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zda 在 2025 年 7 月上旬正式發表了新世代 CX-5,同時也公布了歐規、美規等版本新世代 CX-5 的動力架構,不過首波主要是公布了美規 2.5 升 Skyactiv-G 自然進氣引擎,歐規配置有輕油電動力的 2.5 e- Skyactiv-G 動力單元,並預告後續才會推出 Mazda Hybrid 油電技術的 Skyactiv-Z 動力架構。
撇開各市場法規走向與市場需求,後續將推出的 Hybrid 油電、甚至於 PHEV 插電式油電車型,將會是市場重點觀察項目所在,因為將會在國內進口日系 SUV 市場中,形成泛豐田油電同盟,而各自又將如何在市場表述,對各品牌而言是重要課題。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國內市場的一般日系品牌中型 SUV,包含有 Honda CR-V、Nissan X-Trail、Mazda CX-5、Mitsubishi Outlander、Subaru Forester、Toyota Corolla Cross 與 RAV4,其中採進口導入的則是有 Mazda CX-5、Subaru Forester 以及 Toyota RAV4,這似乎接下來將形成變相的「網內互打」。
最先發表新世代改款版本的乃是 Subaru Forester,國內市場總代理意美預計會在 2025 年 8 月上市推出,Toyota 則是在 5 月中旬時公布了第 6 代 RAV4,和泰汽車應當是規劃在 2026 年在臺上市,詳細時程尚未確定;至於 7 月上旬公布的新世代 Mazda CX-5,台灣馬自達目前並沒有相關導入時程透露,但推估台灣馬自達應當會積極爭取,規劃在年底臺北車展舞臺上展出新世代 CX-5,而國內上市則預計要到 2026 年。
時間回溯到 2024 年 5 月份, Toyota、Mazda 與 Subaru 舉辦名為「Multipathway Workshop」的記者會,宣佈攜手開發對應電氣化發展、追求碳中和的新世代混合動力引擎,活動展示包含體積更小、可對應 PHEV 技術的全新 1.5 升引擎、2.0 升引擎,以及 Mazda 轉子引擎技術電動化系統概念,強化各品牌引擎技術在馬達、電池與電力驅動系統整合的連結。
從這個攜手合作開發的「泛豐田」組合來看,對 Mazda 與 Subaru 而言是解決當前困境的好方法,也就是純電新能源系統來不及開發,並且還需要能對應高環保排放市場的過渡動力架構,而後續導入 1.5 升與 2.0 升的油電系統,則是三方合作的最重要目標。
目前來看,Subaru 日規 Forester 推出有 1.8 升水平對臥渦輪、2.5 升油電 S:HEV 兩種選擇,日前國內總代理意美在先期媒體試駕活動中,主要積極溝通搭載 2.5 升水平對臥 Atkinson 循環引擎、雙馬達及容量 1.1 kWh 鋰電池的 S:HEV 車型;而 Toyota 在新世代 RAV4 車系上,則同步提供有 HEV 油電、以及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其中 HEV 油電車型換搭第 5 代 THS (Toyota Hybrid System) 油電、PHEV 動力架構則是搭載第 6 代 THS 油電科技。
Mazda CX-5 目前對應歐洲與美國市場法規走勢,依序是推出了 2.5 e-Skyactiv-G,以及 2.5 Skyactiv-G 兩種不同動力單元,而臺灣市場應當會是比照日規版本為主,此外,以國內市場當前世代 CX-5 銷售來看,2.0 升排氣量還是主力所在,依循國內稅制小排氣量擁有較多市場優勢;最重要的,是先前與 Toyota 還有 Subaru 的攜手,成果尚未真正端上檯面,這在在都透露著真正的競爭力,還有待後續。
因應國內稅制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環境快速變動,台灣奧迪謹此重申對消費者的承諾,致力於提供安心保障,為心繫德系工藝與駕馭體驗的消費者,在變動時局中做出安心且睿智的選擇。此刻不必再等—入主 Audi 的最佳時機就在現在。
台灣奧迪推出 7 月限時購車優惠,全車系提供多元且彈性財務方案,誠摯邀請您即刻入主,盡情享受 Audi 所帶來的駕馭樂趣。此外,夏季健檢服務亦同步實施中,即日起至 8 月 16 日止,凡 Audi 車主預約健檢服務,即可享有冷氣系統免費檢查及專屬夏日好禮,讓您的愛車清涼一夏、無後顧之憂。
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表示:「現在正是購買 Audi 的最佳時機,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我們主動提出具吸引力且透明的購車方案,積極回應消費者需求。為何還要猶豫?Audi 擁有從入門到旗艦的完整車系,豐富的產品陣容讓每位顧客都能輕鬆找到最理想座駕。此次 7 月購車優惠打造更親近市場的入主條件,讓消費者以更從容的節奏實現擁有 Audi 的夢想。誠摯邀請喜愛 Audi 的車迷朋友把握限時優惠,蒞臨全臺展示中心賞車預約試駕,體驗四環的駕馭魅力。」
台灣奧迪針對旗下 A 系列轎旅車、Q 系列休旅與 e-tron 純電系列指定車型,推出 7 月購車彈性財務選擇,其中最低首年月付享 6,888 元起,全車系購車享 5 年原廠保固,協助消費者在最適的擁車節奏,更輕鬆入主 Audi 喜愛座駕,開啟您的專屬四環旅程。
如欲瞭解更多 7 月購車方案與夏季健檢相關資訊,敬邀蒞臨全臺 Audi 授權展示中心與服務廠,或造訪台灣奧迪官網。
面對颱風丹娜絲造成全臺淹水災情,不少民眾的車輛也因此受損。台灣福斯商旅秉持「以車主為先」的理念,特別推出車主關懷服務,協助車輛受損車主安心修復、儘早恢復行車安全,本次服務適用於台灣福斯商旅車主。
即日起至 7 月底,凡因本次颱風導致車輛受損,送至台灣福斯商旅授權服務廠維修的車輛,享有以下專屬關懷服務:因本次丹娜絲颱風造成車輛受損者,其維修零件 (含機油及輪胎) 一律享 8 折優惠,指定品牌輪胎另可享 75 折專屬優惠。
同時車主另享有免費道路拖吊服務 (限經台灣福斯商旅授權經銷商拖吊入台灣福斯商旅授權服務廠之車輛),本次車主關懷服務至 7 月底,如有變動將另行通知。
台灣福斯商旅提醒車主若您的愛車發生因泡水而拋錨的情況,請勿任意發動車子,以免對引擎與電路系統造成更嚴重的損害;建議您立即聯繫專業救援,請將您的愛車拖至就近福斯商旅全省授權服務廠。相關服務時段、項目或任何問題,請洽全台各展間展示中心、服務廠及福斯商旅官方粉絲團、或免付費服務專線。台灣福斯商旅與您同行,用心守護每一次旅程。
Subaru 近日藉由媒體官網進行預告,預告將會在美東時間 2025 年 7 月 17 日下午 7 點半,正式發表品牌第 3 款純電作品,小型跨界車格的 SUV,車名將會是 Subaru Uncharted,同時 Subaru 也公布了一張預告照片,雖沒有詳細的產品樣貌呈現,但從車尾燈組線條來看,讓人與 Toyota 先前發表的新世代純電 C-HR,輕易就有了印象上的連結。
即將發表的 Subaru Uncharted,將會是 Subaru 繼 Solterra,以及 2025 年紐約車展亮相的 Trailseeker 之後,品牌第 3 款的純電戰力,而車名 Uncharted 乃是英文未知的意思,透露出其跨界 SUV 的產品初衷;在原廠預告資訊中並沒有透露太多相關訊息,甚至預告照片只是一張隱約看到車尾燈組、曠野中煙塵瀰漫的場景。
然而,這隱約的車尾燈組與車頂輪廓線條,讓人很容易聯想到 Toyota 新世代純電 C-HR,Subaru 麾下首款純電作品的 Solterra,就是與 Toyota bZ4X 雙生作品,因此 Subaru 即將發表的 Uncharted 為 C-HR 雙生作品,並不會讓人有絲毫意外。
目前美規 C-HR 搭載的是容量 74.7kWh 的鋰電池組,並且採用雙馬達四驅設定,最大馬力 343 匹,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96 公里為 5 秒,美國 EPA 續航成績約為 467 公里。充電規格則採用北美 NACS,DC 最大充電功率為 150kW,原廠公告 10%~80%所需時間為 30 分鐘。
當前電動車發展的趨勢中,中國乃是發展最為完整與強勢的市場,而這也對傳統車廠帶來了嚴峻考驗,對於這個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來說,近年來傳統車廠在當地銷售表現急遽下滑,各大集團也紛紛想方設法解決困境。除了在產品上做出策略調整之外,同步也進行一定程度的開源節流。近日 Volkswagen 確認其關閉位於南京的一間合資生產基地,同時也將進行資源轉移與整合,以對應後續產品策略的變化。
Volkswagen 此次關閉、位於南京的生產基地,乃是 Volkswagen 與上汽合資的生產廠區,該廠區成立於 2008 年,最大產能來到 36 萬輛的水準,主要生產 Volkswagen Passat、Škoda Superb 等燃油車款,然而隨著燃油車款在中國市場銷售量的劇減,工廠稼動率也持續下降;此外,該廠區由於位址在市區中,難以順應電能化發展方向來進行翻新與擴建,因此無法進行轉型只能選擇關廠。
根據中央社的報導指出,Volkswagen 發言人表示 Volkswagen 集團與合資夥伴正加速轉向電動化、智慧化以及車聯網等方向,許多上汽大眾的生產基地陸續進行轉型、或者投產電動車款,而南京廠目前已經停止生產作業。
中國市場對於 Volkswagen 集團而言相當重要,以 Volkswagen 品牌來說,中國市場佔據其全球銷售量的 30%之多,不過在中國主打電能化產品的市場走勢,以及當地品牌與新創電動車品牌的強勢表現下,2023 年 Volkswagen 中國市場交車輛超過 320 萬輛,但在 2024 年則衰退到 292 萬輛,2025 上半年中國市場表現也是持續下滑態勢。
Nissan 近日在官網上公布成功發行了總計 8,600 億日圓債券,包含美元債券、歐元債券以及可轉換債券,以進一步強化 Nissan 汽車業務的資金流動性,也對於其中長期復甦策略有所助益。Nissan 也表示此次債券的發行獲得超額認購,展現投資人對於當前 Re:Nissan 的復興計畫有一定信心。
Nissan 此次發行的債券,美元債券與歐元債券合計籌集了 6,600 億日圓,再加上 2,000 億的可轉換債券,合計來到 8,600 億日圓之多,Nissan 先前在新任執行長 Ivan Espinosa 上任後,也發布了名為 Re:Nissan 的品牌復興計畫,其中包含了節流的部分,而此次債券發行則是為後續中長期發展做準備,也就是後續電動車、軟體定義車輛研發等方向。
Nissan 的復興計畫中,包含全球性的裁員,在 2027 年時全球裁員 2 萬人,還要將生產基地從 17 座縮減至 10 座,並且將中國市場之外的 350 萬輛產能,計畫在 2027 年時縮減至 250 萬輛;日前有日媒報導指出 Nissan 與鴻海進行商談,計畫將原訂要關閉的廠區提供給鴻海作為生產基地,也是變相的合理資源運用。
日前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ICCT)釋出最新報告指出,受益於電能效率提升、保養週期與消耗性部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再生能源佔比增加,讓電動車的的整車壽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比起燃油車更低了 73%,相較 2021 的預估值再提升了 24%,顯示電動車的環保與經濟成本優勢正快速增加。
在早期,電動車的主要零件(電池與馬達等)製造與原料的萃取過程,會耗費大量能源,因此存在電動車不一定更環保的說法。不過隨著技術的升級及進步,製造過程的碳排量已顯著降低,同時隨著電動車本身的科技進展,讓整體的能源效率有著長足的進步。
一般消費者對於汽車的碳排放量可能沒什麼感覺,但若轉化為持有成本的議題、就與荷包息息相關了;根據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Clean Transportation 的報告,新款電動車的電能效率比起舊款有所提升,代表每公里的能源耗用逐漸下降,同時電動車的保養週期也有助於進一步減低能源成本。
舉例來說,燃油車的消耗性部品如:火星塞、機油、濾心、皮帶等,電動車都無須使用,累積下來這些部品的經濟成本,以及製造所耗用的能源、碳排放等,都是電動車的成本優勢。因此,無論是從環保議題,或者消費者的持有成本角度,電動車的優勢都在快速增加。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Nissan 正與 Honda 洽談有關美國製造廠的合作事項,可能將由 Nissan 工廠為 Honda 代工製造汽車以供應當地市場的需求,討論中的工廠位於 Mississippi 密西西比州的 Canton 製造廠,該廠生產的是 Frontier 車系,傳聞可能由 Nissan 為 Honda 生產一款類似於 Frontier 的 Pickup 車型。
自 2025 年 4 月 Nissan 新任執行長 Ivan Espinosa 上任後,市場上便不斷出現 Nissan 重整以及合作的消息,包含先前與鴻海集團的合作、和 Honda 可能重啟合作計畫的聲音、關閉中國大陸的製造工廠等。
根據日本媒體的消息,Nissan 正與 Honda 商談關於 Nissan 在美國工廠的合作,可能由 Nissan 為 Honda 開發一款以 Frontier 車系修改而來的產品,並由 Nissan 為其代工生產,就近供應北美市場。
當然,這個消息未得到 Nissan 與 Honda 的官方確認;不過,從先前傳出 Nissan 與鴻海的合作模式傳聞,可得知 Nissan 正在為旗下工廠的產能尋求買家,保留工廠的選項優先於出售工廠,可解讀為 Nissan 仍期望在全球汽車產業保有製造的根基。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對外宣稱預計 2 個月後,自動駕駛計程車 Robotaxi 將可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 San Francisco Bay Area 上路;然而外媒報導,若 Tesla 在加州要開展自動駕駛計程車事業,需要 4 張核可執照,但目前 Tesla 僅取得 1 張,推測實際上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日前 Tesla 已在德州奧斯汀的特定區域開展 Robotaxi 業務,在限定區域內、單趟車資不論距離都是 4.2 美元,初期車隊由 20 輛小改款的 Model Y 組成。被視為 Waymo 競爭對手的 Robotaxi,則是選擇在德州開始自動駕駛計程車的事業,市場一直好奇 Tesla 何時會將服務拓展至加州。
而根據 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所宣稱,Robotaxi 預計 2 個月內可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上路,消息一出,一度激勵 Tesla 股價上漲至 5 日新高。不過外媒隨即詢問加州政府部門,得到的回應是 Tesla 目前僅取得 1 張核可執照,而加州舊金山需要 4 張執照才能正式上路。而究竟 Tesla 是否能在 2 個月內的時間內取得剩餘的執照,仍有待觀察。
Porsche 原廠發表 Cayenne Black Edition 車型,提供多項專屬黑化外觀與內裝設計,同步提供 SUV 與 Coupé兩種車身,國內 SUV 分為入門 3.0 升 V6 動力 479 萬、E-Hybrid 版為 538 萬;Coupé車系則是入門售價 491 萬、E-Hybrid 版為 558 萬,新車將於 2025 年 7 月 10 至 13 日在英國舉辦的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首度亮相。
Porsche 原廠指出,Black Edition 車型的外觀與內裝皆融入黑色細節設計,突顯其跑格與優雅氣質。Cayenne Black Edition 配備 SportDesign 造型前保險桿,外觀套件、車外後視鏡、’Porcshe’ 字樣與車尾車型名稱皆施以高亮澤黑色。內裝則採用黑色髮絲紋鋁合金內裝飾板套件。
保時捷也針對此系列車型擴增了標準配備內容,包括:變換車道輔助系統、21 吋 RS Spyder Design 輪圈,輪圈中心孔蓋鑲嵌全彩保時捷盾型徽飾、燻黑高解析度 LED 矩陣式頭燈系統、LED 'PORSCHE' 字樣車門投影燈、含記憶套件的雙前座 14 向電動調整舒適座椅,座椅頭枕施以保時捷盾型徽飾印記、BOSE 環繞音響系統(含 Dolby Digital)、儲物空間套件與黑色柔感真皮內裝 。
雖名為 Black Edition,車色選擇並不僅限於黑色。車主可於 Shades 車色中挑選,車色選項包括:金屬石英灰(Quartzite Grey Metallic)、金屬釩灰(Vanadium Grey Metallic)、金屬白雲石銀色(Dolomite Silver Metallic)、金屬卡拉拉白(Carrara White Metallic)。
車主亦可加價選擇 Legends、Dreams 或 Contrasts 系列車色,或透過 Paint to Sample 與 Paint to Sample Plus 計畫進行專屬色彩訂製。內裝也可選配其他配色,如板岩灰色(Slate Grey)真皮,或雙色配置。
另有可選配的延伸 Black Edition 專屬套件,內容包含:前車門施以專屬 Black Edition 字樣、自發光車門檻,以及印有專屬字樣的鑰匙與鑰匙包。
車主亦可透過保時捷 Sonderwunsch (特殊願望)計畫訂製,進一步打造獨一無二的 Cayenne。內裝細節如車鑰匙與鑰匙包、客製化雙面行李廂墊、腳踏墊、車主文件夾、中央置物盒蓋與車門檻等皆可客製化。
相關選項於 Porsche Car Configurator 車型設定介面中皆會標示出選配,並可即時預覽效果。所有客製化細節皆由 Porsche Exclusive Manufaktur 精雕細琢,展現卓越工藝與設計品味。
Hyundai 繼 2025 年 4 月首度發表小改款 Ioniq 6 車系,並預告即將推出全新純電高性能車款 Ioniq 6 N 之後,接續則透過官方新聞、確認 Ioniq 6 N 將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推出。而在國內市場部份,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已確認將導入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新車預計將在年底臺北車展首演。
首先在電氣規格部份,Ioniq 6 N 採用雙馬達四輪驅動設定,其中前馬達具備 226 匹馬力輸出,後馬達則可提供 383 匹馬力,雙馬達綜效輸出則為 609 匹最大馬力,透過 N Grin Boost 模式下,則可將綜效馬力進一步提升至 650 匹水準。且藉由 N Launch Control 起跑控制模式下,Ioniq 6 N 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2 秒即可完成,相較 Ioniq 5 N 更縮短了 0.2 秒,極速則為時速 257 公里。
此外,Ioniq 6 N 也延續了許多來自 Ioniq 5 N 的特殊設計,其中包含了 N e-Shift 電子換檔回饋、N 扭力分配系統、N Active Sound+模擬聲浪以及 N 甩尾飄移模式,另外也具備了競速模式 (Drag Mode) 、賽道模式 (Track Mode) 兩種電池管理模式與衝刺模式 (Sprint Mode) 、耐力模式 (Endurance Mode) 兩種賽道駕馭模式選擇,提供相當豐富的車輛設定。
Ioniq 6 N 採用 E-GMP 電動車平臺架構以及 800V 高壓電系規格,可搭配 350kW 快充站、10%至 80%充電 18 分鐘即可完成。新車續航里程目前尚未公佈,原廠表示將於各地區新車上市發表會公佈,預計將依市場及各國測試標準有所差距。此外目前新車售價亦尚未公佈,外媒預估將較 Ioniq 5 N 略高。
BMW 發出特定車系之煞車系統召回令,受影響車輛為進口/製造期間 2022 年 7 月至 2024 年 10 月,共有 2 系列、5 系列、7 系列、X1、X2、X5、X6、X7 與 XM 車系,約有 14,933 輛在本次召回的範圍內。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若發生故障,煞車警告燈會亮起,駕駛者需要提高踩下煞車踏板的力度,回廠更新/更換零件的所需工時約 2 小時至 6 小時不等。
本次召回的原因,是特定年式的車系,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可能發生故障煞車警告燈亮起,煞車輔助功能(包含防鎖死煞車系統與動態穩定控制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煞車效能下降,駕駛人需要提高踩下煞車踏板的力度,此時車輛仍可控制,但有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對行車安全造成潛在影響。
受影響的車輛,為進口/製造期間 2022 年 7 月至 2024 年 10 月之特定車款,總代理將陸續通車車主,約有 14,933 輛在本次召回的範圍內。目前國內尚未發生因此瑕疵事件而導致的事故。
總代理表示,受影響車輛可透過遠端(OTA)或回廠執行軟體升級,軟體更新後,如有發生訊號干擾導致數位儀表顯示預告燈號,則需進行煞車輔助系統的更換作業。預估軟體升級作業時間約需 2 小時,後續若進一步需更換煞車輔助系統合格品,包含路試在內,整體的預估時間約需 6 小時。
汎德汽車將會主動通知受影響車主,若車主有疑慮或進一步的問題,也可直接撥打客服專線電話,或洽電原廠授權服務廠,進行確認與後續的預約作業。
Honda 現行第 4 代 Fit 最初於 2019 東京車展首演,國內部分則是在 2021 年正式導入,而隨著產品節奏的更新,日本原廠在 2022 年帶來了小改款車型,不過目前國內市場的 Fit 還未有小改款工程的訊息,不排除這代 Fit 會一直販售至第 5 代車型登場的可能性。而近期 Fit 在日本市場迎來了更新,原廠表示因全球原物料價格和物流成本的升高,因此全車系售價皆有所調漲 ( 漲 56,100 日圓~82,500 日圓 ) ,同時 Crosstar 車型在車內外細部的顏色做了調整,至於 Fit 一般車型則導入新車色。
日本市場的 Fit 除了一般車型外,另還提供了跨界的 Crosstar 版本,而這回更新的重點其是落在 Crosstar 車型上。外觀部分,其新增了專屬的植物綠珍珠車色,後視鏡由黑色塗裝更改為銀色,車門把手則由黑色改為與車身同色,至於後車牌飾條從車身同色改成銀色。車內方面,方向盤面板和排檔桿下的飾板採用黑色來呈現,而副駕駛座前方的面板以及中央扶手都使用海軍藍配色,另外座椅側邊新增萊姆黃色縫線。至於這次一般車型的 Fit 則是增加了海床藍珍珠車色。
日規 Fit 車系提供了 1.5 升汽油和 e:HEV 油電兩種動力規格,而與國內較不同的是,日本市場的 Fit 除了前驅外、亦還有四輪驅動設定,同時馬力的輸出上也稍有不同;汽油車型最大馬力為 118 匹 ( 國內為 121 匹 ) ,扭力則是 14.5 公斤米 ( 國內為 14.8 公斤米 ) ,e:HEV 車型的引擎本體能輸出最大 106 匹馬力 ( 國內為 98 匹 ) ,扭力則都是 13 公斤米,至於馬達具備最大 123 匹馬力 ( 國內為 109 匹馬力 ) ,扭力也維持在 25.8 公斤米。
中國市場部分,甫於先前中國工信部資料庫中曝光了廣汽本田小改款 Fit 的資訊,新車換上了嶄新車頭設計面貌,不過就以中國當地產品推出的特性來看,這款 Fit 不排除可能也會是當地專屬。隨著第 4 代 Fit 的產品週期已經來到近 6 年,嚴格來說此代 Fit 也到了尾聲,以原廠推出大改款車型的進度來看,是否就會在 2026 年來推出第 5 代 Fit 也值得關注。
於 2024 年 11 月首度登場的 Suzuki e Vitara,其為品牌首款量產純電汽車,原廠已預告 2025 年會在印度、歐洲和日本等市場來上市,新車目前規劃是由印度製並銷至其他國家,甫於先前英國市場也搶先公布了 e Vitara 的車系編成與售價;國內部分,Taiwan Suzuki 也確認會在年底的臺北車展正式帶來 e Vitara。就在近期,日本 Suzuki 也首度釋出了 e Vitara 的預告,接下來也會陸續再揭露更多關於 e Vitara 的的細節,原廠表示,e Vitara 將以歐洲為起點,接下來預計在印度等國家陸續來上市。
關於 Suzuki e Vitara 的電氣規格、動力表現等資訊目前大多已公布,就以英國市場來說,全車系共有 5 個車型可選擇,入門車型為 49kWh 的電池容量,其餘車型皆是 61kWh,同時車輛也有 2WD 與 4WD 的設定,不過大家很關注的續航里程部分,目前官方還未公布詳細的續航數字( 印度 Suzuki 宣稱最高續航超過 500 公里 ),但隨著新車上市在即,未來 e Vitara 更詳細的續航成績也將揭露。
而這回 Suzuki 也正式揭曉了日本 e Vitara 的資訊,並且也開設了專屬官方網站,屆時關於 e Vitara 的訊息也會在網站上來公布,預計在 7 月下旬會有 e Vitara 的設計師採訪影片內容;在此同時,於日本 JR 濱松站新幹線剪票口內也展示了 e Vitara,另外原廠也已邀請日本汽車媒體來試駕 e Vitara,在賽道中來體驗品牌首款量產電動汽車的駕馭感受;國內方面也將於年底的臺北車展迎來 e Vitara,屆時車型編成與售價規劃也值得來關注。
e Vitara 採用新開發的 Heartect-e 平臺來打造,動力系統上採用將馬達和逆變器一體化的 eAxle,搭配上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四驅系統搭載 Allgrip-e 技術在 Trail 模式下,當一側的輪胎懸空時,系統能對空轉的輪胎施加煞車,並將驅動扭矩分配到另一側的輪胎。
e Vitara 入門的前驅車型 ( 49kWh ) 具備最大 106kW ( 約 144 匹馬力 )的輸出,以及 19.3 公斤米的扭力,至於高階前驅車型 ( 61kWh ) 最大輸出則提升至 128kW ( 約 174 匹馬力 ) ,扭力則維持不變,而四驅車型 ( 61kWh ) 則是在後軸增加了能輸出 48kW ( 約 65 匹馬力 ) 的馬達,綜效最大輸出來到 135kW ( 約 184 匹馬力 ) ,最大扭力則是 30.6 公斤米。
Mazda 原廠於歐洲與北美同步發表全新第 3 代 CX-5 車系,藉此跟全球預告,自 2012 年首代 CX-5 問世之後,作為 Mazda 首款搭載 Skyactiv 與 Kodo 設計精神的品牌休旅中堅車系,在至今 2 代 CX-5 累積銷售 450 萬亮後,產品世代即將邁入全新的第 3 代。
目前 Mazda 原廠已宣佈新世代 CX-5,最快在 2025 年底進駐歐洲展間,北美市場則預計在 2026 年初上市,其他市場大致也規劃在 2026 年陸續上市。當然,臺灣消費者最關心的,肯定是新世代 CX-5 導入的時程,臺灣馬自達表示將依循日本原廠的規劃,預計在 2026 年導入臺灣市場,並積極導入符合臺灣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由於臺灣馬自達有參加 2026 臺北車展,新世代 CX-5 極有可能是積極跟原廠爭取參展的重量級主角,3 代目 CX-5 能否年底就跟大家見面,將是後續關注的焦點。
原廠表示新世代 CX-5 的設計概念源自於「穿戴式裝備」概念,其靈感源自於兼具實用性和時尚感的服裝,能夠在各種場合展現出恰到好處的造型和貼合感。 新世代 CX-5 展現魂動設計的最新演進,其輪廓清晰地傳達 CX-5 的個性並優化車身比例,列為選配項目的 19 吋輪圈亦進一步提升了外觀氣勢。
新世代 CX-5 車頭輪廓更清晰,線條更寬闊,同時融入品牌具有高度辨識性的翼形水箱護罩。原廠設計師從日本傳統建築概念「Kigumi」中汲取了更多靈感,這種理念採用精密的木工技術,而非傳統的螺絲釘,這種設計理念在車身與葉子舨件的交接處尤其明顯。車尾更為立體的尾燈設計,將新世代 CX-5 與 CX-90 等車系做出連結,而醒目的“Mazda”字樣則取代傳統 Logo,帶來更為鮮明的外觀辨識效果。根據原廠提供的車輛規格顯示,其軸距設定較前代車款增加了 115mm,車身長、寬、高分別為 4,690mm、1,860mm 以及 1,695mm,相較前代車款皆有所提升。
內裝設定上,新世代 CX-5 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全新的 15.6 吋中央觸控螢幕,其大幅整合車室所有控制介面,並配置 Google 內建功能,整合 Google 許多應用程式和服務機能,例如來自 Google 的人工智慧助理 Google Gemini,讓車主可以透過語音執行相關車輛控制動作。此外車主還可以使用 Google 地圖路況和相關資訊進行導航。且在車上登入 Google 帳戶後,車主可以存取已儲存地點和先前搜尋記錄,或是藉由 Google Play 商店瀏覽與系統相容的各種應用程式,進而獲得更為個人化的用車體驗。
不過,U-CAR 認為新世代 CX-5 最值得關注的重點,其實是臺灣能夠爭取導入的動力清單,到底會是那些?
由目前 Mazda 原廠所公布的資料來看,美規版本 2026 年式初期只提供 2.5 升直列四缸 Skyactiv-G 自然進氣引擎,帳面動力數據為 187 匹版本,2027 才會加入搭載全新 Mazda Hybrid 油電技術的 Skyactiv-Z 引擎,這套技術是共享自 Toyota Hybrid 油電系統,以應對新世代 CX-5 符合更佳能耗、動力性能與環保排放要求。
若由數據來看,美規初期的 2.5 升 Skyactiv-G 自然進氣引擎,很可能是沿用現行第 2 代 CX-5 搭載的 2.5 Skyactiv-G (引擎代號 PY-VPS),也就是臺灣第 2 代 CX-5 小改款以前搭載的那顆 2.5 SkyActiv-G,至於臺灣現行 CX-5 小改款則改搭 230 匹渦輪動力的 2.5 Skyactiv-G (引擎代號 PY-VPTS)。
至於歐規版本現行釋出的規格,反而是走另一套的動力系統 2.5 e- Skyactiv-G 系統,搭載 Mazda M Hybrid (24V Mild Hybrid) 輕油電技術,Skyactiv -Drive 6 速自排變速箱,以應對歐洲現行 Euro 6 排放法規,這套動力系統目前也投放在歐規 Mazda 3 與 CX-30 等車型。
不過,從上面的描述,相信大家會注意到一個重點,現行 CX-5 車系在臺灣銷售主力的 Skyactiv-G 2.0 (引擎代號 PE-VPS),目前並沒有出現在 Mazda 原廠大改款 CX-5 動力清單中!目前這顆 Skyactiv-G 2.0 動力,在 CX-5 家族主要搭載在日規 CX-5 動力上,臺灣 CX-5 不僅採用同一顆動力,也廣泛運用在 Mazda 3、CX-30 與 CX-3 等車系上。因此,臺灣肯定要高度關注日規第 3 代 CX-5 的動力編成是否會有 2.0 動力,這將直接影響新款 CX-5 產品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著排放與能耗要求越趨嚴格,加上臺灣已實施多年「CAFÉ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整廠加權平均燃油經濟性」,目前缺少純電車系的 Mazda,在 CAFÉ點數的累積將更形辛苦,因此,新世代 CX-5 車系此次原廠推出搭載 Mazda Hybrid 油電技術的 Skyactiv-Z 引擎選項,合理推論將是第 3 代 CX-5 車系值得期待的動力選項。
當然,若 CX-5 車系在臺灣順利導入 Mazda Hybrid 動力後,在臺灣的進口 SUV 市場將形成一個有趣的「泛豐田」油電同盟態勢,全新世代 Toyota RAV4、Subaru Forester 與 Mazda CX-5 將共享 Toyota Hybrid 油電混和動力技術。
6 月份 U-CAR 揭露,Peugeot 總代理寶嘉聯合將在臺灣市場推出全新大改款 3008、5008,引發市場熱議,今 (7/11) 日品牌依約舉辦全新 3008、5008 的上市發表會,宣示新世代法系中型休旅,搭配全新 P2 Hybrid 動力正式抵臺,Peugeot 3008 提供 2 種車型,建議售價自 124.8 萬起,至於具備 5+2 乘坐機能的 5008 同樣提供 2 種車型,建議售價自 134.8 萬起。
寶嘉聯合指出,全新 Peugeot 3008、5008 已經接單超過 160 張,本月交車另外加碼升級 Profilm LUX 系列高階隔熱紙 (價值新臺幣 4.2 萬)。
本次導入國內市場的 Peugeot 3008 與 5008,都是車系發展至今的第 3 代大改款車型,雙車型最早分別在 2023 年 9 月、2024 年 3 月在歐洲市場亮相,相較當地提供 BEV 純電、PHEV 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的選擇,寶嘉聯合表示,現階段引進的車型,將以維持搭載稱為「P2 Hybrid」的 48V 混合動力為主。
延續先前揭露的資訊,導入臺灣的全新 3008、5008 同樣搭載 PureTech 第 3 代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 (排氣量 1,199 c.c.),並加入次世代 48V 輕油電技術,在 6 速濕式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 (eDCS6 ,內建永磁同步電動馬達) 的協調下,可供輸出的最大馬力為 136 匹 (+21 匹,電動馬達),最大馬力則為 23.5 公斤米 (+5.2 公斤米,電動馬達),原廠溝通的綜效馬力為 145 匹。
在先前國內能源署公告的送測數據中,新世代 3008 取得市區 21.9 km/L、高速 19.4 km/L、平均 20.2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為 2 級,至於 5008 則取得市區 23.2 km/L、高速 18.6 km/L、平均 20.0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同樣為 2 級。
新世代 Peugeot 3008 與 5008 的完整版上市報導,稍晚將在 U-CAR 網站上線。
隨著暑期的到來,Vespa 也針對白牌車系推出新年式車型,包含 Primavera S 以及深受年輕族群喜愛的 LX 全數換上夢幻粉彩新色,以更繽紛多元的選擇點亮街頭視線。新年式 Vespa Primavera S 與 LX 車系已陸續於全臺經銷門市亮相,同時總代理太古運通自 7 月起同步啟動「VIP 車主尊享禮遇」計畫,透過專屬的服務與回饋機制,體現對 Vespa 忠誠車主社群的高度重視。
此外,7 至 12 月的「1 騎 Vespa 月月友獎」活動也正熱烈舉行,凡是總代理出售之 Vespa 車主推薦親友購車,雙方完成活動登錄並審核成功,即可參加每月抽獎活動,推薦越多、中獎機會越高。
以優雅風格享譽盛名的 Vespa Primavera,擁有經典的圓型頭燈、時尚迷人的車身曲線,而 S 版在今年以全新風貌優雅登場。質感同色系 tone-on-tone 配色設計手法,為 Vespa 經典注入嶄新視角,座椅、V 型領結飾蓋與五芒星造型 12 吋輪圈以配色相互呼應,展現車身一體成型的視覺平衡與低調奢華,細節處以拋光鍍鉻點綴,增添精緻質感。新年式 Primavera S 150 車色包含清新迷人的「薄荷綠」、氣質出眾的「天空藍」、經典百搭的「雪地白」、以及冷冽俐落的「冰曜灰」。
LX 外觀除承襲 Vespa 經典流線車身設計,同時也搭載現代科技應用,包括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LED 頭燈,以及「全時點燈」功能,全面提升騎乘安全性。25 年式 LX 推出全新粉彩車色,搭配白色五芒星造型輪框與縫有白線點綴的灰色座墊,其注入柔和氣息。粉彩車色包括限量的甜美主打色「丁香紫」、清新俏皮的「薄荷綠」、以及預計本月底抵港的「天空藍」。 ( 「丁香紫」僅於部分授權經銷門市限量販售;「薄荷綠」及「天空藍」則另有淺咖啡色座墊版本 )
Huracán GT3 於過去 10 年、於全球 GT3 賽事中獲得 96 個冠軍後,Lamborghini 今日 (7/11) 於目前正火熱進行的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速度嘉年華上,帶來了第一輛以新世代「小牛」Temerario 為基礎所開發的賽車:Temerario GT3,並宣布這輛首款完全在義大利 Sant’Agata 工廠設計、開發與製造的賽車,將在 2026 年正式投入全球的 GT3 賽事、重申品牌對參與國際賽車運動的承諾!
由於 Temerario 的設計,一開始就有考慮到後續衍生性賽車商品的需求,所以在設計的初期、就有整合導入賽車工程的策略,而也因為 Lamborghini 採用了這種創新的工法,所以 Temerario GT3 僅修改了鋁合金車體結構以滿足賽車的強度,採用的仍是與量產車型相同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只在強制進氣方面經過重新設計、並換裝不同的渦輪增壓組件,以符合 FIA GT3 的規定而已。
Lamborghini 董事長兼執行長 Stephan Winkelmann 表示:Temerario GT3 是 Temerario 的首款賽車,強調了 Lamborghini 以賽車運動來推廣公路超跑的堅定信念。由於 Huracán GT3 的推出,在市場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我們憑藉該專案、贏得了 96 個冠軍並一共銷售了 200 多輛,所以在 Temerario 車型的研發初期,我們就一直在設想它的賽車衍生產品,我相信 Temerario GT3 將會成為 GT3 賽事中最強勁的選手,就像公路版的 Temerario 已是同級最強選手一樣。
Lamborghini 首席技術長 Rouven Mohr 表示:Temerario GT3 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最終用戶的需求,從空氣動力效率到動力曲線,再到車隊操控賽車的方式,一切都經過了考量。與前代車型相比,這款賽車在性能領域的操控略有不同;我們相信,它的單圈時間將極具競爭力,同時在各種條件下,包括夜間和雨天,都能保持良好的駕駛體驗。
Temerario GT3 的鋁合金車體結構,就是取自量產版 Temerario 的生產線,並透過輕量和簡化工程將其改裝供賽車使用,且擁有一個可以快速拆卸的全新前/後副車架。可拆卸的後副車架,係由原廠 Squadra Corse 賽車部門所開發,專門用於容納引擎和全新傳動系統,因為街道版量產車型中、用以支撐油電動力系統的所有不必要設備均已拆除 (目前 FIA GT3 賽事不允許使用油電動力),鋁合金車體結構的中央,還整合了符合 FIA GT3 安規的多點式防滾籠,前副車架亦因為拆除電動馬達而進行了修改。
車身設計方面,Temerario GT3 首次安裝了碳纖維製作的車身,可大幅減輕車重,外觀則是 Squadra Corse 賽車部門之空力團隊和 Lamborghini Centro Stile 設計中心合作的成果,既保持了量產車型獨特的風格,還可適應賽車時引擎和煞車冷卻系統的要求,6 段可調固定尾翼則能符合下壓力和阻力的設定目標、確保擁有最佳空力平衡。
此外,經過精心設計的 Temerario GT3 車身,可在比賽時快速拆卸和重組,減少賽車維修的時間,車身的前部和後部均由一整塊碳纖維製成,後分流器、引擎蓋與前艙蓋也設計為可快拆式,甚至前燈亦配有能快拆的連接系統。
性能表現部分,Temerario GT3 搭載來自公路版 Temerario 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但是因為 FIA GT3 不允許採用油電動力,且需符合動力規範,所以工程團隊更換了較小的渦輪增壓器和新的壓縮機組,且改變引擎輸出功率,將這顆強力心臟的輸出功率從量產車的 800 匹 (hp) 調降至約 550 匹 (hp) 馬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顆出自 Lamborghini 研發工程團隊的引擎,設計之初就已明確知道將提供給賽車使用,所以導入了許多先進工程,例如:常見於賽車引擎、擁有 180 度夾角的平面曲軸,可確保最佳流體力學並具有獨特聲浪,鈦合金連桿則可減少旋轉部件的體積、大幅降低引擎重量。
此外,Temerario GT3 搭配的是 6 速序列變速箱,且能在更寬的轉速範圍、提供最大動力,並採用特別開發的 Pertamax Turbo 賽車用機油,排氣系統亦重新為 Temerario GT3 量身打造。
至於底盤上,由於後驅設定的 Temerario GT3,軸距較 Huracán GT3 更長,前/後輪距也更寬,所以可提高過彎時的穩定性,懸吊則是採用 KW 所提供的新型 6 向避震器 (KW 同時也是 SC63 LMDh 耐久賽車的懸吊供應商),懸吊的安裝點使用了安裝板,可以快速在維修站進行設定的更改與懸吊更換;輪胎則是安裝在 Ronal AG 所提供的 18 吋輕量輪圈上,且還配備了訂製的液壓轉向齒條,可實現最佳懸吊幾何並最大限度的提高輪胎之抓地力。
座艙內,Temerario GT3 採用的是原廠車手:Marco Mapelli 和 Andrea Caldarelli 所設計的布局,改善了賽車的人體工學,且車內的電子系統設備已完成更新,可以確保駕駛人擁有最好的車輛控制體驗,並搭載更新的圖形和更完整的數據記錄器,方向盤亦已根據 Lamborghini 原廠車手與客戶賽車手的回饋重新設計,在硬體與軟體方面、同時提高賽車的競爭力。
特別的是,雖然「只」是一輛即將投入戰場的賽車,但是 Lamborghini 在這全新賽車正式亮相前,還是很慎重地安排了行程滿檔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Stephan Winkelmann 與首席技術長 Rouven Mohr、在線上為我們介紹與解答有關 Temerario GT3 的設計,以及 Lamborghini 未來在賽車運動上的發展。
媒體:賽車運動已是 Lamborghini 新車研發的實驗場,這個概念在 Temerario GT3 上有哪些呈現?
Stephan Winkelmann其實我們在研發 Temerario 車型時,腦袋中就已經有想到要推出 Temerario GT3 了,所以在開發公路版超跑時,就已經有充分考慮新車上的哪些空力設計與引擎內部的設計,未來可以在 GT3 賽車上使用。
媒體:Temerario GT3 推出後,什麼時候可以在賽車場上看見它的蹤影?我們聽說 Lamborghini Super Trofeo 統一規格賽未來也會換上 Temerario Super Trofeo 賽車,且賽車已在開發,能否讓我們知道它的推出時程?
Stephan WinkelmannTemerario GT3 在今天正式亮相後,預計 2025 年底會公布參賽的計畫、2026 年投入比賽,Temerario Super Trofeo 則是預計 2026 年推出,可能在 2027 年下場。
媒體:由於 Temerario GT3 搭載與公路版 Temerario 本體相同的 4.0 升 V8 渦輪增壓汽油引擎,這顆「萬轉」引擎在比賽時,會不會有耐用度的問題?
Rouven Mohr的確,Temerario GT3 的引擎最高轉速是會下調的,但這並不是因為耐用度的問題,因為公路版的萬轉引擎是非常可靠的,會下調轉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 GT3 賽車不需要那麼大的動力,所以我們換上了較小的渦輪增壓器,因此 Temerario GT3 引擎的最高轉速大約是 8,000~8,100 轉左右,最大馬力則是介於 500~600 匹 (hp) 之間。
媒體:F1 在電影的推波助瀾下,現在受關注度非常火熱,而且 Audi 與 Porsche 都已宣布將加入 F1 戰場,Lamborghini 會不會也投入 F1,還是你們目前只會先聚焦在 GT3 與 WEC 賽事?
Rouven Mohr其實 Lamborghini 是一個生產規模不大的品牌,而參加 F1 賽車需要非常高的資金,所以我們選擇專注在包括 FIA GT3 賽事等的「客戶賽車」領域,以及 LMDh (Le Mans Daytona h 利曼耐久) 賽事,但是我們並沒有自己的工廠車隊而是與私人車隊合作、提供技術與後援,但我們會持續投入在賽車運動之中,並觀察 Lamborgjini 這個品牌接下來能夠在賽車領域再多做些什麼,可是誠如一開始所言,Lamborghini 是一個小品牌,即使可能明年或後年有什麼不一樣的參賽計畫,但這一切都還言之過早,現在我們只能先專注在讓 Temerario GT3 也擁有出色的成績表現。
Pirelli 倍耐力輪胎發表全新「Scorpion All Season SF3」,是專門為 SUV 車款所設計的高階胎款,並且支援電動車。Scorpion All Season SF3 全規格獲得歐盟輪胎標籤的溼地抓地力 A 級、滾動阻力 A 級與 B 級(依規格)之認證。Scorpion All Season SF3 預計將推出 17 吋至 21 吋規格範圍,支援主流、高階、豪華級距之 SUV 與電動車產品。
從產品家族的角度分析,Scorpion All Season SF3 是現有 Cinturato All Season SF3 的 SUV 版本,為高階四季胎的定位,其雪地性能獲得歐盟輪胎標籤之認證,具備相當之安全性。由於是提供給 SUV 車型,Scorpion All Season SF3 強化了結構、優化膠料材質,使其擁有更高的剛性與穩定性,並可負載更重的車身。
Scorpion All Season SF3 導入新型的聚合物混合材質,能確保輪胎在低溫的抓地力,當遭遇溼滑路面、雪地、泥地時,也能保持循跡性,將水分排除。Scorpion All Season SF3 並採用新的 3D 溝槽花紋設計,當輪胎磨耗後,3D 溝槽的部分會由直線轉變為鋸齒狀,進而在輪胎逐漸磨耗的過程中、仍保持相當之溼地抓地力。
Scorpion All Season SF3 視規格的不同,將導入 Elect 版本、也就是支援電動車款,可對應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等,並搭載 PNCS 倍耐力降噪科技,可減少輪胎滾動時的噪音;部分規格還採用 Seal inside 技術,遭遇胎面刺穿(一定直徑內)時亦能自動修補完成,不會失去氣壓。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先前才在 2025 年 2 月預告將導入 Prado 後繼車型 Land Cruiser,如今和泰已正式公布售價 288 萬單一 7 座車型開賣、雙色車型另加價 2 萬,其採 2.8 升柴油渦輪輕油電動力,並且將在 7 月 11 日 10 點起限時推出限量 100 輛 Land Cruiser 預選登錄抽籤活動,活動至 7 月 20 日下午 5 點止,完成預選登錄並支付新台幣 2 萬元預選金,將有 100 名幸運準車主可獲得優先購買權。
和泰汽車指出,Land Cruiser 延續品牌經典設計語彙,以方正車身、水平腰線勾勒出剛毅輪廓,經典「Toyota」字樣車標打造獨一無二的車身輪廓。車身採寬體設計搭配 20 吋鋁圈,不僅展現穩重氣勢,更散發出硬派的強烈視覺張力。投射式頭燈搭配簡潔俐落車身線條及梯形寬輪拱設計營造現代感,整體營造出一種無懼挑戰的現代越野氣勢。
Land Cruiser 以越野專屬底盤與智慧科技為基礎,打造更全面的越野征服力。搭載全時四輪驅動與強化版智慧型越野地形系統(Multi-Terrain-Select, MTS),輕鬆應付泥地、沙地、岩石、雪地等多種路況模式,並透過系統自動調整動力、轉向、煞車與循跡防滑設定,在複雜地形、險惡路況中保有出色的抓地性能和操控性。
其中一大亮點為電控防傾桿分離裝置(Stabilizer Disconnect Mechanism, SDM)。駕駛可以主動切換防傾桿開關,以應對不同路面環境,在一般公路行駛時可保持鎖定,發揮防傾桿功能,降低車身晃動,提供高速行駛穩定性;而當進入越野地形時可解鎖防傾桿,增加懸吊行程,不僅幫助輪胎更緊貼地面、提升抓地力,同時降低車內橫擺,增進舒適性。真正做到了公路、越野都兼顧的全方位進化。
Land Cruiser 也在動力科技上再進化,首度導入 2.8L 柴油渦輪引擎結合 48V 輕油電系統,實現節能與性能兼備。48V 輕油電系統可在起步時提供輔助動力、減少啟動延遲,帶來更快、更安靜的啟動體驗,同時於加速與減速過程中提升燃油效率與動能回收效能。搭配八速自排變速箱,不論市區通勤或越野挑戰,皆能展現出靈活平順且節能的全方位駕馭體驗。
國內 Land Cruiser 採標配三排 7 座設定,也在內裝科技與安全防護上全面升級,搭載最新 Toyota Safety Sense 3.0 主動安全系統與 8 具氣囊,同時配備 E-Mirror 電子後視鏡,有效擴大後方視野,提升行車安全。
座艙延續硬派風格,採用大量實體按鍵,依操作情境進行區域配置,兼具便利與直覺性,更搭配 12.3 吋數位儀表與中控螢幕,配備導航系統與抬頭顯示器,並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越野操作輕鬆就手。豪華升級一鍵開啟全景天窗,讓車室空間更顯通透開闊,搭配 14 支 JBL 環繞音響系統,打造均衡且強勁的沉浸式音場,更搭載前後皮質通風加熱座椅、無線充電盤及多元電力充電座。
為讓國內消費者能夠及早入主 Land Cruiser,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 7/11(五)起限時推出 Land Cruiser 預選登錄抽籤活動。從 7 月 11 日 10:00 起至 7 月 20 日 17:00 止,透過「Toyota 官網線上預選」或「智慧購 App」完成預選登錄並支付新台幣 2 萬元預選金,其中將有 100 名幸運準車主可獲得全新 Toyota Land Cruiser 優先購買權。
Land Cruiser 登錄抽籤活動頁面:https://www.toyota.com.tw/event/202507LC
Kia 於 2023 年起亞中國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首度發表全新純電概念車款 Concept EV5,接續在同年中國成都車展上全球首演量產版 EV5 純電休旅,新車選擇在中國揚州 Kia 工廠生產,並在 2023 年 11 月正式於中國市場上市。
除了中國市場外,Kia 亦有計畫將 EV5 車系推向全球市場,並將其定位為全球戰略車款,在 2023 Kia EV Day 中即揭示全球版新車基礎規格,並在 2025 年正式確認將在韓國 Autoland Gwangju 工廠啓動 EV5 新車產線,藉以供應韓國本地及全球市場所需,預計 2025 年第三季正式量產。
近期 Kia 則正式公布了全球版 EV5 車系的完整車型規格,與中國市場販售的專屬車型在電氣規格及車室設計上皆有所差異性,同時 Kia 亦表示全球版 EV5 車系預計將在 2025 年下半年於韓國和歐洲市場先行推出,並在 2026 年於北美市場發表。
在電氣規格設定上,全球版 EV5 車系改採 NCM 三元鋰電池,而非中國版本的 BYD 比亞迪 LFP 磷酸鐵鋰刀片電池,並提供 60.3 kWh 以及 81.4 kWh 兩種電池容量選擇,其中搭載 81.4 kWh 的 Base Line 以及 GT-Line 車型,依據 WLTP 測試規範下分別可提供 530 公里以及 505 公里續航里程。全球版 EV5 車系可對應 150 kW 的最大 DC 快充功率,最快可在 30 分鐘完成 10~80%的電量補充。
全球版 EV5 車系內裝同樣採用由雙 12.3 吋螢幕以及 5 吋空調面板所組成的曲面螢幕,與中國版最明顯的差異性,則是在於取消了副駕駛座椅面延伸至中央扶手的設計,回歸傳統的中央扶手造型,前方則具備了大型的置物空間及置杯架設計,同時中央扶手後方更具備後座恆溫空調獨立控制面板及伸縮式抽屜設計,搭配後座椅背折疊式桌版等設計,進一步提升使用便利性表現。
於 2024 年在北美上市的 Honda 純電休旅 Prologue,是本田與 GM 集團合作之下的作品,相較於 Honda 最新所推出的純電 0 系列是設定在全球市場,現階段 Prologue 主要販售地區便是鎖定美國。而近期國內貿易商鎧騰國際車業預告將接單引進 Prologue,報價約 137 萬元左右,規格為頂規的 Elite 版本。不過據 U-CAR 詢問,隨著美國總統川普陸續公布對各國的對等關稅徵收稅率後,鎧騰國際車業表示所引進的 Prologue 售價可能會再有所調整。
Prologue 在北美市場目前提供了 EX ( 單馬達、雙馬達 ) 、Touring ( 單馬達、雙馬達 ) 、Elite ( 雙馬達 ) 等共 5 個車型,而這回鎧騰國際車業所引進的 Prologue 為頂規的 Elite 版本,參考美國當地售價,新車價格為 57,900 美元 ( 約新臺幣 169.2 萬元 ) ,鎧騰國際車業的報價則是落在 137 萬元左右,據 U-CAR 詢問鎧騰國際車業後得到的回覆,屆時所引進的 Prologue 主要是里程數在 1 萬公里以下車型。
Prologue 電池容量全車系皆為 85kWh,20%~80%快充時間為 35 分鐘,續航成績落在 283 英里 ( 455 公里 ) ~308 英里 ( 496 公里 ) ;動力方面,Prologue 單馬達版擁有最大馬力 220 匹和 33.5 公斤米,雙馬達版本能輸出最大 300 匹馬力與 49 公斤米的扭力。車型配備上擁有 11 吋數位儀表、11.3 吋中央資訊娛樂螢幕 ( 內建 Google 車載系統 ) 、12 支喇叭 Bose 音響、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全景天窗等等,全車系亦也標配 Honda Sensing 駕駛輔助系統。
對比 Touring 車型,頂規的 Elite 版本其在駕駛模式上除了 Normal 外、再增加了 Sport,足下輪圈也從 19 吋升級至 21 吋,不過也因輪圈的加大,EPA 續航里程也從 294 英里 ( 約 473 公里、雙馬達版本 ) 下降至 283 英里 ( 455 公里 ) 。其他配備差異部分,Elite 車型再多出卡片鑰匙、HUD 抬頭顯示器、加熱方向盤、前排加熱座椅、車室腳部照明燈、電動摺疊後視鏡、開門迎賓燈、後方行人警示等等。
有鑑於電動車市場目前有放緩的趨勢,甫於先前 Honda 亦表示會降低對電動車領域的投資,這之中主要就在於 0 系列產品的開發,近期日媒更是指出,原先會在 2027 年推出的 0 系列大型 SUV 的計畫已被終止,不過預計在 2026 年量產上市的 0 Saloon 和 0 SUV 依然會按照時程來推出。對於目前在國內還未有純電產品的台灣本田來說,在母廠對純電車的投資放緩之下,屆時未來導入電動車時程是否會有所延宕?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中國 Tesla 近日推出強化後的 Model Y Long Range 與 Model 3 Long Range 車型,CLTC 續航 Model Y 增加 31 公里、Model 3 增加 40 公里,而其中 Model 3 Long Range 更同步升級動力表現、讓靜止加速破百挺進至 4 秒內,CLTC 續航更來到 735 公里的水準。售價部分 Model 3 Long Range 在當地調漲 1 萬人民幣、約臺幣 4 萬左右,目前僅中國上海工廠版本有強化,臺灣市場是否跟進有待後續觀察。
中國更新後的 Model Y Long Range 車型,其售價維持 31.35 萬元人民幣(折合新臺幣約 127.6 萬元)不變;至於 Model 3 Long Range 車型則調漲 1 萬人民幣(約臺幣 4 萬)、售價來到人民幣 28.55 萬元(約臺幣 112.6 萬元)。雙車型在當地都是由中國上海超級工廠所供應。
而由此次的產品更新內容來看,中國版 Model Y Long Range 原先公布的 CLTC 續航為 719 公里、產品更新後則來到 750 公里之譜,帳面上則是多出了 31 公里。至於中國版 Model 3 Long Range 部分,則是原先 CLTC 續航為 713 公里,此次則更一舉增加 40 公里,CLTC 續航來到 753 公里、比起 Model Y 版本再多出 3 公里左右。
動力方面,中國版 Model Y Long Range 並沒有針對動力輸出做出調整,仍維持靜止加速破百 m 約 4.3 秒的性能數據。但 Model 3 Long Range 則除續航外、性能加速表現也有相應的強化,靜止加速破百僅 3.8 秒,比起改款前的 4.4 秒提升了約 0.6 秒左右。目前除中國上海工廠外的版本,皆未有前述提升,臺灣市場是否會跟進,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Toyota 致力打造「beyond ZERO」超越行駛零碳排的移動體驗,並持續以創新科技與永續理念引領未來車壇發展。為感謝 bZ4X 車主們與 Toyota 一同邁向純電世代,成為 Toyota 推動電動化的重要夥伴與先鋒,Toyota 除了於 6 月 28 日舉辦臺南場 bZ4X 車主活動,也接續於 7 月 5 日舉辦臺北場 bZ4X 車主活動,向全臺支持 Toyota 電動化願景的車主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7 月 5 日臺北場 bZ4X 車主活動不僅由資深車主現身分享日常用車經驗,藝人解婕翎更以車主身份自主報名共襄盛舉。活動融合頂級黑標火腿切片秀、歐式午茶與車用香氛手作體驗,為 bZ4X 車主打造一場集結品味、美感與純電生活理念於一身的沉浸式饗宴。
Toyota 特別邀請資深 bZ4X 車主現身說法,分享自身用車經驗,許多車主也紛紛回饋:「開過純電 bZ4X 後就回不去了,駕馭感受真的完全不同!」、「不只自己開得滿意,連老婆的車也打算換成 bZ4X。」、「很開心能和許多在網路上認識已久的車友們相見歡。」此外,藝人解婕翎身為 bZ4X 車主也被活動吸引自主報名參與,為現場注入更多人氣與風采。
現場車主們最期待的,莫過榮獲西班牙 5J 認證、年輕專業的侍肉師 Ricky 親自演繹頂級黑標伊比利火腿切片秀。Ricky 所使用的 CARRASCO 火腿為 100%純種伊比利豬,以橡果為食放養,並歷經長達 60 個月的祛淨、醃製、風乾與窖藏等工序,每一口都是價值千元的極致享受,讓 bZ4X 車主們在輕鬆交流之餘,也能沉浸於尊榮奢華的歐陸下午茶體驗。
最後,由金馬獎指定伴手禮品牌「肯園香氛」的專業調香師親自帶領車主們製作專屬的紓壓精油。現場提供多款精油基底,讓車主們自由調配個人風格,打造專屬的 bZ4X 車用香氛木片,為愛車增添療癒香氣與獨特品味。
活動最終在車主們的笑聲與交流中溫馨落幕,Toyota 也再次為車主們展現純電生活的多樣風貌與美好可能。身為節能車領域的領導者,Toyota 持續以創新技術與多元動力系統,滿足顧客不同的生活形態與移動需求。
Euro NCAP 近期公布最新一輪測試成績,這回評測的車輛來到雙位數,並且包含許多中國的品牌,最終獲得 4 星以及 5 星的車型各為 5 款;而與國內較有關連車型莫過於南陽實業已預告將引進的純電小車 Hyundai Inster,其得到了 4 星的評級,另外被評為 4 星的車型亦有 Chery Tiggo 7 & 8、Ford Puma Gen-E、Ford Tourneo Courier/E-Tourneo Courier ,至於獲得 5 星的車型包括 Lynk & Co 02、MG P9 EV、Omoda 9、Polestar 4 和 Zeekr 7X。
先看到 Hyundai Inster 的部分,南陽實業於 3 月的新春媒體春酒中,正式預告了 Inster 將引進國內市場,而這回則接受 Euro NCAP 的評測,4 大項成績依序是成人乘客防護 70%、兒童乘客防護 81%、行人防護 70%、駕駛輔助系統 67%,最終得到了 4 星的評級。Euro NCAP 提到 Inster 在撞擊測試中,發現駕駛座的車門有問題,在執行側面撞擊項目時,駕駛座的車門在撞擊後被發現已脫鎖,這表示在事故中車門可能會打開,進而影響車內乘員的安全。
至於 Chery Tiggo 7 & 8 的成績是共用,4 大項成績為成人乘客防護 80%、兒童乘客防護 77%、行人防護 80%、駕駛輔助系統 78%,其得到 4 星的評級。在 Euro NCAP 執行 Tiggo 7 的測試時,發現側窗的氣簾式安全氣囊存在缺陷,該氣囊設計用於在側面碰撞時保護乘客的頭部與腹部免於撞擊車輛側面,在測試中時,Tiggo 7 的氣簾式安全氣囊未能正確展開,進而影響後座兒童頭部的保護效果。
Euro NCAP 提到,儘管已找出故障原因,並給予 Chery 修正這項關鍵部件安裝方式的機會,但經過 Euro NCAP 專家重新測試後,氣囊仍未改善,甚至從車頂橫樑脫落,連續兩次錯誤的氣囊設置引發了對系統穩定性的疑慮,Euro NCAP 表示要求 Chery 重新評估該系統的設計,因此,Tiggo 7 & 8 的成績也被扣分,成為未能拿到 5 星的關鍵。
而這回 Ford Tourneo Courier 是重新進行了評測,該車款在 2024 年時就參與了測試,當時在正面全寬撞擊測試中,後座乘客頭部的保護被評為「差」,根據假人測試數據顯示頭部減速度過高,因此 Tourneo Courier 在此項測試中未能得分,最終僅獲得 3 星評價;而 Ford 後續也改進了後座乘客的束縛裝置,重新測試後其成績得到了 4 星,4 大項成績為成人乘客防護 85%、兒童乘客防護 78%、行人防護 78%、駕駛輔助系統 66%。
端看到這次所有測試的車型,在成人乘客防護項目拿到最高的車款為 Polestar 4,成績為 92%,至於兒童乘客防護項目最高分為 Zeekr 7X 的 90%,另外 MG P9 EV 在行人防護項目的 84%為這回該項最高,最後,Lynk & Co 02 於駕駛輔助系統中得到 89%的高分好評,遠高於其餘車款的分數。
2024 年 8 月於美國圓石灘 Monterey Car Week 全球首演 GT2 Stradale,並預告接下來每年都會推出一款新車的 Maserati,今日 (7/10) 宣布、將在歐洲時間本周末 (7/10~13) 開演的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速度嘉年華上,帶來 MC20 與 MC20 Cielo 的小改款車型:MCPURA 與 MCPURA Cielo。
以「E = MCPURA」這個公式為發表活動宗旨的 MCPURA,車名係結合 MC20 的「MC (Maserati Corse)」,以及義大利文的純粹 (pure):「PURA」,象徵小改款 MCPURA 與敞篷版:MCPURA Cielo 的誕生,是受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啟發,將可讓 MC20 原本的能量、個性與性能,放大到最強烈且最精緻的形式。
Maserati 首席營運長 Santo Ficili 表示:MCPURA 將帶領 Maserati 重回巔峰,兩款車型:硬頂超跑和硬頂敞篷車型、均在我們歷史悠久的 Modena 工廠打造,三叉戟的心臟已在這裡跳動近 90 年;MCPURA 的整個生產流程都會在這裡進行:我們在工廠內生產「Nettuno (海王星)」引擎、組裝每個部件,並在 Fuoriserie 創作工坊 (Officine Fuoriserie Maserati) 進行最獨家的訂製。
舉例來說,這次在 Goodeood 亮相的 MCPURA,就採用了出自 Fuoriserie 訂製部門、精緻的 Ai Aqua Rainbow 車色,且 MCPURA 為消光式樣,MCPURA Cielo 則是選擇了更能呼應敞篷車訴求的高亮度呈現;Maserati 表示,Ai Aqua Rainbow 是一種在陽光下會改變的藍色,可產生彩虹般的效果,它的靈感來自於棱鏡,能夠分解白光,然後創造出獨特而純淨的色彩。
展示的 MCPURA 與 MCPURA Cielo、格柵和 C 柱上的三叉戟廠徽,以及車輛兩側的車型銘牌,均採用了洋紅色搭配藍色雲母的組合,輪圈中間並有相同顏色的標誌,並採用特定的拋光鑽石切割飾面,且 MCPURA 的飾面細節是高亮度的,MCPURA Cielo 的飾面細節則是消光的,剛好與車色相反。
此外,外觀設計更動不多,較明顯的只有前/後保險桿、前下擾流與分流器之設計不同的 MCPURA 與 MCPURA Cielo,不僅保留了 MC20 車系的「蝴蝶門」,可以方便駕駛於乘客進入座艙,也沿用了由義大利賽車工作室:Dallara 所打造的單體式碳纖維座艙,且 MCPURA Cielo 還在頂篷導入聚合物分散液晶 (PDLC) 變色玻璃,能在 1 秒鐘內從不透明切換到透明,可讓車內駕駛與乘客的體驗變得更多元、在關篷狀態下都能親近天空。
值得一提的是,MCPURA 與 MCPURA Cielo 亦擁有更豐富的車色選擇,因為 Fuoriserie 創作工坊將為其提供更多定製可能,包括:30 多種車身顏色,包括:純色、金屬色、三層色、四層色或消光色。
座艙內,兩款車則均採用 Alcantara Ice 類麂皮材質的座椅,並透過雷射蝕刻、呈現出全新視覺效果,同時展現未來感與運動感,並具有雙面背景:彩虹紅色與藍色,以及彩虹藍色與紅色,且呼應了與外部細節相同的色調。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擁有雙門硬頂超跑與雙門硬頂敞篷超跑兩種車身型式的 MCPURA 與 MCPURA Cielo,依舊是配置目前 Maserati 齊下最自豪也最強悍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 Nettuno (海王星) 汽油引擎,除了同樣可在引擎轉速 7,500 轉時、爆發 630 匹 (CV) 的最大馬力,73.4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則可在引擎轉速 3,000 轉時湧現,搭配不到 1,500 公斤的車重後,擁有出色的 2.33kg/CV 車重/馬力比。
原廠還特別強調,MCPURA 與 MCPURA Cielo 都將在位於義大利 Modena Viale Ciro Menotti 歷史悠久的工廠生產,且這裡不只有 Nettuno 引擎的生產線外,也是 GT2 Stradale 及 GranTurismo/GranCabrio (2025 年第四季開始) 的誕生地,且可就近享有 Fuoriserie 創作工坊的奧援,擁有 100%”Made in Modena”的歷程。
Sunlight 台灣總代理歐馬企業今宣布,正式啟動全台授權經銷與維修體系。目前已與露營車專業團隊彼德國際合作,設立首家授權經銷據點,首波服務涵蓋桃竹苗與北部地區。歐馬企業預計在 2025 年底⾄最遲 2026 年初,完成全台經銷與售後網絡建置,整體布局分為兩大體系。
一者為授權經銷商,由彼德國際率先成立,負責展⽰、交車與體驗銷售;另外則有授權維修站:原廠標準維護與零件供應,預計全臺展開此一佈局,讓每位 Sunlight 車主無論⾝在何地都能享有完善、即時的售後保障。目前已設立的授權經銷與維修據點,授權經銷商為彼德國際,而授權維修廠則是桃竹苗區的東宸欣業,以及北北基地區的非凡汽車。
德國歐馬企業也在正式公布授權經銷商的契機,於國內同步發表入門 C 級露營車的 Sunlight T58,採德國原裝進口、採用 Citroën Jumper 底盤打造,這款售價低於 400 萬設定的專業露營車款,車身尺碼為 5,940mm 車長、車寬則是落在 2,320mm,藉由寬體設計的車身寬度,來創造舒適之露營生活區;Sunlight T58 採用的是 2.2 升柴油引擎,能供輸 140 匹最大馬力,搭配變速系統為 8 速自排變速箱。
在露營用的後方生活空間區域中,配置有固定雙人床,駕駛艙則能加裝床墊來提供更多睡眠空間,乘客艙內也提供有衛浴設備,一體成形的衛浴設計搭配卡式馬桶,打造更出色生活區域;廚房配備有雙口爐、水槽,以及 78 公升冷藏、111 公升冷凍的冰箱。另外,T58 還配置有人體工學旋轉駕駛座椅、電動上下車踏板、多功能置物艙與車尾大型儲物空間。
歐馬企業表⽰:「T58 是⼀部結合自由旅行與實用精神的理想車款,讓車宿文化在臺灣從嚴肅玩具轉化為生活日常,我們將持續引進更多 Sunlight 車型並擴大售後服務,讓更多人無後顧之憂地享受車宿樂趣。」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推出夏日限定「包冰涼」活動,活動期間內購買普利司通 Turanza、Alenza、Potenza 和 Ecopia 系列輪胎,除了可獲得限量精美旅遊休閒組,更有機會與李多慧面對面零距離互動。
普利司通攜手李多慧,於 7 月 10 日親臨臺中五洲輪胎館赴約粉絲,吸引眾多粉絲換胎參與,只為一睹女神風采。李多慧也不藏私公開擄獲女神芳心的選胎秘訣,讓粉絲認真筆記,現場更大方示愛粉絲比心瘋玩自拍。
李多慧初次為輪胎品牌站台,今現身普利司通台中旗艦館—五洲輪胎館出席首場實體互動活動。活動中,李多慧亦大方分享自己身為「老司機」的選胎標準,高品質與耐用性是基本要求,她也提到自己很重視在車上的感受,輪胎要夠安靜、夠舒適,因為她喜歡在車上聽音樂,或甚至工作、旅遊途中也很常在車上補眠。
台灣普利司通總經理楊哲指出:「普利司通始終致力於提供安全、耐用且高規格的輪胎產品,滿足各種駕駛需求,也因此深受消費者信賴與支持。這次與李多慧的合作,我們很高興看到引發廣大關注與熱烈回響,不僅成功拉近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也讓更多人進一步認識到普利司通在產品品質與品牌形象上的持續用心與堅持。」
BMW iX 車系最早於 2020 年 11 月亮相,其大量承襲 2018 年洛杉磯車展推出之 iNEXT 概念車的前衛元素,臺灣市場則是於 2021 年 12 月引進,其旗艦休旅身份加上獨立純電平臺設定、還有豐富的配備陣容,歷年來持續在臺創下銷售佳績,成為 BMW i 電動車款在臺的主力車系。
時隔約近 4 年後,BMW 原廠最早於 2025 年 2 月推出小改款 iX 車系,最大變動就是將原有的 xDrive40 車型取消、改為全新的 xDrive45 車型取代,不僅續航力與動力同步提升,全車系也在導入 SiC 碳化矽功率半導體的情況下,有著更為優異的能耗表現。
臺灣市場則是相當迅速的於 2025 年 5 月預售、7 月正式上市小改款 iX,車系入門動力換為售價 338 萬的 iX xDrive45 Excellence、還有 369 萬 iX xDrive45 M Sport 車型,換搭總容量 100kWh 電池組,比過去 iX xDrive40 的 76.6kWh 多出約 30%,WLTP 續航從 435 公里、增加 167 公里,提升至 602 公里。高階 489 萬的 iX xDrive60 M Sport,其 WLTP 續航也一舉突破到 701 公里。
尤其對比原先小改款前售價 348 萬的 iX xDrive40 旗艦版,小改款入門的 iX xDrive45 Excellence 雖然取消後輪轉向與氣壓懸吊,但動力與續航一舉增加,甚至更高一階的 M Sport 車型還加入多種運動化鋪陳與專屬配置。這樣的升級是否有感,此次 U-CAR 便在試駕 369 萬 iX xDrive45 M Sport 時,一併規畫臺北至臺南新營來回超過 520 公里高速續航實測,來一探 iX xDrive45 的真實續航究竟提升多少。
小改款 iX xDrive45 動力車型,在車身尺碼上相較改款前略有變化,其長寬高來到 4,965x1,970x1,695mm、軸距維持 3,000mm,最主要是在車長由 4,953mm 略略增加 12mm,車寬也從 1,967mm、增加 3mm 來到 1,970mm,車高則未有調整,最主要是因應造型更動而略有調整。
造型方面,小改款 iX 最主要全車系加入雙腎型 BMW 飾光水箱護罩,其於超大型直立雙腎的邊框處導入飾光光條,讓其與 5 Series、7 Series 等車型呈現相似的品牌識別。而且小改款 iX 還在雙腎中採用源自 Neue Klasse 平臺的簡約斜紋設計,整體的輪廓相較改款前更顯立體,甚至其雙腎還維持自體修復塗層功能,筆者認為其整體造型相較改款前更為洗鍊不少。
在車頭燈具部分,筆者認為相較改款前主力的 xDrive40 車型,改款後的 xDrive45 雙車型在功能性與造型也有同步提升,除了導入四眼斜置造型晝行燈、來與雙腎型水箱護罩的斜紋相互呼應外,最主要也直接將「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增列標配,相較於改款前 xDrive40 車型僅標配基礎的 LED 遠近光燈自動切換,改款後主要多出了多種光型變化、並且還擁有遠光燈智慧防眩功能,而且改款前要擁有上述智慧功能需選配「雷射頭燈組」。
如今改款後將此功能標配,筆者認為相當具誠意,只是原廠在改款後將「雷射頭燈組」全數於車系配備中取消,所以無論高階或入門皆統一標配「光型變化智慧 LED 頭燈」,但考量到國內需要應用到雷射頭燈遠燈的情境並不多,再加上原廠也不斷提升 LED 遠光燈組的照射距離,影響其實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仔細觀察小改款 iX 的晝行燈組,其內還有垂直排列搭載 City Light 智慧光源光珠,其可在低於市區時速 35 公里或郊區低於 10 公里時僅啟動較廣的 City Light 光珠照明;市區時速高於 35 公里與郊區高於 10 公里則會再進一步開啟光型變化智慧 LED 近光頭燈,帶來更遠的照明。對於講究能耗的小改款 iX 而言,這樣智慧的分配光源與電力,同樣也是其強調提升整體能源效率的表徵。
在入門的 Excellence 車型部分,其將車身原本改款前多處出現的黑色材質,改為車身同色烤漆處理,包含前後保桿等處,讓整體車身視覺較為一致;不過在窗框還有 D 柱處 iX 字樣的飾材,則由過去的銅色套件、改為黑色外觀套件處理。
至於在此次試駕的 M Sport 車型,其同樣在窗框與 D 柱處同樣改採用黑色外觀套件。但為增添其個人運動化專屬外觀,其還加入了 M 空力套件,在前保桿造型與 Excellence 套件車型有所不同,前保桿兩側由三角形車身同色視覺、改為更具為立體的的黑色導流鰭孔設計,而且中央下氣壩更導入如 M5 等車的雙進氣口造型,帶來略為乖張的運動化張力。只不過燻黑頭燈在 xDrive45 M Sport 還是為選配,要到 488 萬 xDrive60 M Sport 才是標配。
車側部分,相比於 Excellence 車型搭載的 21 吋空氣力學 101o 輪圈,xDrive45 M Sport 還加入 M 專屬的 21 吋 M 空氣力學 1024 輪圈,其加入銀黑混搭設計,能與車身的 M Sport 套件更為相得益彰,試駕車配胎則為 Pirelli P Zero E 電動性能胎款。此外,煞車組部分 xDrive45 M Sport 也有所提升,加入了 M 藍色煞車套件。
國內小改款 iX 在車頂仍舊保留電控調光車頂,讓其在車外有對比感受、車內也有開揚採光視覺。車尾造型則是未有太明顯變化,主要是尾門右側改為 xDrive45 銘牌,後保桿最下方則加入與車頭呼應的雙 M 字型分流器造型,提升整體的動感氛圍。
走進小改款 iX 車系的內裝,其相較小改款前依舊大致維持既有的座艙介面,包含由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中控螢幕築構的一體式曲面螢幕,並且搭載 BMW OS 8.5 系統,採用圖像式邏輯與 Quick Select 快捷選單功能,以及車內多處採用 Shy Tech 隱形科技,大量減少或隱藏實體按鍵的設計邏輯依舊,整體時至今日仍呈現相當高質感與前衛感兼具的座艙。
此外在攸關駕駛的導航與介面部分,其一樣有標配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AR 擴增實境導航、HUD 抬頭顯示器,AR 擴增實境導航則與儀表板整合。只是相較品牌採用 Android 架構的 BMW OS 9 系統車款而言,採用 Linux 架構 BMW OS 8.5 的小改款 iX 車系,就少了可觀看 YouTube 等數位進階功能,只有能夠透過訂閱或無限期買斷包含動態迎賓光效、進階遙控環景輔助停車等功能。駕駛輔助也直接維持標配相當便利的「變換車道輔助」,輕撥一下方向燈就能完成變換車道。
硬體部分,此次試駕的 M Sport 車型,最主要較 Excellence 車型多出 M 多功能真皮方向盤、黑色高光澤搭配霧面深灰色內裝飾條、還有 M 多功能跑車座椅,還有也追加了咖啡果皮揉製天然真皮座椅;主要是 Excellence 將座椅皮質調整為較為一般的 Sensatec 透氣皮質,不過依舊保有雙前座通風加熱座椅、雙前座電動腰靠與電動按摩功能,整體而言入門車型的座椅機能仍舊出色。
至於此次 M Sport 追加的 M 多功能跑車座椅整體的包覆與剪裁更為出色,表面也有多出菱格紋處理。聽覺方面,xDrive45 雙車型皆標配 18 支喇叭 655 瓦 harman/kardon 音響,其聽覺效果與空間感皆已不俗。
至於 M Sport 車型換搭的三輻式 M 跑車化方向盤,其握感比起 Excellence 的六角形方向盤更為出色,不過整替就大致與其他車系相似、稍微減少特殊感。車內在中央鞍座 iDrive 面板從天然木紋、換為黑色高光澤面板,並且 M Sport 車型在車內的座椅記憶鍵、出風口等處的飾條改為霧面深灰色處理,只是筆者認為木紋版本的 iDrive 控制面板觸感較佳、另外整塊的面板仍容易有「蹺蹺板」效應讓部分按鍵卡住。
後座方面則一如既往,電控調光玻璃帶來通透視覺感受,只是夏天行車仍是稍嫌熱一些,好在全車系標配四區恆溫空調搭配 B 柱出風口,能大幅提升車室空氣對流。後廂未傾倒前有 500 公升容積、底板下方則有可置放 J1772 1.2kW(120V/10A)旅充的空間,後座以 6/4 分離電控釋放傾倒後,後行李廂容積則可擴充至 1,750 公升。
小改款 iX 仍舊維持 400V 電壓架構、尚未來到 800V,動力規格其搭載前後各 1 具勵磁馬達的雙馬達四驅,主要還首度加入 SiC 碳化矽逆變器技術,大幅優化電能轉換效率,並配置總容量達到 100.6kWh(可用容量 96kWh)的三元鋰電池模組,電池容量增加達 30%,其具備 408 匹最大馬力與 71.4 公斤米最大扭力,最大馬力增加 82 匹、最大扭力增加 7.2 公斤米,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5.1 秒、較改款前足足快上 1 秒。
原廠公告 WLTP 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602 公里、比起改款前的 435 公里增加 38%,原廠也強調導入 SiC 碳化矽逆變器能耗也能同步提升 10%以上,車重則來到 2,450 公斤,比起改款前的 2,365 公斤僅多出 85 公斤、但電池容量增加 30%,意味著新電池組的能量密度有所提升。DC 充電功率部分從過去 xDrive40 車型的 150kW、提高到 175kW,原廠公告 10~80%快充時間為 34 分鐘。
除此之外全車系跟改款前一樣仍標配熱泵,但原廠強調其也強化其運作效率,提高在低溫時的充電效率。小改款 iX 提供包含 Personal 個人專屬、Sport 運動、Efficient 節能、Expressive 悅動、Relax 放鬆、Digital Art 數位藝術、Silent 寧靜共計 7 種行車模式,但實際上與行車較為相關的模式則是前述 3 種,其中 Sport 運動模式中分別可針對驅動、ESP 動態駕駛、轉向設定、懸吊調整,驅動為舒適/運動 2 段、ESP 為運動/進階運動/DSC off 共 3 段、轉向則分為舒適/運動 2 段。回充則是有主動式、強、中、弱 4 段,主動式會根據前車動態自動調整,B 檔就會是全然單踏板。
而原先筆者預期 xDrive45 車重多出 85 公斤,並且將氣壓懸吊與後輪轉向取消後,對於整體的行路質感將有所降低。不過將新車開上路後,筆者認為前述的疑慮是多餘的,即便是傳統圈簧懸吊的 iX xDrive45,原廠工程團隊仍是將其調校的相當舒適,甚至比起小改款前未搭載氣壓懸吊的 xDrvie40 更舒適,可說縱然電動車電池組帶來的重量感仍在,但 BMW 原廠工程團隊仍舊是已相當出色的將電池帶來的晃動感與不適感消弭。
而且對比主要對手 Mercedes-Benz EQE SUV,筆者認為即便是沒有標配後輪轉向,但小改款 iX xDrive45 仍舊是帶來相當精準且回饋感十足的轉向,這點與對手 EQE SUV 走的是全然輕盈但較為模糊的指向性有較大分野。另外在動力表現部分,xDrive45 在動力強化後,其最大馬力都比 245 匹的 EQE 300 SUV、292 匹的 EQE 350 SUV 多出不少,最直觀更是其整體直線加速的反應,明顯比起 EQE 更為輕快且線性,甚至僅是 Efficient 模式就能感受到 iX 車系在動力帶來的暢快感受。
當然,若要深究,其實少了標配後輪轉向,確實讓其迴轉半徑達到 6.4 米,後軸的反應對照下靈活度少了些,底盤柔韌綿密度也難與氣壓懸吊版本相比擬。
但小改款 iX 仍能將售價控制在 338 萬起,相信總代理汎德已與原廠積極爭取,也僅僅只捨棄掉氣壓懸吊與後輪轉向,而且過去 iX 車系這幾年於國內的銷售表現不俗,靠的是得宜定價與豐富配備,自然帶來好成績,成為總代理在規畫小改款車型導入時與原廠談判的最佳籌碼。而且體驗下來整體 iX xDrive45 依舊是好開、線性、富有駕駛樂趣,加上旗艦車型的優異隔音與音響水準,產品本身自然就有相當出色的魅力。
測試前一晚,我們先將 iX xDrive45 的電量於 U-POWER 新北林口文化站充至滿電 100%,並將行車旅程電腦歸零,滿電時切換至 Efficient 模式,儀表顯示續航里程為 587 公里;而至測試當天早上 8 點鐘,觀察其電量與續航並沒有減少,便按計畫南下出發,預設折返點則為臺南新營交流道。
行車路線則是國道 1 號 288K 臺南新營交流道下高速公路後、抵達中油新營交流道站,行車距離為 251.5 公里,抵達時 iX xDrive45 電量剩下約 56%、表顯續航剩下 342 公里,儀表能耗為 6.0km/kWh。
測試當天北返時,途中在嘉義民雄遇到短暫大雨,稍稍影響了能耗表現。但 iX xDrive45 整體的續航表現還是比預期出色,甚至在北返剩下 10%時、累積行駛里程來到 490 公里接近 500 公里大關。
最終返回到 U-POWER 內湖民善站時,iX xDrive45 當日總行駛里程來到 522.5 公里,剩餘電量為 6%、剩餘續航里程為 40 公里,儀表能耗還略降為 5.9km/kWh。
若以當天實際行駛 522.5 公里除以總計消耗%電量來估算,iX xDrive45 約 1%電可行駛 5.56 公里,滿電續航推估可達 550 公里上下,對照 WLTP 續航 602 公里約是打 92 折,實際上表現已經優於許多車款 WLTP 打 8 折的真實續航里程表現。
而且若對比先前測試 iX xDrive40 滿電來回臺北臺中 349.5 公里、剩下 12%、儀表能耗 5.6km/kWh 的數據,iX xDrive40 約為 1%可以跑 3.97 公里,滿電約在 400 公里大關上下,兩相對照而言,iX xDrive45 可說在實際續航多出過往 xDrive40 車型約 150 公里左右。
最終我們在 U-POWER 內湖民善站,也同樣將 iX xDrive45 重新充至滿電、以進行充電曲線與實際能耗觀察。在 U-POWER 內湖民善站使用 500A 液冷槍實測下,BMW iX xDrive45 於 6%起充後,插上槍在充電至約 10%時就來到近 170kW,14%時來到 170kW 以上,後續高功率平原更一路往上維持一段時間。充電 5 分鐘後來到 19%、補進約 12.9kWh、功率仍在高原 172kW,表顯續航里程增加近 100 公里。充電 10 分鐘更來到 33%,補進約 27.4kWh、功率同樣繼續在高原的 176kW,已經超過原廠宣稱的 175kW。
從後續的功率曲線圖來看,iX xDrive45 的充電高原更一路維持到 38%、來到 179kW,這時其充電高原時間已從 10%維持約 10 分鐘,38%後功率才開始緩坡下降。到 80%時,功率下降到約 67kW,但到 80%至 90%區間功率維持一段平原,甚至到 90%還略升到 72kW,後續到 95%左右才又再緩坡滑落,99%~100%充電時間約花費近 9 分鐘。
最終結算 6%~100%的平均充電功率約為 91kW,充電電量為 97.218kWh,若以行駛 522.5 公里來換算,其實際能耗來到 5.37km/kWh、約與儀表顯示能耗 5.9km/kWh 有 0.53km/kWh 差距;但若與先前小改款前 iX xDrive40 版本臺北臺中來回 350 公里實測,當時儀表能耗顯示 5.6km/kWh、充電結算實際能耗 5.04km/kWh,iX xDrive45 即便電池與車重增加,但透過 SiC 碳化矽逆變器導入,其能耗也有同步提升。
BMW iX xDrive45 M Sport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U-POWER 林口文化站出發 | 100% | 0 | 0 | 587 公里 | 0 |
國道 1 號 288K 臺南新營交流道 | 56% | 251.5 公里 | 251.5 公里 | 342 公里 | 6.0 |
U-POWER 內湖民善站結束 | 6% | 271 公里 | 522.5 公里 | 40 公里 | 5.9 |
車款 | BMW iX xDrive45 M Sport |
總行駛里程 (公里) | 522.5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6% / 40 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5.9 |
6%~80%充電時間 | 36 分鐘 |
10%~80%充電時間 | 35 分鐘 |
6%~100%充電時間 | 63 分鐘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179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91 |
充電度數(kWh) | 97.218 |
實際能耗(km/kWh) | 5.38 |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 iX 車系在小改款後將主力販售車型全面強化續航力後,實際高速續航能夠突破 500 公里大關的續航表現,相較過往 iX xDrive40 僅能「摸」到 400 公里大關的續航里程,相信已能大幅降低里程焦慮,並且更能與其碩大車身、旗艦車型的定位相抗衡,而且加上電池能量密度提高、SiC 碳化矽逆變器的導入,確實亦讓能耗表現同步提升,並沒有更耗能的憂慮。
最主要 iX 車系在小改款後,仍是將起售價壓在 350 萬大關下,甚至 iX xDrive45 Excellence 車型反而較改款前的 iX xDrive40 車型 348 萬、調降了 10 萬達 338 萬,配備也並沒有太多犧牲,當然唯一可惜的是後輪轉向與氣壓懸吊在 xDrive45 車型皆列為選配。不過筆者認為小改款 iX xDrive45 M Sport 的整體舒適度已算出色,只要能夠適應其較大的迴轉半徑,其實標配的 338 萬 Excellence 車型就已足敷需求;此次的 M Sport 車型則是多出 30 萬獲得真皮座椅、首度加入的運動化 M Sport 套件,則適合對帶點運動化妝點需求的消費者。
儘管限量生產 599 輛的 Ferrari「Icona」系列第三彈:Daytona SP3,早在尚未正式亮相前便已受訂一空 (其中有 499 輛的車主為 Monza SP1/2 的車主),但與追加第 400 輛 Enzo Ferrari、第 500 輛 LaFerrari 和第 210 輛 LaFerrari Aperta 的目的一樣,為延續慈善志業,Ferrari 於昨日發表了第 600 輛、擁有特殊 Tailor-Made 個性化訂製雙色塗裝的 Daytona SP3,並宣布該車將在 2025 年 8 月於美國圓石灘 Monterey 汽車週、委由 RM Sotheby’s 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所得全數用於 Ferrari 的各種慈善教育計劃。
這輛被原廠編號為「599+1」的 Tailor-Made 個性化訂製 Daytona SP3,採用了引人注目、由黑色未塗裝碳纖維鈑件搭配 Giallo Modena 黃的雙色塗裝,並配備有亮黑色的前下擾流、側裙和後分流器,並於車身的正中央、彩繪了 Giallo Modena 黃的「Ferrari」標誌,而這也是「Ferrari」標誌首次以這樣的形式應用於車身塗裝之上。
座艙內,這輛定位獨特的訂製 Daytona SP3,大量採用了由回收輪胎所製成的創新面料,並帶有獨特的躍馬圖案,儀表板和方向機柱還採用 F1 一級方程式賽車使用的碳纖維製成,進一步強化了車輛與賽車血統的連結。
此外,由於拍賣這輛 Daytona SP3 的所有收益,將用於 Ferrari 的各種教育計劃,所以該車在兩張座椅之間、鑲有一塊寫著「TAILOR-MADE / N.599+1 / created to support educational projects」的銘牌,用以證明其獨特的地位。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這輛愛心滿滿的 Daytona SP3 則是沿用了引擎代號 F140HC 的 6.5 升 V12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可在引擎轉速 9,250 轉時、輸出 840 匹 (CV) 的最大馬力,還可在引擎轉速 7,250 轉時、提供 71.1 公斤米最大扭力,只需短短 2.85 秒、便可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由靜止衝刺至時速 200 公里也只 7.4 秒,並擁有超過時速 340 公里的極速表現!
補充說道,這輛 Daytona SP3 拍賣的所有收益將捐贈到 Ferrari 基金會,該基金會是美國國稅局認可的 501(c) (3) 非營利性公益慈善機構,金額用於支持未來的各種教育計畫。該基金會最近的舉措是與救助兒童基金會 (Save the Children) 合作,重建了被美國加州森林大火所摧毀、位於 Altadena 的 Aveson Charter 學校。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宣布,為 Volkswagen 福斯汽車 Golf GTI 50 週年紀念車款所量身打造的 Potenza Race 半熱熔賽道用胎,以 7 分 46 秒 13 的單圈成績刷新 Volkswagen 量產車在德國紐柏林北環賽道的單圈紀錄。Potenza Race 賽道胎以穩定的極致抓地力與優異操控性能,提供 Golf GTI 50 週年紀念版的最佳抓地力後盾。
Potenza Race 賽道用胎是由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歐洲團隊所研發製造,採用高抓地力膠料與優化的胎體結構,擁有卓越的乾地操控性能,同時兼顧濕地表現。其採高強度輕量化設計,可全面提升駕馭性能與操控穩定性,為駕駛者帶來極致賽道體驗。
同時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 Potenza Race,亦為 Golf GTI Edition 50 選配 GTI 高性能套件的唯一輪胎供應商。其專屬的 19 吋 Potenza Race 配胎更在輪胎的側邊、壓印 Volkswagen 專屬的標誌,充分展現其獨特與專屬性,為這款紀念版車型增添更多榮耀與象徵意義。
普利司通歐洲中東非區 OE 銷售副總裁 Radoslaw Bolkowski 表示:「我們為 Golf Golf GTI Edition 50 專屬打造的 Potenza Race 賽道胎,旨在釋放這款車的全部性能。能見證它協助刷新紐柏林紀錄,是對我們團隊極大的肯定,也證明了兩個追求極致性能品牌合作的非凡成就。我們很榮幸能再次與福斯攜手,共同締造歷史。」
北京現代於 2025 年 3 月首度藉由全新偽裝車測試影片公布,預告將在中國市場推出北京現代首款純電休旅,接續在 5 月正式揭開此款車型的神秘面紗,其即為北京現代旗下首款採用 E-GMP 純電平臺所打造的全新純電休旅 Elexio 車系。
北京現代繼首波展示 Hyundai Elexio 車系外觀及揭示車輛基礎規格後,近期則正式公布了新車的內裝及相關設計,但詳細的車型電氣規格仍尚未揭示,僅表示 Elexio 車系具備 CLTC 測試規範下超過 700 公里的續航里程,採用 DC 直流快充最快可在 27 分鐘完成 30%~80%電量補充,且在中國地區 99%以上充電站均能實現 100%的充電成功率。
而就北京現代最新公佈的新車內裝設計看來,其除了擁有黑白雙色皮質包覆的內裝,以及三幅式多功方向盤搭配安置於方向盤右側的換檔撥桿設計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採用 4K 解析度的 27 吋雙螢幕,其安置於中控台中央並延伸至副駕駛座前方,並將所有控制機能整合其中,中控台上方並無實體按鍵設計。
原廠強調其中控螢幕透過高通 SA8295 高性能 CPU 的配置,可對應高德地圖等多樣化導航服務,並具備新世代語音識別技術,且通過手機連接可提供包含抖音、音樂、影片以及 KTV 等娛樂功能。而因應駕駛需求,與前擋玻璃下方仍具備了簡易的行車相關資訊顯示機能。中央扶手上方具備了四個置杯架放置空間,下方亦具備了大型開放置物空間,強調其豐富的置物空間以及隱藏式收納車室設計。
隨著時間的推進,Honda 純電 0 系列產品的開賣時程也逐步接近,先前原廠便預告在 2026 年時 0 Saloon 和 0 SUV 會量產上市,不過近期《日經新聞》指出,Honda 終止將在 2027 年所推出的 0 系列大型 SUV 開發計畫,其原因也包含了車輛開發的成本較高,以及美國對電動車相關補助措施的取消,最終也讓這輛純電大型 SUV 的計畫告吹。在此同時,Honda 在放緩電動車開發之後,也將把重心放在油電車的發展。
回顧 Honda 在 2024 年的事業經營記者會中,其預告到了 2030 年時 0 系列產品會有 7 款,而在 2026 年就會有 3 款,從後續原廠公布的訊息來看,目前已知 0 Saloon 和 0 SUV 量產版會在當年上市,至於另一款新車現階段還未有進一步消息。不過此前 Honda 預告了在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中會帶來全新電動概念車「Super EV Concept」,屆時是否會在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活動展開時揭露更多相關資訊還有待確認。
然而,原先 Honda 表示 2027 年會推出一款 3 排座的大型 SUV,這款車也預計會是面向美國市場為主,但最近《日經新聞》則指出這輛車的開發計畫將終止,其原因也包括了當前電動車市場的銷售放緩,同時在川普取消了電動車相關補助後,其都會影響電動車在美國的發展;此外,日媒也指出,該車由於尺寸較大,也會使得電池和底盤的開發成本較高,Honda 認為若無法確保一定的販售規模,屆時可能會造成銷售上的壓力。
此外,Honda 原先預計將投入 10 兆日圓在電動車發展,現階段也將預算縮減至 7 兆日圓。因此,在放緩電動車的開發之時,Honda 也將重心放在油電車身上,包含先前已發表、會率先搭載於 Prelude 上的新世代 e:HEV 系統;另外在油電車的規劃上,原廠提到 2027 年到 2030 年間,將在全球推出 13 款新一代混合動力車型。
Opel 總代理歐吉汽車在 2025 年第一季中就曾確認,將於國內市場發表 Combo 車系,隨後很快地正式宣布相關預售資訊,而時序來到上半年底時,進一步揭示了將於 7 月份在國內上市 Combo 車系,而在上市發表前夕,Opel 臺灣官網也出現了 Combo 車系的相關訊息,公布了推出 5 座的 Life 版本,以及 7 座的 Life Premium 兩車型,主要差異在於胎圈吋數以及第三排座椅。
在 2025 年第一季展開預售的資訊中,總代理表示選擇引進的 Combo 車系,皆為 1.5 升 BlueHDi 柴油引擎的單一動力配置,預售中只有長軸 7 人座車型,當時預售價格訂定在 139.9 萬,同時歐吉汽車也推出預售促銷活動,期間只需支付 3,000 元即可完成訂購,享原廠 5 年/15 萬公里延長保固 ; 於 6 月前下訂,可獲得價值 2 萬元的現金禮包,可後續可用於購車折扣或選配項目等。
從目前 Opel 臺灣官網的 Combo 車系頁面來看,除了三排座椅的 7 座版本之外,Combo 車系還有著 5 座車型選擇,全車系都世標配 1.5 升 BlueHDi 柴油引擎,供輸 13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0.6 公斤米最大扭力,5 座的 Life 車型配置 16 吋胎圈組,而 7 座的 Life Premium 車型則是 17 吋胎圈組;此外全車系標配 IntelliLux LED Matrix Light 矩陣式頭燈組。
車室空間內最大的差異在於 7 座車型有著三排座椅規劃,也就是 2+3+2 的設定,5 座車型則是 2+3 的座椅配置,全車系座椅材質皆為不織布,雖然是雙區恆溫空調但後排設計有出風口,駕駛座艙則是 10 吋數位儀表與 10 吋中控螢幕組合,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此外,Keyless 免鑰匙啟閉車門與按鈕啟閉引擎、倒車顯影等都列為標配項目。
在主被動安全部分,根據官網上顯示資訊來看,全車系標配 6 氣囊,並且將 Intelli-Drive 智慧駕馭系統列為標配,整合 DAA 駕駛疲勞顯示、APA 智能停車輔助等功能同樣列為標配項目。完整 Opel Combo 產品資訊,仍有待總代理上市發表會後公布為主。
2024 年 2 月全球首演擁有 665 匹 (PS) 最大馬力、操控與駕駛樂趣大堤提升的新世代 Vantage 後,Aston Martin 又在今日 (7/9) 宣布、將在本周末 (7/10~13) 舉辦的 2025 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 速度嘉年華上,同場靜態與動態展演,最大馬力提升至 680 匹、空力與熱情再精進的 Vantage S,新車預計 2026 年第一季抵臺。
不只在 2004 年的法國巴黎車展上,第一次為世人帶來性能升級後的 Vanquish S,且分別於 2011 年與 2013 年、推出 V8 Vantage S 及 V12 Vantage S,Aston Martin 也已在 2025 年的 4 月、發表了性能提升版本的 DBX 車型:DBX S,以及當前這款「S」性能家族的最新成員:Vantage S。
Aston Martin 執行長 Adrian Hallmark 表示:數十年來,Vantage 一直代表極致的性能、熱情和駕駛樂趣,去年 (2024) 新世代 Vantage 上市並贏得全球讚譽時,這些特質已讓它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超越這些特質,正是 Vantage S 的挑戰和動力。Vantage S 為前置引擎豪華跑車樹立了全新標竿;它不僅能激發 Aston Martin 充滿熱情的客戶,也將更生動地展現了品牌的才華、雄心勃勃的視野和強大動力。
Vantage S 搭載的是新世代 Vantage 所配置之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的升級版,不但可在引擎轉速 6,000 轉時、輸出 680 匹 (PS) 的最大馬力 (Vantage 為 665 匹),還能在引擎轉速 3,000 至 6,000 轉之間、提供與 Vantage 相同的 81.6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與重新調校的起跑控制系統後,Vantage S 不只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較 Vantage 又縮短了 0.1 秒 (3.4 秒),由靜止衝刺至時速 200 公里也僅需 10.1 秒、極速則依舊為驚人的 325 公里。
此外,為了增強駕駛人的參與度,工程師改進且重新設定了油門踏板的重量與反應,並調校線控油門的阻力,且針對不同駕駛模式進行調整,可提供更強的連接感和回饋。
值得一提的是,Vantage S 還修改了 Vantage 之 Bilstein DTX 自適應避震器的硬體和軟體、彈簧剛性、變速箱支架 (剛度降低 10%)、懸吊的外傾角及前束,以及引擎和變速箱控制軟體,既能帶來更靈活性的駕駛體驗,還可增加車身前段的抓地力,但他們也表示,這些提升並沒有犧牲 Vantage 原本的行路性和精緻性。
而在外觀部分,Vantage S 則是在車頭換上了新增亮黑色或 2x2 斜紋碳纖維通風口葉片、能加強引擎散熱的全新引擎蓋,並在車側前葉子鈑下緣,嵌上低調但醒目、黃銅鍛造製做的專屬「S」標誌。
車尾方面,Vantage S 則是在行李廂蓋加裝了一片碳纖維的後擾流板,可在極速時、增加 44 公斤的車尾下壓力 (全車極速時之下壓力為 111 公斤),且在看不見的車底,增加新的擾流片,並能選配全新 21 吋 Y 字形輻條的紅/黑雙色輪圈、對比的青銅色煞車卡鉗。
至於座艙內,Vantage S 則是延續了「S」車型的高性能風格,標配 Alcantara 類麂皮內飾,並配有緞面 2x2 斜紋碳纖維飾板,且在座椅上增加了經過近 2,500 次動作、由超過 16 公尺之縫線所縫製的「S」字樣;此外,業界首創、能將廠徽雕刻在皮革上的壓花和壓凹技術也是新車的選配,並可在踏板與引擎上的銘牌,同樣找得到「S」字樣。
同時,Vantage S 還為準車主提供獨特的內裝選配包,包括:可選擇紅色或銀色陽極處理的金屬引擎啟動按鈕、安全帶、對比色縫線與刺繡等;而希望享有極致奢華體驗的準車主,則可選擇 Inspire Sport 內裝,能選擇擁有接近天然紋理的全半苯胺皮革或半苯胺皮革搭配 Alcantara 類麂皮,且有單色和雙色調可搭,進一步彰顯車型的獨特性。
一如品牌 7 月 2 日預告,Bentley 不僅在 7 月 7 日啟用位於總部的全新設計工作室 (Design Studio),更在隔日於全新設計工作室內,展示品牌最新純電概念車:EXP 15 概念車;EXP 15 概念車是以 1930 年的傳奇三座車型:Speed Six 為開發靈感,並加入了 21 世紀的詮釋,揭示了品牌 2026 年將揭曉之首款純電動車的設計方向。
EXP 15 概念車展演了 Bentley 未來車型將遵循的五大外觀設計原則,第一項原則是「直立優雅 (Upright Elegance)」,表示車頭前視輪廓應呈現出一種非常柔和且略帶曲度的垂直線條,如同馬匹邁步前後昂首駐足的上身姿態。
第二項核心外觀設計原則是「標誌性格柵 (Iconic Grille)」,表示儘管車輛動力系統已電動化,但此元素對於延續品牌傳統視覺架構仍至關重要,尤其是其中央的直立線條。設計總監 Robin Page 表示:格柵過去主要是用於讓空氣通過並進入引擎,但如今隨著照明技術變化,我們有機會將其打造為一件藝術品;所以,格柵仍將是 Bentley 的標誌元素。
第三項外觀設計原則為「無邊界引擎蓋線條 (Endless Bonnet Line」,此原則源自品牌過去為大排量引擎預留充足空間的傳統,該線條在側窗下方不斷延伸至車後,與 1930 年 Bentley 和車身製造商 Gurney Nutting 共同打造之 Speed Six 雙門轎跑車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隨著未來動力電氣化、所需空間變小,多餘的空間將被重新改造,成為兩個儲物空間,並能通過兩個面板開啟,重現經典的鋼琴式鉸鏈引擎蓋設計。
第四項外觀設計原則為「休憩猛獸 (Resting Beast)」,Bentley 造型設計負責人 Domen Rucigaj 表示:Bentley 的所有經典,後輪上方都擁有向外突出的腰線,彰顯其力量與強勁動能,宛如老虎屈膝時腿部的渾圓線條,但 Bentley 的整體姿態需要呈現舒展,既不能過於前傾,也不能後仰而顯得慵懶,而且我們同樣注重完美比例,即從上至下,座艙占比 1/3,車身則占 2/3。
第五項也是最後一項外觀設計原則被稱為「至臻守護 (Prestigious Shield)」,這一元素在概念車上的展現,是車尾大面積的簡潔表面。在品牌過去的傳統雙門轎跑經典車型上,此區域是獨立的行李區,但在 EXP 15 概念車上,它成為了尾門的一部分,且 Bentley 新雙翼徽標置於其上,四周環繞著菱形圖案的尾燈。
EXP 15 概念車的車身表面處理,亦傳達了現代 Bentley 將採用的新方式,Robin Page 及其團隊整理出其中三大關鍵特質:以「整體感」來營造出車身仿佛由一整塊石材切割而成的視覺效果,以通過富有張力的車身表面傳遞潛在的「力量感」,並藉由高強度訓練運動員的身形來展現「精雕感」,確保車身表面清晰俐落且精准。
此外,EXP 15 概念車還擁有許多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細節,前大燈由四條向車身兩側延伸的極細燈帶組成,燈帶同時構成了大型前格柵的邊框,格柵橫向演繹了品牌經典的菱形絎縫座椅圖案,以現代燈光重新詮釋經典格柵樣式。
車身兩側,前輪拱後方則各有一對粗壯的通風口,從視覺上打破車身的厚重感,並增添造型趣味。來到車尾,更纖細的尾燈勾勒出寬大的輪廓,其向外突出設計不僅有助於提升空氣動力學性能,還能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立體效果,再一次精妙詮釋菱形圖案元素。空氣動力學元素則包括從車頂後部傾斜線末端展開的雙主動式擾流板,以及車尾最下方邊緣的主動式空氣動力學擴散器。
EXP 15 概念車的座艙極具未來感,雖未沿用 Speed Six 的內裝佈局與造型,卻延續了其座椅數量與功能。Bentley 汽車內裝設計負責人 Darren Day 說明:1930 年時任 Bentley 老闆的 Woolf Barnato 擁有一輛四門的 Speed Six,並曾駕駛它與「藍色列車」競速,但同時他還有一輛獨一無二的雙門轎跑車型 Speed Six,儘管這輛車在比賽時尚未完工,但它卻一樣與那場比賽聯結在一起,並從此成為了品牌的標誌性車型。所以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將 3 座車型獨特的車窗線條和流線型比例應用於豪華運動旅行之中。
秉承這一精神,EXP 15 概念車也提供 3 座佈局,駕駛員側有一扇門,通向駕駛員座和後方的環抱式後排座椅,乘客側則有雙對開門和可向上開啟的部分全景天窗,以便乘客通過更豪華、更靈活的乘客座椅實現更從容的進出,該座椅可向外旋轉 45 度。Darren Day 接著說到:可以旋轉的座椅能夠讓乘客從容下車,不會像超跑那樣得掙扎著爬出來。我們為英國女王打造的座駕,始終圍繞著車門開口和優雅登場。在這裡,我們也非常重視營造這種感覺。
乘客座椅還能根據乘客的心情或需求、移動到不同位置:在「副駕駛」模式時,可移至駕駛座旁的前排;在標準設置下則可向後滑動至後排座位;在「放鬆」模式下可向後傾斜。在後兩種配置中,腿部空間變得十分寬敞;EXP 15 概念車的折疊式地板儲物系統能讓腳踏板向下折疊到地板中,形成一個淺淺的空間,用於固定寵物或個人手提行李,且至關重要的是,無需停車打開後備箱即可取用。
另外,即使是行李廂,其功能也遠不止於存放行李,因為打開寬大的後艙門,兩張小巧的座椅隨即可以展開,旁邊還配有氛圍燈及冷藏飲料的冰箱,冰箱可從後排座椅向後滑動,真正打造既愉悅又實用的尾門派對。
「翼形姿態 (Wing Gesture)」儀表控台則是 Bentley 座艙的標誌性設計元素,亦是品牌五大內裝設計原則之首,其靈感源自品牌雙翼徽標造型。第二大原則「大膽莊重 (Bold Gravitas)」強調的是在足夠寬敞的座艙空間內、運用奢華材料,讓車主能夠真正領略並感受到質感。正如 Darren Day 所言:我們習慣在車輛中使用天然材料,比如木材、金屬以及石材,人類的大腦能分辨出這些材質的真偽,因為我們熟悉樹木、動物與自然的形態。因此,我們不會刻意修飾這些材料,而是讓設計與材料本身的形態自然融合。
「環抱呵護 (Cocooning Haven)」是第三項內裝設計原則,旨在強調對車主的呵護,所以無論是前排還是後排,奢華的乘客座椅均設有環繞式頂篷,可向上延伸包裹座椅靠背,在需要時營造私密空間。第四項原則為「標誌性細節 (Iconic Details)」,即車內需涵蓋所有 Bentley 內裝經典元素,包括:出風口、滾花紋理旋鈕和菱形絎縫座椅等。
第五項內裝設計原則則是新提出的「奇妙融合 (Magical Fusion)」,旨在將物理觸感與數位功能融為一體,甚至實現無縫銜接。現有的 Bentley 三面翻轉中控螢幕,既能展示資訊娛樂螢幕,又能在不需要螢幕時旋轉回實體儀表,EXP 15 概念車的全儀表則如同它的升級版,既可以作為各類資訊娛樂功能的數位介面,也可在關閉後露出玻璃下方精美的木質飾面,螢幕中央後方還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形似時鐘的裝置,帶有多個可移動的發光指標,被設計師稱為「Mechanical Marvel」,此裝置可顯示車輛的行駛方向、電量狀態等資訊,也可作為一件精緻的焦點裝飾。
因為設計總監 Robin Page 認為,人們會對完全的數字化體驗感到厭倦,也會渴望物理機械元素,將二者相結合,就能集兩者之所長。這就好比一隻手腕戴著精美的機械錶,另一隻手腕戴著數位手錶,並將它們疊加在一起。
EXP 15 概念車的外觀,採用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液態金屬啞光漆面,Pallas Gold 車色靈感源自歷史悠久的 Speed Six 各種元素,包括:格柵與車門把手。車漆的現代感源自一種新近上市的超薄顏料,可應用于安全雷達設備前方的車身部位,且不會降低信號傳輸品質;此外,該漆面的高反射率使其易於被雷射雷達系統探測到,因此適用於有其他輔助駕駛系統投入使用的交通場景。
在 EXP 15 概念車的虛擬實境內飾中,色彩、裝飾與飾麵團隊設計了四套主題,座艙後部區域,設計師們設想採用一種精緻提花絲綢織物以營造健康愉悅氛圍。這款織物由英國 Gainsborough 在其英國最古老的工廠織造而成,該公司成立於 1903 年,自 1980 年以來一直是英國女王的面料供應商。這種承載著歷史底蘊的天然材料,與一種名為「Acrylic Couture」的新型精細編織金屬網完美融合,後者被封裝在壓克力中,點亮後可在儀錶板內形成絢麗的 3D 效果。
此外,EXP 15 概念車奢華主題內飾,採用由英國紡織商 Fox Brother 提供的羊毛織物,該公司是防刺布的發明者,擁有 250 年品牌歷史。100%羊毛織物則以漸變效果呈現,並搭配了 3D 列印鈦合金飾面,而且這些金屬細節不僅減輕了車身重量,還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材料浪費。
至於動力搭配部分,EXP 15 概念車被構想為搭載純電動四輪驅動系統,具備長續航里程,且充電速度將可滿足 Bentley 車主對便捷性的期待,不過,具體技術規格及平臺架構原廠並沒有公開。
Bentley 還表示,EXP 15 概念車絕非對經典的簡單復古,因為 Speed Six 與 EXP 15 概念車的外觀截然不同,且 EXP 15 概念車亦不是對計畫 2026 年揭曉之品牌首款純電動車的預覽。不過,這款概念車的外觀設計已融入品牌首款電動車的設計細節,並透過內裝的數位化與創新理念,展現了 Bentley 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及方向。
Volkswagen Tiguan Allspace 現正推出七月限定購車優惠,其中,330 TSI Elegance 現在只需 129.8 萬元即可入主,除 4Motion 四驅技術與第三排座椅外,並且配有前座通風真皮座椅等舒適配備。330 TSI Elegance Premium 以 139.8 萬元的價格,不僅擁有上述項目,更升級雙前座電動/記憶功能,並同步導入 Harman Kardon 高階音響系統,營造沉浸式座艙氛圍。至於性能旗艦 380 TSI R-Line Performance,以 169.8 萬元的限時優惠價,提供完整 R-Line 運動化套件、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全景電動玻璃天窗等高端配備,成就頂級駕馭體驗。
Tiguan Allspace 以 5+2 人座空間配置,結合靈活機能,行李廂容量最高可擴充至 1,775e 公升,全車系搭載 2.0 TSI 渦輪增壓引擎與 4Motion 智慧四驅系統,頂級車款輸出最大馬力 245 匹、扭力峰值達 37.7 公斤米,全面兼顧家庭機能與駕馭樂趣。全車系標配 IQ.Light 智慧燈組: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以及 IQ.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330 TSI Elegance Premium 車型以上升級配備 Travel Assist 智慧車陣穿梭系統與 Harman Kardon 頂級環繞音響,安全與科技一次到位。
七月七人座休旅限定入主禮遇現正展開, Tiguan Allspace 指定車型限時優惠價自 129.8 萬元起,最高現金優惠超過 40 萬元,敬邀消費者親臨 Volkswagen 授權展示中心鑑賞體驗,掌握入主德系 5+2 人座休旅的最佳時機。
甫於先前 PGO 便預告將帶來全新產品 isavR 威力 125,同時在在 5 月份的能源署油耗中,其揭曉了新車平均油耗來到 65.6km/L,成為目前市場上最省油的速克達產品;而於今 ( 7/9 ) PGO 也依約正式發表 isavR 威力 125,其強調「全國第一輛油電機車」,為國內首輛於新領牌照登記書燃油種類註記為「油電」的機車,並搭載 AI 智能雙動力油電系統,並擁有 83 項次專利認證等特點,整合 ISG、高效充電及智能回收等技術 ( 引擎具備 8.8 匹馬力、電能部份擁有 0.8 匹馬力 ) 。
isavR 威力 125 公告市售價格為 8.8 萬元,PGO 亦提供 1.5 萬元的購車金,並起即日起至 8 月 31 日再加碼 3,000 元,直扣後能以 7 萬元來購入,同時再提供 12/24 期 0 利率方案。
威力 125 車身設計融合立體稜角與流線曲面,前斜板輪廓向上延伸,構築出充滿張力的動態姿態;車體線條自前至後一氣呵成,營造出前後呼應的設計節奏,使視覺更顯修長、層次分明;至於寬敞置腳空間與導風線條內嵌於整體輪廓,實現騎乘舒適性與空氣動力效益的雙重目標,而廣角頭燈不僅提升夜間視野,更在視覺上展現十足科技感,並結合大尺寸高對比幾何六角造型儀表與人因工程車體設計,全面優化騎乘者視角及坐姿三角點。六邊蜂巢式咬花結構貫穿整體車身,靈感取自自然與工業結構,賦予整車一致的幾何邏輯與視覺焦點。
PGO 表示,自主開發的 Y-ONE 一體式車架相較於傳統車架,側向剛性提升 48%,縱向剛性提升 30%,結構更強、更穩、且安全,讓騎乘操控更優異。此外,PGO 建置高規格的 ACCU 自動化車架廠,材質採用 SPFH590 高張力鋼管,抗拉強度達 590N/mm²,結構穩固、耐衝擊、抗變形,提升騎士安全。另外威力 125 標配 CBS 3.0 連動煞車系統,不同於他廠傳統機構,威力 125 搭載獨立 CBS 控制模組,能精準分配前後煞車力道,煞車更線性、更穩定,原廠強調提升約 35%減速度,降低緊急煞車時潛藏的風險。
威力 125 採用大尺寸指針儀表配置,而在實用機能表現部分,威力 125 具備 6.9 吋手機插槽、搭配上 QC3.0 USB 充電座,同時前置空間可放下 750c.c.手搖飲,並且擁有 37 公升車廂空間,原廠表示能容納兩頂 4 分之 3 安全帽、雨具及水瓶等物品,而 275mm 的前方腳置空間也可放下行李箱、寵物籃等等。此外,威力 125 具備 753mm 低座高設計、以及 702mm 長坐墊,再配上省力中柱與輕量化整備重僅 102 公斤的車體,使窄巷停車、立中柱更輕鬆。
一如總代理歐吉汽車在 2025 年 2 月份展開預售時所預告,國內市場將推出 1.5 升柴油動力、長軸的單一選擇,在 7 月 9 日正式於國內發表的 Opel Combo 車系,共計推出 Life 以及 Life Premium 兩車型選擇,主要差異僅是第三排座椅、胎圈尺寸而已,Life 為 5 座設定、Life Premium 則是三排座椅的 7 座規劃,價格則依序為 126.9 萬以及 133.9 萬。總代理在預售時僅公布的 7 座車型,先前預售價格為 139.9 萬,正式售價則是下修 6 萬。
Opel 在 2023 年底時發表了大改款 Combo 車系,受惠於 Stellantis 集團優勢,因此與 Citroën Berlingo、Peugeot Rifter 為雙生產品,雖然從原廠在產品設定上,推出有著貨車 Cargo、純電的 Combo-e 等,但歐吉汽車將 Combo 導入國內,鎖定的乃是國內 MPV 市場消費族群。而從價格設定上來看,相比 Citroën Berlingo 車系售價 (Max XL 7 座 125.9 萬 / XTR XL 7 座 133.9 萬),Opel Combo 有著相差不多的設定。
首波導入國內的 Opel Combo 全數為長軸版本,車長來到 4,760mm,軸距則是 2,975mm,外觀造型上採用了前後車身同色烤漆保桿,搭配雙側黑色烤漆防護板,更 Opel Combo 車系在視覺上質感更加提升,頭燈導入 IntelliLux LED Matrix Light 矩陣式頭燈組,其具備多種照明模式與主動調整功能,展現更為科技的環節,不過車尾燈則是傳統燈組設定。
主打空間靈活優勢的 Opel Combo 車系,其基礎容積從第三排座椅傾倒前的 209-322 公升,第二與第三排座椅傾倒後的 3,500 公升,到第一排座椅收折後總計 4,000 公升的容量表現,寬敞空間不在話下;第二排導入 3 個獨立座椅、第三排座椅擁有輕鬆卸除功能,靈活運用的特性同樣展現;不過其第二排座椅不具備椅背可調、前後滑移功能,產品初衷也同樣可見一斑。
在空間運用上還包含有第一排座椅椅背後方,設計有翻摺式桌板提供第二排成員運用,第二排與第三排分別是 3 座、2 座的獨立座椅配置,第二排的 3 張座椅還都具備 ISO-FIX 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而包含前排座上方、副駕駛座雙層手套箱、中央鞍座的置物空間等,則是展現了設計巧思與方便性。
駕駛座艙部分配置有 10 吋數位儀表與 10 吋觸控螢幕的組合,車載娛樂資訊系統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空調系統則是雙區恆溫設定,第二排擁有後座出風口,多功能方向盤也設計有換檔撥片。全車系都是採用不織布、手動調整前排座椅。
雖然沒有太多新穎數位科技的導入,但主被動安全卻是相當豐富,除了 6 氣囊之外,整合了 ACC 主動式固定車距定速巡航、FCA 前方碰撞警示、AEB 緊急煞停輔助、HIA 車道置中輔助、LKA 車道偏移輔助、LDW 車道偏移警示,以及其他如駕駛疲勞警示、盲點偵測等功能的 Opel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智慧安全駕駛輔助系統,同樣列為全車系標配項目。
無論是 Life 還是 Life Premium 車型,動力單元都是搭載 1.5 升 BlueHDi 柴油引擎,在引擎轉速 1,750 轉時帶來 30.6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130 匹最大馬力則是在轉速 3,750 轉時供輸,變速系統都是配置 8 速手自排變速箱,採前輪驅動設定,並提供有 Eco、Normal 以及 Sport 等 3 種駕駛模式。
共
51,457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