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57


CMC J Space特仕車暨經典車系同樂會,發表《記憶在路上》紀錄片重現世代經典車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7/01 16:00:00

發文

#62094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從 2024 年底發表後,CMC 中華汽車 J Space 車系持續創下銷售佳績,2025 年 1 月至 6 月已累積銷售量達到 9,401 輛,成為上半年度國產小型商用車銷售冠軍。為持續提升 J Space 車系銷售熱度,CMC 中華汽車選於 2025 年 7 月 2 日,追加發表 J Space「特仕 J」車型,同時舉辦「 J Space 特仕車暨經典車系同樂會」,邀請中華小型商用車歷代車款車主齊聚一堂,現場展出多款經典車,包括百利 800、威利(第 1 至第 3 代)與菱利 A180 等,透過分享用車故事,共同見證逾半世紀的技術傳承與品牌情感。

中華汽車曾鑫城總經理為 J Space 特仕車新車上市站臺。

J Space「特仕 J」車型,四款新車色、增加前霧燈與後座電動窗等配備

中華汽車此次推出升級版「特仕 J」車型,延續 Two-tone 塗裝設計,新增尊爵黑、冰曜白、幻影藍與焰影紅等四款全新晶亮車色,並強化配備前霧燈、後座電動窗與 Maxxis 14 吋輪胎等,同時中門上滑軌也改為深色塗裝,提升產品質感與實用性。中華汽車表示,「特仕 J」車型建議售價,尊爵黑與冰曜白 65.6 萬元,黑頂雙色幻影藍與焰影紅定價則為 67 萬元。

J Space 特仕車延續 Two-tone 塗裝設計,新增四款全新晶亮車色並全面強化配備。
廣  告

品牌最新紀錄片《記憶在路上》,車主故事牽起時代連結

長期耕耘商用車系的中華汽車表示,近期熱賣的 J Space 車系 承襲自 1988 年問世、至今已銷售 75 萬輛的威利系列車系,其血統更可追溯至更早期的中華百利。為重現這段橫跨世代的用車記憶,中華汽車推出 8 支品牌紀錄片《記憶在路上》,邀請 7 位來自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車主,呈現他們與愛車同行的生活日常。無論是傳承自父親美好用車經驗,後續也跟著買了威利的世代父子檔,開百利上下班兼露營的工藝職人,或與妻子擺夜市打拼的夫妻檔,每一輛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映照出臺灣社會的真實樣貌,也反應出中華汽車與臺灣市場之間深厚的情感連結。

工藝品牌創辦人黃新雅每天開著 33 年車齡的百利穿梭臺北街頭,最愛老車的獨有味道。
感謝一路同行,中華汽車贈送 5 萬元購車金,與經典車主再啟新旅程。

中華汽車自主研發歷程回顧

最後,中華汽車也藉由紀錄片的發表,闡述品牌自主研發之路,始於 1980 年代。當時百利與得利卡車型難以完全滿足臺灣特殊的道路與使用需求。於是,在四十年前,從「威利」車款開始,毅然走上自主研發之路。

為了打造真正符合在地使用情境的車輛,中華汽車與三菱汽車合作開發引擎,並結合在地供應鏈共同開發底盤與車身,推出專為臺灣市場量身打造的產品──威利,不僅成功上市,更一舉拿下高達 8 成的市場佔有率,成為臺灣商用車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1999 年,為了進一步強化研發能量,中華汽車斥資超過 60 億元,成立「亞洲技術研發中心 CARTEC」。有了 CARTEC 的技術平臺,中華汽車得以主導更多只為臺灣市場量身打造的車型,包括近年廣受好評的 Zinger、推出至今突破萬輛的 J Space 車系,以及國產化率超過 9 成的電動商用車 ET35 也即將推出,皆由 CARTEC 團隊專為臺灣市場量身打造。

曾參與歷代車型開發的資深顧問朱陳興,也特別在活動中分享了許多珍貴回憶。他談到從威利起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累積研發實力奠定技術根基。這份自主精神,也從 J Space 延續到電動車新時代,持續推動中華汽車向前邁進。


[間諜照] 首輛掛牌Foxtron Model B曝光!執行高速公路ADAS測試作業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7/01 16:00:00

發文

#62094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在《2025 年 6 月份臺灣汽車市場銷售報告》,就特別關注到 6 月電動車領牌數據,竟然有一輛以裕隆產線身份掛牌的 n⁵,據了解這輛為 Foxtron 鴻華先進的內部測試用車。而在相隔不到 24 時候,U-CAR 接獲網友分享照片證實捕獲這輛領牌新車,確實是掛 Foxtron 鴻華先進品牌、鐵灰色塗裝的 Model B。

同時,由於網友所捕獲的路段是高速公路,經詢問鴻華先進後也獲得證實,為了便於執行 ADAS 先進輔助安全系統的道路測試,因此先行領牌這輛 Model B,以爭取在第 4 季上市之前,更全面地收集各種實際道路環境的測試數據與操控體驗回饋。

新領牌的 Foxtron Model B 正在高速公路進行 ADAS 測試作業。
由這角度可以觀察到, Foxtron Model B 很可能是測試 ACC 對不同車輛型式的定距定速巡航測試。

若對照先前 Model C,在臺灣確實以鴻華先進與 Luxgen 分別取得一張新車審驗合格證,這模式看來也同樣延續到 Model B,目前在車輛合格審驗階段包含 Foxtron Model B 與 Luxgen n⁵等名稱都有出現,可以觀察到 Model B 車系量產節奏已逐步逼近,若以鴻華先進最新釋出的時程資訊,Model B 預計第四季上市,並可望在 2026 年初交付國內消費者。這次,鴻華先進 Model B 搶先領牌上路做 ADAS 道路測試,也間接證實 Foxtron Model B,以及首款交付客戶的 Luxgen n⁵距離發表上市已更往前進一步。

當然,U-CAR 也邀請全臺網友們,若路上看到這輛領牌的 Model B,請多多留意與不吝跟大家分享最新間諜照訊息!


【短影音】CMC J Space「特仕 J」車型與經典車系同樂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7/02 00:00:00

發文

#620945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次中華汽車為J Space推出「特仕 J」車型,同時還找來了歷代經典商用車車系一起帶大家回顧商用車歷史!

2026年參戰、空力細節再進化,Ferrari發表296 GT3 Evo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1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延續 2022 年 7 月發表之 296 GT3 的戰力,Ferrari 上個周末 (6/28~29) 於 2025 年 Spa 24 小時耐久賽的活動現場,為賽車迷們帶來了集結 296 LM GT3 與 296 GT3 技術結晶的新賽車:296 GT3 Evo,並宣布新車將在 2026 年投入競爭越來越激烈的 GT 賽事,且可以套件的形式供現行 296 GT3 賽車改裝升級。

Ferrari 上個周末 (6/28~29) 於 2025 年 Spa 24 小時耐久賽的活動現場,為賽車迷們帶來了集結 296 LM GT3 與 296 GT3 技術結晶的新賽車:296 GT3 Evo。

外觀方面,Ferrari 賽車部門的工程師們、不只重新設計了 296 GT3 Evo 的前下擾流與底盤分流器,可加裝耐久賽用燈具之前保險桿的導流翼片也經過重新調校,能確保最佳的操控平衡,並換上了全新設計的大型固定尾翼,且於輪拱加裝了百葉窗式的整流器。

Ferrari 重新設計了 296 GT3 Evo 的前下擾流與底盤分流器,並換上了全新設計的大型固定尾翼。

Ferrari 原廠透露,研發團隊在 296 GT3 Evo 上改進了兩大重點,一是增強賽車在跟隨前車時車身前端的下壓力,二是通過細部的調校,讓賽車在符合賽事規則下、獲得最佳的空氣動力效應。

296 GT3 Evo 通過細部的調校,讓賽車在符合賽事規則下、可獲得最佳的空氣動力效應。

座艙內,296 GT3 Evo 則是延續了以駕駛為中心的理念,既保持出色的視野和便捷的出入性 (耐久賽需要更換駕駛),還進一步強化了安全性與舒適度,並增加一個車內風扇來提升座艙內空調系統的通風效果。

296 GT3 Evo 擁有出色的車內視野和便捷的出入性,並增加一個車內風扇來提升座艙內空調系統的通風效果。
廣  告

至於傳動系統部分,296 GT3 Evo 則是沿用 296 GT3 的規劃,一樣捨棄了插電式油電系統、搭載代號 F163CE 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且一樣為缸徑 88mm、行程 82mm 的規格、120 度夾角的汽缸設計,但工程師將引擎傾斜角調整了 2 度,為後分流器提供了更充裕的空間。

此外,這具引擎不但擁有 600 匹 (CV) 的最大馬力,還能在引擎轉速 5,500 轉時、供輸 72.4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搭配鎂合金打造、擁有全新齒比設計的 6 速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後,將可在全轉速區間提供更好的加速反應,為車手在賽場上帶來更強大的競爭力。


[召回]煞車輔助系統訊號干擾、可遠端OTA或回廠進行軟體更新,國內Mini Cooper F66、Courtryman U25世代召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1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 Mini 原廠近日針對 2023 年 1 月 7 日至 2024 年 6 月 27 日,所生產的現款 Mini Cooper 三門 F66 世代、以及現款 U25 世代 Mini Countryman 的燃油與純電版本發出召回通知,主要是原廠發現極少數煞車輔助系統存在零件製造瑕疵,煞車輔助系統的電子裝置內部可能會發生訊號干擾,會造成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與 DSC 動態穩定控制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上述受影響車輛可透過遠端(OTA)或回廠執行軟體升級,軟體更新時間約需花費 2 小時;但若軟體更新後訊號干擾仍導致數位儀表顯示預告燈號,則須安排回廠更換煞車輔助系統、更換時間含路試約需 6 小時。

國內 Mini 原廠近日針對 2023 年 1 月 07 日至 2024 年 06 月 27 日,所生產的現款 Mini Cooper 三門 F66 世代、以及現款 U25 世代 Mini Countryman 的燃油與純電版本發出召回通知,主要為煞車系統存在訊號干擾風險。

Mini 總代理汎德發出召回通知指出,在 2023 年 1 月 7 日至 2024 年 6 月 27 日區間,所生產的現款 Mini Cooper 三門 F66 世代、以及現款 U25 世代 Mini Countryman,原廠近期於品管檢測中發現因極少數煞車輔助系統零件製造瑕疵,煞車輔助系統的電子裝置內部可能會發生訊號干擾。

圖為現款 Mini Cooper 三門 F66 世代。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若發生故障煞車警告燈會亮起,駕駛者需要提高深下煞車踏板的力度。此時車輛仍可控制,但煞車輔助功能包含防鎖死煞車系統與動態穩定控制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煞車效能下降,可能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對行車安全造成潛在影響。為進一步提升用車安全將採取預防性措施,所有可能受影響車輛都將透過遠端(OTA)或回廠執行軟體升級,將更新程式至最新 2024/11 或更新版本以具有監控功能。

若發生故障煞車警告燈會亮起,駕駛者需要提高深下煞車踏板的力度。此時車輛仍可控制,但煞車輔助功能包含防鎖死煞車系統與動態穩定控制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

軟體更新後,如有因訊號干擾導致數位儀表顯示預告燈號,則需進行煞車輔助系統更换。車輛軟體升級作業時間約需 2 小時;若需更換煞車輔助系統合格品,包含路試的整體時間的需 6 小時。

廣  告

Mini 總代理汎德表示,若召回期間結束後,仍有對象車輛回廠時,本公司仍會繼續實施,為提供消費者安心的用車生活並享受駕駛樂趣,Mini 總代理汎德將透過授權經銷商,針對受影響車輛執行免費檢修,以確保消費者行車安全。


[U-EV]正式發表前已有開始交車,網友直擊CMC ET35交付給YouBike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1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汽車在 2025 年的一大重點新產品就在於 ET35,從最初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等活動車新車也已正式亮相,並且原廠預告了 ET35 會在 8 月份來發表上市。甫於先前 U-CAR 網友便曾直擊疑似雙廂版的 ET35 偽裝測試車,也代表著 ET35 的車型可能不僅只有單廂版,而在 ET35 正式發表前,U-CAR 網友近期再度捕捉到 ET35 在路上的身影,可以看到這輛 ET35 是已掛牌、並交付給 YouBike!

中華汽車在 2025 年的一大重點新產品就在於 ET35,從最初在 2024 年 11 月底的電動車物流示範推動成果展示會、2025 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等活動車新車也已正式亮相,並且原廠預告了 ET35 會在 8 月份來發表上市。
U-CAR 網友近期再度捕捉到 ET35 在路上的身影,可以看到這輛 ET35 是已掛牌、並交付給 YouBike!

ET35 已有少量領牌記錄

原廠已預告 ET35 會在 8 月份來發表,不過實車的面貌或是內裝設計鋪陳先前也都已揭露,同時新車的初步動力規格資訊也已公布;而在先前 ET35 公開亮相的活動中,車輛都是單廂版本,不過先前亦有網友捕獲到疑似雙廂版的 ET35 偽裝測試車,也更讓人期待屆時 ET35 正式發表後,車輛所提供的車型選擇,畢竟若有雙廂版車型,也能讓 ET35 整體的載物機能、或是載人方面更加多元及優異。

ET35 於 5 月份已有 4 輛的領牌記錄,而這回 U-CAR 網友便直擊到已掛牌的 ET35 在路上,並且這輛 ET35 則是交付給了 YouBike,車型上則是單廂版,代表著在正式發表前 ET35 已有開始投入工作的任務。

先前亦有網友捕獲到疑似雙廂版的 ET35 偽裝測試車,也更讓人期待屆時 ET35 正式發表後,車輛所提供的車型選擇,畢竟若有雙廂版車型,也能讓 ET35 整體的載物機能、或是載人方面更加多元及優異。
這回 U-CAR 網友便直擊到已掛牌的 ET35 在路上,並且這輛 ET35 則是交付給了 YouBike,車型上則是單廂版,代表著在正式發表前 ET35 已有開始投入工作的任務。

就以先前原廠公布 ET35 的初步規格來看,尺碼為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正式數據將以原廠新車上市公佈後為準。電氣系統方面,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原廠強調 20%~80%的快充能在約 35 分鐘完成。

ET35 初步規格為車長 ( 貨床車 ) 5,275mm、車寬 ( 貨床車 ) 1,985mm、車高 ( 貨床車 ) 2,030mm,軸距 2,985mm,貨臺長 3,350mm、貨臺寬 1,872mm;載重能力部份,貨床車為 1,250 公斤,底盤車為 1,550 公斤。
電氣系統方面,ET35 採用容量 76.5kWh 的磷酸鋰鐵電池,NEDC 標準下續航里程為 360 公里 ( 空車未載重 ) ,快充規格為 CCS1,原廠強調 20%~80%的快充能在約 35 分鐘完成。
廣  告

另外於先前財團法人保發中心公布的新車重置價格中,顯示出 ET35 價格為 146.5 萬元,暴露未來新車上市可能售價區間,屆時 ET35 發表後,究竟車型規格有哪些?同時價格帶會落在哪?隨著時間的過去也將揭曉最終答案。


HS 2.0T與PHEV加碼送1年乙式車體險、保固內免費定期保養,MG購車方案7月續航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2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G Taiwan 將 6 月史上最強的購車方案延長至 7 月, HS 1.5T 旗艦版最低入手價含舊換新 86.5 萬元起、ZS 1.5L 旗艦版含舊換新 69.9 萬元起,讓消費者以最超值價格,輕鬆擁有超規滿配的高階配備。

MG Taiwan 將 6 月廣受好評的史上最強購車方案延長至 7 月, HS 1.5T 旗艦版最低入手價 86.5 萬元起、ZS 1.5L 旗艦版只要 69.9 萬元起,讓消費者以最超值價格輕鬆擁有超規滿配車款,再享優惠貸款方案、配件金、空氣清淨機多項好禮任選。

此外,HS 2.0T 旗艦版及 HS PHEV 旗艦版更獻上前所未有的「入主三重送」尊榮禮遇,本月購車不僅可享 1 年乙式車體險組合免費送,更提供 4 年或 12 萬公里保固期間內免費定期保養,提供史無前例且業界最強的無憂售後保障,除此之外還能搭配低首付、低月付優惠貸款或是高額配件金,輕鬆入主旗艦車款。

HS 2.0T 旗艦版及 HS PHEV 旗艦版於本月獻上前所未有的「入主三重送」尊榮禮遇,七月購車不僅可享一年乙式車體險組合免費送,更提供四年或 12 萬公里保固期間內免費定期保養,提供史無前例且業界最強的無憂售後保障,除此之外還能搭配低首付、低月付優惠貸款或是高額配件金。

7 月推出全新賞車禮活動,凡親臨全臺 MG 展示中心完成 HS 或 ZS 車款賞車,即可獲得消暑沁涼的霜淇淋好禮,除了這份消暑好禮,現場完成試駕就有機會抽中 8 月假日臺北大巨蛋棒球賽內野熱區門票,與親朋好友一同免費進場看球,近距離感受台灣棒球賽事的熱血與頂級球場賦予的觀賽體驗!誠摯邀請您步入展間體驗 MG 專屬駕馭樂趣,同時感受夏日特別準備的甜蜜清涼驚喜與熱血賽事的雙重感受。

把握 7 月夏日優惠,心動購車金入主 HS、ZS

MG Taiwan 感謝廣大消費者對品牌的支持與肯定,為回饋大眾對「超規滿配」的極高評價,七月持續提供限時心動購車金優惠!以回歸初始價格的誠意,讓您輕鬆入主心儀車款。國產休旅同級首選的 HS 1.5T 旗艦版,在搭配舊換新補助後,最低入手價僅需 86.5 萬元。而都會型小休旅 ZS 1.5L 旗艦版,舊換新補助後更是只要 69.9 萬元就能輕鬆開回家。

7 月入主 HS 2.0T&PHEV 享 1 年乙式車體險、保固內免費定保

MG 7 月份特別為 HS 2.0T 及 HS PHEV 指定車型獻上專屬的「入主三重送」尊榮禮遇!這項優惠不僅讓您輕鬆晉升為高性能車主,更提供領先業界的無憂保障:

1. 1 年乙式車體險組合:購車即享完整的一年乙式車體險組合,提供您最全面的行車保障,讓您安心享受每一次的駕馭旅程,無須為意外風險而有所擔憂。

2. 保固期內免費定期保養(四年或 12 萬公里):這堪稱是目前業界最強的售後保固承諾,讓養車更無憂!您的愛車可在原廠享有長達四年或 12 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的免費定期保養服務,真正做到買車後保養「零」煩惱,不僅大幅降低養車成本,也確保愛車始終保持最佳狀態,提供最省心、最值得信賴的用車體驗。

3. 優惠貸款方案或高額原廠配件金:提供多種彈性的財務方案選擇,可以選擇低首付 2 萬開回家,或依照個人需求搭配低月付財務方案,同時亦可選擇高額的原廠配件金,升級原廠質感配件,打造專屬您的個性化夢幻座駕。

本月啟動全新賞車禮遇活動,凡親臨全台 MG 展示中心鑑賞 HS 或 ZS 車款,即可獲得消暑沁涼的霜淇淋好禮,現場完成試駕者更有機會抽中 8 月假日臺北大巨蛋棒球賽內野熱區門票,與親朋好友一同免費進場看球,誠摯邀請您步入展間體驗 MG 專屬駕馭樂趣,近距離感受台灣棒球賽事的熱血與頂級球場賦予的觀賽體驗。

購車好禮再加碼:Electrolux 雙效涼風循環頂級空氣清淨機,在家也享受好空氣

MG 7 月購車優惠不只有車輛本身,更貼心為您與家人的生活品質著想,除了多項財務方案外,凡於七月購買指定車型,即贈送 Electrolux 伊萊克斯雙效涼風循環頂級空氣清淨機(市價 22,900 元)!頂級空淨機不僅能為您的居家空間帶來潔淨清新的空氣,更能提供涼風循環功能,讓您在炎炎夏日中也能享受舒適宜人的居家環境,讓您不僅能在車內享受舒適的駕馭感受,家中也能同步升級,擁抱高品質的清新空氣。

MG Taiwan 指出品牌始終將消費者的用車體驗放在首位,持續深耕臺灣市場,積極拓展經銷與服務據點,致力建構更完善的賞車與售後服務體系。目前全臺已設有 27 間展示中心與 27 間服務廠,據點涵蓋北中南東主要城市與生活圈,無論您身處何地,皆能享有即時、專業且安心的購車諮詢與售後服務。

MG Taiwan 持續深耕市場,致力提升產品品質與用車體驗,並積極擴展全台經銷與服務據點,目前全台已設有 27 間展示中心與 27 間服務廠,涵蓋北中南東主要城市與生活圈。

2024年度全球前十大輪胎業營收排行公布,Michelin奪下冠軍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2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yrepress》公布 2024 年全球輪胎業集團營收數字,奪下冠軍寶座的是 Michelin 米其林,總計 2024 年營收為 266.74 億歐元,第二名則是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的 253.48 億歐元,第三名為 Goodyear 固特異的 181.71 億歐元。其次依序排名為:Continental、Pirelli、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Hankook、Yokohama、Zhongce Rubber、Sailun。

2024 年全球 10 大輪胎集團營收排名 (單位:歐元)
排名 品牌 輪胎產品營收 集團總營收
1 Michelin 266.74 億 271.93 億
2 Bridgestone 253.48 億 271.68 億
3 Goodyear 181.71 億 181.71 億
4 Continental 138.61 億 397.19 億
5 Pirelli 67.73 億 67.73 億
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64.71 億 74.32 億
7 Hankook 61.42 億 61.42 億
8 Yokohama 60.15 億 67.13 億
9 Zhongce Rubber 50.44 億 50.44 億
10 Sailun 41.93 億 41.93 億
《Tyrepress》公布 2024 年全球輪胎業集團營收數字,奪下冠軍寶座的是 Michelin 米其林,總計 2024 年營收為 266.74 億歐元。

Tyrepress 所統計排序的方式,是以集團內的輪胎銷售加總,排除掉非輪胎事業部的營收;統計數據中,由歐洲、日本、美國占據主要的銷售份額,其中歐洲有 3 個主要集團,日本也有 3 個主要集團。此外,中國大陸則是由 Zhongce Rubber 中策橡膠,與 Sailun 賽輪擠入前十大的榜內。

廣  告

分析前十大排名,只有前四名的年度營收有超過 100 億歐元的水準,同時前四名的年度營收加總也占據了整體前十名營收的 71%左右。第一名的 Michelin 與第二名的 Bridgestone 競爭激烈,差距僅 13 億歐元。第 2 領先集團則是 Goodyear 與 Continental,兩者差距約 43 億歐元。

分析前十大排名,只有前四名的年度營收有超過 100 億歐元的水準,同時前四名的年度營收加總也占據了整體前十名營收的 71%左右。

第五名之後的集團營收差距就顯著縮小,約莫都在 60 億歐元上下,其中韓國唯一入榜的是 Hankook 集團;中國大陸方面,Zhongce Rubber 中策橡膠的年度營收約為 50 億歐元,Sailun 賽輪則是約 41.93 億歐元。


Nissan限量推出100輛Sentra五星安全版,超值價73.8萬元再享多重好禮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Sentra 自 2024 年改款上市以來,憑藉動感帥氣外型、質感大器內裝及全方位安全防護等優質產品力,提供消費者內外兼備的全新移動感受,成為國產房車市場中的標竿榜樣,並於臺灣新車安全評等制度 (TNCAP:Taiw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所公布 2025 年第二季測試評等結果中,榮獲五星安全認證肯定。

為歡慶 Sentra 車款獲此殊榮,Nissan 特別推出限量 100 輛 Sentra「五星安全版」,Nissan 特別以 68.8 萬元價格與消費者溝通,其乃是以原建議售價 78.5 萬元的尊爵版為基礎,優惠 4.7 萬元再加上舊換新補助的 5 萬元,總計可減少 9.7 萬元得來。

除了限量的 Sentra 五輕安全版,本月入主同時可享「零頭款、日付 100 元起」優惠貸款方案、Nissan「這夏風好禮」全車系購車優惠,購車即贈 Dyson Supersonic 時尚吹風機組 (型號 HD08,價值 14,880 元),再加碼贈送價值 15,000 元「五夠美保修護照」,讓喜愛 Nissan Sentra 的消費者安全、時尚、超值一次擁有。

Nissan 長期以來致力於提升車輛安全,持續開發並精進 NIM (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 智行科技,包含車體安全、行人防護、情報安全等面向,在 TNCAP 最新公布的 2025 年第二季測試評等結果中,Nissan Sentra 憑藉高強度安全車體以及完整主被動安全配備,榮獲最高五星安全認證。

在車輛開發設計上,Nissan 投入大量資源與人力強化車輛安全,包含車體結構採用最高 1,470Mpa 超高剛性鋼材打造,並採用 Zone Body 設計,提升撞擊分散效率,車輛碰撞發生時可有效減少座艙變形,藉以充分保護駕駛乘員,同時降低可能對行人造成的傷害,以高規格建立最高防護等級;並搭載 ProPILOT 智行安全系統,提供「LKA 車道維持輔助」、「ICC 智慧型全速域定速控制」,達到 Level 2 等級的行車安全輔助,更配備 PFCW 超視距車輛追撞警示系統,以及 EAPM 油門誤踩緊急輔助系統,預先降低碰撞風險,提供車主全方位的主被動安全。

廣  告

Nissan 自即日起推出限量 100 輛「Sentra 五星安全版」,超值價 73.8 萬元,並可搭配「零頭款、日付 100 元起」優惠貸款方案,讓消費者輕鬆入主五星安全認證車款,同時可享「這夏風好禮」全車系購車優惠,入主即可獲得價值 14,880 元的 Dyson Supersonic™時尚吹風機組,再加碼贈送價值 15,000 元「五夠美保修護照」,誠摯邀請消費者蒞臨 Nissan 全國各展示中心,體驗五星安全認證車款 Nissan Sentra 帶來的全方位安全舒適駕馭感受,詳情請參閱官方網站。


性能再進化、搭載新全彩儀表,SYM三陽改款Jet SL/SL+ SuperC正式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YM 三陽表示,Jet 車系憑藉卓越的操控性與強悍性能爆發力,長年在賽道繳出不俗成績,並成為許多賽事選手的首選車款,市場使用率高達 70%;為因應日益激烈的賽事競爭,SYM 自 2022 年成立廠隊參賽以來,持續汲取實戰經驗,致力於精進 Jet 車系的性能表現,在經過不斷技術研發後,SYM 成功將賽道科技融入市售車款,推出全新 Jet SL/SL+ SuperC 車系。在新車上市之時,原廠也推出更車好禮 4 重送優惠,包含購車金 4,000 元 ( 直扣 ) 、首購購車金 2,000 元 ( 直扣 ) 、24 期 0 利率 ( 現金分期同價 ) 、分期再送「六百萬安心險」。

SYM 自 2022 年成立廠隊參賽以來,持續汲取實戰經驗,致力於精進 Jet 車系的性能表現,在經過不斷技術研發後,SYM 成功將賽道科技融入市售車款,推出全新 Jet SL/SL+ SuperC 車系。

此外,為紀念 Jet 車系投入賽事連續奪冠 10 周年,SYM 特別推出「連冠十周年特式版」,以 SYM 廠隊賽車彩繪元素為靈感進行設計,全車採用幻光白塗料為基底,搭配紅藍廠車銳利線條勾勒車身,凸顯 Jet SL+ SuperC 的肌肉線條,展現更霸氣的視覺張力。

為紀念 Jet 車系投入賽事連續奪冠 10 周年,SYM 特別推出「連冠十周年特式版」,以 SYM 廠隊賽車彩繪元素為靈感進行設計,全車採用幻光白塗料為基底,搭配紅藍廠車銳利線條勾勒車身。

性能強化

三陽強調,Jet 車系以其靈活的操控性能聞名,憑藉同級距中最短的軸距設計,輕鬆征服彎道挑戰,優化的騎乘三角與出色的前後配重,讓選手能迅速換位、搶佔先機,在過去十年參賽歷程中,Jet 車系榮獲 146 座冠軍獎盃,並創下多項賽道組別最速紀錄。

Jet SL 及 SL+ SuperC 搭載新一代高壓縮比水冷引擎,採用 12:1 的壓縮比,搭配雙路徑水泵設計,在大幅提升性能的同時,確保高效冷卻以防止熱衰竭;並透過加大空濾容積、優化進排氣系統以及加大節流閥口徑,引擎效率顯著提升。此外,二硫化鉬塗層活塞與輕量化曲軸的應用,使引擎拉轉反應更加迅捷;傳動系統升級為雙齒皮帶,優化變速比,提供更順暢的動力傳遞。

三陽強調,Jet 車系以其靈活的操控性能聞名,憑藉同級距中最短的軸距設計,輕鬆征服彎道挑戰,優化的騎乘三角與出色的前後配重,讓選手能迅速換位、搶佔先機,在過去十年參賽歷程中,Jet 車系榮獲 146 座冠軍獎盃。
Jet SL 及 SL+ SuperC 搭載新一代高壓縮比水冷引擎,採用 12:1 的壓縮比,搭配雙路徑水泵設計,在大幅提升性能的同時,確保高效冷卻以防止熱衰竭;並透過加大空濾容積、優化進排氣系統以及加大節流閥口徑,引擎效率顯著提升。

三陽提到,近年來持續投入 ZRSG ( 零阻抗啟動發電系統 ) 研發,成功整合傳統啟動馬達與發電機,實現零延遲啟動及怠速熄火功能,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與燃油效率。自 2022 年廠隊參賽以來,SYM 更導入電能助力系統,利用 ZRSG 控制器將電池儲存的電能輸送至整合式發電機,作為馬達驅動曲軸運轉,此技術不僅提升拉轉效率,更顯著強化 Jet 車系在低速區間的反應速度,為騎士帶來更靈敏的動力輸出與卓越操控體驗。

三陽提到,近年來持續投入 ZRSG ( 零阻抗啟動發電系統 ) 研發,成功整合傳統啟動馬達與發電機,實現零延遲啟動及怠速熄火功能,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與燃油效率。
自 2022 年廠隊參賽以來,SYM 更導入電能助力系統,利用 ZRSG 控制器將電池儲存的電能輸送至整合式發電機,作為馬達驅動曲軸運轉,此技術不僅提升拉轉效率,更顯著強化 Jet 車系在低速區間的反應速度。

新導入的高壓縮比引擎結合競能電驅系統,原廠表示使 Jet SL SuperC 在 0-100 公尺加速表現從 8.3 秒縮減至 8.0 秒,較原版本領先約 3 個車身;而 Jet SL+ SuperC 更從 7.5 秒進步至 7.2 秒,領先約 5 個車身。此外,Jet SL/SL+ SuperC 搭載最新的 Bosch 10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TCS 循跡防滑系統,除了避免惡劣路況所造成的打滑以外,也能在緊急重煞車產生前後輪速差時,TCS 也會透過退引擎點火角的方式輔助減速,讓騎士更安穩的煞停。

新導入的高壓縮比引擎結合競能電驅系統,原廠表示使 Jet SL SuperC 在 0-100 公尺加速表現從 8.3 秒縮減至 8.0 秒,較原版本領先約 3 個車身;而 Jet SL+ SuperC 更從 7.5 秒進步至 7.2 秒,領先約 5 個車身。
Jet SL/SL+ SuperC 搭載最新的 Bosch 10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TCS 循跡防滑系統,除了避免惡劣路況所造成的打滑以外,也能在緊急重煞車產生前後輪速差時,TCS 也會透過退引擎點火角的方式輔助減速,讓騎士更安穩的煞停。
廣  告

除了動力上的升級外,Jet SL 及 SL+ SuperC 搭載採用 VA 顯示技術全新設計的全彩儀表板,以猛禽展翅的意象融入轉速表設計,將時速、轉速等關鍵性能數據最大化呈現,兼具視覺震撼與實用性;儀表板同時提供里程、電壓、水溫警示等多項資訊,讓車主能輕鬆掌握愛車狀態。

Jet SL 及 SL+ SuperC 搭載採用 VA 顯示技術全新設計的全彩儀表板,以猛禽展翅的意象融入轉速表設計,將時速、轉速等關鍵性能數據最大化呈現,兼具視覺震撼與實用性;儀表板同時提供里程、電壓、水溫警示等多項資訊。

2025年6月份臺灣汽車市場銷售報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臺美貿易與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尚未出爐前,臺灣新車銷售市場仍然壟罩濃厚的觀望氣息,消費者出於對關稅或貨物稅調降的期待,導致購車或交車意願出現顯著遞延,具體就反應在臺灣新車銷售數據。在時序正式進入下半年,總結 2025 年 1 至 6 月累積銷售規模僅有 198,967 輛,未能跨過 20 萬輛大關,相較 2024 年上半年同期累積,更出現高達 14.4%的衰退幅度,若回顧近期銷售走勢,年度累積銷售的落後幅度仍持續擴大,整體新車市場並不樂觀。

先前美國政府宣佈的 90 天對等關稅暫緩實施期,即將在 7 月 9 日屆期,政府也正積極與美方談判,希望儘早確認雙方可接受的貿易與關稅架構。相信在貿易談判結果拍板後,後續的消費市場也才有應對的依據。

而在此之前,U-CAR 先就 6 月份國產與進口等各級距,市場趨勢依序跟讀者分析報告。

廣  告

1.總市場(國產+進口)

2.國產車

3.進口總市場


「Mazda享馭專案」7月升級全新低頭款0利率分期專案,同步推第6-7年延長保固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進一步降低入主門檻,台灣馬自達同步祭出再升級的 7 月限時購車專案,凡於當月入主指定 Mazda 車型,不僅最高可享 100 萬元 0 利率分期優惠,還可再享限時升級 5 年原廠保固;為了讓車主在愛車使用期間能持續享有原廠提供的專業安心守護,繼廣受好評的第 4-5 年「全域安心型」延長保固服務後,台灣馬自達於 7 月 1 日正式推出涵蓋第 6-7 年的「核心守護型」延長保固方案。

台灣馬自達麾下車款原廠提供 3 年保固,並搭配活動內容可升級為 5 年原廠保固,其中 3 年保固以及升級後的第 4-5 年保固,範圍總計為 15 項,而此次推出的第 6-7 年保固方案,則是針對 14 項系統進行保固,主要差異在於第 6-7 年懸吊系統不在保固範疇內。

CX-5 20S 淬鍊版以誠意十足的 104.9 萬元售價,領先市場標配雙前座導流式通風真皮座椅及高階 BOSE® 環繞音響,展現同級難以匹敵的產品優勢。

「Mazda 享馭專案」7 月限時再進化,台灣馬自達延續日前甫發表隨即獲得市場關注的 CX-5 20S 淬鍊版,以誠意十足的 104.9 萬元的售價,藉由完整豪華配備與極具競爭力的價格設定,展現同級難以匹敵的產品優勢。同時,Mazda3 限時標配 ALH 智慧型頭燈、CX-30 則限時標配前擋投影式全彩 HUD,深化駕駛與車輛之間的連結,讓駕馭體驗再臻完美。

再升級的 7 月限時購車專案,凡於當月入主指定 Mazda 車型,不僅最高可享 100 萬元 0 利率分期優惠,還可再享限時升級 5 年原廠保固;針對 Mazda3,更提供 18.8 萬元起的低頭期款,搭配 80 萬元 0 利率彈性分期購車方案 。台灣馬自達誠摯邀請追求駕馭樂趣與生活品味的消費者,親臨全台 Mazda 展示中心,把握 7 月限時入主的最佳時機。

廣  告

Mazda 最長至第 7 年延長保固方案正式啟動

第 6-7 年「核心守護型」延長保固方案,購買資格限 2025/7/1 後新領牌,且車輛具備、或同時購買第 4-5 年延長保固之車主,方可於新車保固期間內 (3 年或 10 萬公里、以先到為準) 購買。涵蓋範圍橫跨車輛引擎、電控模組、進排氣系統、冷卻系統、燃油系統、變速箱、傳動系統、轉向系統、煞車系統、空調系統、車身電子、主被動安全系統、輕油電系統、音響系統等 14 項關鍵系統,於延長保固期間內,皆可享有免費且不限里程的原廠維修保障。

台灣馬自達限時為 Mazda3 標配 ALH 智慧型頭燈,7 月更提供 18.8 萬元起低頭期款,搭配 80 萬元 0 利率分期方案 ,輕鬆入主質感座駕。

台灣馬自達以延續對品質的堅持及完善的原廠守護,回應車主長期以來的信賴與支持,期望透過減輕車主的擁車成本,讓每一位車主得以專注享受駕馭的純粹本質。欲瞭解更多原廠延長保固方案內容, 7 月新車購車優惠,歡迎造訪 Mazda 官方網站,並竭誠歡迎您加入「MAZDA Taiwan」Line 官方帳號,並追蹤社群平臺。


寶嘉聯合銷售捷報,Peugeot 408 Hybrid單月掛牌660輛,上半年累計銷售達840輛,7月休旅雙雄預告續寫里程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第 1 季 U-CAR 曾報導,寶嘉聯合在 2 月份導入 2008 Hybrid 與 408 Hybrid 後,憑藉具競爭力的定價與全新「P2 Hybrid」動力,在市場取得亮眼成績。今 (7/1) 日寶嘉聯合宣佈,品牌在 6 月份品牌再度寫下銷售新頁,408 Hybrid 單月領牌達到 660 輛,創下寶嘉聯合自 2007 年接手臺灣代理權以來的單月最高領牌紀錄。

今 (7/1) 日寶嘉聯合宣佈,品牌在 6 月份品牌再度寫下銷售新頁,408 Hybrid 單月領牌達到 660 輛,創下寶嘉聯合自 2007 年接手臺灣代理權以來的單月最高領牌紀錄。

408 Hybrid 單月領牌 660 輛,上半年銷售達 840 輛規模

寶嘉聯合表示,2 月份在臺發表 2008 Hybrid、408 Hybrid 後,上市 3 週接單即突破 900 張,單月總接單更超越 1,000 張,創下 Peugeot 在臺近 20 年最佳單月接單成績。除了 408 Hybrid 在 6 月份迎來大批量到港、單月領牌達 660 輛之外,在 2025 上半年,408 Hybrid 單一車系的累計掛牌也達到 840 輛的規模。

寶嘉聯合表示,2 月份在臺發表 2008 Hybrid、408 Hybrid 後,上市 3 週接單即突破 900 張,單月總接單更超越 1,000 張,創下 Peugeot 在臺近 20 年最佳單月接單成績。
除了 408 Hybrid 在 6 月份迎來大批量到港、單月領牌達 660 輛之外,在 2025 上半年,408 Hybrid 單一車系的累計掛牌也達到 840 輛的規模。

原廠溝通追加配額,預告 7 月 3008/5008 品牌革新里程碑

對應市場訂單需求持續增加,寶嘉聯合已積極與法國原廠協調全球產能,追加生產配額,以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而寶嘉聯合也預告,將於 7 月 11 日正式為臺灣市場帶來全新大改款 3008 Hybrid、5008 Hybrid,成為品牌升級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節能科技、車室設計與人機介面的全面革新,重新定義新世代法緻運動休旅。

對應 2008 Hybrid、408 Hybrid 市場訂單需求持續增加,寶嘉聯合已積極與法國原廠協調全球產能,追加生產配額,以滿足國內消費者需求。
寶嘉聯合預告,將於 7 月 11 日正式為臺灣市場帶來全新大改款 3008 Hybrid、5008 Hybrid。
寶嘉聯合表示,全新大改款 3008 Hybrid、5008 Hybrid 將成為品牌升級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節能科技、車室設計與人機介面的全面革新,重新定義新世代法緻運動休旅。
廣  告

全臺經銷據點策略性調整,新北星聯汽車接手營運

2025 年寶嘉聯合啟動全臺經銷網路的策略性調整、據點優化計劃,攜手深耕在地、具豐富經驗的經銷夥伴,打造更強大的服務網絡。自 7 月份起,新北地區由星聯汽車接手營運,旗艦據點設於板橋三民路,星聯汽車由深耕臺北地區進口豪華品牌通路超過 20 年的新凱汽車集團經營,售前與售後的展示空間、服務品質將同步升級,全面強化顧客體驗。

2025 年初,寶嘉聯合啟動全臺經銷網路的策略性調整、據點優化計劃,攜手深耕在地、具豐富經驗的經銷夥伴,打造更強大、具韌性的服務網絡。
星聯汽車由深耕臺北地區進口豪華品牌通路超過 20 年的新凱汽車集團經營,售前與售後的展示空間、服務品質將同步升級,全面強化顧客體驗。

新竹徑途汽車、臺中佳樂汽車打造在地化專業服務

新竹地區將由徑途汽車接棒營運,由在地經營超過 40 年、服務品質深受肯定的新苗汽車集團主導,進一步提升新竹地區的銷售與售後服務量能。臺中地區則由佳樂汽車集團設立據點,佳樂汽車集團擁有超過 20 年總代理及經銷經驗,深耕中部地區,憑藉其豐富的在地資源,為中臺灣車主提供更高品質的專業服務。

寶嘉聯合於新竹地區由徑途汽車接棒營運,經銷據點由在地經營超過 40 年、服務品質深受肯定的新苗汽車集團主導,進一步提升新竹地區的銷售與售後服務量能。畫面為示意
寶嘉聯合於臺中地區由佳樂汽車集團設立據點,佳樂汽車集團擁有超過 20 年總代理及經銷經驗,深耕中部地區,憑藉其豐富的在地資源,為中臺灣車主提供更高品質的專業服務。

高雄榮興汽車接手南臺灣服務量能

高雄據點由榮興汽車正式接手,隸屬於深耕高屏地區超過 25 年的興榮益汽車集團以服務品質贏得消費者信賴,在南臺灣市場享有盛名,未來榮興汽車將延續服務承諾,擴展服務範圍,全面覆蓋大高屏地區,提供南部地區更完整的品牌體驗與專業服務。

寶嘉聯合高雄據點由榮興汽車接手,隸屬於深耕高屏地區超過 25 年的興榮益汽車集團以服務品質贏得消費者信賴,在南臺灣市場享有盛名。畫面為示意
榮興汽車接下來將延續服務承諾,擴展服務範圍,全面覆蓋大高屏地區,提供南部地區更完整的品牌體驗與專業服務。畫面為示意

Ford推「大方配」購車優惠方案,試乘抽黃金鑰匙圈、指定車系優惠送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Ford 推出「大方配」購車方案,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至 7 月 31 日止,凡至 Ford 展示中心試駕全車系,即贈加油金,揪好友試乘,再抽黃金車牌鑰匙圈。入主國產車系,有機會月月抽中百萬黃金車牌大獎。此外,Ford 本月亦加碼 Kuga 優惠方案,全車系舊換新享 86.9 萬元起 ,1.5T 車型不僅獨享大方送 6 萬元豪禮,入主 1.5T Active 車型再加碼丙式車體險及 5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固 ,優惠總價值近 9 萬元

Ford Focus 全新年式亦同步升級,舊換新享 75.9 萬元起,全車系送 3 萬元配件金,再享 5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固 。Ford Ranger 全新 25 年式 Wildtrak FRS Edition 則提供百萬 0 利率購車優惠及 5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固,再加贈 1 萬元購車金及 3 萬元配件金。Tourneo Connect 福特旅玩家車系全新 25 年式亦提供高額 0 利率購車優惠及 5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固。

全新 2025 年式 Ford Ranger Wildtrak FRS Edition 配備 8 吋全彩液晶智慧多功能儀錶板,與 12 吋全彩 LCD 觸控螢幕,搭 SYNC 4A 娛樂通訊整合系統,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並標配 Ford Co-Pilot360 全方位智駕科技輔助系統,與 360⁰環景影像行車輔助系統。

動力方面採用 2.0L 直列四缸柴油雙渦輪增壓引擎,可輸出高達 205ps 最大馬力與 51kg-m 峰值扭力,結合 SelectShift 十速手自排變速箱、Advanced 4WD 智慧四輪驅動系統及電子式後軸差速器鎖定功能,能依據不同路況提供最適化的循跡表現,展現全地形能力。

全新 2025 年式 Ford Tourneo Connect 福特旅玩家,全車系標配 10.25 吋數位化儀錶板與升級 10 吋娛樂通訊整合系統,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並配備全車循環空調(含二、三排車頂獨立出風口)、Easy Open 2.0 雙側滑門、Keyless 車門啟閉系統(靠近自動解鎖/離開自動上鎖)與第二排座椅椅背傾角可調等多項便利設計。

廣  告

2025 年式 Tourneo Connect 全新推出 Active 車型,透過專屬抗磨套件(前後下保桿、輪拱、側裙)、蜂巢式水箱護罩與 17 吋雙色切削鋁圈,結合歐風造型 LED 頭尾燈組,展現年輕化且機能兼具的個性風格。內裝升級 AGR-Premium 人體工學座椅(具備 Active 專屬標誌、腿部延伸支撐、8 向手動調整、4 向電動腰靠與加熱功能),並搭載車門緊閉輔助、Qi 無線充電座、第二排外推式車窗等實用機能。


買指定車系送5大好禮價值最高16萬元,Toyota推7月促銷優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臺灣總代理和泰汽車推出 7 月份促銷優惠方案,即日起至 2025 年 7 月 31 日止,購買入主 RAV4、Corolla Cross、Corolla Altis、Yaris Cross、Town Ace 及 Vios 車系,就送 Sony Bravia Theatre 天空聲道劇院組,並享最高 80 萬 0 利率優惠、以及最高 3 萬舊換新圓夢金、2 萬配件金,還有 5 年 14 萬公里延長保固,總計 5 大好禮價值最高超過 16 萬元 。

車種

優惠方案

RAV4、COROLLA CROSS、COROLLA ALTIS、Yaris CROSS、TOWN ACE、VIOS

購買 RAV4、COROLLA CROSS、COROLLA ALTIS、YARiS CROSS、TOWN ACE 及 VIOS,就送 Sony BRAVIA Theatre 天空聲道劇院,並享最高 80 萬 0 利率、最高 3 萬舊換新圓夢金、2 萬配件金及 5 年 14 萬公里延長保固,五大好禮總價值最高超過 16 萬元 。

全車系

指定車款高額 0 利率、5 年延長保固(限連續準時定保者)

全車系

		<p align="center">(bZ4X 除外)</p>
		</td>
		<td style="width:501px;height:36px;">
		<p>汰舊換新政府補助最高省 5 萬</p>
		</td>
	</tr>
</tbody>
即日起至 2025 年 7 月 31 日止,入主指定車系就送 Sony Bravia Theatre 天空聲道劇院組,並享最高 80 萬 0 利率優惠、以及最高 3 萬舊換新圓夢金、2 萬配件金,還有 5 年 14 萬公里延長保固,總計 5 大好禮價值最高超過 16 萬元 。
廣  告

分期 0 利率的優惠方案,首先看到國產車部分,和泰汽車提供 Corolla Altis 最高 70 萬 50 期 0 利率,Corolla Cross 車系則是最高 70 萬 40 期 0 利率的優惠,Yaris Cross 則提供最高 60 萬 60 期 0 利率方案。

進口車方面,Toyota RAV4 車系提供最高 80 萬 50 期 0 利率優惠,Corolla Sport 車系則是提供最高 30 萬 30 期分期 0 利率的方案。


Bridgestone普利司通攜手李多慧,北中南旗艦店見面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回饋消費者長期的支持,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攜手人氣啦啦隊員李多慧,與 Niseko 冰淇淋,為消費者獻上「包冰涼」夏日活動,集結 Bridgestone 熱門輪款系列—Turanza、Alenza、Potenza、Ecopia 系列,更邀請李多慧親臨普利司通北中南旗艦店,與粉絲近距離互動。

李多慧第一場見面活動,將於 2025 年 7 月 10 日(四)下午 14:15 – 14:50,舉辦地點在臺中市五洲輪胎館(台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 15 號)。

廣  告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為回饋消費者,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攜手人氣啦啦隊女神李多慧與 Niseko 新雪口乳雪糕,推出「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消費者只要於全台任何一間普利司通輪胎本活動授權店家購買 Turanza、Alenza、Potenza 或 Ecopia 任一系列的四條輪胎,即可獲得限量好康。


Michelin米其林「夏季出走計畫」優惠,買就送舒適帳加碼抽機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ichelin 米其林輪胎推出限時「夏季出走計畫」,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凡於米其林輪胎 Line 官方帳號公告之銷售通路購買四條 15 吋(含)以上輪胎,即可獲得「秒享舒適帳」,讓你隨時搭起放鬆角落,無論停留在哪裡都能自在休息。完成 Line 登錄還可獲得百元禮券,更週週加碼抽日本來回機票。

廣  告

作為全球移動生活的推動者,米其林以「優異性能直至最後一里路」為核心價值,致力於提升駕馭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今年全新上市的 Primacy 5 胎款,不僅在濕地制動與操控表現上更顯安全,亦兼顧耐用性與環境友善,讓消費者從新胎到長期使用皆享穩定可靠的行車體驗。靜音舒適、節能耐用,米其林以細節守護每一趟出發,持續擴大你的行車舒適圈,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Volvo臺灣高層人事異動,林裕凱出任代理總裁一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30 16:00:00

發文

#620944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vo Car Taiwan 國際富豪汽車發出公告,總裁陳立哲先生於 2025 年 6 月 30 日榮退卸任,後續將由林裕凱先生出任 Volvo Car Taiwan 代理總裁一職。林裕凱先生自 2021 年加入 Volvo 大中華區銷售公司,先後擔任客戶關係管理資深經理及數據分析總監等核心職位,對汽車產業整體未來發展與市場走向,擁有前瞻性的戰略視野與獨到深厚的市場洞察能力。

Volvo Car Taiwan 國際富豪汽車發出公告,總裁陳立哲先生於 2025 年 6 月 30 日榮退卸任,後續將由林裕凱先生出任 Volvo Car Taiwan 代理總裁一職。(照片為林裕凱先生)

加入 Volvo 之前,林裕凱先生曾任職多家跨國公司擔任市場分析、業務拓展等重要職位,累積多年針對臺灣豪華車市豐厚的研究與觀察。林裕凱先生將為 Volvo 在台灣市場業務注入新動能,期待面臨汽車產業新能源時代進入穩健發展的初期,帶領品牌迎向嶄新新局。

廣  告

榮退卸任總裁一職的陳立哲先生,自 2005 年加入 Volvo 團隊,先後歷任行銷與銷售處長,以靈活的定價策略與創新的銷售思維,帶領品牌銷量倍數成長。並於 2009 年自瑞典籍總裁 Goran Larsson 手中接棒,成為首位臺灣籍擔任純外資車廠在臺分公司的總裁,爾後更榮任 Volvo 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

Volvo Car Taiwan 代理總裁林裕凱先生表示:「非常感謝陳立哲先生為品牌在臺灣發展奠定了非常深厚基礎,除了汽車銷售業務,更為臺灣市場帶來多元且創新的移動服務,未來將擔起承先啟後的重任,運用數據分析的經驗,攜手全體台灣團隊與經銷體系,將品牌資源與集團綜效發揮到位,於新能源車及品牌發展上投注更多創新思維,隨著多款全新世代的車型陸續抵台,將帶給全台車主、車迷及消費者更加豪華的規格與更細膩的服務。」


美國IIHS針對汽車盲區進行研究、檢視CR-V和Camry等6款車,結果顯示能見度有下降的趨勢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9 16:00:00

發文

#620939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期由美國交通部沃爾普國家交通系統中心 ( Volpe Center ) 研究人員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是首次使用由 IIHS 開發的新方法來測量駕駛人在車輛周圍直接視野範圍。而這項研究這次針對共 Chevrolet Suburban、Ford F-150、Honda Accord、Honda CR-V、Jeep Grand Cherokee、Toyota Camry 等 6 款車,從 1997 年至 2023 年的車型,在這段時間內車輛進行多次改款工程後,其前方視野的能見面積變化,最終結果顯示可見視野度都有降低的趨勢,尤其是 SUV 車型下降最大。

Volpe Center 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是用 IIHS 開發的新方法來測量駕駛人在車輛周圍直接視野範圍。這項研究針對 Accord、CR-V、Camry 等 6 款車,從 1997 年至 2023 年的車型,這段時間內車輛進行多次改款工程後,其前方視野的能見面積變化。

前方視野能見度呈現下降,引擎蓋、A 柱與後視鏡都是影響關鍵

美國 IIHS 新開發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賴於電腦軟體與可攜式攝影裝置,此裝置可放置在駕駛座上不同高度的位置,以模擬不同身形的駕駛者,無論車輛停放在何處皆可使用;攝影機會旋轉拍攝一張 360 度的影像,捕捉車輛周圍的視野範圍,而軟體接著會將這張影像轉換為一張視線死角地圖,顯示車輛俯視圖以及駕駛者可見的地面最接近點,此方法同時也提供一個數值,表示車輛周圍可視範圍所佔的百分比。

美國 IIHS 新開發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賴於電腦軟體與可攜式攝影裝置,此裝置可放置在駕駛座上不同高度的位置,以模擬不同身形的駕駛者,攝影機會旋轉拍攝一張 360 度的影像,捕捉車輛周圍的視野範圍。

IIHS 提到過去 25 年間,美國道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車騎士死亡人數分別上升了 37%和 42%,而導致這增幅的原因較為複雜,但研究已將其與多項因素綜合起來,例如:行人基礎設施不足地區的人口成長、車速上升,以及車輛尺寸與外型的變化。此外,IIHS 近期的研究顯示,車輛前端的高度會加劇高速碰撞對致命風險的影響,且鈍型車頭的車輛,比起流線型車頭的車輛更致命;不過有關駕駛視野變化在這一趨勢中所扮演的角色,目前仍所知甚少。

因此,沃爾普中心的研究聚焦於車輛前方 10 公尺半徑內的可視範圍,因為這正是時速 10 英里 ( 約時速 16 公里 ) 下平均的煞車距離,在這種低速下,視線死角是導致事故是常見的原因,而研究單位計算了 180 度範圍內未被車頭、後視鏡與 A 柱等障礙物遮擋的比例。

IIHS 提到過去 25 年間,美國道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車騎士死亡人數分別上升了 37%和 42%,而導致這增幅的原因較為複雜,但研究已將其與多項因素綜合起來,例如:行人基礎設施不足地區的人口成長、車速上升,以及車輛尺寸與外型的變化。
廣  告

對於這次的研究結果,IIHS 指出前方視野能見度下降最多的是 CR-V,1997 年車型駕駛者能夠看到車輛前方 10 公尺範圍內的 68%,然而 2022 年款駕駛者只能看到 28%;至於 2000 年款的 Suburban 駕駛者可見範圍為 56%,2023 年款駕駛者僅能看到 28%。IIHS 表示,對於這兩款車,視線死角變化最大原因是在於更高的引擎蓋阻擋了較多前方視野,以及體積更大的後視鏡遮蔽了部分視線。

IIHS 指出前方視野能見度下降最多的是 CR-V,1997 年車型駕駛者能夠看到車輛前方 10 公尺範圍內的 68%,然而 2022 年款駕駛者只能看到 28%。

另外 F-150 的前方視野也有所下降,1997 年款車型駕駛者僅能看到 10 公尺半徑內前方區域的 43%,到了 2015 年車型進一步下降至僅剩 36%;相較之下,兩款轎車的視野下降幅度較小,其中 Accord 2003 年款駕駛者能看到前方 10 公尺範圍內的 65%,2023 年款則為 60%;而 Camry 的視野則從 2007 年 61%降至 2023 年的 57%,這兩項下降幅度皆落在誤差範圍內。

Accord 2003 年款駕駛者能看到前方 10 公尺範圍內的 65%,2023 年款則為 60%。

交通部加嚴車輛未依規定停讓行人罰則,114年6月30日起正式實施上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9 16:00:00

發文

#62093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交通部先前表示,自 112 年 6 月 30 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加重未停讓行人罰則修正施行後,死亡人數由 380 人減少至 366 人,顯示有改善道安成效,但行人死亡案件中,有 83 人因「車輛未依規定停讓行人先行」 ( 約占 2 成 ) ,為遏止駕駛人僥倖心態,減少行人事故發生,交通部與內政部修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交通部先前表示,自 112 年 6 月 30 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加重未停讓行人罰則修正施行後,死亡人數由 380 人減少至 366 人,顯示有改善道安成效,但行人死亡案件中,有 83 人因「車輛未依規定停讓行人先行」 ( 約占 2 成 )。

而於今 ( 6/30 ) 車輛未依規定停讓行人加嚴罰則正式上路,在母法授權法定罰鍰額度範圍內,酌予調高致人傷亡起罰金額,致人輕傷罰鍰金額由 7,200 元提高至 1 萬 8,000 元;致人重傷或死亡將一律以最高額度罰鍰 3 萬 6,000 元。

廣  告

交通部表示,人本交通理念已成為全民共識,將持續推動改善行人安全措施,包括擴大停止線與行人穿越線之間的距離、在人流密集的路口設置行人庇護島、專用行人號誌及綠燈早開讓行人優先通行等措施,提供用路人更安全的通行環境。交通部呼籲所有用路人,無論是駕駛人或是行人,都應共同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共同維護道路交通的秩序與安全。


交通部公布隔熱紙使用指引,前擋建議70%側窗40%透光度,預計115年納管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9 16:00:00

發文

#620939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交通部公路局正式對外公布「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使用指引」,一般小型乘用車輛建議前擋風玻璃選用透光度 70%以上之隔熱紙,前側窗(A 柱至 B 柱間)選用透光度 40%以上,後側窗及後窗則無限制;至於營業用車輛(計程車)則建議前擋風玻璃選用 70%以上之隔熱紙,前側窗、後側窗、後窗則建議使用 40%透光度的隔熱紙。預計民國 115 年後開始納管,確切日期則尚待公布。

公路局表示,國人用車習慣多考量隔熱、隔離紫外線或降低眩光等因素,大部分均有黏貼隔熱紙的情形,但許多車主不清楚如何選用隔熱紙,導致選用可見光透過率不合適之產品。此外,為兼顧行車安全、車內隱私和隔熱效果,不同的車窗部位應搭配合適的透光率,確保具有足夠行車視線與清晰的視野,因此製作並發布隔熱紙使用指引,供國人參考。

交通部公路局正式對外公布「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使用指引」,一般小型乘用車輛建議前擋風玻璃選用透光度 70%以上之隔熱紙,前側窗(A 柱至 B 柱間)選用透光度 40%以上,後側窗及後窗則無限制。

以下為新聞稿內容:

公路局表示,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明暗程度,對於駕駛行車視野辨識及操作能力有關連,交通部於 114 年 2 月 7 日道安記者會宣示,將推動汽車車窗黏貼隔熱紙可見光透過率管理列為道安三箭其中一箭,並規劃先朝宣導教育方向推動,期望透過使用指引,宣導民眾選用黏貼符合規定的隔熱紙。公路局即於 3 月啟動研擬相關工作並完成使用指引正式對外公布,同時揭露建議產品廠牌、型號資訊,本指引可提高國人對於隔熱紙的認識,進而選擇合適的隔熱紙產品。

公路局提到,考量我國氣候環境、道路安全、國人用車習慣及價格可負擔性,並比較各國規範後,以車輛「B 柱」為主要分水嶺,考量 B 柱前為「道路安全」、B 柱後計程車屬汽車運輸業及民眾乘車安全,並考慮我國屬副熱帶氣候及民眾選購彈性等因素,本次指引建議車輛前擋黏貼可見光透過率 70%以上、前側窗 40%以上的隔熱紙;計程車後側窗及後(擋)窗黏貼均為 40%以上的隔熱紙,以確保駕駛人在行駛過程中,具有足夠行車視線與清晰的視野,以維護駕駛人及行人的安全。

為協助民眾確認隔熱紙產品符合建議值,公路局已請隔熱紙業者依據國家標準 CNS 12381 或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9050 檢測隔熱紙可見光透過率標準,送專業檢測機構檢測其產品可見光透過率,並經過公路局及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VSCC),審查符合建議值之產品公布於「監理服務網」,截至 6 月底,已有 12 家(共計 39 組型號)已取得部分產品測試認證,陸續增加中。 公路局強調,指引公布後將持續宣導民眾選用黏貼符合規定的隔熱紙,民眾若有黏貼隔熱紙需求,或是車輛銷售商、隔熱紙安裝商幫車主貼隔熱紙,可至「監理服務網」-「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專區(https://reurl.cc/eMqvNK),選用合適的產品。

廣  告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交通部所公布的「汽車車窗及擋風玻璃黏貼隔熱紙使用指引」,目前尚無強制性,也不會溯及既往。換句話說,即使尚未貼隔熱紙的新車沒有按照指引,到年底之前不會有罰則問題,而已經安裝過隔熱紙的車主,目前也不需要更換目前車上的隔熱紙。

不過,交通部表示,計畫在 115 年開始針對新領牌車輛納管,確切的日期時間點尚未有定論,之後交通部也會推動修改檢驗規定與規範,並訂定相關罰則。而符合規定的隔熱紙產品型號,可參考交通部公布之資訊

交通部表示,計畫在 115 年開始針對新領牌車輛納管,確切的日期時間點尚未有定論,之後交通部也會推動修改檢驗規定與規範,並訂定相關罰則。

從安全的角度來說,U-CAR 建議目前尚未安裝隔熱紙的車主,即使現在仍未有強制性,在安全性的考量下,應該要遵照交通部之指引;交通部的指引往往是未來立法方向的先行指標。不論是從車內人員的安全、或是行人的安全角度,都建議依照交通部的指引標準進行選購。


PPE平臺不同的風貌、快充最高284kW– Audi SQ6 e-tron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9 16:00:00

發文

#620940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Taiwan 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於國內正式展開 Q6 e-tron 車系國內預售,總計共推出 2 種電池容量規格、3 車型的編成設定,頂規 SQ6 e-tron 正式售價與預售價格維持相同的 369 萬,入門 Q6 e-tron 以及中階的 Q6 e-tron quattro S line 運動版,則是較預售價格調降 4 萬,分別來到 265 萬以及 315 萬。

而 U-CAR 試車組繼先前試駕過售價 315 萬、雙馬達動力 387 匹的 Q6 e-tron quattro S line 運動版後,此次則來實測目前車系性能旗艦、售價 369 萬的 SQ6 e-tron,其最大馬力提升到 489 匹,靜止加速時間也來到 4.4 秒。

若對照同樣採 PPE 平臺的 Porsche Macan Electric 車系,較為接近的版本會是 429 萬、馬力 516 匹/加速 4.1 秒的 Macan 4S,SQ6 以低了 60 萬價差、有相近的性能、還有更豐富的標配,初步來看適合把 SQ6 放入口袋名單的客群,自然是看上 PPE 平臺的快充電氣性能,但會需要比一般 Q6 其他車型更多動力與運動化表現,然後認為 Audi 的價差與標準配備陣容划算、還有對 Audi 品牌的科技等有一定認同的潛在消費者。

Audi Taiwan 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於國內正式展開 Q6 e-tron 車系國內預售,後續則在 3 月底上市。

此次我們就藉由實際接觸 SQ6 e-tron 進行試駕,看 SQ6 是否能符合上述潛在客層的預期、還有對比筆者過去試駕 Macan Electric 的差異,進行產品魅力對照,以及藉著這次比媒體公辦試駕寬裕的時間,來實測 SQ6 e-tron 的 DC 最大快充功率能否達原廠宣稱的 270kW、10%~80%為 22 分鐘的水準。

外觀

從外觀來看,SQ6 e-tron 最主要是搭載諸多專屬的 S 外觀套件,雖然在整體的輪廓並未有明顯變更,但是藉由飾材顏色的選用,還有 B 柱的 SQ6 車型名稱、車尾的 SQ6 銘牌,以及足下 21 吋 Audi Sport 鑄造鋁合金輪圈,塑造不同的視覺感受。

SQ6 e-tron 最主要是搭載諸多專屬的 S 外觀套件,雖然在整體的輪廓並未有明顯變更,但是藉由飾材顏色的選用,塑造不同的視覺感受。

而標配版本的 SQ6 e-tron,是採用鋁合金車頂架、還有 S 專屬霧銀色車側後視鏡蓋,另外還有標配車型是在八角型水箱護罩外框、下氣壩等處採用霧銀處理。不過此次的試駕車另外選配 3.3 萬的進階黑化套件,其套件包含黑色車頂架、黑色四環標誌、黑色後視鏡蓋等處都是黑色高光澤處理,甚至車身側邊與後保等下包圍都是黑色處理,展現與標配車型不同的運動氣息。

此次的試駕車另外選配 3.3 萬的進階黑化套件,其套件包含黑色車頂架、黑色四環標誌、黑色後視鏡蓋等處都是黑色高光澤處理。B 柱的 SQ6 車型名稱、以及足下 21 吋 Audi Sport 鑄造鋁合金輪圈,則是 SQ6 的專屬識別。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即便選擇到 369 萬的 SQ6,其依舊沒有將全景天窗標配、全車系都需像是駕車一般要另以 6.2 萬元選配。筆者認為這項配備確實可以列入必選或標配清單,加上其有傳統活動遮陽簾,可以在兼顧車內採光同時、又能保有出色隔熱效果。

即便選擇到 369 萬的 SQ6,其依舊沒有將全景天窗標配、全車系都需像是駕車一般要另以 6.2 萬元選配。

至於 SQ6 也有標配其餘車型要以 11.7 萬選配的 Tech Pro 升級套件,讓 SQ6 標配包含外觀的 Digital OLED 尾燈含數位光型變化、還有足下的氣壓式懸吊,車內則是標配多出方向盤電動調整。其中 Digital OLED 尾燈,其主要可以搭配車頭的 Matrix LED 矩陣式極光頭燈組附頭燈數位光型變化功能,能呈現多達 8 種前後的光型變化組合,展現 Audi 身為「燈廠」美名的科技實力。

Digital OLED 尾燈,其主要可以搭配車頭的 Matrix LED 矩陣式極光頭燈組附頭燈數位光型變化功能,能呈現多達 8 種前後的光型變化組合。

上述部分,包含前後高階燈具、氣壓式懸吊等,倒是 SQ6 相當具有誠意的標配項目;若是同樣 PPE 平臺的 Macan 想要擁有類似的配備科技,都需額外再加選,選配金額至少要約 21.95 萬(矩陣頭燈 6.41 萬+PASM 主動式氣壓懸載系統含保時捷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 15.54 萬)。不過 Macan 還能再往上加選 10.87 萬的後輪轉向系統,這部分 SQ6 則無論標配或選配都無法搭載。

SQ6 採用電動開闔充電孔。

內裝

走進 SQ6 的內裝,一映入眼簾就是其相當吸引眼球的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包含 11.9 吋 OLED 數位儀表、14.5 吋 OLED 中央 MMI 觸控螢幕、10.9 吋 LCD 前乘客座觸控螢幕的 3 螢幕組合,而且 SQ6 也還直接標配 Macan 上要以 12.75 萬選配的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可以說在數位化駕駛座艙環節,SQ6 本身標配陣容就有相當出色的表現。

走進 SQ6 的內裝,一映入眼簾就是其相當吸引眼球的全數位虛擬駕駛座艙,包含 11.9 吋 OLED 數位儀表、14.5 吋 OLED 中央 MMI 觸控螢幕、10.9 吋 LCD 前乘客座觸控螢幕的 3 螢幕組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Q6 這套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除了對比 Macan 同樣有相當高互動性的 AR 前車指標、導航指標、隨車速放大縮小等效果,其相比 Macan 還多出水平儀、遊戲等功能,互動式遊戲主要可透過方向盤後方的撥片控制,不失為一項可在充電時打發時光的娛樂功能。

另外以 Android Automotive 為基底的娛樂系統,不論在靜止時透過中控,或是移動時透過副駕螢幕唱卡拉 OK,都算是比起過往更具科技化的體驗,只是目前各項較高使用網路流量的都須透過連接 WiFi 手機熱點才能完成、稍嫌可惜。

SQ6 這套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除了對比 Macan 同樣有相當高互動性的 AR 前車指標、導航指標、隨車速放大縮小等效果,其相比 Macan 還多出水平儀、遊戲等功能。
以 Android Automotive 為基底的娛樂系統,不論在靜止時透過中控,移動時透過副駕螢幕唱卡拉 OK、看 YouTube,都算是比起過往更具科技化的體驗。只可惜都須透過連接 WiFi 手機熱點才能完成、稍嫌可惜。

相比一般車型,SQ6 在車內最主要多出 S 專屬內裝套件,包含方向盤、頭枕等處都有 S 字樣妝點,座椅則是採用 Dinamica 麂皮、混搭真皮材質,中央椅面也有菱格紋設計,前座門檻也有發光 S 式樣處理。比較特別的是,SQ6 座椅除標配雙前座電動附駕駛座記憶外,還多出雙前座座電動腰靠與側翼支撐氣動調整附按摩功能,其按摩功能還算是相當出色,但僅有標配雙前座電熱、方向盤加熱,SQ6 無法選配雙前座通風功能稍嫌遺憾。

相比一般車型,SQ6 在車內最主要多出 S 專屬內裝套件,包含方向盤、頭枕等處都有 S 字樣妝點,座椅則是採用 Dinamica 麂皮、混搭真皮材質。

除此之外,SQ6 標配就擁有相當出色的隔音表現,但還可以 6,000 元加選前座隔音玻璃,筆者建議若有德訂規劃的打算不妨加選。標配多達 17 支喇叭的 Bang & Olufsen 3D 環繞音響系統,也確實帶來出色的聽覺質感。另外,其在前擋下方標配的多採氣氛燈,還可以隨著方向燈作動、充電狀態有不同燈效,是更能夠內、外呼應 Audi「燈廠」美名的細節。

標配多達 17 支喇叭的 Bang & Olufsen 3D 環繞音響系統,也確實帶來出色的聽覺質感。
即便選擇到 369 萬的 SQ6,其依舊沒有將全景天窗標配、全車系都需像是駕車一般要另以 6.2 萬元選配。

只是 Q6 車系讓許多消費者詬病的一點,主要是其 ACC 控制鍵仍是獨立於方向盤的下方,另外國內車型也沒有車道置中功能,即便新車有相當出色的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少了車道置中、完整度自然是欠缺了些。當然同平臺 Macan 車系在臺也無法選配相應有車道置中的 InnoDrive,兩者都有差不多的產品力缺陷,不過 Porsche 的品牌魅力確實出色、其客層較少會在意駕駛輔助表現,但 Audi 品牌要在此價位與主流消費者溝通、少了車道置中自然會有些購買前的抗性存在。

Q6 車系讓許多消費者詬病的一點,主要是其 ACC 控制鍵仍是獨立於方向盤的下方,另外國內車型也沒有車道置中功能,即便新車有相當出色的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少了車道置中、完整度自然是欠缺了些。

動力

SQ6 e-tron 搭載總容量 100kWh 電池組,支援到 270kW 的快充功率。Q6 e-tron 車身左右兩側都設計並為便利的電動開闔充電孔,不過僅有駕駛座側支援快充的 CCS2,副駕駛座側僅有交流電慢充插孔。PPE 平臺採用 12 個電池模組的設計 (總容量 100kWh 電池版本),在路線配置上有 12 個模組串聯、或是 6 個模組串後再以 2 群並聯的 2 種模式,如此設計是得以讓 800V 電池變成 2 群各 400V 的電池組,也意味著能支援充電樁 400V、800V 的直接充電。

SQ6 e-tron 搭載總容量 100kWh 電池組,支援到 270kW 的快充功率。

SQ6 e-tron 搭載前軸非同步式馬達、後軸同步式馬達下,具備 490 匹最大馬力,搭配 Launch Control 能夠在 4.4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WLTP 續航里程則是 598 公里。駕駛模式部分,其則標配個性化、動態、舒適、節能、越野等 5 種模式,不過個性化中僅能針對底盤動態、還有轉向分為「舒適/平衡/運動」三種段位微調,不能調整轉向反應,稍嫌可惜一些。

至於動能回收部分,其方向盤後方撥片分為關閉、一段、兩段共 3 種調整;但若要全然的單踏板可透過排檔切換為 B 檔,其就能實現全然滑行至靜止,這也是 Macan 缺少的便利性配置。

動能回收部分,其方向盤後方撥片分為關閉、一段、兩段共 3 種調整。
要全然的單踏板可透過排檔切換為 B 檔,其就能實現全然滑行至靜止,這也是 Macan 缺少的便利性配置。

由於筆者先前開過同平臺搭載後輪轉向、氣壓懸吊的 Macan Turbo,自然對有搭載氣壓懸吊的 SQ6 表現有所期待。不過將車輛開起來後,發現確實就算是同集團、同樣平臺打造出來的中型休旅,Macan、Q6 兩者的調性設定仍是有做出鮮明差異,即便是強調較高性能輸出與偏運動化底盤設定的 SQ6 仍是如此,Audi 品牌明顯在轉向回饋上較為輕手,而且轉向的指向性回饋上就未若 Macan 般強調跑格犀利。

就算是同集團、同樣平臺打造出來的中型休旅,Macan、Q6 兩者的調性設定仍是有做出鮮明差異。

另外在氣壓懸吊的調校上,Audi SQ6 或許整體是更為靠舒適靠攏,或許平路行駛會比 Macan 有著更為舒適的優勢;但在面對許多山路起伏震盪時,雖然車身還是有相當扎實的回饋,但相比 Macan 車系就較容易能察覺電池組在底盤遇到路況的重心變化,甚至前軸比起 Macan 還多出了些許晃動與拋跳感,略有些底盤沒辦法完全迅速回穩的感受,相信若原廠能稍微調整一下重心與懸吊設定,SQ6 的動態表現會更如虎添翼。

SQ6 相比 Macan 車系就較容易能察覺電池組在底盤遇到路況的重心變化,甚至前軸比起 Macan 還多出了些許晃動與拋跳感。

而另外或許是 Macan Turbo 搭載後輪轉向後的優異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因此此次試駕到沒有後輪轉向的 SQ6,就會感覺後軸未若有後輪轉向 Macan 靈活的感受,靈活度大略仍是與一般版本 Macan 相近的表現。SQ6 整體 490 匹馬力當然能將車輛迅速提速,不過總有若底盤與配重調校可以更佳、再更靈活的話,相信能更上層樓的期待,好在煞車與動能回收系統,也能讓 SQ6 迅速駕駛期待減速。

SQ6 整體 490 匹馬力當然能將車輛迅速提速,不過總有若底盤與配重調校可以更佳、再更靈活的話,相信能更上層樓的期待。

最高充電功率實測 284kW,10%~80%實測 23 分鐘

而此次筆者也執行約 236 公里的續航實測,主要是於內湖取車時車輛未有滿電、加測試時間還是有限,因此當天決定以剩下的 63%出發、進行臺北苗栗頭屋來回開到剩下低電量時來探究其高功率的快充表現。觀察其儀表能耗我們開了 236.6 公里後,電量由 63%變為 9%、續航剩 38 公里,儀表能耗由中間折返點 5.5km/kWh、變為 5.1km/kWh,由前述消耗%數與里程推算,其 1%電量約可行駛 4.38 公里、滿電約可行駛 440 公里左右的水準。

此次筆者也執行約 236 公里的續航實測,當天出發時有 63%電量、儀表續航 226 公里。
行車到中途拍照點,苗栗頭屋明德水庫時,車輛電量剩下 40%、儀表能耗為 5.5km/kWh。
此次回程進行充電實測,一樣選在目前具有 20 槍、全站最大充電功率達 2,040kW 的 U-POWER 內湖民善站。
我們開了 236.6 公里後,電量由 63%變為 9%、續航剩 38 公里,儀表能耗由中間折返點 5.5km/kWh、變為 5.1km/kWh,由前述消耗%數與里程推算,其 1%電量約可行駛 4.38 公里、滿電約可行駛 440 公里。
Audi SQ6 e-tron 剩餘
電量
行駛
里程
累計行駛
里程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內湖新湖二路取車出發 63% 0 0 226 公里 0
國道 1 號 125K 三義交流道 40% 111.2 公里 111.2 公里 172 公里 5.5
U-POWER 內湖民善站結束 9% 125.4 公里 236.6 公里 38 公里 5.1

9%起充後,其功率在 13%時就已瞬間來到 275kW、高過於原廠宣稱的 270kW 峰值,並且一路延續至 26%才開始下降,-而且 26%時的功率高點更來到 284kW,其高功率平原時間大約維持了 4 分鐘,而 9%起充 5 分鐘後就來到 29%、儀表續航補進近 100 公里;充電 10 分鐘來到 45%、續航補進 178 公里,在在都展現 800V 高電壓的優勢。至於在 30%掉到 180kW 後,中間一度在 34%升回 200kW,後續功率就緩坡下降,直至 80%結束時仍有約 130kW 的功率,整體仍算是相當高原式的曲線。

若看整個 9%~80%充電時間為 24 分鐘 52 秒,最高 284kW、平均充電功率為 174kW,而 12%~80%充電時間為 23 分鐘、大致與原廠宣稱 10%~80%的 22 分鐘吻合。

SQ6 e-tron 實測有超過原廠宣稱的 270kW 功率,甚至有來到 280kW 以上的水準。
車款 Audi SQ6 e-tron
總行駛里程 (公里) 236.6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9% / 38 公里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5.1
9%~80%充電時間 24 分鐘
10%~80%充電時間 23 分鐘
快充峰值功率(kW) 284
平均充電功率 (kW) 174
充電度數(kWh) 72.116

Mazda安心.守護多重禮遇限時登場,免費空調系統健檢與多項零件優惠同步實施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9 16:00:00

發文

#620941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了讓車主在盛夏旅途中,能享有舒適宜人的車室氛圍與從容自適的駕馭節奏,台灣馬自達特別推出「Mazda 安心.守護」夏季空調系統免費健檢活動,自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限時展開,以涵蓋空調清潔、冷氣出風口溫度、冷媒壓力、濾清器等 14 項重點項目,由原廠專業團隊把關,確保空調系統於酷暑中依然能穩定運作,以延續 Mazda 對移動質感的高度追求,守護車內每一刻的舒適與涼爽。

活動期間,回廠車主亦可享有冷氣系統相關、輪胎、電瓶等指定原廠零件 88 折、自費鈑金烤漆優惠。此外,為傳遞品牌貼心守護的真摯心意,單筆消費滿額 8,000 元,更加贈限量「Mazda 匠心御守」。敬邀所有 Mazda 車主於活動期間內透過原廠數位平台「My Mazda」App 或是「Mazda Taiwan」Line 官方帳號預約回廠體驗空調系統健檢服務,讓涼爽舒適的座艙環境,成就每一段值得珍藏的移動回憶。

廣  告

欲瞭解更多「Mazda 安心.守護」夏季健檢活動資訊與優惠項目,歡迎造訪專屬頁面,並竭誠歡迎您加入「Mazda Taiwan」Line 官方帳號,同時追蹤以下社群平臺。


[U-EV]大電版為主力、前驅與四驅設定,Suzuki e Vitara英國售價與車系編成公布,國內年底臺北車展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8 16:00:00

發文

#62093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uzuki 原廠在 2024 年 11 月初時正式發表品牌首款純電產品 e Vitara,亦為純電概念車 eVX 的量產版,動力規格上擁有前驅與四驅設定、電池容量有著 49kWh 和 61kWh 規格,新車將會是印度製的身分來銷售,並將在夏季於歐洲、印度和日本等市場上市;國內部分,Taiwan Suzuki 先前已確認將導入 e Vitara,預計會在年底的臺北車展來登場。

近期 Suzuki 公布了英國 e Vitara 車系編成以及售價,全車系提供 5 種車型可選擇,入門車型電池容量為 49kWh,其餘車型皆是 61kWh,並搭配上 2WD 和 4WD 等不同選則設定,售價為 29,9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19.8 萬元 ) ~37,7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50.9 萬元 ) ,更多資訊和細節會在後續來公布。

Suzuki 原廠公布了英國 e Vitara 車系編成以及售價,全車系提供 5 種車型可選擇,入門車型電池容量為 49kWh,其餘車型皆是 61kWh,並搭配上 2WD 和 4WD 等不同選則設定,售價為 29,999 英鎊~37,799 英鎊。

e Vitara 英國車系售價

  1. 49kWh Motion 2WD:29,9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19.8 萬元 )
  2. 61kWh Motion 2WD:32,9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31.7 萬元 )
  3. 61kWh Ultra 2WD:35,7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43 萬元 )
  4. 61kWh Motion Allgrip-e 4WD:34,9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39.8 萬元 )
  5. 61kWh Ultra Allgrip-e 4WD:37,799 英鎊 ( 約新臺幣 150.9 萬元 )

從 e Vitara 在英國的車系設定來看,不難得知到原廠主要是以電池容量 61kWh 的車型為販售主力,全車系僅有 1 款 49kWh 的入門版本,至於車型上則是有 Motion 和 Ultra 兩種等級規格,搭配上 2WD 和 4WD 等不同規格設定,不過目前原廠尚未公布各車型的續航里程 ( 印度 Suzuki 宣稱最高續航超過 500 公里 ) ,更多資訊都還有待正式販售時來揭露;而在 Taiwan Suzuki 確認會引進 e Vitara 後,屆時車型的編成上是否也會與英國市場相仿,銷售主力會放在大電版來做溝通,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從 e Vitara 在英國的車系設定來看,不難得知到原廠主要是以電池容量 61kWh 的車型為販售主力,全車系僅有 1 款 49kWh 的入門版本,至於車型上則是有 Motion 和 Ultra 兩種等級規格,搭配上 2WD 和 4WD 等不同規格設定。

從原廠公布的資訊來看,歐規 e Vitara 車身尺碼落在車長 4,275mm、車寬 1,800mm、車高 1,635mm、軸距 2,700mm,最小迴轉半徑為 5.2 公尺,最小離地間隙則為 180mm,車重依不同車型設定為 1,702 公斤~1,899 公斤,足下輪胎尺寸有著 225/55 R18、225/55 R18 和 225/50 R19 等規格。

同時 e Vitara 採用新開發的 Heartect-e 平臺來打造,動力系統上採用將馬達和逆變器一體化的 eAxle,搭配上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四驅系統搭載 Allgrip-e 技術在 Trail 模式下,當一側的輪胎懸空時,系統能對空轉的輪胎施加煞車,並將驅動扭矩分配到另一側的輪胎 ( LSD 功能 ) ,從而使車輛能夠順利脫離惡劣路況。

歐規 e Vitara 車身尺碼落在車長 4,275mm、車寬 1,800mm、車高 1,635mm、軸距 2,700mm,最小迴轉半徑為 5.2 公尺,最小離地間隙則為 180mm,車重依不同車型設定為 1,702 公斤~1,899 公斤,並採用新開發的 Heartect-e 平臺來打造。
廣  告

e Vitara 提供 49kWh ( 2WD ) 和 61kWh ( 2WD 和 4WD ) 兩種電池規格,入門的前驅車型具備最大 106kW ( 約 144 匹馬力 ) 的輸出,以及 19.3 公斤米的扭力,至於高階前驅車型最大輸出則提升至 128kW ( 約 174 匹馬力 ) ,扭力則維持不變,而四驅車型則是在後軸增加了能輸出 48kW ( 約 65 匹馬力 ) 的馬達,綜效最大輸出來到 135kW ( 約 184 匹馬力 ) ,最大扭力則是 30.6 公斤米。

e Vitara 提供 49kWh ( 2WD ) 和 61kWh ( 2WD 和 4WD ) 兩種電池規格,入門的前驅車型具備最大 106kW ( 約 144 匹馬力 ) 的輸出,至於高階前驅車型最大輸出則提升至 128kW ( 約 174 匹馬力 ) ,而四驅車型綜效最大輸出來到 135kW ( 約 184 匹馬力 ) 。

Lexus獲品牌總冠軍、資訊娛樂系統仍是最大問題,美國J.D.Power公布2025年IQS新車品質調查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8 16:00:00

發文

#620936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J.D.Power 近期公布 2025 年 IQS ( Initial Quality Study ) 新車品質調查結果,評分規則為平均問題數 PP100,數值越低代表品質越好;J.D.Power 表示,儘管現今新車的複雜性日益增加,但車主在擁有前 90 天內所回報的問題數量略有改善,整體成績從 2024 年的 194PP100 降至 192PP100。

同時豪華品牌的表現明顯進步,由 2024 年的 230PP100 下降至 203PP100,J.D.Power 提到主要歸功於 Tesla,至於一般品牌的問題數則從去年的 181PP100 上升至 187PP100。在品牌和車款獲獎方面,Lexus 奪得總品牌冠軍,至於分數評價最佳車款則是 Porsche 911。

美國 J.D.Power 公布 2025 年 IQS 新車品質調查,成績從 2024 年的 194PP100 降至 192PP100,同時豪華品牌的表現改善明顯,由 2024 年的 230PP100 下降至 203PP100,一般品牌的問題數則從去年的 181PP100 上升至 187PP100,Lexus 奪得總品牌冠軍。

調查逾 9 萬名車主,資訊娛樂系統仍舊是最大問題

J.D.Power IQS 新車品質調查今年已邁入第 39 年,本年度調查是根據 92,694 位 2025 年式新車購買者,與租賃者在擁有 90 天後的回饋所進行,此項研究同時納入數十萬件實際情況中報告,並給授權新車經銷商的維修紀錄資料。在 2025 J.D.Power IQS 調查中,資訊娛樂系統類別雖然改善了 1.9PP100,但仍然是本次調查中問題最多的類別 ( 42.6PP100 ) 。

J.D.Power 表示,儘管最常見的前 10 項問題中有一半仍與資訊娛樂系統有關,不過多項問題較去年已有所改善;然而,由於觸控螢幕納入了許多非音訊相關的功能,例如空調控制、車庫門開關,甚至是手套箱開關,因此車主面臨更多與觸控螢幕相關的問題。

在 2025 J.D.Power IQS 調查中,資訊娛樂系統類別雖然改善了 1.9PP100,但仍然是本次調查中問題最多的類別 ( 42.6PP100 ) 。

J.D. Power 汽車基準評比資深總監 Frank Hanley 表示:「儘管消費者確實認為大型觸控螢幕在視覺上更具吸引力,但其在車輛內的操作功能正成為日益嚴重困擾來源;消費者必須點擊與滑動多個畫面,才能操作像是空調設定或內建車庫門開關等重要功能,車主認為這些設計過於複雜,且在駕駛時使用太過分心,若能為這些功能保留專屬的實體控制鍵,車廠將能減輕使用上的不便,並能簡化整體的顧客體驗。」

J.D. Power 汽車基準評比資深總監 Frank Hanley 表示:「消費者必須點擊與滑動多個畫面,才能操作像是空調設定或內建車庫門開關等重要功能,車主認為這些設計過於複雜,且在駕駛時使用太過分心。」

除了資訊娛樂系統仍是最大問題之外,在這次 IQS 的調查中其發現,雖然設計相關的問題在一般品牌與豪華品牌之間大致相同,但缺陷或故障相關的問題在豪華品牌車款上則更為常見。此外,插電式油電混合車 ( PHEV ) 的平均問題數首次超過了純電車 ( BEV ) ,分別為 237PP100 和 212PP100,而 BEV 的整體改善主要來自 Tesla 問題數顯著下降,減少了 62PP100;相比之下,汽油車 ( 184PP100 ) 與油電混合車 ( 196PP100 ) 的問題較少。

插電式油電混合車 ( PHEV ) 的平均問題數首次超過了純電車 ( BEV ) ,分別為 237PP100 和 212PP100,BEV 的整體改善主要來自 Tesla 問題數顯著下降,減少了 62PP100。
廣  告

而自 2020 年調查方法重新設計以來,今年新車型的問題數達到最高 ( 203PP100 ) ,相比之下,既有車型為 190PP100,今年推出的 18 款新車型中,僅有兩款的問題數低於其所屬級距的平均值。很有趣的一點是,J.D. Power 亦提到關於車輛杯架的狀況,J.D. Power 表示,雖然看起來車廠早已解決杯架的設計問題,但由於現在愈來愈多車主攜帶可重複使用的容器上車,而這些容器的形狀與尺寸不同,使得車廠在設計上正面臨新的挑戰。

很有趣的一點是,J.D. Power 亦提到關於車輛杯架的狀況,J.D. Power 表示,雖然看起來車廠早已解決杯架的設計問題,但由於現在愈來愈多車主攜帶可重複使用的容器上車,而這些容器的形狀與尺寸不同,使得車廠在設計上正面臨新的挑戰。

看到品牌排行部分,Lexus 以 166PP100 獲得全品牌冠軍,至於豪華品牌第 2 與第 3 分別是 Jaguar ( 175PP100 ) 和 Genesis ( 183PP100 ) ;一般品牌部分,Nissan 以 169PP100 奪得冠軍,Hyundai 則以 173PP100 排在第 2,Chevrolet 成績為 178PP100 排在第 3。在各級距車款獲得最多獎的集團為 GM 通用汽車,一共有 5 款車獲獎 ( Buick Encore GX、Cadillac XT5、Chevrolet Blazer、Chevrolet Silverado、Chevrolet Tahoe ) ,不過若單看獲獎的品牌,Ford 的 4 款車 ( Escape、F-150、Mustang and、Super Duty ) 得獎是最多。

品牌排行部分,Lexus 以 166PP100 獲得全品牌冠軍,至於豪華品牌第 2 與第 3 分別是 Jaguar ( 175PP100 ) 和 Genesis ( 183PP100 ) ;一般品牌部分,Nissan 以 169PP100 奪得冠軍,Hyundai 則以 173PP100 排在第 2,Chevrolet 成績為 178PP100 排在第 3。

台灣本田下半年新車計畫,ZR-V打頭陣、Prelude可望鎖定年底臺北車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8 16:00:00

發文

#620936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隨著 6 月份即將結束、進入到 7 月份也代表著下半年正式到來,相比 2024 年台灣本田並未帶來任何新產品,2025 年 Honda 預計會有 4 款新車,包含目前已發表上市的兩款小改款車型 Civic 與 HR-V,後者也導入了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而進入到下半年,根據台灣本田在 3 月份媒體春酒中的規劃及說法,接下來將會導入全新休旅 ZR-V,同時還會有重新復活的小跑車 Prelude。

相比 2024 年台灣本田並未帶來任何新產品,2025 年 Honda 預計會有 4 款新車,根據台灣本田在 3 月份媒體春酒中的規劃及說法,接下來將會導入全新休旅 ZR-V,同時還會有重新復活的小跑車 Prelude。

休旅生力軍即將到來,小跑車帶來話題性

現行台灣本田在國內的休旅產品包含 HR-V 與 CR-V,而在下半年將導入全新的休旅車款其就是 ZR-V。說到 ZR-V 車系,就必須先追溯至 2022 年,那時在美國市場是以「HR-V」之名來登場,後續進入到日本、歐洲等地區後則是以 ZR-V 的車名示人,新車也可說是品牌最新的全球戰略休旅產品,車格大小則是介在 HR-V 與 CR-V 之間,並是以 Civic 的底盤基礎來延伸打造,車長落在 4.5 米左右。

說到 ZR-V 車系,就必須先追溯至 2022 年,那時在美國市場是以「HR-V」之名來登場,後續進入到日本、歐洲等地區後則是以 ZR-V 的車名示人,新車也可說是品牌最新的全球戰略休旅產品,車格大小則是介在 HR-V 與 CR-V 之間。

就以日本市場的 ZR-V 來看,車輛提供了 1.5 升渦輪以及 2.0 升 e:HEV 油電動力可選擇,而歐洲市場僅有 e:HEV 油電,以台灣本田對於接下來新車的規劃,預計導入國內的 ZR-V 車系應當會是以 e:HEV 動力為主,因此推估引進 1.5 升渦輪的機會並不大;同時在價格帶部分,在小改款 Civic 降價 12 萬至 127.9 萬元之後,ZR-V 的售價設定是否會和 Civic 相近也值得來關注。

據台灣本田對於接下來新車的規劃,預計導入國內的 ZR-V 車系應當會是以 e:HEV 動力為主,推估引進 1.5 升渦輪的機會並不大。
廣  告

除了 ZR-V 的導入計畫外,另一款新車 Prelude 也是台灣本田今年度的規畫產品,而依時間點來看,屆時 Prelude 很有可能的登場時間便是落在年底臺北車展。Prelude 是過去 Honda 相當著名的車款之一,不過在第 5 代車型停產、結束販售後,原廠並未持續推出下一代車型,但在 2023 東京交通展的舞臺中,Honda 重新將 Prelude 帶回汽車市場,也宣告 Prelude 正式復活。

除了 ZR-V 的導入計畫外,另一款新車 Prelude 也是台灣本田今年度的規畫產品,而依時間點來看,屆時 Prelude 很有可能的登場時間便是落在年底臺北車展。
Prelude 是過去 Honda 相當著名的車款之一,不過在第 5 代車型停產、結束販售後,原廠並未持續推出下一代車型。

目前 Prelude 在海外市場還未正式發表,不過據日媒掌握到的資訊,Prelude 預計會在夏季釋出相關進一步訊息,並在秋季來發表上市;雖然 Prelude 並不是市場上主力的銷售車型,不過更多涵意的是品牌經典小跑車復活,並且新車搭載的是新世代 e:HEV 動力,其具備了原廠所稱的「S+ Shift」的模擬換檔功能。

雖然 Prelude 並不是市場上主力的銷售車型,不過更多涵意的是品牌經典小跑車復活,並且新車搭載的是新世代 e:HEV 動力,其具備了原廠所稱的「S+ Shift」的模擬換檔功能。

2025 下半年除了可以持續關注 ZR-V 與 Prelude 外,展望 2026 年,大家可以期待的便是純電車型是否就會來導入,現階段 Honda 所推出的全新純電子品牌 0 系列,目前海外規劃上市的時程便是 2026 年,並包括了 0 Saloon 和 0 SUV 的量產版,國內是否也會在 2026 年來引進,U-CAR 也將持續追蹤報導。

展望 2026 年,大家可以期待的便是純電車型是否就會來導入,現階段 Honda 所推出的全新純電子品牌 0 系列,目前海外規劃上市的時程便是 2026 年,並包括了 0 Saloon 和 0 SUV 的量產版。

[U-EV]Luxgen n⁵現身車輛安全資訊網,首波可望以單馬達版來溝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8 16:00:00

發文

#620936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報導過,在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中出現了鴻華先進 Model B 和 Luxgen n⁵的資訊,同時據 U-CAR 側面了解 Luxgen 可望會在 8 月份公布關於 n⁵的進一步訊息;而除了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能看到 Luxgen n⁵的送審資料外,於近期的車輛安全資訊網名單中 n⁵也首度現身。隨著 n⁵在各個不同審驗資料庫的資訊出現後,也意味著 Luxgen 正積極進行 n⁵上市前的準備。

U-CAR 先前報導過,在環境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中出現了鴻華先進 Model B 和 Luxgen n⁵的資訊,同時據 U-CAR 側面了解 Luxgen 可望會在 8 月份公布關於 n⁵進一步訊息。
除了在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能看到 Luxgen n⁵的送審資料外,於近期的車輛安全資訊網名單中 n⁵也首度現身。

n⁵再度有訊息

鴻華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的法說會中,其預告著全新乘用車產品 Model B 將在第四季來上市,並且鴻華先進亦表示,目前 Model B 已通過政府單位認證,達到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在此同時,Luxgen n⁵的訊息也開始逐步揭露,從最早開始的「n⁵」商標註冊,到近期的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車輛安全資訊網,也代表著 Luxgen 品牌的第 2 款純電車即將到來,Luxgen 也積極為 n⁵取得國內上市的合格證。

鴻華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的法說會中,其預告著全新乘用車產品 Model B 將在第四季來上市,同時鴻華先進亦表示,目前 Model B 已通過政府單位認證,達到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

雖然現階段還未有 Luxgen n⁵太多的詳細資訊,但就以先前曝光的資料所示,n⁵首波上市的規格應當會跟隨 n⁷設定,先以後驅單馬達車型來做溝通,並從噪音管制標準車輛清冊資料能得知,車輛具備最大 171kW 的動力 ( 約 232 匹馬力 ) 輸出;不過若參考 Model B 的動力規格,除了單馬達的配置外,其還有四驅雙馬達版本,並統一搭載 58kWh 容量的電池組,但從 Luxgen 目前的送測資料來看並未見到四驅車型。

雖然現階段還未有 Luxgen n⁵太多的詳細資訊,但就以先前曝光的資料所示,n⁵首波上市的規格應當會跟隨 n⁷設定,先以後驅單馬達車型來做溝通,不過若參考 Model B 的動力規格,除了單馬達的配置外,其還有四驅雙馬達版本。
廣  告

在 Luxgen n⁵的訊息揭露之時,先前 Mitsubishi Motors 與鴻華先進也已正式達成合作協議,鴻華先進將以 OEM 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款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宣告鴻華先進的產品正式進軍海外市場。此外,日媒近期也指出,鴻海集團接近與 Fuso 達成協議,Model T 和 Model U 可望將開啟外銷之路,開拓商用產品海外銷售市場。

先前 Mitsubishi Motors 與鴻華先進也已正式達成合作協議,鴻華先進將以 OEM 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款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
日媒近期也指出,鴻海集團接近與 Fuso 達成協議,Model T 和 Model U 可望將開啟外銷之路,開拓商用產品海外銷售市場。

台灣福斯宣佈25年式Polo、T-Cross與T-Roc正式到港,7月指定車型享高額分期專案、現金折扣最高5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7 16:00:00

發文

#620935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6 月份 U-CAR 曾報導,台灣福斯官網更新 Polo、T-Cross 車系價格及編成,主要改變聚焦 Polo 精簡等級分佈,以及 T-Cross 部分車型漲價。近日 Volkswagen 台灣福斯宣佈正式推出 25 年式 Polo、T-Cross 與 T-Roc,全新 7 月份品牌優惠專案中,以上 3 款車系提供高額分期專案,現金優惠折扣最高達 5 萬元。

Volkswagen 台灣福斯宣佈推出 25 年式 Polo、T-Cross 與 T-Roc,全新 7 月份品牌優惠專案中,以上 3 款車系提供高額分期專案,現金優惠折扣最高達 5 萬元。

25 年式 Polo 售價 88.8 萬起共 3 車型,現金購車折扣最高 5 萬

在 Polo 車系方面,25 年式由原先的 4 款車型縮減為 3 款,取消過去頂規 R-Line 版本,230 TSI Life、230 TSI Tech 與 230 TSI Style 三車型的建議售價自 88.8 萬起至 96.8 萬,統一搭載 1.0 升 3 缸渦輪引擎,最大馬力為 116 匹,並全車系標配 IQ. Drive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Air Care Climatronic 觸控式雙區電子恆溫空調等配備。

最新購車優惠中,Polo 230 TSI Life 與 230 TSI Tech 兩個等級均提供「現金購車方案」優惠折扣 50,000 元,中階 230 TSI Tech 以上車型可選擇「分期專案」,提供 80 萬 36 期 0 利率優惠選擇,至於頂規 230 TSI Style 車型,則改為提供「現金購車方案」優惠折扣 30,000 元。

T-Cross 享高額分期專案,89.8 萬起指定車型升級 Beats 音響

先前提到入門、中階車型價格微調的 T-Cross 車系,在全新 25 年式維持 3 款等級編成,230 TSI Life、230 TSI Tech 與 230 TSI Style Design 三車型的建議售價自 89.8 萬起至 106.8 萬,具備相同 1.0 升 3 缸渦輪動力基礎, 中階以上車型即搭載高辨識度水箱護罩連貫式 LED 定位燈、LED 3D 視覺貫穿式尾燈。

購車優惠部分,T-Cross 230 TSI Life 與 230 TSI Tech 雙車型均享有 60 萬 36 期分期專案 (利率 0.99%)、現金購車優惠折扣 25,000 元,高階 230 TSI Style Design 車型同享分期專案,但是現金購車優惠折扣調整為 10,000 元,此外,原廠另外提供售價 109.3 萬、限量的 230 TSI Style Design 特式車型,現金優惠折扣提升至 35,000 元,同時升級 Beats 環繞音響系統。

廣  告

T-Roc 維持 114.8 萬起,指定車型現金折扣達 4.5 萬

至於同樣受到市場關注的 25 年式 T-Roc,編成延續先前調整的架構,提供 280 TSI Life、280 TSI Style Design 與 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共 3 款車型,建議售價維持 114.8 萬起至 144.8 萬,全車系標配 Digital Cockpit Pro 10.25 吋全邏輯數位化儀表、車室氛圍燈、雙前座腰靠調整和加熱功能。

T-Roc 的購車優惠中,除了 T-Roc R 之外均提供 60 萬 36 期分期專案 (利率 0.99%),280 TSI Life 享現金購車優惠折扣 20,000 元、280 TSI Style Design 現金折扣提升至 25,000 元,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現金折扣 20,000 元。同時原廠也推出售價 147.3 萬、限量的 3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特式車型,現金優惠折扣提升至 45,000 元,並升級 Beats 環繞音響系統。


Foxtron鴻華先進2025法說會,確認Model B第4季上市,已通過政府認證達可掛牌販售階段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7 16:00:00

發文

#620935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由鴻海集團與裕隆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oxtron),於近日舉辦法說會,說明公司概況提到,2025 年第 1 季營收已突破新臺幣 17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113% ; 重點產品預告部分,確認乘用車 Model B 將於第 4 季上市,目前已通過政府相關單位認證,進入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正在進行正式銷售前的準備。

鴻華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oxtron) 於近日舉辦法說會,說明公司概況提到,2025 年第 1 季營收已突破新臺幣 17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113%。
鴻華先進確認乘用車 Model B 將於第 4 季上市,目前已通過政府相關單位認證,進入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正在進行正式銷售前的準備。

2025 Q1 主要營收來自 Model C、Model T 持續交付

鴻華先進提到,2024 年公司資本額達 174 億元,營業額更達到 85 億元,現階段在臺灣、中國杭州都設有據點。2025 第一季財務狀況中,主要帶來營收的車型包含已經上市的乘用車 Model C,以及商用車產品 Model T 的持續交付。

鴻華先進提到,2024 年公司資本額達 174 億元,營業額更達到 85 億元,現階段在臺灣、中國杭州都設有據點。
鴻華先進說明,在 2025 第一季財務狀況中,主要帶來營收的車型包含已經上市的乘用車 Model C,以及商用車產品 Model T 的持續交付。

鴻華先進預估:2030 年電動車佔比有望達 30%以上

鴻華先進預估,雖然全球車市受經濟影響動盪,但是電動車市場仍在成長,到 2030 年時,電動車佔比有機會達到總市場 30%以上,全球第一季迎來 35.6%的新能源車發展成長,規模囊括全球性,甚至是歐洲、美國甚至臺灣市場的區域性成長。

鴻華先進預估,電動車市場仍在成長,到 2030 年時,電動車佔比有機會達到總市場 30%以上。

產品陣容涵蓋不同級距乘用車、商用車

鴻華先進表示,目前集團在產品技術研發方面,乘用車已包含 Model B、Model C、Model D 與 Model E,涵蓋不同車輛大小級距 ; 商用車部分則以 Model T 與 Model U 為主,Model U 現階段仍在持續開發中。

美規版 Model C 已在當地驗證,預計年底完成開發

2024 年鴻華先進已進行旗下 Model C 的量產交付,後續更追加推出長里程版本,讓產品線趨於完善,先前展出的 Model C 美規版本,目前已經在美國進行實地驗證中,預計 2025 年底完成美規版本的開發及驗證。2024 年在商用車產品部分已取得正式國家隊資格,因此預估 2025 年產品訂單將有所成長。

Model C 美規版本,目前已經在美國進行實地驗證中,預計 2025 年底完成美規版本的開發及驗證。

Model B 確認第 4 季上市,已通過認證達到可掛牌階段

受到市場矚目的全新乘用車產品 Model B,包含在 2025 下半年預計推出的多款產品上市計劃中,Model B 確認會在第 4 季正式上市,鴻華先進標示,目前 Model B 已通過政府單位認證,達到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正積極進行正式販售前的準備。

鴻華先進確認 Model B 會在 2025 年第 4 季正式上市,目前 Model B 已通過政府單位認證,達到可以掛牌販售的階段,正積極進行正式販售前的準備。

攜手 Mitsubishi 首波進軍紐澳市場,新產品預計 2026 年上市

5 月份揭露的資訊中,已經確認鴻華先進與 Mitsubishi Motors 簽屬電動車合作備忘錄,首波預計進軍澳洲、紐西蘭市場,因此右駕車型的版本已在開發中,鴻華先進提到,這是首例向國際傳統市場提供整車服務的商務模式,而與 Mitsubishi Motors 合作的新產品,預計會在 2026 年正式上市。

5 月份鴻華先進與 Mitsubishi Motors 簽屬電動車合作備忘錄,預計進軍澳洲、紐西蘭市場,合作的新產品,預計會在 2026 年正式上市。

Model D 與 Model U 同步推進招商車階段

2025 年企業展望中,鴻華先進將維持乘用車產品中,既有車型的持續交付,以及全新車型的上市推動,曾於 HHTD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純電 MPV 產品 Model D,目前正持續向招商車階段推進,商用車產品中,Model U 也同步推進至招商車階段。

鴻華先進位於高雄橋頭新廠的建設工作目前正積極進行中,預計 2025 年底前可以完工,未來將進ㄧ步擴大品牌商用車的產能。

曾於 HHTD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純電 MPV 產品 Model D,目前正持續向招商車階段推進。
鴻華先進表示,商用車產品中,Model U 也同步推進至招商車階段。

原廠稱油耗表現達22.2 km/L,單次加油續航可破千公里,Nissan正式亮相全新第3代e-Power系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7 16:00:00

發文

#620935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第 1 季 Nissan 集團在年度計畫中提到,將推出下一代 e-Power 動力,並首度應用於新年式歐規 Qashqai,近日原廠於歐洲官網宣佈,正式亮相全新第 3 代 e-Power 系統,整合電動馬達、發電機、逆變器、減速器及加速器為五合一模組化動力單元,最高功率可達 151 kW (約 202 HP),預計搭載於新世代 Rogue 等車款上。

2025 年第 1 季 Nissan 集團在年度計畫中提到,將推出下一代 e-Power 動力,並首度應用於新年式歐規 Qashqai。
Nissan 正式亮相全新第 3 代 e-Power 系統,整合電動馬達、發電機、逆變器、減速器及加速器為五合一模組化動力單元,最高功率可達 151 kW (約 202 HP),預計搭載於新世代 Rogue 等車款上。

e-Power 引擎單純發電,馬達直接驅動車輪,支援電力動能回收

第 3 代 e-Power 系統延續過去設計原則:汽油引擎僅用於發電,直接以電動馬達驅動車輪,並在需要時為電池充電,因此無需變速箱、聯軸器等設計,能提供平順,接近純電動車的駕駛體驗,而 e-Power 同樣可透過再生煞車系統,將動能轉換為電能,並幫電池進行回充。

第 3 代 e-Power 系統延續過去設計原則:汽油引擎僅用於發電,直接以電動馬達驅動車輪,並在需要時為電池充電。
原廠表示,第 3 代 e-Power 系統能提供平順,接近純電動車的駕駛體驗,而 e-Power 同樣可透過再生煞車系統,將動能轉換為電能,並幫電池進行回充。

原廠宣稱油耗可達 22.2 km/L,單次加油續航破千公里

第 3 代 e-Power 同樣以 1.5 升 3 缸渦輪增壓引擎打造,重新調校引擎與升級隔音效果,可有效降低噪音和振動,鋰電池容量維持 2.1 kWh,總功率提升至 11 kW,最高可達 151kW,原廠指出,引擎熱效率提升至 42%,搭配更大的渦輪增壓器,可提供更安靜、有效率的低速運行,能夠創造 4.5 L/100 km (WLTP,約 22.2 km/L) 的油耗數據,單次加油後的行車續航里程可逼近 1,200 公里。

第 3 代 e-Power 同樣以 1.5 升 3 缸渦輪增壓引擎打造,重新調校引擎與升級隔音效果,可有效降低噪音和振動,鋰電池容量維持 2.1 kWh,總功率提升至 11 kW,最高可達 151kW。
原廠指出,第 3 代 e-Power 引擎熱效率提升至 42%,搭配更大的渦輪增壓器,可提供更安靜、有效率的低速運行,能夠創造 4.5 L/100 km (約 22.2 km/L) 的油耗數據,單次加油後的行車續航里程可逼近 1,200 公里。
廣  告

原廠指出動力效率提升 15%,歐規車型單次保養週期延長至 2 萬

Nissan 指出,第 3 代 e-Power 系統將與品牌新世代電動車款共享核心零組件,原廠宣稱,相較於第 2 代 e-Power 系統,高速行駛下可提升達 15%的動力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則較過去減少約 12%。在使用 0W16 機油的條件下,可進ㄧ步降低內部摩擦、提升引擎效率,創造更長的保養間隔,以歐規 Qashqai 為例,單次保養週期可由 1.5 萬公里增加至 2 萬公里。

Nissan 指出,第 3 代 e-Power 系統將與品牌新世代電動車款共享核心零組件。
原廠表示,第 3 代 e-Power 系統在使用 0W16 機油的條件下,可進ㄧ步降低內部摩擦、提升引擎效率,創造更長的保養間隔,以歐規 Qashqai 為例,單次保養週期可由 1.5 萬公里增加至 2 萬公里。

全新 e-Power 歐規 Qashqai 首見,新世代 Rogue 與 Elgrand 預告搭載

搭載全新第 3 代 e-Power 系統的新年式歐規 Qashqai,將於英國 Sunderland 工廠生產,新年式車型預計 2025 年 9 月在歐洲上市,並陸續在非洲、大洋洲等市場推出。此外第 3 代 e-Power 系統也將應用於下一代美規 Rogue (國內市場稱 X-Trail) 之上,亮相時間設定在 2026 年 ; 日本市場方面,將於 2026 年推出的全新第 4 代 Elgrand,也將搭載全新 e-Power 動力。

搭載全新第 3 代 e-Power 系統的新年式歐規 Qashqai,將於英國 Sunderland 工廠生產,新年式車型預計 2025 年 9 月在歐洲上市。
第 3 代 e-Power 系統將應用於下一代美規 Rogue (國內市場稱 X-Trail) 之上,亮相時間設定在 2026 年。圖為現行美規 Rogue
日本市場將於 2026 年推出的全新第 4 代 Elgrand,並搭載全新第 3 代 e-Power 動力。圖為現行日規 Elgrand

7月11日國內發表,Peugeot大改款3008、5008上市時程確認,首波規劃1.2升單一油電動力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7 16:00:00

發文

#62093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報導中,持續為讀者追蹤新世代 Peugeot 3008、5008 將導入國內的資訊,除了首波動力揭露、能源署油耗數據與環境部新車審驗資料現身之外,近日總代理寶嘉聯合正式發出新車發表會的活動邀請函,預告新世代法緻休旅 Peugeot 3008 與 5008 將於 7 月 11 日正式在臺灣市場上市。

總代理寶嘉聯合正式發出新車發表會邀請,預告新世代法緻休旅 Peugeot 3008 與 5008 將於 7 月 11 日正式在臺上市。

全新第 3 代 3008、5008,匯聚嶄新品牌設計與科技

新世代 Peugeot 3008、5008 最早分別於 2023 年 9 月、2024 年 3 月在歐洲市場首發,均為車系第 3 代大改款車型,歐規車型提供 48V 混合動力、PHEV 混合動力及 BEV 純電版本,以集團新世代 STLA Medium 平臺打造,導入嶄新品牌外觀、內裝設計語彙,高階車型更具備達 21 吋吋的曲面 i-Cockpit 數位座艙。

新世代 Peugeot 3008 最早於 2023 年 9 月在歐洲市場首發,是 3008 車系第 3 代大改款車型。
新世代 Peugeot 5008 最早於 2024 年 3 月在歐洲市場首發,歐規車型提供 48V 混合動力、PHEV 混合動力及 BEV 純電版本。
新世代 Peugeot 3008、5008 擁有嶄新的品牌內裝設計語彙,高階車型更具備達 21 吋吋的曲面 i-Cockpit 數位座艙。

首波 1.2 升油電動力,雙雙取得能源署 20.0 km/L 以上油耗測試成績

據現階段掌握消息,寶嘉聯合將導入國內的大改款 Peugeot 3008、5008,首波預計將以 1.2 升油電動力為主,排氣量為 1,199 c.c.,與先前在國內市場推出的 408 Hybrid、2008 Hybrid 相同,對照海外市場的版本,在 6 速濕式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的搭配下,最大馬力理當設定在 136 匹。

據現階段掌握消息,寶嘉聯合將導入國內的大改款 Peugeot 3008、5008,首波預計將以 1.2 升油電動力為主,排氣量為 1,199 c.c。
對照海外市場的大改款 Peugeot 3008、5008,48V 混合動力車型在 6 速濕式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的搭配下,最大馬力理當設定在 136 匹。
廣  告

搶先揭露的能源署能耗數據中,大改款 3008 取得市區 21.9 km/L、高速 19.4 km/L、平均 20.2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為 2 級,至於擁有 5+2 座機能、更大車室空間的大改款 5008,則取得市區 23.2 km/L、高速 18.6 km/L、平均 20.0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同樣為 2 級。

搶先揭露的能源署能耗數據中,大改款 3008 取得平均 20.2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為 2 級,至於大改款 5008,則取得平均 20.0 km/L 的油耗測試值,能效等級同樣為 2 級。

延續「Hybrid」名稱作為動力溝通?純電版本不會是首波車型

雖然現階段寶嘉聯合尚未透露導入車型的詳細規格,但是依循 408 Hybrid、2008 Hybrid 上市時的規劃,在相同 48V 混合動力科技的搭配下,引進國內市場的大改款 3008 與 5008,理當會加上「Hybrid」的名稱標記。

U-CAR 側面瞭解,搭載純電動力的 E-3008 與 E-5008 將不會是導入的首波車型,至於實際導入的新車價格以及配備,則有待寶嘉聯合後續公佈,U-CAR 也將在屆時帶來詳細的新車報導。

現階段寶嘉聯合尚未透露導入車型的詳細規格,但是在相同 48V 混合動力科技的搭配下,引進國內市場的大改款 3008 與 5008,理當會加上「Hybrid」的名稱標記。
U-CAR 側面瞭解,搭載純電動力的 E-3008 與 E-5008 將不會是導入國內的首波車型。

走自己的路─Bentley Bentayga Speed美國蒙大拿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0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儘管新世代超級 SUV 皆已透過導入插電式油電系統的方式,將最大馬力提升至超過 700 匹的門檻,但是旗下車款均已「高性能油電化」的 Bentley,在推出性能版的小改款 Bentayga 車型時,卻不知道為何捨棄了這套強大的油電系統、毅然決然地選擇為它搭載擁有 650 匹 (PS) 最大馬力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於是,為了找尋這個答案,試車組這次特別飛行 10,000 公里、從臺北跑來美國西北部風光明媚的蒙大拿 (Montana)……

為了找尋小改款 Bentayga Speed 為何沒有配置自家新世代油電系統的答案,試車組特別飛行 10,000 公里、從臺北跑來美國西北部風光明媚的蒙大拿……

最低調的超級 SUV

與其他品牌總是高調宣揚旗艦定位的做法不同,眼前這輛車迷們盼了許久的小改款 Bentayga 性能旗艦、並沒有大張旗鼓地更換鈑件或加裝醒目的空力套件,而是只有單純地將車系原本列為選配之「黑化」車身飾件、改為車型的標配而已。

Bentayga Speed 的外觀並沒有更換鈑件或加裝空力套件,只有單純地將車系原本列為選配之「黑化」車身飾件、改為車型的標配而已。

因此,Bentayga Speed 的水箱護罩外框、內部格網、前保險桿下擾流格網、廠徽、行李架、頭/尾燈燈框與窗框,全數都換成了黑色的飾件,並在車門下緣嵌有黑色的草寫「Speed」車樣,且標配 22 吋的黑色或銀色輪圈、搭配 7 種顏色的煞車卡鉗,低調地做出與其他車型的區別而已。

Bentayga Speed 的水箱護罩外框、內部格網、廠徽、頭/尾燈燈框與窗框,全數都換成了黑色的飾件。

如果想要看起來再動感一點,這個來自英國 Crewe (克魯)、擁有百年歷史的豪華品牌,其實還為 Bentayga Speed 提供亮面或消光黑色車頂做為選配,且首度為它們量身打造了車型專屬的亮面黑/消光黑與灰色 23 吋 10 輻式 Speed 車型專屬輪圈,並可換上兼具視覺效果 (直徑 440mm) 與強大制動力的碳纖陶瓷煞車碟盤。

Bentayga Speed 可選配車型專屬的 23 吋 10 輻式 Speed 車型專屬輪圈,以及 4 出式的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管。

而且不只外觀看不出來做了那些改變,Bentayga Speed 一樣也可選擇 5 座或獨立 4 座的奢華空間裡,亦幾乎完整沿用了現行小改款 Bentayga 車系的布局,所以除了那只熟悉的三輻式多功方向盤與全液晶儀表外,你也可以看見中控台上方的冷氣出風口已改為與時鐘結合的設計,下方亦安置了 10.9 吋觸控螢幕,將所有車輛的功能整合在「T」字形的區域中,提供就手的操作便利性。

Bentayga Speed 一樣也可選擇 5 座或圖中獨立 4 座的配置,中控與儀表則幾乎完整沿用了現行小改款 Bentayga 車系的布局。
Bentayga Speed 的椅面、門檻飾版與中控台副駕駛座前方,都可見到專屬「Speed」字樣。

不過,為了呼應其車系高性能旗艦的定位,Bentley 的設計師們還是為 Bentayga Speed 的飾板與椅面上半部、設計了全新 Precision Diamond 菱形縫線,並在椅面繡有專屬草寫「Speed」,且中控台副駕駛座前方、門檻飾版與踏板,亦可見到同樣的「Speed」字樣,甚至連數位儀錶都多了車型專屬的顯示介面!

Bentayga Speed 飾板與椅面上半部獨特的 Precision Diamond 菱形縫線,也是車型專屬的設計。

不只要夠力,還能陪你甩尾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雖然沒有像大改款 Continental GT/GTC 與 Flying Spur 一樣、全面換搭品牌新世代 4.0 升 V8 插電式油電系統,亦沒有「裝回」小改款前 Bentayga Speed 配置的 6.0 升 W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但在工程團隊重新調校後,小改款 Bentayga Speed 引擎室內的這具排氣量 3,996c.c.之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不僅可獲得高達 650 匹 (PS) 的最大馬力,還能提供 86.7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

小改款 Bentayga Speed 引擎室內為一具排氣量 3,996c.c.之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可輸出 650 匹 (PS) 最大馬力和 86.7 公斤米最大扭力。

而也因為有了更強大的動力,所以搭配 8 速手自排變速箱、恆時四輪驅動系統,並強化 Sport 模式的反應後,Bentayga Speed 除了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已從小改款前的 3.9 秒縮短至 3.6 秒、極速也由時速 306 公里增加至 310 公里,不僅完勝排量更大的小改款前 Bentayga Speed,也終於追近了與 Lamborghini Urus SE、Aston Martin DBX S 等對手的差距。

新世代高性能超級 SUV 性能比較
車型 Aston Martin
DBX S
Bentley
Bentayga Speed
Ferrari
Purosangue
Lamborghini
Urus SE
國內售價
(萬元)
尚未公布
(2026 Q1 導入)
尚未公布
(2026 Q1 導入)
2,221
(停止接單)
1,298
動力形式
動力
形式
4.0 V8 雙渦輪
汽油引擎
4.0 V8 雙渦輪
汽油引擎
6.5 V12 自然進氣
汽油引擎
4.0 V8 雙渦輪
插電油電系統
變速箱
形式
9 速手自排 8 速手自排 7 速雙離合
手排
8 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 四輪驅動
純電里程
(km)
- - - 60
車重 2,245 2,465 2,033 2,406
動力輸出
(匹/公斤米)
727 PS/
91.8
650PS/
86.7
725CV/
73.0
綜效 800PS/
96.9
0~100km/h(秒) 3.3 3.6 3.3 3.4
極速(km/h) 310 310 310 312

此外,小改款 Bentayga Speed 不只有預設的 Bentley,以及 Comfort 與 Sport 共 3 種駕駛模式,在選配有碳纖陶瓷煞車系統的車輛上,Sport 模式還多了 Dynamic ESC 功能,能允許更大的車輛甩尾角度與起跑控制系統 (兩種功能都是車系首見),甚至還提供 4 出式橢圓造型的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管供準車主選配,可讓車輛在 Sport 模式時,擁有奔放的排氣聲浪。

這次原廠安排的試駕路線,有很大一部分在黃石公園內,風景色相當優美。

不過,這些都是我們在出發前往蒙大拿之前就已經知道的事,究竟新一代 Bentayga Speed 夠不夠格掛上「Speed」之名,還是得實際上路之後才知道,所以這次 Bentley 不只為受邀前來的各國媒體、準備了一條全長 345 公里、風景如畫的試駕路線,還在中午用餐的牧場內、規劃了一段全程約 20 分鐘的非鋪裝路面越野體驗。

Bentley 這次不僅為媒體準備了一條全長 345 公里的試駕路線,還在中午用餐的牧場內、規劃了一段全程約 20 分鐘的非鋪裝路面越野體驗。
廣  告

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

儘管美國的市區速限只有 25~35 英里 (約時速 40~56 公里)、高速路段的速限也僅有 70 英里 (約時速 112 公里),但在前往黃石公園的道路上,即使試駕車全數選配了 23 吋的胎圈、碳纖陶瓷煞車系統與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管,但你依舊能夠很舒適地感受到 Bentayga Speed 源源不絕的動力,尤其在 Comfort 模式下,你幾乎感覺不到變速箱在作動,順暢的行路表現、寧靜的車艙,就是那個熟悉的「Bentley」味道。

即使試駕車選配了 23 吋的胎圈、碳纖陶瓷煞車系統與鈦合金 Akrapovič蠍子排氣管,但在 Comfort 模式下,順暢的行路表現與寧靜的車艙,仍舊是那個熟悉的「Bentley」味道。

不過,Sport 模式下的 Bentayga Speed 就讓人有點陌生了,因為切到 Sport 模式後,Bentayga Speed 不但馬上會熱血地給你多出大約 500 轉的輸出「好球帶」,還會貼心地大幅延後換檔時機,搭配更硬的懸吊後,不只能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自主權與駕駛樂趣,甚至還會在回油時,補上年節鞭炮聲般的連串燃爆、過癮極了,彷彿就像是大海中嗅到血腥味的大白鯊一樣、蠢蠢欲動地四處在公路上搜尋獵物……

Sport 模式下的 Bentayga Speed 則會貼心地大幅延後換檔時機、並讓輸出反應更快,搭配更硬的懸吊,可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自主權與駕駛樂趣。

但更令筆者驚豔的,其實是 Bentayga Speed 在非鋪裝路面上出色的動態表現,因為雖然 99.99%的 Bentayga 車主應該都不會這樣摧殘愛車,可是在強化過後的 Sport 模式 (Dynamic ESC 功能) 與車型標配之四輪轉向系統加持下,明明是一輛車長超過 5 米、車寬超過 2 米的標準大型豪華 SUV,卻展現了宛如中型跨界掀背車的靈活性,而且車尾的擺動非常受控,稍微修正方向盤的角度,就能馬上回到原本的路線上,不禁讓筆者回想起當年駕駛 Civic 奔馳在拉力賽道上的痛快。

在強化過後的 Sport 模式與四輪轉向系統加持下,明明是一輛車長超過 5 米的標準大型豪華 SUV,但是 Bentayga Speed 卻展現了宛如中型跨界掀背車的靈活性,而且車尾的擺動非常受控。

走自己的路

然而,雖然新世代 Bentayga Speed 確實擁有更勝以往的性能與操控,甚至不輸動力數據更大的其他超級 SUV,但是筆者還是非常好奇,原廠工程團隊為什麼沒有替它換上動力數據更亮眼 (也可能更好賣) 的新世代 4.0 升 V8 插電式油電系統?

Bentley 車輛動態總監 Dr.Markus Thiel (圖右) 表示:因為插電式油電系統會讓車重多出 200~300 公斤、且他們的車主還是想要搭載純內燃機的車款,所以最後才會選擇替 Bentayga Speed 搭載動力升級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

試駕結束後,原廠車輛動態總監 Dr.Markus Thiel 表示:因為插電式油電系統會讓 Bentayga Speed 的車重多出 200~300 公斤、影響動態表現,且現行車系已有插電式油電車型 (Bentayga Hybrid),加上在原廠的市調中,Bentley 的現有車主還是想要在純電時代來臨前、擁抱搭載純內燃機的車款,所以他們最後才會選擇替它搭載動力升級的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且為其調校出擁有品牌調性的高性能輸出,並帶入 Bentley 過去沒有的操控與駕駛樂趣,既滿足這些車主的心願,也徹底擺脫現行超級 SUV 的「數字大戰」,走出一條質感先決、屬於自己的道路……


指定車型享多項超值優惠,Luxgen「2025 FOYU夏日健檢」 7月1日起全面展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0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炎炎夏日來襲,Luxgen 為讓所有車主們皆能安心出遊、快樂迎夏趣,自 7 月 1 日(二)起至 8 月 31 日(日)止全面展開「2025 FOYU 夏日健檢」活動。凡預約回 LUXLIFE 服務中心即享專業完善的「全車安全健檢」、「專屬優惠套餐」、「指定零件折扣」、「定保加購」,n7 車主再享超值禮遇等限時優惠,同步再享「限量好禮」及「亮點回饋」。歡迎 LUXGEN 車主們及早預約回廠保養,優先享受高規格愛車健檢服務,給予乘員們輕鬆自在的美好時光。

全車系愛車安全檢查、定保加購最高享 88 折優惠 預約回廠消費再享限時好禮

Luxgen 為給予車主安全無虞的用車生活,全車系同步祭出「車輛安全檢查」;同步再享「定保加購優惠」其包含:煞車系統清洗劑、電動窗膠條保護劑,合購最高享 88 折優惠;此外,回廠消費不限金額,即贈送限量實用的「多功能擊破器」;消費滿額加碼再送「亮點」回饋:活動期間內回廠消費金額滿 1,000 元即贈點數;同時,車主只要在 APP/LINE OA/官網預約履約且消費滿 300 元,皆可享有 25 點亮點數!Luxgen 敬邀車主們即早預約回廠健檢,優先享受 Luxgen 原廠的各項專業服務,讓愛車持續保持最佳狀況,每一趟旅程都能加倍安心。

廣  告

限時回饋大 fun 送,n7 獨享超值禮遇 URX、U6 專屬優惠套餐、指定零件再享折扣

除上述優惠外,活動期間特別推出指定車型專屬優惠活動,包含「n7 專屬配件」限時優惠,其包含:貫穿式尾燈(原價 $20,000,優惠價 $13,000 / 含尾燈組與安裝費用)、前艙蓋氣壓撐桿套件(原價 $10,170,優惠價 $9,688 / 含套件與安裝費用)、LuxAero 導流尾翼(原價 $9,360,優惠價 $8,800 / 含尾翼與安裝費用)、一片式全景車頂遮陽簾(原價 $3,500,優惠價 $2,999)等原廠超值回饋,讓 n7 車主們輕鬆入手愛車的專屬配備;除此之外,同步祭出 URX、U6 專屬優惠套餐,包含:清新涼感套餐 999 元起、更換原廠冷氣系統各管路相關零件 95 折,以及針對指定車型推出視野清晰 light 套餐優惠價 999 元起等超值優惠,不僅提升車內舒適度,更強化行車視野的高安全性。欲知更多「2025 FOYU 夏季健檢」活動詳情,請至 Luxgen 官網查詢,或電洽 Luxgen 客服專線 0800-588-088。


售價36.8萬元起、導入Y-AMT車型,Yamaha台灣山葉正式引進新世代MT-07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甫於 2 月份的經濟部能源署油耗與能耗資訊中,Yamaha 台灣山葉送測了 MT-07 Y-AMT 車型,而在近期台灣山葉也正式宣布,導入全新大改款 MT-07 車系,並且同步推出搭載自動變速系統 MT-07 Y-AMT,雙版本車型將於「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亮相。MT-07 價格為 36.8 萬元、MT-07 Y-AMT 為 38.8 萬元,提供 3 款車色:「Ice Storm 冰霜灰」、「Tech Black 疾勁黑」與「Icon Blue 標誌藍」,7 月 7 日起可前往全臺 YMS 重機旗艦店洽詢購車,早鳥購車車主可獲得限量原廠精品套組,預計第三季起陸續交車。

近期台灣山葉宣布導入全新大改款 MT-07 車系,並且同步推出搭載自動變速系統 MT-07 Y-AMT,雙版本車型將於「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亮相。MT-07 價格為 36.8 萬元、MT-07 Y-AMT 為 38.8 萬元。
  1. MT-07 早鳥優惠方案:快排套件組 BLW-181A0-00 ( 限量 30 輛 )
  2. MT-07 Y-AMT 早鳥優惠方案:車身減震拉桿 BLW-211H0-00 ( 限量 15 輛 )

新世代 MT-07 以「The Advocator of Riding Delight」為開發核心,外觀設計導入「Natural Simplicity for Everyone」語彙,小型 LED 頭燈與新設計側蓋、油箱與座墊尾部,打造更洗鍊緊湊的動感姿態。整體造型更符合人體工學,提升騎乘時的夾持感與舒適性。動力系統採用 689c.c. 並列雙缸 CP2 引擎,結合更新的 Yamaha 電子油門系統 ( YCC-T ) ,具備最大 73.4 匹馬力和 6.9 公斤米扭力,原廠強調擁有更線性順暢的油門反應與加速節奏。

新世代 MT-07 以「The Advocator of Riding Delight」為開發核心,外觀設計導入「Natural Simplicity for Everyone」語彙,小型 LED 頭燈與新設計側蓋、油箱與座墊尾部,打造更洗鍊緊湊的動感姿態。
動力系統採用 689c.c. 並列雙缸 CP2 引擎,結合更新的 Yamaha 電子油門系統 ( YCC-T ) ,具備最大 73.4 匹馬力和 6.9 公斤米扭力,原廠強調擁有更線性順暢的油門反應與加速節奏。

此外,配備 3 段動力模式與可調式循跡控制 ( TCS ) ,可依不同騎乘風格與路況,自由切換 Sport、Street、Custom 模式;新設計進氣導流系統結合聲浪強化技術,將吸氣聲浪直接引導至騎士耳邊,營造強烈加速感與聲覺共鳴。離合器系統升級為 Assist & Slipper ( A&S ) 機構,提供更平順的降檔與更輕盈的操作力道。

新設計進氣導流系統結合聲浪強化技術,將吸氣聲浪直接引導至騎士耳邊,營造強烈加速感與聲覺共鳴。離合器系統升級為 Assist & Slipper(A&S)機構,提供更平順的降檔與更輕盈的操作力道。

車架延續高張力鋼管結構,雖重量與前代相同,但針對扭轉、縱向與橫向剛性進行最佳化調整,全面提升高速行駛穩定性與彎道操控精準度。懸吊系統換裝全新 41mm 倒立式前叉與連桿式單槍後避震器,經精密調校後兼顧靈敏操控與穩定支撐。前制動系統升級為雙 298mm 碟盤搭配輻射對向四活塞卡鉗。

科技便利配備方面,全新 5 吋全彩 TFT 液晶儀表支援四種主題顯示,並搭配重新設計的把手控制鍵,操作直覺便利,同時整合 Y-Connect App,可顯示智慧型手機來電、訊息、音樂與即時車況資訊,並支援 Garmin StreetCross 導航顯示,滿足日常移動的數位需求。

車架延續高張力鋼管結構,雖重量與前代相同,但針對扭轉、縱向與橫向剛性進行最佳化調整,全面提升高速行駛穩定性與彎道操控精準度。
懸吊系統換裝全新 41mm 倒立式前叉與連桿式單槍後避震器,經精密調校後兼顧靈敏操控與穩定支撐。前制動系統升級為雙 298mm 碟盤搭配輻射對向四活塞卡鉗。
科技便利配備方面,全新 5 吋全彩 TFT 液晶儀表支援四種主題顯示,並搭配重新設計的把手控制鍵,操作直覺便利,同時整合 Y-Connect App,可顯示智慧型手機來電、訊息、音樂與即時車況資訊。
廣  告

同步登場的 MT-07 Y-AMT 車型,首度搭載 Yamaha 專利自動變速系統 Y-AMT ( Yamaha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 ,透過電子控制離合器與電動換檔系統,實現免離合操作,支援手動撥片與全自動雙模式切換,騎士可依個人習慣與使用情境自由選擇,並標配定速巡航功能,提升長途騎乘舒適度與操作自由度。

同步登場的 MT-07 Y-AMT 車型,首度搭載 Yamaha 專利自動變速系統 Y-AMT,透過電子控制離合器與電動換檔系統,實現免離合操作,支援手動撥片與全自動雙模式切換。

[U-EV]人民幣25.35萬折合臺幣百萬初頭、10%至80%充電12分鐘,小米YU7公布3車型售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小米於 6 月 26 日晚間正式公布品牌首款電動休旅 YU7 的售價,全車系採 800V 架構打造,規劃標準、Pro、Max 共 3 種車型,售價各為標準版人民幣 25.35 萬(約臺幣 103.2 萬)、Pro 版人民幣 27.99 萬(約臺幣 113.9 萬)、Max 版人民幣 32.99 萬(約臺幣 134.9 萬),分別搭載 96.3 kWh 磷酸鐵鋰電池、101.7 kWh 三元鋰電池,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835 公里,原廠稱充電 15 分鐘可創造 620 公里的續航里程,自電量 10%充至 80%僅需 12 分鐘,開賣 3 分鐘更宣布接獲 20 萬輛訂單。

小米於 6 月 26 日晚間正式公布品牌首款電動休旅 YU7 的售價

小米 YU7 售價

  1. 標準:人民幣 25.35 萬(約臺幣 103.2 萬)
  2. Pro:人民幣 27.99 萬(約臺幣 113.9 萬)
  3. Max:人民幣 32.99 萬(約臺幣 134.9 萬)

風阻係數僅 0.245,軸距達 3 米

原廠定義為「豪華高性能 SUV」的 Xiaomi YU7,在車身尺碼部分,長寬高依序為 4,999 x 1,996 x 1,600 mm,軸距則為 3,000 mm,車頭配置蚌式鋁合金前電機蓋,下方提供 14 公升的電動開啟置物空間,同時搭載簍空水滴型 LED 頭燈、主動啟閉下進氣壩。

原廠定義為「豪華高性能 SUV」的 Xiaomi YU7,在車身尺碼部分,長寬高依序為 4,999 x 1,996 x 1,600 mm,軸距則為 3,000 mm。

原廠稱 Xiaomi YU7 的車身風阻係數僅 0.245 cd,以跨界轎跑造型搭配雙色切削鋁圈,車門把手採電動內翻式設計,車尾部分提供 22 度上翹鴨尾,整合尾門造型及光環 LED 尾燈,現階段原廠公佈的車色選擇中,包含寶石綠、鈦金屬色及熔岩橙。

Xiaomi YU7 車尾提供 22 度上翹鴨尾,整合尾門造型及光環 LED 尾燈
現階段原廠公佈的 Xiaomi SU7 車色選擇中,包含寶石綠、鈦金屬色及熔岩橙。

環繞豪華座艙,不同於 SU7、改採「天際屏全景顯示畫面」

不同與 Xiaomi SU7 的內裝佈局,首度亮相的 Xiaomi YU7 內裝,於最上方搭載自家品牌「天際屏全景顯示畫面」由 3 塊 Mini LED 螢幕組成,整體風格更為簡約、具現代感,同時整合可自定義顯示內容的數位儀表,搭配大型中控螢幕,可顯示駕駛視野輔助、時速、行車資訊及模式的畫面。

相較於 SU7,Xiaomi YU7 內裝風格更為簡約、具現代感,「天際屏全景顯示畫面」整合可自定義顯示內容的數位儀表,搭配大型中控螢幕,可顯示駕駛視野輔助、時速、行車資訊及模式的畫面。
Xiaomi YU7 的內裝最上方搭載自家品牌「天際屏全景顯示畫面」由 3 塊 Mini LED 螢幕組成。

Xiaomi YU7 的內裝提供松石灰色 (綠灰雙色)、珊瑚橙、暮影藍共 3 種色系搭配,原廠稱為「環繞豪華座艙」的配置下,在雙前座提供可一鍵躺倒、支援電動調整及 10 點式按摩的「零重力座椅」,後座則享有電動調整、至多可支援達 135 度傾斜的豪華座椅。原廠提到,Xiaomi YU7 全車系將標配激光雷達、4D 毫米波雷達及超透防眩攝影鏡頭,更預告未來將支援 Xiaomi HAD 端到端輔助駕駛功能。

Xiaomi YU7 擁有原廠稱為「環繞豪華座艙」的配置,在雙前座提供可一鍵躺倒、支援電動調整及 10 點式按摩的「零重力座椅」。
Xiaomi YU7 後座則享有電動調整、至多可支援達 135 度傾斜的豪華座椅。
Xiaomi YU7 全車系將標配雷射雷達、4D 毫米波雷達及超透防眩攝影鏡頭,更預告未來將支援 Xiaomi HAD 端到端輔助駕駛功能。
廣  告

車系最大馬力達 690 匹,充電 10 至 80%僅 12 分鐘

動力與性能方面,原廠劃分單馬達後驅 Xiaomi YU7、雙馬達四驅 Xiaomi YU7 Pro、長續航高性能四驅 Xiaomi YU7 Max 共 3 種編成,入門的 Xiaomi YU7 最大馬力為 320 匹,續航里程最長可達 835 公里 (CLTC 規範),中階 Pro 車型最大馬力提升至 496 匹,升級閉式雙腔氣壓懸吊,至於強調性能的 Max 車型,最大馬力達到 690 匹,零百加速僅 3.23 秒,同時搭載 Brembo 前 4 活塞固定式卡鉗,原廠稱充電 15 分鐘可創造 620 公里的續航里程,自電量 10%充至 80%僅需 12 分鐘。

原廠目前劃分單馬達後驅 Xiaomi YU7、雙馬達四驅 Xiaomi YU7 Pro、長續航高性能四驅 Xiaomi YU7 Max 共 3 種編成。
Xiaomi YU7 車系動力規格
車型 Xiaomi YU7 Xiaomi YU7 Pro Xiaomi YU7 Max
電池容量 96.3 kWh (磷酸鐵鋰電池) 96.3 kWh (磷酸鐵鋰電池) 101.7 kWh (三元鋰電池)
驅動方式 單馬達後驅 雙馬達四驅 雙馬達四驅
續航里程 835 (CLTC) 770 (CLTC) 760 (CLTC)
最大馬力 320 匹 (PS) 496 匹 (PS) 690 匹 (PS)
最大扭力 53.8 公斤米 70.4 公斤米 88.3 公斤米
零百加速 5.88 秒 4.27 秒 3.23 秒
極速 240 公里 240 公里 253 公里
原廠稱 Xiaomi YU7 充電 15 分鐘可創造 620 公里的續航里程,自電量 10%充至 80%僅需 12 分鐘。

售價58萬元、新車頭造型設計,2025年式改款Yamaha TMax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Yamaha 台灣山葉宣布導入 2025 年式改款 TMax 車系,採單一「TMax Tech Max」車型來販售,售價為 58 萬元。改款 TMax 擁有全新設計的車頭外型、彎道 ABS 及胎壓偵測系統,國內車型提供「Ceramic Grey 鋒瓷灰」和「Dark Magma 熔岩紅」兩種車色選擇,新車將在「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登場,7 月 7 日起可於全臺 YMS 重機旗艦店洽詢預購相關資訊,首批購車車主可獲得限量減震拉桿,預計自 2025 年第三季起陸續交車。

Yamaha 台灣山葉宣布導入 2025 年式改款 TMax 車系,售價為 58 萬元。改款 TMax 擁有全新設計的車頭外型、彎道 ABS 及胎壓偵測系統,國內車型提供「Ceramic Grey 鋒瓷灰」和「Dark Magma 熔岩紅」兩種車色選擇。

旗艦新面容

2025 年式改款 TMax 秉持 Max 系列一貫的旗艦格調,車頭配備氣勢十足的大面積 LED 頭燈,嵌於肌肉感鮮明的車殼之中,搭配延伸至側翼的大型風鏡與跑車化前土除,展現出融合科技與動感的前衛風貌。車身中段以寬敞踏板與雕塑感座墊銜接而成,座墊線條俐落流暢,不僅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也勾勒出優雅動感的輪廓;視線延伸至尾部,寬幅尾燈與極具分量的排氣管彼此呼應,使整體車身輪廓在實用與運動之間達成平衡,細節中體現出旗艦速克達的設計美學與高級質感。

車頭配備氣勢十足的大面積 LED 頭燈,嵌於肌肉感鮮明的車殼之中,搭配延伸至側翼的大型風鏡與跑車化前土除,展現出融合科技與動感的前衛風貌。
車身中段以寬敞踏板與雕塑感座墊銜接而成,座墊線條俐落流暢,不僅提供舒適的乘坐體驗,也勾勒出優雅動感的輪廓。
尾部寬幅尾燈與極具分量的排氣管彼此呼應,使整體車身輪廓在實用與運動之間達成平衡。

TMax 搭載 562c.c.並列雙缸引擎,具備最大 47.6 匹馬力和 5.6 公斤米扭力,並透過 Yamaha 調校的自排變速系統,強調綿密而線性的特性,無論是市區起步、長距離巡航,或瞬間加速超車,皆能展現平順卻充滿力量的騎乘感受。此外,TMax 採用全鋁合金鑽石型車架,兼具高剛性與輕量化,搭配 41mm 倒立式前叉與多連桿後避震,在高速巡航與連續彎道間能保持精準穩定,讓騎士隨時掌握路感。

TMax 搭載 562c.c.並列雙缸引擎,具備最大 47.6 匹馬力和 5.6 公斤米扭力,並透過 Yamaha 調校的自排變速系統,強調綿密而線性的特性,無論是市區起步、長距離巡航,或瞬間加速超車,皆能展現平順卻充滿力量的騎乘感受。
廣  告

2025 年式改款 TMax 全車搭載 7 吋全彩 TFT 液晶儀表,支援完整手機連線功能,透過手把按鍵即可輕鬆操作訊息通知、電話接聽、音樂播放與天氣預報等功能,大幅提升日常騎乘的便利性與互動感受。為了進一步強化騎士體驗,TMax 還配備包括彎道 ABS 系統、胎壓偵測系統、背光手把按鈕、定速巡航系統、無段式電動風鏡、加熱把手與加熱坐墊等專屬配備。

2025 年式改款 TMax 全車搭載 7 吋全彩 TFT 液晶儀表,支援完整手機連線功能,透過手把按鍵即可輕鬆操作訊息通知、電話接聽、音樂播放與天氣預報等功能,大幅提升日常騎乘的便利性與互動感受。

53.8萬元起、價格最高降2萬,Yamaha台灣山葉推出新年式MT-09車系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Yamaha 台灣山葉近期推出新年式 MT-09 車系,新增了「Ice Storm 冰霜灰」車色,以消光淺灰車色結合搶眼淺藍輪框,打造強烈對比視覺,另同步保留「Tech Black 疾勁黑」與「Icon Blue 標誌藍」兩款經典塗裝,新車預計於 7 月 4 日在「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正式亮相,並自 7 月 7 日起於全臺 YMS 重機旗艦店開放洽詢購車。

此外,台灣山葉再推出首波早鳥購車專案,MT-09 可選擇分期購車優惠或精品券二選一,MT-09 Y-AMT 則享有分期優惠及車身減震拉桿雙重好禮;不僅如此,新年式 MT-09 車系價格有所調降,MT-09 降價 1 萬元至 53.8 萬元,MT-09 Y-AMT 降幅則是 2 萬元,售價為 55.8 萬元。

Yamaha 台灣山葉近期推出新年式 MT-09 車系,新增了「Ice Storm 冰霜灰」車色,另同步保留「Tech Black 疾勁黑」與「Icon Blue 標誌藍」兩款經典塗裝。新年式 MT-09 車系價格有所調降,MT-09 降價 1 萬,MT-09 Y-AMT 降幅則是 2 萬。

延續「The Dark Side of Japan」的風格理念,第 4 代 MT-09 以「The Knight’s Horse 闇侍之駒」作為開發主軸,承襲街頭叛客的暗黑美學,導入更具侵略性的外觀設計語言,搭配次世代 MT 家族語彙,形塑出鋒利俐落的戰鬥姿態。車體結構採用「3D Riding」概念重新設計,調整騎乘三角與車身幾何,強化駕駛參與感與機械連結性,帶來更直覺、暢快的操控回饋。

第 4 代 MT-09 以「The Knight’s Horse 闇侍之駒」作為開發主軸,承襲街頭叛客的暗黑美學,導入更具侵略性的外觀設計語言,搭配次世代 MT 家族語彙,形塑出鋒利俐落的戰鬥姿態。
車體結構採用「3D Riding」概念重新設計,調整騎乘三角與車身幾何,強化駕駛參與感與機械連結性,帶來更直覺、暢快的操控回饋。

2025 年式 MT-09 車系搭載 890c.c. CP3 三缸引擎,具備強勁線性的扭力輸出,擁有最大 73.4 匹馬力和 8.7 公斤米扭力,結合聲學擴大導音設計,帶來渾厚飽滿的引擎聲浪與更具節奏感的吸氣回饋;同時車輛導入 Yamaha Ride Control ( YRC ) 電控系統,提供多種預設與自定義騎乘模式,整合豐富的輔助控制功能,並新增後輪滑動控制等項目,讓騎士在面對不同路況與操駕情境時,皆能擁有穩定且具信心的操控反應。

此外,所有電控參數皆可透過 TFT 儀表或手機 App 進行個人化設定,打造更進化的智慧騎乘體驗,同時,MT-09 車系配備 Brembo 直推總泵、前後全可調懸吊系統與高性能運動胎,在強化制動手感與動態反應的同時,進一步體現 Hyper Naked 車系應有的操控本色。

2025 年式 MT-09 車系搭載 890c.c. CP3 三缸引擎,具備強勁線性的扭力輸出,擁有最大 73.4 匹馬力和 8.7 公斤米扭力,結合聲學擴大導音設計,帶來渾厚飽滿的引擎聲浪與更具節奏感的吸氣回饋。
廣  告

科技面向上,MT-09 車系配備 5 吋全彩 TFT 儀表,支援 Y-Connect 功能,可連結智慧型手機顯示來電與訊息通知,亦能搭配 Garmin StreetCross 提供直覺化的導航體驗;而全新設計的手把開關採用整合式操作介面,讓騎士能更直覺地控制儀表與各項車輛功能,並搭載定速巡航裝置,提升長途巡航時的便利性與舒適度。

科技面向上,MT-09 車系配備 5 吋全彩 TFT 儀表,支援 Y-Connect 功能,可連結智慧型手機顯示來電與訊息通知,亦能搭配 Garmin StreetCross 提供直覺化的導航體驗。

售價23.8萬元、較進口版本少2.1萬元,Yamaha台灣山葉正式發表國產XMax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Yamaha 台灣山葉正式推出 2025 年式國產 XMax,新車款將於「2025 國際重型機車展」亮相,7 月 7 日起於全臺 YMS 重機旗艦店展開預購。國產 XMax 提供「Dark Ceramic 玄瓷灰」、「Icon Black 藍曜黑」、「Tech Black 石墨黑」、「Dark Magma 熔岩紅」、「Radical Red 耀動紅」等 5 款車色,並具備無段式電動風鏡、緊急雙閃燈 ( ESS ) 等配備,售價 23.8 萬元,較原先進口版本降價 2.1 萬元,預計第三季開始交車。

Yamaha 台灣山葉正式推出國產 XMax,並提供 5 款車色,導入無段式電動風鏡、緊急雙閃燈(ESS)等配備,售價 23.8 萬元,較原先進口版本降價 2.1 萬元,預計第三季開始交車。 ( 圖為海外式樣 )

台灣山葉提到,2025 年式全新 XMax 邁入品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首度於臺灣進行大型重機「在地組裝化」生產,展現 Yamaha 對臺灣市場的高度重視與深耕決心,也象徵本地技術實力的成熟與品牌對品質控管的信任。國產 XMax 配有無段式電動風鏡、緊急雙閃燈 ( ESS ) 以及雙螢幕儀表設計等科技配備,進一步強化操作便利性與行車安全。

台灣山葉提到,2025 年式全新 XMax 邁入品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首度於臺灣進行大型重機「在地組裝化」生產,展現 Yamaha 對臺灣市場的高度重視與深耕決心,也象徵本地技術實力的成熟與品牌對品質控管的信任。 ( 圖為海外式樣 )

XMax 透過銳利動感的外型設計,展現運動速克達的獨特風格。車身輪廓以「飛鏢造型」為靈感,導入極具張力的線條與流線曲面,展現出強烈動感與速度感;藏匿在車頭與車身細節裡的「X 造型元素」 ,象徵著歷代 Max 血液的傳承。

XMax 透過銳利動感的外型設計,展現運動速克達的獨特風格。車身輪廓以「飛鏢造型」為靈感,導入極具張力的線條與流線曲面,展現出強烈動感與速度感;藏匿在車頭與車身細節裡的「X 造型元素」 ,象徵著歷代 Max 血液的傳承。( 圖為海外式樣 )

科技配備上,國產 XMax 搭載無段式電動調整風鏡,可依騎乘情境精準調整風阻體感;緊急雙閃燈 ( ESS ) 設計,則在急煞時自動閃爍,強化後方來車警示,提升行車安全。動力上搭載 292c.c.水冷單缸新世代「Blue Core」節能引擎,具備最大 28 匹馬力和 2.9 公斤米扭力,在保有強勁動力表現的同時,大幅優化燃油效。

國產 XMax 動力上搭載 292c.c.水冷單缸新世代「Blue Core」節能引擎,具備最大 28 匹馬力和 2.9 公斤米扭力,在保有強勁動力表現的同時,大幅優化燃油效。 ( 圖為海外式樣 )
廣  告

中控儀表採用 4.2 吋全彩 TFT 螢幕+3.2 吋 LCD 螢幕雙螢幕配置,顯示資訊豐富清晰,並透過專屬「Y-Connect App」連接手機後,騎士可透過手把按鍵操作來電接聽、訊息通知、音樂播放、天氣查詢與導航顯示等功能,打造更直覺、便利的智慧騎乘體驗。


【專題】Volvo EX30首波交車 車主Bob 搶先購入雙馬達Ultra車型,使用兩週後的優缺點分析|長期測試展開|直購直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7 00:00:00

發文

#620931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b在2023年米蘭參加了Volvo EX30的發表會,又在2024年前往瑞典試駕EX30,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年2025年上市的時候,Bob決定購入一輛雙馬達Ultra車型,開了兩週後,要來跟大家分享這輛車的優缺點!

PPC平臺、入門2.0升150匹擔綱,Audi新世代A5與A5 Avant車系售價219萬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1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Taiwan 在 2025 年 6 月下旬正式在國內發表新世代 A5 以及 A5 Avant 車系,雖然原廠在命名規則上的調整,讓新世代 A5 家族與原先世代,在產品設定上截然不同,但全新的 PPC 平臺所打造,加上自 Q6 e-tron 開啟的全新駕駛座艙設計,Audi A5 與 A5 Avant 仍舊展示出 Audi 當前最新產品力,在車頭即已標配附數位光型變化的 Matrix LED 矩陣式頭燈組,Audi 在數位科技上的積極著墨更是一覽無遺。

廣  告

國內市場 A5 與 A5 Avant 都同樣推出兩種排氣量、3 種動力數據的車型配置,分別是 2.0 升 150 匹、2.0 升 150 匹以及 3.0 升 V6 動力的 S5 與 S5 Avant,搭配 advanced 進化版、S line 運動版等,各車系皆為 4 車型編成,價格帶則是 A5 的 219 萬至 275 萬,以及 A5 Avant 的 229 萬至 285 萬。


歡慶賽車動畫《閃電霹靂車》推出35週年,特別企劃活動2026暑期高雄盛大展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2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近未來的競速運動為主題的賽車動畫《閃電霹靂車》(Future GPX Cyber Formula),自 1991 年問世後成為臺灣許多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賽車題材經典動畫作品。為歡慶明年度《閃電霹靂車》推出第 35 週年,主辦單位嘉赫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獲日本 Bandai Namco Filmworks 官方授權在臺灣舉辦盛大慶祝活動:《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

而在今(6/27)更正式揭曉參考動畫中「ν-Asurada AKF-0/G」車款進行的 1:1 實車打造企劃,將打造首輛還原動漫「可行駛、自動變形、具備 AI 功能」的《閃電霹靂車》車款。同時,《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慶祝活動也將於 2026 年暑期登陸高雄新灣區,邀請所有全球《閃電霹靂車》粉絲一同期待即將到來的 35 週年里程碑。

為歡慶明年度《閃電霹靂車》推出第 35 週年,主辦單位嘉赫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獲日本 Bandai Namco Filmworks 官方授權在臺灣舉辦盛大慶祝活動:《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

今(6/27)記者會正式公開《閃電霹靂車》實車打造計劃,2026 年《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慶祝活動中,將正式向大眾公開展示參考動畫中經典車款「ν-Asurada AKF-0/G」的 1:1 實車打造計畫,由日臺雙方團隊以各自擅長技術共同製作。

現已完成六輪底盤技術還原的 1:3 比例「前四輪轉向設計機構試作原型」,則由嘉赫創意攜手臺灣技術團隊「泓明科技」合作開發打造,更將實現《閃電霹靂車》動畫中最經典的「車身變形系統」黑科技,共同致力打造出以動畫中登場的傳奇賽車「ν-Asurada AKF-0/G」為原型、極度忠實還原、並且首次具備行駛與變形功能的實體賽車「ν-Asurada AKF-35/T」,成為首部展出真實的閃電霹靂車!

現已完成六輪底盤技術還原的 1:3 比例「前四輪轉向設計機構試作原型」,則由嘉赫創意攜手臺灣技術團隊「泓明科技」合作開發打造。
《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 也將推出各種豐富精美的周邊商品,更多商品及活動細節將陸續公開。

《閃電霹靂車》最獨樹一幟的劇情設定在於賽車結合 AI 電腦系統的概念,於上個世紀末充滿想像力的劃時代突破,為賽車題材增加更多刺激看點。為還原動畫劇情設定,2026 年將完成的「ν-Asurada AKF-35/T」實車駕駛艙也將搭載充滿未來科技感的電子儀錶板及設備,並正在與臺灣 AI 廠商「Barking Dog AI」合作開發「人工智慧阿斯拉系統 Asurada AI」裝置,預計於 2026 年活動中開放粉絲進行簡單對話互動,將成為《閃電霹靂車》車款還原史上的重大突破!

廣  告

主辦單位也正式預告,《閃電霹靂車》35 週年慶祝活動將於 2026 下半年於高雄新灣區盛大展開,屆時「ν-Asurada AKF-35/T」實車將進行實際動態行駛演出。除了實車 Showrun 表演及展示之外,預計還將祭出一系列慶祝活動,包含紀念展覽、虛擬賽車體驗、粉絲互動交流、上映活動等,邀請全臺《閃電霹靂車》粉絲一同展現對史詩級動畫的熱愛。

主辦單位也正式預告,《閃電霹靂車》35 週年慶祝活動將於 2026 下半年於高雄新灣區盛大展開,屆時「ν-Asurada AKF-35/T」實車將進行實際動態行駛演出。

計劃負責人嘉赫創意執行長 Adam 表示:「《閃電霹靂車》實車打造計劃是由臺灣、日本、香港一群熱愛這部經典動畫的粉絲們一同努力之下的成果,並與 Bandai Namco Filmworks 官方進行授權合作,希望集結臺灣及全球各地喜愛《閃電霹靂車》的粉絲們,能夠一起重溫兒時的感動。」

Bandai Namco Filmworks 董事伍賀 一統 表示:「數十年來,臺灣觀眾一直對於日本動畫作品高度熱愛,我們相當期待能見到一群熱愛《閃電霹靂車》這部經典作品的粉絲們一起在高雄相聚,感受體驗實車的感動。」同時,為讓多年來喜愛《閃電霹靂車》的狂熱粉絲們,在家也能隨時感受到動畫作品的熱血精神與震撼,《閃電霹靂車》35 週年-今天的我沒有極限-台灣特別企劃也將推出各種豐富精美的周邊商品,更多商品及活動細節也將陸續公開。


售價1,595萬至1,789萬、敞篷硬頂雙車型同步接單,AC Cars總代理誠萬汽車發表Cobra GT車系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就於 2025 年 2 月報導過,超越百年歷史的英國獨立汽車品牌 AC Cars,由誠萬汽車正式取得臺灣總代理權,預計於 2025 年第二季開幕全新展示暨服務中心。

如今品牌於今日(6/27)正式宣布導入 AC Cobra GT 車系,同步公布敞篷 Roadster、以及硬頂 Coupe 車款售價,其中 Roadster 的 V8 車型 1,595 萬、V8 S 為 1,699 萬;硬頂 Coupe 則為 V8 車型 1,695 萬、V8 S 車型 1,789 萬,6 速手排或 10 速自排車型售價相同。該車系每年全球限量 250 輛,國內首批限量配額已售罄,2026 年配額目前開放接單,預計 2026 年第二季 Roadster 將有個位數配額抵臺交付、硬頂 Coupe 預計將於後續引進。

AC 品牌總代理誠萬汽車於今日(6/27)正式宣布導入 AC Cobra GT 車系,同步公布敞篷 Roadster、以及硬頂 Coupe 車款,其中 Roadster 的 V8 車型 1,595 萬、V8 S 為 1,699 萬;硬頂 Coupe 則為 V8 車型 1,695 萬、V8 S 車型 1,789 萬。

誠萬汽車強調,AC Cars 於 1901 年由創辦人 Weller 兄弟在英國倫敦成立,隨時代更迭,AC Cars 打造多款深植人心的傳奇車款,包含 50 年代推出富有時代美學的上空跑車 AC Ace、60 年代隨之衍生推出的 AC Cobra 更是膾炙人口的夢幻逸品,最高可輸出 500 匹馬力曾獲當時最速量產車的頭銜,望洋莫及的性能與歷久不衰的外觀設計,成就品牌獨有的特色與精髓。

AC Cars 於 1901 年由創辦人 Weller 兄弟在英國倫敦成立。現行款為原廠代號 MK7 全新 7 代 AC Cobra GT。

AC Cars 公司於 2019 年進行品牌與運營重塑,由執行長 David Conza 掌旗領軍,傳承品牌歷史,持續打造經典車型,融合現代造車科技、雋永精緻工藝與深厚歷史,帶來全新火花,帶領百年汽車品牌再現傳奇;為傳遞獨具風華的汽車與生活美學予臺灣與亞洲地區層峰客戶,歷經多時籌備,臺灣總代理誠萬汽車正式成為百年汽車品牌 AC Cars 台灣總代理,更是 AC Cars 進軍亞洲的首要據點。

歷經多時籌備,臺灣總代理誠萬汽車取得授權正式成為百年汽車品牌 AC Cars 台灣總代理,更是 AC Cars 進軍亞洲的首要據點。圖左為 AC Cars 執行長 David Conza、圖右為誠萬汽車總經理張力夫。

AC Cobra GT 提供 Roadster 及 Coupe 兩種車型,外觀延續 1960 年代的經典風格,保留圓形頭燈與流暢車身曲線,並巧妙融入現代設計,展現復古與當代的完美融合。車身尺碼為長寬高 4,225x1,980x1,290mm、軸距為 2,570mm,底盤為專屬擠壓成型鋁合金單體底盤、車體則為碳纖維車身鈑件。

Cobra GT 在外觀採用古典設計,融合現代化安全配備,從車身造型到座艙人體工學,所有細節經過縝密考量。

新世代 AC Cobra GT Roadster 除在性能上大幅提升,車身尺寸同步進行升級。隨時代與科技進步,整體座艙空間更加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車輛輪距增大,搭配 21 吋胎圈,帶來寬闊大器的車身姿態,重新調整的車重分配與低重心設計,顯著提升了操控性與靈活表現,Roadster 開闊的上空敞篷與天際合而為一。

新世代 AC Cobra GT Roadster 除在性能上大幅提升,車身尺寸同步進行升級。隨時代與科技進步,整體座艙空間更加符合人體工學設計。

AC Cobra GT Coupe 承襲現代 AC Cobra GT Roadster 極具辨識度外觀設計與升級性能外,延續品牌的設計語彙,從賽車歷史上獨一無二的 AC A98 Coupe 中汲取重要靈感,導入了獨特的 Kamm Tail 截尾式車尾設計,在 1960 年代由 AC Cars 廣泛運用,成為賽車美學的重要標誌,車頂線條流暢並於向內收縮直至尾部 ,Kamm Tail 實現理想的空力設計,降低風阻同時提升高速穩定性,展現動態美學與實用兼具的 GT 之姿。

對於渴望擁有獨特品味的車主,AC Cars 也提供 Bespoke Commissioning Programme 客製計畫,由品牌設計工坊專業引領,開放無限創意的塗裝設計及內裝風格。

Cobra GT 在足下的煞車組方面,採用量身打造的煞車系統。全車標配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高性能輪胎,並提供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賽道用胎作為選配。

Cobra GT 在足下的煞車組方面,採用量身打造的煞車系統,配備前 6 活塞卡鉗與 394mm 鋼製混合式煞車碟盤,後輪為 4 活塞卡鉗與 378mm 煞車碟盤,實現高性能制動表現。其也特別開發專屬鍛造輪圈,採用中央單孔造型蓋搭配五孔輪鼓設計,在強度與輕量化間取得平衡。全車標配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高性能輪胎,並提供 Michelin Pilot Sport Cup 2 賽道用胎作為選配。車內配備固定式 Tilton 賽車踏板總成,取消真空煞車倍力器設計,帶來更純粹直接的煞車腳感回饋。

Cobra GT 底盤為專屬擠壓成型鋁合金單體底盤、車體則為碳纖維車身鈑件。

座艙方面,Cobra GT 汲取源自馬術與精緻工藝靈感,座艙融合經典傳承與現代優雅,藉由上乘材質與人體工學結合,強調帶來無與倫比的駕駛體驗。座艙在皮革工藝與內裝細節設計,藉由高科技機能面料、融合經典材質,傳承 AC Cobra 一貫的歷史底蘊與工藝精神。

座艙方面,Cobra GT 汲取源自馬術與精緻工藝靈感,座艙融合經典傳承與現代優雅,藉由上乘材質與人體工學結合。
車內除各式機械表盤儀表外,中央仍是有現代化的影音導航系統與空調系統,並可升級加熱座椅、高傳真音響系統。

車內除各式機械表盤儀表外,中央仍是有現代化的影音導航系統與空調系統,並可升級加熱座椅、高傳真音響系統,其也有配置現代化的 Keyless 免鑰匙啟動引擎、電動升降玻璃、電動釋放尾門。車內還有獨特的馬鞍帶車門飾板,其內建收納空間與門把設計,採用賽車風格的開門拉帶、彰顯濃厚賽道血統,中央排檔座兩側則有創新的滑動式收納袋、可用於擺放手機。座椅部分則採用全尺寸碳纖維座椅,四點式安全帶配置座椅與外露式碳纖維交織紋椅背,彰顯濃厚賽道血統,兼具實用及品味。

中央排檔座兩側則有創新的滑動式收納袋、可用於擺放手機。
車內還有獨特的馬鞍帶車門飾板,其內建收納空間與門把設計,採用賽車風格的開門拉帶、彰顯濃厚賽道血統
座椅部分則採用全尺寸碳纖維座椅。

動力方面,Cobra GT V8 車型採用 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後輪驅動,最大馬力 460 匹、58 公斤米,靜止加速破百 4.5 秒,極速為 250 公里,並可選擇 6 速手排或 10 速自排。

V8 S 車型則加入 5.0 升 V8 機械增壓引擎,最大馬力提升到 663 匹、最大扭力 79.6 公斤米,靜止加速破百 3.4 秒,極速提升為 278 公里,同樣有 6 速手排或 10 速自排可選。全車系提供 4 種駕駛模式與 3 種轉向設定,包含 Street、Track、Race 模式。

若選配 10 速自排變速箱,駕駛模式同步影響換檔邏輯、速度,另設有 Wet Mode 濕地模式,可於惡劣天候下主動降低輸出限制打滑。而全車標配機械式限滑差速器 LSD,並可選配 Torsen 後軸限滑差速器,進一步提升操控穩定性與動力分配。

圖為於 2009 年發表,AC Cars 與德國 Gullwing 公司合作生產的原廠代號 MK6 第 6 代 AC Cobra。

AC Cars 展示中心定址敦南林蔭大道,空間採用大量弧形線條呼應品牌及車款特色,品牌歷史牆映入眼簾,一覽傳奇的誕生,藍色烤漆全碳纖維接待桌由原廠專屬碳纖維製造部門精心打造,別有風格及識別。吧檯設計結合牆上 Cobra 車身線條的裝飾藝術,營造出舒適雅緻的氛圍,並提供各式飲品,讓賓客得以放鬆心情、自在享受。

寬敞舒適的獨立車輛選配室,讓貴賓盡情發想獨一無二的車款,從外觀車色、內裝皮革與布料等各式搭配,亦可與原廠合作打造富有個人化特色的 AC Cobra GT;此外,AC Cars Taiwan 整合汽車檢診區於展示空間內,以英國國旗為設計的檢修燈做為主視覺,採用飛行技師概念,由具備多年超豪華汽車品牌經驗的售後服務部主管,利用檢診區亦或是高雄協力廠區為客戶的愛車進行檢測、故障排除及維修保養。2 年不限里程的原廠保固期間,總代理誠萬汽車更提供每年一次免費全罩式拖車運送服務


大力發展AI與自動駕駛領域,Bosch Tech Day 2025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16:00:00

發文

#62093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sch 博世集團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2025 博世科技日」,Bosch 強調在人工智慧 (AI) 的應用與發展,並持續加大投資,計畫於 2027 年底在 AI 領域投資逾 25 億歐元。此外,Bosch 亦將致力以 AI 為基礎的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預計 2035 年營業額將可達逾 100 億歐元。U-CAR 亦有派員前往德國採訪 2025 博世科技日活動,稍晚將會有專題報導。

Bosch 博世集團執行長 Stefan Hartung 宣布將於 2027 年底在 AI 領域投資逾 25 億歐元。

Bosch 博世集團執行長 Stefan Hartung 在記者會表示:「AI 的突破讓開啟嶄新的科技篇章成為可能,加速創新的發展,並將這些成果轉化成業務。」博世是 AI 的早期採用者,將 AI 與深入的產業知識結合,因此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其中,博世希望發揮 AI 優勢的其中一項領域是駕駛輔助與自動駕駛。

廣  告
博世將 AI 應用於自動駕駛,例如可將車輛周圍環境視覺化以及規劃路線。有了 AI,車輛可提前思考、預測其他用路人的行為,並計算下一步該如何安全抵達目的地。

Bosch 預期到了 2030 年代中期,在軟體、感測器科技、高效電腦與網路元件的營收將可成長 2 倍,遠超過 100 億歐元。博世將 AI 應用於自動駕駛,例如可將車輛周圍環境視覺化以及規劃路線。有了 AI,車輛可提前思考、預測其他用路人的行為,並計算下一步該如何安全抵達目的地。AI 不僅能確保車輛的安全性,還能大幅縮短新產品的開發時間。


日媒指出Foxtron鴻華先進已接近與Fuso達成協議,以CDMS模式開拓Model T和Model U海外銷售之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2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5 月 7 日之時,Mitsubishi Motors 與 Foxtron 鴻華先進共同宣布簽屬了電動車備忘錄,鴻華先進會以 OEM 代工的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這款車預計將會是 Model B;如今在近期《日經亞洲》指出,Foxtron 鴻華先進的 CDMS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計畫將有新一步進展,這回將展開合作的車廠即為商用車品牌 Fuso,其外銷的車款就是 Model T 和 Model U,可望會在 2027 年進軍日本市場,日媒亦再指出,雙方考慮將成立一家新公司來管理這塊商用車產品。

近期《日經亞洲》指出,Foxtron 鴻華先進的 CDMS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計畫將有新一步進展,這回將展開合作的車廠即為商用車品牌 Fuso,其外銷的車款就是 Model T 和 Model U,可望會在 2027 年進軍日本市場。

CDMS 模式版圖再擴大

鴻海集團以 CDMS 模式開發的多款車型,除了國內的 Model C ( Luxgen n⁷ ) 和 Model B ( Luxgen n⁵ ) 之外,在與 Mitsubishi Motors 正式達成協議後,也代表著鴻華先進正式展開海外銷售之路,拓展自家產品銷售至國外市場,掛上三菱廠徽的電動車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輛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隨著鴻華先進成功開拓乘用車產品的海外市場後,如今商用車方面也可望將複製該模式,合作的車廠即為 Fuso。

在與 Mitsubishi Motors 正式達成協議後,也代表著鴻華先進正式展開海外銷售之路,拓展自家產品銷售至國外市場,掛上三菱廠徽的電動車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輛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

就在 6 月上旬時,Daimler Truck (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並由 Karl Deppen ( 原 Mitsubishi Fuso 商用車執行長 ) 擔任執行長一職;而在宣布達成合作協議的記者會中,Karl Deppen 便暗示說有與「其他夥伴」進行電動巴士的合作,而就先前的傳聞、以及這回日本媒體的報導,Karl Deppen 所指的「其他夥伴」就是鴻華先進。

就在 6 月上旬時,Daimler Truck (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
廣  告

而對於將要外銷的車款,首先莫過於大家較熟悉的電動巴士 Model T,自 2022 年起已投入臺灣市場的運行,現在於國內路上能時常看到 Model T 穿梭的蹤影,也是鴻華先進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產品。除了外銷 Model T 之外,另一個即將推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就是 Model U,其是在 2024 的鴻海科技日首度登場,是款電動小巴、並可進行客製化車室的設計。

對於將要外銷的車款,首先莫過於大家較熟悉的電動巴士 Model T,自 2022 年起已投入臺灣市場的運行,現在於國內路上能時常看到 Model T 穿梭的蹤影,也是鴻華先進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產品。
另一個即將推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就是 Model U,其是在 2024 的鴻海科技日首度登場,是款電動小巴、並可進行客製化車室的設計。

在亮相之時,鴻華先進便表示 Model U 座艙內可提供 20 人座的配置、或是 4 張 Ottoman 座椅與沙發區,甚至是類似露營車的格局,展現多元性的機能表現。Model U 的定位亦可視為 Roas 後繼純電版產品,並可針對 Fuso 的需求來做客製化打造,同時 Model U 的生產基地預計是設定在鴻華橋頭新廠 ( 也是 Model T 預定的生產點 ) 。

Model U 座艙內可提供 20 人座的配置。
商務接待版本的 Model U,搭配了 4 張 Ottoman 座椅,以及車尾的 1 個沙發區。

另一個可以關注的地方是,雖然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將展開在商用車開發、採購、生產等領域進行整合及合作,不過這次鴻華先進將把商用產品拓展至海外市場,目前僅有和 Fuso 進行合作,還未擴展至 Hino 的陣營;但隨著鴻華先進和 Fuso 的合作將展開,如雙方發展的順利,這不僅是肯定兩方的合作關係、更是加深鴻華先進再擴展 CDMS 版圖的機會。此外,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的合作布局亦還包含氫燃料層面,也代表著產品的範疇不僅侷限在純電,雙方的商用車將朝多元、全方位發展來邁進。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的合作布局亦還包含氫燃料層面,也代表著產品的範疇不僅侷限在純電,雙方的商用車將朝多元、全方位發展來邁進。

日媒指出Foxtron鴻華先進已接近與Fuso達成協議,以CDMS模式開拓Model T和Model U海外銷售之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6 00:00:00

發文

#620929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5 月 7 日之時,Mitsubishi Motors 與 Foxtron 鴻華先進共同宣布簽屬了電動車備忘錄,鴻華先進會以 OEM 代工的形式供應電動車給 Mitsubishi,這款車預計將會是 Model B;如今在近期《日經亞洲》指出,Foxtron 鴻華先進的 CDMS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計畫將有新一步進展,這回將展開合作的車廠即為商用車品牌 Fuso,其外銷的車款就是 Model T 和 Model U,可望會在 2027 年進軍日本市場,日媒亦再指出,雙方考慮將成立一家新公司來管理這塊商用車產品。

近期《日經亞洲》指出,Foxtron 鴻華先進的 CDMS 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計畫將有新一步進展,這回將展開合作的車廠即為商用車品牌 Fuso,其外銷的車款就是 Model T 和 Model U,可望會在 2027 年進軍日本市場。

CDMS 模式版圖再擴大

鴻海集團以 CDMS 模式開發的多款車型,除了國內的 Model C ( Luxgen n⁷ ) 和 Model B ( Luxgen n⁵ ) 之外,在與 Mitsubishi Motors 正式達成協議後,也代表著鴻華先進正式展開海外銷售之路,拓展自家產品銷售至國外市場,掛上三菱廠徽的電動車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輛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隨著鴻華先進成功開拓乘用車產品的海外市場後,如今商用車方面也可望將複製該模式,合作的車廠即為 Fuso。

在與 Mitsubishi Motors 正式達成協議後,也代表著鴻華先進正式展開海外銷售之路,拓展自家產品銷售至國外市場,掛上三菱廠徽的電動車預計於 2026 下半年在大洋洲地區 ( 澳洲、紐西蘭 ) 開始銷售,而這輛車預計就會是 Model B 量產版。

就在 6 月上旬時,Daimler Truck (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並由 Karl Deppen ( 原 Mitsubishi Fuso 商用車執行長 ) 擔任執行長一職;而在宣布達成合作協議的記者會中,Karl Deppen 便暗示說有與「其他夥伴」進行電動巴士的合作,而就先前的傳聞、以及這回日本媒體的報導,Karl Deppen 所指的「其他夥伴」就是鴻華先進。

就在 6 月上旬時,Daimler Truck ( 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 ) 與 Toyota 集團攜手宣佈,針對整合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達成最終協議,將以企業平等方式進行合作與整併,目標打造全新的日本商用車上市控股公司。
廣  告

而對於將要外銷的車款,首先莫過於大家較熟悉的電動巴士 Model T,自 2022 年起已投入臺灣市場的運行,現在於國內路上能時常看到 Model T 穿梭的蹤影,也是鴻華先進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產品。除了外銷 Model T 之外,另一個即將推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就是 Model U,其是在 2024 的鴻海科技日首度登場,是款電動小巴、並可進行客製化車室的設計。

對於將要外銷的車款,首先莫過於大家較熟悉的電動巴士 Model T,自 2022 年起已投入臺灣市場的運行,現在於國內路上能時常看到 Model T 穿梭的蹤影,也是鴻華先進最初相當具代表性的產品。
另一個即將推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就是 Model U,其是在 2024 的鴻海科技日首度登場,是款電動小巴、並可進行客製化車室的設計。

在亮相之時,鴻華先進便表示 Model U 座艙內可提供 20 人座的配置、或是 4 張 Ottoman 座椅與沙發區,甚至是類似露營車的格局,展現多元性的機能表現。Model U 的定位亦可視為 Roas 後繼純電版產品,並可針對 Fuso 的需求來做客製化打造,同時 Model U 的生產基地預計是設定在鴻華橋頭新廠 ( 也是 Model T 預定的生產點 ) 。

Model U 座艙內可提供 20 人座的配置。
商務接待版本的 Model U,搭配了 4 張 Ottoman 座椅,以及車尾的 1 個沙發區。

另一個可以關注的地方是,雖然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將展開在商用車開發、採購、生產等領域進行整合及合作,不過這次鴻華先進將把商用產品拓展至海外市場,目前僅有和 Fuso 進行合作,還未擴展至 Hino 的陣營;但隨著鴻華先進和 Fuso 的合作將展開,如雙方發展的順利,這不僅是肯定兩方的合作關係、更是加深鴻華先進再擴展 CDMS 版圖的機會。此外,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的合作布局亦還包含氫燃料層面,也代表著產品的範疇不僅侷限在純電,雙方的商用車將朝多元、全方位發展來邁進。

Mitsubishi Fuso 與 Hino 的合作布局亦還包含氫燃料層面,也代表著產品的範疇不僅侷限在純電,雙方的商用車將朝多元、全方位發展來邁進。

旗艦3鏡頭機種,Mio MiVue R888W3行車記錄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29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看準汽車行車記錄器的換機與升級需求,Mio 推出最新高階的 3 鏡頭後視鏡型產品「MiVue R888W3」,整合前鏡頭、後鏡頭,以及涵蓋左右車側廣角 170 度的第 3 鏡頭,能確保車頭、車尾、車側的全方位角度記錄,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行車全影像。

MiVue R888W3 與先前 Mio 推出的 MiVue R888WD,主要的差別在於 R888W3 採用的是 3 顆鏡頭設計,同時價格帶也有區隔,是針對更高階的消費市場。

本次搭配 Toyota Corolla Cross 進行開箱體驗。

MiVue R888W3 盒裝物內容

打開 MiVue R888W3 行車記錄器盒裝,內含標配品:MiVue R888W3 主機 1 台、MiVue E70 前鏡頭、MiVue E80D 二合一後鏡頭 、三合一專用線材 1 組、外接式 GPS 接收器 1 顆、12V 專用充電器 1 組、快拆支架 1 組、橡膠綁帶 2 個。

盒裝內容 MiVue R888W3 主機 1 台、MiVue E80D 前鏡頭、二合一後鏡頭組、三合一專用線材 1 組、外接式 GPS 接收器 1 顆、12V 專用充電器 1 組、快拆支架 1 組、橡膠綁帶 2 個。
MiVue E70 前鏡頭,使用前記得要移除保護膜。
前鏡頭採用 MicroUSB 接頭,需搭配原廠附的連接線。
前鏡頭可以進行旋轉無段微調,可以滿足不同車輛前擋風玻璃的角度需求。

可以看到 MiVue R888W3 的標配件與 R880WD 很類似,主要的差異是「MiVue E80D 二合一後鏡頭 」,這顆鏡頭安裝的位置在車尾、後擋風玻璃的內側,由 2 顆鏡頭所組成,1 顆往車尾、也就是車輛的後方拍攝,另 1 顆鏡頭則是由車內拍向前方,涵蓋車內以及車側兩方 170 度廣角的視野。

MiVue R888W3 的後鏡頭組,由 1 前 1 後的雙鏡構成,可捕捉車輛後方,以及車輛側方的視野角度。正面看到的這顆是車內(側)鏡頭,安裝在面向車內座艙的方向,拍攝範圍能涵蓋到前後鏡頭捕捉不到的左右兩側的視角。可以記錄下更多的車輛側邊的視角。
MiVue R888W3 的車尾後鏡頭,同樣具備無段微調的功能,可滿足後擋風玻璃的角度以及不同高低差的需求 。
MiVue R888W3 的車尾後鏡頭,安裝之後也可手動微調鏡頭角度,
後鏡頭組採用 MicroUSB 接頭,必需使用原廠線材組進行連接。
從側面看,可以看到孔洞與金屬質感的部分。

MiVue R888W3 的車內(側視野)鏡頭

這顆由車內拍向前方的鏡頭,可以捕捉到車身兩側、車窗外的行車動態,若有一般車輛、大型車、機車、甚至腳踏車或行人,在 1 公尺至 2 公尺的範圍內,都可以拍攝到。在先前,比較少看到這種由車內後方往前拍的車側視野畫面,以往的車側畫面比較多都是透過車外後視鏡下方搭載鏡頭來達成。

廣  告

試用組第一時間取得 MiVue R888W3 時,還有點疑惑這顆鏡頭的效果,不過在看了實際拍攝的影像後,就能了解該鏡頭的功能,是補充前後鏡頭的死角,讓整個行車記錄的影像更具「立體感」。

舉例來說,相信大家應該在路上都有遇過鄰車逐漸逼近的狀況,可能發生在變換車道、又或者是閃避障礙物的時候,此時,鄰車的動向是從隔壁車道慢慢靠過來,到非常接近的時候,車前與車後鏡頭才能看到鄰車的畫面,若此時發生碰撞,只會有最終的結果畫面,不會有整個過程的影片。

實際以 MiVue R888W3 的前鏡頭拍攝畫面,可以看到左方黑色車輛的車頭,由於角度關係,無法拍攝到更多細節。(前方車輛車牌的部分資訊經後置模糊化處理)
同一個時間,若從車尾的車側鏡頭角度來看,黑車的車身就非常容易辨識,包括車牌號碼,放大之後也能清楚辨識。(為保護隱私,車輛車牌的部分資訊經後置模糊化處理)

此時,車側鏡頭的效果就能發揮,可以協助還原整個過程,讓車前與車後的影片更「立體化」,雖然說每款車型的車窗形狀、設計,多多少少會遮擋部分的拍攝視線,但依然能達到還原事件的前因後果,可以說,這也是 MiVue R888W3 產品定位更高階的原因。

在高速公路上,R888W3 的車側鏡頭可以捕捉到鄰近車道的大型車輛畫面,若遭遇到大型車輛掉落物品時,可提供更佳的舉證效果。車內(側視野)廣角鏡頭,可拍攝到車門車窗外的人、車,及完整前檔玻璃視野,提供駕駛多一些碰撞事故時的保障。
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平台的公開資訊,統計交通事故中,側撞的比例佔了大多數,凸顯出側面鏡頭的重要性。

MiVue R888W3 內建功能與操作使用

除了 3 鏡頭的優勢外,Mio MiVue R888W3 還內建多元功能,包含:安全預警九合一 GPS 測速警示 (一般與專利動態預警、動態區間測速預警、科技執法預警、高架路段科技執法預警、路邊停車科技執法預警、移動測速定點預警、高架固定測速預警與可轉向固定測速預警、匝道測速預警),二合一駐車模式擴充(需要搭配選購的 12V 電源線才能啟用) 、支援最大 512GB 記憶卡、手機 App 無線 Wifi 連接等功能。

R888W3 的首頁下方有 5 個虛擬按鍵,從左到右分別對應:「新增預警位置點」、「拍照」、「緊急錄影」、「媒體回放」、「設定」共 5 個功能,另外,在螢幕的右上角是日期與時間資訊,左上角則是錄影、GPS 訊號、錄音指示,配合 icon 圖像的設計,十分易懂。

R888W3 的首頁下方有 5 個虛擬按鍵,從左到右分別對應:「新增預警位置點」、「拍照」、「緊急錄影」、「媒體回放」、「設定」共 5 個功能。另外在首頁畫面下,往左往右滑動可以在 3 顆鏡頭的視野循環切換,而長按住會出現螢幕亮度的調整,以及畫面上下調整的設定,使用者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調整,這些功能也同步出現在 R880WD。

MiVue R888W3 的整體操作介面與邏輯,和 R880WD 很類似,包括按鍵與指示燈等位置也都相同。R888W3 主機開機後的首頁畫面,資訊欄位包含:錄影狀態、GPS 訊號狀態、錄音狀態、時速、時間日期。

在首頁的介面下,長按螢幕,會出現如圖 1 的指示,此時手指往上下調整是設定鏡頭的角度,往左右調整是設定螢幕的亮度。這裡的角度調整功能並不是鏡頭的物理性調整,而是從鏡頭的擷取畫面調整角度,所以使用者可以在安裝鏡頭完畢後,再來微調角度,保留使用上的彈性。另外在首頁滑動螢幕,可以設定螢幕顯示前鏡頭、後鏡頭、車側鏡頭 ,或 50%分割畫面的全景模式。分割畫面全景模式時,點二下即可切換顯示鏡頭。初次安裝使用時,可確認鏡頭黏貼位置及拍攝角度,駕駛可依偏好自訂左右畫面要顯示哪顆鏡頭的全景畫面。
R888W3 的系統設定頁面,可以從圖像化的顯示,瞭解子功能的項目,例如「P」代表停車監控、鏡頭代表錄影設定等等。另外幾個常用的功能,例如錄音切換、自動鏡面、自動螢幕亮度等,則是以大圖示呈現。
錄影設定的頁面,可手動設定影片的長度、解析度、EV 值(曝光)調整等。
EV 值可以設定的範圍是正負 1EV,並且可針對前、後、側面鏡頭進行個別的調整。
碰撞感應亦可手動設定靈敏度;此外,還可以在影片內標註客製化文字,最長 12 個字元。
內建的停車監控模式功能,需搭配原廠的電力線才能在車輛熄火(或斷電)後繼續使用。可切換全時監控或省電模式。此外,也能選擇啟用即開即用設定,需要使用時再打開,螢幕介面上清楚的斷電關機設定,操作相當方便。
在停車監控模式下,可以手動設定是否開啟移動偵測功能、縮時錄影、斷電電壓(保護電池)、持續錄影時間,以及是否自動啟動停車監控模式 。

網友可參考停車監控模式的示範影片。

Mio 的測速預警,一直以來都是其招牌功能,特別是專利的動態預警、高架路段、匝道測速預警等。而近年來,科技執法路段愈來愈常見,Mio 考量到消費者的需求,搭載了路邊停車科技執法預警的功能。

Mio 的招牌測速預警功能,包括專利的動態預警、高架路段、匝道測速預警等。並且可以手動細調需要的功能。

舉例來說,在一般非科技執法,可臨停路段臨時停車時,R888W3 不會有警示;而只有在科技執法的臨停路段、臨停超過 2 分 30 秒時,系統會出現 30 秒的警示倒數,提醒駕駛人注意並盡速駛離。

MiVue R888W3 實際拍攝影片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市區 前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市區 後方側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市區 後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高速 前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高速 後方側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日間高速 後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夜間快速 前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夜間快速 後方側鏡頭

MiVue R888 W3 行車紀錄器 夜間快速 後鏡頭

使用心得:低反光高亮度、實用好上手的後視鏡行車記錄器

經過實際的體驗,MiVue R888W3 無論在操作的直覺性、螢幕觸控的敏銳度、系統運作穩定度、功能豐富性,以及行車視野的覆蓋度,都能滿足對於高階行車記錄器的期待,其中,特別是 3 鏡頭的設計,確實能協助還原來自車側的物體移動軌跡,不管是車輛、機車、腳踏車、行人等,可以補足前鏡頭或後鏡頭的視野不足之處。

此外,MiVue R888W3 強調搭載亮度達 1500 尼特的螢幕,並擁有低反光特色。為了實測效果,U-CAR 也準備了一款競品來進行比較。

首先,將兩台主機的螢幕手動調整到最亮,並安裝於後視鏡上。將兩機的視野設定到幾乎一致的情況下,可以看到 MiVue R888W3 的螢幕亮度顯著更為明亮、也更不容易反光。其次,由於競品的主機與鏡頭採整合式設計,安裝於後視鏡的位置時,容易受到前擋感應器保護盒的影響而有遮蔽,而隨著近來 ADAS 感應系統不斷升級,保護盒的體積也漸漸增大,讓這類主機與鏡頭整合式機種的視線遮蔽問題愈來愈明顯。

首先將兩款主機的螢幕亮度手動調整到最大。
上方的主機是市場競品,下方是 MiVue R888W3,在同樣的視角下,可以看出兩款主機螢幕的亮度差異相當顯著。此外,上方機種採用主機與鏡頭整合式的設計,會受到前擋感測器保護盒的遮蔽,盡管已經向旁邊移動很多了,還是會受到遮蔽影響。

另外,將 2 台行車記錄器放置於車內、陽光可以直射的位置,來分析比較另一個顯示角度的效果。可以看到,在車內、陽光照射之下,也足以讓電子裝置的螢幕產生閱讀困難、甚至看不太到內容。 ,此時 MiVue R888W3 的高亮度就發揮優勢,不論是錄影畫面,或者是系統操作的頁面,顯示效果都相當突出。

經過實際測試,在陽光直射下,MiVue R888W3 的主機螢幕不論是亮度、辨識度、抗反光程度,都比競品來的更為出色,同時 MiVue R888W3 被陽光曝曬的面積還更大,差異的效果相當顯著。兩款產品的螢幕亮度均手動調整為最高等級,畫面則是系統操作首頁。

可以看到,經過實際測試,在陽光直射下,MiVue R888W3 的主機螢幕不論是亮度、辨識度、抗反光程度,都比競品來的更為出色,同時 MiVue R888W3 被陽光曝曬的面積還更大,差異的效果相當顯著。兩款產品的螢幕亮度均手動調整為最高等級,畫面則是系統操作首頁。

高亮度的重要性,除了辨識度外,另一個非常關鍵的考量是「安全性」,由於這類的行車記錄器取代了原先後視鏡的功能,若電子後視鏡的螢幕亮度不足,就容易映射出車內影像,特別容易發生在淺色內裝的車上,造成映射的影像與電子後視鏡螢幕重疊、進而影響行車的安全性。

MiVue R888W3 主機螢幕的亮度高達 1500 尼特,是業界首款支援此亮度的機型,透過高亮度螢幕、低反光鏡面的設計,可以讓駕駛人即使在陽光下,依然能夠清晰辨識螢幕內容,確保行車的安全性。

總結來說,MiVue R888W3 擁有豐富的功能、出色的螢幕顯示與抗反光效果,以及最重要的 3 鏡頭記錄、涵蓋車前、車側、車尾的視野,集行車記錄、數位後視鏡、智慧測速提醒、科技執法提醒、WiFi 智慧 App 連接、停車監視擴充等功能於一身,相信可滿足消費者對旗艦級產品的需求與期待。


Nissan Sentra獲得5星、Toyota Vios僅拿3星,TNCAP公布2025年第二季受測車型評比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30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繼 TNCAP 在 3 月底時公布 Tesla Model 3 ( 5 星 ) 與 Honda HR-V ( 3 星 ) 的評測成績後,於今 ( 6/26 ) 之時 TNCAP 宣布 2025 年第二季受測車款的結果,包含自費申請參加的 Nissan Sentra 以及 Toyota Vios,最終 Sentra 得到了最高 5 星評級,至於 Vios 則是拿到 3 星,接下來 TNCAP 將在 9 月底公布第三批受測車型 Lexus RX、Toyota Town Ace 和 MG HS 的成績。U-CAR 將在稍後帶來完整報導。

Nissan Sentra 獲得最高 5 星。
Toyota Vios 得到 3 星的評級。

降關稅僅適用美製車款,或許對美國電動車品牌如Rivian、Lucid,也是導入臺灣絕佳時機?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30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針對美國關稅議題持續延燒,在貿易談判結果尚未出爐前,對國內市場帶來了大幅度影響,而近期隨著經濟部產發署署長透露,汽車關稅減讓會適用於美國製造新車,其他國家不會一體適用,這也意味著從美國導入美國生產製造車款很有機會更具市場競爭力。

U-CAR 先前也整理了國內目前美國進口新車,以及國內現有銷售車系中,有美國製造但並沒有導入的產品列表,然而如果將視野放大,部分國內市場尚未導入的電動車品牌,在美國製造新車擁有關稅減讓優勢,以及其他電動車相關稅賦優勢等因素下,或許也會是導入國內市場的絕佳機會。

廣  告

目前如果臺美關稅談判調降美國製進口關稅,以當前國內市場有販售的電動車來看,就屬 Telsa 直接受益,但美國電動車品牌還有 Lucid 以及 Rivian,對於電動車愛好者而言,應當也會是備感期待的選項。Rivian Automotive 主要著墨於純電 SUV、Pick-Up 等產品,Lucid Motors 則主要是打造豪華電動車為主,麾下產品有轎車 Lucid Air,以及 3 排 7 座空間設定的豪華休旅 Gravity。

上圖為 Lucid Motors 當前產品陣容,包含轎車的 Lucid Air、以及 7 座 SUV 的 Gravity;下圖則是主打 SUV、Pick-Up、商務車款的 Rivian Automotive 產品陣容。

比較有趣的部分,是其實在國內徵才網站上可以看到 Lucid Group, Inc.、Rivian Automotive LLC.的相關公司資訊,早年亦有傳出徵才資訊,也引發了是否品牌即將導入國內的討論;臺灣用車環境對電動車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隨著與美關稅談判的進程與變化,如果確實針對美國製造新車提供關稅減讓,不僅對國內市場能夠帶來影響,相信對於電動車發展而言也一樣有著大幅變化的機會。


拒絕Apple入侵車載介面?外媒揭露Mercedes-Benz、Audi、Volvo等品牌未來將不支援CarPlay Ultra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30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U-CAR 曾報導,在 WWDC 2025 開發者大會中,Apple CarPlay 推出全新升級版,而能夠多工整合數位座艙,甚至連動儀表資訊、車輛設定的 CarPlay Ultra,也預告攜手 Aston Martin 等車廠。近日部分外媒指出,包含 Mercedes-Benz、Audi、Volvo、Polestar 等品牌傳出「拒絕」支援 CarPlay Ultra 車載介面的應用。

先前 U-CAR 曾報導,在 WWDC 2025 開發者大會中,Apple CarPlay 推出全新升級版。
近日部分外媒指出,包含 Mercedes-Benz、Audi、Volvo、Polestar 等品牌傳出「拒絕」支援 CarPlay Ultra 車載介面的應用。

Apple CarPlay 成為購車必備?預告北美首發 CarPlay Ultra

當今汽車座艙中,多數品牌均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裝置連接功能,甚至 Apple 更多次提到「Apple CarPlay」成為次世代消費者購車時的「Must-Have Feature」。2025 年 5 月,Apple 推出更進階的新世代車載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整合車室多螢幕顯示、客製化介面,可深度整合汽車系統,包含數位儀表、空調設定、ADAS 系統等操作,強化 Widget 客製化介面。

據先前 Apple 公佈的資訊顯示,CarPlay Ultra 將以以北美作為首發市場釋出,第一個支援的汽車品牌為 Aston Martin,後續拓展至 Ford、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當今汽車座艙中,多數品牌均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裝置連接功能,甚至 Apple 更多次提到「Apple CarPlay」成為次世代消費者購車時的「Must-Have Feature」。
更進階的新世代車載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整合車室多螢幕顯示、客製化介面,可深度整合汽車系統,包含數位儀表、空調設定、ADAS 系統等操作,強化 Widget 客製化介面。
據先前 Apple 公佈的資訊顯示,CarPlay Ultra 將以以北美作為首發市場釋出,第一個支援的汽車品牌為 Aston Martin,後續拓展至 Ford、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GM 通用與兩大系統分道揚鑣,投入 Google 車載介面懷抱

在眾多車廠妥協加入使用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陣營的同時,在 2023 年初,GM 通用集團便預告,將改與 Google 合作開發車載系統,成為首間決定在未來捨棄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的汽車品牌。

2023 年 GM 通用集團便預告,將改與 Google 合作開發車載系統,成為首間決定在未來捨棄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的汽車品牌。
廣  告

外媒傳 M-Benz、Audi、Volvo 等品牌為來將不支援 CarPlay Ultra

近日 Financial Times、Ars Technica 等外媒的報導提到,Apple 推出的升級版 CarPlay Ultra,未來部分車廠將不提供支援,其中包含知名汽車品牌 Mercedes-Benz、Audi、Volvo、Polestar 等,國際車廠間出現重新審視是否將車載系統加入 Apple 系統的議題。

近日 Financial Times、Ars Technica 等外媒的報導提到,Apple 推出的升級版 CarPlay Ultra,未來部分車廠將不提供支援,其中包含知名汽車品牌 Mercedes-Benz、Audi、Volvo、Polestar 等。

市場接受度成為是否搭載的指標,Porsche 與韓系品牌持正面態度

在豪華品牌中具有相當實力的車廠,如果未來選擇不支援 CarPlay Ultra,是否對於市場佈局,甚至消費者接受程度造成影響,值得後續關注 ; 不過外媒也提到,包含 Porsche、Hyundai、Kia、Genesis 等品牌對於 CarPlay Ultra 持正面態度,更透露未來旗下車款將整合相關科技與技術。

在豪華品牌中具有相當實力的車廠,如果未來選擇不支援 CarPlay Ultra,是否對於市場佈局,甚至消費者接受程度造成影響,值得後續關注。
外媒提到,包含 Porsche、Hyundai、Kia、Genesis 等品牌對於 CarPlay Ultra 持正面態度,更透露未來旗下車款將整合相關科技與技術。

MG品牌銷量救世主現身?傳G50 Plus將於7月份在MG據點進行上市前教育訓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30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4 年 U-CAR 曾報導,大通 Maxus G50 Plus 測試車現身國內,車系更出現在環境部、能源署,甚至是新車審驗資料中,但是後續受到產發署「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影響,讓 G50 Plus 在臺發表的時程、導入規劃出現變數。

Maxus G50 Plus 先前曾傳出將導入臺灣市場,但後續受到產發署「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影響,讓 G50 Plus 在臺發表的時程、導入規劃出現變數。

U-CAR 掌握最新資訊:G50 Plus 預計 7 月教育訓練、目標 9 月大批量生產

據 U-CAR 側面瞭解,G50 Plus 於國內市場上市的可能在近期出現曙光,掌握消息透露,新車預計 7 月初在國內 MG 據點進行上市前教育訓練,依循車市產品節奏,G50 Plus 有望在 7 月底正式上市,由於接近民俗月、車廠暑休,因此大批量生產及新車交付的時間點,理當將會落在 2025 年 9 月份。

據 U-CAR 側面瞭解,G50 Plus 預計 7 月初在國內 MG 據點進行上市前教育訓練,依循車市產品節奏,G50 Plus 有望在 7 月底正式上市,並於 9 月份大批量生產、進行新車交付。

7 座 MPV 定位由裕隆送測,1.5 升渦輪動力取得 13.7 km/L 平均油耗

曾隸屬英國 LDV 公司的 Maxus,於 2009 年由上汽集團收購,旗下 G50 車系為品牌新世代 MPV 代表,為 7 人座休旅的車格定位,傳出導入機率較高的 G50 Plus,相較 G50 增加外觀套件,並針對配備、變速系統進行升級。

Maxus 在 2009 年由上汽集團收購,旗下 G50 車系為品牌新世代 MPV 代表,為 7 人座休旅的車格定位。
導入機率較高的 G50 Plus,相較 G50 增加外觀套件,並針對配備、變速系統進行升級。圖為 G50 Plus 內裝佈局

先前揭露資訊顯示,由「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送測的「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將以 1.5 升渦輪動力作為基礎 (排氣量 1,490 c.c.),搭配 7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在能源署耗能核發資料中,取得市區 10.96 km/L、高速 15.92 km/L、平均 13.7 km/L 的油耗成績,能效等級為 4 級,對照海外版本,性能數據理當為最大馬力 180 匹 (133 kW)、最大扭力 29.1 公斤米的搭配。

由「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送測的「台灣大通」Maxus G50 Plus,以 1.5 升渦輪動力作為基礎,搭配 7 速雙離合器變速箱,在能源署耗能核發資料中,取得平均 13.7 km/L 的油耗成績,能效等級為 4 級。

G50 Plus 上市前需取得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 15% 承諾書

經濟部產發署「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於 2024 年 8 月實施後,對於部分品牌國產車造成影響,其中 G50 Plus 更在新車審驗資料更新中,備註說明「此車型未符合 8 月 1 日實施新制,須取得產發署同意函」。

先前 U-CAR 曾報導,G50 Plus 在新車審驗資料更新中,被備註說明「此車型未符合 8 月 1 日實施新制,須取得產發署同意函」。
廣  告

回顧「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制,若是尚未上市的車款,在上市第 1 年國產化比率為 15%,上市第 2 年為 25%,上市第 3 年則提升至 35%,新規範溯及以往。擁有與 MG 相似背景的 Maxus,旗下 G50 Plus 如果要符合規範,代表需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 15%的承諾書。

隨經銷端資訊揭露,G50 Plus 有望在第 3 季正式登陸國內市場,也代表新車理當在近期將符合新制相關的規範,提出承諾書,並經過產發署的審核通過,才能進入車輛領牌、相關審驗合格證的階段。

擁有與 MG 相似背景的 Maxus,旗下 G50 Plus 如果要符合規範,代表需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 15%的承諾書。
據 U-CAR 掌握資訊,G50 Plus 有望在第 3 季登陸國內市場,也代表新車理當在近期將符合新制相關的規範,提出承諾書,並經過產發署的審核通過,才能進入車輛領牌、相關審驗合格證的階段。

MG 據點教育訓練留伏筆,預告改掛 MG 品牌銷售?

2025 年初 U-CAR 的報導中提到,在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市場中,部分 Maxus 車款歸納於 MG 旗下,並換上 MG 廠徽進行販售。基於 Maxus 與 MG 均為上汽集團下的品牌,動力平臺架構共用的條件下,且傳出新車將於 MG 據點進行教育訓練,未來國內銷售的 G50 Plus 是否「改掛」MG 品牌,亦或者 MG 展間將進行調整,改由雙品牌銷售模式,有待後續關注。

在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市場中,部分 Maxus 車款歸納於 MG 旗下,並換上 MG 廠徽進行販售。
G50 Plus 傳出將於國內 MG 據點進行教育訓練,未來國內銷售的車型是否「改掛」MG 品牌,亦或者 MG 展間將進行調整,改由雙品牌銷售模式,有待後續關注。

中國車型改款更新為 G50 Max,國內販售版本維持舊款 G50 Plus?

市場資訊方面,2025 年 3 月 Maxus 於中國市場率先為 G50 車系進行改款工程,除了展開 PHEV 車型預售之外,原先 G50 Plus 的車型也更名調整為 G50 Max,雖然動力配置相同,但是迎來外觀、內裝的世代更新。不過依循過去國內新車上市前置作業的模式,預計第 3 季在臺灣上市的車型,仍有可能以改款前的 G50 Plus 進行溝通,至於實際銷售的版本、規格/配備及發表時程,U-CAR 也將持續為網友帶來追蹤報導。

2025 年 3 月 Maxus 於中國市場率先為 G50 車系進行改款工程,不過依循過去國內新車上市前置作業的模式,預計第 3 季在臺灣上市的車型,仍有可能以改款前的 G50 Plus 進行溝通。

軸向磁通馬達、NCMA高性能電池模組,Mercedes-Benz發表概念車M-AMG Concept GT XX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5 16:00:00

發文

#620930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AMG 在 6 月底時首度完整亮相概念車 Concept AMG GT XX,這款概念車搭載了在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上即已搭載的軸向磁通電動馬達 (Axial-flux motors),以及高性能電池模組 (HPB) 與智慧溫控系統,實現超過 1,360 匹 (hp) 的驚人動力輸出,極速上看時速 360 公里,同時兼具出色續航與超高速充電效率,重新定義電動超跑的未來可能。

Mercedes-Benz Group AG 董事會成員暨技術長 Markus Schäfer 表示:「我們集結來自全球的頂尖工程團隊,從德國到英國,融合量產經驗與 F1 技術,打造出 Concept AMG GT XX。搭載三具軸向磁通馬達,將性能與續航推向全新高度,體現 Mercedes-AMG 在未來驅動科技領域的領導實力。」一場屬於 AMG 的未來駕馭革命,即刻展開。

圖 1、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全球首發,揭示新世代性能科技。

Concept AMG GT XX 是 Mercedes-AMG 對未來性能的極致詮釋。為打造這款顛覆想像的電動跑車,AMG 工程團隊與 Mercedes-Benz Group AG 旗下的電機技術公司 YASA 深度合作,首度導入三具緊湊型軸向磁通馬達:前軸單馬達、後軸雙馬達設計。

新一代 AMG Performance 4Matic+主動式四輪驅動系統,可讓三具馬達獨立運作,依據即時路況與駕駛需求靈活分配扭力,有效提升扭力與方向穩定性。無論直線衝刺還是高速過彎,皆可實現貼地般的精準操控與能耗最佳化,為駕駛帶來極致掌控感。

Concept AMG GT XX 首度導入三具緊湊型軸向磁通馬達,創下超過 1,360 匹的驚人輸出。

相較傳統徑向磁通馬達,軸向磁通設計不僅功率密度提升三倍,重量減輕三分之二,體積更僅為傳統馬達的三分之一(前軸僅約 90mm 寬,後軸更僅 80mm)。再加上先進的冷卻系統、碳化矽元件設計與輔助驅動模組(DCU),打造出即時反應、續航穩定、效率卓越的電驅動系統。

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搭載品牌自主研發的全新高性能電池 HP.EB,承襲 F1 與 AMG One 的賽道科技血統,在強大電力輸出下,依然維持卓越的溫控穩定性與高效充電表現。透過創新電芯與高壓架構,實現驚人的數據突破—僅需 5 分鐘充電,即可擁有 400 公里 (WLTP) 續航里程。

全新高性能電池 HP.EB 僅需 5 分鐘充電,即可擁有 400 公里(WLTP)續航里程。

這款全新電池系統採用專為 AMG 開發的 NCMA (鎳、鈷、錳、鋁) 圓柱型電芯,具備優異導熱性與輕量化特性,全極耳 (full-tab) 結構設計有效降低內阻,提升充放電效率與耐久性。同時導入非導電冷卻液直接通過模組內部通道,可精準控溫超過 3,000 顆電芯,即便在高負載賽道駕馭下,依然確保穩定輸出與快速充電。

HP.EB 電池結構更採用高能量密度的 NCMA 陰極與含矽陽極材料,實現高達 300 Wh/kg 的能量密度。再結合輕量化導線與超過 800V 高壓平台,不僅是續航與性能的雙重突破,更大幅減輕車重、降低能耗損失,讓效率與駕馭激情同步躍升。

Concept AMG GT XX 對極致造型與空力科技有著極致追求

Concept AMG GT XX 融合極致美學與極限空氣力學

Concept AMG GT XX 不僅是一台高性能電動跑車,更是 Mercedes-AMG 對極致造型與空力科技的極致追求。外觀造型以引擎蓋、擋風玻璃與斜背車頂一氣呵成的流線輪廓,搭配飽含速度感的日落橘車色,釋放出無可忽視的視覺張力與未來感。

六組紅色圓形尾燈與主動式氣壓尾翼,呼應 AMG ONE 的設計語彙。

車頭承襲經典 AMG 直瀑式水箱護罩,結合創新的堆疊式頭燈設計,搭配雙件式引擎蓋散熱口與外擴前擾流板,展現強烈賽道基因。車側線條俐落且張力十足,低伏前鼻引導出渾圓的輪拱造型,一路銜接至雙氣泡車頂與斜背尾部。車尾則融合功能與美學:六組紅色圓形尾燈與主動式氣壓尾翼呼應 AMG One 的設計語彙,搭配大面積碳纖維擴散器,提供高速下穩定且富侵略性的終點收束。

廣  告

空氣力學更是 Concept AMG GT XX 核心關鍵。車身風阻係數僅 0.198,即使搭載寬幅高性能胎,仍保有出色的能耗效率與超過時速 360 公里高速穩定性。底盤導入主動式擾流板與多段式 Airpanel 進氣控制系統,可根據行車與冷卻需求,動態調整導風葉片角度,實現散熱效能與空力效率的最佳平衡。同時,車身設計亦產生極大下壓力,確保在極速狀態下提供強大貼地力與敏捷操控。

Concept AMG GT XX 的內裝設計,結合未來感與賽道導向的科技格局。

Concept AMG GT XX 的內裝設計,以「極簡純粹」為哲學,結合未來感與賽道導向的科技格局,打造出 AMG 對性能座艙的全新詮釋。全艙採用低調沉穩的純黑色調,搭配銀與橘點綴,形塑極簡未來風格,同時採用多種高質感材質,營造出豐富的視覺與觸覺層次,展現低調奢華的工藝美學。

座艙設計以駕駛為核心,配置兩面數位螢幕 10.25 吋數位儀表與 14 吋中控觸控螢幕,分別負責車輛資訊與多媒體控制。雙螢幕採無縫玻璃整合設計,提升操作直覺與整體科技氛圍。方向盤延續 AMG One 的賽車設計語彙,採用近似矩形造型,搭配金屬換檔撥片可操控動能回收強度。上方配備 8 顆 LED 燈號,透過紅藍色顯示即時提示動能輸出與回收狀態,並配置兩組 AMG 專屬旋鈕,可顯示彩色圖示以快速調整駕駛設定。


以Revuelto為基礎、或名Fenomeno,Lamborghini據傳將在圓石灘發表限量超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常選在 8 月圓石灘古董車展 Monterey Car Week 展出概念作品 (2023 年發表 Lanzador 純電概念車) 與限量車型 (2021 年發表 Countach LPI 800-4) 的 Lamborghini,近日又傳出將在今年推出新作,而且車名據悉就是原廠年初去歐盟智慧財產局註冊的「Fenomeno」。

Lamborghini 近日傳出將在 8 月圓石灘古董車展推出以新世代「大牛」:Revuelto 為基礎,且車名據悉就是原廠年初去歐盟智慧財產局註冊的「Fenomeno」。

儘管 Lamborghini 並沒有正式對外透露任何有關這款新車的訊息,但是據了解、這款極有可能會以義大文「現象」為名的 Fenomeno,將會是一款以品牌新世代「大牛」:Revuelto 為基礎、配置 6.5 升 V12 插電式油電動力的限量超跑,全球只會生產 29 輛。

Lamborghini 經常選在 8 月圓石灘古董車展 Monterey Car Week 展出新品,例如:2023 年發表的 Lanzador 純電概念車 (圖上) 與 2021 年發表的 Countach LPI 800-4 (圖下)。
據傳將以義大文「現象」為名的 Fenomeno,預料會配置來自 Revuelto、動力提升的 6.5 升 V12 插電式油電動力。
廣  告

而且這款限量超跑除了將擁有更勝 Revuelto (綜效 1,015 匹) 的動力外,外型也會導入更多經典蠻牛的設計元素、與 Revuelto 截然不同,至於這隻限量蠻牛究竟將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現身,再過一個月、答案就會揭曉。


台灣福斯汽車官網更新Polo和T-Cross價格與車系編成,Polo入門降價、取消R-Line車型,T-Cross部分車型漲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8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福斯汽車近日在官網悄悄地更新了 Polo 以及 T-Cross 的資訊,包括部分車型的價格以及車系上做了調整。Polo 部分,主要更動就在於入門車型的售價降了 1 萬元,同時原先的頂規 R-Line 車型取消,全車系縮減成 3 個車型。至於 T-Cross 方面,雖然車系編成維持 3 個車型,不過中階以及高階的車型價格皆調漲了 1 萬元。

台灣福斯汽車近日在官網更新了 Polo 以及 T-Cross 的資訊,Polo 部分,主要更動就在於入門車型的售價降了 1 萬,同時原先的頂規 R-Line 車型取消。至於 T-Cross 方面,雖然車系編成維持 3 個車型,不過中階以及高階的車型價格皆調漲了 1 萬。

這回台灣福斯汽車官網更新了 Polo 以及 T-Cross 的訊息,Polo 方面,原先其提供 4 款車型的設定,售價自 89.8 萬元起,不過在經過這次調整後,入門的 Life 車型售價調降了 1 萬元,同時車系也標配了手機無線充電的功能;此外,原先的頂規 R-Line 車型也已取消,現在全車系提供 Life、Tech、Style 共 3 種車型,價格分別為 88.8 萬元、92.8 萬元和 96.8 萬元。

廣  告

至於 T-Cross 的部分,車系編成上並沒有更動,同樣維持 Life、Tech、Style Design 共 3 個車型,不過部分車型的售價則是有調漲,入門的 Life 與中階 Tech 皆調漲 1 萬元,調整後的價格來到 89.8 萬元與 99.8 萬元,而頂規的 Style Design 則是維持 106.8 萬元。


印尼Mitsubishi釋出神秘貨櫃預告,會是量產版DST即將登場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8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itsubishi 在 2024 年 10 月份的菲律賓車展中,帶來了全新三排座概念車 DST,並預告會在 2025 年量產推出,預計先會在東協市場來上市,朝著全球戰略車的目標來邁進。而就在近期,印尼 Mitsubishi 發出了神祕的預告,由 1 個大大的貨櫃箱來做揭示,貨櫃箱上印有 Ready to uncover your next destination? ( 準備好揭開你的下一個目的地了嗎? ) 的字樣。

同時預告影片中還提到 Something BIG is coming your way… Get ready for the thrill. What do you say? ( 有大事即將來臨……準備好迎接這份刺激,你說呢? ) ;外媒也推測可能這就是量產版 DST,並且有機會於 7 月的 2025 GIIAS 印尼車展來登場。

Mitsubishi 在 2024 年 10 月份的菲律賓車展中,帶來了全新三排座概念車 DST,並預告會在 2025 年量產推出,預計先會在東協市場來上市,朝著全球戰略車的目標來邁進。
在近期,印尼 Mitsubishi 發出了神祕的預告,由 1 個大大的貨櫃箱來做揭示,貨櫃箱上印有 Ready to uncover your next destination? ( 準備好揭開你的下一個目的地了嗎? ) 的字樣。

品牌最新作即將登場?

Mitsubishi 原廠並未對這次的預告揭露太多詳細訊息,也讓整個預告活動充滿更多神祕氣息,不過從巨大的貨櫃箱,以及用軍用直升機來垂吊也展現出磅礡氣勢,因此外界也推測可能就會是量產版 DST 即將登場,同時 7 月下旬便是 2025 GIIAS 印尼車展的活動,以時間點來看現在開始進行預告也相當合理。隨著離 2025 GIIAS 愈來愈近,接下來是否會有更進一步預告也值得來關注。

Mitsubishi 原廠並未對這次的預告揭露太多詳細訊息,也讓整個預告活動充滿更多神祕氣息,不過從巨大的貨櫃箱,以及用軍用直升機來垂吊也展現出磅礡氣勢,因此外界也推測可能就會是量產版 DST 即將登場。

回想至 2022 年 Mitsubishi 所發表的 XFC Concept,在 2023 年以 XForce 之姿量產登場,並選在印尼來首演,國內方面預計也將導入這款全新小型休旅。而來到 2024 年,Mitsubishi 則是帶來了 DST Concept,並且是款三排座的中大型休旅產品,隨著時間的推進,來到 2025 年中左右時,DST Concept 也可望迎來量產版本,發表的地點可能就是在 GIIAS 印尼車展。

來到 2024 年,Mitsubishi 則是帶來了 DST Concept,並且是款三排座的中大型休旅產品,隨著時間的推進,來到 2025 年中左右時,DST Concept 也可望迎來量產版本,發表的地點可能就是在 GIIAS 印尼車展。
廣  告

DST Concept 外型上展現粗獷的氣勢,車內方面則有著鮮明的科技氛圍,不過也由於這是概念車,許多的設計都會比較大膽,最終量產版本會如何來呈現也還有待發表時才能得知。不過原廠提到,DST Concept 具備 Normal、Tarmac、Gravel、Mud、Wet 等 5 種駕駛模式,主要也是來對應到東協市場不同地區的路況,意味著屆時量產版 DST 應當會有不錯的操控能力。

原廠提到,DST Concept 具備 Normal、Tarmac、Gravel、Mud、Wet 等 5 種駕駛模式,主要也是來對應到東協市場不同地區的路況,意味著屆時量產版 DST 應當會有不錯的操控能力。

若以原廠的說法來看,量產版 DST 將成為全球戰略車的話,也代表這款車也有一定的機會能導入國內,不過較關鍵的一點還是在新車是否會有「左駕」版本;從東協市場出發來說,左駕市場主要國家莫過於菲律賓以及越南,屆時若能在這兩個國家中來導入,勢必也能增加引進臺灣的可能性,在現今 Mitsubishi 產品在國內較為弱勢的情況下,中華汽車是否能引進具吸引力的新車也是未來關注重點。

若以原廠的說法來看,量產版 DST 將成為全球戰略車的話,也代表這款車也有一定的機會能導入國內,不過較關鍵的一點還是在新車是否會有「左駕」版本。

前100名早鳥預售享2萬購車金,建議售價38.8萬元,台鈴機車正式發表全新Suzuki DR-Z 4S/SM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8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uzuki 台鈴機車今 (6/25) 日舉辦 DR-Z 4S/SM 新車發表會,透過全新車架、引擎、電控配備,將經典傳奇 DR-Z 車系透過現代化科技再現車壇。雙車型搭載全新 398 c.c.水冷單缸四行程雙火星塞引擎,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38 匹,雙車型正式售價均為 38.8 萬元,即日起台鈴機車提供前 100 名享 2 萬元購車金。

Suzuki 台鈴機車今 (6/25) 日舉辦 DR-Z 4S/SM 新車發表會,透過全新車架、引擎、電控配備,將經典傳奇 DR-Z 車系透過現代化科技再現車壇。
全新 Suzuki DR-Z 4S、DR-Z 4SM 雙車型正式售價均為 38.8 萬元,即日起台鈴機車提供前 100 名享 2 萬元購車金。

全新車架打造,配置高亮度 LED 魚眼大燈

導入國內市場的 Suzuki DR-Z 4S、DR-Z 4SM,採用全新鋼管雙梁車架、鋁合金副車架打造,強調強度、重量與操控的理想平衡,統一配置高亮度 LED 魚眼大燈、LED 前後方向燈及 LED 尾燈組,DR-Z 4S 提供黃白、鐵灰 2 種車色,至於 DR-Z 4SM 則提供灰藍、雪白 2 種塗裝,同樣搭載 LCD 液晶儀表板,整合時速、油量、檔位顯示等騎乘資訊。

DR-Z 4S 採用 280 mm 長行程 KYN 阻尼可調倒立式前叉,後避震使用 296 mm 長行程 KYB 阻尼可調單槍後懸吊系統,配胎規格為前 80/100-21M/C 51P、後 120/80-18M/C 62P。而 DR-Z 4SM 換上 260 mm 長行程 KYN 阻尼可調倒立式前叉,同樣可提升前懸吊的穩定性,適應騎乘情境多段調整,後避震則使用 277 mm 長行程 KYB 阻尼可調單槍後懸吊系統,配胎規格為前 120/70 R17M/C 58H、後 140/70 R17M/C 66H。

動力方面,Suzuki DR-Z 4S 與 DR-Z 4SM 均搭載排氣量 398 c.c.的水冷單缸四行程雙火星塞引擎,搭配 Suzuki 離合器輔助系統 (SCAS),可供輸出最大馬力 38 匹 (PS),最大扭力 37.0 Nm,油箱容量為 8.7 公升,具備 Suzuki 智慧騎乘系統 (S.I.R.S.),具備 3 段可調動力模式、4 段可調循跡系統。

Suzuki DR-Z 4S 與 DR-Z 4SM 加入輕量鍛造活塞、高效能排氣管等技術,上繞式輕量化排氣管與大型消音器,能對應車型提升離地高度,應付越野挑戰,內置雙觸媒轉換器,兼顧動力輸出與排氣效率,同時標配鋁合金下護板,有效提供引擎防護。


微進化、樂趣依舊– 小改款BMW M240i xDrive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8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原廠在 2024 年 6 月同步發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與 M2。臺灣市場部分則是在 2025 年 2 月將小改款 M2 與一般版的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同步上市,2 Series Coupé分為售價 212 萬 220i M Sport、306 萬 M240i xDrive 雙車型,各較改款前調漲 3 萬、7 萬。最主要導入 BMW OS 8.5 系統、AR 擴增實境導航,一般 2 Series Coupé車型更統一增列 360 度環景、頂級水晶中控套件。

BMW 原廠在 2024 年 6 月同步發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與 M2。臺灣市場部分則是在 2025 年 2 月將小改款 M2 與一般版的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同步上市。

而此次我們受總代理汎德之邀,來體驗售價 306 萬的小改款 M240i xDrive 車型。這也是筆者繼 3 年前的 2022 年於屏東恆春墾丁試駕過小改款前 M240i 後,再度接觸到這款直列 6 缸後驅平臺、搭載四驅的雙門小跑車,除了將重點放在內外的變革,也聚焦在其是否仍保留當初讓人印象深刻的駕馭樂趣...。

造型與改款前相同,主要換搭黑色高光澤套件、加入 AR 鏡頭

小改款 M240i Coupé大致仍維持改款前的緊緻中型車身尺碼,車身長寬高為 4,548x1,838x1,404mm、軸距為 2,741mm。全車系在車身側面直接向 1986 年誕生的 M3 致敬,採用帶有前後軸向外「爆龜」視覺的可樂瓶車身曲線;也直接在引擎蓋採用向 E46 M3 致敬的高原式引擎蓋凸起肌理,營造起性能的氛圍。

小改款 M240i Coupé大致仍維持改款前的緊緻中型車身尺碼,車身長寬高為 4,548x1,838x1,404mm、軸距為 2,741mm。

頭燈組與雙腎型水箱護罩也大致維持既往,雙腎形水箱護罩搭載品牌中獨具的水波紋直柵式視覺,並結合主動式進氣調節功能,不過因應小改款首度加入 360 環景功能、在雙腎的中央增添前鏡頭組。全車系頭燈組已標配智慧 LED 頭燈含 Glare-free 光型變化,兼顧造型與功能性,並且頭燈組搭載獨特的金色飾條點綴、即便晝行燈未點亮都有炯炯有神的視覺。

雙腎形水箱護罩搭載品牌中獨具的水波紋直柵式視覺,並結合主動式進氣調節功能,不過因應小改款首度加入 360 環景功能、在雙腎的中央增添前鏡頭組。M240i 小改款在下氣壩中加入專屬的三色 M 徽飾點綴,整體視覺更與 220i 車型做出分野。
全車系頭燈組已標配智慧 LED 頭燈含 Glare-free 光型變化,兼顧造型與功能性,並且頭燈組搭載獨特的金色飾條點綴、即便晝行燈未點亮都有炯炯有神的視覺。

小改款主要針對 M240i 車型整體的配色與飾材進行更動,其主要取消過去改款前的鈰灰色水箱護罩等手法,M240i 改為標配黑色高光澤外觀套件,另外在下方進氣壩等處也全數改採用黑色高光澤飾材,並且 M240i 小改款在下氣壩中加入專屬的三色 M 徽飾點綴,整體視覺更與 220i 車型做出分野。

除此之外,國內小改款 M240i 還提供價值約 20 萬元的「The Carbon M Package」,試駕車也進行搭載,其搭配 M Performance 碳纖前定風翼,還有車身後方的 M Performance 碳纖維擾流尾翼、M Performance 碳纖維後下擾流,塑造相當肅殺的運動氣息。

國內小改款 M240i 還提供價值約 20 萬元的「The Carbon M Package」,試駕車也進行搭載,其搭配 M Performance 碳纖前定風翼,還有車身後方的 M Performance 碳纖維擾流尾翼、M Performance 碳纖維後下擾流。

而前擋風玻璃部分,小改款也首度加入現行許多 BMW 車系也擁有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不過其鏡頭組的擴增手法與 3 Series、4 Series 類似,都是在原有的鏡頭組下方再延伸出 1 組 AR 專用鏡頭。

車側與車尾方面,小改款 M240i 反倒縮減原先的黑色高光澤飾材面積,改為車身同色側裙,車尾下緣的兩側也減少黑色材質,改為車身同色後保桿,集中視覺在中央黑色分流器,兩側矩形尾管也採用黑色高光澤處理。車側還配有 M 雙肋後視鏡,足下輪圈為全新的 19 吋 M 輻式 995M 式樣,搭配 M 深藍色煞車套件。

小改款也首度加入現行許多 BMW 車系也擁有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不過其鏡頭組的擴增手法與 3 Series、4 Series 類似,都是在原有的鏡頭組下方再延伸出 1 組 AR 專用鏡頭。
車側縮減原先的黑色高光澤飾材面積,改為車身同色側裙。
車側配有 M 雙肋後視鏡,足下輪圈為全新的 19 吋 M 輻式 995M 式樣,搭配 M 深藍色煞車套件。
車尾方面,小改款 M240i 反倒縮減原先的黑色高光澤飾材面積,改為車身同色側裙,車尾下緣的兩側也減少黑色材質,改為車身同色後保桿,集中視覺在中央黑色分流器。

搭載 BMW OS 8.5,導入水晶中控套件、360 度環景

距離上次接觸到 2 Series Coupé已時隔約 3 年,隨著這幾年幾經年式的變更,2 Series Coupé先前就從過去 iDrive 7.0 時代的 12.3 吋數位儀表+10.25 吋中央觸控螢幕組合,變為當今 BMW 世代常見的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觸控螢幕結合而成的一體式曲面座艙。而在此次的小改款車型,則主要是將軟體從小改款前後期的 BMW OS 8、變為 BMW OS 8.5,OS 8.5 系統除了多出 Quick Select 快捷選單外,最主要還增列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只不過國內車型在 220i M Sport 為選配,其餘包含 M240i、M2 車系皆新增 AR 擴增實境導航作為標配。

隨著這幾年幾經年式的變更,2 Series Coupé先前就從過去 iDrive 7.0 時代的 12.3 吋數位儀表+10.25 吋中央觸控螢幕組合,變為當今 BMW 世代常見的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4.9 吋觸控螢幕結合而成的一體式曲面座艙,並且在此次升級為 BMW OS 8.5。
圖為 BMW OS 8.5。

只是比較可惜的是,其 AR 擴增實境導航畫面,雖然可選擇於儀表板、或中控螢幕顯示,但儀表板 AR 只會在轉向提醒時短暫出現,並不能像 5 Series 等車系可以常駐 AR 畫面於儀表板。

駕駛輔助加入 360 度環景,方便低底盤的 M240i 仍是能掌握周遭環境。只不過小改款後依舊僅維持 ACC、加上車道偏離警示輔助拉回的組合,並沒有 Level 2 駕駛輔助是稍微遺憾。

至於 QuickSelect 選單切換到車輛資訊、搭配 Sport 運動模式時,則可即時顯示車輛的馬力、扭力、油溫等,方便駕駛掌握車輛輸出動態。不過 HUD 抬頭顯示器在 212 萬的 220i M Sport 上並未標配搭載,僅有在 M240i 上標配。

AR 擴增實境導航畫面,雖然可選擇於儀表板、或中控螢幕顯示,但儀表板 AR 只會在轉向提醒時短暫出現。
駕駛輔助加入 360 度環景,方便低底盤的 M240i 仍是能掌握周遭環境。
QuickSelect 選單切換到車輛資訊、搭配 Sport 運動模式時,則可即時顯示車輛的馬力、扭力、油溫等,方便駕駛掌握車輛輸出動態。

小改款後在中控臺與方向盤等硬體也有做出些許變化,像全車系換為新世代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甚至在 M240i 車型上還多出中央 12 點鐘專屬紅色標記、專屬三色縫線,只是中央氣囊蓋從過去的皮質處理、改為塑料處理稍嫌可惜一些。此外,小改款也最主要導入更精緻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設計,其出風口更容易調節風向、並且還結合氣氛燈設計。

中央鞍座也將撥鍵式排檔與 iDrive 旋鈕加入頂級水晶中控套件,整體操作的質感更為上乘。M240i 也增列 M 碳纖維車內飾板,整體氛圍更為運動熱血。

全車系換為新世代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甚至在 M240i 車型上還多出中央 12 點鐘專屬紅色標記、專屬三色縫線。
改款也最主要導入更精緻的隱藏式冷氣出風口設計。
中央鞍座也將撥鍵式排檔與 iDrive 旋鈕加入頂級水晶中控套件,整體操作的質感更為上乘

而即便採用無窗框玻璃設定,筆者認為 M240i 在整體風切聲抑制仍是可圈可點,主要是足下的運動配胎容易造成輪拱有較大共鳴,至於 M240i 標配的 464 瓦 harman/kardon 音響+14 支喇叭,也帶來相當出色的聽覺享受。

M240i 標配的 464 瓦 harman/kardon 音響+14 支喇叭,也帶來相當出色的聽覺享受。

座椅方面,M240i 車型全車採用觸感細膩的 Vernasca 真皮座椅,前座為包覆性極佳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並搭配雙前座電動腰靠、還有駕駛座腰部寬度調整,不過筆者個人認為其腰靠設計的較為突出、長時間行駛下多少較為容易疲勞。後座仍保留 4/2/4 分離傾倒機能,但小改款後國內車型取消後座獨立第三區恆溫機能、僅保留出風口設定,其車型設定本身後座就是聊備一格,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後行李廂容積也維持改款前的 390 公升不變。

M240i 車型全車採用觸感細膩的 Vernasca 真皮座椅,前座為包覆性極佳的 M 雙前座跑車座椅。不過筆者個人認為其腰靠設計的較為突出、長時間行駛下多少較為容易疲勞。
後座仍保留 4/2/4 分離傾倒、中央扶手機能,但其車型設定本身後座就是聊備一格
小改款後國內車型取消後座獨立第三區恆溫機能、僅保留出風口設定
後行李廂容積也維持改款前的 390 公升不變。

雙門+直 6+後驅平臺+四驅布局「快樂方程式」,動態樂趣仍是精髓

M240i xDrive 延續採用代號 B58 系列的 3.0 升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渦輪引擎、8 速 Steptronic 運動化變速箱,搭配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可輸出最大馬力 374 匹/5,500 轉、最大扭力 51 公斤米/1,900 轉,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成績為 4.3 秒。

而一如改款前,M240i xDrive 還標配有 Sprint 衝刺功能,長按方向盤左側換檔撥片就能立即切換至 Sprint 模式,同時變速箱也能進入目前轉速可容許的最低檔位。

M240i xDrive 延續採用代號 B58 系列的 3.0 升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渦輪引擎、8 速 Steptronic 運動化變速箱,搭配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可輸出最大馬力 374 匹/5,500 轉、最大扭力 51 公斤米/1,900 轉。
M240i xDrive 還標配有 Sprint 衝刺功能,長按方向盤左側換檔撥片就能立即切換至 Sprint 模式。

行車模式部分,不同於小改款前期還有 Adaptive 模式,小改款後改為僅有 Eco Pro、Comfort、Sport、Sport Plus,以及可進行客製化設定的 Eco Pro Individual 與 Sport Individual 的模式。其中因為 M240i 標配 M 跑車化電子避震器,因此 Eco Pro Individual 主要可將避震與轉向皆分為 Comfort/Sport 兩種段位切換;至於 Sport Individual 模式則是除避震與轉向分為 Comfort/Sport 兩段外,還可將驅動動力、變速箱兩項分為 Comfort/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可切換,彰顯其高度的客製化動態選項。

不同於小改款前期還有 Adaptive 模式,小改款後改為僅有 Eco Pro、Comfort、Sport、Sport Plus,以及可進行客製化設定的 Eco Pro Individual 與 Sport Individual 的模式。
Eco Pro Individual 主要可將避震與轉向皆分為 Comfort/Sport 兩種段位切換
Sport Individual 模式則是除避震與轉向分為 Comfort/Sport 兩段外,還可將驅動動力、變速箱兩項分為 Comfort/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可切換,彰顯其高度的客製化動態選項。

過去筆者就對小改款前的 M240i 動態實力印象深刻,畢竟當時僅 289 萬的身價,就能夠擁有 BMW 車系中越來越少見的直列 6 缸動力,並搭配四驅布局,堪稱是國內 BMW 品牌中入手直列 6 缸動力最為親民的選擇。

而且即便經過多次年式更動,如今小改款 M240i 售價來到 306 萬;但對比 BMW 其餘許多入門級距車系如 1 Series M135、2 Series Gran Coupé M235、X2 M35i 採用 2.0 升直列 4 缸橫置引擎輸出 300 匹。M240i 能夠擁有 BMW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縱置直列 6 缸引擎、374 匹大動力,加上後驅導向的底盤,仍是在入門家族中最為獨到的存在。

M240i 能夠擁有 BMW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縱置直列 6 缸引擎、374 匹大動力,加上後驅導向的底盤,仍是在入門家族中最為獨到的存在。

將小改款 M240i 開起來後,這樣的出色印象依舊延續,衝勁與聲浪皆飽滿厚實的 B58 直列 6 缸引擎,輕輕踩下車速就迅速提升、甚至來到超過駕駛預期的車速,絕對是其值回票價的特色之一,而且 8 速手自排綿密的換檔節奏,還有快速執行手動降檔指令,都讓駕駛能感受到操之在我、難以忘懷的速度激情。

改款 M240i 開起來後,這樣的出色印象依舊延續,衝勁與聲浪皆飽滿厚實的 B58 直列 6 缸引擎,輕輕踩下車速就迅速提升,都讓駕駛能感受到操之在我、難以忘懷的速度激情。

當然,若要細論退檔的自主性與極限,更往上一級的 M2 還是略高一些,M240i 的變速箱保護還是比 M2 多、在彎中能夠退檔的時機相較需要較低轉速。不過 M240i 的優勢在於其動力不像 M2 是 480 匹全數輸出至後軸,而是藉由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進行分配、加上馬力少了超過 100 匹,搭載了對循跡性更佳的四驅系統,對一般開放道路上的大多數駕駛而言,駕駛 M240i 反倒能夠較輕鬆試探其極限。

若要細論退檔的自主性與極限,更往上一級的 M2 還是比 M240i 略高一些。M240i 的優勢在於其動力不像 M2 是 480 匹全數輸出至後軸,而是藉由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進行分配帶來循跡性。

尤其在高速公路切換車道時,xDrive 四驅系統能夠分配動力幫助駕駛執行超車、還有快速變換車道的指令。而來到山道場景時,尤其足下抓地力極強的配胎,搭配後驅導向的四驅系統,能夠在後軸略有偏滑樂趣橫生的情形下,前軸仍能維持穩定動態,讓駕駛享受後驅駕馭樂趣之餘,亦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快速犀利過彎,加上爽快又讓人持續躍躍欲試的 6 缸動力,絕對是 M240i 的魅力所在。

足下抓地力極強的配胎,搭配後驅導向的四驅系統,能夠在後軸略有偏滑樂趣橫生的情形下,前軸仍能維持穩定動態。

轉向方面,其切到 Sport 模式時緊緻精準的指向性,都幫助車頭快速地進行角度切換。配置的電子避震器,大部分情況下避震設定在 Comfort 都能消弭碎震,Sport 則較為硬朗、但帶來激烈操駕時十足的支撐性,對熱血操控派而言,這樣的懸吊設定依舊能滿足日常代步與偶爾的熱血需求。煞車的制動力也相當出色,當然若追求極致的競技操駕、還是能進行往上升級,要不然一般山路操駕筆者認為相當夠用了。唯一缺點就是坐椅剪裁舒適度若能夠更好的兼容所有體型,相信 M240i 會更為親民。

M240i 大部分情況下避震設定在 Comfort 都能消弭碎震,Sport 則較為硬朗、但帶來激烈操駕時十足的支撐性。

總結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小改款 M240i 就是在既有的布局與「配方」之下,加入更多能與時俱進、跟上 BMW 現行車系所擁有的科技與細節,產品本身的賣點與核心魅力,還是在於其操駕樂趣,以及可謂黃金組合的「雙門+直 6+後驅平臺」公式,尤其其較高的轎跑設定,相對於許多純種跑車在進出車室仍是較為平易近人,市場上也沒有較為直接的競品對手,可說是「微進化、樂趣依舊」。

唯一的缺憾就是在 ADAS 駕駛輔助並沒有提升、但若是購車出發點聚焦在駕馭,其實也並非太大的缺點。因為 M240i 就是相當適合這樣想要享有雙門直 6 四驅駕馭、又不想往上選擇到 M440i 的客群。


義式美學傳承,Alfa Romeo慶祝創立115週年,逾千位車主齊聚品牌盛大慶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9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全球汽車品牌中歷史悠久、具標誌性的義大利車廠 Alfa Romeo,於 2025 年 6 月 24 日隆重慶祝創立 115 週年。自 1910 年於義大利米蘭創立至今,Alfa Romeo 始終以義式設計美學、純粹駕馭樂趣與深厚賽道傳承,贏得全球車迷的熱愛與共鳴。

義大利車廠 Alfa Romeo 於 2025 年 6 月 24 日隆重慶祝創立 115 週年,自 1910 年創立至今,始終以義式設計美學、純粹駕馭樂趣與深厚賽道傳承,贏得全球車迷的熱愛與共鳴。

以駕馭熱情為核心,締造無數品牌傳奇

Alfa Romeo 以駕馭熱情為核心,融合義式設計的經典美學 (Italia) 、賽道淬鍊的性能靈魂 (Sportivita),以及象徵激情與馭望的經典紅 (Rosso),在賽道與街道上締造無數傳奇。縱橫一級方程式賽場,更透過融合動感、奢華的現代車款,提供象徵代表著義大利汽車工藝的精髓與靈魂。

Alfa Romeo 以駕馭熱情為核心,融合義式設計的經典美學 (Italia) 、賽道淬鍊的性能靈魂 (Sportivita),以及象徵激情與馭望的經典紅 (Rosso),在賽道與街道上締造無數傳奇。

115 週年迎接盛大慶典,超過千位車主齊聚歡慶

為致敬品牌輝煌歷史,Alfa Romeo 於 2025 年 6 月舉辦 2 場象徵性的活動凝聚全球車迷情感 ; Alfa Romeo 於 6/22 在義大利 Arese 品牌博物館舉辦盛大慶典,邀請來自全球的官方車主俱樂部與車迷參與,現場超過 1,300 位嘉賓與 350 輛 Alfa Romeo 車款齊聚。

為致敬品牌輝煌歷史,Alfa Romeo 於 2025 年 6 月舉辦 2 場象徵性的活動凝聚全球車迷情感。

6/24 品牌紀念日當天,Alfa Romeo 正式發布回顧影片,紀錄精彩時刻,向全球車迷再現品牌的傳承與創新精神,影片內容呈現 2025 年品牌銷售亮點,其中新世代跨界休旅 Junior 累積超過 42,000 張訂單,交出亮眼成績,展現產品在全球市場的魅力。

Alfa Romeo 回顧影片呈現 2025 年品牌銷售亮點,其中新世代跨界休旅 Junior 累積超過 42,000 張訂單,交出亮眼成績,展現產品在全球市場的魅力。
廣  告

Arese 品牌博物館是 Alfa Romeo 的歷史重鎮,2025 年同時也是博物館改裝後重新開放的第 10 年,別具象徵意義,週年活動當日包含車迷聚會、館內定速賽道挑戰、品牌座談與經典車遊行等。現場更由 115 輛 Alfa Romeo 車款在博物館賽道上排出「Alfa Romeo 115」圖騰,象徵全球 Alfisti (Alfa Romeo 車迷) 對品牌的熱愛與歸屬感。

週年活動當日由 115 輛 Alfa Romeo 車款在博物館賽道上排出「Alfa Romeo 115」圖騰,象徵全球 Alfisti (Alfa Romeo 車迷) 對品牌的熱愛與歸屬感。

義式熱情與駕馭信念,開創新世代傳奇篇章

從經典傳承到未來革新,Alfa Romeo 以品牌精神為核心,積極投入產品創新、動能轉型與全球市場拓展,持續透過精緻設計與純粹駕駛體驗,延續義式造車文化的獨特魅力。115 年來,Alfa Romeo 是汽車,也是義式生活與熱血駕馭的象徵,面對未來,Alfa Romeo 將持續以義式熱情與駕馭信念,開創屬於新世代的傳奇篇章。

從經典傳承到未來革新,Alfa Romeo 以品牌精神為核心,積極投入產品創新、動能轉型與全球市場拓展,持續透過精緻設計與純粹駕駛體驗,延續義式造車文化的獨特魅力。
115 年來,Alfa Romeo 是汽車,也是義式生活與熱血駕馭的象徵,面對未來,Alfa Romeo 將持續以義式熱情與駕馭信念,開創屬於新世代的傳奇篇章。

Jeep完整曝光大改款Cherokee造型,確認下半年登場,外媒揭露有望推出純電車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9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5 月份 U-CAR 曾報導,美系越野休旅品牌 Jeep 釋出第 6 代大改款 Cherokee 的首波預告,當時搶先揭露車頭造型,原廠更誓言將以北美作為目標市場,搶攻中型 SUV 級距。近日 Jeep 再度公佈新世代 Cherokee 上市前的新車資訊,除了確定將提供多種動力,更首次曝光車尾設計,美國官網也同步更新車型頁面。

近日 Jeep 再度公佈新世代 Cherokee 上市前的新車資訊,除了確定將提供多種動力,更首次曝光車尾設計,美國官網也同步更新車型頁面。

大改款 Jeep Cherokee 車尾造型首度曝光

原廠新聞平臺提到,品牌正在為大改款 Jeep Cherokee 亮相暖身,新車將於 2025 年底上市,從公佈的車尾預覽圖可以看到,全新 Cherokee 的設計風格延續先前外媒補獲的測試偽裝車,透過較方正的輪廓刻畫傳統 SUV 車型的定位,LED 導光條尾燈以牌照框飾板連接,下方保桿則保留大面積黑色防刮材質。

從原廠公佈的車尾預覽圖可以看到,全新 Cherokee 透過較方正的輪廓刻畫傳統 SUV 車型的定位,LED 導光條尾燈以牌照框飾板連接,下方保桿則保留大面積黑色防刮材質。
廣  告

確認 4x4、Limited 車型,外媒揭露有望推出純電動力?

新世代 Jeep Cherokee 的預覽圖可以發現,在車尾左右兩側分別以銘牌呈現「4x4」與「Limited」字樣,象徵車型等級之外,同樣具備品牌指標性四輪驅動系統。外媒揭露,全新 Cherokee 有望在資源共享之下,使用 STLA 平臺打造,意即將多元選擇的動力配置,包含傳統燃油動力、混合動力甚至是純電版本。

外媒揭露,全新 Cherokee 有望在資源共享之下,使用 STLA 平臺打造,意即將多元選擇的動力配置,包含傳統燃油動力、混合動力甚至是純電版本。

新世代 Cherokee 下半年登場,補齊品牌產品空缺

誕生於 1974 年的 Jeep Cherokee 車系,在 2023 年第 5 代車型完成階段性銷售後,短暫走入歷史,原廠強調全新 Cherokee 將彌補同品牌 Compass、Grand Cherokee 之間的產品空缺,並透過具競爭力的定價,強化產品陣容 ; 將於下半年推出的 Cherokee 是否如外媒預測,可能透過純電動力與市場溝通?詳細的新車資訊有待原廠後續公佈。

原廠強調全新 Cherokee 將彌補同品牌 Compass、Grand Cherokee 之間的產品空缺,並透過具競爭力的定價,強化產品陣容。
預計下半年推出的 Cherokee 是否如外媒預測,可能透過純電動力與市場溝通?詳細的新車資訊有待原廠後續公佈。

《F1電影》全臺正式上映,《Mercedes-AMG極速幻境》特展遠百信義A13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16:00:00

發文

#620929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由巨星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以 F1 世界為舞臺的好萊塢鉅作《F1 電影》於 6 月 25 日全臺上映,作為 Apple Original Films 及華納兄弟 ( Warner Bros. ) 此部電影的官方合作夥伴,Mercedes-AMG 全力投入製作支援,提供專業 F1 團隊技術與高性能車款。

為延續這股熱血疾速的氛圍,台灣賓士同步於遠百信義 A13 廣場打造期間限定《Mercedes-AMG 極速幻境》特展,向品牌源自賽道的傳奇精神致敬。從電影中虛構的速度幻境,到現實中的極速魅力,AMG 將賽道靈魂轉化為沉浸式展演。特展自即日起至 7 月 6 日止,現場完成指定社群任務,即可獲得神秘限量好禮,每日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以 F1 世界為舞臺的鉅作《F1 電影》於 6 月 25 日全臺上映,為延續這股熱血疾速的氛圍,台灣賓士同步於遠百信義 A13 廣場打造期間限定《Mercedes-AMG 極速幻境》特展,向品牌源自賽道的傳奇精神致敬。

《F1 電影》由布萊德・彼特 ( Brad Pitt ) 與戴姆森・伊德瑞斯 ( Damson Idris ) 領銜主演,並由擅長操控高速動態與真實機械場景的導演 Joseph Kosinski ( 代表作:《捍衛戰士:獨行俠》 ) 執導製片。全片與 Formula 1 官方及全球 F1 社群深度合作,集結 10 支現役車隊、職業車手、FIA 及賽事推廣單位共同參與,呈現前所未有的賽道真實感,將極速、激情與心理張力推向銀幕巔峰。

《F1 電影》由布萊德・彼特 ( Brad Pitt ) 與戴姆森・伊德瑞斯 ( Damson Idris ) 領銜主演,全片與 Formula 1 官方及全球 F1 社群深度合作,集結 10 支現役車隊、職業車手、FIA 及賽事推廣單位共同參與,呈現前所未有的賽道真實感。

Mercedes-AMG 作為 Apple Original Films 與華納兄弟的官方合作夥伴,全面投入技術支援與性能車輛陣容開發,不論是疾馳的 AMG GT、霸氣登場的 G-Class,或是優雅奔放的 SL 車型,皆真實現身於片中,展現 AMG 獨有的賽道英姿。同時,F1 官方指定的安全車與醫療車也實景拍攝入鏡,為每一次衝刺與過彎注入專業保障與競速張力,詮釋 Mercedes-AMG 的純正賽道血統與極致駕馭美學。

AMG 的極速不僅止於銀幕,《F1 電影》中的虛構車隊設計,如今正式駛入現實,Mercedes-AMG 推出全球限量僅 52 輛的 GT 63 APXGP Edition ( 臺灣市場未引進販售 ) ,以手工精製塗裝與電影原型一致的細節,將賽道幻想化為道路現實。

AMG 的極速不僅止於銀幕,《F1 電影》中的虛構車隊設計,如今正式駛入現實,Mercedes-AMG 推出全球限量僅 52 輛的 GT 63 APXGP Edition ( 臺灣市場未引進販售 ) ,以手工精製塗裝與電影原型一致的細節,將賽道幻想化為道路現實。

為延續這股熱血疾速的氛圍,台灣賓士特別於遠百信義 A13 廣場打造《Mercedes-AMG 極速幻境》特展,以賽道為靈感,打造一場從 PIT STOP、穿越隧道、一路奔馳至賽道終點的沉浸式品牌旅程。

旅程自 AMG PIT STOP 展區起跑,車迷可在限定時段製作專屬的 Mercedes-AMG 車手識別證,化身為賽車手啟程,象徵每一次駕馭的開始皆由身份與熱情定義。沿著動線前行,即將穿越巨型 Mercedes-AMG 安全帽造型裝置,模擬車手進入賽道前的緊張時刻,彷彿與《F1 電影》主角一同站在杆位上。

最後聚焦於 Mercedes-AMG 賽道展車區,彷彿是城市中的賽道終點,展示 Mercedes-AMG 最具代表性的性能車款,包括源自 F1 技術的 GT 63 S E Performance 與雙門敞篷跑車 CLE 53 Cabriolet 4MATIC+等車型。

旅程自 AMG PIT STOP 展區起跑,車迷可在限定時段製作專屬的 Mercedes-AMG 車手識別證,化身為賽車手啟程,象徵每一次駕馭的開始皆由身份與熱情定義。
沿著動線前行,即將穿越巨型 Mercedes-AMG 安全帽造型裝置,模擬車手進入賽道前的緊張時刻,彷彿與《F1 電影》主角一同站在杆位上。
最後聚焦於 Mercedes-AMG 賽道展車區,彷彿是城市中的賽道終點,展示 Mercedes-AMG 最具代表性的性能車款,包括源自 F1 技術的 GT 63 S E Performance 與雙門敞篷跑車 CLE 53 Cabriolet 4MATIC+等車型。
AMG PIT STOP 展區還有眾多 F1 展示品與限量好禮活動。

展期自即日起至 7 月 6 日,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 11 點至晚間 9 點。現場完成指定社群任務,即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限量 Mercedes-AMG 主題好禮 ( 每日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 。此外,凡於全臺 20 間威秀影城(不包含「桃園桃知道威秀影城」&「花蓮新天堂樂園威秀影城」),購買《F1 電影》電影票,即可獲得限量 SO AMG 貼紙套組,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U-EV]單趟車資125元、目前副駕配有監控人員,Tesla Robotaxi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美國德州展開試營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esla Robotaxi 無人自駕計程車服務於美國德州奧斯汀率先展開試營運,目前首批限定受邀請乘客搭乘、但後續也會開放一般消費者體驗,Robotaxi 無人自駕計程車服務初期採用單一收費機制,單趟車資不論距離皆為 4.2 美金、約為 125 元臺幣,目前上線車隊皆由 20 輛小改款 Model Y 組成,乘客下載 Robotaxi App 後便可在限定區域內指定目的地,但試營運階段車內皆仍會有 Tesla「安全監控人員」,以確保行車過程萬無一失。

Tesla Robotaxi 無人自駕計程車服務於美國德州奧斯汀率先展開試營運,目前首批限定受邀請乘客搭乘、但後續也會開放一般消費者體驗。

Tesla 原廠先前最早是於 2024 年 10 月發表 Robotaxi 自動駕駛計程車–其正式命名為 Cybercab,搭載 Tesla 最先進的 FSD 全自動駕駛技術,執行長 Elon Musk 宣布其售價將落在 3 萬美金(約臺幣 96 萬)以下,並預計在 2026 年開始在加州與德州工廠量產。

圖為 Cybercab。

不過目前來看,Tesla 規畫在 Cybercab 正式於 2026 年量產前,Robotaxi 服務就率先在美國市場進行試營運。試營運車輛改為甫推出沒多久的小改款 Model Y 車系擔當,而 Robotaxi 服務近日首先投放的地區,則鎖定在美國德州奧斯汀,並且由 20 輛小改款 Model Y 車系組成。

廣  告

目前 Robotaxi 服務僅開放受邀請的乘客體驗,未來預計也會開放給一般乘客搭乘。欲搭乘的乘客需下載名為 Robotaxi App 的應用程式,並透過 Tesla App 帳號進行登入(若為非 Tesla 車主則也可申請 Tesla 帳號登入服務),登入後就可在目前 Robotaxi App 顯示的服務區域指定目的地,甚至還能透過 App 自訂車內溫度、座椅位置、播放音樂。

搭乘後能透過 Robotaxi App 自訂車內溫度、座椅位置、播放音樂。

車資方面,目前 Robotaxi 在德州奧斯汀限定區域中可選擇任一目的地點、不論行駛距離皆採單一費率,搭乘 1 次車資皆為 4.2 美金、約合新臺幣 125 元。搭乘時乘客禁止坐在駕駛座上,不過試營運階段為維持安全需求,每輛 Model Y Robotaxi 仍會在副駕駛座上配置一名 Tesla 的「安全監控人員」,確保行車過程不會發生任何突發的意外。

圖為現行 Robotaxi 在德州奧斯汀限定的服務區域範圍。(圖片來源:https://x.com/SawyerMerritt)

而除了禁止乘客坐在駕駛座之外,目前 Robotaxi 服務也限制僅能讓年滿 18 歲的乘客搭乘,並且禁止幫其他人轎車,而且不允許除導盲犬等服務犬隻的寵物上車。目前 Robotaxi 開放一般民眾試先登記試乘資格,有機會在 Robotaxi 擴大服務區域後率先體驗,執行長 Elon Musk 指出 Robotaxi 服務預計將在數月內拓展至 1,000 輛,並可能擴展至美國其他城市,至於美國之外的國家是否能享有這項服務,則尚未有確切的時間。


入門,但不入門的日系旅行精髓─25年式Subaru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新世代 Subaru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自 2023 年導入國內後,擔當品牌休旅車款之外的銷售重點,初期雙車系均規劃「tS」單一動力編成,以較為豐富的配備與市場溝通 ; 雖然原廠透過特式車型、每月促銷的形式強化銷售策略,但是超越 180 萬的建議售價,仍讓不少車迷與 WRX、WRX Wagon 之間產生了「有夢最美」的距離。

新世代 Subaru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自 2023 年導入國內後,雙車系均規劃「tS」單一動力編成,以較為豐富的配備與市場溝通。
雖然原廠透過促銷的形式強化銷售策略,但是超越 180 萬的建議售價,仍讓不少車迷與 WRX、WRX Wagon 之間產生了「有夢最美」的距離。

新年式追加定位入門車型,瞄準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

隨時間邁入 2025 年,總代理臺灣意美汽車宣佈,針對臺灣販售的 WRX、WRX Wagon 車系編成更新,透過新年式切換,追加 WRX High 2.4 EyeSight、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兩款價格較親民、定位稍入門的車型,在相同動力、安全基礎之下,取捨部分舒適與便利型配備,提供擁有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的全新選擇。

2025 年台灣意美汽車宣佈,新年式 WRX Wagon 追加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兩款價格較親民、定位稍入門的車型。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相同動力、安全基礎之下,取捨部分舒適與便利型配備,提供擁有潛在改裝需求、預算務實型買家的全新選擇。

真的是入門車型?配備堆疊該有的都有了

攤開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的規格配備表,可以發現定位「入門」的兩個車型,其實配備堆疊並不馬虎,甚至可以說「該有的都有了」,至於原先定位高階的「tS」車型,則保有電子懸吊系統、行車模式切換、電動天窗,更增列麂皮中控臺飾板、Recaro 跑車化雙前座椅等具性能色彩的配備。

攤開 WRX 與 WRX Wagon 車系的規格配備表,可以發現定位「入門」的兩個車型,其實配備堆疊並不馬虎,甚至可以說「該有的都有了」

相對務實的新選擇: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於傳統轎車,旅行車款擁有更出色的實用性,因此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程度逐年提升,而國內市場中,WRX Wagon 一直有著較 WRX 更亮眼的銷售表現 ; 隨新年式 WRX Wagon 導入,試車組特別向總代理商借全新「入門」車型,看看定位相對務實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能否帶給車主相同的駕駛樂趣。

相較於傳統轎車,旅行車款擁有更出色的實用性,因此受到市場喜愛的程度逐年提升,而國內市場中,WRX Wagon 一直有著較 WRX 更亮眼的銷售表現。
隨新年式 WRX Wagon 導入,試車組特別向總代理商借全新「入門」車型,看看定位相對務實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能否帶給車主相同的駕駛樂趣。

外觀飾條、鋁圈造型與高階「tS」車型略有差異

導入國內市場的新年式 WRX Wagon,雙車型擁有相同的外在基礎,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5 x 1,795 x 1,500 mm,軸距則為 2,670 mm。車頭造型以大面積 6 角型水箱罩、引擎蓋上方進氣口作為品牌經典的主視覺,兩側 LED 頭燈組整合晝行燈、方向燈及頭燈清洗器,具備遠近光燈切換、SRH 主動式轉向功能。

不同於 WRX 的跨界粗獷設計,WRX Wagon 前保桿以同車身色烤漆為主,兩側以類進氣口造型包覆 LED 前霧燈,下方氣壩以塑料原色處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鍍鉻飾條的點綴。

新年式 WRX Wagon,雙車型擁有相同的外在基礎,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依序為 4,755 x 1,795 x 1,500 mm,軸距則為 2,670 mm,本次試駕的車型為新年式新增的「行星灰」車色。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前保桿下緣鍍鉻飾條的點綴。
WRX Wagon 車頭造型以大面積 6 角型水箱罩、引擎蓋上方進氣口作為品牌經典的主視覺。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 LED 頭燈組整合晝行燈、方向燈及頭燈清洗器,前保桿兩側以類進氣口造型包覆 LED 前霧燈,下方氣壩以塑料原色處理。

車側部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延續既有配置,雖然車頂取消標準尺寸的天窗,但依舊提供鯊魚鰭天線、B 柱鋼琴烤漆飾版與鍍鉻窗框下緣飾條,後視鏡位於前門板上方、保留大面積三角窗的設計,對駕駛視野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車型與高階「tS」車型的配胎規格同為 18 吋 (225/45 R18),但是換上造型更洗鍊的專屬雙色切削樣式。

車側部分,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延續既有配置,雖然車頂取消標準尺寸的天窗,但依舊提供鯊魚鰭天線、B 柱鋼琴烤漆飾版與鍍鉻窗框下緣飾條。
WRX Wagon 的後視鏡位於前門板上方、保留大面積三角窗的設計,對駕駛視野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車型換上專屬 18 吋雙色切削鋁圈。

WRX Wagon 的車尾設計,透過尾翼、尾燈上緣立體板件營造動感視覺效果,兩側 LED 尾燈採「ㄈ」字型導光條形式,尾門左側提供 Subaru、指標性「AWD」銘牌,右側與高階「tS」車型不同,僅呈現 WRX 車型名與 EyeSight 識別 ; 後保桿造型與車頭呼應,下半部以立體咬花塑料原色鋪陳,兩側鑲嵌雙邊單出金屬排氣尾管,不過上方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立體刻印。

WRX Wagon 的車尾設計,透過尾翼、尾燈上緣立體板件營造動感視覺效果,兩側 LED 尾燈採「ㄈ」字型導光條形式,尾門左側提供 Subaru、指標性「AWD」銘牌。
WRX Wagon 的後保桿造型與車頭呼應,下半部以立體咬花塑料原色鋪陳,兩側鑲嵌雙邊單出金屬排氣尾管,不過上方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立體刻印。

車室承襲原有架構,搭載家族化 11.6 吋直立式觸控螢幕

新年式 WRX Wagon 的車室佈局承襲原有架構,在品牌次世代設計風格下,導入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車輛資訊/設定、倒車影像輔助、多媒體播放、雙區恆溫空調及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功能,兩側依舊保留音量、溫度等實體旋鈕、按鍵,提供駕駛更直覺的介面操作。

新年式 WRX Wagon 的車室佈局承襲原有架構,在品牌次世代設計風格下,導入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兩側保留音量、溫度等實體旋鈕、按鍵。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支援雙區恆溫空調設定、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功能,但是顯示畫面採上下分割,與其他品牌左右分割形式不同。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可顯示車輛傳出方式、車身傾角等資訊,同時可進行車輛細節設定的調整。
WRX Wagon 的 11.6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可進行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的細項調整及功能設定。
WRX Wagon 啟動 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後,將顯示於 4.2 吋儀表資訊幕中,若駕駛者雙手離開方向盤,將透過 EyeSight 輔助監視器指示燈提醒,如果駕駛持續沒有介入車輛操控,將取消駕駛輔助功能,並開啟警示燈、主動為車輛減速。

駕駛介面戰鬥氣息依舊,平把方向盤搭配雙環指針式儀表

駕駛座艙方面,WRX Wagon 以品牌慣用 3 幅平把式皮質方向盤、雙環指針式儀表組成,方向盤左側按鍵包含儀表資訊幕切換、音量/通話、語音控制等,右側則提供 EyeSight 系統操作、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切換,後方配有實體換檔撥片。

WRX Wagon 以品牌慣用 3 幅平把式皮質方向盤,後方配有實體換檔撥片。
WRX Wagon 方向盤左側按鍵包含儀表資訊幕切換、音量/通話、語音控制等,右側則提供 EyeSight 系統操作、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切換。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方向盤 6 點鐘方向改為 WRX 字樣類碳纖維飾板設計,同時搭載金屬油門、煞車踏板。

相較高階「tS」車型,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雙環指針式儀表並沒有「STI」專屬字樣、紅色環狀線條的裝點,僅透過類金屬飾框、黑底白字與紅色指針進行搭配,中央 4.2 吋資訊顯示幕固定顯示 EyeSight 駕駛輔助介面、里程數據,上半部內容則可切換多媒體娛樂、時間/溫度、渦輪輸出峰值、油耗/行駛距離、胎壓、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等資訊。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雙環指針式儀表搭配 4.2 吋資訊顯示幕,上半部可切換多媒體娛樂、時間/溫度、渦輪輸出峰值、油耗/行駛距離、胎壓等資訊。

科技質感若看齊日規車型,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

筆者認為,固然傳統指針儀表能夠展露 WRX 車系經典、專注於駕駛樂趣的精神,但是相較當今世代的旅行車競品,紛紛強調數位科技的演進,WRX Wagon 若能補上日規車型相同的 12.3 吋數位儀表,甚至是環景影像輔助系統,對於產品競爭力而言,將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不同於高階「tS」車型在新年式增列的麂皮中控臺飾板,本次試駕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維持中控副駕前方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的鋪陳,車門與中控臺的飾板則以霧黑、類碳纖維材質組成。

國內導入的 WRX Wagon 車系僅搭載廣角倒車顯影,若能隨日規車型導入環景影像輔助系統,將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
國內導入的 WRX Wagon 車系僅搭載雙環指針式儀表搭配 4.2 吋資訊幕,若能隨日規車型導入 12.3 吋數位儀表,將為車系的科技質感帶來更出色的表現。圖為日規車型示意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於副駕前方採用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的鋪陳,車門與中控臺的飾板則以霧黑、類碳纖維材質組成。

中央鞍座前方配置 12V、AUX、USB-C 與 USB-A 組成的插孔介面 (舊年式無 USB-C 配置),充電最高輸出電流由過去的 2.4A 提升至 3.0A。傳統機械式排檔及周圍以鋼琴烤漆材質包覆,下方搭配皮質、紅色車縫線增添性能氛圍,後方提供電子手煞車、雙實體杯架及皮質中央扶手。

WRX Wagon 中央鞍座前方配置 12V、AUX、USB-C 與 USB-A 組成的插孔介面,傳統機械式排檔及周圍以鋼琴烤漆材質包覆,後方提供電子手煞車、雙實體杯架及皮質中央扶手。

車室換上皮質包覆座椅,後座提供椅背角度調整

本次試駕的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座椅部分,採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雙前座具備 10 向電動調整、2 組記憶功能,實際乘坐無論支撐性、包覆感表現均為水準以上 ; 在筆者身高 182 公分的標準坐姿設定下,後座膝部空間還有 2 個拳頭的餘裕,頭部空間在椅背角度稍微挺直的設定下,約剩下 3 個指頭的距離。

新年式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在座椅部分,採皮質包覆搭配紅色車縫線,雙前座具備 10 向電動調整、2 組記憶功能,實際乘坐無論支撐性、包覆感表現均為水準以上。
新年式 WRX Wagon 具備雙前座 2 組記憶功能,同時搭載由 10 支喇叭組成的 Harman/Kardon 音響系統。
在筆者身高 182 公分的標準坐姿設定下,WRX Wagon 的後座膝部空間還有 2 個拳頭的餘裕,頭部空間在椅背角度稍微挺直的設定下,約剩下 3 個指頭的距離。

作為兼具實用性的旅行車款,WRX Wagon 除了後座椅背提供多段角度可調之外,還支援 4/2/4 分離傾倒功能,雖然後座地板並非全果嶺設計,但仍提供空調出風口、USB-C 與 USB-A 電源插孔的配置 (舊年式僅 USB-A 插孔),其充電最高輸出電流與前座相同提升至 3.0A。

WRX Wagon 後座提供空調出風口、USB-C 與 USB-A 電源插孔的配置 (舊年式僅 USB-A 插孔),其充電最高輸出電流與前座相同提升至 3.0A。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感應式電動尾門,行李廂在標準 5 人乘坐、後座椅背未倒平的狀態下,容積為 492 公升,兩側除了基本照明、實體掛鉤之外,還具備快傾釋放按鈕,當後座椅倒平後,可充分發揮平整化優勢,讓置物空間擴增至最高 1,430 公升。

新年式 WRX Wagon 搭載感應式電動尾門,行李廂在標準 5 人乘坐的狀態下,容積為 492 公升,後座椅倒平後,可充分發揮平整化優勢,讓置物空間擴增至最高 1,430 公升。
WRX Wagon 的行李廂兩側除了基本照明、實體掛鉤之外,還具備快傾釋放按鈕。

單一 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引擎,最大馬力 275 匹

導入臺灣市場的 WRX Wagon,統一搭載 2.4 升 4 缸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在 Lineartronic CVT 無段變速、Symmetrical 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275 匹,最大扭力則為 35.7 公斤米,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極速可達 215 公里,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1 秒。

導入臺灣市場的 WRX Wagon 搭載 2.4 升 4 缸水平對臥渦輪增壓引擎、CVT 無段變速與 SAWD 全時四驅系統,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275 匹,最大扭力則為 35.7 公斤米,。
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WRX Wagon 的極速可達 215 公里,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6.1 秒。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提供差異化性能輸出

先前試駕 WRX、WRX Wagon 車系時,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動力提供的動力延伸性、加速表現均讓筆者留下不錯的印象,整體油門反應相當輕快。透過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可調整車輛動力輸出的反應。

筆者認為,對應都會代步,使用 [I] 模式能讓動力發揮維持夠用、不猛爆、具有彈性的輸出 ; 如果偶爾想熱血,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WRX Wagon 則可以透過聲浪、換檔頓挫感及更直覺的動力湧現,提升性能氛圍。

WRX、WRX Wagon 車系搭載 2.4 升水平對臥渦輪動力,可提供的動力延伸性、加速表現均讓筆者留下不錯的印象,整體油門反應相當輕快。
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WRX Wagon 可以透過聲浪、換檔頓挫感及更直覺的動力湧現,提升性能氛圍。
透過 SI-Drive 動力控制系統,可調整 WRX Wagon 的動力輸出的反應 ; 筆者認為,對應都會代步,使用 [I] 模式能讓動力發揮維持夠用、不猛爆、具有彈性的輸出 ; 如果偶爾想熱血,可切換為 [S] 甚至是 [S#] 模式。

較「tS」車型取消行車模式切換、電子避震器開起來如何?

相較高階「tS」車型,取消行車模式切換功能、Electronic Control Dampers 電子避震器的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開起來有什麼差異?

在前麥佛遜支柱式懸吊、後雙 A 臂懸吊 (前/後均附防傾桿) 的基礎下,筆者認為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原廠設定的路感偏向硬朗,意即面對路面碎震的處理與回饋略為明顯,不過面對平坦道路,甚至是連續彎道時,則可提供不錯的穩定性與支撐性。未來車主在換胎升級時,若選擇舒適取向的胎款,搭配正確的胎壓,WRX Wagon 理當能勝任兼具操駕樂趣的家庭用車。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原廠設定的路感偏向硬朗,意即面對路面碎震的處理與回饋略為明顯。
筆者認為,雖然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的懸吊設定較為硬朗,不過面對平坦道路,甚至是連續彎道時,可提供不錯的穩定性與支撐性。
筆者認為,未來車主在換胎升級時,若選擇舒適取向的胎款,搭配正確的胎壓,WRX Wagon 理當能勝任兼具操駕樂趣的家庭用車。

旅行車級距熱絡,WRX Wagon 擁有鮮明產品色彩

國內旅行車級距日漸熱絡,購車選項不乏歐系、美系,甚至是韓系車款,WRX Wagon 作為少數的日系中型旅行車代表,在 275 匹的動力性能、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等魅力堆疊下,擁有相當鮮明的產品色彩,也成為車迷喜愛、願意選擇購車的關鍵。

國內旅行車級距日漸熱絡,購車選項不乏歐系、美系,甚至是韓系車款,而 WRX Wagon 是市場上少數的日系中型旅行車代表。
WRX Wagon 在 275 匹的動力性能、SAWD 對稱式全時四輪驅動系統、EyeSight 駕駛輔助系統等魅力堆疊下,擁有相當鮮明的產品色彩,也成為車迷喜愛、願意選擇購車的關鍵。

科技質感非強項,入門但不入門的旅行精髓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擁有「入門,但不入門」的產品特質,保留品牌的精髓與價值,著重於提供駕駛樂趣、操控表現,讓車主能夠輕易的與車輛建立溝通的協調性。

呼應本篇試車一開始提到的,以配備豐富程度而言,確實「該有的都有了」,不過在競爭激烈的新世代車款中,數位科技、質感,甚至是用料表現,仍不是 WRX Wagon 的強項。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擁有「入門,但不入門」的產品特質,保留品牌的精髓與價值,著重於提供駕駛樂趣、操控表現,讓車主能夠輕易的與車輛建立溝通的協調性。
呼應本篇試車一開始提到的,以配備豐富程度而言,確實「該有的都有了」,不過在競爭激烈的新世代車款中,數位科技、質感,甚至是用料表現,仍不是 WRX Wagon 的強項。

價格切入主流進口旅行級距,散發獨有日系駕馭魅力

總結本次試駕的 Subaru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對比高階「tS」車型,以 168.8 萬的售價與市場溝通,透過價差切入售價 150 萬~170 萬區間,入主門檻再降低,對標性能相仿的進口中型旅行車款,競爭力有所提升 ; 或許 WRX Wagon 不是價格帶中各項表現均衡的最佳選擇,但是卻能夠提供不同於競品的日系駕馭魅力。

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對比高階「tS」車型,以 168.8 萬的售價與市場溝通,透過價差切入售價 150 萬~170 萬區間,入主門檻再降低。
筆者認為,WRX Wagon GT-S 2.4 EyeSight 對標性能相仿的進口中型旅行車款,競爭力較過去有所提升。
筆者認為,或許 WRX Wagon 不是價格帶中各項表現均衡的最佳選擇,但是卻能夠提供不同於競品的日系駕馭魅力。

[U-EV]Mercedes-Benz全新純電超跑將現?Mercedes-AMG釋出神秘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ercedes-AMG 於 2024 年即預告其正在打造兩款全新獨立的高性能純電車系,其中包含一款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這兩款車都將採用品牌最新的 AMG.EA 平臺架構以及純電驅動設定。雙車系預計皆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並搭載全新的高性能電池組,其能量密度將提升 40%。且將擁有超過 1,000 匹綜效馬力的驚人輸出表現。

Mercedes-AMG 於 2024 年即預告將推出全新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採用品牌 AMG.EA 平臺架構以及純電驅動設定。雙車系預計皆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擁有超過 1,000 匹綜效馬力輸出。

而繼純電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的新車預告後,Mercedes-AMG 再度釋出神秘的新車預告,但預告中並未明確顯示新車為何款車型,僅揭示了車頂以及廂蓋造型。但根據外媒報導指出,此款車型相當有可能將會是 Mercedes-Benz 將來預計推出的全新純電超跑,且將同樣掛上 Mercedes-AMG 之名。

Mercedes-AMG 再度釋出神秘新車預告,但僅揭示車頂及後廂蓋造型。外媒推測此款車型可能是 Mercedes-Benz 全新純電超跑。

雖然原廠尚未揭露新車的相關資訊,但由其配色以及線條設計仍透露些許端倪,根據外媒報導顯示,這款 Mercedes-AMG 純電超級跑車,新車設計將有望延續來自 Mercedes-Benz 於 2023 年所推出的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其設計概念源自 70 年代 C 111 概念車上的外觀元素,而新車亦採用亮橘色車身,隱約透露其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的關聯。

據外媒報導指出,這款 Mercedes-AMG 純電超級跑車的設計,將有望延續來自 Mercedes-Benz 於 2023 年所推出的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
廣  告
外媒透露此車將採用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相似的架構,其配置的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單具即可輸出高達 489 匹馬力及 81.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

外媒亦透露此款新車將有望採用與 Vision One-11 Concept 概念車相似的基礎架構,將採用軸向磁通馬達(Axial Flux Motors),單具馬達即可輸出高達 489 匹馬力及 81.6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對比即將推出的高性能 SUV 運動休旅以及四門轎跑車皆已有著超過千匹的馬力輸出表現,預計這款神秘的全新純電超跑將擁有更為驚人的動力表現。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EV3、Macan和bZ4X表現優異,Model S與EX30尚有進步空間,Euro NCAP公布多款車駕駛輔助系統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4 00:00:00

發文

#62092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該評測是在檢視車廠在部分自動化系統的安全作動情況,這之中許多車款亦有在國內販售,或是即將來導入臺灣,而在最後的測試結果中,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非常好 ( Very Good ) 」的評等,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良好 ( Good ) 」,而 Tesla Model S 和 Volvo EX30 則在關鍵領域表現不足,與 MG ZS 一同僅獲得「中等 ( Moderate ) 」的評級。

Euro NCAP 近期針對多款新車進行駕駛輔助系統的測試,Kia EV3、Porsche Macan、Renault 5 和 Toyota bZ4X 皆獲得 Very Good,至於 Mazda CX-80 和 Xpeng G9 得到 Good,而 Tesla Model S、Volvo EX30 與 MG ZS 獲得 Moderate。

評估車輛主動安全性表現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輔助駕駛系統還能幫助駕駛保持與前車的安全距離,並維持車輛在車道中線行駛,提升駕駛舒適性,這些系統也能根據當地速限調整車速,並在必要時避免或減輕碰撞事故。然而,Euro NCAP 強調,研究顯示自動化可能對駕駛者帶來風險,因此,車廠在設計這些系統時,必須確保駕駛者持續保持開車的任務,同時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必要的安全備援。

Euro NCAP 表示,現今車輛所配備的科技,能夠作為駕駛的「眼睛與耳朵」,透過感測器與攝影機來偵測潛在危險、提醒駕駛,並自動來做修正,提升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為了獨立評估這些系統的效能,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主要評估的是消費者資訊的清晰度,包括系統功能的限制說明、狀態警示、駕駛監控 ( 例如是否持續將手放在方向盤上 ) ,以及系統如何與駕駛者協作,例如當駕駛主動進行操作 ( 如繞過路面坑洞 ) 時,是否能順利覆蓋系統控制;此外,另一個重點則是速限辨識與主動式車距巡航控制的表現。

至於「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則評估車輛系統在面對其他車輛、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時,避免碰撞的能力,同時也包含當感測器或攝影機被遮擋時,系統會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當駕駛失去反應時,車輛是否能逐漸減速並安全停車。

Euro NCAP 制定了輔助能力 ( Assistance Competence ) 與安全備援 ( Safety Backup ) 兩項評分標準,由這兩項加權總分構成該車款的輔助駕駛評等。
廣  告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Euro NCAP 提到,其資料與使用手冊對於系統功能的限制,以及駕駛者的責任說明相當清楚,而在實際駕駛中,系統狀態會透過抬頭顯示器 ( HUD ) 清楚呈現在駕駛者的視線範圍內。

在行駛過程中,系統能偵測駕駛者是否將手離開方向盤,並發出警示,若駕駛未作出回應,最終系統會終止輔助功能;另外當車輛負責操控方向時,系統也能順暢地與駕駛者的操作協同運作,保持良好的平衡。

Macan 在進行測試時,Euro NCAP 表示對車輛所搭載的「InnoDrive 主動車道維持系統」給予高分評價,最終得到 85%的輔助能力評分與 92%安全備援評分。

然而,Euro NCAP 給予 Model S 的駕駛輔助系統的分數卻未很理想。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此外,與 Porsche 相比,Tesla 的系統在駕駛試圖手動介入操控時,方向盤會產生抗力,而一旦駕駛介入,系統便會自動中斷,這在實用性上造成限制,因此,儘管 Autopilot 在安全備援項目取得了極高的 94%分數,但輔助能力僅得 30%。

Euro NCAP 提到,Tesla 將其系統命名為「Autopilot」,加上宣傳資料中所傳達的訊息,皆暗示其為全自動駕駛,Euro NCAP 認為這樣的命名與行銷方式不恰當,因此對其評分進行了扣分。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此外,該車在提醒駕駛者雙手維持於方向盤上的方式也被評為不安全,因為即便系統多次發出「手離開方向盤」的警告,EX30 仍未強制停用輔助駕駛功能,未能有效促使駕駛重新掌控車輛,最終安全備援項目得到 72%、輔助能力為 62%。

相仿問題也發生在 EX30 的「Pilot Assist」系統上,Euro NCAP 表示,該系統使用中央觸控螢幕來顯示警示訊息,使得駕駛必須將視線從道路上移開才能查看來自 Pilot Assist 的提示。

Honda與Nissan的合併戲碼即將重啟?美國關稅議題有機會加速攜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戲碼雖然猶如連續劇般高潮迭起,從 2024 年底時公布簽署合作備忘錄,到 2025 年第一季的談判破局,期間還涵蓋了鴻海集團、Nissan 持有股份的 Mitsubishi、以及與 Nissan 交叉持股的 Renault 等,隨著局勢的不斷變換,Honda 與 Nissan 後續應當還是會朝向合併進行。

雖然 Honda 與 Nissan 在 2024 年底所宣布的合併計畫,於 2025 年初時就因為談派破局而告終,但後續因應眾多因素影響,Honda 與 Nissan 目前仍持續接觸,後續朝向合併的策略越來越清楚。

日前在 Honda 股東大會上,Honda 社長三部敏宏 (Toshihiro Mibe) 被詢問,是否會再次考慮與 Nissan 之間的合併,三部敏宏表示:「這項計畫並沒有完全放棄,只是目前仍然不是時候」,隨後又補充道:「當前 Honda 與 Nissan 針對一些特定項目進行合作討論,我們希望能夠取得合作的最大優勢,並且重拾市場競爭力。」

Honda 社長三部敏宏表示,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計畫並未完全放棄,只是目前還不是時候。

Nissan 在 2025 年 5 月份公布季度成績單時,執行長 Ivan Espinosa 針對美國市場發展就曾透露,Nissan 積極尋找與拓展美國市場發展機會,而 Honda 就是討論合作的候選人之一;這也透露出雖然先前合併戲碼破局,但隨著 Nissan 更換執行長與高層換血,兩大日本品牌的合併又有了可能性,隨著兩品牌掌舵人的發言,也意味著 Honda 與 Nissan 同意朝向合併推進。

Nissa 執行長 Ivan Espinosa 針對美國市場發展就曾透露,Nissan 積極尋找與拓展美國市場發展機會,而 Honda 就是討論合作的候選人之一。

原先雙方簽署合併計畫的合作備忘錄,隨後相隔不久後破局的主因,在於原本就因為深陷財務困境的 Nissan,提出之重整改進計畫並無法取得 Honda 信任;在換上新任執行長後 Nissan 祭出了更為果斷的方案,總計將在全球範圍內關閉 7 座生產線、裁員 2 萬人。

廣  告

另外一個促成雙方再次探討合併計畫的要因,在於美國關稅議題影響,美國川普政府 4 月發動進口車款徵收 25%關稅,5 月分則是針對包含引擎在內的核心零部件加徵關稅,這也造成各大品牌預估 2025 獲利大幅衰退;Honda 預計到 2026 年 3 月為止的 2025 財會年度表現,淨利將比 2024 財會年度衰退 70%,Nissan 則預計利潤將減少將近 31 億美元。


Isuzu台北合眾汽車多重好康方案啟動,加值服務全面升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迎接炎夏來臨之際,Isuzu 台北合眾汽車祭出一系列誠意滿滿的促銷與服務升級方案,從延長保固、舊換新購車金,到回廠健檢優惠與南臺灣據點拓展等,全方位回饋廣大頭家職人與企業車隊,不僅持續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服務,也再次展現 Isuzu 深耕在地市場、以實際行動陪伴車主前行的承諾。

廣  告

即日起,凡購買 Isuzu 正 2025 年式 NLR ( 5 噸 ) 、NMR ( 6.5 噸 ) 、NPR ( 7.5 噸 ) 、NQR ( 9.5 噸 ) 車型,以及正 2024 與正 2025 年式 FRR ( 11 噸 ) 、FVR ( 18.5 噸 ) 車型,並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領牌者 ( 適用其他專案或特案者除外 ) ,即可享有 5 年或 15 萬公里 ( 以先到者為準 ) 的延長保固服務,另外再加碼再贈送 2 次基礎保養 ( 含機油、機油芯更換與柴油添加劑 ) , 回饋新舊車主的支持與信任,讓事業營運更加順心無憂。

針對已擁有 3.5 噸以上日系或歐系商用車的車主,Isuzu 更推出「五新級」購車優惠,只要於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7 月 30 日期間,憑舊車行照影本購買正 2025 年式 F 系列車型並完成給付全部車款及開立發票者,即可獲得加碼 5 萬元( 含稅 ) 的購車補助金,且訂購人與舊車主為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關係者亦適用,無論是家族接班、車隊更新或是靠行換購,皆能依據資格適用此優惠方案,進一步降低換車成本,輕鬆入主最佳生財夥伴!

針對已擁有 3.5 噸以上日系或歐系商用車的車主,Isuzu 更推出「五新級」購車優惠。

現正進行的「2025 春夏健檢活動」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回廠不僅可享 19 項冷氣系統專業檢查,所有零件更享 88 折優惠。另有多重限定商品優惠,包含兩顆電瓶特價$3,999 起、冷氣清洗套餐 8 折、腳踏墊與特仕擋泥板超值優惠價等。此外,單筆消費滿$6,888 元再贈送限量 900ml 手提環保杯一個,讓車主輕鬆養車、迎戰炎夏。

現正進行的「2025 春夏健檢活動」自即日起至 6 月 30 日止,回廠不僅可享 19 項冷氣系統專業檢查,所有零件更享 88 折優惠。

南臺灣廣大車主的福音來了!Isuzu 台北合眾汽車屏東 2S 據點全新落成,自 6 月 10 日起開始試營運,坐落於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結合展示中心與專業直營服務廠,提供在地頭家職人更即時且完整的服務支援。這一佈局不僅象徵品牌拓展版圖的決心,更實現 Isuzu 扎根在地、全面服務的信念。

Isuzu 台北合眾汽車屏東 2S 據點全新落成,自 6 月 10 日起開始試營運,坐落於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結合展示中心與專業直營服務廠,提供在地頭家職人更即時且完整的服務支援。

屏東 2S 新據點資訊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大溪路 335 之 10 號
電話:(08)755-2868


可直接使用智慧型手機操作,Bosch博世推出首款微機電系統藍牙胎壓感測器SMP29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16:00:00

發文

#620928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近日國際大廠博世 Bosch 宣佈,品牌開發並推出首款極為輕巧的微機電系統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感測器,並整合藍牙低功耗 (Bluetooth Low Energy, BLE) 介面,應用於測量胎壓。

博世 Bosch 宣佈,品牌開發並推出首款極為輕巧的微機電系統 (MEMS) 感測器,並整合藍牙低功耗 (BLE) 介面,應用於測量胎壓。

有效簡化車輛架構,可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

博世胎壓感測器 SMP290 搭載藍牙低耗能技術,能與其他藍牙低功耗系統整合,有效簡化車輛架構,並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同時確保胎壓感測器擁有更長的產品壽命 ; 榮獲「2025 年最佳感測器獎 (Best Sensors Awards 2025)」最佳汽車與交通移動解決方案 (Best Automotive & Mobility Solution) 類別提名。

SMP290 以博世的 MEMS 科技為基礎,是首款具有藍牙介面的整合式解決方案,感測器結合了 TPMS 所有重要元件,包含微控制器、藍牙介面、雙軸加速度感測器,以及壓力和溫度感測器,博世強調,SMP290 的高度整合性和超低耗電量,讓它的使用壽命可長達 10 年。

博世胎壓感測器 SMP290 搭載藍牙低耗能技術,能與其他藍牙低功耗系統整合,有效簡化車輛架構,並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操作。
SMP290 以博世的 MEMS 科技為基礎,是首款具有藍牙介面的整合式解決方案,感測器結合了 TPMS 所有重要元件。

博世提到,藍牙連線最大的潛力在於雙向無線通訊,藍牙連線能確保車輛與感測器之間進行安全通訊,感測器上的軟體可透過空中即時更新 (Over-The-Air, OTA),輕鬆、快速地更新,同時讓感測器在整個生命週期都能保持在更新的狀態 ; 未來胎壓藍牙感測器將能夠與其他元件共用通訊模組,包含無鑰匙門禁系統等,避免複雜、多餘的佈線。

博世提到,藍牙連線最大的潛力在於雙向無線通訊,藍牙連線能確保車輛與感測器之間進行安全通訊,感測器上的軟體可透過空中即時更新 (OTA),輕鬆、快速地更新。

溼地表現大幅進化,Bridgestone普利司通輪胎Turanza 6搭配Corolla Cross體驗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在臺灣市場發表新品「Turanza 6」,瞄準高階、均衡、舒適、安全等多元需求,定位上接續 Turanza T005,可提供轎車、豪華轎車、豪華 SUV、跨界車款等規格,並導入 Enltien 科技,也適合電動車款安裝。

本次藉著機會,由 U-CAR 公務車 Toyota Corolla Cross 實際安裝 Turanza 6 新品,體驗感受這款產品的特色,安裝的規格是 225/50 R18,載重指數 95,速度指數 V,輪胎可提供約 2.7 公噸的載重極限(車+人+物品),安全速度極限為時速 240 公里。

先前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在臺灣市場發表新品「Turanza 6」,瞄準高階、均衡、舒適、安全等多元需求;本次藉著機會,由 U-CAR 公務車 Toyota Corolla Cross 實際安裝 Turanza 6 新品,體驗感受這款產品的特色。

Turanza 6 產品規格與性能

Turanza 6 在臺灣市場的尺寸範圍從 15 吋至 21 吋,共提供約有 57 種規格,除了主流的車款外,豪華級距如 BMW 7-Series、3-Series、Audi A6、Mercedes-Benz C-Class、S-Class ,以及電動車款 Tesla Model 3、Kia EV6、Hyundai Ioniq 6 等型號也都能適用。

Turanza 6 在臺灣市場的尺寸範圍從 15 吋至 21 吋,共提供約有 57 種規格,除了主流的車款外,豪華級距如 BMW 3-Series、Audi A6、Mercedes-Benz C-Class 等車款也都能適用。

若比較市場上同級競品,主要有 Michelin Primacy 5、Continental PremiumContact 7/ UltraContact UC7、Goodyear Eagle F1 Sport 等產品,此級距也是相當熱門的系列,規格涵蓋也十分多元。

Turanza 6 的設計主軸,主要有「豪華舒適」、「溼地抓地力」、「靜音性」這 3 個訴求,其製胎科技以此圍繞發展出全新胎形輪廓、膠料配方、3D 溝槽與倒角胎塊、靜音花紋分佈等技術。

Turanza 6 的設計主軸,主要有「豪華舒適」、「溼地抓地力」、「靜音性」這 3 個訴求,其製胎科技以此圍繞發展出全新胎形輪廓、膠料配方、3D 溝槽與倒角胎塊、靜音花紋分佈等技術。

先從「豪華舒適」開始,Turanza 6 的胎廓經過新設計,擁有靈活的變形與最佳化的接地形狀,傳遞給駕駛的感受就是擁有更佳的吸震能力,和緩來自路面的振動感,同時,輪胎的膠料也有調整,具備相當之彈性,進一步提升整體行車的豪華舒適感。

Turanza 6 的胎廓經過新設計,擁有靈活的變形與最佳化的接地形狀,傳遞給駕駛的感受就是擁有更佳的吸震能力,和緩來自路面的振動感,同時,輪胎的膠料也有調整,具備相當之彈性,進一步提升整體行車的豪華舒適感。

接著是「溼地抓地力」,普利司通在此採用了全新的 3D 溝槽胎塊、倒角胎塊,並透過引流設計,能將大量的路面積水破開並導引流出,而倒角胎塊可以在煞車時,輪胎承受應力但接地仍保持均勻,因此在溼地上,能夠在煞車時持續提供足夠的抓地力,縮短溼地煞車的距離。

普利司通採用了全新的 3D 溝槽胎塊、倒角胎塊,並透過引流設計,能將大量的路面積水破開並導引流出。

在「靜音性」部分,Turanza 6 則是透過全新設計的非對稱式花紋,結合 S 形溝槽、噪音抑制溝槽、胎塊長度分布優化等科技成果,達到降低輪胎滾動的噪音,並且改善噪音頻段,減低擾人感與不適感,可以有效降低輪胎胎面與地面接觸所發出的噪音值,噪音抑制溝槽則可以吸收來自胎面主溝的噪音,而胎塊長度優化則能發揮抑制噪音的效果。

普利司通 Turanza 6 安裝上路體驗

本次安裝的據點是位於臺北市民族西路的順元輪胎館,是普利司通先前發表之「日本普利司通 2.0 旗艦店」之一,也就是新的品牌旗艦概念店,以新式的品牌識別、客休區設計、店內外設計,並力推技師專業化、流程標準化、資訊透明化、服務親切化等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與日俱進。

本次安裝的據點是位於臺北市民族西路的順元輪胎館,是普利司通先前發表之「日本普利司通 2.0 旗艦店」之一。
店內以新式的品牌識別、客休區設計、店內外設計,並力推技師專業化、流程標準化、資訊透明化、服務親切化等標準,在服務品質上與日俱進。

店內採用美國之 3D 電腦定位機,以及義大利拆胎與平衡機等設備,只見技師快速且熟練的將車上的輪胎拆除,並換上新的 Turanza 6,同時精準且專注地對齊輪圈的重心點,接著透過儀器進行配重,確保輪胎滾動狀態下也能維持最佳性能。

技師快速且熟練的將車上的輪胎拆除,並換上新的 Turanza 6,同時精準且專注地對齊輪圈的重心點,接著透過儀器進行配重,確保輪胎滾動狀態下也能維持最佳性能。

確認安裝完畢後,試車組將車開上路,第一印象是行駛的質感更為提升了,更貼近歐系輪胎那種胎面有柔韌彈性、胎體有支撐性的感受。這幾年以來,普利司通的產品陸續有歐洲輪胎的風格,以往可能比較偏硬朗的胎面,行駛起來的回饋較為直接,但陸續的幾款新品下來,普利司通輪胎有行駛質感的提升

安裝完畢後,試車組將車開上路,第一印象是行駛的質感更為提升了,更貼近歐系輪胎那種胎面有柔韌彈性、胎體有支撐性的感受。

其次是靜謐性,Turanza 6 並非主打純靜音專長的胎款,而是偏向全能均衡的產品系列,不過以感受來說,Turanza 6 的滾動噪音已經非常小,關上車窗之後幾乎聽不到噪音,即使在高速路段,也不至於到擾人的程度。試車組實際測試,在開放道路下,時速 60 公里左右,車內噪音約在 56 分貝到 60 分貝之間,以此級距來說,靜音性能在水準之上,若是搭配其他進口或豪華車款,相信靜謐度會再提升。

以感受來說,Turanza 6 的滾動噪音已經非常小,關上車窗之後幾乎聽不到噪音,即使在高速路段,也不至於到擾人的程度。
試車組實際測試,在開放道路下,時速 60 公里左右,車內噪音約在 56 分貝到 60 分貝之間。

山路濕地操控性能測試:大幅超越上代產品

由於安裝的當天下雨,試車組把握機會將車開往山區道路,進行操控性能的體驗;上一代產品 Turanza T005 的溼地性能表現、在當時,已經令人印象深刻,同時 T005 對比它自己的前代產品性能已經提升不少,這也讓試車組好奇最新的 Turanza 6 進步幅度有多少。

安裝的當天下雨,試車組把握機會將車開往山區道路,進行操控性能的體驗。

轉進山路、進入第一個彎道前,原本油門還有些保守,畢竟是初次以 Turanza 6 在溼滑山路測試,然而入彎後,車輛的穩定性出乎試車組的預料,方向盤傳遞出精準且由餘裕的轉向感受,於是便將油門深踩、把步調加快,而 Turanza 6 也發揮出強大的溼地抓力與循跡效果,一次又一次的精確地維持在過彎路線上。

入彎後,方向盤傳遞出精準且由餘裕的轉向感受,於是便將油門深踩、把步調加快,而 Turanza 6 也發揮出強大的溼地抓力與循跡效果,一次又一次的精確地維持在過彎路線上。

經過約幾公里的溼地山路體驗後,可以明顯感受到 Turanza 6 的抓地操控性能已經超過 Corolla Cross 的底盤級距,有時候輪胎抓地還足夠,但車身底盤已經快跟不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充足的輪胎抓地力,能夠給予駕駛人足夠的信心,以及更重要的安全緩衝性能,當今天需要全力煞車、或閃躲障礙物時,Turanza 6 能夠完全發揮出車輛的底盤操控性,從而讓行車的安全程度提高,是相當重要的。

經過約幾公里的溼地山路體驗後,可以明顯感受到 Turanza 6 的抓地操控性能已經超過 Corolla Cross 的底盤級距。

Turanza 6 的溼地操控與安全的提升是相當有感的,可以說大幅超越了上一代的產品;雖然早期普利司通的產品在溼地性能有些許的落差,不過這幾年來,透過膠料製程的提升、新科技研發等,溼地性能已有長足的進步。到最新的 Turanza 6,能夠驗證品牌在提升整體產品品質的努力成果。

Turanza 6 的溼地操控與安全的提升是相當有感的,可以說大幅超越了上一代的產品。

市區道路體驗:兼顧舒適與路感回饋

接著前往市區道路,Turanza 6 呈現出沉穩且均衡的特性,舒適性方面,Turanza 6 會過濾掉多餘的震動感,例如路面標線、凸起標線等,輪胎壓過去的時候,方向盤還是會有震動,但不會像傳統比較硬的輪胎那般不適,並且保留相當的路面回饋。

廣  告

溼地煞車時,Turanza 6 亦能沉穩且確實的發揮制動性能,並且全程都相當線性,不會有初段煞車較無力、或者煞到後面軟腳等現象,也沒有多餘的滑動或晃動感,從踩下煞車的瞬間就能依照煞車踏板的深淺程度,穩定地咬住路面直至煞停。

接著前往市區道路,Turanza 6 呈現出沉穩且均衡的特性,舒適性方面,Turanza 6 會過濾掉多餘的震動感,例如路面標線、凸起標線等。

隨著車速提升,Turanza 6 的胎面 Q 彈感受度,會逐漸轉變成更為穩重的支撐性,換句話說,在低速時,Turanza 6 的特色是比較偏 Q 彈,而中高速至高速時,會轉變成更具支撐性,也就是說,輪胎的結構特性可以在低速與高速發揮不同的行駛效果,滿足主流駕駛族群的需求。

結語:有感進化、全能均衡

經過實際體驗後,在主觀上,Turanza 6 有相當明顯的進步,不管是舒適性、操控、靜謐性等,都能滿足「均衡型」輪胎這個級距的期待標準。事實上,普利司通原廠亦針對 Turanza 6 進行實際的驗證測試,對比上一代產品,Turanza 6 提升了 14%的溼地抓地力、 行駛舒適度有 8%的提升、降低了 8%的噪音,以及 15%的滾動阻力降低。以上這些客觀數據,則是說明 Turanza 6 進步的最佳指標。

傳統上,普利司通的產品屬性比較偏向於日系車,不過這幾年來,普利司通歐洲研發中心持續投入資源,許多新科技與技術也紛紛搭載於系列產品上,讓普利司通的輪胎也適合用在歐系車款上;如果你最近也正好需要更換輪胎,不妨可以考慮這款全新發表的 Turanza 6。


2025年STS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第2站預告6/27盛大登場,結合改裝車聚、Subaru賽道家庭日打造賽道嘉年華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第 2 站,將於 6 月 27 至 29 日於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各參賽車隊、車手經過 4 月底首站小試身手,本站將大顯身手全力以赴 ; TCR Taiwan 組中表現亮眼、來自韓國的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誓言再次挑戰抱走冠軍盃,端看台灣好手們如何守住勝利。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年度第 2 站,將於 6 月 27 至 29 日於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盛大登場。

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

本站 TTCC 台灣房車賽將有多位冠軍高手回歸,並且將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增加車手駕技與車輛底盤調校適應力。此外,在 6 月 28 至 29 日 (週六、週日) 2 天決賽日,場邊 Paddock 區將規畫改裝車聚、創意市集與美食餐車等豐富活動 ; 國內 Subaru 總代理台灣意美汽車將同場舉行「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預計將有超過百位車主共襄盛舉,打造夏季賽道嘉年華。

本站 TTCC 台灣房車賽將首次採用麗寶 FIA G2 認證 21 彎新賽制,增加車手駕技與車輛底盤調校適應力。

賽事好手成績互不相讓,預告同場較量

本場 TCR TAIWAN 組觀賽亮點,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領軍駕駛 Hyundai N 部門原廠打造 Elantra N TCR 最新 7.5 代廠車,4 月處女秀讓臺灣 TCR 各路好手備感壓力,先是在排位賽中拿下桿位,STS 冠軍車手 FIST-TEAM AAI 施世偉則駕駛 Honda Civic FL5 TCR 廠車與他在決賽中演出精彩攻防,同時施世偉也跑出 1 分 46.673 秒最速單圈,刷新麗寶賽道紀錄,最後兩人分別拿下一冠一亞,成績互不相讓。

同場 Pit58 車隊魏仕檳搭檔陳俊喬、林益宏,乙順 Motul 車隊「巴西」楊孟樵搭檔王建民、黃新翔,每位都是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高手,分別駕駛 Honda Civic FK7 TCR 與 Audi RS3 LMS SEQ 同場較量。

本場 TCR TAIWAN 組觀賽亮點,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 CEO 崔丁元領軍駕駛 Hyundai N 部門原廠打造 Elantra N TCR 最新 7.5 代廠車,4 月處女秀讓臺灣 TCR 各路好手備感壓力。
STS 冠軍車手 FIST-TEAM AAI 施世偉駕駛 Honda Civic FL5 TCR 廠車與韓國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在決賽中演出精彩攻防,同時施世偉也跑出 1 分 46.673 秒最速單圈。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

比賽競爭激烈的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自 2024 年賽季更換使用 Hankook Z221 有紋熱熔胎指定用胎後,各組別單圈成績不斷進步,上站萬威車隊車手蔡博皓寫下 2 分 01.369 秒 TTCC 組最速單圈。本站吸引來自律倚、PIT‧58、萬威、Border、格立特、FIST-TEAM AAI 與去年參賽成績亮眼的 WJ 瑋傑等車隊共計 21 位車手參賽。

比賽競爭激烈的 TTCC 組,賽事規則已趨近於統規,自 2024 年賽季更換使用 Hankook Z221 有紋熱熔胎指定用胎後,各組別單圈成績不斷進步。

TCR Taiwan 與 TTCC 組將於週六、週日正賽分別進行各一回合 13 圈爭先決賽 (較 23 彎賽制+1 圈);超級房車賽組則將在週日進行一場 60 分鐘耐久賽,依規則可由 A、B 兩位車手輪流駕駛,日漸炎熱的中臺灣酷暑天候,將對車手及車況帶來嚴苛挑戰。

超級房車賽組將在週日進行一場 60 分鐘耐久賽,依規則可由 A、B 兩位車手輪流駕駛,日漸炎熱的中臺灣酷暑天候,將對車手及車況帶來嚴苛挑戰。

參賽陣容方面,TURBO 組奪冠大熱門依舊是伊諾斯車隊王建民 (駕駛 86 Turbo) 與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陳元龍的 Audi TT 賽車,賽前兩周兩人分別展開賽前練習調校;S2000 組穩紮穩打的 Gmotor 車隊周翼騰與林君達,兩人搭檔駕駛 Toyota GR86 從去年到今年首站均展現堅強實力,企圖再次衛冕。

廣  告

DRS_K-SPORT 車隊參賽陣容龐大,包含女車手黃嘉雯將與許育誠搭檔駕駛 Toyota 86 前來挑戰 N2000 組,隊友黃健彰/高柏齡駕駛 Civic FK8、余育儒/林祺翊駕駛 BMW 435i,而今年重回 STS 賽場的 YSR Motorsport 車隊則派出 2 車參賽 S2000 組,分別由藍鼎盛/藍旻弘駕駛 Civic FD2 改 K24,及林宏仁/袁聖評駕駛 Toyota 86。

乙順 Motul 車隊王建民本站同樣將分別駕駛 86 Turbo 與 Audi RS3 LMS SEQ 參加超級房車耐久賽與 TCR TAIWAN 組爭先賽。

改裝車展示、創意市集、Subaru 賽道家庭日熱鬧同場

場外 Paddock 區 6/28、6/29 兩天正賽期間,將會有由臺中 E51 Car Studio 改裝廠號召來自中臺灣的各式改裝車前來展示,搭配麗寶賽車場首次舉辦的「偷偷買」創意市集、美食餐車,總計有多達 30 多家廠商到場。

場外 Paddock 區 6/28、6/29 兩天正賽期間,將會有由臺中 E51 Car Studio 改裝廠號召來自中臺灣的各式改裝車前來展示。

同場加映的「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不僅是場原廠針對 Subaru 車主舉辦的活動,更結合了「性能」、「賽道」、「家庭」、「親子同樂」與「品牌特色」等元素量身打造,現場將會有 Subaru 全車系展示、STI 精品販售,熱血的車主們報名即可駕馭愛車上賽道體驗 Subaru 獨有的操控樂趣。

同場加映的「2025 Subaru 賽道家庭日」是場原廠針對 Subaru 車主舉辦的活動,現場將會有 Subaru 全車系展示、STI 精品販售。

提供現場購票、網路同步轉播精彩賽事

2025 STS 賽事 (6/27~6/29) 歡迎所有喜愛賽車的車迷朋友蒞臨現場觀賽,可至麗寶國際賽車場現場購買戶外觀眾席 (單日票價 150 元) 或 VIP 室內席門票 (單日票價 500 元),另可於比賽期間至 STS 賽會服務處購買單場 VIP PASS 證 (票價 800 元,單站三天均可使用),可享在 VIP 貴賓室觀賽與精緻下午茶點,還能至集車區近距離感受車隊工作氛圍。

今年賽事同樣將透過民視進行現場轉播,6/29 上/下午各分組決賽將有完整賽況即時報導,無法來現場觀賽的車迷,可透過民視生活資訊 Youtube 頻道、四季線上 FB 與四季線上 OTT 等網路平台收視。

2025 STS 賽事 (6/27~6/29) 可至麗寶國際賽車場現場購買戶外觀眾席 (單日票價 150 元) 或 VIP 室內席門票 (單日票價 500 元)。
2025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日程
賽事 日期
第 2 站 2025 年 6 月 27 日至 29 日
第 3 站 2025 年 8 月 29 日至 31 日
第 4 站 2025 年 10 月 24 日至 26 日

[U-EV]以鴻海Model A為基礎、預告夏季推出準量產版本概念,Sharp將推首款電動MPV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日本家電品牌 Sharp 近日在經營策略說明會上宣布,將以鴻海 Model A 電動 MPV 為基礎,結合先前所公佈 LDK+電動廂型車上的相關技術,將在 2025 年夏季推出準量產概念 MPV 電動車,這也是鴻海集團繼可望以 Model B 為基礎、替日本三菱代工推出電動車款後,第 2 個日本合作夥伴,不過有鑑於 Model A 與 LDK+在車長、車身形式等有些許大小落差,預計屆時新車會比中型車略大、但又維持好在都會移動的身型,展現 Sharp「移動家居」的產品理念,並且以平價化策略來吸引需要空間機能的電動車消費者。

日本 Sharp 最早是於 2024 年 9 月中在東京舉行的「 SHARP Tech-Day'24“」技術展示會上,推出 LDK+廂型電動概念車,其是採用鴻海 MIH 聯盟的 EV 開放平臺打造、並與 Folofly Corporation 共同合作開發,車身尺寸約為 5 公尺,其在車內後方配置 65 吋顯示幕,並強調新車搭載人工智慧技術 CE-LLM、AIoT 智慧互聯網技術等科技。

圖為 LDK+。

至於鴻海集團在 2024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概念車款 Model A,採用「Being White」為設計主旨,當時就宣布可能會被日本品牌採用、由鴻華先進提供 CDMS (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製造,而概念車 Model A 採用 4.3 公尺車長的設定、頗為方正的造型,都是日本市場較為青睞的元素。

鴻海集團在 2024 鴻海科技日亮相的概念車款 Model A,採用「Being White」為設計主旨。

不過仔細對照之下,Model A 為 4.3 公尺較緊緻的設定、至於 Sharp 之前自行亮相的 LDK+概念車是設定約在 5 公尺的車長,分別各為中小型高挑 MPV、還有大型廂型車設定,兩者在產品出發點上略有差異。而根據 Sharp 官方指出,未來會在 2025 年夏季推出的準量產概念車,將會是以 Model A 為基礎,車身尺碼上比起一般的中型車稍大、稍高,來換取更為充足的車室空間與機能,但會援引源自 LDK+的顯示幕、AIoT 智慧互聯網技術等科技。

圖為 Model A 內裝示意。
廣  告

從上述可見,Sharp 純電新車將會是朝向以靈活、但能實踐品牌智慧移動家居的設計初衷,至於在價格設定上,Sharp 指出以 Model A 作為開發對象除了是看重其掏挑空間設計,車格也符合日本等市場的需求,也不會走高價位路線,而是以平價且好維護為目標,設定為吸引主流消費者的平價電動車。面對目前約 15%的市佔率,Sharp 看好未來會在 2030 年成長到 30%、甚至 2035 年提升至 50%,未來購車的主流也回從訴求駕馭樂趣、轉向為高效利用車內時光與自動駕駛提升,此次首度規畫插旗電動車市售車領域,也足見其積極經營電動車款的企圖心。


鋼管車架搭配BMW重機引擎,Shoreline Bespoke公布輕跑車LM Coupe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無中生有」雖然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來自美國加州、由兩位工程師好友:Spencer Beckman 和 Kyle Krueger 於 2021 年共同成立的 Shoreline Bespoke,依舊在日前為車迷們打造了一輛設計靈感來自 1960 年代的 Porsche 906、搭載鋼管車架與 BMW 重機引擎的超輕量跑車:LM Coupe。

來自加州的 Shoreline Bespoke,日前為車迷們打造了一輛設計靈感來自 Porsche 906、搭載鋼管車架與 BMW 重機引擎的超輕量跑車:LM Coupe。

已耗費 50 萬美元研發成本的 LM Coupe,是一款帶著復古風格外型的輕量跑車,採用的是手工打造的鋼管車架,搭配角度可調的雙 A 臂懸吊、AP Racing 煞車系統與訂做的轉向系統,車重僅有 1,400 磅 (約 635 公斤)。

Shoreline Bespoke 是一家由工程師好友:Spencer Beckman 和 Kyle 於自家車庫共同成立的新創公司。
LM Coupe 採用手工打造的鋼管車架,搭配角度可調的雙 A 臂懸吊、AP Racing 煞車系統與訂做的轉向系統,車重僅有 635 公斤。

雙座設計的空間裡,LM Coupe 則是配置兩張碳纖維賽車座椅,搭配可調整前/後距離的踏板與方向盤,且中控台看不見螢幕,只有一只手機支架,讓駕駛透過手機無線連結功能來收聽音樂。

LM Coupe 車身中段裝載了來自 BMW K1600 重機的 1.65 升直 6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最大馬力 250 匹 (hp)。
廣  告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Shoreline Bespoke 則是在 LM Coupe 車身中段、座椅的後方,裝載了來自 BMW K1600 重機的 1.65 升直 6 自然進氣汽油引擎,並將最大馬力提升至 250 匹 (hp)、引擎最高轉速可達 10,000 轉,搭配序列式變速箱,能帶來最原始也最熱血的駕駛樂趣,實車預計 8 月份在美國圓石灘古董車展的 Monterey Car Wee 活動亮相、2026 年開始交車。


2025年5月份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各級距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5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汽車網站每月皆會推出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提供國內機車市場更深入的報導,探究機車 250c.c.以下級距、251c.c.以上檔車級距、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的市場發展表現,並分析相對應級距車輛每月在臺灣市場的銷售情況,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250c.c.以下級距

5 月機車總市場掛牌數為 55,743 輛,雖然較 4 月份成長 4.8%,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存在 20%的落差。而本月份 250 c.c.以下級距部分,掛牌數為 50,141 輛,相較上月成長 4.4% ; 品牌排行自 3 月份以來並無明顯落差,SYM、Kymco、Yamaha 保持前段班,Cfmoto 擠下 Kawasaki 回到前 10 名排行榜。

5 月機車 250 c.c.以下級距掛牌 50,141 輛,相較上月成長 4.4% ; 品牌排行自 3 月份以來並無明顯落差,SYM、Kymco、Yamaha 保持前段班,Cfmoto 擠下 Kawasaki 回到前 10 名排行榜。

5 月份上榜車款,維持與 4 月份相同,但是排名順序出現調整,Yamaha Jog 125 以大批量交車回到排行亞軍,Kymco 旗下大地名流 2.0、GP 125 及 Nice XL 銷量提升的同時,排行席次較上月進步。值得關注的是,雖然 Yamaha 在品牌排行落後 Kymco,但是在主流 125 c.c.級數中,5 月份 Yamaha 掛牌達 8,559 輛,已超越 Kymco 單月 8,129 輛的成績。

5 月份 Yamaha Jog 125 以大批量交車回到排行亞軍,Kymco 旗下大地名流 2.0、GP 125 及 Nice XL 銷量提升的同時,排行席次較上月進步。

SYM 在 5 月份銷售量為 24,151 輛,相較前兩個月,出現銷售轉機,成長幅度 2.9%,維持級距品牌冠軍的寶座,市佔率以 48.2%表現持平 (上月為 48.9%) ; 亞軍 Kymco 與 SYM 的落差仍有 1 萬餘輛,本月成長幅度 4.1%,27.2%的市佔率表現同樣持平 (上月為 27.3%) ; Yamaha 以 9,377 輛拿下季軍,成長幅度 10.9%,為前三名之冠,市佔率稍稍成長至 18.7% (上月為 17.6%)。

SYM 在 5 月銷售量為 24,151 輛,成長幅度 2.9%,維持級距品牌冠軍的寶座,市佔率以 48.2%表現持平 ; 亞軍 Kymco 與 SYM 的落差仍有 1 萬餘輛,本月成長幅度 4.1%,27.2%的市佔率表現同樣持平。

5 月份第 4 名至第 8 名維持不變,依序由 Suzuki、PGO、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拿下,Suzuki 與 PGO 交出 1,399 輛、683 輛,分別成長 1.5%與 6.7%,而 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則衰退 5.5%至 11.6%不等。Hartford 以 21 輛登上本月排行第 9 名,成長幅度 5%,市佔率持平 0.04% ; 本月 Cfmoto 再度進榜,掛牌 17 輛,交車數與 4 月份相同,市佔率取得 0.03%。

5 月份第 4 名至第 8 名維持不變,依序由 Suzuki、PGO、Vespa、Honda 與 Aeonmotor 拿下,Suzuki 與 PGO 交出 1,399 輛、683 輛,分別成長 1.5%與 6.7%。

5 月份熱銷車款排行中,SYM Duke 新迪爵 125 以 4,438 輛蟬聯銷售冠軍,掛牌數較上月增加 237 輛,成長幅度 5.6% ; Yamaha Jog 125 再度登上車款排行亞軍,掛牌 3,917 輛相較 4 月份大幅增加 857 輛 ; SYM Duke 迪爵 125 本月表現稍微下滑,以 3,099 輛退居季軍。

熱銷車款排行中,SYM Duke 新迪爵 125 以 4,438 輛蟬聯銷售冠軍,較上月成長 5.6% ; Yamaha Jog 125 再度登上車款排行亞軍,掛牌 3,917 輛相較 4 月份大幅增加 857 輛。

第 4 名、第 5 名連續 3 個月相同,由 SYM Jet SL+與 Woo 分別以 2,978 輛、2,430 輛拿下 ; Kymco Goodway 大地名流 2.0 交出 2,047 輛排名超越 SYM MMBCU 登上第 6 名,至於 MMBCU 與 GP 125,則同樣交出 2 千餘輛。5 月份第 9 名、第 10 名與上月排名輪替,由 Kymco Nice XL 掛牌 1,646 輛取得領先,至於 SYM Vivo 活力 125 則以 1,594 輛擠進排行榜。

熱銷車款排行第 4 名、第 5 名連續 3 個月相同,由 SYM Jet SL+與 Woo 分別以 2,978 輛、2,430 輛拿下。

251c.c.以上檔車級距

雖然總市場銷量有著 4.8%成長,但在 251c.c.以上檔車級距中銷售數是呈現 15.2%衰退,領牌數為 698 輛;端看前幾名的車廠,僅有第 3 名的 Triumph 的成績是有所進步,至於從第 5 名開始的 BMW,領牌數就明顯與前方品牌差了一個檔次。Top 10 榜單中最低迷的車廠莫過於 Aprilia,名次下滑了 4 席,至於 CFmoto 則上升了 3 個名次,另外 Harley-Davidson 也重回榜單中。

雖然總市場銷量有著 4.8%成長,但在 251c.c.以上檔車級距中銷售數是呈現 15.2%衰退,領牌數為 698 輛;端看前幾名的車廠,僅有第 3 名的 Triumph 的成績是有所進步,至於從第 5 名開始的 BMW,領牌數就明顯與前方品牌差了一個檔次。

Honda 近兩個月表現較為黯淡,幾款主力車型的銷量都較為不理想,單月份掛牌數為 264 輛,亦是繼 1 月後的領牌數再度低於 300 輛,較 4 月呈現 21.9%的退步,市佔率也下滑至 37.8%;雖然 Honda 的成績持續衰退,不過目前與後方的車廠依舊保持一定距離。第 2 名依舊是 Kawasaki,114 輛的領牌數是減少了 1 輛,銷量基本上是呈現持平,不過市佔率則是提升至 16.3%。

Honda 近兩個月表現較為黯淡,幾款主力車型的銷量都較為不理想,單月份掛牌數為 264 輛,亦是繼 1 月後的領牌數再度低於 300 輛,較 4 月呈現 21.9%的退步,市佔率也下滑至 37.8%。
第 2 名依舊是 Kawasaki,114 輛的領牌數是減少了 1 輛,銷量基本上是呈現持平,不過市佔率則是提升至 16.3%。

Triumph 是前段品牌中銷量唯一呈現進步的車廠,總掛牌數為 103 輛,其有著 9.6%的成長幅度,市佔率也上升到 14.8%,名次排序上也超越 Yamaha 至第 3 名。在 Triumph 銷售表現進步之時,Yamaha 的成績卻是有大幅退步,74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對比 4 月份有著 35.1%衰退。第 5 名的 BMW 與前方 Yamaha 有著不算小距離,但 BMW 在 5 月份的成績是有 34.8%成長,31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第 2 高。

Triumph 是前段品牌中銷量唯一呈現進步的車廠,總掛牌數為 103 輛,其有著 9.6%的成長幅度,市佔率也上升到 14.8%,名次排序上也超越 Yamaha 至第 3 名。
在 Triumph 銷售表現進步之時,Yamaha 的成績卻是有大幅退步,74 輛的領牌數也是今年度目前最低點,對比 4 月份有著 35.1%衰退。

從第 6 名開始的車廠銷量都不及 20 輛,CFmoto 與 Harley-Davidson 的成績都較 4 月有所進步,不過 8~10 名的品牌銷售數都是呈現退步,其中衰退最多的便是 Aprilia,4 月份繳出 39 輛的領牌數後,5 月僅有 12 輛,退步幅度來到 69.2%,最終與 KTM 並列在第 9 名的位置。

車款表現方面,5 月份並沒有任何一款機種領牌數超過 50 輛,排名前 2 的為 Honda CBR650R 和 CB650R 系列,領牌數分別為 44 輛與 40 輛,不過若再細分來看,CB650R 的 40 輛掛牌都是 E-Clutch 車型,而 CBR650R E-Clutch 則是 24 輛、一般車型為 20 輛;就以這兩個車型來看,在 2 月和 3 月的時交車數來到最高峰,不過在過了這段交付高峰期後,近兩個月掛牌數也下滑不少,多少也影響了 Honda 自身的銷售數。

排名前 2 的為 Honda CBR650R 和 CB650R 系列,領牌數分別為 44 輛與 40 輛,不過若再細分來看,CB650R 的 40 輛掛牌都是 E-Clutch 車型,而 CBR650R E-Clutch 則是 24 輛、一般車型為 20 輛。

第 3 名為貿易商所引進的 Honda CB350 系列,雖然排名上能維持在前段班,不過 39 輛的領牌數亦是今年度目前最低;而排在第 4 名車款恰巧是同一廠牌的兄弟車 Triumph Speed 400 和 Scrambler 400 系列,共同都繳出了 37 輛的銷售數,兩款車型的成績都較 4 月份來得出色,間接也推升了 Triumph 在 5 月的銷量,也是 Triumph 當月份成績有所成長的關鍵。雖然 Yamaha MT-09 系列銷量是較 4 月有所進步,領牌數增加 7 輛、排序上升 3 名,但由於 Yamaha 其他車款表現較為低迷,因此品牌的總銷量是呈現下滑。

第 3 名為貿易商所引進的 Honda CB350 系列,雖然排名上能維持在前段班,不過 39 輛的領牌數亦是今年度目前最低。
排在第 4 名車款恰巧是同一廠牌的兄弟車 Triumph Speed 400 和 Scrambler 400 系列,共同都繳出了 37 輛的銷售數,兩款車型的成績都較 4 月份來得出色,間接也推升了 Triumph 在 5 月的銷量。

第 6~8 名皆為 Kawasaki 的產品,依序是 Eliminator 500 SE、Ninja ZX-4RR、Ninja 400,不過領牌數都未超過 30 輛,而就對比 4 月的成績,Eliminator 500 SE 與 Ninja 400 的掛牌數都是呈現進步,尤其後者的成長幅度更大,至於 Ninja ZX-4RR 則是少了有 12 輛的銷售數,排名也下滑 3 席。第 9 和 10 名為 Honda Rebel 1100 系列與 X-ADV,前者有著些微進步,排名也上升 1 名,但後者領牌數少了有 20 輛,名次也下滑了 6 名。

第 6~8 名皆為 Kawasaki 的產品,依序是 Eliminator 500 SE、Ninja ZX-4RR、Ninja 400,不過領牌數都未超過 30 輛,而就對比 4 月的成績,Eliminator 500 SE 與 Ninja 400 的掛牌數都是呈現進步,至於 Ninja ZX-4RR 則是少了有 12 輛的銷售數。

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

在 4 月份機車銷售報告級距篇中,251c.c.以上速克達迎來超過 600 輛、46.4%的成長,但是 5 月份的掛牌數據中,僅交出 577 輛,衰退幅度 7.2% ; 本月包含 SYM、Aeonmotor、PGO、Lambretta 銷量呈現正成長,上月表現大幅提升的 Kymco,反而成為本月退步最多的車廠 ; 同為僅 8 間車廠有新車掛牌,但是 PGO 與 Lambretta 均交出 7 輛,因次排名並列。

5 月機車 251c.c.以上速克達級距僅交出 577 輛,衰退幅度 7.2% ; 本月包含 SYM、Aeonmotor、PGO、Lambretta 銷量呈現正成長。

5 月份登上品牌排行冠軍的 SYM,掛牌數來到 213 輛,為今年度最佳單月表現,成長幅度 29.9%,市佔率取得 36.9% (上月為 26.4%) ; 亞軍 Aeonmotor 本月掛牌數、排名均明顯上升,共計交出 101 輛,成長幅度達 40.3%,市佔率提升至 17.5% (上月為 11.6%)。

Kymco 本月排名下滑一位,以 82 輛登上季軍,衰退幅度 47.4%,是所有品牌最多者,市佔率下降至 14.2% (上月為 25.1%),而 Honda 則以 1 輛之差落後 Kymco,排名第 4 名,衰退幅度 22.1%,市佔率取得 14.0% (上月為 16.7%)。

5 月品牌排行冠軍 SYM 掛牌數來到 213 輛,為今年度最佳單月表現,成長幅度 29.9%,市佔率取得 36.9% ; Kymco 排名下滑一位,以 82 輛登上季軍,衰退幅度 47.4%,是所有品牌最多者,市佔率下降至 14.2%。

第 5、第 6 名由 Yamaha、Vespa 取得,分別交出 62 輛、24 輛,雙品牌的衰退幅度落在 27.3%~28.7%之間,市佔率取得 11.1%、4.7%,至於並列第 7 名的 PGO 與 Lambretta,同樣交出 7 輛,PGO 成長幅度 40%,而 Lambretta 於 4 月份僅交出 1 輛,所以上月比達到 700%,市佔率同為 1.2%。

SYM TTLBT 迎來上市後首波大批量交車,以 139 輛登上熱銷車款排行冠軍 ; Aeonmotor 常勝軍 STR 300 本月掛牌 88 輛,排行上升 2 個席次,連帶提升品牌整體表現 ; 4 月份表現亮眼的 Kymco AK Premium 575,本月僅交出 56 輛,相較上月破 130 輛的規模,出現大幅度衰退,不過仍是本月份銷售表現最佳的紅牌車款。

SYM TTLBT 迎來上市後首波大批量交車,以 139 輛登上熱銷車款排行冠軍 ; Aeonmotor 常勝軍 STR 300 本月掛牌 88 輛,排行上升 2 個席次,連帶提升品牌整體表現。

Yamaha XMAX 以個位數落差,在排名上落後 AK Premium 575,50 輛掛牌表現拿下第 4 名,略低於自身單月平均銷售規模 ; 第 5、第 6 名由 Honda Froza350、SYM Joymax Z+拿下,掛牌數分別為 37 輛、30 輛,Honda ADV350 RoadSync 則以 26 輛小幅落後,取得第 7 名。

Yamaha XMAX 以個位數落差落後 AK Premium 575,50 輛掛牌表現拿下第 4 名 ; 第 5、第 6 名由 Honda Froza350、SYM Joymax Z+拿下,掛牌數分別為 37 輛、30 輛。

第 8 名由 SYM ADXTG 以 20 輛拿下,銷量在同品牌多元車型競爭激烈下,稍稍出現疲態,是今年度掛牌最少的單月表現 ; Honda Froza750 以 2 輛差距落後 ADXTG,最終以 18 輛成績擠進排行榜第 9 名,5 月份第 10 名由 4 款車型並列,包含 SYM Maxsym GT 與 Maxsym TL、Aeonmotor Brera X、Vespa GTS 300 Super Sport 均掛牌 12 輛,也上本次進榜前 10 的車型增加到 13 款。

第 8 名由 SYM ADXTG 以 20 輛拿下,銷量出現疲態,是今年度掛牌最少的單月表現 ; Honda Froza750 以 2 輛差距落後 ADXTG,最終以 18 輛成績擠進排行榜第 9 名。

進軍東南亞市場、Honda Step Wgn確認導入印尼,左駕市場再等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旗下的中型 MPV 產品 Step Wgn,第 6 代車型於 2022 年在日本市場發表,而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中,Honda 於展會中亮相了 Step Wgn 與 e:N1 兩款車,但那時原廠並未宣布 Step Wgn 會在印尼當地販售。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導入當地,並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走進同樣是右駕的印尼市場。

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於當地販售,將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

海外市場皆為右駕版本,現階段還未有左駕市場消息

若以要導入國內市場的產品來說,一般來看海外地區如果有左駕車型,多少也會增加引進臺灣的機會,反之,若只有右駕版本,相對的導入機會就會小很多。而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而對於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不過動力設定方面,從原廠目前公布的訊息來看,相較於日本和香港市場有著 1.5 升渦輪與 2.0 升 e:HEV 油電,印尼的 Step Wgn 預計會是以 e:HEV 油電動力來溝通。

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
廣  告

參考日本市場的規格,Step Wgn e:HEV 所搭載的 2.0 升動力,引擎具備最大 145 匹馬力和 17.8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能輸出最大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進軍東南亞市場、Honda Step Wgn確認導入印尼,左駕市場再等等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3 00:00:00

發文

#620926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onda 旗下的中型 MPV 產品 Step Wgn,第 6 代車型於 2022 年在日本市場發表,而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中,Honda 於展會中亮相了 Step Wgn 與 e:N1 兩款車,但那時原廠並未宣布 Step Wgn 會在印尼當地販售。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導入當地,並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走進同樣是右駕的印尼市場。

隨著 2025 GIIAS 即將在 7 月下旬展開,印尼 Honda 近日正式宣布 Step Wgn 將於當地販售,將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期間正式發表,而現在已開放訂車,新車搭載 e:HEV 油電動力,也宣告 Step Wgn 進軍東南亞地區。

海外市場皆為右駕版本,現階段還未有左駕市場消息

若以要導入國內市場的產品來說,一般來看海外地區如果有左駕車型,多少也會增加引進臺灣的機會,反之,若只有右駕版本,相對的導入機會就會小很多。而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就以這次進軍印尼的 Step Wgn 來說,除了在日本地區來販售外,其實也有在香港來做販售,但不管是印尼或是香港,這都是右駕的市場,但倘若未來東南亞的左駕國家,如越南或是菲律賓能引進 Step Wgn,其也能增加 Step Wgn 導入國內的機會。
相仿狀況也落在 Honda 日本很熱門的車款 Freed,現階段僅有右駕版本、並有在日本和香港地區來銷售,雖然許多網友敲碗國內能引進 Freed,其也能填補 Toyota Sienta 停產後的空缺,但現在依然未看到左駕車型的出現。

而對於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不過動力設定方面,從原廠目前公布的訊息來看,相較於日本和香港市場有著 1.5 升渦輪與 2.0 升 e:HEV 油電,印尼的 Step Wgn 預計會是以 e:HEV 油電動力來溝通。

這次印尼 Honda 即將導入 Step Wgn,早在 2024 GIIAS 印尼國際車展時車輛就已亮相,並且後續也多次在許多公開場合活動中登場,如今 Step Wgn 也將正式在印尼來販售,並會於 GIIAS 2025 正式發表。
廣  告

參考日本市場的規格,Step Wgn e:HEV 所搭載的 2.0 升動力,引擎具備最大 145 匹馬力和 17.8 公斤米扭力,馬達則能輸出最大 184 匹馬力和 32.1 公斤米扭力;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原廠提到,Step Wgn 的推出進一步鞏固了 Honda 作為理解現代家庭需求品牌地位,提供的不僅是一款高效舒適油電混合 MPV,也是一輛能適應多種生活風格的多功能車,並配備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先進科技。
除了 Step Wgn 預計會在 2025 GIIAS 展覽時發表外,Honda 亦還預告將首次在印尼亮相 Prelude,並且還將發表一款全新電動概念車,這是該車首次於亞洲與大洋洲地區亮相。

豐田章男會長Morizo領軍再戰綠色地獄,TG-RR車隊紐柏林24小時耐久賽成功完賽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旗下性能車品牌 Toyota GAZOO Racing 與豐田章男會長出資創立的 ROOKIE Racing 車隊共同聯名之 TG-RR(Toyota GAZOO ROOKIE Racing),在全球最具指標性的耐久賽事—2025 年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ADAC RAVENOL 24h Nürburgring) 中成功完賽,正式寫下品牌與團隊在國際耐久賽事舞台的重要里程碑。本次挑戰不僅是技術實戰,更承載著 Morizo(豐田章男會長參與賽車活動的別名)對賽道與造車哲學的深厚情感,展現持續進化的品牌精神。

做為 ROOKIE Racing 首間海外合作對象,豐田章男會長特別指定在台灣舉行公開應援活動,並邀請 ROOKIE Racing 車隊的重要海外贊助夥伴到場支持。

ROOKIE Racing 車隊在全球最具指標性的耐久賽事—2025 年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ADAC RAVENOL 24h Nürburgring) 中成功完賽,正式寫下品牌與團隊在國際耐久賽事舞台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 2007 年,Morizo 便以匿名身分首次參加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賽事,在恩師—後來因試車意外離世的時任 Toyota 首席試車手成瀨弘(Hiromu Naruse)先生的帶領下,於這條被譽為「綠色地獄」的賽道上,接受造車開發的最嚴苛修行。成瀨弘先生當年一句「如果你這個職位的人不懂如何開車,請不要對於我們開發的車給予任何建議。」深深影響 Morizo,此後也成為 Toyota 內部推動以賽事實戰累積車輛開發經驗的重要原點。

2025 年,正值 Morizo 初次參戰 18 年後,他再度親自領軍回到這條熟悉的北環賽道,不僅是對自己造車信念的延續,更是對恩師成瀨弘最深刻的致敬。

Morizo 與恩師成瀨弘。

#109 與#110 雙車編制,致敬 2007 年 GR 首次挑戰紐柏林

本次 TG-RR 車隊以雙車陣容出戰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車輛型號及車號編排亦承襲自 Morizo 2007 年首次參賽時的設定,象徵傳承與紀念:
GR Yaris DAT #109
GR Supra GT4 EVO2 #110

GR Yaris DAT #109 搭載全新 8 速自動變速箱 GR-DAT (GR Dire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換檔反應敏銳,TG-RR 本次選擇自排版本參賽,便是希望證明此款自排變速箱的性能,賽道表現不亞於手排車款。而在 GR Yaris DAT #109 的駕駛席上,除 Morizo 本人外,陣容更集結了豐田大輔(Daisuke Toyoda)、石浦宏明(Hiroaki Ishiura)、大嶋和也(Kazuya Oshima)等三位優秀車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月 Morizo 特別攜同三位車手來台出席 GR Garage 林口旗艦店開幕活動,與台灣 GR 粉絲近距離互動,這次四人也共同出征紐柏林,展現深厚的連結。首次挑戰紐柏林賽 24 小時耐久賽的 GR Yaris DAT 最終以 113 圈,組別第一,順利完賽。

首次挑戰紐柏林的 GR Yaris DAT #109 便以組別第一順利完賽。

另一輛 GR Supra #110 則由經驗豐富、征戰耐久賽多年的駕駛陣容:佐佐木雅弘(Masahiro Sasaki)、片岡龍也(Tatsuya Kataoka)、松井孝允(Takayuki Matsui)、蒲生尚彌(Naoya Gamou),完整體現 TG-RR 車隊豐富的技術陣容與跨世代接棒。最終也以 126 圈,組別第四的成績,完成本次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

24 小時極限考驗,全隊穩定完賽征服綠色地獄

紐柏林賽道全長 25.378 公里,擁有 170 多個彎道及高低落差超過 300 公尺,被公認為全世界最嚴苛的賽道之一。在 24 小時不間斷的極致負荷挑戰下,TG-RR 兩台賽車展現穩定節奏與團隊高度協調應變能力,順利跨越黑夜、天候變化及賽道事故,最終成功完賽,實現 TG-RR 團隊「安全完賽、累積數據、鍛鍊技術、開發更好的車」的目標。

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向來被視為汽車品牌實戰鍛鍊的最高殿堂。透過 24 小時極限挑戰,不僅驗證車輛耐久性能,更累積寶貴的開發數據,回饋至市售車輛開發之中,真正實踐 TOYOTA GAZOO Racing「道路鍛鍊人,亦塑造出更好的車」(道が人を鍛え、クルマを鍛える) 的核心開發理念。

GR Supra GT4 EVO2 #110 亦取得組別第四的佳績。

臺灣粉絲熱血應援齊聚 GR Garage 林口,串聯賽道實況

除了德國現場的實戰挑戰,和泰汽車亦同步串聯台灣粉絲熱情,於 6 月 21 日(六)、6 月 22 日(日)在 GR Garage 林口舉辦「TG-RR 紐柏林 24 小時耐久賽直播應援活動」,透過現場轉播與德國實況連線,讓台灣媒體朋友、車迷亦同步感受 TG-RR 團隊在綠色地獄征戰的精彩賽事氛圍。尤其在 6 月 22 日(日)GR Garage 特別營業,更吸引了大批 GR 支持者與 TG-RR 粉絲齊聚應援,兩日活動吸引近千名車迷愛好者參加,加油聲此起彼落,氣氛熱烈,展現品牌在台深厚的粉絲基礎與凝聚力。

台灣 GR 粉絲齊聚 GR Garage 林口 為 TG-RR 應援。
GR Garage 林口直播應援活動與德國紐柏林現場連線。
廣  告

持續進化品牌造車哲學,臺灣 Corolla Cup 統規賽第二站同步登場

 由 Toyota GAZOO Racing 與 ROOKIE Racing 聯名組成的 TG-RR 車隊本次順利完賽,為品牌發展奠定重要里程碑。未來,TG-RR 也將持續參與多項賽事,透過實戰磨練車手、團隊與技術,並將賽車經驗應用至 GR 車系、GR SPORT 車款的研發,讓更多消費者能在日常駕駛中,體驗來自賽道淬鍊的駕馭樂趣與可靠性能。

和泰汽車亦追隨原廠方向,持續推動在地賽事,Corolla Cup 統規賽第二站將於 7/5(六)、7/6(日)於台中麗寶國際賽車場登場,也歡迎各位 TG-RR 粉絲、車迷朋友一同到場共襄盛舉。


來場電影中的男子漢浪漫旅程─Volkswagen Amarok 3.0 TDI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Pick-Up 車型在印象中與其說是「貨卡」,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狂放不羈的感受,這也是在許多美系電影場景、馳騁於荒漠曠野時的「硬漢浪漫」形象,而 Pick-Up 車款駕馭其中也確實給人幾乎無可不能的信心;駕馭著新世代的 Volkswagen Amarok,或許在都會穿行時總有背著大包包、穿梭於百貨層架之間的體驗,但離開都會用車環境後,則是有著大膽前行無所畏懼的氣勢。

當然,這樣的氣勢很可能只是因為腦海中,自我包裝著好似電影場景中,男子漢一般跋山涉水、英勇無懼的形象;其實,就是個中年大叔與 Amarok 的一場自我浪漫之旅而已!

鎖定高階市場,台灣福斯商旅僅推單一選擇

首先要說的,是擁有強悍且征服多種用路環境的 Pick-Up 車款,相信在實用性上絕對令人讚嘆,但從尺碼與性能實力上來說,卻不是多數人日常用車的硬性需求,因此屬於小眾市場的選擇,這一點從 Pick-Up 總市場表現上不難看出端倪。

福斯商旅在 2022 年時展開新世代 Amarok 的預告活動,台灣福斯商旅則是選擇在 2024 年底時,重新導入國內市場。

早期更是因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限定貨車座位數的緣故,不僅 Pick-Up 導入國內數量不多,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同樣也不高,在 2017 年相關法規進行修正後,迎來了 Pick-Up 市場的一波熱潮,最高峰時年度級距還有著超過 3,400 輛的市場份額,隨後則是稍微退燒,整體來說還是屬於較為小眾的市場喜好,但充滿個性的車格,每每還是吸引不少車迷的關注。

原廠在發表 2 代 Amarok 時共計有兩種選擇,分別是都會版本以及越野套件的 Pan Americana 樣式。

而此次試駕的 Volkswagen 第 2 代 Amarok,乃是臺灣福斯商旅在 2024 年底時在國內發表,更應該說是重返國內市場,在 2012 年首度導入國內市場的第 1 代 Amarok,國內市場最後銷售數字到 2020 年為止,隨後就進入了空窗期;隨著原廠在 2021 年展開預告、2022 年正式發表,國內市場可能重新導入的消息也逐步傳出,台灣福斯商旅在 2024 年底時正式發表。

國內市場導入的 2 代 Amarok 標配越野套件,在外觀上可以清楚看到更顯粗獷的氣息。

比較關鍵且與前代不同之處,在於因應 Volkswagen 與 Ford 原廠的合作計畫關係,因此在不少商用領域產品兩大品牌相互支援,而第 2 代 Amarok 採用與當代 Ford Ranger 相同的 T6 平臺打造,甚至在車室空間內也有許多相仿之處。在如此狀態條件下,為與福特六和導入國內的 Ford Ranger 在市場上有所區隔,台灣福斯商旅僅導入單一 Amarok 車型,甚至連動力單元也選擇 3.0 升 V6,與 Ranger 的 2.0 升柴油、3.0 升汽油有所不同。

Amarok 在粗獷裝扮之中也標配有科技元素,標配 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高亮度 LED 尾燈。

貨卡車型之所以常被人以粗獷來形容,或者是聯想到粗獷一詞,主要還是在於壯碩體型,新世代 Amarok 車身尺碼分別為車長 5,362mm、車寬 1,917mm、車高 1,884mm,以及 3,270mm 軸距,其最低距地高度為 237mm,雖然進出駕駛座艙不到「攀爬」的程度,但也還是需要開啟車門後「登上」駕駛座艙。

越野套件從外觀可以清楚看到,包含全車防刮塑料,大型車側踏板,車斗上方有著運動化消光黑車斗防護架,並且標配霧黑 Amadora 鋁圈搭配 255/65 R18 全地形胎。

一如前面所提到,台灣福斯商旅考量市場布局,因此單一車型之姿導入國內市場的版本,除了動力為柴油頂規設定之外,在外觀配備上也導入著墨於越野需求的 Pan Americana 樣式,除了足蹬 255/65 R18 全地形胎圈組之外,全車還有防刮塑料呼應,車輛後方車斗上也有著防護架、車頂架、車側踏板,另外還有引擎下護板與前後輪擋泥板等。

Amarok 車尾貨斗長度為 1,549mm,最寬處則是 1,523mm,具備 1,020 公斤荷重實力,並在一側設置有電源輸出與照明燈組。

從外觀就可以感受到 Amarok 隨時能帶著你馳騁非鋪裝路面,還不需要有絲毫擔憂的「蓄勢待發」,心中更是很容易有一種壯志豪情油然而生,當然,這壯志豪情也是腦海中的場景,以及有著強大後盾得以倚靠的心態;至少在拍攝靜態照片時,眼睛其實一直不停往旁邊沙灘瞄過去,想著等一下是否有機會「沙灘漫步」一下。

廣  告

簡約大方中的科技座艙布局

外觀造型雖然給人粗獷魅力,但頭尾燈組卻是相當科技的展現,標配 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高亮度 LED 尾燈,LED Matrix 矩陣式頭燈具備自動調整遠近光燈,可依地形與路況調整光型,LED 尾燈則是含整合式霧燈,具備高辨識性也提升行車安全;此外,貨斗內側還裝載有平臺照明燈,一側還有 120V、12V 的電源輸出,這雖然算不上高科技,卻是實用的配置。

駕駛座艙的大致格局其實給人相似感,不過在諸多細節處還是作出品牌之間的些許區隔。

在車室空間鋪陳同樣也是,第一印象就是粗中有細,這並不是粗製濫造的意思,而是前檯總成並沒有花俏格局,但在許多細節處卻能感覺到用心,同時中控檯設計則帶有一定程度數位質感,12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搭配 12.3 吋數位儀表,支援中文衛星導航功能,而中控檯下方播桿則是 Park Assist 自動停車輔助、駕駛模式以及駕駛副主功能等按鈕。

駕駛座艙的數位氛圍,源自於 12 吋直立式多媒體觸控螢幕搭配 12.3 吋數位儀表。

確實,與當前電動車為表率、許多新車款都已經減少實體按鈕設計的潮流相比,Amarok 駕駛座艙很難用「數位科技、前衛」等語彙來形容,但別忘了這是一輛主打實用價值、功能性為重的 Pick-Up 貨卡出採,就好似主打吃到飽的餐廳,但仍舊有提供一些精緻功夫菜品,屬於錦上添花的加分設定。

雖然當前數位化的設計為市場主流,但呼應著貨卡粗獷的產品定位,車室空間內仍保有不少實體按鈕設計。

與當代 Ford Ranger 共用之故,駕駛座艙大致鋪陳同樣相仿,但一些按鈕設定、置物空間、排檔系統位置等卻還是有所區隔,多功能方向盤同樣是以自家為主,讓駕駛座艙給人頗為熟悉、但卻又以各自不同詮釋,但使用上卻是不需要經過時間沉澱,輕易就能直接上手。

多功能方向盤後方並沒有換檔撥片設計,而是與 Ford 家族相同,在排檔桿駕駛側設計有進退檔的按鈕。

多種四輪驅動模式與駕駛模式,不用繞路了!

前面有提到過,台灣福斯商旅針對 Amarok 導入的策略,乃是僅有單一車型、主打高階市場的配置,動力單元乃是 3.0 升 V6 柴油引擎,動力數據依序為 241 匹 (ps) 最大馬力,以及 6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Ford 在 Ranger 車系上則是推出 205 匹與 51 公斤米的 2.0 升柴油、292 匹與 50.1 公斤米的 3.0 升 V6 雙渦輪汽油引擎,清楚可以看出箇中區隔。

2 代 Amarok 國內市場推出的,乃是搭載 3.0 升 V6 柴油引擎的動力單元,動力數據依序為 241 匹 (ps) 最大馬力,以及 6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

61 公斤米的扭力數據確實帶來厚實輸出感受,在標準行車模式下輕踩油門,一開始並不會過於洶湧,然而隨著油門踏板加深力道也逐步推出,搭配的 10 速手自排變速箱提供順暢的加速表現,但如果大腳油門則會展現出這輛柴油貨卡的強悍面向。Amarok 共計提供有標準、節能、拖車、防滑、泥濘、雪地 / 沙地等不同駕駛模式選擇,透過空調介面下方波桿就能切換選擇。

Amarok 搭配的 4Motion 智慧四輪驅動系統,能夠藉由電子式旋鈕逕行選擇 2H、4H、4L、4A 等設定。

當然,駕駛這樣一輛追求性能與功能的作品,那麼舒適性自然不能與市場大宗的休旅、轎車產品同場較勁,Amarok 的懸掛系統乃是採用前雙 A 臂,後軸則是對應載物荷重用的車斗需求,採用的乃是荷重能力更為出色的葉片彈簧,如此配置的特性就是車斗載物越重,車輛動態表現就會越行沉穩,試車期間後斗並未載物,帶給駕駛人的反而是比較多活潑灑脫。

Amarok 的懸掛系統乃是採用前雙 A 臂,後軸則是對應載物荷重用的車斗需求,採用的乃是荷重能力更為出色的葉片彈簧。

拍攝過程中想要調轉車頭,原本還想著請同事幫忙照看一下,畢竟迴轉空間不算大,但看著另一邊非鋪裝道路,想到這是一輛 Pick-Up 貨卡車款,當下信心十足的開了過去,對應行經路面的顛頗不平,駕駛人輕易能感受到底盤的左右擺動,有如雙腳不停左右跳動的畫面在腦中呈現,腳下輕踩的油門不需任何調整,Amarok 賦予駕駛人十足信心征服前方道路。

較為高大的車身設定,以及因應載物需求的底盤配置,在過彎時會清楚感受到重心變化。

Amarok 擁有的強大功能性,同樣從設置於中央鞍座的四輪驅動操作介面可以得知,這套 4Motion 智慧四輪驅動系統能夠藉由電子式旋鈕,選擇 2H、4H、4L、4A 等設定,還有陡坡緩降系統提供輔助,運用得宜感覺確實能夠翻山越嶺不畏險阻,至少給予駕駛人一種不再受限於水泥叢林、隨時可以征服曠野的氣勢。

或許在都會中穿梭多少給人體行過於龐大的感受,但 Amarok 在非鋪裝道路的用車環境中,卻能擁有如魚得水且無所畏懼的十足信心。

整體而言,新世代 Amarok 雖然因為與 Ford Ranger 共用平臺,在許多設計與配備都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展現福斯商旅的自我魅力,更為關鍵的還是在於導入國內產品設定,以單一車型以及頂規配置,越野套件讓這輛新世代貨卡作品更能吸引戶外買家族群,或許也適合追求不羈、宛如電影場景一般,看著前方山林或曠野,然後豪情壯志的一場冒險旅程。


電動化進程再突破,Volkswagen Zwickau工廠第100萬輛電動車正式下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2 16:00:00

發文

#620926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 Volkswagen 茨維考工廠正式迎來第 100 萬輛純電動車下線生產里程碑!這是集團首座從 100%內燃機全面轉型為 100%純電車生產基地的工廠,耗資 12 億歐元,不僅見證 Volkswagen 全球電動化轉型的堅定腳步,也進一步鞏固在全球純電車市場的地位。

台灣福斯汽車總裁 Steffen Knapp 表示:「近年來,台灣消費者對純電移動方式展現出愈加積極的關注與接受度,讓我們備感鼓舞,為推動 Volkswagen 全球純電轉型策略,ID.家族車型的導入,為台灣消費者提供科技創新與永續理念的移動新選擇。電動車不只是趨勢,更是創造更好生活方式的開始。」

位於德國薩克森州的 Volkswagen 茨維考工廠正式迎來第 100 萬輛純電動車下線生產里程碑!

台灣福斯汽車積極響應集團電動化藍圖,引進全新世代純電休旅 ID.4、純電跑旅 ID.5,兩款車型均採用為電動車量身打造的專屬 MEB 模組化平台,具備高剛性結構與先進電能驅動科技。無論是注重家庭舒適與實用機能的 ID.4,或是偏好運動感與個性風格的 ID.5,台灣消費者皆能依自身生活型態與駕駛需求,挑選最適合的純電車款。

台灣福斯汽車積極響應品牌電動化策略,導入全新世代純電休旅與純電跑旅,以 MEB 平台高安全結構與德製品質為基礎,提供消費者兼具效能與美學的綠色移動新選擇。

兩款車型搭載全新 APP550 電能驅動系統,具備超過 500 公里單次充電續航表現,以及先進的智慧駕駛科技。ID.5 GTX 性能版本更展現 340 匹馬力與 69.3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到 100 公里僅需 5.4 秒,為熱愛駕馭的消費者帶來電動性能駕駛新體驗。全車系標配 IQ.Light 智慧燈組、IQ.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與全新 MIB4 模組化資訊娛樂系統,打造安全、直覺、未來感十足的駕駛介面。

廣  告

台灣福斯汽車將不斷依據本地市場回饋,逐步拓展 ID.純電家族車型陣容,未來也不排除會有更多級距與風格的純電車款,為消費者打造更多元的綠色移動好夥伴。同時,品牌將持續強化在地充電設施佈建、升級客戶服務體驗,攜手經銷商夥伴共築完整電動化生態系,推動智慧且永續的純電生活日常。


[U-EV] Kia EV9 GT 七人座電動休旅猛獸登英倫,規格與售價正式揭露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英國 Kia 日前正式公布旗下旗艦電動休旅 EV9 GT 的英國售價與完整規格。作為品牌史上最強大的 3 排座電動車型,EV9 GT 結合 509 匹馬力(PS)與七人座空間機能,打造出一輛同時兼顧激情與實用的「電動 Grand Tourer」。

英國 Kia 日前正式公布旗下旗艦電動休旅 EV9 GT 的英國售價與完整規格。
廣  告

電動猛獸,百公里加速僅需 4.6 秒

EV9 GT 搭載雙馬達四驅動力架構,可輸出高達 509 匹馬力與 54.6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至 62 英里(約 100 公里)僅需 4.6 秒,極速達 218 公里。搭配 99.8kWh 高容量鋰電池模組,續航力可達 280 英里(約 451 公里,WLTP),同時支援 800V 超高速快充技術,在 350kW 充電樁上 24 分鐘內即可從 10%充至 80%。

EV9 GT 同時具備 Vehicle-to-Load(V2L) 反向供電能力,可為戶外設備供電,也全面支援 Kia Charge 歐洲 800,000 個公共充電點的無縫接入。

EV9 GT 搭載雙馬達四驅動力架構,可輸出高達 509 匹馬力與 54.6 公斤米扭力,靜止加速至時速至 62 英里(約 100 公里)僅需 4.6 秒,極速達 218 公里。

性能再進化:ECS 電子懸吊與 VGS 虛擬換檔加持

EV9 GT 標配電子控制懸吊(ECS),搭配道路預測系統(Road Preview System) 主動偵測路況並即時調整懸吊回應,進一步提升乘坐穩定性與舒適性。

同時,新車導入從 EV6 GT 延伸而來的 Virtual Gear Shift(虛擬換檔系統),提供擬真 6 速手排檔感受,並結合 GT 儀表介面、聲浪模擬(ASD)與轉速提示燈,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操駕體驗。透過方向盤按鍵,駕駛可在 Normal、Eco、Sport、MyDrive、Terrain 模式間切換,更可一鍵啟動專屬 GT Mode,來釋放動力與操控潛能。

新車導入從 EV6 GT 延伸而來的 Virtual Gear Shift(虛擬換檔系統),提供擬真 6 速手排檔感受,並結合 GT 儀表介面、聲浪模擬(ASD)與轉速提示燈。

GT 專屬設計語彙,內外皆戰鬥化升級

外觀方面,EV9 GT 導入 21 吋專屬鋁圈、 霓光綠煞車卡鉗與 GT 字樣、LED 數位燈格(Digital Grille),搭配黑化輪拱、窗框與空力套件,全車散發強烈性能氣息。

在 7 座選擇之外,當選擇 6 人座配置時,第二排改為獨立 Relaxation 座椅,具備電動調整、傾斜與滑移功能,並配有中央滑動桌板,乘坐質感大幅升級。

當選擇 6 人座配置時,第二排改為獨立 Relaxation 座椅。

科技配備全面標配,家庭用途再升級

車載科技方面,EV9 GT 採用車內 3 螢幕設計,包括兩個 12.3 吋數位儀表、中控螢幕,與 5.3 吋空調控制面板,並搭配可客製化的抬頭顯示器與車室環境氛圍燈。此外,Meridian 高階音響系統、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數位鑰匙、OTA 更新、指紋辨識啟動等一應俱全,全面滿足現代家庭對智慧與便利的需求。

內裝部分採深灰與黑色雙色鋪陳,搭配 Alcantara 麂皮座椅與霓光綠縫線點綴。車內 3 螢幕設計,包括兩個 12.3 吋數位儀表、中控螢幕,與 5.3 吋空調控制面板。

在安全與輔助駕駛部分,EV9 GT 搭載完整的 Kia 最新一代 ADAS 系統,包含高速公路駕駛輔助(HDA 2.0)、RSPA 2.0 遠端停車、自動煞車輔助、360 度環景、盲點影像輔助與智慧限速系統,甚至在拖曳穩定性、坡道起步與多次碰撞防護上皆具備完整功能,維持家庭車款一貫重視的主被動防護水準。

Kia EV9 GT 即日起於英國開放接單,7 座版本起價為 £82,185,6 座則為 £83,185,選配車色需加價 £725。全車電池組與電動馬達則提供 8 年保固,並預計將於 2025 年第三季末開始陸續交車。


慶賀車系推出55周年,Suzuki發表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特式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Suzuki 旗下擁有悠久歷史的 Jimny 車系,現行第 4 代車系以復古的方正外型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由於現今歐洲日益嚴苛的排放法規所致,在某些地區僅能以輕型商用車的名義進行販售。

Suzuki 於法國推出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僅限量 55 輛,於法國市場的當地售價則為 28,955 歐元,折合新臺幣約 99 萬元。

近期適逢 Jimny 車系推出 55 周年,Suzuki 特別於法國推出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款,僅限量 55 輛,擁有特式車專屬的外型以及內裝設定,於法國市場的當地售價則為 28,955 歐元,折合新臺幣約 99 萬元,預計將在 6 月底前開始交車。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採用 Suzuki 字徽水箱罩、復古側裙、紅色擋泥板以及印有 Rhino 犀牛標誌的軟質備胎蓋等專屬設定。

在外觀設定上,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具備了擁有 Suzuki 字徽的專屬水箱護罩、復古側裙、紅色擋泥板以及印有 Rhino 犀牛標誌的軟質備胎蓋。其外觀採用黑色輪轂,並提供四種車身顏色選擇。

內裝以 Privilège 等級為基礎設定,具備空調系統、加熱座椅、車道偏離警示、自動遠光燈和交通標誌辨識,但缺乏中央觸控螢幕及倒車顯影等機能。
廣  告
動力部份維持 1.5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與 5 速手排變速箱、搭配 Allgrip Pro 四輪驅動系統。

Jimny 55th Anniversary edition 特式車車型配備等級以 Privilège 等級為基礎,並將空調系統、加熱座椅、藍芽、車道偏離警示、自動遠光燈和交通標誌辨識等列為標準配備。引擎動力部份則為維持與一般車型相同基礎,皆採用 1.5 升四缸自然進氣引擎,具備 101 匹最大馬力與 13.3 公斤米最大扭力輸出,並搭配 5 速手排變速箱與 Allgrip Pro 四輪驅動系統。


[U-EV]三馬達400匹馬力設定,Volkswagen傳有意推出ID.2 R高性能車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Volkswagen 在 2023 年慕尼黑車展上,曾帶來了 ID.GTI 全新概念車款,且預計會在 2025 年慕尼黑車展舞臺上,帶來 ID 家族全新成員 ID.2 的量產版本,持續擴增旗下純電產品陣容。但近期根據外媒報導顯示,Volkswagen 將有意在 ID.2 車系的基礎上,推出高性能版本的 ID.2 R 純電車款。

近期據外媒報導,Volkswagen 有意在即將推出的 ID.2 車系,推出高性能版本的 ID.2 R 純電車款,且將以 ID.GTI 概念車為基礎,藉此展現其在輪轂馬達的科技研發成果。

具外媒報導顯示,ID.2 R 純電高性能車款可能以 ID.GTI 概念車款為基礎,且除了前置馬達之外,更將在後輪分置兩具輪轂馬達,使其成為三馬達的配置,預計將可輸出高達 400 匹的綜效馬力,動力輸出甚且超越現行的 Volkswagen Golf R 車型,有望成為品牌旗下性能最為強悍的高性能掀背車款。

ID.2 R 將在 ID.GTI 前置馬達的基礎下,於後輪採用輪轂馬達成為三馬達配置,可提供達到 400 匹綜效馬力輸出。

此外,透過三馬達的設定,ID.2 R 也將擁有前後扭力自動分配以及多種駕駛模式的選擇機能,並擁有專屬的空力套件及胎圈配置等,同時在內裝部分也預計將採用專屬的設定,藉此與同為高性能車款的 ID.2 GTI,做出更為明顯的車型區別。

ID.2 R 未來預計也將與 ID.2 GTI 相同,擁有專屬的內裝配置,且將與 ID.2 GTI 做出明顯的車型區隔。

而媒體亦透露藉由輪轂馬達的採用,可使採用 MEB Plus 底盤架構的 ID.2 車系,無須透過大幅變動即可輕鬆變更為四輪驅動配置,且不會因此而明顯犧牲了車室空間表現,保留與純電前驅車型相同的行李廂容積、地板高度以及車室空間變化的靈活性表現。


向V8時代致敬、限量500輛,Lexus發表IS 500 Ultimate Edition性能特式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Lexus 日前針對 IS 車系推出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限量性能特式車,僅限北美市場 500 輛,致敬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榮耀年代。

作為品牌中少數仍保留大排氣量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性能作品,IS 500 Ultimate Edition 以現行 IS 500 F Sport Performance 為基礎進行升級,並將於今年秋季於北美市場限量發售。

美國 Lexus 日前針對 IS 車系推出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限量性能特式車,僅限北美市場 500 輛,致敬自然進氣 V8 引擎的榮耀年代。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維持搭載的 5.0 升 2UR-GSE V8 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維持在 478 匹(PS)、峰值扭力 54.6 公斤米,透過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變速系統,成就媲美歐系競品的駕馭體驗。此引擎不僅象徵 Lexus 性能的傳承,更成為車壇少數仍堅持自然進氣 V8 配置的豪華中型房車。

外觀部分,Ultimate Edition 導入全新 F Sport 專屬車色 Wind,這款金屬淡灰色車漆靈感源自速度與流動,兼具動感與優雅。而車頭則導入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 6 活塞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與高性能來令片,有效強化制動表現。

廣  告

輪圈方面,配備 19 吋 BBS 鍛造鋁圈,具備輕量與高剛性等優勢,並以消光黑特殊塗裝展現強烈戰鬥氣息,視覺張力十足。

進入車艙,IS 500 Ultimate Edition 採用「Circuit Red × Black」雙色調內裝配置,座椅以 NuLuxe 與 Ultrasuede 材質包覆,結合紅色安全帶與專屬序號銘牌,營造濃厚性能格調。LFA 風格的打孔真皮方向盤與排檔頭更彰顯日系工藝。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採用「Circuit Red × Black」雙色調內裝配置,座椅以 NuLuxe 與 Ultrasuede 材質包覆。

中控台配備專屬啟動動畫的 8 吋 TFT 彩色多功能資訊顯示幕、細緻紅色雷射雕刻工藝的類比時鐘,搭配 Ultimate Edition 限定門檻飾板與中央控制臺銘板,呈現獨一無二的尊榮氛圍。

2025 年式 Lexus IS 500 Ultimate Edition 建議售價將於正式上市前公布,預計今秋於北美市場開放銷售,僅限量 500 輛。


限量500輛、專屬外觀內裝設定,Lexus推出日規IS 500 Climax Edition特式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Lexus 旗下擁有悠久銷售歷史的 IS 車系,現行車款為 2020 推出的第 3 代改款車型,其中搭載 5.0 升 V8 動力的車型改以 IS 500 稱之,並未延續前代的 IS F 車系名稱,僅將 F 高性能型號運用於擁有血緣關係的 RC F 雙門轎跑車款。

Lexus 發表日規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擁有專屬外觀內裝設定,將採限量 500 輛的方式於日本 8 月上市。

近期,Lexus 則針對日本市場首度推出了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新車預計將在 8 月正式上市,擁有專屬的外觀及內裝配置,採限量 500 量的方式於日本推出,售價則為 9,500,000 日圓,折合新臺幣約 192 萬元。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採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六活塞鋁合金煞車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以及高摩擦係數來令片,足下採用輕量化 19 吋 BBS 鍛造鋁圈,進一步強化整體制動性能表現。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除了外觀新增 Neutrino Gray 灰色的新車色選擇外,改變重點則經過全面強化的煞車系統,其改採紅色塗裝的 Brembo 對向六活塞鋁合金煞車卡鉗,搭配 380mm 通風碟盤以及高摩擦係數來令片,足下亦配置輕量化 19 吋 BBS 鍛造鋁圈,並透過霧面黑色塗裝進一步強化外觀的質感。

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採用紅黑雙色內裝,並擁有專屬時鐘、數位儀表開機畫面及銘牌設定。
廣  告
動力維持 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並搭配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手自排變速箱及後輪傳動設定,可提供 472 匹最大馬力輸出。

至於在內裝設定部份,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則採紅黑雙色內裝,指針式時鐘更採用多層噴塗的特殊立體錶盤設計,其中紅色採用雷射精密雕刻而成,搭配中控台上方的專屬銘牌,以及 8 吋 TFT 液晶儀表專屬的開機顯示畫面,進一步凸顯特式車的獨特車型身份。動力配置上,IS 500 Climax Edition 特式車則維持 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具備 472 匹最大馬力輸出並搭配 8 速 Sport Direct Shift 手自排變速箱及後輪傳動設定。


[U-EV]WLTP最佳續航630公里,Kia公布完整EV4車系電氣規格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1 16:00:00

發文

#620924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於 2025 年 2 月 Kia EV Day 帶來旗下全新純電車款 EV4 ,並擁有定位為全球戰略車款的 EV4 Sedan 轎車版本,以及主要因應歐洲市場消費者喜好所推出的 EV4 Hatchback 掀背車。且繼 2025 Kia EV Day 首度亮相後,Kia 也在 2025 紐約車展推出美規 EV4 車系,預計將在 2026 年初正式開賣。

Kia 於 2025 年 2 月 Kia EV Day 推出全新純電車款 EV4 車系 ,並擁有轎車與專為歐洲市場打造的掀背版本,近期則公布完整的相關電氣規格。

除了陸續發表歐規以及美規車型外,Kia 也於近期正式公布了 EV4 車系的完整電氣規格以及動力數據等。原廠強調 EV4 Sedan 轎車版本擁有僅 Cd 值 0.230 的超低風阻係數,不但具備優異的空氣力學表現,亦可賦予車輛更為優異的節能表現。同時 EV4 亦藉由回收材質的運用強化環保永續的概念。Kia EV4 車系將 LED 頭燈組列為全車系標配,並可選配照明效果更為出色的 IFS 智慧照明系統。

EV4 Sedan 具備優異空氣力學表現,擁有僅 Cd 值 0.230 的超低風阻係數,全車系將 LED 頭燈組列為標配,並可選配 IFS 智慧照明系統。

而在電氣規格設定上,採用 E-GMP 純電平台以及 400V 架構打造的 EV4 車系,全車系皆標配可輸出可輸出 150 kW 的前置單馬達,並提供標準版 58.3 kWh 和增程版 81.4 kWh 兩種電池容量設定,根據原廠提供的測試數據顯示,標準版以及增程版分別可在 7.7 秒以及 7.4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極速可達到時速 170 公里。

Kia EV4 車系內裝配置雙 12.3 吋螢幕及 5.3 吋空調螢幕,並具備 Digital Key 2.0 數位鑰匙、OTA 線上更新及全新車載智慧電視機能,並可選配擁有 8 具揚聲器的 Harman Kardon 音響系統。
廣  告
EV4 提供標準版 58.3 kWh 和增程版 81.4 kWh 兩種電池容量設定,最快分別可在 29 分以及 31 分完成 10~80%的電量補充。

另外在續航表現部份,其中 EV4 Hatchback 標準版以及增程版車型,依據 WLTP 測試規範下分別具備 410 公里以及 590 公里續航里程, EV4 Sedan 則擁有更為出色的 430 公里以及 630 公里續航表現。至於在 DC 充電效率表現上,雙車系的標準版以及增程版車型分別可在 29 分以及 31 分完成 10~80%的電量補充,若是透過 AC 慢充則需 5 小時 20 分鐘以及 7 小時 15 分鐘,此外 EV4 車系也支援車內以及車外的 V2L 充電機能。


打破品牌紐北紀錄、325匹馬力史上最強,Volkswagen推出Golf GTI Edition 50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紀念 Golf GTI 將於 2026 年邁入車系推出 50 週年,Volkswagen 於 20 日時藉 Nürburgring 紐柏林 24 小時耐力賽前,推出 Golf GTI Edition 50。新車將輸出提高到最大 325 匹馬力,成為史上動力最強大的 GTI 車型,原廠也宣布 Golf GTI Edition 50 已經在著名的 Nordschleife 北跑道寫下 7:46:13 的紀錄,打破品牌市售車的紐北賽道紀錄。

新車預計將於 2025 年底於德國 Wolfsburg 下線生產,並於 2026 年時正式交付。

Golf GTI Edition 50 已經在著名的 Nordschleife 北跑道寫下 7:46:13 的紀錄,打破品牌市售車的紐北賽道紀錄。

Golf GTI 登場近 50 年來,在全球已達成逾 250 萬輛的銷售成績。在品牌活動上,Volkswagen 執行長 Thomas Schäfer 更宣布:「GTI 在未來將會繼續存在──而不做任何妥協!」在邁向電氣化時代,宣示車系的存續。

廣  告

Golf GTI Edition 50 在 Golf GTI 的基礎之上,針對性能表現進行的幅度不小的提升。包含針對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前差速鎖、以及主動式轉向系統等進行更運動化的調校。加上導入 Golf VII GTI Clubsport 的底盤調校經驗與 Goodyear Eagle F1 Asymmetric 6 跑胎,使前軸部分具有更佳的抓地力。

Golf GTI Edition 50 在 Golf GTI 的基礎之上,針對性能表現進行的幅度不小的提升。包含針對 DCC 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前差速鎖、以及主動式轉向系統等進行更運動化的調校。

動力部分,則是自 Golf GTI Clubsport 調校的結果之上再進行強化,將 Clubsport 車型的最大 300 匹馬力輸出,更進一步提升至 325 匹;與 Golf GTI 基本車型的 265 匹相較更多了近 60 匹。最大扭力部分則是 42.8 公斤米,也較 Clubsport、基本車型的 40.8 及 37.8 公斤米高出些許。

除此之外,前麥弗遜、後四連桿的懸吊設定也因應動力提升而降低了 15mm。更加錦上添花的是,原廠也為追求極致運動風格的車主另行提供 GTI 性能套件選配。其中透過提高磅數,前後自然彈簧頻率增加約 20%,帶來更優異的支撐性以及更直接的反應,並減少了車身側傾和俯仰。在進一步降低 5mm 後,Golf GTI Edition 50 比 Golf GTI 基本車型共低達 20mm。

原廠也為追求極致運動風格的車主另行提供 GTI 性能套件選配。其中透過提高磅數,前後自然彈簧頻率增加約 20%,帶來更優異的支撐性以及更直接的反應。

此套件還包含 19 吋 Warmenau 鍛造輪圈,搭載胎寬 235 的 Bridgestone Potenza Race 半熱熔胎,以及輕量化的 R-Performance 排氣系統,搭配鈦合金後消音器。原廠表示,Potenza Race 是 Bridgestone 全新開發的產品,不僅提供更強的抓地力,同時滾動阻力更低,且每條輪胎比標準輪胎輕約 1.1 公斤。而鍛造輪圈每只重量僅 8 公斤,比標準的 19 吋輪圈輕約 3 公斤。此外,Akrapovič鈦合金排氣系統進一步減輕了 11 公斤的重量。

外觀部分,GTI 50 徽飾分別設置於車頂尾翼與車外後視鏡內側,展現獨特身分。其他專屬配備還包括門檻飾板、黑色車頂塗裝、黑色後視鏡蓋與排氣尾管飾件。車身側裙還加入由黑色漸變至 Tornado 紅的鮮明側邊飾條,進一步凸顯整體動感氛圍。

設置於車頂尾翼的 GTI 50 徽飾。

車內搭配紅色安全帶、經典格紋運動座椅、「Racing Green」飾條與類麂皮材質,共同營造出兼具高質感與熱血氣息的座艙氛圍。全新設計的多功能真皮運動方向盤內嵌「GTI 50」專屬飾徽。

紅色安全帶、經典格紋運動座椅、「Racing Green」飾條與類麂皮材質,共同營造出兼具高質感與熱血氣息的座艙氛圍。

Golf GTI Edition 50 將推出 5 款車色:除了經典的純白、月光灰與金屬黑外,紀念版專屬色還有金屬暗苔綠與 Tornado 紅。原廠強調,自 1986 年以來,包括 Golf II GTI 16V、Golf III VR6 以及 Golf VII GTI TCR 等多款經典車型,皆以 Tornado 紅身披戰袍,成為品牌性能血統的重要象徵。


[U-EV] 旗艦款6萬歐元內,Opel Grandland Electric AWD歐洲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Opel 品牌首款電動四驅休旅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正式在歐洲市場開放接單。新車型採用前後雙馬達驅動配置,前軸馬達輸出為 157kW(213 匹馬力),後軸則提供 82kW(112 匹馬力),整體系統綜效功率達 239kW(325 匹馬力),最大扭力為 51.9 公斤米,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僅需 6.1 秒,展現出色的動力性能與加速反應。

Opel 品牌首款電動四驅休旅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正式在歐洲市場開放接單。

首波上市僅提供旗艦「Ultimate」版本,於德國市場的建議售價為 59,990 歐元。此車型標配全景玻璃天窗、20 吋鋁合金輪圈、360 度環景影像系統以及具備先進資訊投影功能的抬頭顯示器(HUD)。

Grandland Electric AWD 搭載容量 73kWh 鋰離子電池模組,根據 WLTP 測試標準,其最大續航里程可達 489 公里。若使用高功率直流快充,從電量 20%充電至 80%僅需 30 分鐘內即可完成。

旗艦「Ultimate」版本標配全景玻璃天窗、20 吋鋁合金輪圈、360 度環景影像系統以及抬頭顯示器(HUD)。

駕駛模式提供多樣選擇,包含優先前輪驅動以強調能耗效率的「Normal 模式」、啟用全時四輪驅動以強化抓地力的「4WD 模式」、前後輪 60:40 扭力分配、追求動態反應的「Sport 模式」,以及以降低耗能為目的的「Eco 模式」,涵蓋多元行駛情境。

廣  告

底盤方面,車輛標配具備頻率選擇式阻尼技術(Frequency Selective Damping)的懸吊系統,頭燈則導入 Intelli-Lux HD 矩陣式智慧燈組,擁有超過 5 萬個獨立調節單元,進一步提升夜間照明精度。座椅部分搭配 Alcantara 材質的 Intelli-Seat Pro 人體工學座椅,兼具支撐與舒適性,強化駕乘體驗。全車系標配 Opel 最新的 Intelli-Drive 2.0 駕駛輔助系統,整合主動車距控制、車道維持與自動變道等高階功能。

駕駛模式包含「Normal 模式」、「4WD 模式」、「Sport 模式」,以及「Eco 模式」。

為推動電動化普及,Opel 同步推出名為「Electric All In」的專屬服務方案,內含家用急速充電器「ePro Wallbox Move」、8 年期的行動充電與故障支援服務,以及涵蓋電池效能的保固計畫。


[U-EV] 中國東風日產Nissan N7上市50天突破2萬張訂單,預計將於其他市場推出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16:00:00

發文

#620924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國東風日產宣布旗下全新電動中大型轎車 Nissan N7,自 4 月 27 日正式發售以來僅僅 50 天,訂單數量即突破 2 萬輛,並已完成 6,000 輛交車,刷新中國新能源合資車型的最快接單紀錄,也宣示了 Nissan 在中國電動化轉型戰略的關鍵里程碑。


Nissan N7 刷新中國新能源合資車型的最快接單紀錄。

Nissan N7 是東風日產新時代新能源攻勢的核心產品,也是 Nissan 首款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電動車型。官方將其定位為「超舒適中高級純電房車」,針對中國家庭核心客層所設計,鎖定中國主流中大型房車市場。其產品概念不再僅止於電動化,而是從架構到品牌策略全面重塑,重新定義 Nissan 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邏輯。

Nissan N7 是東風日產新時代新能源攻勢的核心產品,也是 Nissan 首款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開發的電動車型。

日前於中國廣州舉行的東風日產家庭日活動中,品牌正式公布 Nissan N7 的初期銷售成績,並明確表態未來將以 N7 為起點,加速打造更多主流產品。

東風日產總經理關口勲於活動中指出,N7 不僅迅速贏得中國市場支持,更引起全球市場高度關注。此外,Nissan N7 未來預計將向海外輸出,展現 Nissan 對電動車全球戰略的重新佈局與野心。


突破再進化、溼地安全大幅提升,Continental馬牌輪胎UltraContact UX7德國漢諾威試胎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統計最新年度的臺灣汽車市場累積銷售排行,前 6 名有 5 位是 SUV 休旅/Crossover 跨界休旅車款,為了滿足休旅車輛的消耗需求,各大輪胎品牌逐漸加重休旅車輪胎的比例。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針對既有的 UC6 SUV 系列,推出接替新品「UltraContact UX7」,選在德國的漢諾威總部主場發表,並邀請媒體親自體驗。

Continental 德國馬牌輪胎推出新品「UltraContact UX7」,並選在德國主場發表邀請媒體親自體驗。

UltraContact UX7 屬於夏季街胎,鎖定主流 SUV、Crossover 跨界休旅、豪華休旅、電動車等車款,強調安全性、舒適性、操控、均衡等特質,並導入多項新科技,從而在煞車性能、操控性能、磨耗性能、靜音性能均有所提升。

UltraContact UX7 的產品優勢:「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

UltraContact UX7 設計之初,即鎖定「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的 3 大主要訴求,來滿足絕大部分 SUV 駕駛人的用車需求。

為了達到上述的性能提升,UltraContact UX7 導入多項新科技,例如 X-Force Macroblocks 胎面花紋科技、Robust360 Construction 胎體技術、Adaptive Diamond Compound 鑽石膠料配方,同時全尺寸採用 Tailor-Made Fit 差異客製化製程技術,來滿足新世代輪胎的超越表現。

UltraContact UX7 以「安全性」、「舒適性」、「靜謐性」的 3 大主要訴求,來滿足絕大部分 SUV 駕駛人的用車需求。

首先,「安全性」部分,可以理解成輪胎的煞車性能、特別是在溼地的抓地力,以及操控性能的表現,轉換成更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輪胎給予車輛的控制能力,不論是加速、減速、轉彎,都需要輪胎的抓地力才能達成,而輪胎的抓地力愈大、愈有餘裕,安全性就提升了。

舉個例子,一般在溼滑路面上,時速 80 公里煞車至靜止大約需要 30 公尺至 40 公尺不等的距離,而安全性愈高的輪胎,可以在更短的距離內煞停,有時候差距個 2、3 公尺,可能就能阻止一場事故的發生。

「安全性」部分,可以理解成輪胎的煞車性能、特別是在溼地的抓地力,以及操控性能的表現,轉換成更白話文的解釋,就是輪胎給予車輛的控制能力,不論是加速、減速、轉彎,都需要輪胎的抓地力才能達成,而輪胎的抓地力愈大、愈有餘裕,安全性就提升了。

UltraContact UX7 的安全性,透過胎面花紋的高速導流槽、親水的含矽鑽石橡膠配方、以及規格客製化差異設計等技術來達成,這些科技能夠輔助輪胎在溼地上的排水效果,在奈米尺度上,胎面橡膠分子更容易刺破水膜、讓胎面與路面接觸更穩定。上述幾項科技的相輔加持下,讓 UltraContact UX7 的安全性更上層樓。

UltraContact UX7 透過胎面花紋的高速導流槽、親水的含矽鑽石橡膠配方等些科技,能夠輔助輪胎在溼地上的排水效果,在奈米尺度上,胎面橡膠分子更容易刺破水膜、讓胎面與路面接觸更穩定。

接著是「舒適性」特質,UltraContact UX7 在設計之時,考量到休旅車主的需求,因此在結構上設計得更加強韌、來配合休旅車更重與更高的車體,即使在不同的路面行駛,輪胎也能吸受多餘的振動,並提供更好的磨耗壽命,達到多重的效果。

「舒適性」特質,UltraContact UX7 在設計之時,考量到休旅車主的需求,因此在結構上設計得更加強韌、來配合休旅車更重與更高的車體,即使在不同的路面行駛,輪胎也能吸受多餘的振動,並提供更好的磨耗壽命,達到多重的效果。

透過 Robust360 Construction 胎體科技,UltraContact UX7 整體結構更為優化,在接觸路面的坑洞、碎石、高低落差時,擁有更強的吸收性與緩衝效果,與此同時也增進了舒適性表現;此外,UX7 的橡膠材料採用了聚合物結構的設計,具備更佳的抗衝擊力,亦能提升整體的磨耗壽命。

UX7 的橡膠材料採用了聚合物結構的設計,具備更佳的抗衝擊力,亦能提升整體的磨耗壽命。

「靜謐性」的概念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輪胎發出的噪音聲波經由折射/反射傳遞至人耳所聆聽的感受。而噪音主要有 2 大類,分別是胎面花紋發出的噪音,以及輪胎與路面接觸的噪音。降噪工程不只要減低分貝值(噪音能量),還要減少擾人頻段的比例,通常人耳會對比較高頻的噪音感到不適,所以要盡量抑制高頻噪音、同時還要降低整體的噪音能量。

UltraContact UX7 針對靜謐性,搭載有非對稱降噪花紋設計,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排列設計,可降低輪胎滾動時的氣流噪音,而內外側的花紋分布差異化,能大幅抵銷胎面噪音並抑制共振發生;UX7 進一步導入 Noise Breaker 3.0 科技,透過溝槽內的降噪器,可打散聲波能量同時降低音頻,以多重的先進技術,達到輪胎降噪的效果。

胎面溝槽中間的物體就是 Noise Breaker 3.0 降噪器,可打散聲波能量同時降低音頻。

德國測試場實際體驗 UltraContact UX7 溼地性能

為了讓媒體深入瞭解 UltraContact UX7 的實力與設計思維,Continental 特別安排媒體前往德國,並在 Continental 自有的 ContiDorm 測試場,以及 ADAC 全德汽車俱樂部的測試場,安排包含 UltraContact UX7、MaxContact MC7、SportContact 7 等一系列品牌產品供實測。我們先將重點放在新品 UltraContact UX7 上。

與 UltraContact UX7 搭配體驗的是稍早在臺灣發表的第 3 代 Volkswagen Tiguan,現場提供有 Elegance 與 R-Line 等車型,測試場地則是溼地操控道,總長大約 500 公尺,包含一個 U 型彎道,並且持續灑水保持溼地狀態,現場人員要求第 1 趟以時速約 35 公里的速度通過、第 2 趟可提升至時速 55 公里。

測試 UX7 的溼地操控道,總長大約 500 公尺,包含一個 U 型彎道,並且持續灑水保持溼地狀態,現場人員要求第 1 趟以時速約 35 公里的速度通過、第 2 趟可提升至時速 55 公里。
與 UltraContact UX7 搭配體驗的是稍早在臺灣發表的第 3 代 Volkswagen Tiguan,現場提供有 Elegance 與 R-Line 等車型。
使用的 UltraContact UX7 規格主要是 235/55 R18。

以筆者的經驗,這類溼地測試道,通常搭配低摩擦係數的路面,灑水狀態下、一般輪胎大約時速 40 公里至 50 公里左右會開始小幅度打滑,若方向盤角度大一點,有可能會大幅度側滑。而這個測試道是筆者第一次來,因此便以保守的方式進行首次體驗。

UltraContact UX7 搭配 Volkswagen Tiguan,在溼滑路面的測試條件下,擁有優異且超乎預期的溼地抓地力。

踩下油門加速到時速約 40 公里,轉動方向盤進入彎道後的第一個感覺是:非常線性且穩定,絲毫沒有滑動感或不安感,甚至彎中還能再補一些油門,輪胎也都能如預期地在行車路線上。

熟悉場地與輪胎特性後,第 2 趟設定以時速 60 公里體驗,結果 UltraContact UX7 的表現如同首趟般,依然十分穩定且精準,你可以感受到那種類似劃開水膜、胎面緊抓住路面的安全感,即便車子的速度感增加了,還是能給你充裕的溼地抓地力回饋。

筆者設定將車速再提高,來到約時速 70 公里,而即使速度比第 1 次加快了約 2 倍,UltraContact UX7 的抓地力還是能夠維持在車道內,而且以 Volkswagen Tiguan 的休旅車特性,操控起來卻幾乎能接近跨界車款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分組體驗完畢後,還剩有一點時間,因此便向原廠人員詢問是否能夠多體驗一趟,獲得同意後,這次筆者設定將車速再提高,來到約時速 70 公里,而即使速度比第 1 次加快了約 2 倍,UltraContact UX7 的抓地力還是能夠維持在車道內,而且以 Volkswagen Tiguan 的休旅車特性,操控起來卻幾乎能接近跨界車款的感覺,讓人印象深刻。

Continental 還設計了溼地煞車性能的測試關卡,使用 Audi Q3 進行時速 85 公里煞停至靜止的測試,並提供 UltraContact UX7 以及前代的 UltraContact UC6 作為對照組。使用的規格為 235/55 R18。

Continental 還設計了溼地煞車性能的測試關卡,使用 Audi Q3 進行時速 85 公里煞停至靜止的測試,並提供 UltraContact UX7 以及前代的 UltraContact UC6 作為對照組,現場人員會記錄每個小組的煞停成績,來比較 UX7 進步的幅度。

其實以 UC6 的標準來說,其溼地煞車的實力已有相當程度。而經過實測,UltraContact UX7 在溼地上的煞車穩定度更高、那種「可控感」的回饋更扎實,差距相當有感。從客觀的數據也可佐證,筆者使用 UC6 測試煞停的平均成績為 32.74 公尺,換上 UX7 之後,煞停平均距離一下縮短至 26.76 公尺,換算大約是 18%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另外,工作人員也記錄每個小組的煞停成績,與筆者的成績呈現相同的趨勢,提供給網友參考。

筆者實測的 UC6 與 UX7 的溼地煞停成績,由車上的機器自動記錄。換算大約是 18%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
本次煞停測試的小組統計的紀錄,可以看到呈現的趨勢,顯示 UX7 進步幅度相當大。

同場加映:MaxContact MC7、SportContact 7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Continental 選擇在德國舉辦發表會的用意之一,就是要讓大家可以更深入與品牌的測試人員、產品人員、開發人員交流,以品牌的高度來呈現出德國的工藝實力、以及德國人如何追求極致的產品品質。

原廠另外安排了 MaxContact MC7 的溼地操控測試,搭配的是 Volkswagen Golf GTI,使用的規格則是 235/35 R19。

因此,原廠也安排了 MaxContact MC7 與 SportContact 7,以及其他型號的輪胎供媒體體驗,這裡就挑選與臺灣市場較相關的 MaxContact MC7 及 SportContact 7 進行分享。

首先,MaxContact MC7 安排的測試場地,是去年 U-CAR 也曾經到訪過的 ContiDrom 溼地操控測試道,不過今年體驗的車款則是 Volkswagen Golf GTI,軸距更短、更適合熱血駕馭。果然,操控見長的 MaxContact MC7 在搭配 Golf GTI 後,動態表現更加靈活,尤其 ContiDrom 溼地測試道的有些彎道比較窄,而 MC7 的抓地力可以讓前後軸都維持相當穩定,急加速與急減速反應也十分暢快,相當過癮,不過原廠並沒有安排對照組輪胎,稍微可惜了些。

Golf GTI 軸距更短、更適合熱血駕馭。果然,操控見長的 MaxContact MC7 在搭配 Golf GTI 後,動態表現更加靈活。
ContiDrom 溼地測試道的有些彎道比較窄,而 MC7 的抓地力可以讓前後軸都維持相當穩定,急加速與急減速反應也十分暢快,相當過癮!

另一個 SportContact 7 的體驗關卡,本來是安排乾地性能測試道,但由於下大雨的關係,測試的當下「升級」為半乾半溼地的狀態,對輪胎性能來說是額外的考驗。SportContact 7 不愧是目前 Continental 最高等級的量產街胎,操控實力沒話說,即使路面是半溼半乾這種複雜的狀態,SportContact 7 還是能夠牢牢抓住路面;由於 SportContact 7 已發表一段時間了,這裡就不多花篇幅贅述。

廣  告

結語:UltraContact UX7 溼地安全性顯著進步,更多細節未來再分享

在德國的測試場體驗,以及與總部人員的交流後,能夠更瞭解 UltraContact UX7 是透過精準的德國工藝、嚴苛安全性要求下,進行開發與測試,最終呈現在你我的面前。如果要說 UX7 最有感的進步,筆者認為是溼地的安全性,以及舒適性的表現,而這也是 UltraContact UX7 所訴求的休旅車消費者、最重視的選購考量。

本次的 UltraContact UX7 體驗到此告一段落,更多有關於 UltraContact UX7 在實際道路的表現,以及磨耗、靜謐性、日常駕駛的回饋等,未來若有機會,U-CAR 也會進行深入的測試與報導,敬請期待。


【短影音】實測小改款國民休旅油耗,數據更亮眼?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00:00:00

發文

#620923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編輯部實測小改款Toyota Corolla Cross平均與高速油耗,居然測出超越能源署的數據?詳情請看我們的報導!

Toyota bZ4X、Prius等6款車獲得Top Safety Pick+肯定,IIHS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IIHS 近期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一共揭曉了 9 個車型的結果,其中有 6 款車獲得了最佳的 Top Safety Pick+,包含我們較為熟悉的 Toyota bZ4X 和 Prius,另外 Hyundai 也有兩款車型 Elantra 與 Sonata 皆獲得該殊榮肯定,至於 Kia K4 以及 Nissan Murano 都在這回的 Top Safety Pick+名單內。至於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在幾項的測試環節並不理想,因此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肯定。

美國 IIHS 近期公布新一輪測試成績,有 6 款車獲得了最佳的 Top Safety Pick+,包含我們較為熟悉的 Toyota bZ4X 和 Prius。至於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在幾項的測試環節並不理想,因此沒有獲得任何獎項肯定。

要獲得獎項肯定,各項測試須達到一定標準

在現行 IIHS 規範下,要獲得 Top Safety Pick+或是 Top Safety Pick,車輛需要在前方小面積重疊 ( Small overlap front ) 和更新的側面撞擊 ( Side ) 測試中獲得 Good ( 良好 ) ,而在行人前方碰撞預防評估中要獲得 Acceptable ( 可接受 ) 或 Good,並且在所有車型中要獲得 Good 或 Acceptable 的頭燈評級。至於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 ( Moderate overlap front ) 測試中得到 Acceptable 就可獲得 Top Safety Pick,不過若要拿到 Top Safety Pick+,就必須要達到 Good 才行。

在現行 IIHS 規範下,要獲得 Top Safety Pick+或是 Top Safety Pick,車輛需要在前方小面積重疊 ( Small overlap front ) 和更新的側面撞擊 ( Side ) 測試中獲得 Good ( 良好 ) 。

先看到 bZ4X,其在各項撞擊測試中均拿到最佳的 Good,並在其他項目也都有不俗的成績,而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的 bZ4X 是在 2024 年 12 之後所生產,主要就在於此前 bZ4X 的 XLE 車型頭燈僅獲得 Marginal ( 邊緣 ) ,但這回頭燈則有所改進,並獲得了 Good,至於 Limited 車型頭燈成績一直都有良好的表現。

Prius 的部分,同樣在各個撞擊項目裡都是得到 Good,不過在頭燈項目中是被評為 Acceptable,IIHS 提到近光燈在右側的能見度稍有不足,不過並未影響 Prius 最終得到 Top Safety Pick+的成績。

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的 bZ4X 是在 2024 年 12 之後所生產,主要就在於此前 bZ4X 的 XLE 車型僅獲得 Marginal ( 邊緣 ) ,但這回頭燈則有所改進,並獲得了 Good,至於 Limited 車型頭燈成績一直都有良好的表現。
Prius 的部分,同樣在各個撞擊項目裡都是得到 Good,不過在頭燈項目中是被評為 Acceptable,IIHS 提到近光燈在右側的能見度稍有不足,不過並未影響 Prius 最終得到 Top Safety Pick+的成績。

Hyundai 這次有兩款車型獲得了 Top Safety Pick+,分別是 Elantra 與 Sonata,兩個車型在各項的撞擊測試中都獲得了 Good,也展現車輛不俗的防護能力,不過這兩款車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評級均有生產時程上的差異,Elantra 為 2024 年 10 月之後所生產,Sonata 則是 2024 年 11 月之後。至於 Kia K4 以及 Nissan Murano 在撞擊測試項目與行人前方碰撞預防都是得到 Good,頭燈皆被評為 Acceptable。

Hyundai 這次有兩款車型獲得了 Top Safety Pick+,分別是 Elantra 與 Sonata,兩個車型在各項的撞擊測試中都獲得了 Good,也展現車輛不俗的防護能力,不過這兩款車適用於 Top Safety Pick+評級均有生產時程上的差異。

廣  告

Volkswagen Taos、Ford Bronco 和 Bronco Sport 因為在部分項目測試表現不佳,因而未獲得任何的獎項。Bronco 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頭燈、行人前方碰撞預防皆被評為 Marginal,IIHS 提到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中,由數據顯示後排假人胸部受傷風險偏高。

至於 Bronco Sport 雖然同樣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表現不佳,不過與 Bronco 不同的是,後排假人的腰部安全帶從理想的骨盆位置滑到腹部,這會增加內傷的風險;此外,由後排假人所測到的數據顯示,其胸部與頭部或頸部的受傷風險偏高。另外在更新後的側面碰撞測試中僅獲得 Acceptable 評級,主要原因是駕駛者骨盆的傷害指數偏高。

Bronco 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頭燈、行人前方碰撞預防皆被評為 Marginal,IIHS 提到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中,由數據顯示後排假人胸部受傷風險偏高。
至於 Bronco Sport 雖然同樣在前方中度重疊測試表現不佳,不過與 Bronco 不同的是,後排假人的腰部安全帶從理想的骨盆位置滑到腹部,這會增加內傷的風險,此外,由後排假人所測到的數據顯示,其胸部與頭部或頸部的受傷風險偏高。

而 Taos 在前方小面積重疊測試僅得到 Acceptable,IIHS 提到其車體的安全保護結構性不佳,另外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也未達標,頭燈和行人防撞系統也獲得了較差的評價;IIHS 提及,雖然 Volkswagen 為 Taos 的後座導入預縮式安全帶,但在中度重疊測試裡後排乘客的胸部傷害程度仍然偏高。

Taos 在前方小面積重疊測試僅得到 Acceptable,IIHS 提到其車體的安全保護結構性不佳,另外在更新的前方中度重疊測試也未達標,頭燈和行人防撞系統也獲得了較差的評價。


以Grecale擔綱接送座駕,Maserati攜手星宇航空開啟奢華新篇章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aserati 旗下豪華跑旅 Grecale,日前於星宇航空安大略首航擔綱頭等艙地面接送座駕,象徵兩大奢華品牌首度聯袂合作,攜手打造從空中至陸地皆無縫銜接的頂級旅行體驗;此次聯名合作,不僅體現對高端生活品味的共同追求,更進一步拓展頂級移動體驗的全新維度。從 Maserati 的優雅駕馭,到星宇航空的極致空中禮遇,雙品牌聯手為貴賓獻上融合奢華設計、卓越性能與旅行美學的壯遊序章。

Grecale Folgore 日前於星宇航空安大略首航擔綱頭等艙地面接送座駕,象徵兩大奢華品牌首度聯袂合作,攜手打造從空中至陸地皆無縫銜接的頂級旅行體驗。

安大略之旅的首波接送座駕由 Grecale Folgore 擔綱義式壯遊代表,體現純電動力中創新、多功能性、奢華和性能的完美平衡,賦予每趟日常旅程深具力量的操控本能和獨樹一幟且無與倫比的駕馭感受。為強調 Folgore 純電版本的獨特性,在創新材質的運用上,Grecale Folgore 內裝大膽選用奢華品牌都爭相採用的 ECONYL 再生纖維,由義大利紡織大廠 Aquafil 將廢棄的尼龍製品轉變為純淨的尼龍紗線,讓時尚與永續能夠相輔相成。

Grecale Folgore 內裝大膽選用奢華品牌都爭相採用的 ECONYL 再生纖維,讓時尚與永續能夠相輔相成。

ECONYL 再生纖維被廣泛運用於 Folgore 車系的座椅、門柱、遮陽板和頂篷,透過 Maserati 獨有的奢華工藝,以芭蕾舞者的優雅律動為靈感,將栩栩如生的舞步刻劃成流動的紋路,為 Folgore 車系注入極具未來氛圍的奢華質感。

作為 Maserati 純電家族的代表,Grecale Folgore 以 400V 架構與 105kWh 電池系統,帶來 550 匹 (hp) 馬力與 800Nm 高扭力輸出,極速可達時速 220 公里,續航力約 500 公里,展現純電駕馭的極致張力。

Grecale Folgore 以 400V 架構與 105kWh 電池系統,帶來 550 匹 (hp) 馬力與 800Nm 高扭力輸出,極速可達時速 220 公里。
廣  告

在星宇航空頭等艙接送服務中,貴賓踏入 Grecale 即展開一段融合奢華、性能與義式美學的非凡旅程。這款結合奢華舒適與駕馭性能的豪華跑旅,不僅擁有同級最大的車室與行李廂空間,帶來從容舒適的乘坐體驗,更以義式工藝鋪陳座艙細節,從 Sonus faber 頂級音響到三區恆溫空調,彰顯尊榮不凡的旅程起點。

Maserati 特別於旅程起點獻上專屬迎賓小禮:訂製真皮行李吊牌,靈感來自 Grecale 車室皮革與縫線的設計鋪陳,象徵每一段旅程,從 Maserati 到星宇航空,都是值得收藏的壯遊篇章。即日起更推出星宇航空 COSMILE 會員專屬 Maserati 鑑賞活動,邀請 COSMILE 會員親臨感受義式奢華與極致性能的雙重享受,一同體驗飛行與駕馭交織的極致美學。

義式壯遊 馳騁星光 | 星宇航空 x Maserati 傳奇車系鑑賞之旅

  1. 邀請對象:星宇航空 COSMILE 會員
  2. 體驗地點::Maserati 全臺展示中心
  3. 合作時間:2025 年 6 月 16 日(一)至 11 月 30 日(日)
  4. 體驗方式:本活動需先至線上預約賞車,並於展間出示 COSMILE 會員卡頁面。預約成功後會由專人與您聯繫。
  5. 預約連結:https://bit.ly/202505_Coop_StarluxFirst_TAI

Bosch公布2024年臺灣市場營收數字,擴大交通事業通路布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以歐元計算則成長 9.2%,2024 年在臺灣市場的年營收再創新高。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 表示:「交通移動事業群為主要成長動能。我們為市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確保自身的競爭力,並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

對照 Bosch 在全球的總營收,2024 年總營業額為 903 億歐元,較前一年衰退 1.4%,經匯率影響調整後實質衰退約 0.5%;Bosch 在臺灣市場的表現則是相當亮眼,除了營收再創新高,成長率也高於全球平均表現。

Bosch Taiwan 經營團隊 (由左至右) 台灣博世智慧交通售後服務業務部總經理李添輝、台灣博世董事長石安德、博世 eBike 系統亞太區辦公室總經理霍華德、Bosch Sensortec 台灣暨東南亞業務部總經理黃維祥、台灣博世力士樂總經理陳俊隆,以及台灣博世原廠汽車零件業務部總經理楊建新
廣  告

交通移動事業群蟬聯 Bosch 在臺灣最大的營收來源,Bosch 穩固在摩托車防鎖死煞車系統 ABS 領域的領導地位。此外,Bosch 也透過策略性通路拓展,帶動旗下汽車售後市場成長,其中,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持續深耕臺灣的二輪與四輪市場。

Bosch 推出的汽車耗材類產品,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
Bosch 專為臺灣市場所導入的二輪機車專用機油,以及電池等產品。

此外,Bosch 亦專注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的開發與應用,成功在臺灣推動 ADAS 商用車應用,並且根據臺灣獨特的交通現況,因地制宜提供安全科技,導入能因應商用車特殊需求的 ADAS 解決方案。Bosch 也同步引入原廠等級的 ADAS 系統校準儀器,可提供消費者與車主,校準車輛的 ADAS 系統,維持安全性能。


Bosch公布2024年臺灣市場營收數字,擴大交通事業通路布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20 00:00:00

發文

#620923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以歐元計算則成長 9.2%,2024 年在臺灣市場的年營收再創新高。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 表示:「交通移動事業群為主要成長動能。我們為市場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確保自身的競爭力,並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Bosch Taiwan 董事長暨執行董事石安德 Andreas Schmidt,Bosch 博世集團公布 2024 財務年度在臺灣的營收數字,達到 365 億新台幣(約 10 億 5 千萬歐元),較前一年逆勢成長 12.6%。

對照 Bosch 在全球的總營收,2024 年總營業額為 903 億歐元,較前一年衰退 1.4%,經匯率影響調整後實質衰退約 0.5%;Bosch 在臺灣市場的表現則是相當亮眼,除了營收再創新高,成長率也高於全球平均表現。

Bosch Taiwan 經營團隊 (由左至右) 台灣博世智慧交通售後服務業務部總經理李添輝、台灣博世董事長石安德、博世 eBike 系統亞太區辦公室總經理霍華德、Bosch Sensortec 台灣暨東南亞業務部總經理黃維祥、台灣博世力士樂總經理陳俊隆,以及台灣博世原廠汽車零件業務部總經理楊建新
廣  告

交通移動事業群蟬聯 Bosch 在臺灣最大的營收來源,Bosch 穩固在摩托車防鎖死煞車系統 ABS 領域的領導地位。此外,Bosch 也透過策略性通路拓展,帶動旗下汽車售後市場成長,其中,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持續深耕臺灣的二輪與四輪市場。

Bosch 推出的汽車耗材類產品,博世汽車服務 Bosch Car Service, BCS 聯盟成長至逾 60 家據點,博世汽車零件嚴選店 Bosch Selected Shop, BSS 已突破 300 家。
Bosch 專為臺灣市場所導入的二輪機車專用機油,以及電池等產品。

此外,Bosch 亦專注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 的開發與應用,成功在臺灣推動 ADAS 商用車應用,並且根據臺灣獨特的交通現況,因地制宜提供安全科技,導入能因應商用車特殊需求的 ADAS 解決方案。Bosch 也同步引入原廠等級的 ADAS 系統校準儀器,可提供消費者與車主,校準車輛的 ADAS 系統,維持安全性能。


米其林攜手2025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成就車隊「3次進站無需換胎」策略關鍵核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於晴朗的天氣中,由 AF Corse 車隊操刀的 83 號車組勇奪冠軍,為第 93 屆傳奇賽事劃下完美句點。賽事中 8 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全數搭載 Michelin 米其林輪胎出賽,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的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米其林輪胎提到,面對全程乾燥、日夜溫差劇烈的賽道條件,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憑藉出色的持久性和卓越的穩定性,成為車隊制定「三次進站無需換胎」策略的關鍵核心。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 8 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全數搭載 Michelin 米其林輪胎出賽,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的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此次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的整個賽事都沒有降雨,堪稱近年來氣候條件最為理想的一屆比賽,成功吸引逾 33 萬名熱情觀眾到場觀賽。米其林輪胎強調,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3 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隨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法拉利車型更連續 3 年在利曼 24 小時賽事中稱霸,並在進行中的 2025 年世界耐力錦標賽 (WEC) 前 3 站奪得冠軍,持續鞏固領先優勢。

米其林輪胎強調,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3 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2025 年利曼賽事是米其林循環經濟策略的新里程碑。透過與瑞典新創公司 ENVIRO 的合作,所有 Hypercar 組別在賽事中使用的輪胎,都將通過熱裂解回收技術,提煉出的碳黑、油料與鋼材,作為未來製程的再生原料,實踐材料循環與綠色製造。

米其林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目前展示用的可持續材料輪胎已採用 71%的可再生與回收材料,朝 2050 年實現 100%永續生產的目標邁出重要一步。這項技術現已應用於 H24EVO 氫能原型車及高性能純電動保時捷 GT4 ePerformance 的輪胎。

2025 年利曼賽事米其林與瑞典新創公司 ENVIRO 的合作,所有 Hypercar 組別在賽事中使用的輪胎,都將通過熱裂解回收技術,提煉出的碳黑、油料與鋼材,作為未來製程的再生原料,實踐材料循環與綠色製造。

2025 年款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系列賽事輪胎,完全透過模擬技術設計研發,大幅減少實體原型胎的消耗數量,此創新模式不僅降低環境影響,更有效最佳化輪胎在賽道上的實際表現。

Michelin 米其林預計在 2026 年,為世界耐力錦標賽的 Hypercar 組別提供全新「Race to VISION」輪胎,採用 50%可再生與回收材料,並配以獨具代表性的「Race to VISION」天鵝絨胎側設計,體現品牌追求極致賽道表現、致力實踐環境責任的理念。

2025 年款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系列賽事輪胎,完全透過模擬技術設計研發,大幅減少實體原型胎的消耗數量,此創新模式不僅降低環境影響,更有效最佳化輪胎在賽道上的實際表現。

2025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落幕,AF Corse車隊鎖定勝局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於上週日在晴朗的天氣中,由 AF Corse 車隊操刀的 83 號車組勇奪冠軍,為這場第 93 屆的傳奇賽事劃下完美句點。在這場巔峰賽事中,八大 Hypercar 製造商齊聚競賽,並全數搭載米其林輪胎出賽,再度展現米其林輪胎在頂尖賽事中無可撼動的極致穩定性與操控實力。

2025 年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落幕,AF Corse 車隊鎖定勝局
廣  告

米其林賽車部門耐力賽計劃經理 Pierre Alves 表示:「此次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精彩非凡,整個賽事週末沒有降雨,堪稱近年來氣候條件最為理想的一屆比賽,成功吸引了逾 33 萬名熱情觀眾到場觀賽。米其林 Pilot Sport Endurance 中性胎亦展現卓越多功能性,在整場 24 小時賽事中多次完成三次進站無需換胎的任務,持續提供穩定且高水準的性能表現。」

隨著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

隨著 AF Corse 車隊 83 號車組率先衝線取得勝利,米其林亦達成了自 1998 年正式重返薩爾特賽道後,連續第 28 年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奪冠的輝煌紀錄。法拉利車型更連續三年在利曼 24 小時賽事中稱霸,並在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 2025 年世界耐力錦標賽(WEC)前三站奪得冠軍,持續鞏固其領先優勢。


節能效益更顯著、實測油耗18.83km/L–Toyota Alphard PHEV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oyota 總代理和泰汽車於 2025 年 2 月媒體春酒活動上,就預告將替 Alphard 車系導入日規有追加的 Alphard PHEV 車型。該車型最早是日規於 2024 年 12 月推出,是 2.5 升自然進氣引擎與馬達結合的 PHEV 系統,根據 Toyota 的說法,是日本市場首款 PHEV 動力的 minivan 車款,純電續航力為 73 公里。

Toyota Alphard PHEV 最早是日規於 2024 年 12 月推出。

隨後臺灣市場就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正式發表新年式 Alphard,其主要將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加入、與繼有的 2.5 HEV 油電形成雙車型編成,售價分別為 6 座 PHEV 車型 330 萬、7 座 HEV 油電 316 萬,HEV 油電較過去調漲 1 萬,全車系也升級「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

PHEV 除採用專屬的 6 座設定外,在搭載 2.5 升引擎與 18.1kWh 鋰電池下,最大綜效馬力為 306 匹、比 HEV 車型 250 匹多出 56 匹,平均油耗由 HEV 的 15.5km/L、提升為 74.1km/L,NEDC 純電續航可達 80 公里。

在 2025 年 2 月 6 日正式發表新年式 Alphard,其主要將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加入、與繼有的 2.5 HEV 油電形成雙車型編成,售價分別為 6 座 PHEV 車型 330 萬、7 座 HEV 油電 316 萬,兩者價差為 14 萬。

為探究 Alphard PHEV 實際的純電續航體驗,還有整體的真實能耗,U-CAR 試車組也以定型化 150 公里的 [U-CAR 平均油耗」測試路線,來實探其是否值得買家多花 14 萬、來獲得更好的節能表現。

多出 PHEV 些許專屬點綴,充電孔與日規有所不同

首先來看外觀,Toyota Alphard PHEV 與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差距甚微,基本上主要差在細部的妝點區隔,其餘部分則是大同小異。車頭一樣有著採用「公牛」的意象打造外觀,水箱護罩以大面積的灰色基底格狀式水箱護罩、搭配多個橫條鍍鉻點綴,搭配最上方的 3 眼式 LED 頭燈,呈現相當具霸氣與一體性的視覺。而 3 眼式 LED 頭燈靠外側的 2 顆燈組為 LED 近光燈、靠最內側的單顆則為 AHS 智慧型遮蔽遠光燈。

Toyota Alphard PHEV 與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差距甚微,基本上主要差在細部的妝點區隔,其餘部分則是大同小異。

車身尺碼方面,長寬高為 5,010x1,850x1,950mm、軸距維持 3,000mm,車側除了 B 柱的 Alphard 廠徽,第二排側窗也有做出動感的下切處理,並將肌理線條一路延伸至車尾整合電動尾門滑軌與 LED 尾燈組,鍍鉻窗框也從 B 柱以 L 型向前向上勾勒、並一路延伸到前方的三角窗。新年式全車系還加入電動「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滑門啟閉後就會自動伸出、退縮,整體作動相當迅速,也能讓二、三排乘員更容易上下車。

新年式全車系還加入電動「迎賓延伸連動車側踏板」,滑門啟閉後就會自動伸出、退縮,整體作動相當迅速,也能讓二、三排乘員更容易上下車。

PHEV 車型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車側,其將足下的輪圈由 19 吋銀黑切削造型、改為更為具精緻旗艦造型的 19 吋亮銀鋁圈,配胎同樣維持 SUV 胎款 Michelin Primacy SUV+。另外在車身兩側的前門下緣亦因為動力更換,將其 Beyond Zero 識別由油電 HEV 字樣、改為專屬 PHEV 字樣。

PHEV 車型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車側,其將足下的輪圈由 19 吋銀黑切削造型、改為更為具精緻旗艦造型的 19 吋亮銀鋁圈。車門下緣將其 Beyond Zero 識別由油電 HEV 字樣、改為專屬 PHEV 字樣。

除此之外,Alphard PHEV 除車身左側的傳統加油蓋外,在車身的右側還另外加入充電孔的設置。不過不同於日規 Alphard PHEV 同時配置有 AC J1772 充電孔、DC 充電孔 CHAdeMO 規格的配置,臺灣市場規格僅有配置單一 AC 慢充 J1772 充電孔,其支援的最大充電功率為 3kW,可在約 5 小時 30 分左右充滿電,少了日規 DC 快充孔後臺灣將該處改為充電蓋置放處。

至於日規配置的 CHAdeMO 規格則是宣稱搭配 50kW DC 快充下,最快可於 38 分鐘充至 80%。但有鑑於臺灣市場快充大多轉向美規 CCS1、歐規 CCS2 兩大規格,就算國內車型加入日規的 CHAdeMO DC 充電機能,也不太能在臺灣市場現行充電網絡對應,國內 Alphard PHEV 車主大多還是需在自宅安裝 AC 慢充、才能發揮其電能優勢。

Alphard PHEV 除車身左側的傳統加油蓋外,在車身的右側還另外加入充電孔的設置,少了日規 DC 快充孔後臺灣將該處改為充電蓋置放處。
日規配置的 CHAdeMO 規格則是宣稱搭配 50kW DC 快充下,最快可於 38 分鐘充至 80%。

Alphard PHEV 在車尾也做出頭尾呼應的視覺效果,最主要 LED 尾燈也採用格狀式 3 層排列設計,塑造與車頭水箱護罩相襯的造型。以黑色為基底、搭配時下流行的中置 Alphard 字樣示人,Toyota 廠徽則上移與鍍鉻飾條結合,後擋玻璃內中央有整合數位後視鏡鏡頭。尾門的右下角則改為 PHEV 字樣、搭配標示 E-Four 四驅系統的銘牌。

Alphard PHEV 在車尾也做出頭尾呼應的視覺效果,最主要 LED 尾燈也採用格狀式 3 層排列設計,塑造與車頭水箱護罩相襯的造型。尾門的右下角則改為 PHEV 字樣、搭配標示 E-Four 四驅系統的銘牌。

多出專屬模式切換、電能選單,並改為 6 座配置

Alphard PHEV 在內裝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其不同 HEV 油電車型的 2+2+3 布局 7 座設定,PHEV 車型採用專屬第三排獨立雙座設計、形成 2+2+2 的 6 座專屬布局,原廠強調能為第三排乘客提供豪華、舒適與尊榮感兼具的駕乘享受。而 PHEV 車型同樣可選配黑色、或是米色內裝的選項。

Alphard PHEV 在內裝鋪陳基本與一般油電車型一樣,同樣可選配黑色、或是米色內裝,並且標配數位後視鏡、HUD 抬頭顯示器。
Alphard PHEV 同樣標配 12.3 吋數位儀表、14 吋中控螢幕。

不過就筆者實際觀察來看,Alphard PHEV 的第三排座椅差異最主要是少了中央頭枕、還有安全帶組,其餘部分基本相同,筆者相信就算是一般版 Alphard 7 座車型、也很少將第三排全數坐滿 3 人。因此此次 Alphard PHEV 車型改為 6 座,最主要的利多在於將第三排翻摺時少了需要拆裝中央頭枕的程序。

Alphard PHEV 的第三排座椅差異最主要是少了中央頭枕、還有安全帶組,其餘部分基本相同。
圖為身高 179 公分乘員示範於第三排乘坐。

其餘內裝的最大差異,最主要是 PHEV 車型中央鞍座除了保留 Eco Mode、Normal Mode 行車模式切換鍵外,另外加入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可強制充電)、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線傳排檔座則仍保留 S 檔與手動換檔撥片。

此外在中央 14 吋觸控主機中,PHEV 車型還在能源監視器中加入鋰電池組、純電、油電動力的即時動力切換顯示,耗能資訊也會在純電行駛時有 km/kWh 的歷史耗電資料供車主參考;另外其也有相關的專屬充電選單。

PHEV 車型中央鞍座除了保留 Eco Mode、Normal Mode 行車模式切換鍵外,另外加入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可強制充電)、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
PHEV 車型還在能源監視器中加入鋰電池組、純電、油電動力的即時動力切換顯示。
Alphard PHEV 也有相關的專屬充電選單,包含充電電流、電池加熱、電池冷卻等都可進行微調。

其餘豪華鋪陳方面,臺灣市場的第二排座椅等級,可說是類似結合日規頂規的 Executive Lounge、還有入門的 Z 版而成,最主要是國內少了日規 Executive Lounge 等級的 2 張座椅的獨立隱藏式桌板、還有 Nappa 真皮皮質設定,僅剩下中央走道可拉起的活動桌板。

臺灣市場的第二排座椅等級,可說是類似結合日規頂規的 Executive Lounge、還有入門的 Z 版而成,配置包含四區恆溫空調、64 色環艙氣氛燈、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等功能。

配置部分則包含四區恆溫空調、64 色環艙氣氛燈、15 支喇叭 JBL 環繞音響、中央車頂的 14 吋後座影音娛樂螢幕,Ottoman 雙座的通風加熱功能、按摩座椅功能,還有第二排雙座乘客專屬各 1 支的 5.5 吋無線觸控面板。

第二排雙座還可在其內開啟電動按摩、分別有柔和/強烈 2 種段位可選。無線觸控面板最主要還可在「音訊」選單中,按下電源鍵讓後方 14 吋螢幕降下、還可調整螢幕的傾角,後座 14 吋螢幕中可選擇聆聽收音機、藍牙音樂、手機無線 Miracast 投影、或是用 HDMI 連接筆電投影,不過並沒有支援後座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連接。前座中控的雙平臺也僅有 Apple CarPlay 可無線連結,Android Auto 仍維持有線連結則稍嫌可惜。

按下電源鍵讓後方 14 吋螢幕降下、還可調整螢幕的傾角,後座 14 吋螢幕中可選擇聆聽收音機、藍牙音樂、手機無線 Miracast 投影。但無法使用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動態更為沉穩、動力更為出色

和泰汽車指出,本次新發表的 PHEV 車型搭載 18.1kWh 容量的高效能動力鋰電池,並將電池配置於靠近底盤位置,不僅有效降低車輛重心,還大幅提升行駛穩定性,強調實現從容與安全兼備的駕乘體驗。

此外,純電行駛下 NEDC 最長續航里程可達 80 公里,PHEV 車型採用同樣的 2.5 升 A25A-FXS 自然進氣引擎,但搭配 PHEV 動力組合、加上 E-Four 4WD 電子式四輪傳動系統,可提供充沛的動力輸出。配置由行星齒輪等組合成的 E-CVT 電子控制無段變速系統,但可透過換檔撥片模擬出 D 檔時 4 檔位切換、以及 S 檔時 6 檔位手動切換。

引擎本體最大馬力調降為 177 匹/6,000 轉、扭力降為 22.3 公斤米/3,600 轉,前馬達可輸出 182 匹、後馬達為 54 匹,最大綜效馬力達 306 匹,比起 2.5 升 HEV 車型的 250 匹多出 56 匹,PHEV 車型在能源署 NEDC 測試下,油耗表現來到 74.1km/L 的水準、用電效率則為 6.5km/kWh。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油箱容量從 60 公升、縮減為 47 公升。

PHEV 車型採用同樣的 2.5 升 A25A-FXS 自然進氣引擎,但搭配 PHEV 動力組合、加上 E-Four 4WD 電子式四輪傳動、-CVT 電子控制無段變速系統,最大綜效馬力達 306 匹,比起 2.5 升 HEV 車型的 250 匹多出 56 匹。

行車模式切換則有 Eco 鍵,按下 Eco 鍵可在 Eco、Normal 兩種行車模式間切換。但不同於 HEV 車型,PHEV 車型還有上述提及的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以及交由系統自動切換的「Auto EV/HV」按鍵。

其中長按「HV/EV Hold CHG」鍵會進入 CHG Mode 充電模式、此時車輛會用引擎強制替大電池充電,但此模式僅會充電到 80%,要充到 80%以上至滿電仍需靠外部 AC 充電槍才能達成。至於「Auto EV/HV」則是主要會先將 EV 純電電量耗盡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切換為燃油動力介入的 Hybrid 油電混合模式。

按下 Eco 鍵可在 Eco、Normal 兩種行車模式間切換。
PHEV 車型還有上述提及的手動切換油電/純電的「HV/EV Hold CHG」鍵,長按「HV/EV Hold CHG」鍵會進入 CHG Mode 充電模式、此時車輛會用引擎強制替大電池充電,但此模式僅會充電到 80%。
「Auto EV/HV」則是主要會先將 EV 純電電量耗盡為主,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切換為燃油動力介入的 Hybrid 油電混合模式。

將 Alphard PHEV 開起來後,筆者認為相較於先前接觸一般油電版本 Alphard 的印象,擁有綜效馬力 306 匹的 Alphard PHEV,即便是在 Eco 節能模式下,其動力衝勁也增加不少,想在市區讓 Alphard 輕快的驅策,自然已不是難事。

當然與擁有綜效 371 馬力、採用 2.4 升渦輪油電動力單元的 Lexus LM 500h 相較,Alphard PHEV 在動力上還是有絕對的落差,不會像 LM 500h 一腳踩下油門輪胎還會空轉般激進,但筆者認為 Alphard PHEV 的動力算是 Toyota Alphard / Lexus LM 家族中,最出色兼顧動力、節能需求的選項。

擁有綜效馬力 306 匹的 Alphard PHEV,即便是在 Eco 節能模式下,其動力衝勁也增加不少,想在市區讓 Alphard 輕快的驅策,自然已不是難事。

而且在底盤表現部分,確實如原廠所提及,Alphard PHEV 在底盤處加入 18.1kWh 鋰電池組後,其整體的下盤有著更為扎實、沉穩的態勢,在過彎時其在彎心的擺盪比起一般油電版本少,給予駕駛更足的駕馭信心。當然受限於 MPV 車型先天較高的車身,還有偏向舒適的懸吊設定,Alphard PHEV 的整體動態自然稱不上靈活,但只是在加入鋰電池組還有周邊調整設定下,筆者認為其整體動態更為偏向歐系 MPV 的底盤反應,車速與轉向拿捏得宜,仍能夠讓駕駛輕鬆在彎中轉移、或是進行車道變換。

Alphard PHEV 的整體動態自然稱不上靈活,但只是在加入鋰電池組還有周邊調整設定下,筆者認為其整體動態更為偏向歐系 MPV 的底盤反應。

而讓筆者驚豔的是,Alphard PHEV 在油電系統的切換過度也是可圈可點,展現身為 Toyota 旗艦油電車型的態勢,在引擎介入的瞬間都不會有太過明顯的震動或噪音,與 Corolla Cross Hybrid 等車在 NVH 隔音靜肅性的表現自然有極大差距,僅有按下 CHG 鍵長時間拉高轉速替鋰電池組充電下,Alphard PHEV 才會有較為明顯的噪音產生,但大部分時間防火牆的隔音工程仍是能進行阻隔。

Alphard PHEV?冽硃?餌頂蝯梁????漲銋?臬??舫?嚗??曇澈?摭 oyota?瘝寥頠????U€?

U-CAR[ 平均油耗 ]151 公里測試,實際油耗 18.83km/L

  1. 測試路線:石碇交流道為起始點,經 106 乙、臺 9 線北宜公路至頭城,經臺 2 線濱海公路穿越基隆市區,由基金交流道經國道 3 號、5 號返回。
  2. 測試天候:陰與陰有雨,氣溫約 17~20.8 度。
  3. 測試原則:依據當下該路段的法定最高速度行駛,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啟用定速巡航功能,並開啟車輛搭載的各式節能模式與配備。以 EV/HV 模式、並搭配下坡時 EV 模式行駛。
  4. 測試速度:路段法定最高限速並開啟定速巡航系統。
  5. 冷氣空調:電子顯示空調調整至 24˚C,風量開到 2 段。
  6. 影音系統:開啟音響與中控主機,音量 60-70 分貝。
  7. 車上載重:2 位工作人員+攝影器材+其他行李與添重物品,總計約 200 公斤。
  8. 加油方式:熄火靜置 10 分鐘,以出發時的同一支加油槍加滿跳停後,靜置 10 秒鐘等油面回穩,再補 1 次跳停。

試駕當日取車時,由於原廠人員並未將車輛充至滿電,因此筆者在將車輛從取車點 Toyota 南港所、行車至出發點石碇中油建德加油站時,全力將 CHG 鍵開啟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充電,約莫讓車輛從石碇出發時能獲得約 26 公里的純電續航(儀表無法顯示電量%數),並將油箱按過去定型化模式跳停 2 次後,就將儀表重設出發。加滿油時儀表顯示油箱燃油可帶來 523 公里續航。

從 Toyota 南港所取車時,電量為全數耗盡的情形,因此筆者於前往我們定型化平均油耗測試點石碇前,沿路採用 CHG 鍵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強制充電。

而為避免 Auto EV/HV 模式下較易將鋰電池的電量較易耗盡的情形,筆者此次採取的作法是在 106 乙與台 9 線山路大部分的爬坡路段切換成油電行駛,在 106 乙過頂點後的下坡、還有九彎十八拐下坡路段則是轉為切換為純電 EV 模式,來觀察 EV 純電模式下在下坡回充的效率。最後在頭城開始台 2 線往北的濱海路段開始以 EV 純電模式行駛、觀察其在平面道路的純電續航與能耗表現。

筆者在將車輛從取車點 Toyota 南港所、行車至出發點石碇中油建德加油站時,全力將 CHG 鍵開啟讓引擎替鋰電池組充電,約莫讓車輛從石碇出發時能獲得約 26 公里的純電續航(儀表無法顯示電量%數)。加滿油時儀表顯示油箱燃油可帶來 523 公里續航。

測試當天由於常碰到強降雨,多少讓其能耗造成影響。不過 Alphard PHEV 的動能回收效率仍是比預期出色,如通過新北與宜蘭縣界碑、俗稱「茶葉蛋」處的停車場時,儀表顯示原本純電續航剩餘為 25 公里,「滑」行 12 公里抵達平面頭城時,不僅引擎幾乎沒有啟動、還反而讓儀表純電續航補進 9 公里、來到 34 公里。

至於上述剩餘的純電續航 34 公里,我們在剩下的台 2 線濱海路段中,實際將上述剩餘電量耗盡時、車輛實際行駛了約 41.6 公里,推測其滿電在平面道路確實能有超過 60 公里續航、甚至接近 80 公里的水準。而且純電耗盡時,儀表的平均油耗顯示為 24.3km/L。

Alphard PHEV 的動能回收效率仍是比預期出色,如通過新北與宜蘭縣界碑、俗稱「茶葉蛋」處的停車場時,儀表顯示原本純電續航剩餘為 25 公里。
「滑」行 12 公里抵達平面頭城時,不僅引擎幾乎沒有啟動、還反而讓儀表純電續航補進 9 公里、來到 34 公里。
剩餘的純電續航 34 公里,我們在剩下的台 2 線濱海路段中,實際將上述剩餘電量耗盡時、車輛實際行駛了約 41.6 公里,差不多是從頭城段到新北福隆都是以純電行駛。電量耗盡時儀表顯示平均油耗為 24.3km/L。

最終回到出發點中油建德加油站時,車輛當天總計行駛 151.2 公里,行車電腦顯示油耗為 20km/L、平均電耗透過山路下坡的回充達到 13.2km/kWh,若出發時車輛為 100%滿電,相信要靠引擎出力「虧電」的情形更少、油耗會更為亮眼。

不過最終我們也只補進 8.028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以行駛 151.2 公里換算下,實測油耗來到 18.83km/L,與儀表所顯示的 20km/L 相去不遠,這樣的成績雖然與國內能源署揭示的 74.1 km/l 有落差,但實際上與日規較接近真實路況所揭示的 WLTC 平均油耗 16.7km/L 接近、甚至超越。以這樣 1 輛 300 多匹的 MPV 而言,這樣的油耗數據已算是相當出色。

最終回到出發點中油建德加油站時,車輛當天總計行駛 151.2 公里,行車電腦顯示油耗為 20km/L、平均電耗透過山路下坡的回充達到 13.2km/kWh。
最終我們也只補進 8.028 公升的 95 無鉛汽油,以行駛 151.2 公里換算下,實測油耗來到 18.83km/L,與儀表所顯示的 20km/L 相去不遠。
Toyota Alphard PHEV [U-CAR 平均油耗 ] 測試數據
總行駛里程 (km) 151.2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 (km/L) 20km/L
添加油量 8.028
實際油耗(km/L) 18.83
圖為日規 Alphard PHEV 之 WLTC 能耗測試數據,日規 WLTC 平均油耗 16.7km/L、純電續航里程為 73 公里,比起國內揭示的 NEDC 數據更貼近真實情況。

就這樣被你征服─Aston Martin Vanquish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3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儘管「油電化」已是當前超級跑車與超級 GT 跑車發展的趨勢,但是 V12 引擎車型不但能提供強勁穩定的輸出,還能提供平順的運轉,並擁有獨特且迷人的聲浪;因此,即使造價高昂,且得面對越來越嚴苛的環保法規挑戰,但是 Aston Martin 依舊不想那麼早放棄 V12 車型,所以他們才會選在 2024 年的 9 月、為我們帶來了這款擁有 835 匹 (PS) 最大馬力與迷人體態的 Vanquish……

其實這次永三汽車提供我們試駕的 Vanquish,就是總代理 2025 年 1 月 16 日發表會的用車,亦即原廠亞太地區的巡展用車。

當經典與空力相遇

以英文「征服」為名的 Vanquish,不僅係 DBS 的後繼車款,且延續了過去兩款車型互為後繼車款的命名傳統,也是 Aston Martin 目前非限量車款中 (但 Vanquish 每年的產量不會超過 1,000 輛)、唯一搭載 V12 強力心臟的性能旗艦,擁有 4,850mm 的車長、2,120mm 的車寬與 1,290mm 的車高,並保留了長車頭、短車尾的超級 GT 跑車該有的線條與優雅。

Vanquish 的前身為 DBS Superleggera,所搭載之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擁有 725 匹的最大馬力,可於 3.4 秒內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極速可達 340 公里。

外型上,新世代 Vanquish 則是擁有經典 Aston Martin 的設計,並挹注了肌理感更明顯的品牌新世代設計語彙,所以你除了會在車頭看見內附鍍鉻橫柵且撞風面積增加 13%的「凸」字形水箱護罩,以及全新設計的矩陣式 LED 頭燈組,目光還會不自覺地被設計靈感源自 F1 賽車鼻翼的引擎蓋所吸引。

Vanquish 車頭可見撞風面積增加 13%的「凸」字形水箱護罩、全新設計的矩陣式 LED 頭燈組,以及設計靈感源自 F1 賽車鼻翼的引擎蓋。

來到車側,為了讓車身前/後配重比例更好、獲得更低趴的距地姿態,設計師在 Vanquish 的 A 柱與前軸之間、加長了 80mm (軸距 2,885mm),前葉子板與車門連接處則是與經典 Aston Martin 車型一樣,設計有一塊亮黑色倒三角造型的飾塊,且中央嵌有刻著白色「ASTON MARTIN」及紅色「V12」字樣的鍍鉻飾條,搭配隱藏式的車門把手與無邊框後視鏡。

Vanquish 前葉子板與車門連接處有一塊亮黑色倒三角造型的飾塊,中央嵌有刻著白色「ASTON MARTIN」及紅色「V12」字樣的鍍鉻飾條。

至於車尾部分,Vanquish 則是於尾廂鑲上一塊可同色或採亮黑處理、甚至能像試駕車一樣升級選配碳纖維的懸浮飾板,並配置採獨特 Kamm TailK 設計的寬體車尾、大型底盤分流器,以及上翹的大型鴨尾及四出佈局的排氣尾飾管 (試駕車還選配了能減輕 10.5 公斤的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既可在高速時提供下壓力,還能降低減速時的空氣阻力。

Vanquish 車尾的尾廂鑲有一塊可同色或採亮黑處理、甚至像試駕車一樣升級選配碳纖維的懸浮飾板,並配置大型底盤分流器、上翹的大型鴨尾,以及四出佈局的排氣尾管。
儘管車尾看不見大型固定尾翼,但是 Vanquish 尾廂的小鴨尾,依舊可讓它擁有出色的下壓力。

此外,這次我們試駕的 Vanquish,外觀方面不僅選用了 Q by Aston Martin (Q 客制部門) 特調的 Neutron White (電荷白) 車色,還選配了亮面深黑色碳纖維空力套件、碳纖維車頂 (標配為全景玻璃車頂) 與 21 吋星芒造型消光黑鍛造輪圈,並搭配了呼應內裝配色的藍色煞車卡鉗與碳纖陶瓷煞車系統。

試駕的 Vanquish 還選配了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且一樣為四出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也覺得淺色 Vanquish 車側的亮黑色倒三角飾塊有點高調,沒關係、除了可以選擇深色的車色外,我相信無所不能的 Q 客制部門,一定可以滿足所有想像的。

這次試駕的 Vanquish,外觀選用了 Q 客制部門特調的 Neutron White (電荷白) 車色、21 吋星芒造型消光黑鍛造輪圈,並搭配了呼應內裝配色的藍色煞車卡鉗與碳纖陶瓷煞車系統。

旗艦獨享的任性與浪漫

打開鵝翼式上掀車門後,水滴式設計、雙座佈局的座艙空間內,Vanquish 在駕駛座前配置了一個 10.25 吋全數位儀表板,除了可顯示各種駕駛資訊外,還能選擇雙環或單環的顯示方式,中控台的上方則有一個可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連接功能的 10.25 吋螢幕,下方則和 DB12、Vantage 一樣,整齊排列了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 (可切換行車模式)、極簡設計的金屬排檔桿,以及空調溫度、風量、排氣閥門、懸吊軟硬、座椅加熱/通風等駕駛人與乘客平日會用得到的按鍵與旋鈕,並沒有一昧的讓按鍵「觸控螢幕化」,深得我心。

Vanquish 採雙座佈局,駕駛座前配置了一個 10.25 吋全數位儀表板,中控台則有一具 10.25 吋螢幕,且標配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非常出色的 16 向電動調整 Sports Plus 運動跑車座椅。

此外,Vanquish 搭載了新世代 Aston Martin 附方向盤換檔撥片的三輻式多功能跑車方向盤,且標配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都非常出色的 16 向電動調整 Sports Plus 運動跑車座椅 (亦可選配碳纖維跑車座椅),以及由 Alcantara 類麂皮和半苯胺皮革製作的內飾,並標配附 15 支喇叭的 Bowers & Wilkins 頂級音響系統,能讓旅程兼顧熱血與舒適。

Vanquish 搭載了新世代 Aston Martin 附方向盤換檔撥片的三輻式多功能跑車方向盤,試駕車還選配了電熱保暖功能。
Vanquish 中控台的上方則有一個可支援無線 Apple CarPlay 連接功能的 10.25 吋螢幕,下方則整齊排列了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 (可切換行車模式)、極簡設計的金屬排檔桿,以及空調溫度、風量、排氣閥門、懸吊軟硬、座椅加熱/通風等駕駛人與乘客平日會用得到的按鍵與旋鈕。

而且與所有 Aston Martin 車型一樣,Vanquish 車主當然也可透過 Q by Aston Martin 客制服務去搭配各種皮革的顏色與飾板材質,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

不過,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還是覺得不管 DB12 還是 Vanquish 都一樣,儀表板的字體真的稍微小了一點,而且車長比 2+2 座的 DB12 長,但雙座的 Vanquish、座椅後方能放隨身包的空間卻更小,車門飾板放置物品的橫式收納盒也有點淺,只能讓人有點擔心地放得下手機而已。

但,這也就是 Vanquish 作為品牌旗艦獨享的任性與浪漫了吧……

與 DB12 一樣,Vanquish 儀表板的字體也稍微小了一點,高速駕駛想看清楚顯示資訊時有點吃力。
廣  告

終究還是 V12 迷人

諾大的引擎室裡,Vanquish 搭載了品牌至今最強的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不但可輸出較市場上唯一同級競品:Ferrari 12Cilindri 更大的 835 匹 (PS) 最大馬力,高達 102.0 公斤米 (1,000Nm) 最大扭力也更勝對手一籌;而且這具 V12 引擎強化了汽缸體與連桿,並配置了低慣性、轉速提升 15%的全新渦輪,且增添「增壓儲備 (Boost Reserve)」功能,所以搭配 8 速 ZF 手自排變速箱與電子限滑速器 (E-diff) 後,Vanquish 不但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僅需 3.3 秒,還擁有高達 345 公里的極速表現。

Vanquish 搭載了 Aston Martin 至今最強的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可輸出 835 匹 (PS) 最大馬力與 102.0 公斤米 (1,000Nm) 最大扭力。
Aston Martin Vanquish 與 Ferrari 12Cilindri 性能比較
車型 Aston Martin
Vanquish
Ferrari
12Cilindri
國內建議售價 (元) 2,280 萬 2,403.8 萬
引擎形式 5.2 升 V12
雙渦輪增壓汽油
6.5 升 V12
自然進氣汽油
變速箱形式 8 速手自排 8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
驅動方式 前置後驅 前置後驅
最大馬力(匹) 835 830
最大扭力 102.0 69.1
0~100km/h(秒) 3.3 2.9
極速(km/h) 345 340

而且為了對應大幅提升的動力,Vanquish 除了採用黏合的鋁製車身結構與碳纖維車體外,還並搭載了 Bilstein DTX 自適應懸吊,且提供 GT、Sport 與 Sport+共三種駕駛模式,並擁有更粗的防傾桿、重新校準的電動輔助轉向系統和全新電子穩定控制系統,搭配前:275/35ZR21、後:325/30ZR21 的 Pirelli P Zero (PZ4) 車型專屬高性能輪胎。

Vanquish 提供 GT、Sport 與 Sport+共三種駕駛模式,駕駛人可藉由圓形的引擎啟動/關閉按鈕進行切換。

不過,由於這次我們試駕的 Vanquish,是亞太區巡展發表用車、已到過中國與日本,也在這些地區進行過發表、認證與試車活動,所以車況與胎況都已經不太適合進行激烈操駕,甚至我們拿到車時,胎壓都還較原廠標準值多了 4psi,導致車輛低速行駛時、明顯多了一些碎震與彈跳,但還好胎壓調回標準值後,Vanquish 馬上便回復了它該有的行路質感。

雖然剛拿到車時,因為胎壓太高、導致車輛低速時多了一些碎震與彈跳,但還好胎壓調回標準值後,Vanquish 馬上便回復了它該有的行路質感。

重新發動引擎、熟悉地以預設之 GT 模式上路後,儘管最大馬力輸出點高達 6,500 轉,但是因為引擎轉速 2,00 轉時、Vanquish 就可穩定供輸 102.0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所以真的只需油門輕踩,你的全身都會感受到它源源不絕的力量,且力量給得非常線性、一點也不像渦輪引擎,反而有幾分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的調性,既受控又迷人,一直誘惑著你探索它的極限。

由於適當放大了車體,且將車身前/後配重的比例依舊控制在 51:49,所以 Vanquish 不只側頃抑制較 DB12 來得輕微、循跡表現也更佳。

彎道中,雖然 Vanquish 還是得克服前置引擎後驅 GT 跑車在上下坡時、重量移轉間的困擾,但是因為適當地放大了車體,且將車身前/後配重的比例依舊控制在 51:49,所以 Vanquish 不僅側頃抑制較 DB12 來得輕微、循跡表現更佳,只要切換到 Sport 或 Sport+模式,引擎「好球帶」還會馬上多出 250 轉,轉速的提升與懸吊反應亦會比 GT 模式來得更快,並會適時延後換檔與循跡系統的介入時機,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操控自主權與駕駛樂趣。

Vanquish 的力量給得非常線性、一點也不像渦輪引擎,反而有幾分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的調性,既受控又迷人。

略嫌美中不足的是,雖然這輛巡展車已換上了全段鈦合金排氣系統,但是即使在 Sport+模式下、打開排氣閥門,Vanquish 飽滿的排氣聲浪還是少了點清脆與高亢,不過,這應該也是為了符合環保法規的妥協了吧?

切換到 Sport 或 Sport+模式的 Vanquish,轉速的提升與懸吊反應都比 GT 模式來得更快,並會適時延後換檔與循跡系統的介入時機,讓駕駛人擁有更高的操控自主權與駕駛樂趣。

最後的 V12 馬丁?

儘管這次 Vanquish 的試駕,受到車況、胎況、環境與時間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你依舊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原廠想要將它打造為品牌非限量旗艦的用心,並被他們的堅持所征服,而且 Vanquish 不只是目前 Aston Martin 唯一搭載 V12 引擎的車型,更有可能就是最後一款配置 V12 心臟、最值得收藏的 Aston Martin……


搭購車回饋金與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中華e-Moving推基隆市換電車款EZ-R最低0元入手專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16:00:00

發文

#620924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e-Moving 提到,根據基隆市環保局公布資訊與監理站領牌數據顯示,2024 年電動車專案,超過 2,500 名車主選擇 e-Moving,市占率近 20%,e-Moving 今年再擴大「基隆市公益青年就業電動機車補助計畫」購買車款,自 6 月起凡以白牌換購電車旗艦車款 EZ-R,感恩回饋購車金 19,900 元搭配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就可享有 0 元入手優惠。

e-Moving 今年再擴大「基隆市公益青年就業電動機車補助計畫」購買車款,自 6 月起凡以白牌換購電車旗艦車款 EZ-R,感恩回饋購車金 19,900 元搭配基隆市公益青年新購補助方案就可享有 0 元入手優惠。

EZ-R 以超強產品力提供高性能馬達與穩定動力傳動,並搭載 ABS+TCS 安全煞車防鎖死雙系統,降低雨天急煞打滑風險,並採用高性能晴雨胎,具備優異排水與濕地抓地能力,提升彎道與濕地操控穩定性。此外,0-50km/起步僅 3.7 秒,扭力也較傳統燃油機車大,並採用美國 Gates 皮帶騎乘安靜加速穩定平順。

EZ-R 使用高張力碳纖皮帶傳動系統,延長使用壽命;另外具備專利雲端鑰匙,透過預先設定密碼,不需找鑰匙手機就可解鎖啟動車輛,並擁有 27.4 公升置物箱空間。

EZ-R 以超強產品力提供高性能馬達與穩定動力傳動,並搭載 ABS+TCS 安全煞車防鎖死雙系統,降低雨天急煞打滑風險。此外,0-50km/起步僅 3.7 秒,扭力也較傳統燃油機車大,並採用美國 Gates 皮帶騎乘安靜加速穩定平順。

升級LED大燈、新增車色,SYM三陽新年式全新迪爵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作為國內目前的暢銷車款 SYM 三陽全新迪爵,原廠於今 ( 6/19 ) 推出新年式改款車型,將大燈升級為 LED,安全更上一層樓,同時車款外觀更進化,新增獨立定位燈與「稀鈦銀」車色;獨立定位燈以新穎的設計勾勒車體線條,展現都市美學提升辨識度,搭配細膩的「稀鈦銀」車色在不同光源底下仍展現耀眼的一面,增添車款魅力。全新迪爵改款升級 LED 大燈不加價,現在入手享三重優惠,購車即享購車金 10,000 元 ( 直扣 ) ,首購加碼優惠 2,000 元 ( 電匯 ) ,還有 24 期 0 利率。

作為國內暢銷車款 SYM 三陽全新迪爵,原廠於今 ( 6/19 ) 推出新年式改款車型,將大燈升級為 LED,同時車款外觀更進化,新增獨立定位燈與「稀鈦銀」車色。
全新迪爵改款升級 LED 大燈不加價,現在入手享三重優惠,購車即享購車金 10,000 元 ( 直扣 ) ,首購加碼優惠 2,000 元 ( 電匯 ) ,還有 24 期 0 利率。

這次全新迪爵升級 LED 大燈、儀表搭載液晶時間顯示功能、QC3.0 USB 充電座,動力上搭載與日本京濱共同研發的『EnMIS 引擎科技』,依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最高為 62.4km/L,能源效率為 1 級;空間機能部分具備 37.5 公升的車廂表現,原廠強調能輕鬆放入兩頂 3/4 安全帽、雨衣、水壺等生活用品。此外,全新迪爵擁有 755mm 超低座高、689mm 超長坐墊,讓騎乘者與後座乘客都能坐的輕鬆舒適,孩童也能輕鬆上下車。

全新迪爵動力上搭載與日本京濱共同研發的『EnMIS 引擎科技』,依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最高為 62.4km/L,能源效率為 1 級。
廣  告

全新迪爵配有 CBS2.0 煞車系統,通過歐盟安全認證,SYM 獨家技術 CBS2.0 連動煞車系統能「自動」分配最佳煞車力道,有效縮短剎車距離 39%,讓煞停更快、更穩、更安全。


汰舊換新再加碼,民眾補助金額最高可達8千元,經濟部產發署修正3項電動機車補助要點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日宣佈,對應中央政府 2050 淨零轉型的目標,以及提高民眾、共享運具業者轉換使用電動機車之意願,同步強化充換電站服務量能,經濟部已修正 3 項補助要點,分別針對消費者、共享運具業者、電動機車業者提供加碼補助措施。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近日宣佈,已修正 3 項補助要點,分別針對消費者、共享運具業者、電動機車業者提供加碼補助措施。

民眾汰舊換新補助加碼 1 千元,補助金額合計最高可達 8 千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相關產業政策措施將視市場狀況滾動修正,並持續引領機車產業朝減碳及轉型目標邁進。首先,與一般消費者最相關的「汰舊換新」專案,將額外加碼補助 1 千元,意即民眾只要報廢一台 10 年以上的老舊燃油機車,並購買任一款由經濟部認可的電動機車,即可獲得加碼補助新臺幣 (下同) 1 千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相關產業政策措施將視市場狀況滾動修正,並持續引領機車產業朝減碳及轉型目標邁進。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民眾只要報廢一台 10 年以上的老舊燃油機車,並購買任一款由經濟部認可的電動機車,即可獲得加碼補助新臺幣 (下同) 1 千元。

針對汰舊換新加碼說明,若民眾以汰舊換新方式購入一輛電動機車,加上原本經濟部既有補助最高 7 千元,補助金額合計最高將可達 8 千元。而適用車款可參閱電動機車產業網 https://www.lev.org.tw/subsidy/cars。

適用汰舊換新補助加碼的用車款可參閱電動機車產業網 https://www.lev.org.tw/subsidy/cars。

共享電動機車最高補助金額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再來看到共享運具方面,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指出最高補助金額提高至每輛 4 千 5 百元。國內現有已有多家知名業者經營共享電動機車,並投入多個縣市營運使用,為鼓勵業者將車隊轉換為電動機車及擴大車隊規模,業者若選擇受認可車款,經申請核可後,每輛車的最高補助金額將由 3 千 5 百元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表示,國內現有已有多家知名業者經營共享電動機車,並投入多個縣市營運使用。圖為示意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為鼓勵業者將車隊轉換為電動機車及擴大車隊規模,業者若選擇受認可車款,經申請核可後,每輛車的最高補助金額將由 3 千 5 百元提高至 4 千 5 百元。

能源補充設施每座機組補助金額提高至 60 萬元

至於能源補充設施部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宣佈補助上限將提高至每座 60 萬元。產發署提到,換電站攸關交換式電動機車使用便利性,因此,為鼓勵業者建置大型站點或現地擴充機組,滿足熱區尖峰時段換電需求,每座機組補助金額將由 30 萬元提高至 60 萬元。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宣佈能源補充設施部分,每座機組補助金額將由 30 萬元提高至 60 萬元。圖為示意

[U-EV]將推出iX5 REx、綜效續航上看1,000公里?BMW傳出可能讓增程式電動車重出江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品牌近幾年採用汽/柴油輕油電、PHEV、BEV 純電、氫燃料電池等多元動力併進的策略下,初步獲得優異的成績,甚至其 BMW i 純電動車款更已在部分新車市場達 20%的銷售佔比。不過有鑑於增程式電動車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成長近 50%,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出,BMW 很可能會基於未來的 iX5 車系,按過去 BMW 增程式電動車 i3 REx 的邏輯、推出 iX5 REx,滿電與滿油綜效續航里程可上看 1,000 公里。

有鑑於增程式電動車近幾年在中國市場成長近 50%,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出,BMW 很可能會基於未來的 iX5 車系,按過去 BMW 增程式電動車 i3 REx 的邏輯、推出 iX5 REx。

BMW i3 車系自 2014 年推出時,就曾同步帶來名為 REx 的 Range Extender 增程式電動車版本,後續臺灣市場在 2020 年停售之時,當時的純電 i3、i3s 約僅有 200 公里續航;但搭載 647c.c.的直列雙缸引擎 i3 REx、i3s REx 版本, 就一舉將其綜效續航里程提升至 330 公里之譜。不過後來隨著 i3 在 2022 年停產,增程式電動車就暫時消失於 BMW 的市售產品序列中。

圖為 i3 REx。

而雖然 BMW 多元並進的策略,初步在全球市場取得不俗的成績,甚至執行長 Oliver Zipse 也指稱 BMW 集團在正確的時間、於市場上推出了正確的產品。不過除了 BMW 計畫在 2028 年推出試售的氫燃料電池車型,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也指出有鑑於中國市場包含理想 Li Auto 等品牌的增程式電動車銷售不俗,因此可能考慮讓 REx 增程式電動系列重出江湖。

圖為現行款 X5。
廣  告

根據德國媒體 Automobilwoche 指稱,接下來 BMW 可望在 2026 年會推出的 iX5 車系之中,追加名為 iX5 REx 的增程式電動版本選項,綜合續航里程約為 621 英里、相當於 1,000 公里,並且考慮主要在中國、歐洲、美國等地市場販售。不過被外媒 Auto News 問及此事,BMW 原廠發言人僅表示品牌將持續分析客戶需求和市場發展,並評估最適合的動力產品,並沒有正面回應。而有關相關後續發展動向,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攜手Google Cloud革新售後服務體驗,Hyundai導入AI技術助理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因應全球數位化趨勢,Hyundai 汽車臺灣總代理南陽實業正式宣布,已於 2025 年 6 月在全台授權服務廠全面導入與 Google 技術合作開發的「AI 技術助理系統(Nanyang AI Technical Assistant System)」,成為全臺汽車產業首創導入生成式 AI 於售後維修流程的品牌。此一創舉不僅領先業界,更成為 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轉型的重要展示案例。

Hyundai 汽車臺灣總代理南陽實業在全台授權服務廠全面導入與 Google 技術合作開發的「AI 技術助理系統(Nanyang AI Technical Assistant System)」作為亞洲首見的生成式 AI 應用案例,南陽實業也因此受邀出席 2025 年 5 月在香港舉辦的「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科技論壇」,並以此專案作為關鍵展示案例。

此次導入的 AI 技術助理系統,以 Google 最新 Gemini 語言模型為核心技術,整合 Hyundai 內部 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原廠技術通報、國內外維修案例、車主手冊與品保資料等關鍵知識。技師只需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輸入車型與故障代碼,或以自然語言提問,即可即時取得故障診斷建議與相關技術文件,大幅縮短資料搜尋流程。經實際測試,AI 助理平均可節省 75%的查詢時間,顯著提升維修效率與服務準確率。

AI 技術助理系統以 Google 最新 Gemini 語言模型為核心技術,整合 Hyundai 內部 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原廠技術通報、國內外維修案例、車主手冊與品保資料等關鍵知識。

作為亞洲首見的生成式 AI 應用案例,南陽實業也因此受邀出席 2025 年 5 月在香港舉辦的「Google Cloud 亞太區雲端科技論壇」,並以此專案作為關鍵展示案例。南陽實業於會中分享本次導入成果與應用經驗,獲得 Google Cloud 亞太高層高度肯定。Google 亦表示,此案展現了生成式 AI 如何協助傳統產業實現知識標準化、流程優化與服務升級,成為雲端技術賦能產業轉型的成功典範。

南陽實業服務本部蔡承斌協理表示:「長年以來,售後維修作業高度依賴資深技師經驗,難以快速複製與傳承。透過 Google Gemini 所建構的 AI 助理,新進技師也能快速定位問題並獲得解決建議,縮短顧客等待時間,提升服務品質,真正實現知識即服務(Knowledge as a Service)。」

廣  告

AI 助理系統亦內建使用者登入管理、瀏覽紀錄追蹤與資訊安全防護機制,不僅強化內部營運效率,也確保顧客資料安全無虞。南陽實業強調,未來將持續深化 AI 與雲端技術應用,逐步擴展至銷售、客服與顧客關係管理等層面,打造全通路的智慧顧問式服務模式。


【試駕】小改款 Honda HR-V e:HEV Prestige試駕:油電車型終於導入!售價編成、外觀內裝、駕駛感受、優缺點短評|新車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9 00:00:00

發文

#620921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本集U-CAR受台灣本田之邀,來到墾丁試駕小改款 Honda HR-V,油電車型的駕馭有何特別之處?敬請鎖定我們的詳細報導!

[U-EV]全新純電小型概念車Super EV將首次亮相,Honda預告Goodwood速度嘉年華展演內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於 7 月 10 日~13 日在英國來舉行,Honda 近期也預告了這次活動的展演內容,其中二輪和四輪都會有產品展出。首先二輪方面,包含在 2024 EICMA 米蘭車展亮相的電子渦輪 V 型三缸引擎概念車、兩款概念車 EV Fun 和 EV Urban 也都會登場。四輪部分,已於此前就亮相的 0 SUV 和 Prelude 原型車都會亮相,其他參展車型還包括 CR-V e:PHEV、小改款 HR-V 和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等等。

不過這次展會重點之一可以放在 Honda 將首演全新電動概念車,原廠更是取名為「Super EV Concept」,其是定位在小型、緊湊型級距的車款,但原廠並未透露太多關於這輛車的訊息,屆時還有待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活動展開時來揭露更多相關資訊。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於 7 月 10 日~13 日在英國來舉行,Honda 近期也預告了這次活動的展演內容,其中二輪和四輪都會有產品展出。
二輪方面,包含在 2024 EICMA 米蘭車展亮相的電子渦輪 V 型三缸引擎概念車、兩款概念車 EV Fun 和 EV Urban 也都會登場。
已於此前就亮相的 0 SUV 和 Prelude 原型車以及 Civic Type R Ultimate Edition 等等都會亮相。

全新純電產品將首次亮相

Honda 全新的電動子品牌 0 系列產品預計將於 2026 年陸續開始販售,包含 0 Saloon 和 0 SUV 兩款原型車都將量產上市,而在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即將展開之際,原廠更是預告將亮相一款全新的電動概念車 Super EV;Honda 表示,Super EV Concept 是一款 A 級小型電動車,追求 Honda 特有的駕馭樂趣,兼具便利性與駕控快感,設計理念是融合輕巧靈活的駕駛特性,以及令人振奮的動感體驗。

Honda 表示,Super EV Concept 是一款 A 級小型電動車,追求 Honda 特有的駕馭樂趣,兼具便利性與駕控快感,設計理念是融合輕巧靈活的駕駛特性,以及令人振奮的動感體驗。

現階段對於 Super EV Concept 的資訊很有限,不過就以它緊湊型的車格來看,外媒更比喻為 Honda e 後繼車;雖然原廠所釋出的照片中,Super EV Concept 被滿滿的偽裝貼紙給包覆,不過以車輛的輪廓來看,新車造型設計也較為方正,並帶有些復古可愛風格,同時原廠還提到,此車款也考慮到未來的全球市場,在本次活動之前,Honda 已在英國進行了道路測試。

廣  告

在賽車運動方面,在 2025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將舉行紀念 F1 誕生 75 週年與摩托運動 125 年歷史的特別展覽,Honda 也將作為 F1 歷史中的重要一員,參與此次活動,紀念其首次 F1 勝利 60 週年。因此,1986 年為 Honda 帶來首個 F1 車隊總冠軍的賽車「Williams Honda FW11」將登場,搭載當時擁有超過 1,050 匹馬力的 1.5 公升 V6 渦輪增壓引擎「Honda RA166E」,屆時當年的傳奇車手 Nigel Mansell 將親自來駕駛。

1986 年為 Honda 帶來首個 F1 車隊總冠軍的賽車「Williams Honda FW11」將登場,搭載當時擁有超過 1,050 匹馬力的 1.5 公升 V6 渦輪增壓引擎「Honda RA166E」,屆時當年的傳奇車手 Nigel Mansell 將親自來駕駛。

升級展示中心新增據點,Kia啟動商用車通路拓展升級計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1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為了讓全臺頭家們享有更便利的服務、更高品質的體驗,繼今年臺中豐原、高雄鳳山與南投草屯等據點陸續完成 Kia 新 CI 2.0 升級後,預計於 6 月完成苗栗市區、臺中沙鹿、彰化員林等三據點的升級,今年下半年將再陸續完成臺南永康、臺中太平、臺南北區、桃園中壢等共 10 間展示中心的新 CI 2.0 升級計畫。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預計 6 月完成苗栗市區、臺中沙鹿、彰化員林等三據點升級,下半年將再陸續完成臺南永康、臺中太平、臺南北區、桃園中壢等共 10 間展示中心的新 CI 2.0 升級計畫。

同時,今年也已同步拓展苗栗頭份、雲林虎尾 2 據點,Kia 期待以嶄新品牌風貌、完善通路體系、專業售服水準及貼心便利呵護,持續為全臺廣大的卡旺 K2500 企業夥伴們服務。歡迎全台頭家前往鄰近的 Kia 展示中心,體驗 Kia 卡旺「承載,更懂承擔」的頭家精神。

Kia 卡旺 K2500 推出限時入主即可享有同級首創 4 年 12 萬公里保固,更享高額零利率購車方案。
廣  告

Kia 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為感謝所有頭家的支持,做每位 Kia 卡旺 K2500 頭家們最堅實的後盾,特別推出限時入主即可享有同級首創 4 年 12 萬公里保固,讓頭家們拼事業時更無後顧之憂。此外,更享高額零利率購車方案,減輕頭家們的營運資金壓力,讓 Kia 卡旺 K2500 持續扮演頭家們最可靠的夥伴。敬邀所有喜愛卡旺 K2500 的朋友至全省展示中心,親身體驗卡旺 K2500 挺頭家的「承載,更懂承擔」精神, 一同繼續奮鬥打拼!


轎車旅行車一次到位,入門導入e-TEC動力,售價129.8萬起2025年式Škoda Superb正式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原本傳出Škoda Taiwan 有機會在 2024 年底就導入國內市場的新世代 Superb,在 2025 年才陸續在國內認證相關資訊中現身,Škoda Taiwan 也在 5 月先行以媒體試駕活動開場,隨後再行預告 6 月下旬新世代 Superb 國內上市,為這款品牌旗艦作品做足準備。

Škoda Taiwan 正式發表大改款 Superb 轎車以及旅行車 Superb Combi 車系,首波雙車系皆為 3 車型編成設定,其中轎車售價為 129.8 萬元起,旅行車款 Superb Combi 新車售價則為 139.8 萬元起。

Škoda Taiwan 在上市活動中完整帶來 2025 年式轎車 Superb 以及旅行車 Superb Combi 車系,首波各自車系都是 3 車型編成設定,入門車型由搭配有 48V 輔助的 1.5 TSI e-TEC 擔綱,售價為 129.8 萬以及 Superb Combi 的 139.8 萬;中階與高階車型則是搭載 2.0 升 TSI 動力單元的 2.0 TSI Sportline,頂規由 4×4 四驅設定的 2.0 TSI 4X4 SportPlus 車型擔綱,價格則分別是 Superb 的 158.8 萬與 179.8 萬,以及 Superb Combi 的 168.8 萬及 182.8 萬。


Defender發表全新Defender Trophy探險挑戰賽,26年式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限定版同步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Defender 宣告將為新世代探險家打造全新的競賽舞臺,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靈感源自昔日經典越野挑戰賽事。Defender 表示,這項全新的挑戰賽預計於 50 多個國家及地區陸續展開,資格賽選拔將於今年啟動,於資格賽中脫穎而出的參賽者,將能夠晉級 2026 年 Defender 與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共同於非洲舉辦的全球總決賽。Defender Trophy 探險挑戰賽臺灣資格賽相關資訊與報名資格,日後將於 Defender 臺灣官方網站另行公告。

在此同時,全新 26 年式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同步亮相,提供兩款獨特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包含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並搭配專屬探險配備,新車引進完整規格配備與建議售價,將於今年稍晚於臺灣官方網站公告。

Defender 宣告將為新世代探險家打造全新的競賽舞臺,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靈感源自昔日經典越野挑戰賽事。Defender 表示,這項全新的挑戰賽預計於 50 多個國家及地區陸續展開,資格賽選拔將於今年啟動。
全新 26 年式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同步亮相,提供兩款獨特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包含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並搭配專屬探險配備。

專屬探險配件,展現獨有越野氣息

全新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的設計,致敬 Defender 品牌重返國際性的探險挑戰賽,搭配一系列精選探險配件,同時透過兩款傳承經典的專屬主題配色,展現屬於新世代的探險精神。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提供沙光深黃 ( Deep Sandglow Yellow ) 與凱西克綠 ( Keswick Green ) 兩款專屬的經典主題配色選項,搭配引擎蓋、車身下方、煞車卡鉗與後拖車鉤採用對比鮮明的亮黑色飾面。

沙光深黃是以現代化風格,詮釋昔日 Defender 參與國際越野賽事使用的代表性色彩,而凱西克綠則是致敬 Defender 英國原創的探險精神,兩款塗裝皆可進一步選配緞光防護膜,為車身提供額外防護,讓車主能更加安心地挑戰極限,並且提升車輛耐用性。

全新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的設計,致敬 Defender 品牌重返國際性的探險挑戰賽,搭配一系列精選探險配件,同時透過兩款傳承經典的專屬主題配色,展現屬於新世代的探險精神。
Defender 110 Trophy Edition 限定版外觀有著專屬妝點。

此外,專屬規格包含全新 20 吋亮澤黑色鋁合金輪圈,深色尾門護板、亮澤黑輪拱保護罩,以及亮澤黑前下護板,車身外觀運用獨特的 Trophy 專屬徽飾點綴引擎蓋與 C 柱車側飾板,搭配車尾 Trophy 徽飾銘板,讓這款限定版車型外觀更顯與眾不同;車室內裝採用 Trophy 發光車門踏板展現專屬識別,質感出眾的檀木黑溫莎皮革座椅讓強悍風格更顯奢華,外露式儀表板橫樑則施以車身同色塗裝,並搭配獨特的 Trophy 雷射蝕刻徽飾。

專屬規格包含全新 20 吋亮澤黑色鋁合金輪圈。
車室內裝採用 Trophy 發光車門踏板展現專屬識別,質感出眾的檀木黑溫莎皮革座椅讓強悍風格更顯奢華。

為了實現極致的越野性能,專屬配件包含遠征車頂架,能讓滿載裝備的旅程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並搭配方便取放車頂物品的黑色展開式車頂梯;亮澤黑外部側掛式裝備箱則能為泥濘、潮濕或沾滿沙土的物品提供額外存放空間。前後輪皆裝配經典擋泥板,以及用於過濾灰塵的加高空氣吸入孔。

為了實現極致的越野性能,專屬配件包含遠征車頂架,能讓滿載裝備的旅程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並搭配方便取放車頂物品的黑色展開式車頂梯;亮澤黑外部側掛式裝備箱則能為泥濘、潮濕或沾滿沙土的物品提供額外存放空間。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參賽者將面對重重關卡,以及一系列心理與體能挑戰,包含臺灣在內的各國家/地區資格賽將陸續開放申請,賽基本資格要求包含:參賽者須居住於活動參賽國家/地區,年滿 23 歲,能夠完成 50 公尺游泳,具備國際駕駛與旅行資格,並且能夠流利使用英語進行溝通。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全球總決賽預計將於 2026 年登場,自各國家/地區資格賽脫穎而出的優勝者將前進非洲,競逐史詩般的全球總決賽。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的參賽者將面對重重關卡,以及一系列心理與體能挑戰。

全球總決賽的獨特賽制細節將於日後發表,參賽者將在一系列賽段中相互較量,上演一場史詩般的探險之旅;決賽將與 Defender 的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合作在非洲舉辦,參賽者將以兩人一組進行比賽,但採個人獨立計分制,排名最低的參賽者將能在每個賽段開始前,優先選擇潛在的隊友人選。

決賽將與 Defender 的保育合作夥伴 Tusk 合作在非洲舉辦,參賽者將以兩人一組進行比賽,但採個人獨立計分制,排名最低的參賽者將能在每個賽段開始前,優先選擇潛在的隊友人選。

駕駛挑戰-團隊將穿越崎嶇的道路、佈滿岩石的陡坡與隱蔽的落差,這將是對駕駛能力和導航技能的嚴峻考驗
智謀挑戰-創新是成功的關鍵,團隊必須快速思考、巧妙行動並保持冷靜
體能挑戰-團隊穿越峽谷、跨越河流時,將是對體能、協調性和團隊合作的重大考驗

決賽團隊的競賽進展將與全球線上觀眾分享,觀眾將能藉此機會認識新世代的探險英雄,透過前幾輪競賽累積的基礎,全球總決賽的優勝者將有機會完成一項獨特的 Tusk 保育任務,讓 Defender Trophy 挑戰賽能夠發揮積極而恆久的正向力量。

廣  告

Defender 營運總監 Mark Cameron 表示:「數十年來,全球探險家與其社群始終是構築 Defender 品牌 DNA 的重要元素,其根源能追溯到 1948 年的 Land Rover 原創經典。這場獨特的全球探險挑戰賽將團結各個國家,讓參賽者齊心協力,穿越崎嶇的地形,克服極端的體能考驗完成各種任務,擁抱我們的使命感。」

「我們將與 Tusk 攜手合作,這段長達 20 多年的保育合作夥伴關係,讓我們能為新世代車迷打造一場史詩般的探險旅程。屆時賽事活動將透過線上平台與全世界分享,寫下我們引以為傲的傳承。如果你是那種勇於挑戰不可能,並且認同 Defender 永無止息探險精神的新世代探險家,歡迎共同加入這場為你而生的挑戰。」


Bridgestone普利司通回歸雪邦賽道,參與超級GT與GR86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宣布,將支持於 2025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馬來西亞雪邦國際賽道舉行的賽車活動,包括超級 GT 賽事回歸,及首屆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GR86 Cup Malaysia Series)登場。這也是普利司通自 2013 年以來首次重返雪邦賽道,展現品牌對卓越性能、創新技術與永續理念的承諾。超級 GT 賽事中有多支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頂尖車隊,而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也將由普利司通擔任獨家指定輪胎供應商。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宣布,將支持於 2025 年 6 月 26 日至 28 日在馬來西亞雪邦國際賽道舉行的賽車活動,包括超級 GT 賽事回歸,及首屆 GR86 盃 馬來西亞系列賽(GR86 Cup Malaysia Series)登場。

普利司通為多支 Autobacs Super GT 頂尖車隊提供輪胎,包括衛冕冠軍 TGR Team au Tom’S。透過旗下高性能輪胎品牌 Potenza,普利司通運用先進科技滿足 GT 賽車對極限性能的需求,其專利技術 Ultimat Eye 能分析輪胎接地行為,優化胎面接地效果,並精準設計膠料配方與輪胎結構,實現卓越操控與性能表現。

廣  告

普利司通亞太、印度及中國區銷售、行銷及永續發展副總裁 Seigo Hata 表示:「普利司通持續精進輪胎性能,根據各類賽事的使用條件及車手回饋進行改良,同時秉持核心理念『Tires carry life』,致力於開發安全的賽車輪胎。」並強調,賽車運動不只是競技場,更是創新的試煉場,推動尖端與永續技術的發展。


售價110.8萬元起、接單銷售至6月底,Honda Motorcycle發表2025年式Goldwing 50週年紀念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自 1975 年誕生以來,Goldwing 一直是 Honda 集結傲人技術與熱情的代表之作,而在今日 ( 6/19 ) Honda Taiwan 發表了全新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並且為了慶祝此重大里程碑,特別邀請 Goldwing 車主以及貴賓一同參與此次別具意義的 50 週年紀念版發表會,現場集結超過 30 臺各年式 Goldwing。

自 1975 年誕生以來,Goldwing 一直是 Honda 集結傲人技術與熱情的代表之作,而在今日 ( 6/19 ) Honda Taiwan 發表了全新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正式售價分別為 : Goldwing Tour Airbag DCT/133.8 萬元/車色:波爾多金屬酒紅、永恆之金;Goldwing DCT/110.8 萬元/車色:消光金屬黑,採接單銷售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為了響應此里程碑,凡 6 月訂購並完成交車之 Goldwing 車主,即贈限量發行的初代與 50 週年車型「二合一」紀念模型與精裝紀念書,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訂購 50 週年紀念版再加贈 Premium Maintenance Plus。

2025 年式「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正式售價分別為 : Goldwing Tour Airbag DCT/133.8 萬元/車色:波爾多金屬酒紅、永恆之金;Goldwing DCT/110.8 萬元/車色:消光金屬黑,採接單銷售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止。

2025 年式 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延續 Goldwing 50 年來的輝煌,以雙 A 臂式前懸吊搭配經典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並配備 7 速 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提供良好騎乘穩定性與線性的動力輸出,擁有最大 125 匹馬力和 17.3 公斤米扭力,無論在都會穿梭或山路彎道,都具備穩定流暢的騎乘感受,而獨特的慢速走行檔模式 ( 前進 1.8km/h,後退 1.2km/h ) ,讓移動龐大車身不再是挑戰。

2025 年式 Goldwing 50 週年紀念版延續 Goldwing 50 年來的輝煌,以雙 A 臂式前懸吊搭配經典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並配備 7 速 DCT 雙離合器變速系統,提供良好騎乘穩定性與線性的動力輸出,擁有最大 125 匹馬力和 17.3 公斤米扭力。
廣  告

在科技配備方面,7 吋 TFT 全彩儀表板清晰顯示各項車款資訊,包含騎乘模式與懸吊調整設定,讓騎士快速掌握所有重要資訊,並以 4 種騎乘模式,以及 HSTC 循跡控制與斜坡起步輔助系統,讓騎士可依路況隨心所欲地調整動力輸出特性,操控更加輕鬆自在。針對騎士與後座乘客的便利性進行全面升級,車輛支援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並可透過 Wi-Fi 無線連接,即可使用智慧型手機中的個人化資訊,例如通話與娛樂功能。

不僅如此,全新「Home Bar」功能將顯示於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介面上方,可輕鬆快速操作主要功能,帶來更直覺的體驗。此外,紀念版車型針對啟動動畫設計與 Smart Key 新增 50 週年專屬徽飾,致敬 Goldwing 半世紀傳奇旅程。

科技配備方面,7 吋 TFT 全彩儀表板清晰顯示各項車款資訊,包含騎乘模式與懸吊調整設定,讓騎士快速掌握所有重要資訊,並以 4 種騎乘模式,以及 HSTC 循跡控制與斜坡起步輔助系統。

台灣賓士高層人事異動,賴恩凱 (Mark Raine) 接任總裁暨執行長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賓士於 2025 年 6 月 19 日宣布高層人事異動,自 2025 年 9 月 1 日 起,賴恩凱 (Mark Raine) 先生將接任台灣賓士總裁暨執行長一職,接替現任總裁 金恩中 (Eun Choong Kim) 先生。

台灣賓士於宣布高層人事異動,9 月 1 日 起將由賴恩凱 (Mark Raine) 先生將接任台灣賓士總裁暨執行長一職。

台灣賓士表示,賴恩凱先生自 2002 年即加入 Mercedes-Benz 集團,擁有逾 20 年橫跨德國、杜拜、馬來西亞、韓國及南非等市場的豐富國際經驗。近期他負責「Retail of the Future」策略相關業務,並領導海外區域的數位轉型、全方位通路及資訊策略等重點項目。賴恩凱先生的全球視野、穩健的領導風格與前瞻性思維,將為台灣賓士注入嶄新動能,推動業務持續發展。

廣  告

同時,台灣賓士誠摯感謝金恩中總裁在任期間對台灣賓士的卓越貢獻。他即將於 2025 年 9 月 1 日 起,調任韓國分公司產品與銷售副總裁一職。在其領導下,台灣賓士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推動多項創新專案,並穩固市場領導地位。台灣賓士亦衷心祝福金總裁在新的職位上再創佳績。


臺灣新車跟去年同期少賣2.7萬輛且衰退13.4%,產發署長透露若降汽車關稅僅適用美製車再掀波瀾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8 16:00:00

發文

#620922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先前美國宣佈暫緩實施對等關稅 90 天,換算截止日期就落在 7 月 5 日,因此,臺灣各界正苦等臺美貿易談判結果能順利出爐,好讓大家高懸的不確定感能消失。尤其是對關稅與貨物稅變動高度敏感的汽車市場,由於消費者預期關稅與貨物稅可能調降,而陷入觀望與遞延消費心理,已讓新車銷售市場陷於嚴峻的低迷。

然而,根據國內媒體的報導,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於 6 月 18 日出席公開論壇,主講美國關稅對臺衝擊議題時,透露如果臺美關稅談判涉及汽車關稅減讓時,將僅適用於雙邊協議範圍內,也就是美國製造的新車,其他國家並不會一體適用,至於汽車稅率如何調降是由談判小組協商,但是原則將以「先談關稅再談貨物稅」兩階段來檢討,以降低對產業的衝擊。雖然代表政府的談判小組尚未確認消息,產發署長此次表態,再次讓調降汽車關稅的關注點,重新聚焦到美國製造新車的範疇,也勢必讓紛紛擾擾的汽車雙稅調降議題再掀波瀾。

經濟部產發署長邱求慧。圖片引自產發署官網。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新車市場慘兮兮,較去年同期少賣 2.7 萬輛且衰退 13.4%

首先,我們先從新車銷售數據來看。U-CAR 每個月初固定會推出臺灣新車銷售報告,讓讀者搶先掌握最新的汽車市場動態,而就截至 2025 年至 6 月中旬最新統計的領牌數據來看,臺灣新車市場確實慘兮兮,目前累積新車銷售量僅有 174,074 輛,相較於 2024 年同期累積的 200,963 輛,已經少賣了高達 2.7 萬輛新車,整體衰退幅度達到 13.4%,若回溯前幾個月的趨勢,年度差距幅度仍持續擴大中,從數據就能感受到市場氛圍的低迷。

若細部來看總市場排行榜前 20 名的品牌,除了由市場龍頭和泰汽車代理的 Toyota 與 Lexus 兩大品牌,強勢跨越 4 成市佔的 40.4%佔有率,並取得逆勢成長的成績,另一家就是在 J Space 全新商用車產品熱賣加持下,繳出 25.5%逆勢成長的 CMC 中華汽車。

除此之外,不論國產或進口陣營的其他 17 家品牌,跟 2024 年同期累積相比的成長率,全數是綠油油的負成長!從 U-CAR 所整理的數據資料來看,甚至不僅僅是個位數的微幅衰退,超過 30%以上巨幅衰退的品牌就有 10 家之多,尤其是面臨自製率挑戰的 MG,更是重摔超過 8 成以上!市場面之嚴峻可見一般。

汽車類相關稅收不容小覷,關稅、貨物稅、牌照稅與汽燃費總體課徵規模達 2,300 億元

近幾個月車壇討論的話題圍繞在關稅與貨物稅的調降上,這也衍生一項議題,大家對於臺灣汽車相關課稅規模到底多少的認知?畢竟,臺美貿易談判若最後決定從關稅與貨物相關稅基上調整,勢必對政府從關稅與貨物稅所徵收的稅收金額。

因此,U-CAR 也依據政府所公佈的 113 年財政統計資料,帶大家概略地瞭解相關的徵稅規模。首先,我們先從總體的關稅與貨物稅來看,113 年關稅課徵 1,609 億元、貨物稅課徵 1,612 億元、特種貨物稅與勞務稅 (俗稱奢侈稅) 66 億元,上述稅收規模達到 3,287 億元,占 113 年總稅收 3 兆 7,618 億元的 8.73%。

接著,我們進一步來看車輛相關的稅收。車輛類貨物稅 852 億元,占大宗的汽車類高達 808 億元,包括整車進口、國產車零件與售後保修零件的「車輛與零件類」進口關稅 504 億元,若由財政部於 4 月分赴立院報告的資料,可以進一步限縮汽車全年進口額為 2,651 億元,若以 17.5%關稅來試算則是 464 億元稅收。所以,若單就汽車在關稅與貨物稅,大致可以估算出是 464 億元加 808 億元,規模達到 1,272 億元,若把奢侈稅 66 億元關於汽車的稅收推估一半約 30 億元的話,合計關稅與貨物稅規模將超過 1,300 億元!

當然,依照臺灣目前的稅基規定,車輛除了關稅與貨物稅之外,還需課徵 5%營業稅,以及每年須繳繳交的牌照稅與汽燃費等規費,以 113 年的統計數據分別是 687 億元與 275 億元,最後,上述所有車輛類別的相關稅賦總計將超過 2,300 億元!這規模不容小覷的數據,也具體代表政府要變動相關稅收減徵時,必須審慎全盤考量。

廣  告

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製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產車版圖

最後,我們在將焦點回到進口車議題上,來看臺灣對美降稅若限縮在美國製造的汽車,將全面牽動進口與國產車版圖!先前,U-CAR 在 4 月初就替大家整理 2024 年臺灣自美國進口新車的銷售數據,總體規模大約落在 1,5 萬輛左右,以品牌排行來看則是 Tesla、BMW、Mercedes-Benz 與 Toyota 為大宗,當時,U-CAR 也有推估若考量 BMW 豪華品牌平均單價較高,且 2025 年起 G45 世代的 X3 車系回歸美國製後,臺灣進口美國車金額最高的品牌,很可能會是 BMW。

不過,當時 U-CAR 的推論基礎,並沒有特別考量關稅調降僅限於美國製新車的條件。假設政府在臺美貿易談判後,決定朝此調降汽車關稅僅限於美國製新車,同時,鬆綁被美國特別點名,現行法規對於導入美規車的技術性門檻與配額限制等,勢必提高美國製新車的競爭力。

相信,將遠不只是現行進口美國製新車的這幾家品牌,只要該品牌車系在北美生產,整體估算後擁有成本優勢,未來將會有高機會改由美國進口導入。例如目前已有多款車系由北美進口的 BMW 與 Mercedes-Benz,是否會擴大從美國進口的產品線,以強化銷售價格競爭力;另外,向來由德國柏林廠供應的 Model Y,會不會改回美國產線來供應,以爭取更好的關稅條件,甚至,分別為日本原裝進口與在地國產化日系中型 SUV 的代表,Toyota RAV4 與 Honda CR-V 在北美也都有生產線,會不會在此波關稅變動下,改變生產地的布局?

光是試著推論上述這幾款車系的變動,就能夠想像對臺灣國產或進口車帶來結構性的衝擊,因此,政府在進行貿易談判與政策實施時,更應審慎評估、訊息溝通與做好因應措施。


創單圈紀錄,Porsche Taycan Turbo GT於美國Road Atlanta賽道及阿布達比Yas Marina賽道傳捷報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Porsche 配備 Weissach Package 的 Taycan Turbo GT 已在美國 Road Atlanta 賽道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Yas Marina 賽道,為量產電動車樹立兩項新的單圈紀錄 。Patrick Long 在全長 4.088 公里的 Road Atlanta 賽道上,以驚人的 1 分 27.1 秒完成單圈 。這項新紀錄較 2020 年 Taycan Turbo S 創下的紀錄(1 分 33.8 秒)快了逾 6 秒 。

更多單圈紀錄:Taycan Turbo GT 於美國 Road Atlanta 賽道及阿布達比 Yas Marina 賽道再傳捷報。

這位同時身兼北美保時捷品牌大使的專業賽車手在締造紀錄後表示:「我預期轉向會很精準,但沒有想到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能如此完美地補償車身動態。」

此次成績是在多變的天氣條件下達成,當時環境溫度約為攝氏 24 度,賽道仍有部分濕滑處並逐漸乾燥 。相對地,Yas Marina 賽道的紀錄挑戰則在夜間進行,以避免白天極端高溫的影響 。常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GT 賽車手兼賽車學校教練 Ramez Azzam,以僅 2 分 07.2 秒完成全長 5.281 公里的 Formula 1 賽道單圈,僅比房車單圈紀錄慢 1.1 秒 。這項新紀錄已獲得阿聯酋賽車運動協會 (EMSO)的官方認證,成為 Yas Marina 完整 GP 賽道上最快的量產電動車。

Patrick Long 在全長 4.088 公里的 Road Atlanta 賽道上,以驚人的 1 分 27.1 秒完成單圈 。

Azzam 在贏得今年杜拜 24 小時耐力賽 GT4 組冠軍後表示:「電動車以直線加速快而聞名,但 Taycan Turbo GT 在完整單圈的表現上,才真正展現其強大實力。保時捷敏捷、完美平衡的懸吊系統與煞車,賦予我全力以赴所需的信心。」 在締造紀錄的過程中,Taycan 的儀錶板顯示環境溫度接近攝氏 28 度 。

全球更多 Taycan 紀錄

Road Atlanta 和 Yas Marina 賽道的兩項紀錄,延續 Taycan Turbo GT 的一系列輝煌成就 ,該車款是保時捷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量產車型 。近期,Felipe Nasr 於 2025 年 2 月在巴西聖保羅的 Interlagos F1 賽道,以僅 1 分 42.1 秒完成單圈 。這位三屆 IMSA 冠軍暨三次 Daytona 24 小時耐力賽冠軍,藉此為電動車創下新紀錄 。保時捷研發車手 Lars Kern 亦駕駛這款頂級 Taycan,締造驚人成績 。2024 年 10 月,他以 2 分 11.2 秒的成績,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創下首個官方認證的單圈紀錄 。

2024 年春季,Kern 已在 Weathertech Raceway Laguna Seca 賽道奪下榮耀 。他以 1 分 27.8 秒的成績完成單圈,比其他任何道路合法電動車的駕駛表現更為出色 。在此之前,Taycan Turbo GT 的原型車已在紐柏林賽道創下新的級別紀錄 。當時 Lars Kern 亦駕駛該車款,在北環賽道跑出僅 7 分 07.5 秒的單圈時間 。這比 Kern 於 2022 年 8 月駕駛配備性能套件的 Taycan Turbo S 跑車轎車所創下的上一項紀錄,足足快了 26 秒 。

Ramez Azzam 以僅 2 分 07.2 秒完成全長 5.281 公里的 Formula 1 賽道單圈,僅比房車單圈紀錄慢 1.1 秒 。

關於 Taycan Turbo GT 與 Taycan Turbo GT with Weissach Package

保時捷以 Taycan Turbo GT 和 Taycan Turbo GT with Weissach Package,完善其全電動跑車轎車系列的頂級產品陣容 。這兩款車型的後軸均採用更強大且更高效的脈衝逆變器,並使用碳化矽作為半導體材料 。兩款車的峰值功率在限定時間內均可超過 1,100 PS 。透過按下按鈕,Attack Mode 可在長達 10 秒內提供高達 120 kW 的額外動力 。該系統專為賽道使用而更加強化,其功能與保時捷在 ABB FIA 電動方程式世界錦標賽中使用的 99X 賽車相似 。動力提升的狀態將透過儀錶板上的倒數計時器顯示,並以速度計上動態的環形動畫呈現 。

藉由智慧輕量化結構措施,保時捷成功將 Taycan Turbo GT 的重量相較於 Taycan Turbo S 減少達 75 公斤 。多個碳纖維部件對此輕量化貢獻良多 。配備 Weissach Package 的 Taycan Turbo GT 專為賽道駕馭設計,並取消後排座椅,以實現更優異的馬力重量比 。
兩款車型均標配具備 GT 專屬調校的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之懸吊系統。在動態駕駛情況下,此懸吊設定透過輪載的均衡分配,確保車輛與路面幾乎完美的貼合。


[U-EV] 確認Goodwood速度嘉年華登場,Hyundai釋出Ioniq 6 N新車預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於 2025 年 4 月 3 日在 2025 年韓國首爾移動展上,首度推出了小改款 Ioniq 6 車系,並新增 N Line 運動化套件車型,另外亦預告將在 7 月正式推出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近期 Hyundai 亦透過官方媒體網站釋出 Ioniq 6 N 新車預告,並確認新車將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推出。

而在國內市場部份,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已確認將導入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新車預計將在年底的臺北車展首演,但小改款 Ioniq 6 車系會否同步導入則尚未確認。

近期 Hyundai 透過官方媒體網站首度釋出 Ioniq 6 N 新車預告,並確認新車將在 2025 年 Goodwood 速度嘉年華上推出。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已確認將導入 Ioniq 6 N 高性能車款,預計將在年底臺北車展首演。

於小改款 Ioniq 6 車系發表時、即以局部車尾照現身的 Ioniq 6 N,此回新車預告雖仍未釋出完整的新車外觀,但已可見到 Ioniq 6 N 將有與 Ioniq 5 N 相仿的前保桿雙色空力套件設計,同時在車寬部份也預計將較一般車型有明顯增加,藉此容納更寬的胎圈配置,而車尾的大型固定式尾翼,也將成為 Ioniq 6 N 外觀重要的辨識特徵,原廠也強調新車將具備優異的空氣力學表現。

Ioniq 6 N 將具備專屬空力套件設計,車尾大型固定式尾翼將成為外觀重要的辨識特徵。
廣  告
外媒指出 Ioniq 6 N 將有望採用來 Ioniq 5 N 的動力架構,採雙馬達四驅動力設定,具備 650 匹馬力綜效輸出表現。

而在動力設定上,雖然原廠尚未釋出相關資訊,但據外媒報導指出,Ioniq 6 N 有望沿用來自 Ioniq 5 N 的基礎動力架構,透過雙馬達電子四驅動力設定,可提供達到 650 匹馬力的綜效輸出表現,同時也將搭載 84kWh 電池,此外包含可模擬自手排變速箱換檔轉速音效的 N e-Shift 換檔模式、N Active Sound +音效功能、N Drift 甩尾模式等,也有望出現在 Ioniq 6 N 的配備清單中。


隨iOS 26同步亮相,新世代Apple CarPlay增加多項實用功能,自定義顯示風格升級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19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於近日登場,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成為眾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其中廣泛應用於當今世代車款的 Apple CarPlay 也同步迎來升級,Apple 強調針對顯示風格進行調整,包含介面精緻度提升,以及強化自定義程度、資訊整合豐富度,也再次回顧 5 月份推出的 CarPlay Ultra 車載資訊娛樂整合系統。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於近日登場,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成為眾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Apple 開發者大會 WWDC 2025 中,Apple CarPlay 在全新推出的 iOS 26 版本同步迎來升級,針對顯示風格進行調整,包含介面精緻度、使用便利與直覺性進行提升。

新增通話顯示導航、emoji 快速回覆功能

Apple 表示,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針對 icon 的呈現風格調整,可依循用戶裝置的設定,對應日間/夜間模式,並調整色調。至於新增功能方面,則強調與手機裝置的連結性,包含通話時可維持顯示地圖導航畫面、使用 emoji 快速回覆訊息傳送表情貼、顯示最近訊息摘要等。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針對 icon 與顯示畫面的呈現風格調整。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依循用戶裝置的設定,對應日間/夜間模式,並調整色調。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新增通話時可維持顯示地圖導航畫面的功能。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新增使用 emoji 快速回覆訊息傳送表情貼的功能。
廣  告

自定義豐富程度提升,整合裝置多方資訊

Apple CarPlay 進入 iOS 26 版本之後,可提供用戶自定義頁面 Widgets,形式接近可自訂義手機常用功能畫面,整合提供行程摘要、智慧居家裝置連動顯示、天氣預報等,更加入如顯示航班資訊、抵達時間等內容,讓駕駛可以輕鬆將重點資訊整合於顯示畫面上。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提供用戶自定義頁面 Widgets,整合提供行程摘要、智慧居家裝置連動顯示。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可顯示天氣預報、股票資訊等內容。
全新 iOS 26 版本之下的 Apple CarPlay,加入如顯示航班資訊、抵達時間等內容,讓駕駛可以輕鬆將重點資訊整合於顯示畫面上。

CarPlay Ultra 再度登上 WWDC 2025,多工整合數位座艙

5 月份 Apple 推出的新世代汽車資訊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也在本次 WWDC 2025 再次登場,延續先前提到的多元化功能發展,CarPlay Ultra 將可以擴增應用範圍至多個車室螢幕,除了數位儀表可調整行車資訊、顯示風格之外,可視車輛整合程度,進行空調、溫度、駕駛輔助系統等設定。

5 月份 Apple 推出的新世代汽車資訊娛樂系統「CarPlay Ultra」,也在本次 WWDC 2025 再次登場。
CarPlay Ultra 將可以擴增應用範圍至多個車室螢幕。
CarPlay Ultra 支援數位儀表調整行車資訊、顯示風格,同時可視車輛整合程度,進行空調、溫度、駕駛輔助系統等設定。

據瞭解,CarPlay Ultra 首波將於北美市場釋出,開放功能仍需對應不同汽車品牌釋出的權限,Apple 提到,首批支援的車款為 Aston Martin DBX、Vantage、Vanquish 與 DB12 等,後續將持續與全球汽車品牌攜手,擴展應用至包含 Ford、Volvo、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CarPlay Ultra 首波將於北美市場釋出,開放功能仍需對應不同汽車品牌釋出的權限。
CarPlay Ultra 首批支援 Aston Martin 旗下車款,後續將持續與全球汽車品牌攜手,擴展應用至包含 Ford、Volvo、Hyundai、Kia 等品牌的特定車系。

Nissan第3代Leaf推兩種電池容量、最大續航604公里,支援最高150kW快充功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在一連串預告與暖場後,在 2025 年 6 月 17 日正式發布第 3 代 Leaf 的完整產品資訊,雖然從發展歷程來看其隸屬於第 3 代,但與前輩們的中型掀背車格已經完全不同,換上了帶有 Coupé輪廓線條跨界元素、尺碼接近中小型的 SUV 產品定位,更給人一種小號 Ariya 的「純電家族」感覺。

Nissan 正式發表新世代 Leaf 車系,取消原先掀背車格改以跨界 SUV 形象出現,這一點與 Ariya 有不少相似之處。

全新世代 Leaf 目前原廠尚未公布價格設定,預計在第三季末陸續於美國上市、歐洲市場展開預定,歐洲市場交車時間要到 2026 年初,至於產地部分,3 代 Leaf 將會在日本栃木縣以及英國 Sunderland 兩個產地投產。

新世代 Leaf 車尾燈組造型相當獨到且具辨識性,車門把手也採用隱藏式設計,原廠表示新世代 Leaf 風阻係數為 0.25。

先前預告資訊中 Nissan 就已經揭露了些許產品資訊,包含了車頭造型、車內可變色玻璃天窗、支援 V2L、V2X、V2H、V2G 等,跨界設計元素導入的新世代 Leaf,車尾輪廓線條成為最大視覺重點,有如跑車般的短短俏線條走勢,車尾甚至有著微微上翹的尾翼造型,車尾燈組更是吸引目光,搭配兩側後輪輪拱略為外擴之張力。

新世代 Leaf 車身長度落在 4,405mm,軸距則是在 2,690mm 的設定。

新世代 Leaf 風阻係數為 0.25,車身長度落在 4,405mm,軸距則是在 2,690mm 的設定,相比於 Ariya 的 4,595mm 車長、2,775mm 軸距設定似乎尺碼上看來不會差太多,但仔細對比卻可以感覺到 Leaf 似乎更多了點活潑,Ariya 則是比較沉穩的高階屬性,或許在各地市場發表會在配備做出調整,但相近的產品定位消費族群也會有所重疊,屆時價格設定自然也就格外重要,才能有更明確的市場區隔。

Nissan 共計推出有雙 12.3 吋、或是雙 14.3 吋的兩種數位駕駛座艙陳設。

車室空間布局可以看出更多數位科技呈現,同時也與當前自家電動車代表的 Ariya 有所區隔,沒有排檔座或排檔桿設計,而是在中央出風口下方設計有檔位按鈕,不過中央出風口上緣的空調操作介面,觸控式的設計很直覺就會與 Ariya 進行印象連結。同樣是將儀表與中控螢幕連成一塊地駕駛座艙鋪陳,Nissan 共計推出有雙 12.3 吋、或是雙 14.3 吋的兩種設定,因應不同市場、不同產品級距得以調整。

Nissan 為 Leaf 導入電致變色玻璃天窗,透過變色功能取代遮陽板的設計。

針對空間駕乘舒適性,除了先前 Nissan 已經公布了的電致變色玻璃天窗,透過變色功能取代遮陽板的設計,能賦予更出色的頭部空間,尤其是車尾 Coupé線條斜削而下,還是多少犧牲了空間表現,而變色玻璃天窗則能有所彌補;Nissan 公布的數據顯示,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37 公升,電動尾門以及偏於規整的行李廂出入口,皆是為提升空間運用的靈活及便利性,部分車型還配備有行李架來搭配橫桿使用。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37 公升,並導入有電動尾門提供整體便利性。

與 Ariya 相同的,是 Nissan 新世代 Leaf 同樣也有大小兩種容量的電池配置,分別是實際可用 52kWh、實際可用 75kWh 兩種版本,不同的是 Leaf 車系目前並沒有提供四驅雙馬達版本;52kWh 容量版本車型前軸馬達可供應 130kW、約 176 匹 (ps) 馬力、35.2 公斤米扭力的輸出。75kWh 容量版本的動力數據則是 160kW (218 匹)、36.2 公斤米。

廣  告

原廠目前公布的兩種電池容量,預估之 WLTP 續航成績分別是 436 公里與 604 公里,在 DC 直流電快充功率部分支援最高 150kW,這一點比起 Ariya 的 130kW 有所提升,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約莫為 35 分鐘;Nissan 也特別溝通前驅馬達的設計,採用的 3 合 1 EDU 電能驅動單元體積縮小 10%,配合上安裝架構上的著墨,震動減少了 75%,從而進一步提升操控表現。


Bridgestone普利司通輪胎夏季促銷,攜手李多慧與紛絲互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為回饋消費者,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攜手人氣啦啦隊女神李多慧與 Niseko 新雪口乳雪糕,推出「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消費者只要於全台任何一間普利司通輪胎本活動授權店家購買 Turanza、Alenza、Potenza 或 Ecopia 任一系列的四條輪胎,即可獲得限量好康。

Bridgestone 普利司通輪胎為回饋消費者,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攜手人氣啦啦隊女神李多慧與 Niseko 新雪口乳雪糕,推出「普利司通包冰涼」夏日活動。

此外,普利司通於活動期間特別邀請李多慧擔任活動驚喜嘉賓,親臨台中五洲輪胎館、嘉義嘉雲南輪胎館及桃園祥建輪胎館,與符合活動資格的粉絲近距離互動、開心合照,大展親和陽光魅力,讓全台粉絲都有機會享受與偶像同框的珍貴時刻。

廣  告

「普利司通包冰涼」活動資訊

  1. 活動時間:2025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止
  2. 活動內容:於全台任何一間普利司通輪胎本活動授權店家購買 Turanza、Alenza、Potenza 或 Ecopia 任一系列的四條輪胎,即可獲得限量好康
  3. 李多慧互動實體活動地點:
  4. 台中—五洲輪胎館(台中市北區中清路一段 15 號)
  5. 嘉義—嘉雲南輪胎館(嘉義市西區玉山路 318 號)
  6. 桃園—祥建輪胎館(桃園市蘆竹區大新路 181 號)

敲碗許久終於到來─Honda HR-V e:HEV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 Honda 全球目前的產品來看,最重要的車款莫過於 CR-V,而作為本田的兩款長青樹 Civic 與 Accord 也不可忽視,不過隨著休旅車壇的浪潮來臨,中小型定位的 HR-V 對於 Honda 來說也相當關鍵,包含臺灣在內,HR-V 在日本、東南亞市場或是歐洲地區都是本田很依賴的產品。

而自台灣本田於 2016 年導入了第 2 代、2022 年引進 3 代 HR-V 後,在國內的銷售數也已超過 6 萬輛,不過在 3 代 HR-V 登場時,動力部分僅提供單一汽油選擇,並未導入 e:HEV 油電動力,這點確實也較為可惜,畢竟相同平臺之下的 Fit,引進之時就擁有汽油與油電的動力選擇。

在 3 代 HR-V 登場時,動力部分僅提供單一汽油選擇,並未導入 e:HEV 油電動力,這點確實也較為可惜,畢竟相同平臺之下的 Fit,引進之時就擁有汽油與油電的動力選擇。

隨著海外市場陸續在 2024 年發表了小改款 HR-V 車系之後,台灣本田也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帶來了中期改款的 HR-V,最大重點莫過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也是繼 Fit 和 Civic 後,國內 Honda 產品中第 3 款具備 e:HEV 的車型。在車型編成部分,小改款 HR-V 提供 1 款汽油、3 款油電的設定,不難看得出接下來 HR-V 會將重心放在油電車型上;在售價部分,全車系價格為 79.9 萬元~98.5 萬元。

隨著海外市場陸續在 2024 年發表了小改款 HR-V 車系之後,台灣本田也在 2025 年 6 月正式帶來了中期改款的 HR-V,最大重點莫過於導入了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也是繼 Fit 和 Civic 後,國內 Honda 產品中第 3 款具備 e:HEV 的車型。

就先簡單提到小改款 HR-V 這次的更新變化,嚴格來說外觀設計並不是太大的重點,車內方面則是在部分地方進行升級,包含消費者很注重的儀表、中央車機等等,同時 Honda Sensing 系統也有所強化;不過若我們撇除掉外型與配備等地方,e:HEV 才是這回小改款 HR-V 的關鍵,在駕駛感受層面、油耗成績 ( 能源署公布的平均油耗為 23.5km/L ) 會是全新體驗,不過筆者認為,若能把 e:HEV 油電動力更早一點導入就好了...

簡單提到小改款 HR-V 這次的更新變化,嚴格來說外觀設計並不是太大的重點,車內方面則是在部分地方進行升級,同時 Honda Sensing 系統也有所強化;不過若我們撇除掉外型與配備等地方,e:HEV 才是這回小改款 HR-V 的關鍵。

外型微幅修飾,但好像可以再一點甚麼...

就以 Honda 原廠對於自家產品的中期改款來看,不管是外觀或是內裝,整體變化幅度真的就是「小針美容」,甚至若說是新年式更新也不為過。而當筆者看到小改款 HR-V 在日本首發時,在與現在台灣本田所帶來的小改款 HR-V 相比,心中卻是有一點小失望。

先看到車頭部分,小改款 HR-V 最明顯不同之處就在水箱護罩設計,整體輪廓進行了些調整,以更為方正的輪廓來呈現,與之相配就是全新帶有藍色邊框的 H 廠徽,另外在保險桿也做了點修飾,至於連接兩邊尖銳頭燈的中間柵欄條採黑化設計,並賦予加粗的視覺效果。我們這次所試駕的 Prestige 車型,因此配有了序列式 LED 前方向燈、LED 前霧燈等配備。

看到車頭部分,小改款 HR-V 最明顯不同之處就在水箱護罩設計,整體輪廓進行了些調整,以更為方正的輪廓來呈現,與之相配就是全新帶有藍色邊框的 H 廠徽,另外在保險桿也做了點修飾。
這次所試駕的 Prestige 車型,因此配有了序列式 LED 前方向燈、LED 前霧燈等配備。至於連接兩邊尖銳頭燈的中間柵欄條採黑化設計,並賦予加粗的視覺效果。

走到車側,小改款 HR-V 依然維持鮮明緊湊、有力的設計風格,車身尺碼為車長 4,330mm、車寬 1,790mm、車高 1,590mm、軸距 2,610mm,前述筆者所提到有小小失望的一個地方就是足下 17 吋輪圈,小改款依然維持相同設計,並未導入海外市場另一款較動感的輪圈 ( 18 吋 ) ,這點也稍微可惜了一點。( 筆者滿期待新的輪圈設計,原先的造型稍微保守、樸素,相比之下另一款更有質感與動感氛圍 )

走到車側,小改款 HR-V 依然維持鮮明緊湊、有力的設計風格,車身尺碼為車長 4,330mm、車寬 1,790mm、車高 1,590mm、軸距 2,610mm。
前述筆者所提到有小小失望的一個地方就是足下 17 吋輪圈,小改款依然維持相同設計,並未導入海外市場另一款較動感的輪圈 ( 18 吋 ) ,這點也稍微可惜了一點。

來到車尾,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這邊也是另一個筆者覺得可惜的地方,就是燈組下緣造型並未跟隨海外市場的紅色線條方式劃分,雖然這並不是說很明顯的變化,但如果能從些小部分做些改變,多少也能增加一點新鮮度。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這大概就是車尾最大的不同吧!另外全車系皆配有尾門 Walk-Away Lock 離開自動上鎖功能,油電車型更是標配感應式啟閉電動尾門。

來到車尾,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這邊也是另一個筆者覺得可惜的地方。
燈組下緣造型並未跟隨海外市場的紅色線條方式劃分,雖然這並不是說很明顯的變化,但如果能從些小部分做些改變,多少也能增加一點新鮮度。
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這大概就是車尾最大的不同吧!
全車系皆配有尾門 Walk-Away Lock 離開自動上鎖功能,油電車型更是標配感應式啟閉電動尾門。

國內的小改款 HR-V 外型變化幅度確實有點很小,不過跟隨著小改款 Civic 的更新規劃,台灣本田也帶來了 HR-V 專屬的無限 Mugen 套件 ( 優惠價 14 萬元 ) ,包含車頭下擾流、水箱護罩飾條、車側擾流側裙、車尾擾流翼等地方都有獨有設計配件,也增添了新車一些熱血氛圍,或是說彌補了外觀設計變動較小的遺憾。

跟隨著小改款 Civic 的更新規劃,台灣本田也帶來了 HR-V 專屬的無限 Mugen 套件 ( 優惠價 14 萬元 ) 。
圖為 Mugen 套件車型。

車內維持既有布局設計,細節處更新、數位科技強化

我們走進車內,小改款 HR-V 整體布局大致也維持原先的設計,並在一些部分進行更新及優化。首先,方向盤維持三幅式造型,右側按鍵主要是輔助系統功能的啟用,包含 ACC 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和 LKAS 道維持輔助系統等等,左側則是娛樂功能的功能,包含音量大小和電話接聽等,而在導入油電動力後,方向盤後方的快撥鍵就是動能回收功能,並且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我們走進車內,小改款 HR-V 整體的布局大致也維持原先的設計,並在一些部分進行更新及優化。
方向盤維持三幅式造型,右側按鍵主要是輔助系統功能的啟用,左側則是娛樂功能的功能,方向盤後方的快撥鍵就是動能回收功能,並且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動能回收功能一共有 4 段可以調整。

往前看,科技系統的強化之一就在儀表板,汽油車型採用雙環式、搭中央 4.2 吋數位資訊顯示幕的配置,而這回油電車型的儀表布局則很有意思,右邊依然是傳統指針式的時速表,不過在少了汽油車型舊有的轉速表後,左側和中央就構成了 7 吋彩色液晶顯示幕,左邊能看到油電系統的出力畫面、功率流、行駛里程等等訊息。

中間部分大多維持原本設計,包含輔助駕駛啟用的畫面與時速等等,至於下方則能顯示動能回收的段數,駕駛模式也會出現在此。整體來說,在導入油電科技後,為能對應到電能科技的系統,原廠也同步將前方的儀表進行數位化升級。

科技系統的強化之一就在儀表板,雖然右邊依然是傳統指針式的時速表,不過在少了汽油車型舊有的轉速表後,左側和中央就構成了 7 吋彩色液晶顯示幕,左邊能看到油電系統的出力畫面、功率流、行駛里程等等訊息。
中間部分大多維持原本設計,包含輔助駕駛啟用的畫面與時速等等,至於下方則能顯示動能回收的段數,駕駛模式也會出現在此。

中央資訊娛樂螢幕雖然維持 8 吋,不過其導入了新的主機系統,並且這套系統是由 Panasonic 所提供,當然也支援了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功能,實際使用上介面的順暢性也相當不錯,不過筆者認為選單功能稍微單調一點,倒車顯影畫面的表現則普普通通,至於環景影像輔助必須是在頂規的 Prestige Super Edition 車型上才是標配。同時這回油電車型更是導入了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系統,其能享有 3 大類 13 項的服務,包含很方便的手機開冷氣、尋找愛車等功能。

中央資訊娛樂螢幕雖然維持 8 吋,不過其導入了新的主機系統,並且這套系統是由 Panasonic 所提供,實際使用上介面的順暢性也相當不錯,不過筆者認為選單功能稍微單調一點。
中央車機支援了無線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的功能,倒車顯影畫面的表現則普普通通。

前座兩側出風口依然具備 3 種模式可切換,Prestige 車型則標配了雙區恆溫空調系統,另外小改款車型一大改變就在於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再搭配上 Type-A 和 Type-C 充電孔的配置;至於 Prestige 車型另還標配了手機無線充電座、駕駛座電動座椅 8 項調整、副駕駛座倒車後視鏡自動下調、後座 2 埠 Type-C 充電孔等等配備功能。排檔桿維持傳統式設計,往後則是有著駕駛模式調整、斜坡緩降按鍵、電子手煞車、Brake Hold 等按鍵。

前座兩側出風口依然具備 3 種模式可切換,Prestige 車型則標配了雙區恆溫空調系統。
小改款車型一大改變就在於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搭配上 Type-A 和 Type-C 充電孔的配置。
Prestige 車型另還標配了手機無線充電座、副駕駛座倒車後視鏡自動下調、後座 2 埠 Type-C 充電孔等等配備功能。
排檔桿維持傳統式設計,往後則是有著駕駛模式調整、斜坡緩降按鍵、電子手煞車、Brake Hold 等按鍵。

Ultra Seat 多功能座椅模式設定也是 HR-V 車系的特色,多元化的座椅摺疊能創造出優異空間,而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能實現平整化效果,原廠強調行李廂空間其縱深長度達 190 公分,不過並未溝通車廂的容積大小。實際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至筆者身高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大約有著 2 個拳頭以上的距離,但頭部空間的表現並沒有很好,約僅有 2 個指頭拳頭的空間,座椅的乘坐回饋性也較為紮實,而在右側座椅旁則有電池散熱的出風口。

Ultra Seat 多功能座椅模式設定也是 HR-V 車系的特色,多元化的座椅摺疊能創造出優異空間。
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能實現平整化效果,原廠強調行李廂空間其縱深長度達 190 公分,不過並未溝通車廂的容積大小。
實際來到後座,將駕駛座調整至筆者身高 179 公分的標準坐姿後,後座膝部大約有著 2 個拳頭以上的距離,但頭部空間的表現並沒有很好,約僅有 2 個指頭拳頭的空間,座椅的乘坐回饋性也較為紮實。
右側座椅旁則有電池散熱的出風口。

油電科技注入,行車質感、舒適度確實亮眼

小改款 HR-V 提供汽油與油電兩種動力版本,皆是搭載 1.5 升的引擎,汽油車型具備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上 CVT 變速系統,平均油耗表現為 16.3km/L;至於油電車型引擎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HR-V 的 e:HEV 系統是由 Fit 為基礎並進行強化,因此不管是引擎或是馬達的最大馬力都有所提升,並且 IPU 智慧型動力控制單元 ( Inteligent Power Unit ) 的鋰電池數也從 48 顆增加至 60 顆。

油電 HR-V 引擎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HR-V 的 e:HEV 系統是由 Fit 為基礎並進行強化,因此不管是引擎或是馬達的最大馬力都有所提升。

相信大家對於 Honda 的 e:HEV 系統應該不會太陌生,這組動力架構引擎主要是在扮演發電的角色,必要時引擎會直接透過離合器來驅動。在起步和低速時,以鋰電池的電能供給驅動馬達來行駛,而在加速或是爬坡時,由引擎帶動發電馬達,為鋰電池充電及提供驅動馬達電力來行駛;至於當高速巡航時,引擎透過離合器的接合直接作驅動,而當鬆開油門或減速時,驅動馬達就會回收減速動能並轉換為電能為鋰電池充電。簡單來說,e:HEV 亦是兼顧了馬達與引擎各自的高效經濟特性,來達到最佳的能效結果。

相信大家對於 Honda 的 e:HEV 系統應該不會太陌生,這組動力架構引擎主要是在扮演發電的角色,必要時引擎會直接透過離合器來驅動。簡單來說,e:HEV 亦是兼顧了馬達與引擎各自的高效經濟特性,來達到最佳的能效結果。

筆者在試駕這次的小改款 HR-V 之前,其實心裡就有個底、或說一種預感,就是油電 HR-V 應該會有不錯的駕駛感受,尤其握著這套神主牌 e:HEV 系統;果不其然,在筆者踩下油門的剎那,油電 HR-V 的確沒有讓筆者失望,簡單來說,HR-V e:HEV 的行車回饋感確實很出色。首先,最有感的便是動力傳輸相當順暢、線性,而這就會帶給駕駛或是乘客更多的舒適感,當你踩下油門,由馬達所帶動的驅動力很快就能感受到,搭配 25.8 公斤米豐沛的扭力,行駛在於坡路段上也相當愜意。

最有感的便是動力傳輸相當順暢、線性,而這就會帶給駕駛或是乘客更多的舒適感,當你踩下油門,由馬達所帶動的驅動力很快就能感受到,搭配 25.8 公斤米豐沛的扭力,行駛在於坡路段上也相當愜意。

除了動力的傳遞很舒適外,另一個讓筆者很滿意的就是當引擎啟動並介入時,引擎的運轉幾乎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同時由於我們這次試駕地點是在墾丁市區,照著道路速限下基本上動力的驅動並不會是「純」由引擎來帶動,這段過程中引擎是扮演所謂的發電角色,而這更是驗證了原廠所強調 e:HEV 是套「電油」系統,以電為主、油為輔,確實駕駛起來有更貼近電動車的感覺,這點也是筆者前述所強調的,HR-V e:HEV 行車路感確實很令人滿意。

至於這次 HR-V e:HEV 也具備了 4 段的動能回收可調整,實際使用起來動能回收的感覺其實並不會很突兀、強烈,即便已經調整成的 4 段,但回收的力道也不會到很大、不會讓你感覺到不舒服。

除了動力的傳遞很舒適外,另一個讓筆者很滿意的就是當引擎啟動並介入時,引擎的運轉幾乎不會有太明顯的感受,同時由於我們這次試駕地點是在墾丁市區,照著道路速限下基本上動力的驅動並不會是「純」由引擎來帶動。

雖然說 HR-V e:HEV 行駛起來展現出寧靜、舒適的特性,不過當你想要一點熱血時,只要將駕駛模式切換到 Sport 就對了!當你換成 Sport 時,會感覺出引擎似乎變了個人似的,它變得更為激昂,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方向盤稍微加重一點,讓你更有信心來做激烈一點的操駕,當你把油門踩重一點,那股狂傲聲確實增加了些熱血氛圍;不過有一點是,在大力踩下油門、拉高轉速來瞬間提高速度後,在動力輸出拉抬到最高點時會感受到引擎聲有些「力竭」,也就代表這股激昂的氣勢似乎已到了頂點。

當你換成 Sport 時,會感覺出引擎似乎變了個人似的,它變得更為激昂,油門的反應更加靈敏、方向盤稍微加重一點,讓你更有信心來做激烈一點的操駕,當你把油門踩重一點,那股狂傲聲確實增加了些熱血氛圍。

Honda 過往對於自家產品在操駕、底盤的表現一直很有信心,尤其過去不管是 Civic 或是 Accord,本田所打造的房車在駕駛層面確實累積不少好口奔,隨著 SUV 成為主流,筆者認為 HR-V 在操駕層面依然保有本田那良好的基因。雖然車身高度高了一點,但在駕駛上還是能感受到「穩」這個字,懸吊的設定也相當柔和舒適,而現在底板裝載了電池,讓原本就有一定紮實度的底盤更加沉穩,搭配上順暢的轉向路感,讓你在過彎時更游刃有餘,即便進入到電能世代,HR-V 也展現不俗的操駕實力。

雖然車身高度高了一點,但在駕駛上還是能感受到「穩」這個字,懸吊的設定也相當柔和舒適,而現在底板裝載了電池,讓原本就有一定紮實度的底盤更加沉穩,搭配上順暢的轉向路感,讓你在過彎時更游刃有餘。

這回小改款 HR-V 也強化了 Honda Sensing 駕駛輔助功能,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整合了包含 CMBS 碰撞緩解煞車系統、RDM 道路偏移抑制系統、ACC 全速域主動式車距調節定速巡航系統 ( 附 LSF 低速自動跟車功能 ) 、LKAS 車道維持輔助系統(時速 72 公里以上才會啟動)、LCDN 前車駛離提醒系統等多項安全便利功能;被動安全方面,新車搭載 6 具 SRS 輔助氣囊、HDC 斜坡緩降控制系統等配備。

這回小改款 HR-V 也強化了 Honda Sensing 駕駛輔助功能,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

實際使用這套 Honda Sensing,確實系統對前方車輛的偵測確實也相當靈敏,在當啟用 ACC 後,系統感測到車輛時便會有車的圖示,至於車道維持輔助的作動也很柔順,它會微微的幫你修正、讓你維持在車道中央。但這邊筆者想小小抱怨一下,首先就是如果能一鍵啟用 ACC 和 LKAS 多少也會更為便利,尤其現在市場上許多車款都是主打一鍵啟用 ADAS 輔助功能;另外一點是,像是 Civic 和 CR-V,其儀表的駕駛輔助系統的畫面顯示更加精緻、科技,若 HR-V 能強化畫面中這部分勢必會讓人更驚艷。

實際使用這套 Honda Sensing,確實系統對前方車輛的偵測確實也相當靈敏,在當啟用 ACC 後,系統感測到車輛時便會有車的圖示,至於車道維持輔助的作動也很柔順,它會微微的幫你修正、讓你維持在車道中央。

產品實力躍進,但若能早點到來就好了

就論 HR-V e:HEV 的戰力來說,相較於汽油車型或是說小改前,不管是馬力、扭力或是油耗數字都更為亮眼,並在駕駛上的回饋性 ( 寧靜度、動力輸出 ) 也更為出色,同時開出的售價數字確實也相當有競爭力,的確讓 HR-V 的自身實力有大幅躍進,直指的也是目前市場上最暢銷車型 Toyota Corolla Cross。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樣一款實力不俗的產品 ( 或是說動力 ) 在中期改款時才導入似乎有點晚,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照 Fit 的節奏在剛推出之時就引進 e:HEV 動力,那在小改款時或許就會呈現目前 Fit 的現況,也就是可能不會進行小改款,但筆者認為應該可以早一點透過油電動力來搶食這塊市場,而不是後續再強化這款車的戰力,好酒沉甕底不如打鐵趁熱!

就論 HR-V e:HEV 的戰力來說,相較於汽油車型或是說小改前,不管是馬力、扭力或是油耗數字都更為亮眼,並在駕駛上的回饋性 ( 寧靜度、動力輸出 ) 也更為出色,同時開出的售價數字確實也相當有競爭力,的確讓 HR-V 的自身實力有大幅躍。

總結來說,藉由這次的小改款工程,HR-V 終於迎來了 e:HEV 動力,也讓這次的小改款一點也不算「小」,但時間上確實晚了一些,接下來也可以持續來觀察小改款 HR-V 在市場上的表現,尤其近期在 CR-V 販售數呈現低迷的狀態下,HR-V 勢必要多扛起一些銷售重責,來拉升 Honda 目前在國內的銷量。


[U-EV]臺北市首起電動公車起火事件引發熱議,北市公共運輸處針對事件回應,並持續調查中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6 月 16 日,由大都會客運提供服務的臺北市 262 路線公車,行經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時,發生車輛異常,該輛由華德動能 (RAC) 生產的電動公車在儀表板出現紅色警示燈、靠邊停駛後,產生冒煙、起火燃燒的情形,所幸包含駕駛、乘客等均即時逃生,事件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是由於該事件為臺北市電動公車首起火燒車,因此受到相關單位與社會高度關注。

2025 年 6 月 16 日大都會客運的臺北市 262 路線公車發生起火燃燒,由於該事件為臺北市電動公車首起火燒車,因此受到相關單位與社會高度關注。

大都會客運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柴油公車調度不影響營運

由大都會客運官網資訊顯示,該電動低底盤公車由華德動能科技 (RAC) 生產,出廠年份為 2021 年,形式為 RAC-700-ELCB-2800,主要營運市區公車路線,採用水冷式同步磁阻輔助型永磁電機,日本製 AESC 三元鋰電池容量為 282 kWh,馬力則為 253 匹。

現階段由大都會客運引進的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要求需確認安全無虞,才能重新上路。大都會客運將調度柴油公車進行路線支援,確保民眾搭乘與營運路線將不受影響。

大都會客運官網資訊顯示,該電動低底盤公車由華德動能科技 (RAC) 生產,出廠年份為 2021 年,形式為 RAC-700-ELCB-2800,採用日本製 AESC 三元鋰電池,容量為 282 kWh。
由大都會客運引進的同批 20 輛電動公車已停派,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要求需確認安全無虞,才能重新上路。大都會客運將調度柴油公車進行路線支援,確保民眾搭乘與營運路線將不受影響。

北市公共運輸處: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同款 114 輛已進行檢測

據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目前全臺北市共有約 3,500 輛公車,其中配合政府 2030 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接下來將進行車輛總體健。包含本次大都會客運、其他客運業者採用的同款電動公車 114 輛,已請相關業者進行檢測,其中 2 輛檢測後出現異常訊號,已要求公車業者預防性停止派車。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目前臺北市已導入 858 輛電動公車,接下來將進行車輛總體健。包含本次大都會客運、其他客運業者採用的同款電動公車 114 輛,已請相關業者進行檢測,其中 2 輛檢測後出現異常訊號,已要求公車業者預防性停止派車。

而本次事件中起火的車輛,現階段已移至大都會客運內湖廠站,包含消防單位、交通部公路局、ARTC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VSCC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臺北市公共運輸處、華德動能等,均到場協助進行車輛與事故原因確認。

本次事件中起火的車輛,已移至大都會客運內湖廠站,包含消防單位、交通部公路局、ARTC、VSCC、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等,均到場協助進行車輛與事故原因確認。

華德動能: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仍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成立於 2005 年的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輛整體規劃、製造,以及電動車輛零組件生產業務為主。國內特定媒體報導指出,華德動能股價跌幅達 10%,但是華德動能表示,旗下出廠之車輛,均投保產品責任險,因此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不過公司將會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成立於 2005 年的華德動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電動巴士、電動商用車輛整體規劃、製造,以及電動車輛零組件生產業務為主。
國內特定媒體報導指出,華德動能股價跌幅達 10%,但是華德動能表示,旗下出廠之車輛,均投保產品責任險,因此對公司無重大財務影響,不過公司將會採取緊急對應及做出防患措施。

配合中央政府政策持續推動電動公車,運安會事件調查將持續關注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提到,在公共運輸方面,電動公車將持續配合中央政府政策,確認合格車款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繼續推動、持續引進。關於本次大都會客運電動公車起火事件,相關單位包含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運安會) 仍持續調查、檢測肇事原因中 ; 後續事件發展,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相關單位包含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 (運安會) 仍持續調查、檢測肇事原因中 ; 後續事件發展,U-CAR 也將持續為讀者追蹤報導。

[U-EV]Launch Series版在臺首演、公布6月首批將交付1,200輛,小改款Tesla Model Y展開交付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0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Tesla 原廠先前才在 1 月推出小改款 Model Y,如今台灣特斯拉已在 5 月將新車抵臺展出,臺灣市場維持德國柏林廠生產,目前提供 189.99 萬 RWD 單馬達後驅標準里程版、229.99 萬 Long Range AWD 雙馬達四驅版,至於先前 1 月首批限量推出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目前已停售、售價為 244.99 萬。

如今台灣特斯拉率先舉行首批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的交付派對,這也是 Launch Series 車型首度在臺對外揭示,據了解配額量約在 500 輛左右。Launch Series 版本會率先於 6 月 20 日至 24 日間交車,不過前述的一般車型也預計會在 6 月 24 日陸續展開交車。6 月份小改款 Model Y 公佈含 Launch Series 車型總計將交付超過 1,200 輛。

台灣特斯拉率先舉行小改款 Model Y 首批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的交付派對,這也是 Launch Series 車型首度在臺對外揭示,據了解配額量約在 500 輛左右。6 月份小改款 Model Y 公佈含 Launch Series 車型總計將交付超過 1,200 輛。
圖為 Launch Series 版交車車主。
圖為現行 Model Y 市售一般版車規。
圖為已停售之限量 Model Y Launch Series 版車規。

此次首次在臺現身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提供「純黑」、「Quicksilver 閃電銀」兩種車漆塗裝,統一搭載 20 吋 Helix 2.0 輪圈、全黑色內裝的 5 人座座椅配置。

首發限量款的小改款 Model Y 在尾門擁有專屬徽章飾板,車門內側配置專屬迎賓燈樣式、迎賓踏板字標,內裝中央鞍座充電控制臺下方搭載「Launch」專屬字樣,中控臺、車室除了使用「非動物麂皮黑色內裝」佈局之外,更搭配稱為「豪華布紋飾件」的踏墊等配件。

首次在臺現身的 Launch Series Long Range AWD 車型,提供「純黑」、「Quicksilver 閃電銀」兩種車漆塗裝,統一搭載 20 吋 Helix 2.0 輪圈。
小改款 Model Y Launch Series 版在尾門擁有專屬徽章飾板。
Launch Series 版在中控臺、車室門板等處使用「非動物麂皮黑色內裝」佈局。

臺灣 Tesla 強調,小改款 Model Y 擁有更長的續航里程、全新設計及內裝,可提供更安靜的乘坐體驗,重新設計的前後車燈條將可以提升空氣力學、續航表現,內裝以環繞式車內照明、隱藏式喇叭系統搭配 15.4 吋觸控螢幕,除了搭載降噪玻璃之外,更配置通風座椅、後座空調出風口上方的全新 8 吋觸控螢幕。

Launch Series 版搭載迎賓踏板字標,內裝中央鞍座充電控制臺下方搭載「Launch」專屬字樣。
Launch Series 版在車門內側配置專屬迎賓燈樣式。

一般版 Long Range 雙馬達四驅版本,在 WLTP 規範下,續航里程可達 603 公里、比起先前限量 LR AWD Launch 首發版的 581 公里多出 22 公里 ,若對比小改款前 Long Range AWD 版本則增加 61 公里,極速表現為 201 公里,一般版 Long Range 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為 4.8 秒、比起內建加速套件的 Launch 首發版 4.3 秒多出 0.5 秒。

除此之外,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台灣特斯拉也公布將於 2025 年在臺下半年啟用 V4 超充站,其最大功率與 V3 同樣為 250kW,不過後續能有擴充至 500kW 的彈性。

旗艦的細膩柔韌、舞動的俐落妝點─Volkswagen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16:00:00

發文

#620921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當前 Volkswaegn 在轎式底盤產品布局而言,Passat 等於是旗艦代表作品,即便來到最新世代僅餘下了旅行車系的 Passat Variant,旗艦產品定位並沒有絲毫影響,中大型尺碼、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帶來的行車舒適、沉穩內斂調性,在駕馭過程車中,車內所有乘員都感受到底盤那份細膩,與之相對的則是外觀展現了運動化妝點,讓這輛旗艦旅行車兼具了細膩柔韌以及動感俐落。

坦白說,在 2025 年初時,隨著 Golf、Arteon 家族的出清完成,開始盤點台灣福斯汽車年度戰力計畫時,得知由於 Arteon 車系確定走入歷史、台灣福斯汽車計畫重新導入 Passat Variant 車系時,心中訝異的成分還是居多;畢竟在 SUV 當道的市場現況,國內市場對於中大型轎車與旅行車需求相對較低,整個中大型轎車級距 (含轎車與旅行車),有著超過 6,500 輛的年度銷售量,而旅行車其中占比不算太高。

隨著 Arteon 家族走入歷史,台灣福斯汽車在中大型戰力上選擇導入新世代 Passat Variant,以當前戰力而言,Passat Variant 代表著 Volkswagen 教室底盤作品的旗艦地位。

然而,在 Phaeton 這輛曾經代表著品牌往上構築豪華計畫的車系走入歷史後,意味著沒有大型轎車產品,而 Passat 等於就是當前品牌的旗艦代表,或許 Passat 重新導入國內市場,不會具備太大的銷售重任,但卻是代表了品牌著墨轎車市場、旅行車市場的積極度,至少在戰力的完整度上沒有缺席。

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更動感的設計

Volkswagen 在 2023 年發表最新世代 Passat、或者更明確地說 Passat Variant 車系,當時看到原廠照片時就覺得「很動感」的設計風格,多少有著與當前 Volkswagen 設計語彙高度相關,銳利化的頭燈燈組輪廓、連貫左右的 LED 燈條、車尾 LED 3D 序列式動態與橫貫式尾燈組、保桿兩側導流氣孔等,搭配車身輪廓線條與鈑件摺線走勢,這是一輛代有「青春動感」的作品。

Passat Variant 車身尺碼落在 4,917mm 車長、1,849mm 車寬、1,521mm 車高,以及 2,837mm 軸距,行李廂容積可從 690 公升基礎容積提升至 1,920 公升。

在試駕時的初次見面當下,心中也很明確感受到新世代 Passat Variant 魅力,尤其試駕的乃是車系頂規車型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台灣福斯汽車針對 Passat Variant 編成設定,共計推出有 330 TSI Elegance、330 TSI R-Line 以及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最明顯的辨識在於 Elgance 氣壩為亮銀飾條,R-Line 則是呼應運動化氣息的黑色格紋,同時兩側飾條也截然不同,以更為俐落的視覺效果來呈現。

從中階的 R-Line 車型開始,就將 IQ.Light LED Matrix 矩陣式智慧頭燈、LED 3D 序列式動態與橫貫式尾燈組列入標配,尤其是車尾燈組更是具備高度辨識性。

此外車側前車門前緣有著「R」字樣的 R-Line 銘牌,足蹬 19 吋鋁圈,與 Elegance 呈現鮮明的視覺變化,至於 R-Line Performance 版本則是再行增添 R-Line Signature 套件,藉由更多黑化粧點來勾勒更趨近性能的設定,車頭前保桿就是完整的黑化呈現,19 吋黑化鋁圈、高光澤黑化窗框飾條、高光澤黑化車外後視鏡、專屬黑色車頂與全景天窗、黑色車頂行李架等,就連 R-Line 銘牌也是黑化處理。

頂規的 R-Line Performance 車型外觀另行導入了 R-Line Signature 套件,上圖右側為 330 TSI R-Line,左側則是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從整體保桿造型可以清楚看到 Performance 的黑化套件,在視覺上的不同。

R-Line 與 R-Line Performance 的專屬配置,同樣也在車室空間內有所堆疊,駕駛座艙當然也是當代家族風格呈現,10.25 吋數位儀表加上 15 吋中控螢幕 (Elegance 車型標配 12.9 吋) 的數位環境,在中央鞍座與中控檯下緣處會發現沒有太多實體按鍵,不過多功能方向盤則是觸感更明確的實體按鍵設置;減少實體按鍵設計的「數位風格」,就是車主需要一些時間來習慣,不少功能的設定與選擇都要透過中控螢幕來操作。

台灣福斯汽車在 2025 年一連串發表數款新作,而在 Passat Variant 駕駛座艙中也可以清楚看到當代家族語彙,包含了 15 吋中控螢幕以及 10.25 吋數位儀表、多功能方向盤搭載實體按鍵等。

中階開始的 R-Line 車型,車室內可以明顯看到專屬對比色車縫線以及 ArtVelours 來包覆儀表檯與門內飾板,方向盤同樣也是 R-Line 專屬多功能運動化版本,就連煞車與油門踏板也是 R-Line 運動化金屬踏板。R-Line Performance 同樣也是導入 Signature 黑化內裝,ArtVelours 類麂皮黑色頂棚、Puglia 植鞣真皮座椅椅背氣孔同樣也是黑化處理。

R-Line Performance 同樣也是導入 Signature 黑化內裝,ArtVelours 類麂皮黑色頂棚,前排座椅椅背氣孔也同樣黑化處理。導入國內市場的 Passat Variant 全車系都適配置運動型座椅。

另一項 R-Line Performance 的特點就是導入「靜謐套件」,套件內容包含有四門雙層膠合隔音玻璃、後座與後檔深色隱私玻璃,試駕過程中並沒有坐在後座享受當老闆的架勢,但車室內靜肅性卻是真的出色,這一點輕易就能感覺到「旗艦」氣勢。

在 R-Line 車型上就開始配置的 12+2 向雙前座電動調整、記憶功能座椅,並且具備加熱通風 (R-Line Performance 為電動加熱通風)、氣動式按摩含多種模式等功能,同樣也是彰顯出 Passat Variant 產品定位。

中大型尺碼的 Passat Variant 車尾行李廂空間、靈活運用等特性自然是產品優勢,但更重要的,就是導入了後行李廂進階管理套件,包含尾廂多功能層架、分隔套件、固定套件、置物網、尾廂底板行李固定網、車室分隔網等,旅程中增加實用性。

中文智慧語音助理與 DCC Pro,細膩提升更加分

坐在駕駛座艙中看著車室內飾材運用,在視覺與觸覺上都有所提升之外,環艙氛圍燈、Harman Kardon 環繞音響系統 (R-Line 開始標配)、甚至於車外後視鏡的廠徽迎賓照地燈,都闡明了在質感上的注重,15 吋中控螢幕以及採用的 MIB4 多媒體資訊系統,還有 HUD 抬頭顯示器,則展現數位科技的便利與實用,當然,搭配近期台灣福斯汽車積極溝通的中文智慧語音助理,雖然並非 AI 等級系統,但還是有一定的便利性。

Passat Variant 在駕駛座艙內的鋪陳用料可以感受到箇中細膩質感,類麂皮材質包覆儀表台與門內飾板,再搭配具多重模式選擇的環艙氛圍燈,視覺與觸覺上都提升不少。

最為關鍵也最讓人能體悟到「質感」展現的,主要還是行車品質,Passat Variant 國內市場導入的 330 TSI、430 TSI 兩種動力,搭載的都是排氣量 2.0 升 (1,984c.c.) 渦輪增壓引擎,只是動力數字設定調校上有所不同,330 TSI 擁有 204 匹、32.6 公斤米動力輸出,而此次試駕的 430 TSI 則提供了 265 匹最大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所搭載的 2.0 升渦輪增壓引擎,能供輸 265 匹最大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扭力,全車系都是搭載 7 速 DSG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需要稍微習慣的部分,是排檔系統乃是與 ID.家族相同的 D、N、R 檔位邏輯順序。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將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導入,讓這輛國內 Passat Variant 車系的旗艦代表,營造出溫和細緻的行車品質,無論是道路上坑洞與不平整所帶來的彈跳,或者是面對彎道的側傾抑制,都處理的相當柔和與適切,沒有過多不適或餘韻殘留。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將 DCC Pro 進階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導入,並且是四輪驅動設定。

這乃是 DCC Pro 的雙電子閥門在毫秒間獨立控制壓縮與伸張阻尼表現,同時還整合了 VDM (Vehicle Dynamice Manager) 車輛動態管理系統,隨時讓車身處於最適切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藉由 DCC Pro 與 VDM 的整合之下,讓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車身盡量呈現平穩、不會有過度的彈跳起伏。

DCC Pro 以及 VDM 車輛動態管理系統 (下圖為示意圖) 整合,帶來相當穩定且舒適的行車品質。
從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切換到沒有 DCC Pro 的 330 TSI R-Line 車型上,就會感覺到其以較為直接的方式,將路面回饋反應給予駕駛人。

藉由 DCC Pro 運作原理的說明、試駕過程中在市區與山區道路體驗,雖然理解但坦白說沒有「深刻」感受箇中不同,就是覺得這是一輛旗艦轎式底盤座駕應有的樣子;在完成拍攝工作後趁機也簡短試駕 330 TSI R-Line 車型,運動化懸吊在沒有 DCC Pro 加持下,有著相當直接、直觀的反饋,那種感覺就好像椅子上的坐墊被拿走,「尊臀」少了份舒適與柔和地直接與椅面接觸。

330 TSI R-Line 所展現的,應當是 Passat Variant 較為運動化的一面,而車系頂規的 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則是展現旗艦應有的細膩與舒適。

這有點像是「由奢入儉難」的體驗,但換個角度來看,330 TSI R-Line 所展現的,應當是 Passat Variant 較為運動化的一面,搭載了運動化懸吊系統帶來青春與動感,這也相當符合整體外觀樣式的運動妝點;430 TSI R-Line Performance 則是加入 DCC Pro 與 VDM,展現旗艦應有的細膩與舒適,當然,想要享受一下操控魅力,切換運動模式與 Sport 檔位,再加上 4Motion Active Control 主動式智慧型四輪驅動系統輔助,樂趣還是相當充裕的。


[U-EV]對應軍用無人機需求,國內電芯製造商格斯科技推出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電芯製造商格斯科技 GUS Technology 近日宣佈,對應軍用無人機對續航、安全性與環境適應性的需求,推出具國際軍規等級性能的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鎖定高門檻軍工市場。格斯科技推出的產品線包含 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透過電池技術平臺融合多重工程最佳化,實現符合軍用標準的能源解決方案。

格斯科技 GUS Technology 宣佈推出具國際軍規等級性能的次世代「軟包電芯解決方案」,鎖定高門檻軍工市場。

NCM 搭配矽碳負極/XNO 系列產品線,對應軍規應用需求

格斯科技提到,相較於商規無人機,軍用應用需在高低溫、濕熱、震動與惡劣氣候下長時運作,並同時滿足高速反應與高載重飛行的任務特性。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產品線,其高能量密度電芯突破 300Wh/kg,最高可達 340Wh/kg,適合長程任務與續航需求,至於 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 產品線,則主打高功率輸出與超過 8,000 次循環壽命,在不爆炸結構設計下,維持高溫高效運行,滿足戰場無人載具、人型機器人高風險任務的實際所需。

格斯科技 NCM 搭配矽碳負極系列產品線,其高能量密度電芯突破 300Wh/kg,最高可達 340Wh/kg,適合長程任務與續航需求。圖為示意
格斯科技 XNO 系列 (氧化物電池芯 Gen 2.0) 產品線,主打高功率輸出與超過 8,000 次循環壽命,在不爆炸結構設計下,維持高溫高效運行。圖為示意
廣  告

針對熱管理機制強化,電芯內建抗熱失控設計

格斯科技表示,電芯結構採輕量化、低內阻、高能量密度等設計策略,減少機體負擔、提升載重彈性 ; 針對強化熱管理機制、材料耐久性等能效提升,能夠讓電池在長時間、高功耗飛行中維持穩定 ; 而產品具備模組化的特性,可透過系統整合,迅速對應不同規格無人機機體,強化前線部署靈活性。

在安全性方面,格斯科技強調,其電芯內建抗熱失控設計,即使於高風險任務或極端條件下,也能避免爆炸與火災風險,提供軍用單位所需的超高可靠性。

格斯科技表示,電芯結構採輕量化、低內阻、高能量密度等設計策略,減少機體負擔、提升載重彈性。

100%臺灣在地製造,技術有望涵蓋歐洲、新加坡與美國等市場

格斯科技指出,電芯技術以 100%臺灣在地製造為核心優勢,結合在地測試能力與自主材料研發,能進一步轉化為具國防價值的技術資產。而隨北美、歐洲國家日益強調國防產業鏈自主化,格斯科技已與多家國際戰術無人機系統商啟動合作對接,未來技術有望涵蓋歐洲、新加坡與美國市場。

格斯科技指出,電芯技術以 100%臺灣在地製造為核心優勢,結合在地測試能力與自主材料研發,能進一步轉化為具國防價值的技術資產。

未來有望導入國產版本現身? Ford發表小改款Territory車系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福特六和未來即將導入國產化的 Ford 品牌全球戰略車款 Territory,先前於台灣車輛公會 2025 年 4 月的生產明細中首次曝光,福特六和於 4 月份已生產 22 輛 Ford Territory 車系,其中有 3 輛標註為小客車,預估未來國產車型將包含客車以及客貨版本車型。近期 Ford 則針對現行 Territory 車系首度發表了小改款車型,預估其為國內未來國產化版本的可能性相當高。

近期 Ford 針對現行 Territory 車系於巴西市場首度發表了小改款車型,預估其成為未來福特六和推出的全新國產休旅版本的可能性相當高。

於巴西市場先行推出的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預計在 7 月於巴西上市,接續將陸續在包含阿根廷、墨西哥、菲律賓、越南、南非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市場推出,未來也有望成為福特六和推出的全新國產休旅車型,但國內尚未有明確的推出時間。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於車頭取消分離式頭燈造型,改採大型多橫柵式的鍍鉻水箱護罩與頭燈造型整合設計,重新設計的前保桿兩側亦具備向下延伸的黑色飾板設計,並搭配下方銀色護板創造立體視覺效果。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最明顯的變動,在於車頭造型的大幅更新,其取消了小改款前的分離式頭燈造型,改採大型多橫柵式的鍍鉻水箱護罩設計,並與兩側 LED 晝行燈組以及 LED 頭燈結合,同時透過向前保桿兩側向下延伸的黑色飾板設計,搭配下方銀色護板的設計,創造出更為立體的視覺效果。車尾線條基礎維持與小改款前相同,主要針對後保桿及尾燈造型進行修飾。

Ford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車尾針對後保桿及尾燈造型進行修飾,車尾亦具備 Territory 字形徽飾。
廣  告
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內裝延續雙 12.3 吋儀表及中央觸控螢幕設定,預計將提供新的飾板及配色選擇。

Ford 尚未明確指出小改款 Territory 車系的內裝變動,但由先行公布的內裝圖片,可發現其保留了既有的雙 12.3 吋儀表及中央觸控螢幕設定,預計將在內裝材質及配色上提供新的選擇,Ford 表示更多的相關細節將在新車上市發表前陸續揭露。而在動力設定上,外媒則推估其將維持既有的車型配置,維持 1.5 升汽油渦輪動力的單一配置,預計在動力部份將不會有明顯更新。


售價79.9萬元起、較預售最多降1萬元,Honda小改款HR-V車系正式售價公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本田於 6 月 3 日正式亮相 Honda 小改款 HR-V 車系,並同步展開預接活動,外觀上有著小幅修飾、車內則針對部分配備與系統來升級,同時也導入大家期待許久的 e:HEV 油電動力,全車系提供 1 款汽油和 3 款油電車型可選擇,年販目標為 15,000 輛。而在今 ( 6/17 ) 台灣本田藉由小改款 HR-V 的公辦試車活動,公布了全車系正式售價,油電車型價格較預售調降 1 萬元,汽油車型售價為 79.9 萬元,油電車型則是 89.9 萬元起,新車將於 6 月 21 日於店頭上市。

在今 ( 6/17 ) 台灣本田藉由小改款 HR-V 的公辦試車活動,公布了全車系正式售價,油電車型價格較預售調降 1 萬元,汽油車型售價為 79.9 萬元,油電車型則是 89.9 萬元起,新車將於 6 月 21 日於店頭上市。

小改款 Honda HR-V 外觀細節上進行小幅更新修飾,車頭方面,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強化整體銳利感,水箱護罩的面積則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前保桿改採簡約造型,並呼應全新水箱護罩設計。

車尾方面,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車輛的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並且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足下依然採用同款 17 吋鋁圈配胎。原廠亦提供無限 Mugen 外觀套件可選擇 ( 特惠價 14 萬 ) 。

水箱護罩上部柵欄條採黑化設計,與兩側頭燈融為一體,水箱護罩的面積則縮小、格柵輪廓變得更為方正;側身透過縮減下部收縮幅度,進一步提升寬闊感,打造更霸氣的視覺效果,前保桿改採簡約造型,並呼應全新水箱護罩設計。
車尾方面,尾燈維持貫穿式結合廠徽的設計,而在導入 e:HEV 油電動力後,車輛的頭、尾廠徽外框內都輔以藍色來點綴,並且後車廂右下方有著 e:HEV 的銘板。
足下依然採用同款 17 吋鋁圈配胎。

車內布局方面,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中央車機維持 8 吋大小,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 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Prestige 車型再配有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後座 2 埠 Type-C USB 充電孔等配備;科技方面,e:HEV 車型擁有 Honda Connect 智慧聯網系統。

車內布局方面,較明顯不同之處在於中控臺造型,於原先中間空調旋鈕的下方增加了開放式置物空間,其增加東西擺放上的便利性。
中央車機維持 8 吋大小,至於油電車型則換上了 7 吋 TFT 彩色液晶儀表。

HR-V e:HEV 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國內能源署所公布的平均油耗成績為 23.5km/L;IPU 智慧型動力控制單元搭載 60 顆鋰電池,在大多數日常行駛時以純電模式驅動,在強加速或爬坡時則以 Hybrid 混合模式作動,下坡時系統能自動替鋰電池回充,高速巡航模式由引擎透過直接傳動離合器與超比檔驅動車輛。至於汽油車型維持 1.5 升引擎、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 CVT 變速系統。

HR-V e:HEV 搭載 1.5 升自然進氣引擎,引擎部分具備 106 匹馬力和 13 公斤米扭力,馬達部分則有最大 131 匹馬力和 25.8 公斤米的輸出,至於汽油車型維持 1.5 升引擎、最大 121 匹馬力和 14.8 公斤米扭力,搭配 CVT 變速系統。
廣  告

HR-V e:HEV 車型具備 Econ、Normal、Sport 共 3 種駕駛模式,在高速道路上,Econ 模式提供柔順的巡航感受,Normal 模式則適合一般道路,而在蜿蜒道路上,Sport 模式則展現靈敏反應與直覺操控。不僅如此,e:HEV 車型更具備進階的 4 段式電力再生模式方向盤快撥鍵。

HR-V 全車系標配 Honda Sensing 智慧安全主動防護系統,以 100 度超廣角攝影機搭配高速影像處理晶片,原廠強調能同時監看三個車道、偵測對向來車、夜間行人、自行車及摩托車,並能對應路口轉彎交通狀況。被動安全部份,新車搭載 6 具 SRS 輔助氣囊、全車五席 3 點式 ELR 安全帶、HDC 斜坡緩降控制系統等安全配備。

HR-V e:HEV 車型具備 Econ、Normal、Sport 共 3 種駕駛模式,在高速道路上,Econ 模式提供柔順的巡航感受,Normal 模式則適合一般道路,而在蜿蜒道路上,Sport 模式則展現靈敏反應與直覺操控。

【試駕】一充到底!挑戰雙塔500km!Bob試駕 改款「Kia The new EV6 GT-line 增程版」|電池更大 電氣性能再提升|新車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7 00:00:00

發文

#620918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這次U-CAR從「富貴角」一路開到「鵝鑾鼻」,全程實測超過500公里,完全不充電,看EV6續航表現、電耗數據到底如何!Bob也會分享小改款的內裝配備差異與開起來的感受!

近期上市露曙光?Lean Mobility Lean3測試網頁外流!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先前於 2024 年報導 Lean Mobility 預計於 2025 年,推出首款作品 3 輪小型電動車 Lean3,並以臺灣作為首發市場,但是時隔 1 年左右,至今仍無 Lean3 具體的上市消息。不過,6 月 16 日晚間數個國內 Lean Mobility 社團,紛紛傳出 Leans 開啟訂購頁面的消息,甚至有網友分享已經能在 Lean Mobility 網站選擇車色與預付 1 萬元,新車預計於下半年交車!

此消息傳出後,立刻引起各界關注,尤其自從 U-CAR 試駕與追蹤報導 Lean3 訊息後,獲得國內讀者的熱烈迴響,並累積高人氣且期待 Lean3 能儘早量產上市!不過,在相隔不到 12 小時,Lean Mobility 發出官方聲明《【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澄清昨晚大家點擊進去是供內部測試使用的測試頁面,相關訊息非正式資訊,該網站已經暫時關閉。

https://www.facebook.com/leanmobilitytw

《【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 全文

【聲明】測試網頁異常說明

我們注意到部分消費者近期接觸到仍處測試階段的網頁並填寫個人資訊。該頁面僅供內部測試使用,內容並非正式資訊,所有操作亦不會產生實際交易或訂單。為防止更多消費者誤點擊,目前該網站已暫時關閉。

針對此情況,我們已加強資訊管理與流程控管,確保消費者資料安全與體驗品質。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與 Lean Mobility 團隊聯繫,我們將竭誠協助。

祝 平安順心
Lean Mobility 團隊 敬上

空歡喜一場嗎?別失望,Lean Mobility 透露近期將有好消息

雖然,事件幾小時內急轉直下,相信不少人感到失望,難道 Lean3 這次是空歡喜一場嗎?

大家先別失望,U-CAR 所掌握的訊息,Lean Mobility 雖然澄清這次是測試網頁外流失誤,但是,這也間接印證 Lean Mobility 團隊確實在 Lean3 最終量產版本開發、國內法規討論及審驗與上市發表,確實仍努力積極推進中,Lean Mobility 也向 U-CAR 透露 Lean3 經過日本與臺灣研發團隊的努力,已持續優化產品設計細節,並將達到原先公佈的產品規格與開發預估值,同時,法規認證將以「機車」L 類車輛所屬 L5 等級取得合格證,至於售價部分可望維持原先釋出的 20 至 30 萬元區間。

若一切順利的話,近期數月內就會有好消息跟大家公佈!U-CAR 編輯部也持續掌握 Lean3 量產版產品資訊與上市訊息!

Lean3 開發規格配備參考資訊

  1. 車長:2,470mm
  2. 車寬:970mm
  3. 車高:1,570mm
  4. 軸距:1,800mm
  5. 輪距:850mm
  6. 最小迴轉半徑:3.6 公尺
  7. 座位數
  8. L5 類別:乘坐 2 位成人
  9. 輕型機動車類別(日本):乘坐 1 位成人
  10. 傳動系統:後輪驅動
  11. 電池類型:磷酸鐵鋰電池
  12. 電池容量 (kWh):8.1
  13. 充電時間 (h):AC100V 約 7 小時/AC200V 約 5 小時(開發中的暫估值)
  14. 續航里程 WLTC class1 (km):100(開發中的暫估值)
  15. 最高速度 (km/h) 臺灣:80
  16. 最高速度 (km/h) 日本:60
  17. 配備
  18. 空調系統:有
  19. 兒童座椅:可安裝(ISO-FIX F2X 或相同規格)

MQB evo平臺、首波汽柴油與PHEV同步亮相,Audi第3代Q3推估國內有待2026下半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在 2025 年第一季末就已經正式透露新世代 Q3 即將登場,隨後也陸續進行相關預告,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完整揭示第 3 代 Q3 資訊,首波公布的乃是 Q3 SUV 車型,並且公布了 2 款汽油、1 款柴油,以及 Audi 近期積極推動的 PHEV 車型:Q3 SUV e-hybrid。雖然新世代 Q3 延續著當代家族設計語彙,但並非採用 PPC 平臺所打造,同時在諸多細部設計導入新意。

Audi 新世代 Q3 歐洲市場即將開放預訂,預計 10 月歐洲上市,德國價格為 44,600 歐元起,Q3 SUV e-hybrid 200kW 價格為 49,300 歐元起,從原廠 Q3 投產的時機點來看,國內市場最快應當會在 2026 下半年亮相。

Audi 一如先前預告,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歐洲時間傍晚,正式完整揭露新世代 Q3 SUV 車系。

延續 Q5 設計元素,細節處更多不同風格

先前在正式亮相前的預告中,Audi 就已經先行公布了頭尾燈組局部照片,而在更早之前原廠就已經透露,新世代 Q3 會導入 Q5 的諸多設計元素,因此第 3 代 Q3 外觀造型有著濃厚最新世代家族風格,鮮明且突出的水箱護罩框飾、保桿造型搭配氣壩樣式賦予運動感;矩陣式晝行燈條、以及分離式頭燈設計,新世代 Q3 車頭面容有著銳利神韻。

從外觀造型的水箱護罩、前後燈組配置等可以清楚看到,新世代 Q3 延續當前家族設計語彙,從水箱護罩輪廓清楚可以看到 Q5 的影子。

針對新世代 Q3 的頭燈組,最上緣且有著矩陣式長線方式的晝行燈,乃是由 23 個燈塊組成,一樣提供有多種呈現模式選擇,而位於保桿兩側的燈組,Audi 則是導入了 Digital Matrix LED,這套最新的 Matrix LED 頭燈,運用了 Micro-LED 技術,這套 Matrix LED 乃是由 25,600 個 Micro-LED 組成,每個 Micro-LED 寬度僅 40 微米,並具備燈光導引、數位光型等安全防護與駕駛輔助功能。

採用分離式燈組設計的新世代 Q3 頭燈,矩陣式晝行燈與車尾選配之 OLED 尾燈,都給人相當程度的熟悉感。

車尾燈組則是一樣將 OLED 尾燈列為選配項目,左右尾燈總計由 36 個區塊分置於 6 個模組上,能提供後方駕駛人更清楚且多元的辨識資訊。

新世代 Q3 導入了 Digital Matrix LED,其運用了 Micro-LED 技術,這套 Matrix LED 乃是由 25,600 個 Micro-LED 組成。

曲面數位駕駛座艙,不過中控為 12.8 吋,全新方向盤設計

不同於 Q5 家族還有 A5 家族採用 PPC (Premium Platform Combustion) 平臺所打造,3 代 Q3 乃是以 MQB evo 平臺所打造,這一點與 Q6 e-tron 還有 Q4 e-tron 的設定邏輯相仿,在產品定位上有所區隔;如此配置同樣可以在車室空間鋪陳上看出端倪,駕駛座艙有著當前最新家族風格,一樣的曲面螢幕配置,但卻是採用 11.9 吋數位儀表與 12.8 吋中控螢幕的組合。

駕駛座艙乃是 11.9 吋數位儀表,以及 12.8 吋中控螢幕所組成,多功能方向盤的按鍵採用電容式設計。

在多功能方向盤的設定上也大相逕庭,盤輻上的多功能按鍵為電容式,方向盤後方的方向燈、雨刷控制桿則是全新樣式,就連另一側方向機柱上的換檔撥桿也重新詮釋造型;讓人感到熟悉的部分,則是換檔撥桿維持著 R、N、D 的切換邏輯,至於 ACC 與定速設定的操作介面,仍舊是位於方向盤左下方的撥桿設計。

包含方向燈與雨刷控制操作桿、方向盤右後方的換檔撥桿,都採用了全新設計風格。

此外,燈組操作介面仍舊是位於左側空調出風口下方,並沒有如同 PPE 與 PPC 平臺作品一樣,將座椅記憶、車門中控鎖、燈組等整合在駕駛座車門內側扶手上,這同樣也是重要的產品定位區隔。

新世代 Q3 車尾行李廂為 488 公升的基礎容積,第二排座椅則具備前後滑移以及椅背角度調整等功能,讓車尾行李廂容積具備更大運用靈活度。

針對空間運用的設定,新世代 Q3 後排座椅具備前後滑移以及椅背調整功能,根據原廠資訊顯示,Q3 車尾行李廂基礎容積為 488 公升,將第二排座椅椅背豎直且滑移至最前方,車尾行李廂容積會提升到 575 公升,如果將後排座椅椅背翻摺傾倒後,則可創造出 1,386 公升的最大容積,Q3 還具備最大 2,100 公斤的拖曳能力。

廣  告

汽柴油與 Plug-In Hybrid 一次到位

Audi 首波公布的新世代 Q3 動力編成中,分別是汽油的 TFSI 110kW、TFSI 195kW,柴油動力的 TDI 110kW,以及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的 e-hybrid 200kW。入門車型的 Q3 SUV TFSI 110kW 搭載的是 1.5 升渦輪引擎,並導入 CoD (Cylinder on Demand) 主動式汽缸管理與汽門伸程控制系統,以達到更出色的效能管理,動力數據則是車型名稱的 110kW,也就是約莫 150 匹 (ps)。

新世代 Q3 首波公布的編成中,入門乃是由 Q3 SUV TFSI 110kW 擔綱,汽油動力最大者則是 Q3 SUV TFSI quattro 195 kW。

汽油動力再往上的版本,乃是 Q3 SUV TFSI quattro 195 kW,2.0 升渦輪增壓引擎與 7 速 S tronic 變速系統組合,動力數據分別是 195kW (265 匹) 馬力以及 40.8 公斤米扭力,並採用四輪驅動設定;柴油動力的 Q3 SUV TDI 110kW 則能供輸 110kW (150 匹) 與 36.7 公斤米,採用前驅設定以及 7 速 S tronic 變速系統。

Audi Q3 SUV e-hybrid 200kW 搭載了總容量 25.7kWh 的鋰電池組,支援 50kW 快充功率,WLTP 測試規範下具備 119 公里續航里程。

Audi 近期積極投入的 Plug-In Hybrid 動力架構,先前包含 A5、Q5 車系所推出的 e-hybrid 車型,都提供有兩種動力輸出版本,而在 Q3 SUV 車系中只有公布一款動力車型,一樣是配置了總容量 25.7kWh 鋰電池組 (實際可用 19.7kWh);動力架構則是 2.0 升汽油引擎搭配電動馬達,馬達供輸的動力數據分別是 85kW 與 33.7 公斤米,綜效輸出則是 200kW (272 匹) 以及 40.8 公斤米。

Audi Q3 SUV e-hybrid 200kW 在純電行駛里程的表現部分,WLTP 測試循環約莫為 119 公里,支援 50kW 直流電快充,從 10%補電至 80%可在 30 分鐘內完成。


綠牌級距生力軍 Gogoro EZZY 全新上市!搭配補助最低入手價不到 3 萬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6 16:00:00

發文

#620919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國內電動機車龍頭 Gogoro 近日推出全新 EZZY 車系,以超高 CP 值電動機車定位,目標再寫綠牌車款銷售新高,善於潮玩配色的 Gogoro,為 EZZY 帶來繽紛配色,包含亮綠、深藍、淺藍、深灰與淺白,讓騎乘體驗與美學風格碰撞出新火花。

全新 Gogoro EZZY 延續品牌車款優勢,無需更換機油、檢查引擎等煩瑣養車項目,更換部件更少,耐用性有感提升,搭配政府補助專案,汰舊換新最低不到 3 萬元即可入主。

國內電動機車龍頭 Gogoro 推出全新 EZZY 車系,以超高 CP 值電動機車定位,目標再寫綠牌車款銷售新高,透過潮玩配色,讓騎乘體驗與美學風格碰撞出新火花。
全新 Gogoro EZZY 延續品牌車款優勢,無需更換機油、檢查引擎等煩瑣養車項目,更換部件更少,耐用性有感提升。

大空間多元應用!騎乘、載貨都輕鬆方便

對應國內電動二輪車主的使用需求,Gogoro EZZY 具備全方面的實用機能,座高僅 74.5 公分,讓騎士輕鬆站穩,適合不同家庭成員輕鬆駕馭,另外坐墊長度更達到 68 公分,能夠提供舒適愜意的通勤雙載體驗。

Gogoro EZZY 的座高僅 74.5 公分,能夠讓騎士輕鬆站穩,適合不同家庭成員輕鬆駕馭。
Gogoro EZZY 的坐墊長度達到 68 公分,能夠提供舒適愜意的通勤雙載體驗。

載物機能方面,Gogoro EZZY 擁有 32.5 公分的超寬敞腳踏空間,無論是網購包裹、賣場生活用品補貨都能夠輕鬆放入,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容積達 28 公升,最大可收納 3/4 安全帽與 1/2 安全帽各一頂。

Gogoro EZZY 擁有 32.5 公分的超寬敞腳踏空間,無論是網購包裹、賣場生活用品補貨都能夠輕鬆放入。
原廠公佈的數據規格中,Gogoro EZZY 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容積達 28 公升。
Gogoro EZZY 坐墊下方的置物空間最大可收納 3/4 安全帽與 1/2 安全帽各ㄧ頂。

綠牌最速 68km/h 與前後 SBS 雙碟煞,移動效率與安全兼具

配置輕保養輪轂馬達的 Gogoro EZZY,最大輸出功率為 2.5 kW,輪上最大扭力則為 100 Nm,在原廠公佈的數據中,擁有綠牌車款的「最速」的 68 km/h 極速 ; 具備高效治動力的同時,搭配 SBS 連動煞車系統,可有效縮短煞車距離,讓騎乘旅途更加穩定安全。

全新上市的綠牌級距新星 Gogoro EZZY,採單電池換電架構,車身重量僅 77 公斤 (不含電池),在原廠提供的數據中,在定速 30 公里的測試條件下,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79 公里。

配置輕保養輪轂馬達的 Gogoro EZZY,最大輸出功率為 2.5 kW,在原廠公佈的數據中,擁有綠牌車款的「最速」的 68 km/h 極速。
Gogoro EZZY 具備高效治動力的同時,搭配 SBS 連動煞車系統,可有效縮短煞車距離,讓騎乘旅途更加穩定安全。
廣  告

一鍵倒車與超省力中柱,停車便捷又簡易

都會輕代步導向的 Gogoro EZZY,搭載受到廣大車主喜愛的「一鍵自動倒車」輔助功能,讓車主無論是在狹小的停車位,亦或者是路面坡度的情境下,都能省力進出 ; 穿梭市區停車時,更可以透過「超省力中柱」,讓身形嬌小或者力氣不足的家庭成員,也能過輕鬆立車。

Gogoro EZZY 搭載受到廣大車主喜愛的「一鍵自動倒車」輔助功能,讓車主無論是在狹小的停車位,亦或者是路面坡度的情境下,都能省力進出。

多種優惠方案,還可搭配聯名卡享回饋

上市即獲得市場矚目的全新 Gogoro EZZY,於即日起至 6/22 止,享入主即贈「輕感防滑腳踏墊」和「無段式可調手機架 (一般版)」(價值新臺幣 3,000 元),讓車主在騎乘新車的同時,以超實用的配件妝點愛車。另外即日起至 6/30,使用台新 Gogoro Rewards 聯名卡購車,即享 2% Gogoro Smart Point 點數回饋無上限,最高可獲得 3,182 點,綁定聯名卡支付每月電池資費,再享每月最高 15%回饋。(Gogoro Smart Point 1 點=1 元,可全額折抵電池資費、配件購買、維修保養等任意消費 Gogoro。)

  1. 針對喜愛全新 Gogoro EZZY 消費者,即日起至 7/27,只要前往全台 Gogoro 門市賞車 Gogoro EZZY,就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限額 2 名)。
上市即獲得市場矚目的全新 Gogoro EZZY,於即日起至 6/22 止,享入主即贈「輕感防滑腳踏墊」和「無段式可調手機架」,讓車主在騎乘新車的同時,以超實用的配件妝點愛車。
針對喜愛全新 Gogoro EZZY 消費者,即日起至 7/27,只要前往全台 Gogoro 門市賞車 Gogoro EZZY,就有機會抽中超夯 Dyson 吹風機。

利曼冠軍彩繪上身、客戶車手專屬,Ferrari發表限量296 Speciale Piloti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不但成功包攬今年 (2025) 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別的冠軍、季軍與殿軍,連續第 3 年讓自家 499P 賽車奪下桂冠,起跑前夕,Ferrari 還正式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Ferrari 在上週末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起跑前夕,為全球車迷與旗下的客戶車手們、推出定制版的限量 296 Speciale Piloti。
編輯部今年 (2025) 4 月才剛前往 Ferrari 原廠、帶回 296 Speciale 與 296 Speciale A 的第一手報導與資料。

作為 Ferrari 個性化定制項目的最新車型,296 Speciale Piloti 這款限量的定制車,不僅致敬了 Ferrari 前兩年 (2023 與 2024) 在國際汽聯世界耐力錦標賽 (FIA World Endurance Championship) 賽場上的輝煌戰績,也是為了感謝越來越多參與原廠競技與非競技專案的 Ferrari 客戶車手。

昨晚 (6/15) 甫落幕的 2025 年法國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最終不但是由 83 號的 Ferrari 499p 賽車奪冠,也為 Ferrari 寫下三連霸的紀錄。

296 Speciale Piloti 的設計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Rosso Scuderia、Blu Tour De France、Nero Daytona 及 Argento Nürburgring,搭配移植自 499P 賽車上的 Giallo Modena 飾線,且於前保險桿漆有義大利國旗與手工噴繪的「WEC」標識,準車主還可定制專屬編號,例如這次發表的 296 Speciale Piloti,就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296 Speciale Piloti 的塗裝靈感,源自 2023 和 2024 年斬獲 Le Mans 24 小時耐久賽 Hypercar 組冠軍的 Ferrari 499P 賽車,並提供 4 種賽車風格的車色。
這輛作為發表用車的 296 Speciale Piloti,選用了 2023 年由 Alessandro Pier Guidi、James Calado 和 Antonio Giovinazzi 所駕駛之冠軍賽車的 51 號。
廣  告

座艙內,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嵌件選用與 Ferrari 官方車手賽車服相同的防火織物,碳纖維飾板與碳纖維迎賓踏板上亦同樣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並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296 Speciale Piloti 座艙內的賽車座椅,由熱壓成型的黑色 Alcantara 類麂皮包裹、搭配快拆式多點式安全帶。
296 Speciale Piloti 碳纖維迎賓踏板上刻有專屬編號與定制字樣,金屬腳踏板區域與底板可根據車主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至於性能表現方面,296 Speciale Piloti 則是沿用 296 Speciale 的配置,搭載重新強化過後的 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汽油引擎與插電式油電系統,可提供高達 880 匹 (CV) 的綜效馬力,搭配 8 速 F1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只需 2.8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200 公里亦僅需 7.0 秒,極速則可以來到 330 公里。


提升南臺灣顧客全方位用車體驗,Hyundai東臺南展示中心全新開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Hyundai 汽車 2025 年在臺銷售持續成長,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總代理南陽實業積極擴展據點布局,原位於臺南市中華東路二段的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新據點鄰近交流道與南紡商圈,交通便利,串聯主要生活圈與新興商業區,可望吸引更多目的型賞車人潮,拓展南臺灣潛在客群。

為滿足南部市場不斷升溫的購車與服務需求,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於 6 月 14 日正式遷移至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新址。

Hyundai 東臺南展示中心(新址)

  1. 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 151 號
  2. 電話:(06) 267-2032
  3. 營業時間 : 週一~週日 9:00~20:00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整體空間大幅升級。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最多可展示 6 台展車,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大型電子看板、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讓每位蒞臨顧客皆能享有尊榮舒適的到店體驗。

全新東臺南展示中心及服務廠共佔地 1,200 坪,展間設計遵循 Hyundai 全球品牌 CI 標準,風格簡約現代,空間寬敞明亮,滿足消費者多元車款比較與賞車體驗需求。

售後服務同步擴建升級,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軟體面也全面數位化,現場由專業售後服務人員以平板系統進行接待,協助顧客快速完成開單與估價流程,讓服務更加透明、效率更高,提升整體顧客滿意度。線上預約維修保養系統,整合線上預約與線下接待,讓車主可彈性安排回廠時間,輕鬆享受數位生活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

展示空間亦導入「We Care 3.0 顧客服務體驗」,配備 Villa 級香氛系統與 Nespresso 精品級咖啡服務,營造高品質、具沉浸感的賞車氛圍。
廣  告
維修工位自原本 4 座擴增至 11 座,有效提升維修與保養處理效率,縮短顧客等候時間。

南陽實業近年來積極強化品牌形象與顧客接觸體驗,不僅持續導入新世代車款,從油電混合、純電車型到性能車款皆有佈局,也透過數位化展間、全台據點優化,為消費者帶來一致且高水準的服務品質。Hyundai 汽車將持續秉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擴展全臺服務網絡,陪伴台灣消費者邁向更美好的移動生活。


Nissan持續預告3代Leaf、預計6月17日完整發表,屆時導入國內能否維持150萬以內價格帶?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Nissan 當前雖然陷入財務與營運的嚴重困境,但產品更迭節奏還是要持續,而在品牌電能領域發展部分,新世代 Leaf 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一環,除了 Leaf 在 Nissan 電動車發展歷程中,佔有重要歷史定位、市場銷售大任之外,也是關乎後續集團重啟的關鍵之一。

在 2025 年 3 月下旬,Nissan 集團公布年度產品計畫時,就已經先行揭示了新世代 Leaf 車頭外觀樣式,隨後在 6 月初、隨著原廠即將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新世代的時機點將至,Nissan 也展開一系列預告活動,雖然重點資訊都尚未公布,但卻也積極溝通一些設計與系統配置。

Nissan 預計在 6 月 17 日正式發表第 3 代 Leaf 車系,在正式發表前也進行了一系列預告活動進行產品溝通。

在 2025 年第一季末時所公布的年度產品計畫中,除了持續溝通 e-Power 動力架構之外,分別預告了兩款電動車,一款乃是已經公布了的歐規新世代純電 Micra,另一款就是新世代 Nissan Leaf;Nissan 發展歷史中其實很早就有推出電動車,在 1940 年代就發表過 Tama 這款純電作品,Leaf 則是 Nissan 首款量產純電戰力。

在 2025 年 3 月份時,Nissan 就已經先行溝通年度產品計畫,上圖為美規市場產品規劃,下圖則是歐規市場設定,其中都可以看到 Leaf 的身影,顯見從掀背改為跨界休旅車格設定的 Leaf 之重要度。歐規市場規劃則還有純電的新世代 Micra。

在先前裕隆日產法說會中,裕隆日產雖沒有透露究竟年度會導入那些新品,但配合原廠當前產品節奏,普遍推估 Leaf 與 Kicks 會是重頭戲所在;但比較關鍵的部分,是新世代 Leaf 能否擁有出色市場競爭力,更為重要的自然就是價格設定。國內市場原本販售的 2 代 Leaf,在產品週期末段時共計有大小電池兩種規格,價格帶落在 125 萬至 139 萬之間。

新世代 Leaf 搭載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可提供最高 160kW 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

Nissan 針對新世代 Leaf 在發表前的預告內容中,分別是溝通了 3 代 Leaf 的設計元素、性能表現與舒適性、以及部份的電池系統設定,相比於原先 Leaf 中型掀背車格產品定位,3 代 Leaf 改為跨界休旅車格,採用與 Ariya 相同的 CMF-EV 模組化平臺,意味著有機會配置與 Ariya 相仿的電池系統,如果以 Ariya 標準版總容量 66kWh 電池組來看,在 Ariya 車系 WLTC 規範下有著 423 公里續航表現,對於 Leaf 來說應當已具備出色吸引力,不過詳盡的系統規格仍有待後續原廠公布。

Nissan 新世代 Leaf 透過設計巧思,讓其擁有 0.26 的風阻係數表現,歐規版本在輪圈以及車外後視鏡的輔助下,能達到 0.25 Cd。

目前公布的資訊中可以發現,攸關電動車能效表現的外觀造型,其美規版風阻係數為 0.26 (Cd),而歐規版本在車輪和後視鏡的設計加持下,則能更進一步的來到 0.25 Cd。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藉由天窗設計來提升頭部空間表現,而可調整明暗的天窗設計則是省去遮陽板需求。

Leaf 車室空間內為求更出色的駕乘體驗,導入了電致變色玻璃天窗,能調節玻璃明暗也減少了遮陽板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出色的頭部空間表現。
廣  告

動力與操控表現上,Nissan 為新世代 Leaf 導入了 3 合 1 的 EDU 電能驅動單元,原廠數據顯示其可提供最高 160kW、也就是約 214 匹 (hp) 的馬力,以及 36.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充電效率的設定上,新世代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快充功率,從 10%補電至 80%所需時間為 35 分鐘,原廠也溝通充電 14 分鐘能夠支援續航 250 公里。Leaf 還導入了熱回收系統,收集 OBC 車載充電器的熱能來加熱電池,有助保持電池最佳狀態。

新世代 Leaf 目前尚未公布電池容量設定,但原廠表示能夠充電 14 分鐘來續航 250 公里,而 Leaf 支援最高 150kW 的快充功率。

此外,Nissan 在預告中也提到,Leaf 在導航規劃上也與 Google 合作,用意就是能夠協助電動車駕駛人更輕易規劃旅途,同步系統也會依據路徑與用車環境為電池進行冷卻設定,舉例來說,當系統預測路徑對系統負載較低時,會進行電池冷卻模式調整來節省能源消耗。此外,Leaf 也支援 V2L、V2X、V2H 等,V2L 提供車輛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而 V2X 與 V2H 則是提供給住家或是更多其他運用方式。


推出Grecale Modena個性訂製版,Maserati Grecale車系在臺售價與編成調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且提供 3 款限量塗裝、每款塗裝各僅 3 輛,還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售價的調整。

為迎接深耕臺灣市場邁入第 20 年,以及本月第 5,000 輛 Maserati 新車在臺交付的里程碑,總代理臺灣蒙地拿特別攜手原廠、推出全臺僅 9 輛、限定售價 43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

以 Fuoriserie 訂製計畫為靈感打造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設計靈感,源自 Maserati Fuoriserie 訂製計畫,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 ,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共有 3 款限量塗裝: Verde Royale 皇家綠、 Night Interaction 夜光藍及 Blu Intenso 海神藍,每款塗裝僅有 3 輛。

車室內裝方面,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則是選用 Full Premium 頂級黑色皮革座椅,搭配靈感源自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的座椅皮革紋路與灰色縫線,以低調氛圍烘托奢華品味。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的保險桿、側裙與輪拱採用車身同色烤漆,並搭配 21 吋的 Pegaso 輪圈。

此外,除了推出 Grecale Modena 個性訂製版,總代理也為 Grecale 車系進行了編成與車名的調整、導入取代原 Grecale GT 車型的「Grecale」車型。

廣  告

以「Grecale」取代 Grecale GT

車名簡化、用以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建議售價調整至 368 萬元起,搭載擁有 300 匹 (hp) 最大馬力的 2.0 升 4 缸輕油電動力系統,搭配升級至 20 吋的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取代原 Grecale GT 的全新「Grecale」車型,搭配 20 吋 Etere 輪圈、Full Premium 頂級皮革內裝,以及擁有 12 向電動可調功能的加熱舒適座椅。
Grecale 外觀與 Grecale GT (圖上)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拿掉了前葉子鈑鰭狀散熱孔上方的鍍鉻草寫斜體「gT」銘牌。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的 Grecale Modena 則是以品牌發源地為名,搭載擁有 330 匹 (hp) 馬力之輕油電動力,配備 21 吋 Pegaso 輪圈、全景天窗、限滑差速器、主動懸吊系統與 ADAS 先進駕駛行車輔助系統。

建議售價 418 萬元起 (原 410 萬元) 的 Grecale Modena,輪圈升級至 21 吋。

性能版 Grecale Trofeo、建議售價由 588 萬調至 602 萬元起,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並配備前後軸主動式可調電子阻尼與氣壓懸吊系統、Corsa 賽道模式與 21 吋 Crio 輪圈,且座椅升級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

Grecale Trofeo 配置自主開發的「Nettuno 海王星」3.0 升 V6 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 530 匹 (hp)、最大扭力 63.2 公斤米。

至於售價維持 499 萬元起之 Grecale Folgore,為 Maserati 品牌首款純電 SUV,搭載 105kWh 的電池、雙馬達可輸出 550 匹 (CV) 最大馬力,WLTP 最高續航為 426~501 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Grecale 車系之車色塗裝全面升級並新增至 11 種標準車色,並能透過 2025 年初揭幕的 Fuoriserie 創作工坊進行客製化訂製,外觀共有 9 種單色與金屬色漆,包括全新亮相的 Blu Pastello 粉霧藍與 Giallo Genio Gloss 亮光黃,以及 13 種三層/四層塗裝色漆,包括新色 Dark Aurora Boreale 極光深藍與 Gold Venus 維納斯金,和 4 款消光烤漆、如甫在臺亮相之 GT2 Stradale 的車色:Digital Aurora Matte 消光塗裝。

Maserati 全新 Fuoriserie 創作工坊,每天都有 20 多個工作站為包括 Grecale 等的不同車型進行噴漆,創新烤漆室能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顏色選擇。

此外,Grecale 車系編成還延伸出更多配色與個性化組合,且新增多款座椅配置,包括全新棕色 Campidoglio 義大利廣場格紋座椅,以及黑色 Linear Graphic 線性格紋座椅搭配藍色縫線,更有超過 11 種的 Fuoriserie 訂製內裝,並有 5 款輪圈與 5 種煞車卡鉗顏色等更多樣化的選擇。


2025年5月份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電動機車篇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5 16:00:00

發文

#62091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U-CAR 汽車網站每月皆會推出臺灣機車市場銷售報告,針對臺灣機車市場提供更深入的報導,探究國內電動機車市場發展表現,並分析此級距車輛每月在臺灣的銷售情形,提供讀者進一步參考。

延續 5 月機車總市場銷售報告,掛牌數達到 55,743 輛,略為成長 4.8%,但是對比去年同期出現 20%的大幅度落差。在本月電動機車銷售中,交車數來到 4,326 輛,相較 4 月份掛牌 3,689 輛,成長幅度 17.3%,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則存在 21.7%的落差。本月 Ionex、eMoving、eReady 等品牌呈現正成長,部分品牌指出,受到新車產品階段性發展影響,5 月尚未出現帶動銷售動能的誘因。

5 月電動機車掛牌數來到 4,326 輛,相較 4 月份掛牌 3,689 輛,成長幅度 17.3%,但是對比 2024 年同期,則存在 21.7%的落差。

Ionex 旗下多款車型,在本月迎來銷量提升,其中 i-One Fly 登上銷售排行冠軍,品牌共有 5 款車型上榜,取得ㄧ半的席次,旗艦車款 Ionex MiG9 在上市後首度進入排行榜 ; 至於 Gogoro 旗下常勝軍 Viva Mix、Viva XL 等車款則延續前 5 名的排行。

Ionex 旗下多款車型,在本月迎來銷量提升,i-One Fly 登上銷售排行冠軍,旗艦車款 Ionex MiG9 在上市後首度上榜。

電動機車品牌排行 Top10

5 月份 Gogoro 維持電動機車品牌排行冠軍的寶座,掛牌數為 2,041 輛,對比上月 2,143 輛,衰退幅度 4.8%,在既有產品陣容的佈局下,市佔率尚無明顯增長,取得 47.2% (上月為 58.1%)。Ionex 在部分車款大批量交車的基礎下,掛牌數來到 1,766 輛,直追 Gogoro,成長幅度達到 82.4%,為所有品牌之冠,市佔率突破 4 成 (上月為 26.2%)。

5 月份 Gogoro 維持電動機車品牌排行冠軍的寶座,掛牌數為 2,041 輛,衰退幅度 4.8%,市佔率取得 47.2%。Ionex 掛牌數來到 1,766 輛,直追 Gogoro,成長幅度達到 82.4%,市佔率突破 4 成。

5 月份品牌排行第 3 至第 6 名與上月排行出現更替,eMoving 維持季軍,掛牌 197 輛,成長幅度 15.9% ; 第 4 名 Aeonmotor 掛牌 88 輛,微幅成長 4.8%,但是排名上升 2 位 ; Yamaha 與 SYM 本月掛牌 81 輛、51 輛,衰退幅度分別為 40.9%、42.7%,排名被 Aeonmotor 超車後,落在第 5、第 6 名。

5 月 eMoving 維持品牌排行季軍,掛牌 197 輛,成長幅度 15.9% ; 第 4 名 Aeonmotor 掛牌 88 輛,微幅成長 4.8%,但是排名上升 2 位。

第 7 名至第 10 名,上榜品牌與上月相同,但是排名順序同樣出現變動,eReady 以 39 輛登上第 7 名,成長幅度達 56%,市佔率逼近 1% ; PGO 與 ZAU 交出 29 輛、18 輛,銷量提升幅度分別為 52.6%、59%,ZAU 成長僅次於 Ionex ; 至於能海電能,本月排行下滑 3 位,僅掛牌 10 輛,位居第 10 名,衰退幅度 63%,是所有上榜品牌最多者。

電動機車車款排行 Top10

Ionex i-One Fly 在 5 月份出現大批量交車,以 652 輛登上車款排行冠軍,較上月增加 295 輛,超越 Gogoro 旗下白牌大軍 ; Gogoro 現階段的主力車款 Viva Mix、Viva XL,均交出 400 輛以上成績,位居亞軍、季軍,Gogoro Premium 本月銷量較上月大幅增加,以 363 輛位居第 4 名 (上月掛牌 136 輛),至於 Delight 車系掛牌數、排名均下滑,以 324 輛進入前 5 名。

Ionex i-One Fly 在 5 月份出現大批量交車,以 652 輛登上車款排行冠軍 ; Gogoro 現階段的主力車款 Viva Mix、Viva XL,均交出 400 輛以上成績,位居亞軍、季軍。

第 6 名至第 8 名由 Ionex 車款拿下,已進行產品世代交替的 S7 車系,仍有 261 輛的掛牌,受惠補助案而銷量提升的 S6 Rex,交出 251 輛,僅 10 輛之差位居第 7 名,自 3 月份展開新車掛牌的旗艦車款 MiG9,本月出現上市後首次大批量交車,以 217 輛位居第 8 名。

第 6 名至第 8 名由 Ionex 車款拿下,S6 Rex,交出 251 輛,僅 10 輛之差落後 S7 車系,位居第 7 名,旗艦車款 MiG9,本月出現首次大批量交車,以 217 輛位居第 8 名。

5 月份電動綠牌車款冠軍,依舊由 Gogoro Viva 拿下,在所有車款排行中,以 202 輛位居第 9 名 ; Ionex 旗下最後一款進入車款排行前 10 名的 i-One,本月交出 201 輛,以 1 輛之差落後 Gogoro Viva。

Gogoro 銷售分佈顯著,全新 EZZY 將帶品牌重返榮耀?

本月受到關注車款方面,Gogoro 銷售分佈更為顯著,由國民通勤、實用性更高的車款擔當重點車款,鎖定運動化、科技與性能的 SuperSport、Pulse 車系,本月分別掛牌 150 輛、132 輛,無緣上榜 ; 2024 年綠牌暢銷車款 Gogoro Jego 車系,經品牌調整後,結束階段性銷售任務,並以全新 Gogoro EZZY 車系的形式回歸市場,能否在接下來為品牌銷量帶來新氣象,甚至重新挑戰電動二輪冠軍寶座,值得後續關注。

本月 Gogoro 的銷售分佈更為顯著,由國民通勤、實用性更高的車款擔當重點車款,鎖定運動化、科技與性能的 SuperSport、Pulse 車系,本月分別掛牌 150 輛、132 輛,無緣上榜。
Gogoro Jego 車系結束階段性銷售任務後,由全新 Gogoro EZZY 車系的形式回歸市場,能否在接下來為品牌銷量帶來新氣象,值得後續關注。

14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加入桃園好農行列,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6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靈活空間成為外出行銷的好幫手,為推廣桃園農產品,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農業部攜手全區農會,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車型外觀融入各區特色進行設計,協助各區農會深入社區與偏鄉地區,方便民眾購買優質農產。

中華汽車長期支持原民產銷,推廣在地採購,特別連結復興區、楊梅區當季作物,將好吃的五月桃及好喝的仙草茶直送廠區,並邀請楊梅農會仙草彩繪車現身中華汽車楊梅廠,得利卡吸睛模樣造成廠內風潮,有效帶動仙草銷售佳績。

中華三菱商用車以「桃園好農」為主軸於 2025 年共同打造 14 臺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得利卡行動直銷車好吸睛,楊梅仙草銷售一空。

媽媽桃產地直送,中華汽車員工好幸福

中華汽車自 2012 年起於廠內展開一年 3 次的原民蔬果團購活動,藉此提供原民農友穩定的產銷通路,免於中盤商低價剝削,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每年 5 月至 7 月是桃園復興區水蜜桃的產季,五月桃種植在中低海拔區域,因為每年母親節前後為盛產期,栽種的果農也多為泰雅族媽媽們,因此被稱為「媽媽桃」,皮薄、果肉細緻、口感香甜的特色,已經成為拉拉山的招牌之一。

支持原民產銷 五月桃即是中華汽車每年固定團購的原民作物。

媽媽桃種植面積約 43.5 公頃,產量約 294 公噸,今年產量較往年增加 2 成以上,水蜜桃總產量超過 1100 公噸。近期因蝴蝶颱風盤旋帶來水氣,為避免拉拉山水蜜桃因水傷影響銷售,中華汽車號召同仁團購趕在媽媽桃產季結束前將新鮮水蜜桃直送產區,不僅以企業力量協助農友,更讓員工不用上山就能買到正宗拉拉山媽媽桃。

廣  告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除了好吃的五月桃,中華汽車也不忘連結在地,多次大宗採購秀才米、仙草茶等著名產品,近年來,楊梅區農會為鼓勵農民栽種仙草,積極輔導農民轉種仙草有成,楊梅轄內上湖、富岡、東流等地區,目前種有 3 公頃仙草茶園,每年 4 到 12 月間可採收 4-5 次,採收烘培 1 年可製造出 6 萬臺斤的茶包,產值逾 500 萬元,比起稻米更具有經濟價值。

楊梅農會、中華汽車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打造仙草體驗課程。

今年才剛加入楊梅行動直銷車特別以綠色仙草為彩繪主題,將農產特色展現在車體上,為銷售帶來助力。此外,為推廣桃園在地食材,楊梅農會特別結合在地青農,與中華汽車幼兒園合作進行食農教育扎根,規劃一系列「仙草體驗課程」,讓幼兒園小朋友親自體驗如何栽種仙草小苗,如何採收製茶,過程中不僅可近距離觀察了解仙草生長情形,透過青農現場示範機械採收跟人工採收差異,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更能讓小朋友感受楊梅仙草獨特魅力及清香韻味,學會珍惜得來不易的楊梅在地食材。


[U-EV]Peugeot重啟GTi之名、不過是純電版本,利曼24小時耐力賽周末首度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熟悉車壇的車迷應該知道,雖然 GTI 是 Volkswagen 麾下產品中相當經典的代表,但 GTI 這 3 個字母的組合卻並非 Volkswagen 專屬,Peugeot 麾下亦有著 GTi 的性能車款代表,不同之處在於 Peugeot 的「i」是小寫,同時因應原廠策略規劃,在 2020 年時的 308 GTi 之後畫下句點。近日,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重啟 GTi 之名,並且以純電型式登場,發表了 e-208 GTi。

Peugeot 將在 e-208 車系中推出 GTi 車型的消息,其實在 2025 年第二季中就已經確認,原廠先前即已預告將於 2025 年 Le Mans 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事期間發布;比較讓人覺得有趣的部分,是有著不少消費者應該覺得法國 GTi 搶先在德國 GTI 之前推出純電戰力,且先行投入量產,不過在電系規格上還是有著不少落差。

e-208 GTi 同樣是採用單馬達設定,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為求性能表現在車高、前後輪距設定上都有所調整,並且配置了 215/40 R18 的 Pilot Sport Cup 2 胎圈組。

Peugeot e-208 GTi 的動力架構仍舊是採用前驅設定,也就是前軸配置單馬達,該具馬達可提供 280 匹最大馬力,以及 35.2 公斤米的扭力輸出,相比於一般版的 e-208 扭力與馬力分別提升了 124 匹、8.7 公斤米,更出色的動力數據讓 e-208 GTi 能在 5.7 秒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極速設定在時速 180 公里;此外,e-208 GTi 相比一般 e-208 車高降低了 30mm、前後輪距則是加寬了 56mm、25mm。

車室空間可以看到許多傳承 GTi 經典設計的元素,例如座椅中央的紅色線條設計。
廣  告

e-208 GTi 電池架構仍舊是搭載總容量 54kWh 之鋰電池,支援最高 100kW 的直流電快充,從 10%至 80%補電時間需要 30 分鐘,這一點相比 Volkswagen 預計在未來純電 GTI 上所採用的電池系統,有著不小的差距;也因應 GTi 乃是提升了性能表現,e-208 GTi 的 WLTP 數據,落在 350 公里至 433 公里的續航成績。


Audi發表Q5e-hybrid與Q5 Sportback e-hybrid,搭載總容量25.9kWh電池組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先前針對產品布局、尤其是因應歐美等市場消費需求,已經預告將會在麾下車系戰列中,推出總計 10 款 Plug-In Hybrid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先前在 A5 車系中已經推出了 A5 以及 A5 Avan 的 e-hybrid 車型,近日則是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新世代 Q5 與 Q5 Sportback 台灣奧迪即將在國內市場發表,不過因應國內市場對 PHEV 車型的需求不高,因此 e-hybrid 車型的導入機會應當也不高。

Audi 近日公布了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車型,共計推出 220kW 以及 270kW 兩種綜效輸出版本。

與先前 A5 與 A5 Avant e-hybrid 相同,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都是配置了品牌最新版 Plug-In Hybrid 系統,搭載的是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相比前一代的 Plug-In Hybrid 系統版本提升了 45%,支援 11kW 的交流電慢充,需要 2.5 小時的時間從 0 補電至 100%。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 與先前 A5 家族的 PHEV 相同,都是搭載了總容量 25.9kWh、實際可用 20.7kWh 的鋰電池組。

針對 Q5 e-hybrid 與 Q5 Sportback e-hybrid,總計推出有兩種動力輸出版本選擇,都是採用 185kW (252 匹) 的 2.0 TFSI 引擎,電動馬達則是提供了 105kW (143 匹) 的輸出,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兩種動力輸出都支援純電、混合動力的模式選擇。

藉由不同設定提供分別是 220kW (綜效約 299 匹)、270kW (綜效約 367 匹) 的綜效表現。

性能表現部分,220kW 綜效動力輸出車型能在 6.2 秒內完成靜止到時速 100 公里加速,而 270kW 輸出版本則是能在 5.1 秒內完成,所有車型極速都設定在時速 250 公里,e-hybrid 車型都是採用四驅設定,雙離合器變速系統與 quattro ultra drive 系統結合,以強化運動性能以及舒適性的駕駛表現。

廣  告

Audi 此次公布的 Q5 e-hybrid 以及 Q5 Sportback e-hybrid,在 6 月中旬開始於歐洲開放訂購,並會在 2025 年第三季於歐洲上市發表,歐洲售價分別是 Q5 e-hybrid 的 63,400 歐元 (220kW)、71,800 歐元 (270kW),Q5 Sportback e-hybrid 則是 65,900 歐元 (220kW)、74,300 歐元 (270kW),也就是約合臺幣 216 萬至 253 萬的價格帶。


Stellantis集團內兩大義大利高端品牌,Alfa Romeo與Maserati傳出將攜手合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4 16:00:00

發文

#62091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當前車壇在面臨數位、電能等方向的轉型時期,諸多傳統車廠都面臨著嚴峻考驗,也都紛紛在產品規劃、集團內部調整等議題上做出調整,而擁有多達 14 個品牌的 Stellantis 集團,在 2024 年時就傳出可能會針對一些品牌存續做出改變,當時也傳出 Stellantis 集團很可能會出售 Maserati,不過該項消息並未獲得證實。

近日,身兼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在接受外媒採訪時透露,目前已經計畫兩個義大利品牌將會進行合作,不過該項計畫仍需要由 Stellantis 高層核准,後續實際狀況仍有待確定。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的執行長的 Santo Ficili 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將攜手合作。

Maserati 在 2024 年的表現相當不出色,年度銷售表現僅約莫 1.13 萬輛,年度下滑了 57 個百分點,面對年度表現的衰退,Stellantis 表示沒有出售 Maserati 的計畫,但需要積極重振這個歷史悠久的豪華品牌,同樣是屬於高端品牌設定的 Alfa Romeo,在 2024 年銷售表現約莫在 6.2 萬輛,相比原先品牌設定的 8 萬至 9 萬輛目標未能達標,且相比 2023 年也一樣呈現下滑趨勢。

廣  告

雖然先前也有傳聞 Stellantis 覺得 Alfa Romeo 與 Maserati 兩品牌,因調性不同而不可能合併,但近日則是傳出兩品牌將攜手合作打造產品,雖然相關合作計畫目前仍未確認以及有相關資訊傳出,但兩大品牌先後傳出取消部分電動車研發計畫,而是回歸到基本盤面、鎖定高層買家當前偏好,因此仍舊會積極研發燃油動力價購產品,此外,Alfa Romeo 原訂純電產品的規劃,應當也會投入燃油動力架構的研發。


Bridgestone贊助BWSC賽事輪胎,再生資源比例首度達到65%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6/13 16:00:00

發文

#620816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共計有 17 個地區的 33 支參賽隊伍。該胎款首次採用 Bridgestone 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新型回收材料,再生資源使用比例提升至 65% 以上,展現永續發展的創新成果。

Bridgestone 集團宣布將於 2025 年普利司通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BWSC),提供搭載 Entliten 技術的賽事輪胎。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2025 賽事中,普利司通將引入再生碳黑與鋼材技術,推動廢舊輪胎翻新為原物料的循環技術,並在價值鏈中推動減少輪胎使用數量及採用低碳排放運輸方式等永續行動。

BWSC 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太陽能汽車賽事,將於 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31 日在澳洲舉行。參賽隊伍需橫跨約 3,000 公里的澳洲大陸。
廣  告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自 2022 年起,普利司通推進廢輪胎化學回收技術,並於 2023 年在東京小平市創新園區設置測試設備,專注開發精準熱裂解技術,以提取輪胎衍生燃料與再生碳黑。本次輪胎首次採用該技術產出的再生碳黑,展現了最新的技術進展與成果。

普利司通與日本引能仕株式会社(Eneos)合作,利用精密熱裂解技術,成功回收廢舊輪胎中的碳黑。

賽事專用胎搭載升級版 Enliten 科技,導入再生資源以及含循環材料芳綸纖維,擁有低滾動阻力、耐用性、輕量化及抗穿刺能力等特性,可最大化提升車輛的整體能耗效率。