先前發表的新世代 Audi A5 車系也出現在此,而 6 月份送測資訊中另一個亮點便是 Citroën 大電版Ë-C4 的資訊曝光,在 NEDC 規範下擁有 462 公里的續航成績,也較國內原先的車型續航進步許多。
2025 年 6 月電動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 ||||||
廠牌 | 車型 | 製造 | 排檔 | 最大輸出 馬力 (hp) |
純電行程 (公里) |
能效 測試值 |
BMW(WLTC) | BMW i5 eDrive40 Sedan | 進口 | A1 | 340 | 674 | 7.3 |
BMW i5 eDrive40 Touring | 進口 | A1 | 340 | 649 | 7 | |
Citroen | eC4 (115kW) | 進口 | A1 | 156 | 462 | 6.5 |
Kia | EV6 PE Air LR | 進口 | A1 | 226 | 667 | 7.3 |
Kia | EV6 PE GT Line LA | 進口 | A1 | 321 | 580 | 6.4 |
Kia | EV6 PE GT Line LR | 進口 | A1 | 226 | 667 | 7.3 |
Kia | EV6 PE Light SR | 進口 | A1 | 168 | 485 | 7.2 |
鴻華先進(裕隆) | Foxtron B D21C5S | 國產 | A1 | 229 | 516 | 7.6 |
註 :上述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 |
2025 年 6 月電動小貨車、小客貨兩用車及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WLTC) | ||||||
廠牌 | 車型 | 製造 | 排檔 | 最大輸出 馬力 (hp) |
純電行程 (公里) |
能效 測試值 |
BMW | BMW iX xDrive45 | 進口 | A1 | 408 | 658 | 6 |
註:此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
2025 年 6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 ||||||||||
廠牌 | 車型 | 排檔 | 燃油 | 排氣量 | 市區 油耗 |
高速 油耗 |
油耗 測試 |
能效 等級 |
||
Audi | A5 35 TFSI | A7 | 1,984 | 汽油 | 9.37 | 16.93 | 13.1 | 4 級 | ||
A5 40 TFSI | A7 | 1,984 | 汽油 | 10.09 | 18.21 | 14 | 3 級 | |||
A5 Avant 35 TFSI Hatchback | A7 | 1,984 | 汽油 | 10.09 | 17.97 | 13.9 | 3 級 | |||
A5 Avant 40 TFSI Hatchback | A7 | 1,984 | 汽油 | 9.86 | 17.7 | 13.7 | 3 級 | |||
RS3 quattro Hatchback | A7 | 2,480 | 汽油 | 7.48 | 12.49 | 10 | 5 級 | |||
RS3 Sportback quattro Hatchback | A7 | 2,480 | 汽油 | 7.35 | 12.66 | 10 | 5 級 | |||
S5 Avant quattro Hatchback | A7 | 2,995 | 汽油 | 14.9 | 13.82 | 14.2 | 2 級 | |||
S5 quattro | A7 | 2,995 | 汽油 | 11.95 | 13.71 | 13 | 3 級 | |||
Porsche | 911 Carrera S | A8 | 2,981 | 汽油 | 6.4 | 12.96 | 9.4 | 5 級 | ||
Skoda | Kodiaq RS 2.0 TSI Hatchback | A7 | 1,984 | 汽油 | 9.12 | 13.88 | 11.6 | 4 級 | ||
註 :未備註之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
2025 年 6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WLTC) | ||||||||||
廠 牌 | 車 型 | 排檔 | 燃油 | 排氣量 | 低速 | 中速 | 中高速 | 高速 | 能效 | 能效 等級 |
BMW | M235 xDrive Gran Coupe | A7 | 汽油 | 1,998 | 9.36 | 12.82 | 14.63 | 12.46 | 12.6 | 4 級 |
Porsche | 911 GT3 | A7 | 汽油 | 3,996 | 4.76 | 8.65 | 9.03 | 8.22 | 7.8 | 5 級 |
911 GT3 | M6 | 汽油 | 3,996 | 4.69 | 8.08 | 8.95 | 8.49 | 7.7 | 5 級 | |
911 GT3 With Touring Package | A7 | 汽油 | 3,996 | 4.56 | 8.24 | 8.85 | 8.12 | 7.6 | 5 級 | |
911 GT3 With Touring Package | A7 | 汽油 | 3,996 | 4.63 | 8.09 | 8.59 | 8.13 | 7.5 | 5 級 | |
911 GT3 With Touring Package | M6 | 汽油 | 3,996 | 4.66 | 8.04 | 9.07 | 8.56 | 7.7 | 5 級 | |
註:此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
2025 年 6 月進口小貨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WLTC) (總重量超過 2,500 公斤至 3,500 公斤小貨車) |
||||||||||
廠 牌 | 車 型 | 排檔 | 燃油 | 排氣量 | 低速 | 中速 | 中高速 | 高速 | 能效 | 能效 等級 |
Hyundai | Staria-F | A8 | 柴油 | 2,199 | 10.02 | 12.63 | 14.33 | 11.7 | 12.3 | 3 級 |
註 :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7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 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
6 月份油/能耗資訊重點可以先放在電動車部分,首先是 Kia 小改款 EV6 車系,新車於 6 月 10 日正式發表,而由能源署的公布的資訊、在 NEDC 規範下,依不同車型續航成績落在 485 公里~667 公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森那美起亞送測了 GT-Line 四驅版本,不過確認並不會導入該車型;至於 BMW 陣營方面則有新年式 i5 車系以及小改款 iX 進行送測,i5 eDrive40 轎車和旅行車續航表現分別為 674 公里和 649 公里 ( WLTC 標準 ) ,至於 iX xDrive45 車型續航數字來到 658 公里 ( WLTC 標準 ) 。
鴻華先進量產版 Model B 甫於先前公開活動場合中已亮相,同時鴻華先進此前亦表示 Model B 會在第四季上市,並且包含在許多國內新車審驗機構中也現身了 ( 包括 Luxgen n⁵ ) 。而這回在能源署能耗資訊中則揭露 Model B 的續航表現,在採用 NEDC 的標準下,純電行程來到了 516 公里,能效值為 7.6km/kWh,至於能源署公告 Model B 的最大馬力輸出為 229 匹。同時這次送審的 Model B 為單馬達版,雖然和 Luxgen n⁷ 5 人純粹版的動力規格與電池相同,但在車型、車重和配胎都相異之下,最終續航數字也不一樣。
除了上述幾款電動車外,6 月能耗資訊中另一個亮點便是 Citroën Ë-C4 的送測資訊曝光,同時可以看到總代理寶嘉聯合送驗的車型動力是 115kW ( 156 匹馬力 ) ,而該組動力的車型版本即為搭載容量 54kWh 的電池,NEDC 續航為 462 公里,也就是大電版,不過經 U-CAR 詢問總代理寶嘉聯合後表示,其並不是原廠在 2024 巴黎車展所發表的小改款車型。
寶嘉聯合在 2023 年 10 月帶來Ë-C4 時,僅提供電池容量 50kWh 的車型 ( 136 匹馬力 ) ,NEDC 續航為 378 公里,如今這次所送測的大電版續航也較原先車型進步不少,動力也更為出色。
燃油車部分 Audi 有多款車型送測,其中包含在 6 月底發表的新世代 A5 車系,轎車車型平均油耗落在 13km/L~14km/L,至於旅行車版本則是落在 13.7km/L~14.2km/L,另外 RS 3 車型亦有送審資訊。另外為相同集團的Škoda,新世代 Kodiaq RS 也出現在此,平均油耗成績為 11.6km/L。其餘送測車型還包括 Hyundai Staria、BMW M235 xDrive Gran Coupe 和 Porsche 911 GT3 多款車系,而據 U-CAR 了解 Staria 未來會有新車型。
共
51,457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