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57


入門,但不入門的日系旅行精髓─25年式Subaru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新世代 Subaru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自 2023 年導入國內後,擔當品牌休旅車款之外的銷售重點,初期雙車系均規劃「tS」單一動力編成,以較為豐富的配備與市場溝通 ; 雖然原廠透過特式車型、每月促銷的形式強化銷售策略,但是超越 180 萬的建議售價,仍讓不少車迷與 WRX、WRX Wagon 之間產生了「有夢最美」的距離。

新世代 Subaru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自 2023 年導入國內後,雙車系均規劃「tS」單一動力編成,以較為豐富的配備與市場溝通。
雖然原廠透過促銷的形式強化銷售策略,但是超越 180 萬的建議售價,仍讓不少車迷與 WRX、WRX Wagon 之間產生了「有夢最美」的距離。

新年式追加定位入門車型,瞄準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

隨時間邁入 2025 年,總代理臺灣意美汽車宣佈,針對臺灣販售的 WRX、WRX Wagon 車系編成更新,透過新年式切換,追加 WRX High 2.4 EyeSight、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兩款價格較親民、定位稍入門的車型,在相同動力、安全基礎之下,取捨部分舒適與便利型配備,提供擁有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的全新選擇。

2025 年台灣意美汽車宣佈,新年式 WRX Wagon 追加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兩款價格較親民、定位稍入門的車型。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相同動力、安全基礎之下,取捨部分舒適與便利型配備,提供擁有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的全新選擇。

真的是入門車型?配備堆疊該有的都有了

攤開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的規格配備表,可以發現定位「入門」的兩個車型,其實配備堆疊並不馬虎,甚至可以說「該有的都有了」,至於原先定位高階的「tS」車型,則保有電子懸吊系統、行車模式切換、電動天窗,更增列麂皮中控臺飾板、Recaro 跑車化雙前座椅等具性能色彩的配備。

攤開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的規格配備表,可以發現定位「入門」的兩個車型,其實配備堆疊並不馬虎,甚至可以說「該有的都有了」

相對務實的新選擇: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於傳統轎車,旅行車款擁有更出色的實用性,因此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程度逐年提升,而國內市場中,WRX Wagon 一直有著較 WRX 更亮眼的銷售表現 ; 隨新年式 WRX Wagon 導入,試車組特別向總代理商借全新「入門」車型,看看定位相對務實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能否帶給車主相同的駕駛樂趣。

相較於傳統轎車,旅行車款擁有更出色的實用性,因此受到市場喜愛的程度逐年提升,而國內市場中,WRX Wagon 一直有著較 WRX 更亮眼的銷售表現。
隨新年式 WRX Wagon 導入,試車組特別向總代理商借全新「入門」車型,看看定位相對務實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能否帶給車主相同的駕駛樂趣。

外觀飾條、鋁圈造型與高階「tS」車型略有差異

導入國內市場的新年式 WRX Wagon,雙車型擁有相同的外在基礎,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5 x 1,795 x 1,500 mm,軸距則為 2,670 mm。車頭造型以大面積 6 角型水箱罩、引擎蓋上方進氣口作為品牌經典的主視覺,兩側 LED 頭燈組整合晝行燈、方向燈及頭燈清洗器,具備遠近光燈切換、SRH 主動式轉向功能。

不同於 WRX 的跨界粗獷設計,WRX Wagon 前保桿以同車身色烤漆為主,兩側以類進氣口造型包覆 LED 前霧燈,下方氣壩以塑料原色處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鍍鉻飾條的點綴。

新年式 WRX Wagon,雙車型擁有相同的外在基礎,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5 x 1,795 x 1,500 mm,軸距則為 2,670 mm,本次試駕的車型為新年式新增的「行星灰」車色。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前保桿下緣鍍鉻飾條的點綴。
WRX Wagon 車頭造型以大面積 6 角型水箱罩、引擎蓋上方進氣口作為品牌經典的主視覺。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 LED 頭燈組整合晝行燈、方向燈及頭燈清洗器,前保桿兩側以類進氣口造型包覆 LED 前霧燈,下方氣壩以塑料原色處理。

車側部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延續既有配置,雖然車頂取消標準尺寸的天窗,但依舊提供鯊魚鰭天線、B 柱鋼琴烤漆飾版與鍍鉻窗框下緣飾條,後視鏡位於前門板上方、保留大面積三角窗的設計,對駕駛視野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車型與高階「tS」車型的配胎規格同為 18 吋 (225/45 R18),但是換上造型更洗鍊的專屬雙色切削樣式。

車側部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延續既有配置,雖然車頂取消標準尺寸的天窗,但依舊提供鯊魚鰭天線、B 柱鋼琴烤漆飾版與鍍鉻窗框下緣飾條。
WRX Wagon 的後視鏡位於前門板上方、保留大面積三角窗的設計,對駕駛視野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車型換上專屬 18 吋雙色切削鋁圈。

WRX Wagon 的車尾設計,透過尾翼、尾燈上緣立體板件營造動感視覺效果,兩側 LED 尾燈採「ㄈ」字型導光條形式,尾門左側提供 Subaru、指標性「AWD」銘牌,右側與高階「tS」車型不同,僅呈現 WRX 車型名與 EyeSight 識別 ; 後保桿造型與車頭呼應,下半部以立體咬花塑料原色鋪陳,兩側鑲嵌雙邊單出金屬排氣尾管,不過上方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立體刻印。

WRX Wagon 的車尾設計,透過尾翼、尾燈上緣立體板件營造動感視覺效果,兩側 LED 尾燈採「ㄈ」字型導光條形式,尾門左側提供 Subaru、指標性「AWD」銘牌。
WRX Wagon 的後保桿造型與車頭呼應,下半部以立體咬花塑料原色鋪陳,兩側鑲嵌雙邊單出金屬排氣尾管,不過上方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立體刻印。

車室承襲原有架構,搭載家族化 11.6 吋直立式觸控螢幕

新年式 WRX Wagon 的車室佈局承襲原有架構,在品牌次世代設計風格下,導入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車輛資訊/設定、倒車影像輔助、多媒體播放、雙區恆溫空調及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功能,兩側依舊保留音量、溫度等實體旋鈕、按鍵,提供駕駛更直覺的介面操作。

新年式 WRX Wagon 的車室佈局承襲原有架構,在品牌次世代設計風格下,導入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兩側保留音量、溫度等實體旋鈕、按鍵。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雙區恆溫空調設定、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功能,但是顯示畫面採上下分割,與其他品牌左右分割形式不同。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可顯示車輛傳出方式、車身傾角等資訊,同時可進行車輛細節設定的調整。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可進行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的細項調整及功能設定。
WRX Wagon 啟動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後,將顯示於 4.2 吋儀表資訊幕中,若駕駛者雙手離開方向盤,將透過 EyeSight 輔助監視器指示燈提醒,如果駕駛持續沒有介入車輛操控,將取消駕駛輔助功能,並開啟警示燈、主動為車輛減速。

駕駛介面戰鬥氣息依舊,平把方向盤搭配雙環指針式儀表

駕駛座艙方面,WRX Wagon 以品牌慣用 3 幅平把式皮質方向盤、雙環指針式儀表組成,方向盤左側按鍵包含儀表資訊幕切換、音量/通話、語音控制等,右側則提供 EyeSight 系統操作、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切換,後方配有實體換檔撥片。

WRX Wagon 以品牌慣用 3 幅平把式皮質方向盤,後方配有實體換檔撥片。
WRX Wagon 方向盤左側按鍵包含儀表資訊幕切換、音量/通話、語音控制等,右側則提供 EyeSight 系統操作、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切換。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方向盤 6 點鐘方向改為 WRX 字樣類碳纖維飾板設計,同時搭載金屬油門、煞車踏板。

相較高階「tS」車型,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雙環指針式儀表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紅色環狀線條的裝點,僅透過類金屬飾框、黑底白字與紅色指針進行搭配,中央 4.2 吋資訊顯示幕固定顯示 EyeSight 駕駛輔助介面、里程數據,上半部內容則可切換多媒體娛樂、時間/溫度、渦輪輸出峰值、油耗/行駛距離、胎壓、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等資訊。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雙環指針式儀表搭配 4.2 吋資訊顯示幕,上半部可切換多媒體娛樂、時間/溫度、渦輪輸出峰值、油耗/行駛距離、胎壓等資訊。

科技質感若看齊日規車型,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

筆者認為,固然傳統指針儀表能夠展露 WRX 車系經典、專注於駕駛樂趣的精神,但是相較當今世代的旅行車競品,紛紛強調數位科技的演進,WRX Wagon 若能補上日規車型相同的 12.3 吋數位儀表,甚至是環景影像輔助系統,對於產品競爭力而言,將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不同於高階「tS」車型在新年式增列的麂皮中控臺飾板,本次試駕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維持中控副駕前方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的鋪陳,車門與中控臺的飾板則以霧黑、類碳纖維材質組成。

國內導入的 WRX Wagon 車系僅搭載廣角倒車顯影,若能隨日規車型導入環景影像輔助系統,將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
國內導入的 WRX Wagon 車系僅搭載雙環指針式儀表搭配 4.2 吋資訊幕,若能隨日規車型導入 12.3 吋數位儀表,將為車系的科技質感帶來更出色的表現。圖為日規車型示意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於副駕前方採用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的鋪陳,車門與中控臺的飾板則以霧黑、類碳纖維材質組成。

中央鞍座前方配置 12V、AUX、USB-C 與 USB-A 組成的插孔介面 (舊年式無 USB-C 配置),充電最高輸出電流由過去的 2.4A 提升至 3.0A。傳統機械式排檔及周圍以鋼琴烤漆材質包覆,下方搭配皮質、紅色車縫線增添性能氛圍,後方提供電子手煞車、雙實體杯架及皮質中央扶手。

WRX Wagon 中央鞍座前方配置 12V、AUX、USB-C 與 USB-A 組成的插孔介面,傳統機械式排檔及周圍以鋼琴烤漆材質包覆,後方提供電子手煞車、雙實體杯架及皮質中央扶手。

車室換上皮質包覆座椅,後座提供椅背角度調整

本次試駕的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座椅部分,採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雙前座具備 10 向電動調整、2 組記憶功能,實際乘坐無論支撐性、包覆感表現均為水準以上 ; 在筆者身高 182 公分的標準坐姿設定下,後座膝部空間還有 2 個拳頭的餘裕,頭部空間在椅背角度稍微挺直的設定下,約剩下 3 個指頭的距離。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座椅部分,採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雙前座具備 10 向電動調整、2 組記憶功能,實際乘坐無論支撐性、包覆感表現均為水準以上。
新年式 WRX Wagon 具備雙前座 2 組記憶功能,同時搭載由 10 支喇叭組成的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
在筆者身高 182 公分的標準坐姿設定下,WRX Wagon 的後座膝部空間還有 2 個拳頭的餘裕,頭部空間在椅背角度稍微挺直的設定下,約剩下 3 個指頭的距離。

作為兼具實用性的旅行車款,WRX Wagon 除了後座椅背提供多段角度可調之外,還支援 4/2/4 分離傾倒功能,雖然後座地板並非全果嶺設計,但仍提供空調出風口、USB-C 與 USB-A 電源插孔的配置 (舊年式僅 USB-A 插孔),其充電最高輸出電流與前座相同提升至 3.0A。

WRX Wagon 後座提供空調出風口、USB-C 與 USB-A 電源插孔的配置 (舊年式僅 USB-A 插孔),其充電最高輸出電流與前座相同提升至 3.0A。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感應式電動尾門,行李廂在標準 5 人乘坐、後座椅背未倒平的狀態下,容積為 492 公升,兩側除了基本照明、實體掛鉤之外,還具備快傾釋放按鈕,當後座椅倒平後,可充分發揮平整化優勢,讓置物空間擴增至最高 1,430 公升。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感應式電動尾門,行李廂在標準 5 人乘坐的狀態下,容積為 492 公升,後座椅倒平後,可充分發揮平整化優勢,讓置物空間擴增至最高 1,430 公升。
WRX Wagon 的行李廂兩側除了基本照明、實體掛鉤之外,還具備快傾釋放按鈕。

單一 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引擎,最大馬力 275 匹

導入臺灣市場的 WRX Wagon,統一搭載 2.4 升 4 缸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在 Lineartronic CVT 無段變速、Symmetrical 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275 匹,最大扭力則為 35.7 公斤米,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極速可達 215 公里,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1 秒。

導入臺灣市場的 WRX Wagon 搭載 2.4 升 4 缸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CVT 無段變速與 SAWD 全時四驅系統,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275 匹,最大扭力則為 35.7 公斤米,。
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WRX Wagon 的極速可達 215 公里,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1 秒。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提供差異化性能輸出

先前試駕 WRX、WRX Wagon 車系時,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動力提供的動力延伸性、加速表現均讓筆者留下不錯的印象,整體油門反應相當輕快。透過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可調整車輛動力輸出的反應。

筆者認為,對應都會代步,使用 [I] 模式能讓動力發揮維持夠用、不猛爆、具有彈性的輸出 ; 如果偶爾想熱血,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WRX Wagon 則可以透過聲浪、換檔頓挫感及更直覺的動力湧現,提升性能氛圍。

WRX、WRX Wagon 車系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動力,可提供的動力延伸性、加速表現均讓筆者留下不錯的印象,整體油門反應相當輕快。
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WRX Wagon 可以透過聲浪、換檔頓挫感及更直覺的動力湧現,提升性能氛圍。
透過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可調整 WRX Wagon 的動力輸出的反應 ; 筆者認為,對應都會代步,使用 [I] 模式能讓動力發揮維持夠用、不猛爆、具有彈性的輸出 ; 如果偶爾想熱血,可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

較「tS」車型取消行車模式切換、電子避震器開起來如何?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行車模式切換功能、Electronic Control Dampers 電子避震器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開起來有什麼差異?

在前麥佛遜支柱式懸吊、後雙 A 臂懸吊 (前/後均附防傾桿) 的基礎下,筆者認為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原廠設定的路感偏向硬朗,意即面對路面碎震的處理與回饋略為明顯,不過面對平坦道路,甚至是連續彎道時,則可提供不錯的穩定性與支撐性。未來車主在換胎升級時,若選擇舒適取向的胎款,搭配正確的胎壓,WRX Wagon 理當能勝任兼具操駕樂趣的家庭用車。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原廠設定的路感偏向硬朗,意即面對路面碎震的處理與回饋略為明顯。
筆者認為,雖然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懸吊設定較為硬朗,不過面對平坦道路,甚至是連續彎道時,可提供不錯的穩定性與支撐性。
筆者認為,未來車主在換胎升級時,若選擇舒適取向的胎款,搭配正確的胎壓,WRX Wagon 理當能勝任兼具操駕樂趣的家庭用車。

旅行車級距熱絡,WRX Wagon 擁有鮮明產品色彩

國內旅行車級距日漸熱絡,購車選項不乏歐系、美系,甚至是韓系車款,WRX Wagon 作為少數的日系中型旅行車代表,在 275 匹的動力性能、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等魅力堆疊下,擁有相當鮮明的產品色彩,也成為車迷喜愛、願意選擇購車的關鍵。

國內旅行車級距日漸熱絡,購車選項不乏歐系、美系,甚至是韓系車款,而 WRX Wagon 是市場上少數的日系中型旅行車代表。
WRX Wagon 在 275 匹的動力性能、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等魅力堆疊下,擁有相當鮮明的產品色彩,也成為車迷喜愛、願意選擇購車的關鍵。

科技質感非強項,入門但不入門的旅行精髓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擁有「入門,但不入門」的產品特質,保留品牌的精髓與價值,著重於提供駕駛樂趣、操控表現,讓車主能夠輕易的與車輛建立溝通的協調性。

呼應本篇試車一開始提到的,以配備豐富程度而言,確實「該有的都有了」,不過在競爭激烈的新世代車款中,數位科技、質感,甚至是用料表現,仍不是 WRX Wagon 的強項。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擁有「入門,但不入門」的產品特質,保留品牌的精髓與價值,著重於提供駕駛樂趣、操控表現,讓車主能夠輕易的與車輛建立溝通的協調性。
呼應本篇試車一開始提到的,以配備豐富程度而言,確實「該有的都有了」,不過在競爭激烈的新世代車款中,數位科技、質感,甚至是用料表現,仍不是 WRX Wagon 的強項。

價格切入主流進口旅行級距,散發獨有日系駕馭魅力

總結本次試駕的 Subaru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對比高階「tS」車型,以 168.8 萬的售價與市場溝通,透過價差切入售價 150 萬~170 萬區間,入主門檻再降低,對標性能相仿的進口中型旅行車款,競爭力有所提升 ; 或許 WRX Wagon 不是價格帶中各項表現均衡的最佳選擇,但是卻能夠提供不同於競品的日系駕馭魅力。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對比高階「tS」車型,以 168.8 萬的售價與市場溝通,透過價差切入售價 150 萬~170 萬區間,入主門檻再降低。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對標性能相仿的進口中型旅行車款,競爭力較過去有所提升。
筆者認為,或許 WRX Wagon 不是價格帶中各項表現均衡的最佳選擇,但是卻能夠提供不同於競品的日系駕馭魅力。

[U-EV]Mercedes-Benz全新純電超跑將現?Mercedes-AMG釋出神秘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AMG 於 2024 年即預告其正在打造兩款全新獨立的高性能純電車系,其中包含一款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這兩款車都將採用品牌最新的 AMG.EA 平臺架構以及純電驅動設定。雙車系預計皆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並搭載全新的高性能電池組,其能量密度將提升 40%。且將擁有超過 1,000 匹綜效馬力的驚人輸出表現。

Mercedes-AMG 於 2024 年即預告將推出全新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採用品牌 AMG.EA 平臺架構以及純電驅動設定。雙車系預計皆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擁有超過 1,000 匹綜效馬力輸出。

而繼純電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的新車預告後,Mercedes-AMG 再度釋出神秘的新車預告,但預告中並未明確顯示新車為何款車型,僅揭示了車頂以及廂蓋造型。但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此款車型相當有可能將會是 Mercedes-Benz 將來預計推出的全新純電超跑,且將同樣掛上 Mercedes-AMG 之名。

Mercedes-AMG 再度釋出神秘新車預告,但僅揭示車頂及後廂蓋造型。外媒推測此款車型可能是 Mercedes-Benz 全新純電超跑。

雖然原廠尚未揭露新車的相關資訊,但由其配色以及線條設計仍透露些許端倪,根據外媒報導顯示,這款 Mercedes-AMG 純電超級跑車,新車設計將有望延續來自 Mercedes-Benz 於 2023 年所推出的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其設計概念源自 70 年代 C 111 概念車上的外觀元素,而新車亦採用亮橘色車身,隱約透露其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的關聯。

據外媒報導指出,這款 Mercedes-AMG 純電超級跑車的設計,將有望延續來自 Mercedes-Benz 於 2023 年所推出的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
廣  告
外媒透露此車將採用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相似的架構,其配置的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單具即可輸出高達 489 匹馬力及 81.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

外媒亦透露此款新車將有望採用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相似的基礎架構,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單具馬達即可輸出高達 489 匹馬力及 81.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對比即將推出的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皆已有著超過千匹的馬力輸出表現,預計這款神秘的全新純電超跑將擁有更為驚人的動力表現。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Honda與Nissan的合併戲碼即將重啟?美國關稅議題有機會加速攜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戲碼雖然猶如連續劇般高潮迭起,從 2024 年底時公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到 2025 年第一季的談判破局,期間還涵蓋了鴻海集團、Nissan 持有股份的 Mitsubishi、以及與 Nissan 交叉持股的 Renault 等,隨著局勢的不斷變換,Honda 與 Nissan 後續應當還是會朝向合併進行。

雖然 Honda 與 Nissan 在 2024 年底所宣布的合併計畫,於 2025 年初時就因為談派破局而告終,但後續因應眾多因素影響,Honda 與 Nissan 目前仍持續接觸,後續朝向合併的策略越來越清楚。

日前在 Honda 股東大會上,Honda 社長三部敏宏 (Toshihiro Mibe) 被詢問,是否會再次考慮與 Nissan 之間的合併,三部敏宏表示:「這項計畫並沒有完全放棄,只是目前仍然不是時候」,隨後又補充道:「當前 Honda 與 Nissan 針對一些特定項目進行合作討論,我們希望能夠取得合作的最大優勢,並且重拾市場競爭力。」

Honda 社長三部敏宏表示,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計畫並未完全放棄,只是目前還不是時候。

Nissan 在 2025 年 5 月份公布季度成績單時,執行長 Ivan Espinosa 針對美國市場發展就曾透露,Nissan 積極尋找與拓展美國市場發展機會,而 Honda 就是討論合作的候選人之一;這也透露出雖然先前合併戲碼破局,但隨著 Nissan 更換執行長與高層換血,兩大日本品牌的合併又有了可能性,隨著兩品牌掌舵人的發言,也意味著 Honda 與 Nissan 同意朝向合併推進。

Nissa 執行長 Ivan Espinosa 針對美國市場發展就曾透露,Nissan 積極尋找與拓展美國市場發展機會,而 Honda 就是討論合作的候選人之一。

原先雙方簽署合併計畫的合作備忘錄,隨後相隔不久後破局的主因,在於原本就因為深陷財務困境的 Nissan,提出之重整改進計畫並無法取得 Honda 信任;在換上新任執行長後 Nissan 祭出了更為果斷的方案,總計將在全球範圍內關閉 7 座生產線、裁員 2 萬人。

廣  告

另外一個促成雙方再次探討合併計畫的要因,在於美國關稅議題影響,美國川普政府 4 月發動進口車款徵收 25%關稅,5 月分則是針對包含引擎在內的核心零部件加徵關稅,這也造成各大品牌預估 2025 獲利大幅衰退;Honda 預計到 2026 年 3 月為止的 2025 財會年度表現,淨利將比 2024 財會年度衰退 70%,Nissan 則預計利潤將減少將近 31 億美元。


Isuzu台北合眾汽車多重好康方案啟動,加值服務全面升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迎接炎夏來臨之際,Isuzu 台北合眾汽車祭出一系列誠意滿滿的促銷與服務升級方案,從延長保固、舊換新購車金,到回廠健檢優惠與南臺灣據點拓展等,全方位回饋廣大頭家職人與企業車隊,不僅持續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服務,也再次展現 Isuzu 深耕在地市場、以實際行動陪伴車主前行的承諾。

廣  告

即日起,凡購買 Isuzu 正 2025 年式 NLR ( 5 噸 ) 、NMR ( 6.5 噸 ) 、NPR ( 7.5 噸 ) 、NQR ( 9.5 噸 ) 車型,以及正 2024 與正 2025 年式 FRR ( 11 噸 ) 、FVR ( 18.5 噸 ) 車型,並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領牌者 ( 適用其他專案或特案者除外 ) ,即可享有 5 年或 15 萬公里 ( 以先到者為準 ) 的延長保固服務,另外再加碼再贈送 2 次基礎保養 ( 含機油、機油芯更換與柴油添加劑 ) , 回饋新舊車主的支持與信任,讓事業營運更加順心無憂。

針對已擁有 3.5 噸以上日系或歐系商用車的車主,Isuzu 更推出「五新級」購車優惠,只要於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7 月 30 日期間,憑舊車行照影本購買正 2025 年式 F 系列車型並完成給付全部車款及開立發票者,即可獲得加碼 5 萬元( 含稅 ) 的購車補助金,且訂購人與舊車主為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關係者亦適用,無論是家族接班、車隊更新或是靠行換購,皆能依據資格適用此優惠方案,進一步降低換車成本,輕鬆入主最佳生財夥伴!

針對已擁有 3.5 噸以上日系或歐系商用車的車主,Isuzu 更推出「五新級」購車優惠。

現正進行的「2025 春夏健檢活動」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回廠不僅可享 19 項冷氣系統專業檢查,所有零件更享 88 折優惠。另有多重限定商品優惠,包含兩顆電瓶特價$3,999 起、冷氣清洗套餐 8 折、腳踏墊與特仕擋泥板超值優惠價等。此外,單筆消費滿$6,888 元再贈送限量 900ml 手提環保杯一個,讓車主輕鬆養車、迎戰炎夏。

現正進行的「2025 春夏健檢活動」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回廠不僅可享 19 項冷氣系統專業檢查,所有零件更享 88 折優惠。

南臺灣廣大車主的福音來了!Isuzu 台北合眾汽車屏東 2S 據點全新落成,自 6 月 10 日起開始試營運,坐落於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結合展示中心與專業直營服務廠,提供在地頭家職人更即時且完整的服務支援。這一佈局不僅象徵品牌拓展版圖的決心,更實現 Isuzu 扎根在地、全面服務的信念。

Isuzu 台北合眾汽車屏東 2S 據點全新落成,自 6 月 10 日起開始試營運,坐落於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結合展示中心與專業直營服務廠,提供在地頭家職人更即時且完整的服務支援。

屏東 2S 新據點資訊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大溪路 335 之 10 號
電話:(08)755-2868


可直接使用智慧型手機操作,Bosch博世推出首款微機電系統藍牙胎壓感測器SMP29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國際大廠博世 Bosch 宣佈,品牌開發並推出首款極為輕巧的微機電系統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感測器,並整合藍牙低功耗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介面,應用於測量胎壓。

博世 Bosch 宣佈,品牌開發並推出首款極為輕巧的微機電系統 (MEMS) 感測器,並整合藍牙低功耗 (BLE) 介面,應用於測量胎壓。

有效簡化車輛架構,可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

博世胎壓感測器 SMP290 搭載藍牙低耗能技術,能與其他藍牙低功耗系統整合,有效簡化車輛架構,並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同時確保胎壓感測器擁有更長的產品壽命 ; 榮獲「2025 年最佳感測器獎 (Best Sensors Awards 2025)」最佳汽車與交通移動解決方案 (Best Automotive & Mobility Solution) 類別提名。

SMP290 以博世的 MEMS 科技為基礎,是首款具有藍牙介面的整合式解決方案,感測器結合了 TPMS 所有重要元件,包含微控制器、藍牙介面、雙軸加速度感測器,以及壓力和溫度感測器,博世強調,SMP290 的高度整合性和超低耗電量,讓它的使用壽命可長達 10 年。

博世胎壓感測器 SMP290 搭載藍牙低耗能技術,能與其他藍牙低功耗系統整合,有效簡化車輛架構,並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
SMP290 以博世的 MEMS 科技為基礎,是首款具有藍牙介面的整合式解決方案,感測器結合了 TPMS 所有重要元件。

博世提到,藍牙連線最大的潛力在於雙向無線通訊,藍牙連線能確保車輛與感測器之間進行安全通訊,感測器上的軟體可透過空中即時更新 (Over-The-Air, OTA),輕鬆、快速地更新,同時讓感測器在整個生命週期都能保持在更新的狀態 ; 未來胎壓藍牙感測器將能夠與其他元件共用通訊模組,包含無鑰匙門禁系統等,避免複雜、多餘的佈線。

博世提到,藍牙連線最大的潛力在於雙向無線通訊,藍牙連線能確保車輛與感測器之間進行安全通訊,感測器上的軟體可透過空中即時更新 (OTA),輕鬆、快速地更新。

溼地表現大幅進化,Bridgestone普利司通輪胎Turanza 6搭配Corolla Cross體驗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在臺灣市場發表新品「Turanza 6」,瞄準高階、均衡、舒適、安全等多元需求,定位上接續 Turanza T005,可提供轎車、豪華轎車、豪華 SUV、跨界車款等規格,並導入 Enltien 科技,也適合電動車款安裝。

本次藉著機會,由 U-CAR 公務車 Toyota Corolla Cross 實際安裝 Turanza 6 新品,體驗感受這款產品的特色,安裝的規格是 225/50 R18,載重指數 95,速度指數 V,輪胎可提供約 2.7 公噸的載重極限(車+人+物品),安全速度極限為時速 240 公里。

先前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在臺灣市場發表新品「Turanza 6」,瞄準高階、均衡、舒適、安全等多元需求;本次藉著機會,由 U-CAR 公務車 Toyota Corolla Cross 實際安裝 Turanza 6 新品,體驗感受這款產品的特色。

Turanza 6 產品規格與性能

Turanza 6 在臺灣市場的尺寸範圍從 15 吋至 21 吋,共提供約有 57 種規格,除了主流的車款外,豪華級距如 BMW 7-Series、3-Series、Audi A6、Mercedes-Benz C-Class、S-Class ,以及電動車款 Tesla Model 3、Kia EV6、Hyundai Ioniq 6 等型號也都能適用。

Turanza 6 在臺灣市場的尺寸範圍從 15 吋至 21 吋,共提供約有 57 種規格,除了主流的車款外,豪華級距如 BMW 3-Series、Audi A6、Mercedes-Benz C-Class 等車款也都能適用。

若比較市場上同級競品,主要有 Michelin Primacy 5、Continental PremiumContact 7/ UltraContact UC7、Goodyear Eagle F1 Sport 等產品,此級距也是相當熱門的系列,規格涵蓋也十分多元。

Turanza 6 的設計主軸,主要有「豪華舒適」、「溼地抓地力」、「靜音性」這 3 個訴求,其製胎科技以此圍繞發展出全新胎形輪廓、膠料配方、3D 溝槽與倒角胎塊、靜音花紋分佈等技術。

Turanza 6 的設計主軸,主要有「豪華舒適」、「溼地抓地力」、「靜音性」這 3 個訴求,其製胎科技以此圍繞發展出全新胎形輪廓、膠料配方、3D 溝槽與倒角胎塊、靜音花紋分佈等技術。

先從「豪華舒適」開始,Turanza 6 的胎廓經過新設計,擁有靈活的變形與最佳化的接地形狀,傳遞給駕駛的感受就是擁有更佳的吸震能力,和緩來自路面的振動感,同時,輪胎的膠料也有調整,具備相當之彈性,進一步提升整體行車的豪華舒適感。

Turanza 6 的胎廓經過新設計,擁有靈活的變形與最佳化的接地形狀,傳遞給駕駛的感受就是擁有更佳的吸震能力,和緩來自路面的振動感,同時,輪胎的膠料也有調整,具備相當之彈性,進一步提升整體行車的豪華舒適感。

接著是「溼地抓地力」,普利司通在此採用了全新的 3D 溝槽胎塊、倒角胎塊,並透過引流設計,能將大量的路面積水破開並導引流出,而倒角胎塊可以在煞車時,輪胎承受應力但接地仍保持均勻,因此在溼地上,能夠在煞車時持續提供足夠的抓地力,縮短溼地煞車的距離。

普利司通採用了全新的 3D 溝槽胎塊、倒角胎塊,並透過引流設計,能將大量的路面積水破開並導引流出。

在「靜音性」部分,Turanza 6 則是透過全新設計的非對稱式花紋,結合 S 形溝槽、噪音抑制溝槽、胎塊長度分布優化等科技成果,達到降低輪胎滾動的噪音,並且改善噪音頻段,減低擾人感與不適感,可以有效降低輪胎胎面與地面接觸所發出的噪音值,噪音抑制溝槽則可以吸收來自胎面主溝的噪音,而胎塊長度優化則能發揮抑制噪音的效果。

普利司通 Turanza 6 安裝上路體驗

本次安裝的據點是位於臺北市民族西路的順元輪胎館,是普利司通先前發表之「日本普利司通 2.0 旗艦店」之一,也就是新的品牌旗艦概念店,以新式的品牌識別、客休區設計、店內外設計,並力推技師專業化、流程標準化、資訊透明化、服務親切化等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與日俱進。

本次安裝的據點是位於臺北市民族西路的順元輪胎館,是普利司通先前發表之「日本普利司通 2.0 旗艦店」之一。
店內以新式的品牌識別、客休區設計、店內外設計,並力推技師專業化、流程標準化、資訊透明化、服務親切化等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與日俱進。

店內採用美國之 3D 電腦定位機,以及義大利拆胎與平衡機等設備,只見技師快速且熟練的將車上的輪胎拆除,並換上新的 Turanza 6,同時精準且專注地對齊輪圈的重心點,接著透過儀器進行配重,確保輪胎滾動狀態下也能維持最佳性能。

技師快速且熟練的將車上的輪胎拆除,並換上新的 Turanza 6,同時精準且專注地對齊輪圈的重心點,接著透過儀器進行配重,確保輪胎滾動狀態下也能維持最佳性能。

確認安裝完畢後,試車組將車開上路,第一印象是行駛的質感更為提升了,更貼近歐系輪胎那種胎面有柔韌彈性、胎體有支撐性的感受。這幾年以來,普利司通的產品陸續有歐洲輪胎的風格,以往可能比較偏硬朗的胎面,行駛起來的回饋較為直接,但陸續的幾款新品下來,普利司通輪胎有行駛質感的提升

安裝完畢後,試車組將車開上路,第一印象是行駛的質感更為提升了,更貼近歐系輪胎那種胎面有柔韌彈性、胎體有支撐性的感受。

其次是靜謐性,Turanza 6 並非主打純靜音專長的胎款,而是偏向全能均衡的產品系列,不過以感受來說,Turanza 6 的滾動噪音已經非常小,關上車窗之後幾乎聽不到噪音,即使在高速路段,也不至於到擾人的程度。試車組實際測試,在開放道路下,時速 60 公里左右,車內噪音約在 56 分貝到 60 分貝之間,以此級距來說,靜音性能在水準之上,若是搭配其他進口或豪華車款,相信靜謐度會再提升。

以感受來說,Turanza 6 的滾動噪音已經非常小,關上車窗之後幾乎聽不到噪音,即使在高速路段,也不至於到擾人的程度。
試車組實際測試,在開放道路下,時速 60 公里左右,車內噪音約在 56 分貝到 60 分貝之間。

山路濕地操控性能測試:大幅超越上代產品

由於安裝的當天下雨,試車組把握機會將車開往山區道路,進行操控性能的體驗;上一代產品 Turanza T005 的溼地性能表現、在當時,已經令人印象深刻,同時 T005 對比它自己的前代產品性能已經提升不少,這也讓試車組好奇最新的 Turanza 6 進步幅度有多少。

安裝的當天下雨,試車組把握機會將車開往山區道路,進行操控性能的體驗。

轉進山路、進入第一個彎道前,原本油門還有些保守,畢竟是初次以 Turanza 6 在溼滑山路測試,然而入彎後,車輛的穩定性出乎試車組的預料,方向盤傳遞出精準且由餘裕的轉向感受,於是便將油門深踩、把步調加快,而 Turanza 6 也發揮出強大的溼地抓力與循跡效果,一次又一次的精確地維持在過彎路線上。

入彎後,方向盤傳遞出精準且由餘裕的轉向感受,於是便將油門深踩、把步調加快,而 Turanza 6 也發揮出強大的溼地抓力與循跡效果,一次又一次的精確地維持在過彎路線上。

經過約幾公里的溼地山路體驗後,可以明顯感受到 Turanza 6 的抓地操控性能已經超過 Corolla Cross 的底盤級距,有時候輪胎抓地還足夠,但車身底盤已經快跟不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充足的輪胎抓地力,能夠給予駕駛人足夠的信心,以及更重要的安全緩衝性能,當今天需要全力煞車、或閃躲障礙物時,Turanza 6 能夠完全發揮出車輛的底盤操控性,從而讓行車的安全程度提高,是相當重要的。

經過約幾公里的溼地山路體驗後,可以明顯感受到 Turanza 6 的抓地操控性能已經超過 Corolla Cross 的底盤級距。

Turanza 6 的溼地操控與安全的提升是相當有感的,可以說大幅超越了上一代的產品;雖然早期普利司通的產品在溼地性能有些許的落差,不過這幾年來,透過膠料製程的提升、新科技研發等,溼地性能已有長足的進步。到最新的 Turanza 6,能夠驗證品牌在提升整體產品品質的努力成果。

Turanza 6 的溼地操控與安全的提升是相當有感的,可以說大幅超越了上一代的產品。

市區道路體驗:兼顧舒適與路感回饋

接著前往市區道路,Turanza 6 呈現出沉穩且均衡的特性,舒適性方面,Turanza 6 會過濾掉多餘的震動感,例如路面標線、凸起標線等,輪胎壓過去的時候,方向盤還是會有震動,但不會像傳統比較硬的輪胎那般不適,並且保留相當的路面回饋。

廣  告

溼地煞車時,Turanza 6 亦能沉穩且確實的發揮制動性能,並且全程都相當線性,不會有初段煞車較無力、或者煞到後面軟腳等現象,也沒有多餘的滑動或晃動感,從踩下煞車的瞬間就能依照煞車踏板的深淺程度,穩定地咬住路面直至煞停。

接著前往市區道路,Turanza 6 呈現出沉穩且均衡的特性,舒適性方面,Turanza 6 會過濾掉多餘的震動感,例如路面標線、凸起標線等。

隨著車速提升,Turanza 6 的胎面 Q 彈感受度,會逐漸轉變成更為穩重的支撐性,換句話說,在低速時,Turanza 6 的特色是比較偏 Q 彈,而中高速至高速時,會轉變成更具支撐性,也就是說,輪胎的結構特性可以在低速與高速發揮不同的行駛效果,滿足主流駕駛族群的需求。

結語:有感進化、全能均衡

經過實際體驗後,在主觀上,Turanza 6 有相當明顯的進步,不管是舒適性、操控、靜謐性等,都能滿足「均衡型」輪胎這個級距的期待標準。事實上,普利司通原廠亦針對 Turanza 6 進行實際的驗證測試,對比上一代產品,Turanza 6 提升了 14%的溼地抓地力、 行駛舒適度有 8%的提升、降低了 8%的噪音,以及 15%的滾動阻力降低。以上這些客觀數據,則是說明 Turanza 6 進步的最佳指標。

傳統上,普利司通的產品屬性比較偏向於日系車,不過這幾年來,普利司通歐洲研發中心持續投入資源,許多新科技與技術也紛紛搭載於系列產品上,讓普利司通的輪胎也適合用在歐系車款上;如果你最近也正好需要更換輪胎,不妨可以考慮這款全新發表的 Turanza 6。


2025年STS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第2站預告6/27盛大登場,結合改裝車聚、Subaru賽道家庭日打造賽道嘉年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第 2 站,將於 6 月 27 至 29 日於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各參賽車隊、車手經過 4 月底首站小試身手,本站將大顯身手全力以赴 ; TCR Taiwan 組中表現亮眼、來自韓國的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誓言再次挑戰抱走冠軍盃,端看台灣好手們如何守住勝利。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第 2 站,將於 6 月 27 至 29 日於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

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

本站 TTCC 台灣房車賽將有多位冠軍高手回歸,並且將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增加車手駕技與車輛底盤調校適應力。此外,在 6 月 28 至 29 日 (週六、週日) 2 天決賽日,場邊 Paddock 區將規畫改裝車聚、創意市集與美食餐車等豐富活動 ; 國內 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將同場舉行「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預計將有超過百位車主共襄盛舉,打造夏季賽道嘉年華。

本站 TTCC 台灣房車賽將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增加車手駕技與車輛底盤調校適應力。

賽事好手成績互不相讓,預告同場較量

本場 TCR TAIWAN 組觀賽亮點,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領軍駕駛 Hyundai N 部門原廠打造 Elantra N TCR 最新 7.5 代廠車,4 月處女秀讓臺灣 TCR 各路好手備感壓力,先是在排位賽中拿下桿位,STS 冠軍車手 FIST-TEAM AAI 施世偉則駕駛 Honda Civic FL5 TCR 廠車與他在決賽中演出精彩攻防,同時施世偉也跑出 1 分 46.673 秒最速單圈,刷新麗寶賽道紀錄,最後兩人分別拿下一冠一亞,成績互不相讓。

同場 Pit58 車隊魏仕檳搭檔陳俊喬、林益宏,乙順 Motul 車隊「巴西」楊孟樵搭檔王建民、黃新翔,每位都是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高手,分別駕駛 Honda Civic FK7 TCR 與 Audi RS3 LMS SEQ 同場較量。

本場 TCR TAIWAN 組觀賽亮點,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領軍駕駛 Hyundai N 部門原廠打造 Elantra N TCR 最新 7.5 代廠車,4 月處女秀讓臺灣 TCR 各路好手備感壓力。
STS 冠軍車手 FIST-TEAM AAI 施世偉駕駛 Honda Civic FL5 TCR 廠車與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在決賽中演出精彩攻防,同時施世偉也跑出 1 分 46.673 秒最速單圈。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

比賽競爭激烈的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自 2024 年賽季更換使用 Hankook Z221 有紋熱熔胎指定用胎後,各組別單圈成績不斷進步,上站萬威車隊車手蔡博皓寫下 2 分 01.369 秒 TTCC 組最速單圈。本站吸引來自律倚、PIT‧58、萬威、Border、格立特、FIST-TEAM AAI 與去年參賽成績亮眼的 WJ 瑋傑等車隊共計 21 位車手參賽。

比賽競爭激烈的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自 2024 年賽季更換使用 Hankook Z221 有紋熱熔胎指定用胎後,各組別單圈成績不斷進步。

TCR Taiwan 與 TTCC 組將於週六、週日正賽分別進行各一回合 13 圈爭先決賽 (較 23 彎賽制+1 圈);超級房車賽組則將在週日進行一場 60 分鐘耐久賽,依規則可由 A、B 兩位車手輪流駕駛,日漸炎熱的中臺灣酷暑天候,將對車手及車況帶來嚴苛挑戰。

超級房車賽組將在週日進行一場 60 分鐘耐久賽,依規則可由 A、B 兩位車手輪流駕駛,日漸炎熱的中臺灣酷暑天候,將對車手及車況帶來嚴苛挑戰。

參賽陣容方面,TURBO 組奪冠大熱門依舊是伊諾斯車隊王建民 (駕駛 86 Turbo) 與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陳元龍的 Audi TT 賽車,賽前兩周兩人分別展開賽前練習調校;S2000 組穩紮穩打的 Gmotor 車隊周翼騰與林君達,兩人搭檔駕駛 Toyota GR86 從去年到今年首站均展現堅強實力,企圖再次衛冕。

廣  告

DRS_K-SPORT 車隊參賽陣容龐大,包含女車手黃嘉雯將與許育誠搭檔駕駛 Toyota 86 前來挑戰 N2000 組,隊友黃健彰/高柏齡駕駛 Civic FK8、余育儒/林祺翊駕駛 BMW 435i,而今年重回 STS 賽場的 YSR Motorsport 車隊則派出 2 車參賽 S2000 組,分別由藍鼎盛/藍旻弘駕駛 Civic FD2 改 K24,及林宏仁/袁聖評駕駛 Toyota 86。

乙順 Motul 車隊王建民本站同樣將分別駕駛 86 Turbo 與 Audi RS3 LMS SEQ 參加超級房車耐久賽與 TCR TAIWAN 組爭先賽。

改裝車展示、創意市集、Subaru 賽道家庭日熱鬧同場

場外 Paddock 區 6/28、6/29 兩天正賽期間,將會有由臺中 E51 Car Studio 改裝廠號召來自中臺灣的各式改裝車前來展示,搭配麗寶賽車場首次舉辦的「偷偷買」創意市集、美食餐車,總計有多達 30 多家廠商到場。

場外 Paddock 區 6/28、6/29 兩天正賽期間,將會有由臺中 E51 Car Studio 改裝廠號召來自中臺灣的各式改裝車前來展示。

同場加映的「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不僅是場原廠針對 Subaru 車主舉辦的活動,更結合了「性能」、「賽道」、「家庭」、「親子同樂」與「品牌特色」等元素量身打造,現場將會有 Subaru 全車系展示、STI 精品販售,熱血的車主們報名即可駕馭愛車上賽道體驗 Subaru 獨有的操控樂趣。

同場加映的「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是場原廠針對 Subaru 車主舉辦的活動,現場將會有 Subaru 全車系展示、STI 精品販售。

提供現場購票、網路同步轉播精彩賽事

2025 STS 賽事 (6/27~6/29) 歡迎所有喜愛賽車的車迷朋友蒞臨現場觀賽,可至麗寶國際賽車場現場購買戶外觀眾席 (單日票價 150 元) 或 VIP 室內席門票 (單日票價 500 元),另可於比賽期間至 STS 賽會服務處購買單場 VIP PASS 證 (票價 800 元,單站三天均可使用),可享在 VIP 貴賓室觀賽與精緻下午茶點,還能至集車區近距離感受車隊工作氛圍。

今年賽事同樣將透過民視進行現場轉播,6/29 上/下午各分組決賽將有完整賽況即時報導,無法來現場觀賽的車迷,可透過民視生活資訊 Youtube 頻道、四季線上 FB 與四季線上 OTT 等網路平台收視。

2025 STS 賽事 (6/27~6/29) 可至麗寶國際賽車場現場購買戶外觀眾席 (單日票價 150 元) 或 VIP 室內席門票 (單日票價 500 元)。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日程
賽事 日期
第 2 站 2025 年 6 月 27 日至 29 日
第 3 站 2025 年 8 月 29 日至 31 日
第 4 站 2025 年 10 月 24 日至 26 日

[U-EV]以鴻海Model A為基礎、預告夏季推出準量產版本概念,Sharp將推首款電動MPV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家電品牌 Sharp 近日在經營策略說明會上宣布,將以鴻海 Model A 電動 MPV 為基礎,結合先前所公佈 LDK+電動廂型車上的相關技術,將在 2025 年夏季推出準量產概念 MPV 電動車,這也是鴻海集團繼可望以 Model B 為基礎、替日本三菱代工推出電動車款後,第 2 個日本合作夥伴,不過有鑑於 Model A 與 LDK+在車長、車身形式等有些許大小落差,預計屆時新車會比中型車略大、但又維持好在都會移動的身型,展現 Sharp「移動家居」的產品理念,並且以平價化策略來吸引需要空間機能的電動車消費者。

日本 Sharp 最早是於 2024 年 9 月中在東京舉行的「 SHARP Tech-Day'24“」技術展示會上,推出 LDK+廂型電動概念車,其是採用鴻海 MIH 聯盟的 EV 開放平臺打造、並與 Folofly Corporation 共同合作開發,車身尺寸約為 5 公尺,其在車內後方配置 65 吋顯示幕,並強調新車搭載人工智慧技術 CE-LLM、AIoT 智慧互聯網技術等科技。

圖為 LDK+。

至於鴻海集團在 2024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概念車款 Model A,採用「Being White」為設計主旨,當時就宣布可能會被日本品牌採用、由鴻華先進提供 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而概念車 Model A 採用 4.3 公尺車長的設定、頗為方正的造型,都是日本市場較為青睞的元素。

鴻海集團在 2024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概念車款 Model A,採用「Being White」為設計主旨。

不過仔細對照之下,Model A 為 4.3 公尺較緊緻的設定、至於 Sharp 之前自行亮相的 LDK+概念車是設定約在 5 公尺的車長,分別各為中小型高挑 MPV、還有大型廂型車設定,兩者在產品出發點上略有差異。而根據 Sharp 官方指出,未來會在 2025 年夏季推出的準量產概念車,將會是以 Model A 為基礎,車身尺碼上比起一般的中型車稍大、稍高,來換取更為充足的車室空間與機能,但會援引源自 LDK+的顯示幕、AIoT 智慧互聯網技術等科技。

圖為 Model A 內裝示意。
廣  告

從上述可見,Sharp 純電新車將會是朝向以靈活、但能實踐品牌智慧移動家居的設計初衷,至於在價格設定上,Sharp 指出以 Model A 作為開發對象除了是看重其掏挑空間設計,車格也符合日本等市場的需求,也不會走高價位路線,而是以平價且好維護為目標,設定為吸引主流消費者的平價電動車。面對目前約 15%的市佔率,Sharp 看好未來會在 2030 年成長到 30%、甚至 2035 年提升至 50%,未來購車的主流也回從訴求駕馭樂趣、轉向為高效利用車內時光與自動駕駛提升,此次首度規畫插旗電動車市售車領域,也足見其積極經營電動車款的企圖心。


鋼管車架搭配BMW重機引擎,Shoreline Bespoke公布輕跑車LM Coupe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無中生有」雖然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來自美國加州、由兩位工程師好友:Spencer Beckman 和 Kyle Krueger 於 2021 年共同成立的 Shoreline Bespoke,依舊在日前為車迷們打造了一輛設計靈感來自 1960 年代的 Porsche 906、搭載鋼管車架與 BMW 重機引擎的超輕量跑車:LM Coupe。

來自加州的 Shoreline Bespoke,日前為車迷們打造了一輛設計靈感來自 Porsche 906、搭載鋼管車架與 BMW 重機引擎的超輕量跑車:LM Coupe。

已耗費 50 萬美元研發成本的 LM Coupe,是一款帶著復古風格外型的輕量跑車,採用的是手工打造的鋼管車架,搭配角度可調的雙 A 臂懸吊、AP Racing 煞車系統與訂做的轉向系統,車重僅有 1,400 磅 (約 635 公斤)。

Shoreline Bespoke 是一家由工程師好友:Spencer Beckman 和 Kyle 於自家車庫共同成立的新創公司。
LM Coupe 採用手工打造的鋼管車架,搭配角度可調的雙 A 臂懸吊、AP Racing 煞車系統與訂做的轉向系統,車重僅有 635 公斤。

雙座設計的空間裡,LM Coupe 則是配置兩張碳纖維賽車座椅,搭配可調整前/後距離的踏板與方向盤,且中控台看不見螢幕,只有一只手機支架,讓駕駛透過手機無線連結功能來收聽音樂。

LM Coupe 車身中段裝載了來自 BMW K1600 重機的 1.65 升直 6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最大馬力 250 匹 (hp)。
廣  告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Shoreline Bespoke 則是在 LM Coupe 車身中段、座椅的後方,裝載了來自 BMW K1600 重機的 1.65 升直 6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並將最大馬力提升至 250 匹 (hp)、引擎最高轉速可達 10,000 轉,搭配序列式變速箱,能帶來最原始也最熱血的駕駛樂趣,實車預計 8 月份在美國圓石灘古董車展的 Monterey Car Wee 活動亮相、2026 年開始交車。


2025年5月份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各級距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汽車網站每月皆會推出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提供國內機車市場更深入的報導,探究機車 250c.c.以下級距、251c.c.以上檔車級距、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的市場發展表現,並分析相對應級距車輛每月在臺灣市場的銷售情況,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250c.c.以下級距

5 月機車總市場掛牌數為 55,743 輛,雖然較 4 月份成長 4.8%,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存在 20%的落差。而本月份 250 c.c.以下級距部分,掛牌數為 50,141 輛,相較上月成長 4.4% ; 品牌排行自 3 月份以來並無明顯落差,SYM、Kymco、Yamaha 保持前段班,Cfmoto 擠下 Kawasaki 回到前 10 名排行榜。

5 月機車 250 c.c.以下級距掛牌 50,141 輛,相較上月成長 4.4% ; 品牌排行自 3 月份以來並無明顯落差,SYM、Kymco、Yamaha 保持前段班,Cfmoto 擠下 Kawasaki 回到前 10 名排行榜。

5 月份上榜車款,維持與 4 月份相同,但是排名順序出現調整,Yamaha Jog 125 以大批量交車回到排行亞軍,Kymco 旗下大地名流 2.0、GP 125 及 Nice XL 銷量提升的同時,排行席次較上月進步。值得關注的是,雖然 Yamaha 在品牌排行落後 Kymco,但是在主流 125 c.c.級數中,5 月份 Yamaha 掛牌達 8,559 輛,已超越 Kymco 單月 8,129 輛的成績。

5 月份 Yamaha Jog 125 以大批量交車回到排行亞軍,Kymco 旗下大地名流 2.0、GP 125 及 Nice XL 銷量提升的同時,排行席次較上月進步。

SYM 在 5 月份銷售量為 24,151 輛,相較前兩個月,出現銷售轉機,成長幅度 2.9%,維持級距品牌冠軍的寶座,市佔率以 48.2%表現持平 (上月為 48.9%) ; 亞軍 Kymco 與 SYM 的落差仍有 1 萬餘輛,本月成長幅度 4.1%,27.2%的市佔率表現同樣持平 (上月為 27.3%) ; Yamaha 以 9,377 輛拿下季軍,成長幅度 10.9%,為前三名之冠,市佔率稍稍成長至 18.7% (上月為 17.6%)。

SYM 在 5 月銷售量為 24,151 輛,成長幅度 2.9%,維持級距品牌冠軍的寶座,市佔率以 48.2%表現持平 ; 亞軍 Kymco 與 SYM 的落差仍有 1 萬餘輛,本月成長幅度 4.1%,27.2%的市佔率表現同樣持平。

5 月份第 4 名至第 8 名維持不變,依序由 Suzuki、PGO、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拿下,Suzuki 與 PGO 交出 1,399 輛、683 輛,分別成長 1.5%與 6.7%,而 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則衰退 5.5%至 11.6%不等。Hartford 以 21 輛登上本月排行第 9 名,成長幅度 5%,市佔率持平 0.04% ; 本月 Cfmoto 再度進榜,掛牌 17 輛,交車數與 4 月份相同,市佔率取得 0.03%。

5 月份第 4 名至第 8 名維持不變,依序由 Suzuki、PGO、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拿下,Suzuki 與 PGO 交出 1,399 輛、683 輛,分別成長 1.5%與 6.7%。

5 月份熱銷車款排行中,SYM Duke 新迪爵 125 以 4,438 輛蟬聯銷售冠軍,掛牌數較上月增加 237 輛,成長幅度 5.6% ; Yamaha Jog 125 再度登上車款排行亞軍,掛牌 3,917 輛相較 4 月份大幅增加 857 輛 ; SYM Duke 迪爵 125 本月表現稍微下滑,以 3,099 輛退居季軍。

熱銷車款排行中,SYM Duke 新迪爵 125 以 4,438 輛蟬聯銷售冠軍,較上月成長 5.6% ; Yamaha Jog 125 再度登上車款排行亞軍,掛牌 3,917 輛相較 4 月份大幅增加 857 輛。

第 4 名、第 5 名連續 3 個月相同,由 SYM Jet SL+與 Woo 分別以 2,978 輛、2,430 輛拿下 ; Kymco Goodway 大地名流 2.0 交出 2,047 輛排名超越 SYM MMBCU 登上第 6 名,至於 MMBCU 與 GP 125,則同樣交出 2 千餘輛。5 月份第 9 名、第 10 名與上月排名輪替,由 Kymco Nice XL 掛牌 1,646 輛取得領先,至於 SYM Vivo 活力 125 則以 1,594 輛擠進排行榜。

熱銷車款排行第 4 名、第 5 名連續 3 個月相同,由 SYM Jet SL+與 Woo 分別以 2,978 輛、2,430 輛拿下。

251c.c.以上檔車級距

雖然總市場銷量有著 4.8%成長,但在 251c.c.以上檔車級距中銷售數是呈現 15.2%衰退,領牌數為 698 輛;端看前幾名的車廠,僅有第 3 名的 Triumph 的成績是有所進步,至於從第 5 名開始的 BMW,領牌數就明顯與前方品牌差了一個檔次。Top 10 榜單中最低迷的車廠莫過於 Aprilia,名次下滑了 4 席,至於 CFmoto 則上升了 3 個名次,另外 Harley-Davidson 也重回榜單中。

雖然總市場銷量有著 4.8%成長,但在 251c.c.以上檔車級距中銷售數是呈現 15.2%衰退,領牌數為 698 輛;端看前幾名的車廠,僅有第 3 名的 Triumph 的成績是有所進步,至於從第 5 名開始的 BMW,領牌數就明顯與前方品牌差了一個檔次。

Honda 近兩個月表現較為黯淡,幾款主力車型的銷量都較為不理想,單月份掛牌數為 264 輛,亦是繼 1 月後的領牌數再度低於 300 輛,較 4 月呈現 21.9%的退步,市佔率也下滑至 37.8%;雖然 Honda 的成績持續衰退,不過目前與後方的車廠依舊保持一定距離。第 2 名依舊是 Kawasaki,114 輛的領牌數是減少了 1 輛,銷量基本上是呈現持平,不過市佔率則是提升至 16.3%。

Honda 近兩個月表現較為黯淡,幾款主力車型的銷量都較為不理想,單月份掛牌數為 264 輛,亦是繼 1 月後的領牌數再度低於 300 輛,較 4 月呈現 21.9%的退步,市佔率也下滑至 37.8%。
第 2 名依舊是 Kawasaki,114 輛的領牌數是減少了 1 輛,銷量基本上是呈現持平,不過市佔率則是提升至 16.3%。

Triumph 是前段品牌中銷量唯一呈現進步的車廠,總掛牌數為 103 輛,其有著 9.6%的成長幅度,市佔率也上升到 14.8%,名次排序上也超越 Yamaha 至第 3 名。在 Triumph 銷售表現進步之時,Yamaha 的成績卻是有大幅退步,74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對比 4 月份有著 35.1%衰退。第 5 名的 BMW 與前方 Yamaha 有著不算小距離,但 BMW 在 5 月份的成績是有 34.8%成長,31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第 2 高。

Triumph 是前段品牌中銷量唯一呈現進步的車廠,總掛牌數為 103 輛,其有著 9.6%的成長幅度,市佔率也上升到 14.8%,名次排序上也超越 Yamaha 至第 3 名。
在 Triumph 銷售表現進步之時,Yamaha 的成績卻是有大幅退步,74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對比 4 月份有著 35.1%衰退。

從第 6 名開始的車廠銷量都不及 20 輛,CFmoto 與 Harley-Davidson 的成績都較 4 月有所進步,不過 8~10 名的品牌銷售數都是呈現退步,其中衰退最多的便是 Aprilia,4 月份繳出 39 輛的領牌數後,5 月僅有 12 輛,退步幅度來到 69.2%,最終與 KTM 並列在第 9 名的位置。

車款表現方面,5 月份並沒有任何一款機種領牌數超過 50 輛,排名前 2 的為 Honda CBR650R 和 CB650R 系列,領牌數分別為 44 輛與 40 輛,不過若再細分來看,CB650R 的 40 輛掛牌都是 E-Clutch 車型,而 CBR650R E-Clutch 則是 24 輛、一般車型為 20 輛;就以這兩個車型來看,在 2 月和 3 月的時交車數來到最高峰,不過在過了這段交付高峰期後,近兩個月掛牌數也下滑不少,多少也影響了 Honda 自身的銷售數。

排名前 2 的為 Honda CBR650R 和 CB650R 系列,領牌數分別為 44 輛與 40 輛,不過若再細分來看,CB650R 的 40 輛掛牌都是 E-Clutch 車型,而 CBR650R E-Clutch 則是 24 輛、一般車型為 20 輛。

第 3 名為貿易商所引進的 Honda CB350 系列,雖然排名上能維持在前段班,不過 39 輛的領牌數亦是今年度目前最低;而排在第 4 名車款恰巧是同一廠牌的兄弟車 Triumph Speed 400 和 Scrambler 400 系列,共同都繳出了 37 輛的銷售數,兩款車型的成績都較 4 月份來得出色,間接也推升了 Triumph 在 5 月的銷量,也是 Triumph 當月份成績有所成長的關鍵。雖然 Yamaha MT-09 系列銷量是較 4 月有所進步,領牌數增加 7 輛、排序上升 3 名,但由於 Yamaha 其他車款表現較為低迷,因此品牌的總銷量是呈現下滑。

第 3 名為貿易商所引進的 Honda CB350 系列,雖然排名上能維持在前段班,不過 39 輛的領牌數亦是今年度目前最低。
排在第 4 名車款恰巧是同一廠牌的兄弟車 Triumph Speed 400 和 Scrambler 400 系列,共同都繳出了 37 輛的銷售數,兩款車型的成績都較 4 月份來得出色,間接也推升了 Triumph 在 5 月的銷量。

第 6~8 名皆為 Kawasaki 的產品,依序是 Eliminator 500 SE、Ninja ZX-4RR、Ninja 400,不過領牌數都未超過 30 輛,而就對比 4 月的成績,Eliminator 500 SE 與 Ninja 400 的掛牌數都是呈現進步,尤其後者的成長幅度更大,至於 Ninja ZX-4RR 則是少了有 12 輛的銷售數,排名也下滑 3 席。第 9 和 10 名為 Honda Rebel 1100 系列與 X-ADV,前者有著些微進步,排名也上升 1 名,但後者領牌數少了有 20 輛,名次也下滑了 6 名。

第 6~8 名皆為 Kawasaki 的產品,依序是 Eliminator 500 SE、Ninja ZX-4RR、Ninja 400,不過領牌數都未超過 30 輛,而就對比 4 月的成績,Eliminator 500 SE 與 Ninja 400 的掛牌數都是呈現進步,至於 Ninja ZX-4RR 則是少了有 12 輛的銷售數。

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

在 4 月份機車銷售報告級距篇中,251c.c.以上速克達迎來超過 600 輛、46.4%的成長,但是 5 月份的掛牌數據中,僅交出 577 輛,衰退幅度 7.2% ; 本月包含 SYM、Aeonmotor、PGO、Lambretta 銷量呈現正成長,上月表現大幅提升的 Kymco,反而成為本月退步最多的車廠 ; 同為僅 8 間車廠有新車掛牌,但是 PGO 與 Lambretta 均交出 7 輛,因次排名並列。

5 月機車 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僅交出 577 輛,衰退幅度 7.2% ; 本月包含 SYM、Aeonmotor、PGO、Lambretta 銷量呈現正成長。

5 月份登上品牌排行冠軍的 SYM,掛牌數來到 213 輛,為今年度最佳單月表現,成長幅度 29.9%,市佔率取得 36.9% (上月為 26.4%) ; 亞軍 Aeonmotor 本月掛牌數、排名均明顯上升,共計交出 101 輛,成長幅度達 40.3%,市佔率提升至 17.5% (上月為 11.6%)。

Kymco 本月排名下滑一位,以 82 輛登上季軍,衰退幅度 47.4%,是所有品牌最多者,市佔率下降至 14.2% (上月為 25.1%),而 Honda 則以 1 輛之差落後 Kymco,排名第 4 名,衰退幅度 22.1%,市佔率取得 14.0% (上月為 16.7%)。

5 月品牌排行冠軍 SYM 掛牌數來到 213 輛,為今年度最佳單月表現,成長幅度 29.9%,市佔率取得 36.9% ; Kymco 排名下滑一位,以 82 輛登上季軍,衰退幅度 47.4%,是所有品牌最多者,市佔率下降至 14.2%。

第 5、第 6 名由 Yamaha、Vespa 取得,分別交出 62 輛、24 輛,雙品牌的衰退幅度落在 27.3%~28.7%之間,市佔率取得 11.1%、4.7%,至於並列第 7 名的 PGO 與 Lambretta,同樣交出 7 輛,PGO 成長幅度 40%,而 Lambretta 於 4 月份僅交出 1 輛,所以上月比達到 700%,市佔率同為 1.2%。

SYM TTLBT 迎來上市後首波大批量交車,以 139 輛登上熱銷車款排行冠軍 ; Aeonmotor 常勝軍 STR 300 本月掛牌 88 輛,排行上升 2 個席次,連帶提升品牌整體表現 ; 4 月份表現亮眼的 Kymco AK Premium 575,本月僅交出 56 輛,相較上月破 130 輛的規模,出現大幅度衰退,不過仍是本月份銷售表現最佳的紅牌車款。

SYM TTLBT 迎來上市後首波大批量交車,以 139 輛登上熱銷車款排行冠軍 ; Aeonmotor 常勝軍 STR 300 本月掛牌 88 輛,排行上升 2 個席次,連帶提升品牌整體表現。

Yamaha XMAX 以個位數落差,在排名上落後 AK Premium 575,50 輛掛牌表現拿下第 4 名,略低於自身單月平均銷售規模 ; 第 5、第 6 名由 Honda Froza350、SYM Joymax Z+拿下,掛牌數分別為 37 輛、30 輛,Honda ADV350 RoadSync 則以 26 輛小幅落後,取得第 7 名。

Yamaha XMAX 以個位數落差落後 AK Premium 575,50 輛掛牌表現拿下第 4 名 ; 第 5、第 6 名由 Honda Froza350、SYM Joymax Z+拿下,掛牌數分別為 37 輛、30 輛。

第 8 名由 SYM ADXTG 以 20 輛拿下,銷量在同品牌多元車型競爭激烈下,稍稍出現疲態,是今年度掛牌最少的單月表現 ; Honda Froza750 以 2 輛差距落後 ADXTG,最終以 18 輛成績擠進排行榜第 9 名,5 月份第 10 名由 4 款車型並列,包含 SYM Maxsym GT 與 Maxsym TL、Aeonmotor Brera X、Vespa GTS 300 Super Sport 均掛牌 12 輛,也上本次進榜前 10 的車型增加到 13 款。

第 8 名由 SYM ADXTG 以 20 輛拿下,銷量出現疲態,是今年度掛牌最少的單月表現 ; Honda Froza750 以 2 輛差距落後 ADXTG,最終以 18 輛成績擠進排行榜第 9 名。

進軍東南亞市場、Honda Step Wgn確認導入印尼,左駕市場再等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旗下的中型 MPV 產品 Step Wgn,第 6 代車型於 2022 年在日本市場發表,而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中,Honda 於展會中亮相了 Step Wgn 與 e:N1 兩款車,但那時原廠並未宣布 Step Wgn 會在印尼當地販售。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導入當地,並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走進同樣是右駕的印尼市場。

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於當地販售,將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

海外市場皆為右駕版本,現階段還未有左駕市場消息

若以要導入國內市場的產品來說,一般來看海外地區如果有左駕車型,多少也會增加引進臺灣的機會,反之,若只有右駕版本,相對的導入機會就會小很多。而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而對於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不過動力設定方面,從原廠目前公布的訊息來看,相較於日本和香港市場有著 1.5 升渦輪與 2.0 升 e:HEV 油電,印尼的 Step Wgn 預計會是以 e:HEV 油電動力來溝通。

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
廣  告

參考日本市場的規格,Step Wgn e:HEV 所搭載的 2.0 升動力,引擎具備最大 145 匹馬力和 17.8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能輸出最大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進軍東南亞市場、Honda Step Wgn確認導入印尼,左駕市場再等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00:00:00

發文

#620926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旗下的中型 MPV 產品 Step Wgn,第 6 代車型於 2022 年在日本市場發表,而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中,Honda 於展會中亮相了 Step Wgn 與 e:N1 兩款車,但那時原廠並未宣布 Step Wgn 會在印尼當地販售。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導入當地,並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走進同樣是右駕的印尼市場。

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於當地販售,將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

海外市場皆為右駕版本,現階段還未有左駕市場消息

若以要導入國內市場的產品來說,一般來看海外地區如果有左駕車型,多少也會增加引進臺灣的機會,反之,若只有右駕版本,相對的導入機會就會小很多。而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而對於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不過動力設定方面,從原廠目前公布的訊息來看,相較於日本和香港市場有著 1.5 升渦輪與 2.0 升 e:HEV 油電,印尼的 Step Wgn 預計會是以 e:HEV 油電動力來溝通。

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
廣  告

參考日本市場的規格,Step Wgn e:HEV 所搭載的 2.0 升動力,引擎具備最大 145 匹馬力和 17.8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能輸出最大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豐田章男會長Morizo領軍再戰綠色地獄,TG-RR車隊紐柏林24小時耐久賽成功完賽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旗下性能車品牌 Toyota GAZOO Racing 與豐田章男會長出資創立的 ROOKIE Racing 車隊共同聯名之 TG-RR(Toyota GAZOO ROOKIE Racing),在全球最具指標性的耐久賽事—2025 年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ADAC RAVENOL 24h Nürburgring) 中成功完賽,正式寫下品牌與團隊在國際耐久賽事舞台的重要里程碑。本次挑戰不僅是技術實戰,更承載著 Morizo(豐田章男會長參與賽車活動的別名)對賽道與造車哲學的深厚情感,展現持續進化的品牌精神。

做為 ROOKIE Racing 首間海外合作對象,豐田章男會長特別指定在台灣舉行公開應援活動,並邀請 ROOKIE Racing 車隊的重要海外贊助夥伴到場支持。

ROOKIE Racing 車隊在全球最具指標性的耐久賽事—2025 年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ADAC RAVENOL 24h Nürburgring) 中成功完賽,正式寫下品牌與團隊在國際耐久賽事舞台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 2007 年,Morizo 便以匿名身分首次參加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賽事,在恩師—後來因試車意外離世的時任 Toyota 首席試車手成瀨弘(Hiromu Naruse)先生的帶領下,於這條被譽為「綠色地獄」的賽道上,接受造車開發的最嚴苛修行。成瀨弘先生當年一句「如果你這個職位的人不懂如何開車,請不要對於我們開發的車給予任何建議。」深深影響 Morizo,此後也成為 Toyota 內部推動以賽事實戰累積車輛開發經驗的重要原點。

2025 年,正值 Morizo 初次參戰 18 年後,他再度親自領軍回到這條熟悉的北環賽道,不僅是對自己造車信念的延續,更是對恩師成瀨弘最深刻的致敬。

Morizo 與恩師成瀨弘。

#109 與#110 雙車編制,致敬 2007 年 GR 首次挑戰紐柏林

本次 TG-RR 車隊以雙車陣容出戰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車輛型號及車號編排亦承襲自 Morizo 2007 年首次參賽時的設定,象徵傳承與紀念:
GR Yaris DAT #109
GR Supra GT4 EVO2 #110

GR Yaris DAT #109 搭載全新 8 速自動變速箱 GR-DAT (GR Dire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換檔反應敏銳,TG-RR 本次選擇自排版本參賽,便是希望證明此款自排變速箱的性能,賽道表現不亞於手排車款。而在 GR Yaris DAT #109 的駕駛席上,除 Morizo 本人外,陣容更集結了豐田大輔(Daisuke Toyoda)、石浦宏明(Hiroaki Ishiura)、大嶋和也(Kazuya Oshima)等三位優秀車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月 Morizo 特別攜同三位車手來台出席 GR Garage 林口旗艦店開幕活動,與台灣 GR 粉絲近距離互動,這次四人也共同出征紐柏林,展現深厚的連結。首次挑戰紐柏林賽 24 小時耐久賽的 GR Yaris DAT 最終以 113 圈,組別第一,順利完賽。

首次挑戰紐柏林的 GR Yaris DAT #109 便以組別第一順利完賽。

另一輛 GR Supra #110 則由經驗豐富、征戰耐久賽多年的駕駛陣容:佐佐木雅弘(Masahiro Sasaki)、片岡龍也(Tatsuya Kataoka)、松井孝允(Takayuki Matsui)、蒲生尚彌(Naoya Gamou),完整體現 TG-RR 車隊豐富的技術陣容與跨世代接棒。最終也以 126 圈,組別第四的成績,完成本次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

24 小時極限考驗,全隊穩定完賽征服綠色地獄

紐柏林賽道全長 25.378 公里,擁有 170 多個彎道及高低落差超過 300 公尺,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嚴苛的賽道之一。在 24 小時不間斷的極致負荷挑戰下,TG-RR 兩台賽車展現穩定節奏與團隊高度協調應變能力,順利跨越黑夜、天候變化及賽道事故,最終成功完賽,實現 TG-RR 團隊「安全完賽、累積數據、鍛鍊技術、開發更好的車」的目標。

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向來被視為汽車品牌實戰鍛鍊的最高殿堂。透過 24 小時極限挑戰,不僅驗證車輛耐久性能,更累積寶貴的開發數據,回饋至市售車輛開發之中,真正實踐 TOYOTA GAZOO Racing「道路鍛鍊人,亦塑造出更好的車」(道が人を鍛え、クルマを鍛える) 的核心開發理念。

GR Supra GT4 EVO2 #110 亦取得組別第四的佳績。

臺灣粉絲熱血應援齊聚 GR Garage 林口,串聯賽道實況

除了德國現場的實戰挑戰,和泰汽車亦同步串聯台灣粉絲熱情,於 6 月 21 日(六)、6 月 22 日(日)在 GR Garage 林口舉辦「TG-RR 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直播應援活動」,透過現場轉播與德國實況連線,讓台灣媒體朋友、車迷亦同步感受 TG-RR 團隊在綠色地獄征戰的精彩賽事氛圍。尤其在 6 月 22 日(日)GR Garage 特別營業,更吸引了大批 GR 支持者與 TG-RR 粉絲齊聚應援,兩日活動吸引近千名車迷愛好者參加,加油聲此起彼落,氣氛熱烈,展現品牌在台深厚的粉絲基礎與凝聚力。

台灣 GR 粉絲齊聚 GR Garage 林口 為 TG-RR 應援。
GR Garage 林口直播應援活動與德國紐柏林現場連線。
廣  告

持續進化品牌造車哲學,臺灣 Corolla Cup 統規賽第二站同步登場

 由 Toyota GAZOO Racing 與 ROOKIE Racing 聯名組成的 TG-RR 車隊本次順利完賽,為品牌發展奠定重要里程碑。未來,TG-RR 也將持續參與多項賽事,透過實戰磨練車手、團隊與技術,並將賽車經驗應用至 GR 車系、GR SPORT 車款的研發,讓更多消費者能在日常駕駛中,體驗來自賽道淬鍊的駕馭樂趣與可靠性能。

和泰汽車亦追隨原廠方向,持續推動在地賽事,Corolla Cup 統規賽第二站將於 7/5(六)、7/6(日)於台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登場,也歡迎各位 TG-RR 粉絲、車迷朋友一同到場共襄盛舉。


來場電影中的男子漢浪漫旅程─Volkswagen Amarok 3.0 TDI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Pick-Up 車型在印象中與其說是「貨卡」,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狂放不羈的感受,這也是在許多美系電影場景、馳騁於荒漠曠野時的「硬漢浪漫」形象,而 Pick-Up 車款駕馭其中也確實給人幾乎無可不能的信心;駕馭著新世代的 Volkswagen Amarok,或許在都會穿行時總有背著大包包、穿梭於百貨層架之間的體驗,但離開都會用車環境後,則是有著大膽前行無所畏懼的氣勢。

當然,這樣的氣勢很可能只是因為腦海中,自我包裝著好似電影場景中,男子漢一般跋山涉水、英勇無懼的形象;其實,就是個中年大叔與 Amarok 的一場自我浪漫之旅而已!

鎖定高階市場,台灣福斯商旅僅推單一選擇

首先要說的,是擁有強悍且征服多種用路環境的 Pick-Up 車款,相信在實用性上絕對令人讚嘆,但從尺碼與性能實力上來說,卻不是多數人日常用車的硬性需求,因此屬於小眾市場的選擇,這一點從 Pick-Up 總市場表現上不難看出端倪。

福斯商旅在 2022 年時展開新世代 Amarok 的預告活動,台灣福斯商旅則是選擇在 2024 年底時,重新導入國內市場。

早期更是因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限定貨車座位數的緣故,不僅 Pick-Up 導入國內數量不多,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同樣也不高,在 2017 年相關法規進行修正後,迎來了 Pick-Up 市場的一波熱潮,最高峰時年度級距還有著超過 3,400 輛的市場份額,隨後則是稍微退燒,整體來說還是屬於較為小眾的市場喜好,但充滿個性的車格,每每還是吸引不少車迷的關注。

原廠在發表 2 代 Amarok 時共計有兩種選擇,分別是都會版本以及越野套件的 Pan Americana 樣式。

而此次試駕的 Volkswagen 第 2 代 Amarok,乃是臺灣福斯商旅在 2024 年底時在國內發表,更應該說是重返國內市場,在 2012 年首度導入國內市場的第 1 代 Amarok,國內市場最後銷售數字到 2020 年為止,隨後就進入了空窗期;隨著原廠在 2021 年展開預告、2022 年正式發表,國內市場可能重新導入的消息也逐步傳出,台灣福斯商旅在 2024 年底時正式發表。

國內市場導入的 2 代 Amarok 標配越野套件,在外觀上可以清楚看到更顯粗獷的氣息。

比較關鍵且與前代不同之處,在於因應 Volkswagen 與 Ford 原廠的合作計畫關係,因此在不少商用領域產品兩大品牌相互支援,而第 2 代 Amarok 採用與當代 Ford Ranger 相同的 T6 平臺打造,甚至在車室空間內也有許多相仿之處。在如此狀態條件下,為與福特六和導入國內的 Ford Ranger 在市場上有所區隔,台灣福斯商旅僅導入單一 Amarok 車型,甚至連動力單元也選擇 3.0 升 V6,與 Ranger 的 2.0 升柴油、3.0 升汽油有所不同。

Amarok 在粗獷裝扮之中也標配有科技元素,標配 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高亮度 LED 尾燈。

貨卡車型之所以常被人以粗獷來形容,或者是聯想到粗獷一詞,主要還是在於壯碩體型,新世代 Amarok 車身尺碼分別為車長 5,362mm、車寬 1,917mm、車高 1,884mm,以及 3,270mm 軸距,其最低距地高度為 237mm,雖然進出駕駛座艙不到「攀爬」的程度,但也還是需要開啟車門後「登上」駕駛座艙。

越野套件從外觀可以清楚看到,包含全車防刮塑料,大型車側踏板,車斗上方有著運動化消光黑車斗防護架,並且標配霧黑 Amadora 鋁圈搭配 255/65 R18 全地形胎。

一如前面所提到,台灣福斯商旅考量市場布局,因此單一車型之姿導入國內市場的版本,除了動力為柴油頂規設定之外,在外觀配備上也導入著墨於越野需求的 Pan Americana 樣式,除了足蹬 255/65 R18 全地形胎圈組之外,全車還有防刮塑料呼應,車輛後方車斗上也有著防護架、車頂架、車側踏板,另外還有引擎下護板與前後輪擋泥板等。

Amarok 車尾貨斗長度為 1,549mm,最寬處則是 1,523mm,具備 1,020 公斤荷重實力,並在一側設置有電源輸出與照明燈組。

從外觀就可以感受到 Amarok 隨時能帶著你馳騁非鋪裝路面,還不需要有絲毫擔憂的「蓄勢待發」,心中更是很容易有一種壯志豪情油然而生,當然,這壯志豪情也是腦海中的場景,以及有著強大後盾得以倚靠的心態;至少在拍攝靜態照片時,眼睛其實一直不停往旁邊沙灘瞄過去,想著等一下是否有機會「沙灘漫步」一下。

廣  告

簡約大方中的科技座艙布局

外觀造型雖然給人粗獷魅力,但頭尾燈組卻是相當科技的展現,標配 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高亮度 LED 尾燈,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具備自動調整遠近光燈,可依地形與路況調整光型,LED 尾燈則是含整合式霧燈,具備高辨識性也提升行車安全;此外,貨斗內側還裝載有平臺照明燈,一側還有 120V、12V 的電源輸出,這雖然算不上高科技,卻是實用的配置。

駕駛座艙的大致格局其實給人相似感,不過在諸多細節處還是作出品牌之間的些許區隔。

在車室空間鋪陳同樣也是,第一印象就是粗中有細,這並不是粗製濫造的意思,而是前檯總成並沒有花俏格局,但在許多細節處卻能感覺到用心,同時中控檯設計則帶有一定程度數位質感,12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搭配 12.3 吋數位儀表,支援中文衛星導航功能,而中控檯下方播桿則是 Park Assist 自動停車輔助、駕駛模式以及駕駛副主功能等按鈕。

駕駛座艙的數位氛圍,源自於 12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搭配 12.3 吋數位儀表。

確實,與當前電動車為表率、許多新車款都已經減少實體按鈕設計的潮流相比,Amarok 駕駛座艙很難用「數位科技、前衛」等語彙來形容,但別忘了這是一輛主打實用價值、功能性為重的 Pick-Up 貨卡出採,就好似主打吃到飽的餐廳,但仍舊有提供一些精緻功夫菜品,屬於錦上添花的加分設定。

雖然當前數位化的設計為市場主流,但呼應著貨卡粗獷的產品定位,車室空間內仍保有不少實體按鈕設計。

與當代 Ford Ranger 共用之故,駕駛座艙大致鋪陳同樣相仿,但一些按鈕設定、置物空間、排檔系統位置等卻還是有所區隔,多功能方向盤同樣是以自家為主,讓駕駛座艙給人頗為熟悉、但卻又以各自不同詮釋,但使用上卻是不需要經過時間沉澱,輕易就能直接上手。

多功能方向盤後方並沒有換檔撥片設計,而是與 Ford 家族相同,在排檔桿駕駛側設計有進退檔的按鈕。

多種四輪驅動模式與駕駛模式,不用繞路了!

前面有提到過,台灣福斯商旅針對 Amarok 導入的策略,乃是僅有單一車型、主打高階市場的配置,動力單元乃是 3.0 升 V6 柴油引擎,動力數據依序為 241 匹 (ps) 最大馬力,以及 6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Ford 在 Ranger 車系上則是推出 205 匹與 51 公斤米的 2.0 升柴油、292 匹與 50.1 公斤米的 3.0 升 V6 雙渦輪汽油引擎,清楚可以看出箇中區隔。

2 代 Amarok 國內市場推出的,乃是搭載 3.0 升 V6 柴油引擎的動力單元,動力數據依序為 241 匹 (ps) 最大馬力,以及 6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

61 公斤米的扭力數據確實帶來厚實輸出感受,在標準行車模式下輕踩油門,一開始並不會過於洶湧,然而隨著油門踏板加深力道也逐步推出,搭配的 10 速手自排變速箱提供順暢的加速表現,但如果大腳油門則會展現出這輛柴油貨卡的強悍面向。Amarok 共計提供有標準、節能、拖車、防滑、泥濘、雪地 / 沙地等不同駕駛模式選擇,透過空調介面下方波桿就能切換選擇。

Amarok 搭配的 4Motion 智慧四輪驅動系統,能夠藉由電子式旋鈕逕行選擇 2H、4H、4L、4A 等設定。

當然,駕駛這樣一輛追求性能與功能的作品,那麼舒適性自然不能與市場大宗的休旅、轎車產品同場較勁,Amarok 的懸掛系統乃是採用前雙 A 臂,後軸則是對應載物荷重用的車斗需求,採用的乃是荷重能力更為出色的葉片彈簧,如此配置的特性就是車斗載物越重,車輛動態表現就會越行沉穩,試車期間後斗並未載物,帶給駕駛人的反而是比較多活潑灑脫。

Amarok 的懸掛系統乃是採用前雙 A 臂,後軸則是對應載物荷重用的車斗需求,採用的乃是荷重能力更為出色的葉片彈簧。

拍攝過程中想要調轉車頭,原本還想著請同事幫忙照看一下,畢竟迴轉空間不算大,但看著另一邊非鋪裝道路,想到這是一輛 Pick-Up 貨卡車款,當下信心十足的開了過去,對應行經路面的顛頗不平,駕駛人輕易能感受到底盤的左右擺動,有如雙腳不停左右跳動的畫面在腦中呈現,腳下輕踩的油門不需任何調整,Amarok 賦予駕駛人十足信心征服前方道路。

較為高大的車身設定,以及因應載物需求的底盤配置,在過彎時會清楚感受到重心變化。

Amarok 擁有的強大功能性,同樣從設置於中央鞍座的四輪驅動操作介面可以得知,這套 4Motion 智慧四輪驅動系統能夠藉由電子式旋鈕,選擇 2H、4H、4L、4A 等設定,還有陡坡緩降系統提供輔助,運用得宜感覺確實能夠翻山越嶺不畏險阻,至少給予駕駛人一種不再受限於水泥叢林、隨時可以征服曠野的氣勢。

或許在都會中穿梭多少給人體行過於龐大的感受,但 Amarok 在非鋪裝道路的用車環境中,卻能擁有如魚得水且無所畏懼的十足信心。

整體而言,新世代 Amarok 雖然因為與 Ford Ranger 共用平臺,在許多設計與配備都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展現福斯商旅的自我魅力,更為關鍵的還是在於導入國內產品設定,以單一車型以及頂規配置,越野套件讓這輛新世代貨卡作品更能吸引戶外買家族群,或許也適合追求不羈、宛如電影場景一般,看著前方山林或曠野,然後豪情壯志的一場冒險旅程。


電動化進程再突破,Volkswagen Zwickau工廠第100萬輛電動車正式下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 Volkswagen 茨維考工廠正式迎來第 100 萬輛純電動車下線生產里程碑!這是集團首座從 100%內燃機全面轉型為 100%純電車生產基地的工廠,耗資 12 億歐元,不僅見證 Volkswagen 全球電動化轉型的堅定腳步,也進一步鞏固在全球純電車市場的地位。

台灣福斯汽車總裁 Steffen Knapp 表示:「近年來,台灣消費者對純電移動方式展現出愈加積極的關注與接受度,讓我們備感鼓舞,為推動 Volkswagen 全球純電轉型策略,ID.家族車型的導入,為台灣消費者提供科技創新與永續理念的移動新選擇。電動車不只是趨勢,更是創造更好生活方式的開始。」

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 Volkswagen 茨維考工廠正式迎來第 100 萬輛純電動車下線生產里程碑!

台灣福斯汽車積極響應集團電動化藍圖,引進全新世代純電休旅 ID.4、純電跑旅 ID.5,兩款車型均採用為電動車量身打造的專屬 MEB 模組化平台,具備高剛性結構與先進電能驅動科技。無論是注重家庭舒適與實用機能的 ID.4,或是偏好運動感與個性風格的 ID.5,台灣消費者皆能依自身生活型態與駕駛需求,挑選最適合的純電車款。

台灣福斯汽車積極響應品牌電動化策略,導入全新世代純電休旅與純電跑旅,以 MEB 平台高安全結構與德製品質為基礎,提供消費者兼具效能與美學的綠色移動新選擇。

兩款車型搭載全新 APP550 電能驅動系統,具備超過 500 公里單次充電續航表現,以及先進的智慧駕駛科技。ID.5 GTX 性能版本更展現 340 匹馬力與 69.3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到 100 公里僅需 5.4 秒,為熱愛駕馭的消費者帶來電動性能駕駛新體驗。全車系標配 IQ.Light 智慧燈組、IQ.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與全新 MIB4 模組化資訊娛樂系統,打造安全、直覺、未來感十足的駕駛介面。

廣  告

台灣福斯汽車將不斷依據本地市場回饋,逐步拓展 ID.純電家族車型陣容,未來也不排除會有更多級距與風格的純電車款,為消費者打造更多元的綠色移動好夥伴。同時,品牌將持續強化在地充電設施佈建、升級客戶服務體驗,攜手經銷商夥伴共築完整電動化生態系,推動智慧且永續的純電生活日常。


[U-EV] Kia EV9 GT 七人座電動休旅猛獸登英倫,規格與售價正式揭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英國 Kia 日前正式公布旗下旗艦電動休旅 EV9 GT 的英國售價與完整規格。作為品牌史上最強大的 3 排座電動車型,EV9 GT 結合 509 匹馬力(PS)與七人座空間機能,打造出一輛同時兼顧激情與實用的「電動 Grand Tourer」。

英國 Kia 日前正式公布旗下旗艦電動休旅 EV9 GT 的英國售價與完整規格。
廣  告

電動猛獸,百公里加速僅需 4.6 秒

EV9 GT 搭載雙馬達四驅動力架構,可輸出高達 509 匹馬力與 54.6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至 62 英里(約 100 公里)僅需 4.6 秒,極速達 218 公里。搭配 99.8kWh 高容量鋰電池模組,續航力可達 280 英里(約 451 公里,WLTP),同時支援 800V 超高速快充技術,在 350kW 充電樁上 24 分鐘內即可從 10%充至 80%。

EV9 GT 同時具備 Vehicle-to-Load(V2L) 反向供電能力,可為戶外設備供電,也全面支援 Kia Charge 歐洲 800,000 個公共充電點的無縫接入。

EV9 GT 搭載雙馬達四驅動力架構,可輸出高達 509 匹馬力與 54.6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至 62 英里(約 100 公里)僅需 4.6 秒,極速達 218 公里。

性能再進化:ECS 電子懸吊與 VGS 虛擬換檔加持

EV9 GT 標配電子控制懸吊(ECS),搭配道路預測系統(Road Preview System) 主動偵測路況並即時調整懸吊回應,進一步提升乘坐穩定性與舒適性。

同時,新車導入從 EV6 GT 延伸而來的 Virtual Gear Shift(虛擬換檔系統),提供擬真 6 速手排檔感受,並結合 GT 儀表介面、聲浪模擬(ASD)與轉速提示燈,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操駕體驗。透過方向盤按鍵,駕駛可在 Normal、Eco、Sport、MyDrive、Terrain 模式間切換,更可一鍵啟動專屬 GT Mode,來釋放動力與操控潛能。

新車導入從 EV6 GT 延伸而來的 Virtual Gear Shift(虛擬換檔系統),提供擬真 6 速手排檔感受,並結合 GT 儀表介面、聲浪模擬(ASD)與轉速提示燈。

GT 專屬設計語彙,內外皆戰鬥化升級

外觀方面,EV9 GT 導入 21 吋專屬鋁圈、 霓光綠煞車卡鉗與 GT 字樣、LED 數位燈格(Digital Grille),搭配黑化輪拱、窗框與空力套件,全車散發強烈性能氣息。

在 7 座選擇之外,當選擇 6 人座配置時,第二排改為獨立 Relaxation 座椅,具備電動調整、傾斜與滑移功能,並配有中央滑動桌板,乘坐質感大幅升級。

當選擇 6 人座配置時,第二排改為獨立 Relaxation 座椅。

科技配備全面標配,家庭用途再升級

車載科技方面,EV9 GT 採用車內 3 螢幕設計,包括兩個 12.3 吋數位儀表、中控螢幕,與 5.3 吋空調控制面板,並搭配可客製化的抬頭顯示器與車室環境氛圍燈。此外,Meridian 高階音響系統、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數位鑰匙、OTA 更新、指紋辨識啟動等一應俱全,全面滿足現代家庭對智慧與便利的需求。

內裝部分採深灰與黑色雙色鋪陳,搭配 Alcantara 麂皮座椅與霓光綠縫線點綴。車內 3 螢幕設計,包括兩個 12.3 吋數位儀表、中控螢幕,與 5.3 吋空調控制面板。

在安全與輔助駕駛部分,EV9 GT 搭載完整的 Kia 最新一代 ADAS 系統,包含高速公路駕駛輔助(HDA 2.0)、RSPA 2.0 遠端停車、自動煞車輔助、360 度環景、盲點影像輔助與智慧限速系統,甚至在拖曳穩定性、坡道起步與多次碰撞防護上皆具備完整功能,維持家庭車款一貫重視的主被動防護水準。

Kia EV9 GT 即日起於英國開放接單,7 座版本起價為 £82,185,6 座則為 £83,185,選配車色需加價 £725。全車電池組與電動馬達則提供 8 年保固,並預計將於 2025 年第三季末開始陸續交車。


慶賀車系推出55周年,Suzuki發表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特式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uzuki 旗下擁有悠久歷史的 Jimny 車系,現行第 4 代車系以復古的方正外型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由於現今歐洲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所致,在某些地區僅能以輕型商用車的名義進行販售。

Suzuki 於法國推出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僅限量 55 輛,於法國市場的當地售價則為 28,955 歐元,折合新臺幣約 99 萬元。

近期適逢 Jimny 車系推出 55 周年,Suzuki 特別於法國推出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款,僅限量 55 輛,擁有特式車專屬的外型以及內裝設定,於法國市場的當地售價則為 28,955 歐元,折合新臺幣約 99 萬元,預計將在 6 月底前開始交車。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採用 Suzuki 字徽水箱罩、復古側裙、紅色擋泥板以及印有 Rhino 犀牛標誌的軟質備胎蓋等專屬設定。

在外觀設定上,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具備了擁有 Suzuki 字徽的專屬水箱護罩、復古側裙、紅色擋泥板以及印有 Rhino 犀牛標誌的軟質備胎蓋。其外觀採用黑色輪轂,並提供四種車身顏色選擇。

內裝以 Privilège 等級為基礎設定,具備空調系統、加熱座椅、車道偏離警示、自動遠光燈和交通標誌辨識,但缺乏中央觸控螢幕及倒車顯影等機能。
廣  告
動力部份維持 1.5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與 5 速手排變速箱、搭配 Allgrip Pro 四輪驅動系統。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車型配備等級以 Privilège 等級為基礎,並將空調系統、加熱座椅、藍芽、車道偏離警示、自動遠光燈和交通標誌辨識等列為標準配備。引擎動力部份則為維持與一般車型相同基礎,皆採用 1.5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具備 101 匹最大馬力與 13.3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並搭配 5 速手排變速箱與 Allgrip Pro 四輪驅動系統。


[U-EV]三馬達400匹馬力設定,Volkswagen傳有意推出ID.2 R高性能車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kswagen 在 2023 年慕尼黑車展上,曾帶來了 ID.GTI 全新概念車款,且預計會在 2025 年慕尼黑車展舞臺上,帶來 ID 家族全新成員 ID.2 的量產版本,持續擴增旗下純電產品陣容。但近期根據外媒報導顯示,Volkswagen 將有意在 ID.2 車系的基礎上,推出高性能版本的 ID.2 R 純電車款。

近期據外媒報導,Volkswagen 有意在即將推出的 ID.2 車系,推出高性能版本的 ID.2 R 純電車款,且將以 ID.GTI 概念車為基礎,藉此展現其在輪轂馬達的科技研發成果。

具外媒報導顯示,ID.2 R 純電高性能車款可能以 ID.GTI 概念車款為基礎,且除了前置馬達之外,更將在後輪分置兩具輪轂馬達,使其成為三馬達的配置,預計將可輸出高達 400 匹的綜效馬力,動力輸出甚且超越現行的 Volkswagen Golf R 車型,有望成為品牌旗下性能最為強悍的高性能掀背車款。

ID.2 R 將在 ID.GTI 前置馬達的基礎下,於後輪採用輪轂馬達成為三馬達配置,可提供達到 400 匹綜效馬力輸出。

此外,透過三馬達的設定,ID.2 R 也將擁有前後扭力自動分配以及多種駕駛模式的選擇機能,並擁有專屬的空力套件及胎圈配置等,同時在內裝部分也預計將採用專屬的設定,藉此與同為高性能車款的 ID.2 GTI,做出更為明顯的車型區別。

ID.2 R 未來預計也將與 ID.2 GTI 相同,擁有專屬的內裝配置,且將與 ID.2 GTI 做出明顯的車型區隔。

而媒體亦透露藉由輪轂馬達的採用,可使採用 MEB Plus 底盤架構的 ID.2 車系,無須透過大幅變動即可輕鬆變更為四輪驅動配置,且不會因此而明顯犧牲了車室空間表現,保留與純電前驅車型相同的行李廂容積、地板高度以及車室空間變化的靈活性表現。


向V8時代致敬、限量500輛,Lexus發表IS 500 Ultimate Edition性能特式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Lexus 日前針對 IS 車系推出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限量性能特式車,僅限北美市場 500 輛,致敬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榮耀年代。

作為品牌中少數仍保留大排氣量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性能作品,IS 500 Ultimate Edition 以現行 IS 500 F Sport Performance 為基礎進行升級,並將於今年秋季於北美市場限量發售。

美國 Lexus 日前針對 IS 車系推出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限量性能特式車,僅限北美市場 500 輛,致敬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榮耀年代。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維持搭載的 5.0 升 2UR-GSE V8 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維持在 478 匹(PS)、峰值扭力 54.6 公斤米,透過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變速系統,成就媲美歐系競品的駕馭體驗。此引擎不僅象徵 Lexus 性能的傳承,更成為車壇少數仍堅持自然進氣 V8 配置的豪華中型房車。

外觀部分,Ultimate Edition 導入全新 F Sport 專屬車色 Wind,這款金屬淡灰色車漆靈感源自速度與流動,兼具動感與優雅。而車頭則導入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 6 活塞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與高性能來令片,有效強化制動表現。

廣  告

輪圈方面,配備 19 吋 BBS 鍛造鋁圈,具備輕量與高剛性等優勢,並以消光黑特殊塗裝展現強烈戰鬥氣息,視覺張力十足。

進入車艙,IS 500 Ultimate Edition 採用「Circuit Red × Black」雙色調內裝配置,座椅以 NuLuxe 與 Ultrasuede 材質包覆,結合紅色安全帶與專屬序號銘牌,營造濃厚性能格調。LFA 風格的打孔真皮方向盤與排檔頭更彰顯日系工藝。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採用「Circuit Red × Black」雙色調內裝配置,座椅以 NuLuxe 與 Ultrasuede 材質包覆。

中控台配備專屬啟動動畫的 8 吋 TFT 彩色多功能資訊顯示幕、細緻紅色雷射雕刻工藝的類比時鐘,搭配 Ultimate Edition 限定門檻飾板與中央控制臺銘板,呈現獨一無二的尊榮氛圍。

2025 年式 Lexus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建議售價將於正式上市前公布,預計今秋於北美市場開放銷售,僅限量 500 輛。


限量500輛、專屬外觀內裝設定,Lexus推出日規IS 500 Climax Edition特式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Lexus 旗下擁有悠久銷售歷史的 IS 車系,現行車款為 2020 推出的第 3 代改款車型,其中搭載 5.0 升 V8 動力的車型改以 IS 500 稱之,並未延續前代的 IS F 車系名稱,僅將 F 高性能型號運用於擁有血緣關係的 RC F 雙門轎跑車款。

Lexus 發表日規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擁有專屬外觀內裝設定,將採限量 500 輛的方式於日本 8 月上市。

近期,Lexus 則針對日本市場首度推出了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新車預計將在 8 月正式上市,擁有專屬的外觀及內裝配置,採限量 500 量的方式於日本推出,售價則為 9,500,000 日圓,折合新臺幣約 192 萬元。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採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六活塞鋁合金煞車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以及高摩擦係數來令片,足下採用輕量化 19 吋 BBS 鍛造鋁圈,進一步強化整體制動性能表現。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除了外觀新增 Neutrino Gray 灰色的新車色選擇外,改變重點則經過全面強化的煞車系統,其改採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六活塞鋁合金煞車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以及高摩擦係數來令片,足下亦配置輕量化 19 吋 BBS 鍛造鋁圈,並透過霧面黑色塗裝進一步強化外觀的質感。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採用紅黑雙色內裝,並擁有專屬時鐘、數位儀表開機畫面及銘牌設定。
廣  告
動力維持 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並搭配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手自排變速箱及後輪傳動設定,可提供 472 匹最大馬力輸出。

至於在內裝設定部份,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則採紅黑雙色內裝,指針式時鐘更採用多層噴塗的特殊立體錶盤設計,其中紅色採用雷射精密雕刻而成,搭配中控台上方的專屬銘牌,以及 8 吋 TFT 液晶儀表專屬的開機顯示畫面,進一步凸顯特式車的獨特車型身份。動力配置上,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則維持 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具備 472 匹最大馬力輸出並搭配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手自排變速箱及後輪傳動設定。


[U-EV]WLTP最佳續航630公里,Kia公布完整EV4車系電氣規格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於 2025 年 2 月 Kia EV Day 帶來旗下全新純電車款 EV4 ,並擁有定位為全球戰略車款的 EV4 Sedan 轎車版本,以及主要因應歐洲市場消費者喜好所推出的 EV4 Hatchback 掀背車。且繼 2025 Kia EV Day 首度亮相後,Kia 也在 2025 紐約車展推出美規 EV4 車系,預計將在 2026 年初正式開賣。

Kia 於 2025 年 2 月 Kia EV Day 推出全新純電車款 EV4 車系 ,並擁有轎車與專為歐洲市場打造的掀背版本,近期則公布完整的相關電氣規格。

除了陸續發表歐規以及美規車型外,Kia 也於近期正式公布了 EV4 車系的完整電氣規格以及動力數據等。原廠強調 EV4 Sedan 轎車版本擁有僅 Cd 值 0.230 的超低風阻係數,不但具備優異的空氣力學表現,亦可賦予車輛更為優異的節能表現。同時 EV4 亦藉由回收材質的運用強化環保永續的概念。Kia EV4 車系將 LED 頭燈組列為全車系標配,並可選配照明效果更為出色的 IFS 智慧照明系統。

EV4 Sedan 具備優異空氣力學表現,擁有僅 Cd 值 0.230 的超低風阻係數,全車系將 LED 頭燈組列為標配,並可選配 IFS 智慧照明系統。

而在電氣規格設定上,採用 E-GMP 純電平台以及 400V 架構打造的 EV4 車系,全車系皆標配可輸出可輸出 150 kW 的前置單馬達,並提供標準版 58.3 kWh 和增程版 81.4 kWh 兩種電池容量設定,根據原廠提供的測試數據顯示,標準版以及增程版分別可在 7.7 秒以及 7.4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極速可達到時速 170 公里。

Kia EV4 車系內裝配置雙 12.3 吋螢幕及 5.3 吋空調螢幕,並具備 Digital Key 2.0 數位鑰匙、OTA 線上更新及全新車載智慧電視機能,並可選配擁有 8 具揚聲器的 Harman Kardon 音響系統。
廣  告
EV4 提供標準版 58.3 kWh 和增程版 81.4 kWh 兩種電池容量設定,最快分別可在 29 分以及 31 分完成 10~80%的電量補充。

另外在續航表現部份,其中 EV4 Hatchback 標準版以及增程版車型,依據 WLTP 測試規範下分別具備 410 公里以及 590 公里續航里程, EV4 Sedan 則擁有更為出色的 430 公里以及 630 公里續航表現。至於在 DC 充電效率表現上,雙車系的標準版以及增程版車型分別可在 29 分以及 31 分完成 10~80%的電量補充,若是透過 AC 慢充則需 5 小時 20 分鐘以及 7 小時 15 分鐘,此外 EV4 車系也支援車內以及車外的 V2L 充電機能。


打破品牌紐北紀錄、325匹馬力史上最強,Volkswagen推出Golf GTI Edition 5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紀念 Golf GTI 將於 2026 年邁入車系推出 50 週年,Volkswagen 於 20 日時藉 Nürburgring 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前,推出 Golf GTI Edition 50。新車將輸出提高到最大 325 匹馬力,成為史上動力最強大的 GTI 車型,原廠也宣布 Golf GTI Edition 50 已經在著名的 Nordschleife 北跑道寫下 7:46:13 的紀錄,打破品牌市售車的紐北賽道紀錄。

新車預計將於 2025 年底於德國 Wolfsburg 下線生產,並於 2026 年時正式交付。

Golf GTI Edition 50 已經在著名的 Nordschleife 北跑道寫下 7:46:13 的紀錄,打破品牌市售車的紐北賽道紀錄。

Golf GTI 登場近 50 年來,在全球已達成逾 250 萬輛的銷售成績。在品牌活動上,Volkswagen 執行長 Thomas Schäfer 更宣布:「GTI 在未來將會繼續存在──而不做任何妥協!」在邁向電氣化時代,宣示車系的存續。

廣  告

Golf GTI Edition 50 在 Golf GTI 的基礎之上,針對性能表現進行的幅度不小的提升。包含針對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前差速鎖、以及主動式轉向系統等進行更運動化的調校。加上導入 Golf VII GTI Clubsport 的底盤調校經驗與 Goodyear Eagle F1 Asymmetric 6 跑胎,使前軸部分具有更佳的抓地力。

Golf GTI Edition 50 在 Golf GTI 的基礎之上,針對性能表現進行的幅度不小的提升。包含針對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前差速鎖、以及主動式轉向系統等進行更運動化的調校。

動力部分,則是自 Golf GTI Clubsport 調校的結果之上再進行強化,將 Clubsport 車型的最大 300 匹馬力輸出,更進一步提升至 325 匹;與 Golf GTI 基本車型的 265 匹相較更多了近 60 匹。最大扭力部分則是 42.8 公斤米,也較 Clubsport、基本車型的 40.8 及 37.8 公斤米高出些許。

除此之外,前麥弗遜、後四連桿的懸吊設定也因應動力提升而降低了 15mm。更加錦上添花的是,原廠也為追求極致運動風格的車主另行提供 GTI 性能套件選配。其中透過提高磅數,前後自然彈簧頻率增加約 20%,帶來更優異的支撐性以及更直接的反應,並減少了車身側傾和俯仰。在進一步降低 5mm 後,Golf GTI Edition 50 比 Golf GTI 基本車型共低達 20mm。

原廠也為追求極致運動風格的車主另行提供 GTI 性能套件選配。其中透過提高磅數,前後自然彈簧頻率增加約 20%,帶來更優異的支撐性以及更直接的反應。

此套件還包含 19 吋 Warmenau 鍛造輪圈,搭載胎寬 235 的 Bridgestone Potenza Race 半熱熔胎,以及輕量化的 R-Performance 排氣系統,搭配鈦合金後消音器。原廠表示,Potenza Race 是 Bridgestone 全新開發的產品,不僅提供更強的抓地力,同時滾動阻力更低,且每條輪胎比標準輪胎輕約 1.1 公斤。而鍛造輪圈每只重量僅 8 公斤,比標準的 19 吋輪圈輕約 3 公斤。此外,Akrapovič鈦合金排氣系統進一步減輕了 11 公斤的重量。

外觀部分,GTI 50 徽飾分別設置於車頂尾翼與車外後視鏡內側,展現獨特身分。其他專屬配備還包括門檻飾板、黑色車頂塗裝、黑色後視鏡蓋與排氣尾管飾件。車身側裙還加入由黑色漸變至 Tornado 紅的鮮明側邊飾條,進一步凸顯整體動感氛圍。

設置於車頂尾翼的 GTI 50 徽飾。

車內搭配紅色安全帶、經典格紋運動座椅、「Racing Green」飾條與類麂皮材質,共同營造出兼具高質感與熱血氣息的座艙氛圍。全新設計的多功能真皮運動方向盤內嵌「GTI 50」專屬飾徽。

紅色安全帶、經典格紋運動座椅、「Racing Green」飾條與類麂皮材質,共同營造出兼具高質感與熱血氣息的座艙氛圍。

Golf GTI Edition 50 將推出 5 款車色:除了經典的純白、月光灰與金屬黑外,紀念版專屬色還有金屬暗苔綠與 Tornado 紅。原廠強調,自 1986 年以來,包括 Golf II GTI 16V、Golf III VR6 以及 Golf VII GTI TCR 等多款經典車型,皆以 Tornado 紅身披戰袍,成為品牌性能血統的重要象徵。


[U-EV] 旗艦款6萬歐元內,Opel Grandland Electric AWD歐洲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Opel 品牌首款電動四驅休旅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正式在歐洲市場開放接單。新車型採用前後雙馬達驅動配置,前軸馬達輸出為 157kW(213 匹馬力),後軸則提供 82kW(112 匹馬力),整體系統綜效功率達 239kW(325 匹馬力),最大扭力為 51.9 公斤米,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僅需 6.1 秒,展現出色的動力性能與加速反應。

Opel 品牌首款電動四驅休旅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正式在歐洲市場開放接單。

首波上市僅提供旗艦「Ultimate」版本,於德國市場的建議售價為 59,990 歐元。此車型標配全景玻璃天窗、20 吋鋁合金輪圈、360 度環景影像系統以及具備先進資訊投影功能的抬頭顯示器(HUD)。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搭載容量 73kWh 鋰離子電池模組,根據 WLTP 測試標準,其最大續航里程可達 489 公里。若使用高功率直流快充,從電量 20%充電至 80%僅需 30 分鐘內即可完成。

旗艦「Ultimate」版本標配全景玻璃天窗、20 吋鋁合金輪圈、360 度環景影像系統以及抬頭顯示器(HUD)。

駕駛模式提供多樣選擇,包含優先前輪驅動以強調能耗效率的「Normal 模式」、啟用全時四輪驅動以強化抓地力的「4WD 模式」、前後輪 60:40 扭力分配、追求動態反應的「Sport 模式」,以及以降低耗能為目的的「Eco 模式」,涵蓋多元行駛情境。

廣  告

底盤方面,車輛標配具備頻率選擇式阻尼技術(Frequency Selective Damping)的懸吊系統,頭燈則導入 Intelli-Lux HD 矩陣式智慧燈組,擁有超過 5 萬個獨立調節單元,進一步提升夜間照明精度。座椅部分搭配 Alcantara 材質的 Intelli-Seat Pro 人體工學座椅,兼具支撐與舒適性,強化駕乘體驗。全車系標配 Opel 最新的 Intelli-Drive 2.0 駕駛輔助系統,整合主動車距控制、車道維持與自動變道等高階功能。

駕駛模式包含「Normal 模式」、「4WD 模式」、「Sport 模式」,以及「Eco 模式」。

為推動電動化普及,Opel 同步推出名為「Electric All In」的專屬服務方案,內含家用急速充電器「ePro Wallbox Move」、8 年期的行動充電與故障支援服務,以及涵蓋電池效能的保固計畫。


[U-EV] 中國東風日產Nissan N7上市50天突破2萬張訂單,預計將於其他市場推出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國東風日產宣布旗下全新電動中大型轎車 Nissan N7,自 4 月 27 日正式發售以來僅僅 50 天,訂單數量即突破 2 萬輛,並已完成 6,000 輛交車,刷新中國新能源合資車型的最快接單紀錄,也宣示了 Nissan 在中國電動化轉型戰略的關鍵里程碑。


Nissan N7 刷新中國新能源合資車型的最快接單紀錄。

Nissan N7 是東風日產新時代新能源攻勢的核心產品,也是 Nissan 首款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電動車型。官方將其定位為「超舒適中高級純電房車」,針對中國家庭核心客層所設計,鎖定中國主流中大型房車市場。其產品概念不再僅止於電動化,而是從架構到品牌策略全面重塑,重新定義 Nissan 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邏輯。

Nissan N7 是東風日產新時代新能源攻勢的核心產品,也是 Nissan 首款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電動車型。

日前於中國廣州舉行的東風日產家庭日活動中,品牌正式公布 Nissan N7 的初期銷售成績,並明確表態未來將以 N7 為起點,加速打造更多主流產品。

東風日產總經理關口勲於活動中指出,N7 不僅迅速贏得中國市場支持,更引起全球市場高度關注。此外,Nissan N7 未來預計將向海外輸出,展現 Nissan 對電動車全球戰略的重新佈局與野心。


突破再進化、溼地安全大幅提升,Continental馬牌輪胎UltraContact UX7德國漢諾威試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統計最新年度的臺灣汽車市場累積銷售排行,前 6 名有 5 位是 SUV 休旅/Crossover 跨界休旅車款,為了滿足休旅車輛的消耗需求,各大輪胎品牌逐漸加重休旅車輪胎的比例。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針對既有的 UC6 SUV 系列,推出接替新品「UltraContact UX7」,選在德國的漢諾威總部主場發表,並邀請媒體親自體驗。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推出新品「UltraContact UX7」,並選在德國主場發表邀請媒體親自體驗。

UltraContact UX7 屬於夏季街胎,鎖定主流 SUV、Crossover 跨界休旅、豪華休旅、電動車等車款,強調安全性、舒適性、操控、均衡等特質,並導入多項新科技,從而在煞車性能、操控性能、磨耗性能、靜音性能均有所提升。

UltraContact UX7 的產品優勢:「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

UltraContact UX7 設計之初,即鎖定「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的 3 大主要訴求,來滿足絕大部分 SUV 駕駛人的用車需求。

為了達到上述的性能提升,UltraContact UX7 導入多項新科技,例如 X-Force Macroblocks 胎面花紋科技、Robust360 Construction 胎體技術、Adaptive Diamond Compound 鑽石膠料配方,同時全尺寸採用 Tailor-Made Fit 差異客製化製程技術,來滿足新世代輪胎的超越表現。

UltraContact UX7 以「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的 3 大主要訴求,來滿足絕大部分 SUV 駕駛人的用車需求。

首先,「安全性」部分,可以理解成輪胎的煞車性能、特別是在溼地的抓地力,以及操控性能的表現,轉換成更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輪胎給予車輛的控制能力,不論是加速、減速、轉彎,都需要輪胎的抓地力才能達成,而輪胎的抓地力愈大、愈有餘裕,安全性就提升了。

舉個例子,一般在溼滑路面上,時速 80 公里煞車至靜止大約需要 30 公尺至 40 公尺不等的距離,而安全性愈高的輪胎,可以在更短的距離內煞停,有時候差距個 2、3 公尺,可能就能阻止一場事故的發生。

「安全性」部分,可以理解成輪胎的煞車性能、特別是在溼地的抓地力,以及操控性能的表現,轉換成更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輪胎給予車輛的控制能力,不論是加速、減速、轉彎,都需要輪胎的抓地力才能達成,而輪胎的抓地力愈大、愈有餘裕,安全性就提升了。

UltraContact UX7 的安全性,透過胎面花紋的高速導流槽、親水的含矽鑽石橡膠配方、以及規格客製化差異設計等技術來達成,這些科技能夠輔助輪胎在溼地上的排水效果,在奈米尺度上,胎面橡膠分子更容易刺破水膜、讓胎面與路面接觸更穩定。上述幾項科技的相輔加持下,讓 UltraContact UX7 的安全性更上層樓。

UltraContact UX7 透過胎面花紋的高速導流槽、親水的含矽鑽石橡膠配方等些科技,能夠輔助輪胎在溼地上的排水效果,在奈米尺度上,胎面橡膠分子更容易刺破水膜、讓胎面與路面接觸更穩定。

接著是「舒適性」特質,UltraContact UX7 在設計之時,考量到休旅車主的需求,因此在結構上設計得更加強韌、來配合休旅車更重與更高的車體,即使在不同的路面行駛,輪胎也能吸受多餘的振動,並提供更好的磨耗壽命,達到多重的效果。

「舒適性」特質,UltraContact UX7 在設計之時,考量到休旅車主的需求,因此在結構上設計得更加強韌、來配合休旅車更重與更高的車體,即使在不同的路面行駛,輪胎也能吸受多餘的振動,並提供更好的磨耗壽命,達到多重的效果。

透過 Robust360 Construction 胎體科技,UltraContact UX7 整體結構更為優化,在接觸路面的坑洞、碎石、高低落差時,擁有更強的吸收性與緩衝效果,與此同時也增進了舒適性表現;此外,UX7 的橡膠材料採用了聚合物結構的設計,具備更佳的抗衝擊力,亦能提升整體的磨耗壽命。

UX7 的橡膠材料採用了聚合物結構的設計,具備更佳的抗衝擊力,亦能提升整體的磨耗壽命。

「靜謐性」的概念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輪胎發出的噪音聲波經由折射/反射傳遞至人耳所聆聽的感受。而噪音主要有 2 大類,分別是胎面花紋發出的噪音,以及輪胎與路面接觸的噪音。降噪工程不只要減低分貝值(噪音能量),還要減少擾人頻段的比例,通常人耳會對比較高頻的噪音感到不適,所以要盡量抑制高頻噪音、同時還要降低整體的噪音能量。

UltraContact UX7 針對靜謐性,搭載有非對稱降噪花紋設計,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排列設計,可降低輪胎滾動時的氣流噪音,而內外側的花紋分布差異化,能大幅抵銷胎面噪音並抑制共振發生;UX7 進一步導入 Noise Breaker 3.0 科技,透過溝槽內的降噪器,可打散聲波能量同時降低音頻,以多重的先進技術,達到輪胎降噪的效果。

胎面溝槽中間的物體就是 Noise Breaker 3.0 降噪器,可打散聲波能量同時降低音頻。

德國測試場實際體驗 UltraContact UX7 溼地性能

為了讓媒體深入瞭解 UltraContact UX7 的實力與設計思維,Continental 特別安排媒體前往德國,並在 Continental 自有的 ContiDorm 測試場,以及 ADAC 全德汽車俱樂部的測試場,安排包含 UltraContact UX7、MaxContact MC7、SportContact 7 等一系列品牌產品供實測。我們先將重點放在新品 UltraContact UX7 上。

與 UltraContact UX7 搭配體驗的是稍早在臺灣發表的第 3 代 Volkswagen Tiguan,現場提供有 Elegance 與 R-Line 等車型,測試場地則是溼地操控道,總長大約 500 公尺,包含一個 U 型彎道,並且持續灑水保持溼地狀態,現場人員要求第 1 趟以時速約 35 公里的速度通過、第 2 趟可提升至時速 55 公里。

測試 UX7 的溼地操控道,總長大約 500 公尺,包含一個 U 型彎道,並且持續灑水保持溼地狀態,現場人員要求第 1 趟以時速約 35 公里的速度通過、第 2 趟可提升至時速 55 公里。
與 UltraContact UX7 搭配體驗的是稍早在臺灣發表的第 3 代 Volkswagen Tiguan,現場提供有 Elegance 與 R-Line 等車型。
使用的 UltraContact UX7 規格主要是 235/55 R18。

以筆者的經驗,這類溼地測試道,通常搭配低摩擦係數的路面,灑水狀態下、一般輪胎大約時速 40 公里至 50 公里左右會開始小幅度打滑,若方向盤角度大一點,有可能會大幅度側滑。而這個測試道是筆者第一次來,因此便以保守的方式進行首次體驗。

UltraContact UX7 搭配 Volkswagen Tiguan,在溼滑路面的測試條件下,擁有優異且超乎預期的溼地抓地力。

踩下油門加速到時速約 40 公里,轉動方向盤進入彎道後的第一個感覺是:非常線性且穩定,絲毫沒有滑動感或不安感,甚至彎中還能再補一些油門,輪胎也都能如預期地在行車路線上。

熟悉場地與輪胎特性後,第 2 趟設定以時速 60 公里體驗,結果 UltraContact UX7 的表現如同首趟般,依然十分穩定且精準,你可以感受到那種類似劃開水膜、胎面緊抓住路面的安全感,即便車子的速度感增加了,還是能給你充裕的溼地抓地力回饋。

筆者設定將車速再提高,來到約時速 70 公里,而即使速度比第 1 次加快了約 2 倍,UltraContact UX7 的抓地力還是能夠維持在車道內,而且以 Volkswagen Tiguan 的休旅車特性,操控起來卻幾乎能接近跨界車款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分組體驗完畢後,還剩有一點時間,因此便向原廠人員詢問是否能夠多體驗一趟,獲得同意後,這次筆者設定將車速再提高,來到約時速 70 公里,而即使速度比第 1 次加快了約 2 倍,UltraContact UX7 的抓地力還是能夠維持在車道內,而且以 Volkswagen Tiguan 的休旅車特性,操控起來卻幾乎能接近跨界車款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Continental 還設計了溼地煞車性能的測試關卡,使用 Audi Q3 進行時速 85 公里煞停至靜止的測試,並提供 UltraContact UX7 以及前代的 UltraContact UC6 作為對照組。使用的規格為 235/55 R18。

Continental 還設計了溼地煞車性能的測試關卡,使用 Audi Q3 進行時速 85 公里煞停至靜止的測試,並提供 UltraContact UX7 以及前代的 UltraContact UC6 作為對照組,現場人員會記錄每個小組的煞停成績,來比較 UX7 進步的幅度。

其實以 UC6 的標準來說,其溼地煞車的實力已有相當程度。而經過實測,UltraContact UX7 在溼地上的煞車穩定度更高、那種「可控感」的回饋更扎實,差距相當有感。從客觀的數據也可佐證,筆者使用 UC6 測試煞停的平均成績為 32.74 公尺,換上 UX7 之後,煞停平均距離一下縮短至 26.76 公尺,換算大約是 18%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另外,工作人員也記錄每個小組的煞停成績,與筆者的成績呈現相同的趨勢,提供給網友參考。

筆者實測的 UC6 與 UX7 的溼地煞停成績,由車上的機器自動記錄。換算大約是 18%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
本次煞停測試的小組統計的紀錄,可以看到呈現的趨勢,顯示 UX7 進步幅度相當大。

同場加映:MaxContact MC7、SportContact 7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Continental 選擇在德國舉辦發表會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讓大家可以更深入與品牌的測試人員、產品人員、開發人員交流,以品牌的高度來呈現出德國的工藝實力、以及德國人如何追求極致的產品品質。

原廠另外安排了 MaxContact MC7 的溼地操控測試,搭配的是 Volkswagen Golf GTI,使用的規格則是 235/35 R19。

因此,原廠也安排了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以及其他型號的輪胎供媒體體驗,這裡就挑選與臺灣市場較相關的 MaxContact MC7 及 SportContact 7 進行分享。

首先,MaxContact MC7 安排的測試場地,是去年 U-CAR 也曾經到訪過的 ContiDrom 溼地操控測試道,不過今年體驗的車款則是 Volkswagen Golf GTI,軸距更短、更適合熱血駕馭。果然,操控見長的 MaxContact MC7 在搭配 Golf GTI 後,動態表現更加靈活,尤其 ContiDrom 溼地測試道的有些彎道比較窄,而 MC7 的抓地力可以讓前後軸都維持相當穩定,急加速與急減速反應也十分暢快,相當過癮,不過原廠並沒有安排對照組輪胎,稍微可惜了些。

Golf GTI 軸距更短、更適合熱血駕馭。果然,操控見長的 MaxContact MC7 在搭配 Golf GTI 後,動態表現更加靈活。
ContiDrom 溼地測試道的有些彎道比較窄,而 MC7 的抓地力可以讓前後軸都維持相當穩定,急加速與急減速反應也十分暢快,相當過癮!

另一個 SportContact 7 的體驗關卡,本來是安排乾地性能測試道,但由於下大雨的關係,測試的當下「升級」為半乾半溼地的狀態,對輪胎性能來說是額外的考驗。SportContact 7 不愧是目前 Continental 最高等級的量產街胎,操控實力沒話說,即使路面是半溼半乾這種複雜的狀態,SportContact 7 還是能夠牢牢抓住路面;由於 SportContact 7 已發表一段時間了,這裡就不多花篇幅贅述。

廣  告

結語:UltraContact UX7 溼地安全性顯著進步,更多細節未來再分享

在德國的測試場體驗,以及與總部人員的交流後,能夠更瞭解 UltraContact UX7 是透過精準的德國工藝、嚴苛安全性要求下,進行開發與測試,最終呈現在你我的面前。如果要說 UX7 最有感的進步,筆者認為是溼地的安全性,以及舒適性的表現,而這也是 UltraContact UX7 所訴求的休旅車消費者、最重視的選購考量。

本次的 UltraContact UX7 體驗到此告一段落,更多有關於 UltraContact UX7 在實際道路的表現,以及磨耗、靜謐性、日常駕駛的回饋等,未來若有機會,U-CAR 也會進行深入的測試與報導,敬請期待。


【短影音】實測小改款國民休旅油耗,數據更亮眼?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00:00:00

發文

#62092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編輯部實測小改款Toyota Corolla Cross平均與高速油耗,居然測出超越能源署的數據?詳情請看我們的報導!

Toyota bZ4X、Prius等6款車獲得Top Safety Pick+肯定,IIHS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IIHS 近期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一共揭曉了 9 個車型的結果,其中有 6 款車獲得了最佳的 Top Safety Pick+,包含我們較為熟悉的 Toyota bZ4X 和 Prius,另外 Hyundai 也有兩款車型 Elantra 與 Sonata 皆獲得該殊榮肯定,至於 Kia K4 以及 Nissan Murano 都在這回的 Top Safety Pick+名單內。至於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在幾項的測試環節並不理想,因此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肯定。

美國 IIHS 近期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有 6 款車獲得了最佳的 Top Safety Pick+,包含我們較為熟悉的 Toyota bZ4X 和 Prius。至於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在幾項的測試環節並不理想,因此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肯定。

要獲得獎項肯定,各項測試須達到一定標準

在現行 IIHS 規範下,要獲得 Top Safety Pick+或是 Top Safety Pick,車輛需要在前方小面積重疊 ( Small overlap front ) 和更新的側面撞擊 ( Side ) 測試中獲得 Good ( 良好 ) ,而在行人前方碰撞預防評估中要獲得 Acceptable ( 可接受 ) 或 Good,並且在所有車型中要獲得 Good 或 Acceptable 的頭燈評級。至於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 ( Moderate overlap front ) 測試中得到 Acceptable 就可獲得 Top Safety Pick,不過若要拿到 Top Safety Pick+,就必須要達到 Good 才行。

在現行 IIHS 規範下,要獲得 Top Safety Pick+或是 Top Safety Pick,車輛需要在前方小面積重疊 ( Small overlap front ) 和更新的側面撞擊 ( Side ) 測試中獲得 Good ( 良好 ) 。

先看到 bZ4X,其在各項撞擊測試中均拿到最佳的 Good,並在其他項目也都有不俗的成績,而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的 bZ4X 是在 2024 年 12 之後所生產,主要就在於此前 bZ4X 的 XLE 車型頭燈僅獲得 Marginal ( 邊緣 ) ,但這回頭燈則有所改進,並獲得了 Good,至於 Limited 車型頭燈成績一直都有良好的表現。

Prius 的部分,同樣在各個撞擊項目裡都是得到 Good,不過在頭燈項目中是被評為 Acceptable,IIHS 提到近光燈在右側的能見度稍有不足,不過並未影響 Prius 最終得到 Top Safety Pick+的成績。

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的 bZ4X 是在 2024 年 12 之後所生產,主要就在於此前 bZ4X 的 XLE 車型僅獲得 Marginal ( 邊緣 ) ,但這回頭燈則有所改進,並獲得了 Good,至於 Limited 車型頭燈成績一直都有良好的表現。
Prius 的部分,同樣在各個撞擊項目裡都是得到 Good,不過在頭燈項目中是被評為 Acceptable,IIHS 提到近光燈在右側的能見度稍有不足,不過並未影響 Prius 最終得到 Top Safety Pick+的成績。

Hyundai 這次有兩款車型獲得了 Top Safety Pick+,分別是 Elantra 與 Sonata,兩個車型在各項的撞擊測試中都獲得了 Good,也展現車輛不俗的防護能力,不過這兩款車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評級均有生產時程上的差異,Elantra 為 2024 年 10 月之後所生產,Sonata 則是 2024 年 11 月之後。至於 Kia K4 以及 Nissan Murano 在撞擊測試項目與行人前方碰撞預防都是得到 Good,頭燈皆被評為 Acceptable。

Hyundai 這次有兩款車型獲得了 Top Safety Pick+,分別是 Elantra 與 Sonata,兩個車型在各項的撞擊測試中都獲得了 Good,也展現車輛不俗的防護能力,不過這兩款車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評級均有生產時程上的差異。

廣  告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因為在部分項目測試表現不佳,因而未獲得任何的獎項。Bronco 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頭燈、行人前方碰撞預防皆被評為 Marginal,IIHS 提到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中,由數據顯示後排假人胸部受傷風險偏高。

至於 Bronco Sport 雖然同樣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表現不佳,不過與 Bronco 不同的是,後排假人的腰部安全帶從理想的骨盆位置滑到腹部,這會增加內傷的風險;此外,由後排假人所測到的數據顯示,其胸部與頭部或頸部的受傷風險偏高。另外在更新後的側面碰撞測試中僅獲得 Acceptable 評級,主要原因是駕駛者骨盆的傷害指數偏高。

Bronco 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頭燈、行人前方碰撞預防皆被評為 Marginal,IIHS 提到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中,由數據顯示後排假人胸部受傷風險偏高。
至於 Bronco Sport 雖然同樣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表現不佳,不過與 Bronco 不同的是,後排假人的腰部安全帶從理想的骨盆位置滑到腹部,這會增加內傷的風險,此外,由後排假人所測到的數據顯示,其胸部與頭部或頸部的受傷風險偏高。

而 Taos 在前方小面積重疊測試僅得到 Acceptable,IIHS 提到其車體的安全保護結構性不佳,另外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也未達標,頭燈和行人防撞系統也獲得了較差的評價;IIHS 提及,雖然 Volkswagen 為 Taos 的後座導入預縮式安全帶,但在中度重疊測試裡後排乘客的胸部傷害程度仍然偏高。

Taos 在前方小面積重疊測試僅得到 Acceptable,IIHS 提到其車體的安全保護結構性不佳,另外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也未達標,頭燈和行人防撞系統也獲得了較差的評價。


以Grecale擔綱接送座駕,Maserati攜手星宇航空開啟奢華新篇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aserati 旗下豪華跑旅 Grecale,日前於星宇航空安大略首航擔綱頭等艙地面接送座駕,象徵兩大奢華品牌首度聯袂合作,攜手打造從空中至陸地皆無縫銜接的頂級旅行體驗;此次聯名合作,不僅體現對高端生活品味的共同追求,更進一步拓展頂級移動體驗的全新維度。從 Maserati 的優雅駕馭,到星宇航空的極致空中禮遇,雙品牌聯手為貴賓獻上融合奢華設計、卓越性能與旅行美學的壯遊序章。

Grecale Folgore 日前於星宇航空安大略首航擔綱頭等艙地面接送座駕,象徵兩大奢華品牌首度聯袂合作,攜手打造從空中至陸地皆無縫銜接的頂級旅行體驗。

安大略之旅的首波接送座駕由 Grecale Folgore 擔綱義式壯遊代表,體現純電動力中創新、多功能性、奢華和性能的完美平衡,賦予每趟日常旅程深具力量的操控本能和獨樹一幟且無與倫比的駕馭感受。為強調 Folgore 純電版本的獨特性,在創新材質的運用上,Grecale Folgore 內裝大膽選用奢華品牌都爭相採用的 ECONYL 再生纖維,由義大利紡織大廠 Aquafil 將廢棄的尼龍製品轉變為純淨的尼龍紗線,讓時尚與永續能夠相輔相成。

Grecale Folgore 內裝大膽選用奢華品牌都爭相採用的 ECONYL 再生纖維,讓時尚與永續能夠相輔相成。

ECONYL 再生纖維被廣泛運用於 Folgore 車系的座椅、門柱、遮陽板和頂篷,透過 Maserati 獨有的奢華工藝,以芭蕾舞者的優雅律動為靈感,將栩栩如生的舞步刻劃成流動的紋路,為 Folgore 車系注入極具未來氛圍的奢華質感。

作為 Maserati 純電家族的代表,Grecale Folgore 以 400V 架構與 105kWh 電池系統,帶來 550 匹 (hp) 馬力與 800Nm 高扭力輸出,極速可達時速 220 公里,續航力約 500 公里,展現純電駕馭的極致張力。

Grecale Folgore 以 400V 架構與 105kWh 電池系統,帶來 550 匹 (hp) 馬力與 800Nm 高扭力輸出,極速可達時速 220 公里。
廣  告

在星宇航空頭等艙接送服務中,貴賓踏入 Grecale 即展開一段融合奢華、性能與義式美學的非凡旅程。這款結合奢華舒適與駕馭性能的豪華跑旅,不僅擁有同級最大的車室與行李廂空間,帶來從容舒適的乘坐體驗,更以義式工藝鋪陳座艙細節,從 Sonus faber 頂級音響到三區恆溫空調,彰顯尊榮不凡的旅程起點。

Maserati 特別於旅程起點獻上專屬迎賓小禮:訂製真皮行李吊牌,靈感來自 Grecale 車室皮革與縫線的設計鋪陳,象徵每一段旅程,從 Maserati 到星宇航空,都是值得收藏的壯遊篇章。即日起更推出星宇航空 COSMILE 會員專屬 Maserati 鑑賞活動,邀請 COSMILE 會員親臨感受義式奢華與極致性能的雙重享受,一同體驗飛行與駕馭交織的極致美學。

義式壯遊 馳騁星光 | 星宇航空 x Maserati 傳奇車系鑑賞之旅

  1. 邀請對象:星宇航空 COSMILE 會員
  2. 體驗地點::Maserati 全臺展示中心
  3. 合作時間:2025 年 6 月 16 日(一)至 11 月 30 日(日)
  4. 體驗方式:本活動需先至線上預約賞車,並於展間出示 COSMILE 會員卡頁面。預約成功後會由專人與您聯繫。
  5. 預約連結:https://bit.ly/202505_Coop_StarluxFirst_TAI

Bosch公布2024年臺灣市場營收數字,擴大交通事業通路布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以歐元計算則成長 9.2%,2024 年在臺灣市場的年營收再創新高。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 表示:「交通移動事業群為主要成長動能。我們為市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確保自身的競爭力,並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

對照 Bosch 在全球的總營收,2024 年總營業額為 903 億歐元,較前一年衰退 1.4%,經匯率影響調整後實質衰退約 0.5%;Bosch 在臺灣市場的表現則是相當亮眼,除了營收再創新高,成長率也高於全球平均表現。

Bosch Taiwan 經營團隊 (由左至右) 台灣博世智慧交通售後服務業務部總經理李添輝、台灣博世董事長石安德、博世 eBike 系統亞太區辦公室總經理霍華德、Bosch Sensortec 台灣暨東南亞業務部總經理黃維祥、台灣博世力士樂總經理陳俊隆,以及台灣博世原廠汽車零件業務部總經理楊建新
廣  告

交通移動事業群蟬聯 Bosch 在臺灣最大的營收來源,Bosch 穩固在摩托車防鎖死煞車系統 ABS 領域的領導地位。此外,Bosch 也透過策略性通路拓展,帶動旗下汽車售後市場成長,其中,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持續深耕臺灣的二輪與四輪市場。

Bosch 推出的汽車耗材類產品,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
Bosch 專為臺灣市場所導入的二輪機車專用機油,以及電池等產品。

此外,Bosch 亦專注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的開發與應用,成功在臺灣推動 ADAS 商用車應用,並且根據臺灣獨特的交通現況,因地制宜提供安全科技,導入能因應商用車特殊需求的 ADAS 解決方案。Bosch 也同步引入原廠等級的 ADAS 系統校準儀器,可提供消費者與車主,校準車輛的 ADAS 系統,維持安全性能。


Bosch公布2024年臺灣市場營收數字,擴大交通事業通路布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00:00:00

發文

#62092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以歐元計算則成長 9.2%,2024 年在臺灣市場的年營收再創新高。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 表示:「交通移動事業群為主要成長動能。我們為市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確保自身的競爭力,並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

對照 Bosch 在全球的總營收,2024 年總營業額為 903 億歐元,較前一年衰退 1.4%,經匯率影響調整後實質衰退約 0.5%;Bosch 在臺灣市場的表現則是相當亮眼,除了營收再創新高,成長率也高於全球平均表現。

Bosch Taiwan 經營團隊 (由左至右) 台灣博世智慧交通售後服務業務部總經理李添輝、台灣博世董事長石安德、博世 eBike 系統亞太區辦公室總經理霍華德、Bosch Sensortec 台灣暨東南亞業務部總經理黃維祥、台灣博世力士樂總經理陳俊隆,以及台灣博世原廠汽車零件業務部總經理楊建新
廣  告

交通移動事業群蟬聯 Bosch 在臺灣最大的營收來源,Bosch 穩固在摩托車防鎖死煞車系統 ABS 領域的領導地位。此外,Bosch 也透過策略性通路拓展,帶動旗下汽車售後市場成長,其中,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持續深耕臺灣的二輪與四輪市場。

Bosch 推出的汽車耗材類產品,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
Bosch 專為臺灣市場所導入的二輪機車專用機油,以及電池等產品。

此外,Bosch 亦專注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的開發與應用,成功在臺灣推動 ADAS 商用車應用,並且根據臺灣獨特的交通現況,因地制宜提供安全科技,導入能因應商用車特殊需求的 ADAS 解決方案。Bosch 也同步引入原廠等級的 ADAS 系統校準儀器,可提供消費者與車主,校準車輛的 ADAS 系統,維持安全性能。


米其林攜手2025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成就車隊「3次進站無需換胎」策略關鍵核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於晴朗的天氣中,由 AF Corse 車隊操刀的 83 號車組勇奪冠軍,為第 93 屆傳奇賽事劃下完美句點。賽事中 8 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全數搭載 Michelin 米其林輪胎出賽,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的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米其林輪胎提到,面對全程乾燥、日夜溫差劇烈的賽道條件,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憑藉出色的持久性和卓越的穩定性,成為車隊制定「三次進站無需換胎」策略的關鍵核心。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 8 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全數搭載 Michelin 米其林輪胎出賽,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的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此次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的整個賽事都沒有降雨,堪稱近年來氣候條件最為理想的一屆比賽,成功吸引逾 33 萬名熱情觀眾到場觀賽。米其林輪胎強調,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3 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隨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法拉利車型更連續 3 年在利曼 24 小時賽事中稱霸,並在進行中的 2025 年世界耐力錦標賽 (WEC) 前 3 站奪得冠軍,持續鞏固領先優勢。

米其林輪胎強調,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3 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2025 年利曼賽事是米其林循環經濟策略的新里程碑。透過與瑞典新創公司 ENVIRO 的合作,所有 Hypercar 組別在賽事中使用的輪胎,都將通過熱裂解回收技術,提煉出的碳黑、油料與鋼材,作為未來製程的再生原料,實踐材料循環與綠色製造。

米其林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目前展示用的可持續材料輪胎已採用 71%的可再生與回收材料,朝 2050 年實現 100%永續生產的目標邁出重要一步。這項技術現已應用於 H24EVO 氫能原型車及高性能純電動保時捷 GT4 ePerformance 的輪胎。

2025 年利曼賽事米其林與瑞典新創公司 ENVIRO 的合作,所有 Hypercar 組別在賽事中使用的輪胎,都將通過熱裂解回收技術,提煉出的碳黑、油料與鋼材,作為未來製程的再生原料,實踐材料循環與綠色製造。

2025 年款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系列賽事輪胎,完全透過模擬技術設計研發,大幅減少實體原型胎的消耗數量,此創新模式不僅降低環境影響,更有效最佳化輪胎在賽道上的實際表現。

Michelin 米其林預計在 2026 年,為世界耐力錦標賽的 Hypercar 組別提供全新「Race to VISION」輪胎,採用 50%可再生與回收材料,並配以獨具代表性的「Race to VISION」天鵝絨胎側設計,體現品牌追求極致賽道表現、致力實踐環境責任的理念。

2025 年款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系列賽事輪胎,完全透過模擬技術設計研發,大幅減少實體原型胎的消耗數量,此創新模式不僅降低環境影響,更有效最佳化輪胎在賽道上的實際表現。

2025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落幕,AF Corse車隊鎖定勝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於上週日在晴朗的天氣中,由 AF Corse 車隊操刀的 83 號車組勇奪冠軍,為這場第 93 屆的傳奇賽事劃下完美句點。在這場巔峰賽事中,八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並全數搭載米其林輪胎出賽,再度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無可撼動的極致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落幕,AF Corse 車隊鎖定勝局
廣  告

米其林賽車部門耐力賽計劃經理 Pierre Alves 表示:「此次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精彩非凡,整個賽事週末沒有降雨,堪稱近年來氣候條件最為理想的一屆比賽,成功吸引了逾 33 萬名熱情觀眾到場觀賽。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亦展現卓越多功能性,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三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且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隨著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

隨著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法拉利車型更連續三年在利曼 24 小時賽事中稱霸,並在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 2025 年世界耐力錦標賽(WEC)前三站奪得冠軍,持續鞏固其領先優勢。


節能效益更顯著、實測油耗18.83km/L–Toyota Alphard PHEV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於 2025 年 2 月媒體春酒活動上,就預告將替 Alphard 車系導入日規有追加的 Alphard PHEV 車型。該車型最早是日規於 2024 年 12 月推出,是 2.5 升自然進氣引擎與馬達結合的 PHEV 系統,根據 Toyota 的說法,是日本市場首款 PHEV 動力的 minivan 車款,純電續航力為 73 公里。

Toyota Alphard PHEV 最早是日規於 2024 年 12 月推出。

隨後臺灣市場就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正式發表新年式 Alphard,其主要將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加入、與繼有的 2.5 HEV 油電形成雙車型編成,售價分別為 6 座 PHEV 車型 330 萬、7 座 HEV 油電 316 萬,HEV 油電較過去調漲 1 萬,全車系也升級「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

PHEV 除採用專屬的 6 座設定外,在搭載 2.5 升引擎與 18.1kWh 鋰電池下,最大綜效馬力為 306 匹、比 HEV 車型 250 匹多出 56 匹,平均油耗由 HEV 的 15.5km/L、提升為 74.1km/L,NEDC 純電續航可達 80 公里。

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正式發表新年式 Alphard,其主要將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加入、與繼有的 2.5 HEV 油電形成雙車型編成,售價分別為 6 座 PHEV 車型 330 萬、7 座 HEV 油電 316 萬,兩者價差為 14 萬。

為探究 Alphard PHEV 實際的純電續航體驗,還有整體的真實能耗,U-CAR 試車組也以定型化 150 公里的 [U-CAR 平均油耗」測試路線,來實探其是否值得買家多花 14 萬、來獲得更好的節能表現。

多出 PHEV 些許專屬點綴,充電孔與日規有所不同

首先來看外觀,Toyota Alphard PHEV 與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差距甚微,基本上主要差在細部的妝點區隔,其餘部分則是大同小異。車頭一樣有著採用「公牛」的意象打造外觀,水箱護罩以大面積的灰色基底格狀式水箱護罩、搭配多個橫條鍍鉻點綴,搭配最上方的 3 眼式 LED 頭燈,呈現相當具霸氣與一體性的視覺。而 3 眼式 LED 頭燈靠外側的 2 顆燈組為 LED 近光燈、靠最內側的單顆則為 AHS 智慧型遮蔽遠光燈。

Toyota Alphard PHEV 與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差距甚微,基本上主要差在細部的妝點區隔,其餘部分則是大同小異。

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為 5,010x1,850x1,950mm、軸距維持 3,000mm,車側除了 B 柱的 Alphard 廠徽,第二排側窗也有做出動感的下切處理,並將肌理線條一路延伸至車尾整合電動尾門滑軌與 LED 尾燈組,鍍鉻窗框也從 B 柱以 L 型向前向上勾勒、並一路延伸到前方的三角窗。新年式全車系還加入電動「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滑門啟閉後就會自動伸出、退縮,整體作動相當迅速,也能讓二、三排乘員更容易上下車。

新年式全車系還加入電動「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滑門啟閉後就會自動伸出、退縮,整體作動相當迅速,也能讓二、三排乘員更容易上下車。

PHEV 車型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車側,其將足下的輪圈由 19 吋銀黑切削造型、改為更為具精緻旗艦造型的 19 吋亮銀鋁圈,配胎同樣維持 SUV 胎款 Michelin Primacy SUV+。另外在車身兩側的前門下緣亦因為動力更換,將其 Beyond Zero 識別由油電 HEV 字樣、改為專屬 PHEV 字樣。

PHEV 車型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車側,其將足下的輪圈由 19 吋銀黑切削造型、改為更為具精緻旗艦造型的 19 吋亮銀鋁圈。車門下緣將其 Beyond Zero 識別由油電 HEV 字樣、改為專屬 PHEV 字樣。

除此之外,Alphard PHEV 除車身左側的傳統加油蓋外,在車身的右側還另外加入充電孔的設置。不過不同於日規 Alphard PHEV 同時配置有 AC J1772 充電孔、DC 充電孔 CHAdeMO 規格的配置,臺灣市場規格僅有配置單一 AC 慢充 J1772 充電孔,其支援的最大充電功率為 3kW,可在約 5 小時 30 分左右充滿電,少了日規 DC 快充孔後臺灣將該處改為充電蓋置放處。

至於日規配置的 CHAdeMO 規格則是宣稱搭配 50kW DC 快充下,最快可於 38 分鐘充至 80%。但有鑑於臺灣市場快充大多轉向美規 CCS1、歐規 CCS2 兩大規格,就算國內車型加入日規的 CHAdeMO DC 充電機能,也不太能在臺灣市場現行充電網絡對應,國內 Alphard PHEV 車主大多還是需在自宅安裝 AC 慢充、才能發揮其電能優勢。

Alphard PHEV 除車身左側的傳統加油蓋外,在車身的右側還另外加入充電孔的設置,少了日規 DC 快充孔後臺灣將該處改為充電蓋置放處。
日規配置的 CHAdeMO 規格則是宣稱搭配 50kW DC 快充下,最快可於 38 分鐘充至 80%。

Alphard PHEV 在車尾也做出頭尾呼應的視覺效果,最主要 LED 尾燈也採用格狀式 3 層排列設計,塑造與車頭水箱護罩相襯的造型。以黑色為基底、搭配時下流行的中置 Alphard 字樣示人,Toyota 廠徽則上移與鍍鉻飾條結合,後擋玻璃內中央有整合數位後視鏡鏡頭。尾門的右下角則改為 PHEV 字樣、搭配標示 E-Four 四驅系統的銘牌。

Alphard PHEV 在車尾也做出頭尾呼應的視覺效果,最主要 LED 尾燈也採用格狀式 3 層排列設計,塑造與車頭水箱護罩相襯的造型。尾門的右下角則改為 PHEV 字樣、搭配標示 E-Four 四驅系統的銘牌。

多出專屬模式切換、電能選單,並改為 6 座配置

Alphard PHEV 在內裝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其不同 HEV 油電車型的 2+2+3 布局 7 座設定,PHEV 車型採用專屬第三排獨立雙座設計、形成 2+2+2 的 6 座專屬布局,原廠強調能為第三排乘客提供豪華、舒適與尊榮感兼具的駕乘享受。而 PHEV 車型同樣可選配黑色、或是米色內裝的選項。

Alphard PHEV 在內裝鋪陳基本與一般油電車型一樣,同樣可選配黑色、或是米色內裝,並且標配數位後視鏡、HUD 抬頭顯示器。
Alphard PHEV 同樣標配 12.3 吋數位儀表、14 吋中控螢幕。

不過就筆者實際觀察來看,Alphard PHEV 的第三排座椅差異最主要是少了中央頭枕、還有安全帶組,其餘部分基本相同,筆者相信就算是一般版 Alphard 7 座車型、也很少將第三排全數坐滿 3 人。因此此次 Alphard PHEV 車型改為 6 座,最主要的利多在於將第三排翻摺時少了需要拆裝中央頭枕的程序。

Alphard PHEV 的第三排座椅差異最主要是少了中央頭枕、還有安全帶組,其餘部分基本相同。
圖為身高 179 公分乘員示範於第三排乘坐。

其餘內裝的最大差異,最主要是 PHEV 車型中央鞍座除了保留 Eco Mode、Normal Mode 行車模式切換鍵外,另外加入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可強制充電)、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線傳排檔座則仍保留 S 檔與手動換檔撥片。

此外在中央 14 吋觸控主機中,PHEV 車型還在能源監視器中加入鋰電池組、純電、油電動力的即時動力切換顯示,耗能資訊也會在純電行駛時有 km/kWh 的歷史耗電資料供車主參考;另外其也有相關的專屬充電選單。

PHEV 車型中央鞍座除了保留 Eco Mode、Normal Mode 行車模式切換鍵外,另外加入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可強制充電)、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
PHEV 車型還在能源監視器中加入鋰電池組、純電、油電動力的即時動力切換顯示。
Alphard PHEV 也有相關的專屬充電選單,包含充電電流、電池加熱、電池冷卻等都可進行微調。

其餘豪華鋪陳方面,臺灣市場的第二排座椅等級,可說是類似結合日規頂規的 Executive Lounge、還有入門的 Z 版而成,最主要是國內少了日規 Executive Lounge 等級的 2 張座椅的獨立隱藏式桌板、還有 Nappa 真皮皮質設定,僅剩下中央走道可拉起的活動桌板。

臺灣市場的第二排座椅等級,可說是類似結合日規頂規的 Executive Lounge、還有入門的 Z 版而成,配置包含四區恆溫空調、64 色環艙氣氛燈、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等功能。

配置部分則包含四區恆溫空調、64 色環艙氣氛燈、15 支喇叭 JBL 環繞音響、中央車頂的 14 吋後座影音娛樂螢幕,Ottoman 雙座的通風加熱功能、按摩座椅功能,還有第二排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

第二排雙座還可在其內開啟電動按摩、分別有柔和/強烈 2 種段位可選。無線觸控面板最主要還可在「音訊」選單中,按下電源鍵讓後方 14 吋螢幕降下、還可調整螢幕的傾角,後座 14 吋螢幕中可選擇聆聽收音機、藍牙音樂、手機無線 Miracast 投影、或是用 HDMI 連接筆電投影,不過並沒有支援後座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連接。前座中控的雙平臺也僅有 Apple CarPlay 可無線連結,Android Auto 仍維持有線連結則稍嫌可惜。

按下電源鍵讓後方 14 吋螢幕降下、還可調整螢幕的傾角,後座 14 吋螢幕中可選擇聆聽收音機、藍牙音樂、手機無線 Miracast 投影。但無法使用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動態更為沉穩、動力更為出色

和泰汽車指出,本次新發表的 PHEV 車型搭載 18.1kWh 容量的高效能動力鋰電池,並將電池配置於靠近底盤位置,不僅有效降低車輛重心,還大幅提升行駛穩定性,強調實現從容與安全兼備的駕乘體驗。

此外,純電行駛下 NEDC 最長續航里程可達 80 公里,PHEV 車型採用同樣的 2.5 升 A25A-FXS 自然進氣引擎,但搭配 PHEV 動力組合、加上 E-Four 4WD 電子式四輪傳動系統,可提供充沛的動力輸出。配置由行星齒輪等組合成的 E-CVT 電子控制無段變速系統,但可透過換檔撥片模擬出 D 檔時 4 檔位切換、以及 S 檔時 6 檔位手動切換。

引擎本體最大馬力調降為 177 匹/6,000 轉、扭力降為 22.3 公斤米/3,600 轉,前馬達可輸出 182 匹、後馬達為 54 匹,最大綜效馬力達 306 匹,比起 2.5 升 HEV 車型的 250 匹多出 56 匹,PHEV 車型在能源署 NEDC 測試下,油耗表現來到 74.1km/L 的水準、用電效率則為 6.5km/kWh。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油箱容量從 60 公升、縮減為 47 公升。

PHEV 車型採用同樣的 2.5 升 A25A-FXS 自然進氣引擎,但搭配 PHEV 動力組合、加上 E-Four 4WD 電子式四輪傳動、-CVT 電子控制無段變速系統,最大綜效馬力達 306 匹,比起 2.5 升 HEV 車型的 250 匹多出 56 匹。

行車模式切換則有 Eco 鍵,按下 Eco 鍵可在 Eco、Normal 兩種行車模式間切換。但不同於 HEV 車型,PHEV 車型還有上述提及的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

其中長按「HV/EV Hold CHG」鍵會進入 CHG Mode 充電模式、此時車輛會用引擎強制替大電池充電,但此模式僅會充電到 80%,要充到 80%以上至滿電仍需靠外部 AC 充電槍才能達成。至於「Auto EV/HV」則是主要會先將 EV 純電電量耗盡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切換為燃油動力介入的 Hybrid 油電混合模式。

按下 Eco 鍵可在 Eco、Normal 兩種行車模式間切換。
PHEV 車型還有上述提及的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HV/EV Hold CHG」鍵會進入 CHG Mode 充電模式、此時車輛會用引擎強制替大電池充電,但此模式僅會充電到 80%。
「Auto EV/HV」則是主要會先將 EV 純電電量耗盡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切換為燃油動力介入的 Hybrid 油電混合模式。

將 Alphard PHEV 開起來後,筆者認為相較於先前接觸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印象,擁有綜效馬力 306 匹的 Alphard PHEV,即便是在 Eco 節能模式下,其動力衝勁也增加不少,想在市區讓 Alphard 輕快的驅策,自然已不是難事。

當然與擁有綜效 371 馬力、採用 2.4 升渦輪油電動力單元的 Lexus LM 500h 相較,Alphard PHEV 在動力上還是有絕對的落差,不會像 LM 500h 一腳踩下油門輪胎還會空轉般激進,但筆者認為 Alphard PHEV 的動力算是 Toyota Alphard / Lexus LM 家族中,最出色兼顧動力、節能需求的選項。

擁有綜效馬力 306 匹的 Alphard PHEV,即便是在 Eco 節能模式下,其動力衝勁也增加不少,想在市區讓 Alphard 輕快的驅策,自然已不是難事。

而且在底盤表現部分,確實如原廠所提及,Alphard PHEV 在底盤處加入 18.1kWh 鋰電池組後,其整體的下盤有著更為扎實、沉穩的態勢,在過彎時其在彎心的擺盪比起一般油電版本少,給予駕駛更足的駕馭信心。當然受限於 MPV 車型先天較高的車身,還有偏向舒適的懸吊設定,Alphard PHEV 的整體動態自然稱不上靈活,但只是在加入鋰電池組還有周邊調整設定下,筆者認為其整體動態更為偏向歐系 MPV 的底盤反應,車速與轉向拿捏得宜,仍能夠讓駕駛輕鬆在彎中轉移、或是進行車道變換。

Alphard PHEV 的整體動態自然稱不上靈活,但只是在加入鋰電池組還有周邊調整設定下,筆者認為其整體動態更為偏向歐系 MPV 的底盤反應。

而讓筆者驚豔的是,Alphard PHEV 在油電系統的切換過度也是可圈可點,展現身為 Toyota 旗艦油電車型的態勢,在引擎介入的瞬間都不會有太過明顯的震動或噪音,與 Corolla Cross Hybrid 等車在 NVH 隔音靜肅性的表現自然有極大差距,僅有按下 CHG 鍵長時間拉高轉速替鋰電池組充電下,Alphard PHEV 才會有較為明顯的噪音產生,但大部分時間防火牆的隔音工程仍是能進行阻隔。

Alphard PHEV?冽硃?餌頂蝯梁????漲銋?臬??舫?嚗??曇澈?摭 oyota?瘝寥頠????U€?

U-CAR[ 平均油耗 ]151 公里測試,實際油耗 18.83km/L

  1. 測試路線:石碇交流道為起始點,經 106 乙、臺 9 線北宜公路至頭城,經臺 2 線濱海公路穿越基隆市區,由基金交流道經國道 3 號、5 號返回。
  2. 測試天候:陰與陰有雨,氣溫約 17~20.8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度行駛,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啟用定速巡航功能,並開啟車輛搭載的各式節能模式與配備。以 EV/HV 模式、並搭配下坡時 EV 模式行駛。
  4. 測試速度:路段法定最高限速並開啟定速巡航系統。
  5. 冷氣空調:電子顯示空調調整至 24˚C,風量開到 2 段。
  6. 影音系統:開啟音響與中控主機,音量 60-70 分貝。
  7. 車上載重:2 位工作人員+攝影器材+其他行李與添重物品,總計約 200 公斤。
  8. 加油方式:熄火靜置 10 分鐘,以出發時的同一支加油槍加滿跳停後,靜置 10 秒鐘等油面回穩,再補 1 次跳停。

試駕當日取車時,由於原廠人員並未將車輛充至滿電,因此筆者在將車輛從取車點 Toyota 南港所、行車至出發點石碇中油建德加油站時,全力將 CHG 鍵開啟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充電,約莫讓車輛從石碇出發時能獲得約 26 公里的純電續航(儀表無法顯示電量%數),並將油箱按過去定型化模式跳停 2 次後,就將儀表重設出發。加滿油時儀表顯示油箱燃油可帶來 523 公里續航。

從 Toyota 南港所取車時,電量為全數耗盡的情形,因此筆者於前往我們定型化平均油耗測試點石碇前,沿路採用 CHG 鍵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強制充電。

而為避免 Auto EV/HV 模式下較易將鋰電池的電量較易耗盡的情形,筆者此次採取的作法是在 106 乙與台 9 線山路大部分的爬坡路段切換成油電行駛,在 106 乙過頂點後的下坡、還有九彎十八拐下坡路段則是轉為切換為純電 EV 模式,來觀察 EV 純電模式下在下坡回充的效率。最後在頭城開始台 2 線往北的濱海路段開始以 EV 純電模式行駛、觀察其在平面道路的純電續航與能耗表現。

筆者在將車輛從取車點 Toyota 南港所、行車至出發點石碇中油建德加油站時,全力將 CHG 鍵開啟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充電,約莫讓車輛從石碇出發時能獲得約 26 公里的純電續航(儀表無法顯示電量%數)。加滿油時儀表顯示油箱燃油可帶來 523 公里續航。

測試當天由於常碰到強降雨,多少讓其能耗造成影響。不過 Alphard PHEV 的動能回收效率仍是比預期出色,如通過新北與宜蘭縣界碑、俗稱「茶葉蛋」處的停車場時,儀表顯示原本純電續航剩餘為 25 公里,「滑」行 12 公里抵達平面頭城時,不僅引擎幾乎沒有啟動、還反而讓儀表純電續航補進 9 公里、來到 34 公里。

至於上述剩餘的純電續航 34 公里,我們在剩下的台 2 線濱海路段中,實際將上述剩餘電量耗盡時、車輛實際行駛了約 41.6 公里,推測其滿電在平面道路確實能有超過 60 公里續航、甚至接近 80 公里的水準。而且純電耗盡時,儀表的平均油耗顯示為 24.3km/L。

Alphard PHEV 的動能回收效率仍是比預期出色,如通過新北與宜蘭縣界碑、俗稱「茶葉蛋」處的停車場時,儀表顯示原本純電續航剩餘為 25 公里。
「滑」行 12 公里抵達平面頭城時,不僅引擎幾乎沒有啟動、還反而讓儀表純電續航補進 9 公里、來到 34 公里。
剩餘的純電續航 34 公里,我們在剩下的台 2 線濱海路段中,實際將上述剩餘電量耗盡時、車輛實際行駛了約 41.6 公里,差不多是從頭城段到新北福隆都是以純電行駛。電量耗盡時儀表顯示平均油耗為 24.3km/L。

最終回到出發點中油建德加油站時,車輛當天總計行駛 151.2 公里,行車電腦顯示油耗為 20km/L、平均電耗透過山路下坡的回充達到 13.2km/kWh,若出發時車輛為 100%滿電,相信要靠引擎出力「虧電」的情形更少、油耗會更為亮眼。

不過最終我們也只補進 8.028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以行駛 151.2 公里換算下,實測油耗來到 18.83km/L,與儀表所顯示的 20km/L 相去不遠,這樣的成績雖然與國內能源署揭示的 74.1 km/l 有落差,但實際上與日規較接近真實路況所揭示的 WLTC 平均油耗 16.7km/L 接近、甚至超越。以這樣 1 輛 300 多匹的 MPV 而言,這樣的油耗數據已算是相當出色。

最終回到出發點中油建德加油站時,車輛當天總計行駛 151.2 公里,行車電腦顯示油耗為 20km/L、平均電耗透過山路下坡的回充達到 13.2km/kWh。
最終我們也只補進 8.028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以行駛 151.2 公里換算下,實測油耗來到 18.83km/L,與儀表所顯示的 20km/L 相去不遠。
Toyota Alphard PHEV [U-CAR 平均油耗 ] 測試數據
總行駛里程 (km) 151.2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20km/L
添加油量 8.028
實際油耗(km/L) 18.83
圖為日規 Alphard PHEV 之 WLTC 能耗測試數據,日規 WLTC 平均油耗 16.7km/L、純電續航里程為 73 公里,比起國內揭示的 NEDC 數據更貼近真實情況。

就這樣被你征服─Aston Martin Vanquish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儘管「油電化」已是當前超級跑車與超級 GT 跑車發展的趨勢,但是 V12 引擎車型不但能提供強勁穩定的輸出,還能提供平順的運轉,並擁有獨特且迷人的聲浪;因此,即使造價高昂,且得面對越來越嚴苛的環保法規挑戰,但是 Aston Martin 依舊不想那麼早放棄 V12 車型,所以他們才會選在 2024 年的 9 月、為我們帶來了這款擁有 835 匹 (PS) 最大馬力與迷人體態的 Vanquish……

其實這次永三汽車提供我們試駕的 Vanquish,就是總代理 2025 年 1 月 16 日發表會的用車,亦即原廠亞太地區的巡展用車。

當經典與空力相遇

以英文「征服」為名的 Vanquish,不僅係 DBS 的後繼車款,且延續了過去兩款車型互為後繼車款的命名傳統,也是 Aston Martin 目前非限量車款中 (但 Vanquish 每年的產量不會超過 1,000 輛)、唯一搭載 V12 強力心臟的性能旗艦,擁有 4,850mm 的車長、2,120mm 的車寬與 1,290mm 的車高,並保留了長車頭、短車尾的超級 GT 跑車該有的線條與優雅。

Vanquish 的前身為 DBS Superleggera,所搭載之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擁有 725 匹的最大馬力,可於 3.4 秒內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極速可達 340 公里。

外型上,新世代 Vanquish 則是擁有經典 Aston Martin 的設計,並挹注了肌理感更明顯的品牌新世代設計語彙,所以你除了會在車頭看見內附鍍鉻橫柵且撞風面積增加 13%的「凸」字形水箱護罩,以及全新設計的矩陣式 LED 頭燈組,目光還會不自覺地被設計靈感源自 F1 賽車鼻翼的引擎蓋所吸引。

Vanquish 車頭可見撞風面積增加 13%的「凸」字形水箱護罩、全新設計的矩陣式 LED 頭燈組,以及設計靈感源自 F1 賽車鼻翼的引擎蓋。

來到車側,為了讓車身前/後配重比例更好、獲得更低趴的距地姿態,設計師在 Vanquish 的 A 柱與前軸之間、加長了 80mm (軸距 2,885mm),前葉子板與車門連接處則是與經典 Aston Martin 車型一樣,設計有一塊亮黑色倒三角造型的飾塊,且中央嵌有刻著白色「ASTON MARTIN」及紅色「V12」字樣的鍍鉻飾條,搭配隱藏式的車門把手與無邊框後視鏡。

Vanquish 前葉子板與車門連接處有一塊亮黑色倒三角造型的飾塊,中央嵌有刻著白色「ASTON MARTIN」及紅色「V12」字樣的鍍鉻飾條。

至於車尾部分,Vanquish 則是於尾廂鑲上一塊可同色或採亮黑處理、甚至能像試駕車一樣升級選配碳纖維的懸浮飾板,並配置採獨特 Kamm TailK 設計的寬體車尾、大型底盤分流器,以及上翹的大型鴨尾及四出佈局的排氣尾飾管 (試駕車還選配了能減輕 10.5 公斤的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既可在高速時提供下壓力,還能降低減速時的空氣阻力。

Vanquish 車尾的尾廂鑲有一塊可同色或採亮黑處理、甚至像試駕車一樣升級選配碳纖維的懸浮飾板,並配置大型底盤分流器、上翹的大型鴨尾,以及四出佈局的排氣尾管。
儘管車尾看不見大型固定尾翼,但是 Vanquish 尾廂的小鴨尾,依舊可讓它擁有出色的下壓力。

此外,這次我們試駕的 Vanquish,外觀方面不僅選用了 Q by Aston Martin (Q 客制部門) 特調的 Neutron White (電荷白) 車色,還選配了亮面深黑色碳纖維空力套件、碳纖維車頂 (標配為全景玻璃車頂) 與 21 吋星芒造型消光黑鍛造輪圈,並搭配了呼應內裝配色的藍色煞車卡鉗與碳纖陶瓷煞車系統。

試駕的 Vanquish 還選配了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且一樣為四出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也覺得淺色 Vanquish 車側的亮黑色倒三角飾塊有點高調,沒關係、除了可以選擇深色的車色外,我相信無所不能的 Q 客制部門,一定可以滿足所有想像的。

這次試駕的 Vanquish,外觀選用了 Q 客制部門特調的 Neutron White (電荷白) 車色、21 吋星芒造型消光黑鍛造輪圈,並搭配了呼應內裝配色的藍色煞車卡鉗與碳纖陶瓷煞車系統。

旗艦獨享的任性與浪漫

打開鵝翼式上掀車門後,水滴式設計、雙座佈局的座艙空間內,Vanquish 在駕駛座前配置了一個 10.25 吋全數位儀表板,除了可顯示各種駕駛資訊外,還能選擇雙環或單環的顯示方式,中控台的上方則有一個可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連接功能的 10.25 吋螢幕,下方則和 DB12、Vantage 一樣,整齊排列了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 (可切換行車模式)、極簡設計的金屬排檔桿,以及空調溫度、風量、排氣閥門、懸吊軟硬、座椅加熱/通風等駕駛人與乘客平日會用得到的按鍵與旋鈕,並沒有一昧的讓按鍵「觸控螢幕化」,深得我心。

Vanquish 採雙座佈局,駕駛座前配置了一個 10.25 吋全數位儀表板,中控台則有一具 10.25 吋螢幕,且標配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非常出色的 16 向電動調整 Sports Plus 運動跑車座椅。

此外,Vanquish 搭載了新世代 Aston Martin 附方向盤換檔撥片的三輻式多功能跑車方向盤,且標配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都非常出色的 16 向電動調整 Sports Plus 運動跑車座椅 (亦可選配碳纖維跑車座椅),以及由 Alcantara 類麂皮和半苯胺皮革製作的內飾,並標配附 15 支喇叭的 Bowers & Wilkins 頂級音響系統,能讓旅程兼顧熱血與舒適。

Vanquish 搭載了新世代 Aston Martin 附方向盤換檔撥片的三輻式多功能跑車方向盤,試駕車還選配了電熱保暖功能。
Vanquish 中控台的上方則有一個可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連接功能的 10.25 吋螢幕,下方則整齊排列了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 (可切換行車模式)、極簡設計的金屬排檔桿,以及空調溫度、風量、排氣閥門、懸吊軟硬、座椅加熱/通風等駕駛人與乘客平日會用得到的按鍵與旋鈕。

而且與所有 Aston Martin 車型一樣,Vanquish 車主當然也可透過 Q by Aston Martin 客制服務去搭配各種皮革的顏色與飾板材質,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

不過,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還是覺得不管 DB12 還是 Vanquish 都一樣,儀表板的字體真的稍微小了一點,而且車長比 2+2 座的 DB12 長,但雙座的 Vanquish、座椅後方能放隨身包的空間卻更小,車門飾板放置物品的橫式收納盒也有點淺,只能讓人有點擔心地放得下手機而已。

但,這也就是 Vanquish 作為品牌旗艦獨享的任性與浪漫了吧……

與 DB12 一樣,Vanquish 儀表板的字體也稍微小了一點,高速駕駛想看清楚顯示資訊時有點吃力。
廣  告

終究還是 V12 迷人

諾大的引擎室裡,Vanquish 搭載了品牌至今最強的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不但可輸出較市場上唯一同級競品:Ferrari 12Cilindri 更大的 835 匹 (PS) 最大馬力,高達 102.0 公斤米 (1,000Nm) 最大扭力也更勝對手一籌;而且這具 V12 引擎強化了汽缸體與連桿,並配置了低慣性、轉速提升 15%的全新渦輪,且增添「增壓儲備 (Boost Reserve)」功能,所以搭配 8 速 ZF 手自排變速箱與電子限滑速器 (E-diff) 後,Vanquish 不但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3 秒,還擁有高達 345 公里的極速表現。

Vanquish 搭載了 Aston Martin 至今最強的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可輸出 835 匹 (PS) 最大馬力與 102.0 公斤米 (1,000Nm) 最大扭力。
Aston Martin Vanquish 與 Ferrari 12Cilindri 性能比較
車型 Aston Martin
Vanquish
Ferrari
12Cilindri
國內建議售價 (元) 2,280 萬 2,403.8 萬
引擎形式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
6.5 升 V12
自然進氣汽油
變速箱形式 8 速手自排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驅動方式 前置後驅 前置後驅
最大馬力(匹) 835 830
最大扭力 102.0 69.1
0~100km/h(秒) 3.3 2.9
極速(km/h) 345 340

而且為了對應大幅提升的動力,Vanquish 除了採用黏合的鋁製車身結構與碳纖維車體外,還並搭載了 Bilstein DTX 自適應懸吊,且提供 GT、Sport 與 Sport+共三種駕駛模式,並擁有更粗的防傾桿、重新校準的電動輔助轉向系統和全新電子穩定控制系統,搭配前:275/35ZR21、後:325/30ZR21 的 Pirelli P Zero (PZ4) 車型專屬高性能輪胎。

Vanquish 提供 GT、Sport 與 Sport+共三種駕駛模式,駕駛人可藉由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進行切換。

不過,由於這次我們試駕的 Vanquish,是亞太區巡展發表用車、已到過中國與日本,也在這些地區進行過發表、認證與試車活動,所以車況與胎況都已經不太適合進行激烈操駕,甚至我們拿到車時,胎壓都還較原廠標準值多了 4psi,導致車輛低速行駛時、明顯多了一些碎震與彈跳,但還好胎壓調回標準值後,Vanquish 馬上便回復了它該有的行路質感。

雖然剛拿到車時,因為胎壓太高、導致車輛低速時多了一些碎震與彈跳,但還好胎壓調回標準值後,Vanquish 馬上便回復了它該有的行路質感。

重新發動引擎、熟悉地以預設之 GT 模式上路後,儘管最大馬力輸出點高達 6,500 轉,但是因為引擎轉速 2,00 轉時、Vanquish 就可穩定供輸 102.0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所以真的只需油門輕踩,你的全身都會感受到它源源不絕的力量,且力量給得非常線性、一點也不像渦輪引擎,反而有幾分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的調性,既受控又迷人,一直誘惑著你探索它的極限。

由於適當放大了車體,且將車身前/後配重的比例依舊控制在 51:49,所以 Vanquish 不只側頃抑制較 DB12 來得輕微、循跡表現也更佳。

彎道中,雖然 Vanquish 還是得克服前置引擎後驅 GT 跑車在上下坡時、重量移轉間的困擾,但是因為適當地放大了車體,且將車身前/後配重的比例依舊控制在 51:49,所以 Vanquish 不僅側頃抑制較 DB12 來得輕微、循跡表現更佳,只要切換到 Sport 或 Sport+模式,引擎「好球帶」還會馬上多出 250 轉,轉速的提升與懸吊反應亦會比 GT 模式來得更快,並會適時延後換檔與循跡系統的介入時機,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操控自主權與駕駛樂趣。

Vanquish 的力量給得非常線性、一點也不像渦輪引擎,反而有幾分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的調性,既受控又迷人。

略嫌美中不足的是,雖然這輛巡展車已換上了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但是即使在 Sport+模式下、打開排氣閥門,Vanquish 飽滿的排氣聲浪還是少了點清脆與高亢,不過,這應該也是為了符合環保法規的妥協了吧?

切換到 Sport 或 Sport+模式的 Vanquish,轉速的提升與懸吊反應都比 GT 模式來得更快,並會適時延後換檔與循跡系統的介入時機,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操控自主權與駕駛樂趣。

最後的 V12 馬丁?

儘管這次 Vanquish 的試駕,受到車況、胎況、環境與時間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你依舊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原廠想要將它打造為品牌非限量旗艦的用心,並被他們的堅持所征服,而且 Vanquish 不只是目前 Aston Martin 唯一搭載 V12 引擎的車型,更有可能就是最後一款配置 V12 心臟、最值得收藏的 Aston Martin……


搭購車回饋金與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中華e-Moving推基隆市換電車款EZ-R最低0元入手專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4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Moving 提到,根據基隆市環保局公布資訊與監理站領牌數據顯示,2024 年電動車專案,超過 2,500 名車主選擇 e-Moving,市占率近 20%,e-Moving 今年再擴大「基隆市公益青年就業電動機車補助計畫」購買車款,自 6 月起凡以白牌換購電車旗艦車款 EZ-R,感恩回饋購車金 19,900 元搭配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就可享有 0 元入手優惠。

e-Moving 今年再擴大「基隆市公益青年就業電動機車補助計畫」購買車款,自 6 月起凡以白牌換購電車旗艦車款 EZ-R,感恩回饋購車金 19,900 元搭配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就可享有 0 元入手優惠。

EZ-R 以超強產品力提供高性能馬達與穩定動力傳動,並搭載 ABS+TCS 安全煞車防鎖死雙系統,降低雨天急煞打滑風險,並採用高性能晴雨胎,具備優異排水與濕地抓地能力,提升彎道與濕地操控穩定性。此外,0-50km/起步僅 3.7 秒,扭力也較傳統燃油機車大,並採用美國 Gates 皮帶騎乘安靜加速穩定平順。

EZ-R 使用高張力碳纖皮帶傳動系統,延長使用壽命;另外具備專利雲端鑰匙,透過預先設定密碼,不需找鑰匙手機就可解鎖啟動車輛,並擁有 27.4 公升置物箱空間。

EZ-R 以超強產品力提供高性能馬達與穩定動力傳動,並搭載 ABS+TCS 安全煞車防鎖死雙系統,降低雨天急煞打滑風險。此外,0-50km/起步僅 3.7 秒,扭力也較傳統燃油機車大,並採用美國 Gates 皮帶騎乘安靜加速穩定平順。

升級LED大燈、新增車色,SYM三陽新年式全新迪爵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作為國內目前的暢銷車款 SYM 三陽全新迪爵,原廠於今 ( 6/19 ) 推出新年式改款車型,將大燈升級為 LED,安全更上一層樓,同時車款外觀更進化,新增獨立定位燈與「稀鈦銀」車色;獨立定位燈以新穎的設計勾勒車體線條,展現都市美學提升辨識度,搭配細膩的「稀鈦銀」車色在不同光源底下仍展現耀眼的一面,增添車款魅力。全新迪爵改款升級 LED 大燈不加價,現在入手享三重優惠,購車即享購車金 10,000 元 ( 直扣 ) ,首購加碼優惠 2,000 元 ( 電匯 ) ,還有 24 期 0 利率。

作為國內暢銷車款 SYM 三陽全新迪爵,原廠於今 ( 6/19 ) 推出新年式改款車型,將大燈升級為 LED,同時車款外觀更進化,新增獨立定位燈與「稀鈦銀」車色。
全新迪爵改款升級 LED 大燈不加價,現在入手享三重優惠,購車即享購車金 10,000 元 ( 直扣 ) ,首購加碼優惠 2,000 元 ( 電匯 ) ,還有 24 期 0 利率。

這次全新迪爵升級 LED 大燈、儀表搭載液晶時間顯示功能、QC3.0 USB 充電座,動力上搭載與日本京濱共同研發的『EnMIS 引擎科技』,依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最高為 62.4km/L,能源效率為 1 級;空間機能部分具備 37.5 公升的車廂表現,原廠強調能輕鬆放入兩頂 3/4 安全帽、雨衣、水壺等生活用品。此外,全新迪爵擁有 755mm 超低座高、689mm 超長坐墊,讓騎乘者與後座乘客都能坐的輕鬆舒適,孩童也能輕鬆上下車。

全新迪爵動力上搭載與日本京濱共同研發的『EnMIS 引擎科技』,依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最高為 62.4km/L,能源效率為 1 級。
廣  告

全新迪爵配有 CBS2.0 煞車系統,通過歐盟安全認證,SYM 獨家技術 CBS2.0 連動煞車系統能「自動」分配最佳煞車力道,有效縮短剎車距離 39%,讓煞停更快、更穩、更安全。


汰舊換新再加碼,民眾補助金額最高可達8千元,經濟部產發署修正3項電動機車補助要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日宣佈,對應中央政府 2050 淨零轉型的目標,以及提高民眾、共享運具業者轉換使用電動機車之意願,同步強化充換電站服務量能,經濟部已修正 3 項補助要點,分別針對消費者、共享運具業者、電動機車業者提供加碼補助措施。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日宣佈,已修正 3 項補助要點,分別針對消費者、共享運具業者、電動機車業者提供加碼補助措施。

民眾汰舊換新補助加碼 1 千元,補助金額合計最高可達 8 千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相關產業政策措施將視市場狀況滾動修正,並持續引領機車產業朝減碳及轉型目標邁進。首先,與一般消費者最相關的「汰舊換新」專案,將額外加碼補助 1 千元,意即民眾只要報廢一台 10 年以上的老舊燃油機車,並購買任一款由經濟部認可的電動機車,即可獲得加碼補助新臺幣 (下同) 1 千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相關產業政策措施將視市場狀況滾動修正,並持續引領機車產業朝減碳及轉型目標邁進。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民眾只要報廢一台 10 年以上的老舊燃油機車,並購買任一款由經濟部認可的電動機車,即可獲得加碼補助新臺幣 (下同) 1 千元。

針對汰舊換新加碼說明,若民眾以汰舊換新方式購入一輛電動機車,加上原本經濟部既有補助最高 7 千元,補助金額合計最高將可達 8 千元。而適用車款可參閱電動機車產業網 https://www.lev.org.tw/subsidy/cars。

適用汰舊換新補助加碼的用車款可參閱電動機車產業網 https://www.lev.org.tw/subsidy/cars。

共享電動機車最高補助金額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再來看到共享運具方面,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指出最高補助金額提高至每輛 4 千 5 百元。國內現有已有多家知名業者經營共享電動機車,並投入多個縣市營運使用,為鼓勵業者將車隊轉換為電動機車及擴大車隊規模,業者若選擇受認可車款,經申請核可後,每輛車的最高補助金額將由 3 千 5 百元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國內現有已有多家知名業者經營共享電動機車,並投入多個縣市營運使用。圖為示意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為鼓勵業者將車隊轉換為電動機車及擴大車隊規模,業者若選擇受認可車款,經申請核可後,每輛車的最高補助金額將由 3 千 5 百元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能源補充設施每座機組補助金額提高至 60 萬元

至於能源補充設施部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宣佈補助上限將提高至每座 60 萬元。產發署提到,換電站攸關交換式電動機車使用便利性,因此,為鼓勵業者建置大型站點或現地擴充機組,滿足熱區尖峰時段換電需求,每座機組補助金額將由 30 萬元提高至 60 萬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宣佈能源補充設施部分,每座機組補助金額將由 30 萬元提高至 60 萬元。圖為示意

[U-EV]將推出iX5 REx、綜效續航上看1,000公里?BMW傳出可能讓增程式電動車重出江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品牌近幾年採用汽/柴油輕油電、PHEV、BEV 純電、氫燃料電池等多元動力併進的策略下,初步獲得優異的成績,甚至其 BMW i 純電動車款更已在部分新車市場達 20%的銷售佔比。不過有鑑於增程式電動車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成長近 50%,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出,BMW 很可能會基於未來的 iX5 車系,按過去 BMW 增程式電動車 i3 REx 的邏輯、推出 iX5 REx,滿電與滿油綜效續航里程可上看 1,000 公里。

有鑑於增程式電動車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成長近 50%,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出,BMW 很可能會基於未來的 iX5 車系,按過去 BMW 增程式電動車 i3 REx 的邏輯、推出 iX5 REx。

BMW i3 車系自 2014 年推出時,就曾同步帶來名為 REx 的 Range Extender 增程式電動車版本,後續臺灣市場在 2020 年停售之時,當時的純電 i3、i3s 約僅有 200 公里續航;但搭載 647c.c.的直列雙缸引擎 i3 REx、i3s REx 版本, 就一舉將其綜效續航里程提升至 330 公里之譜。不過後來隨著 i3 在 2022 年停產,增程式電動車就暫時消失於 BMW 的市售產品序列中。

圖為 i3 REx。

而雖然 BMW 多元並進的策略,初步在全球市場取得不俗的成績,甚至執行長 Oliver Zipse 也指稱 BMW 集團在正確的時間、於市場上推出了正確的產品。不過除了 BMW 計畫在 2028 年推出試售的氫燃料電池車型,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也指出有鑑於中國市場包含理想 Li Auto 等品牌的增程式電動車銷售不俗,因此可能考慮讓 REx 增程式電動系列重出江湖。

圖為現行款 X5。
廣  告

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稱,接下來 BMW 可望在 2026 年會推出的 iX5 車系之中,追加名為 iX5 REx 的增程式電動版本選項,綜合續航里程約為 621 英里、相當於 1,000 公里,並且考慮主要在中國、歐洲、美國等地市場販售。不過被外媒 Auto News 問及此事,BMW 原廠發言人僅表示品牌將持續分析客戶需求和市場發展,並評估最適合的動力產品,並沒有正面回應。而有關相關後續發展動向,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攜手Google Cloud革新售後服務體驗,Hyundai導入AI技術助理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因應全球數位化趨勢,Hyundai 汽車臺灣總代理南陽實業正式宣布,已於 2025 年 6 月在全台授權服務廠全面導入與 Google 技術合作開發的「AI 技術助理系統(Nanyang AI Technical Assistant System)」,成為全臺汽車產業首創導入生成式 AI 於售後維修流程的品牌。此一創舉不僅領先業界,更成為 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轉型的重要展示案例。

Hyundai 汽車臺灣總代理南陽實業在全台授權服務廠全面導入與 Google 技術合作開發的「AI 技術助理系統(Nanyang AI Technical Assistant System)」作為亞洲首見的生成式 AI 應用案例,南陽實業也因此受邀出席 2025 年 5 月在香港舉辦的「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科技論壇」,並以此專案作為關鍵展示案例。

此次導入的 AI 技術助理系統,以 Google 最新 Gemini 語言模型為核心技術,整合 Hyundai 內部 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原廠技術通報、國內外維修案例、車主手冊與品保資料等關鍵知識。技師只需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輸入車型與故障代碼,或以自然語言提問,即可即時取得故障診斷建議與相關技術文件,大幅縮短資料搜尋流程。經實際測試,AI 助理平均可節省 75%的查詢時間,顯著提升維修效率與服務準確率。

AI 技術助理系統以 Google 最新 Gemini 語言模型為核心技術,整合 Hyundai 內部 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原廠技術通報、國內外維修案例、車主手冊與品保資料等關鍵知識。

作為亞洲首見的生成式 AI 應用案例,南陽實業也因此受邀出席 2025 年 5 月在香港舉辦的「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科技論壇」,並以此專案作為關鍵展示案例。南陽實業於會中分享本次導入成果與應用經驗,獲得 Google Cloud 亞太高層高度肯定。Google 亦表示,此案展現了生成式 AI 如何協助傳統產業實現知識標準化、流程優化與服務升級,成為雲端技術賦能產業轉型的成功典範。

南陽實業服務本部蔡承斌協理表示:「長年以來,售後維修作業高度依賴資深技師經驗,難以快速複製與傳承。透過 Google Gemini 所建構的 AI 助理,新進技師也能快速定位問題並獲得解決建議,縮短顧客等待時間,提升服務品質,真正實現知識即服務(Knowledge as a Service)。」

廣  告

AI 助理系統亦內建使用者登入管理、瀏覽紀錄追蹤與資訊安全防護機制,不僅強化內部營運效率,也確保顧客資料安全無虞。南陽實業強調,未來將持續深化 AI 與雲端技術應用,逐步擴展至銷售、客服與顧客關係管理等層面,打造全通路的智慧顧問式服務模式。


【試駕】小改款 Honda HR-V e:HEV Prestige試駕:油電車型終於導入!售價編成、外觀內裝、駕駛感受、優缺點短評|新車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00:00:00

發文

#620921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本集U-CAR受台灣本田之邀,來到墾丁試駕小改款 Honda HR-V,油電車型的駕馭有何特別之處?敬請鎖定我們的詳細報導!

[U-EV]全新純電小型概念車Super EV將首次亮相,Honda預告Goodwood速度嘉年華展演內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於 7 月 10 日~13 日在英國來舉行,Honda 近期也預告了這次活動的展演內容,其中二輪和四輪都會有產品展出。首先二輪方面,包含在 2024 EICMA 米蘭車展亮相的電子渦輪 V 型三缸引擎概念車、兩款概念車 EV Fun 和 EV Urban 也都會登場。四輪部分,已於此前就亮相的 0 SUV 和 Prelude 原型車都會亮相,其他參展車型還包括 CR-V e:PHEV、小改款 HR-V 和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等等。

不過這次展會重點之一可以放在 Honda 將首演全新電動概念車,原廠更是取名為「Super EV Concept」,其是定位在小型、緊湊型級距的車款,但原廠並未透露太多關於這輛車的訊息,屆時還有待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活動展開時來揭露更多相關資訊。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於 7 月 10 日~13 日在英國來舉行,Honda 近期也預告了這次活動的展演內容,其中二輪和四輪都會有產品展出。
二輪方面,包含在 2024 EICMA 米蘭車展亮相的電子渦輪 V 型三缸引擎概念車、兩款概念車 EV Fun 和 EV Urban 也都會登場。
已於此前就亮相的 0 SUV 和 Prelude 原型車以及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等等都會亮相。

全新純電產品將首次亮相

Honda 全新的電動子品牌 0 系列產品預計將於 2026 年陸續開始販售,包含 0 Saloon 和 0 SUV 兩款原型車都將量產上市,而在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即將展開之際,原廠更是預告將亮相一款全新的電動概念車 Super EV;Honda 表示,Super EV Concept 是一款 A 級小型電動車,追求 Honda 特有的駕馭樂趣,兼具便利性與駕控快感,設計理念是融合輕巧靈活的駕駛特性,以及令人振奮的動感體驗。

Honda 表示,Super EV Concept 是一款 A 級小型電動車,追求 Honda 特有的駕馭樂趣,兼具便利性與駕控快感,設計理念是融合輕巧靈活的駕駛特性,以及令人振奮的動感體驗。

現階段對於 Super EV Concept 的資訊很有限,不過就以它緊湊型的車格來看,外媒更比喻為 Honda e 後繼車;雖然原廠所釋出的照片中,Super EV Concept 被滿滿的偽裝貼紙給包覆,不過以車輛的輪廓來看,新車造型設計也較為方正,並帶有些復古可愛風格,同時原廠還提到,此車款也考慮到未來的全球市場,在本次活動之前,Honda 已在英國進行了道路測試。

廣  告

在賽車運動方面,在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舉行紀念 F1 誕生 75 週年與摩托運動 125 年歷史的特別展覽,Honda 也將作為 F1 歷史中的重要一員,參與此次活動,紀念其首次 F1 勝利 60 週年。因此,1986 年為 Honda 帶來首個 F1 車隊總冠軍的賽車「Williams Honda FW11」將登場,搭載當時擁有超過 1,050 匹馬力的 1.5 公升 V6 渦輪增壓引擎「Honda RA166E」,屆時當年的傳奇車手 Nigel Mansell 將親自來駕駛。

1986 年為 Honda 帶來首個 F1 車隊總冠軍的賽車「Williams Honda FW11」將登場,搭載當時擁有超過 1,050 匹馬力的 1.5 公升 V6 渦輪增壓引擎「Honda RA166E」,屆時當年的傳奇車手 Nigel Mansell 將親自來駕駛。

升級展示中心新增據點,Kia啟動商用車通路拓展升級計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為了讓全臺頭家們享有更便利的服務、更高品質的體驗,繼今年臺中豐原、高雄鳳山與南投草屯等據點陸續完成 Kia 新 CI 2.0 升級後,預計於 6 月完成苗栗市區、臺中沙鹿、彰化員林等三據點的升級,今年下半年將再陸續完成臺南永康、臺中太平、臺南北區、桃園中壢等共 10 間展示中心的新 CI 2.0 升級計畫。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預計 6 月完成苗栗市區、臺中沙鹿、彰化員林等三據點升級,下半年將再陸續完成臺南永康、臺中太平、臺南北區、桃園中壢等共 10 間展示中心的新 CI 2.0 升級計畫。

同時,今年也已同步拓展苗栗頭份、雲林虎尾 2 據點,Kia 期待以嶄新品牌風貌、完善通路體系、專業售服水準及貼心便利呵護,持續為全臺廣大的卡旺 K2500 企業夥伴們服務。歡迎全台頭家前往鄰近的 Kia 展示中心,體驗 Kia 卡旺「承載,更懂承擔」的頭家精神。

Kia 卡旺 K2500 推出限時入主即可享有同級首創 4 年 12 萬公里保固,更享高額零利率購車方案。
廣  告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為感謝所有頭家的支持,做每位 Kia 卡旺 K2500 頭家們最堅實的後盾,特別推出限時入主即可享有同級首創 4 年 12 萬公里保固,讓頭家們拼事業時更無後顧之憂。此外,更享高額零利率購車方案,減輕頭家們的營運資金壓力,讓 Kia 卡旺 K2500 持續扮演頭家們最可靠的夥伴。敬邀所有喜愛卡旺 K2500 的朋友至全省展示中心,親身體驗卡旺 K2500 挺頭家的「承載,更懂承擔」精神, 一同繼續奮鬥打拼!


轎車旅行車一次到位,入門導入e-TEC動力,售價129.8萬起2025年式Škoda Superb正式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原本傳出Škoda Taiwan 有機會在 2024 年底就導入國內市場的新世代 Superb,在 2025 年才陸續在國內認證相關資訊中現身,Škoda Taiwan 也在 5 月先行以媒體試駕活動開場,隨後再行預告 6 月下旬新世代 Superb 國內上市,為這款品牌旗艦作品做足準備。

Škoda Taiwan 正式發表大改款 Superb 轎車以及旅行車 Superb Combi 車系,首波雙車系皆為 3 車型編成設定,其中轎車售價為 129.8 萬元起,旅行車款 Superb Combi 新車售價則為 139.8 萬元起。

Škoda Taiwan 在上市活動中完整帶來 2025 年式轎車 Superb 以及旅行車 Superb Combi 車系,首波各自車系都是 3 車型編成設定,入門車型由搭配有 48V 輔助的 1.5 TSI e-TEC 擔綱,售價為 129.8 萬以及 Superb Combi 的 139.8 萬;中階與高階車型則是搭載 2.0 升 TSI 動力單元的 2.0 TSI Sportline,頂規由 4×4 四驅設定的 2.0 TSI 4X4 SportPlus 車型擔綱,價格則分別是 Superb 的 158.8 萬與 179.8 萬,以及 Superb Combi 的 168.8 萬及 182.8 萬。


Defender發表全新Defender Trophy探險挑戰賽,26年式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限定版同步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Defender 宣告將為新世代探險家打造全新的競賽舞臺,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靈感源自昔日經典越野挑戰賽事。Defender 表示,這項全新的挑戰賽預計於 50 多個國家及地區陸續展開,資格賽選拔將於今年啟動,於資格賽中脫穎而出的參賽者,將能夠晉級 2026 年 Defender 與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共同於非洲舉辦的全球總決賽。Defender Trophy 探險挑戰賽臺灣資格賽相關資訊與報名資格,日後將於 Defender 臺灣官方網站另行公告。

在此同時,全新 26 年式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同步亮相,提供兩款獨特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包含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並搭配專屬探險配備,新車引進完整規格配備與建議售價,將於今年稍晚於臺灣官方網站公告。

Defender 宣告將為新世代探險家打造全新的競賽舞臺,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靈感源自昔日經典越野挑戰賽事。Defender 表示,這項全新的挑戰賽預計於 50 多個國家及地區陸續展開,資格賽選拔將於今年啟動。
全新 26 年式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同步亮相,提供兩款獨特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包含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並搭配專屬探險配備。

專屬探險配件,展現獨有越野氣息

全新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的設計,致敬 Defender 品牌重返國際性的探險挑戰賽,搭配一系列精選探險配件,同時透過兩款傳承經典的專屬主題配色,展現屬於新世代的探險精神。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提供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兩款專屬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搭配引擎蓋、車身下方、煞車卡鉗與後拖車鉤採用對比鮮明的亮黑色飾面。

沙光深黃是以現代化風格,詮釋昔日 Defender 參與國際越野賽事使用的代表性色彩,而凱西克綠則是致敬 Defender 英國原創的探險精神,兩款塗裝皆可進一步選配緞光防護膜,為車身提供額外防護,讓車主能更加安心地挑戰極限,並且提升車輛耐用性。

全新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的設計,致敬 Defender 品牌重返國際性的探險挑戰賽,搭配一系列精選探險配件,同時透過兩款傳承經典的專屬主題配色,展現屬於新世代的探險精神。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外觀有著專屬妝點。

此外,專屬規格包含全新 20 吋亮澤黑色鋁合金輪圈,深色尾門護板、亮澤黑輪拱保護罩,以及亮澤黑前下護板,車身外觀運用獨特的 Trophy 專屬徽飾點綴引擎蓋與 C 柱車側飾板,搭配車尾 Trophy 徽飾銘板,讓這款限定版車型外觀更顯與眾不同;車室內裝採用 Trophy 發光車門踏板展現專屬識別,質感出眾的檀木黑溫莎皮革座椅讓強悍風格更顯奢華,外露式儀表板橫樑則施以車身同色塗裝,並搭配獨特的 Trophy 雷射蝕刻徽飾。

專屬規格包含全新 20 吋亮澤黑色鋁合金輪圈。
車室內裝採用 Trophy 發光車門踏板展現專屬識別,質感出眾的檀木黑溫莎皮革座椅讓強悍風格更顯奢華。

為了實現極致的越野性能,專屬配件包含遠征車頂架,能讓滿載裝備的旅程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並搭配方便取放車頂物品的黑色展開式車頂梯;亮澤黑外部側掛式裝備箱則能為泥濘、潮濕或沾滿沙土的物品提供額外存放空間。前後輪皆裝配經典擋泥板,以及用於過濾灰塵的加高空氣吸入孔。

為了實現極致的越野性能,專屬配件包含遠征車頂架,能讓滿載裝備的旅程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並搭配方便取放車頂物品的黑色展開式車頂梯;亮澤黑外部側掛式裝備箱則能為泥濘、潮濕或沾滿沙土的物品提供額外存放空間。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參賽者將面對重重關卡,以及一系列心理與體能挑戰,包含臺灣在內的各國家/地區資格賽將陸續開放申請,賽基本資格要求包含:參賽者須居住於活動參賽國家/地區,年滿 23 歲,能夠完成 50 公尺游泳,具備國際駕駛與旅行資格,並且能夠流利使用英語進行溝通。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全球總決賽預計將於 2026 年登場,自各國家/地區資格賽脫穎而出的優勝者將前進非洲,競逐史詩般的全球總決賽。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參賽者將面對重重關卡,以及一系列心理與體能挑戰。

全球總決賽的獨特賽制細節將於日後發表,參賽者將在一系列賽段中相互較量,上演一場史詩般的探險之旅;決賽將與 Defender 的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合作在非洲舉辦,參賽者將以兩人一組進行比賽,但採個人獨立計分制,排名最低的參賽者將能在每個賽段開始前,優先選擇潛在的隊友人選。

決賽將與 Defender 的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合作在非洲舉辦,參賽者將以兩人一組進行比賽,但採個人獨立計分制,排名最低的參賽者將能在每個賽段開始前,優先選擇潛在的隊友人選。

駕駛挑戰-團隊將穿越崎嶇的道路、佈滿岩石的陡坡與隱蔽的落差,這將是對駕駛能力和導航技能的嚴峻考驗
智謀挑戰-創新是成功的關鍵,團隊必須快速思考、巧妙行動並保持冷靜
體能挑戰-團隊穿越峽谷、跨越河流時,將是對體能、協調性和團隊合作的重大考驗

決賽團隊的競賽進展將與全球線上觀眾分享,觀眾將能藉此機會認識新世代的探險英雄,透過前幾輪競賽累積的基礎,全球總決賽的優勝者將有機會完成一項獨特的 Tusk 保育任務,讓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能夠發揮積極而恆久的正向力量。

廣  告

Defender 營運總監 Mark Cameron 表示:「數十年來,全球探險家與其社群始終是構築 Defender 品牌 DNA 的重要元素,其根源能追溯到 1948 年的 Land Rover 原創經典。這場獨特的全球探險挑戰賽將團結各個國家,讓參賽者齊心協力,穿越崎嶇的地形,克服極端的體能考驗完成各種任務,擁抱我們的使命感。」

「我們將與 Tusk 攜手合作,這段長達 20 多年的保育合作夥伴關係,讓我們能為新世代車迷打造一場史詩般的探險旅程。屆時賽事活動將透過線上平台與全世界分享,寫下我們引以為傲的傳承。如果你是那種勇於挑戰不可能,並且認同 Defender 永無止息探險精神的新世代探險家,歡迎共同加入這場為你而生的挑戰。」


Bridgestone普利司通回歸雪邦賽道,參與超級GT與GR86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宣布,將支持於 2025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馬來西亞雪邦國際賽道舉行的賽車活動,包括超級 GT 賽事回歸,及首屆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GR86 Cup Malaysia Series)登場。這也是普利司通自 2013 年以來首次重返雪邦賽道,展現品牌對卓越性能、創新技術與永續理念的承諾。超級 GT 賽事中有多支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頂尖車隊,而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也將由普利司通擔任獨家指定輪胎供應商。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宣布,將支持於 2025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馬來西亞雪邦國際賽道舉行的賽車活動,包括超級 GT 賽事回歸,及首屆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GR86 Cup Malaysia Series)登場。

普利司通為多支 Autobacs Super GT 頂尖車隊提供輪胎,包括衛冕冠軍 TGR Team au Tom’S。透過旗下高性能輪胎品牌 Potenza,普利司通運用先進科技滿足 GT 賽車對極限性能的需求,其專利技術 Ultimat Eye 能分析輪胎接地行為,優化胎面接地效果,並精準設計膠料配方與輪胎結構,實現卓越操控與性能表現。

廣  告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區銷售、行銷及永續發展副總裁 Seigo Hata 表示:「普利司通持續精進輪胎性能,根據各類賽事的使用條件及車手回饋進行改良,同時秉持核心理念『Tires carry life』,致力於開發安全的賽車輪胎。」並強調,賽車運動不只是競技場,更是創新的試煉場,推動尖端與永續技術的發展。


售價110.8萬元起、接單銷售至6月底,Honda Motorcycle發表2025年式Goldwing 50週年紀念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 1975 年誕生以來,Goldwing 一直是 Honda 集結傲人技術與熱情的代表之作,而在今日 ( 6/19 ) Honda Taiwan 發表了全新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並且為了慶祝此重大里程碑,特別邀請 Goldwing 車主以及貴賓一同參與此次別具意義的 50 週年紀念版發表會,現場集結超過 30 臺各年式 Goldwing。

自 1975 年誕生以來,Goldwing 一直是 Honda 集結傲人技術與熱情的代表之作,而在今日 ( 6/19 ) Honda Taiwan 發表了全新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正式售價分別為 : Goldwing Tour Airbag DCT/133.8 萬元/車色:波爾多金屬酒紅、永恆之金;Goldwing DCT/110.8 萬元/車色:消光金屬黑,採接單銷售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為了響應此里程碑,凡 6 月訂購並完成交車之 Goldwing 車主,即贈限量發行的初代與 50 週年車型「二合一」紀念模型與精裝紀念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訂購 50 週年紀念版再加贈 Premium Maintenance Plus。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正式售價分別為 : Goldwing Tour Airbag DCT/133.8 萬元/車色:波爾多金屬酒紅、永恆之金;Goldwing DCT/110.8 萬元/車色:消光金屬黑,採接單銷售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

2025 年式 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延續 Goldwing 50 年來的輝煌,以雙 A 臂式前懸吊搭配經典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並配備 7 速 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提供良好騎乘穩定性與線性的動力輸出,擁有最大 125 匹馬力和 17.3 公斤米扭力,無論在都會穿梭或山路彎道,都具備穩定流暢的騎乘感受,而獨特的慢速走行檔模式 ( 前進 1.8km/h,後退 1.2km/h ) ,讓移動龐大車身不再是挑戰。

2025 年式 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延續 Goldwing 50 年來的輝煌,以雙 A 臂式前懸吊搭配經典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並配備 7 速 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提供良好騎乘穩定性與線性的動力輸出,擁有最大 125 匹馬力和 17.3 公斤米扭力。
廣  告

在科技配備方面,7 吋 TFT 全彩儀表板清晰顯示各項車款資訊,包含騎乘模式與懸吊調整設定,讓騎士快速掌握所有重要資訊,並以 4 種騎乘模式,以及 HSTC 循跡控制與斜坡起步輔助系統,讓騎士可依路況隨心所欲地調整動力輸出特性,操控更加輕鬆自在。針對騎士與後座乘客的便利性進行全面升級,車輛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並可透過 Wi-Fi 無線連接,即可使用智慧型手機中的個人化資訊,例如通話與娛樂功能。

不僅如此,全新「Home Bar」功能將顯示於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介面上方,可輕鬆快速操作主要功能,帶來更直覺的體驗。此外,紀念版車型針對啟動動畫設計與 Smart Key 新增 50 週年專屬徽飾,致敬 Goldwing 半世紀傳奇旅程。

科技配備方面,7 吋 TFT 全彩儀表板清晰顯示各項車款資訊,包含騎乘模式與懸吊調整設定,讓騎士快速掌握所有重要資訊,並以 4 種騎乘模式,以及 HSTC 循跡控制與斜坡起步輔助系統。

台灣賓士高層人事異動,賴恩凱 (Mark Raine) 接任總裁暨執行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賓士於 2025 年 6 月 19 日宣布高層人事異動,自 2025 年 9 月 1 日 起,賴恩凱 (Mark Raine) 先生將接任台灣賓士總裁暨執行長一職,接替現任總裁 金恩中 (Eun Choong Kim) 先生。

台灣賓士於宣布高層人事異動,9 月 1 日 起將由賴恩凱 (Mark Raine) 先生將接任台灣賓士總裁暨執行長一職。

台灣賓士表示,賴恩凱先生自 2002 年即加入 Mercedes-Benz 集團,擁有逾 20 年橫跨德國、杜拜、馬來西亞、韓國及南非等市場的豐富國際經驗。近期他負責「Retail of the Future」策略相關業務,並領導海外區域的數位轉型、全方位通路及資訊策略等重點項目。賴恩凱先生的全球視野、穩健的領導風格與前瞻性思維,將為台灣賓士注入嶄新動能,推動業務持續發展。

廣  告

同時,台灣賓士誠摯感謝金恩中總裁在任期間對台灣賓士的卓越貢獻。他即將於 2025 年 9 月 1 日 起,調任韓國分公司產品與銷售副總裁一職。在其領導下,台灣賓士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推動多項創新專案,並穩固市場領導地位。台灣賓士亦衷心祝福金總裁在新的職位上再創佳績。


臺灣新車跟去年同期少賣2.7萬輛且衰退13.4%,產發署長透露若降汽車關稅僅適用美製車再掀波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美國宣佈暫緩實施對等關稅 90 天,換算截止日期就落在 7 月 5 日,因此,臺灣各界正苦等臺美貿易談判結果能順利出爐,好讓大家高懸的不確定感能消失。尤其是對關稅與貨物稅變動高度敏感的汽車市場,由於消費者預期關稅與貨物稅可能調降,而陷入觀望與遞延消費心理,已讓新車銷售市場陷於嚴峻的低迷。

然而,根據國內媒體的報導,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於 6 月 18 日出席公開論壇,主講美國關稅對臺衝擊議題時,透露如果臺美關稅談判涉及汽車關稅減讓時,將僅適用於雙邊協議範圍內,也就是美國製造的新車,其他國家並不會一體適用,至於汽車稅率如何調降是由談判小組協商,但是原則將以「先談關稅再談貨物稅」兩階段來檢討,以降低對產業的衝擊。雖然代表政府的談判小組尚未確認消息,產發署長此次表態,再次讓調降汽車關稅的關注點,重新聚焦到美國製造新車的範疇,也勢必讓紛紛擾擾的汽車雙稅調降議題再掀波瀾。

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圖片引自產發署官網。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新車市場慘兮兮,較去年同期少賣 2.7 萬輛且衰退 13.4%

首先,我們先從新車銷售數據來看。U-CAR 每個月初固定會推出臺灣新車銷售報告,讓讀者搶先掌握最新的汽車市場動態,而就截至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最新統計的領牌數據來看,臺灣新車市場確實慘兮兮,目前累積新車銷售量僅有 174,074 輛,相較於 2024 年同期累積的 200,963 輛,已經少賣了高達 2.7 萬輛新車,整體衰退幅度達到 13.4%,若回溯前幾個月的趨勢,年度差距幅度仍持續擴大中,從數據就能感受到市場氛圍的低迷。

若細部來看總市場排行榜前 20 名的品牌,除了由市場龍頭和泰汽車代理的 Toyota 與 Lexus 兩大品牌,強勢跨越 4 成市佔的 40.4%佔有率,並取得逆勢成長的成績,另一家就是在 J Space 全新商用車產品熱賣加持下,繳出 25.5%逆勢成長的 CMC 中華汽車。

除此之外,不論國產或進口陣營的其他 17 家品牌,跟 2024 年同期累積相比的成長率,全數是綠油油的負成長!從 U-CAR 所整理的數據資料來看,甚至不僅僅是個位數的微幅衰退,超過 30%以上巨幅衰退的品牌就有 10 家之多,尤其是面臨自製率挑戰的 MG,更是重摔超過 8 成以上!市場面之嚴峻可見一般。

汽車類相關稅收不容小覷,關稅、貨物稅、牌照稅與汽燃費總體課徵規模達 2,300 億元

近幾個月車壇討論的話題圍繞在關稅與貨物稅的調降上,這也衍生一項議題,大家對於臺灣汽車相關課稅規模到底多少的認知?畢竟,臺美貿易談判若最後決定從關稅與貨物相關稅基上調整,勢必對政府從關稅與貨物稅所徵收的稅收金額。

因此,U-CAR 也依據政府所公佈的 113 年財政統計資料,帶大家概略地瞭解相關的徵稅規模。首先,我們先從總體的關稅與貨物稅來看,113 年關稅課徵 1,609 億元、貨物稅課徵 1,612 億元、特種貨物稅與勞務稅 (俗稱奢侈稅) 66 億元,上述稅收規模達到 3,287 億元,占 113 年總稅收 3 兆 7,618 億元的 8.73%。

接著,我們進一步來看車輛相關的稅收。車輛類貨物稅 852 億元,占大宗的汽車類高達 808 億元,包括整車進口、國產車零件與售後保修零件的「車輛與零件類」進口關稅 504 億元,若由財政部於 4 月分赴立院報告的資料,可以進一步限縮汽車全年進口額為 2,651 億元,若以 17.5%關稅來試算則是 464 億元稅收。所以,若單就汽車在關稅與貨物稅,大致可以估算出是 464 億元加 808 億元,規模達到 1,272 億元,若把奢侈稅 66 億元關於汽車的稅收推估一半約 30 億元的話,合計關稅與貨物稅規模將超過 1,300 億元!

當然,依照臺灣目前的稅基規定,車輛除了關稅與貨物稅之外,還需課徵 5%營業稅,以及每年須繳繳交的牌照稅與汽燃費等規費,以 113 年的統計數據分別是 687 億元與 275 億元,最後,上述所有車輛類別的相關稅賦總計將超過 2,300 億元!這規模不容小覷的數據,也具體代表政府要變動相關稅收減徵時,必須審慎全盤考量。

廣  告

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製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產車版圖

最後,我們在將焦點回到進口車議題上,來看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國製造的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產車版圖!先前,U-CAR 在 4 月初就替大家整理 2024 年臺灣自美國進口新車的銷售數據,總體規模大約落在 1,5 萬輛左右,以品牌排行來看則是 Tesla、BMW、Mercedes-Benz 與 Toyota 為大宗,當時,U-CAR 也有推估若考量 BMW 豪華品牌平均單價較高,且 2025 年起 G45 世代的 X3 車系回歸美國製後,臺灣進口美國車金額最高的品牌,很可能會是 BMW。

不過,當時 U-CAR 的推論基礎,並沒有特別考量關稅調降僅限於美國製新車的條件。假設政府在臺美貿易談判後,決定朝此調降汽車關稅僅限於美國製新車,同時,鬆綁被美國特別點名,現行法規對於導入美規車的技術性門檻與配額限制等,勢必提高美國製新車的競爭力。

相信,將遠不只是現行進口美國製新車的這幾家品牌,只要該品牌車系在北美生產,整體估算後擁有成本優勢,未來將會有高機會改由美國進口導入。例如目前已有多款車系由北美進口的 BMW 與 Mercedes-Benz,是否會擴大從美國進口的產品線,以強化銷售價格競爭力;另外,向來由德國柏林廠供應的 Model Y,會不會改回美國產線來供應,以爭取更好的關稅條件,甚至,分別為日本原裝進口與在地國產化日系中型 SUV 的代表,Toyota RAV4 與 Honda CR-V 在北美也都有生產線,會不會在此波關稅變動下,改變生產地的布局?

光是試著推論上述這幾款車系的變動,就能夠想像對臺灣國產或進口車帶來結構性的衝擊,因此,政府在進行貿易談判與政策實施時,更應審慎評估、訊息溝通與做好因應措施。


創單圈紀錄,Porsche Taycan Turbo GT於美國Road Atlanta賽道及阿布達比Yas Marina賽道傳捷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Porsche 配備 Weissach Package 的 Taycan Turbo GT 已在美國 Road Atlanta 賽道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Yas Marina 賽道,為量產電動車樹立兩項新的單圈紀錄 。Patrick Long 在全長 4.088 公里的 Road Atlanta 賽道上,以驚人的 1 分 27.1 秒完成單圈 。這項新紀錄較 2020 年 Taycan Turbo S 創下的紀錄(1 分 33.8 秒)快了逾 6 秒 。

更多單圈紀錄:Taycan Turbo GT 於美國 Road Atlanta 賽道及阿布達比 Yas Marina 賽道再傳捷報。

這位同時身兼北美保時捷品牌大使的專業賽車手在締造紀錄後表示:「我預期轉向會很精準,但沒有想到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能如此完美地補償車身動態。」

此次成績是在多變的天氣條件下達成,當時環境溫度約為攝氏 24 度,賽道仍有部分濕滑處並逐漸乾燥 。相對地,Yas Marina 賽道的紀錄挑戰則在夜間進行,以避免白天極端高溫的影響 。常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GT 賽車手兼賽車學校教練 Ramez Azzam,以僅 2 分 07.2 秒完成全長 5.281 公里的 Formula 1 賽道單圈,僅比房車單圈紀錄慢 1.1 秒 。這項新紀錄已獲得阿聯酋賽車運動協會 (EMSO)的官方認證,成為 Yas Marina 完整 GP 賽道上最快的量產電動車。

Patrick Long 在全長 4.088 公里的 Road Atlanta 賽道上,以驚人的 1 分 27.1 秒完成單圈 。

Azzam 在贏得今年杜拜 24 小時耐力賽 GT4 組冠軍後表示:「電動車以直線加速快而聞名,但 Taycan Turbo GT 在完整單圈的表現上,才真正展現其強大實力。保時捷敏捷、完美平衡的懸吊系統與煞車,賦予我全力以赴所需的信心。」 在締造紀錄的過程中,Taycan 的儀錶板顯示環境溫度接近攝氏 28 度 。

全球更多 Taycan 紀錄

Road Atlanta 和 Yas Marina 賽道的兩項紀錄,延續 Taycan Turbo GT 的一系列輝煌成就 ,該車款是保時捷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量產車型 。近期,Felipe Nasr 於 2025 年 2 月在巴西聖保羅的 Interlagos F1 賽道,以僅 1 分 42.1 秒完成單圈 。這位三屆 IMSA 冠軍暨三次 Daytona 24 小時耐力賽冠軍,藉此為電動車創下新紀錄 。保時捷研發車手 Lars Kern 亦駕駛這款頂級 Taycan,締造驚人成績 。2024 年 10 月,他以 2 分 11.2 秒的成績,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創下首個官方認證的單圈紀錄 。

2024 年春季,Kern 已在 Weathertech Raceway Laguna Seca 賽道奪下榮耀 。他以 1 分 27.8 秒的成績完成單圈,比其他任何道路合法電動車的駕駛表現更為出色 。在此之前,Taycan Turbo GT 的原型車已在紐柏林賽道創下新的級別紀錄 。當時 Lars Kern 亦駕駛該車款,在北環賽道跑出僅 7 分 07.5 秒的單圈時間 。這比 Kern 於 2022 年 8 月駕駛配備性能套件的 Taycan Turbo S 跑車轎車所創下的上一項紀錄,足足快了 26 秒 。

Ramez Azzam 以僅 2 分 07.2 秒完成全長 5.281 公里的 Formula 1 賽道單圈,僅比房車單圈紀錄慢 1.1 秒 。

關於 Taycan Turbo GT 與 Taycan Turbo GT with Weissach Package

保時捷以 Taycan Turbo GT 和 Taycan Turbo GT with Weissach Package,完善其全電動跑車轎車系列的頂級產品陣容 。這兩款車型的後軸均採用更強大且更高效的脈衝逆變器,並使用碳化矽作為半導體材料 。兩款車的峰值功率在限定時間內均可超過 1,100 PS 。透過按下按鈕,Attack Mode 可在長達 10 秒內提供高達 120 kW 的額外動力 。該系統專為賽道使用而更加強化,其功能與保時捷在 ABB FIA 電動方程式世界錦標賽中使用的 99X 賽車相似 。動力提升的狀態將透過儀錶板上的倒數計時器顯示,並以速度計上動態的環形動畫呈現 。

藉由智慧輕量化結構措施,保時捷成功將 Taycan Turbo GT 的重量相較於 Taycan Turbo S 減少達 75 公斤 。多個碳纖維部件對此輕量化貢獻良多 。配備 Weissach Package 的 Taycan Turbo GT 專為賽道駕馭設計,並取消後排座椅,以實現更優異的馬力重量比 。
兩款車型均標配具備 GT 專屬調校的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之懸吊系統。在動態駕駛情況下,此懸吊設定透過輪載的均衡分配,確保車輛與路面幾乎完美的貼合。


[U-EV] 確認Goodwood速度嘉年華登場,Hyundai釋出Ioniq 6 N新車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於 2025 年 4 月 3 日在 2025 年韓國首爾移動展上,首度推出了小改款 Ioniq 6 車系,並新增 N Line 運動化套件車型,另外亦預告將在 7 月正式推出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近期 Hyundai 亦透過官方媒體網站釋出 Ioniq 6 N 新車預告,並確認新車將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推出。

而在國內市場部份,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已確認將導入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新車預計將在年底的臺北車展首演,但小改款 Ioniq 6 車系會否同步導入則尚未確認。

近期 Hyundai 透過官方媒體網站首度釋出 Ioniq 6 N 新車預告,並確認新車將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推出。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已確認將導入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預計將在年底臺北車展首演。

於小改款 Ioniq 6 車系發表時、即以局部車尾照現身的 Ioniq 6 N,此回新車預告雖仍未釋出完整的新車外觀,但已可見到 Ioniq 6 N 將有與 Ioniq 5 N 相仿的前保桿雙色空力套件設計,同時在車寬部份也預計將較一般車型有明顯增加,藉此容納更寬的胎圈配置,而車尾的大型固定式尾翼,也將成為 Ioniq 6 N 外觀重要的辨識特徵,原廠也強調新車將具備優異的空氣力學表現。

Ioniq 6 N 將具備專屬空力套件設計,車尾大型固定式尾翼將成為外觀重要的辨識特徵。
廣  告
外媒指出 Ioniq 6 N 將有望採用來 Ioniq 5 N 的動力架構,採雙馬達四驅動力設定,具備 650 匹馬力綜效輸出表現。

而在動力設定上,雖然原廠尚未釋出相關資訊,但據外媒報導指出,Ioniq 6 N 有望沿用來自 Ioniq 5 N 的基礎動力架構,透過雙馬達電子四驅動力設定,可提供達到 650 匹馬力的綜效輸出表現,同時也將搭載 84kWh 電池,此外包含可模擬自手排變速箱換檔轉速音效的 N e-Shift 換檔模式、N Active Sound +音效功能、N Drift 甩尾模式等,也有望出現在 Ioniq 6 N 的配備清單中。


隨iOS 26同步亮相,新世代Apple CarPlay增加多項實用功能,自定義顯示風格升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於近日登場,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成為眾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其中廣泛應用於當今世代車款的 Apple CarPlay 也同步迎來升級,Apple 強調針對顯示風格進行調整,包含介面精緻度提升,以及強化自定義程度、資訊整合豐富度,也再次回顧 5 月份推出的 CarPlay Ultra 車載資訊娛樂整合系統。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於近日登場,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成為眾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中,Apple CarPlay 在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同步迎來升級,針對顯示風格進行調整,包含介面精緻度、使用便利與直覺性進行提升。

新增通話顯示導航、emoji 快速回覆功能

Apple 表示,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針對 icon 的呈現風格調整,可依循用戶裝置的設定,對應日間/夜間模式,並調整色調。至於新增功能方面,則強調與手機裝置的連結性,包含通話時可維持顯示地圖導航畫面、使用 emoji 快速回覆訊息傳送表情貼、顯示最近訊息摘要等。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針對 icon 與顯示畫面的呈現風格調整。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依循用戶裝置的設定,對應日間/夜間模式,並調整色調。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新增通話時可維持顯示地圖導航畫面的功能。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新增使用 emoji 快速回覆訊息傳送表情貼的功能。
廣  告

自定義豐富程度提升,整合裝置多方資訊

Apple CarPlay 進入 iOS 26 版本之後,可提供用戶自定義頁面 Widgets,形式接近可自訂義手機常用功能畫面,整合提供行程摘要、智慧居家裝置連動顯示、天氣預報等,更加入如顯示航班資訊、抵達時間等內容,讓駕駛可以輕鬆將重點資訊整合於顯示畫面上。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提供用戶自定義頁面 Widgets,整合提供行程摘要、智慧居家裝置連動顯示。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顯示天氣預報、股票資訊等內容。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加入如顯示航班資訊、抵達時間等內容,讓駕駛可以輕鬆將重點資訊整合於顯示畫面上。

CarPlay Ultra 再度登上 WWDC 2025,多工整合數位座艙

5 月份 Apple 推出的新世代汽車資訊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也在本次 WWDC 2025 再次登場,延續先前提到的多元化功能發展,CarPlay Ultra 將可以擴增應用範圍至多個車室螢幕,除了數位儀表可調整行車資訊、顯示風格之外,可視車輛整合程度,進行空調、溫度、駕駛輔助系統等設定。

5 月份 Apple 推出的新世代汽車資訊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也在本次 WWDC 2025 再次登場。
CarPlay Ultra 將可以擴增應用範圍至多個車室螢幕。
CarPlay Ultra 支援數位儀表調整行車資訊、顯示風格,同時可視車輛整合程度,進行空調、溫度、駕駛輔助系統等設定。

據瞭解,CarPlay Ultra 首波將於北美市場釋出,開放功能仍需對應不同汽車品牌釋出的權限,Apple 提到,首批支援的車款為 Aston Martin DBX、Vantage、Vanquish 與 DB12 等,後續將持續與全球汽車品牌攜手,擴展應用至包含 Ford、Volvo、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CarPlay Ultra 首波將於北美市場釋出,開放功能仍需對應不同汽車品牌釋出的權限。
CarPlay Ultra 首批支援 Aston Martin 旗下車款,後續將持續與全球汽車品牌攜手,擴展應用至包含 Ford、Volvo、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Nissan第3代Leaf推兩種電池容量、最大續航604公里,支援最高150kW快充功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在一連串預告與暖場後,在 2025 年 6 月 17 日正式發布第 3 代 Leaf 的完整產品資訊,雖然從發展歷程來看其隸屬於第 3 代,但與前輩們的中型掀背車格已經完全不同,換上了帶有 Coupé輪廓線條跨界元素、尺碼接近中小型的 SUV 產品定位,更給人一種小號 Ariya 的「純電家族」感覺。

Nissan 正式發表新世代 Leaf 車系,取消原先掀背車格改以跨界 SUV 形象出現,這一點與 Ariya 有不少相似之處。

全新世代 Leaf 目前原廠尚未公布價格設定,預計在第三季末陸續於美國上市、歐洲市場展開預定,歐洲市場交車時間要到 2026 年初,至於產地部分,3 代 Leaf 將會在日本栃木縣以及英國 Sunderland 兩個產地投產。

新世代 Leaf 車尾燈組造型相當獨到且具辨識性,車門把手也採用隱藏式設計,原廠表示新世代 Leaf 風阻係數為 0.25。

先前預告資訊中 Nissan 就已經揭露了些許產品資訊,包含了車頭造型、車內可變色玻璃天窗、支援 V2L、V2X、V2H、V2G 等,跨界設計元素導入的新世代 Leaf,車尾輪廓線條成為最大視覺重點,有如跑車般的短短俏線條走勢,車尾甚至有著微微上翹的尾翼造型,車尾燈組更是吸引目光,搭配兩側後輪輪拱略為外擴之張力。

新世代 Leaf 車身長度落在 4,405mm,軸距則是在 2,690mm 的設定。

新世代 Leaf 風阻係數為 0.25,車身長度落在 4,405mm,軸距則是在 2,690mm 的設定,相比於 Ariya 的 4,595mm 車長、2,775mm 軸距設定似乎尺碼上看來不會差太多,但仔細對比卻可以感覺到 Leaf 似乎更多了點活潑,Ariya 則是比較沉穩的高階屬性,或許在各地市場發表會在配備做出調整,但相近的產品定位消費族群也會有所重疊,屆時價格設定自然也就格外重要,才能有更明確的市場區隔。

Nissan 共計推出有雙 12.3 吋、或是雙 14.3 吋的兩種數位駕駛座艙陳設。

車室空間布局可以看出更多數位科技呈現,同時也與當前自家電動車代表的 Ariya 有所區隔,沒有排檔座或排檔桿設計,而是在中央出風口下方設計有檔位按鈕,不過中央出風口上緣的空調操作介面,觸控式的設計很直覺就會與 Ariya 進行印象連結。同樣是將儀表與中控螢幕連成一塊地駕駛座艙鋪陳,Nissan 共計推出有雙 12.3 吋、或是雙 14.3 吋的兩種設定,因應不同市場、不同產品級距得以調整。

Nissan 為 Leaf 導入電致變色玻璃天窗,透過變色功能取代遮陽板的設計。

針對空間駕乘舒適性,除了先前 Nissan 已經公布了的電致變色玻璃天窗,透過變色功能取代遮陽板的設計,能賦予更出色的頭部空間,尤其是車尾 Coupé線條斜削而下,還是多少犧牲了空間表現,而變色玻璃天窗則能有所彌補;Nissan 公布的數據顯示,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37 公升,電動尾門以及偏於規整的行李廂出入口,皆是為提升空間運用的靈活及便利性,部分車型還配備有行李架來搭配橫桿使用。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37 公升,並導入有電動尾門提供整體便利性。

與 Ariya 相同的,是 Nissan 新世代 Leaf 同樣也有大小兩種容量的電池配置,分別是實際可用 52kWh、實際可用 75kWh 兩種版本,不同的是 Leaf 車系目前並沒有提供四驅雙馬達版本;52kWh 容量版本車型前軸馬達可供應 130kW、約 176 匹 (ps) 馬力、35.2 公斤米扭力的輸出。75kWh 容量版本的動力數據則是 160kW (218 匹)、36.2 公斤米。

廣  告

原廠目前公布的兩種電池容量,預估之 WLTP 續航成績分別是 436 公里與 604 公里,在 DC 直流電快充功率部分支援最高 150kW,這一點比起 Ariya 的 130kW 有所提升,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約莫為 35 分鐘;Nissan 也特別溝通前驅馬達的設計,採用的 3 合 1 EDU 電能驅動單元體積縮小 10%,配合上安裝架構上的著墨,震動減少了 75%,從而進一步提升操控表現。


Bridgestone普利司通輪胎夏季促銷,攜手李多慧與紛絲互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為回饋消費者,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攜手人氣啦啦隊女神李多慧與 Niseko 新雪口乳雪糕,推出「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消費者只要於全台任何一間普利司通輪胎本活動授權店家購買 Turanza、Alenza、Potenza 或 Ecopia 任一系列的四條輪胎,即可獲得限量好康。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為回饋消費者,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攜手人氣啦啦隊女神李多慧與 Niseko 新雪口乳雪糕,推出「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

此外,普利司通於活動期間特別邀請李多慧擔任活動驚喜嘉賓,親臨台中五洲輪胎館、嘉義嘉雲南輪胎館及桃園祥建輪胎館,與符合活動資格的粉絲近距離互動、開心合照,大展親和陽光魅力,讓全台粉絲都有機會享受與偶像同框的珍貴時刻。

廣  告

「普利司通包冰涼」活動資訊

  1. 活動時間: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
  2. 活動內容:於全台任何一間普利司通輪胎本活動授權店家購買 Turanza、Alenza、Potenza 或 Ecopia 任一系列的四條輪胎,即可獲得限量好康
  3. 李多慧互動實體活動地點:
  4. 台中—五洲輪胎館(台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 15 號)
  5. 嘉義—嘉雲南輪胎館(嘉義市西區玉山路 318 號)
  6. 桃園—祥建輪胎館(桃園市蘆竹區大新路 181 號)

敲碗許久終於到來─Honda HR-V e:HEV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 Honda 全球目前的產品來看,最重要的車款莫過於 CR-V,而作為本田的兩款長青樹 Civic 與 Accord 也不可忽視,不過隨著休旅車壇的浪潮來臨,中小型定位的 HR-V 對於 Honda 來說也相當關鍵,包含臺灣在內,HR-V 在日本、東南亞市場或是歐洲地區都是本田很依賴的產品。

而自台灣本田於 2016 年導入了第 2 代、2022 年引進 3 代 HR-V 後,在國內的銷售數也已超過 6 萬輛,不過在 3 代 HR-V 登場時,動力部分僅提供單一汽油選擇,並未導入 e:HEV 油電動力,這點確實也較為可惜,畢竟相同平臺之下的 Fit,引進之時就擁有汽油與油電的動力選擇。

在 3 代 HR-V 登場時,動力部分僅提供單一汽油選擇,並未導入 e:HEV 油電動力,這點確實也較為可惜,畢竟相同平臺之下的 Fit,引進之時就擁有汽油與油電的動力選擇。

隨著海外市場陸續在 2024 年發表了小改款 HR-V 車系之後,台灣本田也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帶來了中期改款的 HR-V,最大重點莫過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也是繼 Fit 和 Civic 後,國內 Honda 產品中第 3 款具備 e:HEV 的車型。在車型編成部分,小改款 HR-V 提供 1 款汽油、3 款油電的設定,不難看得出接下來 HR-V 會將重心放在油電車型上;在售價部分,全車系價格為 79.9 萬元~98.5 萬元。

隨著海外市場陸續在 2024 年發表了小改款 HR-V 車系之後,台灣本田也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帶來了中期改款的 HR-V,最大重點莫過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也是繼 Fit 和 Civic 後,國內 Honda 產品中第 3 款具備 e:HEV 的車型。

就先簡單提到小改款 HR-V 這次的更新變化,嚴格來說外觀設計並不是太大的重點,車內方面則是在部分地方進行升級,包含消費者很注重的儀表、中央車機等等,同時 Honda Sensing 系統也有所強化;不過若我們撇除掉外型與配備等地方,e:HEV 才是這回小改款 HR-V 的關鍵,在駕駛感受層面、油耗成績 ( 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為 23.5km/L ) 會是全新體驗,不過筆者認為,若能把 e:HEV 油電動力更早一點導入就好了...

簡單提到小改款 HR-V 這次的更新變化,嚴格來說外觀設計並不是太大的重點,車內方面則是在部分地方進行升級,同時 Honda Sensing 系統也有所強化;不過若我們撇除掉外型與配備等地方,e:HEV 才是這回小改款 HR-V 的關鍵。

外型微幅修飾,但好像可以再一點甚麼...

就以 Honda 原廠對於自家產品的中期改款來看,不管是外觀或是內裝,整體變化幅度真的就是「小針美容」,甚至若說是新年式更新也不為過。而當筆者看到小改款 HR-V 在日本首發時,在與現在台灣本田所帶來的小改款 HR-V 相比,心中卻是有一點小失望。

先看到車頭部分,小改款 HR-V 最明顯不同之處就在水箱護罩設計,整體輪廓進行了些調整,以更為方正的輪廓來呈現,與之相配就是全新帶有藍色邊框的 H 廠徽,另外在保險桿也做了點修飾,至於連接兩邊尖銳頭燈的中間柵欄條採黑化設計,並賦予加粗的視覺效果。我們這次所試駕的 Prestige 車型,因此配有了序列式 LED 前方向燈、LED 前霧燈等配備。

看到車頭部分,小改款 HR-V 最明顯不同之處就在水箱護罩設計,整體輪廓進行了些調整,以更為方正的輪廓來呈現,與之相配就是全新帶有藍色邊框的 H 廠徽,另外在保險桿也做了點修飾。
這次所試駕的 Prestige 車型,因此配有了序列式 LED 前方向燈、LED 前霧燈等配備。至於連接兩邊尖銳頭燈的中間柵欄條採黑化設計,並賦予加粗的視覺效果。

走到車側,小改款 HR-V 依然維持鮮明緊湊、有力的設計風格,車身尺碼為車長 4,330mm、車寬 1,790mm、車高 1,590mm、軸距 2,610mm,前述筆者所提到有小小失望的一個地方就是足下 17 吋輪圈,小改款依然維持相同設計,並未導入海外市場另一款較動感的輪圈 ( 18 吋 ) ,這點也稍微可惜了一點。( 筆者滿期待新的輪圈設計,原先的造型稍微保守、樸素,相比之下另一款更有質感與動感氛圍 )

走到車側,小改款 HR-V 依然維持鮮明緊湊、有力的設計風格,車身尺碼為車長 4,330mm、車寬 1,790mm、車高 1,590mm、軸距 2,610mm。
前述筆者所提到有小小失望的一個地方就是足下 17 吋輪圈,小改款依然維持相同設計,並未導入海外市場另一款較動感的輪圈 ( 18 吋 ) ,這點也稍微可惜了一點。

來到車尾,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這邊也是另一個筆者覺得可惜的地方,就是燈組下緣造型並未跟隨海外市場的紅色線條方式劃分,雖然這並不是說很明顯的變化,但如果能從些小部分做些改變,多少也能增加一點新鮮度。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這大概就是車尾最大的不同吧!另外全車系皆配有尾門 Walk-Away Lock 離開自動上鎖功能,油電車型更是標配感應式啟閉電動尾門。

來到車尾,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這邊也是另一個筆者覺得可惜的地方。
燈組下緣造型並未跟隨海外市場的紅色線條方式劃分,雖然這並不是說很明顯的變化,但如果能從些小部分做些改變,多少也能增加一點新鮮度。
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這大概就是車尾最大的不同吧!
全車系皆配有尾門 Walk-Away Lock 離開自動上鎖功能,油電車型更是標配感應式啟閉電動尾門。

國內的小改款 HR-V 外型變化幅度確實有點很小,不過跟隨著小改款 Civic 的更新規劃,台灣本田也帶來了 HR-V 專屬的無限 Mugen 套件 ( 優惠價 14 萬元 ) ,包含車頭下擾流、水箱護罩飾條、車側擾流側裙、車尾擾流翼等地方都有獨有設計配件,也增添了新車一些熱血氛圍,或是說彌補了外觀設計變動較小的遺憾。

跟隨著小改款 Civic 的更新規劃,台灣本田也帶來了 HR-V 專屬的無限 Mugen 套件 ( 優惠價 14 萬元 ) 。
圖為 Mugen 套件車型。

車內維持既有布局設計,細節處更新、數位科技強化

我們走進車內,小改款 HR-V 整體布局大致也維持原先的設計,並在一些部分進行更新及優化。首先,方向盤維持三幅式造型,右側按鍵主要是輔助系統功能的啟用,包含 ACC 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和 LKAS 道維持輔助系統等等,左側則是娛樂功能的功能,包含音量大小和電話接聽等,而在導入油電動力後,方向盤後方的快撥鍵就是動能回收功能,並且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我們走進車內,小改款 HR-V 整體的布局大致也維持原先的設計,並在一些部分進行更新及優化。
方向盤維持三幅式造型,右側按鍵主要是輔助系統功能的啟用,左側則是娛樂功能的功能,方向盤後方的快撥鍵就是動能回收功能,並且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動能回收功能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往前看,科技系統的強化之一就在儀表板,汽油車型採用雙環式、搭中央 4.2 吋數位資訊顯示幕的配置,而這回油電車型的儀表布局則很有意思,右邊依然是傳統指針式的時速表,不過在少了汽油車型舊有的轉速表後,左側和中央就構成了 7 吋彩色液晶顯示幕,左邊能看到油電系統的出力畫面、功率流、行駛里程等等訊息。

中間部分大多維持原本設計,包含輔助駕駛啟用的畫面與時速等等,至於下方則能顯示動能回收的段數,駕駛模式也會出現在此。整體來說,在導入油電科技後,為能對應到電能科技的系統,原廠也同步將前方的儀表進行數位化升級。

科技系統的強化之一就在儀表板,雖然右邊依然是傳統指針式的時速表,不過在少了汽油車型舊有的轉速表後,左側和中央就構成了 7 吋彩色液晶顯示幕,左邊能看到油電系統的出力畫面、功率流、行駛里程等等訊息。
中間部分大多維持原本設計,包含輔助駕駛啟用的畫面與時速等等,至於下方則能顯示動能回收的段數,駕駛模式也會出現在此。

中央資訊娛樂螢幕雖然維持 8 吋,不過其導入了新的主機系統,並且這套系統是由 Panasonic 所提供,當然也支援了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功能,實際使用上介面的順暢性也相當不錯,不過筆者認為選單功能稍微單調一點,倒車顯影畫面的表現則普普通通,至於環景影像輔助必須是在頂規的 Prestige Super Edition 車型上才是標配。同時這回油電車型更是導入了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系統,其能享有 3 大類 13 項的服務,包含很方便的手機開冷氣、尋找愛車等功能。

中央資訊娛樂螢幕雖然維持 8 吋,不過其導入了新的主機系統,並且這套系統是由 Panasonic 所提供,實際使用上介面的順暢性也相當不錯,不過筆者認為選單功能稍微單調一點。
中央車機支援了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功能,倒車顯影畫面的表現則普普通通。

前座兩側出風口依然具備 3 種模式可切換,Prestige 車型則標配了雙區恆溫空調系統,另外小改款車型一大改變就在於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再搭配上 Type-A 和 Type-C 充電孔的配置;至於 Prestige 車型另還標配了手機無線充電座、駕駛座電動座椅 8 項調整、副駕駛座倒車後視鏡自動下調、後座 2 埠 Type-C 充電孔等等配備功能。排檔桿維持傳統式設計,往後則是有著駕駛模式調整、斜坡緩降按鍵、電子手煞車、Brake Hold 等按鍵。

前座兩側出風口依然具備 3 種模式可切換,Prestige 車型則標配了雙區恆溫空調系統。
小改款車型一大改變就在於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搭配上 Type-A 和 Type-C 充電孔的配置。
Prestige 車型另還標配了手機無線充電座、副駕駛座倒車後視鏡自動下調、後座 2 埠 Type-C 充電孔等等配備功能。
排檔桿維持傳統式設計,往後則是有著駕駛模式調整、斜坡緩降按鍵、電子手煞車、Brake Hold 等按鍵。

Ultra Seat 多功能座椅模式設定也是 HR-V 車系的特色,多元化的座椅摺疊能創造出優異空間,而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能實現平整化效果,原廠強調行李廂空間其縱深長度達 190 公分,不過並未溝通車廂的容積大小。實際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至筆者身高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大約有著 2 個拳頭以上的距離,但頭部空間的表現並沒有很好,約僅有 2 個指頭拳頭的空間,座椅的乘坐回饋性也較為紮實,而在右側座椅旁則有電池散熱的出風口。

Ultra Seat 多功能座椅模式設定也是 HR-V 車系的特色,多元化的座椅摺疊能創造出優異空間。
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能實現平整化效果,原廠強調行李廂空間其縱深長度達 190 公分,不過並未溝通車廂的容積大小。
實際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至筆者身高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大約有著 2 個拳頭以上的距離,但頭部空間的表現並沒有很好,約僅有 2 個指頭拳頭的空間,座椅的乘坐回饋性也較為紮實。
右側座椅旁則有電池散熱的出風口。

油電科技注入,行車質感、舒適度確實亮眼

小改款 HR-V 提供汽油與油電兩種動力版本,皆是搭載 1.5 升的引擎,汽油車型具備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 CVT 變速系統,平均油耗表現為 16.3km/L;至於油電車型引擎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HR-V 的 e:HEV 系統是由 Fit 為基礎並進行強化,因此不管是引擎或是馬達的最大馬力都有所提升,並且 IPU 智慧型動力控制單元 ( Inteligent Power Unit ) 的鋰電池數也從 48 顆增加至 60 顆。

油電 HR-V 引擎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HR-V 的 e:HEV 系統是由 Fit 為基礎並進行強化,因此不管是引擎或是馬達的最大馬力都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對於 Honda 的 e:HEV 系統應該不會太陌生,這組動力架構引擎主要是在扮演發電的角色,必要時引擎會直接透過離合器來驅動。在起步和低速時,以鋰電池的電能供給驅動馬達來行駛,而在加速或是爬坡時,由引擎帶動發電馬達,為鋰電池充電及提供驅動馬達電力來行駛;至於當高速巡航時,引擎透過離合器的接合直接作驅動,而當鬆開油門或減速時,驅動馬達就會回收減速動能並轉換為電能為鋰電池充電。簡單來說,e:HEV 亦是兼顧了馬達與引擎各自的高效經濟特性,來達到最佳的能效結果。

相信大家對於 Honda 的 e:HEV 系統應該不會太陌生,這組動力架構引擎主要是在扮演發電的角色,必要時引擎會直接透過離合器來驅動。簡單來說,e:HEV 亦是兼顧了馬達與引擎各自的高效經濟特性,來達到最佳的能效結果。

筆者在試駕這次的小改款 HR-V 之前,其實心裡就有個底、或說一種預感,就是油電 HR-V 應該會有不錯的駕駛感受,尤其握著這套神主牌 e:HEV 系統;果不其然,在筆者踩下油門的剎那,油電 HR-V 的確沒有讓筆者失望,簡單來說,HR-V e:HEV 的行車回饋感確實很出色。首先,最有感的便是動力傳輸相當順暢、線性,而這就會帶給駕駛或是乘客更多的舒適感,當你踩下油門,由馬達所帶動的驅動力很快就能感受到,搭配 25.8 公斤米豐沛的扭力,行駛在於坡路段上也相當愜意。

最有感的便是動力傳輸相當順暢、線性,而這就會帶給駕駛或是乘客更多的舒適感,當你踩下油門,由馬達所帶動的驅動力很快就能感受到,搭配 25.8 公斤米豐沛的扭力,行駛在於坡路段上也相當愜意。

除了動力的傳遞很舒適外,另一個讓筆者很滿意的就是當引擎啟動並介入時,引擎的運轉幾乎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同時由於我們這次試駕地點是在墾丁市區,照著道路速限下基本上動力的驅動並不會是「純」由引擎來帶動,這段過程中引擎是扮演所謂的發電角色,而這更是驗證了原廠所強調 e:HEV 是套「電油」系統,以電為主、油為輔,確實駕駛起來有更貼近電動車的感覺,這點也是筆者前述所強調的,HR-V e:HEV 行車路感確實很令人滿意。

至於這次 HR-V e:HEV 也具備了 4 段的動能回收可調整,實際使用起來動能回收的感覺其實並不會很突兀、強烈,即便已經調整成的 4 段,但回收的力道也不會到很大、不會讓你感覺到不舒服。

除了動力的傳遞很舒適外,另一個讓筆者很滿意的就是當引擎啟動並介入時,引擎的運轉幾乎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同時由於我們這次試駕地點是在墾丁市區,照著道路速限下基本上動力的驅動並不會是「純」由引擎來帶動。

雖然說 HR-V e:HEV 行駛起來展現出寧靜、舒適的特性,不過當你想要一點熱血時,只要將駕駛模式切換到 Sport 就對了!當你換成 Sport 時,會感覺出引擎似乎變了個人似的,它變得更為激昂,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方向盤稍微加重一點,讓你更有信心來做激烈一點的操駕,當你把油門踩重一點,那股狂傲聲確實增加了些熱血氛圍;不過有一點是,在大力踩下油門、拉高轉速來瞬間提高速度後,在動力輸出拉抬到最高點時會感受到引擎聲有些「力竭」,也就代表這股激昂的氣勢似乎已到了頂點。

當你換成 Sport 時,會感覺出引擎似乎變了個人似的,它變得更為激昂,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方向盤稍微加重一點,讓你更有信心來做激烈一點的操駕,當你把油門踩重一點,那股狂傲聲確實增加了些熱血氛圍。

Honda 過往對於自家產品在操駕、底盤的表現一直很有信心,尤其過去不管是 Civic 或是 Accord,本田所打造的房車在駕駛層面確實累積不少好口奔,隨著 SUV 成為主流,筆者認為 HR-V 在操駕層面依然保有本田那良好的基因。雖然車身高度高了一點,但在駕駛上還是能感受到「穩」這個字,懸吊的設定也相當柔和舒適,而現在底板裝載了電池,讓原本就有一定紮實度的底盤更加沉穩,搭配上順暢的轉向路感,讓你在過彎時更游刃有餘,即便進入到電能世代,HR-V 也展現不俗的操駕實力。

雖然車身高度高了一點,但在駕駛上還是能感受到「穩」這個字,懸吊的設定也相當柔和舒適,而現在底板裝載了電池,讓原本就有一定紮實度的底盤更加沉穩,搭配上順暢的轉向路感,讓你在過彎時更游刃有餘。

這回小改款 HR-V 也強化了 Honda Sensing 駕駛輔助功能,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整合了包含 CMBS 碰撞緩解煞車系統、RDM 道路偏移抑制系統、ACC 全速域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系統 ( 附 LSF 低速自動跟車功能 ) 、LKAS 車道維持輔助系統(時速 72 公里以上才會啟動)、LCDN 前車駛離提醒系統等多項安全便利功能;被動安全方面,新車搭載 6 具 SRS 輔助氣囊、HDC 斜坡緩降控制系統等配備。

這回小改款 HR-V 也強化了 Honda Sensing 駕駛輔助功能,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

實際使用這套 Honda Sensing,確實系統對前方車輛的偵測確實也相當靈敏,在當啟用 ACC 後,系統感測到車輛時便會有車的圖示,至於車道維持輔助的作動也很柔順,它會微微的幫你修正、讓你維持在車道中央。但這邊筆者想小小抱怨一下,首先就是如果能一鍵啟用 ACC 和 LKAS 多少也會更為便利,尤其現在市場上許多車款都是主打一鍵啟用 ADAS 輔助功能;另外一點是,像是 Civic 和 CR-V,其儀表的駕駛輔助系統的畫面顯示更加精緻、科技,若 HR-V 能強化畫面中這部分勢必會讓人更驚艷。

實際使用這套 Honda Sensing,確實系統對前方車輛的偵測確實也相當靈敏,在當啟用 ACC 後,系統感測到車輛時便會有車的圖示,至於車道維持輔助的作動也很柔順,它會微微的幫你修正、讓你維持在車道中央。

產品實力躍進,但若能早點到來就好了

就論 HR-V e:HEV 的戰力來說,相較於汽油車型或是說小改前,不管是馬力、扭力或是油耗數字都更為亮眼,並在駕駛上的回饋性 ( 寧靜度、動力輸出 ) 也更為出色,同時開出的售價數字確實也相當有競爭力,的確讓 HR-V 的自身實力有大幅躍進,直指的也是目前市場上最暢銷車型 Toyota Corolla Cross。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樣一款實力不俗的產品 ( 或是說動力 ) 在中期改款時才導入似乎有點晚,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照 Fit 的節奏在剛推出之時就引進 e:HEV 動力,那在小改款時或許就會呈現目前 Fit 的現況,也就是可能不會進行小改款,但筆者認為應該可以早一點透過油電動力來搶食這塊市場,而不是後續再強化這款車的戰力,好酒沉甕底不如打鐵趁熱!

就論 HR-V e:HEV 的戰力來說,相較於汽油車型或是說小改前,不管是馬力、扭力或是油耗數字都更為亮眼,並在駕駛上的回饋性 ( 寧靜度、動力輸出 ) 也更為出色,同時開出的售價數字確實也相當有競爭力,的確讓 HR-V 的自身實力有大幅躍。

總結來說,藉由這次的小改款工程,HR-V 終於迎來了 e:HEV 動力,也讓這次的小改款一點也不算「小」,但時間上確實晚了一些,接下來也可以持續來觀察小改款 HR-V 在市場上的表現,尤其近期在 CR-V 販售數呈現低迷的狀態下,HR-V 勢必要多扛起一些銷售重責,來拉升 Honda 目前在國內的銷量。


[U-EV]臺北市首起電動公車起火事件引發熱議,北市公共運輸處針對事件回應,並持續調查中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6 月 16 日,由大都會客運提供服務的臺北市 262 路線公車,行經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時,發生車輛異常,該輛由華德動能 (RAC) 生產的電動公車在儀表板出現紅色警示燈、靠邊停駛後,產生冒煙、起火燃燒的情形,所幸包含駕駛、乘客等均即時逃生,事件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是由於該事件為臺北市電動公車首起火燒車,因此受到相關單位與社會高度關注。

2025 年 6 月 16 日大都會客運的臺北市 262 路線公車發生起火燃燒,由於該事件為臺北市電動公車首起火燒車,因此受到相關單位與社會高度關注。

大都會客運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柴油公車調度不影響營運

由大都會客運官網資訊顯示,該電動低底盤公車由華德動能科技 (RAC) 生產,出廠年份為 2021 年,形式為 RAC-700-ELCB-2800,主要營運市區公車路線,採用水冷式同步磁阻輔助型永磁電機,日本製 AESC 三元鋰電池容量為 282 kWh,馬力則為 253 匹。

現階段由大都會客運引進的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要求需確認安全無虞,才能重新上路。大都會客運將調度柴油公車進行路線支援,確保民眾搭乘與營運路線將不受影響。

大都會客運官網資訊顯示,該電動低底盤公車由華德動能科技 (RAC) 生產,出廠年份為 2021 年,形式為 RAC-700-ELCB-2800,採用日本製 AESC 三元鋰電池,容量為 282 kWh。
由大都會客運引進的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要求需確認安全無虞,才能重新上路。大都會客運將調度柴油公車進行路線支援,確保民眾搭乘與營運路線將不受影響。

北市公共運輸處: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同款 114 輛已進行檢測

據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目前全臺北市共有約 3,500 輛公車,其中配合政府 2030 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接下來將進行車輛總體健。包含本次大都會客運、其他客運業者採用的同款電動公車 114 輛,已請相關業者進行檢測,其中 2 輛檢測後出現異常訊號,已要求公車業者預防性停止派車。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目前臺北市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接下來將進行車輛總體健。包含本次大都會客運、其他客運業者採用的同款電動公車 114 輛,已請相關業者進行檢測,其中 2 輛檢測後出現異常訊號,已要求公車業者預防性停止派車。

而本次事件中起火的車輛,現階段已移至大都會客運內湖廠站,包含消防單位、交通部公路局、ARTC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VSCC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華德動能等,均到場協助進行車輛與事故原因確認。

本次事件中起火的車輛,已移至大都會客運內湖廠站,包含消防單位、交通部公路局、ARTC、VSCC、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等,均到場協助進行車輛與事故原因確認。

華德動能: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仍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成立於 2005 年的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輛整體規劃、製造,以及電動車輛零組件生產業務為主。國內特定媒體報導指出,華德動能股價跌幅達 10%,但是華德動能表示,旗下出廠之車輛,均投保產品責任險,因此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不過公司將會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成立於 2005 年的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輛整體規劃、製造,以及電動車輛零組件生產業務為主。
國內特定媒體報導指出,華德動能股價跌幅達 10%,但是華德動能表示,旗下出廠之車輛,均投保產品責任險,因此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不過公司將會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配合中央政府政策持續推動電動公車,運安會事件調查將持續關注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提到,在公共運輸方面,電動公車將持續配合中央政府政策,確認合格車款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繼續推動、持續引進。關於本次大都會客運電動公車起火事件,相關單位包含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運安會) 仍持續調查、檢測肇事原因中 ; 後續事件發展,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相關單位包含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運安會) 仍持續調查、檢測肇事原因中 ; 後續事件發展,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U-EV]Launch Series版在臺首演、公布6月首批將交付1,200輛,小改款Tesla Model Y展開交付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esla 原廠先前才在 1 月推出小改款 Model Y,如今台灣特斯拉已在 5 月將新車抵臺展出,臺灣市場維持德國柏林廠生產,目前提供 189.99 萬 RWD 單馬達後驅標準里程版、229.99 萬 Long Range AWD 雙馬達四驅版,至於先前 1 月首批限量推出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目前已停售、售價為 244.99 萬。

如今台灣特斯拉率先舉行首批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的交付派對,這也是 Launch Series 車型首度在臺對外揭示,據了解配額量約在 500 輛左右。Launch Series 版本會率先於 6 月 20 日至 24 日間交車,不過前述的一般車型也預計會在 6 月 24 日陸續展開交車。6 月份小改款 Model Y 公佈含 Launch Series 車型總計將交付超過 1,200 輛。

台灣特斯拉率先舉行小改款 Model Y 首批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的交付派對,這也是 Launch Series 車型首度在臺對外揭示,據了解配額量約在 500 輛左右。6 月份小改款 Model Y 公佈含 Launch Series 車型總計將交付超過 1,200 輛。
圖為 Launch Series 版交車車主。
圖為現行 Model Y 市售一般版車規。
圖為已停售之限量 Model Y Launch Series 版車規。

此次首次在臺現身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提供「純黑」、「Quicksilver 閃電銀」兩種車漆塗裝,統一搭載 20 吋 Helix 2.0 輪圈、全黑色內裝的 5 人座座椅配置。

首發限量款的小改款 Model Y 在尾門擁有專屬徽章飾板,車門內側配置專屬迎賓燈樣式、迎賓踏板字標,內裝中央鞍座充電控制臺下方搭載「Launch」專屬字樣,中控臺、車室除了使用「非動物麂皮黑色內裝」佈局之外,更搭配稱為「豪華布紋飾件」的踏墊等配件。

首次在臺現身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提供「純黑」、「Quicksilver 閃電銀」兩種車漆塗裝,統一搭載 20 吋 Helix 2.0 輪圈。
小改款 Model Y Launch Series 版在尾門擁有專屬徽章飾板。
Launch Series 版在中控臺、車室門板等處使用「非動物麂皮黑色內裝」佈局。

臺灣 Tesla 強調,小改款 Model Y 擁有更長的續航里程、全新設計及內裝,可提供更安靜的乘坐體驗,重新設計的前後車燈條將可以提升空氣力學、續航表現,內裝以環繞式車內照明、隱藏式喇叭系統搭配 15.4 吋觸控螢幕,除了搭載降噪玻璃之外,更配置通風座椅、後座空調出風口上方的全新 8 吋觸控螢幕。

Launch Series 版搭載迎賓踏板字標,內裝中央鞍座充電控制臺下方搭載「Launch」專屬字樣。
Launch Series 版在車門內側配置專屬迎賓燈樣式。

一般版 Long Range 雙馬達四驅版本,在 WLTP 規範下,續航里程可達 603 公里、比起先前限量 LR AWD Launch 首發版的 581 公里多出 22 公里 ,若對比小改款前 Long Range AWD 版本則增加 61 公里,極速表現為 201 公里,一般版 Long Range 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4.8 秒、比起內建加速套件的 Launch 首發版 4.3 秒多出 0.5 秒。

除此之外,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旗艦的細膩柔韌、舞動的俐落妝點─Volkswage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1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當前 Volkswaegn 在轎式底盤產品布局而言,Passat 等於是旗艦代表作品,即便來到最新世代僅餘下了旅行車系的 Passat Variant,旗艦產品定位並沒有絲毫影響,中大型尺碼、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帶來的行車舒適、沉穩內斂調性,在駕馭過程車中,車內所有乘員都感受到底盤那份細膩,與之相對的則是外觀展現了運動化妝點,讓這輛旗艦旅行車兼具了細膩柔韌以及動感俐落。

坦白說,在 2025 年初時,隨著 Golf、Arteon 家族的出清完成,開始盤點台灣福斯汽車年度戰力計畫時,得知由於 Arteon 車系確定走入歷史、台灣福斯汽車計畫重新導入 Passat Variant 車系時,心中訝異的成分還是居多;畢竟在 SUV 當道的市場現況,國內市場對於中大型轎車與旅行車需求相對較低,整個中大型轎車級距 (含轎車與旅行車),有著超過 6,500 輛的年度銷售量,而旅行車其中占比不算太高。

隨著 Arteon 家族走入歷史,台灣福斯汽車在中大型戰力上選擇導入新世代 Passat Variant,以當前戰力而言,Passat Variant 代表著 Volkswagen 教室底盤作品的旗艦地位。

然而,在 Phaeton 這輛曾經代表著品牌往上構築豪華計畫的車系走入歷史後,意味著沒有大型轎車產品,而 Passat 等於就是當前品牌的旗艦代表,或許 Passat 重新導入國內市場,不會具備太大的銷售重任,但卻是代表了品牌著墨轎車市場、旅行車市場的積極度,至少在戰力的完整度上沒有缺席。

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更動感的設計

Volkswagen 在 2023 年發表最新世代 Passat、或者更明確地說 Passat Variant 車系,當時看到原廠照片時就覺得「很動感」的設計風格,多少有著與當前 Volkswagen 設計語彙高度相關,銳利化的頭燈燈組輪廓、連貫左右的 LED 燈條、車尾 LED 3D 序列式動態與橫貫式尾燈組、保桿兩側導流氣孔等,搭配車身輪廓線條與鈑件摺線走勢,這是一輛代有「青春動感」的作品。

Passat Variant 車身尺碼落在 4,917mm 車長、1,849mm 車寬、1,521mm 車高,以及 2,837mm 軸距,行李廂容積可從 690 公升基礎容積提升至 1,920 公升。

在試駕時的初次見面當下,心中也很明確感受到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魅力,尤其試駕的乃是車系頂規車型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台灣福斯汽車針對 Passat Variant 編成設定,共計推出有 330 TSI Elegance、330 TSI R-Line 以及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最明顯的辨識在於 Elgance 氣壩為亮銀飾條,R-Line 則是呼應運動化氣息的黑色格紋,同時兩側飾條也截然不同,以更為俐落的視覺效果來呈現。

從中階的 R-Line 車型開始,就將 IQ.Light LED Matrix 矩陣式智慧頭燈、LED 3D 序列式動態與橫貫式尾燈組列入標配,尤其是車尾燈組更是具備高度辨識性。

此外車側前車門前緣有著「R」字樣的 R-Line 銘牌,足蹬 19 吋鋁圈,與 Elegance 呈現鮮明的視覺變化,至於 R-Line Performance 版本則是再行增添 R-Line Signature 套件,藉由更多黑化粧點來勾勒更趨近性能的設定,車頭前保桿就是完整的黑化呈現,19 吋黑化鋁圈、高光澤黑化窗框飾條、高光澤黑化車外後視鏡、專屬黑色車頂與全景天窗、黑色車頂行李架等,就連 R-Line 銘牌也是黑化處理。

頂規的 R-Line Performance 車型外觀另行導入了 R-Line Signature 套件,上圖右側為 330 TSI R-Line,左側則是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從整體保桿造型可以清楚看到 Performance 的黑化套件,在視覺上的不同。

R-Line 與 R-Line Performance 的專屬配置,同樣也在車室空間內有所堆疊,駕駛座艙當然也是當代家族風格呈現,10.25 吋數位儀表加上 15 吋中控螢幕 (Elegance 車型標配 12.9 吋) 的數位環境,在中央鞍座與中控檯下緣處會發現沒有太多實體按鍵,不過多功能方向盤則是觸感更明確的實體按鍵設置;減少實體按鍵設計的「數位風格」,就是車主需要一些時間來習慣,不少功能的設定與選擇都要透過中控螢幕來操作。

台灣福斯汽車在 2025 年一連串發表數款新作,而在 Passat Variant 駕駛座艙中也可以清楚看到當代家族語彙,包含了 15 吋中控螢幕以及 10.25 吋數位儀表、多功能方向盤搭載實體按鍵等。

中階開始的 R-Line 車型,車室內可以明顯看到專屬對比色車縫線以及 ArtVelours 來包覆儀表檯與門內飾板,方向盤同樣也是 R-Line 專屬多功能運動化版本,就連煞車與油門踏板也是 R-Line 運動化金屬踏板。R-Line Performance 同樣也是導入 Signature 黑化內裝,ArtVelours 類麂皮黑色頂棚、Puglia 植鞣真皮座椅椅背氣孔同樣也是黑化處理。

R-Line Performance 同樣也是導入 Signature 黑化內裝,ArtVelours 類麂皮黑色頂棚,前排座椅椅背氣孔也同樣黑化處理。導入國內市場的 Passat Variant 全車系都適配置運動型座椅。

另一項 R-Line Performance 的特點就是導入「靜謐套件」,套件內容包含有四門雙層膠合隔音玻璃、後座與後檔深色隱私玻璃,試駕過程中並沒有坐在後座享受當老闆的架勢,但車室內靜肅性卻是真的出色,這一點輕易就能感覺到「旗艦」氣勢。

在 R-Line 車型上就開始配置的 12+2 向雙前座電動調整、記憶功能座椅,並且具備加熱通風 (R-Line Performance 為電動加熱通風)、氣動式按摩含多種模式等功能,同樣也是彰顯出 Passat Variant 產品定位。

中大型尺碼的 Passat Variant 車尾行李廂空間、靈活運用等特性自然是產品優勢,但更重要的,就是導入了後行李廂進階管理套件,包含尾廂多功能層架、分隔套件、固定套件、置物網、尾廂底板行李固定網、車室分隔網等,旅程中增加實用性。

中文智慧語音助理與 DCC Pro,細膩提升更加分

坐在駕駛座艙中看著車室內飾材運用,在視覺與觸覺上都有所提升之外,環艙氛圍燈、Harman Kardon 環繞音響系統 (R-Line 開始標配)、甚至於車外後視鏡的廠徽迎賓照地燈,都闡明了在質感上的注重,15 吋中控螢幕以及採用的 MIB4 多媒體資訊系統,還有 HUD 抬頭顯示器,則展現數位科技的便利與實用,當然,搭配近期台灣福斯汽車積極溝通的中文智慧語音助理,雖然並非 AI 等級系統,但還是有一定的便利性。

Passat Variant 在駕駛座艙內的鋪陳用料可以感受到箇中細膩質感,類麂皮材質包覆儀表台與門內飾板,再搭配具多重模式選擇的環艙氛圍燈,視覺與觸覺上都提升不少。

最為關鍵也最讓人能體悟到「質感」展現的,主要還是行車品質,Passat Variant 國內市場導入的 330 TSI、430 TSI 兩種動力,搭載的都是排氣量 2.0 升 (1,984c.c.) 渦輪增壓引擎,只是動力數字設定調校上有所不同,330 TSI 擁有 204 匹、32.6 公斤米動力輸出,而此次試駕的 430 TSI 則提供了 265 匹最大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所搭載的 2.0 升渦輪增壓引擎,能供輸 265 匹最大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扭力,全車系都是搭載 7 速 DSG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需要稍微習慣的部分,是排檔系統乃是與 ID.家族相同的 D、N、R 檔位邏輯順序。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將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導入,讓這輛國內 Passat Variant 車系的旗艦代表,營造出溫和細緻的行車品質,無論是道路上坑洞與不平整所帶來的彈跳,或者是面對彎道的側傾抑制,都處理的相當柔和與適切,沒有過多不適或餘韻殘留。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將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導入,並且是四輪驅動設定。

這乃是 DCC Pro 的雙電子閥門在毫秒間獨立控制壓縮與伸張阻尼表現,同時還整合了 VDM (Vehicle Dynamice Manager) 車輛動態管理系統,隨時讓車身處於最適切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藉由 DCC Pro 與 VDM 的整合之下,讓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車身盡量呈現平穩、不會有過度的彈跳起伏。

DCC Pro 以及 VDM 車輛動態管理系統 (下圖為示意圖) 整合,帶來相當穩定且舒適的行車品質。
從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切換到沒有 DCC Pro 的 330 TSI R-Line 車型上,就會感覺到其以較為直接的方式,將路面回饋反應給予駕駛人。

藉由 DCC Pro 運作原理的說明、試駕過程中在市區與山區道路體驗,雖然理解但坦白說沒有「深刻」感受箇中不同,就是覺得這是一輛旗艦轎式底盤座駕應有的樣子;在完成拍攝工作後趁機也簡短試駕 330 TSI R-Line 車型,運動化懸吊在沒有 DCC Pro 加持下,有著相當直接、直觀的反饋,那種感覺就好像椅子上的坐墊被拿走,「尊臀」少了份舒適與柔和地直接與椅面接觸。

330 TSI R-Line 所展現的,應當是 Passat Variant 較為運動化的一面,而車系頂規的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則是展現旗艦應有的細膩與舒適。

這有點像是「由奢入儉難」的體驗,但換個角度來看,330 TSI R-Line 所展現的,應當是 Passat Variant 較為運動化的一面,搭載了運動化懸吊系統帶來青春與動感,這也相當符合整體外觀樣式的運動妝點;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則是加入 DCC Pro 與 VDM,展現旗艦應有的細膩與舒適,當然,想要享受一下操控魅力,切換運動模式與 Sport 檔位,再加上 4Motion Active Control 主動式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輔助,樂趣還是相當充裕的。


[U-EV]對應軍用無人機需求,國內電芯製造商格斯科技推出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電芯製造商格斯科技 GUS Technology 近日宣佈,對應軍用無人機對續航、安全性與環境適應性的需求,推出具國際軍規等級性能的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鎖定高門檻軍工市場。格斯科技推出的產品線包含 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透過電池技術平臺融合多重工程最佳化,實現符合軍用標準的能源解決方案。

格斯科技 GUS Technology 宣佈推出具國際軍規等級性能的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鎖定高門檻軍工市場。

NCM 搭配矽碳負極/XNO 系列產品線,對應軍規應用需求

格斯科技提到,相較於商規無人機,軍用應用需在高低溫、濕熱、震動與惡劣氣候下長時運作,並同時滿足高速反應與高載重飛行的任務特性。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產品線,其高能量密度電芯突破 300Wh/kg,最高可達 340Wh/kg,適合長程任務與續航需求,至於 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 產品線,則主打高功率輸出與超過 8,000 次循環壽命,在不爆炸結構設計下,維持高溫高效運行,滿足戰場無人載具、人型機器人高風險任務的實際所需。

格斯科技 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產品線,其高能量密度電芯突破 300Wh/kg,最高可達 340Wh/kg,適合長程任務與續航需求。圖為示意
格斯科技 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 產品線,主打高功率輸出與超過 8,000 次循環壽命,在不爆炸結構設計下,維持高溫高效運行。圖為示意
廣  告

針對熱管理機制強化,電芯內建抗熱失控設計

格斯科技表示,電芯結構採輕量化、低內阻、高能量密度等設計策略,減少機體負擔、提升載重彈性 ; 針對強化熱管理機制、材料耐久性等能效提升,能夠讓電池在長時間、高功耗飛行中維持穩定 ; 而產品具備模組化的特性,可透過系統整合,迅速對應不同規格無人機機體,強化前線部署靈活性。

在安全性方面,格斯科技強調,其電芯內建抗熱失控設計,即使於高風險任務或極端條件下,也能避免爆炸與火災風險,提供軍用單位所需的超高可靠性。

格斯科技表示,電芯結構採輕量化、低內阻、高能量密度等設計策略,減少機體負擔、提升載重彈性。

100%臺灣在地製造,技術有望涵蓋歐洲、新加坡與美國等市場

格斯科技指出,電芯技術以 100%臺灣在地製造為核心優勢,結合在地測試能力與自主材料研發,能進一步轉化為具國防價值的技術資產。而隨北美、歐洲國家日益強調國防產業鏈自主化,格斯科技已與多家國際戰術無人機系統商啟動合作對接,未來技術有望涵蓋歐洲、新加坡與美國市場。

格斯科技指出,電芯技術以 100%臺灣在地製造為核心優勢,結合在地測試能力與自主材料研發,能進一步轉化為具國防價值的技術資產。

未來有望導入國產版本現身? Ford發表小改款Territory車系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福特六和未來即將導入國產化的 Ford 品牌全球戰略車款 Territory,先前於台灣車輛公會 2025 年 4 月的生產明細中首次曝光,福特六和於 4 月份已生產 22 輛 Ford Territory 車系,其中有 3 輛標註為小客車,預估未來國產車型將包含客車以及客貨版本車型。近期 Ford 則針對現行 Territory 車系首度發表了小改款車型,預估其為國內未來國產化版本的可能性相當高。

近期 Ford 針對現行 Territory 車系於巴西市場首度發表了小改款車型,預估其成為未來福特六和推出的全新國產休旅版本的可能性相當高。

於巴西市場先行推出的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預計在 7 月於巴西上市,接續將陸續在包含阿根廷、墨西哥、菲律賓、越南、南非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市場推出,未來也有望成為福特六和推出的全新國產休旅車型,但國內尚未有明確的推出時間。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於車頭取消分離式頭燈造型,改採大型多橫柵式的鍍鉻水箱護罩與頭燈造型整合設計,重新設計的前保桿兩側亦具備向下延伸的黑色飾板設計,並搭配下方銀色護板創造立體視覺效果。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最明顯的變動,在於車頭造型的大幅更新,其取消了小改款前的分離式頭燈造型,改採大型多橫柵式的鍍鉻水箱護罩設計,並與兩側 LED 晝行燈組以及 LED 頭燈結合,同時透過向前保桿兩側向下延伸的黑色飾板設計,搭配下方銀色護板的設計,創造出更為立體的視覺效果。車尾線條基礎維持與小改款前相同,主要針對後保桿及尾燈造型進行修飾。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車尾針對後保桿及尾燈造型進行修飾,車尾亦具備 Territory 字形徽飾。
廣  告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內裝延續雙 12.3 吋儀表及中央觸控螢幕設定,預計將提供新的飾板及配色選擇。

Ford 尚未明確指出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的內裝變動,但由先行公布的內裝圖片,可發現其保留了既有的雙 12.3 吋儀表及中央觸控螢幕設定,預計將在內裝材質及配色上提供新的選擇,Ford 表示更多的相關細節將在新車上市發表前陸續揭露。而在動力設定上,外媒則推估其將維持既有的車型配置,維持 1.5 升汽油渦輪動力的單一配置,預計在動力部份將不會有明顯更新。


售價79.9萬元起、較預售最多降1萬元,Honda小改款HR-V車系正式售價公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本田於 6 月 3 日正式亮相 Honda 小改款 HR-V 車系,並同步展開預接活動,外觀上有著小幅修飾、車內則針對部分配備與系統來升級,同時也導入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全車系提供 1 款汽油和 3 款油電車型可選擇,年販目標為 15,000 輛。而在今 ( 6/17 ) 台灣本田藉由小改款 HR-V 的公辦試車活動,公布了全車系正式售價,油電車型價格較預售調降 1 萬元,汽油車型售價為 79.9 萬元,油電車型則是 89.9 萬元起,新車將於 6 月 21 日於店頭上市。

在今 ( 6/17 ) 台灣本田藉由小改款 HR-V 的公辦試車活動,公布了全車系正式售價,油電車型價格較預售調降 1 萬元,汽油車型售價為 79.9 萬元,油電車型則是 89.9 萬元起,新車將於 6 月 21 日於店頭上市。

小改款 Honda HR-V 外觀細節上進行小幅更新修飾,車頭方面,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強化整體銳利感,水箱護罩的面積則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前保桿改採簡約造型,並呼應全新水箱護罩設計。

車尾方面,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車輛的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並且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足下依然採用同款 17 吋鋁圈配胎。原廠亦提供無限 Mugen 外觀套件可選擇 ( 特惠價 14 萬 ) 。

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水箱護罩的面積則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前保桿改採簡約造型,並呼應全新水箱護罩設計。
車尾方面,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車輛的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並且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
足下依然採用同款 17 吋鋁圈配胎。

車內布局方面,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中央車機維持 8 吋大小,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 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Prestige 車型再配有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後座 2 埠 Type-C USB 充電孔等配備;科技方面,e:HEV 車型擁有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系統。

車內布局方面,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
中央車機維持 8 吋大小,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 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

HR-V e:HEV 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國內能源署所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IPU 智慧型動力控制單元搭載 60 顆鋰電池,在大多數日常行駛時以純電模式驅動,在強加速或爬坡時則以 Hybrid 混合模式作動,下坡時系統能自動替鋰電池回充,高速巡航模式由引擎透過直接傳動離合器與超比檔驅動車輛。至於汽油車型維持 1.5 升引擎、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 CVT 變速系統。

HR-V e:HEV 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至於汽油車型維持 1.5 升引擎、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 CVT 變速系統。
廣  告

HR-V e:HEV 車型具備 Econ、Normal、Sport 共 3 種駕駛模式,在高速道路上,Econ 模式提供柔順的巡航感受,Normal 模式則適合一般道路,而在蜿蜒道路上,Sport 模式則展現靈敏反應與直覺操控。不僅如此,e:HEV 車型更具備進階的 4 段式電力再生模式方向盤快撥鍵。

HR-V 全車系標配 Honda Sensing 智慧安全主動防護系統,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被動安全部份,新車搭載 6 具 SRS 輔助氣囊、全車五席 3 點式 ELR 安全帶、HDC 斜坡緩降控制系統等安全配備。

HR-V e:HEV 車型具備 Econ、Normal、Sport 共 3 種駕駛模式,在高速道路上,Econ 模式提供柔順的巡航感受,Normal 模式則適合一般道路,而在蜿蜒道路上,Sport 模式則展現靈敏反應與直覺操控。

【試駕】一充到底!挑戰雙塔500km!Bob試駕 改款「Kia The new EV6 GT-line 增程版」|電池更大 電氣性能再提升|新車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00:00:00

發文

#620918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次U-CAR從「富貴角」一路開到「鵝鑾鼻」,全程實測超過500公里,完全不充電,看EV6續航表現、電耗數據到底如何!Bob也會分享小改款的內裝配備差異與開起來的感受!

近期上市露曙光?Lean Mobility Lean3測試網頁外流!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於 2024 年報導 Lean Mobility 預計於 2025 年,推出首款作品 3 輪小型電動車 Lean3,並以臺灣作為首發市場,但是時隔 1 年左右,至今仍無 Lean3 具體的上市消息。不過,6 月 16 日晚間數個國內 Lean Mobility 社團,紛紛傳出 Leans 開啟訂購頁面的消息,甚至有網友分享已經能在 Lean Mobility 網站選擇車色與預付 1 萬元,新車預計於下半年交車!

此消息傳出後,立刻引起各界關注,尤其自從 U-CAR 試駕與追蹤報導 Lean3 訊息後,獲得國內讀者的熱烈迴響,並累積高人氣且期待 Lean3 能儘早量產上市!不過,在相隔不到 12 小時,Lean Mobility 發出官方聲明《【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澄清昨晚大家點擊進去是供內部測試使用的測試頁面,相關訊息非正式資訊,該網站已經暫時關閉。

https://www.facebook.com/leanmobilitytw

《【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 全文

【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

我們注意到部分消費者近期接觸到仍處測試階段的網頁並填寫個人資訊。該頁面僅供內部測試使用,內容並非正式資訊,所有操作亦不會產生實際交易或訂單。為防止更多消費者誤點擊,目前該網站已暫時關閉。

針對此情況,我們已加強資訊管理與流程控管,確保消費者資料安全與體驗品質。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與 Lean Mobility 團隊聯繫,我們將竭誠協助。

祝 平安順心
Lean Mobility 團隊 敬上

空歡喜一場嗎?別失望,Lean Mobility 透露近期將有好消息

雖然,事件幾小時內急轉直下,相信不少人感到失望,難道 Lean3 這次是空歡喜一場嗎?

大家先別失望,U-CAR 所掌握的訊息,Lean Mobility 雖然澄清這次是測試網頁外流失誤,但是,這也間接印證 Lean Mobility 團隊確實在 Lean3 最終量產版本開發、國內法規討論及審驗與上市發表,確實仍努力積極推進中,Lean Mobility 也向 U-CAR 透露 Lean3 經過日本與臺灣研發團隊的努力,已持續優化產品設計細節,並將達到原先公佈的產品規格與開發預估值,同時,法規認證將以「機車」L 類車輛所屬 L5 等級取得合格證,至於售價部分可望維持原先釋出的 20 至 30 萬元區間。

若一切順利的話,近期數月內就會有好消息跟大家公佈!U-CAR 編輯部也持續掌握 Lean3 量產版產品資訊與上市訊息!

Lean3 開發規格配備參考資訊

  1. 車長:2,470mm
  2. 車寬:970mm
  3. 車高:1,570mm
  4. 軸距:1,800mm
  5. 輪距:850mm
  6. 最小迴轉半徑:3.6 公尺
  7. 座位數
  8. L5 類別:乘坐 2 位成人
  9. 輕型機動車類別(日本):乘坐 1 位成人
  10. 傳動系統:後輪驅動
  11. 電池類型:磷酸鐵鋰電池
  12. 電池容量 (kWh):8.1
  13. 充電時間 (h):AC100V 約 7 小時/AC200V 約 5 小時(開發中的暫估值)
  14. 續航里程 WLTC class1 (km):100(開發中的暫估值)
  15. 最高速度 (km/h) 臺灣:80
  16. 最高速度 (km/h) 日本:60
  17. 配備
  18. 空調系統:有
  19. 兒童座椅:可安裝(ISO-FIX F2X 或相同規格)

MQB evo平臺、首波汽柴油與PHEV同步亮相,Audi第3代Q3推估國內有待2026下半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在 2025 年第一季末就已經正式透露新世代 Q3 即將登場,隨後也陸續進行相關預告,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完整揭示第 3 代 Q3 資訊,首波公布的乃是 Q3 SUV 車型,並且公布了 2 款汽油、1 款柴油,以及 Audi 近期積極推動的 PHEV 車型:Q3 SUV e-hybrid。雖然新世代 Q3 延續著當代家族設計語彙,但並非採用 PPC 平臺所打造,同時在諸多細部設計導入新意。

Audi 新世代 Q3 歐洲市場即將開放預訂,預計 10 月歐洲上市,德國價格為 44,600 歐元起,Q3 SUV e-hybrid 200kW 價格為 49,300 歐元起,從原廠 Q3 投產的時機點來看,國內市場最快應當會在 2026 下半年亮相。

Audi 一如先前預告,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正式完整揭露新世代 Q3 SUV 車系。

延續 Q5 設計元素,細節處更多不同風格

先前在正式亮相前的預告中,Audi 就已經先行公布了頭尾燈組局部照片,而在更早之前原廠就已經透露,新世代 Q3 會導入 Q5 的諸多設計元素,因此第 3 代 Q3 外觀造型有著濃厚最新世代家族風格,鮮明且突出的水箱護罩框飾、保桿造型搭配氣壩樣式賦予運動感;矩陣式晝行燈條、以及分離式頭燈設計,新世代 Q3 車頭面容有著銳利神韻。

從外觀造型的水箱護罩、前後燈組配置等可以清楚看到,新世代 Q3 延續當前家族設計語彙,從水箱護罩輪廓清楚可以看到 Q5 的影子。

針對新世代 Q3 的頭燈組,最上緣且有著矩陣式長線方式的晝行燈,乃是由 23 個燈塊組成,一樣提供有多種呈現模式選擇,而位於保桿兩側的燈組,Audi 則是導入了 Digital Matrix LED,這套最新的 Matrix LED 頭燈,運用了 Micro-LED 技術,這套 Matrix LED 乃是由 25,600 個 Micro-LED 組成,每個 Micro-LED 寬度僅 40 微米,並具備燈光導引、數位光型等安全防護與駕駛輔助功能。

採用分離式燈組設計的新世代 Q3 頭燈,矩陣式晝行燈與車尾選配之 OLED 尾燈,都給人相當程度的熟悉感。

車尾燈組則是一樣將 OLED 尾燈列為選配項目,左右尾燈總計由 36 個區塊分置於 6 個模組上,能提供後方駕駛人更清楚且多元的辨識資訊。

新世代 Q3 導入了 Digital Matrix LED,其運用了 Micro-LED 技術,這套 Matrix LED 乃是由 25,600 個 Micro-LED 組成。

曲面數位駕駛座艙,不過中控為 12.8 吋,全新方向盤設計

不同於 Q5 家族還有 A5 家族採用 PPC (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 平臺所打造,3 代 Q3 乃是以 MQB evo 平臺所打造,這一點與 Q6 e-tron 還有 Q4 e-tron 的設定邏輯相仿,在產品定位上有所區隔;如此配置同樣可以在車室空間鋪陳上看出端倪,駕駛座艙有著當前最新家族風格,一樣的曲面螢幕配置,但卻是採用 11.9 吋數位儀表與 12.8 吋中控螢幕的組合。

駕駛座艙乃是 11.9 吋數位儀表,以及 12.8 吋中控螢幕所組成,多功能方向盤的按鍵採用電容式設計。

在多功能方向盤的設定上也大相逕庭,盤輻上的多功能按鍵為電容式,方向盤後方的方向燈、雨刷控制桿則是全新樣式,就連另一側方向機柱上的換檔撥桿也重新詮釋造型;讓人感到熟悉的部分,則是換檔撥桿維持著 R、N、D 的切換邏輯,至於 ACC 與定速設定的操作介面,仍舊是位於方向盤左下方的撥桿設計。

包含方向燈與雨刷控制操作桿、方向盤右後方的換檔撥桿,都採用了全新設計風格。

此外,燈組操作介面仍舊是位於左側空調出風口下方,並沒有如同 PPE 與 PPC 平臺作品一樣,將座椅記憶、車門中控鎖、燈組等整合在駕駛座車門內側扶手上,這同樣也是重要的產品定位區隔。

新世代 Q3 車尾行李廂為 488 公升的基礎容積,第二排座椅則具備前後滑移以及椅背角度調整等功能,讓車尾行李廂容積具備更大運用靈活度。

針對空間運用的設定,新世代 Q3 後排座椅具備前後滑移以及椅背調整功能,根據原廠資訊顯示,Q3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88 公升,將第二排座椅椅背豎直且滑移至最前方,車尾行李廂容積會提升到 575 公升,如果將後排座椅椅背翻摺傾倒後,則可創造出 1,386 公升的最大容積,Q3 還具備最大 2,100 公斤的拖曳能力。

廣  告

汽柴油與 Plug-In Hybrid 一次到位

Audi 首波公布的新世代 Q3 動力編成中,分別是汽油的 TFSI 110kW、TFSI 195kW,柴油動力的 TDI 110kW,以及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的 e-hybrid 200kW。入門車型的 Q3 SUV TFSI 110kW 搭載的是 1.5 升渦輪引擎,並導入 CoD (Cylinder on Demand) 主動式汽缸管理與汽門伸程控制系統,以達到更出色的效能管理,動力數據則是車型名稱的 110kW,也就是約莫 150 匹 (ps)。

新世代 Q3 首波公布的編成中,入門乃是由 Q3 SUV TFSI 110kW 擔綱,汽油動力最大者則是 Q3 SUV TFSI quattro 195 kW。

汽油動力再往上的版本,乃是 Q3 SUV TFSI quattro 195 kW,2.0 升渦輪增壓引擎與 7 速 S tronic 變速系統組合,動力數據分別是 195kW (265 匹) 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扭力,並採用四輪驅動設定;柴油動力的 Q3 SUV TDI 110kW 則能供輸 110kW (150 匹) 與 36.7 公斤米,採用前驅設定以及 7 速 S tronic 變速系統。

Audi Q3 SUV e-hybrid 200kW 搭載了總容量 25.7kWh 的鋰電池組,支援 50kW 快充功率,WLTP 測試規範下具備 119 公里續航里程。

Audi 近期積極投入的 Plug-In Hybrid 動力架構,先前包含 A5、Q5 車系所推出的 e-hybrid 車型,都提供有兩種動力輸出版本,而在 Q3 SUV 車系中只有公布一款動力車型,一樣是配置了總容量 25.7kWh 鋰電池組 (實際可用 19.7kWh);動力架構則是 2.0 升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馬達供輸的動力數據分別是 85kW 與 33.7 公斤米,綜效輸出則是 200kW (272 匹) 以及 40.8 公斤米。

Audi Q3 SUV e-hybrid 200kW 在純電行駛里程的表現部分,WLTP 測試循環約莫為 119 公里,支援 50kW 直流電快充,從 10%補電至 80%可在 30 分鐘內完成。


綠牌級距生力軍 Gogoro EZZY 全新上市!搭配補助最低入手價不到 3 萬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電動機車龍頭 Gogoro 近日推出全新 EZZY 車系,以超高 CP 值電動機車定位,目標再寫綠牌車款銷售新高,善於潮玩配色的 Gogoro,為 EZZY 帶來繽紛配色,包含亮綠、深藍、淺藍、深灰與淺白,讓騎乘體驗與美學風格碰撞出新火花。

全新 Gogoro EZZY 延續品牌車款優勢,無需更換機油、檢查引擎等煩瑣養車項目,更換部件更少,耐用性有感提升,搭配政府補助專案,汰舊換新最低不到 3 萬元即可入主。

國內電動機車龍頭 Gogoro 推出全新 EZZY 車系,以超高 CP 值電動機車定位,目標再寫綠牌車款銷售新高,透過潮玩配色,讓騎乘體驗與美學風格碰撞出新火花。
全新 Gogoro EZZY 延續品牌車款優勢,無需更換機油、檢查引擎等煩瑣養車項目,更換部件更少,耐用性有感提升。

大空間多元應用!騎乘、載貨都輕鬆方便

對應國內電動二輪車主的使用需求,Gogoro EZZY 具備全方面的實用機能,座高僅 74.5 公分,讓騎士輕鬆站穩,適合不同家庭成員輕鬆駕馭,另外坐墊長度更達到 68 公分,能夠提供舒適愜意的通勤雙載體驗。

Gogoro EZZY 的座高僅 74.5 公分,能夠讓騎士輕鬆站穩,適合不同家庭成員輕鬆駕馭。
Gogoro EZZY 的坐墊長度達到 68 公分,能夠提供舒適愜意的通勤雙載體驗。

載物機能方面,Gogoro EZZY 擁有 32.5 公分的超寬敞腳踏空間,無論是網購包裹、賣場生活用品補貨都能夠輕鬆放入,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容積達 28 公升,最大可收納 3/4 安全帽與 1/2 安全帽各一頂。

Gogoro EZZY 擁有 32.5 公分的超寬敞腳踏空間,無論是網購包裹、賣場生活用品補貨都能夠輕鬆放入。
原廠公佈的數據規格中,Gogoro EZZY 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容積達 28 公升。
Gogoro EZZY 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最大可收納 3/4 安全帽與 1/2 安全帽各ㄧ頂。

綠牌最速 68km/h 與前後 SBS 雙碟煞,移動效率與安全兼具

配置輕保養輪轂馬達的 Gogoro EZZY,最大輸出功率為 2.5 kW,輪上最大扭力則為 100 Nm,在原廠公佈的數據中,擁有綠牌車款的「最速」的 68 km/h 極速 ; 具備高效治動力的同時,搭配 SBS 連動煞車系統,可有效縮短煞車距離,讓騎乘旅途更加穩定安全。

全新上市的綠牌級距新星 Gogoro EZZY,採單電池換電架構,車身重量僅 77 公斤 (不含電池),在原廠提供的數據中,在定速 30 公里的測試條件下,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79 公里。

配置輕保養輪轂馬達的 Gogoro EZZY,最大輸出功率為 2.5 kW,在原廠公佈的數據中,擁有綠牌車款的「最速」的 68 km/h 極速。
Gogoro EZZY 具備高效治動力的同時,搭配 SBS 連動煞車系統,可有效縮短煞車距離,讓騎乘旅途更加穩定安全。
廣  告

一鍵倒車與超省力中柱,停車便捷又簡易

都會輕代步導向的 Gogoro EZZY,搭載受到廣大車主喜愛的「一鍵自動倒車」輔助功能,讓車主無論是在狹小的停車位,亦或者是路面坡度的情境下,都能省力進出 ; 穿梭市區停車時,更可以透過「超省力中柱」,讓身形嬌小或者力氣不足的家庭成員,也能過輕鬆立車。

Gogoro EZZY 搭載受到廣大車主喜愛的「一鍵自動倒車」輔助功能,讓車主無論是在狹小的停車位,亦或者是路面坡度的情境下,都能省力進出。

多種優惠方案,還可搭配聯名卡享回饋

上市即獲得市場矚目的全新 Gogoro EZZY,於即日起至 6/22 止,享入主即贈「輕感防滑腳踏墊」和「無段式可調手機架 (一般版)」(價值新臺幣 3,000 元),讓車主在騎乘新車的同時,以超實用的配件妝點愛車。另外即日起至 6/30,使用台新 Gogoro Rewards 聯名卡購車,即享 2% Gogoro Smart Point 點數回饋無上限,最高可獲得 3,182 點,綁定聯名卡支付每月電池資費,再享每月最高 15%回饋。(Gogoro Smart Point 1 點=1 元,可全額折抵電池資費、配件購買、維修保養等任意消費 Gogoro。)

  1. 針對喜愛全新 Gogoro EZZY 消費者,即日起至 7/27,只要前往全台 Gogoro 門市賞車 Gogoro EZZY,就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限額 2 名)。
上市即獲得市場矚目的全新 Gogoro EZZY,於即日起至 6/22 止,享入主即贈「輕感防滑腳踏墊」和「無段式可調手機架」,讓車主在騎乘新車的同時,以超實用的配件妝點愛車。
針對喜愛全新 Gogoro EZZY 消費者,即日起至 7/27,只要前往全台 Gogoro 門市賞車 Gogoro EZZY,就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

利曼冠軍彩繪上身、客戶車手專屬,Ferrari發表限量296 Speciale Piloti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不但成功包攬今年 (2025) 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別的冠軍、季軍與殿軍,連續第 3 年讓自家 499P 賽車奪下桂冠,起跑前夕,Ferrari 還正式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Ferrari 在上週末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起跑前夕,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編輯部今年 (2025) 4 月才剛前往 Ferrari 原廠、帶回 296 Speciale 與 296 Speciale A 的第一手報導與資料。

作為 Ferrari 個性化定制項目的最新車型,296 Speciale Piloti 這款限量的定制車,不僅致敬了 Ferrari 前兩年 (2023 與 2024) 在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 (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 賽場上的輝煌戰績,也是為了感謝越來越多參與原廠競技與非競技專案的 Ferrari 客戶車手。

昨晚 (6/15) 甫落幕的 2025 年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最終不但是由 83 號的 Ferrari 499p 賽車奪冠,也為 Ferrari 寫下三連霸的紀錄。

296 Speciale Piloti 的設計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Rosso Scuderia、Blu Tour De France、Nero Daytona 及 Argento Nürburgring,搭配移植自 499P 賽車上的 Giallo Modena 飾線,且於前保險桿漆有義大利國旗與手工噴繪的「WEC」標識,準車主還可定制專屬編號,例如這次發表的 296 Speciale Piloti,就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296 Speciale Piloti 的塗裝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
這輛作為發表用車的 296 Speciale Piloti,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廣  告

座艙內,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嵌件選用與 Ferrari 官方車手賽車服相同的防火織物,碳纖維飾板與碳纖維迎賓踏板上亦同樣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並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296 Speciale Piloti 座艙內的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
296 Speciale Piloti 碳纖維迎賓踏板上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296 Speciale Piloti 則是沿用 296 Speciale 的配置,搭載重新強化過後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與插電式油電系統,可提供高達 880 匹 (CV) 的綜效馬力,搭配 8 速 F1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只需 2.8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200 公里亦僅需 7.0 秒,極速則可以來到 330 公里。


提升南臺灣顧客全方位用車體驗,Hyundai東臺南展示中心全新開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汽車 2025 年在臺銷售持續成長,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總代理南陽實業積極擴展據點布局,原位於臺南市中華東路二段的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新據點鄰近交流道與南紡商圈,交通便利,串聯主要生活圈與新興商業區,可望吸引更多目的型賞車人潮,拓展南臺灣潛在客群。

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

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新址)

  1. 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
  2. 電話:(06) 267-2032
  3. 營業時間 : 週一~週日 9:00~20:00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整體空間大幅升級。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最多可展示 6 台展車,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大型電子看板、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讓每位蒞臨顧客皆能享有尊榮舒適的到店體驗。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

售後服務同步擴建升級,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軟體面也全面數位化,現場由專業售後服務人員以平板系統進行接待,協助顧客快速完成開單與估價流程,讓服務更加透明、效率更高,提升整體顧客滿意度。線上預約維修保養系統,整合線上預約與線下接待,讓車主可彈性安排回廠時間,輕鬆享受數位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

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 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
廣  告
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

南陽實業近年來積極強化品牌形象與顧客接觸體驗,不僅持續導入新世代車款,從油電混合、純電車型到性能車款皆有佈局,也透過數位化展間、全台據點優化,為消費者帶來一致且高水準的服務品質。Hyundai 汽車將持續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擴展全臺服務網絡,陪伴台灣消費者邁向更美好的移動生活。


Nissan持續預告3代Leaf、預計6月17日完整發表,屆時導入國內能否維持150萬以內價格帶?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當前雖然陷入財務與營運的嚴重困境,但產品更迭節奏還是要持續,而在品牌電能領域發展部分,新世代 Leaf 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環,除了 Leaf 在 Nissan 電動車發展歷程中,佔有重要歷史定位、市場銷售大任之外,也是關乎後續集團重啟的關鍵之一。

在 2025 年 3 月下旬,Nissan 集團公布年度產品計畫時,就已經先行揭示了新世代 Leaf 車頭外觀樣式,隨後在 6 月初、隨著原廠即將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新世代的時機點將至,Nissan 也展開一系列預告活動,雖然重點資訊都尚未公布,但卻也積極溝通一些設計與系統配置。

Nissan 預計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第 3 代 Leaf 車系,在正式發表前也進行了一系列預告活動進行產品溝通。

在 2025 年第一季末時所公布的年度產品計畫中,除了持續溝通 e-Power 動力架構之外,分別預告了兩款電動車,一款乃是已經公布了的歐規新世代純電 Micra,另一款就是新世代 Nissan Leaf;Nissan 發展歷史中其實很早就有推出電動車,在 1940 年代就發表過 Tama 這款純電作品,Leaf 則是 Nissan 首款量產純電戰力。

在 2025 年 3 月份時,Nissan 就已經先行溝通年度產品計畫,上圖為美規市場產品規劃,下圖則是歐規市場設定,其中都可以看到 Leaf 的身影,顯見從掀背改為跨界休旅車格設定的 Leaf 之重要度。歐規市場規劃則還有純電的新世代 Micra。

在先前裕隆日產法說會中,裕隆日產雖沒有透露究竟年度會導入那些新品,但配合原廠當前產品節奏,普遍推估 Leaf 與 Kicks 會是重頭戲所在;但比較關鍵的部分,是新世代 Leaf 能否擁有出色市場競爭力,更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價格設定。國內市場原本販售的 2 代 Leaf,在產品週期末段時共計有大小電池兩種規格,價格帶落在 125 萬至 139 萬之間。

新世代 Leaf 搭載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可提供最高 160kW 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

Nissan 針對新世代 Leaf 在發表前的預告內容中,分別是溝通了 3 代 Leaf 的設計元素、性能表現與舒適性、以及部份的電池系統設定,相比於原先 Leaf 中型掀背車格產品定位,3 代 Leaf 改為跨界休旅車格,採用與 Ariya 相同的 CMF-EV 模組化平臺,意味著有機會配置與 Ariya 相仿的電池系統,如果以 Ariya 標準版總容量 66kWh 電池組來看,在 Ariya 車系 WLTC 規範下有著 423 公里續航表現,對於 Leaf 來說應當已具備出色吸引力,不過詳盡的系統規格仍有待後續原廠公布。

Nissan 新世代 Leaf 透過設計巧思,讓其擁有 0.26 的風阻係數表現,歐規版本在輪圈以及車外後視鏡的輔助下,能達到 0.25 Cd。

目前公布的資訊中可以發現,攸關電動車能效表現的外觀造型,其美規版風阻係數為 0.26 (Cd),而歐規版本在車輪和後視鏡的設計加持下,則能更進一步的來到 0.25 Cd。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藉由天窗設計來提升頭部空間表現,而可調整明暗的天窗設計則是省去遮陽板需求。

Leaf 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能調節玻璃明暗也減少了遮陽板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出色的頭部空間表現。
廣  告

動力與操控表現上,Nissan 為新世代 Leaf 導入了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原廠數據顯示其可提供最高 160kW、也就是約 214 匹 (hp) 的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充電效率的設定上,新世代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快充功率,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為 35 分鐘,原廠也溝通充電 14 分鐘能夠支援續航 250 公里。Leaf 還導入了熱回收系統,收集 OBC 車載充電器的熱能來加熱電池,有助保持電池最佳狀態。

新世代 Leaf 目前尚未公布電池容量設定,但原廠表示能夠充電 14 分鐘來續航 250 公里,而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的快充功率。

此外,Nissan 在預告中也提到,Leaf 在導航規劃上也與 Google 合作,用意就是能夠協助電動車駕駛人更輕易規劃旅途,同步系統也會依據路徑與用車環境為電池進行冷卻設定,舉例來說,當系統預測路徑對系統負載較低時,會進行電池冷卻模式調整來節省能源消耗。此外,Leaf 也支援 V2L、V2X、V2H 等,V2L 提供車輛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而 V2X 與 V2H 則是提供給住家或是更多其他運用方式。


推出Grecale Modena個性訂製版,Maserati Grecale車系在臺售價與編成調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且提供 3 款限量塗裝、每款塗裝各僅 3 輛,還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售價的調整。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

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打造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設計靈感,源自 Maserati Fuoriserie 訂製計畫,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 ,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每款塗裝僅有 3 輛。

車室內裝方面,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則是選用 Full Premium 頂級黑色皮革座椅,搭配靈感源自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的座椅皮革紋路與灰色縫線,以低調氛圍烘托奢華品味。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此外,除了推出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總代理也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車名的調整、導入取代原 Grecale GT 車型的「Grecale」車型。

廣  告

以「Grecale」取代 Grecale GT

車名簡化、用以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建議售價調整至 368 萬元起,搭載擁有 300 匹 (hp) 最大馬力的 2.0 升 4 缸輕油電動力系統,搭配升級至 20 吋的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搭配 20 吋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Grecale 外觀與 Grecale GT (圖上)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拿掉了前葉子鈑鰭狀散熱孔上方的鍍鉻草寫斜體「gT」銘牌。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則是以品牌發源地為名,搭載擁有 330 匹 (hp) 馬力之輕油電動力,配備 21 吋 Pegaso 輪圈、全景天窗、限滑差速器、主動懸吊系統與 ADAS 先進駕駛行車輔助系統。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 的 Grecale Modena,輪圈升級至 21 吋。

性能版 Grecale Trofeo、建議售價由 588 萬調至 602 萬元起,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並配備前後軸主動式可調電子阻尼與氣壓懸吊系統、Corsa 賽道模式與 21 吋 Crio 輪圈,且座椅升級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

Grecale Trofeo 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

至於售價維持 499 萬元起之 Grecale Folgore,為 Maserati 品牌首款純電 SUV,搭載 105kWh 的電池、雙馬達可輸出 550 匹 (CV) 最大馬力,WLTP 最高續航為 426~501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Grecale 車系之車色塗裝全面升級並新增至 11 種標準車色,並能透過 2025 年初揭幕的 Fuoriserie 創作工坊進行客製化訂製,外觀共有 9 種單色與金屬色漆,包括全新亮相的 Blu Pastello 粉霧藍與 Giallo Genio Gloss 亮光黃,以及 13 種三層/四層塗裝色漆,包括新色 Dark Aurora Boreale 極光深藍與 Gold Venus 維納斯金,和 4 款消光烤漆、如甫在臺亮相之 GT2 Stradale 的車色:Digital Aurora Matte 消光塗裝。

Maserati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每天都有 20 多個工作站為包括 Grecale 等的不同車型進行噴漆,創新烤漆室能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

此外,Grecale 車系編成還延伸出更多配色與個性化組合,且新增多款座椅配置,包括全新棕色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座椅,以及黑色 Linear Graphic 線性格紋座椅搭配藍色縫線,更有超過 11 種的 Fuoriserie 訂製內裝,並有 5 款輪圈與 5 種煞車卡鉗顏色等更多樣化的選擇。


2025年5月份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電動機車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汽車網站每月皆會推出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針對臺灣機車市場提供更深入的報導,探究國內電動機車市場發展表現,並分析此級距車輛每月在臺灣的銷售情形,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延續 5 月機車總市場銷售報告,掛牌數達到 55,743 輛,略為成長 4.8%,但是對比去年同期出現 20%的大幅度落差。在本月電動機車銷售中,交車數來到 4,326 輛,相較 4 月份掛牌 3,689 輛,成長幅度 17.3%,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則存在 21.7%的落差。本月 Ionex、eMoving、eReady 等品牌呈現正成長,部分品牌指出,受到新車產品階段性發展影響,5 月尚未出現帶動銷售動能的誘因。

5 月電動機車掛牌數來到 4,326 輛,相較 4 月份掛牌 3,689 輛,成長幅度 17.3%,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則存在 21.7%的落差。

Ionex 旗下多款車型,在本月迎來銷量提升,其中 i-One Fly 登上銷售排行冠軍,品牌共有 5 款車型上榜,取得ㄧ半的席次,旗艦車款 Ionex MiG9 在上市後首度進入排行榜 ; 至於 Gogoro 旗下常勝軍 Viva Mix、Viva XL 等車款則延續前 5 名的排行。

Ionex 旗下多款車型,在本月迎來銷量提升,i-One Fly 登上銷售排行冠軍,旗艦車款 Ionex MiG9 在上市後首度上榜。

電動機車品牌排行 Top10

5 月份 Gogoro 維持電動機車品牌排行冠軍的寶座,掛牌數為 2,041 輛,對比上月 2,143 輛,衰退幅度 4.8%,在既有產品陣容的佈局下,市佔率尚無明顯增長,取得 47.2% (上月為 58.1%)。Ionex 在部分車款大批量交車的基礎下,掛牌數來到 1,766 輛,直追 Gogoro,成長幅度達到 82.4%,為所有品牌之冠,市佔率突破 4 成 (上月為 26.2%)。

5 月份 Gogoro 維持電動機車品牌排行冠軍的寶座,掛牌數為 2,041 輛,衰退幅度 4.8%,市佔率取得 47.2%。Ionex 掛牌數來到 1,766 輛,直追 Gogoro,成長幅度達到 82.4%,市佔率突破 4 成。

5 月份品牌排行第 3 至第 6 名與上月排行出現更替,eMoving 維持季軍,掛牌 197 輛,成長幅度 15.9% ; 第 4 名 Aeonmotor 掛牌 88 輛,微幅成長 4.8%,但是排名上升 2 位 ; Yamaha 與 SYM 本月掛牌 81 輛、51 輛,衰退幅度分別為 40.9%、42.7%,排名被 Aeonmotor 超車後,落在第 5、第 6 名。

5 月 eMoving 維持品牌排行季軍,掛牌 197 輛,成長幅度 15.9% ; 第 4 名 Aeonmotor 掛牌 88 輛,微幅成長 4.8%,但是排名上升 2 位。

第 7 名至第 10 名,上榜品牌與上月相同,但是排名順序同樣出現變動,eReady 以 39 輛登上第 7 名,成長幅度達 56%,市佔率逼近 1% ; PGO 與 ZAU 交出 29 輛、18 輛,銷量提升幅度分別為 52.6%、59%,ZAU 成長僅次於 Ionex ; 至於能海電能,本月排行下滑 3 位,僅掛牌 10 輛,位居第 10 名,衰退幅度 63%,是所有上榜品牌最多者。

電動機車車款排行 Top10

Ionex i-One Fly 在 5 月份出現大批量交車,以 652 輛登上車款排行冠軍,較上月增加 295 輛,超越 Gogoro 旗下白牌大軍 ; Gogoro 現階段的主力車款 Viva Mix、Viva XL,均交出 400 輛以上成績,位居亞軍、季軍,Gogoro Premium 本月銷量較上月大幅增加,以 363 輛位居第 4 名 (上月掛牌 136 輛),至於 Delight 車系掛牌數、排名均下滑,以 324 輛進入前 5 名。

Ionex i-One Fly 在 5 月份出現大批量交車,以 652 輛登上車款排行冠軍 ; Gogoro 現階段的主力車款 Viva Mix、Viva XL,均交出 400 輛以上成績,位居亞軍、季軍。

第 6 名至第 8 名由 Ionex 車款拿下,已進行產品世代交替的 S7 車系,仍有 261 輛的掛牌,受惠補助案而銷量提升的 S6 Rex,交出 251 輛,僅 10 輛之差位居第 7 名,自 3 月份展開新車掛牌的旗艦車款 MiG9,本月出現上市後首次大批量交車,以 217 輛位居第 8 名。

第 6 名至第 8 名由 Ionex 車款拿下,S6 Rex,交出 251 輛,僅 10 輛之差落後 S7 車系,位居第 7 名,旗艦車款 MiG9,本月出現首次大批量交車,以 217 輛位居第 8 名。

5 月份電動綠牌車款冠軍,依舊由 Gogoro Viva 拿下,在所有車款排行中,以 202 輛位居第 9 名 ; Ionex 旗下最後一款進入車款排行前 10 名的 i-One,本月交出 201 輛,以 1 輛之差落後 Gogoro Viva。

Gogoro 銷售分佈顯著,全新 EZZY 將帶品牌重返榮耀?

本月受到關注車款方面,Gogoro 銷售分佈更為顯著,由國民通勤、實用性更高的車款擔當重點車款,鎖定運動化、科技與性能的 SuperSport、Pulse 車系,本月分別掛牌 150 輛、132 輛,無緣上榜 ; 2024 年綠牌暢銷車款 Gogoro Jego 車系,經品牌調整後,結束階段性銷售任務,並以全新 Gogoro EZZY 車系的形式回歸市場,能否在接下來為品牌銷量帶來新氣象,甚至重新挑戰電動二輪冠軍寶座,值得後續關注。

本月 Gogoro 的銷售分佈更為顯著,由國民通勤、實用性更高的車款擔當重點車款,鎖定運動化、科技與性能的 SuperSport、Pulse 車系,本月分別掛牌 150 輛、132 輛,無緣上榜。
Gogoro Jego 車系結束階段性銷售任務後,由全新 Gogoro EZZY 車系的形式回歸市場,能否在接下來為品牌銷量帶來新氣象,值得後續關注。

14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加入桃園好農行列,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6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靈活空間成為外出行銷的好幫手,為推廣桃園農產品,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農業部攜手全區農會,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車型外觀融入各區特色進行設計,協助各區農會深入社區與偏鄉地區,方便民眾購買優質農產。

中華汽車長期支持原民產銷,推廣在地採購,特別連結復興區、楊梅區當季作物,將好吃的五月桃及好喝的仙草茶直送廠區,並邀請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楊梅廠,得利卡吸睛模樣造成廠內風潮,有效帶動仙草銷售佳績。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好吸睛,楊梅仙草銷售一空。

媽媽桃產地直送,中華汽車員工好幸福

中華汽車自 2012 年起於廠內展開一年 3 次的原民蔬果團購活動,藉此提供原民農友穩定的產銷通路,免於中盤商低價剝削,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每年 5 月至 7 月是桃園復興區水蜜桃的產季,五月桃種植在中低海拔區域,因為每年母親節前後為盛產期,栽種的果農也多為泰雅族媽媽們,因此被稱為「媽媽桃」,皮薄、果肉細緻、口感香甜的特色,已經成為拉拉山的招牌之一。

支持原民產銷 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

媽媽桃種植面積約 43.5 公頃,產量約 294 公噸,今年產量較往年增加 2 成以上,水蜜桃總產量超過 1100 公噸。近期因蝴蝶颱風盤旋帶來水氣,為避免拉拉山水蜜桃因水傷影響銷售,中華汽車號召同仁團購趕在媽媽桃產季結束前將新鮮水蜜桃直送產區,不僅以企業力量協助農友,更讓員工不用上山就能買到正宗拉拉山媽媽桃。

廣  告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除了好吃的五月桃,中華汽車也不忘連結在地,多次大宗採購秀才米、仙草茶等著名產品,近年來,楊梅區農會為鼓勵農民栽種仙草,積極輔導農民轉種仙草有成,楊梅轄內上湖、富岡、東流等地區,目前種有 3 公頃仙草茶園,每年 4 到 12 月間可採收 4-5 次,採收烘培 1 年可製造出 6 萬臺斤的茶包,產值逾 500 萬元,比起稻米更具有經濟價值。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今年才剛加入楊梅行動直銷車特別以綠色仙草為彩繪主題,將農產特色展現在車體上,為銷售帶來助力。此外,為推廣桃園在地食材,楊梅農會特別結合在地青農,與中華汽車幼兒園合作進行食農教育扎根,規劃一系列「仙草體驗課程」,讓幼兒園小朋友親自體驗如何栽種仙草小苗,如何採收製茶,過程中不僅可近距離觀察了解仙草生長情形,透過青農現場示範機械採收跟人工採收差異,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更能讓小朋友感受楊梅仙草獨特魅力及清香韻味,學會珍惜得來不易的楊梅在地食材。


[U-EV]Peugeot重啟GTi之名、不過是純電版本,利曼24小時耐力賽周末首度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熟悉車壇的車迷應該知道,雖然 GTI 是 Volkswagen 麾下產品中相當經典的代表,但 GTI 這 3 個字母的組合卻並非 Volkswagen 專屬,Peugeot 麾下亦有著 GTi 的性能車款代表,不同之處在於 Peugeot 的「i」是小寫,同時因應原廠策略規劃,在 2020 年時的 308 GTi 之後畫下句點。近日,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將在 e-208 車系中推出 GTi 車型的消息,其實在 2025 年第二季中就已經確認,原廠先前即已預告將於 2025 年 Le Mans 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事期間發布;比較讓人覺得有趣的部分,是有著不少消費者應該覺得法國 GTi 搶先在德國 GTI 之前推出純電戰力,且先行投入量產,不過在電系規格上還是有著不少落差。

e-208 GTi 同樣是採用單馬達設定,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為求性能表現在車高、前後輪距設定上都有所調整,並且配置了 215/40 R18 的 Pilot Sport Cup 2 胎圈組。

Peugeot e-208 GTi 的動力架構仍舊是採用前驅設定,也就是前軸配置單馬達,該具馬達可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相比於一般版的 e-208 扭力與馬力分別提升了 124 匹、8.7 公斤米,更出色的動力數據讓 e-208 GTi 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極速設定在時速 180 公里;此外,e-208 GTi 相比一般 e-208 車高降低了 30mm、前後輪距則是加寬了 56mm、25mm。

車室空間可以看到許多傳承 GTi 經典設計的元素,例如座椅中央的紅色線條設計。
廣  告

e-208 GTi 電池架構仍舊是搭載總容量 54kWh 之鋰電池,支援最高 100kW 的直流電快充,從 10%至 80%補電時間需要 30 分鐘,這一點相比 Volkswagen 預計在未來純電 GTI 上所採用的電池系統,有著不小的差距;也因應 GTi 乃是提升了性能表現,e-208 GTi 的 WLTP 數據,落在 350 公里至 433 公里的續航成績。


Audi發表Q5e-hybrid與Q5 Sportback e-hybrid,搭載總容量25.9kWh電池組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先前針對產品布局、尤其是因應歐美等市場消費需求,已經預告將會在麾下車系戰列中,推出總計 10 款 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先前在 A5 車系中已經推出了 A5 以及 A5 Avan 的 e-hybrid 車型,近日則是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新世代 Q5 與 Q5 Sportback 台灣奧迪即將在國內市場發表,不過因應國內市場對 PHEV 車型的需求不高,因此 e-hybrid 車型的導入機會應當也不高。

Audi 近日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車型,共計推出 220kW 以及 270kW 兩種綜效輸出版本。

與先前 A5 與 A5 Avant e-hybrid 相同,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都是配置了品牌最新版 Plug-In Hybrid 系統,搭載的是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相比前一代的 Plug-In Hybrid 系統版本提升了 45%,支援 11kW 的交流電慢充,需要 2.5 小時的時間從 0 補電至 100%。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與先前 A5 家族的 PHEV 相同,都是搭載了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

針對 Q5 e-hybrid 與 Q5 Sportback e-hybrid,總計推出有兩種動力輸出版本選擇,都是採用 185kW (252 匹) 的 2.0 TFSI 引擎,電動馬達則是提供了 105kW (143 匹) 的輸出,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兩種動力輸出都支援純電、混合動力的模式選擇。

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

性能表現部分,220kW 綜效動力輸出車型能在 6.2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而 270kW 輸出版本則是能在 5.1 秒內完成,所有車型極速都設定在時速 250 公里,e-hybrid 車型都是採用四驅設定,雙離合器變速系統與 quattro ultra drive 系統結合,以強化運動性能以及舒適性的駕駛表現。

廣  告

Audi 此次公布的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在 6 月中旬開始於歐洲開放訂購,並會在 2025 年第三季於歐洲上市發表,歐洲售價分別是 Q5 e-hybrid 的 63,400 歐元 (220kW)、71,800 歐元 (270kW),Q5 Sportback e-hybrid 則是 65,900 歐元 (220kW)、74,300 歐元 (270kW),也就是約合臺幣 216 萬至 253 萬的價格帶。


Stellantis集團內兩大義大利高端品牌,Alfa Romeo與Maserati傳出將攜手合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當前車壇在面臨數位、電能等方向的轉型時期,諸多傳統車廠都面臨著嚴峻考驗,也都紛紛在產品規劃、集團內部調整等議題上做出調整,而擁有多達 14 個品牌的 Stellantis 集團,在 2024 年時就傳出可能會針對一些品牌存續做出改變,當時也傳出 Stellantis 集團很可能會出售 Maserati,不過該項消息並未獲得證實。

近日,身兼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透露,目前已經計畫兩個義大利品牌將會進行合作,不過該項計畫仍需要由 Stellantis 高層核准,後續實際狀況仍有待確定。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的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 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將攜手合作。

Maserati 在 2024 年的表現相當不出色,年度銷售表現僅約莫 1.13 萬輛,年度下滑了 57 個百分點,面對年度表現的衰退,Stellantis 表示沒有出售 Maserati 的計畫,但需要積極重振這個歷史悠久的豪華品牌,同樣是屬於高端品牌設定的 Alfa Romeo,在 2024 年銷售表現約莫在 6.2 萬輛,相比原先品牌設定的 8 萬至 9 萬輛目標未能達標,且相比 2023 年也一樣呈現下滑趨勢。

廣  告

雖然先前也有傳聞 Stellantis 覺得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因調性不同而不可能合併,但近日則是傳出兩品牌將攜手合作打造產品,雖然相關合作計畫目前仍未確認以及有相關資訊傳出,但兩大品牌先後傳出取消部分電動車研發計畫,而是回歸到基本盤面、鎖定高層買家當前偏好,因此仍舊會積極研發燃油動力價購產品,此外,Alfa Romeo 原訂純電產品的規劃,應當也會投入燃油動力架構的研發。


Bridgestone贊助BWSC賽事輪胎,再生資源比例首度達到65%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81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共計有 17 個地區的 33 支參賽隊伍。該胎款首次採用 Bridgestone 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新型回收材料,再生資源使用比例提升至 65% 以上,展現永續發展的創新成果。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2025 賽事中,普利司通將引入再生碳黑與鋼材技術,推動廢舊輪胎翻新為原物料的循環技術,並在價值鏈中推動減少輪胎使用數量及採用低碳排放運輸方式等永續行動。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
廣  告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自 2022 年起,普利司通推進廢輪胎化學回收技術,並於 2023 年在東京小平市創新園區設置測試設備,專注開發精準熱裂解技術,以提取輪胎衍生燃料與再生碳黑。本次輪胎首次採用該技術產出的再生碳黑,展現了最新的技術進展與成果。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

賽事專用胎搭載升級版 Enliten 科技,導入再生資源以及含循環材料芳綸纖維,擁有低滾動阻力、耐用性、輕量化及抗穿刺能力等特性,可最大化提升車輛的整體能耗效率。


Eurogrip宣布成為Honda Taiwan之輪胎供應夥伴,限期推出購胎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宣布與 Honda Taiwan 合作,未來將成為官方銷售體系之輪胎供應夥伴。首波導入的 Eurogrip 胎款是針對輕檔車開發的運動胎款「Protorq Extreme」,以及與旅跑胎款「Roadhound」,可對應 Honda NT1100、NC750X、CB750 Hornet、CBR650R、CB650R、CBR500R 與 CB300R 等車款。

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宣布與 Honda Taiwan 合作,未來將成為官方銷售體系之輪胎供應夥伴。

Eurogrip 特定的胎款已於 2025 年 6 月起正式在 Honda Taiwan 經銷據點販售,為回饋消費者,即日起至 8 月 31 日,購買指定尺寸的「Roadhound」」或「Protorq Extreme」胎款一組,就能獲得市價 2,980 元的藍芽版胎壓偵測器。

廣  告

在二輪市場中,新興輪胎品牌 Eurogrip 歐古利普,以創新的設計與結構、花紋特色,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其中,「Protorq Extreme」是為輕檔車款設計,由義大利團隊研發攤款,擁有良好的乾濕地抓地力、高速穩定性,並且為同級距胎款中唯一採用「鋼絲胎體結構」設計,適合如 CB300R 運動街車的動態駕馭需求。

「Protorq Extreme」是為輕檔車款設計,由義大利團隊研發攤款,擁有良好的乾濕地抓地力、高速穩定性,並且為同級距胎款中唯一採用「鋼絲胎體結構」設計,適合如 CB300R 運動街車的動態駕馭需求。

「Protorq Extreme」並獲得 Aprilia 認證,是 RS457 的原廠配胎,符合公路/賽道法規,可於賽道日活動下場、亦能於日常街道上使用,滿足多元的操控樂趣需求。

另一款「Roadhound」是針對中、大排氣量車款所設計的產品,適合 CBR650R、CB650R、CBR500R 等車款安裝,可兼顧長途騎乘的舒適性,以及日常使用的耐久性,提供騎士所需的操控樂趣與安全性。

「Roadhound」適合 CBR650R、CB650R、CBR500R 等車款安裝。
「Roadhound」可兼顧長途騎乘的舒適性,以及日常使用的耐久性,提供騎士所需的操控樂趣與安全性。

外媒報導第6代Sienna車系將會新增EREV電動增程式動力系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汽車媒體報導,新世代的 Sienna 車系在特定市場可能將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同時 Toyota 亦不會放棄 Hybrid 混合動力、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汽油版本的動力系統,將會視地區市場的特性與需求,開發第 5 代 Sienna 車系產品。

美國汽車媒體報導,新世代的 Sienna 車系在特定市場可能將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同時 Toyota 亦不會放棄 Hybrid 混合動力、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汽油版本的動力系統。(圖片為現行 Sienna)

現行第 4 代 Sienna 是在 2020 年問世,如今也已歷經 5 年的產品週期,而據美國媒體報導,北美市場可能將在 2027 年迎接第 5 代全新 Sienna 車系,並且將會導入大量新世代科技;動力系統方面,北美市場可能將持續汽油動力版本、混合動力等多元選擇,滿足絕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廣  告

至於在其他市場方面,第 5 代 Sienna 將可能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也就是以純電驅動的方式,內部搭載一具內燃機作為發電之用,但不會輸出動力至傳動軸,用以適應充電站密度尚未普及、或幅員較大的市場之需求。

第 5 代 Sienna 將可能採用 EREV 增程式動力系統,也就是以純電驅動的方式,內部搭載一具內燃機作為發電之用,但不會輸出動力至傳動軸。(圖片為現行 Sienna)

當然,第 5 代 Sienna 也會推出 Hybrid 混合動力與 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美國媒體推測屆時將會有新的版本,提供更佳的能耗表現。其他如 Toyota Safety Sense 4.0 系統、駕駛人機介面、內裝等也都會有升級。未來若有更多關於 Sienna 的消息,U-CAR 也會持續追蹤。

新世代 Sienna 預料將導入 Toyota Safety Sense 4.0 系統、駕駛人機介面、內裝等也都會有升級。(圖片為現行 Sienna)

借鏡日本經驗,Stellantis董事長呼籲歐洲制定新式微型車標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tellantis 集團的董事長 John Elkann 近日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借鏡日本的輕型車(K-Car)經驗,在歐洲市場制定新款的微型車級距,並且可採用「E-Car」這類的名稱,同時應該涵蓋微型電動車的類別,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Stellantis 集團的董事長 John Elkann 近日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呼籲歐盟應該借鏡日本的輕型車(K-Car)經驗,在歐洲市場制定新款的微型車級距,並且可採用「E-Car」這類的名稱。

John Elkann 表示,在 2019 年時,歐洲市場總共售出約 100 萬輛售價 1.5 萬歐元以下的汽車,這個數字到了現在預估僅剩下 10 萬輛左右;造成此級距車款銷售疲弱的原因,主要是歐盟法規的加嚴,讓歐洲車廠必須付出更多成本,導致售價上揚,而售價維持在 1.5 萬歐元將面臨無利可圖的狀況。

廣  告

到了 2030 年,歐洲市場將會再新增 120 項新法規,成本的上升會更削弱歐洲車廠在這個價格級距的競爭力。John Elkann 認為,歐洲可以學習日本的經驗,推出類似 K-Car 的標準級距,來滿足 1.5 萬歐元門檻消費者的需求,這類駕駛人通常只在城鎮中移動。John Elkann 表示,現有的電動微型車經驗可作為參考,而且有助於現有的消費者將老舊的燃油車轉換為新式的節能車款。

現有的 Citroën Ami 在歐洲的售價約為 7,990 歐元,在特定地區甚至不需汽車駕照即可上路。

此外,歐洲市場原本就是擅長研發製造小型的國民車款,如 Fiat 500、Golf 等等,而當前的法規讓這類車款的售價不斷提升,John Elkann 認為是時候在歐洲開創新型微型車,以及微型電動車的類別,不僅有助於產業的正向發展,也有利於推廣新式能源車。


車麗屋新北市樹林店開幕,限期促銷優惠加碼送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916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汽車百貨領導品牌「車麗屋」,於 2025 年 6 月 14 日(六)上午 10 點,正式在新北市樹林區保安街一段 343 號,啟動全新門市──車麗屋樹林店。該門市為車麗屋在雙北南區的重要戰略據點不僅強化鶯歌、三峽、板橋、土城區域車主的即時服務網絡,更象徵品牌進軍百店計畫的穩健步伐。

汽車百貨領導品牌「車麗屋」,於 2025 年 6 月 14 日(六)上午 10 點,正式啟動全新門市──車麗屋樹林店。

樹林店導入標準化快維流程、專業技師團隊、CDP 會員系統與數位行銷工具,打造「快維保、汽百精選 、 會員經營」三合一全新據點型態,讓車主享有便利、高效、專業且透明的維保服務。

廣  告

為回饋樹林地區車主與廣大會員,車麗屋樹林店開幕期間推出四大限時好康活動:
1、【滿額抽機票】單筆消費滿 NT$2,888,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長灘島單人來回機票(共 10 張)
2、【買輪胎送定位】購買指定品牌輪胎 3 條送 1 條,再加贈四輪定位乙次
3、 【不限品牌折$800】購買任四條輪胎現折$800,開幕限定、數量有限
4、【LINE 入會禮】加入官方 LINE 帳號並完成會員註冊,即可獲得臭氧殺菌券乙張+3 萬點會員點數(折抵$100)

為回饋樹林地區車主與廣大會員,車麗屋樹林店開幕期間推出四大限時好康活動

除了眾多促銷活動外,車麗屋樹林店也同步釋出多款超人氣「開幕爆品」,最
高折扣超過 60%,專為追求高 CP 值與升級駕車體驗的車主打造:
1、 PJ:HOPE+ 5.1.2 SoundBar 天空聲道|原價$24,888 → 開幕價$8,888
2、JHY 10 吋 安卓 2D 專機(超級八核心 S700)|原價$14,900 → 開幕價$6,988
3、JHY 10 吋 安卓 2D 專機(四核心 F23P)|原價$14,900 → 開幕價$3,988
4、 PAPAGO P9 SONY 星光級 4K 行車記錄器|原價$10,990 → 開幕價$3,988
5、CarPlay 轉安卓 JHY S.CUBE 蘋安機|原價$9,788 → 開幕價$6,688


[U-EV]Model S續航提升與增列車內氣氛燈/前鏡頭、漲1.5至30萬不等,小改款Tesla Model S與Model X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原廠先前預告與率先「劇透」內裝設計後,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於今日(6/13)在全球登場,臺灣市場也同步公布售價,官網交付時間顯示為 2~3 個月,不過國內到港時程經詢問台灣特斯拉仍有待後續確認。

其中改款 Model S Long Range 為 324.99 萬、調漲 30 萬,Model S Plaid 為 339.99 萬、調漲 1.5 萬;至於 Model X Long Range 標準 5 座為 349.99 萬、7 座為 361.29 萬、6 座為 370.99 萬,皆調漲 25 萬,頂規性能 Model X Plaid 為 364.99 萬、調漲 10 萬。改款主要導入冰霜藍、曜石黑新車色,並有全新交錯式輪圈、前視鏡頭,車內雖未搭載外界期待的方向燈撥桿,但追加可客製化的全光譜氣氛燈。Model X 車系維持 LR 為 597 公里、Plaid 為 564 公里不變,Model S LR 版續航增加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Plaid 版則增加 28 公里來到 631 公里。

繼原廠先前預告與率先「劇透」內裝設計後,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於今日(6/13)在全球登場。

Tesla 原廠先前最主要是在 2021 年推出大幅度改款 Model S、Model X 車系,臺灣市場則在 2023 年導入。而 Tesla 原廠在年初即於財務會議預告將推出小改款 Model S、Model X,日前即已被外媒掌握將有全新車色塗裝、新式樣輪圈造型、車頭加入前視攝影機之外,更曝光內裝有望加入環艙氛圍燈、類金屬飾條點綴。Tesla 墨西哥官方網站更上傳了一張改款 Tesla Model S 的內裝照片,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

Tesla 墨西哥官方網站更上傳了一張改款 Tesla Model S 的內裝照片,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

如今小改款 Tesla Model S 與 Model X 正式在全球官網登場,其中外觀方面雙車系向小改款 Model Y 看齊,追加前視鏡頭,可用於行車影像與哨兵等功能使用。另外車色部分則首度追加冰霜藍、曜石黑 2 款新色,冰霜藍選配價為 9.7 萬,曜石黑則為 4.9 萬。此外改款新車也在車頭改為黑色 Tesla 廠徽,Model S Plaid 車型則是在前保桿導入更多的黑色下氣壩、兩側導流氣口點綴,原廠也強調針對外觀細節進行最佳化,以減少阻力和提高續航里程效率,後擾流板可增加下壓力,提升性能,並且主動式頭燈也進行更佳、有著更好的夜間能見度與遠光防眩效果。

原廠也強調全車具有全新隔音設計,能帶來更少的風切聲、道路噪音,並提供更加有效的主動降噪效果。

圖為改款 Model S Plaid。

原廠也強調全車具有全新隔音設計,能帶來更少的風切聲、道路噪音,並提供更加有效的主動降噪效果。足下輪圈部分雙車系也皆有所更新,Model S Long Range 標配全新 19 吋 Magnetite 輪圈,至於 Model S Plaid 則直接標配全新 21 吋 Velarium 輪圈,原廠強調其交錯式輪圈與輪胎可最大程度提高抓地力和穩定性,而 Plaid 碳纖維陶瓷煞車卡鉗 4 則提供額外的制動力。

Model X Long Range 與 Model X Plaid 標配換為 20 吋 Perihelix 輪圈,但 Model X Plaid 則另提供全新的 22 吋 Machina 輪圈可選。

圖為改款 Model X Plaid。

內裝方面,改款後座艙也加入「全光譜氣氛燈」,原廠強調其可從無限色彩中選擇,自環繞式氣氛燈,當乘員進入車輛時,儀表板和車門飾板的動態照明將漸弱轉換為環境光。此外,原廠也指出改款後針對第三排乘坐與在物空間進行些許調整,不過改款之後國內 Model X Long Range 6 座車型售價來到 370.99 萬,已比起 Model X Plaid 單一 6 座車型的 364.99 萬高出 6 萬。

不過改款後的 Model S 與 Model X 則未如外界預期,加入如小改款 Model Y 的實體方向燈撥桿。

圖為改款 Model S 內裝。
圖為改款 Model X 內裝。
改款後加入全光譜氣氛燈。

動力部分,Tesla 原廠皆未公布確切的電池容量。雙車系的標準版車型搭載前後雙馬達四驅,最大馬力為 670 匹,Model S 標準版的靜止加速到 100 公里為 3.2 秒,車輛極速為 250 公里,不過國內標示的 WLTP 續航由改款前的 638 公里、略增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搭載 3 馬達 1,020 匹的 Model S Plaid 則是可在 2.1 秒完成零百加速,最高極速 322 公里,WLTP 續航由 603 公里、增加 28 公里為 631 公里。

至於 Model X 標準版則增為 3.9 秒、WLTP 續航維持 597 公里,車輛極速為 240 公里,Model X Plaid 版則在搭載 3 馬達下為 1,020 匹,最高極速 262 公里,WLTP 續航維持 564 公里。

圖為改款 Model S 車系動力數據。Model S LR 版續航增加 12 公里來到 650 公里,Plaid 版則增加 28 公里來到 631 公里。
圖為改款 Model X 車系動力數據。

日廠連降出廠價吸收美國提高關稅壓力,日本銀行最新企業物價指數透玄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從美國川普總統宣佈進口汽車 25%關稅,於 2025 年 4 月 3 日生效後,對於深耕北美汽車市場的日系車廠,確實造成莫大的壓力,畢竟從數據來看,美國向來是日本製汽車出口的最大市場,各家車廠的全年總出口規模,可以達到 150 萬輛之多,在日本汽車出口占比超過 3 成以上!

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正積極跟美國政府進行關稅與貿易協商,對日方而言,談判的重中之重,也鎖定說服美國政府對日本車輸出美國的關稅給予最惠國待遇,以降低日系車廠在逐步轉移部份產線至美國前,對於汽車成本所帶來的衝擊。

日本銀行公布乘用車出口物價指標,透露日本車廠持續降價吸受美國關稅衝擊

而當各界把目光放在包括日美等國的關稅談判上,日本銀行每月定期公佈的企業物價指數,悄悄透露出值得關注的資訊,那就是日本官方所統計的銷售契約數據,日本車廠乘用車出口的總體價格指數持續調降,4 月與 5 月連續調降 3.7%與 2.3%,由於日本製造乘用車出口海外市場,北美市場大約占 3 成多的高比例,因此總體出口價格調降,主因正是來自對美出口的降價。

日經新聞的報導更進一步統計出口北美市場的乘用車價格指數,比起作為 100 基準點的價格指數,美國政府 4 月啟動 25%關稅後已經下跌 8.1%,5 月更擴大跌幅來到 18.9%,也就是說日本車廠出口至美國,尚未課徵關稅的新車價格,相較於 2020 年已經跌掉近 2 成,這幅度可以視為日本車廠為吸收飆漲的關稅成本,而被迫調降出口價格與減少獲利,以儘可能穩住日系進口車在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

廣  告

臺灣後續若調整關稅或貨物稅,進口車成本是否會異動值得關注

這訊息也給我們另一層面的思考,日本車廠在應對美國飆漲至 25%的汽車關稅,為了維繫日系進口車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進款個別品牌車款異動是常態,但是總體數據來觀察近幾個月的趨勢,似乎更像是「不約而同」地調降汽車出口價格,透拓吸收部份成本與減少獲利,來避免日系車在北美市場因售價飆漲而喪失競爭力。

反觀,身為日本前 10 大汽車出口市場的臺灣,2023 年統計數據擁有高達近 10 萬輛日本製造的進口車,不論以市佔率或市場規模來看,臺灣市場對於日系車廠都具有相當的重要度,因此,假設臺灣與美國完成關稅及貿易談判後,若決定變動關稅或貨物稅,屆時日本車廠對臺灣輸出汽車的總體物價,是否有連鎖性的變動?

日本與歐洲向來是臺灣進口車的兩大來源,此次從日本銀行的物價數據,讓我們看到原廠針對汽車出口價格的調整,也是應對關稅的重要觀察指標。

例如總體維持原本汽車出口物價水準,或是在調降關稅或貨物稅後,反而順勢逐步提高車輛出口物價,部分抵銷降低關稅或貨物稅的車價調降效應?政府應該可以由汽車完稅價格的變動,留意相關總體指標有無異常變動,當然,不只日系車廠,同樣在進口車擁有相當高占比的歐系車廠,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預售173.8萬起,導入專屬STI套件、煞車系統升級,台灣意美亮相Subaru BRZ STI/Brembo極速性能限量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現階段國內販售的 Subaru BRZ 車系,在 2025 年式規劃 2.4 MT ES、2.4 AT ES 雙車型,分別提供手排、自排變速箱搭配,建議售價自 166.8 萬起。今 (6/13) 日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舉辦「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預賞活動,追加全新特式車型,透過專屬 STI 空力套件點綴,並加入專業級 Brembo 高性能煞車系統,預售價分別為新臺幣 173.8 萬、174.8 萬。

今 (6/13) 日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舉辦「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預賞活動,追加全新特式車型,透過專屬 STI 空力套件點綴,並加入專業級 Brembo 高性能煞車系統,預售價分別為新臺幣 173.8 萬、174.8 萬。

導入 Brembo 煞車系統,搭配專屬外觀套件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所搭載的 Brembo 煞車系統,可以明顯看到其金色外觀搭配紅色 Brembo 字體的招牌卡鉗設計,為其在視覺上帶來明顯的升級感受,而前輪卡鉗本身也從原本標準車型的雙活塞升級為對向 4 活塞的配置,後輪則也從單活塞升級至對向雙活塞的版本。

除了卡鉗的外型與規格升級之外,同時碟盤的直徑也進一步放大至前 326mm、後 316mm 的規格,透過更大直徑的碟盤提供車輛更為犀利、精準的制動效果,並且制動力也更為線性,提升激烈操駕時的駕馭信心。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所搭載的 Brembo 煞車系統,可以明顯看到其金色外觀搭配紅色 Brembo 字體的招牌卡鉗設計,前輪卡鉗本身也從原本標準車型的雙活塞升級為對向 4 活塞的配置,後輪則也從單活塞升級至對向雙活塞的版本。
除了卡鉗的外型與規格升級之外,同時碟盤的直徑也進一步放大至前 326mm、後 316mm 的規格,透過更大直徑的碟盤提供車輛更為犀利、精準的制動效果,並且制動力也更為線性。

台灣意美汽車在國內推出的全新「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以現行 Subaru BRZ 車系為基礎打造,外觀 STI 空力套件包含 STI 破鋒前下擾流板、STI 隱刃側裙/後下擾流板、STI 飾徽通風側腮與燕影擾流尾翼等 5 件外型升級部品,原廠強調,透過賽道級空氣力學設計,可提供 BRZ 最佳化的高速穩定性,同步營造視覺戰鬥氣息。

STI 破鋒前下擾流板。
STI 隱刃側裙。
STI 後下擾流板。
STI 飾徽通風側腮。
燕影擾流尾翼。

「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在內裝部分,延續既有 BRZ 車系配置,搭載 7 吋 TFT LCD 全數位儀表板、高包覆性麂皮座椅,同時標配 EyeSight 智能駕駛安全輔助系統,包含 ACC 車距控制定速巡航、LSW 車道偏擺警示、LVSA 前車駛離警示等,2.4 AT ES 車型更額外升級 PCTM 預防碰撞由門控制系統、RAB 倒車自動煞車系統。

「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在內裝部分,延續既有 BRZ 車系配置,搭載 7 吋 TFT LCD 全數位儀表板、高包覆性麂皮座椅,同時標配 EyeSight 智能駕駛安全輔助系統。

動力與性能方面,「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維持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可選擇 6 速手排、6 速自排變速箱,後輪驅動基礎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234 匹,最大扭力 25.5 公斤米,原廠公佈的極速表現可達 226 公里。原廠亦強調,在煞車卡鉗規格升級、放大碟盤直徑之後,更進一步的將前輪轉向節結構由原本的鋁製改為鋼製材質部品,以達到更直效的傳遞 Brembo 煞車直接回饋感,與轉向回饋感受的提升。

動力與性能方面,「BRZ STI/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維持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 4 缸自然進氣引擎,可選擇 6 速手排、6 速自排變速箱,後輪驅動基礎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234 匹,最大扭力 25.5 公斤米,原廠公佈的極速表現可達 226 公里。

為讓更多有興趣的車迷朋友能夠一睹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的風采,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也將特別於 6 月 14 日至 15 日,於台灣意美汽車北投展示中心舉辦 VIP 限時賞車活動;同時也預告即將於 6 月 27 日開始的 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活動中,「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也將在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賽事中擔綱 Safety Car 的角色,屆時將可見到「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引領所有賽車於賽道中奔馳的精彩鏡頭。

為讓更多有興趣的車迷朋友能夠一睹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的風采,Subaru 總代理意美汽車也將特別於 6 月 14 日至 15 日,於台灣意美汽車北投展示中心舉辦 VIP 限時賞車活動。
「Subaru BRZ STI Brembo 極速性能限量版」也將在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賽事中擔綱 Safety Car 的角色。

敲定7月中旬發表,Opel總代理歐吉汽車確認Combo 7人座MPV上市時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於 2025 年 2 月開始,陸續報導在 Stellantis 集團下,跟 Citroën Berlingo 屬於雙生車系的 Opel Combo 車系,傳出將在第 2 季由 Opel 總代理毆吉汽車導入國內,同時經銷據點也傳出 139.9 萬元預接單價,以及確認 1.5 升柴油長軸 7 人座版本等資訊。不過,歐吉汽車先前僅預告將於第 2 季導入 Opel Combo 車系,並釋出預訂優惠方案等,對於正式發表上市日期則未鬆口。

現在,時序進入第 2 季末的 6 月份,毆吉汽車終於在發佈 6 月份促銷新聞的同時,正式敲定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的上市時程,將於 7 月中旬舉行上市發表會,在 Opel 現有 Astra、Grandland、Mokka 與 Mokka Electric 等銷售車系之外,迎來品牌全新車系與銷售生力軍。

Opel 總代理歐吉汽車先前於 2 月已公開 Opel Combo 預接單價為新臺幣 139.9 萬元,現在敲定 7 月中發表上市。
廣  告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採 7 人座單一車型,1.5 BlueHDi 柴油動力設定

儘管完整產品資訊仍待發表會確認,歐吉汽車在新聞稿確認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將採單一規格版本推出,標配 7 人座配置,展現寬敞空間與靈活實用機能,動力系統搭載 1.5 升 BlueHDi 柴油動力系統

外觀具備 Intelli-Lux LED®矩陣式頭燈,搭配兩側烤漆防護板以及車身同色前後保桿,加上新世代品牌識別 VIZOR 閃電風鏡,此外,在主被動安全科技上,除擁有豐富的 ADAS 輔助安全科技之外,也將支援 Level 2 半自動駕駛技術。

最後,Opel 臺灣總代理 歐吉汽車王騰漢董事長表示,隨著臺灣消費者對多功能家庭車的需求日益提升,毆吉看準市場對 7 人座 MPV 的空間、科技與安全兼備的期待,引進具備歐洲血統與高機能性的 Combo 長軸旗艦版,未來毆擊將持續以穩健節奏拓展產品陣容與服務網絡,讓更多人能輕鬆擁有德系車的駕馭樂趣。

後續關於 Opel Combo 長軸旗艦版的產品規格與上市資訊,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指定車款80萬起再享鍍膜與旅宿雙重好禮,Opel 6月份促銷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強化全臺服務網絡,Opel 宣布「駿達台中文心展示中心」正式開幕,位於臺中市北屯區文心路四段 711 號,提供消費者賞車、試乘、維修保養等一站式服務。新據點落成進一步鞏固 OPEL 在中臺灣的佈局,展現品牌深耕在地市場的長遠決心。為讓更多消費者親身體驗 OPEL 駕馭魅力,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凡至全台指定展間完成試乘,即可獲贈家樂福禮券乙份(數量有限,贈完為止)。歡迎全台消費者把握機會,體驗 Opel 車款的德系品質與舒適駕馭。

夏季回廠優惠同步開跑,代步車服務全面啟動

迎接盛夏,Opel 推出限時售後保養優惠,協助車主以最佳狀態迎戰高溫氣候,內容包括:電瓶更換優惠價 7,000 元,以及 Atlas 輪胎(16 吋與 17 吋)限時優惠價 新臺幣 4,000 元/條。同時,Opel 也正式啟動全新「代步車服務制度」,為在廠維修時間預估超過三日的車主提供用車保障。

無論是因重複維修、等待零件,或符合特定客戶資格(近 1.5 年內完成兩次定期保養,或三年內購車兩次),皆可透過經銷商申請代步車服務。經核准後,車款將盡可能提供與原車等級相當的代步車型,若產生租賃費用,亦由總公司全額補助。Opel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品牌精神,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體驗,提供消費者從選車、購車到售後的全方位保障與貼心支援

廣  告

6 月購車限時禮遇,指定車款 80 萬起,享鍍膜與旅宿雙重好禮

Opel 特別針對六月推出限時購車優惠活動,凡購買指定車款即享入手價 80 萬起,加碼贈送全車鍍膜服務與國內旅宿券,讓消費者輕鬆入主德系座駕,同時享受生活美學體驗。畢業季推薦車款 Astra,入手價自 85 萬起,還可搭配高額零利率分期方案,協助新鮮人輕鬆開啟職涯第一部車。選購黑色 Astra 輕奢版,再加贈「專屬免費車身不同色貼膜」(不含車頂),兼顧風格與個性,打造專屬自我風格座駕。

Opel 台灣總代理歐吉汽車誠摯邀請所有喜愛 OPEL 的車迷朋友們親臨現場體驗試乘,欲了解更多 Opel 展示中心、品牌體驗館及活動相關資訊,請洽 Opel Taiwan F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pelTaiwan 和 OPEL 官方網站:https://www.opel.tw;或洽雲端銷售顧問:https://reurl.cc/zDezpy 即時諮詢車價、優惠方案或商談購車條件;抑或致電試駕預約專線:0800-828-880,將由客服人員安排專屬試駕時段。


10年後、快意旅行的蛻變–BMW 520i Touring M Sport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5 Series 車系最早是在 1992 年的 9 月,在原廠代號 E34 的第 3 代 5 Series 世代首度推出車系旅行車版本 5 Series Touring,成為品牌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的濫觴,其「Touring」之名、伴隨著「旅行」之意,也與 3 Series Touring 共同築構起品牌完整的旅行車產品陣線。而後續 5 Series Touring 也隨著 5 Series 車系歷經 E39、E60、F10、G30、以及最新的第 8 代 G60 同步更迭,只不過自 E60 世代起 Touring 旅行車則有獨立原廠代號,依序分別為 E61、F11、G31、G61。

BMW 5 Series 車系最早是在 1992 年的 9 月,在原廠代號 E34 的第 3 代 5 Series 世代首度推出車系旅行車版本 5 Series Touring。

而 BMW 原廠在 2024 年 2 月推出 G6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時,其也同步帶來首度新增的純電 i5 Touring。不過礙於原廠的生產排程節奏,臺灣市場是先於 2024 年 6 月引進 339 萬 i5 eDrive40 M Sport Touring、以及 495 萬 i5 M60 xDrive Touring 純電雙車型,並接續在 2025 年 3 月導入燃油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燃油 5 Series Touring 在國內僅導入單一 520i M Sport 車型,售價為 306 萬,相比前代 G31 520i M Sport Touring 之 312 萬售價減少 6 萬。

BMW 原廠是在 2024 年 2 月追加大改款 5 Series Touring、以及首款純電旅行車 i5 Touring,臺灣市場則是在 2024 年 6 月先行引進 i5 純電版本。
國內接續在 2025 年 3 月導入燃油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燃油 5 Series Touring 在國內僅導入單一 520i M Sport 車型,售價為 306 萬。

先前在試駕 339 萬 i5 eDrive40 Touring 時,筆者就曾經與家中的 2014 年 F11 世代 520d Touring 進行簡易對照。如今更是能直接對比的燃油動力 520i Touring 抵臺,筆者除了讓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再次同臺,更邀請家中長期使用 2014 年 520d Touring 的親友現場親身比較兩者差異給予短評,深度來看 10 年後的旅行蛻變。

對筆者個人而言, 2010 年夏季推出的 F11 世代 5 Series Touring 是相當印象深刻的作品,家中親友於 2014 年購入 520d 動力的 5 Series Touring 使用至今,其里程已突破 27 萬公里,長期對其整體的產品力高度肯定。

SUV 持續擴大版圖、豪華中大型旅行車市場萎縮,但愛的人仍情有獨鍾!

首先寫在文前,隨著近幾年轎車市場萎縮、SUV 休旅市場逐漸壯大,像 5 Series Touring 這類豪華中大型旅行車車款,或是其對手 Mercedes-Benz E-Class Estate、Audi A6 Avant,在國內逐漸更偏向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小眾產品,甚至即便是身為 BMW 母國德國市場,其實像 BMW X5 這類大型 SUV 的能見度也越來越高;反倒 5 Series Touring 這類大型旅行車的市場占比已在下滑,這點都能從 Volvo 宣布停止在未來開發旅行車新車可窺見一二。

歐洲市場的 SUV 市場占比持續擴大,但筆者先前到歐洲如瑞士等國遊玩時,仍是能見到最新的 G61 5 Series Touring(圖上),甚至是跟筆者家中同代的 F11 世代身影(圖中與圖下),甚至搭配腳踏車架帶來多元機能,足見歐洲仍是有些許這類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的擁躉者。

像筆者家中親友在 10 餘年前曾經持有過 SUV 車款後,後續轉而獨鍾旅行車款。其一是其車高較不會受到許多都會區停車場限高限制;其二是其仍能夠維持轎車底盤帶來低離地高的操控優勢;其三則是能比傳統四門轎車或五門掀背多出更多裝載空間。這些都是旅行車款天生的優勢。

只是全球市場大勢仍是以 SUV 或跨界車款作為主流,SUV 的縱向空間與多元性更為吸引目光,再加上像臺灣市場車價如 520i Touring 現在來到 306 萬、E-Class Estate E200 運動版高達 320 萬、Audi A6 Avant 起售價也是 289.5 萬都在 300 萬附近,對比同樣價位 SUV 有更多車款與動力可選擇。即便像 3 Series Touring 這類豪華中型旅行車仍能熱銷,但 300 萬以上的市場、就幾乎都是 SUV 的天下了。

Mercedes-Benz E 200 Estate 運動版售價 306 萬(圖上),Audi A6 Avant(圖下)則分為 40 TFSI 與 45 TFSI 雙動力 3 車型、售價為 289.5 至 365.5 萬。

520i Touring 主要客群:追求豪華空間與兼顧操控的消費者

不過,筆者要說一句身為旅行車「腦粉」的想法:旅行車的好,擁有過就會知道!

尤其像 5 Series Touring 這類以 5 Series Sedan 豪華中大型轎車為基礎延伸的旅行車,可能會購買並擁有的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就會可能是身在企業中高階主管、但又重視家庭裝載機能與操控能力兼顧的族群。

科技化扮相注入、但品牌 Touring 輪廓傳承意味仍舊鮮明

在外觀上,G61 5 Series Touring 擁有 G60 世代 5 Series 的科技面貌與豪華鋪陳,其沒有換上 iX 車系的直立雙腎,但其相連橫置雙腎水箱護罩,放在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一旁,仍是能發現放大了不少,甚至試駕車還以 3.4 萬選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讓其在夜間辨識度亦相當獨特(只可惜 520i 上為選配、i5 皆為標配)。

G61 5 Series Touring 擁有 G60 世代 5 Series 的科技面貌與豪華鋪陳,其沒有換上 iX 車系的直立雙腎,車尾則是顯現出相當修長的姿態。

而且對比過去 2014 年的 520d Touring 標配沒有相關的外觀套件,如今 G61 520i Touring 新車直接就標配 M Sport 空力套件,其不論是倒梯形的大型前進氣壩,前保桿兩側的黑色導流進氣口,都讓 5 Series Touring 更為洗鍊動感。對比之下 F11 520d 雖然也有圓潤的引擎蓋肌理凸顯運動性,但 G61 新世代的手法確實在兩相比較後更為「吸睛」。

對比之下 F11 520d 雖然也有圓潤的引擎蓋肌理凸顯運動性,但 2014 年的 520d Touring 標配沒有相關的外觀套件,如今 G61 520i Touring 新車直接就標配 M Sport 空力套件,更為洗鍊動感。其相連橫置雙腎水箱護罩,放在 10 年前的 520d Touring 一旁,仍是能發現放大了不少。
G61 不論是倒梯形的大型前進氣壩,前保桿兩側的黑色導流進氣口,都彰顯了 M Sport 套件的視覺張力。試駕車還以 3.4 萬選配 BMW 飾光水箱護罩,讓其在夜間辨識度亦相當獨特(只可惜 520i 上為選配、i5 皆為標配)。

除了新世代以更為簡約的線條、取代 F11 世代的圓潤弧形肌理來詮釋當今的動感,在燈具部分新車頭燈組也採用垂直式晝行燈、形成 4 眼式造型,垂直式晝行燈更整合具呼吸效果的方向燈。

而 G61 520i Touring 目前出廠是標配標準型 LED 頭燈+遠光燈輔助,筆者在夜間行車時其遠光燈照明的距離與亮度相當出色,遠近光在切換時的燈源漸變過程也是漸亮、漸暗。不過筆者在車內 BMW 互聯駕駛商店選單中也看到可以 4 萬「無限期」買斷智慧光型頭燈、主動式轉向頭燈,據瞭解選購後就可將標準型 LED 頭燈、軟體開通成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省去了需德訂等車的過程,但若後續總代理汎德若能將其標配會更具誠意。

在燈具部分 G61 新車頭燈組也採用垂直式晝行燈、形成 4 眼式造型。
車內 BMW 互聯駕駛商店選單中也看到可以 4 萬「無限期」買斷智慧光型頭燈、主動式轉向頭燈,據瞭解選購後就可將標準型 LED 頭燈、軟體開通成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省去了需德訂等車的過程,不過後續總代理若能將其直接標配會更具誠意。

此外從車側來看,筆者也相當喜愛的是試駕車選擇 Phytonic Blue Metallic 藍色,其在暗光處能呈現深色質感,光線充足處又能呈現足具韻味的藍色亮面,搭配新世代的平整化車門把手設計,相當能撐起豪華中大型門面、卻也不失自由的旅行感。尤其車側與車頭、還有車頂架都採緞面銀色塗裝,帶來相當高質感的視覺對比,側邊尾窗更透過窗框上揚、展現對品牌經典 Hofmeister Kink 摺角元素的全新詮釋。

足下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型輪圈,藉由多輻式銀黑切削外型妝點,雖然不比 i5 eDrive40 配置的 20 吋 M 星輻式 938M 輪圈來的有張力,但筆者認為不失豪華精緻度,配胎為 Continental EcoContact 6 Q 舒適靜音胎,對比 i5 則少了 M 藍色煞車套件配置。

從車側來看,筆者也相當喜愛的是試駕車選擇 Phytonic Blue Metallic 藍色,其在暗光處能呈現深色質感,光線充足處又能呈現足具韻味的藍色亮面。側邊尾窗更透過窗框上揚、展現對品牌經典 Hofmeister Kink 摺角元素的全新詮釋。
試駕車另外選配 10.8 萬的全景玻璃車頂,其面積相當大、塑造出類似對比色車頂的視覺,並且搭配緞面鋁質窗框與車頂架凸顯出細膩質感。
足下的 19 吋 M 雙輻式 935M 型輪圈,藉由多輻式銀黑切削外型妝點,配胎為 Continental EcoContact 6 Q 舒適靜音胎,對比 i5 則少了 M 藍色煞車套件配置。

試駕車另外選配 10.8 萬的全景玻璃車頂,其面積相當大、塑造出類似對比色車頂的視覺。車尾 G61 世代則保留 BMW 品牌旅行車 L 型尾燈的傳統,但藉由鮮明光條層次堆疊為雙層結構、加上燈組外觀立體的輪廓,對比 F11 世代可說是承先啟後、又有新世代獨特的韻味。

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在此代 G61 則首次取消了 BMW Touring 旅行車常見的「後擋獨立開啟玻璃」設計,10 年以來筆者已相當熟悉這個能在挾窄或限高停車空間快速取物的設計,主要原廠表示因應後擋斜度較大、加上已無空間容納相關機構。對照起 F11 世代,可明顯發現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而最下方與前次 i5 動力相似,有黑色分流器造型,主要燃油版搭配隱藏式排氣尾管、還有尾門右側 520i 字樣。

對照起 F11 世代,可明顯發現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車尾 G61 世代則保留 BMW 品牌旅行車 L 型尾燈的傳統,但藉由鮮明光條層次堆疊為雙層結構,可說是承先啟後、又有新世代獨特的韻味。
G61 世代後擋明顯傾斜,後擋風玻璃面積較小,但整體可說是更為修長。而最下方與前次 i5 動力相似,有黑色分流器造型,主要燃油版搭配隱藏式排氣尾管、還有尾門右側 520i 字樣。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外觀現場看自己擁有的 F11 世代、對比 10 年後的 G61 520i Touring,可以發現其實 BMW 依舊在前後代車型保留品牌旅行車的獨特造型韻味,新車與舊車都相當好看,F11 對照之下時至今日並不會太過時,足見前後代設計團隊的功力。不過新車 G61 像頭燈、飾光水箱護罩等高科技燈具輔助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當然取消常用到的後擋獨立開啟有點可惜,但現在新車直接多了 M Sport 套件,對比較為「樸素」沒有外觀套件的 F11,G61 世代在入門 520i 就有相當的「吸睛度」。

豪華與科技已大幅進化、細節質感仍有提升空間,但多元載物成出發旅行的理由

走進到 520i Touring 的車室,其由 12.3 吋數位儀表、14.9 吋中控螢幕築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組合,還有 BMW OS 8.5 的車載系統,加上 G61 5 Series 在中控螢幕、還有門板等處採用多色的 BMW 環繞光幕,這對於已多次接觸的筆者而言並不陌生。

不過對於家中採傳統 4 環指針儀表、6.5 吋 iDrive 螢幕的 F11 車主,這樣全面科技數位化的座艙,可說是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而歷經世代變更造型丕變,但寬大的中控臺儀表、還有舒適的座椅,仍是 5 Series 身為豪華中大型車傳承下來的豪華氛圍。

走進到 520i Touring 的車室,其由 12.3 吋數位儀表、14.9 吋中控螢幕築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組合,還有 BMW OS 8.5 的車載系統,對比 F11 世代車型可說是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

此代 520i Touring 亦標配多項視覺效果豐富的駕駛介面,像當年 F11 入門車型要選配的 HUD 抬頭顯示器,在 G61 520i 上也直接列為標配,並且有標準、地圖導航、道路虛擬實境、動態駕駛、精簡等模式可選,讓各項必要的行車與多媒體資訊一目了然,更能清楚顯示自動變換車道的執行過程。中控螢幕整體地圖的縮放等過程,筆者認為比起品牌採用 Android 架構的入門車型順暢,甚至顯示的資訊與美術效果細膩度,也比起對手 E-Class Estate、A6 Avant 豐富,只是在應用程式的擴充性,其就不如採用 MB.OS 的 E-Class 多元,目前國內車型也尚未提供 YouTube 觀看功能。

520i Touring 亦標配多項視覺效果豐富的駕駛介面,像當年 F11 入門車型要選配的 HUD 抬頭顯示器,在 G61 520i 上也直接列為標配。
5 Series Touring 顯示的資訊與美術效果細膩度,也比起對手 E-Class Estate、A6 Avant 豐富,只是在應用程式的擴充性,其就不如採用 MB.OS 的 E-Class 多元,目前國內車型也尚未提供 YouTube 觀看功能。圖為 AR 擴增實境等功能。

即便新世代 G61 5 Series 內裝對比 F11 世代,相較之下取消了諸多細部質感妝點與便利性的部件,如植絨降噪的門板置杯架、門板的硬質塑料比例增加、F11 標配的電動伸縮頭枕、取消地圖袋等,可看出原廠進行進一步的成本控制。

但就細部的質感面而言,筆者認為橫向比較對手,此代 G61 5 Series 仍是優於對手 E-Class,尤其對手 E-Class 在中央鞍座置物空間取消植絨材質、還有後座出風口的硬質塑料表面精緻度下降;G61 5 Series 在中央鞍座仍保留部份植絨材質,而且後座出風口的整體造型與質感處理也較為優異不少(即便 520i 等級少了後座四區恆溫空調面板)。

此代 5 Series 確實是在門板的硬質塑料比例增加。
就細部的質感面而言,筆者認為橫向比較對手,此代 G61 5 Series 仍是優於對手 E-Class,在中央鞍座仍保留部份植絨材質。

而 G61 5 Series 在排檔座中央面板改以黑色高光澤處理,並且搭配水晶排擋桿、iDrive 旋鈕與音量鍵,讓駕駛熟悉後就能減少觸摸大面積螢幕造成分心的機率,不過黑色鋼琴烤漆容易留下指紋、或容易刮花,另外大面積的中央面板容易有「蹺蹺板」效應讓按鍵「卡」住,若原廠能改善布局、會對操作更為便利。至於 520i 車艙採用的 Fine-Wood 深色梣木紋飾板搭配霧面銀色飾條,筆者認為其整體的紋理觸感細膩,也不會過於反光影響到行車視線。

另外在聽覺質感部分,520i 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20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雖然整體音效不及再往上一階的 17 支喇叭 B&W 音響,但透過 520i 原先就相當優異的車艙隔音,加上音響出力仍足,整體標配的 harman/kardon 音響在聽覺處理仍是有一定水準的空間感。

G61 5 Series 在排檔座中央面板改以黑色高光澤處理,並且搭配水晶排擋桿、iDrive 旋鈕與音量鍵。不過大面積的中央面板容易有「蹺蹺板」效應讓按鍵「卡」住,若原廠能改善布局、會對操作更為便利。
520i 車艙採用的 Fine-Wood 深色梣木紋飾板搭配霧面銀色飾條,筆者認為其整體的紋理觸感細膩,也不會過於反光影響到行車視線。
520i 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20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透過 520i 原先就相當優異的車艙隔音,在聽覺處理仍是有一定水準的空間感。

520i 除標配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等功能外,還加入獨特的「車內攝影機」功能,其可以在車內自拍外,也可遠端透過 App 監看車內照片,甚至能透過微笑等動作來啟動自拍。My BMW App 也能遠端錄製車內 5 秒、或 10 秒的影片,讓燃油車也有近似電動車的智慧體驗。甚至在互聯商店中也可訂閱或買斷遠端啟動功能。520i Touring 也配置手勢控制功能,另外亦可讓副駕駛座閱讀燈在駕駛伸手時自動亮起,不過這兩項功能的實用性與靈敏度不高。

520i 除標配 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等功能外,還加入獨特的「車內攝影機」功能,其可以在車內自拍外,也可遠端透過 App 監看車內照片。
在互聯商店中也可訂閱或買斷遠端啟動功能。
520i Touring 也配置手勢控制功能,另外亦可讓副駕駛座閱讀燈在駕駛伸手時自動亮起。

座椅方面,即便筆者前述提到,520i 標配的雙前座跑車座椅取消電動伸縮頭枕,但其標配就有著電動腰靠、還有腿靠延伸,長時間乘坐下來舒適性與包覆性仍舊出色,不過雙前座通風座椅需另外選配。

後座則是 520i Touring 對比 5 Series 轎車的優勢,尤其此次燃油版本相比 i5、少了底板需要容納電池組的空間,因此腿部的置放縱深更佳,縱然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其並不會有讓腳「弓」著的感覺,但對比之下燃油 520i Touring 確實坐姿舒適度更為出色。而且採「油/電共用平臺」概念下,燃油 5 Series 車高也提高到 1,515mm、對比 F11 世代的 1,462mm 多出約 5 公分,縱深自然更足,搭配大面積全景玻璃車頂視野遼闊,唯可惜的是椅背傾角不能再更為放倒、另外底板中央因傳動軸隆起較高。

520i 標配的雙前座跑車座椅取消電動伸縮頭枕,但其標配就有著電動腰靠、還有腿靠延伸,長時間乘坐下來舒適性與包覆性仍舊出色。
後座則是 520i Touring 對比 5 Series 轎車的優勢,尤其此次燃油版本相比 i5、少了底板需要容納電池組的空間,因此腿部的置放縱深更佳。而且此代燃油 5 Series 車高也提高到 1,515mm、對比 F11 世代的 1,462mm 多出約 5 公分,縱深自然更足。
後座以 178 公分乘坐下,吸部空間為 2 拳以上,頭部空間算至車頂則有 1 拳。
大面積全景玻璃車頂,帶來視野相當遼闊的感受。

後座椅背有 4/2/4 分離傾倒,後廂遮陽簾的重量比起 10 年前的 F11 大幅減輕、更容易收納於候廂底板的額外空間,後廂更有兩側快速傾倒機能、還有單側掛勾與 12V 電源,只不過遮陽簾就少了過去獨立後擋可開啟連帶的電動上升功能。行李廂容積在正常情況下擁有 570 公升的空間,傾倒後則可增加至 1,700 公升,帶來相當豐富的置物機能。

行李廂容積在正常情況下擁有 570 公升的空間,傾倒後則可增加至 1,700 公升,帶來相當豐富的置物機能。
後廂更有兩側快速傾倒機能、還有單側掛勾與 12V 電源。

值得一提的是,燃油 520i 版本的 Touring 旅行車,在後廂底板多出了氣壓撐桿,讓其在後廂底板下方有著更多的隱藏式置物空間。另外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未發現的便利功能,就是其遮霧捲簾在尾門開啟時會自動退縮一段,方便人員取物;雖然不像 F11 是電動將捲簾往上升,但仍舊可看出 BMW 在設計這類中大型旅行車的巧思。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內裝G61 520i Touring 在內裝營造的科技感相當出色,整體座椅的剪裁也非常舒適、而且 Veganza 皮質也比過去的人造透氣皮質舒適耐用,BMW 環繞光幕讓車室氛圍具有前衛感受,不過操作邏輯確實是比 F11 的 iDrive 系統複雜。後座空間比起 F11 世代有所進步,底板中央傳動軸隆起高度比起 F11 世代降低,空間機能部分尤其後廂的遮物捲簾重量降低特別有感。
燃油 520i 版本的 Touring 旅行車,在後廂底板多出了氣壓撐桿,讓其在後廂底板下方有著更多的隱藏式置物空間。
底板下方附有遮物捲簾置放區,遮物捲簾重量也明顯比起前幾代車型更輕。
前次試駕 i5 Touring 時未發現的便利功能,就是其遮霧捲簾在尾門開啟時會自動退縮一段,方便人員取物。

未有絕對強悍的數據與動力,但優異操控與中大型寧靜車室帶來享受的時光

520i 在搭載代號 B48TU2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系統動力下,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5,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2.5 公斤米扭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靜止加速至 100 公里為 8.3 秒、比 Sedan 版多出 0.2 秒,車重為 1,775 公斤、比 Sedan 版多出 50 公斤。而此次的 TU2 版本引擎也是 BMW 加入歧管噴射、搭配 B48 引擎族原有的缸內直噴,形成 BMW 品牌首次導入的雙噴射系統;另外 BMW 原廠也強調此次搭載的燃油引擎,皆採用新一代的模組平臺,並改採 Miller 米勒循環、與過去的奧圖循環不同,原廠更重新設計引擎進氣口、燃燒室,並將中冷器與渦輪強化,甚至也將 Valvetronic 電子可變氣門系統從過去僅在進氣側、改為進排氣側都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市場 520i 為供應亞太市場規格設定,採用 BSG 48V 輕油電,而非歐規採用的與變速箱整合之 ISG 48V 輕油電系統,因此在輸出動力等數據與歐規有所不同。

520i 在搭載代號 B48TU2 的 2.0 升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搭配 BSG 48V 輕油電系統動力下,引擎本體的輸出為 190 匹/4,400 轉、31.6 公斤米/5,500 轉,其 48V 高效複合動力可於急加速時額外輸出 11 匹的馬力、2.5 公斤米扭力,並配置 Steptronic 8 速手自排變速箱。

行車模式部分,520i Touring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但實際上與行車較為相關的模式則是前述 3 種,其中 Sport 運動模式中分別可針對驅動、ESP 動態駕駛、轉向設定調整,驅動為舒適/運動 2 段、ESP 為運動/進階運動/DSC off 共 3 段、轉向則分為舒適/運動 2 段。520i 新車還標配有長按降檔撥片的 10 秒 Sport Boost 最大動力,其確實會在瞬間降檔、拉高轉速,搭配倒數畫面帶來一定的儀式感。

而 520i 標配的是標準舒適型懸吊、不過可另外免費加選 M 跑車化懸吊系統 (車身可降 8mm)。此外 G61 520i 也是自 F1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以來,首次沒有將後軸氣壓懸吊標配的車型;但電動版本 i5 Touring 則是全數標配後軸氣壓懸吊。

行車模式部分,520i Touring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
520i 新車還標配有長按降檔撥片的 10 秒 Sport Boost 最大動力,其確實會在瞬間降檔、拉高轉速,搭配倒數畫面帶來一定的儀式感。
G61 520i 也是自 F11 世代的 5 Series Touring 以來,首次沒有將後軸氣壓懸吊標配的車型;但電動版本 i5 Touring 則是全數標配後軸氣壓懸吊。

先前筆者就有提過,縱然此代 5 Series/i5 已體驗過包含燃油的 520i、530i,還有純電的 i5 eDrive40、i5 M60,以及能與此次直接做對照的 i5 eDrive40 Touring,在多種包含轎車與旅行車的組合,還有動力序列體驗之下,筆者仍是較偏愛燃油 520i 帶來輕盈、較為純粹的駕馭感受;至於電動版本則是對動力與底盤操駕性能最為強悍的 i5 M60 印象深刻。

在此代 5 Series 家族諸多動力序列體驗之下,筆者仍是較偏愛燃油 520i 帶來輕盈、較為純粹的駕馭感受,即便絕對速度並不快,卻能出色呈現中大型豪華入門動力車型的特質。

由於家中就有 F11 5 Series Touring,對於燃油+Touring 的組合還是有些許期待。一將其開上路,就對於其整體引擎運轉的精緻度與靜謐度印象深刻,儘管先前筆者有提及若有直列 6 缸引擎的選擇會更佳,而且若是 6 缸動力的輸出暢快與動力飽滿度仍舊是 4 缸難以比擬。但以 520i 這樣入門的直列 4 缸渦輪動力而言,其整體動力的順暢度表現、還有換檔的綿密度,都展現豪華中大型旅行車應有的氣勢。

一將 520i Touring 開上路,筆者就對於其整體引擎運轉的精緻度與靜謐度印象深刻。

若橫向比較筆者先前也有短暫體驗過的對手 Mercedes-Benz E-Class E200 Estate,或許兩者在絕對的速度、加速力以這樣入門的動力都算伯仲之間,但筆者認為 520i Touring 勝在其 8 速手自排在一般行車模式下的綿密度,若非切換到 S 檔或 Sport 模式會在低速帶來的明顯降檔感受,其餘時間 520i Touring 都能以氣定神閒、處之泰然的方式將檔位迅速上升切換,對比對手 E200 較為明顯的檔位切換,仍足見 BMW 原廠在變速箱的調校功力。

520i Touring 大部分時間都能以氣定神閒、處之泰然的方式將檔位迅速上升切換,足見 BMW 原廠在變速箱的調校功力。整體動力的順暢度表現、還有換檔的綿密度,都展現豪華中大型旅行車應有的氣勢。

而且國內的版本還是採用皮帶式 BSG 48V 輕油電,雖然在低速開啟怠速熄火滑行功能的狀態下,從引擎有轉速時、切換至 48V 輕油電的過程仍能察覺,但整體順暢度已比起過去前代 G30 世代 5 Series 好上不少;當然若未來國內等亞太市場能換上跟歐規相同的 ISG 48V,相信整體動力體驗會更上層樓。至於怠速熄火功能的關閉,目前在最新的 BMW OS 8.5 已可藉由中控螢幕快捷鍵進行關閉。

國內車型採用皮帶式 BSG 48V 輕油電,雖然在低速開啟怠速熄火滑行功能的狀態下,從引擎有轉速時、切換至 48V 輕油電的過程仍能察覺,但整體順暢度已比起過去前代 G30 世代 5 Series 好上不少。
怠速熄火功能的關閉,目前在最新的 BMW OS 8.5 已可藉由中控螢幕快捷鍵進行停用。

而 190 匹動力搭配 11 匹 48V 輕油電的輔助,其實在國內的道路環境駕駛已相當夠用,不論是日常的都會走停、高速巡航、甚至是山路或高速執行超車都能勝任。而且若切換到 Sport 模式行車,其在中高速巡航狀態下的再加速仍有一定衝勁,甚至長按下方向盤左側的降檔撥片啟動最大動力 Sport Boost 模式,在拉高轉速下、還能夠以更有動力餘裕的方式執行超車後恢復巡航,讓筆者在高速即便開著這輛中大型車,也能夠享受高速駕馭樂趣。

190 匹動力搭配 11 匹 48V 輕油電的輔助,其實在國內的道路環境駕駛已相當夠用,不論是日常的都會走停、高速巡航、甚至是山路或高速執行超車都能勝任。

當場景換到山區時,筆者認為 520i Touring 也有可圈可點的表現,即便相比 i5 Touring 少了後軸氣壓懸吊的支撐,但面對山區彎道的起伏,其整體底盤的支撐性仍有亮眼演出,展現中大型豪華旅行車泰然硬對路況的典範。甚至車頭指向性的精準度仍舊出色,即便其電子輔助力道比起過去 F11 等世代都來的多,卻仍給予駕駛穩定的手感回饋,搭配後驅動力可在偶爾熱血操駕時發揮運動本色,整體底盤的配重輕盈度也比純電 i5 Touring 更好掌握。日常行車時輕盈的方向盤力道,更能讓駕駛以從容不迫的姿態駕馭,整體行車比起過去幾代更為輕鬆寫意。

車頭指向性的精準度仍舊出色,即便其電子輔助力道比起過去 F11 等世代都來的多,卻仍給予駕駛穩定的手感回饋,搭配後驅動力可在偶爾熱血操駕時發揮運動本色。
日常行車時輕盈的方向盤力道,更能讓駕駛以從容不迫的姿態駕馭,整體行車比起過去幾代更為輕鬆寫意。

筆者也相當在意換搭氣壓懸吊後在後座的舒適度,雖然後軸少了氣壓配置讓後座的初段懸吊路面回饋震動較多,過彎時後軸也少了些許的主動支撐性,但整體還是相當舒適,若非刻意比較其實較難察覺出差異性,而且少了 i5 Touring 電池組的重量下,車內因電池重量帶來的晃動也較少,展現燃油車型在重量的優勢。另外煞車組雖然並非 M 款,但筆者認為這組煞車配上 1.7 噸的車重仍算制動線性且夠用,足下配胎雖為靜音胎設定、若非激烈操駕抓地力表現也已能在日常行車兼容舒適與寧靜度。

雖然後軸少了氣壓配置讓後座的初段懸吊路面回饋震動較多,過彎時後軸也少了些許的主動支撐性,但整體還是相當舒適。

駕駛輔助方面,筆者還是要推崇其標配的各項系統舉凡自動的「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在 520i Touring 一應俱全,比起過往 ADAS 全數為選配的 F11 世代大幅進化,尤其「變換車道輔助」在對手 E200、A6 等都皆未搭載,「變換車道輔助」作動相當自然迅速,方向盤也可透過電容感應只需「扶」著就能輕鬆駕馭。360 度環景與碰撞錄影、200 公尺自動倒車輔助也算實用,都讓其不論是自駕或是自動輔助駕駛,都能夠有相當優異的行車過程。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看 G61 動態新世代 520i 動力相當均衡且能符合日常的市區、高速需求,8 速手自排變速箱在 BMW 經過調校多年下,已經比起當初級距佼佼者的 F11 更為優異,操控則是有更為輕盈的方向盤更好駕馭。整體的引擎噪音抑制 520i 採汽油動力自然也比擁有的 520d 出色,舒適度部分少了氣壓懸吊仍能有近似的駕乘感相當驚艷,最主要是少了氣壓懸吊能減少後期持有時更換的成本(更換一次需花費 5 位數)。
筆者還是要推崇其標配的各項系統舉凡自動的「變換車道輔助」、ACC、車道置中、AR 實境、道路虛擬實境顯示也在 520i Touring 一應俱全。360 度環景的清晰度也對這款 5 米大車相當有幫助。

300 萬身價與入門動力乍看或許高昂,親身體驗、才能深諳快意旅行

整體而言,對照起車系的歷史縱深,G61 5 Series Touring 在傳承 F11 5 Series Touring 的諸多優異特質外,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加入更多科技化的輔助與樸陳,10 年間蛻變的幅度可說不容小覷,即便國內因消費型態使然不再供應過去節能實力相當出色的 520d 柴油(時常平均油耗落在 16km/L),但筆者認為動力面 520i 也已能符合國內的道路環境需求,甚至整的隔音靜肅性與舒適度在接觸過後令人驚艷,而且少了標配氣壓懸吊、也能讓後期持有少了些許維護的煩惱。或許單看 300 萬的身價覺得貴、520i 動力或許帳面不亮眼,筆者卻相信實地接觸過後、會發現其是相當成熟的旅行車作品。

而全球各級距消費市場都朝向 SUV 靠攏,旅行車產品有種時不我予之感。但從 M5 Touring 首次在美國市場開賣下獲得許多當地消費者支持、甚至賣的比 Sedan 車型好來看,代表著全球還是有消費者欣賞這樣的豪華中大型旅行車產品,期望這類產品能存續,持續讓喜愛豪華旅行車的車迷能擁有夢想中的快意旅行……。

F11 520d Touring 車主總評 G61當初 F11 520d 售價為 269 萬,原先看到 G61 520i Touring 售價 306 萬,會覺得突破 300 萬大關有點偏高。不過此次實地開過後,覺得整體的動力比起先前接觸過的純電 i5 eDrive40 Sedan,燃油 520i 的加速雖較慢、但較喜愛燃油版整體的輕盈感與動力輸出感受,而各項科技包含燈具、車內環繞光幕、變換車道輔助等目不暇給,過去 F11 世代要選配的 HUD、導航、駕駛輔助等如今已標配,前後代價差 37 萬、約多出 13%,若算上 10 年來的通膨,其實仍算物有所值,而且新世代的魅力相當出色,依舊是豪華大型旅行車的典範。

[U-CAR高速油耗] 2.0升燃油動力真實耗能揭露,Hyundai Mufasa實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5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於 2025 年 5 月 14 日,在國內正式發表全新國產休旅車系 Mufasa 車系後,提供 GLA、GLB 以及 GLC 總計 3 等級設定,正式售價分別為 87.9 萬元、89.9 萬元以及 94.9 萬元。

U-CAR 編輯部亦在南陽實業舉辦的新車試駕活動中,已針對 Mufasa 車系進行約百公里的平均耗能測試。而為了獲得更為完整的車輛耗能數據,U-CAR 編輯部再次商借 Mufasa GLC 車型,進行 U-CAR 定型化的高速平均油耗測試,透過標準的 U-CAR 測試規範下,提供 U-CAR 網友更真實的車輛實測能耗數據。

車輛的能耗數字可以從多元的管道獲得,例如實驗室測試、道路實測、統計等等,而為了提供讀者客觀的能耗數值參考,U-CAR 以道路實測的方式,納入實驗室環境所缺乏的真實世界參數,並採用定型化、標準化的測試流程,讓不同的受測車輛能夠在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比較,最終呈現更為貼近真實日常的能耗值。

繼先前新車試駕媒體活動進行平均油耗測試後,U-CAR 再度商借 Mufasa GLC 車型,進行 U-CAR 定型化高速平均油耗測試,實際驗證其在高速時的真實油耗表現。

車輛節能科技

首度引進國內販售的全新國產 Mufasa 車系,除了配置與國產 Tucson L 車系相同的第三代 N3 Platform 休旅底盤平臺架構外,動力則採用 Smartstream 2.0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具備了包含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科技、電子連續可變供油幫浦以及 ITMS 整合式熱能管理系統,動力數據部分則可在引擎轉速 4,500 轉時提供 19.7 公斤米最大扭力,160 匹最大馬力則在引擎轉速 6,500 轉時全數湧現,並搭配 6 速自排變速箱與前輪驅動設定。

根據能源局的測試數據顯示,Mufasa 車系中包含 GLB 以及 GLC 車型,其平均能耗皆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4.8 公里,市區以及高速能耗分別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1.33 公里以及 17.93 公里。

國產 Mufasa 車系搭載 2.0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擁有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電子連續可變供油幫浦以及 ITMS 整合式熱能管理系統科技,具備 19.7 公斤米最大扭力及 160 匹最大馬力輸出,搭配 6 速自排變速箱與前驅設定。

至於在行車模式部份,Mufasa 車系則提供包含 Comfort、Eco、Sport 以及 Smart 四種駕駛模式,以及 Snow、Mud 以及 Sand 的特殊脫困模式,此回測試則是全程開啟 Eco 模式,同時引擎自動啟閉系統亦維持開啟狀態並未關閉。

Mufasa 車系提供包含 Comfort、Eco、Sport 以及 Smart 總計四種駕駛模式選擇,此回測試則是全程使用 Eco 模式搭配引擎自動啟閉開啟狀態。
Mufasa 全車系標配 Hyundai SmartSense 先進安全系統,此回測試在高速公路全程皆使用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LDW 車道偏移警示等輔助系統。

而在主動安全輔助部份,Mufasa 車系則標配 Hyundai SmartSense 先進安全系統,含括了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LDW 車道偏移警示、FCA 前方主動煞停輔助系統、FCW 前方撞擊警示、FCA-JX 對向來車路口煞停輔助以及 FCW-JX 對向來車路口安全偵測系統等等。

而 GLB 以上等級車型則追加 BCA 盲區碰撞避免輔助、BCW 盲區偵測警示、RCCA 後方交通防撞輔助以及 RCCW 後方交通防撞警示。此回高速能耗測試,主要亦開啟 SCC 智慧定速控制、LFA 車道跟隨輔助、LKA 車道維持輔助以及 LDW 車道偏移警示等輔助系統。

Mufasa GLC 車型配胎為 Maxxis Bravo HPM5,為一款主打乾濕地操控、舒適性與性價比的胎款,配胎尺碼則為 225/55 R18。
Hyundai Mufasa 油耗測試簡要規格
車型 GLC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4,465/1,870/1,695/2,680
參考空車重(kg) 1,474
引擎 直列 4 缸自然進氣汽油引擎
引擎科技 CVVT 連續可變正時汽門
供油方式 多點噴射
排氣量(c.c) 1999
最大馬力(ps) 160
最大扭力(kg-m) 19.7
變速系統 6 速自排
輪胎品牌胎紋 Maxxis Bravo HPM5
輪胎尺寸 225/55 R18
市區油耗 11.33 km/L
高速油耗 17.93 km/L
平均油耗 14.8 km/L
能源效率等級 3 級
製表 www.u-car.com.tw
備註 : 參考車重與油耗數據為經濟部能源局公布,採用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所測得數據
  1. 測試路線:深坑加油站為起始點,上國道 5 號經雪山隧道至蘇澳,並於蘇澳再北上於頭城折返,宜蘭境內區間行駛 2 次後沿雪山隧道返回,總測試里程約 220 公里左右。
  2. 測試天候:天氣晴朗,氣溫約 26~32 度 C。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度行駛,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啟用 ACC 巡航功能,並開啟車輛搭載的各式節能模式與配備。
  4. 測試速度:路段法定最高限速並開啟 ACC 巡航系統。
  5. 冷氣空調:電子顯示空調調整至 24˚C,風量開到 2 段(或 1/3)。
  6. 影音系統:開啟音響與中控主機,音量 60-70 分貝。
  7. 車上載重:2 位工作人員+攝影器材+其他行李與添重物品,總計約 200 公斤。
  8. 輪胎胎壓:原廠建議輕負載前 32PSI 後 32PSI。
  9. 加油方式:熄火靜置 10 分鐘,以出發時的同一支加油槍加滿跳停後,靜置 10 秒鐘等油面回穩,再補 1 次跳停。

[U-CAR 高速油耗 ] Hyundai Mufasa GLC 實測成績 16.45km/l

依循以往 U-CAR 高速油耗測試規範,車上乘載 2 位工作人員加上攝影器材與添重物品等總計約 200 公斤,此外包含空調系統設定、測試速度、影音系統等,皆依規範進行設定,而輪胎則依原廠胎壓建議值設定為前 32PSI 後 32PSI。測試當天的天氣相當清朗,測試時的氣溫最高亦來到 32 度的高溫。測試沿途路況除了進入國道 5 號車流略多外,其餘包含南北向車流皆順暢、皆約在速限 80 至 90 公里間行駛,並未對測試造成明顯影響。

此回高速平均油耗測試總計行駛 223.7 公里,儀表行車電腦顯示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7.6 公里。
回到出發的加油站後,總計補充了 13.597 公升的燃油,換算 Mufasa GLC 車型實際油耗成績為每公升 16.45 公里,雖未達到能源局公布的 17.93 公里水準,但已具備一定的水準表現。

經過 [U-CAR 高速油耗 ] 定型化測試後,Hyundai Mufasa GLC 車型測試的結果,總計行駛里程數為 223.7 公里,儀表行車電腦顯示為每公升汽油可行駛 17.6 公里,回到加油站後則補充了 13.597 公升的燃油,換算實際油耗成績為每公升 16.45 公里,已與能源局公布的 17.93 公里接近,也可顯現出這具 2.0 升自然進氣引擎與 6 速自排變速箱搭配的節能實力。

[U-CAR 高速油耗 ] 測試數據
總行駛里程 (km) 223.7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17.6
添加油量 (L) 13.597
實際油耗 (km/L) 16.45

2025年式Audi Q3與Q5引領夏日駕馭生活,6月底前獻上專屬Q系列購車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6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奧迪推出 2025 年式 Audi Q3 以及 Audi Q5 雙車系進化,搭載升級配備與智慧科技,結合德系工藝與現代實用需求,打造嚮往夏日駕馭生活。雙車系皆提供完整 SUV 與 Sportback 車型編成,建議售價自新台幣 191 萬元至 321 萬元, 6 月購車靈活方案同步實施中,自都會靈巧跑旅至家庭豪華休旅,對應多元風格與用車情境,為其打造理想生活座駕,邀您親臨體驗。

Audi Q3 車系向來以精緻外觀、靈巧尺碼與運動氣息吸引年輕消費者目光,延續原有的動感設計語彙,在內裝細節與駕馭科技上進行升級,進一步強化個性魅力與駕乘質感,為都會用戶與小家庭族群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Audi Q3 車系向來以精緻外觀、靈巧尺碼與運動氣息吸引年輕消費者目光。

Q3 Sportback 車型以流線輪廓與動感尾部線條著稱,此次 S line 車型導入進階黑化外觀套件,包含黑色四環廠徽、水箱護罩、窗框、保桿與後視鏡等設計細節,使整體視覺呈現更加銳利、前衛,突顯運動型格。結合 S line 套件,打造兼具性能與美學的城市風格跑旅。

Q3 全車系提供 35 TFSI 與 40 TFSI quattro 兩款動力配置,35 TFSI 搭載主動式汽缸管理系統,提供 150hp 馬力與 250Nm 扭力同時,帶來卓越的油耗表現,適合日常通勤與市區靈活駕馭;而 40 TFSI quattro 則標配 quattro 四輪傳動系統與運動化懸吊,輸出最大馬力與扭力達 190hp/320Nm,無論市區疾駛或假日郊區長途,都能游刃有餘,兼具駕馭激情與操控穩定性。

2025 年式新年式 Q5 車款更進一步,結合先進駕駛輔助科技與貼心舒適升級。

Audi Q5 車系身為品牌休旅主力,自推出以來即以空間機能、安全科技與乘坐舒適度深受家庭車主與長途駕駛者好評。2025 年式新年式車款更進一步結合先進駕駛輔助科技與貼心舒適升級,將日常用車情境推升至全方位豪華享受的新層次。

  1. Q3 車系:指定車型超低月付 NT$14,500 元起,搭配自由選補助金專案
  2. Q5 車系:指定車型尊享 200 萬/60 期 0 利率
廣  告

即日起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Audi Q 系列獻上專屬購車優惠,邀您在夏日陽光中輕鬆啟程豪華旅程:Audi Q3 車系指定車型超低月付 NT$14,500 元起,搭配自由選補助金專案,輕鬆擁抱豪華駕馭體驗。Audi Q5 車系指定車型尊享 200 萬、60 期 0 利率,升級質感休旅生活不再遙不可及。

不論是首次入主四環品牌,或是期盼為家庭出遊升級座駕的您,敬邀蒞臨賞車試駕,盛夏時分開啟您的專屬豪華旅程。優惠詳情請洽 Audi Taiwan 官方網站或全臺授權展示中心。


[U-EV]續航800公里、最大充電功率400kW、10分鐘充350公里,BMW揭示iX3 50 xDrive特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6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原廠近期除邀請部分海外媒體至法國體驗 iX3 原型車,更揭露部分產品特色,可望在 9 月的 IAA 慕尼黑車展與同樣有望亮相的純電 GLC 互別苗頭。首波釋出 iX3 50 xDrive 車型資訊,在採用 Neue Klasse 平臺搭配 800V 電壓架構下,其除了有 WLTP 續航 800 公里(美國 EPA 為 643 公里、中國 CLTC 為 900 公里)的實力,更公告擁有高達 400kW 的 DC 快充峰值功率,外媒現場實測更高達 403kW,並可在 10 分鐘將補進 350 公里續航,駕駛輔助在導入 AI 下處理速度快上 20 倍,甚至也能在高速公路放手自動駕駛、並用眼神示意變換車道。

BMW 原廠近期除邀請部分海外媒體至法國體驗 iX3 原型車,更揭露部分產品特色。

BMW 原廠已預告將於 2025 年內推出大改款第 2 代 iX3 純電休旅,其是以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車為基礎打造,將改採 800V 電壓的 Neue Klasse 新世代純電模組化平臺打造,並且預計將於 9 月的 2025 年 IAA 慕尼黑車展亮相。先前偽裝照可看出 iX3 也可望像 i4、iX 車系等一般,擁有類似 i4 M50、iX M70 等 M Performance 定位的性能旗艦車型,新車預計最大馬力可望上看 600 匹,並且其續航里程與能耗將比現行世代車款提升 30%,車系最佳滿電續航也可上看 800 公里。

BMW 原廠已預告將於 2025 年內推出大改款第 2 代 iX3 純電休旅,其是以 Vision Neue Klasse X 概念車為基礎打造,預計將於 9 月的 2025 年 IAA 慕尼黑車展亮相。

如今 BMW 原廠已邀請部分外媒前往法國 Miramas 體驗 iX3 原型車,更首度透露首波車型型號為 iX3 50 xDrive,在採用品牌第 6 代 eDrive 技術下,其高壓電池組改採圓柱狀設計,能量密度相比現行車款提升 20%。根據此次 BMW 原廠首度揭露的數據來看,其歐規 WLTP 續航里程將來到 800 公里,中國的 CLTC 模式測定則可達 900 公里,至於最為嚴苛的美國 EPA 標準下也能有多達 400 英里、相當於 643 公里的續航里程。

BMW 原廠已邀請部分外媒前往法國 Miramas 體驗 iX3 原型車,更首度透露首波車型型號為 iX3 50 xDrive。其歐規 WLTP 續航里程將來到 800 公里,中國的 CLTC 模式測定則可達 900 公里,至於最為嚴苛的美國 EPA 標準下也能有多達 400 英里。

在充電效率部分,iX3 也與對手 GLC 互別苗頭,先前採 800V 電壓的 GLC 公布最大充電功率將高達 320kW,但此次 BMW 首度揭示 iX3 將在 800V 電壓下、會擁有高達 400kW 的快充功率,強調充電 10 分鐘可補進多達 350 公里續航。iX3 也支援 BMW 最新的 19.2kW AC Wallbox 充電設備,可帶來更高效的慢充體驗。

快充部分,甚至許多外媒如 insideEV 等前往現場試駕觀察,iX3 在 BMW 位於法國東南部 Miramas 的 400kW 充電設施實際充電,最高充電功率更曾經來到 403kW,而且外媒指出雖然 iX3 的功率雖然僅有充電前幾分鐘會來到 400kW 以上峰值,但實測其充電 10 分鐘的平均功率也有高達 318kW 之譜。

目前臺灣市場第三方快充業者如 U-POWER 超高速充電服務,就已陸續在國內配置最大 480kW 快充設備,屆時 iX3 抵臺後將可對應 iX3 車輛支援最大達 400kW 的充電功率,實現原廠宣稱快充 10 分鐘補進 350 公里的情境。

此次 BMW 首度揭示 iX3 將在 800V 電壓下、會擁有高達 400kW 的快充功率,強調充電 10 分鐘可補進多達 350 公里續航。外媒實際觀察實測最高充電功率更曾經來到 403kW,實測其充電 10 分鐘的平均功率也有高達 318kW 之譜。

除此之外,iX3 也將成為 BMW 首款配備電動開闔充電蓋的市售車,其也具有智慧充電蓋功能,當車輛來到駕駛有進行記憶的充電點,充電蓋將會自動開啟、或在離開時關閉。iX3 亦確認會搭載 V2L 車外供電、V2H 車外供電給家戶、V2G 車外反向供電給電網等功能,其中 V2L 功能在歐洲市場規格可最高輸出 3.7kW、讓車輛變為大型行動電源向吹風機/電視等供電;V2H 則可讓 iX3 成為家用儲能裝置;V2G 則是能將車輛剩餘電量反向供給電網。

廣  告

駕駛輔助部分,BMW 原廠強調整體資訊處理速度比起現行車款快上 20 倍之多,還支援新一代的 AI 輔助駕駛功能,具有全新 Motorway & City Assistant 系統,其除了能在中控螢幕顯示多車道的道路虛擬畫面,還能自動辨識紅綠燈在都會中自動煞車與起步,而且可在高速公路實現 Hands Free 放手駕駛,甚至高速能用眼神搭配手輕摸方向盤執行自動變換車道。

iX3 在市區也能透過方向燈執行自動變換車道,還有能自動繞行圓環或協助過彎,系統還具有協同駕駛邏輯,當駕駛者輕微操作方向盤或煞車,系統將會自行根據指令微調、而非直接終止動輔助駕駛。

iX3 將擁有相當直觀豐富的道路虛擬實境畫面。
iX3 可在高速公路實現 Hands Free 放手駕駛。
高速能用眼神搭配手輕摸方向盤執行自動變換車道。
由原廠預告畫面來看,iX3 也將擁有更為迅速、精準、多元的自動停車輔助功能。

而可提供車輛精準操駕、駕駛能力的「Heart of Joy」動力控制系統,也將列為 iX3 等每輛 Neue Klasse 車型的標準配備。「Heart of Joy」動力控制系統將整合駕駛、煞車、動能回收、轉向功能,透過資訊處理直接對電動馬達提供控制,實現車輛靈活性與穩定性,相關的控制與處理速度比起現行車款快上 10 倍,並可利用煞車能量再生技術,可完成 98%的煞車操作,相較當今架構效率提升 25%,讓車輛擁有平穩制動力的同時,兼具一慣的駕駛樂趣。

「Heart of Joy」動力控制系統,相關的控制與處理速度比起現行車款快上 10 倍。

iX3 在車內則會搭載「Panoramic iDrive」的分屏投影座艙、以及全新的「BMW Operating System X」車載系統。其最主要取消過去標誌性的 iDrive 實體旋鈕,並藉由 3D 抬頭顯示器、Panoramic Vision 前擋下方顯示幕,讓駕駛人以及副駕駛者都能從各個角度讀取資訊,並可針對介面進行高度客製化,客製化選項更豐富,還能下載第三方 App 進行擴充。


[U-EV]邁入10年里程碑,預告征戰歐洲學生方程式大賽,NTHU Racing清大賽車工廠亮相第10代方程式賽車THX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16:00:00

發文

#620816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FST 臺灣盃學生方程式賽事取得亮眼成績的「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今 (6/13) 日於新竹光復校區舉辦「24-25 賽季新車發表會」,首度亮相全新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以自行設計、手工打造的碳纖維單體殼結構打造,全車重量降至 220 公斤,更搭載輪胎大廠 Maxxis 合作開發專屬賽車輪胎。

據瞭解,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預計 8 月份出征匈牙利、捷克、德國等 3 場歐洲學生方程式大賽,並挑戰無人車項目,有望透過性能升級的電動方程式賽車再創佳績。

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今 (6/13) 日舉辦「24-25 賽季新車發表會」,首度亮相全新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
清大賽車工廠預計 8 月份出征匈牙利、捷克、德國等 3 場歐洲學生方程式大賽,並挑戰無人車項目,有望透過性能升級的電動方程式賽車再創佳績。

採全新碳纖維單體殼,碳纖維輪框縮減至 10 吋

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表示,本次亮相的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最大的突破為輕量化設計,將能夠有效提升車速。團隊投入 2 年時間設計、開發、手工打造車體,全新「THX」以碳纖維單體殼取代過去的鋁製車殼,扭轉剛性提升 18%,相較前代車型減重約 19%,並搭配由 13 吋縮減至 10 吋的碳纖維輪框,大幅下降簧下重量,達到輕量化輪邊系統的目標。

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表示,本次亮相的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最大的突破為輕量化設計,將能夠有效提升車速。
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以碳纖維單體殼取代過去的鋁製車殼,扭轉剛性提升 18%,相較前代車型減重約 19%。
圖為清大賽車工廠 TH07 單體車殼 (Monocoque) Test Model。
圖為全新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駕駛介面。
清大賽車工廠表示,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的空力套件採用樹酯轉注成型 (RTM) 製程製造,提升表面品質。
清大賽車工廠表示,尾翼主翼採用立體設計,減少主環下洗 (Downwash) 效應,下壓力較前代車型增加 19%。

「THX」在團隊流力組、底盤組、動力組合作開發下,導入體積更小的馬達,能使驅動系統安裝在 10 吋輪框內部,進一步提升加速表現。新ㄧ代賽車的車輛控制系統同步迎來升級,車輛動態組透過數據收集與軟體模擬,進行轉向、扭矩分配 (TV) 與防滑系統 (TCS) 的最佳化,提供車輛在不同賽道環境下,能夠提升操控穩定性。

「THX」在團隊合作開發下,導入體積更小的馬達,能使驅動系統安裝在 10 吋輪框內部,進一步提升加速表現。圖為減速機齒輪、CNC 輪轂以及馬達轉子。
清大賽車工廠團隊透過數據收集與軟體模擬,進行轉向、扭矩分配與防滑系統的最佳化,提供車輛在不同賽道環境下,能夠提升操控穩定性。圖為 CNC 立柱、懸吊彈簧

搭載高能量密度 P45B 電池芯,電池箱重量減輕 18%

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在高壓電力系統部分,採用高能量密度 P45B 電池芯,降低串並聯數量,電池箱整體重量較前代減輕 18%,而馬達水冷系統方面,左右馬達水冷迴路分離,最佳化流體通道設計,減少降壓並提升高功率運作時的冷卻效率。

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採用高能量密度 P45B 電池芯,降低串並聯數量,電池箱整體重量較前代減輕 18%。
廣  告

車輛控制系統升級,可依賽道材質、溫度進行參數微調

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提到,在 2024 年度臺灣盃學生方程式聯賽中,賽車在未減重前,「8 字繞環」項目僅透過控制系統升級,即以單圈 4.6 秒的成績奪冠,刷新團隊歷史紀錄。全新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搭載的車輛控制系統,將可依據賽道材質、溫度等條件進行參數微調,讓整體表現更為穩定。

清大賽車工廠提到,全新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搭載的車輛控制系統,將可依據賽道材質、溫度等條件進行參數微調,讓整體表現更為穩定。

瑪吉斯攜手清大賽車工廠,打造客製化方程式賽車胎

值得關注的是,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首度搭載 Maxxis 瑪吉斯輪胎為學生方程式賽車開發的「10 吋客製化輪胎」,開發過程由清大賽車團隊、瑪吉斯輪胎攜手,針對輪胎升溫速度、工作區間等細節,進行多次調整與反覆測試,也是瑪吉斯首次為學生方程式賽車開發專用輪胎。

第 10 代方程式賽車「THX」首度搭載 Maxxis 瑪吉斯輪胎為學生方程式賽車開發的「10 吋客製化輪胎」,開發過程由清大賽車團隊、瑪吉斯輪胎攜手。

2025 德國方程式賽事預告挑戰無人計時賽、無人耐久賽

成立於 2015 年的 NTHU Racing 清大賽車工廠,由汽油車發展起步,並於 2018 年投入電動車範籌,陸續打造臺灣第一臺電動賽車、第一臺四輪驅動車、第一臺無人駕駛賽車,並曾獲得日本學生方程式賽車、歐洲學生方程式賽車肯定。2025 年預計將鎖定競爭激烈的德國賽事,同步挑戰無人計時賽與無人耐久賽。

2025 年清大賽車工廠預計鎖定競爭激烈的德國賽事,同步挑戰無人計時賽與無人耐久賽。
圖為清大賽車工廠「24-25 賽季新車發表會」現場展示的舊款方程式賽車。

Toyota GAZOO Racing Corolla Cup 2025統規賽第二站熱血再燃,精彩週邊活動不容錯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7 月 5 日至 6 日,Toyota GAZOO Racing Corolla Cup 2025 統規賽第二站即將於台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Corolla Cup 統規賽自開辦以來,憑藉統一車輛規格與公平競技精神,賽事車輛採用 Corolla Altis GR Sport 為基礎打造,讓每位參賽者都能在相同條件下展現純粹駕馭實力。12 位來自不同背景的選手,將在此展開年度三站 9 回合的積分對決,爭奪年度冠軍的關鍵分數。

Toyota GAZOO Racing Corolla Cup 2025 統規賽第二站將於 7 月 5 日至 6 日於台中麗寶賽車場熱血登場

首站表現優異的周翼騰以穩定節奏累積 50 分暫居榜首,第二到第五名的林永程、程志熙、廖培鈞與江世傑積分接近,三回合爭先總共發生 40 次的名次變化,令人更加期待第二站賽事。

Corolla Cup 統規賽匯聚 12 位來自各領域的賽道好手,競逐年度總冠軍。

週邊四大主題活動,全面激發車迷熱情

除了激烈的賽事主舞台外,本次第二站更延續並升級賽道週邊體驗活動,以四大主題串聯 GR 品牌精神與車迷文化:

1. 車主賽道日 & GR 賽車學校─人人都是駕駛英雄
7/5(六)歡迎 Toyota 車主參加廣受歡迎的「車主賽道日」,駕駛自家座駕馳騁麗寶賽道(註 1),親身體會賽道駕馭的張力與快感;而「GR 賽車學校」則由專業教練團隊領軍,提供進階駕駛技巧指導,其中 1 節可試駕主辦提供之 GR86(註 2),實踐「Fun to Drive」的核心精神。

「車主賽道日」與「GR 賽車學校」熱烈舉辦,讓熱血車迷親身體驗駕馭樂趣,感受 GR 品牌「Fun to Drive」的精神魅力。

2. Toyota 最速神人 15─極限挑戰,王者現身
Toyota GR 為熱血車主加碼推出「最速神人 15」挑戰活動!凡參與車主賽道日或 GR 賽車學校之 Toyota 車主,皆可憑單圈成績角逐「Toyota 最速神人 15」排行榜,前 15 名將可在 GR 官方網站留下紀錄,成為真正的素人英雄。

3. 經典百台車聚─Toyota 賽車文化回顧
一場由百輛經典知名日系跑車、國內外賽事同款展車齊聚的視覺盛宴,也將於 7/6(日)登場!從 AE86、Supra、Celica、到近代的 GR Yaris 與 GR86,不僅囊括歷年經典動漫、電影塗裝車款,亦展示台灣賽車圈各世代傳奇代表,讓車迷一次飽覽 Toyota 賽車歷史的風采,體會跨越品牌時代的性能傳承與精神價值。

4. GR 車系大集合 ×《MF GHOST》塗裝 GR86 登場─動漫與現實的熱血交匯
為凝聚 GR 車主社群能量,活動現場將邀請 GR Yaris、GR86、GR Supra 等 GR 家族車主齊聚,共創 GR 車迷間的交流盛會。更令人驚喜的是,現場將展出《頭文字 D》續作──《MF GHOST 燃油車鬥魂》動畫同款塗裝 GR86 MFG Concept EVO 實車,由日本改裝空運來台,讓動漫迷與車迷一同在現實中感受賽道魂燃燒的熱血場景,重燃經典的速度記憶。

Corolla Cup 第二站現場將展出《頭文字 D》續作《MF GHOST 燃油車鬥魂》主角駕駛的動畫同款塗裝 GR86 MFG Concept EVO 實車,致敬經典,讓動漫迷與車迷共同燃起速度熱情。

購票資訊公開!6/9 起全台 7-ELEVEN 與 ibon 網站同步開賣

為讓更多車迷親臨現場參與,6 月 9 日中午 12:00 起,民眾可至全台 7-ELEVEN 門市之 ibon 機台,或上 ibon 網站(https://ibontw.com/2025tgrcorollacup)購買入場門票;票價分為戶外看台區(新台幣 150 元)及室內 VIP 區(含戶外看台區;新台幣 500 元),座位有限,售完為止。入場觀眾除可觀賞統規賽事與經典百台車聚展示外,還能參與現場 Grid Walk 互動、餐車市集,以及 GR 週邊販售,絕對不虛此行。

Corolla Cup 第二站賽事自 6 月 9 日起開放購票,戶外看台區 150 元、室內 VIP 區 500 元,ibon 網站與 7-ELEVEN ibon 機台皆可購買。
廣  告

【Toyota GAZOO Racing Corolla Cup 2025 統規賽 第二站】

  1. 時間|2025.07.05 (六) ~ 2025.07.06 (日)、10:00 開放入場
  2. 地點|台中麗寶國際賽車場(台中市后里區月眉東路一段 185 號)
  3. 賽程|詳見 GR 官方社群(https://www.instagram.com/TGR_TW/)
  4. 及活動網頁(https://www.toyota.com.tw/toyotagazooracing/articleRegular.aspx)
  5. 活動購票|全台 7-ELEVEN 與 ibon 網站同步開賣(https://ibontw.com/2025tgrcorollacup)賽道日及賽車學校|https://forms.gle/Cr9bsE2jhA8vJLkr6 (活動由車主充電站協辦)
  6. GR 車主車聚報名|https://reurl.cc/j9EEl1 (活動由經典 90 社團協辦)

[U-EV]實證高品質快充帶動臺灣電動車採用,U-POWER設定行業典範,推動普及、可靠的超大型充電站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全球淨零碳排與交通轉型浪潮下,電動車正迅速從選擇變成主流。然而,真正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且可靠的充電基礎建設」。

專注於超高速充電服務的 U-POWER,理解電動車的普及不只仰賴政策與電動車產品,也需從根本設定高標準的服務體驗,並以實際站點化解消費者對「充電便利性」的根本疑慮,並持續佈建超高速充電站,提高充電服務的覆蓋率。

U-POWER 致力打造專屬場域、高效充電且覆蓋密集的環臺超高速充電網絡,讓轉向純電車不再是一場冒險,而是可見、可行的日常選擇。

U-POWER 旭電馳科研執行長陳鵬旭。

臺灣具備電動車發展優勢,充電基礎建設成普及關鍵

放眼全球,臺灣具備發展電動車的得天獨厚條件,國土幅員適中、人口聚落集中,且電網覆蓋率高達 100%。然而,電動車銷售雖然年年增加,電動車的普及率卻仍尚未跨過關鍵臨界點,反映出市場潛力尚待釋放。

背後關鍵挑戰主要包括三項:首先,雖然在豪華級距中,電動車款已呈現相對價格優勢,平價純電車款仍然稀缺,主流級距電動車價格尚未落入多數消費者可接受的區間;其次,臺灣汽車市場長期以日系品牌為主,但日系品牌於電動車領域進展緩慢,現階段其純電車型選擇有限;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原因,乃充電基礎建設的密度與可及性,直接影響民眾採用意願與信心。

U-POWER 旭電馳科研執行長陳鵬旭(左三)與管理團隊。

面對車市動盪,電動車仍展現強勁成長動能

受到全球政經局勢與關稅議題等因素影響,2025 年 1~5 月臺灣整體新車市場明顯下滑,整體銷量相較去年同期衰退近 14%。燃油與電動車型雙雙呈現負成長。以純電市場而言,主力品牌 Tesla 因產品交替的空窗導致短期波動,然全新 Model Y 預計 6 月大量到港後可望回升。

若排除短期交車節奏的變動因素,純電市場整體仍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反映出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將電動車納入日常通勤使用,其背後正是充電基礎建設逐步到位,更多的便利充電選項,支撐採用電動車的信心。

快充基礎建設乃解鎖電動車普及的關鍵之鑰,非輔助選項

許多民眾對電動車的首要疑慮,是「充電會不會不方便?」尤其對沒有私人車位的用戶而言,無法裝設家用充電樁是卻步電動車的主因之一。

根據統計,臺灣約有 740 萬輛小客車註 1,但僅約半數車主擁有固定車位,而能實際可安裝家充設備者估計不足 15%註 2。雖然公共 AC 慢充設施在政府補助推動下逐步擴建,卻普遍面臨使用效率不佳、排擠經常性停車需求,管理的困難也增加了充電的不確定性,難以成為可靠的日常充電方案。相較之下,DC 快充站具備快速、省時的特性,超大型站點佈局足夠的功率與充電車格,以高輪轉效率,消化都會充電需求,才是真正推進電動車普及的關鍵基礎。

U-POWER 所佈建的超高速充電站,電車車主絡繹不絕的到訪,展現出充電基礎建設的最佳典範:大型化電車專用場域,並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而打造便利的高品質充電體驗。以 U-POWER 內湖民善站為例,自 2024 年 5 月 22 日營運至今,12 個月內單月充電量已增加近五倍。同一時期的臺灣電動車口數量僅增加 64%,充電量的成長幅度佐證了一座規劃良好的超高速充電站,將有效帶動周邊電動車的採用。

全新設站模式延伸服務觸角,打造充電示範場域

除了持續佈建都會人口聚落的超大型充電站,U-POWER 於 2024 年 4 至 5 月期間,陸續啟用三座全新形式的充電站點,分別是新北三重三和站(Toyota 與 Lexus 雙品牌展示中心)、桃園中華站與新竹中華站(Luxgen 展示中心)。三座站點皆與汽車品牌旗艦據點結合,雖設置於展示中心場域,但以全體電車為服務對象,供 CCS1 與 CCS2 充電規格的各品牌電動車使用。

U-POWER 新北三重三和站。
U-POWER 新北林口文化站。

對 U-POWER 而言,尋找合適且具交通節點價值的場地,是擴大超高速充電網絡的重要關鍵;而對汽車品牌來說,在展間導入充電設施除了資金投入,更需仰賴專業的營運與維護能力。在此背景下雙方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兼具示範效益的充電場域。

此類合作站點不僅有助 U-POWER 延伸服務版圖,亦能作為「電能生活」的示範場域,協助展間銷售人員在講解電動車的充電操作,可以透過實際操作演示,讓潛在消費者親身體驗充電的過程,加速熟悉電動車的使用場景。

未來,U-POWER 將持續拓展此類策略合作模式,將頂級充電體驗帶入更多品牌的展示中心,加速銷售場域的電氣化進程。

U-POWER 新北淡水新市鎮站。

U-POWER 穩健完善超高速充電網絡,讓純電生活近在咫尺

U-POWER 自成立以來,以推動臺灣電動車發展,並及鋪平充電基礎建設之路為己任,致力於服務電動車主,提供頂級的充電體驗。

對許多尚未購入電動車的消費者而言,並非不願意轉向純電,而是「家裡附近缺乏值得信賴的充電站」。因此,U-POWER 所推動的超高速充電網絡佈局,不僅著眼於覆蓋密度,更關注整體充電體驗,從場址挑選、電力硬體設備到軟體使用流暢性,每個細節都從車主視角出發。

U-POWER 新竹中華站。
U-POWER 臺中北屯洲際站。
U-POWER 臺北內湖民善站。
廣  告

從環臺超高速充電網絡建立,到深入都會稠密區域,U-POWER 將頂級充電體驗帶入用戶生活圈,讓「去哪裡充電」不再是困擾,而是日常出行的一部分。未來,U-POWER 將持續以最佳充電體驗與超大型化充電站佈局策略,陪伴更多用戶邁入純電時代,加速臺灣電動車普及與永續發展。

  1. 註 1:資料來源:中華民國交通部 2025 年 4 月統計數據
  2. 註 2:根據內政部建物附屬停車空間統計,並依建築物電力設計規範推算而得

[間諜照]Škoda新世代Kodiaq RS國內首度現蹤,國內交車時機最快有待2025第四季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原廠在 2023 年第四季發表的 2 代 Kkodiaq 車系,Škoda Taiwan 則是於 2024 年 9 月上旬,終於順利在國內市場發表,不過,依循著原廠發布節奏設定,Kodiaq 車系僅有 1.5 TSI 與 2.0 TSI 兩種動力,代表著車系性能與旗艦的 RS 車型,原廠則是在 2024 年 10 月份才發表,也意味著國內市場仍要再等等。

近日則有 U-CAR 網友在討論區中發布了「新款 Kodiaq RS 間諜照?!!」的討論串,藉由轉貼網路照片來分享 2 代 Kodiaq RS 車型的首度到港,這似乎也預告了 Kodiaq RS 的國內上市節奏即將展開。

U-CAR 網友在討論區中發布新世代 Kodiaq RS 間諜照的相關議題,這也預告了Škoda Taiwan 即將在國內市場發表 Kodiaq RS 的節奏。

搭載了集團 2.0 升汽油渦輪引擎動力,可輸出最大 265 匹馬力、40.8 公斤米扭力的新世代 Kodiaq RS,較改款前車型增加了 20 匹與 3 公斤米,搭配著 7 速 DSG 雙離合器變速箱傳輸,可在 6.3 秒 (7 座車型 6.4 秒) 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極速可達到時速 231 公里。

可輸出最大 265 匹馬力、40.8 公斤米扭力的新世代 Kodiaq RS,最快可在 6.3 秒完成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

雖然目前尚未能確定網友 Jerry3900 (jerry3900) 分享的到港 Kodiaq RS,是否確實為Škoda Taiwan 導入國內市場,但依循Škoda Taiwan 針對麾下戰力規劃設定,Kodiaq 車系僅有 7 座車型導入,以能夠更明確與 Karoq 有所區隔,Kodiaq RS 國內應當也同樣僅推 7 座選擇。

廣  告

Škoda Taiwan 因應原廠產品更迭節奏,在 2024 年共計發表了 5 個車系,而 2025 上半年則是僅有新世代 Superb 發表規劃,隨著新世代 Kodiaq RS 到港的現身,應當是預告著下半年度產品布局;以國內市場當前認證作業時間來看,屆時要展開交車的時機點,最快應該當要到 2025 第四季了,完整的產品導入規劃與價格資訊等內容,有待Škoda Taiwan 屆時公布為主。


售價及配備大幅更新,Mercedes-Benz公布25/26年式豪華小型車變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 U-CAR 報導 Mercedes-Benz 將針對旗下多款車型進行年式更新後,台灣賓士也在近期正式公布 25/26 年式豪華小型車系的售價及配備變動,首波公布 2026 年式車款包含 A-Class 車系、A-Class Sedan 車系、B-Class 車系、CLA 車系以及 GLA 車系,多款車系不僅更新販售車型名稱,同時在新車售價部分亦有著明顯變動。

首先在 25/26 年式 A-Class 車系部分,提供 A 180 進化版、Mercedes-AMG A 35 4Matic 摘星版以及 Mercedes-AMG A 45 S 4Matic+ 進化版三車型,售價分別為 184 萬元、243 萬元以及 349 萬元,其中 A 180 進化版售價調漲 1 萬元,但新增多項標配,而 Mercedes-AMG A 35 4Matic 摘星版不但較舊年式有著高達 25 元的售價調降幅度,更進一步追加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系統、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的新年式標配。

25/26 年式 Mercedes-AMG A 35 4Matic 摘星版有著高達 25 元的降價幅度,更新增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系統、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

而 25/26 年式 A 180 Sedan 進化版除了售價調漲 1 萬元外,也同樣新增多項標配設定。另外在 B-Class 車系則提供 B 180 進化版車型,增列包含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以及霧面棕色椴木飾板,但售價僅較舊年式調漲 1 萬元來到 180 萬元。

25/26 年式 A 180 進化版售價調漲 1 萬元來到 184 萬元,但追加夜色運動套件、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豪華型雙區恆溫空調 、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5/26 年式 CLA 以及 CLA Shooting Brake 車系,主要變動在於推出 CLA 200 Coupé進化版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進化版車型,除了售價調漲 1 萬元外,新增外觀以及內裝等多項標配,Mercedes-AMG CLA 車系進化版車型,則是針對車型的選配項目做出變動,在售價及標配部分並無變化。

CLA 200 Coupé進化版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進化版車型除售價調漲 1 萬元外,新增夜色運動套件、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另外在 25/26 年式 GLA 車系部分,其中 GLA 180 摘星版車型不但售價有著 13 萬的降幅來到 190 萬元,更增列夜色運動套件、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輕合金輪圈、鋁質飾板以及 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GLA 200 摘星版車型售價亦調降 6 萬來到 216 萬元,且除了上述與 GLA 180 進化版相同的追加配備外,更進一步增加了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以及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

25/26 年式 GLA 車系部分,其中 GLA 180 摘星版車型不但售價有著 13 萬的降幅來到 190 萬元,更增列外觀及內裝配備,GLA 200 摘星版售價亦調降 6 萬為 216 萬元,同時也追加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等配備。

至於在新年式的 EQA 車系部分,在維持相同 217 萬元售價的前提下,以 EQA 250+車型取代原有的 EQA 250 車型,電池可用容量亦由 66.5 kWh 提升至 70.5 kWh。WLTP 測試規範行駛里程提升至 561 公里,配備部分則增列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廣  告
新年式的 EQA 車系以 EQA 250+車型取代原有的 EQA 250 車型,電池可用容量及續航提升,增列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標配,售價維持 217 萬元。新年式 EQB 300 4Matic 電池可用容量由提升至 70.5 kWh,並同樣增列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標配。

EQB 車系雙車系售價維持不變,新年式 EQB 250+車型 WLTP 續航里程小幅增加至 537 公里外,新增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標配。新年式 EQB 300 4Matic 電池可用容量由 66.5 kWh 提升至 70.5 kWh,WLTP 測試規範續航里程由 447 公里提升至 468 公里,並同樣增列了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標配。


能源署2025年5月油/能耗:大改款3008 Hybrid、5008 Hybrid能耗揭露,Model Y最高續航581公里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能源署近日公布 5 月份油/能耗資訊,僅有進口小客車和電動小客車有送測資訊,國產車部分皆未有審驗資料。在進口小客車方面,大多數也是已亮相或是先前已發表的車型,不過較大亮點便是在 Peugeot 大改款 3008 和 5008,甫於先前已在環境部汽車新車審驗資料中現身,這回則是揭露了兩款車型的油耗數字,搭載 1.2 升 Hybrid 動力之下,也繳出不錯的能耗成績。

至於將在今 ( 6/12 ) 發表的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這回一種有 3 種車型進行送測。電動車方面,已於國內亮相的小改款 Tesla Model Y 能耗成績也正式出爐,在 WLTC 標準下最高續航來到 581 公里。

2025 年 5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廠牌 車型 排檔 燃油 排氣量 市區
油耗
高速
油耗
油耗
測試
能效
等級
Hyundai Santa Fe-G A6 汽油 1,598 16.8 17.2 17.1 2 級
Mazda CX-5 2WD-P A6 汽油 1,998 11.0 16.5 14.0 3 級
CX-5 AWD-P A6 汽油 2,488 8.5 14.5 11.5 4 級
CX-60 2WD-P A8 汽油 2,488 9.9 16.3 13.1 3 級
CX-60 AWD A8 汽油 3,283 10.5 17.2 13.9 1 級
CX-60 AWD A8 汽油 2,488 9.0 14.9 12.0 3 級
CX-90 AWD-P A8 汽油 3,283 9.4 14.9 12.3 2 級
CX-90 AWD-R A8 汽油 3,283 9.4 14.9 12.3 2 級
Mercedes-Benz AMG A 45 S 4Matic+ A8 汽油 1,991 8.0 13.7 10.8 5 級
Peugeot 3008 Hybrid A6 汽油 1,199 21.9 19.4 20.2 2 級
5008 Hybrid A6 汽油 1,199 23.2 18.6 20.0 2 級
Volkswagen Golf 230 e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6.3 26.0 21.3 1 級
Golf 280 e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5.4 20.4 18.2 2 級
Golf GTI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10.1 16.5 13.4 3 級
Golf R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9.3 14.1 11.8 4 級
Golf Variant 280 e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5.5 20.8 18.4 2 級
Golf VarianT R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9.6 14.7 12.3 4 級
Passat Variant 330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10.6 17.3 14.0 3 級
Passat Variant 430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8.8 15.4 12.1 4 級
Tiguan 280 e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4.0 17.6 16.0 3 級
Tiguan 330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10.0 15.3 12.8 4 級
Tiguan 430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984 9.2 14.0 11.8 4 級
註 :未備註之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2025 年 5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WLTC)
廠 牌 車 型 排檔 燃油 排氣量 低速 中速 中高速 高速 能效 能效
等級
Maserati GT2STRADALE A8 汽油 2,992 5.0 8.4 10.5 10.6 8.8 5 級
註:此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2025 年 5 月進口小客車插電式複合動力車型(WLTC)
廠牌 車型 排檔 排氣量 能效
標準
用電效率
(公里/度)
純電行程
(公里)
能效
測試值
能效
等級
Bentley Continental GT Mulliner A8 3,996 7.4 3.6 81 77.7 1 級
註 :此車型係插電式複合動力車,使用汽油與電能,其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能效測試值係電能與汽油引擎效率合併計算而得。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2025 年 5 月電動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廠牌 車型 製造 排檔 最大輸出
馬力 (hp)
純電行程
(公里)
能效
測試值
Porsche Taycan 4 進口 A2 402 527 4.6
Taycan 4 (320kW) 進口 A2 429 681 5.5
Tesla(WLTC) Model Y S5MDB 進口 A1 375 581 6.7
Model Y S6MRB 進口 A1 279 517 7.4

註 :上述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
註一:此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大改款 3008、5008 Hybrid 即將登場

Peugeot 總代理寶嘉聯合在 2 月時帶來了 2008、408 的 Hybrid 車型,如今旗下的另外兩款產品 3008 和 5008 大改款車型也即將登場,同時導入了 1.2 升 Hybrid 動力,寶嘉聯合也預計在 7 月 11 日舉行新車發表會。看到 3008 Hybrid 和 5008 Hybrid 的能耗成績,搭載實際排氣量 1,199c.c.的動力下,車格較小的 3008 在市區和非市區能效分別為 21.90km/L 與 19.35km/L,平均油耗數字為 20.2km/L,能源效率為 2 級。至於尺碼較大的 5008,市區和非市區能效分別為 23.18km/L 與 18.55km/L,平均油耗成績為 20.0km/L,能源效率同樣為 2 級。

車格較小的 3008 在市區和非市區能效分別為 21.90km/L 與 19.35km/L,平均油耗數字為 20.2km/L,能源效率為 2 級。
尺碼較大的 5008,市區和非市區能效分別為 23.18km/L 與 18.55km/L,平均油耗成績為 20.0km/L,能源效率同樣為 2 級。

甫於先前亮相、並已舉行媒體試駕活動的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新車預計會提供包含 280、330 以及 430 等 3 種動力型式、共計 4 車型的編成規劃;在這回的送測訊息當中,280 車型搭載排氣量 1,498c.c.的動力,其繳出平均油耗 16.0km/L 的成績 ( 市區與非市區為 13.96km/L 與 17.56km/L ) ,能源效率為 3 級。至於 330 和 430 車型的引擎排氣量為 1,984c.c.,繳出平均油耗 12.8km/L 和 11.8km/L 的成績,能源效率皆是 4 級。Volkswagen 陣營方面除了有 Tiguan 進行送測外,另還有小改款 Golf 車系和 Passat。

在這回的送測訊息當中,280 車型搭載排氣量 1,498c.c.的動力,其繳出平均油耗 16.0km/L 的成績,能源效率為 3 級。至於 330 和 430 車型的引擎排氣量為 1,984c.c.,繳出平均油耗 12.8km/L 和 11.8km/L 的成績,能源效率皆是 4 級。

其他送測車款方面,台灣馬自達送驗了 CX-5、CX-60、CX-90 等車型,Hyundai Santa Fe、Merceds-Benz AMG A 45 S 4Matic+、Maserati GT2 Stradale、Bentely Continental GT Mulliner 等車都在送測名單中。

廣  告

電動車部分,台灣保時捷送測了兩款 Taycan 4,NEDC 續航成績為 527 公里和 681 公里;至於在 5 月初首次亮相的小改款 Tesla Model Y,國內市場提供 RWD 單馬達後驅標準里程版與 Long Range AWD 雙馬達四驅版,在此次的審驗資料中,後驅車型具備 WLTC 517 公里的續航里程,能效值為 7.4km/kWh,最大馬力輸出為 279 匹,而長里程四驅版續航數字進一步提升至 581 公里,能效值為 6.7km/kWh,最大馬力輸出則是 375 公里。

5 月初首次亮相的小改款 Tesla Model Y,後驅車型具備 WLTC 517 公里的續航里程,能效值為 7.4km/kWh,最大馬力輸出為 279 匹,而長里程四驅版續航數字進一步提升至 581 公里,能效值為 6.7km/kWh,最大馬力輸出則是 375 公里。

租一夏三個月剛剛好,格上訂閱車首訂指定品牌最高送1,500公里租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大環境經濟前景不確定導致 5 月新車銷量下跌 23%,為今年最大跌幅,顯示當前全球貿易局勢充滿變數,政策變動頻繁,消費者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在重大消費決策上趨於觀望。不論是購車、換屋,甚至是日常耐久財的採購,民眾陷入「買或不買」的猶豫。此刻還沒做出決定?以三個月租期為基礎的格上訂閱車,讓您不需再煩惱,價格透明且靈活彈性先用車。

以 3 個月租期為基礎的汽車訂閱制,擁有自用車的優點,卻不需肩負買車養車負擔。格上針對使用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整體滿意度高達 9.1 分,主要認同點為車款多元及租期彈性。在現今難以預測的大環境下,訂閱車讓消費者不被關稅戰、幣值情勢夾擊。

廣  告

格上訂閱車車款多元、計價透明

今年開春以來車價走向難以預測,進口關稅或是貨物稅可能隨著國際局勢或貿易談判而調整,車輛售價將可能出現大幅波動。價格的不穩定性增加了購車風險,與其冒著可能買貴或資產貶值的風險,計價透明且穩定的訂閱車制度成為更加理想的選擇。

格上指出,便利性、成本、選擇多元是考慮以訂閱車取代買車的重要決策考量,每三個月到期除了選擇原車續約外,亦可換開其他車款。從都會小車、家庭休旅到商務豪華車,格上訂閱車提供至少 15 大汽車品牌車型可供使用,滿足各種生活與工作需求。

租期彈性與計價透明也是訂閱制度的重要優點,無需綁長約,最短租期 3 個月起,3 到 N 個月都可滿足,用車時間更為彈性不被限制。不僅可以輕鬆入手,租金全包保養、保險、稅金與道路救援,消費者無須擔心突發花費或是車輛掉價,可以更無負擔享受有車的自由與便利性。

租一夏三個月剛剛好,首訂指定品牌最高送 1,500 公里租金

以創新汽車訂閱模式在租車市場創造佳績的格上訂閱車,持續推出優惠活動,鎖定訂閱經濟以租代買族群,提供嘗試多款車型、租期彈性、不用一次拿出一大筆錢又能省下保養麻煩,讓您輕鬆開啟有車生活。

格上訂閱車現正推出新客下訂就送 500 公里的里程租金,首訂 Volvo 全車系,加贈 300 公里的里程租金。指定品牌 Luxgen、Inifiniti、Mitsubishi 與 Nissan 全車系,加碼贈送 1,000 公里的里程租金 (n⁷除外),最高送 1,500 公里租金,現在就上格上官網預約,租一夏剛剛好。


售價139.8萬元起、4種車型編成選擇,Volkswagen新世代Tiguan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4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甫於先前透過媒體試駕活動首度亮相的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台灣福斯汽車選在今 ( 6/12 ) 正式來發表,車型劃分上提供 280 eTSI Elegance、280 eTSI Elegance Premium、330 TSI Elegance Premium 以及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共計有 3 種動力、4 車型的規劃,280 車型搭載 1.5 eTSI+48V 輕油電配置,330 和 430 車型皆是採用 2.0 TSI 動力。售價部分,280 雙車型價格分別為 139.8 萬元和 149.8 萬元,330 為 169.8 萬元,430 則是 198.8 萬元。U-CAR 稍後帶來完整報導。

台灣福斯汽車正式發表 Volkswagen 新世代 Tiguan,車型劃分上共計有 3 種動力、4 車型,280 車型搭載 1.5 eTSI+48V 輕油電配置,330 和 430 車型皆是採用 2.0 TSI 動力。售價部分自 139.8 萬元起。

定位入門綠牌級距,Gogoro EZZY單電池版本59,980元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4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 2024 年以 Jego 車系積極搶攻電動車機入門綠牌級距版圖的 Gogoro,2025 年 6 月 12 日宣佈推出 EZZY 車系,承接原有 Jego 車系所開拓的銷售版圖,EZZY 目前僅提供採單電池版本,不含補助建議零售價格為 59,980 元,全車系提供亮綠、深藍、淺藍、深灰與淺白等 5 款車色,搭配補助最低入手價格可壓低至 3 萬元以內,成為 Gogoro 耕耘入門電動機車級距的銷售戰力。

迎合入門級距買家,訴求經濟與配備兼備

EZZY 車身尺碼依序為車長 1,827 mm、車寬 685m 與車高 1,230mm,軸距與座高分別為 1,340mm 與 745mm,不含電池的空車重為 77 公斤,座墊長度為 68 公分搭配可收納可收納 3/4 + 1/2 半罩安全帽共兩頂安全帽的 28L 容積置物箱,提供 EZZY 實用的乘載機能。

至於機能性的設計,EZZY 具備前掛鉤、前置杯架、飛旋踏板及後扶手設計,同時標配一鍵自動倒車功能、省力中柱和超低座高等,便於操作與騎乘的舒適性。

原廠動力規格方面維持跟 Jego 相同設定,馬達最大功率 2.5 kW 與輪上最大扭力 100 Nm,採單顆電池搭配在定速 30 公里下可行駛 79 公里,至於最高車速則支援到時速 68 公里。同時,搭載超越同級 SBS 前後雙碟煞系統與安全配備,穩定車身並縮短煞車距離,前後全 LED 車燈與高彩巨字儀表,提升夜間行車安全。

廣  告

早鳥購車贈雙重配件好禮

  1. 即日起至 6/22,入手即贈「輕感防滑踏墊」和「無段式可調手機架(一般版)」各一份(共價值 $3,000 元)9,超實用配件妝點愛車。
  2. 即日起至 6/30,使用台新 Gogoro Rewards 聯名卡購車一次付清,享 2% Gogoro Smart Points 點數回饋無上限等優惠,最高可獲得 3,182 點 10。綁定聯名卡支付每月電池資費,再享每月最高 15% 回饋。Gogoro Smart Points 1 點 = $1 元,可全額折抵電池資費、購買配件、維修保養等 Gogoro 消費。
  3. 6/13 至 7/27,前往 Gogoro 活動門市賞全新 Gogoro EZZY 車款,就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限額 2 名)。

電化跑格,Custuning操刀Tesla Model 3 Highland整車改裝套件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4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改裝品牌 Custuning 推出小改 Tesla Model 3 Highland 的整車套件組,包含有外觀的空力套件「Eurus」、倒叉式氣壓避震器搭配 Prazis S4 氣壓系統、高性能煞車系統組、20 吋 Turbine 單片鍛造輪圈以及全套底盤強化件。

改裝品牌 Custuning 推出小改 Tesla Model 3 Highland 的整車套件組,包含有外觀的空力套件「Eurus」、倒叉式氣壓避震器搭配 Prazis S4 氣壓系統等。

Custuning 操刀之「Eurus」空力套件

首先從外觀看起,Custuning 本次為 Model 3 Highland 設計的空力套件組,包含有玻璃纖維材質的前保桿、側裙、後保桿,以及車尾的碳纖維雙層尾翼;整體的設計風格維持著 Custuning 的科技感,十分搭配電動車,同時套件也有實際的氣流孔道,可發揮實際的功效。

Custuning 為 Model 3 Highland 設計的空力套件組,前方採用玻璃纖維材質的前保桿,以及側裙等。
前保桿設計為蜂巢式的網格元素,並貫穿左右車身,搭配前凸的前下擾流片設計,為車頭增添立體感。

Custuning 將前保桿設計為蜂巢式的網格元素,並貫穿左右車身,搭配前凸的前下擾流片設計,為車頭增添立體感。車尾部分,一眼望去最醒目的莫過於碳纖維雙層尾翼,此尾翼不以張狂面貌,反而更具備科技的俐落感,與 Model 3 相當搭配,同時後保桿下方的分流器也收斂得恰到好處,不至於給人過於猙獰的競技感。

車尾部分一眼望去最醒目的莫過於碳纖維雙層尾翼。
尾翼不以張狂面貌,反而更具備科技的俐落感,與 Model 3 相當搭配。
後保桿下方的分流器樣式。

氣壓避震器與煞車系統組

Custuning 將原廠懸吊改裝為倒叉式氣壓避震器,並搭配 Prazis S4 氣壓系統,支援車身升降功能。U-CAR 也有針對此車進行短暫體驗,改裝之後,呈現出偏向歐系車的懸吊風格,中高速的支撐性很好,過彎時鮮少有多餘的晃動,與原車有顯著的差異,不過低速的舒適性就稍微被犧牲,但以運動性能來說,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Custuning 將原廠懸吊改裝為倒叉式氣壓避震器,並搭配 Prazis S4 氣壓系統;氣壓系統的部件在前行李箱內部。

另外,Model 3 的原廠煞車性能,被不少網友認為有待加強,而 Custuning 直接換上套件,前煞車搭配單體鍛造六活塞煞車卡鉗、380mm 新型雙片式煞車碟盤,後煞車則為一體式單邊三活塞卡鉗,搭配 355mm 新型雙片式煞車碟盤;實際體驗起來,煞車力道更為明顯、直接,並增添視覺上的效果。

前煞車搭配單體鍛造六活塞煞車卡鉗、380mm 新型雙片式煞車碟盤,後煞車則為一體式單邊三活塞卡鉗,搭配 355mm 新型雙片式煞車碟盤。
氣壓系統可升降車高。

Turbine 單片鍛造輪圈、全套底盤強化件

這輛 Custuning Model 3 Highland 最吸睛的一處,還有那 20 吋的 Turbine 單片鍛造輪圈,現場的車款採用金色版,可以看到隱約的飄浮式設計、又能若有似無的看到煞車系統,具備科技與時尚感。前後輪圈的規格分別是:前寬 9.5 吋 ET 值 23,後寬 10.5 吋 ET 值 33。

20 吋的 Turbine 單片鍛造輪圈,現場的車款採用金色版,可以看到隱約的飄浮式設計、又能若有似無的看到煞車系統,具備科技與時尚感。

最後,Custuning 還提供有全套的底盤強化件,包含有:前 32mm/後 22mm 高剛性合金防傾桿、前上三角架仰角調整器、後軸仰角調整器、後軸束角調整器、後前上側連桿,以及後拖曳臂等組件。


電量100~0%高速續航實測—Kia EV6 GT-Line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4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於 2021 年首度推出的新世代純電休旅 EV6 車系,在 2022 年正式引進國內販售,而隨著 Kia 於 2024 年 5 月於韓國市場發表小改款 EV6 車系後,Kia 總代理森那美起亞亦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導入,同時在新車正式上市前,亦先行舉辦了小改款 EV6 的新車媒體公辦試駕活動。

Kia 總代理森那美起亞亦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導入 EV6 小改款車系,提供 Light 標準版、Air 增程版、GT-Line 增程版共 3 款車型可選擇,此回試駕車款則為頂規 EV6 GT-Line 增程版,售價與小改款前相同為 208.9 萬元。

品牌新世代設計特色導入,內裝運動風格提升

小改款 EV6 車系同樣延續了改款前的設計特色,具備了標準版以及運動化的 GT-Line 版本,此回試駕的則是 GT-Line 增程版車型。就外型上看來,小改款 EV6 在車頭造型設計上的確有著頗大的變化,導入了原廠稱為 Starmap Signature Lighting 星圖式設計的 LED 晝行燈組,以類三角形結合下方頭燈組設計,創造出與現行 Kia 車系直立式頭燈組截然不同的風味,具有相當鮮明的車型特質,LED 尾燈組內部也導入類似箭頭造型的設計,但變化則不如車頭來的明顯。

小改款 EV6 車系導入星圖式設計,其中車頭造型的變動相當明顯,同時 GT-Line 增程版更擁有專屬的前後保桿造型,以及中央橫貫式 LED 定位燈設計。

而 GT-Line 增程版車型除了擁有專屬的前後保桿造型設計外,較為特別的是其在水箱護罩部份也採用與標準版本的虎鼻造型有所不同,其透過黑色飾板搭配橫貫其中的 LED 導光條,將兩側 LED 晝行燈完整連結,整體車頭的科技照明感受較標準版明顯更為濃郁。此外其配置的 LED 頭燈組,在 IFS 遠光自動遮蔽功能上也有所進化,透過增加頭燈遠光燈的照明範圍,帶來更寬廣的照明效果。

GT-Line 增程版車型採用專屬的 20 吋雙色鋁圈設定,隱藏式門把也擁有感應啟閉功能。
GT-Line 增程版車型所配置的 LED 頭燈組,不但具備遠近燈自動切換功能,亦加入 IFS 遠光智慧遮蔽,且較小改款前擁有更為廣泛的照明區域。

坐進駕駛座,小改款 EV6 車系給人最明顯的差異性,即在於 GT-Line 車型首度配置的三幅式真皮多功方向盤,相較標準版的雙輻式設計更有運動化的視覺感受,且更採用電容式感應設計,中控台的基礎造型雖未變動,但由雙 12.3 吋螢幕所組成的儀表以及中央觸控螢幕,邊框已改為方正的線條設計,與先前向兩側延伸的造型有所不同,中控台上方飾板亦所有更新,且在副駕駛座側也追加了 GT-Line 車型的專屬徽飾。

GT-Line 增程版車型除了擁有車型專屬的黑白雙色皮質內裝外,更擁有專屬的三輻式皮質多功方向盤設定,雙 12.3 吋曲面螢幕所組成的儀表以及中央觸控螢幕亦有著新外框造型。

小改款車型的雙區恆溫空調面板維持既有的設計,並同樣可透過按鍵切換為中央觸控螢幕的快捷鍵。而採旋鈕式的排檔座及電門啟動造型雖維持以往,但原本黑色鋼琴飾板已變更為消光黑色材質,可減少指紋沾附或是取物時不甚刮傷的可能性,於實用度上有所提升。

改採區塊搭配圖像的新型中央螢幕觸控介面,在使用上較小改款前更具便利性,同時也導入了無線 Apple Carplay 以及 Android Auto 連接機能。

中央的觸控螢幕換上了新世代的操作介面設計,與 EV9 車型相仿,皆是透過大型區塊的圖像顯示,取代以往類似小型 App 圖案的介面,在使用上更具便利性,不過筆者還是較習慣用快捷鍵直接進入需要的中控操作畫面,在使用上較為直覺。另外無線 Apple Carplay 以及 Android Auto 以及全車 Type C 充電插孔的導入,則是筆者覺得功能性的重要提升,可避免系統因挑線造成手機連結不成功的問題。

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車型同樣標配了由 14 具揚聲器所組成的 Meridian 音響系統。

至於在配備設定上,此回試駕的小改款 EV6 GT-Line 車型具備了雙色內裝及雙區恆溫空調,前雙座椅也同樣擁有全電動調整以及一鍵放鬆模式,雙前座電動通風加熱機能及方向盤電熱也同樣含括其中,同時也具備了環景攝影以及 Meridian 環場音響,而 V2L 車內以及車外電源分享功能亦同樣為車型的標準配置。

雙色內裝座椅在中央部分改採皮質包覆搭配白色飾條,與小改款前的類麂皮材質設計有所差異性。
EV6 小改款車型加長後排座墊長度並提高座椅角度,實際乘坐其的確加強了大腿支撐表現,也提升後座乘座的舒適度。

另外原廠也強調了小改款車型加長後排座墊長度,與提高座椅角度,主要是藉此降低電動車因底板較高、容易因此而犧牲了大腿支撐性。而就實際的乘坐感受而言,在舒適度上的確有所提升,且受惠於本就寬敞的膝部空間表現,更減輕了長途乘坐的疲憊感,唯一較為可惜的是後座頭部空間仍受限於車頂線條、而未顯得特別寬裕,另外也少了全景天窗帶來的寬闊視野感受。

延續了以往豐富的配備設定,雙前座通風加熱以及一鍵傾倒皆列為增程版車型的標準配備,電熱方向盤更列為全車系的標配。

單馬達後驅動力維持,電池容量續航同步提升

此回試駕的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車型,維持了後驅單馬達的設定,具備 229 匹最大馬力與 35.7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動力設定上與小改款前並無差異性,但在駕駛模式上則首度加入了 My Drive 自訂義選項,除了可選擇動力為 Eco、Normal 或是 Sport 等模式外,也加入了轉向的兩種模式選擇,可提供更為運動化的回饋表現。

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維持後驅單馬達配置,229 匹最大馬力與 35.7 公斤米扭力輸出亦維持不變,駕駛模式增列 My Drive 自訂義選項,加入轉向模式選擇,具備更多元的操控動力特性設定可能。

就實際的駕駛感受而言,雖然動力的輸出數據未有變化,但轉向特性的改變,也為車輛的整體操控感受帶來了些許的變化,可以透過較重的轉向輔助力道,來進一步更為精準的設定前輪轉向角度。此外小改款車型也強調馬達靜音上的提升,不過對此的駕駛感受並不算明顯,反而是整體的靜肅性,在高速行駛時有感提升。

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車型電池容量由 77.4 kWh 提升至 84 kWh,充電功率亦提升至 260 kW。為此編輯部也進行電量 100~0%續航以及 0~100%充電實測。

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車型電池容量由 77.4 kWh 提升至 84 kWh, 可用容量為 80 kWh,能源局 NEDC 測試規範下亦達到 667 公里續航里程,另外小改款後的充電功率亦提升至 260 kW。為了實際驗證小改款 EV6 GT-Line 的續航及充電表現,我們也特別進行了電量 100%~0%的高速續航測試,並進行 0~100%的充電實測。

電量 100~0%高速續航實測測試說明

  1. 測試路線:U-POWER 淡水站 > 富貴角燈塔停車場 > 國道 1 號南下 (含高架段) > 臺 88 快速道路 > 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 > 臺 1 線 > 臺 26 線 > 最南點停車場 > U-POWER 恆春站

  2. 測試天候:陰與晴,約 22 度~29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5 公里,以 ACC 系統行駛,以「Eco」節能模式行車、搭配 Auto 回充模式
  4. 輪胎胎壓:前 36 PSI、後 36 PSI
  5.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至 23 度,風量開到 2 段。
  6. 車上載重:2 位工作人員與隨身行李

此回小改款 EV6 GT-Line 增程版車型的續航測試,於內湖取車後前往 U-POWER 淡水站將電量補充至 100%,接續則先至富貴角燈塔停車場拍攝影片所需素材,完成後即向臺灣最南點停車場出發,途中除了在國道一號西螺休息站以及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下的便利商店進行休息,在花費總計 7 小時 24 分鐘後抵達臺灣最南點停車場,總計已行駛 498.1 公里,儀表顯示電量剩餘 4%,可行駛里程為 20 公里,儀表顯示平均耗能則為 6.4 km/kWh。

此回測試起點為 U-POWER 淡水站 , 終點則設定為 U-POWER 恆春站,
途中因應拍攝需求至富貴角燈塔停車場以及臺灣最南點停車場。
Kia EV6 GT-Line 增程版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淡水站出發 100% 0 0 551 公里 0
國道 1 號西螺休息站 53% 245.4 公里 245.4 公里 282 公里 6.1
U-POWER 恆春站結束 0% 275.7 公里 521.1 公里 0 公里 6.5

由臺灣最南點停車場回程至 U-POWER 恆春站,由於導航設定為經龍磐公園及水蛙窟的台 26 線道路,使得行駛里程略增為 24 公里,所以在尚未到達 U-POWER 恆春站前,儀表已顯示出現烏龜符號以及限制動力警示,而預估行駛里程僅剩下 3 公里。

但在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0 公里之後,約莫又行駛了 6 公里才到達 U-POWER 恆春站,此時儀表顯示已行駛里程總計為 521.1 公里,行駛時間來到 8.04 小時,儀表顯示平均能耗為每度電可行駛 6.5 公里。

車款 Kia EV6 GT-Line 增程版
總行駛里程 (公里) 521.1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0% / 0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6.5
0%~80%充電時間 26 分鐘
11%~80%充電時間 23 分鐘
0%~100%充電時間 55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 (kW) 249.8
平均充電功率 (kW) 93.59
充電度數(kWh) 89.326
實際能耗(km/kWh) 5.83
抵達 U-POWER 恆春站後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已為 0%,同時已出現限制動力的烏龜圖案,總計行駛里程則為 521.1 公里,儀表顯示平均能耗則為每度電可行駛 6.5 公里。

而就以往 U-CAR 編輯部的測試經驗來說,純電車款斷電前的藏電幅度,約在可行駛 20~30 公里之間,若以儀表顯示平均每度電 6.5 公里的平均能耗,乘以小改款車型的 84 kWh 容量電池,可換算約接近 546 公里的理想續航里程,以此也可推估其在到達 U-POWER 恆春站後,仍約有近 20 公里的寬限幅度。

接續在順利到達 U-POWER 恆春站後,我們也使用 500A 液冷槍進行充電實測,其在起充約 10%左右即來到 243 kW,且一路維持高原式的充電曲線,在電量補充至 20%時更達到 247.7kW,電量於 25%左右來到接近 248.2 kW 的高點。

而在 26%後充電曲線雖開始下降,但也一路維持超過 200kW 的功率成為另外一個充電平原曲線,直到約 50%之後才下降低約 110kW 的充電功率,但亦維持了相當平整的曲線直到 80%左右才逐漸下滑。

此回測試小改款 EV6 GT-Line 車型由 0%充至 100%實際花費時間為 55 分 45 秒,而由 11%~80%所花費時間則為 23 分 32 秒,此回測試總計補充 89.326 kW 電量,最大充電功率來到 249.8 kW,平均功率則為 93.59 kW。而就實際的高速平均能耗表現看來,小改款 EV6 GT-Line 車型此回所繳出的高速實際能耗,則為每度電可行駛 5.83 公里。

實質效能的持續提升

在維持了 800V 系統的先天優勢下,此回 EV6 車系的小改款除了藉由外觀及內裝的變動,為車型設計帶來新意之外,重點仍在於透過電池容量的提升,以及最大充電功率的強化,帶來了更為優異的續航以及充電速率表現,甚且在電氣規格及車型設計更新後,於新車售價上並未有所變動,也進一步強化了新車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表現。

不過,在面對國內 150 萬~200 萬級距有著更多豪華品牌的純電產品相繼加入後,Kia EV6 小改款車系仍須面對更多市場挑戰,如何凸顯本身電氣規格的科技優勢,而不被其它豪華品牌的光環所掩蓋鋒芒,仍是其在國內新車市場上銷售所需面對的課題。


基本售價1,698萬起、品牌首款量產街車,Dallara Stradale 正式在臺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1 16:00:00

發文

#620814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深耕頂級性能車領域的嘉鎷興業,繼 2024 年底宣布將引進義大利賽車工程品牌 Dallara 的首款量產街車 Stradale 後,其於 2025 年 6 月則在臺正式亮相,並公布國內基礎售價為 1,698 萬起,活動現場展示車款則是包含選配 6 速自手排、電子避震器等配備後達約莫 2,000 萬元,該車全球限量 600 輛。搭載由 Ford 供應的 2.3 升直列 4 缸渦輪增壓橫置引擎後驅、最大馬力 400 匹,可於 3.25 秒完成靜止加速破百,還擁有少見的碳纖維單體式座艙,全車車重僅 855 公斤、但下壓力可高達 855 公斤,達成 1:1 的下壓力與車重比,下訂後最快將於 12 個月內交付。

嘉鎷興業繼 2024 年底宣布將引進義大利賽車工程品牌 Dallara 的首款量產街車 Stradale 後,其於 2025 年 6 月則在臺正式亮相,並公布國內基礎售價為 1,698 萬起。

Dallara 品牌由來自義大利的賽車工程天才及國際企業家 Giampaolo Dallara 自 1972 年所成立,由於其早年曾在 Ferrari 和 Maserati 擔任技術職位,並於 1960 年代加入 Lamborghini、參與經典車款 Miura 的底盤研發,所以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汽車界的地位。近 20 年餘年來更是最早與 Bugatti Veyron 合作協助其打造車身,甚至近年來 KTM X-Bow GT-XR、Aston Martin Valhalla 等也是由 Dallara 提供單體式碳纖維座艙。

Dallara 身為全球賽車工程領域的權威象徵,其全碳纖維複合材質技術廣泛應用於 Formula 1、Formula 2、Formula 3 及 IndyCar 等世界頂級賽事車輛。除身為各大賽事的核心技術供應者,更長年為眾多超跑品牌提供底盤與車體設計,是高性能車界公認的隱形推手。

圖為義大利的賽車工程天才及國際企業家 Giampaolo Dallara。

目前 Dallara 品牌主要的 3 大業務為「賽車運動」、「汽車產業」、「航太科技」,而且幾乎有 70%的比重致力於「賽車運動」,2025 年 F1 賽季 Haas 車隊主要的合作對象就是 Dallara。至於 Dallara 品牌的首款量產街車 Stradale,則是以「街道」之名於 2017 年推出登場、並作為 Giampaolo Dallara 的 80 歲大壽賀禮,全球限量 600 輛,臺灣市場則是繼日本後、第 2 個販售的亞太市場。Dallara 原廠與嘉鎷興業攜手合作,不僅彰顯品牌對其深耕頂級超跑市場實力的高度肯定,更象徵此義大利工程傳奇對臺灣市場的重視與長遠承諾。Dallara Stradale 為亞太地區極為罕見之存在,在華人市場更屬首見。

目前 Dallara 品牌主要的 3 大業務為「賽車運動」、「汽車產業」、「航太科技」,而且幾乎有 70%的比重致力於「賽車運動」。

具有兼容 4 種車身型式可轉變

Stradale 的空氣力學設計源自 Dallara 四十年深厚的賽車工程經驗,透過原廠自有風洞中心淬鍊每一處細節的功能與效率,成就無可匹敵的下壓力與動態表現。無傳統車門的車體設計,搭配引擎蓋上的雙進氣孔,有效導引氣流,兼具造型與實用性;前擾流器、「象腳」導流孔與平整底盤相互作用,大幅降低風阻、強化高速穩定性。

Stradale 的空氣力學設計源自 Dallara 四十年深厚的賽車工程經驗,透過原廠自有風洞中心淬鍊每一處細節的功能與效率,成就無可匹敵的下壓力與動態表現。

車輛提供 Track 與 Standard 兩種空力設定。Track 版本搭載碳纖維尾翼與新增前葉子板導流孔,可實現高達 855 公斤的最大下壓力,達成 1:1 的下壓力與車重比,帶來極致貼地表現;Standard 設定則更著重日常實用性,下壓力約為 Track 設定的一半,同時兼顧油耗表現,提升日常行駛效率。

車輛提供 Track 與 Standard 兩種空力設定。Track 版本搭載碳纖維尾翼與新增前葉子板導流孔,可實現高達 855 公斤的最大下壓力,達成 1:1 的下壓力與車重比。
現場展示車輛配置 18 吋輪圈。

Dallara Stradale 搭載媲美 Hypercar 等級技術,採用碳纖維單體式座艙與全車碳纖維外觀鈑件,實現僅 855 公斤的車身淨重,展現頂尖工程與賽車科技的極致結合。透過精密的車體結構設計、多功能零組件的整合應用,以及先進複合材料的導入,在不影響車體剛性與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減輕整體重量。

圖為車門開啟與關閉狀態。

Stradale 延續 Dallara 工程美學的極致可塑性,透過模組化設計,展現四種車型轉化的獨特魅力。當車輛搭載 T-Frame 與鷗翼式車門時,構築俐落的 Coupé 硬頂性能姿態,卸除車門後即轉化為 Targa 的動感比例,兼具開放感與結構穩定性;進一步拆除 T-Frame,車輛化身為優雅流暢的 Roadster 敞篷姿態;最終移除輕量化擋風玻璃,回歸經典純粹的 Barchetta 上空設定,毫無遮蔽的駕駛視野, 成就 Stradale 所追求的純粹駕馭體驗。

Stradale 延續 Dallara 工程美學的極致可塑性,透過模組化設計,展現四種車型轉化的獨特魅力。
圖為 Targa 狀態。

原廠強調 Stradale 具有全方位輕量技術亦帶來優異的煞車性能表現,100-0 km/h 的煞停距離僅需 31 公尺,展現其賽車等級的煞車實力。結合賽道導向的空氣力學設計與底盤調校的相互作用,橫向加速度可超過 2G,無論彎道或直線加速都展現精準穩定的動態表現。輕盈車重搭配細膩的操控設定,讓 Stradale 帶來靈敏且直接的駕駛回饋,駕馭體驗更臻純粹,為追求性能與駕馭樂趣的駕駛者提供最真實的駕馭感受。

結合賽道導向的空氣力學設計與底盤調校的相互作用,橫向加速度可超過 2G。
採用碳纖維單體式座艙與全車碳纖維外觀鈑件,實現僅 855 公斤的車身淨重,展現頂尖工程與賽車科技的極致結合。

車內部份,Stradale 則也有採用大面積碳纖維包覆、並搭配中控臺皮革件包覆,方向機柱採用大量碳纖維材質,並且中控也直接配置原廠手機架,人員進入車艙則需藉由鷗翼式車門開啟後、踩著座椅中央的 Step Here 字樣進入。雙座位皆可向前傾後,就能透過隱藏式空間置放安全帽。

人員進入車艙則需藉由鷗翼式車門開啟後、踩著座椅中央的 Step Here 字樣進入。車內部份,Stradale 則也有採用大面積碳纖維包覆、並搭配中控臺皮革件包覆。
Stradale 採用鷗翼式車門。
方向機柱採用大量碳纖維材質,並且中控也直接配置原廠手機架。
雙座位皆可向前傾後,就能透過隱藏式空間置放安全帽。

動力方面,Stradale 搭載由 Ford 供應的 2.3 升直列 4 缸 EcoBoost 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高達 400 匹最大馬力。引擎採用渦輪增壓器與單片式飛輪設計,整體減重超過 7 公斤,並可在 3,000 至 5,000 轉範圍內穩定輸出 51 公斤米的峰值扭力,提供原始且直覺的駕馭快感。

Stradale 搭載由 Ford 供應的 2.3 升直列 4 缸 EcoBoost 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高達 400 匹最大馬力,並可在 3,000 至 5,000 轉範圍內穩定輸出 51 公斤米的峰值扭力。
搭配選配電子避震器後開啟賽道模式,車身可降低 20mm。

傳動系統標配 6 速手排,亦可選配 6 速自手排智慧型單離合換檔系統。此動力系統帶來強烈且直接的加速反應,牽動全身感官與肌肉反應,營造出近乎原始的駕馭快感。對於渴望感受駕馭本質的車迷而言,Stradale 不只是速度的展演,更是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動感體驗。

中置引擎後方仍有些許的置物空間。

Stradale 擁有出色的動態平衡,駕駛如以身貼地,與柏油路面產生近乎無縫的感官共鳴。懸吊系統、彈簧、阻尼器、防傾桿與轉向系統等設定,皆透過駕駛模擬器精密計算調校,提供上手即感的駕馭信心。全機械式轉向系統帶來毫米級的操作精度,前輪胎面設定確保高速穩定性,後輪則兼具側向抓地與吸震效果,加上齒輪式限滑差速器與 Bosch ABS/ESP 電子控制系統,提供各種路況下的最佳操控。舒適與抓地力間的絕佳平衡,提供仿若貼地飛行般的駕馭回饋。

Stradale 提供多種少見的彩色碳纖維單體選項可選,並且也有多種車色、皮革色彩可選。

【短影音】全新VW Tiguan售價公布與重點配備?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2 00:00:00

發文

#620814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全新世代VW Tiguan在臺正式發表!讓U-CAR帶你快速了解售價與編成,詳情試駕文章請鎖定我們的報導!

[U-EV]歐洲佈建1000kW超級快充,BYD超級e平臺首搭漢L與唐L預告進軍歐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儘管中國 BYD 車廠目前遭受內捲削價競爭與獲利下滑等不利訊息的困擾,但是,BYD 顯然並沒有停下擴張市場的腳步,尤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當前陷入慘烈的割喉戰時,能否在銷售環境相對成熟的國際市場擴張版圖,已成為中國車廠維繫產銷平衡與穩定獲利的重要關鍵。

而在中美貿易談判狀況尚未明朗,且中美兩強對抗態勢短期看不到結構性的改變,讓中國車廠難以評估北美市場的前景,因此,包括 BYD 在內的主要中國車廠,顯然把希望寄託在歐洲市場。期待能以當前最新研發的電動車技術與產品,進一步擴張在歐洲市場的版圖。

包括 BYD 在內的主要中國車廠,把希望寄託在歐洲市場,期待能以當前最新研發的電動車技術與產品,進一步擴張在歐洲市場的版圖。

BYD 歐洲高層透露 1,000kW 超級快充站與導入「超級 e 平臺」

近期,國際媒體 Automotive News 發表與 BYD 歐洲執行副總裁李珂 (Stella Li )的專訪報導,證實近期積極佈建歐洲銷售與租賃通路的 BYD,已規劃在歐洲市場佈建 1,000kW 超級快充站,讓 BYD 甫於 2025 年 3 月發表,搭載 1,000V 電氣架構與支援最高 1,000kW 快充功率的新世代電動車平臺「超級 e 平臺」,能儘早導入歐洲市場並實現領先業界的電氣性能,BYD 歐洲高層此次受訪的空開宣示,除了展現 BYD 的企圖心,對於目前在電動車競爭落於追趕姿態的歐洲車廠,無疑是一場硬戰。

BYD 已規劃在歐洲市場佈建 1,000kW 超級快充站,讓 BYD 甫於 2025 年 3 月發表,搭載 1,000V 電氣架構與支援最高 1,000kW 快充功率的新世代電動車平臺「超級 e 平臺」,能儘早導入歐洲市場並實現領先業界的電氣性能。
近期,國際媒體 Automotive News 發表與 BYD 歐洲執行副總裁李珂 (Stella Li )的專訪報導。

1,000kW 超級快充站佈建,替唐 L 與漢 L 車系上市布局

當然,BYD 1,000kW 超級快充站體系的佈建,主要著眼於實現「超級 e 平臺」量產車系的最佳充電性能,以 BYD 先前公佈的產品路徑圖,「超級 e 平臺」將會率先搭載於 BYD 的唐 L 與漢 L 兩車系上,今年 5 月也陸續在中國市場量產交付。此次 BYD 歐洲主管的表態,也代表現行已在歐洲銷售的漢與唐車系,未來也將推出採用「超級 e 平臺」電系升級的唐 L 與漢 L 車系,同時,也透露在電氣系統升級並搭配超級快充站,將可實現快充 5 分鐘,提供 400 至 470 公里 (250 至 292 英里) 的驚人續航力表現。

BYD 先前公佈的產品路徑圖,「超級 e 平臺」將會率先搭載於 BYD 的唐 L 與漢 L 兩車系上,今年 5 月也陸續在中國市場量產交付。

其實不只新世代產品的到來,BYD 坐落於歐洲匈牙利的全新生產線,也預計在 2025 年底啟用,屆時,部分 BYD 車系將以歐洲在地生產模式推出,也有利於 BYD 車款降低甚至解除歐盟 2024 年針對 BYD 等中國製電動車加徵的關稅,讓 BYD 得以進一步強化在歐洲市場的價格競爭力,這對於歐洲車壇勢必是一大衝擊。

BYD 坐落於歐洲匈牙利的全新生產線,也預計在 2025 年底啟用,屆時,部分 BYD 車系將以歐洲在地生產模式推出,也有利於 BYD 車款降低甚至解除歐盟 2024 年針對 BYD 等中國製電動車加徵的關稅。

[U-EV]海外Tesla Model Y預告7人座版本將回歸,510匹改款Model Y Performance持續開發中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Tesla 原廠近日針對當地市場消費者,發出 e-mail 預告小改款 Model Y 即將回歸提供第三排座椅選項、形成 7 人座的布局。這也是繼 2021 年 Model Y 首次推出 7 人座版、然後在 2024 年短暫回歸後,再次可望加入 7 人座的選項。與此同時,許多消費者期待的 510 匹 Model Y Performance 車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開發中。

美國 Tesla 原廠近日針對當地市場消費者,發出 e-mail 預告小改款 Model Y 即將回歸提供第三排座椅選項、形成 7 人座的布局。

Tesla 原廠先前才在 1 月推出小改款 Model Y,如今台灣特斯拉已在 5 月將新車抵臺展出,臺灣市場維持德國柏林廠生產,目前提供 189.99 萬 RWD 單馬達後驅標準里程版、229.99 萬 Long Range AWD 雙馬達四驅版,至於先前 1 月首批限量推出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目前已停售、售價為 244.99 萬,上述 3 車型將一同於 6 月下旬進行首批交付。而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據了解配額量約在 500 輛左右。

Tesla 原廠先前才在 1 月推出小改款 Model Y,新車預計 2025 年 6 月下旬進行交付。

海外市場部分,有鑑於近期 Tesla 品牌在市場面臨賣壓,Tesla 原廠也著手推出更多車型選項以面對較為低迷的市場需求。其中近期美國消費者如 DennisCW 等人就於社群貼出,Tesla 原廠寄送預告小改款 Model Y 將推出 Long Range 長里程、結合 7 人座第三排選項的版本,以符合更多人乘坐的需求。

近期美國消費者如 DennisCW 等人就於社群貼出,Tesla 原廠寄送預告小改款 Model Y 將推出 Long Range 長里程、結合 7 人座第三排選項的版本。

這也不是 Model Y 第一次推出 7 人座車型的選項,早在 2021 年時就於美國與加拿大地區推出第三排 7 人座作為選配、後續則停止供應一段時間;北美當地市場曾在 2024 年恢復供應 7 人座三排選項,但小改款 Model Y 推出時則未見此一座椅布局的選擇。而過去除美國加州與德州工廠生產的 Model Y 有供應 7 人座外,其餘包含中國上海廠、德國柏林廠生產的 Model Y 皆未有提供過 7 人座的選項。

Model Y 早在 2021 年時就於美國與加拿大地區推出第三排 7 人座作為選配、後續則停止供應一段時間;北美當地市場曾在 2024 年恢復供應 7 人座三排選項。

不過過去 7 人座 Model Y 在北美市場販售時,由於 Model Y 原先在尾廂預留的空間不大、加上略為斜背的造型,因此 7 人座版本受到消費者詬病並不能夠舒適的乘載成人於第三排,僅能夠乘坐兒童或孩童。售價部分小改款 Model Y 7 人座在北美當地的售價尚未公布,但根據過去販售情形預估會比標準 5 座車型加價幾千塊美元。

售價部分小改款 Model Y 7 人座在北美當地的售價尚未公布,但根據過去販售情形預估會比標準 5 座車型加價幾千塊美元。
廣  告

至於尚未推出的小改款 Model Y Performance 部分,其傳出預計將採類似 Model 3 Performance 的雙馬達動力系統,最大馬力上看 510 匹、最大扭力則為 76.6 公斤米,其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 3.3 秒,EPA 續航里程則可能落在 466 公里左右。


Daimler Truck戴姆勒攜手Toyota集團,整併Mitsubishi Fuso與Hino打造新商用車控股公司,預告2026年營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 Daimler Truck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新公司預計提供超過 4 萬名工作機會,並計畫於 2026 年 4 月展開營運。

Daimler Truck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

全新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選址東京,由戴姆勒與豐田分別持股 25%

據了解,全新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的規模、資源與技術,將以領先地位,重塑亞太區商用車的全新格局。官方提到,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將在商用車開發、採購、生產等領域進行整合及合作,至於 Daimler Truck 與 Toyota 集團則分別持有全新上市控股公司 25%的股份,該公司未來預計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總部選址將選定日本東京。

官方提到,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將在商用車開發、採購、生產等領域進行整合及合作,至於 Daimler Truck 與 Toyota 集團則分別持有全新上市控股公司 25%的股份,該公司總部選址將選定日本東京。
全新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的規模、資源與技術,將以領先地位,重塑亞太區商用車的全新格局,該公司未來預計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廣  告

Karl Deppen 擔任新公司執行長

全新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將由 Karl Deppen 擔任執行長 (原 Mitsubishi Fuso 商用車執行長),Daimler Truck 指出,關於雙方合作的範圍、性質等細節,包含全新控股公司的名稱,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公告,相關流程仍待董事會、股東等相關部門批准才能完成。

Daimler Truck 指出,關於雙方合作的範圍、性質等細節,包含全新控股公司的名稱,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公告,相關流程仍待董事會、股東等相關部門批准才能完成。

提升日本商用車廠優勢,開發 C.A.S.E.技術

合作資訊中提到,在全球市場中,商用車透過載客服務、貨物運輸成就社會的基礎設施,4 間公司推動的合作,將共創商用車未來,解決商用車範疇的阻礙,提升碳中和以及物流效率,同步提升日本商用車廠的競爭優勢,甚至開發包含氫氣在內的 C.A.S.E.技術 (Connected 連網、Autonomous 自動駕駛、Shared 共享、Electric 電動化),強化全球商用車規模。

4 間公司推動的合作,將共創商用車未來,解決商用車範疇的阻礙,提升碳中和以及物流效率,同步提升日本商用車廠的競爭優勢。

創造今夏熱門打卡聖地,Volvo首度於「2025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炎熱夏天即將來臨,海水浴場是消暑不二首選,今年瑞典豪華品牌 Volvo 將首度盛大進駐臺灣東北角年度盛事——「2025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即日起至 9 月 30 日止於福隆海水浴場與你共度盛夏時光! Volvo 特別打造了一座高近 3 公尺、寬約 6 公尺的沙雕藝術作品,結合 Volvo 北歐幸運星 MILU 及好友們駕駛 Volvo 出遊的歡樂景象,透過藝術美學展現永續理念。 Volvo 邀請民眾一同到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感受夏日魅力,並深入了解品牌致力於守護環境的核心永續精神。

Volvo 將首度進駐 2025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運用天然海沙與環保膠材精心雕塑出品牌明星角色一同駕駛 Volvo 汽車歡樂出遊的畫面。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邁入第 18 屆,每年皆以獨特主題吸引大小朋友共襄盛舉,而今年 Volvo 更首度盛大參與,以嶄新的永續藝術形式與大眾見面。活動全區將展出超過 45 座沙雕作品,展開一系列為期四個月的熱鬧活動,主題聚焦於迪士尼動畫的經典角色,包括《玩具總動員》主雕,以及《魔髮奇緣》、《海洋奇緣 2》、《冰雪奇緣》等經典公主系列,更有《小美人魚》的烏蘇拉與《101 忠狗》的庫伊拉等人氣反派,豐富角色齊聚一堂讓畫面精彩可期。

Volvo 品牌四大明星:瑞典駝鹿 MILU、冰島小馬 AUGUST、芬蘭熊 OSTO 與芬蘭馴鹿 LUMI,將於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現身。

Volvo 更派出旗下四大明星角色同場亮相,與多變角色們一同比拚人氣!專業沙雕藝術師運用天然海沙與環保膠材精心雕塑出「瑞典駝鹿 MILU」、「冰島小馬 AUGUST」、「芬蘭熊 OSTO 」與「芬蘭馴鹿 LUMI」四位好友一同駕駛 Volvo 豪華汽車歡樂出遊的畫面,不僅展現品牌北歐風格的童趣與溫馨,更傳遞 Volvo 長期推動永續、尊重大自然的品牌核心理念,將讓福隆沙雕藝術季更進一步成為今夏親子出遊的最佳目的地。

Volvo 希望透過沙雕藝術形式喚起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邀請大小朋友一同感受東北角壯麗的海岸風光,喚起守護台灣珍貴海洋生態的意識。

Volvo 與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主辦單位「福容大飯店福隆」皆重視永續發展與在地回饋,如過去 VOLVO 曾推動「共好稻來」計畫支持地方農業,福容大飯店福隆則響應水梯田復耕行動守護文化資產,雙方皆以實際行動實踐環境友善。此外,Volvo 在台灣也持續於經銷據點推動再生能源建置,2023 年總發電量突破 1,092,191 度,持續為環境帶來穩定正向的改變,還透過「循常好日子」生活節、宜蘭沿海植樹百棵行動,集結全台車主力量,不斷延續永續行動,創造正向善循環。

Volvo 也將品牌永續方針落實在地市場,攜手全臺經銷體系積極展開永續行動,向 2025 年在零售體系中實現 50% 碳抵減目標前進。

Volvo 以實際行動響應永續理念,今夏更邀請品牌車主前往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享受夏日的陽光與熱情,並感受海岸豐富生態的珍貴。活動期間 Volvo 車主憑車鑰匙,即可享有四大專屬優惠:

  1. 1. 門票特惠:沙雕季入場券享團體優待票價 $190 元/張(原價 $220 元/張),每人限購 4 張。
  2. 2. 住宿升等:即日起至 12 月 31 日期間內,電話預訂「福容大飯店福隆」住宿享 95 折優惠,平日訂房再享升等海景房。
  3. 3. 餐飲 95 折:即日起至 12 月 31 日期間內,享「福容大飯店福隆」大廳酒吧 95 折優惠(服務費以原價計算)。
  4. 4. 溫泉 5 折:即日起至 12 月 31 日期間內,至「福容大飯店福隆」享三溫暖泡溫泉 5 折優惠。
  5. ※ 國際富豪汽車保留調整、終止、修改或暫停活動之權利,活動相關修正訊息以官方公告內容為準。
廣  告

2025 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活動期間, Volvo 更將推出限時打卡抽獎活動,只要關注 Volvo 幸運星 MILU 的官方 Instagram @milu_official_tw 並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抽中「MILU 夏日朋朋大禮包」乙組。歡迎全家大小一起展開夏日永續小旅行,到福隆來一場金黃色的夢幻旅程,前往東北角與 MILU 一起探索更多生態奧妙,用行動守護我們的海洋生態!


6/14~15 Honda HR-V e:HEV快閃預賞會,全國Honda Cars搶先鑑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HR-V e:HEV 強調「以電為主、燃油為輔」的雙電動馬達科技技術,具備 25.8 公斤米大扭力輸出與 23.5 km/L 的燃油效率,為讓廣大消費者搶先感受 HR-V e:HEV 的獨特魅力,6/14~6/15 在全國 Honda Cars 舉辦二日限定的預賞會活動,讓所有潛在買家搶先一睹新車的動感風貌。現場同步開放預訂 HR-V e:HEV,共有三車型供選擇 : S、e:HEV S、e:HEV Prestige,預接單價格分別為 79.9 萬元、90.9 萬元、96.9 萬元。本次更推出搭載 AVM 環景輔助系統的 e:HEV Prestige Super Edition,預接單價 98.9 萬。

6/14~6/15 在全國 Honda Cars 舉辦二日限定的預賞會活動,讓所有潛在買家搶先一睹 HR-V e:HEV 的動感風貌。

HR-V 首度搭載全新 e:HEV 電驅雙動能系統,結合 1.5L Atkinson 循環 DOHC i-VTEC 引擎,搭配雙電動馬達及 PCU(Power Control Unit)電力控制單元,實現 131 匹馬力及 25.8 公斤米大扭力輸出優勢。

IPU 智慧型動力控制單元 (Intelligent Power Unit),搭載 60 顆鋰電池,在大多數日常行駛時 e:HEV 以純電模式驅動,在強加速或爬坡時則以混合模式作動,下坡時系統能自動替鋰電池回充;高速巡航模式由引擎透過直接傳動離合器與超比檔驅動車輛,提供強勁動力輸出與加速性能,具備 23.5km/L 平均油耗(市區油耗 26.18km/L、高速油耗 22.11km/L)。

HR-V 首度搭載全新 e:HEV 電驅雙動能系統,結合 1.5L Atkinson 循環 DOHC i-VTEC 引擎,搭配雙電動馬達及 PCU(Power Control Unit)電力控制單元,實現 131 匹馬力及 25.8 公斤米大扭力輸出優勢。

HR-V e:HEV 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強化整體銳利感;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前保桿改採簡約造型,並呼應全新水箱護罩設計,呈現清爽俐落的外觀與超越同級的存在感。頂規 e:HEV Prestige 更配備「雨滴感應功能前雨刷」、「助手席側倒車自動向下調整功能車門後視鏡」、「序列式 LED 前方向燈」、「LED 前霧燈」,讓質感再升級。

內裝方面,中控臺改為開放式托盤設計,提升收納與使用便利性,e:HEV Prestige 更搭載「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雙前座 One Touch 電動窗」、「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後座 2 埠 Type-C USB 充電孔」。在科技方面,搭載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系統(e:HEV 車型適用)。

HR-V e:HEV 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強化整體銳利感;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
內裝方面,中控臺改為開放式托盤設計,提升收納與使用便利性,e:HEV Prestige 更搭載「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雙前座 One Touch 電動窗」、「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後座 2 埠 Type-C USB 充電孔」。

展出自主研發電動商用車ET35與E300,中華汽車參展「2025亞太智慧商業物流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亞太智慧商業物流展」即日起至 6 月 13 日於桃園會展中心隆重登場,中華汽車受邀參展,並以「低碳智慧運輸新解方」為主題展出兩款自主研發電動商用車:3.5 噸電動商用車 ET35 與中華菱利電動車 E300,以對應不同產業規模與運輸的業者需求。

「2025 亞太智慧商業物流展」即日起至 6 月 13 日於桃園會展中心隆重登場,中華汽車受邀參展,並以「低碳智慧運輸新解方」為主題展出兩款自主研發電動商用車:3.5 噸電動商用車 ET35 與中華菱利電動車 E300。

ET35 為臺灣首款自主研發且量產的 3.5 噸電動商用卡,採用中華汽車全新打造的電動商用車專用平臺,以模組化思維設計,具備高度延展性,可靈活因應多元改裝需求,應用在資源回收車、行動餐車、行動零售車等多樣化用途。整車超過 9 成國產自製率,搭載本土電池組、國產一體式電後軸及關鍵零組件,並創下國內中型商用車首度搭載國產 ADAS Level 2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紀錄,提供更高等級的行車安全保障。

ET35 亦整合中華汽車自主開發的 IoT 車聯網平臺,能即時掌握車輛位置、行駛路線、電池狀況與駕駛行為,適合物流、快遞與公務用車隊等需高彈性調度的應用情境。

ET35 為臺灣首款自主研發且量產的 3.5 噸電動商用卡,採用中華汽車全新打造的電動商用車專用平臺,以模組化思維設計,具備高度延展性,可靈活因應多元改裝需求,應用在資源回收車、行動餐車、行動零售車等多樣化用途。

中華菱利電動車 E300 主打靈活、輕量與多用途設計,提供兩人座廂式貨車與五人座客車兩種版本。其配備 CCS1 規格直流快充接孔,搭載升級電池系統,續航力最高可達 326 公里(NEDC 標準),滿足城市配送、短途物流等高頻使用需求。E300 採用純電驅動系統,具即時高扭力輸出,適應市區頻繁起步與停止的駕駛環境,另配備自排邏輯,大幅降低駕駛門檻,提升人力調度彈性,是新世代物流與外送車隊的理想之選。


Alfa Romeo跨界攜手義大利傳奇帆船隊Luna Rossa,預告將挑戰第38屆美洲盃帆船賽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16:00:00

發文

#620812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義大利品牌 Alfa Romeo 宣佈,正式成為義大利傳奇帆船隊 Luna Rossa 的官方贊助夥伴,將攜手挑戰全球最負盛名的帆船賽事——第 38 屆美洲盃帆船賽,並首度於義大利登場,選址壯麗的拿坡里灣,成就義式運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Alfa Romeo 宣佈成為義大利傳奇帆船隊 Luna Rossa 的官方贊助夥伴,將攜手挑戰全球最負盛名的帆船賽事——第 38 屆美洲盃帆船賽。

Luna Rossa 是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帆船隊之一,集結多個代表義式工藝與奢華精神的頂級品牌夥伴,Alfa Romeo 的加入,象徵其技術實力與競技哲學獲得高度認可,品牌表示,此次合作是一場運動贊助,更是對義大利設計、美學與文化精神的共同詮釋。

Alfa Romeo 與 Luna Rossa 的跨界合作,源自對極致設計、卓越性能與創新科技的共同堅持,從義式工藝到空氣力學,從駕馭感受到美學語言,雙方攜手開啟一場橫跨海洋與陸地、集競技與風格於一體的冒險旅程。

Luna Rossa 是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帆船隊之一,集結多個代表義式工藝與奢華精神的頂級品牌夥伴,Alfa Romeo 的加入,象徵其技術實力與競技哲學獲得高度認可。

Luna Rossa 團隊將駕駛珍藏於 Alfa Romeo 博物館的 1956 年 Alfa Romeo 1900 Super Sprint 經典車,參與第 43 屆 Mille Miglia 古董車賽,賽事將從布雷西亞出發,途經羅馬再折返,全程約 2,200 公里,沿途串聯義大利多元地貌與文化風景,向「世界最美的賽事」致敬。

Luna Rossa 團隊將駕駛珍藏於 Alfa Romeo 博物館的 1956 年 Alfa Romeo 1900 Super Sprint 經典車,參與第 43 屆 Mille Miglia 古董車賽。

Alfa Romeo 表示,從賽道到海面,品牌展現勇於挑戰的性格與對卓越表現的執著追求,體現義式精神的深度契合,而 Alfa Romeo 積極投身國際頂級運動殿堂,以義式性能之名,持續拓展品牌視野與格局,展現強烈企圖心。


8大項免費檢查,Mini Summer Care冬季健診活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迎著盛夏腳步,Mini 邀你啟程探索每一段陽光旅程,展現恣意迷人的風采!即日起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 Mini 總代理汎德為 Mini 車主推出「Mini Summer Care 夏季健診活動」,誠摯邀請車主預約車輛回廠健診,由 Mini Service 專業服務團隊守護愛車的最佳車況,一起共度充滿駕馭樂趣的夏日時節。

Mini Summer Care 夏季健診,至 6 月 30 止。

活動期間,Mini 車主預約回廠即享冷卻系統、雨刷系統、底盤系統及電瓶等八大項免費車輛檢查服務。Mini 服務中心採用符合德國原廠標準的專業設備與零件,搭配嚴謹檢測流程,為你的行車安全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活動期間享空調、煞車、底盤系統等 8 大項免費健診,精選零件 75 折。

Mini 亦同步推出原廠空調、冷卻、煞車系統零件 75 折特惠,協助你輕鬆維護車況。喜愛 Mini 風格的車主,更可於健診期間享 Mini 專屬加裝品以及 Mini 生活精品的限時優惠,讓愛車風格全面升級。

廣  告

Mini Summer Care 夏季健診活動

  1. 1. 8 大項車輛安全檢查
  2. 空調系統、冷卻系統、冷卻風扇、底盤系統、煞車系統、電瓶效能、雨刷系統、輪胎安全檢測
  3. 2. Mini 原廠零件優惠
  4. 預約免費車輛檢查,即可享有冷卻、煞車、空調系統零件 75 折(特價品及工資另計)
  5. 3. 2025 Mini Lifestyle Collection.
  6. 健診期間精選生活精品及 Mini 原廠腳踏墊享限時特惠

立即線上預約 Mini 健診服務:https://sol.mini.com.tw/
詳情活動內容,歡迎致電 Mini 車主服務專線 0800-801-101。

Mini 精選生活精品及原廠腳踏墊享限時特惠。

[U-EV]Škoda小改款Enyaq家族問世後,賽事概念Enyaq RS Race也迎來改款版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Škoda 積極在拉力賽場上投注心力,優異的成績表現配合,麾下 RS 車系就是彰顯品牌在賽事投注的成果,其廠徽乃是代表 Rally Sport 的 RS、加上優勝的 Victory 三個字母所組成,足見Škoda 與 Rally 之間的強烈淵源。而這一點同樣也延續在電動車產品上,麾下純電 Enyaq 與 Elroq 車系都有推出 RS 車型選擇之外,原廠也以概念車的形式溝通 Enyaq RS Race 賽車。

隨著Škoda 在 2025 年初發表了小改款 Enyaq 家族,以賽事為出發的概念作品 Enyaq RS Race 也同樣推出新版。

Enyaq RS Race 這個名稱其實在 2024 年時就已經亮相,在 2024 年第四季初,Škoda Motorsport 賽車部門以當時 Enyaq Coupé RS 為基礎,推出了 Enyaq RS Race 概念車款,Škoda 為這輛賽車外觀導入了十足競技之空力套件,最重要的就是全車減重 300 公斤。

Škoda 在 2024 年 10 月時曾發表過 Enyaq RS Race (下圖),以概念車進行溝通的 Enyaq RS Race,乃是以改款前的 Enyaq Coupé RS 為基礎所打造,上圖的最新版 Enyaq RS Race 概念則是以小改款的 Enyaq Coupé RS 為基礎。

隨著Škoda 在 2025 年初時帶來小改款 Enyaq 與 Enyaq Coupé、2025 年 5 月中旬發布 Enyaq 與 Enyaq Coupé小改款的 RS 車型,近日Škoda Motorsport 也發表了小改款後的 Enyaq RS Race。

因應競技賽事需求,相比市售版 Enyaq Coupé RS,在外觀導入了競技化空力套件,同時原廠也積極溝通其採用大量環保材質。

新版且一樣是以概念車形式溝通的 Enyaq RS Race,仍舊是以 Enyaq Coupé RS 為基礎來改造,因此相比 2024 年公布的版本,車頭燈組與氣壩等處都有著品牌純電家族化風貌,根據原廠數據資料顯示,Enyaq RS Race 動力數據維持與市售版 Enyaq Coupé RS 相同,但車身重量減輕了 316 公斤來到 1,946 公斤,而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所需時間,也從 5.5 秒縮減到 4.6 秒。

車室內同樣也因應賽事需求而有大幅調整,包含僅保留雙座的賽車座椅、液壓手煞車拉桿、副駕駛座專屬腳踏、滅火器等,最關鍵的,就是車重相比市售版本減輕了 316 公斤之多。

除了導入諸多環保材質運用、並且在內裝因應賽車需求做出調整,如 6 點式安全帶、僅有雙座的賽車座椅設定、四門車窗換上聚碳酸脂 (polycarbonate) 的輕量化塑膠,車門也同樣輕量化,車室內安裝防滾籠等。前後軸寬度分別增加 72mm、116mm,距地高度則是調降 70mm,也就是說 Enyaq RS Race 體態更為伏趴,賦予更出色的競速效益。

廣  告

Enyaq RS Race 制動系統也做出更換,換上前 10 活塞、後 4 活塞與碳纖陶瓷煞車碟盤的煞車系統,車室內也換上液壓手煞車拉桿,懸吊系統也從市售版的 DCC 換成賽事競技版本,能單獨調整彈簧剛性、壓縮比等設定。


[U-EV]售價166.9萬元起、維持與小改前相同價格,Kia小改款EV6車系國內正式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國內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於今 ( 6/10 ) 正式發表小改款 EV6 車系,全車系提供 Light 標準版、Air 增程版、GT-line 增程版共 3 款車型可選擇,原先的 GT-Line e-AWD 增程版車型則取消。入門的 Light 標準版車型搭載容量 63kWh 三元鋰電池,Air 與 GT-line 車型電池容量則進一步提升至 84kWh,NEDC 最高續航可來到 667 公里。售價部分,Light 標準版、Air 增程版、GT-line 增程版依序為 166.9 萬元、197.9 萬元、208.9 萬元,價格與小改款前相同。U-CAR 稍後將帶來完整報導。

Kia 國內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於今(6/10)正式發表小改款 EV6 車系,全車系提供 Light 標準版、Air 增程版、GT-line 增程版共 3 款車型可選擇,原先的 GT-Line e-AWD 增程版車型則取消,價格部分自 166.9 萬元起,售價與小改款前相同。

預告6月16日歐洲時間傍晚正式發布,Audi第3代Q3車系首波預告照片出爐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針對新世代 Q3 的登場亮相,Audi 在 2024 財會年度發布資料中就已經提到,隨後在匈牙利 Győr 產線完成第 100 萬輛 Q3 生產的消息中,也同樣預告著新世代 Q3 的即將到來;近日,Audi 在媒體官方網頁上首度發布預告照片,並宣布將於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 9 點半,會完整公布第 3 代 Audi Q3 的產品資訊。從新世代 Q3 的發布時機點來看,很可能國內市場有機會在 2026 年導入。

Audi 正式預告將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 9 點半,帶來完整的 3 代 Audi Q3 產品資訊。

在此次首波照片預告中,Audi 並沒有透露太多產品資訊,預告的照片分別是一張正側面的車頭局部線條,以及頭燈組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與當前新世代家族設計風格相同,車頭燈組的矩陣式燈組相當顯眼,Audi AG 執行長 Gernot Döllner 表示,從第 1 代發表至今,Q3 全球已經累計銷售超過 200 萬輛,是 Audi 最诶暢銷的產品之一,而第 3 代 Q3 也即將推出。」

廣  告

目前國內販售的 Q3,乃是原廠於 2018 年發表的第 2 代版本,國內市場則是在 2020 年正式導入上市,目前關於第 3 代 Q3 並沒有太多資訊,但應當會搭載品牌新世代數位駕駛座艙陳設,而動力系統應當也會除了汽柴油之外,也會導入有輕油電的 48V、擁有更出色純電行駛里程的 PHEV 等選項。


[U-EV][間諜照]不僅只有單廂車型?疑似CMC ET35雙廂版偽裝測試車捕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最初在 2024 年 11 月底所亮相的 CMC ET35,甫於先前的中華汽車法說會中已預告會在 8 月份正式上市,而在「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ET35 的初步重點規格以及車內設計也首度揭露,同時在近期的財團法人保發中心公布的新車重置價格中,資料庫顯示出 146.5 萬元的價格,雖然不能確定這就是最終價格,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並且 5 月份亦有 4 輛領牌記錄。

隨著離 ET35 的上市時程逐步在接近,近期 U-CAR 網友亦捕獲到 ET35 的偽裝測試車,而最大重點更是在於這輛 ET35 測試車疑似是雙廂版本,意味著屆時 ET35 上市時可能不僅有單廂車型,雙廂的 ET35 有機會也會一同登場。

近期 U-CAR 網友亦捕獲到 ET35 的偽裝測試車,而最大重點更是在於這輛 ET35 測試車疑似是雙廂版本,意味著屆時 ET35 上市時可能不僅有單廂車型,雙廂的 ET35 有機會也會一同登場。

不管是在 2024 年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或是 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當時所亮相的 ET35 都是單廂車型,中華汽車也未提到是否會有其他車型,如今疑似雙廂的 ET35 被捕獲,也代表著屆時 ET35 的車型會更多元。攤開中華汽車商用車的產品線,與 ET35 尺碼較接近的就是 P350 Hybrid,不過 P350 Hybrid 僅有單廂車型,而就這回被捕獲的疑似雙廂 ET35 來看,其還是具有後斗的設計,這樣的配置也類似 Hyundai Porter Pro 和 K2500 的雙廂版,其兼具載人和載物的空間需求。

不管是在 2024 年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或是 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當時所亮相的 ET35 都是單廂車型,中華汽車也未提到是否會有其他車型。

根據先前所公布的 ET35 貨床車與底盤車規格,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正式數據將以原廠新車上市公佈後為準。

電氣系統方面,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原廠強調 20%~80%的快充能在約 35 分鐘完成。

根據先前所公布的 ET35 貨床車與底盤車規格,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
電氣系統方面,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原廠強調 20%~80%的快充能在約 35 分鐘完成。
廣  告

關於未來 ET35 的車型編成與規劃都還有待上市之後才能確認,不過若 ET35 確認會有單廂與雙廂版本,確實能大幅強化產品的多元性與競爭力,尤其是以雙廂版本來看,後座不僅可以載人,若置放物品也不須擔心被雨給淋溼,在實用性上的確增加不少,提供頭家們更豐富的選擇。


施展長軸空間魔法,430公里長里程油耗實測─Citroën小改款Berlingo XTR XL 7座深度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年底寶嘉聯合正式為臺灣市場導入全新小改款 Citroën Berlingo 車系,劃分短軸、長軸及 Van 共 6 種車型選擇,並以 115.9 萬、具競爭優勢的售價與市場溝通。在新車上市不久,U-CAR 便為讀者帶來小改款 Berlingo XTR Modutop 短軸的新車試駕,當時便利的空間機能與設計巧思,以及全面提升的科技質感,讓試車組留下深刻的印象。

導入臺灣市場的小改款 Citroën Berlingo 車系,劃分短軸、長軸及 Van 共 6 種車型選擇,並以 115.9 萬、具競爭優勢的售價與市場溝通。
U-CAR 先前帶來小改款 Berlingo XTR Modutop 短軸的新車試駕,便利的空間機能與設計巧思,以及全面提升的科技質感,讓試車組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牌佈局臺灣市場關鍵,長軸 Berlingo 擔當銷售主力

2025 年 4 月寶嘉聯合宣佈,在新車發表時同步展開預售的 Berlingo XTR XL 7 座長軸車型,已正式到港,且陸續展開新車交付 ; 原廠透露,小改款 Berlingo 車系中以長軸車型作為銷售主力,成為現階段品牌佈局國內市場的關鍵。

Berlingo XTR XL 7 座長軸車型已陸續展開新車交付 ; 原廠透露,Berlingo 車系以長軸車型作為銷售主力,成為現階段品牌佈局國內市場的關鍵。

長軸 Berlingo 深度體驗,加碼長里程油耗測試

繼上次進行 Berlingo XTR 短軸車型試駕後,Berlingo XTR XL 7 座長軸車型陸續抵臺,U-CAR 也特別向寶嘉聯合商借進行新車試駕,除了比較長、短軸車型配備上的差異,體驗長軸車型在空間機能性上的優勢之外,也將規劃逾 400 公里的長里程油耗測試,提供想要購入 Berlingo 車系的消費者,更多元的測試報導。

隨 Berlingo XTR XL 7 座長軸車型陸續抵臺,U-CAR 特別向寶嘉聯合商借進行新車試駕,比較長、短軸車型配備上的差異,也規劃逾 400 公里的長里程油耗測試。

售價 133.9 萬,車系導入最高等級 XTR XL 7 座

目前國內販售的 Berlingo 車系中,長軸車型劃分為 Max XL 7 座與 XTR XL 7 座兩種版本,建議售價分別為 125.9 萬及 133.9 萬,在相同動力基礎、科技配備的堆疊下,透過專屬 XTR 外觀、內裝套件,提供市場更舒適、個性化風格的選擇,本次試駕的車型為 Berlingo XTR XL 7 座,也是車系在臺灣市場販售最高規格的版本。

目前國內販售的 Berlingo 長軸車型,劃分為 Max XL 7 座與 XTR XL 7 座,建議售價分別為 125.9 萬及 133.9 萬,在相同動力基礎、科技配備的堆疊下,透過專屬 XTR 套件,提供市場更舒適、個性化風格的選擇

融入次世代家族語彙,XTR 專屬套件點綴

小改款後的 Berlingo 長軸車型,在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3 x 1,848 x 1,846 mm,軸距則達到 2,975 mm,與短軸車型的差異,主要呈現在車長與軸距的增加。延續先前試駕 XTR 短軸 5 座 Modutop 車型的設計,Berlingo 的車頭透過新世代廠徽、ㄈ字型 Citroën LED Vision 反射式頭燈組成,前保桿則擁有 XTR 車型專屬的銀色烤漆下護板、Airbump 橘色線條點綴。

小改款 Berlingo 長軸車型,在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3 x 1,848 x 1,846 mm,軸距則達到 2,975 mm,與短軸車型的差異,主要呈現在車長與軸距的增加。
Berlingo 的車頭透過新世代廠徽、ㄈ字型 Citroën LED Vision 反射式頭燈組成,XTR 車型前保桿擁有專屬的銀色烤漆下護板、Airbump 橘色線條點綴。

筆者認為,長軸 Berlingo 在車身比例上,較短軸車型更為勻稱,視覺感受更接近認知中的傳統 MPV 造型。小改款車型在車頂上方,提供平貼式黑色烤漆行李架,整體輪廓保留車系既有設計,在後視鏡與車門把手部分,同樣改由黑化烤漆處理,前門上緣配置專屬「XTR」銘牌,下方 Airbump 預防開門碰撞與摩擦裝置,則隨車頭風格改為橘色線條呈現,足下採用 XTR 專屬 17 吋銀黑雙采鋁圈 (205/55 R17)。

小改款 Berlingo 在車頂上方,提供平貼式黑色烤漆行李架,整體輪廓保留車系既有設計,XTR 車型採用專屬的 17 吋銀黑雙采鋁圈 (205/55 R17)。
小改款 Berlingo 長/短軸 XTR 車型的前門上緣,均配置專屬「XTR」銘牌,下方 Airbump 預防開門碰撞與摩擦裝置,則隨車頭風格改為橘色線條呈現。

小改款 Berlingo 在車尾設計方面,承襲既有車型配置,提供立體低風阻擾流尾翼、可獨立開啟式後擋玻璃及直立式尾燈組,「Citroën」鍍鉻字樣位於尾門左側,右側則保留「Berlingo」車型名,中央取消大型雙人字廠徽,後保桿保留黑色塑料的基礎,XTR 車型則擁有專屬下方銀色烤漆飾條。

小改款 Berlingo 在車尾設計方面,承襲既有車型配置,提供立體低風阻擾流尾翼、可獨立開啟式後擋玻璃及直立式尾燈組。
小改款 Berlingo 的「Citroën」鍍鉻字樣位於尾門左側,右側保留「Berlingo」車型名,後保桿保留黑色塑料的基礎,XTR 車型擁有專屬下方銀色烤漆飾條。

長軸展現空間優勢,質感/科技與設計巧思兼具

擁有實用車室空間表現、兼具設計巧思的 Berlingo,歷經小改款蛻變後,迎來科技質感層面的提升,駕駛介面由 10.25 吋 HD 全數位儀表、10.25 吋全彩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同步換上新式樣皮質包覆 4 幅式多功能方向盤,提供優異握感表現的同時,整合嶄新廠徽、駕駛輔助按鍵、車輛控制按鍵及換檔撥片。

小改款 Berlingo 的駕駛介面由 10.25 吋 HD 全數位儀表、10.25 吋全彩多媒體觸控螢幕組成,新式樣皮質包覆 4 幅式多功能方向盤,提供優異握感表現。

本次試駕的 Berlingo 長軸版,在中控架構與造型上維持不變,提供兩側杯架、儀表臺上方可收納空間,副駕駛前方則提供上掀式、開放式及手套箱等置物空間,相較先前試駕的短軸版,長軸 Berlingo 在用料選材上呈現差異,以霧面黑材質作為主要鋪陳,同時取消副駕前方皮革、車縫線混搭而成的飾條。

長軸 Berlingo 在用料選材上與短軸版呈現差異,以霧面黑材質作為主要鋪陳,同時取消副駕前方皮革、車縫線混搭而成的飾條。
Berlingo 長軸版在中控架構與造型上維持不變,提供兩側杯架、儀表臺上方可收納空間,副駕駛前方則提供上掀式、開放式及手套箱等置物空間。

採用繁體中文介面,陳設符合 Citroën 品牌一貫風格

小改款 Berlingo 搭載的科技化座艙,均貼心採用繁體中文介面,10.25 吋數位儀表提供 5 種風格切換,整合駕駛輔助、水溫、時速、行車資訊及多媒體等內容,至於 10.25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則支援主流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同時可進行自定義頁面、音響系統、駕駛輔助細項等設定,具備倒車時後方、車輛周圍的影像輔助功能。

小改款 Berlingo 搭載的 10.25 吋數位儀表提供 5 種風格切換,整合駕駛輔助、水溫、時速、行車資訊及多媒體等內容。
小改款 Berlingo 搭載的 10.25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同時可進行自定義頁面、駕駛輔助細項等設定。

具備實體按鍵的雙區恆溫空調下方,提供引擎啟動鈕、電子手煞車、無線充電板、USB-C 插孔、Ë-Toggle 電傳線控撥動式排檔及行車模式切戶按鈕,整體陳設符合 Citroën 品牌一貫風格,後方大型拉簾式置物空間,內建 12V 電源供應、絨布緩衝設計,強化使用機能。

Berlingo 的雙區恆溫空調下方,提供引擎啟動鈕、電子手煞車、無線充電板、USB-C 插孔、Ë-Toggle 電傳線控撥動式排檔及行車模式切戶按鈕。

延續座椅乘坐舒適性,第 3 排與後廂空間表現實測

小改款 Berlingo 車系中的長/短軸 XTR 車型,同樣搭載灰橘黑 3 色組成的雙前座減震舒適座椅,保有出色支撐性與包覆性,能夠滿足長途駕駛、家庭用車旅遊的需求 ; 第 2 排座椅為 3 張獨立式佈局,擁有獨立頭枕、便利收折的設計,可惜第 2 排的椅背傾角仍維持固定形式。

小改款 Berlingo 車系中的長/短軸 XTR 車型,同樣搭載灰橘黑 3 色組成的雙前座減震舒適座椅,保有出色支撐性與包覆性,能夠滿足長途駕駛、家庭用車旅遊的需求。
Berlingo 長軸版的第 2 排座椅為 3 張獨立式佈局,擁有獨立頭枕、便利收折的設計,可惜第 2 排的椅背傾角仍維持固定形式。

先前短軸 Berlingo 試駕時,已為讀者示範第 2 排的空間表現,因此本次長軸車型的車室體驗,將聚焦在空間及第 3 排使用上的差異 ; 雖然相較短軸版取消全景式玻璃車頂、中央透明置物空間的設計,但長軸 Berlingo 依舊提供寬敞的車內高度、第 2 排活動式餐桌、空調出風口 (附風量大小調整) 及 USB-C 充電插孔。

雖然相較短軸版取消全景式玻璃車頂的設計,但長軸 Berlingo 依舊提供寬敞的車內高度、第 2 排活動式餐桌、空調出風口及 USB-C 充電插孔。

長軸 Berlingo 的第 3 排採用 2 張獨立座椅,造型、配色與前兩排座椅略有差異,中央留有走道,以身高 182 公分的筆者進行示範,膝部空間距離第 2 排約還有 1 個拳頭的距離,頭部空間則同樣還有 1 個拳頭的餘裕,雖然椅面長度稍短且沒有中央扶手設計,但是座椅的發泡棉與支撐性,仍有一定的水準。

長軸 Berlingo 的第 3 排採用 2 張獨立座椅,中央留有走道,以身高 182 公分的筆者進行示範,膝部空間距離第 2 排約還有 1 個拳頭的距離,頭部空間則同樣還有 1 個拳頭的餘裕,座椅的發泡棉與支撐性,仍有一定的水準。

後廂使用機能方面,長軸 Berlingo 保留後擋玻璃可單獨開啟的設計,第 3 排座椅展開的條件下,可提供 209~322 公升的容積,受惠車長增加而同步放大的行李廂空間,若將第 3 排座椅拆卸,則可擴增至 1,900 公升,如果想完整釋放 Berlingo 的車室肚量,將第 2 排座椅收折後,置物容積可增加至 3,500 公升,把副駕駛座椅也一併收折後,至多可創造達 4,000 公升空間,對比國內販售的其他 MPV 車款,長軸 Berlingo 擁有相當方正的後廂,空間表現上具有顯著的優勢。

後廂使用機能方面,長軸 Berlingo 保留後擋玻璃可單獨開啟的設計,第 3 排座椅展開的條件下,可提供 209~322 公升的容積。
Berlingo 長軸版的第 3 排座椅可向前翻折、單獨拆卸,若將第 2 排座椅收折後,置物容積可增加至 3,500 公升,對比國內販售的其他 MPV 車款,長軸 Berlingo 具有相當顯著的優勢。

柴油動力延伸性依舊,長軸動態反應較短軸鮮明

首次試駕小改款 Berlingo 時,曾為讀者介紹,國內導入車型統一搭載 1.5 升 4 缸 BlueHDi 柴油渦輪引擎,在 EAT8 智慧型 8 速手自排變速箱的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130 匹,最大扭力則為 30.6 公斤米 ; 以日常使用而言,動力配置展現成熟的穩定性及協調性,縱使相較短軸版車身尺碼放大,長軸車型車重甚至逼近 1.7 噸的條件下,仍能夠展現輕快不猛爆的動力延伸性。

國內導入的小改款 Berlingo 統一搭載 1.5 升 4 缸 BlueHDi 柴油渦輪引擎,在 EAT8 智慧型 8 速手自排變速箱的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130 匹,最大扭力則為 30.6 公斤米。
以日常使用而言,小改款 Berlingo 的 1.5 升 4 缸柴油渦輪動力,展現成熟的穩定性及協調性。
縱使 Berlingo 長軸版相較短軸版車身尺碼放大,甚至車重逼近 1.7 噸的條件下,仍能夠展現輕快不猛爆的動力延伸性。

先前試駕小改款 Berlingo 短軸車型時,法系品牌針對底盤調校的功力,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懸吊設定與路感回饋以舒適為導向,包含噪音的抑制,均靠攏 Citroën 旗下一般乘用車款提供的駕駛體驗 ; 長軸 Berlingo 較為「修長」先天條件,讓車輛在面對連續彎道、大幅度過彎時,較短軸車型更容易出現車身的側傾與擺盪,不過如果以相對「溫和」的方式駕駛,則同樣可以提供車室沉穩的乘坐感受。

小改款 Berlingo 的懸吊設定與路感回饋以舒適為導向,包含噪音的抑制,均靠攏 Citroën 旗下一般乘用車款提供的駕駛體驗。
長軸 Berlingo 較為「修長」先天條件,讓車輛在面對連續彎道、大幅度過彎時,較短軸車型更容易出現車身的側傾與擺盪。

新車試駕加碼:臺北、臺中來回超過 400 公里油耗實測

本次小改款 Berlingo 長軸版的新車試駕,除了帶來詳細介紹、長/短軸空間與配備差異的比較之外,試車組特別規劃了臺北、臺中來回的長里程油耗測試,透過高速公路、平面道路等綜合路段,以貼近消費者日常用車的情境,進行超過 400 公里的實測。

本次小改款 Berlingo 長軸版的新車試駕的同時,試車組也規劃了臺北、臺中來回的長里程油耗測試,透過貼近消費者日常用車的情境,進行超過 400 公里的實測。

由於測試流程接近以日常用車作為設定,因此最終油耗測試結果,將包含車輛拍攝作業、多人乘載、恆溫空調設定等滾動式調整。測試車輛自臺北出發時,將加滿油並將儀表歸零,最終回到臺北後,於同一加油站使用同一加油槍,重新加滿油,並進行結算。

由於測試流程接近以日常用車作為設定,因此最終油耗測試結果,將包含車輛拍攝作業、多人乘載、恆溫空調設定等滾動式調整。

測試開始前,試車組進行 Berlingo 的車輛整備及設定,駕駛過程將全程使用「Eco」駕駛模式,胎壓依建議值設定為前 250 KPA、後 290 KPA ; 載重方面包括 2 名乘客加上隨身行李約 150 公斤。行車時速依路段法定最高上限為主,高速路段視交通環境開啟定速巡航系統;考量逐漸進入夏季,因此空調溫度設定取決於當下時段、天候狀況,以 20 度~22 度之間滾動式調整,風量以 2 段風為主。

本次小改款 Berlingo 長軸的油耗測試,將全程使用「Eco」駕駛模式;考量逐漸進入夏季,因此空調溫度設定取決於當下時段、天候狀況,以 20 度~22 度之間滾動式調整,風量以 2 段風為主。
測試開始前,Berlingo 的車輛設定部分,胎壓依建議值設定為前 250 KPA、後 290 KPA ; 原廠配胎為 Bridgestone 的 Turanza Enliten 6,規格為 205/55 R17。

Berlingo XTR XL 長里程油耗測試說明

  1. 測試路線:
  2. Day 1:南港加油站 > 國道 1 號南下(含高架段) > 臺中住宿過夜
  3. Day 2:臺中住宿 > 中部地區拍攝 > 臺中住宿過夜

  4. Day 3:臺中住宿 > 中部地區拍攝 > 國道 1 號北上 (含高架段) > 南港加油站
  1. 測試天候:
  2. Day 1:晴天,約 27 度~29 度
  3. Day 2:晴天,約 30 度~32 度
  4. Day 3:晴天,約 28 度~30 度
  1. 車上載重:2 位乘員 (含駕駛) 與隨身行李
  2.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表速+9 公里,設定為「Eco」節能行車模式
  3. 輪胎胎壓:原廠建議值前 250 KPA、後 290 KPA
  4.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調整 20 度~22 度之間,風量 2 段風為主
Citroën Berlingo XTR XL 重點規格
車型 Berlingo XTR XL 7 座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4,753 / 1,848 / 1,846 / 2,975
參考空車重(kg) 1,694
引擎 直列橫置 4 缸柴油引擎
引擎科技 渦輪增壓、碳微粒過濾系統
供油方式 缸內直噴
排氣量(c.c) 1,499
最大馬力(ps) 130
最大扭力(kg-m) 30.6
變速系統 EAT8 智慧型 8 速手自排變速箱
輪胎品牌胎紋 Bridgestone Turanza Enliten 6
輪胎尺寸 205/55 R 17
市區油耗 16.01 km/L
高速油耗 22.77 km/L
平均油耗 19.7 km/L
能源效率等級 1 級
註 : 參考車重與油耗數據為經濟部能源局公布,採用歐盟 1999/100/EC 指令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所測得數據 (NEDC 行車型態)。

油耗測試第 1 天

測試第 1 天,於臺北南港加油站將 Berlingo 長軸加滿油,同時將測試里程數據歸零後,此時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720 公里,儀表預估剩餘里程數據將隨駕駛方式動態調整,由於接近傍晚下班時段,因此國道 1 號南下部分路段出現多車擁塞的情形,行駛時速約落在 70 公里至 90 公里間。

測試第 1 天,於南港加油站將 Berlingo 長軸加滿油,同時將測試里程數據歸零,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720 公里,儀表預估剩餘里程數據將隨駕駛方式動態調整,
測試第 1 天,出發時由於接近傍晚下班時段,因此國道 1 號南下部分路段出現多車擁塞的情形,行駛時速約落在 70 公里至 90 公里間。

抵達新竹市區時,試車組駛離高速公路並短暫停留休息,此時 Berlingo 的分段儀表結算顯示 (熄火後顯示畫面) 啟動後行駛約 82 公里,高速路段的分段油耗為 20.4 km/L,剩餘里程在高速巡航之下,上升至 880 公里。

測試第 1 天抵達新竹市區時,短暫停留休息,Berlingo 的分段儀表結算顯示 (熄火後顯示畫面) 啟動後行駛約 82 公里,高速路段的分段油耗為 20.4 km/L,剩餘里程在高速巡航之下,上升至 880 公里。

離開新竹後持續行駛國道 1 號南下,路況受時間稍晚,尖峰車流緩解,因此多維持時速 100 公里行駛,測試第 1 天抵達臺中住宿地點後,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累計行駛里程為 165 公里,高速路段為主,偶有塞車、少數平面道路之下,平均車速顯示為 57 公里,儀表油耗顯示為 20.0 km/L,剩餘里程則為 800 公里。

測試第 1 天抵達臺中後,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累計行駛里程為 165 公里,高速路段為主,偶有塞車、少數平面道路之下,平均車速顯示為 57 公里,儀表油耗顯示為 20.0 km/L,剩餘里程則為 800 公里。

油耗測試第 2 天

測試第 2 天,主要以中部地區拍攝行程為主,出發前,Berlingo 的儀表顯示資訊維持與第 1 天停車後相同,行駛路段均為平面道路,由北臺中豐原區至臺中市南屯區、北屯區進行拍攝,結束後返回臺中住宿地點。

測試第 2 天,行駛路段均為平面道路,由北臺中豐原區至臺中市南屯區、北屯區進行拍攝,結束後返回臺中住宿地點。

受到平面道路停等紅綠燈、車輛怠速拍照影響,油耗表現及預估剩餘里程出現較明顯的下降,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第 2 天行駛里程為 39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為 204 公里,平均車速下降至 37 公里,儀表油耗則顯示為 17.5 km/L,剩餘里程為 560 公里。

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第 2 天行駛里程為 39 公里,累計總行駛里程為 204 公里,平均車速下降至 37 公里,儀表油耗則顯示為 17.5 km/L,剩餘里程為 560 公里。

油耗測試第 3 天

測試第 3 天出發北返前,由臺中住宿地點出發前往北臺中后里區進行拍攝,出發當下 Berlingo 的儀表顯示資訊維持與第 2 天停車後相同,經過市區道路走走停停、中低速行駛及車輛怠速拍照,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第 3 天的行駛里程為 39 公里,累計總行駛里程為 263 公里,平均車速稍稍下降至 31 公里,儀表油耗也下滑至 15.6 km/L,剩餘里程僅剩下 490 公里。

測試第 3 天出發北返前,由臺中住宿地點出發前往北臺中后里區進行拍攝。
第 3 天北返前,Berlingo 的儀表顯示累計行駛里程為 263 公里,平均車速稍稍下降至 31 公里,儀表油耗也下滑至 15.6 km/L,剩餘里程僅剩下 490 公里。

用餐後由國道 1 號出發北上,路況車流稍多,但仍維持 80 公里至 100 公里持續行駛,經過新竹市區時,駛離高速公路短暫停留休息,此時 Berlingo 的分段儀表顯示 (熄火後顯示畫面) 啟動後行駛約 79 公里,高速路段的分段油耗為 21.7 km/L,至於總行駛里程則顯示 342 公里,平均車速稍稍提升至 35 公里,儀表平均油耗回升至 16.6 km/L,剩餘里程在高速巡航之下,回升至 620 公里。

北上經過新竹市區時短暫停留休息,Berlingo 的分段儀表顯示啟動後行駛約 79 公里,高速路段的分段油耗為 21.7 km/L,總行駛里程顯示 342 公里,儀表平均油耗回升至 16.6 km/L,剩餘里程在高速巡航之下,回升至 620 公里。

離開新竹市區後,從國道 1 號持續北上,在竹北路段出現車多雍塞的情形,駛離國道 1 號由堤頂大道經過環東大道回到臺北南港加油站後,Berlingo 的分段儀表顯示 (熄火後顯示畫面) 啟動後行駛約 88 公里,高速路段的油耗持平顯示為 21.7 km/L,而總行駛里程來到 430 公里,平均車速上升至 39 公里,儀表平均油耗回升至 17.5 km/L,剩餘里程經過高速巡航後,顯示為 600 公里。

北返回到南港加油站後,Berlingo 的分段儀表顯示高速路段油耗為 21.7 km/L,總行駛里程來到 430 公里,平均油耗回升至 17.5 km/L,剩餘里程經過高速巡航後,顯示為 600 公里。

等待 Berlingo 熄火靜置 10 分鐘後,再度使用同一支加油槍加油,油量補至自動跳停後,計時 10 秒再補槍至跳停,最終加油機顯示 Berlingo 補進 24.77 公升的柴油。進行油耗實際結算,以測試總里程 430 公里計算,Berlingo 取得 17.35 km/L 的油耗成績。

Berlingo XTR XL  長里程油耗測試
總行駛里程 (km) 430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17.5
添加油量 (L) 24.77
實際油耗 (km/L) 17.36
最終加油機顯示 Berlingo 補進 24.77 公升的柴油,以測試總里程 430 公里計算,取得 17.35 km/L 的油耗成績。重新加滿油之後,Berlingo 的儀表顯示預估續航里程達到 1,020 公里。

Berlingo 長軸 430 公里油耗測試總結

本次 Berlingo 長軸的長里程油耗測試,在超過 400 公里的測試中,模擬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用車形式,並非極端省油的駕駛方式,透過 Google Map 進行路線計算,總行駛里程中,約有 330 公里、逾 7 成的路段為高速行駛的條件。

Berlingo 長軸超過 400 公里的油耗測試中,模擬一般消費者的日常用車形式,透過 Google Map 進行路線計算,總行駛里程中,約有 330 公里、逾 7 成的路段為高速行駛的條件。

有望「ㄧ桶油」破千公里,實測 Berlingo 油耗表現屬水準以上

從油耗紀錄的分段里程來看,縱使是長軸版本的 Berlingo,在純高速路段巡航下,都能穩定且輕鬆的繳出 20 km/L 以上的油耗數據,甚至逼近能源署 22.77 km/L 的高速油耗測試值 ; 雖然經過市區中低速行駛、怠速停留拍攝後,油耗表現稍稍下降,但仍有 17 km/L 以上的實測成績。

以油箱容量 50 公升 (短軸/長軸車型相同) 的 Berlingo 車系來說,在加滿油、中高速巡航的條件下,理當能夠輕鬆跑出「ㄧ桶油」破千公里的續航表現 ; 至於本次試駕的 Berlingo 長軸版,筆者認為,在中大型 MPV 的車格條件下,實測的油耗表現屬水準以上。

長軸版本的 Berlingo,在高速巡航下,能穩定且輕鬆的繳出 20 km/L 以上的油耗數據 ; 雖然經過市區中低速行駛、怠速停留拍攝後,油耗表現稍稍下降,但仍有 17 km/L 以上的實測成績。
以油箱容量 50 公升 (短軸/長軸車型相同) 的 Berlingo 車系來說,在加滿油、中高速巡航的條件下,理當能夠輕鬆跑出「ㄧ桶油」破千公里的續航表現。
本次試駕的 Berlingo 長軸版,筆者認為,在中大型 MPV 的車格條件下,實測的油耗表現屬水準以上。

2025年6月份臺灣汽車市場促銷情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雖然進入到夏季競賽月,但卻瀰漫著一股詭譎氣息,原因就在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消費者觀望著未來貨物稅是否會調降,其也影響了汽車市場的銷售情況。即便如此,隨著銷售競賽的開始,各家車廠依然逐步加強促銷力道,其中國產車部分最為明顯,部分品牌針對旗下主力車型祭出限時降價優惠活動,一舉降低車價來刺激消費買氣。進口一般品牌方面圍繞在配備升級或享不同購車方案,進口豪華品牌大多維持原先的促銷策略。

國產品牌

國產品牌方面,台灣本田針對旗下兩款車系 Fit 和 CR-V 都推出限時優惠方案,其中 Fit 除了升級多項配件外,e:HEV 車型更享有 3 萬元的折扣,此外,CR-V 也針對 S 車型升級豐富配備,並且更祭出多達 8 萬元的折扣價。Luxgen 部分,包含 n⁷ 5 人亮點版、7 人亮點版都有 12 萬與 10 萬的折扣價,URX Neo 車系也有車價最高折扣 15 萬、至於 U6 Neo 則最高折扣 7.9 萬。

裕隆日產 6 月針對 X-Trail 車系祭出不小優惠方案,以超值版與安心版兩款特式車來溝通,超值版較原車型限時降價 11.1 萬元,安心版對比原先車型則是降 12.1 萬元。至於 MG 針對 HS 與 ZS 車系提供多樣化購車優惠方案,HS 部分車型更升級專屬配備好禮。

進口品牌

看到一般進口品牌,Kia 強化了包含 Picanto、Ceed Sportswagon、EV9、Sportage、Stonic 和 Sorento 等車的購車優惠方案,透過入主新車享多元好禮的策略來吸引消費者;Mazda 方面針對 CX-30 升級前擋投影式與 HUD、Mazda 3 升級 ALH 智慧型頭燈,其強化產品自身競爭力。至於 Subaru 針對 Crosstrek 和 Forester 部分指定年式車型提供優惠價格,而 Nissan Kicks e-Power 再度延續汰舊換新價 79.8 萬起的優惠,在 5 月份斬獲不俗的領牌佳績後,6 月份能否再延續這股氣勢也值得關注。

豪華品牌

最後的豪華品牌,整體促銷方案力道大多也維持原有狀態,包含 Audi、BMW 與 Mercedes-Benz 針對旗下部分車型調整購車優惠方案,不過鮮少會推出優惠的 Tesla,則是對 Model 3 和 Model S 現貨車提供多樣化優惠。

Model 3 現貨車除了提供 0.99%利率、購車財務方案、最高 25,000 元租賃車價折扣,購買 Performance 現貨車款還享 3 年 1 萬公里免費超充里程,Tesla 舊換新車主訂購並完成交付可享有 50,000 元折扣、還可將舊車購買的 EAP 或 FSD 系統轉移至新車。Model S 現貨車則可享 5 年不限里程免費超充、1 年乙式全險,Plaid 舒適座椅,20 萬現金車價禮遇。


BMW仲夏禮馭,6月入主享低月付9,900元起與原廠3年保養套裝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16:00:00

發文

#620811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回饋廣大消費者的支持與信賴,BMW 總代理汎德於 6 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 BMW 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於本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指出,2025 年 1~4 月 BMW 仍穩坐全球豪華汽車品牌領導地位,展現堅強的品牌實力。臺灣市場亦展現強勁動能,2025 年 1-4 月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 6.8%,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水平,再次印證 BMW 品牌在臺灣市場的高度吸引力與競爭力。此外,BMW 在純電車款的市場表現同樣搶眼,持續穩居豪華品牌中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彰顯其在電能移動轉型中的前瞻佈局與卓越成果。

BMW 針對 iX2「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打造無憂駕馭體驗。另提供多元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3 Series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啟程。同時提供多元靈活的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降低入主門檻、輕鬆實現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3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多元購車方案,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優惠。指定年式車型限時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5 Series 為回饋廣大車主的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駕馭、尊榮啟程。同時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含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全面升級售後保障體驗。

BMW 5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限時購車專案,凡於本月完成 BMW i4 交車領牌,即可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套裝,全面升級用車體驗。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購車需求,同步提供彈性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以及 3 年租賃禮馭專案,讓入主 BMW 電能之選更加輕鬆無壓。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

針對此車型「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全面升級用車體驗。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括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輕鬆實現純電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感受 BMW i4 融合電能科技與駕馭樂趣的純電魅力。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針對 X5 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即日起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獲得原廠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以從容姿態尊榮啟程。此外,更提供多元彈性入主方案,包含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亦可選擇 3 年租賃禮馭優惠專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從駕馭快感到售後服務皆無後顧之憂的全方位擁車體驗。

BMW X5「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指定年式車型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全方位無憂駕馭體驗。
廣  告

【BMW 仲夏禮馭】優惠購車專案


BMW仲夏禮馭,6月入主享低月付9,900元起與原廠3年保養套裝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00:00:00

發文

#620812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回饋廣大消費者的支持與信賴,BMW 總代理汎德於 6 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 BMW 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於本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指出,2025 年 1~4 月 BMW 仍穩坐全球豪華汽車品牌領導地位,展現堅強的品牌實力。臺灣市場亦展現強勁動能,2025 年 1-4 月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 6.8%,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水平,再次印證 BMW 品牌在臺灣市場的高度吸引力與競爭力。此外,BMW 在純電車款的市場表現同樣搶眼,持續穩居豪華品牌中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彰顯其在電能移動轉型中的前瞻佈局與卓越成果。

BMW 針對 iX2「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打造無憂駕馭體驗。另提供多元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3 Series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啟程。同時提供多元靈活的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降低入主門檻、輕鬆實現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3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多元購車方案,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優惠。指定年式車型限時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5 Series 為回饋廣大車主的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駕馭、尊榮啟程。同時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含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全面升級售後保障體驗。

BMW 5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限時購車專案,凡於本月完成 BMW i4 交車領牌,即可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套裝,全面升級用車體驗。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購車需求,同步提供彈性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以及 3 年租賃禮馭專案,讓入主 BMW 電能之選更加輕鬆無壓。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

針對此車型「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全面升級用車體驗。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括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輕鬆實現純電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感受 BMW i4 融合電能科技與駕馭樂趣的純電魅力。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針對 X5 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即日起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獲得原廠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以從容姿態尊榮啟程。此外,更提供多元彈性入主方案,包含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亦可選擇 3 年租賃禮馭優惠專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從駕馭快感到售後服務皆無後顧之憂的全方位擁車體驗。

BMW X5「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指定年式車型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全方位無憂駕馭體驗。
廣  告

【BMW 仲夏禮馭】優惠購車專案


BMW仲夏禮馭,6月入主享低月付9,900元起與原廠3年保養套裝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0 00:00:00

發文

#62081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回饋廣大消費者的支持與信賴,BMW 總代理汎德於 6 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 BMW 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於本月推出「BMW 仲夏禮馭」購車優惠專案,全車系皆適用 BMW Yours 多元智選方案,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的靈活購車選擇,協助消費者輕鬆實現入主 BMW 的夢想。全車系全面加贈原廠 3 年保養套裝,進一步提升車主用車品質與保養便利性;針對指定車型,更加碼提供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帶來更全面的駕馭保障。

BMW 總代理汎德指出,2025 年 1~4 月 BMW 仍穩坐全球豪華汽車品牌領導地位,展現堅強的品牌實力。臺灣市場亦展現強勁動能,2025 年 1-4 月銷售較去年同期成長 6.8%,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水平,再次印證 BMW 品牌在臺灣市場的高度吸引力與競爭力。此外,BMW 在純電車款的市場表現同樣搶眼,持續穩居豪華品牌中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彰顯其在電能移動轉型中的前瞻佈局與卓越成果。

BMW 針對 iX2「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打造無憂駕馭體驗。另提供多元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3 Series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啟程。同時提供多元靈活的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降低入主門檻、輕鬆實現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3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多元購車方案,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優惠。指定年式車型限時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

BMW 5 Series 為回饋廣大車主的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從容駕馭、尊榮啟程。同時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含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購車優惠,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另也提供 3 年租賃禮遇方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全面升級售後保障體驗。

BMW 5 系列「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有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

BMW 總代理汎德推出「BMW 仲夏禮馭」限時購車專案,凡於本月完成 BMW i4 交車領牌,即可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套裝,全面升級用車體驗。為滿足消費者多元的購車需求,同步提供彈性入主選擇,包括低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0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以及 3 年租賃禮馭專案,讓入主 BMW 電能之選更加輕鬆無壓。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

針對此車型「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4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養,全面升級用車體驗。另提供多元彈性入主選擇,包括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0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輕鬆實現純電駕馭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感受 BMW i4 融合電能科技與駕馭樂趣的純電魅力。

為回饋消費者支持,BMW 總代理汎德針對 X5 推出「BMW 仲夏禮馭」專案,即日起凡於本月完成交車領牌,即可獲得原廠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讓車主以從容姿態尊榮啟程。此外,更提供多元彈性入主方案,包含月付 9,900 元起的分期購車方案,或 150 萬元 48 期低利率專案;亦可選擇 3 年租賃禮馭優惠專案,輕鬆實現入主夢想。針對指定年式車型,更限時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從駕馭快感到售後服務皆無後顧之憂的全方位擁車體驗。

BMW X5「BMW 仲夏禮馭」專案:本月交車即享 3 年/4 萬公里原廠保養套裝,另提供低月付 9,900 元起分期、150 萬 48 期低利專案與 3 年租賃方案。指定年式車型再加贈 1 年乙式全險與原廠第 4 年延長保固,打造全方位無憂駕馭體驗。
廣  告

【BMW 仲夏禮馭】優惠購車專案


限定10輛、賽道活動專屬,Aston Martin發表Valkyrie LM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沒讓 Porsche 963 RSP 專美於前,為了迎接本周末 (6/14~15) 起跑的 2025 年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Aston Martin 也在日前發表了全球僅會限定生產 10 輛、外型幾乎與品牌利曼 Hypercar 組賽車:Valkyrie 完全相同,但只能在專屬賽道日駕駛的 Valkyrie LM。

為了迎接本周末 (6/14~15) 起跑的 2025 年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Aston Martin 發表全球僅會限定生產 10 輛的 Valkyrie LM。

預計 2026 年第二季開始交付給 10 位幸運車主、售價尚未公布的 Valkyrie LM,基本上可以算是 Valkyrie 利曼賽車的升級版,因為它們幾乎搭載了相同的誇張空力套件,且配置來自 Cosworth 的同一具 6.5 升 V12 自然進氣稀薄燃燒汽油引擎,最大馬力亦與賽車版 Valkyrie 同為 697 匹 (hp),搭配 7 速序列式自手排變速箱與後輪驅動底盤,極速則可達時速 210 英里 (約時速 338 公里)。

Valkyrie LM 配置來自 Cosworth 的同一具 6.5 升 V12 自然進氣稀薄燃燒汽油引擎,最大馬力亦與賽車版 Valkyrie 同為 697 匹 (hp)。

此外,Valkyrie LM 也採用了前/後雙 A 臂搭配水平推桿式設計的懸吊,搭配 Pirelli 提供的無胎紋熱熔胎、碳纖陶瓷煞車系統,以及一個加大的油箱,並移除了為符合 FIA 賽事規範所加裝的壓艙物,故車重僅有 1,030 公斤而已。

Valkyrie LM 基本上可以算是 Valkyrie 利曼賽車的升級版,搭載了幾乎完全相同的誇張空力套件。
廣  告

至於座艙內,Aston Martin 則是為 Valkyrie LM 準備了量身訂做、附肩部與頭部支撐的碳纖維賽車座椅,搭配 6 點式安全帶與賽車用的滅火系統,以及附轉速指示燈的賽車用多功能方向盤。

Valkyrie LM 車內準備了量身訂做的碳纖維賽車座椅,搭配 6 點式安全帶與賽車用的滅火系統,以及附轉速指示燈的賽車用多功能方向盤。

Aston Martin 耐久賽車運動主管 Adam Carter 表示:值得強調的是,Valkyrie LM 與目前參加 WEC 和 IMSA 賽事的賽車版 Valkyrie 幾乎完全相同,僅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以確保車主可享受到最接近利曼賽車的體驗,是目前最真實的超級跑車賽道體驗。

Valkyrie LM 預計 2026 年第二季開始交付給 10 位幸運車主、售價尚未公布。

Aston Martin 執行長 Adrian Hallmark 亦說到:Valkyrie LM 為準車主提供了加入全球最獨家之 Aston Martin 車主俱樂部的絕佳機會。這個團體可以讓自己沉浸在最純粹的耐久駕駛體驗中,這種體驗過去只有在我們的廠隊車手才能享受到!


改採進化版及摘星版車型、配備提升,銷售端傳Mercedes-Benz新年式A-Class等車系更新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根據銷售端的資訊顯示,Mercedes-Benz 將針對旗下 A-Class、B-Class 以及 CLA 車系,推出 2026 年式車型,且包含車型名稱、車型配備等皆有明顯更新,藉此持續強化各車系產品競爭力,但各車型的新車售價是否將有所變動,目前則尚未有明確的相關資訊。

首先在 2026 年式 A-Class 車系部分,其中包含 A180、A180 Sedan 以及 Mercedes-AMG A45 S 4Matic 都將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而 Mercedes-AMG A35 4Matic 則將更新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

近期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Mercedes-Benz A-Class、B-Class 以及 CLA 車系,於車型名稱、車型配備等皆有明顯更新,但售價部分尚未有明確資訊。

配備變動部分,2026 年式 A180、A180 Sedan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將新增夜色運動套件
、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夜色套件、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豪華型雙區恆溫空調 (含後座冷氣出風口)、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內裝含灰色安全帶、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A18 及 A180 Sedan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新增夜色運動套件、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豪華型雙區恆溫空調、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A35 4Matic 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則將新增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系統、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但刪除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抬頭顯示器、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以及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等原有車型標配。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A35 4Matic 將變更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新增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但刪除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抬頭顯示器、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等原有標配。

而在 2026 年式 B-Class 車系部分,B180 在新年式同樣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較舊年式車型新增全景式電動天窗、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以及霧面棕色椴木飾板,將多項選配增列為 2026 年式車型的標配。

2026 年式 B180 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增列包含全景式電動天窗、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等標配。
廣  告
2026 年式 CLA 車系全數更新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其中 CLA 200 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外觀將新增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MG Line 跑車化套件、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CLA 車系則全數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其中 CLA 200 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皆新增夜色運動套件、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夜色套件、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內裝含灰色安全帶、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


改採進化版及摘星版車型、配備提升,銷售端傳Mercedes-Benz新年式A-Class等車系更新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00:00:00

發文

#620810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根據銷售端的資訊顯示,Mercedes-Benz 將針對旗下 A-Class、B-Class 以及 CLA 車系,推出 2026 年式車型,且包含車型名稱、車型配備等皆有明顯更新,藉此持續強化各車系產品競爭力,但各車型的新車售價是否將有所變動,目前則尚未有明確的相關資訊。

首先在 2026 年式 A-Class 車系部分,其中包含 A180、A180 Sedan 以及 Mercedes-AMG A45 S 4Matic 都將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而 Mercedes-AMG A35 4Matic 則將更新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

近期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Mercedes-Benz A-Class、B-Class 以及 CLA 車系,於車型名稱、車型配備等皆有明顯更新,但售價部分尚未有明確資訊。

配備變動部分,2026 年式 A180、A180 Sedan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將新增夜色運動套件
、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夜色套件、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豪華型雙區恆溫空調 (含後座冷氣出風口)、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內裝含灰色安全帶、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A18 及 A180 Sedan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新增夜色運動套件、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豪華型雙區恆溫空調、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A35 4Matic 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則將新增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系統、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但刪除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抬頭顯示器、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以及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等原有車型標配。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A35 4Matic 將變更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新增 AMG 專屬跑車型懸吊、AMG 夜色套件以及 AMG 進階夜色套件,但刪除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抬頭顯示器、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等原有標配。

而在 2026 年式 B-Class 車系部分,B180 在新年式同樣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較舊年式車型新增全景式電動天窗、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以及霧面棕色椴木飾板,將多項選配增列為 2026 年式車型的標配。

2026 年式 B180 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增列包含全景式電動天窗、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等標配。
廣  告
2026 年式 CLA 車系全數更新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其中 CLA 200 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外觀將新增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MG Line 跑車化套件、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等配備。

2026 年式 CLA 車系則全數變更為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其中 CLA 200 以及 CLA 200 Shooting Brake 進化版 EVO Edition 車型皆新增夜色運動套件、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夜色套件、進階自動調適遠燈輔助、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內裝含灰色安全帶、多光束智慧型 LED 頭燈、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式鋁圈。


[U-EV]全新車色、輪圈與前視鏡頭,內裝加入氛圍燈,外媒揭露新年式Tesla Model S更新亮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1 年推出改款車型的 Tesla Model S,在全球市場中,多以 AWD、Plaid 雙車型版本進行販售 ; 近日外媒揭露,在海外市場出現 Model S 新年式車型的資訊,除了全新車色塗裝、新式樣輪圈造型、車頭加入前視攝影機之外,更曝光內裝有望加入環艙氛圍燈、類金屬飾條點綴,是否暗示 Model S 將透過新年式追加全新車型?

外媒揭露,在海外市場出現 Model S 新年式車型的資訊,除了全新車色塗裝、新式樣輪圈造型、車頭加入前視攝影機之外,更曝光內裝有望加入環艙氛圍燈、類金屬飾條點綴。圖為現行 Model S

全新車色、Warp 輪圈與前視攝影機成為新年式亮點?

社群平臺 Reddit 上,近日由帳號 (r/teslamotors) 上傳了一組 Tesla Model S 的實拍照片,畫面中的 Model S 懸掛美國加州「California」的車牌,且採用不同於現行「Deep Blue Metallic」的藍灰車色,雖然車身並無特殊銘牌註記,且造型輪廓與現行車款相仿,但是胎圈配置改為與煥新版 Model 3 Performance 相同的 20 吋「Warp」輪圈,前保桿下氣壩處,也追加了新世代車款同樣的前視攝影機。

外媒揭露新款 Model S 採用不同於現行「Deep Blue Metallic」的藍灰車色。畫面擷自 Reddit 帳號 (r/teslamotors)
外媒揭露新款 Model S 車身並無特殊銘牌註記,且造型輪廓與現行車款相仿。畫面擷自 Reddit 帳號 (r/teslamotors)
外媒揭露新款 Model S 前保桿下氣壩處,追加了新世代車款同樣的前視攝影機。畫面擷自 Reddit 帳號 (r/teslamotors)
外媒揭露新款 Model S 胎圈配置改為與煥新版 Model 3 Performance 相同的 20 吋「Warp」輪圈。畫面擷自 Reddit 帳號 (r/teslamotors)
圖為煥新版 Model 3 Performance 車型搭載 20 吋「Warp」輪圈。
廣  告

外媒揭露墨西哥官網曝光新 Model S 內裝,升級氛圍燈、金屬飾條

外媒同步揭露,在社交平臺 X 上,由帳號 (@TeslaNewswire) 指出,Tesla 墨西哥官方網站上傳了一張 Tesla Model S 的內裝照片,雖然中控臺架構與現行 Model S 近乎相同,保留全黑內裝搭配烏木飾板、標準真圓方向盤、全數位儀表與 17 吋橫置式中央螢幕的配置,但是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中央鞍座無線充電板下方的金屬飾條。

外媒揭露 Tesla 墨西哥官網曝光新款 Model S 內裝,同時強調新車將升級環艙氛圍燈、中央鞍座無線充電板下方的金屬飾條。畫面擷自 X 帳號 (@TeslaNewswire)
圖為現行 Model S 全黑內裝搭配烏木飾板、標準真圓方向盤。

Model S 理當尚未邁入改款階段,僅新年式新增車型?

依循 Tesla 過去產品的發展週期,當今世代的 Model S 理當尚未進入改朝換代的階段,由外媒揭露的外觀、內裝資訊中,是否提示 Tesla 有望為 Model S 推出 AWD、Plaid,甚至是 Plaid+之外的全新車型?亦或者僅為車型進行新年式配備上的調整?值得後續關注,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聚焦 Model S 車系的更新資訊。

依循 Tesla 過去產品的發展週期,當今世代的 Model S 理當尚未進入改朝換代的階段,是否透過新年式加入全新車型,有待後續關注。

持續深耕國內市場,品牌體驗店Audi民族都會車廊加入服務行列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奧迪持續實踐提升全臺品牌顧客服務,並在近日於通路發展帶來新進程,攜手深耕南臺灣歐洲進口車市場的經銷夥伴永驊集團,於高雄地區再拓新的服務據點,打造品牌體驗店- Audi 民族都會車廊,選址座落高雄左營民族一路,於近期正式開幕,提供賞車試駕及售後預約服務,將提供南臺灣消費者更完整的品牌服務網路。

台灣奧迪攜手經銷夥伴永驊集團,於高雄地區打造品牌體驗店-Audi 民族都會車廊,選址座落高雄左營民族一路,於近期正式開幕。

台灣奧迪總裁安薩瑞 (Rahil Ansari) 表示 : 「以多元形式提升全臺服務據點的密度與便利性,一直是台灣奧迪近年持續推動的目標。為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品牌體驗,永驊集團成立永曄汽車,並與奧迪達成合作共識,於南台灣設立全新的品牌體驗店 — Audi 民族都會車廊,為南部消費者帶來更便利、完整的顧客服務。」

座落於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精華地段的黃金三角店面,Audi 民族都會車廊擁有交通便利、人潮匯聚的地理優勢。據點內部設有四部新車展示空間,並特別打造兒童體驗專區,採用原廠 Audi Progressive Retail 設計風格,營造出完整舒適的鑑賞與休憩空間。

Audi 民族都會車廊內部設有四部新車展示空間,採用原廠 Audi Progressive Retail 設計風格,營造出完整舒適空間。
廣  告
Audi 民族都會車廊整合售後保養機能,從賞車、體驗到保養,一站式呈現 Audi 全方位品牌體驗。

在這裡,不論大人小孩都能放慢腳步,在都會中享受片刻歡樂時光。Audi 民族都會車廊不僅提供賞車與試駕服務,更整合售後保養機能,從賞車、體驗到保養,一站式呈現 Audi 全方位的品牌體驗。敬邀南臺灣消費者蒞臨 Audi 民族都會車廊參觀,與四環一同於港都展開城市漫遊,未來台灣奧迪也將攜手經銷商夥伴持續優化在地通路服務。


三膜合一全線到位,3M舉辦汽車隔熱紙、車漆保護膜與車身改色膜媒體說明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許久沒有舉行汽車線媒體活動的 3M,選於 2025 年 6 月 9 日邀請媒體參加「3M 三膜合一 汽車守護之道」活動,由 3M 商業品牌與交通產品事業部業務總經理 陳正弘 (Enzo Chen)親自主持,會中依序向與會媒體介紹 3M 旗下汽車隔熱紙、車漆保護膜與車身改色膜等產品線,最新研發進度與臺灣市場主力銷售產品線,同時,讓媒體更了解 3M 汽車膜料設計特色與功用。並藉此再次強調深耕汽車膜料領域多年且 1966 年率先取得隔熱紙專利的 3M,是目前市場上唯一有能力研發生產製造隔熱膜、保護膜、改色膜三膜合一整合方案的國際領導品牌。

3M 汽車膜料種類多元,為目前市場上唯一同時提供汽車隔熱紙、車漆保護膜與車身改色膜三大產品線的品牌。

3M 汽車隔熱紙高效隔熱:極透奈米仿生汽車隔熱紙與極黑奈米陶瓷汽車隔熱紙

針對產品定位與行銷介紹的 3M 行銷經理王玫晴表示,汽車隔熱紙依據不同需求區分產品線,提供多元的透光度、顏色深淺選擇,滿足車主對行車安全及車內隱私的重視。然而無論是目前擔綱品牌隔熱紙主力的 3M 極透或 3M 極黑系列,均有效隔熱,亦具備清晰視野兼顧行車安全。此外,3M 也說明隔熱紙的顏色深淺,並不代表視野受阻程度,品牌的研發技術與創新也是影響產品清晰度及安全性的考量方向。例如 3M 極黑奈米陶瓷隔熱紙採用奈米塗層技術,不僅強化隔熱性能,也能兼顧視野清晰度,符合汽車駕駛前檔安全及透光清晰的要求,同時兼顧隔熱與酷黑隱密個性化的需求。

3M 為汽車膜材領導品牌,當天媒體活動由 3M 商業品牌與交通產品事業部業務總經理 陳正弘 (右)與行銷總監 張瑞松 (左) 一同主持。
  1. 3M 極透奈米仿生汽車隔熱紙 : 採用奈米仿生多層光學膜設計,具備高透光、高隔熱雙重優勢,產品最高可阻隔 99% 紅外線,總隔熱率達 67%,具斜射隔熱增強技術,接近中午最熱時,隔熱效果增加 18%,為汽車前擋首選,超越同級非金屬隔熱紙,不含金屬不擋訊號,無論日間或夜間、雨天或隧道,皆能提供安全清晰的駕駛視野。
  2. 3M 極黑奈米陶瓷汽車隔熱紙:以尖端奈米陶瓷抗紅外線技術,紅外線阻隔最高可達 95%,並阻隔 99.9% 的紫外線,高清晰度確保駕駛者在兼具隱私下,仍能享有優異視野,兼顧安全與舒適駕駛體驗。

3M 車漆保護膜:高光 100 系列 、150 系列至 200 系列由入門到頂級

作為全球烤漆保護膜,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犀牛皮發明者,3M 憑藉深厚的研發技術,率先將此技術應用於軍用航空、專業賽車與高階豪華車款,並持續優化產品功能,成為全球車主一致信賴的隱形防護首選。

3M 車漆保護膜專為高階與豪華車主打造,以「保護原漆、自我修復、耐候抗汙、光彩如新」為核心訴求,結合領先技術,打造隱形卻令人驚嘆的車身防護力,無論是日常跳石小刮擦,或面對氣候及極端天氣變化,3M 車漆保護膜有效抵禦損傷,讓愛車始終亮麗如新。

3M 車漆保護膜強效疏油疏水特性,讓車漆持久亮麗、後續保養更輕鬆。
  1. 入門首選 高光 100 系列 : 提供車體有效防護,有效抵擋跳石刮擦,並具備自體修復功能,無論在城市中穿梭或長途奔馳,皆能讓車主無憂駕馭。
  2. 全新登場 高光 150 系列:高效防護,搭載強效疏油疏水技術,有效抗污好保養,適合淺色車款使用,安裝後車身可增艷提亮、膜料不易黃變,通過 SGS 耐濕熱老化試驗,適合注重外觀細節的車主。
  3. 頂級防護 高光 200 系列:具卓越防護力與極致質感光澤,提供亮面及消光選擇,安裝後展現高亮光澤或拋光霧面的質感,且疏水抗污好維護,為追求質感與頂級防護車主首選。
  4. 即將登場 改色車漆保護膜:未來將在台灣推出結合車漆保護膜與改色膜功能的「車漆保護改色膜」(改色犀牛皮),貼一次同時滿足車漆保護與愛車改色的雙重效果。
廣  告

3M 車身改色膜:鑄造式貼膜穩定材質不易傷漆,2025 年新推出 2080 系列 8 款新色、高亮鏡面與緞面絲綢雙系列

3M 車身改色膜全系列提供超過百種顏色與紋理變化,包含高亮、亮面、緞面、霧面、碳纖維、髮絲金屬紋、珍珠光澤、變色龍效果等多元風格,3M 更緊跟潮流趨勢,持續參考奢華豪車品牌原廠車色而推出新花色,讓無論是想打造獨一無二車身外觀、或擔心原廠客製車漆加價較貴、且指定原廠車色等待時間較久的車主,提供最全面且安心的改色方案。

除了花色選擇,3M 更強調貼膜材料製程,是影響整體質感及耐用程度的重要關鍵,3M 車身改色膜採用「雙層鑄造式」膠膜製程,優於市面常見的「輪壓式」膜材,且具備色彩飽和穩定、紋理細緻自然、膠膜更柔軟、延展性高且低收縮不易變形等優點,即使面對車體曲面或邊角部位,也能服貼包覆、平整無痕,施工後車身外觀質感提升,展現車身專業改色工藝。3M 車身改色膜同時具備優異的高耐候性與不易殘膠特性,車主日後若想更換花色或風格時,可輕鬆拆除、不傷原廠車漆,真正實現時尚與車漆保護兼顧的改色選擇。

3M 車身改色膜採用鑄造式膠膜,具備高色彩飽和度與優異耐候性,延展性與穩定性同樣出色,能緊密貼合車身、不翹邊、不起泡,展現完美包覆質感。
  1. 2025 年初 3M 車身改色膜推出 2080 系列八款新色,同步亮相兩大質感主題:
  2. 高亮鏡面系列:具超高光澤質感,安裝後如同烤漆光澤,鏡面清晰度可提升達 250%,新色包含:刀螂綠、寶石紅、納多灰、 隕石灰。
  3. 緞面絲綢系列:質感細膩如高級布料,呈現低調奢華的個性風格。新色包含:砂岩綠、科莫多綠、月光藍、冰莓粉。

3M 三膜合一:指定原廠授權施工,保固保障更安心

儘管 3M 汽車膜類用品在臺灣銷售體系並不走品牌直營體系,而是採原廠授權施工商制度。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杜絕水貨與仿冒產品混淆,3M 針對授權施工商進行專業的技術認證,由業內專家教授最新技術與標準並予以考核,通過測試的施工商將被授予 3M 認證,3M 提醒車主務必選擇原廠授權施工店家,完工後領取 3M 售後保固卡,才能享有 3M 原廠保固與服務。從內而外全面升級,3M 以專業技術與完善保固,讓車主安心享受每一段駕馭旅程。

3M 針對授權施工商進行專業技術認證,由業內專家教授最新技術與標準並予以考核,保障消費者權益享有 3M 原廠保固與服務。
3M 原廠認證及總部專業培訓的 3M 授權施工商迪亞莫,現場貼膜展演 3M 車漆保護膜。
  1. 3M 汽車隔熱紙:享 5 年保固
  2. 3M 車漆保護膜:高光 150 / 100 系列享 5 年保固,高光/消光 200 系列 7 年保固
  3. 3M 車身改色膜:垂直面(前後保桿、車門、葉子板) 5 年保固;水平面(引擎蓋、車頂、尾翼、後箱蓋) 2 年保固

「白金連霸 極享豪禮」贈獎活動 貼隔熱紙送好禮 再抽車漆保護膜

  1. 產品相關資訊及全臺銷售據點

為歡慶 3M 汽車隔熱紙榮獲信譽品牌白金獎殊榮,3M 特別祭出<白金連霸 極享豪禮>的活動回饋廣大車主,即日起至 8 月 31 日至全台 3M 授權施工店家全車(前擋+車身)安裝極透或極黑隔熱紙(可混搭),即贈送 Thermos 保冷保溫杯,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更加碼抽獎送全車 3M 車漆保護膜高光 150 一名、及 3M 空氣清淨機四名,快趁炎夏為愛車貼隔熱紙抽大獎。

產品相關資訊及全臺銷售據點
3M™汽車隔熱紙 :https://pse.is/7pf2gv
3M™車漆保護膜:https://pse.is/7pf35n
 3M™ 車身改色膜 2080 系列:https://pse.is/7pf38n
全台授權施工商:https://pse.is/7pf3d7

外觀及內裝配備等更新,Mercedes-Benz新年式GLA及GLB傳車型變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8 16:00:00

發文

#620810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EQA 及 EQA 車系將有所更新,而 A-Class、B-Class 車系以及 CLA 車系也將推出新年式首見的進化版及摘星版車型,同時 EQE SUV 車系也將首度導入高性能車款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車型後,接續 GLA 及 GLB 也傳出 2026 年式的新車型資訊,但在售價部份則未有明確資訊。

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GLA 及 GLB 新車型資訊,將改採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以及進化版 EVO Edition,同時在車型配備設定上有所更新,但售價則未有明確資訊。

根據銷售端資訊顯示,2026 年式包含 GLA 180、GLA 200、GLB 180 以及 GLB 200 車型,都將推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而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GLA 35 4Matic 以及 Mercedes-AMG GLB 35 4Matic 高性能車型,則將推出進化版 EVO Edition。

在車型配備設定上,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將增加包含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但刪除了原有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以及行李廂管理套件配備設定。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外觀將增加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GLA 200 摘星版除了已標配的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外,也將增列上述配備。

而 2026 年式 GLA 200 摘星版除了同樣新增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之外,更追加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以及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但同樣刪除了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機能。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以及 GLA 200 摘星版內裝都將新增 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 GLA 200 摘星版進一步追加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以及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

至於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在配備更新部份,則是追加了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但刪除了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行李廂管理套件以及行李箱分隔網等原有標配。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外觀同樣追加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
廣  告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以及 GLB 200 摘星版內裝將追加 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GLB 200 摘星版另外新增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以及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

進化至 2026 年式的 GLB 200 摘星版同樣追加包含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此外還較 GLB 180 增列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以及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了行李廂管理套件以及行李箱分隔網的配備設定。


外觀及內裝配備等更新,Mercedes-Benz新年式GLA及GLB傳車型變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9 00:00:00

發文

#620811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先前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EQA 及 EQA 車系將有所更新,而 A-Class、B-Class 車系以及 CLA 車系也將推出新年式首見的進化版及摘星版車型,同時 EQE SUV 車系也將首度導入高性能車款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車型後,接續 GLA 及 GLB 也傳出 2026 年式的新車型資訊,但在售價部份則未有明確資訊。

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 GLA 及 GLB 新車型資訊,將改採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以及進化版 EVO Edition,同時在車型配備設定上有所更新,但售價則未有明確資訊。

根據銷售端資訊顯示,2026 年式包含 GLA 180、GLA 200、GLB 180 以及 GLB 200 車型,都將推出摘星版 Star Chaser Edition 車型,而 2026 年式 Mercedes-AMG GLA 35 4Matic 以及 Mercedes-AMG GLB 35 4Matic 高性能車型,則將推出進化版 EVO Edition。

在車型配備設定上,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將增加包含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但刪除了原有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以及行李廂管理套件配備設定。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外觀將增加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GLA 200 摘星版除了已標配的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外,也將增列上述配備。

而 2026 年式 GLA 200 摘星版除了同樣新增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之外,更追加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以及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但同樣刪除了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機能。

2026 年式 GLA 180 摘星版以及 GLA 200 摘星版內裝都將新增 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鋁質飾板, GLA 200 摘星版進一步追加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以及雙側賓士 Logo 投射燈。

至於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在配備更新部份,則是追加了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但刪除了後座可前後滑動及椅背傾斜調整、行李廂管理套件以及行李箱分隔網等原有標配。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外觀同樣追加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 AMG Line 跑車化套件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
廣  告
2026 年式 GLB 180 摘星版以及 GLB 200 摘星版內裝將追加 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GLB 200 摘星版另外新增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以及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

進化至 2026 年式的 GLB 200 摘星版同樣追加包含夜色運動套件、夜色套件、Artico/Microcut 黑色內裝含灰色縫線及安全帶、類碳纖維飾板以及 19 吋 AMG 五輻雙肋式鋁圈等配備,此外還較 GLB 180 增列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以及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了行李廂管理套件以及行李箱分隔網的配備設定。


小改款 Kia Sportage 歐規登場!外觀、動力、座艙全面升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7 16:00:00

發文

#620809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日前正式發表歐洲市場專屬的小改款 Sportage,作為品牌最暢銷的車款之一,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 700 萬輛。此次改款針對設計、科技與機能全面升級,並導入 3 種電氣化動力,包括 48V 輕油電(Mild Hybrid)、油電混合(Hybrid)與插電式油電(Plug-in Hybrid)系統。

Kia 日前正式發表歐洲市場專屬的小改款 Sportage。此次改款針對設計、科技與機能全面升級,並導入包括 48V 輕油電(Mild Hybrid)、油電混合(Hybrid)與插電式油電(Plug-in Hybrid)等 3 種電氣化動力。
廣  告

專屬短軸距車型 維持空間與靈活兼顧

小改款 Sportage 採用專為歐洲市場打造的短軸距平臺,車長為 4,540mm,軸距維持 2,680mm,搭配寬體設計與 170mm 離地高度,兼具寬敞空間與市區操控靈活性。行李廂標準容量達 587 公升,後排座椅放倒後可擴充至 1,776 公升,滿足日常與長途旅行需求。

小改款 Sportage 採用專為歐洲市場打造的短軸距平臺,車長為 4,540mm,軸距維持 2,680mm。
行李廂標準容量達 587 公升,後排座椅放倒後可擴充至 1,776 公升,滿足日常與長途旅行需求。

外觀部分延續品牌「Opposites United」設計語彙,透過流線曲面結合俐落線條,展現都會與越野兼容的設計風格。新款前後保桿造型更具張力,並導入 LED Star Map 頭燈與日行燈識別圖樣,輪圈則提供 17 至 19 吋選擇,其中 GT-Line 車型專屬搭載 18 吋與 19 吋設計。

GT-Line 車型搭載專屬套件與鋁圈,外觀更顯動感。

高質感座艙鋪陳 導入 CCnC 智慧座艙

內裝方面則朝高質感方向大幅升級,配置兩具 12.3 吋曲面顯示螢幕與 10 吋 HUD 抬頭顯示器,搭載 Kia 最新 CCnC 智慧座艙系統。中控臺採簡約排列,導入多模式觸控操作面板,整合音響與空調功能。雙輻式方向盤、隱藏式出風口,以及麂皮與人造皮革混搭的座椅細節,全面提升座艙質感與使用體驗。

內裝配置兩具 12.3 吋曲面顯示螢幕與 10 吋 HUD 抬頭顯示器,搭載 Kia 最新 CCnC 智慧座艙系統。

在環保材質應用上,Kia 與 Dinamica 合作導入再生聚酯麂皮材質,GT-Line 車型標配於車門飾板與座椅等處使用,使用率最高可達 75%。未來也將推出單一材質版本,回收比例預計可提升至近 100%,展現品牌對永續理念的實踐。

支援無線連線與 OTA 功能 高科技配備上身

科技配備方面亦有顯著提升,全車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並整合 Kia Connect OTA 遠端更新功能,車主可透過手機操作車輛管理、導航設定等。另搭載車內 Wi-Fi 熱點(最多可連接 5 部裝置)、Kia In-Car Payment 車內支付系統與 harman/kardon 高階音響。

動力系統則因應市場提供多元選擇。傳統燃油動力方面,搭載 1.6 升渦輪汽油與柴油引擎,搭配 6 速手排或 7 速雙離合變速系統,最大馬力介於 150 至 180 匹之間。油電版本則為 1.6 升渦輪汽油引擎結合電動馬達與 6 速自排變速系統,HEV 綜效輸出為 239 匹馬力,PHEV 更達 288 匹,並新增前驅版本選擇。

旋鈕式排檔系統,具有科技感。

主動安全系統方面,Sportage 全車系標配自動緊急煞車系統,可偵測行人、自行車與前方車輛。高階車型則進一步搭載 HDA 2 第二代高速公路駕駛輔助系統,可支援主動變換車道與閃避操控。車側配置 360 度環景顯影與智慧停車輔助,全面強化行車安全。

新款 Sportage 將於 Kia 斯洛伐克 Žilina 工廠生產,預計自 2025 年第三季起於歐洲市場上市,售價將由各市場另行公布。至於臺灣市場將導入的韓國進口長軸距版本,小改款的推出時間則有待後續觀察。


Toyota 小型掀背車導入油電、增 GR Sport 版!Aygo X Hybrid 歐洲正式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7 16:00:00

發文

#620809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近日在歐洲正式發表小改款 Aygo X Hybrid,成為歐洲都會車級距首款導入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車款。根據原廠預估,WLTP 測試下的 CO₂ 排放僅為 86g/km,是目前市面上所有非插電車型中最低者。Aygo X Hybrid 同時兼顧靈活車身與節能動力,主打都會代步與低碳通勤市場。

Aygo X Hybrid 將於 2025 年底起陸續在歐洲上市,生產地為捷克 Kolín 的 Toyota 工廠。

Toyota 近日在歐洲正式發表小改款 Aygo X Hybrid,成為歐洲都會車級距首款導入全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車款。

導入油電動力 採用 Yaris 系列技術

Aygo X Hybrid 採用與歐規 Yaris、Yaris Cross 同款的油電系統,全面取代原有的 1.0 升汽油引擎。整體綜效輸出達 116 匹馬力,相較舊款提升 44 匹,將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時間縮短至 10 秒以內。

廣  告

為保有原本的 2,430mm 軸距與 231 公升行李廂容積,Toyota 首次在小型車級距採用橫向配置的電池模組,電池安置於後座底板下方,同時將副電瓶移至行李廂底部,讓車艙空間使用更有效率。

Aygo X Hybrid 採用與歐規 Yaris、Yaris Cross 同款的油電系統,全面取代原有的 1.0 升汽油引擎。整體綜效輸出達 116 匹馬力。

Aygo X Hybrid 延續 TNGA GA-B 底盤平臺,為了安裝油電系統,重新調整了前懸設計,增加 76mm 前懸長度,用來放置馬達與變速模組,同時維持整體車身比例與視覺重心。而迴轉半徑依舊僅 4.7 公尺,對於城市內狹小道路與停車空間特別實用。

另外車輛也針對肅靜性進行強化,新增引擎室隔音墊、底盤護板與車門吸音材料,高階車型還配有厚玻璃與強化隔音結構,大幅降低車內噪音。

外觀小改款 增添 SUV 氣息與新色系選擇

小改款 Aygo X 針對車頭進行重新設計,包含全新 LED 頭燈、下氣壩與水箱護罩造型,視覺上更低重心也更具跨界氣勢。新車提供 17 或 18 吋鋁圈搭配黑色輪拱,同時推出以香料命名的新車色,如 Jasmin、Tarragon、Lavandula 等,並可選配雙色車頂與 Canvas 布質車頂。

新車提供 17 或 18 吋鋁圈搭配黑色輪拱,同時推出以香料命名的新車色,如 Jasmin、Tarragon、Lavandula 等,並可選配雙色車頂與 Canvas 布質車頂。

內裝部分導入新款數位儀表板、電子手煞車與 USB-C 充電孔,頂規車型更配有無線充電、nanoeX 空氣清淨系統、電動收折後視鏡與數位鑰匙等配備,整體便利性與科技感同步提升。

內裝部分導入新款數位儀表板、電子手煞車與 USB-C 充電孔,頂規車型更配有無線充電、nanoeX 空氣清淨系統、電動收折後視鏡與數位鑰匙等配備。

GR Sport 運動化車型首次登場

這次 Aygo X 首次加入 GR Sport 車型,延續 Gazoo Racing 家族化設計語言,車頭換上專屬 G-pattern 水箱護罩,搭配黑化處理與專屬 GR 輪圈,並以 Mustard 黃雙色塗裝展現年輕動感風格。

Aygo X 首次加入 GR Sport 車型,延續 Gazoo Racing 家族化設計語言,車頭換上專屬 G-pattern 水箱護罩,搭配黑化處理與專屬 GR 輪圈,並以 Mustard 黃雙色塗裝展現年輕動感風格。

車艙內以黑灰配色為主,並在椅面與飾板加入 GR 標誌,強化運動感。懸吊系統經過專屬調校,含彈簧、阻尼與電子輔助轉向,提升操控靈活度,同時保有城市駕駛所需的舒適性。

Toyota 表示,Aygo X Hybrid 相較上一代車型,其從生產到使用的全車生命週期碳排放約降低 18%。除了油電動力系統本身的高效率外,也在材料使用與製程方式做出大幅調整。

舉例來說,外觀部件採用「模內著色技術」,可在射出成型時直接上色,省去噴漆工序並減少排碳。同時導入名為 SakuraTouch 的新型環保皮革,材料中含有 40% 以上植物來源 PVC、回收軟木與 PET,不僅耐用,也比傳統真皮減少約 95% 製程碳排。

生產 Aygo X 的捷克 Kolín 工廠目前已全面使用再生電力,同時物流作業也同步調整為更有效率的運輸與零件供應流程。


Porsche 963 RSP 致敬 917 經典傳奇,Le Mans 大賽登場前夕正式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7 16:00:00

發文

#620810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就在 2025 年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登場前夕,Porsche 發表了一輛極度特別的作品──963 RSP(RennSportPenske),這是一款以現役 963 Hypercar 為基礎、經典 917 為靈感的單一製作原型車,以紀念 50 年前劃時代的壯舉。

Porsche 發表了一輛極度特別的作品──963 RSP(RennSportPenske),這是一款以現役 963 Hypercar 為基礎、經典 917 為靈感的原型車。

963 RSP 由 Porsche AG、Porsche Penske Motorsport 與 Porsche Cars North America 聯手打造,名稱中的 RSP 即是向傳奇賽車人物 Roger Penske 致敬。於法國 Circuit de la Sarthe 附近街道首次公開亮相,並與當年 Count Rossi 駕駛於公路奔馳的 917 同場現身,重現經典一刻。

廣  告

963 RSP 雖源自於參與 WEC 及 IMSA 賽事的 963 LMDh 賽車,但其外觀與配備已針對道路行駛進行修改,包括車身塗裝改為 Martini Silver、重新設計的葉子板封閉蓋板與燈組,以及專屬打造的皮革與麂皮內裝。

963 RSP 雖源自於參與 WEC 及 IMSA 賽事的 963 LMDh 賽車,但其外觀與配備已針對道路行駛進行修改。包含重新設計的葉子板封閉蓋板與燈組。

動力上維持現行 963 的 4.6 升雙渦輪 V8 與油電混合動力系統,擁有約 680 匹馬力。儘管底盤與動力調校略為柔化以適應道路使用,整體仍保有高度賽車本質,包括 Multimatic DSSV 可調阻尼、碳纖維單體座艙與序列式變速箱,並可透過重新調校控制模組以點亮道路燈具、啟用喇叭與方向燈,甚至能裝設車牌,獲得法國官方許可上路。

963 RSP 獲得法國官方許可上路。

963 RSP 的開發靈感來自 1975 年義大利伯爵 Count Rossi 直接將 Porsche 917 駕上公路,自德國祖文豪森(Zuffenhausen)直奔巴黎的傳奇事蹟。50 年後,保時捷選擇重現這段歷史,創造出這部向經典致敬的公路合法賽車。

963 RSP 的開發靈感來自 1975 年義大利伯爵 Count Rossi 直接將 Porsche 917 駕上公路,自德國祖文豪森(Zuffenhausen)直奔巴黎的傳奇事蹟。

內裝部分,963 RSP 保留原始賽車座艙設計,但以頂級皮革與 Alcantara 包覆點綴,並配有空調通風座椅、特製頭盔、Snap-On 工具箱與 3D 列印杯架等專屬配件。

配有空調通風座椅、特製頭盔、Snap-On 工具箱與 3D 列印杯架等專屬配件。

雖然這部車僅為一次性打造,且無法於市售販售,但其象徵意義與技術水準,展現出 Porsche 在現代賽車與經典傳承間的完美融合。亮相利曼賽場後,963 RSP 將回到斯圖加特 Porsche 博物館,並預計於 7 月現身英國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全新 Audi A5 車系 6 月 27 日臺灣發表,日本市場編成預覽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7 16:00:00

發文

#620810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奧迪今年新車不斷,第一季即有小改款 A3 以及 Q6 e-tron 等新車系上市。而近期銷售端也傳出,全新 Audi A5 車系在臺發表上市日期將訂於 6 月 27 日。雖然目前未有正式的車系編成、配備與價格傳出;不過在新車發表前,也可藉由鄰近日本市場的 A5 新車系,來一窺可能的動力編成與配備等級。

近期銷售端也傳出,全新 Audi A5 車系在臺發表上市日期將訂於 6 月 27 日。

在車型部分,日本 Audi 首波即推出 A5、A5 Avant 以及性能車系 S5 與 S5 Avant。動力車型部分則有著包含 2.0 TFSI 汽油渦輪前驅、quattro 等雙動力,再加上 S5 的 3.0 V6 TFSI 渦輪動力,以及後續推出的 2.0 TDI quattro,全數搭配 7 速 S tronic 雙離合器變速箱。

日本 Audi 首波即推出 A5、A5 Avant 以及性能車系 S5 與 S5 Avant。圖為 A5 Avant。
廣  告

日規 A5 車系動力單元編成

  1. 2.0 TFSI:204 匹馬力/28.6 公斤米扭力
  2. 2.0 TFSI quattro:204 匹馬力/34.7 公斤米扭力/quattro ultra
  3. 3.0 V6 TFSI(S5):367 匹馬力/56.1 公斤米扭力/MHEV plus/quattro ultra
  4. 2.0 TDI quattro:204 匹馬力/40.8 公斤米扭力/MHEV plus/quattro ultra

動力輸出部分,2.0 TFSI 引擎全數搭配 VTG 可變渦輪幾何增壓,在低轉速區間也能提供穩定的扭力。前驅車型可輸出最大 150 匹馬力與 28.6 公斤米扭力;quattro 車型則將輸出提高至最大 204 匹馬力與 34.7 公斤米扭力。

2.0 TFSI 引擎全數搭配 VTG 可變渦輪幾何增壓,在低轉速區間也能提供穩定的扭力。前驅車型可輸出最大 150 匹馬力與 28.6 公斤米扭力;quattro 車型則將輸出提高至最大 204 匹馬力與 34.7 公斤米扭力。

2.0 TDI 直噴柴油引擎與 S5 動力的 3.0 V6 TFSI 渦輪,則是導入 Audi 最新 MHEV plus 技術,由 PTG 動力總成發電機、BAS 皮帶啟動發電機以及 48V 磷酸鐵鋰電池等部件構成。PTG 安裝於變速箱輸出軸上並於中低速時提供額外動力。當車輛處於起步、低速巡航或緩速行駛時,PTG 可單獨提供動力,讓燃油引擎可於短時間關閉,並具備動能回收功能以降低油耗與碳排放。

輸出部分,2.0 TDI 乃是最新 EA288 evo 引擎,同樣可提供最大 204 匹馬力,與高原型峰值扭力 40.8 公斤米。原廠亦自豪其具有 20 km/L 的油耗表現。S5 的 3.0 V6 TFSI 則帶來最大 367 匹馬力與 56.1 公斤米的表現。

日規 A5 車系配備完整的駕駛輔助系統,其中包括車道偏離警示、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盲點監控等安全功能。

日規 A5 車系配備完整的駕駛輔助系統,其中包括車道偏離警示、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盲點監控等安全功能。在高階車型中,第二代高速公路駕駛輔助系統(HDA 2)提供更智慧的車道保持與自動變換車道功能,進一步提升駕駛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A5 Avant 具備後座 4:2:4 分離傾倒功能。

在套件的選擇部分,在基本車型之上,日規 A5 車系提供包含 advanced、S line 等內外觀套件,以及照明套件、Nappa 真皮套件等組合。除標配 11.9 吋的 Audi Virtual Cockpit Plus 和 14.5 吋的 MMI 觸控顯示螢幕外,也提供 Bang & Olufsen 3D 音響系統、副駕 10.9 吋 MMI 第三螢幕等進階豪華選配。其中 S5 車系更將 MMI 第三螢幕列為標配,展現豐富科技氛圍。

除標配 11.9 吋的 Audi Virtual Cockpit Plus 和 14.5 吋的 MMI 觸控顯示螢幕外,也提供 Bang & Olufsen 3D 音響系統、副駕 10.9 吋 MMI 第三螢幕等進階豪華選配。

售價部分,日本 Audi 針對 A5 與 A5 Avant 車系皆推出基本車型,即 advanced 與 S line 需另行加價選配。含稅售價則是自 599 萬日圓起,而 S5 雙車型則是自 1,035 萬日圓起。

此外,原廠也同步推出限量版 edition one 作為全球導入初期的特式車型。限量車型以運動化 S line 規格為基礎,標配黑化套件、照明套件以及科技套件 Pro 等高階配備,並在外觀細節導入 edition one 專屬設計。車頭進氣口與後保桿下擾流飾條均採用獨特的鎂灰色飾件,搭配 20 吋 Audi Sport 多輻式鋁圈,輪圈本體為黑色金屬漆搭配霧面鈦金飾面與拋光處理,呈現三色調視覺層次,展現鮮明個性。

原廠同步推出限量版 edition one 作為全球導入初期的特式車型。限量車型以運動化 S line 規格為基礎,標配黑化套件、照明套件以及科技套件 Pro 等高階配備,並在外觀細節導入 edition one 專屬設計。

日規 A5 車系規格售價

  1. A5 TFSI:599 萬日圓
  2. A5 TFSI quattro:681 萬日圓
  3. A5 edition one:821 萬日圓
  4. S5:1,035 萬日圓
  5. A5 Avant TFSI:624 萬日圓
  6. A5 Avant TFSI quattro:706 萬日圓
  7. A5 Avant edition one:846 萬日圓
  8. S5 Avant:1,060 萬日圓

Mercedes-Benz CLA 德國正式下線生產,臺灣是否仍由匈牙利供應仍待觀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6 16:00:00

發文

#620809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Benz 於德國 Rastatt 工廠啟動全新一代 CLA 車型的量產,該車款為品牌下一世代入門純電平臺的首發車型,搭載自家研發的 MB.OS 車載作業系統,並在製造端導入人工智慧 AI 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展現品牌電動化與數位製造整合能力。

Mercedes-Benz 於德國 Rastatt 工廠啟動全新一代 CLA 車型的量產作業。在製造端導入人工智慧 AI 與數位雙生(Digital Twin)技術,展現品牌電動化與數位製造整合能力。

首次導入 MB.OS,打造軟體定義車輛量產基礎

MB.OS 作為 Mercedes-Benz 全新「晶片到雲端」(chip-to-cloud)軟體架構,已於新一代 CLA 首度導入量產。與傳統多模組更新方式不同,MB.OS 支援從 OTA(Over-the-Air)軟體更新,並強化 AI 導航與使用者體驗一致性,這項設計也將逐步成為集團後續車型的標準配備。

高度整合的德國供應鏈系統

Rastatt 廠為 Mercedes-Benz 生產網絡中的關鍵據點,具備動力系統彈性(可生產電動、PHEV 與燃油車)之產線架構。本次生產的 CLA,核心零組件由德國多個據點供應。電動驅動單元與電軸系統由 Stuttgart-Untertürkheim 組裝,子廠 Mettingen 負責電軸總成,供應距離僅約 70 公里的 Rastatt 廠。高壓電池模組來自位於薩克森州 Kamenz 的 Accumotive 工廠,該廠自 2012 年起專門為 Mercedes-Benz 生產電池,累積經驗已超過 13 年。而車體與結構件:則由 Kuppenheim 廠提供,並具備循環鋁鋼回收製程,降低原料浪費。

生產新款 CLA,核心零組件由德國多個據點供應。

Rastatt 工廠此次為生產新款 CLA,重新規劃既有產線並導入「Digital First」設計理念。透過高精度模擬與數位雙生系統,成功在數週內完成產線轉換,達成建置效率最大化。與此同時,AI 控制技術也被應用於塗裝線,讓能源消耗減少約 20%,並縮短製程啟動時間。

全新 CLA 產線亦採用節能機器人、智慧照明系統與通風熱回收裝置,據統計,整體年電力消耗比前一代產品下降逾 15GWh。此外,工廠使用 100% 綠電(包含自建太陽能,最高可達 8MWp),並將與 CMBlu Energy 合作導入 11MWh 的固態液態有機電池儲能系統。

Rastatt 工廠此次為生產新款 CLA,重新規劃既有產線並導入「Digital First」設計理念。

電動化布局全球推進,臺灣市場供應仍待觀察

儘管生產從德國啟動,但 Mercedes-Benz 表示後續將在中國由北京奔馳(BBAC)負責供應中國市場 ,涵蓋整車、電池與電力系統。匈牙利的 Kecskemét 廠也將接續加入量產行列,對應歐洲與中東市場需求。

臺灣市場方面,目前導入的現行 CLA 車系主要由匈牙利工廠生產。未來新世代 CLA 是否將改由德國 Rastatt 廠供應,仍有待品牌後續公布區域市場策略與配額安排,值得關注。


Infiniti QX60 小改款亮相:新增 Sport 車型、導入 ProPilot Assist 2.1 與 Klipsch 音響系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6 16:00:00

發文

#620809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Infiniti 日前發表 2026 年式小改款 QX60 車系,針對外觀設計、內裝鋪陳、主動駕駛輔助與車載娛樂系統進行多項升級,並首度推出「Sport」車型,強化運動化視覺與內裝配置。小改款 QX60 車系預計將於今年夏季陸續於北美市場上市,售價細節待原廠後續公布。

2026 年式小改款 QX60 車系首度推出「Sport」車型,強化運動化視覺與內裝配置。
廣  告

外觀強化與全新 Sport 車型設定

新年式 QX60 在外觀方面導入與 QX80 相似的家族語彙,包含重新設計的水箱護罩、全新立體發光廠徽與更具層次感的前後保桿線條,讓整體視覺更顯寬扁。全車系標配更大型的車側飾條與經過修飾的尾門造型,提升整體車身重心視覺穩定性。部分車型配有「Infiniti Light Path」照明迎賓系統,夜間解鎖車輛時提供燈光投影與動畫。

「Sport」車型主打專屬造型,包括黑化的 20 吋鋁圈、光澤黑套件。

首次導入的「Sport」車型則主打專屬造型,包括黑化的 20 吋鋁圈、光澤黑套件、專屬格柵與尾門 S 標誌。內裝則搭配 Dusk Blue 藍灰雙色皮椅與第二排獨立座椅設定,強調運動風格與駕駛導向的乘坐體驗。

尾門 S 標誌為「Sport」車型專屬。

Google 車載系統與 Klipsch 音響導入

車載科技方面,全車系標配雙 12.3 吋顯示螢幕,並首次整合 Google Built-in 系統,包括 Google 地圖、語音助理與 Play 商店應用程式。高階車型更支援 Klipsch 音響系統,提供最多 20 支喇叭與獨立控制功能,駕駛可獨立聆聽電話或導航指示,乘客則不受影響繼續享受音樂。

安全輔助方面,QX60 Autograph 車型可選配 ProPilot Assist 2.1,提供高速公路條件下的「脫手駕駛」功能,允許駕駛在特定條件下放開方向盤,由系統控制轉向、加速與煞車,不過駕駛仍需維持警覺隨時介入。

全車系標配雙 12.3 吋顯示螢幕,並首次整合 Google Built-in 系統,包括 Google 地圖、語音助理與 Play 商店應用程式。

同時,QX60 加入多項影像輔助功能,包括可旋轉視角的 3D Around View Monitor 環景影像、Invisible Hood View(模擬車頭下視角)與前方廣角影像系統,有效提升停車與狹窄道路中的駕駛安全。

圖為 Autograph 車型。

VC-Turbo 動力維持不變但調校更順

2026 QX60 維持現行的 2.0 升 VC-Turbo 可變壓縮比渦輪增壓引擎,輸出 268 匹馬力、286 lb-ft 扭力,搭配 9 速自排與換檔撥片。官方表示針對中低轉速段進行重新調校,使城市與山路行駛時的動力輸出更為平順安靜。依據傳動系統不同,預估油耗為市區 22 mpg、高速 27–28 mpg、綜合 24 mpg。

QX60 全車系提供七人座配置(採第二排長椅),Sport 與 Autograph 則為六人座獨立座椅版本。當第二與第三排座椅完全收折時,行李空間可達約 2,134 公升。

Sport 與 Autograph 為六人座獨立座椅版本。

大改款 Audi Q3 確認夏季登場,匈牙利工廠達百萬輛生產里程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6 16:00:00

發文

#62080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近日宣布,其位於匈牙利 Győr 的工廠完成第 100 萬輛 Q3 生產,為現行第 2 代 Q3 劃下重要階段性句點。自 2018 年起,Q3 系列便在此地投入生產,成為品牌在全球小型豪華 SUV 級距的核心車型之一。

Audi 近日宣布,其位於匈牙利 Győr 的工廠完成第 100 萬輛 Q3 生產。
廣  告

Q3 為 Győr 工廠主力車型

Audi Győr 工廠目前生產 Q3、Q3 Sportback 及其高性能衍生車型,如 SQ3 與 RS Q3 等,涵蓋 190 個市場。此次達成百萬輛生產的車款為一輛採用 Chronos Gray 車漆的 Audi Q3,搭載 Plug-in Hybrid 系統,將交付至德國市場。

現行 Q3 與 Q3 Sportback。

面對電動化轉型,Győr 廠區自 2020 年起亦開始生產用於 Audi 純電 e-tron 車系的電動馬達。作為 Volkswagen 集團旗下的重要電驅製造基地,該廠目前可年產逾百萬具電動系統。隨著集團推出 PPE 平臺戰略,未來該廠也預計將支援更多電動車型的關鍵組件生產。

Audi Q3 自 2011 年推出後即成為品牌在全球的銷售主力車型之一,特別在歐洲與中國市場具有穩定市佔。現行第 2 代車型自 2018 年問世,並提供多元動力選擇,包括 48V 輕油電與 plug-in hybrid 系統。

根據測試車來看,大改款 Q3 造型設計上師法全新 Q5 以及 Q6 e-tron 車系,車頭採用更為細長的 LED 頭燈,並採如 Q6 e-tron 的分離式設計,將晝行燈置於下氣壩上方。圖為 SQ6 e-tron。

隨著第 2 代 Q3 進入產品末期,Audi 已確認將於 2025 夏季推出全新大改款 Q3 車系,外界預期將基於 Volkswagen 集團 MQB Evo 平臺,並搭載最新一代數位座艙架構、動力總成(包含 48V 輕油電與 PHEV),甚至可能預告純電版本佈局方向。


[U-EV] Volvo EX30 正式於比利時量產,未來臺灣市場是否轉為歐洲供應值得關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6 16:00:00

發文

#620809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vo 宣布,旗下純電入門 SUV EX30 已於比利時根特(Ghent)工廠正式投入生產,成為品牌全球電動化戰略下的重要生產據點。這是繼中國張家口廠區首發生產後,EX30 在全球的第二條主要產線,也是首度在歐洲地區進行組裝生產,顯示出 Volvo 對於供應彈性與在地製造的高度重視。

根據原廠說法,EX30 在歐洲的熱銷促使品牌在 2023 年秋季拍板將其納入根特工廠生產計畫。原本需耗時近兩年的產線導入作業,在 Volvo 製造團隊的努力下壓縮至一年內完成,展現整體製造系統對新平臺導入的靈活性。

Volvo 宣布,旗下純電入門 SUV EX30 已於比利時根特(Ghent)工廠正式投入生產,成為品牌全球電動化戰略下的重要生產據點。
廣  告

比利時根特廠成為 EX30 歐洲主力供應基地

為支援 EX30 的投產,Volvo 在根特工廠投入約 2 億歐元資金,升級包括 600 部新機器人、電池模組與組裝產線、車門專用產線與電池廠房擴建,預計新增 350 個工作職缺,將總人力擴編至 6,600 名。EX30 Cross Country 版本也預計於年內加入該產線。

Volvo 製造與供應鏈負責人 Francesca Gamboni 表示:「將 EX30 帶入歐洲當地生產,是我們強化區域供應策略的重要一步。這不僅可縮短交期、減少物流碳排,也讓我們能更靈活因應市場變化並快速調整產量。」

Volvo 在根特工廠投入約 2 億歐元資金,升級包括 600 部新機器人、電池模組與組裝產線、車門專用產線與電池廠房擴建。

根特廠目前已是 Volvo 在歐洲最具產能規模的據點之一,與瑞典 Torslanda 廠共同承擔品牌於歐洲市場的電動車供應任務,未來總產能將涵蓋超過 10 款純電與油電車型。

臺灣市場導入與產地規劃動態

對於臺灣市場而言,目前導入的 EX30 為來自馬來西亞 CKD(組裝)產線的車型。該生產線為 Volvo 首度於中國以外地區投產 EX30,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初期僅提供「大電池雙馬達」高規格版本,後續才逐步導入「大電池單馬達」版本,也讓臺灣市場呈現分階段上市節奏。

目前尚未有明確資訊顯示臺灣市場是否會轉由比利時根特廠供應。未來是否改由歐洲製造版本引進,仍須觀察品牌全球產能調配與區域政策發展。

目前尚未有明確資訊顯示臺灣市場是否會轉由比利時根特廠供應。未來是否改由歐洲製造版本引進,仍須觀察品牌全球產能調配與區域政策發展。


車系高性能新成員加入,Mercedes-AMG EQE 53 SUV國內接單資訊曝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Benz 於 2022 年推出全新 EQE SUV 純電休旅車系,台灣賓士則選擇在 2023 年 7 月正式引進國內販售,首波導入 EQE 350 SUV 4Matic 以及 Mercedes-AMG EQE 43 SUV 4Matic 兩車型,接續在 2024 年 2 月新增入門 EQE 300 SUV 車型,299 萬元起的新車售價亦明顯降低車系入手門檻。

近期於銷售端傳出 EQE SUV 車系將追加全新的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車型,並已釋出相關的新車接單資訊。

近期於銷售端則傳出 EQE SUV 車系將加入新車型的相關資訊,據了解 EQE SUV 車系將追加全新的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車型,但其是否會取代 Mercedes-AMG EQE 43 SUV 4Matic 、 或是維持兩款 Mercedes-AMG 車型的銷售策略,目前則未有明確的相關資訊。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採雙永磁同步電動馬達 AMG Performance 4Matic 主動式四驅系統,可提供 625 匹綜效馬力及 96.9 公斤米綜效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可在 3.7 秒完成,

根據銷售端釋出的新車接單資訊顯示,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採用前後永磁同步電動馬達所組成的 AMG Performance 4Matic 主動式四輪驅動系統,具備 625 匹最大馬力及 96.9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7 秒即可完成,極速則採用電子限速在時速 220 公里。其搭載可用電池容量 90.5 kWh 電池組,依據 WLTP 測試規範具備 454 公里續航里程,並可對應 170 kW 最大 DC 快充功率。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搭載可用電池容量 90.5 kWh 電池組,WLTP 測試規範下擁有 454 公里續航。

在車型外觀重點配備部份,導入國內的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除了具備專屬 AMG 外觀套件外,並擁有 Mercedes-AMG 直瀑式水箱罩、多光束智慧型數位頭燈、21 吋 AMG 輕合金鋁圈,以及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AMG 高性能煞車系統-紅色煞車卡鉗、AMG 夜色套件、AMG 進階夜色套件以及聲學舒適套件。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外觀標配 AMG 外觀套件,並具備多光束智慧型數位頭燈、21 吋 AMG 鋁圈,以及全景式電動玻璃天窗、AMG 夜色套件、AMG 進階夜色套件等配備設定。

內裝部份除了同樣具備 AMG 內裝專屬套件外,另外也具備 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皮質內裝、中控台霧面灰色椴木飾板、AMG 高性能平底跑車方向盤附 AMG 方向盤操控按鈕、豪華型四區恆溫空調、主動環景式內裝照明、跑車型座椅、電動雙前座含記憶功能以及雙前座電熱椅配備設定。

內裝部份採用 Artico/Microcut 黑灰雙色皮質內裝、AMG 高性能平底跑車方向盤附 AMG 方向盤操控按鈕、豪華型四區恆溫空調、主動環景式內裝照明、MBUX Hyperscreen 超寬幅螢幕等設定。
廣  告

此外 Mercedes-AMG EQE 53 SUV 4Matic 亦將 MBUX 系統、MB 原廠導航、MBUX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MBUX Hyperscreen 超寬幅螢幕、無線智慧型手機整合系統、手機無線充電裝置、抬頭顯示器、Burmester 3D 環場音響系統 、進階娛樂套件、進階智慧駕駛輔助套件含主動側撞防護、智能停車輔助含 360 度環景攝影等,全數列為車型標配。


以限量40輛「Ultimate Edition」最終特式版畫下句點,Honda Civic Type R確認將退出歐洲市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於 2022 年 7 月正式亮相、代號 FL5 的 Honda 新世代 Civic Type R,雖然台灣本田並未導入販售,但現在也有國內貿易商少量來引進,同時價格也不低。在這代 Civic Type R 問世約 3 年的時間,近期原廠也宣布將在歐洲推出有著專屬識別的 Ultimate Edition 特式車型,並且限量 40 輛,其標示著 Civic Type R 將退出歐洲市場,告別歐洲的原因也就在環保法規,不免讓人惋惜。

Honda 新世代 Civic Type R 在問世約 3 年的時間後,近期原廠也宣布將在歐洲推出有著專屬識別的 Ultimate Edition 特式車型,並且限量 40 輛,其標示著 Civic Type R 將退出歐洲市場。

車內、外擁有專屬識別設計

新世代 Civic Type R 誕生之時便是鎖定最強前驅之名,並在 2023 年時挑戰紐柏林北環賽道,並取得了 7 分 44 秒 881 單圈佳績,搭載 2.0 升四缸 VETC 渦輪引擎、搭配 6 速手排之下,歐規車型官方動力數據為最大 329 匹 ( PS ) 馬力和 42.8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可在 5.4 秒內完成,極速可達時速 275 公里。

新世代 Civic Type R 搭載 2.0 升四缸 VETC 渦輪引擎、搭配 6 速手排之下,歐規車型官方動力數據為最大 329 匹 ( PS ) 馬力和 42.8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可在 5.4 秒內完成,極速可達時速 275 公里。

不過在這代 Civic Type R 問世之後,便有傳問這會是末代純然油產品,意味著下一代 Civic Type R 有可能就會搭配油電科技;同時在日本市場方面,雖然此前推出了 Racing Black Package 新車型,但好景不常目前又處於停止接單狀態,然而,現在更是確認了 Civic Type R 將會退出歐洲市場,原因也就在無法和當地嚴苛的環保法規。

日本市場方面,雖然此前推出了 Racing Black Package 新車型,但好景不常目前又處於停止接單狀態,然而,現在更是確認了 Civic Type R 將會退出歐洲市場,原因也就在無法和當地嚴苛的環保法規。
廣  告

在 Civic Type R 即將退出歐洲市場之際,原廠也推出了限量 40 輛的 Ultimate Edition 最終特式版車型,在車內、外都有著專屬識別設計。先從外觀來看,新車採用經典 Championship White 塗裝,並且在車頭引擎蓋上與車側都有紅色貼花,用標誌性的設計來相呼應,至於車頂是採用黑色配置,車身各處包含尾翼與門檻飾板等地方亦搭配碳纖維細節設計,車尾則有著「Ultimate Edition」銘牌。

從外觀來看,新車採用經典 Championship White 塗裝,並且在車頭引擎蓋上與車側都有紅色貼花,至於車頂是採用黑色配置,車身各處包含尾翼與門檻飾板等地方亦搭配碳纖維細節設計,車尾則有著「Ultimate Edition」銘牌。

車內部分,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延續碳纖維設計風格,中控臺使用碳纖面板,並透過燈光來強化內裝元素,打開車門後有著 Civic Type R 字樣的照明燈,更彰顯這輛最終特式版的獨特。此外,這限量 40 輛的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都有專屬的鑰匙禮盒,有著編號 1 號~40 號,象徵著終特式版的意義與紀念性。

車門門檻亦有纖維細節設計細節,開車門後有著 Civic Type R 字樣的照明燈,更彰顯這輛最終特式版的獨特。
這限量 40 輛的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都有專屬的鑰匙禮盒,有著編號 1 號~40 號,象徵著終特式版的意義與紀念性。

Honda 歐洲戰略與產品部門主管 Hannah Swift 表示:「當我們與 Honda 在歐洲汽車陣容中的真正傳奇告別時,我們認為以這款特別版車型為 Civic Type R 帶來最終的告別,讓顧客能夠一同慶祝它的傳奇,是最合適的方式。產業正在變化,而我們的產品陣容也必須依據歐洲法規演進。然而,Type R 一直都是 Honda 對駕駛激情最極致的詮釋,我們期待在接下來的數週與數月中,共同慶祝它的歷史與傳承。」


確認對後續國內供應會有所影響,Suzuki Swift日本產線暫時停止生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於 2023 年首度登場的第 4 代 Swift,國內部分 Taiwan Suzuki 於 2024 年 7 月正式引進,採單一車型售價 73 萬元的設定,新車導入全速域 ACC 和 LKA 車道維持輔助等功能,動力部分搭載三缸輕油電配置,具備 24.5km/L 的油耗數字。

作為 Suzuki 在國內相當重要的產品,Swift 是採日本原裝進口方式引進,不過先前日本原廠卻宣布,Suzuki 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 的訊息,據外媒表示,這是可能是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有關。據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表示,現階段 Swift 交車上並沒有問題,不過確認對後續的供貨會有影響。

先前日本原廠宣布 Suzuki 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 的訊息;據外媒表示,這是可能是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有關。據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表示,現階段 Swift 交車上並沒有問題,不過確認對後續的供貨會有影響。

Suzuki 日本原廠在 5 月中下旬時就曾表示,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但並不包括 Swift Sport,而暫時停產的原因 Suzuki 僅說到是因為零部件短缺;而在近期 Suzuki 再度宣布,Swift 於 6/9~6/12 將會停止生產,而在 6/13 會進行部份生產,並在 6/16 後才會開始正常的全面運作生產;原廠提到,因先前持續的零件供應不足,曾一度暫停 Swift 的生產,不過,隨著零件供應已有穩定,因此預定該時程生產規劃。

近期 Suzuki 宣布 Swift 於 6/9~6/12 將會停止生產,而在 6/13 會進行部份生產,並在 6/16 後才會開始正常的全面運作生產,原廠提到,因先前持續的零件供應不足,曾一度暫停 Swift 的生產,不過,隨著零件供應已有穩定,因此預定該時程生產規劃。

Suzuki 並未明確指出是哪部分的零件短缺,但據外媒的轉述報導,此次生產線的調整是可能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的管理措施有關,主因也就是在中國對美國反制關稅加徵的策略,因而對稀土有著更嚴格的出口許可與配額。稀土對於車輛的重要性就在於馬達、混合系統動力與電子元件等地方,因此在中國對稀土的供應有更加嚴苛規範下,也影響到這波 Swift 在日本的生產,同時也會波及到國內未來 Swift 的供貨。

Suzuki 並未明確指出是哪部分的零件短缺,但據外媒的轉述報導,此次生產線的調整是可能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的管理措施有關,主因也就是在中國對美國反制關稅加徵的策略,因而對稀土有著更嚴格的出口許可與配額。
廣  告

經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得知現在 Swift 的交車並沒有問題,不過也確認未來 Swift 的供貨的確會有所影響。Swift 對目前國內 Suzuki 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每個月都能有著穩定的銷量,輕巧身軀、親民售價、豐富的主動安全配備,好入手、高實用性也讓 Swift 成為許多年輕族群的選擇。

經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得知現在 Swift 的交車並沒有問題,不過也確認未來 Swift 的供貨的確會有所影響。

確認對後續國內供應會有所影響,Suzuki Swift日本產線暫時停止生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6 00:00:00

發文

#620808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於 2023 年首度登場的第 4 代 Swift,國內部分 Taiwan Suzuki 於 2024 年 7 月正式引進,採單一車型售價 73 萬元的設定,新車導入全速域 ACC 和 LKA 車道維持輔助等功能,動力部分搭載三缸輕油電配置,具備 24.5km/L 的油耗數字。

作為 Suzuki 在國內相當重要的產品,Swift 是採日本原裝進口方式引進,不過先前日本原廠卻宣布,Suzuki 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 的訊息,據外媒表示,這是可能是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有關。據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表示,現階段 Swift 交車上並沒有問題,不過確認對後續的供貨會有影響。

先前日本原廠宣布 Suzuki 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 的訊息;據外媒表示,這是可能是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理措施有關。據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表示,現階段 Swift 交車上並沒有問題,不過確認對後續的供貨會有影響。

Suzuki 日本原廠在 5 月中下旬時就曾表示,相良汽車工廠會暫時停止生產 Swift,但並不包括 Swift Sport,而暫時停產的原因 Suzuki 僅說到是因為零部件短缺;而在近期 Suzuki 再度宣布,Swift 於 6/9~6/12 將會停止生產,而在 6/13 會進行部份生產,並在 6/16 後才會開始正常的全面運作生產;原廠提到,因先前持續的零件供應不足,曾一度暫停 Swift 的生產,不過,隨著零件供應已有穩定,因此預定該時程生產規劃。

近期 Suzuki 宣布 Swift 於 6/9~6/12 將會停止生產,而在 6/13 會進行部份生產,並在 6/16 後才會開始正常的全面運作生產,原廠提到,因先前持續的零件供應不足,曾一度暫停 Swift 的生產,不過,隨著零件供應已有穩定,因此預定該時程生產規劃。

Suzuki 並未明確指出是哪部分的零件短缺,但據外媒的轉述報導,此次生產線的調整是可能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的管理措施有關,主因也就是在中國對美國反制關稅加徵的策略,因而對稀土有著更嚴格的出口許可與配額。稀土對於車輛的重要性就在於馬達、混合系統動力與電子元件等地方,因此在中國對稀土的供應有更加嚴苛規範下,也影響到這波 Swift 在日本的生產,同時也會波及到國內未來 Swift 的供貨。

Suzuki 並未明確指出是哪部分的零件短缺,但據外媒的轉述報導,此次生產線的調整是可能與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的管理措施有關,主因也就是在中國對美國反制關稅加徵的策略,因而對稀土有著更嚴格的出口許可與配額。
廣  告

經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得知現在 Swift 的交車並沒有問題,不過也確認未來 Swift 的供貨的確會有所影響。Swift 對目前國內 Suzuki 的重要性無庸置疑,每個月都能有著穩定的銷量,輕巧身軀、親民售價、豐富的主動安全配備,好入手、高實用性也讓 Swift 成為許多年輕族群的選擇。

經 U-CAR 詢問 Taiwan Suzuki 後得知現在 Swift 的交車並沒有問題,不過也確認未來 Swift 的供貨的確會有所影響。

斥資330億美金反向併購豐田自動織機、集團將大規模重組,Toyota汽車欲將豐田織機私有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汽車集團日前宣布,將斥資 330 億美金收購供應旗下車款零組件生產的豐田自動織機(Toyota Industries)全數流通股,並成立控股公司出面收購,讓豐田自動織機從股票公開市場下市轉為私有化。

這也代表著豐田集團內部將大規模改組,因為過去豐田織機算是豐田汽車的源頭企業,豐田織機擁有豐田集團旗下包含豐田汽車、Denso、Aisin、豐田通商等公司的持股。此次反向併購豐田織機後,可望消除豐田集團內部各公司間的互相持股,而且此次出面收購的控股公司主要由會長豐田章男出資,展現豐田家族對集團的控制力可望進一步增強。

Toyota 汽車集團日前宣布,將斥資 330 億美金收購供應旗下車款零組件生產的豐田自動織機,讓豐田自動織機從股票公開市場下市轉為私有化。而且此次出面收購的控股公司主要由會長豐田章男出資,展現豐田家族對集團的控制力可望進一步增強。

豐田自動織機公司,最早是由豐田集團創始人豐田佐吉在 1926 年創立,其子為豐田汽車的創立者豐田喜一郎。當時豐田自動織機公司主要從事豐田佐吉發明之自動織機的製造與銷售,後來更跨足製鋼、機械與汽車等領域,其子豐田喜一郎朝向汽車工業發展邁進之下,遂在 1937 年將內部的汽車部門拆分、另外成立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

豐田自動織機公司,最早是由豐田集團創始人豐田佐吉在 1926 年創立,當時豐田自動織機公司主要從事豐田佐吉發明之自動織機的製造與銷售,後來更跨足製鋼、機械與汽車等領域。在 1937 年將內部的汽車部門拆分、另外成立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

而現今的豐田自動織機公司(Toyota Industries),其主要的業務為生產堆高機,並且協力生產 Toyota 汽車 SUV 車款的車身。從財務角度來看,豐田織機目前也持股 Toyota 豐田汽車 9.14%,還持有豐田汽車旗下零件供應鏈 Aisin 愛信精機、Denso 電裝,以及豐田通商(Toyota Tsusho)等公司的股份,豐田汽車則持有豐田織機 24%股份,呈現與集團其他公司交叉持股的現況。

現今的豐田自動織機公司(Toyota Industries),其主要的業務為生產堆高機,並且協力生產 Toyota 汽車 SUV 車款的車身、引擎、變速箱等零件。

不過此次豐田汽車集團將反向收購源頭公司豐田自動織機,分別主要由豐田汽車出資無投票權優先股 7,000 億日圓;還有同樣由豐田章男擔任會長的非上市公司豐田不動產出資普通股 1,800 億日圓;以及豐田章男個人出資 10 億日圓,並向三菱 UFJ 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總計斥資 4.7 兆日圓、約 330 億美金,成立 SPC 特殊目的控股公司來全數收購豐田自動織機,並讓豐田自動織機私有化、從公開的股票市場下市。

此次豐田汽車集團將反向收購源頭公司豐田自動織機,成立 SPC 特殊目的控股公司來執行收購,讓豐田自動織機私有化、從公開的股票市場下市。

豐田自動織機指出,其董事會在 6 月 3 日已決定接受以豐田汽車陣營提出的收購案,該 SPC 控股公司將在 12 月中旬實施公開收購要約(TOB),讓豐田織機的股票私有化。而且該收購完成後,包含豐田汽車、Aisin 愛信精機、Denso 電裝,以及豐田通商(Toyota Tsusho)都會出售所持有的豐田自動織機股份,並回購由其持有的各自股份。

廣  告

根據集團的公開新聞稿指出,此次收購將讓豐田集團進一步朝向移動出行公司邁進,並專注於人員、貨物、能源的流動,有助於整合自動化物流技術與未來移動服務,而豐田自動織機未來將持續將專注於貨物運輸。不過外界也認為豐田汽車集團會長豐田章男在此次收購扮演的腳色著墨甚深,也顯示豐田創始家族對集團的控制力道將進一步增強。

圖為 Toyota 集團會長豐田章男。

德國現場直擊! Continental馬牌輪胎UltraContact UX7全球首演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於德國漢諾威發表最新世代 SUV 輪胎「UltraContact UX7」,尺寸規劃 16 吋至 22 吋,接替原有的 UC6 SUV 產品系列,主打安全、舒適、操控、均衡等特色,適合一般主流 SUV、進口 SUV、豪華級距 SUV 等車型安裝,如 Honda CR-V、Toyota RAV4、Corolla Cross、Hyundai Tucson、Volkswagen Tiguan、Mercedes-Benz GLC 等車型。另外針對電動車級距,UltraContact UX7 也有推出 EV 專用胎款。

本次的發表會,U-CAR 亦受邀前往現場採訪,並前進 ADAC、Contidorm 等專業試車場進行體驗,之後將會有詳細的採訪報導,敬請期待。

廣  告

UltraContact UX7 採用 Robust 360°強化胎體設計與 X-Force Macroblocks 胎塊技術,可大幅增加輪胎的持久耐用性,特別是 SUV 車款可能有載重、砂石路面、產業道路等行駛需求,強化過後的胎體結構能減低輪胎的不預期損傷。

UX7 另外還採用鑽石膠料配方,透過新的科技,優化橡膠內的聚合物鏈結構,從而強化胎面的耐磨性能,確保車輛在行駛時,即使遭遇外力衝擊或異物、擁有更佳的回復能力,並且降低偏磨耗的發生、延長輪胎使用壽命。


國內媒體傳BYD比亞迪/Denza騰勢將以第三地生產形式導入臺灣?發展署回應與法規走向成關注焦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比亞迪以價格戰、拓展海外市場等策略積極佈局,更準備將下一個目標瞄準臺灣,透過泰國生產、進口等方式,導入旗下高階電動車品牌 Denza 騰勢。國內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傳出回應,該品牌及車款導入計畫,可能構成違規轉運 (洗產地),並將採取 4 項作法對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比亞迪以價格戰、拓展海外市場等策略積極佈局,更準備將下一個目標瞄準臺灣。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品牌 BYD 將透過泰國生產、進口等方式,導入旗下高階電動車品牌 Denza 騰勢。國內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傳出回應,該品牌及車款導入計畫,可能構成違規轉運 (洗產地),並將採取 4 項作法對應。

臺灣成為 BYD 下個目標市場?傳接洽太古汽車集團切入市場

BYD 比亞迪以佈局全球市場作為戰略計劃,陸續將旗下車款導入歐洲、日本等市場,臺灣是否成為品牌佈局的下ㄧ個目標市場?在法規及發展層面仍存在變數。據市場揭露訊息指出,BYD 比亞迪集團曾接洽深耕臺灣市場的太古汽車集團 (Taikoo Motor Group),屬意招募經銷商,並導入 Denza 騰勢品牌車款,透過泰國進口等方式切入市場。

BYD 比亞迪以佈局全球市場作為戰略計劃,陸續將旗下車款導入歐洲、日本等市場,臺灣是否成為品牌佈局的下ㄧ個目標市場?
據市場揭露訊息指出,BYD 比亞迪集團曾接洽深耕臺灣市場的太古汽車集團 (Taikoo Motor Group),屬意招募經銷商,並導入 Denza 騰勢品牌車款,透過泰國進口等方式切入市場。

Denza 騰勢由比亞迪與賓士集團合資成立,2024 年成為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Denza 騰勢品牌全名為「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於 2010 年由 BYD 比亞迪以攜手 Mercedes-Benz 集團合資成立,旗下車款鎖定高階電動車級距,Denza 騰勢於 2021 年歷經股權轉讓協議,由 BYD 比亞迪持有 90%,Mercedes-Benz 集團持股比例則下降至 10%,2024 年 BYD 比亞迪再收購原 Mercedes-Benz 集團持有的 Denza 騰勢 10%股權,後續 Denza 騰勢品牌轉為 BYD 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Denza 騰勢品牌全名為「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於 2010 年由 BYD 比亞迪以攜手 Mercedes-Benz 集團合資成立,旗下車款鎖定高階電動車級距。
2024 年 BYD 比亞迪再收購原 Mercedes-Benz 集團持有的 Denza 騰勢 10%股權,後續 Denza 騰勢品牌轉為 BYD 比亞迪全資子公司。

整車進口與自製率議題延伸,BYD 旗下品牌改由第三地生產導入?

現階段國內法規中,限制中國製「整車」進口臺灣,針對中國零組件來臺組裝成車,也透過 2024 年修訂的新制,增加國產化比率,並加重至最高 35%,也就是消費者關注、部分車廠及車款受影響的「自製率」議題。因此 BYD 比亞迪、Denza 騰勢未來是否有可能透過第三地生產方式導入臺灣?也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現階段國內法規中,限制中國製「整車」進口臺灣,針對中國零組件來臺組裝成車,也透過 2024 年修訂的新制,增加國產化比率,並加重至最高 35%,也就是消費者關注、部分車廠及車款受影響的「自製率」議題。
BYD 比亞迪、Denza 騰勢未來是否有可能透過第三地生產方式導入臺灣?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傳出產發署回應 BYD 導入議題,涉及違規轉運提 4 項做法因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針對「BYD 比亞迪」可能導入臺灣議題進行回應,雖然傳出的導入計畫,將由泰國整車輸出,並非中國生產整車導入,但是若 BYD 比亞迪涉及違規轉運 (洗產地),將採取 4 項做法因應。

國內部分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針對「BYD 比亞迪」可能導入臺灣議題進行回應,若 BYD 比亞迪涉及違規轉運 (洗產地),將採取 4 項做法因應。
廣  告

若導入車款需取得車型合格證明書,因應做法含停止輸出入貨品

若 BYD 比亞迪旗下車款欲導入臺灣,整車進入前,車輛將需符合交通部「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規定,並取得交通部核發的車型合格證明書,但傳出現階段 BYD 比亞迪仍未取得車型合格證明書,因此無法在臺灣進行銷售。至於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提到的,將採取的 4 項做法因應中,則包含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等,違規者最高罰 300 萬元,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

若 BYD 比亞迪旗下車款欲導入臺灣,整車進入前,車輛將需符合交通部「車輛型式安全審驗管理辦法」規定,並取得交通部核發的車型合格證明書。
國內媒體指出,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提到的,將採取的 4 項做法因應中,則包含監測進口量、從嚴處罰等,違規者最高罰 300 萬元,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

多元品牌導入與否,以及法規議題受市場高度關注

受到國際情勢、關稅等議題影響,牽動部分車廠、品牌,甚至是全球車市的銷售及發展,而國內法規針對整車導入、產地及自製率的對應方向,也成為產業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經 U-CAR 詢問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截稿前尚未針對相關內容正面回應 ; 至於未來法規是否調整因應,甚至多元化汽車品牌能否導入,甚至在臺灣市場販售?相關議題 U-CAR 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受到國際情勢、關稅等議題影響,牽動部分車廠、品牌,甚至是全球車市的銷售及發展,而國內法規針對整車導入、產地及自製率的對應方向,也成為產業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經 U-CAR 詢問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截稿前尚未針對相關內容正面回應 ; 至於未來法規是否調整因應,甚至多元化汽車品牌能否導入臺灣?相關議題 U-CAR 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不只是數字增加,更多科技提升細膩─Volkswagen Tigua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針對新世代 Volkswagen Tiguan 的國內上市,台灣福斯汽車已經先行「暖場」許久,包含了車主活動的搶先展出、於經銷商大會亮相等,而在 6 月 12 號上市前一周,台灣福斯汽車先行舉辦了新世代 Tiguan 媒體試駕活動,提供試駕的則是新世代頂規車型 Tigua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對比原先國內販售的 2 代小改款 Tiguan,應當有不少人會好奇 430 TSI 這個動力型號,因為原先世代頂規車型乃是 380 TSI;其實 430 TSI 就是取代原先 380 TSI 的車型版本,順應著馬力與扭力數據的提升,車型名稱的數字也跟著「放大」了。然而,試駕這輛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會發現,並不單純的只是動力數據提升,在配備與產品設定上都展現更為豐富、更加細膩與科技的魅力。

預計在 6 月 12 日於國內正式發表的 3 代 Tiguan,國內市場預計會有 3 種動力、4 車型編成,而搶先在上市前舉辦的媒體試駕活動,台灣福斯汽車清一色提供頂規的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試駕。

新世代 Tiguan 有哪些選擇?280、330 還有 430,獨立後的 7 座再等等

Volkswagen 在 2023 年第三季末時,就已經先行發表了第 3 代 Tiguan,這款中型 SUV 級距重要戰力不但迎來新世代,同時也做出了不少設定變化,目前國內持續販售的 Tiguan Allspace,也就是 Tiguan7 座版本在新世代中與 Tiguan 正式分家,後續將會由原廠於 2024 下半年發表的 Tayron 車系取代,國內市場則應當會是在 2026 年時導入。

針對 Tiguan 的國內上市,台灣福斯汽車先前就已經陸續在經銷商大會等場合,先行展出預告其登場。

在產品新世代的設計、配置等規劃上,毫無意外的當然是採用當代家族風格,或許可以這樣說,當前 Volkswagen 麾下新產品,都延續了純電產品 ID.系列登場後的風格元素,並且在配備上也隨之更趨完整豐富,這一點從中文智慧語音助理、中央數位控旋鈕、MIB4 世代的車載資訊娛樂系統、以及安全輔助系統配置,同樣也不難理解。

Volkswagen 麾下新產品,都延續了純電產品 ID.系列登場後的風格元素,新世代 Tiguan 外觀造型可以看到包含銳利化的燈組樣式,以及沒有往昔水箱護罩的設計等。

在試駕活動前的產品解報中,台灣福斯汽車產品人員先行透露了 3 代 Tiguan 導入車型選擇,總計會推出 280、330 以及 430 等 3 種動力型式、共計 4 車型的編成規劃,從入門到頂規車型依序為 280 eTSI Elegance、280 eTSI Elegance Premium、330 TSI Elegance Premium 以及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雖然詳盡的編成設定與價格在試駕時尚未透露,但據悉台灣福斯汽車銷售主力設定為 Elegance Premium 車型。

3 代 Tiguan 車身尺碼,分別為車長 4,539mm、車寬 1,842mm、車高 1,658mm (330 與 430 車高為 1,656mm),軸距落在 2,677mm (330 與 430 為 2,680mm),相比前代長度與軸距都有所提升。

當代家族設計語彙的貫穿內外

順應車壇電動車所引起的潮流,傳統車廠在多數新產品設計都將水箱護罩取消,或者是水箱護罩不再越來越碩大,相應的是保桿與氣壩造型鮮明,兼顧了新穎設計風格以及通風散熱需求;兩側狹長頭燈組加上貫穿式 LED 燈條,搭配豐富層次勾勒,車尾採用 LED 3D 幾何序列式動態尾燈,並且一樣有著貫穿式 LED 燈條組合,賦予不容錯過的當代家族風貌辨別,也展現這款德系中型 SUV 視覺魅力。

在 Tiguan 高規車型上,台灣福斯汽車為其導入了 IQ.Light HD Matrix 頭燈組,擁有更強悍的功能與實用性。
車尾採用 LED 3D 幾何序列式動態尾燈,並且一樣有著貫穿式 LED 燈條組合。

原廠資訊顯示 3 代 Tiguan 擁有較前代更出色的風阻成績,其 Cd 值為 0.28,相比 2 代 Tiguan 的 0.32、初代 Tiguan 的 0.37,新世代有了長足進步之外,低風阻也意味著對效能表現的助益,而這在外觀上也能看出些許端倪,包含保桿兩側的側導流孔、車頂架低風阻設計、底盤底板擾流優化、車尾折角線條也具備導流設計,就連輪圈造型同樣也將風阻效益考量進去。

3 代 Tiguan 擁有較前代更出色的風阻成績,其 Cd 值為 0.28,相比 2 代 Tiguan 的 0.32、初代 Tiguan 的 0.37,新世代有了長足進步,這歸功於儒車頂行李架設計、氣壩兩側氣孔、甚至於鋁圈也都有著降低風阻的功能。

除了外觀空力套件與為求低風阻所帶來的設計,車頭氣壩內還配置了主動式水箱散熱調節器,為了就是能夠擁有更出色效能的呈現;而提到保桿與氣壩,就要來了解一下試駕這輛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氣壩樣式有著 R-Line 專屬的高光哲格柵樣式,車尾保桿下緣同樣也是高光澤運動化套件,這一點與車系其他成員的車身同色保桿搭配鍍鉻橫條,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

從上圖兩張原廠照片可以看到,氣壩造型在上圖 R-Line 車型上乃是菱格紋樣式,而下圖的 Elegance 車型則是鍍鉻橫條設計。

坦白說,如果從車頭或者車尾看上去,第一眼覺得新世代 Tiguan 擁有頗苗條的身形,甚至有一種這是中小型休旅戰力的錯覺,實際上 3 代 Tiguan 的車身尺碼,分別為車長 4,539mm、車寬 1,842mm、車高 1,658mm (330 與 430 車高為 1,656mm),軸距則落在 2,677mm (330 與 430 為 2,680mm),相比前代長度與軸距都有所提升,只是運動化粧點讓其擁有更俐落的體態展現。

從後座往兩側車窗看過去,會發現車窗下角分別有著老虎、以及鬃蜥的圖樣,這也是 Tiguan 車型名稱的由來,也就是老虎的 Tiger、鬃蜥的 Iguana 組合而成。
Tiguan 駕駛座艙同樣也是當代家族風格呈現,10.25 吋數位儀表,以及 15 吋的中控螢幕,車載資訊娛樂系統乃是 MIB4 版本。

進入到駕駛座艙後會感覺到濃厚的熟悉感,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還是因為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已經於國內上市,再加上小改款 Golf,因此對於 10.25 吋數位儀表、搭載 MIB4 世代車載資訊娛樂系統的 15 吋觸控式中控螢幕、雙前座手機無線充電、中文智慧語音助理,還有與 ID.家族相同、位於方向機柱上的排檔系統等,同樣也都是家族化的勾勒成果。

與先前已經國內上市的小改款 Golf、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一樣,3 代 Tiguan 一樣支援有中文智慧語音助理服務,雖然不是線上或人工智慧版本,但還是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性。

科技含量的豐富性,中央數位控制旋鈕與 HD Matrix 頭燈

前面有提到過,進入 3 代 Tiguan 駕駛座艙時有種熟悉感,甚至張口就來「你好、福斯」,設定導航、調整空調溫度與風量、駕駛模式切換、車室氛圍燈燈色變換等,然而還是有不少新鮮亮點的,先來說說車室氛圍燈,透過車室氛圍燈或是 LED 燈條來顯示一些「資訊」,這點在集團的 ID.或電動產品上已經見過,但當鎖上車門有著紅色氛圍燈提示,車門解鎖時綠色呈現,雖然不是高科技但卻增色不少。

車室氛圍燈雖然並非高科技的呈現,但卻是提升質感的重要設定,除了駕駛人能依照喜好選擇、也可以藉由語音助理還調整之外,在啟閉車門時也會以不同顏色來做出區隔與提醒駕駛人。

在中央鞍座上有一顆中央數位控制旋鈕,可以說是音量、氣氛燈以及駕駛模式的快捷按鈕,因為所有的功能其實透過語音助理以及中控螢幕都能調整,而具備旋鈕與觸控選擇功能的中央數位控制旋鈕,更多的應該是快捷功能,以及提升數位科技質感,在操作使用上增添不少樂趣。

中央數位控制旋鈕能控制音量、氣氛燈以及駕駛模式,雖然同樣也能藉由中控螢幕進行選擇,但這顆旋鈕更像是快捷按鈕,同時也多少是展現科技的一環。

最要說科技配備的高度與豐富性,應當要屬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的 IQ.Light 頭燈組了,因為其標配的乃是 HD Matrix 頭燈,相比 LED Matrix 版本更上層樓,外觀看過去似乎與一般版本的 LED Plus 燈組相仿,但 HD Matrix 頭燈組的功能性表現,因應各種不同駕駛環境能夠有最適切的照明模式,這也讓人感受到原廠在 Tiguan 這款市場重要戰力上,導入了更多新穎科技的氣度。

廣  告

話說,增添諸多新穎科技配備的新世代 Tiguan,最重要的基本盤面並未因此忘卻,也就是休旅車最重要的空間表現與運用,根據資料顯示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652 公升,相比前代版本增加了 37 公升,車尾廂一側設計有掛勾,底板下方也有一個不小的容積空間運用;在運用便利性上則是後排座椅除翻摺傾倒功能之外,也能夠前後滑移來增加實用與靈活。

3 代 Tiguan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652 公升,相比前代版本增加了 37 公升,後排座椅不僅能翻摺傾倒,還支援能夠前後滑移提升空間運用便利性。

從 245 匹提升到 265 匹,380 變成 430

3 代 Tiguan 乃是以 MQB evo 模組化平臺所打造,入門 280 動力車型乃是 eTSI 動力架構,也就是 1.5 升渦輪引擎搭配 48V 輕油電科技,330 則是 2.0 TSI 動力單元,此次試駕的 430 TSI 則與原先 380 TSI 相同,2.0 升渦輪引擎的配置,但馬力與扭力相比原先 380 提升不少,最大馬力從原先 245 匹提升到 265 匹 (ps),扭力數字也從原先 37.7 公斤米拉抬到 40.8 公斤米,全車系皆為 7 速 DSG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

430 TSI 就是取代原先 380 TSI 的車型版本,其動力數據從原先 245 匹提升到 265 匹 (ps),扭力數字也從原先 37.7 公斤米拉抬到 40.8 公斤米。

首波新世代 Tiguan 的導入規劃中,280 eTSI 動力車型都是前輪驅動設定,330 TSI 與試駕的這輛 430 TSI 則標配了 4 Motion Active Control 主動式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扭力的輸出相當厚實,試駕之初起步稍微比較「衝一點」,隨著右腳油門踏板的使用更加柔順些許,整體順暢且細膩的行車品質就會更顯出色。

Tigua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標配的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透過電子雙閥門自動調整阻尼,實現了更優異的車身動態穩定性。

Volkswagen 在底盤調校設定上,一向給人偏於輕快且扎實的調性,在彎道中或許不到精準俐落的等級,但也不會拖泥帶水的讓人躊躇,如此調性在一輛中型 SUV 上相當合宜,是一種適合些許熱血、滿足家庭使用、給予駕駛人堅實信心的組合。

Volkswagen 在許多新世代產品上,都採用了與 ID.家族相同的排檔系統,位於方向機柱上的排檔系統往前轉是 D 檔,倒車則是往後轉進入 R 檔。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標配的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則是讓整體行車品質更上層樓,透過電子雙閥門自動調整阻尼,實現了更優異的車身動態穩定性,在試駕途中遭遇坑洞與突起,清楚可以感受到系統快速抑制彈跳,賦予車內乘員細膩的行車品質與時光,甚至在山區道路行進時,有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這不但是底盤表現的出色,車室內靜肅工程一樣功不可沒。

在 DCC Pro 的加持下,Tiguan 430 TSI R-Line 的穩定性相當出色,面臨側傾、道路起伏等都能有效抑制多餘作動,賦予車內乘員細膩的行車品質。

切換到運動駕駛模式時,明顯能感受到換檔邏輯的不同,輕含油門狀態下,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引擎轉速持續拉抬至 4,000 轉,賦予更多力量的延展,搭配換檔撥片使用能帶出更多駕駛樂趣,在山區道路馳騁於彎道中,維持引擎轉數帶來力量延展,出色的驅動並輕快地進出彎道,搭配了 DCC Pro 的 Tiguan 確實兼顧了樂趣與舒適。

Tiguan 車系在 430 TSI、330 TSI 動力車型上,標配了 4 Motion Active Control 主動式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280 eTSI 車型則是採前驅設定。

整體表現來說,新世代 Tiguan 對比前一世代,無論是底盤設定、科技配備、舒適便利性配備、安全防護與駕駛輔助配備等都有所進步與提升,這是新世代理所當然的進展,整體表現給予駕駛人更添細膩質感,這一點在行車品質上明顯展露。

在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上,新世代不但新增多項輔助與防護功能,原先即配置的自動停車、Front Assist 等功能也同樣進行升級。

在 ADAS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的增添與進化,同樣也是更加細膩的展現,在新世代 Tiguan 上增加了 Exit Warning 離車安全警示系統、Driver Attention Monitor 駕駛注意力警示系統、Travel Assist 2.0 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功能、Anti-theft 防盜警示系統;就連自動停車功能也升級為 Park Assist Plus 進階式版本,系統會直接控制油門與煞車、自動開啟方向燈,在諸多細節處展現出科技魅力與細膩質地。


[直購直測]當3排座成為必須,電動車的首選─Kia EV9 GT-Line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8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年的夏天,我有機會在 3 輛公務車之間選擇。毫不猶豫,我選了 Kia EV9 GT-Line。

這不代表另外 2 輛車的產品力不好,為避免誤解,在講 EV9 之前,就先來聊聊我捨棄了什麼。

選擇一:Mercedes-Benz EQE SUV

當時的第 1 個選擇是 Mercedes-Benz EQE SUV。

當時所購入的 EQE SUV 是 350 4Matic 的版本,配備豪華、質感細膩,標配有 Burmester 3D 音響。我們還選配了後軸轉向套件、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與隔音隔熱玻離還有降噪舒適套件,坐在車子裡面就只是舒適。尤其是 Mercedes-Benz 長年來在調校上的獨到之處,讓乘客不易暈車,對於特易暈車的太座,有絕對的加分。

對嗅覺極為敏感的我,Energizing 空氣淨化系統讓常常需要進出內湖的我,不用受到污水處理廠刺鼻氣味的侵擾。再加上 Mercedes-Benz 在臺灣的高品牌地位,開著三星廠徽,心中的虛榮不用贅言。

選擇 2:Hyundai Ioniq 5 N

另一個選擇,則是 Hyundai Ioniq 5N。

Ioniq 5 車系一直是我在電動車市場的最愛,在之前連續 2 輛 Ioniq 5 的公務車 EV 500 Performance 與 EV 600,就是最好的證明。硬派的外型、寬敞無比的車室空間,而 800V 超高速充電的效率,是我南來北往最好的交通工具,更是彰顯 U-POWER 充電性能的絕佳代表。而在擁有前述所有的優點之外,再加上 650 匹的馬力、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 3.4 秒的加速、Hyundai N 獨特的性能派調校、電子限滑差速器、桶型座椅、聲浪系統,對於從小就愛開車、愛跑山的小亮而言,真是吸引力無窮的一輛車。

然而,雖然有三星廠徽的尊榮感與強大性能與駕駛樂趣的吸引力當前,我還是二話不說,選擇了 EV9。

EV9 方正威武的造型,帶來寬大的車室空間,也頗合小亮的喜好。

原因無他,因為 3 排座椅變成小亮的必須,而 EV9 是市場上 3 排座椅車款的首選。

上有老,下有小,3 排座成了 6 年級的人生選擇

小亮是 65 年出生,時下常稱我們這個世代的人為 6 年級。踏入社會後,有許多人與小亮一樣成家、有了小孩,開著一般的乘用車,過著小家庭的生活。而當有需要進行家族活動,也常就是讓父母再開 1 輛車,交通不成問題。

隨著小孩的成長,進入了小大人的階段,原本的中型轎車也可能不夠用,市場上有了中型 SUV 甚至中大型 SUV 可供選擇,小家庭的出遊不成問題。但漸漸的,我們的父母也來到 70 歲,體力視力與反應的衰退,漸漸的,在不知不覺之中,父母減少了開車的頻率,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就不再開車。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成為家中駕車的主力,又希望讓一家老小都能坐得舒服,比 5+2 還要大的完整 3 排座椅,就成為上有老下有小的 6 年級生必須考量的新選擇。

很幸運,當我有這樣需求的時候,EV9 就來到我的面前,自然,它就成了我的首選。

當小孩長大變成小大人,又要再載著長輩出行,三排空間寬敞的 EV9 就成了首選。

完成 3 排座的空間與 1780mm 的車高,在都會區使用無障礙

其實,當時的市場上,除了 EV9 之外,還有另一款完整 3 排座椅的電動車,就是 Volkswagen 的 ID. Buzz 長軸版。只是我們當年搶先購入了平行輸入的短軸版,1,938mm 的車高,常常超過地下停車場的限高,對於在都會區的日常使用,造成極大的困擾。

與 ID. Buzz 不同,EV9 即便 GT-Line 安裝有車頂行李架與鯊魚鰭式天線,車高仍僅有 1,780mm,因此在臺北市區穿梭,在市區仍有大量 1.9 米甚至 1.8 米限高的地下停車場可以輕鬆進入,不構成問題,滿足日常使用的需要。

雖然車高較 ID. Buzz 來得低,但是 EV9 的車室空間表現一點不遜色於 ID. Buzz。長達 3,100mm 的軸距,加上 1,980mm 的車寬,讓 EV9 的 3 排座椅,都能舒適地讓成人搭乘,不像 5+2 車型後 2 排的乘員必須彼此遷就,3 排員都可以舒適地乘坐,即便較長的旅程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在絕對優勢的空間下,EV9 又將舒適型的設備選好選滿。我們的 EV9 GT-Line 選配了 Ottoman 的第 2 排座椅,3 排座椅都是電動調整座椅,乘員都可以精確調整到最適合的角度,加上全皮質座椅棕黑雙色包覆,視覺與質感絕佳。前 2 排座椅,除了具有 Ottoman 的腿靠,為全身帶來舒適的支撐外,還均有座椅冷暖通風的功能,不論夏天或是冬天,都能有良好舒適的乘坐旅程。

Ottoman 座椅的支撐效果絕佳。
前座與第 2 排座椅都有通風與加熱功能,對於夏天乘坐與寒流來襲時的上車,都能確保舒適。

EV9 GT-Line 還有前電動天窗與後座玻璃車頂,在闔家出遊時,讓陽光自然地灑入,車室的開闊感頓然升起。而狂風大雨之下,看著雨水在玻璃上激起的漣漪,也是闔家出遊時難忘的回憶。

年輕時買天窗為了帥,現在買天窗為了享受陽光。
前座中央扶手有寬大的空間,收折式杯架讓空間可以彈性利用,而折簾式外蓋則能保護個人隱私及車內視覺上的整齊。
椅背的電動調整按鍵,讓後排的長輩可以更容易調出最適合的足部空間,而椅背的 Type C 插孔亦讓第 2 排乘員的手機可以便利地充電。中央扶手下方有空間巨大的抽屜,上面還有收納式的桌板,可以方便第 2 排乘客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EV9 的隔音與底盤舒適性表現也亦是絕佳,在短時間與 EQE SUV 交換使用時,並不會覺得其表現輸給百年豪華大廠。而 EV9 配置有 Meridian 頂級環場音響,在良好的隔音之下享受精心調校的音場,著實心曠神怡。

車室靜肅是電動車的優勢,而在此優勢再加上來自 Meridian 的音響系統,讓喜愛聆聽音樂的乘客可以在旅程之中盡情的享受。

寬大的車室,Kia 也貼心地為每一個座位設置了置杯架與置物空間,同時也有 Type C 的插孔,讓所有乘員可以充電。而車室內的 V2L 以及車室外的 V2L 轉接器,也是標準配置,有更高階的電力使用需求,都不成問題。

EV9 使用電動車主流的雙 12.3 吋的液晶顯示器配置,中控螢幕亦具有觸控功能,方便操作。
中央螢幕下方有一整排具力回饋的觸控按鍵,可以快速操作系統。出風口下方則是以實體按鍵,讓乘客簡單調整出最舒服的空調設定。

空間絕對優勢,性能亦屬強悍

在空間與舒適性之外,EV9 GT-Line 的驅動系統表現亦是不俗。前後雙永磁馬達的設計,可以輸出 385 匹的動力,雖然沒有 Ioniq 5 N 的 650 匹驚人,但是在市區的紅綠燈起步依舊可以輕鬆甩開所有車輛。方向盤的轉向操控性相當準確,在山路上開起來也可以算是得心應手。而在高速公路偶爾重踩油門,也是令人滿意。

EV9 動力達到 385 匹馬力,不到 5N 的 650 匹般頂天,但也屬於強悍。而除了道路上不同的 Drive Mode 選擇,高底盤的四驅設計加上 Terrain Mode,可以帶來優異的越野表現。

由於車重超過 2.6 公噸,加上方正的外型,讓其風阻先天較大,然而在小亮超過 23,000 公里的使用之下,高速公路多以 120 公里定速,市區以速限行駛的不省電習慣下,平均電耗每度電可以行駛 5 公里左右。在比較省電的同事手上,單趟行程電耗在每度 5.5 公里以上不成問題,以其 99.8 度的電池來講,500 公里左右的實測里程,搭配 U-POWER 的充電網路,沒有問題。所以在 2 年的使用中,我大多是隨時出門,有需要到 U-POWER 充個 10 分鐘就足敷使用。

EV9 雖然車重 2.6 公噸,但是 385 匹馬力的推動之下,性能不差。
這次充電之後的混合使用,每度電可以行駛 4.8 公里。

而向來喜歡方正線條的我,EV9 GT-Line 的霸氣外型,自然也是極合我的脾胃。

滿足 3 排座的空間需求,兼顧舒適、質感、性能,EV9 GT-Line 深得我心。


[U-EV]單馬達版本資訊現身,鴻華先進Model B與Luxgen n⁵送審訊息曝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9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鴻海科技在 2025 臺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展出量產版 Model B,而甫於先前的車輛安全資訊網中,Model B 的訊息也曝光,不過就在近期的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中,除了 Model B 再度現身之外,另一個重點更是再於 Luxgen n⁵也同步出現,兩款車皆是送測單馬達版本,具備 171kW 的動力 ( 約 232 匹馬力 ) 輸出。據 U-CAR 側面了解,8 月份時 Luxgen 可望就會公布關於 n⁵進一步訊息,交車時程有望落在 2026 年初左右。

鴻海科技在 2025 臺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展出量產版 Model B,而甫於先前的車輛安全資訊網中,Model B 的訊息也曝光。
除了 Model B 再度現身之外,另一個重點更是再於 Luxgen n⁵也同步出現,兩款車皆是送測單馬達版本,具備 171kW 的動力 ( 約 232 匹馬力 ) 輸出。

最初在 2022 年登場的 Model B,其為跨界休旅的定位,尺碼落在 4.3 米左右,後續鴻華先進也帶來量產版車型,並且提供後驅單馬達、四驅雙馬達版本,搭載 58kWh 容量的電池組,如今 Model B 的送審資訊也陸續曝光。繼先前在車輛安全資訊網中現身後,這回則是在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中出現,送測的版本則為單馬達車型,具備 171kW 的動力 ( 約 232 匹馬力 ) 輸出,並未見到四驅雙馬達版本。

最初在 2022 年登場的 Model B,其為跨界休旅的定位,尺碼落在 4.3 米左右,後續鴻華先進也帶來量產版車型,並且提供後驅單馬達、四驅雙馬達版本,搭載 58kWh 容量的電池組,如今 Model B 的送審資訊也陸續曝光。

在 Model B 訊息曝光之時,Luxgen n⁵的送測資訊也同步揭露,同樣是為單馬達的車型,而這更是確認了屆時會以「n⁵」之名來上市,也是首度看到 Luxgen n⁵有送驗的資料,代表著 Luxgen n⁵已開始進行取得合格證的動作;此外,據 U-CAR 側面了解 8 月時就會有 n⁵的更進一步訊息公布,宣告 Luxgen 第 2 款電動車即將到來。

在 Model B 訊息曝光之時,Luxgen n⁵的送測資訊也同步揭露,同樣是為單馬達的車型,而這更是確認了屆時會以「n⁵」之名來上市,也是首度看到 Luxgen n⁵有送驗的資料,代表著 Luxgen n⁵已開始進行取得合格證的動作。
廣  告

鴻華先進 Model B 的訊息除了在國內曝光外,先前 Mitsubishi Motors 與鴻華先進共同宣布,雙方簽屬了電動車備忘錄,鴻華先進會以 OEM 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來銷售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款車可望就是 Model B 的量產版,屆時將掛上三菱廠徽來販售。

先前 Mitsubishi Motors 與鴻華先進共同宣布,雙方簽屬了電動車備忘錄,鴻華先進會以 OEM 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來銷售區開始銷售,而這款車可望就是 Model B 的量產版,屆時將掛上三菱廠徽來販售。

市場關注度依然存在─Honda Civic e:HEV試駕 feat.6代Civic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16:00:00

發文

#620809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Civic 對於 Honda 這個品牌的重要性不用多說,甚至很多人是因為 Civic 才認識了 Honda,而在國內市場我們也常稱它為「喜美」。初代 Civic 於 1972 年誕生,至今已有超過 50 年的時間,而 Civic 也從過去的國民房車,逐漸成為擁有先進科技與配備的車款,雖然第 10 代車型在國內市場缺席了,不過在第 11 代 Civic 導入之後,也宣告喜美正式回歸臺灣,但現在的喜美似乎已不再那麼熟悉,進口引進、不便宜的售價,都和過去 Civic 給人國民車的印象大相逕庭。

初代 Civic 於 1972 年誕生,而 Civic 也從過去的國民房車,逐漸成為擁有先進科技與配備的車款,雖然第 10 代車型在國內市場缺席了,不過在第 11 代 Civic 導入之後,也宣告喜美正式回歸臺灣,但現在的喜美似乎已不再那麼熟悉。

隨著 SUV 成為市場的主流,Civic 這類型的產品重要性也逐漸降低,不過依然 Civic 依然是輛相當具話題性、關注的車款,甚至許多人都戲稱現在買 Civic 其實是在買「信仰」,不過這也代表 Civic 依然在許多人心中是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在台灣本田發表小改款 Civic e:HEV 之際,除了外觀與內裝進行小幅修飾與更新外,最大的重點便在於售價調降了 12 萬元,同時更推出兩款專屬的原廠外觀套件。

在台灣本田發表小改款 Civic e:HEV 之際,除了外觀與內裝進行小幅修飾與更新外,最大的重點便在於售價調降了 12 萬元,同時更推出兩款專屬的原廠外觀套件。

藉由這次的試駕,筆者除了再次體驗新世代 Civic 的魅力外,無獨有偶的是筆者家中有著 1 輛 1996 年、那時由三陽所導入的首批 6 代 Civic,與現行 Civic e:HEV 有著近 30 年的時間差距,也帶大家簡單回味一下當年 Civic 的國民車風采。而當兩輛車擺在一起時,這經過將近 30 年的時間中,筆者確實也清楚感受到 Civic 的變化有多大,不過筆者認為它深處依然保有喜美的初衷。

藉由這次的試駕,筆者除了再次體驗新世代 Civic 的魅力外,無獨有偶的是筆者家中有著 1 輛 1996 年、那時由三陽所導入的首批 6 代 Civic,與現行 Civic e:HEV 有著近 30 年的時間差距,也帶大家簡單回味一下當年 Civic 的國民車風采。

更為運動化外表,流線、銳利依然是它的特色

當 6 代 Civic 和 11 代 Civic 肩並肩排好時,確實能感受到時空背景的不同,過去的 Civic 是走向較為圓潤、甚至是有種親民的感覺,如今,Civic 給人的感覺更為強烈、壯碩,整體的氛圍截然不同,車格的體態上有著顯著差異。

看到車頭的部分,小改款 Civic 設計上最明顯之處就是靠攏自家 Civic Type R 的風格,加強其運動化氛圍;頭燈依然維持尖銳化的造型,而蜂巢式水箱護罩進行了些修飾調整,其將蜂巢進行了擴大,與之搭配便是新的保險桿和下氣霸設計,兩側進氣口從原本的類似 C 字型改成直列式,下氣壩也從原先的橫向格柵換成網狀,視覺上的呈現確實和 Civic Type R 更為相似。 ( 大概只差了紅標的 H 廠徽吧! )

當 6 代 Civic 和 11 代 Civic 肩並肩排好時,確實能感受到時空背景的不同,過去的 Civic 是走向較為圓潤、甚至是有種親民的感覺,如今,Civic 給人的感覺更為強烈、壯碩,整體的氛圍截然不同,車格的體態上有著顯著差異。
車頭的部分,小改款 Civic 設計上最明顯之處就是靠攏自家 Civic Type R 的風格,蜂巢式水箱護罩進行了些修飾調整,與之搭配便是新的保險桿和下氣霸設計,兩側進氣口從原本的類似 C 字型改成直列式,下氣壩也從原先的橫向格柵換成網狀。

5 門掀背設定的小改款 Civic e:HEV,車身尺碼依序是車長 4,555mm、車寬 1,800mm、車高 1415mm、軸距 2,735mm,車側最大不同之處有兩個地方,最明顯的就是新造型輪圈,以消光灰+切削的造型來呈現,原廠亦強調能達到升學共鳴減噪的效果,輪胎尺寸依然維持 235/40 R18。除了換上新輪圈之外,另一個變化之處則在於車窗框條,其從原本的鍍鉻樣式改成黑色光澤。

5 門掀背設定的小改款 Civic e:HEV,車身尺碼依序是車長 4,555mm、車寬 1,800mm、車高 1415mm、軸距 2,735mm。
車側最大不同之處有兩個地方,最明顯的就是新造型輪圈,以消光灰+切削的造型來呈現,輪胎尺寸依然維持 235/40 R18。除了換上新輪圈之外,另一個變化之處則在於車窗框條,其從原本的鍍鉻樣式改成黑色光澤。

走到車尾,其實一眼望去這兩輛 Civic,真的能感覺到新世代的喜美更為強壯、肌肉線條的呈現更加明顯,同時那帶有流線的暢快感,確實讓 11 代 Civic 辨識度更高。車尾設計上兩邊燈組的輪廓充滿著運動感,中間輔以貫穿式造型也是當今很流行的設計;車尾左右方有著 Civic 的銘牌字樣、右下方則是 e:HEV。整體來說車尾的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它依然維持著那流線的樣貌,這樣的設計手法筆者也相當喜歡。

走到車尾,其實一眼望去這兩輛 Civic,真的能感覺到新世代的喜美更為強壯、肌肉線條的呈現更加明顯,同時那帶有流線的暢快感,確實讓 11 代 Civic 辨識度更高。
車尾設計上兩邊燈組的輪廓充滿著運動感,中間輔以貫穿式造型也是當今很流行的設計。車尾左右方有著 Civic 的銘牌字樣、右下方則是 e:HEV。整體來說車尾的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它依然維持著那流線的樣貌,這樣的設計手法筆者也相當喜歡。

車內細節處更新,首度導入 Google 內建服務

進入到車室內,我們也再度拿 6 代 Civic 與 11 代 Civic 來對比,可以充分感受到在每個世代上設計的風格不同,以及科技層面進步的差異,老 Civic 就是簡單、樸素,而新世代 Civic 便是高質感、先進科技的象徵。小改款 Civic e:HEV 維持三幅式的方向盤造型,方向盤左方為娛樂功能的控制按鍵,包含音量、聲控助理等等,右方則是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包括 ACC、車距調整、車道維持輔助等,方向盤正下方還有加熱功能。另外方向盤後方有著撥片,不過這並不是用來模擬換檔,而是用來選擇動能回收的力道,一共多達 4 段可調整。

進入到車室內,我們也再度拿 6 代 Civic 與 11 代 Civic 來對比,可以充分感受到在每個世代上設計的風格不同,以及科技層面進步的差異,老 Civic 就是簡單、樸素,而新世代 Civic 便是高質感、先進科技的象徵。
小改款 Civic e:HEV 維持三幅式的方向盤造型,方向盤左方為娛樂功能的控制按鍵,包含音量、聲控助理等等,右方則是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包括 ACC、車距調整、車道維持輔助等;另外方向盤後方有著撥片,是用來選擇動能回收的力道。

大家還記得過去 Civic 那經典的三環式儀表設計嗎?如今新世代 Civic e:HEV 已是 10.2 吋數位儀表,其能顯示豐富的資訊,左邊雖然已不是轉速表,不過其能得知當下車輛引擎的出力狀況,而右方的時速表裡還能切換多種狀態顯示,譬如可得知車輛當下的動力使用情況,是全部由電池供應驅動馬達電力、引擎正在發電的角色、或是高速狀態下引擎直接來做驅動等等,同時車輛的駕駛模式也會在此顯示。

還記得過去 Civic 那經典的三環式儀表設計嗎?如今新世代 Civic e:HEV 已是 10.2 吋數位儀表,其能顯示豐富的資訊。
右方的時速表裡還能切換多種狀態顯示,譬如可得知車輛當下的動力使用情況,同時車輛的駕駛模式也會在此顯示。

小改款 Civic e:HEV 依然標配 9 吋中央車機系統,具備無線 Apple CarPlay 和有線 Android Auto 功能,而這回一大重點便是導入了 Google 內建服務,其提供 Google 助理、Google 地圖和 Google Play 等功能,就以筆者來說,車輛內建 Google 地圖確實是很便利的功能,就代表著你不需要連接 CarPlay 就能使用 Google 導航;不過較遺憾的是,目前 Google 語音控制功能未支援中文,也期待後續系統更新時能補上中文聲控。至於該組車機也能顯示車輛的功率流,更清楚瞭解當下車輛的行駛狀態,並且系統也支援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功能。

小改款 Civic e:HEV 依然標配 9 吋中央車機系統,具備無線 Apple CarPlay 和有線 Android Auto 功能,而這回一大重點便是導入了 Google 內建服務,內建 Google 地圖確實是很便利的功能,就代表著你不需要連接 CarPlay 就能使用 Google 導航。
車機也能顯示車輛的功率流,更清楚瞭解當下車輛的行駛狀態。

中控臺下方的蜂巢式冷氣出風口也是新世代 Honda 產品特色,而這回小改款 Civic 則是將出風口邊框從原本的亮面改為霧面;往下看則有空調的選鈕,下方則是有著手機無線充電座,同時這次 USB 插孔也從原本的 Type A 換成 Type C,往後看則是有著按鍵式排檔與駕駛模式調整功能。小改款 Civic 配備了 11 支喇叭的 Bose 音響功能、上掀式全景天窗,透過這次的小改款工程,Civic 在前門飾板上新增了白色氣氛燈,而車門飾板皮墊與座椅都換成了環境友善材料,頂蓬和 A、B、C 柱飾板則從灰色改成黑色。

中控臺下方的蜂巢式冷氣出風口也是新世代 Honda 產品特色,而這回小改款 Civic 則是將出風口邊框從原本的亮面改為霧面,往下看則有空調的選鈕。
手機無線充電座為標配,同時這次 USB 插孔也從原本的 Type A 換成 Type C;往後看則是有著按鍵式排檔與駕駛模式調整功能。
改款 Civic 配備了 11 支喇叭的 Bose 音響功能、上掀式全景天窗。
透過這次的小改款工程,Civic 在前門飾板上新增了白色氣氛燈,而車門飾板皮墊與座椅都換成了環境友善材料,頂蓬和 A、B、C 柱飾板則從灰色改成黑色。

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為筆者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膝部空間大約還剩下一個拳頭,頭部方面也由於掀背車型的設計,多少也會影響到一些空間,如果頭不要太往後仰的話,是可以有勉強一個拳頭的距離空間,整體來說,後座空間的表現雖然並沒有特別亮眼,但考量它是款運動跑格的掀背車,筆者認為後排乘坐機能還算是在可接受範圍內。至於後座椅背可做 6/4 分離的傾倒,藉此創造更大的空間擺放位置,不過原廠並未公布後車廂的容量大小。

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為筆者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膝部空間大約還剩下一個拳頭,頭部方面也由於掀背車型的設計,多少也會影響到一些空間,如果頭不要太往後仰的話,是可以有勉強一個拳頭的距離空間。
後座椅背可做 6/4 分離的傾倒,藉此創造更大的空間擺放位置,不過原廠並未公布後車廂的容量大小。

寧靜沉穩的駕馭感受,要小小熱血時也能滿足你!

回想當年,Honda 相當以引為傲的便是 VTEC 引擎搭配前後雙 A 臂懸吊設定,操駕表現也是過往 Honda 非常自豪的表現,而筆者家中的 6 代 Civic 便是搭載 1.6 升 VTEC 引擎車型 ( 當年 VTEC 動力並不是標配 ) ,如今現在的 Civic 則是採用 e:HEV 油電動力,排氣量來到 1,993c.c.,引擎具備最大 143 匹馬力和 19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是能輸出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容量 1.05kWh 的鋰離子電池組,平均油耗成績為 23.7km/L,能源效率為 1 級。

筆者家中的 6 代 Civic 便是搭載 1.6 升 VTEC 引擎車型 ,如今現在的 Civic 則是採用 e:HEV 油電動力,排氣量來到 1,993c.c.,引擎具備最大 143 匹馬力和 19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是能輸出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容量 1.05kWh 的鋰離子電池組。

相信大家對於 Honda 這組 e:HEV 油電科技並不會很陌生,因為早在 Fit 導入之時,便是提供汽油與 e:HEV 兩種動力,原廠更是稱 e:HEV 為「電油」科技,主要就是在於引擎大部分的時間是作為發電角色,為鋰電池充電來提供驅動馬達電力做行駛,並在起步與低速狀態時能夠以純電狀態來駕駛;而在高速狀態下,引擎則會直接來做驅動。簡單來說,e:HEV 科技結合了電動車與油車的經濟效率特性,前者在低速或是中速時具備優異的能耗效果,後者則在高速巡航時較為省油。

原廠更是稱 e:HEV 為「電油」科技,主要就是在於引擎大部分的時間是作為發電角色,為鋰電池充電來提供驅動馬達電力做行駛,並在起步與低速狀態時能夠以純電狀態來駕駛;而在高速狀態下,引擎則會直接來做驅動。

在當初 11 代 Civic 導入國內之時,台灣本田便邀請媒體們來到臺中麗寶賽道來體驗車輛的操駕性能,那時筆者就對於 Civic 的底盤有很好的印象,過彎的穩定性相當好,即便直線加速表現並不是很突出,但優異的底盤調校設定確實也讓人滿意。而這回當筆者再次接觸到 Civic e:HEV,我們也來到山路上來進行操駕,山道中的彎道表現 Civic 可說是游刃有餘、從容的應對每一處彎角;車輛的轉向、指性向都相當清楚,完全不會有含糊的模樣,當你迅速轉動方向盤的那一刻,它便快速的帶你進入這彎道。

這回我們也來到山路上來進行操駕,山道中的彎道表現 Civic 可說是游刃有餘、從容的應對每一處彎角;車輛的轉向、指性向都相當清楚,完全不會有含糊的模樣,當你迅速轉動方向盤的那一刻,它便快速的帶你進入這彎道。

在具備良好的轉向之餘,與之搭配就是那沉穩的底盤調性,這更是能增添你在做激烈操駕時的信心,即便現在的 Civic 已不是採用前後獨立雙 A 臂的懸吊設定,但這組前麥弗遜、後多連桿配置確實也展現優異的穩定度,輕鬆自在的征服每個彎道,雖然車輛的馬力輸出並沒到很突出,不過 32.1 公斤米的扭力讓上坡加速時更加輕鬆。Civic 底盤的扎實度確實有一定水準表現,尤其我們也知道臺灣的道路平整狀況不是很好,其在行駛過不平路段時,那從底下回饋上來的震動感並不會覺得突兀、不適,能讓行車上擁有更好的品質。

Civic 底盤的扎實度確實有一定水準表現,尤其我們也知道臺灣的道路平整狀況不是很好,其在行駛過不平路段時,那從底下回饋上來的震動感並不會覺得突兀、不適,能讓行車上擁有更好的品質。

讓筆者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在當車輛切換至 Sport 模式時,不僅感覺到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在大腳踩下油門的那剎那伴隨而來是主動式聲浪強化系統,模擬引擎高轉速的聲浪,讓你駕駛時更有熱血氛圍,由喇叭音效試圖來激發那沉睡已久的本田魂!Civic 除了能帶給你一些激昂感受外,在一般道路使用情境下,它給人就是非常安靜、舒適的行車體驗,尤其在市區駕駛時,從儀表上便能得知很長時間都是透過純電狀態來行駛,亦能帶來更出色的燃油效率。

在當車輛切換至 Sport 模式時,不僅感覺到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在大腳踩下油門的那剎那伴隨而來是主動式聲浪強化系統,模擬引擎高轉速的聲浪,讓你駕駛時更有熱血氛圍,由喇叭音效試圖來激發那沉睡已久的本田魂!

在主動安全系統部分,Civic 標配 Honda Sensing 輔助功能,原廠強調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而當按下 ACC 巡航功能時,儀表板中央會顯示出車輛圖示代表系統已準備就緒,並再調控速度加減撥桿就能啟動 ACC,同時畫面中也會偵測、並秀出前方或是身旁的車輛畫面;至於當車道維持輔助啟動時 ( 時速 72 公里以上 ) ,中間畫面裡的標線就會變成綠色。

在主動安全系統部分,Civic 標配 Honda Sensing 輔助功能,原廠強調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
當按下 ACC 巡航功能時,儀表板中央會顯示出車輛圖示代表系統已準備就緒,並再調控速度加減撥桿就能啟動 ACC,同時畫面中也會偵測、並秀出前方或是身旁的車輛畫面;至於當車道維持輔助啟動時 ,中間畫面裡的標線就會變成綠色。

降價確實有誠意,喜美的精神依舊在

這回小改款 Civic e:HEV 降價 12 萬元確實滿有感,也說得上是很有誠意,不過筆者覺得以現階段市場上行情來說,如果 Civic 能把價錢壓再 120 萬以內將會讓自身戰力向上一個層次,尤其對比 Camry 的價錢來說,Civic e:HEV 目前的售價確實還是高了一些。不過先撇除價格這一塊,小改款 Civic e:HEV 雖然已和過去 Civic 的國民車樣貌截然不同,但筆者認為它依然是輛有趣、好開的車輛,喜美的精神依舊還在,只不過這個面貌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內心的本田魂仍在!

小改款 Civic e:HEV 雖然已和過去 Civic 的國民車樣貌截然不同,但筆者認為它依然是輛有趣、好開的車輛,喜美的精神依舊還在,只不過這個面貌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內心的本田魂仍在!

[U-EV]n⁷部分車型優惠10~12萬不等、URX Neo最高折扣15萬,Luxgen公布6月購車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Luxgen 近日公布 6 月購車優惠,其中採 57.73kWh 容量的 n⁷標準里程版,針對其 5 人亮點版、7 人亮點版,分別折扣車價 12 萬、10 萬,5 人亮點版優惠後售價 117.9 萬、7 人亮點版優惠後售價 124.9 萬;採用 82.74kWh 的 n⁷ LR 長里程版部分,其 LR 粹鍊+版、LR 粹鍊版購車加贈 1 萬車載充電地圖,LR 亮點版享 100 萬低利率分期專案。URX Neo 車系車價最高折扣 15 萬,並加贈 1.1 萬隔熱紙,至於 U6 Neo 則最高折扣 7.9 萬。

Luxgen 近日公布 6 月購車優惠,其中採 57.73kWh 容量的 n⁷標準里程版,針對其 5 人亮點版、7 人亮點版,分別折扣車價 12 萬、10 萬。

n⁷全車型申辦指定分期,加贈充電期間附加條款。LR 亮點版則推 100 萬低利率分期專案 輕鬆入主,至於 LR 粹鍊+版、LR 粹鍊版、純粹版購車則享「車載充電地圖(價值 1 萬元)」。

車架折扣優惠部分,標準里程 5 人亮點版原價 129.9 萬、折扣 12 萬後來到 117.9 萬,7 人座亮點版原價 134.9 萬、折扣 10 萬後來到 124.9 萬。上述標準里程亮點版車型更祭出 100 萬低利率分期專案 輕鬆入主,還加贈滿電禮包(價值 1.15 萬元)。

廣  告

URX Neo 則是全車系最高車價優惠 15 萬,全車系贈送隔熱紙(價值 1.1 萬元)。 7 人大生活家版 建議售價 115.9 萬、折扣 15 萬,優惠後售價 100.9 萬;7 人樂活版建議售價 99.8 萬、折扣 13 萬,優惠後售價 86.9 萬;黑⁺特仕版建議售價 94.8 萬、折扣 11 萬,優惠後售價 83.9 萬;5 人大生活家版 建議售價 94.8 萬、折扣 11 萬,優惠後售價 83.9 萬。

U6 Neo 則是全車系最高車價優惠 7.9 萬,全車系贈送隔熱紙(價值 1.1 萬元)。黑⁺特仕版 建議售價 83.8 萬、折扣 7.9 萬,優惠後售價 75.9 萬;環景勁化版建議售價 83.8 萬、折扣 7.9 萬,優惠後售價 75.9 萬。


成功挑戰「環島一圈,充電一次」─Hyundai Ioniq 5 EV650長里程試駕,能耗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於 2025 年 3 月宣佈在國內展開小改款 Ioniq 5 車系預售,規劃 EV520、EV650 兩款單馬達後驅車型,後續 U-CAR 也透過展間直擊、新車搶先試駕,為讀者帶來全新小改款 Ioniq 5 的更新重點以及詳細介紹。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於 2025 年 3 月宣佈在國內展開小改款 Ioniq 5 車系預售,後續 U-CAR 也透過展間直擊、新車搶先試駕,為讀者帶來小改款 Ioniq 5 的詳細介紹。

新車試駕曾實測北嘉來回,能耗表現 5.42 km/kWh

在新車試駕的同時,U-CAR 規劃臺北至嘉義、來回約 463 公里的高速能耗實測,當時測試結果中,小改款 Ioniq 5 EV650 的剩餘電量及里程分別為 6%、30 公里,儀表顯示平均電耗為 6.1 km/kWh,透過實際充電換算,一共補進 85.569 kWh 的電量,實測能耗為 5.42 km/kWh。

Ioniq 5 EV650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顯示能耗
(km/kWh)
臺北松山出發 100% 0 0 573 公里 0
國道 1 號 250K 嘉義大林交流道 57% 230.2 公里 230.2 公里 304 公里 6.2
U-POWER 內湖民善站結束 6% 188.9 公里 463.5 公里 30 公里 6.1
車款 Ioniq 5 EV650
總行駛里程 (公里) 463.5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6% / 30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6.1
充電度數(kWh) 85.569
實際能耗(km/kWh) 5.42
在新車試駕時,U-CAR 規劃臺北至嘉義、來回約 463 公里的高速能耗實測,小改款 Ioniq 5 EV650 的剩餘電量及里程分別為 6%、30 公里,儀表顯示平均電耗為 6.1 km/kWh。

小改款電氣性能更出色,加碼挑戰「環島一圈、充電ㄧ次」

小改款 Ioniq 5 EV650 換上標稱容量 84 kWh (可用容量 80 kWh) 的鋰電池組,在能源署公佈的 NEDC 模式測定下,續航里程更提升至 662 公里,相較小改款前車型,在電氣性能方面,擁有更出色的表現。因此 U-CAR 決定加碼測試,讓小改款 Ioniq 5 EV650 實測「環島一圈、充電ㄧ次」的挑戰,為讀者帶來更豐富的報導內容。

小改款 Ioniq 5 EV650 換上標稱容量 84 kWh 的鋰電池組,擁有更出色的電氣性能表現,因此 U-CAR 決定加碼挑戰「環島一圈、充電ㄧ次」測試。
  1. 測試路線
  2. Day1:U-POWER 基隆站 > 國道 1 號南下 (含高架段) > 臺 88 快速道路 > 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 > 臺 1 線 > 臺 26 線 > U-POWER 恆春站

  3. Day2:恆春飯店 > 臺 26 線 > 臺 9 線 > 臺 11 線 > 花蓮市區過夜
  4. Day3:花蓮飯店 > 臺 9 線 > 蘇澳 > 臺 2 線 > 宜蘭市區 > 國道 5 號 > 國道 3 號 > 國道 1 號 > U-POWER 基隆站
  1. 測試天候
  2. Day1:晴時偶陣雨,約 22 度~24 度
  3. Day2:晴天,約 28 度~30 度
  4. Day3:晴天,約 25 度~27 度
  1. 車上載重:2 位乘員 (含駕駛) 與隨身行李
  2.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限,設定為 ECO 節能行車模式
  3. 輪胎胎壓:原廠建議值,前後均為 250 KPA
冷氣空調:恆溫空調設定 22 度、Auto 第 2 段
  4. 動能回收系統:設定為 Auto,依路段起伏滾動式調整

貼近日常使用測試條件,實測恆春充飽電再回到基隆

本次小改款 Ioniq 5 EV650「環島一圈,充電一次」的測試條件充分考量消費者日常用車的情境,與以往標準定型化測試不同,因此能耗測試結果將包含車輛拍攝作業、空調停車啟動等條件。測試車輛自 U-POWER 基隆站出發時,將電量充至 100%,同時儀表歸零,抵達第 1 天目的地 U-POWER 恆春站重新充電至 100%,第 2 天抵達花蓮過夜不進行充電,直到第 3 天回到 U-POWER 基隆站時,再次充電至 100%並進行結算。

小改款 Ioniq 5 EV650「環島一圈,充電一次」的測試條件充分考量消費者日常用車的情境,與以往標準定型化測試不同,因此能耗測試結果將包含車輛拍攝作業、空調停車啟動等條件。
Ioniq 5 EV650「環島一圈,充電一次」挑戰第 1 天從基隆站出發,抵達恆春後充電至 100%,第 2 天抵達花蓮過夜不進行充電,直到第 3 天回到基隆站,再進行結算。

測試開始前,試車組針對小改款 Ioniq 5 EV650 進行車輛整備及設定,駕駛過程全程使用「ECO」駕駛模式,胎壓依車輛建議數值,設定為前/後 250 KPA (36 PSI) ; 載重部分,3 天測試前成搭載 2 名乘客加上隨身行李約 150 公斤。

測試開始前,試車組針對小改款 Ioniq 5 EV650 進行車輛整備及設定,駕駛過程全程使用「ECO」駕駛模式,動能回充系統,則設定在「較緩慢/舒適的減速」。
測試開始前,試車組針對小改款 Ioniq 5 EV650 進行車輛設定,胎壓依車輛建議數值,設定為前/後 250 KPA (36 PSI) 。

行車時速依路段法定最高上限為主,高速路段視交通環境開啟駕駛輔助系統、定速巡航系統;動能回收系統標準設定在 Auto,如遇到上坡、下坡路段將手動調整強度 ; 空調溫度設定設定為 22 度、Auto 第 2 段,系統將視環境溫度自動調節風量。

測試條件中,Ioniq 5 的空調溫度設定設定為 22 度、Auto 第 2 段,系統將視環境溫度自動調節風量。

EV650 採單馬達後驅,NEDC 規範續航 662 公里

導入臺灣市場的小改款 Ioniq 5,現階段規劃 2 種車型等級,搭載電池容量 63 kWh 的 EV520,以及本次進行實測,搭載電池容量 84 kWh 的 EV650,雙車型均採用後軸 1 具永磁同步馬達、後輪驅動的配置,EV650 車型在性能表現方面,最大馬力為 225 匹,最大扭力則為 35.7 公斤米,在 NEDC 規範下,續航里程達 662 公里,原廠公佈的數據中,DC 充電最大功率支援 350 kW,自電量 10%充至 80%僅需 18 分鐘。

本次實測的小改款 Ioniq 5 是搭載電池容量 84 kWh 的 EV650 車型,在原廠公佈的數據中,DC 充電最大功率支援 350 kW,自電量 10%充至 80%僅需 18 分鐘。
Hyundai Ioniq 5 EV650 重點規格
車型 Ioniq 5 EV650
車長/車寬/車高/軸距(mm) 4,655 / 1,890 / 1,647 (含鯊魚鰭天線) / 3,000
參考空車重(kg) 2,146
馬達 後置永磁同步馬達
驅動方式 後輪驅動
電池標稱容量 84.0 kWh
電池可用容量 80.0 kWh
NEDC 續航里程 662 km
最大馬力 225 hp
最大扭力 35.7 kgm
輪胎品牌胎紋 Michelin Primacy 4
輪胎尺寸 235/55 R 19
能源效率 6.3 km/kWh
註 : 參考車重與能源效率為經濟部能源署公佈,採用歐盟 ECE R101 指令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所測得數據。(NEDC 行車型態)

能耗測試第 1 天

測試第 1 天於 U-POWER 基隆站將 Ioniq 5 充電至 100%之後,同步將儀表顯示的測試里程數據歸零,此時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718 公里,完成包含胎壓、空調等車輛設定後,便由國道 1 號基隆端進入當天的高速公路路段。測試當天路況保持正常車流,時速約 100 公里。

測試第 1 天於 U-POWER 基隆站將 Ioniq 5 充電至 100%之後,同步將儀表顯示的測試里程數據歸零,此時儀表顯示可行駛里程為 718 公里。

經過約 2 個小時後,抵達泰安服務區,此時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72%,剩餘里程為 473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來到 159.2 公里,當下的儀表能耗為 6.4 km/kWh,經過短暫用餐停留後,隨即再度出發朝國道 1 號南下行駛。

抵達泰安服務區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72%,剩餘里程為 473 公里,儀表能耗為 6.4 km/kWh。(下圖為停車重啟之結算畫面,因此剩餘電量為 71%、剩餘里程為 469 公里)

約行駛 1 小時後,抵達西螺服務區,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61%,剩餘里程為 398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為 229.9 公里,受到較為平緩的地形、維持均速行駛下,儀表能耗提升至 6.8 km/kWh,在分段里程中,平均能耗上升至 8.0 km/kWh,短暫停留休息後,便再度出發南下。

抵達西螺服務區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61%,剩餘里程為 398 公里,受到較為平緩的地形、維持均速行駛下,儀表能耗提升至 6.8 km/kWh。

當 Ioniq 5 經過國道 1 號南下新營交流道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50%,剩餘里程為 309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為 287.6 公里,維持高速行駛、啟用駕駛輔助系統下,儀表能耗持平顯示為 6.7 km/kWh。抵達仁德服務區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43%,剩餘里程為 258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增加至 333.4 公里,儀表能耗維持 6.8 km/kWh。

當 Ioniq 5 經過國道 1 號南下新營交流道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50%,剩餘里程為 309 公里,儀表能耗持平顯示為 6.7 km/kWh。
抵達仁德服務區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43%,剩餘里程為 258 公里,儀表能耗維持 6.8 km/kWh。

由國道 1 號接臺 88 快速道路,再接國道 3 號行駛至南州交流道後,Ioniq 5 正式離開本日所有高速路段,此時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下降至 32%,剩餘里程為 197 公里,純高速路段的累計行駛里程逼近 400 公里,來到 399.3 公里,共耗時 4 小時 44 分鐘,儀表能耗上升至 7.0 km/kWh,分段里程中,平均能耗為 7.8 km/kWh,短暫停留後,再度出發由臺 1 線接臺 26 線,朝目的地 U-POWER 恆春站前進。

離開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下降至 32%,剩餘里程為 197 公里,純高速路段的累計行駛里程為 399.3 公里,儀表能耗為 7.0 km/kWh。

第 1 天抵達 U-POWER 恆春站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22%,剩餘里程為 135 公里,第 1 天的累計行駛里程為 461.0 公里,離開高速路段後,行駛平面道路速度降低,儀表能耗提升至 7.1 km/kWh,試車組隨即將 Ioniq 5 插上站內 500A 的液冷充電槍進行補電。

抵達 U-POWER 恆春站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22%,剩餘里程為 135 公里,第 1 天的累計行駛里程為 461.0 公里,儀表為 7.1 km/kWh。
環島第 1 天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顯示能耗
(km/kWh)
U-POWER 基隆站出發 100% 0 0 718 公里 0
國道 1 號泰安服務區 72% 159.2 公里 159.2 公里 473 公里 6.4
國道 1 號西螺服務區 61% 70.7 公里 229.9 公里 398 公里 6.8
國道 1 號仁德服務區 43% 103.5 公里 333.4 公里 258 公里 6.8
國道 3 號南州交流道下 32% 65.9 公里 399.3 公里 190 公里 7.0
抵達 U-POWER 恆春站 22% 61.7 公里 461.0 公里 135 公里 7.1

恆春補電 72.237 kWh,實際能耗 6.38 km/kWh

充電經過 3 分鐘後,在電量 33%時,充電功率即達到 250 kW,經過約 6 分鐘,Ioniq 5 的電量已達 50%,此時充電功率仍持續上升至 260 kW ; Ioniq 5 在 16 分鐘已將電量補至 80%,此時充電功率稍稍下降至 105 kW,最終經過 47 分鐘後,完成 22%至 100%的充電,最大充電功率為 260.5 kW,平均充電功率為 90.71 kW,包含充電耗損的條件下,一共補進 72.237 kWh 的電量。

Ioniq 5 於 U-POWER 恆春站由電量 22%啟動充電,經過 16 分鐘已將電量補至 80%,此時充電功率稍稍下降至 105 kW。

透過實際行駛里程 461 公里進行換算,第 1 天 Ioniq 5 的實測能耗為 6.38 km/kWh,以高速路段佔多數 (約 86%) 的測試條件下,試車組認為 Ioniq 5 的實際能耗表現屬水準以上 ; 充飽電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預估可行駛里程為 673 公里。

透過實際行駛里程 461 公里進行換算,第 1 天 Ioniq 5 的實測能耗為 6.38 km/kWh,以高速路段佔多數 (約 86%) 的測試條件下,試車組認為 Ioniq 5 的實際能耗表現屬水準以上。
車款 Hyundai Ioniq 5 EV650
總行駛里程 (公里) 461.0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22% / 135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7.1
22%~80%充電時間 16 分鐘
22%~100%充電時間 47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 (kW) 260
平均充電功率 (kW) 91
充電度數(kWh) 72.237
實際能耗(km/kWh) 6.38

能耗測試第 2 天

經過前晚充電完成、移動至飯店後,第 2 天出發前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99%,剩餘里程為 625 公里,累計行駛里程為 462.6 公里,儀表能耗維持在 7.1 km/kWh。出發後路線由恆春市區朝臺 26 線北上前進,往臺 9 線方向朝臺東市的方向前進。

第 2 天出發前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99%,剩餘里程為 625 公里,儀表能耗維持在 7.1 km/kWh。

抵達臺東市區後,試車組先後進行車輛拍攝、用餐休息,此時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72%,剩餘里程為 456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140.8 公里,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603.4 公里,儀表能耗因停車拍攝,稍稍下降至 6.7 km/kWh。

抵達臺東市區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72%,剩餘里程為 456 公里,儀表能耗因停車拍攝,稍稍下降至 6.7 km/kWh。

離開臺東市區後,試車組持續行駛臺 11 線濱海路段朝花蓮方向前進,約 1 個半小時路程後,行經臺東長濱鄉,此時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63%,剩餘里程為 412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206 公里,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668.8 公里,儀表能耗稍稍回升至 6.9 km/kWh。

離開臺東市區後,試車組持續行駛臺 11 線濱海路段朝花蓮方向前進,行經臺東長濱鄉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63%,剩餘里程為 412 公里,儀表能耗稍稍回升至 6.9 km/kWh。

進入花蓮市區前,試車組在臺 11 線濱海路段再次停留,行駛約 1 小時後抵達花蓮豐濱鄉,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53%,剩餘里程為 349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264 公里,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726.8 公里,儀表能耗持平顯示 6.9 km/kWh ; 東部路段條件下,分段里程顯示平均能耗為 7.7 km/kWh。

進入花蓮市區前,試車組在臺 11 線濱海路段再次停留,經過花蓮豐濱鄉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53%,剩餘里程為 349 公里,儀表能耗持平顯示 6.9 km/kWh。

在晚上 7 點,試車組抵達第 2 天住宿的花蓮市區,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47%,剩餘里程為 310 公里,考量到 Ioniq 5 仍有近一半的電量,剩餘里程由花蓮回到臺北還相當有餘裕,因此試車組秉持「環島一圈,充電一次」的挑戰原則,第 2 天在花蓮過夜將不為 Ioniq 5 進行充電。

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304.8 公里,充電後的平均能耗為 6.8 km/kWh,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765.9 公里,儀表能耗略為回升至 7.0 km/kWh 的水準。

抵達花蓮市區後,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47%,剩餘里程為 310 公里,儀表能耗略為回升至 7.0 km/kWh 的水準。

能耗測試第 3 天

在花蓮停留過夜一晚後,第 3 天出發前 Ioniq 5 維持 47%的電量,剩餘里程為 290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總累計行駛里程維持不變,但是儀表能耗受到停車拍攝影響,稍稍下降至 6.8 km/kWh,出發後延臺 9 線濱海公路前進,行經舊蘇花、蘇花改路段後,於蘇澳轉往臺 2 線,行駛平面道路往宜蘭市區方向前進。

在花蓮停留過夜後,第 3 天出發前 Ioniq 5 維持 47%的電量,剩餘里程為 290 公里,儀表能耗受到停車拍攝影響,稍稍下降至 6.8 km/kWh。

約在中午時段抵達宜蘭用餐休息,此時 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28%,剩餘里程為 197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417.7 公里,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878.8 公里,儀表能耗回到 7.1 km/kWh 的水準。從分段里程來看,自花蓮出發後,在路況起伏、正常車流狀況、一般道路行駛 (非高速路段) 的條件下,Ioniq 5 的能耗發揮達 8.3 km/kWh 的表現。

抵達宜蘭時,Ioniq 5 的儀表顯示剩餘電量為 28%,剩餘里程為 197 公里,第 2 天 (充電後) 累計行駛里程為 417.7 公里,總累計行駛里程為 878.8 公里,儀表能耗回到 7.1 km/kWh 的水準。

短暫停留宜蘭市區後,考量到多數消費者的用車路線選擇,以及綜合測試路段的規劃,因此試車組由宜蘭返回基隆的路段,將選擇行駛國道 5 號,經過雪山隧道至南港轉接國道 3 號,再轉國道 1 號,最終約在下午 3 點抵達本次「環島一圈,充電一次」的終點-U-POWER 基隆站。

考量到多數消費者的用車路線選擇,以及綜合測試路段的規劃,因此試車組由宜蘭返回基隆的路段,將選擇行駛國道 5 號,經過雪山隧道至南港轉接國道 3 號,再轉國道 1 號。

返抵基隆剩餘電量 18%,儀表顯示能耗 7.1 km/kWh

回到基隆後,進行 Ioniq 5 的儀表結算,剩餘電量為 18%,剩餘里程則為 112 公里,環島的總行駛里程為 939.6 公里,耗時 19 小時 23 分鐘,平均能耗持平顯示為 7.1 km/kWh。若結算第 1 天在恆春充電後的數據,行駛里程則為 478.5 公里,充電後能耗為 7.2 km/kWh,以分段旅程來看,Ioniq 5 自宜蘭出發後,耗時約 1 小時的路程,行駛 59.5 公里,分段能耗為 8.1 km/kWh。

回到基隆後,進行 Ioniq 5 的儀表結算,剩餘電量為 18%,剩餘里程則為 112 公里,環島的總行駛里程為 939.6 公里,平均能耗持平顯示為 7.1 km/kWh。
環島第 2 天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顯示能耗
(km/kWh)
恆春飯店出發 99% 0 462.6 公里 625 公里 7.1
臺東市區 72% 140.8 公里 603.4 公里 456 公里 6.7
臺東長濱鄉 63% 65.4 公里 668.8 公里 412 公里 6.9
花蓮豐濱鄉 53% 58 公里 726.8 公里 349 公里 6.9
抵達花蓮市區 47% 39.1 公里 765.9 公里 310 公里 7.0
環島第 3 天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顯示能耗
(km/kWh)
花蓮飯店出發 47% 0 765.9 公里 290 公里 6.8
宜蘭市區 28% 112.9 公里 878.8 公里 197 公里 7.1
抵達 U-POWER 基隆站 18% 60.8 公里 939.6 公里 112 公里 7.1

恆春返回基隆後補電 76.040 kWh,實際能耗 6.29 km/kWh

將 Ioniq 5 於 U-POWER 基隆站使用 500A 液冷充電槍進行補電,啟充當下為 18%,約耗時 8 分鐘,便將電量補充至 50%,此時最高充電功率已達 260 kW,在 18 分鐘的時候,電量已經達到 80%,充電功率下降至 100 kW,最終 Ioniq 5 耗時約 49 分鐘,完成 18%至 100%的充電,最大充電功率達到 264.0 kW,平均充電功率為 91.61 kW,包含充電耗損的條件下,一共補進 76.040 kWh 的電量。

將 Ioniq 5 於 U-POWER 基隆站進行補電,啟充當下為 18%,約耗時 18 分鐘,電量達到 80%,最終耗時約 49 分鐘,完成 18%至 100%的充電。

註:Ioniq 5 於 U-POWER 基隆站充電至 35%時,因站點繁忙、多車充電分流,因此充電功率下降,經站點功率動態分配後,充電功率重新回到 250 kW 以上的水準。

環島總充電量 148.277 kWh,結算總能耗 6.33 km/kWh

試算 Ioniq 5 於第 1 天恆春充電後的表現,儀表顯示充電後里程為 478.5 公里,可得出實際能耗為 6.29 km/kWh,與儀表顯示的充電後能耗 7.2 km/kWh,約有 1 km/kWh 的差異。回顧本次環島的總行駛里程 939.6 公里,結合恆春、基隆的總充電量 148.277 kWh,可得出「環島一圈、充電ㄧ次」挑戰的總實際能耗表現為 6.33 km/kWh。

車款 Hyundai Ioniq 5 EV650
總行駛里程 (公里) 478.5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18% / 112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7.2
18%~80%充電時間 18 分鐘
18%~100%充電時間 49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 (kW) 264
平均充電功率 (kW) 91
充電度數(kWh) 76.040
實際能耗(km/kWh) 6.29
回顧 Ioniq 5 環島的總行駛里程 939.6 公里,結合總充電量 148.277 kWh,可得出總實際能耗表現為 6.33 km/kWh。重新充飽電後,儀表預估可行駛里程為 735 公里。

實測環島展現穩定能耗水準,小改款延續 800V 架構優勢及亮點

在本次「環島一圈,充電一次」挑戰中,Ioniq 5 EV650 無論是在高速、中低速平面路段,均展現相當穩定的能耗水準,憑藉 800V 架構成熟的優勢,在電池容量進一步放大後,依舊能夠在充電體驗中,發揮高功率快充、短時間內快速補電的產品亮點,帶給駕駛者實用性更高、旅程規劃更彈性的用車體驗。

Ioniq EV650 環島 3 天能耗對照
日期 第 1 天 第 2 天 第 3 天
行駛里程 (公里) 461.0 303.3 173.7
剩餘電量 100% → 22% 99% → 47% 47% → 18%
充電度數 (kWh) 72.237 過夜不充電 76.040
儀表能耗 (kWh) 7.1 7.0 7.1
實際度數 (kWh) 6.38 - 6.29
註:實測能耗值取小數點後 2 位並以 4 捨 5 入計算。
Ioniq 5 EV650 環島 3 天總能耗結算
環島總行駛里程 (公里) 939.6
環島總使用%數 160%
環島總計充電度數(kWh) 148.277
環島實際能耗(km/kWh) 6.33
註:實測能耗值取小數點後 2 位並以 4 捨 5 入計算。
在本次「環島一圈,充電一次」挑戰中,Ioniq 5 EV650 無論是在高速、中低速平面路段,均展現相當穩定的能耗水準。
Ioniq 5 EV650 在電池容量放大後,依舊能夠在充電體驗中,發揮高功率快充、短時間內快速補電的產品亮點,帶給駕駛者實用性更高、旅程規劃更彈性的用車體驗。

精緻扮相與科技質感提升,200 萬內新世代電動車新星

曾透過 [ 直購直測 ] 單元長期持有 Hyundai Ioniq 5 車系的 U-CAR 團隊,從實際駕駛層面切入,Ioniq 5 EV650 延續一貫愜意舒適、容易上手且沒有壓力的駕駛特性,在小改款後迎來更精緻的扮相,同時針對便利性、科技配備方面提升,也讓 Ioniq 5 成為國內 200 萬級距內,新世代電動車產品中,值得列入考量名單的新星。

此外,不要忘記 Ioniq 5 小改款後擔綱入門戰力 EV520 車型,維持改款前 159.9 萬建議售價的同時,在電池容量、純電行駛里程都有所提升,並搭載電動彈縮式門把、雙前座電動調整座椅、車內 V2L 供電系統,以及舒壓皮質座椅,規格與配備全面升級,也是電動車 150 萬級距中的一時之選。

曾透過 [ 直購直測 ] 單元長期持有 Hyundai Ioniq 5 車系的 U-CAR 團隊,從實際駕駛層面切入,Ioniq 5 EV650 延續一貫愜意舒適、容易上手且沒有壓力的駕駛特性。
在小改款後,Ioniq 5 迎來更精緻的扮相,同時針對便利性、科技配備方面提升,也讓 Ioniq 5 成為國內 200 萬級距內,新世代電動車產品中,值得列入考量名單的新星。

Audi馭夏而行,全臺展示中心夏日嘉年華週末登場,6月優惠方案出爐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隨著夏日揭開序幕,Audi 誠摯邀請您一同展開專屬盛夏的的美好時光,本週末 6 月 7 日 (六) 與 8 日 (日) 盛大舉行「Audi 展示中心夏日嘉年華」,凡蒞臨全臺 Audi 展示中心,即可體驗期間限定的 Audi 壓花書籤手作體驗,同時,如完成試駕體驗更可參與五星飯店試駕遊抽獎活動。

另 6 月專屬購車優惠方案同步實施,讓喜歡 Audi 的車迷朋友們能以更靈活、低負擔入主四環座駕,今夏邀您來場新體驗,一同馭夏而行,駕馭悠然時光。

台灣奧迪總裁安薩瑞 (Rahil Ansari) 提及:「我們希望透過多元的展間活動,讓消費者在愜意的氛圍中,體驗 Audi 獨有的駕馭感受與風格美學。從賞車、試駕、手作到擁車,為每位來賓創造專屬的夏日回憶。」

Audi 誠摯邀請您一同展開專屬盛夏的的美好時光,本週末 6 月 7 日 (六) 與 8 日 (日) 盛大舉行「Audi 展示中心夏日嘉年華」;6 月專屬購車優惠方案同步實施。

本週末 6 月 7 日(六)至 6 月 8 日(日) Audi 馭夏而行、全臺展示中心夏日嘉年華即將登場,限量「壓花書籤手作體驗」迎接蒞臨貴賓,於繁忙生活中緩下腳步,透過手作課程打造自我充電時光;另凡於期間完成任一 Audi 車款試駕活動,即獲抽獎資格,有機會駕駛時尚純電休旅 Audi Q4 e-tron 及入住五星級阿里山英迪格酒店 (Hotel Indigo Alishan),暢遊嘉義兩天一夜,於靜謐山林美景之中伴隨寧靜從容的純電體驗,展開夏日療癒之旅。

廣  告

打造多元體驗活動的同時,為讓喜愛 Audi 消費者能更輕鬆入主四環座駕,台灣奧迪推出 6 月專屬全車系購車優惠方案,提供靈活分期與多元財務選擇:A 系列車款:最高享 180 萬 60 期 0 利率,輕鬆入主四環轎旅車;Q 系列車款最佳優惠超低月付 9,900 元起,靈活享有德系休旅座駕。

  1. A 系列車款:最高享 180 萬 60 期 0 利率,輕鬆入主四環轎旅車
  2. Q 系列車款:最佳優惠超低月付 9,900 元起,靈活享有德系休旅座駕
  3. RS 與 e-tron 系列車款:指定車型享乙式險購車金及低月付方案,享受極致性能與純電駕馭

RS 以及 e-tron 系列車款則是指定車型享乙式險購車金及低月付方案,享受極致性能與純電駕馭;台灣奧迪邀您一同馭夏而行,與 Audi 共創感官移動體驗,共度悠然夏日。更多 Audi 展示中心夏日嘉年華與購車優惠方案相關詳情,敬請洽詢 Audi 全臺授權展示中心,或造訪 Audi Taiwan 官方網站與社群粉絲專頁。


[U-EV]電池可用容量提升、配備更新,Mercedes-Benz 新年式EQA及EQB資訊曝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於經濟部能源署所公布的 2025 年 3 月能耗送測資訊中,台灣賓士送測了以往 EQA 純電入門休旅從未導入的 EQA 250+車型,也讓新車資訊首度在國內曝光。近期在銷售端亦傳出 2026 年式的 EQA 及 EQB 車系規格變動、其中包含車型編成、車型配備以及電氣規格等皆有所變動,但新車售價部份則尚未有明確資訊。

近期於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的 Mercedes-Benz EQA 及 EQB 車系規格變動、包含車型編成、配備以及電池容量等皆有所更新,但售價則尚未確認。

根據銷售端的資訊顯示,新年式 EQA 車系將以 EQA 250+車型取代原有的 EQA 250 車型,仍維持單一車型動力的販售規格,而 EQA 250+車型與原本 250 車型的主要差異性,在於電池可用容量由 66.5 kWh 提升至 70.5 kWh。

且依據 WLTP 測試規範下。其行駛里程亦由原本的 528 公里,提升至 561 公里,能源局 NEDC 測試規範則為 606 公里,能效值為 7.2km/kWh。至於在配備變動部份,EQA 250+除了延續以往 EQA 250 的配備基礎外,更新增列了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新年式 EQA 車系以 EQA 250+取代原有 EQA 250 車型,EQA 250+電池可用容量提升至 70.5 kWh,WLTP 續航為 561 公里,能源局公布 NEDC 測試數據為 606 公里。
廣  告
新年式 EQB 250+車型 WLTP 續航小幅增加至 537 公里,新增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行李廂隔網。EQB 300 4Matic 電池可用容量提升至 70.5 kWh,WLTP 續航增至 468 公里,增列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而在 2026 年式的 EQB 車系部份,則同樣維持 EQB 250+以及 EQB 300 4Matic 雙車型設定, 但新年式 EQB 250+車型除了 WLTP 續航里程、由 534 公里小幅增加至 537 公里外,車型配備部份則新增了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了原本標配的行李廂隔網。

此外新年式 EQB 300 4Matic 車型的電池可用容量由 66.5 kWh 進一步提升至 70.5 kWh,WLTP 測試規範下的續航里程亦由 447 公里提升至 468 公里,並增列了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的新年式標配。上述皆為銷售端資訊,實際正式規格及配備仍以台灣賓士公布為準。


[U-EV]電池可用容量提升、配備更新,Mercedes-Benz 新年式EQA及EQB資訊曝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5 00:00:00

發文

#62080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於經濟部能源署所公布的 2025 年 3 月能耗送測資訊中,台灣賓士送測了以往 EQA 純電入門休旅從未導入的 EQA 250+車型,也讓新車資訊首度在國內曝光。近期在銷售端亦傳出 2026 年式的 EQA 及 EQB 車系規格變動、其中包含車型編成、車型配備以及電氣規格等皆有所變動,但新車售價部份則尚未有明確資訊。

近期於銷售端傳出 2026 年式的 Mercedes-Benz EQA 及 EQB 車系規格變動、包含車型編成、配備以及電池容量等皆有所更新,但售價則尚未確認。

根據銷售端的資訊顯示,新年式 EQA 車系將以 EQA 250+車型取代原有的 EQA 250 車型,仍維持單一車型動力的販售規格,而 EQA 250+車型與原本 250 車型的主要差異性,在於電池可用容量由 66.5 kWh 提升至 70.5 kWh。

且依據 WLTP 測試規範下。其行駛里程亦由原本的 528 公里,提升至 561 公里,能源局 NEDC 測試規範則為 606 公里,能效值為 7.2km/kWh。至於在配備變動部份,EQA 250+除了延續以往 EQA 250 的配備基礎外,更新增列了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新年式 EQA 車系以 EQA 250+取代原有 EQA 250 車型,EQA 250+電池可用容量提升至 70.5 kWh,WLTP 續航為 561 公里,能源局公布 NEDC 測試數據為 606 公里。
廣  告
新年式 EQB 250+車型 WLTP 續航小幅增加至 537 公里,新增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行李廂隔網。EQB 300 4Matic 電池可用容量提升至 70.5 kWh,WLTP 續航增至 468 公里,增列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

而在 2026 年式的 EQB 車系部份,則同樣維持 EQB 250+以及 EQB 300 4Matic 雙車型設定, 但新年式 EQB 250+車型除了 WLTP 續航里程、由 534 公里小幅增加至 537 公里外,車型配備部份則新增了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但刪除了原本標配的行李廂隔網。

此外新年式 EQB 300 4Matic 車型的電池可用容量由 66.5 kWh 進一步提升至 70.5 kWh,WLTP 測試規範下的續航里程亦由 447 公里提升至 468 公里,並增列了 Energizing 智慧空氣淨化系統的新年式標配。上述皆為銷售端資訊,實際正式規格及配備仍以台灣賓士公布為準。


2025年5月份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總市場品牌Top 1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就 2025 年前 5 個月的銷售成績來看,可以觀察到今年機車市場的熱度明顯不及 2024 年,現階段並沒有任何一個月的銷量是突破 6 萬輛,同時僅有 2 月的掛牌數是較去年同期來得高。端看到 5 月份的銷售數字,55,743 輛的領牌數雖然是較 4 月成長 4.8%,但對比去年同期卻是有著 20%的大幅衰退。

在即將進入暑期購車旺季之時,照過往的經驗來看,預期接下來幾個月的銷量數字應當會有所成長,但伴隨著關稅政策還未有進一步訊息,多少也會影響消費者購車的心態,同時也可以關注各家車廠間是否會推出重點新車、以及不小的購車優惠來搶攻暑假購車熱潮。

在 Top 10 的榜單中,名次變化上僅有中後段的 PGO 和 Honda,5 月份 PGO 以 50 輛之差擊敗了 Honda,成功將名次提升至第 6 名,不過這兩家車廠過往的差距始終非常有限,席次的排序上都還有不小變動可能性。至於可以關注的一個地方就在於電動機車,5 月份共計掛牌了 4,326 輛是今年度目前的新高,市佔率也提升至 7.8%,不過會有所成長的關鍵並不是 Gogoro,而是因為光陽 Ionex 銷量數大幅提升,更是佔了電動車市場約 40.8%的比例。

SYM 三陽

三陽現階段基本上就是有著市場 4 成以上的佔比,而 5 月份則是較 4 月有小幅 2.9%進步,領牌數為 24,419 輛,市佔率來到 43.8%,不過對比去年同期是有 8.4%衰退。三陽目前不管是國民車、旗艦機種都斬獲不俗的佳績,甫於近期原廠則帶來了全新 Fiddle 車系,其在動力部分進行了強化,不管是 125 還是 158 車型,戰力確實不可忽視,也讓這款復古歐式風格的產品成為近期機車市場最大關注焦點,屆時也可以來觀察新款 Fiddle 車系的銷量數字。

三陽 5 月份則是較 4 月有小幅 2.9%進步,領牌數為 24,419 輛,市佔率來到 43.8%,不過對比去年同期是有 8.4%衰退。甫於近期原廠則帶來了全新 Fiddle 車系,其在動力部分進行了強化。

看到車款銷量成績方面,全新迪爵依舊是最暢銷機種,掛牌數來到 4,438 輛,再度成為當月份最熱賣的車款,至於同屬家族產品的迪爵 125 在 5 月份也斬獲逾 3,000 輛掛牌數。在高階旗艦車款表現部分,Jet SL+掛牌數稍有提升,來到了 2,978 輛的不俗成績,至於 MMBCU 也有著 2,024 輛的領牌數,而在 4 月份開始交車的 TTLBT,繼 4 月交出 96 輛的領牌後,5 月份則繳出 139 輛的掛牌數,也是 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中最暢銷車款。

Kymco 光陽

4 月中旬時光陽高層人事進行了不小異動,品牌未來發展、以及重心規劃都會是關注的地方,而就先看到 5 月份的銷量數字,15,476 輛的掛牌數對比 4 月呈現 8.9%進步,但相比去年同期卻是有 23.3%衰退,市佔率則是小幅提升至 27.8%。作為過去國內機車銷售龍頭的光陽,現階段要追趕上前方的三陽確實難度不小,雙方依舊處在不小的差距,隨著暑期購車旺季的到來,光陽是否會再推出「超殺」的購車優惠也值來來關注。

光陽 5 月份 15,476 輛的掛牌數對比 4 月呈現 8.9%進步,但相比去年同期卻是有 23.3%衰退,市佔率則是小幅提升至 27.8%。隨著暑期購車旺季的到來,光陽是否會再推出「超殺」的購車優惠也值來來關注。

車款銷量方面,光陽依舊是以大地名流 2.0 為最多,領牌數來到 2,089 輛,對比 4 月份有小幅增長,在單月 Top 10 車款銷售排行中位居第 6 名,至於 GP 125 也繳出不錯的 2,002 輛數字;而甫於 2、3 月大批交車的 RTS R 165,近兩個月的成績就明顯下滑許多,5 月份領牌數為 1,311 輛。在電動機車 Ionex 部分,單月份一共繳出 1,766 輛相當亮眼的成績,其中包括 i-One Fly、i-One、S7、S6 Rex 與 MiG 9 都有不錯的領牌數。

Yamaha 山葉

作為國內第 3 大車廠 Yamaha,台灣山葉也許久沒有推出全新新機種,尤其是受到年輕族群喜愛的勁戰系列,第 7 代車型是否會在今年來問世也值得期待;5 月份 Yamaha 繳出 9,594 輛的掛牌數,較 4 月成長 9.2%、但相比去年同期卻是 11.3%退步,市佔率則是上升至 17.2%。Yamaha 現階段最倚賴的產品依舊是 Jog,而在 5 月份 Jog 也繳出今年度目前最佳的成績,領牌數來到 3,917 輛,其較 4 月增加了 857 輛,也成為 5 月份車款銷售 Top 10 榜單中的亞軍。

台灣山葉也許久沒有推出全新新機種,尤其是受到年輕族群喜愛的勁戰系列,第 7 代車型是否會在今年來問世也值得期待。5 月份 Yamaha 繳出 9,594 輛的掛牌數,較 4 月成長 9.2%、但相比去年同期卻是 11.3%退步,市佔率則是上升至 17.2%。

Gogoro

Gogoro 是前 6 名車廠中唯一退步的品牌,2,041 輛的領牌數較 4 月衰退 4.8%、而相比去年同期是有著 66.3%大幅下滑,其也看得出 Gogoro 在今年度的表現並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少了 Jego 之後,Gogoro 的銷量成績也深受影響;此外,Gogoro 在 5 月的電動機車市佔比例下滑到 47.2%,其原因也就在光陽 Ionex 的成績相當亮眼,瓜分掉不少佔比。Gogoro 5 月份表現最出色的車款依舊是 Viva Mix,掛牌數來到了 450 輛,至於 Viva XL 和 Delight 也分別有 400 輛與 324 輛的銷售數。

Gogoro 是前 6 名車廠中唯一退步的品牌,2,041 輛的領牌數較 4 月退步 4.8%、而相比去年同期是有著 66.3%大幅衰退,其也看得出 Gogoro 在今年度的表現並不是很理想。

台鈴 Suzuki/eReady、PGO、Honda

Sui 125 對 Suzuki 能進軍國內前 5 大車廠功不可沒,自 Sui 125 推出以來,Suzuki 持續能繳出穩定、不錯的成績;5 月份 Suzuki 總領牌數來到 1,448 輛,相比 4 月雖然僅有 2.2%成長,不過較去年同期是增長 6.3%,並且也是 Top 10 品牌中唯一是對比 2024 年 5 月有所進步的車廠。Suzuki 最大的銷售主力 Sui 125,5 月領牌數為 938 輛,佔品牌總比例約 64.8%,至於 Saluto 125 也有 309 輛的掛牌數。

5 月份 Suzuki 總領牌數來到 1,448 輛,相比 4 月雖然僅有 2.2%成長,不過較去年同期是增長 6.3%,並且也是 Top 10 品牌中唯一是對比 2024 年 5 月有所進步的車廠。

PGO 和 Honda 過往的競爭一直相當激烈,也是榜單中名次最常有機會交換的兩家品牌,在 5 月份的銷量數字中,PGO 領牌數較 4 月有 8.3%進步,Honda 則是 14.7%衰退、也是當月份退步最多的車廠,一來一往下排序上也呈現對調,同時 PGO 也是繼 1 月後再次擊敗了 Honda,不過雙方也僅有 50 輛的差距。

但對於 Honda 來說,現階段的處境似乎沒那麼理想,主要也就在於 Honda 的產品掛牌數起伏度不小,前幾個月能交出不俗的數字便是在於 CB650R 和 CBR650R 的 E-Clutch 車型開始大量交車,但現在兩款車型的交車蜜月期已過,未來是否能再有另一波交付高峰期會是關鍵之一。

PGO 和 Honda 過往的競爭一直相當激烈,在 5 月份的銷量數字中,PGO 領牌數較 4 月有 8.3%進步,Honda 則是 14.7%衰退、也是當月份退步最多的車廠,一來一往下排序上也呈現對調,同時 PGO 也繼 1 月後再次擊敗了 Honda。

Vespa、宏佳騰 Aeonmotor、中華 e-Moving

Vespa 5 月份銷量有著 12.6%不算小的衰退,不過與後方的宏佳騰相比依然保有一定距離,名次上依舊維持在第 8 名。第 9 和第 10 名的宏佳騰與中華 e-Moving 銷量都有明顯增長,先以宏佳騰來看,品牌目前最主要的銷售戰力 STR 300 繳出不錯成績,領牌數來到了 88 輛,相較之下 Brera X 的掛牌數僅有 12 輛,可以觀察出消費者還是較偏好 STR 300。至於中華 e-Moving 銷量能有所增長的關鍵就在勁炫 125 身上,123 輛的掛牌數較 4 月增加了有 25 輛。

Vespa 5 月份銷量有著 12.6%不算小的衰退,不過與後方的宏佳騰相比依然保有一定距離,名次上依舊維持在第 8 名。
宏佳騰目前最主要的銷售戰力 STR 300 繳出不錯成績,領牌數來到了 88 輛,相較之下 Brera X 的掛牌數僅有 12 輛,可以觀察出消費者還是較偏好 STR 300。
中華 e-Moving 銷量有著 15.9%進步,也是當月份成長最多的車廠。

售價280萬,Toyota GR Supra Track Edition限量賽道版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替 GR Supra 車系,追加限量的 Track Editon 賽道版,售價為 280 萬、比起標準的 3.0T Premium AT 的 269 萬多出 11 萬,新增強化的前後防傾桿、底盤強化支架,並優化車體剛性,使車身轉向反應更直接,並專屬前輪拱導流片、碳纖維後擾流尾翼,升級大尺寸前煞車碟盤與專屬紅色 GR 卡鉗,也有凸顯 GR 品牌的 GR Logo 刺繡頭枕與紅色安全帶。

Toyota 替 GR Supra 車系,追加限量的 Track Editon 賽道版,售價為 280 萬、比起標準的 3.0T Premium AT 的 269 萬多出 11 萬。
  1. 3.0T Premium MT:266 萬
  2. 3.0T Premium AT:269 萬
  3. 3.0T Track Edition:280 萬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指出,本次限量追加 GR Supra Track Editon 賽道版等級,除了 GR 團隊特別調教之底盤與懸吊設定外,更配備專屬外觀套件與內裝,提供車迷們更接近賽道感受的全新選擇。

性能方面針對底盤與懸吊新增強化的前後防傾桿、底盤強化支架,並優化車體剛性,使車身轉向反應更直接,能帶來更紮實的操控手感。此外,由 GR 賽車團隊操刀調教的 AVS 可變阻尼懸吊註 1、LSD 限滑差速器、EPS 電動轉向系統,讓車輛對路面變化反應更敏銳,動態更穩定、路感更清晰、出彎更有抓地力,整體操控回饋更銳利流暢,駕駛更能隨心所欲掌握車輛節奏。

外觀部分,配置專屬前輪拱導流片、碳纖維後擾流尾翼,降低車輛風阻係數、增加車身穩定性與抓地力,提升加速與操控表現。同步也升級大尺寸前煞車碟盤與專屬紅色 GR 卡鉗,強化車輛制動力道、增加進出彎穩定性,並搭配專屬 19 吋消光黑鍛造鋁合金輪圈,提升外觀視覺戰鬥感;內裝部分,以凸顯 GR 品牌的 GR Logo 刺繡頭枕與紅色安全帶,帶給車主更熱血的賽道氛圍。

廣  告

動力部分則沿用原 3.0T Premium AT 等級所採用的 3.0 升直列 6 汽缸渦輪增壓引擎及前置後驅傳動配置,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 50/50 前後配重,提供優異的動態表現,創造出 0~100km/h 僅 4.3 秒的加速性能。


售價280萬,Toyota GR Supra Track Edition限量賽道版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替 GR Supra 車系,追加限量的 Track Editon 賽道版,售價為 280 萬、比起標準的 3.0T Premium AT 的 269 萬多出 11 萬,新增強化的前後防傾桿、底盤強化支架,並優化車體剛性,使車身轉向反應更直接,並專屬前輪拱導流片、碳纖維後擾流尾翼,升級大尺寸前煞車碟盤與專屬紅色 GR 卡鉗,也有凸顯 GR 品牌的 GR Logo 刺繡頭枕與紅色安全帶。

Toyota 替 GR Supra 車系,追加限量的 Track Editon 賽道版,售價為 280 萬、比起標準的 3.0T Premium AT 的 269 萬多出 11 萬。
  1. 3.0T Premium MT:266 萬
  2. 3.0T Premium AT:269 萬
  3. 3.0T Track Edition:280 萬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指出,本次限量追加 GR Supra Track Editon 賽道版等級,除了 GR 團隊特別調教之底盤與懸吊設定外,更配備專屬外觀套件與內裝,提供車迷們更接近賽道感受的全新選擇。

性能方面針對底盤與懸吊新增強化的前後防傾桿、底盤強化支架,並優化車體剛性,使車身轉向反應更直接,能帶來更紮實的操控手感。此外,由 GR 賽車團隊操刀調教的 AVS 可變阻尼懸吊註 1、LSD 限滑差速器、EPS 電動轉向系統,讓車輛對路面變化反應更敏銳,動態更穩定、路感更清晰、出彎更有抓地力,整體操控回饋更銳利流暢,駕駛更能隨心所欲掌握車輛節奏。

外觀部分,配置專屬前輪拱導流片、碳纖維後擾流尾翼,降低車輛風阻係數、增加車身穩定性與抓地力,提升加速與操控表現。同步也升級大尺寸前煞車碟盤與專屬紅色 GR 卡鉗,強化車輛制動力道、增加進出彎穩定性,並搭配專屬 19 吋消光黑鍛造鋁合金輪圈,提升外觀視覺戰鬥感;內裝部分,以凸顯 GR 品牌的 GR Logo 刺繡頭枕與紅色安全帶,帶給車主更熱血的賽道氛圍。

廣  告

動力部分則沿用原 3.0T Premium AT 等級所採用的 3.0 升直列 6 汽缸渦輪增壓引擎及前置後驅傳動配置,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以及 50/50 前後配重,提供優異的動態表現,創造出 0~100km/h 僅 4.3 秒的加速性能。


重新定義產品設計之美,Ferrari 12Cilindri/Spider及F80獲2025紅點大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紅點設計大獎是目前全球工業設計領域最具指標性的獎項之一,旨在表彰兼具創新精神與設計美學的傑出作品,今年 (2025) Ferrari 再度大放異彩:F80、12Cilindri 與 12Cilindri Spider 三款車型同時獲得 2025 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產品設計」類最高榮譽 Red Dot: Best of the Best。

Ferrari 旗下 F80、12Cilindri 與 12Cilindri Spider,2025 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產品設計」類最高榮譽 Red Dot: Best of the Best。

2025 年適逢紅點設計大獎項創立 71 周年,頒獎典禮將於 2025 年 7 月 8 日於德國埃森隆重舉行。在過去 11 年間,Ferrari 共榮獲 32 項紅點設計大獎,創下自 1955 年該獎項設立以來車廠前所未有的佳績,自 2015 年至今,評審團已將最高榮譽頒予至少 13 款躍馬車型,成就備受世人矚目。

在設計總監 Flavio Manzoni 的帶領下,Ferrari Styling Centre 設計中心始終秉持品牌傳承與創新突破並行的理念,致力於打造融合美學與功能性的設計傑作。此次再度獲得國際專家一致肯定,再次印證 Ferrari 設計團隊的非凡實力與前瞻視野。

在設計總監 Flavio Manzoni 的帶領下,Ferrari Styling Centre 設計中心的作品,近年多次獲得國際專家肯定,印證 Ferrari 設計團隊的非凡實力與前瞻視野。

12Cilindri 車系

12Cilindri 與 12Cilindri Spider 的設計,汲取自 1950 與 1960 年代經典 GT 車型之靈感,集優雅設計、多功能性與卓越性能於一身,展現搭載前中置 V12 引擎雙座跑車的極致魅力。作為躍馬 V12 家族的最新代表作,兩款車型不僅承襲經典設計語彙,更在性能、舒適性與現代美學上樹立全新標竿。

12Cilindri 與 12Cilindri Spider 的設計,汲取自 1950 與 1960 年代經典 GT 車型之靈感,集優雅設計、多功能性與卓越性能於一身。

外觀設計上,12Cilindri 車系採用動感純粹的輪廓設計,線條簡約而優雅,並導入整合式主動空氣力學系統,將駕駛表現推向全新高度。引擎蓋採用前鉸鏈式蚌殼造型,展現機械結構的精密美感;搭配標誌性的雙邊四出排氣尾管設計,盡顯 Ferrari V12 跑車的純粹靈魂。12Cilindri Spider 更搭載深受躍馬車主喜愛的可折疊式硬頂敞篷設計,於時速 45 公里以下可在 14 秒內輕鬆啟閉,暢快享受不羈的純粹駕馭魅力。

12Cilindri 車系採用動感純粹的輪廓設計,線條簡約而優雅,並導入整合式主動空氣力學系統。
廣  告

F80

作為 Ferrari 第 6 款限量超級跑車,F80 採用碳纖維單體結構與創新混合動力系統,綜效最大輸出高達 1,200 匹 (CV),其搭載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 (F163CF) 源自 499P 賽車,該車型連續兩年於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奪下冠軍,輸出功率達 900 匹 (CV),馬力公升比更達到驚人的 300 匹 (CV)/公升。

F80 所配備的 800V 高性能混合動力系統,結合電動前軸與後置電動馬達,額外提供 300 匹 (CV) 動力,構成電動四輪驅動系統。同時,導入來自 F1 賽車技術的電動渦輪增壓裝置 (MGU-H),可高效回收渦輪旋轉產生的多餘能量並轉化為動力,進一步消除渦輪遲滯。

F80 採用碳纖維單體結構與創新混合動力系統,綜效最大輸出高達 1,200 匹 (CV)。

此款專為極致賽道性能而生的超跑,在時速 250 公里時可產生高達 1,050 公斤的下壓力。F80 配備可持續調節的主動式尾翼與透過 3D 列印製成的懸吊上叉臂,強化整體操控性與賽道表現。全新引入的 Boost Optimization 技術則可根據賽道資訊智能調配動力輸出,協助推升單圈成績。

F80 採用非對稱式「1+」駕駛艙佈局,營造出單座賽車般的沉浸式駕馭氛圍,同時保留雙人駕乘的實用性與舒適性。

F80 採用非對稱式「1+」駕駛艙佈局,營造出單座賽車般的沉浸式駕馭氛圍,同時保留雙人駕乘的實用性與舒適性。此車全球限量 799 台,預計生產至 2027 年,為 Ferrari 即將迎來的創廠 80 週年慶典揭開序幕。


放膽玩樂–大改款Mini John Cooper Works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4 16:00:00

發文

#620808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2024 年 2 月初時,Mini 原廠正式發表了 Mini Cooper 全新三門燃油動力車型,其與原廠在 2023 年 IAA 慕尼黑車展率先發表的 Mini Cooper E 與 SE 純電有所區隔,純電 Mini Cooper SE 是由中國製造、並採用與中國長城汽車合作的 Spotlight EV 平臺為基礎。至於燃油的 Mini Cooper 三門與五門掀背,則是仍維持在英國 Oxford 牛津工廠生產。

而原廠底盤代號 F66 的 Mini Cooper 三門車型,臺灣市場在 2024 年 6 月引進時,首波提供 Mini Cooper C 及 Mini Cooper S 雙動力車型選擇,正式售價分別為 153 萬元及 181 萬元。如今在 2025 年 3 月,總代理汎德則同步替三門與敞篷車型,追加同為 210 萬的 Mini John Cooper Works 與 Mini Cooper Cabrio。

2025 年 3 月,總代理汎德則同步替三門與敞篷車型,追加同為 210 萬的 Mini John Cooper Works 與 Mini Cooper Cabrio。

先前 U-CAR 試車組在試駕大改款 Cooper S 時,就對其饒富樂趣、而且相當具有衝勁的動力表現印象深刻。此次也相當好奇,換搭最大馬力 231 匹動力、搭配跑車化 7 速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箱的 John Cooper Works 車型,性能實力究竟如何,不多說,試著跟它放膽玩樂就知道……。

扮相比起一般版乖張不少,彰顯 JCW 性能特質

首先來看大改款 Mni JCW「極富玩心」的性能外表,其在車頭處採用專屬八角形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其內的格柵處理也不同於一般車型,其隔柵下半部主要採用斜紋賽車方格旗的理念排列,並整合專屬的 JCW 方格旗徽飾。對比一般版相當時尚渾圓的橫柵點狀造型,JCW 版本確實彰顯更具張力的視覺。

大改款 Mni JCW 其在車頭處採用專屬八角形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其內的格柵處理也不同於一般車型。

除此之外,原廠也強調 John Cooper Works 車型在外觀,擁有獨有的紅車頂和後保桿設計,配合後下擾流優化的空氣動力學結構,有效降低風阻,提升駕駛穩定性。而兩側渾圓的頭燈組,其也首度整合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藉由經典圓形設計融合現代科技,確保在各種駕駛環境下提供精準照明,也讓 JCW 車主在夜間「跑山」時,有著更佳的行車視野。其頭燈組跟尾燈更同步有「經典」、「迷人」、「John Cooper Works」共 3 種晝行燈風格可選。

原廠也強調 John Cooper Works 車型在外觀,擁有獨有的紅車頂和後保桿設計,配合後下擾流優化的空氣動力學結構。
大改款 JCW 也首度整合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藉由經典圓形設計融合現代科技,確保在各種駕駛環境下提供精準照明。頭燈組跟尾燈更同步有「經典」、「迷人」、「John Cooper Works」共 3 種晝行燈風格可選。

引擎蓋也有專屬 JCW 引擎蓋賽車飾條,加上黑色高光澤前後下護板,還有黑色側裙與輪拱,以及前保桿兩側的紅黑進氣口,跑格同樣濃郁,筆者認為其整體的車身線條比起前代 JCW 俐落,彰顯出更為幹練的性能氛圍。車側部分,英國生產的燃油版本、就沒有中國電動版本平整化車門把,而是維持傳統的平把設計,足下則是搭載 18 吋 JCW Lap Spoke 雙色輪圈、搭配 Continental SportContact7 跑車胎,還有專屬 JCW 的紅色煞車卡鉗,性能氣息確實點滿。

車側部分,英國生產的燃油版本、就沒有中國電動版本平整化車門把,而是維持傳統的平把設計,足下則是搭載 18 吋 JCW Lap Spoke 雙色輪圈、搭配 Continental SportContact7 跑車胎。

車尾採用相當時尚的黑色貫穿飾條示人,其內並以橫置的「Cooper」字樣、重新向世人宣告其車名以 Cooper 為掀背車款的核心命名策略,Cooper 字樣右邊則加入專屬紅黑白 John Cooper Works 徽飾字樣,還有黑色廠徽。兩側的三角形 LED 尾燈則一如車頭可有 3 種燈形變化。後保桿則不同於一般車型的平鋪直敘,改為相當乖張的黑色分流器、搭配中央置中排氣管展現張力。

車尾採用相當時尚的黑色貫穿飾條示人,其內並以橫置的「Cooper」字樣標示,Cooper 字樣右邊則加入專屬紅黑白 John Cooper Works 徽飾字樣,還有黑色廠徽。下方具相當乖張的黑色分流器、搭配中央置中排氣管展現張力。

科技化與駕駛輔助大幅提升

座艙方面,新一代 Mini JCW 取消了駕駛座前方的傳統儀表板,以新世代 Mini 設計語彙「Charismatic Simplicity 迷你至簡」 為核心,捨去繁複的元素,中央僅配置 9.4 吋的 24 公分高解析度 OLED 中控圓形螢幕。不過不同於先前試駕的 Cooper S 車型走的是「可愛風」,Mini JCW 走的是玩心性能風,因此可見座艙大量延續外觀,採用紅黑配色示人。

新一代 Mini JCW 取消了駕駛座前方的傳統儀表板,以新世代 Mini 設計語彙「Charismatic Simplicity 迷你至簡」 為核心,中央僅配置 9.4 吋的 24 公分高解析度 OLED 中控圓形螢幕。

中控搭配全新的 Mini Operating System 9 介面,其系統是以 Android 開源軟體架構(AOSP)打造,並標配具有紅綠燈顯示的永久線上更新圖資、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還搭載了 Mini 智能助理「Spike」,這款語音助手可透過「你好,MINI」指令啟動。而且一如筆者先前所提,Mini 品牌近半年出廠的新車,其系統操作的流暢度,都比過去大改款 Countryman 甫推出時好上不少。

中控搭配全新的 Mini Operating System 9 介面。而且一如筆者先前所提,Mini 品牌近半年出廠的新車,其系統操作的流暢度,都比過去大改款 Countryman 甫推出時好上不少。

而全車也標配「進階智慧互聯套件」,其交車後贈送 3 個月,後續每 1 年期訂閱費用為 2,200 元,其搭載後除自動記憶車窗升降地點外,也提供 Spotify、遊戲等 App 可直接下載,讓其多出不少娛樂功能。現在近期更首度追加 YouTube 影片觀看功能,只可惜受限圓形螢幕、其影片觀看並非滿版,並且行進間也會關閉影像、只保留聲音播放。

全車也標配「進階智慧互聯套件」,其交車後贈送 3 個月,後續每 1 年期訂閱費用為 2,200 元。近期更首度追加 YouTube 影片觀看功能,只可惜受限圓形螢幕、其影片觀看並非滿版。

不過因為 JCW 身為車系頂規,因此直接標配其他車型需加價 1 萬選配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使用原廠導航可在轉彎路口時提供必要的箭頭指引,甚至還可長時間在中央開啟、搭配 Level 2 系統呈現虛實整合的瞄準畫面,只可 Mini 掀背家族上都無法搭載「變換車道輔助」,因此就未有與 AR 攝影機畫面整合的變換車道指示。此外,360 度環景輔助,也在 JCW 直接標配。

JCW 身為車系頂規,因此直接標配其他車型需加價 1 萬選配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使用原廠導航可在轉彎路口時提供必要的箭頭指引。
360 度環景輔助,也在 JCW 直接標配。

雖然在駕駛輔助面不及 Countryman,但在運動化細節、還有諸多配備部分,Mini JCW 依舊有身為車系旗艦的氣勢。其中 HUD 抬頭顯示器列為 JCW 標配,方便駕駛更快速掌握車速、導航、還有駕駛輔助作動畫面,只可惜其為鏡片式投影、而非直接投影在前擋風玻璃上。此外 JCW 也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Harman/Kardon 音響,搭配不大的車室,帶來比標配車型更具空間感的聽覺效果。試駕車更選配可開啟的全景天窗,選配價為 6.6 萬。

HUD 抬頭顯示器列為 JCW 標配,方便駕駛更快速掌握車速、導航、還有駕駛輔助作動畫面,只可惜其為鏡片式投影。
JCW 也直接標配 12 支喇叭 Harman/Kardon 音響,搭配不大的車室,帶來比標配車型更具空間感的聽覺效果。
試駕車更選配可開啟的全景天窗,選配價為 6.6 萬。

JCW 在方向盤採用專屬的跑車式打孔 Vescin 方向盤含 JCW 專屬徽飾,尤其更粗的握感讓熱血加乘,方向盤後方更獨具換檔撥片。加上黑色織布點綴紅色圖樣儀表臺,還有 Vescin/Cord 皮質與織布混合內裝,輔以黑色車內頂篷,還有 JCW 雙前座賽車座椅,並配有駕駛座電動腰靠含按摩,整體乘坐起來包覆性十足卻不失舒適。後座則是具備基礎的雙人空間,但多半僅能短途乘坐。

後行李廂在未傾倒前為 210 公升、比起前代還減少 1 公升,6/4 分離後則可擴充至 725 公升,不過可惜的是並未有電動尾門配置,尾門關閉的力道需較大、不利許多身高較矮的人操作。

JCW 在方向盤採用專屬的跑車式打孔 Vescin 方向盤含 JCW 專屬徽飾,尤其更粗的握感讓熱血加乘,方向盤後方更獨具換檔撥片。
黑色織布點綴紅色圖樣儀表臺,還有 Vescin/Cord 皮質與織布混合內裝,都讓其熱血分為加乘。
JCW 搭載雙前座賽車座椅,並配有駕駛座電動腰靠含按摩,整體乘坐起來包覆性十足卻不失舒適。甚至還標配駕駛座電動按摩功能。
後行李廂在未傾倒前為 210 公升、比起前代還減少 1 公升,6/4 分離後則可擴充至 725 公升。不過可惜的是並未有電動尾門配置,尾門關閉的力道需較大。

底盤硬派、強勁動力依舊,操控展現前驅鋼砲靈活性

JCW 車型採用代號 B48 的 2.0 升 TwinPower Turbo 渦輪增壓直列 4 缸引擎,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6.1 秒,最大輸出 231 匹/5,000~6,000 轉、最大扭力為 38.8 公斤米/1,500~4,000 轉,變速箱從上代的 8 速手自排、換為由 Magna 供應的 7DCT400 運動化 7 速雙離合自手排,原廠強調搭配專屬 JCW 運動化懸吊與高性能制動系統,確保高速過彎時依然精準穩定。

JCW 車型採用代號 B48 的 2.0 升 TwinPower Turbo 渦輪增壓直列 4 缸引擎,變速箱換為由 Magna 供應的 7DCT400 運動化 7 速雙離合自手排,最大輸出 231 匹/5,000~6,000 轉、最大扭力為 38.8 公斤米/1,500~4,000 轉。
長按左側方向盤 Boost 撥片,可啟用 10 秒內的最大動力。

JCW 總計提供 7 種 Mini Experience Mode 行車模式,包含個性化 Personal、標準 Core、節能 Green、最為運動化的 Go-Kart,還有活力 Vivid、經典 Timeless、愜意等模式可切換。

原廠強調在 Go-Kart 模式中,駕駛者能體驗到最純粹的駕駛樂趣,強化的轉向回饋與更加靈敏的油門反饋,帶來更加沉浸的駕駛感受,並且可分別針對動力、ESP、轉向進行分段調整,只可惜並沒有像前代配置電子避震器。並且在 Go-Kart 模式中還可額外即時顯示包含 G 值、輸出馬力、輸出扭力、渦輪增壓值、油溫等行車資訊。

Go-Kart 模式除可分別針對動力、ESP、轉向進行分段調整(動力與 ESP 多出進階運動,轉向則為舒適/運動 2 段),其中還可額外即時顯示包含 G 值、輸出馬力、輸出扭力、渦輪增壓值、油溫等行車資訊。

過去在 Mini 前代 JCW 車型,筆者就對其整體相當硬派的底盤,還有相當重手的轉向反應印象相當深刻。甚至在前次體驗此代 Cooper S 時,對於其精準的轉向反應,還有相當活潑且衝勁十足的 2.0 升動力,都在在顯示 Mini 依舊保留不安分的玩樂基因。

JCW 其 231 匹的動力,搭配僅 1,331 公斤的車重,一踩下油門就有相當明顯的衝勁。

而將大改款 JCW 開起來後,果然不出所望,即便是用最節能的 Green 模式行車下,其 231 匹的動力,搭配僅 1,331 公斤的車重,一踩下油門就有相當明顯的衝勁。而切換到標準 Core 模式下,其也可感受到換搭 7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後,整體的傳輸效率更為提升,檔檔銜接時更為鏗鏘有力。

受惠於 JCW 現在為 Mini 掀背全車系唯一配有方向盤撥片手動換檔的車型,因此駕駛若想要掌握更高的操控自主權,除了將變速箱調整為 S 檔運動檔外,還可以透過換檔撥片控制。

而且受惠於 JCW 現在為 Mini 掀背全車系唯一配有方向盤撥片手動換檔的車型,因此駕駛若想要掌握更高的操控自主權,除了將變速箱調整為 S 檔運動檔外,還可以透過換檔撥片在 D 檔、S 檔情境下手動降檔控制。不過其整體的變速箱反應已相當綿密,若只是藉由 D 檔、S 檔適應各種路況,其實其變速箱的降檔邏輯已相當聰明,當然也比 Cooper S 等車型 L 檔低速檔在執行降檔的時機更為迅速。

JCW 車型更擅長的舞臺是在高速的變換車道、還有山區彎道間的舞動。

若要感受 JCW 的全數性能魅力,自然還是得切換至 Go-Kart 模式。筆者認為切換至 Go-Kart 模式後,相比前代 JCW 車型,其整體的方向盤回饋已不會像前代重手,但已經比起標準車型更為緊緻,甚至精準俐落的轉向依舊,多多轉打幾次的手感,仍是讓人回味再三。

JCW 靈活帶點偏滑卻不失循跡性的車尾動態,整體將前驅鋼砲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JCW 車型更擅長的舞臺是在高速的變換車道、還有山區彎道間的舞動,不論是轉向後迅速回穩的車身擺盪,前軸「丟」進彎中快速輕快的指向,靈活帶點偏滑卻不失循跡性的車尾動態,整體將前驅鋼砲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底盤也相當緊貼地面,在彎中起伏時搭配優異的車身剛性幫助駕駛攻克彎道,甚至減速時車輛迅速降檔、還有俐落的制動性能,加上循跡性強大的 SC7 配胎,都再再高了駕駛信心。只不過原廠的避震器仍是偏硬派,在都會走停時遇坑洞時,後軸的彈跳感更為明顯,若能夠加入軟硬可調的電子避震器,會有更全面更兼容的產品風貌。

廣  告

國內少有的三門性能前驅鋼砲,放膽玩樂、不失玩心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大改款 Mini JCW 依舊是相當有趣且好玩,讓駕駛能夠放膽玩樂的性能前驅鋼砲,甚至現在還加入了 Level 2 駕駛輔助、更為豐富的配備與科技操作介面。

在對手方面 JCW 也沒有最直接的競品,210 萬的售價比過去前代 JCW 的 205 萬調漲 5 萬,唯一落在類似價格區間的三門掀背產品是 205 萬的 Toyota GR Yaris 手排版,但 GR Yaris 強調的是較為競技化導向之 280 匹四驅;對比 JCW 講究的是前驅靈活感,還有較為豪華的英倫鋪陳,兩者的差距分野相當相當鮮明。而 JCW 若能針對日常行車的舒適性,再針對底盤的寬容度調整,相信對於開著 Mini JCW 代步或日常玩樂,也能夠更為輕鬆愜意的享受。


Mercedes-Benz首度戶外大型裝置藝術,G-Class沙雕展台現蹤臺北101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當所有人都用岩石、金屬、鋼鐵來象徵 SUV 的剛強,台灣賓士則選擇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沙。柔軟、流動、無形,卻也正是最能承受時間洗禮、最能記錄風霜的存在。

今年初夏,一場悄然在台北核心醞釀的藝術行動在近日正式揭曉 。Mercedes-Benz G-Class,自 1979 年以來以剛毅外型與越野實力成為品牌的代表作品,歷經 45 年幾乎沒有改變的外觀,新世代 G-Class 車系以沙雕之姿,首次現身臺北 101 松智入口!

Mercedes-Benz 新世代 G-Class 車系以沙雕之姿,首次現身臺北 101 松智入口,此次展台以最不可能的材質—沙,重新定義「堅強」。

G-Class 將在都會叢林中,以最不可能的材質—沙,重新定義「堅強」。這次,台灣賓士不僅是打造一座車展台,而是一場關於柔與剛、時間與記憶的詩意演出。這座你從未見過的 G-Class,等你來一探究竟。

歷經 45 年的銷售週期,Mercedes-Benz G-Class 以剛毅外型與越野實力成為品牌傳奇代表。

城市中的冒險召喚,打卡 G-Class 沙雕抽限量好禮

此次首度的大型戶外展出,Mercedes-Benz 將來自荒野的越野靈魂帶入都市心臟 - Taipei 101,以藝術之名重新詮釋《The Rise of Adventure》的真諦——在城市叢林中,也能無懼前行。

沙雕裝置詮釋 Mercedes-Benz G-Class「風沙中屹立不搖」的經典形象。

據台灣賓士表示,這座沙雕裝置詮釋了 G-Class「風沙中屹立不搖」的經典形象:白日呈現沙石結構的磅礡氣勢,夜間則透過光影交錯營造魔幻氛圍。無論你是汽車迷、藝術愛好者,或是嚮往探索的城市旅人,都不容錯過這個絕佳打卡新地標。

現場完成指定社群任務,就有機會獲得每日限量 Mercedes-Benz G-Class 主題好禮。
廣  告

展期為即日起至 2025 年 6 月 15 日,上午 11 點至晚間 9 點,現場完成指定社群任務即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限量 G-Class 主題好禮(每日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更多活動資訊,請鎖定台灣賓士官方社群平台。


限定50輛、向利曼冠軍賽車致敬,McLaren發表750S Le Mans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即將在本月中 (2025 年 6 月 14~15 日)、派出 2 輛 750S GT3 EVO 賽車參戰 24 小時 Le Mans 利曼耐久賽,並已宣告將於 2027 年重返利曼最高組別 (Hypercar/LMDh) 賽事的 McLaren,為了向 30 年前 (1995) 奪下利曼 LMGT1 組別冠軍的賽車:59 號 McLaren F1 GTR 致敬,特別推出全球僅會生產 50 輛的 750S Le Mans。

為了向 30 年前 (1995) 奪下利曼 LMGT1 組別冠軍的 McLaren F1 GTR 賽車致敬,McLaren 在今年利曼起跑前夕、特別推出全球僅會生產 50 輛的 750S Le Mans。
1995 年的利曼 24 小時耐久賽冠軍,便是由車手 JJ Lehto、Yannick Dalmas 和 Masanori Sekiya 所駕駛的這輛 59 號 McLaren F1 GTR。

生產數量與 650S Le Mans、720S Le Mans 一樣都只有 50 輛的 750S Le Mans,只能選擇 Le Mans Grey (灰) 或 McLaren Orange (橘) 兩款帶著特殊紀念意義的車色,並搭載 HDK (High Downforce Kit) 高下壓力車身空力套件,除了配置加大且向前延伸、兩側外緣附垂直翼片的碳纖維前下擾流,尾翼也改為大型碳纖維固定式的設計,所以車身下壓力可較標準版 750S Coupe 提升 10%。

McLaren 在 2015 與 2020 年時,也曾限量打造均為 50 輛的 650S Le Mans (圖上) 與 720S Le Mans (圖下),用以紀念 59 號 McLaren F1 GTR 拿下利曼冠軍 20 與 25 年。
750S Le Mans 只能選擇 Le Mans Grey (灰) 或 McLaren Orange (橘) 兩款帶著特殊紀念意義的車色,並搭載 HDK (High Downforce Kit) 高下壓力車身空力套件。

此外,750S Le Mans 還加裝了附氣流通道的碳纖維前葉子鈑、車頂引擎室進氣口、碳纖維後視鏡與碳纖維前進氣口,且搭配附紅/藍裝飾孔蓋的 Le Mans 五輻式輕量輪圈,以及帶有紅色 McLaren 廠徽的 F1 Gold (特殊金) 煞車卡鉗和鈦合金排氣尾飾管。

750S Le Mans 還加裝碳纖維車頂引擎室進氣口、碳纖維後視鏡,且搭配附紅/藍裝飾孔蓋的 Le Mans 五輻式輕量輪圈,以及帶有紅色 McLaren 廠徽的 F1 Gold (特殊金) 煞車卡鉗。
廣  告

座艙內,750S Le Mans 則可選擇以 Carbon Black Alcantara 類麂皮來搭配黑色/鴿子灰或 McLaren 橘的內飾,且能配置搭載頭枕部分繡有「LM」字樣、附多點式安全帶的兩張跑車座椅或碳纖維賽車座椅,座椅後方還加裝有防滾籠,並可鑲上刻有利曼 24 小時耐久賽冠軍、Indianapolis 500 耐力賽及 F1 摩納哥大獎賽「三冠王」的紀念銘牌 (McLaren 是唯一一家擁有此三大賽事冠軍的車廠)。

750S Le Mans 能配置搭載頭枕部分繡有「LM」字樣、附多點式安全帶的兩張跑車座椅或碳纖維賽車座椅,座椅後方還加裝有防滾籠。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750S Le Mans 則是沿用代號 M840T 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最大馬力 750 匹 (PS)、最大扭力 81.6 公斤米,搭配 7 速 SSG 自手排變速箱與後驅設定,以及第 3 代 PCC (Proactive Chassis Control III) 主動底盤控制系統。


重置價格292萬、但為貿易商引進之2.4升汽油版本,和泰Toyota Land Cruiser 250為2.8升柴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5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和泰汽車先前才在 2025 年 2 月媒體春酒活動上,宣布將引進 Prado 車系的後繼 Toyota Land Cruiser 250 車系,並且公布將導入 2.8 升柴油輕油電動力版本,還會搭載 8 速自排變速箱,預告第二季上市。如今近日保發中心出現 Land Cruiser 250 車系的重置價格,其標示為 292 萬,但其資料為排氣量 2.4 升,推測應為貿易商引進的美規 2.4 升汽油渦輪油電版本,非和泰欲導入的 2.8 升柴油輕油電車型。但屆時和泰引進版本,是否能與過去 Prado 的 256 萬、295 萬售價接近,值得密切觀察。

和泰汽車先前才在 2025 年 2 月媒體春酒活動上,宣布將引進 Prado 車系的後繼 Toyota Land Cruiser 250 車系,並且公布將導入 2.8 升柴油輕油電動力版本。如今保發中心出現 292 萬重置價格,但其資料為排氣量 2.4 升,推測應為貿易商引進的美規 2.4 升汽油渦輪油電版本。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先前才在 2025 年 2 月 4 日媒體春酒活動上,公布將於 2025 年第二季引進 Land Cruiser Prado 的後繼車–Land Cruiser 250,並且揭示國內引進版本將會是 2.8 升柴油輕油電、8 速自排變速箱組合。

而針對先前傳出開放登記意願等資訊,經 U-CAR 向和泰汽車詢問,和泰汽車指出有意願的消費者現在可洽詢各經銷商營業所,但目前尚未開放任何訂購作業。和泰汽車會於車款正式上市時,公布如何登記購買資訊,本次因車額少,將從上市後從有登記購買之消費者,採抽籤方式決定購買權。經銷商資訊也顯示屆時上市時、規畫將以 Toyota 智慧購 App 抽籤販售。

和泰汽車先前確認第 2 季將引進新世代大改款 Land Cruiser 250,並以柴油輕油電系統、8 速自排變速箱動力搭配進行溝通。

Toyota 原廠於正式 2023 年 8 月在日本發表新世代 Land Cruiser 250 車系,其可視為 Land Cruiser Prado 之後繼車,定位上低於旗艦 Land Cruiser 300,新世代 Land Cruiser 250 更擴大販售地區,回歸到北美市場販售。新車採用新世代的 TNGA GA-F 階梯式大樑車體平臺,動力上提供 281 匹之 2.4 升渦輪引擎、330 匹之 2.4 升渦輪油電等新世代動力,搭配 2.8 升柴油渦輪、2.8 升柴油輕油電、2.7 升汽油等動力選擇。

Land Cruiser 250 車系可視為 Land Cruiser Prado 後繼車型,車格定位介於 Land Cruiser 300 車系及 Land Cruiser 70 車系之間。

如今,國內保發中心出現 Land Cruiser 250 的保險重置價格資料,顯示其重置價格為 292 萬,但其車輛標註為「Land Cruiser Hybrid 4WD 2393c.c. 5D 5 人座」,並且後方還有美金匯率換算,從排氣量與美規設定,推估應為貿易商導入的 2.4 升渦輪油電版本,而非和泰預計引進的 2.8 升柴油車型,因此其價格並不會是最終和泰 2.8 升柴油的設定。

國內保發中心出現 Land Cruiser 250 的保險重置價格資料,顯示其重置價格為 292 萬,但其車輛標註為「Land Cruiser Hybrid 4WD 2393c.c. 5D 5 人座」。

以海外原廠資訊來看,新世代 Land Cruiser 250 系列採用與 300 系列、Lexus GX、Lexus LX 相同的 GA-F 平臺打造,車身長度再增長 100mm 來到 4,925mm、車寬達 1,980mm、車高 1,870mm,軸距 2,850mm,車室空間更加寬敞。原廠指出,250 系列還提升了車輛越野行路性能,將車架剛性增加 50%、車體剛性增加 30%之外,並且首度導入 EPS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提供更銳利的轉向感、提高低速時操控性。

新世代 Land Cruiser 250 系列採用與 300 系列、Lexus GX、Lexus LX 相同的 GA-F 平臺打造,車身長度再增長 100mm 來到 4,925mm。
廣  告

內裝部分,其布局與 Lexus GX 車室有些許相似之處,搭載 12.3 吋數位儀表及中控螢幕,為了讓維持前方視野表現,其儀表與中控臺維持一致水平,並且配置可輕鬆操作的按鍵型式,讓車輛在崎嶇道路上行駛時,能讓駕駛更方便操作。座椅布局雖然在美規僅有二排 5 座,但在日規提供有第三排達 7 座設定,甚至還有電動傾倒等功能。

Land Cruiser 布局與 Lexus GX 車室有些許相似之處,搭載 12.3 吋數位儀表及中控螢幕,為了讓維持前方視野表現,其儀表與中控臺維持一致水平,並且配置可輕鬆操作的按鍵型式。
座椅布局雖然在美規僅有二排 5 座,但在日規提供有第三排達 7 座設定,甚至還有電動傾倒等功能。國內為何種設定值得後續觀察。

Kia啟程新競界,週週抽PS5 Pro、新加坡方程式大獎賽雙人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歡慶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再度榮獲 Kia 全球總部的殊榮肯定,並感謝回饋所有熱愛 Kia 的朋友們,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自 6 月 1 日起至 8 月 22 日,推出總獎項價值逾 2,000,000 元的「Kia 啟程新競界」夏季活動,只要於活動期間試乘 Kia 乘用車任一車款,即可獲得「PlayStation5 Pro」(總價值 24,280 元)的試乘抽活動資格。

廣  告

而於活動期間下訂 Kia 乘用車任一車款,即可獲得「新加坡方程式大獎賽雙人遊」(總價值逾 150,000 元)的訂購抽活動資格,活動期間連續 12 週,週週抽出各乙組,最高可擁有 12 次的抽獎機會!中獎名單將於抽獎隔日於 Kia 台灣官方網站之活動專區公佈,更多詳情請洽官網或 Kia 全台展示中心。敬請所有喜愛 Kia 的好朋友們親臨全台展示中心,親臨體驗 Kia「Movement that inspires 移動 ‧ 啟發人心」的品牌精神,啟程新競界!


入主指定車款送JBL可攜式派對喇叭,Toyota「一起響樂」最後機會倒數中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感謝眾多車主的熱烈支持,Toyota 臺灣總代理和泰汽車「一起響樂」優惠活動將延長至 6 月底,即刻入主 RAV4、Corolla Altis、Yaris Cross、Town Ace、Vios,就送原價新臺幣 19,800 元超高音質的 JBL PartyBox On-the-Go Essential 可攜式派對喇叭,再享最高 80 萬 0 利率。

JBL PartyBox On-The-Go Essential(型號:PartyBox On-The-Go Essential)具備 100 瓦輸出功率,搭載 JBL Pro Sound 音效技術,帶來高音清亮、低音強勁的震撼高音質,再結合 Bass Boost 重低音強化功能,讓音場更豐富立體。機身內建可隨音樂節奏律動變化的多彩燈光秀,輕鬆營造沉浸式派對氣氛。除此之外,還附贈兩支無線麥克風,無論要來段即興 K 歌還是表演演奏,讓你隨時都能開唱開玩,派對不冷場。

本次活動除贈送超高音質的「JBL PartyBox On-The-Go Essential 可攜式派對喇叭」註 1 外,本月入主指定車款可享最高 80 萬高額 0 利率註 2 分期優惠。「Toyota 一起響樂」優惠活動自即日起至 6 月底止,贈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買車最佳機會最後倒數!詳細優惠活動資訊請 Toyota 官網:https://www.toyota.com.tw/event/202505JBL,或洽詢 Toyota 全臺展示中心。和泰汽車保留以上活動內容變更及最終解釋之權利,變更或修改訊息將於 Toyota 官網公布,恕不另行通知。

廣  告

「一起響樂」活動車款,享外促品及以下分期優惠


[U-EV]國際能源總署IEA揭露全球鋰電池價格跌20%,電動車成本降低、發展邁入普及階段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國際能源總署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公佈「Global EV Outlook 2025」系列文章,其中針對電動車電池內容的章節中提到,2024 年全球鋰電池組的價格下跌 20%,創下自 2017 年以來的最大跌幅,意即電動車生產成本有望持續降低,顯示全球電動車與電池產業在普及、發展速度方面已邁入全新階段。

國際能源總署 (IEA) 公佈「Global EV Outlook 2025」系列文章,其中針對電動車電池內容的章節中提到,2024 年全球鋰電池組的價格下跌 20%,創下自 2017 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全球鋰電池組價格下跌,意即電動車生產成本有望持續降低,顯示全球電動車與電池產業在普及、發展速度方面已邁入全新階段。

電動車年銷成長 25%,預估 2030 年電池需求量將超過 3 TWh

IEA 表示,電動車年度銷量成長 25%,在發展普及的基礎下,銷量成長連帶提升能源領域的電池需求達 1 TWh,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成長更超過 950 GWh,較 2023 年成長達 25%,更預告 2030 年電動車電池需求將超過 3 TWh。而全球鋰電池組價格下跌,主要受到產能提升、供應過剩,使礦業公司競爭更為激烈。

IEA 表示,電動車年度銷量成長 25%,在發展普及的基礎下,銷量成長連帶提升能源領域的電池需求達 1 TWh,電動車電池的需求成長更超過 950 GWh。

2024 年鋰需求量較 2015 年增 6 倍,「供過於求」價格仍跌近 20%

IEA 預估在未來幾年內,鋰「供過於求」的情勢將持續,下跌後的低價,將抑制未來市場投資的發展性,關鍵礦產價格低迷,以及中國等特定市場市場競爭之下,將壓縮電池利潤,以關鍵原料鋰為例,2024 年市場的鋰需求達到 2015 年的 6 倍,但是鋰的價格仍在 2024 年下跌近 20%。

IEA 預估在未來幾年內,鋰「供過於求」的情勢將持續,下跌後的低價,將抑制未來市場投資的發展性,2024 年市場的鋰需求達到 2015 年的 6 倍,但是鋰的價格仍在 2024 年下跌近 20%。

中國市場價格降幅最高,需求成長超越 30%

隨然全球市場鋰電池組價格均迎來下降,但是不同地區的降幅存在落差,IEA 提出的 2024 年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價格降幅最高,達到 30%,至於歐洲及美國則落在 10%~15%。2024 年度電池需求方面,中國市場成長超過 30%,美國與歐洲地區的需求持平,約落在 20%。

IEA 提出的 2024 年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價格降幅最高,達到 30%,至於歐洲及美國則落在 10%~15%。2024 年度電池需求方面,中國市場成長超過 30%。

IEA 點名電動商用車/卡車電池需求增,佔全球需求約 3%

若以車種進行劃分,IEA 特別提到在電動商用車/卡車部分,電池的需成長超過 75%,達全球電動車電池需求的近 3%,其中歐洲地區的成長幅度為 25%,更佔據全球總量的 10%。IEA 預估,電動商用車/卡車的需求在 2030 年將成長 2 倍,達 8%以上。

IEA 提到在電動商用車/卡車部分,電池的需成長超過 75%,達全球電動車電池需求的近 3%,其中歐洲地區的成長幅度為 25%,更佔據全球總量的 10%。

PHEV 電池單位成本較 BEV 更高?

IEA 除了列出 LFP 磷酸鐵鋰電池、NMC 鎳鈷錳酸鋰電池在電動車應用上、使用地區及成本花費上的差異,值得關注的是,IEA 指出在電池組每度電價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款 (PHEV) 相較純電動車款 (BEV) 的費用增加 3 倍,主要受到體積更小、功率需求更高、搭配燃油引擎更複雜的設計等因素影響。

IEA 指出在電池組每度電價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款 (PHEV) 相較純電動車款 (BEV) 的費用增加 3 倍,主要受到體積更小、功率需求更高、搭配燃油引擎更複雜的設計等因素影響。

LFP 電池牽動電動車市場,Tesla 佔需求大宗

IEA 表示,在電動車款中佔有相當影響力的 LFP 磷酸鐵鋰電池,目前仍由中國在技術、普及層面取得領先優勢,在東南亞、巴西、印度等地區的滲透率達 50%,美國、歐洲地區用來打造電動車的 LFP 電池,大部分也來自中國。IEA 數據顯示,Tesla 與 LFP 電池應用息息相關,美國生產搭載 LFP 電池的電動車之中,約 85%為 Tesla 車款 ; 而歐洲地區約 60%的 LFP 電池從中國進口,使用在 Tesla 車款上的比例更佔 50%。

IEA 表示,在電動車款中佔有相當影響力的 LFP 磷酸鐵鋰電池,目前仍由中國在技術、普及層面取得領先優勢,在東南亞、巴西、印度等地區的滲透率達 50%。
IEA 數據顯示,Tesla 與 LFP 電池應用息息相關,美國生產搭載 LFP 電池的電動車之中,約 85%為 Tesla 車款 ; 而歐洲地區約 60%的 LFP 電池從中國進口,使用在 Tesla 車款上的比例更佔 50%。

歐洲車廠攜手電池大廠,LFP 電池成為降低成本途徑

除了 Tesla 之外,IEA 也提到,近期歐洲汽車品牌逐漸青睞為旗下電動車款搭載 LFP 電池,成為主要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也持續增加供應電池的數量 ; IEA 以 Stellantis 集團為例,透過攜手電池大廠 CATL 寧德時代,於西班牙打造年產量達 50 GWh 的合資電池工廠,將能協助歐洲汽車品牌及產業,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IEA 提到,近期歐洲汽車品牌逐漸青睞為旗下電動車款搭載 LFP 電池,成為主要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也持續增加供應電池的數量。
IEA 以 Stellantis 集團為例,透過攜手電池大廠 CATL 寧德時代,於西班牙打造年產量達 50 GWh 的合資電池工廠,將能協助歐洲汽車品牌及產業,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

IEA 示警 2030 年電池原料出現短缺?價格反噬值得後續關注

電池供應鏈在特定地區、企業資源集中下,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增加發展風險,IEA 預測可能在 2030 年會導致鋰、鎳等相關原料出現供應短缺的情勢,後續供應若不足且出現缺口,將連帶價格出現反噬,雖然對於礦業有利,但是對於電池、電動車製造商,甚至是終端消費者而言,將造成不利。

電池供應鏈在特定地區、企業資源集中下,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增加發展風險,IEA 預測可能在 2030 年會導致鋰、鎳等相關原料出現供應短缺的情勢。
電池供應若出現缺口,將連帶價格出現反噬,雖然對於礦業有利,但是對於電池、電動車製造商,甚至是終端消費者而言,將造成不利。

10萬電金10萬里,純電生活立即啟程!6月Volvo促銷購車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vo 國際富豪汽車近期正式公布 6 月購車優惠方案, 針對 2025 年式 EX40 和 EC40 車系推出「10 萬電金 10 萬里,純電生活立即啟程!」優惠購車方案,贈送 10 萬高額充電金,換算最高可行駛超過 100,000 公里!

即日起凡購買 EX40 或 EC40 車系並完成新車掛牌,即可獨家獲得 10 萬元 Volvo 充電金,一次到位的 10 萬電力補貼。 限量 150 輛,立即享受零碳駕馭與 10 萬元電力紅利。 另外更具備 4 年/8 萬公里延長保固、4 年/8 萬公里免費保養、4 年免費道路救援服務、4 年智能互聯免費數據流量以及 15 年 Volvo on Call 服務 。

此外針對全新 EX30 純電車系,亦提供首年超低月付 9999 專案,或月付 19,888/26,888 元優惠分期。 再享以下純電車型專屬禮遇:加購原廠家用充電樁享半價優惠、獨享 Volvo DC 充電電費 8 折(一年)、獨享 Volvo 特約充電電費 8 折(一年)、4 年/8 萬公里延長保固、4 年/8 萬公里免費保養、4 年免費道路救援服務、4 年智能互聯免費數據流量以及 15 年 Volvo on Call 服務。

廣  告

而在 XC60 車系部份,Volvo 國際富豪汽車則是為 Plus B5 車型,推出本月入主享好禮三重送限時特惠專案,其中包含一年乙式險、180 萬 60 期 0%利率以及第四年延長保固。而 XC90 Plus B5 AWD 車型亦同樣提供本月入主享好禮三重送限時特惠專案,優惠內容包含一年乙式險、200 萬 60 期 0%利率以及第四+五年延長保固。


Fuso攜手吾蜂美味集團重量級聯名,Fuso X 老先覺祭出期間限定鍋物打造「Fuso扛霸主題店」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Fuso 宣布 2025 年度品牌主軸「扛霸系 Hero」,首次跨界攜手國民美食集團「吾蜂美味」,於 6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期間推出限定主題活動《扛霸系 Hero 月》。活動期間,旗下品牌老先覺功夫窯燒鍋、潮味決湯滷專門店、麵匡匡拉麵食堂聯合推出期間限定 Fuso 車主「英雄專屬優惠」,此外,Fuso 重量級聯名,攜手老先覺特別推出期間限定鍋物【豪傑白龍鍋】,並於老先覺新莊中原門市打造全台唯一 Fuso 扛霸主題店,融合品牌元素與潮流設計,向辛苦奔波的臺灣運匠英雄與全民致敬。

Fuso 宣布 2025 年度品牌主軸「扛霸系 Hero」,首次跨界攜手國民美食集團「吾蜂美味」,於 6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期間推出限定主題活動《扛霸系 Hero 月》。

同場加映,Fuso 邀請 Fuso 粉絲及棒球迷們於 6 月 6 日至 6 月 8 日參加《Fuso 動紫趴》,現場除有吾蜂美味集團動紫趴限定優惠套餐,凡於 Fuso 攤位完成指定英雄任務,即有抽獎資格,將有機會獲得最大獎【老先覺功夫窯燒鍋 | 一年份「黃金雞湯鍋」兌換券】,力邀全民一起開吃挺英雄!

廣  告

Fuso 車主每日穿梭全臺各地,無論是都會城市或鄉鎮地區,都有他們努力的身影。因此,Fuso 本次特別攜手全臺擁有近三百家門市據點的吾蜂美味集團旗下三大品牌,共同打造《扛霸系 Hero 月》,讓車主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就近享用這份暖心又實在的美味回饋。本次攜手老先覺特別推出期間限定鍋物【豪傑白龍鍋】,以色白濃郁、香氣四溢的龍骨湯頭為基底,淬鍊出專屬於豪傑的濃厚風味。老先覺經典招牌「龍骨鍋」,嚴選豬大骨、雞骨與枸杞長時熬煮,湯頭乳白醇厚、香氣馥郁。

Fuso 車主每日穿梭全臺各地,無論是都會城市或鄉鎮地區,都有他們努力的身影。因此,Fuso 本次特別攜手全臺擁有近三百家門市據點的吾蜂美味集團旗下三大品牌,共同打造《扛霸系 Hero 月》。

更特別添加以珍貴中藥材與米酒調製的「龍骨酒」點綴湯頭,經大火揮發後去除酒精成分,僅保留溫潤口感與草本香氣,讓整體風味更添層次,是眾多老饕心中無可取代的湯品首選。【豪傑白龍鍋】搭配厚實龍骨湯底,佐以小肉盤(豬肉或雞肉擇一),肉質鮮嫩、風味純粹,再配上臺灣人鍋物必備的豆腐血旺雙拼—鴨血 Q 彈滑嫩、豆腐細緻入味,吸附滿滿麻辣湯汁,每一口都是熱烈澎湃的滋味衝擊,宛如為扛霸級英雄量身打造的專屬饗宴。

【豪傑白龍鍋】搭配厚實龍骨湯底,佐以小肉盤(豬肉或雞肉擇一),肉質鮮嫩、風味純粹,再配上臺灣人鍋物必備的豆腐血旺雙拼—鴨血 Q 彈滑嫩、豆腐細緻入味,吸附滿滿麻辣湯汁,每一口都是熱烈澎湃的滋味衝擊。

除了期間限定鍋物外,Fuso 更於老先覺最新第三代店型,新莊中原門市打造全臺唯一的「Fuso 扛霸主題店」,店內設計採用 2D 潮流漫畫風格,以幽默趣味的方式融入 Fuso 品牌及「扛霸系 Hero」的英雄元素,生動展現職業駕駛與運匠們的日常風貌,讓消費者在享用美味火鍋的同時,也能沉浸在輕鬆愉悅的主題氛圍中,體驗獨一無二的美食與視覺享受。

除了期間限定鍋物外,Fuso 更於老先覺最新第三代店型,新莊中原門市打造全臺唯一的「Fuso 扛霸主題店」,店內設計採用 2D 潮流漫畫風格,以幽默趣味的方式融入 Fuso 品牌及「扛霸系 Hero」的英雄元素。

Fuso 為回饋車主長期支持,特別攜手吾蜂美味集團旗下三大品牌,包含老先覺功夫窯燒鍋、潮味決湯滷專門店以及麵匡匡拉麵食堂祭出期間限定【扛霸系英雄專屬套餐優惠】。活動期間,凡 Fuso 車主憑電子優惠券,即可於吾蜂美味集團旗下三大品牌享有專屬三大好康,讓每一位扛霸英雄都能盡情享受國民美食,更多優惠內容,歡迎隨時關注 Fuso Taiwan 官方粉絲專頁。優惠活動包含:

  1. 車主好康一:凡於【老先覺功夫窯燒鍋】全臺門市點購雙人套餐,即可享優惠價 $450 元(原價 $515 元),套餐內容包含兩鍋龍骨湯底,搭配雞肉或豬肉(任選兩款),並附上豆腐血旺雙拼與海鮮盤乙份。
  2. 車主好康二:凡於【潮味決湯滷專門店】全臺門市點購個人套餐,即贈送麻辣豆腐乙份。
  3. 車主好康三:凡於【麵匡匡拉麵食堂】全臺門市點購雙人拉麵套餐,即可享限時優惠價 $399 元(原價 $445 元),套餐內容包含一份豚骨拉麵與一份醬油拉麵,搭配爽口泡菜與兩杯飲品。

今年 Fuso 攜手樂天桃猿《Fuso 動紫趴》年度經典音樂派對盛事,現場除了盡情享受熱血賽事與難以忘懷的聽覺盛宴外,更打造 Fuso 扛霸 Hero 拍照體驗區及假日限定潮味決、麵匡匡攤位。於現場不但能享用到潮味決、麵匡匡動紫趴專屬優惠,凡於現場完成 Fuso 指定拍照任務,至 Fuso Taiwan 官方社群平臺指定活動文章下留言,附上現場打卡合照,並加入老先覺 LINE 會員,即可獲得參加抽獎資格,將有機會抽中【老先覺功夫窯燒鍋 | 一年份「黃金雞湯鍋」兌換券】,共抽出 3 位幸運得主!Fuso 力邀所有熱愛音樂與美食的粉絲,一同到場同樂享好康,展現 Fuso 扛霸系 Hero 精神!

此外,Fuso 推出扛霸升級計畫,​現在入主扛霸系 Hero,眾多好禮專案優惠加乘,指定車型最高享 23 萬購車金且再享 10 萬公里免費保養!現在購車即享有多重好康優惠,詳情請洽總經銷裕益汽車。


Suzuki 2025全方位新手駕駛訓練開跑 × Ignis聯名黃阿瑪療癒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持續深耕臺灣市場的路上,Taiwan Suzuki 再度展現對駕駛者需求的重視與品牌創意精神。不僅推出深受年輕族群與小家庭喜愛的「超迷你 SUV」Ignis ×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聯名車款,更同步展開規模升級的 2025 年全方位新手駕駛訓練活動,雙重出擊,讓新手駕駛從學習到駕馭都更安心、更有趣!

Ignis 今年更與高人氣貓咪 IP「黃阿瑪的後宮生活」聯名合作,推出限量聯名車款,邀請黃阿瑪、招弟、三腳、Socles、嚕嚕、柚子、浣腸、小花等後宮萌主,一同陪你出門兜風!即日起,只需加價 3 萬元即可升級聯名車款,療癒可愛風格讓大街小巷充滿笑容與萌感,來店試乘更可獲得黃阿瑪迷你麻糬娃娃吊飾盲盒。

此外,為回饋準車主的熱情支持,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凡出示畢業證書或專業課程結業證明,即享有價值 28,590 元的「月薪大禮包」購車金。舊換新優惠價 59 萬元起,搭配月付 8,999 元輕鬆付款方案,讓你輕鬆入主 Ignis,展開嶄新人生旅程!

Ignis 今年更與高人氣貓咪 IP「黃阿瑪的後宮生活」聯名合作,推出限量聯名車款,邀請黃阿瑪、招弟、三腳、Socles、嚕嚕、柚子、浣腸、小花等後宮萌主,一同陪你出門兜風!

為幫助新手駕駛建立正確的駕駛觀念與技術,Taiwan Suzuki 自 2023 年起舉辦的「全方位新手駕駛訓練活動」廣受好評,2024 年場次更一位難求。2025 年活動全面升級,共規劃 16 場次,自 5 月 18 日至 7 月 20 日於全臺北中南同步展開,首次採用「一日兩地同步舉辦」,讓更多有意願參加的新手駕駛能就近參與。本次活動特別邀請資深教練現場指導, 學員還能親自駕駛 Suzuki 熱門車款 Swift、Ignis 與 Jimny,體驗車輛的優異操控性與安全科技,在安全環境中強化駕駛信心。

2025 年活動全面升級,共規劃 16 場次,自 5 月 18 日至 7 月 20 日於全臺北中南同步展開,首次採用「一日兩地同步舉辦」,讓更多有意願參加的新手駕駛能就近參與。
廣  告

全新到港的 2025 年式 S-Cross 主動安全防護再進階,升級 LKA 車道維持輔助,能主動偵測車道標線並提供輔助轉向修正,有效減少長途駕駛的負擔與疲勞感。除此之外 DSBS II 雙感知器煞車輔助系統,於路口左、右轉之際,主動偵察轉彎側是否有行人、騎士、車輛穿越,對駕駛人提出警示,為了感謝臺灣消費者對 S-Cross 的好評與支持,Taiwan Suzuki 特別準備「20 周年專案」,讓有 Suzuki 好車陪伴的好朋友們,一起擁抱艷陽高照的初夏。

為了感謝臺灣消費者對 S-Cross 的好評與支持,Taiwan Suzuki 特別準備「20 周年專案」,讓有 Suzuki 好車陪伴的好朋友們,一起擁抱艷陽高照的初夏。

為了感謝臺灣消費者 20 年來的支持與喜愛,Taiwan Suzuki 特別推出「20 周年專案」,讓您以輕鬆月付 8,999 元的超值優惠,輕鬆入主暢銷神車 Swift,無壓力享受高效節能的駕馭樂趣。此外,現在來店試乘 Swift,即可獲得 Swift 20 周年獨家香氛片,為您的旅程增添獨特品味,感受專屬於 Swift 的非凡魅力!

為了感謝臺灣消費者 20 年來的支持與喜愛,Taiwan Suzuki 特別推出「20 周年專案」,讓您以輕鬆月付 8,999 元的超值優惠,輕鬆入主暢銷神車 Swift,無壓力享受高效節能的駕馭樂趣。

為了感謝消費者對 Vitara 的好評與支持,Taiwan Suzuki 特別準備「20 周年專案」,讓有 Suzuki 好車陪伴的好朋友們,一起擁抱艷陽高照的初夏。敬請車迷朋友趁著艷陽高照的初夏之際,前往 Suzuki 全臺各大經銷據點,體驗 Suzuki 各具特色車款,更要體驗一下 Vitara 的越野性能。

為了感謝消費者對 Vitara 的好評與支持,Taiwan Suzuki 特別準備「20 周年專案」,讓有 Suzuki 好車陪伴的好朋友們,一起擁抱艷陽高照的初夏。

頭家好幫手 Carry 本月領牌贈送「米其林防爆高效隔熱紙」,另指定車款贈送$10,000 元購車金。敬請車迷朋友趁著豔陽高照的初夏之際,前往 Suzuki 全臺各大經銷據點,體驗 Suzuki 各具特色車款,更要體驗一下 Carry 的優異操控性。

頭家好幫手 Carry 本月領牌贈送「米其林防爆高效隔熱紙」,另指定車款贈送$10,000 元購車金。

歡慶Honda CR-V誕生30週年,限時入主光耀特仕版享汰舊換新價104.9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CR-V 自問世以來已邁入第 30 週年,在臺累積銷售逾 30 萬輛,全新世代 CR-V 近期斬獲 TNCAP 最高五星殊榮,在「成人保護」項目中獲得 97%的傲人佳績,「兒童保護」方面亦拿下 89%的優異成績。Honda Taiwan 為與消費者喜迎 CR-V 誕生 30 週年里程碑,即日起至 6 月底止,入主 CR-V 光耀特仕版享汰舊換新價 104.9 萬元 ( 限 CR-V S 車型 ) ,再享 6 大專屬配備包含「360°環景顯示系統」、「HUD 抬頭顯示幕」、「LED 質感金屬踏板」、「車側琉光燈」、「後廂啟門光幕」、「車室藍影光域」。

Honda Taiwan 為與消費者喜迎 CR-V 誕生 30 週年里程碑,即日起至 6 月底止,入主 CR-V 光耀特仕版享汰舊換新價 104.9 萬元 ( 限 CR-V S 車型 ) 。
CR-V 光耀特仕版享 6 大專屬配備包含「360°環景顯示系統」、「HUD 抬頭顯示幕」、「LED 質感金屬踏板」、「車側琉光燈」、「後廂啟門光幕」、「車室藍影光域」。

Fit e:HEV 搭載「以電為主、燃油為輔」的電驅雙動能系統,以每公升平均行駛 26.9 公里(市區行駛每公升 39.57 公里、高速行駛每公升 22.69 公里),連續 4 年穩坐「經濟部能源局評鑑燃油車節能第一名」殊榮。

為讓消費者輕鬆擁有如電動車般的順暢駕馭體驗,本月限時入主 Fit e:HEV 安全績優版限時優惠價 74.9 萬元 ( 汰舊換新 ) ,再升級 4 大安全贈禮,包含「前後盲區顯影」、「多媒影音主機」、「前偵雷達」、「前後雙鏡頭行車紀錄器」,同時享超低頭款 9,000 元與首年低月付 6,999 元專案。

本月限時入主 Fit e:HEV 安全績優版限時優惠價 74.9 萬元 ( 汰舊換新 ) ,再升級 4 大安全贈禮,包含「前後盲區顯影」、「多媒影音主機」、「前偵雷達」、「前後雙鏡頭行車紀錄器」,同時享超低頭款 9,000 元與首年低月付 6,999 元專案。

售價65.6萬起,CMC J Space「特仕J」特仕車升級前霧燈與後座電動窗,Colt Plus、Zinger導入多款新色塗裝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3 16:00:00

發文

#620806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上週 (5/31) U-CAR 曾搶先揭露,經銷端傳出將針對 CMC J Space 廂車推出特式車,透過配備升級,引發市場熱議。今 (6/4) 日中華汽車正式宣佈推出 J Space「特仕 J」新款特仕車,延續 Two-tone 塗裝,增加 4 款新色,更享有前霧燈、後座電動窗及 Maxxis 14 吋輪胎等配備,原廠溝通舊換新 60.6 萬起。

中華汽車今 (6/4) 日正式宣佈推出 J Space「特仕 J」新款特仕車,延續 Two-tone 塗裝,增加 4 款新色,更享有前霧燈、後座電動窗及 Maxxis 14 吋輪胎等配備,原廠溝通舊換新 60.6 萬起。

本次 J Space 推出的新車色,包含黑頂雙色的幻影藍、焰影紅,以及尊爵黑、冰曜白,搭配 LED 頭燈新設計與鍍銀飾條,讓追求個性的買家有更多樣的選擇。J SPACE 特仕車升級搭載前霧燈、後座電動窗之外,也搭載限定的中門上滑軌鍍黑、Maxxis 14 吋輪胎,建議售價部分,尊爵黑/冰曜白為新臺幣 65.6 萬,原廠黑頂雙色幻影藍、焰影紅則為新臺幣 67 萬元。

圖為 J Space 黑頂雙色幻影藍。
圖為 J Space 黑頂雙色焰影紅。
圖為 J Space 尊爵黑。
圖為 J Space 冰曜白。
J Space「特仕 J」新款特仕車升級搭載前霧燈、後座電動窗之外,也搭載限定的中門上滑軌鍍黑、Maxxis 14 吋輪胎。

除了 J Space 推出新色特仕車之外,中華汽車針對旗下都會小車 Colt Plus、新世代 Zinger 同步推出全新車色 ; Colt Plus 本次黑頂奶油黃、黑頂高山藍、黑頂花崗石棕共 3 款塗裝,增添時尚潮流 ; 至於 Zinger 則以山林地貌與自然色彩為靈感,加入黑頂星辰藍、黑頂高山藍、黑頂爾本藍、黑頂花崗石棕共 4 款塗裝。

圖為 Colt Plus 黑頂奶油黃。
圖為 Colt Plus 黑頂高山藍。
圖為 Colt Plus 黑頂花崗石棕。

中華汽車表示,本次新增的全新配色,能夠強化車主的個性識別,同時體現品牌對戶外風格美學詮釋。加價購雙色噴塗的費用方面,Colt Plus 為新臺幣 3.3 萬元,Zinger 則為新臺幣 3.7 萬元,雙色噴塗皆由經銷商施作及保固,噴塗範圍詳洽全臺匯豐及順益展示中心。

圖為 Zinger 黑頂星辰藍。
圖為 Zinger 黑頂高山藍。
圖為 Zinger 黑頂爾本藍。
圖為 Zinger 黑頂花崗石棕。
Mitsubishi 促銷方案
車型 優惠內容
Outlander 本月訂車贈 Electrolux 雙效涼風循環空淨機
舊換新 78.9 萬起
12 萬大禮包:升級 3D 環景多媒體影音、延長保固
Eclipse Cross 本月訂車贈 Electrolux 雙效涼風循環空淨機
JBL 全音域喇叭升級套組
V-KOOL 隔熱紙
Mio 前後錄行車記錄器
Eclipse Cross PHEV 本月訂車贈 Electrolux 雙效涼風循環空淨機 或
免費升級電動尾門
保險專案補貼
JBL 全音域喇叭升級套組
V-KOOL 隔熱紙
Mio 前後錄行車紀錄氣
Colt Plus 享樂型:舊換新 47.6 萬起
+Mio Wi-Fi 行車記錄器

輕鬆型:舊換新 53.6 萬起
+Mio Wi-Fi 行車記錄器+三合一盲區偵測警示系統
得利卡 2 萬 1 低頭款
入主得利卡貨車贈前後雙錄電子後視鏡
CMC 促銷方案
車型 優惠內容
Zinger 入主豪華、旗艦型贈 360 環景系統
+6000 元配件金
Zinger Pick Up 舊換新 59.4 萬起
高額 50 萬 0 利率
享型感升級四重送方案:LED 門檻踏板
+鍍鉻水箱護照+銀色塗裝霧燈飾蓋+銀色塗裝前保下飾蓋
中華菱利 A190 購車享 12,000 配件金
J Space 貨/廂車型享 12,000 元配件金
享 6 年或 16 萬公里延長保固
E300 入主贈充電樁 (含 3M 基本安裝)
中華堅兵 P350 舊換新 72 萬起 (木床車)
環境部補助 (減碳獎勵金+空汙補助金) 再加碼:
汽油車換購油電商用車再補助 7,000 元
柴油車換購油電商用車再補助 8,500 元

Nissan X-Trail限時推超值版與安心版特式,售價93.8萬與103.8萬元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 5 月份推出 Sentra 與 Kicks 特式款的超值安心版後,裕隆日產在 6 月份也針對 X-Trail 車系推出特式車款來強化市場表現,裕隆日產以限時優惠價來進行溝通,帶來了 Nissan X-Trail 超值版與安心版兩款特式選擇,限時優惠價依序為 88.8 萬以及 98.8 萬,這其實是包含政府舊換新補助的 5 萬元在內,也就是說實際售價為 93.8 萬元以及 103.8 萬元。

此外,裕隆日產也表示,X-Trail 限時優惠的兩款特式車,還能加碼「這夏風好禮」購車優惠,入主即贈 Dyson 時尚吹風機組及零利率分期方案。

X-Trail 超值版乃是以原建議售價 104.9 萬元之車型 (經典版) 為主,限時優惠降價 11.1 萬元,汰舊換新價 88.8 萬元,X-Trail「超值版」具備 3 大產品特點:搭載 1.5T VC-Turbo 可變壓縮比引擎加上輕油電動力系統,帶來兼具動力及油耗的優異表現;標配 ProPilot 智行安全系統,PFCW 超視距車輛追撞警示系統及 AI 智能駕駛輔助,降低碰撞風險;全車採用靜音工程,並於前擋及前車窗使用雙層隔音玻璃,創造靜謐的乘車體驗。

X-Trail 安心版則是以售價 115.9 萬元車型 (領航版) 為基礎,限時優惠降價 12.1 萬元,汰舊換新價 98.8 萬元,X-Trail 安心版擁搭載前方四雷達、AVM 360 度環景系統與 RR-AEB 後方緊急煞車系統,車室內搭載 12.3 吋儀表與 12.3 吋影音主機,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功能,同時還標配有足感應電動尾門,開啟尾門更加便利從容。

廣  告

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Nissan 限時加碼「這夏風好禮」全車系購車優惠,活動期間內入主 Nissan 車款,即可獲得 Dyson Supersonic™時尚吹風機組,再享零利率分期購車優惠方案,讓消費者更有型、更輕鬆地購買 Nissan 優質車款。Nissan 誠摯邀請消費者蒞臨全國 Nissan 展示中心,感受人氣車款 X-Trail 全能魅力,優惠詳情請參閱 Nissan 官網。


CMC ET35售價146.5萬元?財團法人保發中心重置價格洩露價隔帶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CMC 旗下全新純電商用車 ET35,新車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中首度亮相,接續在 2025 年 3 月的中華汽車法說會中,其也首度預告了 ET35 將會在 8 月正式上市,而在 4 月舉辦的 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ET35 也再度現身並揭露新車更多資訊。

即將在 8 月於國內上市的 CMC 旗下全新純電商用車 ET35,近期財團法人保發中心公布的新車重置價格中,顯示 CMC ET35 價格為 146.5 萬元,暴露未來新車上市可能售價區間。此外於 5 月份已有 4 輛新車掛牌紀錄。

而在近期財團法人保發中心公布的新車重置價格中,CMC 全新純電商用車 ET35 亦出現在重置價格名單中,CMC ET35 價格則為 146.5 萬元,也暴露出未來新車於 8 月在國內上市後的可能售價區間。此外在新車上市前,CMC ET35 於 5 月份已有 4 輛新車的掛牌紀錄。

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慢充為 SAE J1772,電量補充 20%~80%的 DC 快充時間約為 35 分鐘。

根據先前公佈的新車資訊顯示,CMC ET35 在電氣規格部份將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慢充為 SAE J1772,原廠提到 20%~80%的 DC 快充時間約為 35 分鐘,但並未公佈最大的快充功率,慢充的充電時間則是 7 小時。

ET35 提供貨床車與底盤車兩種規格,軸距設定為 2,985mm,貨臺長寬分別為 3,350mm 及 1,872mm;貨床車載重能力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

在車型規格設定部份,ET35 提供貨床車與底盤車兩種規格,車輛成員數為 3 人,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 ,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但上述為新車開發測試值,正式數據將以原廠新車上市公佈後為準。

ET35 車輛成員數為 3 人,內裝採用雙輻皮質多功方向盤、全數位儀表以及線傳排檔桿設計。
廣  告
ET35 電子電氣架構(Electronical/Electric Architecture, EEA)採用集中式架構控制器,搭載本土電池組 (鴻海方罐)、國產一體式電後軸系統(士電馬達)及關鍵零件,並具備國產 ADAS Level 2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此外 ET35 搭載本土電池組 (鴻海方罐)、國產一體式電後軸系統(士電馬達)及關鍵零件,以及搭載國產 ADAS Level 2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ET35 電子電氣架構(Electronical/Electric Architecture, EEA)採用集中式架構控制器,並使用中華汽車自主研發的「域控制器 ( eDCU ) 」,整合車輛控制單元 ( VCU ) 、電池管理單元 ( BMU ) 、汽車警示音系統 ( AVAS ) 與物聯網系統 ( IoT ) 等功能,藉由降低系統複雜度提升整合效率與功能彈性,並進一步包含電子油門、電子煞車、電子轉向等的全電子化控制,藉此進一步提升操控靈敏度與能源效率表現。


最大馬力650匹、新增彈射/甩尾系統,Bentley發表新世代Bentayga Speed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由於新世代超級 SUV (Super SUV) 已陸續將最大馬力值跨過 650 匹 (PS) 的門檻,因此,為加入 Aston Martin DBX S、Ferrari Purosangue 與 Lamborghini Urus SE 的頂上對決,Bentley 昨晚 (6/2) 不僅依約為全球車迷帶來了預計明年第一季引進國內的 2026 年式新世代 Bentayga Speed,還為這款有史以來性能最強的 Bentayga,增加了車系首見的起步彈射與甩尾控制系統!

Bentley 昨晚 (6/2) 依約為全球車迷帶來預計明年第一季引進國內的 2026 年式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儘管 Bentley 一直在推動旗下車款的電氣化轉型,不但大改款後的 Continental GT/GTC 和 Flying Spur 車系都已全面高性能插電油電化,並將在 2027 年發表採「豪華城市 SUV (Luxury Urban SUV)」全新級距設定的首款純電動車,但是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既沒有插電油電化,也不是裝回小改款車型配置的 6.0 升 W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635 匹/91.8 公斤米),而是透過重新調校的方式,直接讓排氣量 3,996c.c.的這具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獲得高達 650 匹 (PS) 的最大馬力與 86.7 公斤米最大扭力,並可選配 4 出式橢圓造型的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尾管。

Bentley 已宣布將在 2027 年推出採「豪華城市 SUV (Luxury Urban SUV)」全新級距設定的品牌首款純電動車。
小改款前的 Bentayga Speed 車型,配置的是 6.0 升 W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擁有 635 匹 (PS) 馬力與 91.8 公斤米扭力,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需 3.9 秒、極速 306 公里。

不僅動力數據較排量更大的小改款前之 Bentayga Speed 更上一層,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與四輪驅動系統,且強化 SPORT 模式的反應後,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也較小改款前的 3.9 秒減少至 3.6 秒、極速亦由時速 306 公里增加至 310 公里,成功擠身次世代超級 SUV 之林。

新世代高性能超級 SUV 性能比較
車型 Aston Martin
DBX S
Bentley
Bentayga Speed
Ferrari
Purosangue
Lamborghini
Urus SE
國內售價
(萬元)
尚未公布
(2026 Q1 導入)
尚未公布
(2026 Q1 導入)
2,221
(停止接單)
1,298
動力形式
動力
形式
4.0 V8 雙渦輪
汽油引擎
4.0 V8 雙渦輪
汽油引擎
6.5 V12 自然進氣
汽油引擎
4.0 V8 雙渦輪
插電油電系統
變速箱
形式
9 速手自排 8 速手自排 7 速雙離合
手排
8 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 四輪驅動
純電里程
(km)
- - - 60
車重 2,245 2,465 2,033 2,406
動力輸出
(匹/公斤米)
727 PS/
91.8
650PS/
86.7
725CV/
73.0
綜效 800PS/
96.9
0~100km/h(秒) 3.3 3.6 3.3 3.4
極速(km/h) 310 310 310 312

而且為了匹配大幅提升的動力,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雖然依舊保有 COMFORT、BENTLEY 及 SPORT 共 3 種的駕駛模式,但 SPORT 模式經過強化後、不僅能提供更靈敏的轉向,懸吊阻尼鋼性還可增加 15%,使駕駛人能夠在過彎時更充分地發揮引擎動力。

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只需 3.6 秒、極速則可達時速 310 公里。
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可選配 4 出式橢圓造型的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尾管。

此外,選配碳纖陶瓷剎車系統的新世代 Bentayga Speed,還可在 SPORT 模式下解鎖 Launch Control 彈射起步功能與開啟全新 ESC Dynamic 系統,並在標配的全輪轉向系統協助下,第一次可在 Bentayga 車系上享受可控的甩尾樂趣。

廣  告

外型設計方面,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則是換上了「黑化」的車身飾件、水箱護罩外框與內部格網、下擾流格網、廠徽、頭/尾燈燈框、窗框、亮面黑/消光黑的 Speed 車頂 (選配) 與行李架,且於車門下緣嵌有黑色的草寫「Speed」車型銘牌,並標配 22 吋的黑色或銀色輪圈,搭配擁有 7 種顏色的煞車卡鉗,且首度提供亮面黑/消光黑與灰色的 23 吋 10 輻式 Speed 輪圈供消費者選配。

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外觀換上了「黑化」的車身飾件、水箱護罩外框與內部格網、下擾流格網、廠徽、頭/尾燈燈框與窗框。
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車門下緣嵌有黑色的草寫「Speed」車型銘牌,並提供 23 吋 10 輻式 Speed 輪圈供消費者選配。
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的飾板與椅面上半部、採用了全新 Precision Diamond 菱形縫線,並在椅面繡有草寫「Speed」字樣。

至於可選擇 5 座或獨立 4 座的奢華空間裡,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雖然沿用了現行小改款 Bentayga 車系的布局,但是 Bentley 的設計師們還是為它的飾板與椅面上半部、設計了全新 Precision Diamond 菱形縫線,並在椅面繡有草寫「Speed」字樣,且門檻飾版與踏板亦可見專屬「Speed」字樣點綴,甚至連數位儀錶都有專屬的顯示介面,在細節之處彰顯這輛高性能 Bentayga 獨特的車型定位!


取消雙動力入門版,售價117萬起,改採單一汽油與3款油電車型,和泰調整Toyota RAV4車系編成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第 6 代大改款 Toyota RAV4 車系在海外亮相後,新車導入臺灣的時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 先前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2025 年無規劃大改款 RAV4 導入,而 5 月份既有 RAV4 車系在的國內銷售情形,僅掛牌 1,224 輛,銷售力道減緩,成為關稅、貨物稅對進口車交車量影響的關鍵指標。

第 6 代大改款 Toyota RAV4 車系在海外亮相後,新車導入臺灣的時程,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先前總代理和泰汽車回覆,2025 年無規劃導入。
5 月份既有 RAV4 車系在的國內銷售情形,僅掛牌 1,224 輛,銷售力道減緩,成為關稅、貨物稅對進口車交車量影響的關鍵指標。

取消雙動力入門車型,現行 RAV4 入手門檻調整至 117 萬起

邁入 6 月份後,國內 Toyota 官網顯示,既有第 5 代 RAV4 的車系編成出現變化,正式取消汽油入門 (2.0 豪華)、油電入門 (2.5 Hybrid 尊爵) 車型,汽油動力僅保留 2.0 旗艦單一車型,油電動力則剩下 2.5 Hybrid 曜黑魅影、2.5 Hybrid 旗艦、2.5 Hybrid 旗艦 4WD 共 3 種版本選擇。

現行第 5 代 RAV4 車系在臺灣市場縮編後,僅以 4 車型 (1 款汽油+3 款油電)溝通,雖然各版本的建議售價維持與先前相同,但是調整過後,車系的入手門檻已提升至新臺幣 117 萬起。

現行第 5 代 RAV4 車系在臺灣市場縮編後,僅以 4 車型 (1 款汽油+3 款油電)溝通,雖然各版本的建議售價維持與先前相同,但是車系的入手門檻 (汽油旗艦) 已調整至新臺幣 117 萬起。
廣  告

國內銷量不尋常下滑、提前出清完售準備世代交棒?

回顧先前 U-CAR 報導, 第 4 代 RAV4 於 2019 年交棒給第 5 代前,仍繳出全年 18,876 輛、平均月銷量 1,573 輛的堅強銷售實力。然而 2025 年 4 月第 5 代 RAV4 的掛牌數下滑至 1,626 輛,5 月更僅交出 1,224 輛,作為日系進口休旅銷售主力、品牌暢銷車系,銷售數據出現不尋常的下滑,是否透露 RAV4 將提前出清完售、進行產品世代交棒?值得市場關注。

第 4 代 RAV4 於 2019 年交棒給第 5 代前,仍繳出全年 18,876 輛、平均月銷量 1,573 輛的堅強銷售實力。
2025 年 Toyota RAV4 新車掛牌數據累計
月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單月掛牌數 (輛) 2,107 1,593 2,140 1,626 1,224
  1. 註:2025 年 1 月~5 月 Toyota RAV4 累計銷量:8,690 輛
作為日系進口休旅銷售主力、品牌暢銷車系,銷售數據出現不尋常的下滑,是否透露 RAV4 將提前出清完售、進行產品世代交棒?值得市場關注。

經銷端傳現車數量不多,市場出現觀望購車氣氛

據 U-CAR 掌握資訊,受到臺美關稅談判影響,國內經銷體系 RAV4 各車型可提領教車的現車數量不多,同時市場出現對於進口關稅、貨物稅、其他稅收降低/取消的傳聞,連帶讓新車進口、銷售與交車出現觀望氣氛。

據 U-CAR 掌握資訊,受到臺美關稅談判影響,國內經銷體系 RAV4 各車型可提領教車的現車數量不多,市場對於新車進口、銷售與交車也出現觀望氣氛。

大改款 RAV4 維持 2026 年導入?車系縮編成牽動導入時程關鍵

雖然現階段和泰汽車透露,第 6 代大改款 Toyota RAV4 有待 2026 年才會導入臺灣市場,但是銷售數據出現不尋常下滑、原廠針對現行第 5 代 RAV4 縮編、出清等跡象,都成為牽動新世代車型導入時程的關鍵,而稅制調整即時變動,以及國內 RAV4 車系的動向,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現階段和泰汽車透露,第 6 代大改款 Toyota RAV4 有待 2026 年才會導入臺灣市場。
國內銷售數據出現不尋常下滑、原廠針對現行第 5 代 RAV4 縮編、出清等跡象,都成為牽動新世代 RAV4 導入時程的關鍵。

汽油預售79.9萬元、油電90.9萬元起,Honda小改款HR-V車系國內首度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海外多個市場上市後,台灣本田於今 ( 6/3 ) 日首度在國內亮相 Honda 小改款 HR-V 車系,除了外觀設計和內裝鋪陳小幅修飾之外,最大重點便在於導入了期待已久的 e:HEV 油電動力,擁有更出色的動力輸出、以及能創造 23.5km/L 的油耗成績。

國內小改款 HR-V 車系提供 4 個車型可選擇,包括 1 款汽油搭配 3 款油電,汽油 S 車型預售價格為 79.9 萬元,e:HEV 油電 3 款車型預售價分別為 S 90.9 萬、Prestige 96.9 萬與 Prestige Super Edition 98.9 萬,新車將在 6 月 21 日於店頭正式上市,年販目標為 15,000 輛,U-CAR 稍後將帶來完整報導。

台灣本田於今 ( 6/3 ) 日首度在國內亮相 Honda 小改款 HR-V 車系,同步展開新車預售,汽油版預售 79.9 萬元、油電版則為 90.9 萬元起。

外觀、車內微幅修飾更新

Honda 現行第 3 代 HR-V 車系最初是在 2021 年 2 月中旬於日本發表,國內部分則是選在隔年的 5 月首度亮相,而在小改款 HR-V 產品週期經歷約 3 年左右的時間後,Honda 原廠在 2024 年 3 月份於日本帶來了小改款 HR-V,後續包括泰國和歐洲等市場也陸續發表,新車在外觀細節上進行小幅更新修飾。車頭方面,小改款 HR-V 將水箱護罩面積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視覺上更加有神。

Honda 原廠在 2024 年 3 月份帶來了小改款 HR-V,後續包括泰國和歐洲等市場也陸續發表,新車在外觀細節上進行小幅更新修飾。車頭方面,小改款 HR-V 將水箱護罩面積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視覺上更加有神。 ( 圖為泰規車型 )

車尾方面,尾燈雖然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不過燈組的排列組合有了調整,以紅色燈組線條方式劃分,取代過去類鋼琴鍵式的排列。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車輛的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並且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名牌。

尾燈雖然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不過燈組的排列組合有了調整,以紅色燈組線條方式劃分,取代過去類鋼琴鍵式的排列。在導入 e:HEV 動力後,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名牌。 ( 圖為海外市場車型 )

車內布局方面,小改款 HR-V 也維持原先的設計風格元素,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新的儀表。

車內布局方面,小改款 HR-V 也維持原先的設計風格元素,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新的儀表。 ( 圖為泰規車型 )
廣  告

油電科技導入,平均油耗成績達 23.5km/L

國內小改款 HR-V 最大重點就在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科技,同樣在搭載 1.5 升的動力之下,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國內能源署所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市區與非市區能效 26.18km/L 與 22.11km/L,取得 1 級的能源效率肯定。至於汽油車型維持 1.5 升引擎、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 CVT 變速系統,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數字為 16.3km/L,能源效率為 3 級。

國內小改款 HR-V 最大重點就在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科技,同樣在搭載 1.5 升的動力之下,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國內能源署所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

DFSK穩發商用車十年有成,品牌三車系感恩大回饋最低39.8萬元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今年是 DFSK 穩發商用車在台銷售第十個年頭,總代理合同興汽車為了感謝廣大頭家這十年的愛護與支持,特別推出「十週年 感謝祭」來回饋各行各業的頭家朋友們。這次感謝祭特別針對三款車型推出超值回饋價活動:

  1. 「雙廂大穩發 S2.5t」原建議售價 63.8 萬,感恩回饋價 49.8 萬起(再贈送 Nakamichi 影音主機)
  2. 「單廂金穩發 S2.5t」原建議售價 49.8 萬,感恩回饋價 39.8 萬起
  3. 「A380 Winmax 歐風廂型車」原建議售價 65.8 萬,感恩回饋價 49.8 萬起

以上空前特惠價格回饋方案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欲購從速,詳細資訊請洽全台各營業據點。

大穩發 S2.5t 具有同級車中唯一的雙廂四人座配置,顛覆以往兩人座發財貨車的使用限制,兼具載人與載貨功能。其大貨台面積長寬分別為 2,060mm x 1,540mm,最大載重更達到 1,270 公斤。其獨有的轎車化寬敞舒適車室空間,提供前排椅背 165 度調整功能、座椅前後 135mm 滑動便利性,再加上後座獨立中央空調,讓駕駛在閒暇之餘可以自由自在地歇息,是頭家兼顧事業、家庭生活的最佳選擇。

金穩發 S2.5t 採用單廂車體設計,超大貨台面積長寬分別為 2,900mm x 1,540mm,加強型大樑結構及強化六片式葉片彈簧的配置使其最大載重達到 1,342 公斤,擁有 2.51 噸的跨級距載重能力,享有「總重」、「載貨量」以及「大貨台」等三大優勢,遙遙領先市面上同級車款,絕對是頭家朋友們事業上最經濟實惠的生財好夥伴,更是頭家朋友們購車 CP 值最佳選擇!

A380 Winmax 歐風廂型貨車,則擁有 4,610x1,780x1,885mm 的車身尺碼,搭配 2,850mm 的長軸距表現,貨廂空間超過 4000 公升。車側使用雙邊側滑門配置,尾門為上掀式設計,提升裝載便利性,完全展現 A380 方正且實用的空間運用設計。全車採高剛性車體全防護設計,加上長車頭能提供更好的潰縮表現。內裝採用轎式化雙人扶手座位設計,後艙配備獨立中央空調,讓 A380 Winmax 真正名副其實的「安全、空間、舒適」三冠王。

本月這波史上最優惠的十週年感謝祭優惠活動,是入主 DFSK 穩發商用車的最佳時機,歡迎各位頭家親臨全台各據點,親自體驗每款車型的優點。

想瞭解更多 DFSK 穩發商用車【十週年 感謝祭】購車專案活動,歡迎頭家朋友們前往各營業據點詳洽賞車,亦可致電 0800-889-958 或登錄 DFSK 官網預約賞車頁面填單留下連絡資訊,將有專人提供諮詢及安排試乘服務。詳情請洽官方網站:

※汰舊換新補助以政府法令最終審核為準。
※總代理合同興汽車保留以上活動內容變更及最終解釋之權利,變更或修改訊息將於
DFSK 官網 ( https://www.dfsk.com.tw/ ) 公布,恕不另行通知。


臺灣車輛公會生產明細曝光,福特六和全新國產休旅Ford Territory現身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16:00:00

發文

#620805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網友於 2024 年 10 月中旬曾在國內捕獲神秘的偽裝車款,推估其相當有可能為福特六和將在國內生產的全新休旅產品,接續在 2025 年 5 月下旬再度捕獲,更引起了諸多對於此款車型身分的猜測。

U-CAR 網友於 2024 年 10 月中旬曾在國內捕獲神秘偽裝車款,推估為福特六和將在國內生產的全新休旅產品,但其真實身份始終未獲福特六和確認。
根據台灣車輛公會公佈 2025 年 4 月生產明細,讓這輛神秘國產休旅的真實身份曝光,其為 Ford 品牌全球戰略車款 Territory,且在 4 月份已生產 22 輛。

而透過台灣車輛公會公佈 2025 年 4 月的生產明細,則首次讓這輛神秘偽裝車的真正身分曝光,其即為 Ford 品牌全球戰略車款 Territory。且根據台灣車輛公會生產明細顯示,福特六和於 4 月份已生產 22 輛 Ford Territory 車系,其中有 3 輛標註為小客車,推估未來可能將會推出客車以及客貨版本車型。

已在越南以及菲律賓市場推出的 Ford Territory 車系,車身長、寬、高分別為 4,630mm、1,935mm 以及 1,706mm,2,726mm 的軸距設定則較 Kuga 車系有所增加。

根據生產明細顯示,5 月份已生產 22 輛 Ford Territory 車系皆搭載 1.5 升動力,比照越南以及菲律賓市場所販售的 Ford Territory 車系,可推估未來國產化車型應是搭載 1.5 升 Ecoboost 汽油渦輪動力設定,海外販售車型擁有 160 匹最大馬力以及 25.3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並搭配 7 速自排變速箱設定,且具備了 Normal、 Eco、Sport 以及 Mountain 駕駛模式選擇。

Ford Territory 車系搭載 1.5 升 Ecoboost 汽油渦輪動力,海外販售車型具備 160 匹最大馬力以及 25.3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並搭配 7 速自排變速箱及前輪驅動設定。
廣  告
Ford Territory 車系採 5 座設定,內裝採用雙 12 吋儀表及觸控螢幕,並具備 360 度環景顯影、全景天窗以及電動調整座椅等舒適性配備設定。

在車身尺碼設定上,根據海外市場販售車型顯示,Ford Territory 車系軸距設定為 2,726mm,車身長、寬、高分別為 4,630mm、1,935mm 以及 1,706mm,相比現行國內販售的 Kuga 車系,雖然車長設定上介於 2.0T AWD ST-Line 與 1.5T Active 車型之間,但軸距部份則有著 16mm 的增加幅度。而在內裝配備設定上,Ford Territory 車系則具備雙 12 吋儀表及觸控螢幕,並擁有 360 度環景顯影、Apple CarPlay 及 Android Auto 手機連結、全景天窗以及電動調整座椅等舒適性配備設定。


確認V6引擎搭雙電動馬達,Alpine預告2028年推千匹油電超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雖然 2024 年傳出可能會以自家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為開發靈感、推出搭載氫燃料動力的超級跑車,但是來自法國、隸屬 Renault 集團的 Alpine,近日終於宣布、將於 2028 年推出配置 V6 引擎搭配兩具電動馬達的中置引擎超級跑車,並由曾開發 Ferrari SF90 Stradale 的現任品牌執行長 Philippe Krief 主導計畫。

隸屬 Renault 集團的法國 Alpine,近日宣布將於 2028 年推出配置 V6 引擎搭配兩具電動馬達的中置引擎超級跑車 (圖為 Alpine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

Alpine 於 2025 年 5 月 A390 純電 SUV 的全球發表會上表示,自從 Aplenglow 概念車推出以來,他們就一直在評估打造中置引擎超級跑車的各種可能,並直到近日才獲得 Renault 執行長 Luca de Meo 的批准。

2025 年 5 月發表的 A390,是 Alpine 推出的純電 SUV,採用 400V 電力架構,電池有 89kWh 容量,可提供 555 公里的續航里程 (WLTP)。
Alpine 表示,自從 2022 年 Aplenglow 概念車推出後,他們就一直在規畫打造一輛中置引擎超級跑車。

Philippe Krief 還透露,與配備 V12 油電動力的 Lamborghini Revuelto 和配備 V8 油電動力的 Ferrari SF90 不同,Alpine 的這款超跑將配備排氣量較小的 V6 引擎來驅動後輪,並在前輪搭載兩具電動馬達,目標則是透過混合動力系統,搾出約 1,000 匹 (PS) 的最大綜效馬力,確保其能成為這兩款義大利超跑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Alpine 油電超跑的動力系統,將由正在開發 A424 利曼賽車的 Renault Hypertech 部門負責 (圖為 Alpine A424 Beta 概念賽車)。
廣  告

此外,Philippe Krief 補充說到,Alpine 的這款未來超跑,外型將與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動力系統則會由總部位於巴黎近郊、負責開發自家 WEC 耐久賽車的 Renault Hypertech 部門開發,導入許多賽車科技,並由碳纖維和鋁合金打造車體,保有品牌輕量化的優勢。

Alpine 認為,這個打造中置引擎超級跑車的計畫,不但能提升品牌的形象,還是品牌的科技實驗室,並為集團與品牌帶來極大的獲利!


確認V6引擎搭雙電動馬達,Alpine預告2028年推千匹油電超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2 00:00:00

發文

#62080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雖然 2024 年傳出可能會以自家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為開發靈感、推出搭載氫燃料動力的超級跑車,但是來自法國、隸屬 Renault 集團的 Alpine,近日終於宣布、將於 2028 年推出配置 V6 引擎搭配兩具電動馬達的中置引擎超級跑車,並由曾開發 Ferrari SF90 Stradale 的現任品牌執行長 Philippe Krief 主導計畫。

隸屬 Renault 集團的法國 Alpine,近日宣布將於 2028 年推出配置 V6 引擎搭配兩具電動馬達的中置引擎超級跑車 (圖為 Alpine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

Alpine 於 2025 年 5 月 A390 純電 SUV 的全球發表會上表示,自從 Aplenglow 概念車推出以來,他們就一直在評估打造中置引擎超級跑車的各種可能,並直到近日才獲得 Renault 執行長 Luca de Meo 的批准。

2025 年 5 月發表的 A390,是 Alpine 推出的純電 SUV,採用 400V 電力架構,電池有 89kWh 容量,可提供 555 公里的續航里程 (WLTP)。
Alpine 表示,自從 2022 年 Aplenglow 概念車推出後,他們就一直在規畫打造一輛中置引擎超級跑車。

Philippe Krief 還透露,與配備 V12 油電動力的 Lamborghini Revuelto 和配備 V8 油電動力的 Ferrari SF90 不同,Alpine 的這款超跑將配備排氣量較小的 V6 引擎來驅動後輪,並在前輪搭載兩具電動馬達,目標則是透過混合動力系統,搾出約 1,000 匹 (PS) 的最大綜效馬力,確保其能成為這兩款義大利超跑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

Alpine 油電超跑的動力系統,將由正在開發 A424 利曼賽車的 Renault Hypertech 部門負責 (圖為 Alpine A424 Beta 概念賽車)。
廣  告

此外,Philippe Krief 補充說到,Alpine 的這款未來超跑,外型將與 Aplenglow Hy4 實驗利曼賽車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動力系統則會由總部位於巴黎近郊、負責開發自家 WEC 耐久賽車的 Renault Hypertech 部門開發,導入許多賽車科技,並由碳纖維和鋁合金打造車體,保有品牌輕量化的優勢。

Alpine 認為,這個打造中置引擎超級跑車的計畫,不但能提升品牌的形象,還是品牌的科技實驗室,並為集團與品牌帶來極大的獲利!


排名有異動! 2025全球前10大最有價值輪胎品牌排行榜公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and Finance 發表最新 2025 全球前 10 大輪胎品牌價值榜,其中 Michelin 米其林以 87.63 億美元奪下第一名,緊接著由普利司通輪胎 Bridgestone 的 83 億美元獲得第 2 名,Bridgestone 同時也是亞洲市場龍頭品牌;獲得全球第 3 名輪胎品牌價值為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品牌價值為 39.04 億美元。

Brand Finance 發表最新 2025 全球前 10 大輪胎品牌價值榜,其中 Michelin 米其林以 87.63 億美元奪下第一名,緊接著由普利司通輪胎 Bridgestone 的 83 億美元獲得第 2 名。
2025 年 Brand Finance 全球 10 大輪胎品牌價值排名 (單位:美元)
2025
排名
2024
排名
品牌 2025 年品牌價值
1 1 Michelin 87.63 億
2 2 Bridgestone 83 億
3 3 Continental 39.04 億
4 4 Goodyear 22.67 億
5 5 Dunlop 19.56 億
6 6 Pirelli 19.41 億
7 7 Hankook 16.64 億
8 8 Yokohama 14.94 億
9 9 Giti 10.69 億
10 - Sailun 9 億

接著第 4 名之後的排序,依序為 Goodyear、Dunlop、Pirelli、Hankook、Yokohama、Giti、Sailun。與 2024 年的名次相比,最大的差異在於首度有中國大陸品牌個擠進前十,是 Sailun 賽輪輪胎以 9 億美元排名第 10;而以 10.69 億排名在第 9 的 Giti 佳通輪胎被歸類於新加坡品牌。

廣  告

若以地區市場來分類,無疑還是以歐洲品牌為主要領先集團,共有 Michelin、Continental、Pirelli 入榜;其次是美國市場,有 Goodyear 與 Dunlop 兩大品牌;接著則為日本,有 Bridgestone 及 Yokohama,而去年還在榜上的 Toyo 東洋輪胎,今年則是被 Sailun 賽輪輪胎擠出榜外。

若以地區市場來分類,無疑還是以歐洲品牌為主要領先集團,共有 Michelin、Continental、Pirelli 入榜

要注意的是,由 Brand Finance 所公布的輪胎品牌價值排行,不是以該品牌的輪胎銷售數量或金額為排行標準,而是以該品牌的品牌價值計算,單位為美元,至於輪胎銷售的市占比與排行的計算,有另外的計算排行。


福斯商旅「禮冰六重奏」夏季健檢正式起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3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夏季溫度逐漸飆升,您的愛車準備好迎戰酷暑了嗎?每年夏天,高溫總是愛車的一大考驗——冷氣不夠冷、引擎容易過熱、輪胎磨損加劇。福斯商旅深知車主的熱夏困擾,即日起推出「禮冰六重奏」夏季健檢專案,讓專業售服體系為您的愛車做好萬全準備。這個夏天,只管享受路上風景,其他的交給福斯商旅!福斯商旅更攜手人氣冰品品牌 Niseko 新雪口,讓日系療癒雪糕為您與愛車一同迎來沁涼好心情。

福斯商旅 「禮冰六重奏」 夏季健檢活動期間,只要前往福斯商旅全台服務廠,即可享有免費車輛健康檢查,同時還提供免費車輛外觀清洗服務,讓您的愛車煥然一新。在車輛健檢中如發現需要保養或維修,福斯商旅同步提供以下服務及優惠。

  1. 免費冷氣健檢及全車 29 項檢測 (含洗車服務)
  2. 風箱清洗+抗敏粉塵濾網 超值套餐新臺幣 3,636 元起
  3. 水箱精更換 超值套餐新臺幣 999 元起
  4. 原廠指定保養類及磨耗類零件 85 折
  5. 加碼米其林輪胎限量優惠
廣  告

福斯商旅為了回饋忠實車主,更加碼推出限量好禮,凡於「禮冰六重奏」夏季健檢活動期間,即可享有米其林輪胎買 3 送 1 優惠,再享 3 年保固;消費滿新臺幣 15,000 元再送機油放大券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感謝您一路相伴,福斯商旅為您的旅程提供最安全、最安心的保障。欲了解更多活動資訊,請洽全臺各展間服務廠、福斯商旅官方粉絲團或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889-699。


台灣馬自達限時推享馭專案,Mazda3限時標配ALH、CX-30限時標配全彩HUD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馬自達特別於 6 月限時推出「Mazda 享馭專案」,分別為 Mazda3 限時標配 ALH 智慧型頭燈,以及 Mazda CX-30 限時標配前擋投影式全彩 HUD,除了突破過往僅於高階車型搭載的慣例,也讓所有 Mazda3 與 CX-30 的準車主皆能一同暢享智慧車載科技,所帶來的進階駕馭體驗。

為了讓喜愛 Mazda 的車迷朋友能輕鬆坐擁,台灣馬自達也同步於 6 月祭出期間限定購車優惠,凡於當月入主指定 Mazda 車型,不光可享高額 0 利率,還可再享限時升級 5 年原廠保固,以無微不至的呵護,守護每一段安心愉悅的擁車旅程。

於 6 月底前入主 Mazda3 20S Ace Edition (四門/ 五門) 與 20S Premium (四門) 車型,即享限時標配能提供清晰行車視野的 ALH 智慧型頭燈與 5 年原廠保固。

台灣馬自達洞察市場對先進車載科技日益增長的需求,並回應消費者對卓越操控無憂駕馭體驗的雙重期待,持續透過領先級距的產品配置升級,輔以極具誠意的定價,回饋喜愛 Mazda 的車迷朋友。出色有型的 Mazda3,不僅延續配置過往於高階車款專屬的 LED 主動式轉向頭燈,可提升夜間行駛的可視範圍,更 於 6 月期間,針對入主入門車型 20S Ace Edition (四門/ 五門)、20S Premium (四門) 的準車主,即可享限時標配 ALH 智慧型頭燈。

??6 ???銝?Mazda CX-30 20S Ace Edition ??20S Premium 頠?嚗鈭恍?????舀?箸??璈??芣?撘????蔣撘敶?HUD ??5 撟游?撱??箝€?

該系統能依據不同行駛狀況,自動切換最適切的照明模式,包含 : 能自動調整照明光形以提供清晰行車視野的防眩遠光模式、有效擴大近光燈照明範圍的廣角近光模式、以及在高速行駛時能增加照明距離的高速模式,讓安全盡在掌握,為車主帶來更為安心的全方位駕馭體驗。

車型

優惠方案 (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

Mazda2

5 年原廠保固

Mazda3 ● Ace Edition 及 Premium 車型享 5 年原廠保固
● Retro Sports Edition 及 Signature 車型享高額 0 利率與 5 年原廠保固
Mazda CX-3 5 年原廠保固

Mazda CX-30

● Ace Edition 及 Premium 車型享 5 年原廠保固
● Retro Sports Edition 及 Signature 車型享高額 0 利率與 5 年原廠保固

Mazda CX-5

● 淬鍊版享 5 年原廠保固
● Select Plus 及 25T AWD GT Premium 車型享高額 0 利率與 5 年原廠保固

Mazda CX-60

5 年原廠保固

Mazda CX-90

5 年原廠保固

同時,Mazda CX-30 以原先即標配同級距內罕見的原廠電動尾門基礎上,此次也於入門車型 20S Ace Edition 及 20S Premium 限時標配能支援智慧型手機導航指引的前擋投影式全彩 HUD,讓駕駛能在目不離路的前提下輕鬆掌握重要行車資訊,成就恣意馳騁的非凡操控體驗。

廣  告

Mazda3 與 Mazda CX-30 以 88.8 萬元起的入主門檻,集結日本原裝進口、豐沛動力配置、優異操控表現,並搭載完整主動安全科技,於 6 月底前完成購車,再分別限時標配 ALH 智慧型頭燈、前擋投影式全彩 HUD,以全面提升行駛安全與車載機能,展現同級難以匹敵的產品競爭力,為渴望兼具細膩質感、駕馭樂趣,先進科技的車主,帶來超越期待的擁車體驗。


2025年5月份臺灣汽車市場銷售報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臺灣新車市場感受到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儘管臺美貿易談判結果尚未明朗,但是各界對於關稅與貨物稅調降的預期心理,加劇新車消費市場的觀望氣息。

2025 年 5 月份全月銷售數據統計後,全月領牌數僅有 31,910 輛,不僅沒有傳統年中競賽月的熱絡氛圍,相較 2024 年同期更是大幅衰退 23.1%。同時,2025 年 1~5 月累計銷售量也僅達 164,647 輛,相較 2024 年前 5 月累積銷售量,落差幅度也由 4 月份 11.2%進一步擴大至 13.8%。

整體新車銷售數據,確實反應出市場買氣趨於冷卻與觀望,至於國產、進口與各別品牌車系表現如何?U-CAR 接下來將依序帶讀者們一起瞭解。

1.總市場(國產+進口)

2.國產車

3.進口總市場


[U-EV]i4換碳化矽與追加601匹i4 M60車型、M2 CS發表,BMW公布2025年夏季更新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原廠近日公布 2025 年春季更新,其中除發表先前預告限量且最大馬力 530 匹的 M2 CS 車系外,純電 i4 全車系也跟上新年式 i5、小改款 iX 的腳步,導入 SiC 碳化矽逆變器,能耗減少 4.5%、WLTP 續航增加 22 公里、車系最大續航 510 公里,甚至還追加全新的 i4 M60 性能車型、取代過去的 i4 M50,最大馬力提升 57 匹、來到最大 601 匹,靜止加速破百僅需 3.7 秒、比過去的 3.9 秒減少 0.2 秒。

BMW 原廠近日公布 2025 年春季更新,其中除發表先前預告限量且最大馬力 530 匹的 M2 CS 車系外,純電 i4 全車系也跟上新年式 i5、小改款 iX 的腳步,導入 SiC 碳化矽逆變器。

首先在先前預告的 M2 CS 限量高性能車型部分,臺灣市場已確認將於 2026 年內導入,其將於 2026 年夏季生產。CS 之名為代表「Competition Sport」之意,代表 M2 CS 是位階於一般版 M2 之上,性能、輕量化、空氣力學等皆進行強化的作品。過去 F87 世代 M2 也曾推出 CS 車型,如今原廠則是選在 G87 世代 M2 小改款之後追加 CS 車型。

在先前預告的 M2 CS 限量高性能車型部分,臺灣市場已確認將於 2026 年內導入。

M2 CS 在雙腎型水箱護罩中換讓更為簡約的造型,其將一般版的黑色橫柵取消、改為更乖張的 H 型黑色格柵取代,而且除了下方前進氣壩造型與一般版有所不同外,兩側進氣口也植入專屬的斜向橫柵設計,甚至車尾還導入向 90 年代利曼賽車般致敬的車身同色大型鴨尾。車內外則有諸多碳纖維套件、加上足下專屬金色 M 輕量化鋁圈,全車重量較一般版減輕達 30 公斤。

M2 CS 在雙腎型水箱護罩中換讓更為簡約的造型,其將一般版的黑色橫柵取消、改為更乖張的 H 型黑色格柵取代,車尾還導入向 90 年代利曼賽車般致敬的車身同色大型鴨尾。

M2 CS 車內則是同樣導入諸多碳纖維部件,在中央鞍座皮質、門檻、車門等處也導入專屬的 CS 字樣標誌,並且採用麂皮平底化 M Alcantara 方向盤,還有 M 碳纖維桶型賽車座椅施以 Merino 真皮包覆,帶來相當濃厚的競技化氛圍。

M2 CS 車內則是同樣導入諸多碳纖維部件,在中央鞍座皮質、門檻、車門等處也導入專屬的 CS 字樣標誌。

動力在引擎室內則維持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最大馬力從一般版 M2 的 480 匹,一舉提升為 530 匹/6,250 轉,馬力提升幅度達 50 匹,最大扭力亦從 61.2 公斤米、增加 5.1 公斤米來到 66.3 公斤米/2,750~5,730 轉,強調其擁有更具延伸性的扭力平原,並帶來更為迅速的油門反應。而 M2 CS 在加速表現部分則比標準版快上 0.2 秒、來到 3.8 秒,靜止加速至時速 200 公里則為 11.7 秒、比標準版減少 1.2 秒,電子極速則是直接設定在 302 公里。車身整體也降低 8mm,並在 M Servotronic 轉向系統、M Sport 差速器、避震器等設定都施予專屬調校。

動力維持 3.0 升直列 6 缸渦輪引擎,最大馬力從一般版 M2 的 480 匹,一舉提升為 530 匹/6,250 轉,馬力提升幅度達 50 匹,最大扭力亦從 61.2 公斤米、增加 5.1 公斤米來到 66.3 公斤米/2,750~5,730 轉。

在新年式 i4 方面,其自 2025 年 7 月開始生產的新車,全車系都向新年式 i5、小改款 iX 車系看齊,包含單馬達的 i4 eDrive35、i4 eDrive40,還有雙馬達的 i4 M60,主要都在電機組中換上了 SiC Inverter 碳化矽逆變器,強調比起過去有著更佳的能耗、續航表現。原廠強調換上 SiC 碳化矽功率半導體後,其整體能耗將比過去舊年式減少 4.5%,WLTP 續航則是最多增加 22 公里。

自 2025 年 7 月開始生產的新車,i4 全車系都向新年式 i5、小改款 iX 車系看齊,包含單馬達的 i4 eDrive35、i4 eDrive40,還有雙馬達的 i4 M60,主要都在電機組中換上了 SiC Inverter 碳化矽逆變器。

以採用 70.2kWh 的單馬達 i4 eDrive35 車型而言,其新年式續航變為 428 公里。另外在採總容量 83.9kWh 的 i4 eDrive40、i4 M60 雙車型部分,採用後驅單馬達的 eDrive40 最大 WLTP 續航來到 510 公里。至於新增取代過往 M50 的 i4 M60 雙馬達四驅性能車型,其最大馬力從過往 M50 車型的 544 匹,總計增加 57 匹/42kW,來到 601 匹/442kW,靜止加速破百更僅需 3.7 秒完成、比過去的 3.9 秒減少 0.2 秒。

此外自 2025 年 4 月 1 日起,全球所有 BMW 電動車款,將高壓電池保固提升為 8 年或 16 萬公里,保固期限內電池健康度低於 70%、將可進行保固更換。

圖為 i4 M60。

其餘夏季更新的內容部分,多車系的 BMW 數位鑰匙配對程序也將更為簡便,除了 2025 年 3 月的小改款 iX,自 2025 年 7 月起的 1 Series、2 Series Gran Coupé、2 Series Active Tourer、X1、X,還有 2025 年 8 月起生產的 X5、X5 M、X6、X6 M、X7、XM、X3 等車系,都可以將數位鑰匙最多分享給 18 個使用者,並且配對流程都更為簡便。

其餘夏季更新的內容部分,多車系的 BMW 數位鑰匙配對程序也將更為簡便,並且可以將數位鑰匙最多分享給 18 個使用者。

而新年式 1 Series 與 2 Series Gran Coupé,也會自 2025 年夏季改將雙前座電動加熱、還有原廠防盜警報系統列為標配,並且針對 1 Series M135 與 2 Series M235 車型推出 M Technology Package II 運動進階套件,該運動進階套件現在還包含 M 縫線安全帶、還有專屬的 M 車色可選。

此外,2 Series Active Tourer、X1、X2 也有新色推出,像 X1 就新增 Fire Red metallic 金屬紅、Night Dusk Blue 夜暮藍、 Dune Grey 沙丘灰共 3 款新色,2 Series Active Tourer 為金屬紅、夜暮藍 2 色,至於 X2 車系則是追加沙丘灰。

新年式 1 Series 與 2 Series Gran Coupé,也會自 2025 年夏季改將雙前座電動加熱、還有原廠防盜警報系統列為標配。

新年式 7 Series 與 i7 則將夾層安全玻璃列為標配,Heat Comfort 選配套件中則加入隔熱玻璃作為選配。iX 車系則是追加 BMW Individual Frozen Pure Grey metallic 灰色作為新色選項。X5 M 與 X6 M 的 Competition 車型,則是追加 Ultimate Package 套件可選配,其套件內容般含碳纖維引擎蓋、後視鏡蓋,還有全景天窗、雙前座按摩通風座椅、Bower&Wilkins 音響,車輛極速也可從 250 公里、提升為 290 公里。

X5 M 與 X6 M 的 Competition 車型,則是追加 Ultimate Package 套件可選配。

寶嘉聯合宣佈Alfa Romeo臺灣官方社群平臺上線,保發中心揭露Giulia重置價格290萬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年 U-CAR 曾報導,國內尚騰汽車集團將攜手寶嘉聯合團隊,導入 Jeep、Alfa Romeo、RAM 品牌,並透露 2025 年目標率先引進 Alfa Romeo,讓義大利經典汽車品牌重返臺灣市場。今 (6/2) 日總代理寶嘉聯合宣佈,適逢義大利國慶 (Festa della Repubblica),自即日起啟動 Alfa Romeo 臺灣官方社群媒體平臺,為品牌登臺揭開序幕。

2024 年 U-CAR 曾報導,國內尚騰汽車集團將攜手寶嘉聯合團隊,導入 Jeep、Alfa Romeo、RAM 品牌,並透露 2025 年目標率先引進 Alfa Romeo。
今 (6/2) 日總代理寶嘉聯合宣佈,適逢義大利國慶 (Festa della Repubblica),自即日起啟動 Alfa Romeo 臺灣官方社群媒體平臺,為品牌登臺揭開序幕。

寶嘉聯合提到,2025 年正值品牌邁向 115 週年之際,Alfa Romeo 計劃重返臺灣市場,睽違 18 年,重新接軌國內消費者,因此特別選在 6 月 2 日的義大利國慶日,正式啟動社群媒體平臺,包含 Facebook 與 Instagram,預告全新車款與嶄新義式體驗即將抵達臺灣。

寶嘉聯合選在 6 月 2 日的義大利國慶日,正式啟動社群媒體平臺,包含 Facebook 與 Instagram,預告全新車款與嶄新義式體驗即將抵達臺灣。

即日起,Alfa Romeo 臺灣官方 Facebook、Instagram 社群媒體平臺正式上線,未來將陸續釋出品牌故事、設計理念、義式生活風格,以及導入車型與銷售據點等相關資訊,透過數位平臺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互動關係,攜手迎接這場歷時近 20 年的品牌重逢。

即日起,Alfa Romeo 臺灣官方 Facebook、Instagram 社群媒體平臺正式上線,未來將陸續釋出品牌故事、設計理念、義式生活風格,以及導入車型與銷售據點等相關資訊。

Alfa Romeo 於 1910 年 6 月在義大利米蘭創立,傳承純粹賽道工程血統,結合義大利美學風格,始終承載著義大利汽車工藝、文化與自由精神的深刻 DNA。現階段 Alfa Romeo 在全球市場販售 Giulia、Junior、Stelvio 與 Tonale 共 4 種車系,先前 U-CAR 曾發動 [U 指數 ]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4 款產品中,國內消費者最喜歡/期望導入的車型為 Alfa Romeo 經典中型轎跑 Giulia。

Alfa Romeo 於 1910 年 6 月在義大利米蘭創立,傳承純粹賽道工程血統,結合義大利美學風格,始終承載著義大利汽車工藝、文化與自由精神的深刻 DNA。
現階段 Alfa Romeo 在全球市場販售 Giulia、Junior、Stelvio 與 Tonale 共 4 種車系。
U-CAR 曾發動 [U 指數 ]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4 款產品中,國內消費者最喜歡/期望導入的車型為 Alfa Romeo 經典中型轎跑 Giulia。

國內財團法人保發中心的重置價格資料庫中,在近期出現了 Alfa Romeo 旗下車款的相關資訊,5 月更新的資料中,增列 Giulia Sprint、Stelvio Sprint、Giulia Quadrifoglio 共 3 款車型,重置價格分別為 290 萬、320 萬、520 萬 ; 雖然目前寶嘉聯合尚未對外確認將導入的車型,不過保發中心的重置價格,確實能提供市場對於未來車款及售價的參考依據 ; 關於 Alfa Romeo 及旗下車款導入的相關規劃,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國內財團法人保發中心的重置價格資料庫中,在近期出現了 Alfa Romeo 旗下 Giulia Sprint、Stelvio Sprint、Giulia Quadrifoglio 共 3 款車型的重置價格,分別為 290 萬、320 萬、520 萬
目前寶嘉聯合尚未對外確認將導入的車型,不過保發中心的重置價格,確實能提供市場對於未來車款及售價的參考依據。

導入限定車色與限量專屬套件,Ford推出Focus Wagon紐柏林限定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福特六和宣布推出 Ford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建議售價 99.9 萬元,搭配舊換新售價為 94.9 萬元。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採用 Vapor Blue Metallic 限定車色,並搭配限量專屬套件,升級之配備價值超過 12 萬元,包含有擾流尾翼、前下保桿飾條、側裙、後下擾流以及 18 吋專屬黑化 ST Edition 旋壓輕量性能鋁圈等。

福特六和宣布推出 Ford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建議售價 99.9 萬元,搭配舊換新售價為 94.9 萬元。導入 Vapor Blue Metallic 限定車色。

Ford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是現有 ST-Line 車型所升級而來,包含 1.5 升直列三缸 EcoBoost 182 渦輪增壓動力核心、182ps 最大馬力與 24.5 公斤米最大扭力、SelectShift 八速手自排變速箱、ST-Line 專屬運動化底盤調校(車高降低 10mm)等,均與現有的 ST-Line 相同。

Ford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是現有 ST-Line 車型所升級而來,包含 1.5 升直列三缸 EcoBoost 182 渦輪增壓動力核心、182ps 最大馬力與 24.5 公斤米最大扭力等與現有的 ST-Line 相同。
廣  告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的差異,主要集中在 Vapor Blue Metallic 限定車色,以及專屬黑化套件,包括有:車頂、擾流尾翼、鯊魚鰭式天線、前下保桿飾條、車外後視鏡、車門把手、側裙、後下擾流。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的前下保桿飾條設計。
專屬搭配的黑化擾流尾翼。
鯊魚鰭式天線。
黑化的車門把手。
車外後視鏡。
搭配的專屬側裙套件。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的後下擾流套件。

另外,在車尾處有專屬的紐柏林限定版車貼,並搭配全新 18 吋專屬黑化 ST Edition 旋壓輕量性能輪圈,該輪圈採用亮面黑化質感,相當具有識別度。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的內裝部分,則以專屬的運動化跑車座椅與炫紅縫線設計,襯托其運動化風格。

紐柏林限定版的車貼識別。
18 吋專屬黑化 ST Edition 旋壓輕量性能輪圈,該輪圈採用亮面黑化質感,相當具有識別度。

根據原廠的說法,Vapor Blue Metallic 限定車色採用特殊的金屬顆粒漆料,融合內斂的藍色調,與具有未來感的灰色調,車漆的顏色會隨著光線角度呈現細微色調的變化,展現出紐柏林限定版的獨特視覺質感。


Nissan「涼夏好出遊、夏季健檢」活動開跑,提供免費35項行車健檢及多項保修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時序進入享受山林、綠野與沙灘的盛夏時節,Nissan 正式推出「涼夏好出遊」夏季健檢活動,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至 7 月 31 日止,Nissan 全國服務廠提供車主免費 35 項車輛安全檢查服務,並加碼保修零件、鍍膜優惠,準時履約回廠再享最高 9,300 點紅利點數回饋,還可抽雲朗集團住宿券好禮,陪伴車主安心啟程,清涼無憂迎接每段夏日旅程。

Nissan「涼夏好出遊」 夏季健檢活動期間內,提供免費 35 項全方位車輛檢查服務,檢查範圍包含空調冷卻系統、視野安全、引擎底盤、輪胎電瓶、煞車系統等重要項目,協助車主掌握愛車車況,降低夏季長途駕駛或出遊的行車風險。

此外,若以 Nissan Care APP 預約定期保養服務並準時履約回廠,即可獲得 2,000 點紅利點數回饋,當日定期保養自費滿額 3,000 元(含)以上加贈 5,000 點紅利點數,週二、週三再加碼透過 Nissan Care APP 預約定期保養並自費滿額 1,000 元(含)以上,加贈 2,300 點紅利點數,以上加總最高可獲得 9,300 點紅利點數,可兌換各項 Nissan 紅利精品或保修耗材零件。

Nissan「涼夏好出遊」 夏季健檢活動期間內,提供免費 35 項全方位車輛檢查服務。

多項超值優惠回饋,刷聯名卡再享好禮抽獎

Nissan「涼夏好出遊」活動同步推出多項原廠零配件與保養優惠方案,包含 ThreeBOND 前擋玻璃耐久鍍膜 8 折起、空調冷卻系統保養及防疫抗菌套餐優惠、輪胎電瓶等多項零配件特惠價格,更提供紅利點數換購輪胎折抵專案,最高可折抵 1,200 元。

廣  告

玉山銀行 Nissan 聯名卡同步推出單筆刷卡滿額贈「電子保修抵用券」活動,凡至 Nissan 服務廠消費,單筆刷卡滿 4,000 元即贈 100 元電子保修抵用券乙張、單筆刷卡滿 8,000 元加贈乙張,單筆刷卡滿 10,000 元再加贈乙張,最高可獲得總計 300 元電子保修抵用券;單筆刷卡消費滿 1,000 元可再抽「雲朗集團住宿抵用券」。Nissan 持續透過專業的技術與貼心的服務,協助全體車主安全迎接每一趟旅程,更多活動詳情請洽 Nissan 服務專線,或至活動網站查詢。


CR-V銷售遭遇不小瓶頸?台灣本田針對中階S車型推專屬配件特式車型、現號店頭都有10萬元左右折讓空間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在國內當家主力產品 CR-V 近兩個月的銷售狀況顯得低迷,4 月份僅領牌 548 輛、5 月份則稍微好一點至 652 輛,但整體來說 CR-V 現在繳出的銷量數字與過去有不小差距,對於台灣本田最倚賴的銷售車款,CR-V 現在的表現確實並不尋常,而據了解,台灣本田今年度針對 CR-V 的目標銷量做了下修。

近期台灣本田推出的 6 月份購車優惠中,針對了中階的 S 車型祭出特式車型,其具備多項專屬配備,同時享有更優惠的價格,無疑是要強化 CR-V 的戰力;並且從第一線的了解,目前 CR-V 在店頭都有約 10 萬元左右的折讓空間。

據了解,台灣本田今年度更是針對 CR-V 的目標銷量做了下修,而近期台灣本田推出的 6 月份購車優惠中,針對了中階的 S 車型祭出特式車型,同時從第一線的了解,目前 CR-V 在店頭都有約 10 萬元左右的折讓空間。

價格訂太高?產品力不夠吸引人?

在現行第 6 代 CR-V 推出之時,3 個車型價格帶落在 105.9 萬元~127.9 萬元,過去的百萬內入手門檻已消失,雖然新車在上市之後很快的就斬獲不俗銷售數,但隨著時間的過去,第 6 代 CR-V 產品週期也已經邁入第 2 年,同時在競爭相當激烈的中大型 SUV 級距中,其他品牌也紛紛針對自己產品進行強化,包括 Kuga 和 Tucson L 都已推出了小改款車型,更別忘記已恢復販售的 HS,這也讓 CR-V 的產品新鮮度、魅力逐漸在消散,過往的國產中型 SUV 銷售霸主地位已不在。

第 6 代 CR-V 產品週期也已經邁入第 2 年,同時在競爭相當激烈的中大型 SUV 級距中,其他品牌也紛紛針對自己產品進行強化,包括 Kuga 和 Tucson L 都已推出了小改款車型,更別忘記已恢復販售的 HS,這也讓 CR-V 的產品新鮮度、魅力逐漸在消散。

6 代 CR-V 目前的銷售現況確實遇到些瓶頸,在其他對手實力愈來愈強大之下,CR-V 的處境更顯困難,因此,台灣本田也在 6 月份的購車優惠中推出 CR-V 光耀特仕版,不過主要是針對 S 車型,也就是中階的 117.9 萬元車款,車輛升級 6 大專屬配備包含「360°環景顯示系統」、「HUD 抬頭顯示幕」、「LED 質感金屬踏板」、「車側琉光燈」、「後廂啟門光幕」、「車室藍影光域」,並以汰舊換新價 104.9 萬元來溝通。

如果我們扣除掉汰舊換新的 5 萬元折扣,等於說是 S 車型售價為 109.9 萬,對比原本 117.9 萬元的車價是降了有 8 萬元之譜,同時更享有多項專屬配備好禮,透過增加配備與降價,其強化、或是說努力維持 CR-V 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台灣本田也在 6 月份的購車優惠中推出 CR-V 光耀特仕版,不過主要是針對 S 車型,車輛升級 6 大專屬配備包含「360°環景顯示系統」、「HUD 抬頭顯示幕」、「LED 質感金屬踏板」、「車側琉光燈」、「後廂啟門光幕」、「車室藍影光域」。

店頭有 10 萬元左右折讓空間,百萬內就可入手 CR-V

據 U-CAR 了解,現行 CR-V 在店頭有著約 10 萬元的折讓空間,這也代表入門的 VTi-S 能在百萬內來入手 ( 原價為 105.9 萬元 ) ,雖然有著一定折讓空間,但消費者究竟會買單嗎?攤開入門 VTi-S 與中階 S 車型的主要配備差異,包括少了電動皮質座椅、9 吋車機系統、電動尾門、無線 Apple CarPlay 等等,至於頂規的 Prestige 車型則是再享有更多豪華配備。

整體來說,入門的 VTi-S 車型基本的配備都擁有,包含很重要的 Honda Sensing、10 具氣囊都是標配,如果不在乎太多舒適便利配備,確實 VTi-S 車型是不錯選擇,尤其又能以不到百萬的價格來入手。

攤開入門 VTi-S 與中階 S 車型的主要配備差異,包括少了電動皮質座椅、9 吋車機系統、電動尾門、無線 Apple CarPlay 等等,而頂規的 Prestige 車型則是再享有更多豪華配備。
廣  告

不過另一個可以關注的地方則是 HR-V 是否會牽動到 CR-V,現行 HR-V 價格帶是 83.9 萬元~89.9 萬元,不過隨著小改款車型即將推出、並導入了 e:HEV 油電動力,外界預期油電車型價格會落在 90 萬~100 萬區間,而這個價格帶設定卻和 CR-V VTi-S 車型有所重疊 ( 考慮店頭的折讓空間下 ) ,因此,屆時台灣本田是否會調整 CR-V 的車系編成會是觀察之處,取消入門的 VTi-S 車型、將這個價格帶空間讓給 HR-V e:HEV 不無可能。

台灣本田是否會調整 CR-V 的車系編成會是觀察之處,取消入門的 VTi-S 車型、將這個價格帶空間讓給 HR-V e:HEV 不無可能。

此外,下半年預計還會有 ZR-V 的導入,作為定位在 CR-V 之下的 ZR-V,即便是以進口身分、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但價格的設定上更不應超過 CR-V,因此現在 CR-V 的處境確實有些尷尬,簡單來說關鍵就是在「售價」,目前下有 HR-V、未來還有 ZR-V,在這兵家必爭之地,CR-V 要如何重拾過往的銷售榮景、展現更具吸引力的地方,相信這都是未來要持續關注的部分。

現在 CR-V 的處境確實有些尷尬,簡單來說關鍵就是在「售價」,目前下有 HR-V、未來還有 ZR-V,在這兵家必爭之地,CR-V 要如何重拾過往的銷售榮景、展現更具吸引力的地方,相信這都是未來要持續關注的部分。

台灣福斯汽車推出優惠六重奏盛夏健檢回饋季,回廠享3大免費服務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01 16:00:00

發文

#620804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因應盛夏高溫與暑期長途出行需求,台灣福斯汽車邀請車主回廠將愛車調整到最佳狀態,即日起「盛夏健檢回饋季」沁涼展開,車主回廠享 3 大免費服務,包含免費冷氣健檢、全車 23 項健檢以及免費洗車服務,福斯人禮遇計畫會員獨享指定原廠耗材及原廠電瓶 75 折起,同時風箱清洗抗敏粉塵濾網套餐 3,388 元起以及米其林輪胎買 3 送 1,購買指定原廠精品及配件再享優惠 6 折起。

此外,凡至授權經銷商進行自費保養及維修服務,皆可免費獲得期間限定冰品:Niseko 牛奶巧酥/生巧克力雪糕,清新夏日開啟無憂行程,歡迎 Volkswagen 全台車主前往鄰近服務中心預約保養愛車、添購時尚實用配件精品。

斯人禮遇計畫會員享多項指定原廠耗材以及原廠電瓶 75 折起、米其林輪胎買 3 送 1,以及全新夏季原廠精品上架,精選商品最高享 6 折優惠,在保養之餘同步打造個人座駕風格。

台灣福斯汽車總裁 Steffen Knapp 表示:「Volkswagen 始終將顧客體驗與行車安全放在首位,夏季氣候潮濕炎熱又逢出遊旺季,是檢視車輛狀況的關鍵時節。台灣福斯汽車推出『盛夏健檢回饋季』健檢方案,為車主做好萬全準備,不僅守護消費者的移動安全,也讓每一次回廠都能感受到 Volkswagen 與車主之間的連結與用心。」

「盛夏健檢回饋季」全台展開,以六重貼心回廠禮遇陪伴車主,內容包括:車主享免費服務、水箱精套餐、風箱清洗抗敏粉塵濾網套餐、指定原廠耗材和精品折扣、期間限定 Niseko 冰品及滿額贈機油放大券,敬邀福斯人預約回廠。

Volkswagen「盛夏健檢回饋季」沁涼展開,車主回廠享 3 大免費服務,包含免費冷氣健檢、全車 23 項健檢以及免費洗車服務,此外,凡至授權經銷商進行自費保養及維修服務,皆可免費獲得期間限定冰品:Niseko 牛奶巧酥/生巧克力雪糕。

「盛夏健檢回饋季」以六大主軸全方位守護車主夏天出行體驗。凡於活動期間回廠即可享有免費冷氣健檢服務、全車 23 項安全健檢與外觀洗車服務,協助車主預防夏季常見故障與空調異味問題。針對維護車室空氣品質,推出風箱清洗抗敏粉塵濾網套餐,優惠價 3,388 元起,有效降低過敏源,打造更潔淨的座艙環境。

針對維護車室空氣品質,推出風箱清洗抗敏粉塵濾網套餐,優惠價 3,388 元起,有效降低過敏源,打造更潔淨的座艙環境。

回應車主保養需求,福斯人禮遇計畫會員享多項指定原廠耗材以及原廠電瓶 75 折起、米其林輪胎買 3 送 1,以及全新夏季原廠精品上架,精選商品最高享 6 折優惠,在保養之餘也能同步打造個人座駕風格。

廣  告

同時,車主回廠消費即可享用夏日限定冰品:Niseko 牛奶巧酥、生巧克力雪糕,為保養旅程增添一抹清涼。此外,回廠消費滿 10,000 元即贈機油放大券,可於下次進廠時以 270 元購買兩公升原廠機油 (價值 1,300 元),眾多優惠帶給車主平安舒爽的盛夏美好時光,Volkswagen 亦祭出夏季限定加價購方案,推出「水箱精更換套餐」只需 999 元起,協助強化冷卻效能,預防引擎過熱,讓行車旅程更加安心無虞。

台灣福斯汽車始終秉持品牌核心價值,以嚴謹工藝與貼心服務深耕顧客關係,藉由每年夏季健檢專案與福斯人禮遇回廠活動,持續打造更值得信賴的擁車旅程。敬邀 Volkswagen 車主把握限時優惠,親臨全台授權服務中心,讓愛車輕鬆整備,清爽迎夏。


供應美國市場需求,Toyota GR Corolla將在英國生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1 16:00:00

發文

#62080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英國 Toyota 宣布,將自明(2026)年起在英國生產性能掀背車 GR Corolla,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

日前 Toyota 正式宣布此消息,表示將選定位於英國德比郡 Burnaston 的 Corolla 生產廠區,來增加 GR Corolla 的產量,而相關準備工作自去年便已開始進行。

英國 Toyota 宣布,將自明(2026)年起在英國生產性能掀背車 GR Corolla,以滿足美國市場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

GR Corolla 將成為 Toyota 首款在日本以外地區生產的 GR 系列性能車型(除單一車型 GR Supra)Toyota 指出,Burnaston 的 Toyota Manufacturing UK 工廠具備具備充足的 Corolla 車身及零配件供應能力,同時指出英國深厚的賽車文化與 GR(Gazoo Racing)子品牌的定位十分契合。

廣  告

事實上,自 2022 年 GR Corolla 在美國推出以來,當地消費者一直面臨長時間的交車等待與經銷商加價銷售的情形,主要原因即為車款需求量極大。

自 2022 年 GR Corolla 在美國推出以來,當地消費者一直面臨長時間的交車等待與經銷商加價銷售的情形。

具體的生產規模與投資細節將在稍後公布。不過,路透社此前報導稱,豐田將投入約 4,100 萬英鎊於 Burnaston 廠區的新生產線建設,年產能預估可達 1 萬輛。

根據路透社進一步指出,Toyota 在日本愛知縣的元町工廠,即負責生產 GR Corolla、GR Yaris 與 GR86 的 GR Factory,目前產能已經滿載。該廠去年生產了約 2.5 萬輛 GR 車型,其中約三分之一為 Corolla。

在英國生產 GR Corolla 後,除了提升整體產量外,也將賦予豐田更多的生產彈性,以調整元町工廠的產線規劃。可能會增加 GR Yaris 的產量,或引進全新車型的生產計畫。


Ford Focus ST英國訂單已滿提前停售,Focus車系11月歐洲正式停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1 16:00:00

發文

#62080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據英國汽車媒體《Autocar》指出,Ford Focus ST 性能掀背車日前在英國已暫停銷售,車系將於今年 11 月正式停產。

Focus ST 最近一次開放訂購是在 4 月,但於 5 月 26 日更新的經銷商價格表中已消失,儘管在原廠官方網站中仍有出現。

Ford Focus ST 性能掀背車日前在英國已暫停銷售,車系將於今年 11 月正式停產。

目前 Focus 車系在英國只提供搭載渦輪增壓與輕油電技術的 1.0 升三缸 EcoBoost 引擎,最大馬力輸出分別為 123 匹馬力或 153 匹馬力。可選車型僅剩 Active X Edition、ST-Line 及 ST-Line X Edition。

隨著 Ford 逐步終止 Focus 生產,所有相關車型也將在未來數月內逐漸停售。Ford 目前仍在為德國 Saarlouis 工廠尋找買家,該工廠負責生產所有 Focus 車型,但目前尚未成功出售。

問及未來是否會重新開放 Focus ST 訂單時,Ford 表示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但並未明確承諾。這代表如果市場需求激增或推出特別版車型,原廠仍可能重新接受訂單。

Ford 已承諾若未能出售該工廠,將持續運營至 2032 年,但員工數量將從原本的 4,600 人縮減至約 1,000 人。

被 Autocar 問及未來是否會重新開放 Focus ST 訂單時,Ford 表示情況可能會有所改變,但並未明確承諾。這代表如果市場需求激增或推出特別版車型,原廠仍可能重新接受訂單。

廣  告

臺灣部分,福特六和針對國內市場依舊銷售 2025 年式 Focus ST 掀背與 Focus ST Wagon 旅行車,售價分別為 Focus ST X 6MT 6 速手排車型 148.9 萬元、Focus ST X Wagon 7 速手自排為 158.9 萬元


車系告別之作,日本Mercedes-Benz推出A-Class Sedan Final Edition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1 16:00:00

發文

#62080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Mercedes-Benz 宣布旗下 A-Class Sedan 即將進入銷售最終階段,特別推出兩款特仕車型「A 180 Sedan Final Edition」與「A 200 d Sedan Final Edition」,即日起於日本市場推出。

日本 Mercedes-Benz 宣布旗下 A-Class Sedan 即將進入銷售最終階段,特別推出兩款特仕車型「A 180 Sedan Final Edition」與「A 200 d Sedan Final Edition」。

此次推出的 A-Class Sedan Final Edition 車型,透過導入原為選配的 AMG 外觀套件與夜色套件,提升整體設計感與運動風格。外觀方面包括星輝式水箱護罩、大型進氣口、18 吋 AMG 鋁圈,以及黑色鏡面處理的前後保桿、車側後視鏡外殼和車窗邊框等細節,營造出更動感且精緻的視覺效果。此外,這次特別提供名為「MANUFAKTUR Alpen Grey」的全新專屬車色,強化新車獨特性。

廣  告

內裝則採用 Artico 皮質與 Microcut 組合、搭配灰色縫線,也將過去需額外選購的 AMG 運動方向盤與跑車座椅列為標配,兼顧運動感與高級質感。

內裝則採用 Artico 皮質與 Microcut 組合、搭配灰色縫線。跑車座椅改列為標配,兼顧運動感與高級質感。

動力系統方面,A 180 Sedan Final Edition 搭載 1.3 升四缸直噴渦輪汽油引擎,最大輸出馬力達 136 匹;而 A 200 d Sedan Final Edition 則搭載 2.0 升直列四缸柴油渦輪引擎,最大馬力 150 匹。

兩款車型皆標配最新 MBUX 多媒體系統,支援語音、觸控及方向盤觸控按鍵 3 種操作模式。此外,A 200 d 標配 AR 實境導航系統,進一步提升駕駛便利性。

安全配備上,兩款車型標準搭載主動定速巡航系統(Active Distance Assist Histrionic)與車道維持輔助,能有效降低駕駛疲勞並提升安全性;同時具備自動遠近光燈調整功能(Adaptive High Beam Assist)。

標配最新 MBUX 多媒體系統,支援語音、觸控及方向盤觸控按鍵 3 種操作模式。此外,A 200 d 標配 AR 實境導航系統,進一步提升駕駛便利性。

售價方面,日本市場建議售價為:A 180 Sedan Final Edition 約 525 萬日圓(未稅 477 萬日圓)、A 200 d Sedan Final Edition 約 598 萬日圓(未稅 543 萬日圓)。

隨著全新 CLA 車系的推出,Mercedes-Benz 也早已傳出 A-Class 將不再推出改款車型,代表此次讚日本推出的 Final Edition 將成為 A-Class Sedan 的集大成之作,為這款備受年輕買家青睞的豪華小型房車,畫下一個完美句點。


東京改裝車展首度登陸香港!2025年12月盛大開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1 16:00:00

發文

#62080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備受全球車迷矚目的東京改裝車展(Tokyo Auto Salon, TAS)即將於 2025 年 12 月 11 日至 14 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首次登場,並與當地著名的香港國際汽車博覽(IMXpo)同期舉辦,為亞洲車壇帶來全新視覺體驗。

東京改裝車展(Tokyo Auto Salon, TAS)即將於 2025 年 12 月 11 日至 14 日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首次登場。
廣  告

成立於 1983 年的東京改裝車展,經過超過 30 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汽車改裝界最具影響力的盛會之一,每年吸引超過 20 萬名車迷和業內人士前來朝聖。此次首次將活動擴展至香港,不僅象徵著日本改裝文化進一步深入亞洲市場,更展現了香港作為亞洲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

成立於 1983 年的東京改裝車展,經過超過 30 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球汽車改裝界最具影響力的盛會之一。

本次香港車展將全面展出多樣化的日本改裝車,包括經典復古車款、現代性能車型,以及許多尚未在日本本土亮相的改裝新作。此外,日本多位知名改裝大師將親臨現場,直接展示改裝技術,讓參觀者能夠零距離感受日本汽車改裝的極致工藝。

東京改裝車展主辦方代表福井潤一表示:「我們期待透過此次展覽,將日本頂尖的改裝技術與文化精髓帶給亞洲車迷,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汽車愛好者,提供一場前所未有的改裝盛宴。」

本次香港車展將全面展出多樣化的日本改裝車,包括經典復古車款、現代性能車型,以及許多尚未在日本本土亮相的改裝新作。

主辦方預估為期 4 天的活動將吸引超過 10 萬名參觀者,並預期能帶動相關汽車改裝產業與藝術文創的發展。此外,展覽現場亦將透過與本地藝術單位的合作,推出許多融合汽車與藝術的創意活動,讓參觀民眾有更多豐富的體驗。

本次活動由香港國際車展管理有限公司(IMSML)與日本三榮株式會社(San-Ei Corporation)聯手合作,亦獲得中國香港汽車會(HKAA)及香港汽車商會(HKMTA)等本地汽車相關團體的支持。

主辦方預估為期 4 天的活動將吸引超過 10 萬名參觀者,並預期能帶動相關汽車改裝產業與藝術文創的發展。

展覽資訊

  1. 【香港國際汽車博覽 IMXpo 2025】
  2. 日期:2025 年 12 月 11 日至 14 日
  3. 時間:上午 11:00 至晚上 8:00
  4.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3 及 6 號展館
  1. 【東京改裝車展.香港 TAS·HK 2025】
  2. 日期:2025 年 12 月 11 日至 14 日
  3. 時間:上午 11:00 至晚上 8:00
  4.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8 及 10 號展館

強化安全輔助科技、支援駕駛時雙手放開方向盤,Honda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日本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0 16:00:00

發文

#620802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 Honda 近日宣佈,Accord 車系「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正式上市,也是當地首款搭載 Honda Sensing 360+系統的車款,其具備「Hands-off」高階車道駕駛輔助、主動式車道變換輔助、彎道提前偏移警示、下車時車輛接近警報、駕駛異常狀態應對等多項功能。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維持雙馬達的 e:HEV 油電系統,並內建 Google 車載系統,外觀與內裝則有專屬識別,新車售價為 5,999,400 日圓 ( 約新臺幣 124.4 萬元 ) ,至於 Accord 一般車型價格為 5,599,000 日圓 ( 約新臺幣 116.2 萬元 ) 。

日本 Honda 宣佈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正式上市,也是當地首款搭載 Honda Sensing 360+的車款,具備多項高階駕駛輔助功能,售價為 5,999,400 日圓 ( 約新臺幣 124.4 萬 ) 。

安全功能強化,具備先進輔助系統

Honda 第 11 代 Accord 於 2024 年 3 月正式於日本上市,其為泰國製、以逆輸入的方式進入到日本市場,開賣之時僅提供單一車型可選擇,如今日本原廠也針對 Accord 車系新增「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由車名便能了解到,新車型其是主打安全輔助科技這一塊,同時也是日本當地首款搭載 Honda Sensing 360+的車款,部分高階輔助系統可在指定路段如高速公路或汽車專用道路時啟用,而未來是否會有其他車型跟進 Honda Sensing 360+還有待後續來揭曉。

Honda 第 11 代 Accord 於 2024 年 3 月正式於日本上市,其為泰國製、以逆輸入的方式進入到日本市場,開賣之時僅提供單一車型可選擇,如今日本原廠也針對 Accord 車系新增「e:HEV Honda Sensing 360+」車型。

Honda Sensing 360+其具備幾大項重點功能,首先系統擁有「Hands-off」高階車道駕駛輔助,也就是可以允許駕駛時雙手放開方向盤;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駛時,系統可操作油門、煞車與方向盤,即使駕駛雙手離開方向盤,也能維持車速與車道內行駛,降低駕駛負擔。

其透過高度精密地圖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 GNSS ) ,準確掌握車輛位置並取得道路資訊,在特定條件下支援駕駛者能雙手放開方向盤的方式行駛,當前方無車時,即使沒有握住方向盤,車輛仍會維持設定的車速並保持在車道中央行駛,而當前方有車時,則會保持適當車距進行跟車。

「Hands-off」高階車道駕駛輔助可以允許雙手放開方向盤來駕駛;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駛時,系統可操作油門、煞車與方向盤,即使駕駛雙手離開方向盤,也能維持車速與車道內行駛,降低駕駛負擔。

主動式車道變換輔助功能部分,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若系統偵測到前方有車速較慢的車輛,並綜合判斷周遭狀況後認為可進行超車,便會通知駕駛者;當駕駛者透過手邊的按鍵確認同意超車後,系統將自動執行方向燈操作、加減速與轉向操作,協助完成超車與回到原車道的動作。此外,系統也會在接近導航設定目的地的岔路或出口、以及行駛車道減少時,支援車道變更動作。

主動式車道變換輔助功能部分,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若系統偵測到前方有車速較慢的車輛,並綜合判斷周遭狀況後認為可進行超車,便會通知駕駛者。

彎道提前偏移警示功能方面,當車輛在高速公路行駛進入彎道時,若系統判斷若不立即減速則可能導致事故,將透過警告與減速支援來預防彎道偏離事故的發生;當以高速進入彎道時,系統會在儀表板顯示「前方彎道注意」提示以提醒駕駛者。而當接近彎道並進入需要減速的時機時,系統會透過警示音與抬頭顯示器的閃爍畫面提醒駕駛者進行減速,若駕駛未減速並持續接近彎道、且需立即減速時,系統除了持續警示外,還會施加較強的煞車力道,使駕駛者進行減速操作。

彎道提前偏移警示功能方面,當車輛在高速公路行駛進入彎道時,若系統判斷若不立即減速則可能導致事故,將透過警告與減速支援來預防彎道偏離事故的發生。

至於下車時車輛接近警報功能部分,在停車時若偵測到後側方有車輛接近,系統會點亮側後視鏡上的指示燈,以協助駕駛者察覺周圍情況;若乘員欲開啟車門下車,且此時有車輛從車側通過、可能導致碰撞時,系統會閃爍指示燈並發出警示音,提醒注意安全。

下車時車輛接近警報功能部分,在停車時若偵測到後側方有車輛接近,系統會點亮側後視鏡上的指示燈,以協助駕駛者察覺周圍情況;若乘員欲開啟車門下車,且此時有車輛從車側通過、可能導致碰撞時,系統會閃爍指示燈並發出警示音。

駕駛異常狀態應對功能則是當系統發出操作要求而駕駛未做出反應時,系統會加強警告音,促使駕駛進行必要操作,若駕駛仍未回應,為了避免車輛碰撞帶來對駕駛、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危險,系統將啟動警示燈 ( 雙黃燈 ) 與喇叭提醒周邊車輛,同時協助車輛在原車道內減速並停車;此外,系統將連接至緊急支援中心,以確保駕駛者、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駕駛異常狀態應對功能則是當系統發出操作要求而駕駛未做出反應時,系統會加強警告音,促使駕駛進行必要操作,若駕駛仍未回應,為了避免車輛碰撞帶來對駕駛、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危險,系統將啟動警示燈 與喇叭提醒周邊車輛。
廣  告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除了具備先進輔助科技外,外觀部分新增黑色車側後視鏡及專屬的 Berlina Black + Dark Cutting Clear 18 吋鋁合金輪圈,打造更高質感且時尚的設計。內裝方面,提供黑色車頂與車柱的專屬黑色式樣,以及採用白色皮革的專屬內裝布局,追求高品質與豪華感兼具的座艙空間。動力上搭載 2.0 升雙馬達 e:HEV 油電系統,引擎部分具備最大 147 匹馬力與 18.6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能輸出最大 184 匹馬力和 34.2 公斤米扭力,WLTC 標準下平均油耗成績為 23.8km/L。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除了具備先進輔助科技外,外觀部分新增黑色車側後視鏡及專屬的 Berlina Black + Dark Cutting Clear 18 吋鋁合金輪圈,打造更高質感且時尚的設計。
Accord e:HEV Honda Sensing 360+內裝方面,提供黑色車頂與車柱的專屬黑色式樣,以及採用白色皮革的專屬內裝布局,追求高品質與豪華感兼具的座艙空間。

經銷端傳CMC J Space廂車推特式版,升級後座電動窗、標配前霧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0 16:00:00

發文

#620802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汽車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全新輕型商用車 J Space 車系,亦可視為菱利的後繼車,新車除了擁有嶄新外觀、內裝設計外,動力部分也有所提升,同時更導入了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在 J Space 上市逾半年之際,近期經銷端傳出 J Space 廂車推出特式車的新消息,除了擁有新的雙色外觀配色之外,重點更是在於配備的升級,原先廂車後座的手搖窗升級為電動窗,並且前霧燈也列為標配,其他更新重點還包括 LED 頭燈銀飾條+鍍黑滑軌、原廠 Maxxis 配胎,經銷端傳出的價格為 65.6 萬元起,正式訊息還有待中華汽車公布為準。

中華汽車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全新輕型商用車 J Space 車系,亦可視為菱利的後繼車,新車除了擁有嶄新外觀、內裝設計外,動力部分也有所提升,同時更導入了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

雙色新登場、配備升級

自 J Space 推出後便引市場許多關注,作為菱利的後繼車後繼產品,車輛不僅是在內、外設計都有不小改變,同時動力輸出、輔助系統等方面都進行全方位強化。而從這次經銷端傳出的消息來看,中華汽車預計將推出 J Space 廂車的特式版,一共提供 4 種車色選擇,包含單色版的冰曜白、尊爵黑,至於雙色版則是有焰影紅 ( 霓光紅+黑頂 ) 、幻影藍 ( 晶曜藍+黑頂 ) ,經銷端傳出的報價為單色版 65.6 萬、雙色版 67 萬元。

從這次經銷端傳出的消息來看,中華汽車預計將推出 J Space 廂車的特式版,一共提供 4 種車色選擇,包含單色版的冰曜白、尊爵黑,至於雙色版則是有焰影紅、幻影藍 ,經銷端傳出的報價為單色版 65.6 萬、雙色版 67 萬元。 ( 圖為現行市售款 )

除了提供新車色外,J Space 廂車特式版重點更是在配備上的升級。首先,外觀部分原本是列為選配的前霧燈,這次則是改為標配,同時亦還有 LED 頭燈銀飾條+鍍黑滑軌的配置,至於足下原先是 Kenda 品牌的配胎,這回特式版車型則改用原廠 Maxxis 輪胎。車內部分,J Space 廂車原本後車窗是採用手搖式設計,特式車型則升級成為電動窗,並且駕駛座也可以控制。

外觀部分原本是列為選配的前霧燈,這次則是改為標配,足下原先是 Kenda 品牌的配胎,這回特式版車型則改用原廠 Maxxis 輪胎。 ( 圖為現行市售款 )
車內部分,J Space 廂車原本後車窗是採用手搖式設計,特式車型則升級成為電動窗,並且駕駛座也可以控制。 ( 圖為現行市售款 )
廣  告

近 3 個月 J Space 的銷量數字皆擊敗了最大勁敵 Toyota Town Ace,在 5 月份國內汽車市場銷量較低迷的情況下,亦可以觀察 J Space 的銷售情況,同時藉由這次特式版車型的推出,持續強化 J Space 的戰力。J Space 動力上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具備最大 107 匹馬力和 13.7 公斤米扭力,搭配 8 速自排變速箱,同時更導入 Level 2 駕駛輔助系統,包含全速域 ACC 主動車距控制巡航、FCM 主動式智慧煞車輔助、LKA 車道置中輔助、LDP 車道偏移輔助系統及 LDW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等功能。

近 3 個月 J Space 的銷量數字皆擊敗了最大勁敵 Toyota Town Ace,在 5 月份國內汽車市場銷量較低迷的情況下,亦可以觀察 J Space 的銷售情況,同時藉由這次式版車型的推出,持續強化 J Space 的戰力。 ( 圖為現行市售款 )

繼印度後第2個生產國、1.5升雙動力設定,Suzuki Fronx印尼正式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0 16:00:00

發文

#620802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uzuki 原廠在 2023 年印度車展時發表了全新入門休旅 Fronx,並定位為全球戰略車,除了在印度當地販售外,後續也進軍中南美洲、非洲、日本等 70 多個國家與地區來販售。隨著 Fronx 在多個地區上市後,近期 Suzuki 印尼子公司 Suzuki Indomobil Motor ( 以下簡稱 SIM ) 宣布 Fronx 正式進軍印尼市場,同時在印尼販售的 Fronx 是在當地生產,也是繼印度之後第 2 個生產 Fronx 的地區。

印尼規格的 Fronx 提供 1.5 升輕油電與燃油兩種動力設定,搭配上 5 速手排、6 速自排、4 速自排等不同設定,價格為 259,000,000 印尼盾 ( 約新臺幣 47.4 萬元 ) ~321,900,000 印尼盾 ( 約新臺幣 58.9 萬元 ) ,年銷售目標為 2.4 萬輛。

近期 Suzuki 印尼子公司 SIM 宣布 Fronx 正式進軍印尼市場,同時在印尼販售的 Fronx 是在當地生產,也是繼印度之後第 2 個生產 Fronx 的地區。印尼規格的 Fronx 提供 1.5 升輕油電與燃油兩種動力設定,搭配上 5 速手排、6 速自排、4 速自排等不同設定。

繼印度後第 2 個生產基地,未來也將出口至東協等地區

Suzuki Fronx 在發表之後,原先的設定便是僅有在印度來生產,並再出口至其他地區與國家販售,如今透過在印尼發表後,也確認了 Fronx 將會在當地來生產,於 SIM 的 Cikarang 工廠製造與組裝,印尼也成為繼印度之後第 2 個 Fronx 的生產國;同時印尼製的 Fronx 除了供給當地來販售外,也將會出口至東協各國等地區,持續擴大 Fronx 在全球的販售布局。

Suzuki Fronx 在印尼發表後,也確認了 Fronx 將會在當地來生產,於 SIM 的 Cikarang 工廠製造與組裝,印尼也成為繼印度之後第 2 個 Fronx 的生產國;同時印尼製的 Fronx 除了供給當地來販售外,也將會出口至東協各國等地區。

Fronx 尺碼為車長 3,995mm、車寬 1,765mm、車高 1,550mm,相比日規車型僅提供 1.5 升輕油電動力,印尼規格還另有 1.5 升燃油的設定,同時變速系統還有 5 速手排、6 速自排、4 速自排等等。原廠提到,Fronx 是以「便於操控的跑車風格 SUV」為概念,融合了強悍、質感與洗鍊的設計,具備靈活的操控性與舒適車室空間、高效且具運動感的駕駛性能,以及支援日常安心駕駛的先進安全功能,是一款開創新類別的緊湊型 SUV。

Fronx 尺碼為車長 3,995mm、車寬 1,765mm、車高 1,550mm,相比日規車型僅提供 1.5 升輕油電動力,印尼規格還另有 1.5 升燃油的設定,同時變速系統還有 5 速手排、6 速自排、4 速自排等等。
廣  告

SIM 提到,在導入 Fronx 後期望能在日益成長的印尼二排座 SUV 市場中,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SIM 社長 Minoru Amano 表示:「自 1970 年 Suzuki 進入印尼市場以來,超過 50 年來,SIM 一直為印尼人民提供移動解決方案,並與印尼共同成長與發展,對於能夠發表 Fronx 我感到非常自豪。對 SIM 來說,Fronx 不僅是一款新車,更是印尼市場新時代的開端,亦將成為 SIM 業務的重要支柱。今後 SIM 也將持續在印尼民眾、政府、經銷商、供應商與顧客的支持下,不斷成長。」

SIM 提到,在導入 Fronx 後期望能在日益成長的印尼二排座 SUV 市場中,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

Toyota Crown Sedan獲得「5星大賞」殊榮!JNCAP 2024年度總成績公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30 16:00:00

發文

#62080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JNCAP 近日公布 2024 年度評測總成績結果,不過與前兩年的測試車款數量相比,2024 年度接受測驗的車型僅有 6 款 ( 2023 年度為 16 款,2022 年度為 13 款 ) 。在測試車款大幅減少之下,其彼此間的競爭顯得未那麼激烈,同時 2024 年度也未有輕型車參與評測,而最終獲得「5 星大賞」殊榮的車型便為 Toyota Crown Sedan,以 95%的分數來奪冠;值得注意的是,Crown Crossover/Crown Sport 在 2023 年度時進行測試,也拿到 95%的高分,不過其輸給了 Subaru Crosstrek/Impreza 的 98%。

JNCAP 公布 2024 年度評測總成績結果,最終獲得「5 星大賞」殊榮的車型便為 Toyota Crown Sedan,以 95%的分數來奪冠。

年度測試車款數減少,評測規範稍有調整

2024 年度 JNCAP 測試項目依然是以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為主,3 大項的滿分依序是 100、85.8、8,合計總分為 193.8。車輛撞擊測試項目除了進行撞擊外,也包含對乘客、行人的防護與未繫安全帶警示等;主動安全測試則包含 AEB 系統、LKAS 與油門抑制系統等,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則是評價車輛在事故發生時,可否自動向相關單位進行緊急通報。

2024 年度 JNCAP 測試項目依然是以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為主,3 大項的滿分依序是 100、85.8、8,合計總分為 193.8。

2024 年度 JNCAP 部份評測項目也做了調整,撞擊測試項目中,其在駕駛座和後座保護正面全寬撞擊的評比裡,原先坐在副駕駛座的假人移到了後座。另外在車與車的偏位撞擊項目中,除了自身車輛的保護性能外,現在還會評比另外一輛車遭受撞擊時的情況。而在行人保護的項目中,行人腿部防護的評估中新增了先進腿部衝擊器。

至於主動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另外交通標識識別系統 ( TSR ) 和其他安全配備系統的評估也首次納入考量。

2024 年度 JNCAP 部份評測項目也做了調整,主動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
廣  告

看到這次評測的 6 款車中,包含了 Toyota Crown Sedan、Honda Civic、Mazda CX-80、Honda WR-V、Honda Freed 和 Suzuki Fronx,可以觀察到這次並沒有任何一款輕型車進行受測。而在這 6 款車中,有 4 款拿到了 5 星、2 款得到 4 星,獲得「5 星大賞」殊榮的車款便是 Toyota Crown Sedan,至於 Civic 和 CX-80 雖然都是 94%的成績,但由於分數加總後是 CX-80 較高,因此排序上也高於 Civic。

看到這次評測的 6 款車中,包含了 Toyota Crown Sedan、Honda Civic、Mazda CX-80、Honda WR-V、Honda Freed 和 Suzuki Fronx,可以觀察到這次並沒有任何一款輕型車進行受測。而在這 6 款車中,有 4 款拿到了 5 星、2 款得到 4 星。

得到「5 星大賞」肯定的 Toyota Crown Sedan,在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 3 大項成績依序是 92% ( 92.52/100 ) 、97% ( 83.78/85.8 ) 、100% ( 8/8 ) ,總分為 ( 184.30/193.8 ) 。端看各個細項表現中,車輛撞擊測試的成績相當優異,各個細項測試中均都拿到了最高 5 級的分數,而在主動安全測試項目中,大部分也都獲得 5 級的評價,僅有一項被評為 4 級,即為這次所新增的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

得到「5 星大賞」肯定的 Toyota Crown Sedan,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 3 大項成績依序是 92% ( 92.52/100 ) 、97% ( 83.78/85.8 ) 、100% ( 8/8 ) ,總分為 ( 184.30/193.8 ) 。

新年式Defender亮相,外觀細節修飾,導入13.1吋螢幕、駕駛監控與越野巡航控制系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29 16:00:00

發文

#62080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19 年法蘭克福車展首演的新世代 Defender,憑藉具指標性的設計、強悍的越野性能成為品牌銷售主力,近日 JLR 透過官網宣佈推出新年式車型,更新陣容包含 Defender 90、110、130 及 OCTA 車型.修飾外觀細節,導入 13 吋車載螢幕、自適應越野巡航控制、駕駛注意力監測系統等配備,車系建議售價自 57,135 英鎊起 (約新臺幣 230.1 萬起),新車投入市場販售的時間預計落在 2025 年底。

近日 JLR 透過官網宣佈推出新年式 Defender,更新陣容包含 Defender 90、110、130 及 OCTA 車型.修飾外觀細節,導入 13 吋車載螢幕、自適應越野巡航控制、駕駛注意力監測系統等配備。
新年式 Defender 車系的建議售價自 57,135 英鎊起 (約新臺幣 230.1 萬起),新車投入市場販售的時間預計落在 2025 年底。

LED 頭/尾燈及車身飾板細節調整,全新車色與新式樣鋁圈

新年式 Defender 在外觀延續既有造型輪廓,針對前/後保桿、水箱罩、葉子板與引擎蓋飾板等細節更新,改為簡約風格呈現,LED 頭燈組保留「方中帶圓」的造型,內部燈組排列方式細微調整,矩形燻黑 LED 尾燈組,則由過去凹凸立體造型改為平整化設計。

新年式 Defender 換上重新設計的前保桿,以平整化設計取代過去微小開孔的 LED 前霧燈座造型。
新年式 Defender 將搭載烤漆處理水箱罩,車頭經典橢圓 Land Rover 廠徽則改為深灰色處理。
新年式 Defender 的 LED 頭燈組保留「方中帶圓」的造型,晝行燈整合方向燈的排列方式較過去車型略有調整。
新年式 Defender 引擎蓋上方的飾板圖案經過重新設計,改為方塊圖騰的簡約化排列。
新年式 Defender 前葉子板的進氣口飾板也經過重新調整,上方不再保留 Defender 字樣的立體刻印。
新年式 Defender 車尾搭載矩形燻黑 LED 尾燈組,由過去凹凸立體造型改為平整化設計。

全新 Defender 在車色部分,加入 Woolstone Green、Borasco Grey 等塗裝,靈感分別取自加州 Borasco 銀礦與英國 Woolstone 瀑布,搭配矽銀色、灰色緞面處理前後保桿 ; 首度提供新式樣 22 吋 7 幅鑽石深灰色鋁圈,所有車型輪圈中央的飾蓋,也透過全新「Defender」字體取代過去「Land Rover」橢圓綠標。

全新 Defender 在車色部分,加入 Woolstone Green、Borasco Grey 等塗裝,靈感分別取自加州 Borasco 銀礦與英國 Woolstone 瀑布。
全新 Defender 首度提供新式樣 22 吋 7 幅鑽石深灰色鋁圈。
新年式 Defender 所有車型輪圈中央的飾蓋,透過全新「Defender」字體取代過去「Land Rover」橢圓綠標。

導入 13.1 吋觸控螢幕、駕駛監控系統及自適應越野巡航控制系統

內裝方面,新年式 Defender 最主要的更動,便是為車系導入達 13.1 吋的多媒體觸控螢幕,內建提供直覺化操作的 Pivi Pro 車載系統,整合影音娛樂、車輛設定/資訊、環景影像輔助等功能。在方向機柱上緣加入攝影鏡頭,可提供全新「監測系統」觀察駕駛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夠適時提供警示功能,提升安全性保障。

此外,Defender 車系也首度提供可選配的「自適應越野巡航控制系統」,將允續駕駛在穿越崎嶇地形、全地形操駕時,自動調整車速,提供更高的穩定性與舒適性,讓從事越野活動的同時,提升駕駛的專注程度。

內裝方面,新年式 Defender 最主要的更動,便是為車系導入達 13.1 吋的多媒體觸控螢幕。
新年式 Defender 的內裝佈局延續 24 年式更新後的鋪陳,中央鞍座提供抽屜式置杯架,下方側邊也提供 2 個彈性收納置物夾層。
新年式 Defender 搭載的 13.1 吋多媒體觸控螢幕,內建提供直覺化操作的 Pivi Pro 車載系統,整合影音娛樂、車輛設定/資訊、環景影像輔助等功能。
新年式 Defender 在方向機柱上緣加入攝影鏡頭,可提供全新「監測系統」觀察駕駛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夠適時提供警示功能,提升安全性保障。
新年式 Defender 首度提供可選配的「自適應越野巡航控制系統」,將允續駕駛在穿越崎嶇地形、全地形操駕時,自動調整車速,提供更高的穩定性與舒適性,讓從事越野活動的同時,提升駕駛的專注程度。
廣  告

性能 Defender OCTA 同步更新,新增 Sargasso Blue 車色

作為車系性能擔當的 Defender OCTA,在本次新年式調整中,也同步迎來升級,擁有更粗獷扮相的 OCTA 車型,換上嶄新的 LED 頭燈、平整化燻黑 LED 尾燈,以及 Defender 字樣的輪圈飾蓋,車身石墨紋理飾板也一併改採簡約化設計,車身塗裝除了既有的 Charente Grey、Petra Copper 之外,更新增 Borasco Grey 與 Sargasso Blue (馬尾藻海藍) 車色。

作為車系性能擔當的 Defender OCTA,在本次新年式調整中,也同步迎來升級,擁有更粗獷扮相的 OCTA 車型,換上嶄新的 LED 頭燈。
新年式 Defender OCTA 的車身塗裝除了既有的 Charente Grey、Petra Copper 之外,更新增 Borasco Grey 與 Sargasso Blue (馬尾藻海藍) 車色。

6D 動態氣壓懸吊及沈浸體感座椅專屬配備,最大性能輸出維持 635 匹

除此之外,新年式 Defender OCTA 同樣提供 20 吋鍛造鋁圈、6D Dynamics 動態氣壓懸吊、Body and Soul 沈浸體感座椅等專屬配備,可切換獨有的「OCTA」駕駛模式 ; 動力維持搭載 4.4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8 速手自排變速箱,可供輸出最大馬力達 635 匹,最大扭力則為 76.5 公斤米,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0 秒,極速可達 250 公里。

新年式 Defender OCTA 同樣提供 20 吋鍛造鋁圈、6D Dynamics 動態氣壓懸吊。
新年式 Defender OCTA 內裝搭載專屬 Body and Soul 沈浸體感座椅。
新年式 Defender OCTA 搭載 4.4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8 速手自排變速箱,可供輸出最大馬力達 635 匹,最大扭力則為 76.5 公斤米。
新年式 Defender OCTA 維持同樣的性能表現,原廠數據中,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4.0 秒,極速可達 250 公里。

預告6/23上任,Stellantis集團確認由Jeep首席執行長、北美首席運營長Antonio Filosa接任新首席執行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5/29 16:00:00

發文

#620802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年末 U-CAR 曾報導,Stellantis 集團管理階層出現異動,部分地區、品牌營運長調整之外,首席執行長 Carlos Tavares 宣佈辭去職務的同時,臨時執行委員會則交由董事長 John Elkann 負責,當時尚未正式公告集團新任高層,僅透露新任執行長預計 2025 上半年完成任職。

2024 年末 U-CAR 曾報導,Stellantis 集團管理階層出現異動,部分地區、品牌營運長調整之外,首席執行長 Carlos Tavares 宣佈辭去職務。

Stellantis 集團敲定 Antonio Filosa 將於 6/23 上任首席執行長

時隔約半年,近日 Stellantis 集團透過官方新聞平臺宣佈,經過執行委員會主席/董事長 John Elkann,以及董事會內外候選人協商篩選後,在股東大會上一致推選 Antonio Filosa 作為 Stellantis 集團新任首席執行長,並預計在 6/23 正式投入執行長一職。

近日 Stellantis 集團在股東大會上推選 Antonio Filosa 作為 Stellantis 集團新任首席執行長,並預計在 6/23 正式投入執行長一職。
廣  告

Antonio Filosa 曾任南美洲首席營運長、Jeep 品牌執行長

Stellantis 集團表示,Antonio Filosa 曾擔任南美洲首席營運長,擔任 Jeep 品牌執行長的同時,也將該品牌導入巴西市場,帶來亮眼銷售成績,更在 2024 年 12 月晉升為美洲區品牌首席營運長,持續強化美國車輛經銷、產品發展等業務,投身全球汽車產業擁有逾 25 年的經歷,因此 Stellantis 董事會決定選擇 Antonio Filosa 作為集團新任首席執行長。

Antonio Filosa 曾擔任南美洲首席營運長,擔任 Jeep 品牌執行長的同時,也將該品牌導入巴西市場,帶來亮眼銷售成績,更在 2024 年 12 月晉升為美洲區品牌首席營運長。

上任後宣佈全新領導團隊,承襲百年品牌期許集團邁向成功的關鍵

據原廠公佈資訊顯示,John Elkann 將繼續擔任 Stellantis 集團執行董事的職位,至於 Antonio Filosa 則預計在 6 月 23 日正式接任首席執行長後,宣佈集團的全新領導團隊。Antonio Filosa 表示:「很榮幸被任命為執行長,Stellantis 團隊追求卓越的表現,更擁有汽車史上眾多具代表性的品牌,未來將傳承百年創新,致力提供顧客喜愛的產品/車款及服務,將成為集團邁向成功的關鍵。」

John Elkann 將繼續擔任 Stellantis 集團執行董事的職位,至於 Antonio Filosa 則預計在 6 月 23 日正式接任首席執行長後,宣佈集團的全新領導團隊。
Antonio Filosa 表示:「Stellantis 擁有汽車史上眾多具代表性的品牌,未來將傳承百年創新,致力提供顧客喜愛的產品/車款及服務,將成為集團邁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